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弊端分析及防治建议

传统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弊端分析及防治建议

一、浅析传统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的弊端及防治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众[1](2021)在《环境规制对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过去的传统城镇化存在“量”与“质”不协调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重城轻乡”导致城乡分割严重。与此同时,传统的城镇化过度依赖廉价的“人口红利”以及“土地红利”,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严重的“半城镇化”等问题。随着经济增速和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放缓以及资源环境的趋紧,以开发土地、大搞房地产为建设重点的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城镇化的发展方式必须发生转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的重点建设内容,依托环境治理从而走上高质量的城镇化道路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拟解决三个问题:第一,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那么,环境规制与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相似的关系?第二,在先前已有的研究中,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镇化发展情况,但是该方法会与实际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偏差。那么,如何反映并且较为准确地测度中国的城镇化质量?第三,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如何?在包含传导机制的分析框架中,环境规制的力度是越大越好吗?怎样的环境规制力度最有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以及节能环保等五个方面共20个基础指标,分别表征五个维度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分维度城镇化质量和综合城镇化质量。在测度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现状与特征。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着重研究其内在的影响机理,从而为我国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将从以下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导论。导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的环境规制以及高质量城镇化进行了概念界定。接着,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以及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通过梳理、总结和评述现有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阐明对本文有启发之处和有待补充之处。(1)环境规制的有关研究,主要包含环境规制的理论演进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演进中,本文梳理并总结了以往研究对环境规制在概念界定、工具选择、以及测度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回顾并且总结了有关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方面的文献。(2)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有关研究,围绕着对高质量城镇化内涵的演进以及测度问题。(3)环境规制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包含了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关系的研究以及环境规制与城镇化发展的实证研究。通过已有文献的评述,本文希望能够对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即不仅考虑空间层面的相关性,并在环境规制基于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领域做出一定边际贡献。第三部分主要围绕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分析展开研究。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环保等方面选取了20个基础指标,分别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和节能环保等五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借助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从而测度出2003-2016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维度城镇化质量和综合城镇化质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省内各地级市的GDP占比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出2003-2016年我国分省份的分维度城镇化质量和综合城镇化质量,并进一步分析我国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现状与特征。最后,将城镇化根据发展特征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并梳理和总结了我国的环境规制政策和工具在不同阶段的演进和发展。第四部分主要是环境规制影响城镇化质量的经验分析。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由于环境规制和城镇化质量均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因此需要构建环境规制影响城镇化质量的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将环境规制按照不同的规制方式区分为“效果型”环境规制和“过程型”环境规制,运用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偏微分方法,将空间溢出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同时,在以上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环境规制与城镇化质量的非线性关系。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分别从激发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再配置效应等三方面,对环境规制促进城镇化质量提高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围绕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1-2018年中国31个省份在2001-2018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门槛回归方法,对环境规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六部分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机制,在构建了环境规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6年期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环境规制能否通过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有利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七部分基于环境规制纠正资源错配,再进一步促进城镇化质量提高的传导机制的研究思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2SLS模型对环境规制纠正资源错配从而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并且根据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所在区域和城市规模进行区分,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第八部分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部分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制定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实现环境保护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基于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1)在2003-2016年期间,绝大多数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城镇化质量最高的城市以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为主。(2)在综合的城镇化质量中所占权重从高到低的城镇化维度分别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服务、人口城镇化以及节能环保。(3)中国各省市之间在的分维度城镇化质量和综合城镇化质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即城镇化质量在空间层面较不均衡,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质量依次递减的态势。第二,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有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三种不同的空间矩阵条件下,无论是污染物去除率越高,即以治理结果为导向进行的“效果型”环境规制;还是每万元GDP产生的污染物越少,即以生产过程为导向进行的“过程型”环境规制,均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环境规制的力度越强,本地区的城镇化质量越高,并能通过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使得邻近地区的城镇化质量得到提升。分区域来看,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溢出效应体现出空间异质性。“效果型”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在西部地区最为显着,“过程型”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在中部地区显着,而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不显着。