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坡地高标准优质果园建设技术探讨

丘陵坡地高标准优质果园建设技术探讨

一、丘陵坡地建立高标准高质量果园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强[1](2022)在《汉中市汉台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汉台区地处汉中盆地腹地,北依秦岭,南屏汉江,土地面积1.67万hm2,人口57万,辖7镇8个办事处,地形自北向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川,面积各占约1/3。特殊的盆地效应,造就境内气候温润,物产丰富,非常适宜果蔬特色产业发展,盛产柑桔、蔬菜、食用菌等。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以蔬菜、柑桔为主导,食用菌、猕猴桃、小杂果加速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在深入调研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生产实践,提出汉台区果蔬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吴强[2](2021)在《提升北缘产区柑橘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汉中地处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属典型的亚热带盆地季风气候,秦岭山麓的逆温层带和坡壁效应在汉中形成了独特的盆地小气候区域,这里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有利于柑橘生长,柑橘栽培距今已有2 000多年历史,是陕西境内柑橘种植面积最大区域,也是我国最北缘柑橘主产区。1产业现状汉中柑橘产业自上世纪70年代起步,种植面积已达20余万亩,年产量30万t,主要分布在秦岭南麓城固、汉台、洋县、

张晶[3](2021)在《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盘活集体用地,打造田园综合体”的要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加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任务,是“三农”工作新时代的总抓手。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提出,为我国乡村未来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而田园综合体就是在乡村振兴的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融合了现代农业、文创旅游和田园社区等有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形式,是针对我国当前乡村产业的发展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途径。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创业园,应适时向田园综合体布局。本文从理论基础入手,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背景及概念内涵角度出发,对国内国外田园综合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文献引证法、案例分析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实证研究法等方法,对田园综合体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选取国内田园综合体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总结其经验。产业体系的规划及建设又是田园综合体的最主要核心。强化产业发展及融合对田园综合体的施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为例进行了总体规划与设计。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出发,对项目区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到其规划定位及建设目标,对凤凰谷田园综合体进行分区规划,对凤凰谷项目进行了SWOT分析,并做了总体定位和布局,将整个项目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五区”,并将核心区规划为9个功能区,重点对六大支撑体系中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以及生态体系进行了规划设计。完善生产体系规划,对园内生产道路建设、土地整理、梯田整理及生产加工和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规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完善产业体系规划,对涉农产业、旅游观光设施及衍生产业进行规划,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完善生态体系规划,从农业废弃物处理和景观绿化两方面进行规划,来提升景观化。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来实现产业链的相加和价值链的相乘,发挥“新六产”的会聚效能,成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多种新业态融合模式,打造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示范样板。为乡村振兴重要平台项目的规划发展提供参考。

冯理明[4](2020)在《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农业观光园情感化空间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居民“返乡”追寻记忆场景的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农业观光园作为其载体之一,近些年来建设数量不断增长。目前,较多的农业观光园建设存在着同质化、缺乏精品等问题,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从以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的情感化设计来看,景观空间的情感体验是旅游者对场地不断感知的过程。