地电化学提取机理研究

地电化学提取机理研究

一、地电化学提取法机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严[1](2021)在《杜仲胶/环氧树脂/碳纳米管电磁屏蔽防腐涂料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电器设备仪器的使用越来越多,有些仪器表面的涂层即要保证良好的防腐蚀性能又需要将仪器表面多余的电荷排出,因此单一性能的涂料就难以满足仪器的使用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制备了一种电磁屏蔽防腐涂料来满足设备仪器多方面的使用要求。环氧树脂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粘结性能,广泛应用于涂料基体胶黏剂及工程材料领域。碳纳米管(CNT)具有优异的电性能和力学性能,是聚合物理想的改性填料。本文选用环氧树脂E-51作为涂层基体,但是E-51在固化过程中由于溶剂的挥发会出现微孔会影响使用寿命。杜仲胶(EUG)是天然橡胶的同分异构体,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和橡塑二重性,它的力学性能、防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十分优异。选用EUG和CNT对E-51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种以E-51和EUG为基体以CNT为改性填料的电磁屏蔽防腐涂料,提高了涂料的综合使用性能,能够满足涂料多方面的使用要求。首先用表面活性剂曲拉通对CNT进行表面处理,可以使CNT在基体中的分散更加均匀,研究了CNT对E-51/CNT涂层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了CNT的最佳添加量为7wt%。然后保持CNT的最佳添加量7wt%不变,使用EUG对基体E-51进行改性研究,通过改变EUG和E-51的配比制备了EUG/E-51/CNT复合涂层。分析了EUG的引入对EUG/E-51/CNT复合涂层各种性能的影响。对EUG/E-51/CNT复合涂层进行热性能表征,DSC和DMA结果都表明玻璃化转变温度(Tg)向低温方向移动。对EUG/E-51/CNT复合涂层进行电性能测试,表明在基体中引入EUG可以改善涂层的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能。通过SEM对EUG/E-51/CNT复合涂层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发现EUG的引入不仅改善了CNT的分散而且可以弥补E-51固化时产生的微孔。对复合涂层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EUG的引入可以改善涂层的附着力。对复合涂层进行防腐蚀性能测试,结果表明EUG的引入可以改善EUG/E-51/CNT复合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将EUG进行环氧化改性制备出环氧化杜仲胶(EEUG),EUG环氧化之后内部的部分结晶被破坏,室温显示出高弹性和良好的韧性。与EUG相比EEUG的极性增加其耐腐蚀性能增强,EEUG的力学性能也比EUG更好。保持CNT的最佳添加量7wt%不变,使用EEUG对基体E-51进行改性研究,通过改变EEUG和E-51的配比制备了EEUG/E-51/CNT复合涂层。研究了EEUG的引入对EEUG/E-51/CNT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并将EEUG/E-51/CNT复合涂层和EUG/E-51/CNT复合涂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EUG和E-51可以发生共固化反应,EEUG与E-51的相容性比EUG与E-51更好。电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相比于EUG/E-51/CNT复合涂层提高幅度更大。EEUG的引入不仅改善了CNT的分散而且可以弥补E-51在固化过程中产生的微孔。EEUG/E-51/CNT复合涂层附着力的提高幅度也比EUG/E-51/CNT复合涂层更大。防腐蚀测试表明EEUG/E-51/CNT复合涂层的防腐蚀性能相对于EUG/E-51/CNT复合涂层更好。

赵耀[2](2021)在《胞外聚合物所致EH40钢腐蚀行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环境中微生物的存在能够显着影响金属的腐蚀过程。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polymeric substances,EPS)作为微生物典型的代谢产物,是重要的腐蚀影响因子。另外,研究证实在实际环境中金属的腐蚀过程与多种微生物形成的群落有关。然而,目前针对多种典型腐蚀微生物代谢产生的EPS所致金属腐蚀机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选用海洋环境中四种典型腐蚀微生物-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 vulgaris)、产甲烷古菌(Methanococcus maripalud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carterae Hulburt)代谢产生的EPS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化学和表面分析技术探究了其对3.5 wt.%NaCl溶液中EH40钢的腐蚀行为影响。该研究对深入认识海洋环境中MIC机理,及海洋工程用钢腐蚀防护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结果如下:(1)D.vulgaris、P.aeruginosa EPS在EH40钢表面的吸附以蛋白质为主,且P.aeruginosa EPS 较 D.vulgaris EPS 吸附更为均匀。M.maripaludis 和A.carterae EPS在碳钢表面的吸附以多糖为主且较为均匀。在单独含有四种EPS的3.5 wt.%NaCl溶液中,有氧环境下EH40钢发生均匀腐蚀。其中,D.vulgaris、M maripaludis和A.carterae EPS促进EH40钢的腐蚀,P.aeruginosa EPS则抑制EH40钢的腐蚀;无氧环境下EH40钢以局部腐蚀为主,各EPS均促进EH40钢的腐蚀,主要是由碳钢表面非均匀分布的EPS膜层造成,但腐蚀程度相比于有氧环境中较小。(2)在两种微生物EPS复合时,三组EPS在EH40钢表面的吸附均以蛋白质为主。有氧环境中,碳钢表面三组EPS膜层呈均匀分布,腐蚀特征为均匀腐蚀。在浸泡前7天,三组复合作用的EPS膜层均阻碍溶解氧的扩散抑制碳钢的腐蚀。在浸泡 7 天后,D.vulgaris、M.maripaludis 复合及 D.vulgaris、P.aeruginosa复合的EPS膜层失去保护作用加速腐蚀,主要原因是EPS官能团与Fe2+/Fe3+的过量络合造成EPS膜层疏松多孔不再隔离溶解氧。而D.vulgaris、A.carterae复合的EPS膜层受官能团络合作用影响较小依然抑制腐蚀。(3)在两种微生物EPS复合的无氧环境中,三组EPS均促进EH40钢的腐蚀,腐蚀特征为局部腐蚀,碳钢表面非均匀分布的EPS膜层是造成局部腐蚀且加速碳钢腐蚀的主要原因。同时,无氧环境中EH40钢在各复合EPS的作用下的腐蚀程度相比于有氧环境中较小,且相比于无氧环境中的四种微生物EPS的独作用,复合状态下的腐蚀更快且更为严重。

骆芬芳[3](2021)在《文冠果油中神经酸提取纯化及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冠果是我国独有的油料植物,在我国北方广泛分布,是集医、药作用于一体的珍贵油料作物。文冠果籽仁含油量高,油中富含多种人体必须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为37%,油酸含量为30%,顺-15-二十四碳烯酸(神经酸)的含量为2.6%,可作为提取纯化神经酸的原料。提取油脂的过程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废渣,目前处理废渣的方法主要是堆肥或填埋,这些处理方式不仅会造成生物质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将废渣制备成固体酸催化剂用以催化文冠果残油生成生物柴油,此举不仅可以减轻其对环境的污染,更可以使生物质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本文采用热回流提取法制备得到文冠果油,通过低温结晶法、重结晶法及重结晶-柱层析耦合法分离纯化其中的神经酸;将提取油脂后的废渣制备为多孔碳材料,通过酸化磺化工艺得到碳基固体酸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生物柴油的制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文冠果籽仁为原料用溶剂热回流提取法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筛选文冠果油提取工艺,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1 h,次数4次,温度70℃,料液比1:12 g/mL,在此条件下文冠果油的提取率可达33.40%,对文冠果油进行GC-MS分析,其中十六碳烷酸含量为5.69%、9,12-十八酸二烯酸为72.00%、十八碳烷酸为2.92%、11-二十碳烯酸为7.76%、13-二十二碳烯酸为9.04%、15-二十四碳烯酸为2.60%,可开发利用为富含神经酸的可食用油。比较文冠果油与茶油、核桃油、元宝枫油、酸枣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可知文冠果油神经酸含量高且来源充足,是作为分离纯化神经酸的优质原料。2.建立GC-MS法测定从文冠果油中分离纯化出的神经酸含量的方法,由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到回归方程为A=9.35066×108c,相关系数为0.9997,表明在0-1mg/mL浓度范围内,神经酸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以文冠果籽仁油为原料,采用低温结晶、重结晶及重结晶-柱层析耦合法纯化其中的神经酸。