因此,应当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形成区域联合执法的环境治理架构,并在区域间实行信息共享的监测体系,并将区域联防联控需要与因地制宜有机结合,促进地区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第三,对环境规制通过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影响城镇化质量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能够通过治污技术进步效应和生产技术创新效应刺激技术创新,并能强化技术创新(包括治污技术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作用,即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能够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2)环境规制基于治污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呈现出先负后正的“U”型动态变化。在环境规制力度较低(ln ER≤0.1972)的情况下,企业出于侥幸心理,往往倾向于选择默默承受环境规制可能带来的“遵循成本”。开展技术创新的研发会引致更高的成本,从而阻碍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此时治污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作用不明显。而环境规制力度较大时(ln ER>0.1972),为避免被惩罚所带来的巨大代价,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当“创新补偿”降低或全部抵消“遵循成本”时,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均得到提高。而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创新对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从而实现了环境规制基于技术创新促进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效果。(3)环境规制对城镇化的质量提升存在单门槛效应,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力度不同的情况下,对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在环境规制力度较低时,治污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有限,随着环境规制的强度增大,治污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此外,由于生产技术创新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稳定,不取决于环境规制的强度,环境规制基于生产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不具备这一特征,呈现出正向激励的特征。第四,对环境规制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传导机制影响城镇化质量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能够倒逼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有利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然而,环境规制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没有类似的倒逼作用,因此产业结构高级化没有发挥环境规制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中介作用。(2)从全国来看,环境规制及其空间滞后项的弹性系数均显着为正,说明某地区环境规制力度的加强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也可以促进邻近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也能够促进邻近地区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然而,产业结构高级化没有类似的空间溢出作用。(3)分区域来看,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均具有空间异质性。从环境规制来看,环境规制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最为显着,在东部地区其次,然而在中部地区不显着;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效果均显着,但是效果依次递减,具有空间异质性。然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西部地区抑制了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显着。第五,对环境规制通过纠正资源错配的传导机制影响城镇化质量进行经验分析,主要结论有:(1)劳动错配传导机制和资本错配传导机制均得到有效验证,环境规制能够通过纠正劳动错配和资本错配,从而有利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2)从资本错配对城镇化质量的抑制作用来看,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加严重;纠正资本错配对于提高中小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更加有效,纠正劳动错配对于提高大城市的城镇化质量更加有效;(3)“动钱”的方式虽在当前阶段十分有效,但不具有可持续性,且效果受到人口规模的限制。相比之下,“动人”的方式却对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由此可见,消除行政壁垒,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才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路径所在。因此,在未来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需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不应将城镇面积的扩张视作城镇化发展的提高,而应当将评价指标聚焦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城市建设的空间利用效率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低效的“城市蔓延”现象发生。此外,提高环境规制力度,依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生态的改善,进一步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技术研发、推动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善,藉此提高城镇化质量。

何婷玉[2](2021)在《省域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影响的面板回归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环境问题一直影响着国际民生,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特别是雾霾问题尤为突出,雾霾治理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之一,为了有效控制雾霾污染,国务院于2018年7月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生态部于2021年1月发布《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研究表明,大规模、低效率的能源消费是导致雾霾污染重要因素,理清能源消费与雾霾污染的关系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能源消费入手,构建以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质量、能源消费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考察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中国雾霾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考察全国省域雾霾时空特征及演变规律,研究发现雾霾污染存在地区异质性。整体来看,由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雾霾浓度依次递减。具体到省市中,天津地区雾霾污染最为严重,山东省次之,海南省PM2.5浓度最低。(2)中国雾霾影响机理研究。从能源消费入手,构建以能源消费规模、能源消费质量、能源消费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30个省市2008-2017年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能源消费规模与雾霾污染呈正相关,能源消费规模中能源消费总量、总户数以及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均会加强雾霾污染。能源消费质量与雾霾污染呈负相关,能源消费质量由能源生产及加工固定投资决定,其增长有利于减轻雾霾。能源消费结构与雾霾污染呈负相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增加会加剧雾霾污染。控制变量中,居民消费支出对雾霾具有抑制作用。中国雾霾相较于全球来看较为严重,高污染地区主要包含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且雾霾污染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区域环境治理相关理论,为地区环境经济发展和能源禀赋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雾霾治理对策建议。

刘敏[3](2021)在《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文中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能量之源,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自然环境的存续状况逐渐变得紧张,生态困境趋势越来越严峻。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主题,以生态公共产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实证分析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及困境,影响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提出优化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围绕上述问题,本文研究的内容有:第一章生态公共产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另一部分是相关理论的界定。以生态公共产品为核心,解释内涵、特性及分类、界定相关理论的概念,为研究生态公共产品建立理论基础和指导。第二章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分析。第一部分是自然型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第二部分是物质型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第三部分是制度型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建立对生态供给现状的认识。第三章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证分析。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2008-2018年人均生态足迹概况、人均生态承载力概况、人均生态赤字概况、人均万元GDP与人均生态压力概况、人均生态协调系数概况以及财政收支概况等内容。第二部分是生态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包括政府困境、经济困境、社会困境及自然困境等内容。第四章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探讨。第一部分是政府因素分析,第二个部分是经济因素分析,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因素分析及第四个部分是自然因素分析等部分。第五章优化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第一部分是政府因素,完善生态公共产品的政府协同供给模式;第二部分是经济因素,优化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发展格局;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因素,增强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力量;第四个部分是自然因素,提升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监管力度。