在现代体验经济的影响下,景观设计从传统的注重形式,向关注参与者与景观之间和谐关系的转变,引发设计者对现代景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探寻人们对景观本源的诉求,重新审视人与景观及人与自然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将情感化设计理论应用到农业观光园景观空间表达研究中,对建设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景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对农业观光园、设计心理学和情感化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概括和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农业观光园和情感化设计研究进展,将产品情感化设计理论向景观空间情感化进行了转译;(2)选取国内外优秀的农业公园设计案例,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取出农业景观空间中情感化设计空间属性因素和空间感知因素,为研究农业观光园空间情感化设计策略提供针对性;(3)根据情感化设计理念结合情感化空间设计因素从本能层次的空间适应性设计、行为层次的空间优化设计和反思层次的空间体验设计三个层面对提升农业观光园空间认知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情感手法进行阐述;(4)依据前文对农业观光园空间情感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将其应用到对新县七龙山农业观光园情感化表达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去,从园区的生态可持续设计到综合感知体验的植物营造中建立园区空间的认知感,从“动”与“静”公共空间的情感化塑造到无障碍和导视系统设计中构建空间的认同感,从园区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再到园区激活记忆的场景营造中构建园区空间的归属感,从三个方面体现出对情感化理论的系统展现和运用。

杨蕾,李勋兰,杨海健,王武,洪林[5](2020)在《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成就、存在问题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柑橘作为重庆特色水果,是库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极其重要的支柱产业。文章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柑橘产业的发展成就,介绍了重庆柑橘在产业发展规模、品种结构调整、品种试验评价、种植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同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杨建辉[6](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黄晶晶[7](2018)在《成都平原典型区县域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耕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农业资源,人类生存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生产资料,都要依赖耕地获取。耕地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作物特性和区域环境条件,开展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不仅可以全面掌握耕地资源的使用状况,而且有助于及时调整其开发利用方向,合理优化、配置和调整种植结构,为耕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据此,本文选择成都平原彭州市(蔬菜种植为特色)和金堂县(水果种植为特色)2个典型市县,收集研究区的相关图文资料,综合考虑成都平原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多种自然条件及环境因素,并从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参评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开展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最后提出区域种植业发展建议与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彭州市适宜种植蔬菜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中高度适宜种植的面积占12.42%;金堂县适宜种植水果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0%以上,其中高度适宜种植的面积占6.43%。(2)彭州市不适宜蔬菜生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通济镇、磁峰镇、新兴镇几个乡镇,主要原因是区域内的土壤类型多为白鳝泥田、钙紫石骨土,且分布在丘陵坡地中、上部,排水不畅通、有障碍层次和肥力不足等问题。(3)金堂县不适宜水果种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合镇、栖贤乡、三星镇几个乡镇,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地形部位较高,灌溉保证率较低,水源缺乏,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4)成都平原蔬菜种植需要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加强水利建设,完善排灌体系。水果种植可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用养结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轮作,挖掘土壤潜力。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在耕地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反映耕地土壤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或作物种植模式的适宜性程度高低,还可以反映导致耕地不适宜的限制性因素,是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科学依据,在提高成都平原耕地的生产能力的同时,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张劼[8](2018)在《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研究(1898-1994)》文中研究说明青岛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现代城市景观着称,近现代园林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