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低温结晶工艺,得到最佳工艺为:结晶温度5℃,时间2 h,溶剂倍量1:9(g/mL),乙醇浓度为90%。在此条件下,神经酸纯度为26.12%;通过重结晶技术四次结晶后可得到纯度为33.20%的神经酸产品;采用重结晶-柱层析耦合技术,可得到纯度高达85.76%的神经酸产品。3.以提取油脂后的废渣为原料,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多孔碳材料,多孔碳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活化温度800℃、时间2 h、活化剂为H3PO4、活化剂比例为生物质原料:磷酸=1:3(g/g),此时多孔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1530.18 m2/g,孔径为2.54 nm。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得到多孔碳材料的比电容为246.5 F/g,经过500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电容保持率为92.00%。结果表明,制备的多孔碳材料比表面积大,且其中的孔道结构主要为介孔,可作为制备催化剂的载体,吸附材料及电极材料。4.以多孔碳材料为催化剂载体,通过酸化磺化工艺制备得到固体酸催化剂用以催化文冠果残油酯化生成生物柴油,考察酯化温度、时间、醇油比这三个反应条件对残油转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了生物柴油制备工艺,得到最佳的工艺为:反应时间4 h、温度130℃、醇油摩尔比8:1,在此条件下残油的转化率为83.00%,生物柴油收率为80.39%。

王宇慧[4](2021)在《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锡铜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位于广西罗城县纳翁乡社堡村北1~4km处,位于环江和罗城交界,处于平英花岗岩体西缘和田朋花岗岩体东缘外接触带交汇处。地处云南省贵州高原东南缘,海拔100~1200米。该地区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了解决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深部找矿问题,利用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该矿区寻找隐伏锡铜多金属矿床。经过本次系列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为了研究地球电化学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效果,包括各元素特征含量的变化对地质体和地质状态的作用,选取了已有工程控制的记洞湾锡铜多金属矿区0线剖面进行方法的可行性研究。采用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对寻找矿体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在已知矿体上检测到明显的异常。与矿体对应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出锡铜矿体的埋藏位置。说明地电集成技术在该区寻找锡铜多金属矿床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2.对研究区地电提取数据进行了多元素统计分析和组合元素异常的平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记洞湾矿区提取的元素可分为4种组合。F1:Cu-Ni-Co-Pb-Zn;F2:Ag-Bi;F3:W-Sn;F4:B。通过地电提取法提取元素,可以看到元素组合的异常平面的情况:各元素异常简单清晰,较大的异常强度,连续性好;异常的套合性良好,分带明显。地电化学组合异常主要分布与四堡群文通组地层与四堡群早期中酸性岩体接触带附近,受北北东到南北向断裂带控制明显,同时受后期北西向断裂的影响而错位。研究区地电化学异常规模大且比较集中,清晰度高,异常浓度分带明显,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3.综合分析记洞湾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以及元素异常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异常规模的强弱、大小、匹配程度和形态特征,结合地质位置和地质特征,在研究区域得到A类靶区两个,分别为A-1,A-2;B类靶区两个,分别为B-1,B-2。该研究区域被认为具有有利于矿化的地质条件,为优选深部锡铜多金属找矿靶区提供重要依据。

官润南[5](2021)在《基于大碳笼的内嵌金属氰化物富勒烯和空心富勒烯的结构及化学性质研究》文中指出自1985年被发现以来,富勒烯就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不同于其他的碳同素异形体,富勒烯是具有确定结构的分子,其内部的空腔结构和碳笼上碳原子的sP2杂化使其能够实现内嵌原子和外接基团这两种功能化。内嵌功能化是将原子、离子或者金属团簇嵌入到碳笼的空腔结构中,如果内部嵌入物含有金属时,会有一定数量的电荷转移发生在金属和碳笼之间,这种富勒烯称为内嵌金属富勒烯,金属的引入可以赋予富勒烯额外的物理性能。此外,通过对富勒烯进行有机反应修饰,可以得到碳笼外接功能化基团的富勒烯衍生物,实现对富勒烯的分子能级和物理化学性质的调控,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富勒烯材料的应用。特别地,大碳笼富勒烯由于具有更多的π电子和更低的结构对称性,对其化学性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文集中于研究基于大碳笼的内嵌金属氰化物富勒烯和空心富勒烯的结构及化学性质,对一系列基于C84大碳笼的内嵌金属氰化物团簇富勒烯的分子内金属-碳笼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基于C92大碳笼的空心富勒烯进行了高温氯化反应,发现了几种新的异构体。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直流电弧放电法合成了 3种基于C84大碳笼的内嵌金属氰化物团簇富勒烯MCN@C2(13)-C84(M=Y,Dy,Tb),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它们的分子结构。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单晶结构,发现虽然所内嵌的金属离子半径只有微小的改变(Y3+、Dy3+和Tb3+的离子半径分别为0.90,0.91和0.92 A),其分子内金属-碳笼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表明通过改变内嵌金属离子的半径可以调控内嵌金属氰化物团簇富勒烯中的金属-碳笼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还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和电化学CV测试表征了MCN@C2(13)-C84(M=Y,Dy,Tb)的电子性质,并通过与内嵌二价单金属富勒烯M@C2(13)-C84(M=Sm,Eu,Yb)进行对比,确定了[M3+(CN)-]2+@[C2(13)-C84]2-的电子结构。(2)合成、分离并表征了基于新型C84大碳笼富勒烯异构体的内嵌金属氰化物团簇富勒烯DyCN@C2v(17)-C84,虽然C2v(1 7)-C84异构体的能量低于一些己被报道的其他C84异构体,但之前实验上并未被分离出来,因此成功地捕获了该“消失的富勒烯”。分析表明内嵌金属氰化物团簇富勒烯能够稳定C2v(17)-C84主要是因为DyCN团簇向碳笼转移了两个电荷,[C2v(17)-C84]2-的形成能较中性碳笼大大降低。同时发现DyCN@C2v(17)-C84和DyCN@C2(13)-C84在结构上有着极大的关联性,DyCN@C2(13)-C84 可以通过两步 Stone-Wales Rotation(SWR)转变为DyCN@C2v(17)-C84,这也解释了为何两者能同时被合成分离出来。进一步地,本文对比研究了 DyCN@C2v(17)-C84和DyCN@C2(13)-C84的金属-碳笼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现改变异构体类型也可以调控内嵌金属氰化物团簇富勒烯的金属-碳笼之间的相互作用。(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了基于C92大碳笼空心富勒烯的四个组分,并分别对其进行了高温氯化反应,得到了富勒烯衍生物C92(38)C118/22,C92(26)C124,C90(NC)C122和#86239C90C126。其中,#86239C90C126含有两对相邻五元环,而C90(NC)C122有一个七元环和两对相邻五元环。通过深入分析转化路径,发现C92(50)异构体可以通过一步C2单元的丢失转变为C90(NC)碳笼,而C92(23)异构体则可以通过四步SWR与C2单元丢失相结合的过程转变为#86239C90碳笼。DFT理论计算表明了 C92(50)和C92(23)异构体的形成能较C92(38)和C92(26)异构体更高,这也是C92(50)和C92(23)异构体能够发生骨架转变的原因。因此,本文直接或间接地证明了富勒烯烟灰中存在C92(38),C92(26),C92(50),C92(23)异构体,其中C92(26),C92(50),C92(23)异构体此前在文献中均未有报道。