张振华[4](2021)在《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带来严峻的雾霾污染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雾霾污染现状并相继投入到治理过程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区域性、复合型雾霾污染典型地区,在全国雾霾污染的治理版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协同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污染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反复出现区域性重度雾霾污染。政府间如何有效协同起来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污染,已成为理论界与政府决策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精准地推动雾霾治理工作,本研究着力于探究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在演进逻辑方面,本研究依据协同主体的不同类型将政府间协同治霾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解析,分别是: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因此,需要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是怎样的?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归纳总结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进一步探究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将重点回答以下问题:政府间协同治霾具有什么样的直接影响和异质性影响?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第一,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和专家打分法等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有效梳理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部际协同不断强化、政策制定机制持续完善、颁布政策的短期应急效应以及累积政策的长期叠加效应是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主要演进逻辑。第二,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成本收益分析、政绩考核体系、区域空间影响和产业转移趋势四个方面,并通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案例分析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第三,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环保廉政建设、环保督察成本、环保问责力度和公众参与程度四个方面,并通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中央环保督察机制的案例分析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在归纳总结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进一步评价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的直接影响,系统评价政策强度受到不同类型公众参与方式调节作用下的异质性影响。依据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本研究通过总结研究发现,给出了针对雾霾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府际协同分析框架出发,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系统探究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中的部际协同关系,有效梳理了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本研究既没有采用政策文献解读的定性方式评价政策变迁问题,也没有沿用常用的基于代理变量或虚拟变量测度政策强度的研究思路,而是从政策内容本身出发,对政策文献语义内容和政策外部结构要素等非结构化政策文本进行结构化量化。基于政策文献量化所获得的结构化数据,进一步建构了政策全样本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和稳健性,有利于深度刻画并科学评估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其次,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基于博弈方有限理性和博弈策略可重复性,提出横向地方政府竞争博弈与纵向央地政府间博弈的分析结果,得出了地方政府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的合作与博弈过程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并不是经过单次博弈便找到了最优的稳定策略,而是通过逐渐调整优化的多次博弈过程,才能探求到最具稳定性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以博弈方有限理性以及博弈策略可重复性为前提,运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得出其演进逻辑。最后,在构建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时,综合考虑了中央政府政策制定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两个方面的因素。已有关于政策强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执行因素,较少关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制定因素。结合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本研究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构建了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该指标充分考虑了中央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力度与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力度两个层面。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政府间为协同治理雾霾污染的努力程度,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政策强度研究视角。

许娜[5](2021)在《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经历了20世纪前期的迅猛发展,1950年后发展趋于缓慢,但其产量和规模仍在不断增长。20世纪中期纸浆造纸工业一直是美国的污染大户,在纸浆造纸工业迅猛发展时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进入1970年代后,纸浆造纸工业在经营规模、地理位置、行业整合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发生的同时,环境管制也进入了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中。1970年美国环境保护署成立后,相继颁布了《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纸浆造纸工业的制浆和漂白过程中不仅会排放大量的废水而且也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于是美国环境保护署根据《清洁水法》和《清洁空气法》为纸浆造纸工业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制法规。1974年通过颁布目前可用的最适宜控制技术排放标准(BPT)、可实现的最佳可用控制技术排放标准(BAT)、新源执行标准(NSPS)和新污染源预处理标准(PSNS),开始对该行业的废水排放进行限制。1978年颁布了新源执行标准(NSPS),以限制硫酸盐纸浆厂颗粒物(PM)和总还原硫(TRS)的排放。由于过于严格的排放标准,企业不得不支出高额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更新的成本,以遵守环境管制法规。这使得许多企业的运营成本负担加重,财务绩效下降,发展受阻。在环境管制法规颁布初期受到了许多企业的抵制与反对。1980年代初期,大多数纸浆造纸企业基本完成了技术升级,以遵守环境管制法规。且在80年代也并没有颁布对纸浆造纸工业具有重大影响的法规。1982年和1986年虽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排放法规进行了修订,管制的类别更加详细与全面,但在企业的反对声中其管制标准变得更加的宽松。1985年和1986年还给予了欧文斯伊利诺斯股份有限公司(Owens Illinois Incorporated,O-I)创新技术豁免权等等。这种放松管制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末,1998年环境保护署整合并颁布了针对纸浆造纸工业环境管制条例的《综合规章》(Cluster Rules),该合集中包括了纸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排放管制法规》以及新颁布的《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相较于1970-80年代企业对于环境管制的反对,进入90年代后,环境管制的方式发生变化,企业对于环境管制的态度发生转变,企业开始与政府共同寻求环境管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修订的环境管制法规包含了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激励计划,其更加注重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希望企业自愿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环境管制在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虽然造成了短期高额的污染治理成本和运营成本,使得许多企业破产、工厂关闭和失业率增长,但长期来看,其给予了企业无法衡量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了该行业结构的调整。