近现代园林的建设发展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具有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它立足于山海地域环境特色,在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影响下,通过吸收与融合,形成了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特定的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论文以青岛近现代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研究,结合实地调研,对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特点、营造特征、演进特征、影响与启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在历史分期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分析了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特点,提出了青岛近现代园林经过了德占日据时期“欧化与日化”背景下的“殖民输入”、民国时期“民族化与中西交汇”双重影响下的“二元互动”和新中国时期“多元化与新时代要求”多方因素影响下的“多元融合”等时空元素主导与交融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其次,在对典型园林实例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园林内容与功能、园林选址及空间布局、园林造园要素、园林造景手法等方面,深入探究了青岛近现代园林的营造特征,着重提出了园林景观营造的总体特征——“青岛特色”,主要表现为突出的山海迤逦地域景观特色,包容西方与本土、现代与传统相交织的多元造园风格及要素和充满异域风情的植物景观特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青岛近现代园林创造了山海地域特色与多元园林艺术有机结合的无比杰作,包含了人文与自然、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多元韵律。其三,从城市空间及景观风貌的角度,分析了青岛近现代园林建设发展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优化、城市景观风貌的塑造、城市文化空间的形塑以及城市活力的提升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积极意义;重点探讨了1898年至1994年这一时段的历史发展演变对此后青岛园林造园风格及手法的发展、园林空间分布的扩展以及园林空间历史特色的延续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地影响,对当前及今后青岛园林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总结出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演进在文化上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与“本地文化薄弱性”双重并存的特征,园林发展在具有多元性的同时,也表现出地域自主性的文化创新较薄弱,园林文化及风格的发展方向较盲目的局限性。因此,青岛园林未来发展必须清晰认识这一局限性,立足地域特色,提升地域自主性园林文化的创新能力,将是青岛园林未来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

周继芬,王彦,刘新强,杨朝莉,刑蕾,杜珊[9](2018)在《关于在达州市郊区发展观光果业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达州市郊建立观光果业的基本设想及其具体布局实施,并提出具体的对策,旨在为达州市郊建设观光果业提供参考。

杜天晨[10](2018)在《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葫芦岛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城市,依据自身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优势,果树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该市发展水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该市发展水果的机遇和威胁。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拥有区位优势明显、规模化产业初步形成、科技成果显着、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栽培制度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产业体系薄弱等方面的劣势;同时也存在着市场前景广阔、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果农积极性高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存在发达国家贸易壁垒、国内其他水果主产区快速发展等带来的威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果树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调查了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的区域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近十年来果树总面积和总产量的变化、种植结构以及不同树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对葫芦岛市果树产业的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该市果业向着品种特色化、区域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变化,果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提出了该市果业发展存在老残果园更新改造、栽培模式落后、苗木繁育体系不完整、抗病抗灾能力差等问题,根据存在问题,提出有利于促进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的建议。(1)加强苗木体系建设(2)坚持区域化发展方向(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4)大力发展龙头企业(5)努力确保果品安全(6)实施科技兴果战略(7)着力打造观光果园景观(8)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