汤国栋[6](2021)在《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甘孜-理塘构造带南段,甘孜-理塘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烟依矿区紧临梭罗沟大型金矿。矿区属深切割高山草甸地貌,开展传统地质找矿效果不佳。为了解决该区域找寻隐伏金矿的找矿问题,特开展四川木里县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本文以地质成矿背景为基础,基于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勘查理论,在梭罗沟金矿已知剖面开展可行性试验示矿效果明显的前提下,对烟依矿区开展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找矿研究工作,经过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对梭罗沟金矿51线已知剖面的可行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电提取测量法、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土壤热释汞测量法三种方法在高山草甸景观区寻找隐伏金矿是可行的,有效的。(2)通过对烟依矿区的地电提取测量元素含量进行数理统计处理,发现该研究区内金元素的丰度值高,成矿潜力大,Au元素为该研究区的主成矿元素,其余提取元素与Au元素存在线性分布的趋势,其余提取元素可为该区域找寻隐伏金矿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3)对地电提取元素采取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共得出4个因子。通过对四个因子所代表的元素组合及区域元素成矿性的分析,可知该区域主攻矿种为金矿,其成矿类型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且后期受改造程度可通过F3、F4因子所圈定的异常规模来辨别。地电提取8种元素可分为Cu-Zn-Hg、Au-Pb、As-Ag、Sb四类元素组合。(4)对地电提取单元素、组合元素及土壤热释汞、土壤离子电导率数据进行处理,进行异常分带,为后期成矿靶区的点位得分评分机制提供依据。(5)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本文结合研究区地质成矿条件及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的异常分析特点,构建基于点位研究的目标-准则-因素-要素的四级分层结构,最终得到点位得分。依据点位得分,对研究区进行靶区圈定,共划分4个成矿靶区。根据靶区点位总得分,评价成矿靶区潜力高低,建议靶区开展验证工作顺序为:Ⅰ号靶区(23.41)>Ⅲ号靶区(22.41)>Ⅱ号靶区(16.28)>Ⅳ号靶区(16.06)。

张馨月[7](2021)在《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在咖啡制备工艺中,咖啡壳是主要废弃物,产量丰富,价格低廉,却因为利用率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咖啡壳中富含酚酸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且其优异的抗氧化性和能与金属螯合的特性,使其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价值。通过两种方法提取咖啡壳中的酚酸化合物,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和结构。绿原酸类化合物、原儿茶醛和儿茶素类化合物等为主要成分。以绿原酸作为原料开展研究。绿原酸结构中所含有的邻苯二酚基团,与贻贝分泌的足丝蛋白中多巴胺的结构相似。因此进行贻贝的仿生研究,制备了一种植物多巴胺掺杂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结合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验证了水凝胶的形成机理,紫外光诱导绿原酸释放自由基加快聚合,绿原酸的酚羟基、羧基与丙烯酰胺的氨基发生非共价相互作用,形成了更为致密的网状结构。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水凝胶的结构和形貌。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和粘附性能,结果表明绿原酸的加入不仅成功提高了水凝胶的机械性能,同时还赋予了其优异的粘附性能,可以粘附在不同基底材料的表面。基于酚酸可以与金属发生螯合作用的特性,制备一种绿原酸-铁螯合物,阻断了激发态的辐射跃迁,光能转化为分子内热运动,即光热转化。酚-金属螯合物掺杂在多孔的三维气凝胶中,形成了光热转化材料。采用多种常规表征手段对光热转化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用同步热分析仪验证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良好的热稳定性。当用一个太阳光光强照射,60 min后干态样品可以升温到76.9℃,湿态样品升温到到40.2℃,水的蒸发速率为1.804 kg·m-2·h-1,光热转化效率89.9%。证明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具有较好的光热转化效果和较高的水蒸发速率。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对比了淡化处理前后的四种离子浓度的变化,验证了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盐水淡化。由于绿原酸的共轭π键结构,使得其在溶剂中发生了自组装,引发了分子的聚集,由此探究了绿原酸超分子聚集现象。绿原酸通过超分子同质聚集制备纳米级荧光碳点。用TEM表征了直径在1.4-3.4 nm之间的球状碳点,晶纹结构清晰可见。用UV-vis和PL探究了绿原酸碳点的光学性能。随后制备了一种透明的绿原酸碳点掺杂的聚乙烯醇复合膜材料。用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复合膜的结构与形貌。对比了空白膜和复合膜的力学性能、透气性和透湿性,结果证明碳点的加入对膜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没有影响。另外复合膜还表现出对pH和Al3+的独特荧光敏感性,良好的荧光抗光漂白能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证明复合膜不仅可以检测食品中的Al3+和碱性物质(包括食品变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胺),还可以用于食品的储藏,延长食品货架期,在食品包装膜材料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中的酚酸结构同样能够在溶剂中自组装形成J型堆积,引发超分子同质聚集,形成荧光碳点。用FTIR、XPS和拉曼光谱(Raman)表征了碳点的基础结构性能,通过TEM观察到直径在1-5 nm之间,具有清晰晶纹结构的碳点。这种碳点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即使存在于PBS缓冲溶液中也具有抗光漂白能力。用碳点溶液培养的L929细胞存活率大于95%,证明碳点的毒性较低,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随后研究了碳点对HeLa细胞的摄取和分布,验证了其作为核染色剂的可行性。除了细胞成像,还做了活体小鼠成像实验,发现了其在肿瘤位置富集的特性。基于以上实验结果,此种碳点可以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另外,自由基清除能力达到85%以上,且优于商用食品抗氧化剂的碳点还可以用于香蕉贮藏,延长食品货架期,这种双功能碳点可以应用多个领域,且很有研究前景。

李跃华[8](2020)在《基于离子导体的高温气体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废气排放过程和烟气处理过程中的气体浓度在线监测,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关键,这就要求气体传感器能够在温度高、压力大、环境恶劣、排气速度快等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固体电解质基气体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易小型化,稳定性好,测量范围宽等优点,是适用于高温恶劣环境中最有发展前景的传感器类型。围绕适用于高温气体传感器的固体电解质,设计、制备了新型氧离子导体和质子导体材料。以相应氧化物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Si位Mg、Al、W、In、Cr掺杂的磷灰石La10(SiO4)6O3氧离子导体,结果表明,800℃时La10Si5CrO26.65的电导率1.27×10-2 S·cm-1,活化能最小。通过容忍因子和能带结构模拟计算,选择了Hf作为掺杂元素,采用双烧结助剂法制备了BaZr0.6Hf0.2Y0.2O3-δ(BZHY),改善了烧结性能,提高了电导率。添加4 mol%的Li:Zn=1:1的双烧结助剂,1400°C烧结8 h的Ba Zr0.6Hf0.2Y0.2O3-δ的质子导体,相对密度达到95.64%,晶界电阻明显减小,700°C时电导率达到8.84′10-3 S·cm-1。通过高效的三相反应界面设计,显着提升了传感器的气敏特性、重现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分别以氧离子导体LSCO、YSZ和质子导体BZHY为固体电解质,采用丝网印刷技术构建了致密层/多孔层的双层结构电解质,通过浆液组成配制,印刷层数控制,烧结制度的改变可获得膜厚度、孔径和孔隙率可调控的多孔层。采用了三种方法制备敏感电极构建传感器:一是在多孔层上通过丝网印刷法构建电解质多孔层-厚膜型气体传感器。CuCr2O4-Cu O为敏感材料,制得混合电位型NO2传感器,在600~700℃、NO2浓度在25~300 ppm范围内,响应信号值与NO2浓度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600℃时具有最好的敏感性、重现性和稳定性;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结果进一步表明该传感器为混合位型。