郑立纯[6](2020)在《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质量与效应评价》文中认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经过近四十年的逐步完善,成为推动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现有文献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但仍缺乏系统性研究,并且鲜有文献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及其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因此,本论文从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层面出发,对绿色金融政策进行系统性研究与评价,为支持中国绿色金融深度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由七章构成,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面临的制约因素两方面的现实背景为出发点,引出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给出了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首先对绿色金融政策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归纳总结现有文献基础上,尝试界定绿色金融概念。其次,介绍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构成。再次,本章介绍了绿色金融实践取得的有益经验。最后,本章梳理了绿色金融政策相关理论,为后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界定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分析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在多边合作框架中的积极进展。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特征。本章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演进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阶段性效应加以分析,考察了不同政策发展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初步评价了绿色金融政策效果。第四章建立了绿色金融政策的评价体系,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顶层设计文件为基础,制定评价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构建为评价体系。根据这一评价体系,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进行评价。第五章分别讨论了五类绿色金融政策的内涵,并对各类绿色金融政策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使用实证方法分别对各类绿色金融政策效应进行评价。第六章依据前文界定的绿色金融政策阶段,使用实证方法考察在不同绿色金融政策发展阶段中国金融业规模对经济绿色化发展的作用效果,评价不同阶段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对金融业绿色化发展的导向作用。第七章对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本论文通过系统研究绿色金融政策,对其质量与效应加以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界定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演化的三个阶段。第二,依据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原理对不同阶段二氧化碳排放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三,建立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评价体系,对中国绿色金融政策质量进行量化,并依此对绿色金融政策加以排序。第四,分别对各类绿色金融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绿色信贷政策所倡导的绿色贷款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二、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中国债券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绿色基金与政府及第三方资本的合作模式取得了积极进展,对于促进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以及助力中国节能环保和碳减排事业均具有显着的推进作用。四、绿色保险对第一及第二产业的发展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五、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方面具有积极影响。第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显着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粗放式金融发展模式,显着提升了经济绿色化发展水平。同时,政策制定仍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效果仍有进步空间。

张晶杰[7](2020)在《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能源发展一直以煤炭为主,中国电力发展以煤电为主。几十年来煤炭和煤电承担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电力需求的重任以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任。一方面,以煤为主的能源电力结构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其中煤电污染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典型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和以细颗粒物(包括在环境中转化的二次污染物)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另一方面,煤炭具有高碳化石能源的本质属性,在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煤炭和煤电发展如何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对好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改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环保和节能法规、政策,在电力发展领域,不断出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环境经济新政策、新举措,以满足电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接近到10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步入中高收入国家之列。如何在新时代,按“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发展要求,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是能源环境经济领域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本论文基于新时代发展对电力行业的要求,针对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和碳减排问题,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辅助以模型工具,分析适用的经济政策工具,构建新时期环境经济政策的框架,并重点分析碳交易和环保电价政策的机制和成本效益影响,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第一,研究了基本概念和研究综述。燃煤发电行业是我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点领域,政策内涵和实施效果对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能源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分析对中国燃煤发电有重要影响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包括能源经济理论、能源经济环境“3E”平衡理论、能源发展的约束性理论,以及科斯定理、庇古定理;分析了中国煤电发展中的环境经济理论依据,提出了新时代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要求。第二,研究了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国际经验。工业化完成国家面对工业化生产相伴而来的环境问题,都积极采取环境经济政策,根据主要污染物类型、影响程度、范围和特点、持续时间等方面因地因城因时施策,表现出了良好的政策弹性和灵活性。国外不同时期的环境经济政策重点和内容也不同。本文分析了环境税(费)、许可证、补贴政策,并对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了重点进行分析。第三,评析了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对我国在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出台的一系列有利于污染物控制的经济政策,包括排污收费、价格政策(电价补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燃煤电厂相关经济政策,梳理了历史脉络和机理,初步提出了政策优化的思路。第四,提出了新时期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分析新时代对能源电力发展的基本要求,煤电在能源电力转型中的定位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中需要取消、完善、增加的政策工具。第五,分析了碳交易与环保电价这两项重点政策对煤电企业的影响,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燃煤电厂在不同地区、不同容量机组、不同利用小时数等因素下污染物控制成本水平和电力转型背景下影响环保电价敏感性因素,为在新时代继续完善这一重要机制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可操作的建议。第六,在结论中指出新时代燃煤电厂环境经济政策应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重视燃煤发电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特色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成效显着,高水平清洁化的燃煤发电环境政策需要改革,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建议一是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要与电力转型发展新形势和要求相结合,二是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四是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范文娜[8](2020)在《空间关联视角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金融服务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成为各地区争相发展的对象,集聚(金融中心)的呈现形式也逐渐显现。