二、丘陵坡地建立高标准高质量果园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丘陵坡地建立高标准高质量果园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汉中市汉台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1 在产业扶贫中作用发挥明显
    1.2 设施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1.3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2.1 规模化生产经营程度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2.2 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产业化链条短
    2.3 果蔬“三推”步伐缓慢,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3 培育果蔬特色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3.1 发展思路
    3.2 对策与建议
        3.2.1 拓展基地,设施配套,做强蔬菜食用菌产业。
        3.2.2 调优结构,提升品质,做优柑桔、猕猴桃产业。
        3.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精小杂果产业。

(2)提升北缘产区柑橘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现状
2 柑橘品质下降原因
    2.1 果园光照不良,影响果实品质
    2.2 土壤管理不到位,
    2.3 成熟关键期雨水多,果实质量不稳定
    2.4 病虫防控不力,区域性危害加重
    2.5 不注重采后处理,缺乏品牌意识
3 提升柑橘品质的技术措施
    3.1 品种培优,推行设施栽培
    3.2 标准化建园,推广畦垄栽植
    3.3 合理施肥,增强树势
    3.4 合理修剪,增加光照
    3.5 果园生草,改善生态环境
    3.6 增施钙肥,预防浮皮
    3.7 覆膜增糖,采前控水
    3.8 绿色防控,强化病虫综合防控
    3.9 适时采收,搞好商品化处理

(3)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田园综合体研究综述
        1.3.1 国外田园综合体研究动态
        1.3.2 国内田园综合体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田园综合体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梳理
        2.1.1 田园综合体
        2.1.2 产业融合
        2.1.3 乡村振兴
        2.1.4 乡村景观
    2.2 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构建体系
    2.3 “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规划
        2.3.1 产业+科技
        2.3.2 产业+旅游
        2.3.3 产业+市场
        2.3.4 产业+品牌
    2.4 案例借鉴分析
        2.4.1 浙江安吉“田园鲁家”田园综合体
        2.4.2 浙江绍兴“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
        2.4.3 迁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
3 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3.1 项目区位分析
    3.2 自然条件分析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形地貌
    3.3 自然资源分析
        3.3.1 土地资源
        3.3.2 矿产资源
        3.3.3 水资源
        3.3.4 生物资源
        3.3.5 基础设施概况
    3.4 SWOT分析
        3.4.1 优势(Strength)
        3.4.2 劣势(Weakness)
        3.4.3 机遇(Opportunity)
        3.4.4 挑战(Threat)
    3.5 政策分析、上位规划及发展历史分析
        3.5.1 政策分析
        3.5.2 上位规划分析
        3.5.3 发展历史分析
    3.6 规划总则
        3.6.1 规划目标
        3.6.2 规划原则
        3.6.3 规划定位
        3.6.4 规划策略
        3.6.5 规划布局
    3.7 分区规划
        3.7.1 核心区布局
        3.7.2 核心区分区建设
    3.8 完善生产体系规划,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3.8.1 园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8.1.1 生产道路归整
        3.8.1.2 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
        3.8.1.3 园区电力及照明系统
        3.8.2 土地整理
        3.8.3 梯田整理
        3.8.4 水肥一体化
        3.8.5 生产加工设施建设
        3.8.6 服务设施建设
    3.9 产业体系规划,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3.9.1 涉农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3.9.1.1 葡萄标准化生产区规划
        3.9.1.2 葡萄采摘区防腐木长廊规划
        3.9.1.3 园林苗木培育基地规划
        3.9.1.4 花卉产业基地规划
        3.9.2 旅游观光设施规划
        3.9.2.1 农旅拓展设施规划
        3.9.2.2 农旅综合服务设施规划
        3.9.2.3 乡村旅游资源改造规划
        3.9.3 衍生产业发展规划
    3.10 生态体系规划,提升景观化
        3.10.1 农业废弃物处理
        3.10.1.1 沼气池规划建设
        3.10.1.2 生态堆肥场规划建设
        3.10.2 景观化提升
        3.10.2.1 道路两侧及园区入口绿化规划建设
        3.10.2.2 民宿及周边绿化规划建设
        3.10.2.3 设施大棚周边景观绿化
        3.10.2.4 办公及生活区周边绿化
        3.10.2.5 山溪花谷造景绿化
        3.10.2.6 田园绿化规划