二是通过在多孔层内化学浸渍敏感材料,构筑电解质多孔层-纳米敏感材料气体传感器;分别以Cr2O3、LaCrO3、La0.8Sr0.2Fe0.8Cu0.2O3-δ(LSFC)敏感材料制备出电流型NO2传感器,LSFC传感器的响应电流最大,绝对值达到m A级,800℃下NO2浓度范围内10~200 ppm灵敏度达到6.08μA/ppm;但是H2对LSFC传感器的干扰较大,偏移量为6.69%。以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0.85Sr0.15MnO3(LSMO)敏感电极制备出极限电流型O2传感器;所制的系列高温气体传感器的响应信号值与待测气体浓度之间在0~10000 pp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以上,浸渍量为60μL时1250℃处理得到传感器性能最佳,极化电压800 m V时,750℃时灵敏度达到了2.6×10-3 m A·ppm-1。以质子导体BZHY为固体电解质和ZnO敏感电极制备出混合电位型氢气传感器,适用于超低浓度,H2浓度范围为1~15 ppm时,灵敏度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而增加,450°C灵敏度为27.0 m V/dec.。三是在多孔层内负载敏感材料前体,电化学脱溶法获得纳米金属颗粒复合敏感材料,强化表面催化活性,以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气敏性能。在多孔层内浸渍AgNb O3(ANO)后,电化学脱溶形成Ag/ANO,制得混合电位型NH3传感器。电脱溶条件为外加电压2 V,400℃处理200 s,在ANO基底上获得粒径约15 nm的Ag颗粒,400℃时,NH3浓度10~400 ppm范围内灵敏度达到-80.2 m V/dec.,对NO2抗干扰性能良好。通过多类传感器的基本响应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电化学阻抗谱和电化学阻抗谱差异化分析-弛豫时间分布法(DRT法)、动力学方程拟合、特征参数提取和相空间全参数分析法等,系统研究NO2、O2、NH3和H2等传感器的响应过程和响应机理,提出高温NO2气体传感器响应模式和动力学模型,在O2、NH3和H2传感器的研究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普适性。图119幅;表21个;参201篇。

李帅[9](2020)在《山东曲家金矿地电化学测量找矿有效性对比及异常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找矿工作不断发展,地电化学测量技术在厚层覆盖区矿产勘查方面逐渐受到重视与应用。根据山东曲家金矿区地表为第四系厚层覆盖的地球化学景观特征,本论文在利用地电化学测量技术在该矿区已知剖面上开展野外与室内找矿有效性对比实验的基础上,研究该金矿床地电化学成晕机理。获得如下几点成果:1.通过收集和查阅前人研究资料,初步掌握了山东曲家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蚀变岩型-热液脉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认为Au、Ag、As、Bi、Cu、Pb、Zn等元素可作为在该地区寻找隐伏金矿的主要指示元素。2.地电化学测量找矿有效性研究:在5号勘探线使用9V干电池供电、自来水为提取液进行24h提取所获得的Au、Ag、As、Sb、Bi、Mo元素异常多为三峰或多峰异常,异常值较高,异常清晰,异常范围较宽,与隐伏金矿赋存位置对应良好。表明利用该地电化学测量技术找矿是可行有效的。3.地电化学异常物质来源研究:在已有工程控制的3号勘探线已知剖面上开展的野外与室内地电化学测量有效性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野外地电化学测量所得Au、Ag、As、Sb、Bi、Mo、Pb、Zn、Cu、Hg元素异常与隐伏金矿赋存位置对应良好。室内地电化学测量异常分布与野外地电化学测量异常相似,异常含量基本低于野外地电化学测量异常值,仅Ag、Au、Cu、Hg、Pb、Zn元素个别点位元素含量高于野外地电化学测量元素含量。在异常带连续性、平均异常强度、异常宽度、异常反应矿体形态及指示矿体清晰度等方面野外地电化学测量表现效果更好。说明该金矿床地电化学成晕物质来源赋存在矿体上部地表覆盖层。4.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研究:根据对3号勘探线已知剖面野外与室内地电化学测量前、后土壤中成矿元素在全量与各种赋存状态中的含量空间变化特征分析认为,地电化学测量技术不仅可以从地表覆盖层中提取到与深部矿体有关的成矿物质,同时该技术所提供的电场作用可促进赋存在土壤中相对弱活性相态成矿元素向活性相态的电化学溶解。

黄文斌[10](2020)在《福建紫金山罗卜岭矿区地电化学方法技术及示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的支撑下,以福建紫金山罗卜岭矿区为例,系统总结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选定已知剖面进行方法条件对比试验,确定最佳工作参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方法可信性研究,验证地电化学法在罗卜岭矿区进行找矿预测的可信性;结合地质情况,在矿区开展找矿预测示范研究,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方向。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通过收集分析相关地质资料,对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体地质特征有了系统的认识,研究区内主要控矿构造呈北东向、北西向,研究区内的中酸性、酸性岩体和成矿关系紧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野外地质勘探认为,该区域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2)在罗卜岭矿区264剖面上进行地电化学提取法方法条件对比试验,对比五种不同提取方案元素异常特征,总结最佳野外地电提取测量方案。通过研究发现,五种地电提取方案在264线已知剖面均有异常显示,异常强度高,异常清晰集中,C方案整体异常清晰明显,Cu、Mo异常曲线形态一致,多呈强异常区,异常区位置与已知矿体对应一致。(3)通过在罗卜岭矿区264剖面上进行地电化学提取法方法找矿可信性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异常显示的位置与矿体的位置吻合度较高,可以清晰指示矿体存在的位置,证明地电提取法在侵入岩残积层区寻找隐伏矿床是行之有效的。(4)在总结试验剖面元素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在福建紫金山罗卜岭矿区开展预测区地电提取测量研究工作,对地电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单元素特征、多数据叠加融合特征进行综合解释与评价,融合后各异常区的异常清晰明显,异常强度、连续性得到了增强。(5)根据地电提取单元素异常特征、多元素数据叠加融合特征,综合地质成矿背景条件,划分出A-1、A-2、B-1、B-2号具有找矿前景的异常区,为深边部找矿提供依据。

二、地电化学提取法机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电化学提取法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杜仲胶/环氧树脂/碳纳米管电磁屏蔽防腐涂料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杜仲胶概述
        1.1.1 杜仲胶简介
        1.1.2 杜仲胶的结构与性能
        1.1.3 杜仲胶的研究进展
        1.1.4 环氧化杜仲胶的发展
    1.2 防腐涂料研究概述
        1.2.1 涂料简介
        1.2.2 涂料的组成
        1.2.3 环氧树脂的定义
        1.2.4 环氧树脂的性能特点
        1.2.5 防腐涂料的研究现状
    1.3 电磁屏蔽涂料概述
        1.3.1 电磁波的影响
        1.3.2 电磁屏蔽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1.3.3 电磁屏蔽材料种类
        1.3.4 电磁屏蔽材料发展现状
        1.3.5 导电涂料的种类
        1.3.6 导电填料分类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与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2.3.1 E-51/CNT复合涂层的制备
        2.3.2 EUG/E-51/CNT复合涂层的制备
        2.3.3 EEUG/E-51/CNT复合涂层的制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2 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
        2.4.3 导电性能测试
        2.4.4 电化学测试
        2.4.5 附着力测试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4.7 盐雾腐蚀试验
        2.4.8 电磁屏蔽性能测试
        2.4.9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
        2.4.10 凝胶含量的测定
        2.4.11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DMA)
        2.4.12 热重(TG)分析
第三章 杜仲胶/环氧树脂/碳纳米管复合涂料性能研究
    3.1 E-51/CNT复合涂层导电性能分析
    3.2 E-51/CNT复合涂层附着力分析
    3.3 EUG/E-51/CNT复合涂层热性能分析
    3.4 EUG/E-51/CNT复合涂层导电性能分析
    3.5 EUG/E-51/CNT复合涂层电磁屏蔽性能分析