表面上看,因为金融集聚会集中更多的人员和生产活动、消耗更多的能源资源,似乎会导致更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情况下的集聚发展则是一种失效的模式。然而,产业集聚效应的存在是否具有减排作用呢?金融集聚对环境保护是有助的还是不利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以中国286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层面探索了金融集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金融业及其关联产业的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环境污染,且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这是本文研究得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结论。首先,运用几何重心法描述中国金融集聚和环境污染的重心演变轨迹表明中国286个城市的金融集聚重心位于随州和信阳交界,环境污染重心均位于河南省境内,而这两个变量的重心均表现出向北或向西移动的趋势;同时,空间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金融集聚与环境污染排放量之间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性,局域的空间分布特征以低集聚-低污染和低集聚-高污染类型为主。其次,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空间关联和产业关联下金融集聚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和污染排放强度之间具有倒U型的曲线关系,集聚水平超过某一拐点后会产生正向的环境外部性,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建筑业这些关联产业的集聚对环境污染呈现出负向作用,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协同集聚也有助于节能减排;此外,金融集聚对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对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工业烟尘排放强度以及污染排放集中度则具有显着的负向空间关联性,而不同分区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集聚对周边环境污染具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金融集聚水平超过0.5398、0.6593和0.5577后分别能降低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及工业烟尘排放强度,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紧密的空间关联关系。因此,提高经济活动集中度、推动金融集聚中心城市发展、重视区域间和产业间环境治理的协同性,都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产业优化与节能环保的“双赢”局面。

李君惠[9](2020)在《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我国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利益还会造成不利,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地方财政环保支出正是地方政府改善环境问题的基本保障,扩大财政环保支出的规模、优化财政环保支出的结构是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地方财政环保支出从2008年的1385.1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870.05亿元,十年间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增长了323.78%,那么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增加是否对环境污染起到了改善作用,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环境污染现状、财政体制和环境政策的历史演进、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和环境污染的关系。接着通过构建实证模型,探讨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对环境治理的作用,结果发现工业污染排放量的降低与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建立长效的地方财政环保支出机制、优化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地方环境治理服务均等化、环保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结合。

邢韦庚[10](2020)在《政绩考核、环境规制与经济绿色增长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生态环境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的背景下,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逻辑的关键在于实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并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当前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引致的环境规制强度地区差异性,为污染企业通过跨地区转移规避环境规制留足了空间,一些污染企业选择异地投产而不是就地创新,从而使得环境污染治理成效大打折扣。经济发展方式一日不改变,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对立博弈一日不止,就难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绿色政绩考核通过破坏政企污染“默契合谋”,封闭污染企业跨地区转移通道,并采取环境规制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而通过双管齐下的全局治理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将中国特殊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政府治理结构所引致的经济逻辑与政治逻辑相结合,共同纳入拓展的EKC模型,分析了政绩考核、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跨地区转移之间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Durbin模型展开实证检验。然后采用扩展的多目标委托-代理模型分析政绩考核、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对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解,选取GMM估计方法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政绩考核、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1)环境规制的地区间差异促使污染企业从高强度环境规制地区向低强度环境规制地区转移,我国城市间存在“污染天堂假说”。环境规制显着抑制了本地工业污染排放,财权分权加剧了本地工业污染排放,政绩考核和事权分权则强化了本地的环境治理。(2)纳入环保约束目标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接受外来污染企业的意愿,从而抑制污染天堂效应,但是财权分权与事权分权未能产生明显的中和效应。基于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异质性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对未纳入考核范围的污染减排工作成效不显着。(3)环境规制对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传统政绩考核体制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呈现出重技术效率和轻技术进步的偏向性。(4)绿色政绩考核体制不仅有利于改善技术进步并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能够通过激励地方政府加强环境规制、提高人力资本和优化当地基础设施等路径间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5)财政分权因对技术效率的正面作用和对技术效率的负面作用抵消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无显着影响,传统政绩考核和财政分权的互动主要通过妨碍技术进步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全局环境治理需要中央政府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地区间的环保交流与合作,强化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加快技术进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二、浅析传统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的弊端及防治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传统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的弊端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规制对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环境规制的研究
        2.1.1 环境规制的理论演进
        2.1.2 环境规制的强度测度
        2.1.3 关于环境规制的经济效应
        2.1.4 关于环境规制的生态效应
    2.2 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
        2.2.1 城镇化质量的内涵
        2.2.2 对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与测度
    2.3 关于环境规制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关系的理论研究
        2.3.2 关于环境规制对城镇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2.4 文献评述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和现状分析
    3.1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
    3.2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测度结果与现状分析
        3.2.1 测度结果
        3.2.2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现状分析
        3.2.3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化
    3.3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环境规制政策的演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规制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与设计
        4.2.1 研究方法