        3.10.2.7 园区景观规划
        3.10.2.8 特色村舍及非遗文化的保护规划建设
4 讨论
    4.1 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设计路径
        4.1.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免同质化雷同发展
        4.1.2 发展农村田园综合体建设
    4.2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农业观光园情感化空间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休闲农业旅游的盛行
        1.1.2 旅游活动的情感化设计趋势
        1.1.3 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弊端日益突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4.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4.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5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
    2.1 农业观光园的概述
        2.1.1 农业观光园的功能
        2.1.2 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2.1.3 农业观光园的构成要素
        2.1.4 农业观光园的现存问题
    2.2 设计心理学的概述
        2.2.1 设计心理学简介
        2.2.2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2.3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2.3 情感化设计理论概述
        2.3.1 情感与情感化设计
        2.3.2 情感化设计的必然性
        2.3.3 产品情感化设计向景观空间情感化设计的转译
    2.4 相关学科理论
        2.4.1 朴门永续设计
        2.4.2 人体工程学
        2.4.3 体验经济理论
        2.4.4 场所精神理论
    2.5 相关案例分析
        2.5.1 荷兰库肯霍夫农业公园
        2.5.2 天津龙达农业主题公园
        2.5.3 山东兰陵国家农业公园
        2.5.4 杭州龙坞茶镇兔子山公园
    2.6 本章小结
3 农业观光园空间的情感化设计因素分析
    3.1 农业观光园空间属性因素
        3.1.1 自然地理因素
        3.1.2 地域文化因素
    3.2 农业观光园空间感知因素
        3.2.1 空间的认知感
        3.2.2 空间的认同感
        3.2.3 空间的归属感
    3.3 本章小结
4 农业观光园空间的情感化设计方法
    4.1 本能层次的空间适应设计
        4.1.1 循环可持续的场地设计
        4.1.2 因地制宜的场地建设
        4.1.3 五感知觉的综合体验
    4.2 行为层次的空间优化设计
        4.2.1 形态的情感语义表达
        4.2.2 色彩的情感语义表达
        4.2.3 尺度的情感语义表达
        4.2.4 材质的情感语义表达
        4.2.5 导视系统和无障碍设计
    4.3 反思层次的空间体验设计
        4.3.1 诱导与制约的游览空间动线
        4.3.2 地域与场所精神的空间记忆
        4.3.3 场地情景与意境的空间体验
    4.4 本章小结
5 新县七龙山农业观光园情感化空间表达探讨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分析
        5.1.2 自然资源分析
        5.1.3 人文资源分析
        5.1.4 场地现状分析
    5.2 规划设计
        5.2.1 项目定位
        5.2.2 总体布局
    5.3 七龙山农业光园空间的适应设计
        5.3.1 基于朴门永续的场地设计
        5.3.2 综合感官体验的植物空间营造
    5.4 七龙山农业光园空间的优化设计
        5.4.1 园区公共空间情感化塑造
        5.4.2 无障碍设施与导视系统设计
    5.5 七龙山农业光园空间的体验设计
        5.5.1 园区景观的空间序列组织
        5.5.2 园区激活记忆的场景构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6)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成都平原典型区县域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进展
        1.2.3 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彭州市自然资源与环境概况
        2.1.2 金堂县自然资源与环境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2.2.2 数据库建立方法
        2.2.3 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3 构建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体系
    3.1 划分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单元
    3.2 选择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因子
        3.2.1 评价因子选择原则
        3.2.2 确定评价因子
    3.3 建立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
    3.4 专家打分
    3.5 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3.6 构造隶属函数模型
        3.6.1 戒上型函数模型
        3.6.2 戒下型函数模型
        3.6.3 峰型函数模型
        3.6.4 直线型函数模型
        3.6.5 概念型指标
    3.7 确定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等级
        3.7.1 确定评价单元总分值
        3.7.2 确定耕地土壤适宜性等级
4 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4.1 彭州市蔬菜种植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分析