    3.6 EUG/E-51/CNT复合涂层SEM分析
    3.7 EUG/E-51/CNT复合涂层附着力分析
    3.8 EUG/E-51/CNT复合涂层电化学分析
    3.9 EUG/E-51/CNT复合涂层盐雾性能分析
    3.10 EUG/E-51/CNT复合涂层盐雾后附着力性能分析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氧化杜仲胶/环氧树脂/碳纳米管复合涂料性能研究
    4.1 EEUG与 EUG的 FTIR与 ~1H-NMR分析
    4.2 EEUG/E-51/CNT复合涂层热性能分析
    4.3 EEUG/E-51/CNT复合涂层导电性能分析
    4.4 EEUG/E-51/CNT复合涂层电磁屏蔽性能分析
    4.5 EEUG/E-51/CNT复合涂层SEM分析
    4.6 EEUG/E-51/CNT复合涂层附着力分析
    4.7 EEUG/E-51/CNT复合涂层电化学分析
    4.8 EEUG/E-51/CNT复合涂层盐雾性能分析
    4.9 EEUG/E-51/CNT复合涂层盐雾后附着力性能分析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2)胞外聚合物所致EH40钢腐蚀行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洋微生物腐蚀
        1.2.1 微生物腐蚀概述
        1.2.2 典型海洋腐蚀性微生物
    1.3 腐蚀微生物EPS的研究概况
        1.3.1 EPS概述
        1.3.2 EPS的性质
        1.3.3 EPS的提取方法
        1.3.4 EPS的表征
        1.3.5 EPS对金属材料腐蚀行为的影响
    1.4 论文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种典型微生物EPS所致EH4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介质
        2.2.3 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
        2.2.4 EPS的提取
        2.2.5 EPS官能团分析
        2.2.6 失重法测试
        2.2.7 表面形貌与腐蚀产物测试
        2.2.8 电化学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EPS基团分析
        2.3.2 表面形貌观察
        2.3.3 表面膜层分析
        2.3.4 腐蚀失重分析
        2.3.5 电化学行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种EPS复合对EH40钢有氧腐蚀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介质
        3.2.3 失重法测试
        3.2.4 表面形貌与腐蚀产物测试
        3.2.5 电化学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表面形貌观察
        3.3.2 表面膜层分析
        3.3.3 腐蚀失重分析
        3.3.4 电化学行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种EPS复合对EH40钢无氧腐蚀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介质
        4.2.3 失重法测试
        4.2.4 表面形貌与腐蚀产物测试
        4.2.5 电化学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形貌观察
        4.3.2 表面膜层分析
        4.3.3 腐蚀失重分析
        4.3.4 电化学行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文冠果油中神经酸提取纯化及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文冠果中活性物质研究
        1.2.1 脂肪酸
        1.2.2 蛋白质
        1.2.3 皂苷
        1.2.4 其他成分
    1.3 文冠果油的提取方法
        1.3.1 传统压榨提取法
        1.3.2 溶剂浸提法
        1.3.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3.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4 神经酸的研究现状
        1.4.1 神经酸简介
        1.4.2 神经酸的来源
        1.4.3 神经酸的功能
        1.4.4 神经酸的纯化工艺
    1.5 生物质多孔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多孔碳的制备方法
        1.5.2 生物质多孔碳材料的应用
    1.6 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1.6.1 生物柴油发展概述
        1.6.2 生物柴油的制备方法
    1.7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7.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文冠果油提取工艺及木本油料脂肪酸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文冠果油的提取
        2.3.2 文冠果油理化性质的测定
        2.3.3 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文冠果油提取工艺研究
        2.4.2 文冠果油的理化指标
        2.4.3 文冠果油及四种木本油料植物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冠果油中神经酸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混合脂肪酸的制备
        3.3.2 神经酸含量测定方法
        3.3.3 低温结晶法
        3.3.4 重结晶法
        3.3.5 重结晶-柱层析耦合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晶溶剂的选择
        3.4.2 低温结晶法纯化神经酸工艺研究
        3.4.3 重结晶纯化法
        3.4.4 重结晶-柱层析耦合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碳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4.3.2 多孔碳材料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多孔碳材料制备工艺研究
        4.4.2 多孔碳材料的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冠果油制备生物柴油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部分
        5.3.1 催化剂的制备
        5.3.2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5.3.3 生物柴油的制备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5.4.2 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研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锡铜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以往地质工作情况
        1.3.2 存在的问题
    1.4 工作进展及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矿区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地球化学
        2.1.5 区域矿床
    2.2 矿区地质特征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特征
        2.2.3 矿区岩浆岩
        2.2.4 矿区地球化学
    2.3 矿体地质特征
        2.3.1 矿体特征
        2.3.2 矿石特征
        2.3.3 成矿期次
        2.3.4 控矿因素
        2.3.5 矿床成因
        2.3.6 成矿模式
第3章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方法概述
    3.1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法
        3.1.1 基本原理
        3.1.2 工作方法及技术参数
        3.1.3 方法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2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工作方法及质量检验
        3.2.3 土壤离子电导率的优势
    3.3 土壤热释汞测量法
        3.3.1 基本原理
        3.3.2 工作方法及质量检验
第4章 地电化学方法找矿可行性试验研究
    4.1 剖面异常特征
    4.2 可行性异常评价
第5章 数据处理方法和地电化学平面异常特征
    5.1 数据处理及背景值的确定