        4.2.2 空间自相关检验
    4.3 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3.1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实证分析结果
        4.3.3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规制基于技术创新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理论分析
    5.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
        5.3.1 动态面板模型构建
        5.3.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5.3.3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动态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5.4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动态面板门槛实证分析
        5.4.1 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设定
        5.4.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5.4.3 动态面板门槛检验
    5.5 环境规制基于技术创新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 环境规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质量的机理分析
    6.3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质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
        6.3.1 研究方法、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6.3.2 模型构建
        6.3.3 模型估计结果与解释
        6.3.4 稳健性分析
    6.4 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城镇化质量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
        6.4.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计量回归结果与讨论
    6.5 环境规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第七章 环境规制基于资源配置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分析
    7.1 问题的提出
    7.2 环境规制、资源配置影响城镇化质量的机理分析
    7.3 环境规制、资源配置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实证分析
        7.3.1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7.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3.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7.3.4 稳健性检验
    7.4 环境规制基于纠正资源错配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省域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影响的面板回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雾霾成因的相关研究
        1.3.2 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影响的相关研究
        1.3.3 雾霾污染的治理措施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影响的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雾霾
        2.1.2 能源消费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能源消费与雾霾污染现状分析
    3.1 雾霾污染现状
        3.1.1 省域雾霾污染现状
        3.1.2 中国雾霾浓度总体现状
    3.2 能源消费现状
        3.2.1 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3.2.2 中国能源消费现状
第四章 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指标设计
        4.2.1 变量解释与数据来源
        4.2.2 逐步回归
    4.3 单位根检验
    4.4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4.4.1 全样本省域面板回归结果分析
        4.4.2 省域能源消费对二氧化硫的面板回归结果
        4.4.3 分时段省域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回归结果研究
        4.4.4 分地区省域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的面板回归研究
第五章 结论、雾霾治理对策与展望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能源消费转型,源头治理雾霾
        5.2.2 区域分别治理,政策因地而异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物品
        二、生态公共产品
        三、生态足迹模型
    第二节 相关理论概述
        一、外部性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生态资本理论
第二章 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自然型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一、水资源供给概况
        二、大气资源供给概况
        三、土地资源供给概况
        四、森林资源供给概况
    第二节 物质型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一、污水处理厂建设概况
        二、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建设概况
        三、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概况
    第三节 制度型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一、水环境类制度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概况
        二、大气环境类的制度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概况
        三、土地资源类制度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概况
        四、森林资源类制度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概况
第三章 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证分析
        一、2008-2018 年人均生态足迹概况
        二、2008-2018 年人均生态承载力概况
        三、2008-2018 年人均生态赤字概况
        四、2008-2018 年人均万元GDP与人均生态压力概况
        五、2008-2018 年生态协调系数概况
        六、2008-2018 年财政收支概况
    第二节 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与困境
        一、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困境
        二、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困境
        三、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社会困境
        四、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自然困境
第四章 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成因探讨
    第一节 政府因素分析
        一、政府管理职能边界的清晰程度
        二、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完善程度
        三、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投入水平
        四、生态公共产品供需均衡水平
    第二节 经济因素分析
        一、人均GDP收入水平
        二、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三、工业化发展水平
        四、内部工业化发展水平
        五、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六、旅游业发展水平
        七、地方科技水平
    第三节 社会发展因素分析
        一、城镇化水平
        二、人口规模水平
        三、地方受教育水平
        四、城市就业水平
        五、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
    第四节 自然因素分析
        一、水资源供给水平
        二、废气污染物排放水平
        三、森林资源供给水平
        四、土地资源供给水平
第五章 优化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
    第一节 政府因素:完善生态公共产品的政府协同供给模式
        一、强化生态公共产品协同供给意识,完善政府供给决策体制
        二、引入市场竞争的协同供给方式,构建市场交易体系
        三、培育社会组织协同供给理念,构建生态供需均衡机制
        四、构建政府合作PPP协同供给模式,完善供给效能评价制度
    第二节 经济因素:优化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发展格局
        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绿色生态产业
        二、增强地区经济向好态势,提升公民收入水平
        三、重视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地区科技水平
        四、规范管理固定资产投资,优化市场投资格局
    第三节 社会因素:增强生态公共产品的社会参与供给力量
        一、加强生态公共产品文化宣传教育,提升地区生态教育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保障社会稳定程度
        三、推进社会组织发展,极大激发社会供给力量
        四、构建“智慧生态”发展模式,形成绿色发展格局
    第四节 自然因素:提升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监管力度
        一、强化水环境管理措施,完善水质监测评价系统
        二、完善大气环境法律制度,增强环保执法力度
        三、创新森林资源保护机制,提高火灾预防能力
        四、完善土地整治策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部际协同的已有研究