    4.2 金堂县水果种植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分析
5 成都平原耕地适宜性评价成果应用建议
    5.1 蔬菜种植建议
        5.1.1 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
        5.1.2 挖掘冬季闲田种植潜力
        5.1.3 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5.1.4 产业化经营,提高蔬菜生产效益
    5.2 水果种植建议
        5.2.1 加强对农民施肥技术的指导
        5.2.2 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5.2.3 进行坡改梯,结合土地平整等措施增厚土层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研究(1898-199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成果综述和相关领域史料搜集
        1.2.1 中国近现代园林史研究的成果与趋势
        1.2.2 青岛近现代园林历史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3 相关领域史料的搜集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2 青岛近现代园林形成发展的环境及历史分期
    2.1 青岛近现代园林形成发展的自然环境
        2.1.1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及植被等自然环境
        2.1.2 自然环境对园林形成发展的意义
    2.2 青岛近现代园林形成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2.2.1 从海防要地到海滨名城
        2.2.2 极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建筑
        2.2.3 兼容并包与开放的文化特色
    2.3 开埠以前青岛地区园林类型及特点
        2.3.1 开埠以前青岛地区宗教园林
        2.3.2 开埠以前青岛地区私家园林
        2.3.3 开埠以前青岛地区衙署园林
    2.4 青岛近现代园林形成发展的历史分期
    2.5 小结
3 德占日据时期青岛近现代园林的发端(1898-1922)
    3.1 近代青岛城市的形成与初扩
        3.1.1 德制规划与近代青岛城市的形成
        3.1.2 日据时期青岛城市的扩张
    3.2 德占时期以欧人区为主的公园绿地规划与建设
        3.2.1 1898年首份城市规划中的公园绿地规划
        3.2.2 1899年对首份规划修订中公园绿地的调整与补充
        3.2.3 1901年欧人区公园绿地建设状况
        3.2.4 1906年欧人区公园绿地建设状况
        3.2.5 1913年欧人区公园绿地建设状况
        3.2.6 代表性园林实例——督署公园、阿尔伯特大街公园和总督公园
    3.3 德占时期郊外别墅区的园林景观建设
        3.3.1 运动休闲区的规划与景观建设
        3.3.2 森林公园(Forstgarten):兼具植物试验场与公园的双重功能
        3.3.3 “胜利大道”(Siegesalle):街区的景观建设
    3.4 日据时期城市园林绿地的初拓
        3.4.1 “旧城”园林绿地的续建与新建
        3.4.2 “新城”园林绿地的辟建
        3.4.3 代表性园林实例——新町公园、青岛神社
    3.5 西式公共建筑庭院的兴建
        3.5.1 西式公建庭院的建设背景
        3.5.2 西式公建庭院的实例分析
        3.5.3 西式公建庭院的特点
    3.6 外人与逊清遗老别墅庭院的初兴
        3.6.1 西式外人别墅庭院的建设背景与特点
        3.6.2 逊清遗老别墅庭院的建设背景与特点
    3.7 大规模造林绿化及行道树的初步发展
        3.7.1 德占时期大规模的造林绿化
        3.7.2 行道树的初步发展
    3.8 园林管理制度与教育的创设
        3.8.1 园林管理制度的初建
        3.8.2 园林教育的初创
    3.9 小结
4 民国时期青岛近现代园林的快速发展与衰退(1922-1949)
    4.1 伴随城市成长园林绿地的快速发展(1922-1937)
        4.1.1 主权回归后青岛近代园林快速发展的背景与条件
        4.1.2 伴随城市成长的公园绿地的快速发展
    4.2 民族主义渐进下既有大中型公园的调整与扩充
        4.2.1 传统民族文化意象的凝练
        4.2.2 独具民族特色公园空间的开辟
        4.2.3 培育民族主义精神的公园空间的规划设计
    4.3 “前海三湾”一线公园的辟建
        4.3.1 民族精神象征:青岛湾栈桥公园的历史变迁及建设特点
        4.3.2 中西交汇公园:汇泉湾莱阳路海滨公园的设计与建设
        4.3.3 其他沿海公园的辟建
    4.4 劳工居住区公园绿地的新辟
        4.4.1 台东镇劳工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及东镇公园的辟建
        4.4.2 台西镇劳工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及西镇公园的辟建
    4.5 中国传统寺庙园林的兴建
        4.5.1 湛山寺的选址与用地
        4.5.2 湛山寺的初建过程
        4.5.3 湛山寺的空间环境特色
    4.6 传统风景名胜园林的近代兴起
        4.6.1 德占时期崂山郊游地的初兴
        4.6.2 民国时期崂山风景名胜园林的勃兴
    4.7 公共建筑庭院的多样化
        4.7.1 从兵营到校园:国立山东大学的校园建设及变迁
        4.7.2 “外教披中衣”:青岛红十字会及其庭院的建设
    4.8 别墅庭院及别墅群园林的快速发展
        4.8.1 八大关与太平角区域别墅群的形成
        4.8.2 八大关与太平角区域别墅群园林的主要景观特征
        4.8.3 八大关与太平角区域内风格多样的别墅庭院
    4.9 行道树的快速发展
    4.10 战争状态下青岛近代园林发展的衰退(1937-1949)
        4.10.1 既有大中型公园功能的日益杂糅
        4.10.2 园林绿地遭受严重破坏
    4.11 园林管理与规划
        4.11.1 园林管理制度的完善
        4.11.2 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中的园林规划
    4.12 小结
5 新中国成立以后青岛近现代园林的曲折发展与全面逾越(1949-1994)
    5.1 五六十年代城市绿化的恢复与曲折发展
        5.1.1 建国初期城市绿化的恢复