    5.2 地电提取元素参数统计与元素离散特征
    5.3 地电化学单元素异常特征
    5.4 地电化学组合元素异常特征
        5.4.1 聚类分析
        5.4.2 因子分析
        5.4.3 组合元素异常图
第6章 找矿预测评价
    6.1 靶区划分标准
    6.2 靶区划分及找矿评价
第7章 认识与建议
    7.1 认识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

(5)基于大碳笼的内嵌金属氰化物富勒烯和空心富勒烯的结构及化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富勒烯的结构
        1.2.1 富勒烯碳笼的结构特征
        1.2.2 独立五元环规则
        1.2.3 富勒烯碳笼的编号原则
        1.2.4 富勒烯的分类
    1.3 内嵌金属富勒烯
        1.3.1 单金属富勒烯
        1.3.2 双金属富勒烯
        1.3.3 三金属富勒烯
        1.3.4 内嵌团簇富勒烯
    1.4 富勒烯的合成、提取、分离和结构表征
        1.4.1 富勒烯的合成
        1.4.2 富勒烯的提取
        1.4.3 富勒烯的分离
        1.4.4 富勒烯的结构表征
    1.5 富勒烯的功能化研究
        1.5.1 卤化反应
        1.5.2 光化学反应
        1.5.3 Prato反应
        1.5.4 Bingel-Hirsh反应
    1.6 富勒烯的应用
        1.6.1 富勒烯在有机光伏领域的应用
        1.6.2 富勒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6.3 富勒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C_(84)大碳笼的内嵌金属氰化物团簇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其分子内金属-碳笼之间的相互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步骤
        2.4.1 MCN@C_2(13)-C_(84)(M=Y,Dy,Tb)的合成
        2.4.2 MCN@C_2(13)-C_(84)(M=Y,Dy,Tb)的分离
    2.5 结果与讨论
        2.5.1 MCN@C_2(13)-C_(84)(M=Y,Dy,Tb)的单晶结构
        2.5.2 MCN@C_2(13)-C_(84)(M=Y,Dy,Tb)的金属-碳笼相互作用与内嵌金属离子大小的关联
        2.5.3 MCN@C_2(13)-C_(84)(M=Y,Dy,Tb)的电子结构表征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通过内嵌金属氰化物团簇富勒烯捕获“消失”的C_(84)大碳笼异构体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步骤
        3.4.1 DyCN@C_(2v)(17)-C_(84)的合成
        3.4.2 DyCN@C_(2v)(17)-C_(84)的分离
    3.5 结果与讨论
        3.5.1 DyCN@C_(2v)(17)-C_(84)的单晶结构
        3.5.2 DyCN@C_(2v)(17)-C_(84)和DyCN@C_2(13)-C_(84)的金属-碳笼相互作用与团簇构型对比研究
        3.5.3 DyCN@C_(2v)(17)-C_(84)和DyCN@C_2(13)-C_(84)的相互转换机理
        3.5.4 DyCN@C_(2v)(17)-C_(84)的电子结构表征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_(92)大碳笼空心富勒烯的高温氯化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
    4.3 实验仪器
    4.4 实验步骤
        4.4.1 C_(92)异构体的合成、分离与表征
        4.4.2 C_(92)异构体的高温氯化反应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氯化产物C_(92)(38)Cl_(18),C_(92)(38)Cl_(22),C_(92)(26)Cl_(24),C_(90)(NC)Cl_(22)和~(#86239)C_(90)Cl_(26)的单晶结构
        4.5.2 氯化产物C_(90)(NC)Cl_(22)形成机理研究
        4.5.3 氯化产物~(#86239)C_(90)Cl_(26)形成机理研究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自然地理概况及交通位置
        1.1.2 前人工作简述
    1.2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研究现状
        1.3.2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1.3.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及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活动
        2.1.3 区域岩浆作用
        2.1.4 区域变质作用
        2.1.5 区域矿产
        2.1.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研究区地层
        2.2.2 研究区构造
        2.2.3 研究区岩浆岩
        2.2.4 研究区变质岩
        2.2.5 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地电集成技术方法概述
    3.1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法
        3.1.1 基本原理
        3.1.2 方法及技术参数
        3.1.3 地电提取测量法应用条件
    3.2 土壤热释汞测量法
        3.2.1 基本原理
        3.2.2 工作方法及质量检验
    3.3 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
        3.3.1 基本原理
        3.3.2 工作方法及质量检验
        3.3.3 方法的主要特点
第4章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可行性试验研究
    4.1 已知剖面概述
    4.2 地电化学提取测量法的可行性研究
    4.3 土壤离子电导率与土壤热释汞可行性研究
        4.3.1 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
        4.3.2 土壤热释汞异常特征
第5章 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异常特征
    5.1 地电提取参数统计及分析
    5.2 R型因子分析
    5.3 地电集成技术异常指标确定及异常分带参数
    5.4 地电提取单元素异常特征
        5.4.1 Au异常特征分析
        5.4.2 Ag异常特征分析
        5.4.3 Cu异常特征分析
        5.4.4 Pb异常特征分析
        5.4.5 Zn异常特征分析
        5.4.6 As异常特征分析
        5.4.7 Sb异常特征分析
        5.4.8 Hg异常特征分析
    5.5 地电提取组合元素异常特征分析
        5.5.1 Cu-Zn-Hg异常特征分析
        5.5.2 Au-Pb异常特征分析
        5.5.3 As-Ag异常特征分析
        5.5.4 Sb异常特征分析
    5.6 土壤离子电导率(Con)异常特征分析
    5.7 土壤热释汞(RHg)异常特征分析
第6章 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成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6.1 多层次模糊评价法
    6.2 基于多层次模糊评价法评价体系构建
    6.3 地质-地电化学要素得分评定机制
    6.4 靶区圈定及找矿预测
第7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咖啡
        1.1.1 咖啡工艺
        1.1.2 咖啡壳
    1.2 咖啡壳酚酸
        1.2.1 绿原酸类化合物
        1.2.2 其他酚酸
        1.2.3 咖啡壳酚酸的邻苯二酚
        1.2.4 咖啡壳酚酸与金属螯合的化学性质
        1.2.5 咖啡壳酚酸抗氧化性质
    1.3 光资源利用
        1.3.1 光诱导引发
        1.3.2 光热转化
        1.3.3 荧光碳点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论文创新点
2 咖啡壳中酚酸化合物的提取和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咖啡壳提取物的提取与成分分析及表征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实验步骤
        2.2.3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甲醇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3.2 甲醇提取物的结构分析