        1.3.2 地方政府间关系与雾霾治理
        1.3.3 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与雾霾治理
        1.3.4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雾霾治理效果
        1.3.5 已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范围廓清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府际关系理论
        2.1.2 协同治理理论
        2.1.3 本研究的理论适用性
    2.2 分析框架
        2.2.1 已有跨域治理分析框架
        2.2.2 “治理过程—治理效果”府际协同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3.1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3.1.1 理论背景分析
        3.1.2 研究问题描述
    3.2 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3.2.1 研究数据基础
        3.2.2 政策文献量化方法
    3.3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研究结果
    3.4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3.4.1 部际协同不断强化
        3.4.2 政策制定机制持续完善
        3.4.3 颁布政策的短期应急效应
        3.4.4 累积政策的长期叠加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4.1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研究背景
        4.1.1 现实背景介绍
        4.1.2 研究问题描述
    4.2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
        4.2.1 模型基本假设
        4.2.2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4.2.3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3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4.4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案例选择依据
        4.4.2 案例数据来源
        4.4.3 案例讨论与发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5.1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研究背景
        5.1.1 现实背景介绍
        5.1.2 研究问题描述
    5.2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
        5.2.1 模型基本假设
        5.2.2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5.2.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5.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5.4 大气污染中央环保督察机制的案例分析
        5.4.1 案例选择依据
        5.4.2 案例数据来源
        5.4.3 案例讨论与发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评价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理论背景分析
        6.1.2 研究假设提出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定义
        6.2.2 数据来源
        6.2.3 实证模型
    6.3 实证研究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空间回归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政府间协同治霾效果评价的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发现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政策制定的协调机制,实现中央政府部际高效协同治霾
        7.2.2 改进成本分担与考核体系,推动地方政府之间联动协同治霾
        7.2.3 强化廉政建设与问责力度,促进央地政府之间无缝协同治霾
        7.2.4 拓宽公众的外部监督渠道,推动第三方参与政府间协同治霾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内容与结论
        8.1.1 主要内容
        8.1.2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学术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原始资料
        (二)环境管制的政策法规
        (三)国外研究概述
        (四)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和问题意识
        (一)研究思路
        (二)问题意识
    四、重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及污染概况
    一、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20 世纪60-70 年代初规模扩张期
        (二)20 世纪70-80 年产业结构转型期
        (三)20 世纪90 年代产业资本并购期
    二、纸浆造纸工业的污染概况及其环境影响
        (一)纸浆造纸工业的工厂分类及产品
        (二)纸浆造纸工业的污染概况及环境影响
第二章 20 世纪70-90 年代《清洁水法》对纸浆和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应对
    一、20 世纪7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一)1974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二)1977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
    二、20 世纪8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一)1982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二)1986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三、20 世纪9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一)纸浆造纸工业子类别的重新整合
        (二)1998 年废水排放管制法规
第三章 20 世纪70-90 年代《清洁空气法》对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应对
    一、20 世纪70 年代环境管制的演变
        (一)硫酸盐纸浆厂新源执行标准
        (二)纸浆及造纸厂使用的锅炉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
    二、20 世纪80 年代环境管制法规的演变
        (一)硫酸盐纸浆厂新源执行标准的修订
        (二)纸浆及造纸厂使用的锅炉污染物排放限制标准修订
    三、20 世纪90 年代环境管制法规的演变
        (一)1998 年有害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颁布
        (二)1998 年纸浆厂回收燃烧排放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提议标准
        (三)1998 年自主技术创新激励计划漂白系统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
第四章 20 世纪70-90 年代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影响,以惠好纸业公司为例
    一、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的影响
        (一)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资本投资和工业成本的影响
        (二)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业市场的影响
        (三)环境管制对技术创新的推动
        (四)环境管制对纸浆造纸工厂存亡及劳动力的影响
    二、美国惠好纸业公司(Weyerhaeuser Paper Co.)个例分析
        (一)环境管制下美国惠好纸业公司的应对措施
        (二)环境管制下惠好纸业公司的经营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质量与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绿色金融政策内容相关研究
        1.2.2 绿色金融政策效果研究
        1.2.3 绿色金融政策问题与对策研究
        1.2.4 相关文献评价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绿色金融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2.1 绿色金融政策
        2.1.1 绿色金融与绿色金融政策范畴界定
        2.1.2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构成
    2.2 绿色金融政策的相关理论
        2.2.1 外部性问题
        2.2.2 庇古税
        2.2.3 环境库兹涅茨假说
第3章 绿色金融政策及其体系
    3.1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发展
        3.1.1 绿色金融政策及体系萌芽阶段
        3.1.2 绿色金融政策及体系初建阶段
        3.1.3 绿色金融政策及体系完善阶段
        3.1.4 绿色金融政策国际合作新趋势
    3.2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特征
        3.2.1 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特征
        3.2.2 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阶段性特征
        3.2.3 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阶段分析
    3.3 绿色金融政策阶段性效应
        3.3.1 环境库兹涅茨假说原理分析
        3.3.2 数据选取
        3.3.3 变量设置
        3.3.4 回归结果
        3.3.5 研究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金融政策质量分析
    4.1 评价指标设计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设计过程
        4.1.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内容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2.2 绿色金融政策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分析与评价