        5.1.2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城市绿化的曲折发展
    5.2 五六十年代城市既有公园绿地的恢复、充实与改造
        5.2.1 中山公园的恢复、充实与改造
        5.2.2 文化休息公园:第三公园的改造与功能调适
        5.2.3 街头游园的恢复、新辟与改造
    5.3 五六十年代大中型公园的新辟
        5.3.1 海泊河公园
        5.3.2 沧口公园
    5.4 疗养区园林绿地的兴建
        5.4.1 以八大关一带为主的休养区公园绿地建设
        5.4.2 湛山一带疗养院及其庭院的兴建
    5.5 文革时期园林绿地发展的几近停滞(1966-1976)
    5.6 改革开放后城市绿化的全面发展(1978-1994)
    5.7 改革开放后园林绿地的蓬勃发展(1978-1994)
        5.7.1 专类公园的建设
        5.7.2 山头公园的大量兴建
        5.7.3 纪念性园林的建设
        5.7.4 大型广场绿地的兴建
    5.8 园林管理与规划
        5.8.1 园林绿化管理体系的演变与定型
        5.8.2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逐步成熟
        5.8.3 风景名胜区规划步入正轨
    5.9 小结
6 青岛近现代园林的营造特征
    6.1 多重复合的园林内容与功能
        6.1.1 社会承载之功能
        6.1.2 政治教化之功能
        6.1.3 改善生态与美化环境之功能
        6.1.4 青岛近现代园林功能的特殊性
    6.2 园林选址及空间布局
        6.2.1 公园选址及空间布局
        6.2.2 庭院平面布局及竖向处理
    6.3 园林山石与水景营造
        6.3.1 巧借山、海、礁石等自然要素
        6.3.2 人工山石营造
        6.3.3 人工水景营造
    6.4 园林建筑营造
        6.4.1 园林建筑类型丰富,风格杂糅
        6.4.2 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注重对比变化
        6.4.3 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科学价值
    6.5 园林雕塑
    6.6 园林植物与动物
        6.6.1 树种选择以外来引进树种为主构建基调
        6.6.2 植物配置形式因地制宜,营造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
        6.6.3 从动物角到专类动物园的园林动物
    6.7 园林造景手法特色
        6.7.1 利用海岸线空间形态特点,营造具有标志性的园林景观
        6.7.2 契合“地景”,营造“地”与“景”相互融合的园林空间
        6.7.3 运用“对景”,营造广角度、多维度的园林景观集合
    6.8 园林景观营造的总体特征——“青岛特色”
    6.9 小结
7 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的演进特征、动因及影响
    7.1 与近现代其他沿海开埠城市园林发展之比较
        7.1.1 比较对象的选择与分析——大连、上海、天津和广州
        7.1.2 比较总结
    7.2 近现代园林发展的演进过程及阶段性特征
        7.2.1 德占日据时期:被动强制的“殖民输入”
        7.2.2 民国时期:主动感性的“二元互动”
        7.2.3 新中国时期:主动理性的“多元融合”
    7.3 近现代园林发展演进的动因分析
        7.3.1 不同政经条件影响下城市发展的推动
        7.3.2 不同文化及造园思想的移植、碰撞与融合
        7.3.3 相关规划及制度的引导与管理
    7.4 近现代园林发展演进的影响与启示
        7.4.1 近现代园林发展演进对城市空间及景观风貌塑造的影响与意义
        7.4.2 近现代园林发展演进对1994年以后青岛园林建设发展的影响
        7.4.3 近现代园林发展演进在文化上的双重性及未来发展的探索方向
    7.5 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8.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附录
    附录一 青岛近现代主要城市公园分布图
    附录二 青岛近现代主要城市公园调查表
    附录三 青岛近现代主要庭院调查表

(10)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
        1.3.1 SWOT分析理论
        1.3.2 区域发展理论
        1.3.3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章 国内外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2.1 国外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2.1.1 品种区域化和良种化
        2.1.2 苗木专业化和无毒化
        2.1.3 技术标准化和省力化
        2.1.4 果园机械化和设施化
        2.1.5 果品安全化和商品化
    2.2 世界果业发展趋势
        2.2.1 品种选育更趋多元化、个性化
        2.2.2 栽培模式更趋简单化、标准化
        2.2.3 果树管理更趋精确化、智能化
        2.2.4 果品生产更趋优异化、安全化
        2.2.5 果树栽培更趋设施化、工厂化
    2.3 国内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2.3.1 我国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2.3.2 苹果生产现状
        2.3.3 梨生产现状
        2.3.4 葡萄生产现状
    2.4 我国果树产业发展趋势
        2.4.1 栽培品种区域化、多元化
        2.4.2 栽培模式标准化、简单化
        2.4.3 果园管理精准化、智能化
        2.4.4 果品生产优质化、安全化
        2.4.5 贸易流通品牌化、全球化
第三章 葫芦岛市区域概况及果树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3.1 区位现状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交通条件
    3.2 自然资源
        3.2.1 土地资源
        3.2.2 土壤类型
        3.2.3 气候条件
        3.2.4 水资源
        3.2.5 生物资源
        3.2.6 旅游资源
    3.3 社会经济
        3.3.1 社会发展
        3.3.2 经济发展