        2.3.3 碱溶酸沉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3.4 碱溶酸沉提取物的结构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绿原酸仿生贻贝光引发水凝胶的制备及粘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绿原酸粘附型水凝胶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2 实验步骤
        3.2.3 表征方法
        3.2.4 粘附性能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绿原酸的氧化还原性能表征
        3.3.2 水凝胶的形成机理
        3.3.3 水凝胶的结构分析
        3.3.4 水凝胶的形貌分析
        3.3.5 水凝胶的力学性能表征
    3.4 粘附性能
        3.4.1 粘附能力
        3.4.2 粘附机理
        3.4.3 粘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盐水淡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绿原酸光热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4.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2 实验步骤
        4.2.3 表征方法
        4.2.4 盐水淡化应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绿原酸的金属螯合性能表征
        4.3.2 光热转化机理
        4.3.3 光热转化材料的结构分析
        4.3.4 光热转化材料的形貌表征
        4.3.5 光热转化材料的光稳定性能表征
        4.3.6 光热转化材料的光热转化性能表征
    4.4 盐水淡化
    4.5 本章小结
5 绿原酸荧光碳点的制备及复合膜检测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绿原酸荧光碳点及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5.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2 实验步骤
        5.2.3 表征方法
        5.2.4 食品检测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荧光碳点的形貌表征
        5.3.2 荧光碳点的结构表征
        5.3.3 荧光碳点的抗氧化性分析
        5.3.4 荧光碳点的光学性质表征
        5.3.5 复合膜的结构分析
        5.3.6 复合膜的物理性能分析
        5.3.7 复合膜的光学性质
        5.3.8 复合膜的抗氧化性分析
        5.3.9 Al~(3+)增强荧光的机理
    5.4 复合膜的食品检测性能研究
        5.4.1 香蕉保鲜
        5.4.2 食物监测
    5.5 本章小结
6 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成像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咖啡壳碱溶酸沉提取物荧光碳点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6.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6.2.2 实验步骤
        6.2.3 表征方法
        6.2.4 食品和生物成像性能研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分析
        6.3.2 结构表征
        6.3.3 光学性质
        6.3.4 抗氧化性分析
        6.3.5 细胞毒性分析
    6.4 食品和生物成像性能研究
        6.4.1 香蕉保鲜
        6.4.2 细胞成像
        6.4.3 活体成像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基于离子导体的高温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温气体传感器的分类与应用
        1.2.1 高温气体传感器的分类及工作机理
        1.2.2 高温气体传感器在烟气和车辆尾气排放控制中的应用
    1.3 高温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1 氧气传感器
        1.3.2 氮氧化物(NO_x)传感器
        1.3.3 NH_3传感器
        1.3.4 H_2传感器
    1.4 高温气体传感器的关键材料与结构设计
        1.4.1 适用于高温气体传感的氧离子导体
        1.4.2 适用于高温气体传感的质子导体
        1.4.3 敏感材料
        1.4.4 高效三相反应界面的构筑方式
    1.5 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掺杂的硅酸镧和锆酸钡材料的制备
        2.2.1 Si位掺杂的硅酸镧固体电解质的制备
        2.2.2 双烧结助剂法制备BaZr_(0.8)Y_(0.2)O_3和BaZr_(0.6)Hf_(0.2)Y_(0.2)O_(3-δ)
    2.3 双层固体电解质膜片的制备
    2.4 敏感电极材料的制备
        2.4.1 丝网印刷法制备敏感电极
        2.4.2 湿化学浸渍法制备敏感电极
        2.4.3 电化学脱溶法制备敏感电极
    2.5 传感器的组装及性能测试
    2.6 材料和器件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及电性能表征
第3章 Si位掺杂的硅酸镧固体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
    3.1 Si位单掺杂的La_(10)Si_5MO_(26.95+δ)的制备
        3.1.1 物相分析
        3.1.2 微观形貌分析
        3.1.3 阻抗谱与电导率分析
    3.2 不同掺杂比例La_(10)Si_(6-x)Cr_xO_(26.95) 的制备及性能
        3.2.1 物相分析
        3.2.2 微观形貌分析
        3.2.3 阻抗谱与电导率分析
    3.3 硅酸镧的掺杂对其电性能影响规律初探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硅酸镧基固体电解质的NO_2传感器研究
    4.1 固体电解质多孔层的制备及表征
        4.1.1 造孔剂种类对多孔层的影响
        4.1.2 印刷层数对多孔层的影响
    4.2 厚膜型CuCr2_O_(4-)CuO复合敏感电极NO_2传感器
        4.2.1 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
        4.2.2 CuCr2_O_(4-)CuO的 NO_2传感器的电位响应性能
        4.2.3 CuCr2_O_(4-)CuO的 NO_2传感器的抗干扰性能和稳定性能
        4.2.4 CuCr2_O_(4-)CuO的 NO_2传感器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分析
    4.3 浸渍法制备不同敏感材料的电流型NO_2传感器
        4.3.1 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
        4.3.2 三种电流型NO_2传感器的响应性能
        4.3.3 三种电流型NO_2传感器的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4.3.4 三种电流型NO_2传感器的的抗干扰性能
        4.3.5 氧气对于电流型NO_2传感器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高温NO_2传感器的响应动力学分析和动力学模型
    5.1 NO_2传感器的响应机理初探
    5.2 NO_2传感器电化学阻抗谱的DRT差异分析
    5.3 NO_2传感器的响应值微分信号的提取及应用
        5.3.1 气体传感器的典型实时响应和响应恢复
        5.3.2 微分信号提取过程
        5.3.3 传感器响应值微分信号的提取与应用
    5.4 相空间法用于NO_2传感器响应动力学分析
        5.4.1 相空间中的气体响应模式与应用
        5.4.2 相空间中的气体响应全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5.4.3 基于相空间的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La_(0.85)Sr_(0.15)MnO_3 致密层极限电流型O2传感器
    6.1 LSMO传感器的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分析
        6.1.1 物相分析
        6.1.2 微观形貌分析
    6.2 LSMO传感器敏感性能
        6.2.1 浸渍量对LSMO传感器敏感性能的影响
        6.2.2 工作温度对LSMO传感器敏感性能的影响
        6.2.3 极化电压对LSMO传感器敏感性能的影响
        6.2.4 LSMO传感器的响应性能和稳定性研究
    6.3 O_2传感器的敏感机理和响应动力学分析
        6.3.1 O_2传感器的敏感机理初探
        6.3.2 电化学阻抗谱法和DRT法研究LSMO传感器的响应机理
    6.4 小结
第7章 基于BaZr_(0.6)Hf_(0.2)Y_(0.2)O_(3-δ)质子导体的氢气传感器