    3.4 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4.1 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3.4.2 葫芦岛市果树面积与产量
        3.4.3 葫芦岛市果树种植结构
    3.5 市场前景分析
        3.5.1 国内果品消费需求潜力大
        3.5.2 扩大果品出口前景看好
        3.5.3 发展果品加工大有可为
        3.5.4 实现果业增产增收的潜力巨大
第四章 葫芦岛市果业发展条件及存在问题
    4.1 有利条件
        4.1.1 区位优势明显
        4.1.2 规模化产业初步形成
        4.1.3 科技成果显着
        4.1.4 技术力量雄厚
    4.2 不利因素
        4.2.1 栽培制度落后
        4.2.2 果园基础设施落后
        4.2.3 土壤有机质偏低,果园土壤肥力下降
        4.2.4 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4.2.5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偏高
        4.2.6 产业化体系较为薄弱
        4.2.7 科技人员不足,且知识老化
        4.2.8 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有待加强
    4.3 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的机遇
    4.4 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的威胁
    4.5 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4.5.1 品种特色化,区域布局合理化
        4.5.2 产业链条向标准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4.5.3 单产稳步提高,产业效益不断扩大
        4.5.4 果树面积和产量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4.5.5 果品质量和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
    4.6 葫芦岛市果业发展存在问题
        4.6.1 老残果园亟待更新改造
        4.6.2 栽培模式亟需改变
        4.6.3 苗木繁育体系亟需调整
        4.6.4 新建果园有待进一步规范
        4.6.5 栽培技术体系宜简不宜繁
        4.6.6 果园土肥水管理有待加强
        4.6.7 病虫害问题亟需解决
        4.6.8 采后处理技术有待加强
        4.6.9 农村劳动力及雇工状况堪忧
        4.6.10 农民生产和经营形式需要调整
第五章 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建议
    5.1 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发展原则
        5.2.1 坚持发挥优势的原则
        5.2.2 坚持规模发展的原则
        5.2.3 坚持技术支撑的原则
        5.2.4 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
    5.3 发展目标
    5.4 发展内容
        5.4.1 加强果园建设
        5.4.2 引进果树新品种
        5.4.3 强化技术支撑
        5.4.4 培育和引进果业新型经营主体
        5.4.5 抓好果品精深加工
        5.4.6 增加果品出口创汇
        5.4.7 促进互联网+果业发展,探索果业发展新模式
        5.4.8 做大、做强果树产业体系工程建设
    5.5 实施步骤
    5.6 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建议
        5.6.1 加强苗木体系建设
        5.6.2 坚持区域化发展方向
        5.6.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5.6.4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5.6.5 努力确保果品安全
        5.6.6 提高果树产业的科技含量
        5.6.7 着力打造观光果园景观
        5.6.8 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情况
获奖荣誉

四、丘陵坡地建立高标准高质量果园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汉中市汉台区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建议[J]. 吴强. 现代园艺, 2022(03)
  • [2]提升北缘产区柑橘品质的关键技术措施[J]. 吴强. 西北园艺(果树), 2021(06)
  • [3]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济南市凤凰谷田园综合体产业发展为例[D]. 张晶.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农业观光园情感化空间表达研究[D]. 冯理明.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5]重庆市柑橘产业发展成就、存在问题与建议[J]. 杨蕾,李勋兰,杨海健,王武,洪林. 南方园艺, 2020(03)
  • [6]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成都平原典型区县域耕地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D]. 黄晶晶.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8]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历史研究(1898-1994)[D]. 张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9]关于在达州市郊区发展观光果业的思考[J]. 周继芬,王彦,刘新强,杨朝莉,刑蕾,杜珊. 中国园艺文摘, 2018(01)
  • [10]葫芦岛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议[D]. 杜天晨.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4)

标签:;  ;  ;  ;  

丘陵坡地高标准优质果园建设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