    7.1 BaZrO_3的容忍因子计算
    7.2 Hf掺杂的BaZrO_3质子导体的制备及性能
        7.2.1 BaZrO_3和BaZr_(0.8)Hf_(0.2)O_3 的微观形貌
        7.2.2 BZY和 BHZY的电性能分析
    7.3 基于ZnO敏感电极质子导体的氢气传感器
        7.3.1 ZnO-BZHY传感器的结构与形貌
        7.3.2 ZnO-BZHY传感器的对H_2敏感性能
        7.3.3 ZnO-BZHY传感器的抗干扰性能
        7.3.4 ZnO-BZHY传感器的极化曲线
    7.4 小结
第8章 电化学脱溶复合敏感材料的NH_3传感器研究
    8.1 ANO和 e-ANO传感器的制备
        8.1.1 ANO-YSZ传感器的结构与形貌
        8.1.2 电化学脱溶条件对e-ANO-YSZ传感器的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8.2 ANO和 e-ANO传感器对NH_3的敏感性
        8.2.1 电脱溶电压对e-ANO传感器的敏感性能的影响
        8.2.2 电脱溶时间对e-ANO传感器的敏感性能的影响
        8.2.3 工作温度对e-ANO传感器的敏感性能的影响
    8.3 ANO和 e-ANO传感器稳定性、重现性和抗干扰性研究
        8.3.1 共存气体对e-ANO传感器的影响
        8.3.2 共存气体对e-ANO传感器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8.4 ANO和 e-ANO传感器的响应机理研究
        8.4.1 ANO和 e-ANO传感器极化曲线分析
        8.4.2 ANO和 e-ANO传感器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8.4.3 不同气体传感器的响应模式比较
    8.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山东曲家金矿地电化学测量找矿有效性对比及异常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曲家金矿区研究现状
        1.2.2 地电化学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岩
    2.2 曲家金矿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矿体特征
第3章 山东曲家金矿区地电化学测量有效性实验
    3.1 5号勘探线地质特征
    3.2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品分析测试
    3.3 数据处理
    3.4 地电化学测量各元素异常特征
        3.4.1 Au异常特征
        3.4.2 Ag异常特征
        3.4.3 As异常特征
        3.4.4 Sb异常特征
        3.4.5 Bi异常特征
        3.4.6 Mo异常特征
        3.4.7 Pb异常特征
        3.4.8 Zn异常特征
        3.4.9 Cu异常特征
        3.4.10 Hg异常特征
    3.5 地电化学测量找矿有效性结果
第4章 野外与室内地电化学测量效果对比研究
    4.1 3号勘探线地质概况
    4.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野外地电化学测量各元素异常特征
        4.3.1 Au异常特征
        4.3.2 Ag异常特征
        4.3.3 As异常特征
        4.3.4 Sb异常特征
        4.3.5 Bi异常特征
        4.3.6 Mo异常特征
        4.3.7 Pb异常特征
        4.3.8 Zn异常特征
        4.3.9 Cu异常特征
        4.3.10 Hg异常特征
    4.4 室内地电化学测量各元素异常特征
        4.4.1 Au异常特征
        4.4.2 Ag异常特征
        4.4.3 As异常特征
        4.4.4 Sb异常特征
        4.4.5 Bi异常特征
        4.4.6 Mo异常特征
        4.4.7 Pb异常特征
        4.4.8 Zn异常特征
        4.4.9 Cu异常特征
        4.4.10 Hg异常特征
    4.5 野外与室内地电化学测量效果对比
第5章 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研究
    5.1 样品采集与元素赋存相态分析测试
        5.1.1 样品采集
        5.1.2 样品分析测试
    5.2 野外地电化学测量前、后土壤中元素含量对比分析
        5.2.1 元素全量对比分析
        5.2.2 元素全量空间变化
        5.2.3 元素各相态含量变化对比分析
        5.2.4 元素各相态异常特征对比分析
    5.3 室内地电化学测量前、后土壤中元素含量对比分析
        5.3.1 元素全量对比分析
        5.3.2 元素全量空间变化
        5.3.3 元素各相态含量变化对比分析
        5.3.4 元素各相态异常特征对比分析
    5.4 地电化学异常形成机理研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福建紫金山罗卜岭矿区地电化学方法技术及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
        1.4.1 预查阶段
        1.4.2 普查阶段
        1.4.3 详查阶段
        1.4.4 勘探阶段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火山机构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3.4 矿体特征
    2.4 矿床成矿作用及条件
        2.4.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2.4.2 控矿因素
第3章 地电提取测量法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及工作方法
    3.1 基本原理
    3.2 研究现状
    3.3 工作方法
        3.3.1 仪器装置
        3.3.2 工作技术方法
        3.3.3 样品分析测试
第4章 方法条件对比试验及方法找矿可信性研究
    4.1 已知剖面地质特征
    4.2 已知剖面数据处理
    4.3 方法条件对比试验
        4.3.1 方法条件方案
        4.3.2 方法条件对比效果
        4.3.3 方法条件对比试验小结
    4.4 地电化学方法找矿可信性研究
        4.4.1 已知剖面地电化学异常特征
        4.4.2 找矿可信性研究小结
第5章 预测区地电提取特征
    5.1 预测区地质特征
    5.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 地电提取异常特征及解释与评价
        5.3.1 背景值和异常下限的计算
        5.3.2 地电提取单元素异常特征
        5.3.3 各元素异常统计
第6章 元素综合特征
    6.1 融合方法
        6.1.1 数据均一化处理
        6.1.2 主成矿元素和辅助元素的确定
        6.1.3 相关分析
    6.2 融合模型
    6.3 地电提取多元素融合数据的异常圈定
第7章 靶区预测及评价
    7.1 靶区划分标准
    7.2 靶区划分及找矿评价
第8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参加过项目和发表论文
致谢

四、地电化学提取法机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杜仲胶/环氧树脂/碳纳米管电磁屏蔽防腐涂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严.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胞外聚合物所致EH40钢腐蚀行为的研究[D]. 赵耀. 山东大学, 2021
  • [3]文冠果油中神经酸提取纯化及生物柴油制备工艺研究[D]. 骆芬芳.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锡铜矿研究[D]. 王宇慧.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大碳笼的内嵌金属氰化物富勒烯和空心富勒烯的结构及化学性质研究[D]. 官润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四川烟依矿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金矿预测研究[D]. 汤国栋.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7]咖啡壳酚酸化合物的光转换功能材料构建与性能研究[D]. 张馨月.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8]基于离子导体的高温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 李跃华. 华北理工大学, 2020
  • [9]山东曲家金矿地电化学测量找矿有效性对比及异常形成机理研究[D]. 李帅.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10]福建紫金山罗卜岭矿区地电化学方法技术及示范研究[D]. 黄文斌.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地电化学提取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