        4.3.1 评价方法选取
        4.3.2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与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政策差异视角的绿色金融政策效应及其评价
    5.1 绿色金融政策分析
        5.1.1 基于政策差异视角的绿色金融政策分析
        5.1.2 绿色金融政策结构调整效应机制分析
    5.2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2.1 绿色信贷政策效应评价:基于对银行业的研究
        5.2.2 绿色债券政策效应评价:基于对债券业的研究
        5.2.3 绿色基金政策效应评价:基于对基金业的研究
        5.2.4 绿色保险政策效应评价:基于对保险业的研究
        5.2.5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效应评价:基于对试点数据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政策发展阶段差异视角的绿色金融政策效应及其评价
    6.1 不同阶段金融发展对废水排放的影响
        6.1.1 模型设定
        6.1.2 变量与数据
        6.1.3 实证分析
        6.1.4 实证结论与效应评价
    6.2 不同阶段金融发展对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影响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与数据
        6.2.3 实证分析
        6.2.4 实证结论与效应评价
    6.3 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7.2.1 绿色信贷政策
        7.2.2 绿色债券政策
        7.2.3 绿色基金政策
        7.2.4 绿色保险政策
        7.2.5 完善碳市场交易政策制度体系
    7.3 完善绿色发展协同机制
        7.3.1 绿色金融政策与环保政策相协同
        7.3.2 绿色金融政策与制度建设相协同
        7.3.3 绿色金融政策与国际合作相协同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7)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综述及评价
        1.2.1 概念界定
        1.2.2 环境经济政策的本质及研究对象
        1.2.3 电力相关重要环境经济政策研究进展
        1.2.4 对文献综述的评价
    1.3 论文框架与内容
        1.3.1 总体思路及内容框架
        1.3.2 各章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能源-经济-环境政策理论分析
    2.1 能源经济环境平衡理论
        2.1.1 能源经济理论
        2.1.2 “3E”平衡理论
        2.1.3 约束性理论
    2.2 环境经济政策理论
        2.2.1 对庇古税基本内涵的理解
        2.2.2 对科斯定理基本内涵的理解
    2.3 中国煤电发展环境经济政策理论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经济政策在国际上的应用
    3.1 美国
        3.1.1 清洁空气市场计划
        3.1.2 碳排放权交易
    3.2 欧洲
        3.2.1 大气污染物管理
        3.2.2 碳减排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煤电环境经济政策的评析
    4.1 政策框架的形成及特点
    4.2 几项重点环境经济政策实践分析
        4.2.1 排污费与环境税
        4.2.2 环保电价
        4.2.3 排污权交易
        4.2.4 排污权有偿使用
        4.2.5 排污许可
    4.3 碳减排政策分析
        4.3.1 电价调节政策
        4.3.2 碳排放权交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构建
    5.1 新时代背景下的电力环境经济政策趋势
        5.1.1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及政府的作用
        5.1.2 “3E”平衡点向低碳侧移动
    5.2 新时代对能源电力转型的基本要求和难点
        5.2.1 新能源体系对电力转型的要求
    5.3
        5.3.2 煤电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存在的问题
        5.3.3 新时代环境政策的框架构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煤电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分析评估
    6.1 碳交易对煤电发展的影响分析
        6.1.1 碳交易对不同的发电主体影响机制分析
        6.1.2 碳交易对不同发电方式的效益影响分析
    6.2 燃煤发电企业环保电价成本效益分析
        6.2.1 燃煤发电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发展分析
        6.2.2 不分地区脱硫、脱硝、除尘成本结构分析
        6.2.3 各区域平均成本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1.1 煤电将继续为能源电力在中短期的低碳转型发挥支撑作用
        7.1.2 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政策在燃煤发电领域成效显着
        7.1.3 要针对新时代特点完善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
        7.1.4 燃煤发电环境经济政策需要改革以适应环保技术进步和环保管理改革要求
        7.1.5 碳市场是促进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基础性政策
    7.2 主要政策建议
        7.2.1 积极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改革
        7.2.2 完善低碳发展经济政策体系顶层设计
        7.2.3 构建中国特色的碳市场机制
        7.2.4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逐步调整环保电价
    7.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着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8)空间关联视角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理
    2.1 文献综述
    2.2 金融集聚对环境污染的理论机理
    2.3 理论模型
3 金融集聚和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与空间关联性分析
    3.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2 区域金融集聚与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
    3.3 金融集聚与环境污染重心动态演变轨迹
    3.4 金融集聚和环境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3.5 金融集聚和污染排放量的空间关联性
    3.6 本章小结
4 地理空间关联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
    4.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4.2 金融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4.3 金融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区域异质性影响
    4.4 稳健性检验
    4.5 空间效应的进一步分解
    4.6 本章小结
5 产业空间关联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分析
    5.1 模型设定、测度和数据说明
    5.2 金融业的关联产业分析
    5.3 空间相关性检验
    5.4 金融及关联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5.5 空间效应分解
    5.6 产业关联下金融集聚环境效应的区域异质性
    5.7 产业协同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主要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环境治理
        2.1.2 财政支出
        2.1.3 财政环保支出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财政分权理论
    2.3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机理
        2.3.1 财政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对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
        2.3.2 财政支出总量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间接影响
3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与环境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我国财政体制与环境政策的历史演进
        3.1.1 财政统一收支阶段与环境政策的起步:1950-1978
        3.1.2 分灶吃饭阶段与环境政策的发展:1979-1993
        3.1.3 分税制阶段与环境政策的完善:1994 年至今
    3.2 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3.2.1 整体水污染现状
        3.2.2 整体大气污染现状
        3.2.3 整体土壤污染现状
    3.3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现状
        3.3.1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规模
        3.3.2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结构
        3.3.3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发展趋势
    3.4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对环境污染的作用趋势
    3.5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存在的问题
        3.5.1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
        3.5.2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结构不合理
        3.5.3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地区差异较大
        3.5.4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用途较为单一
4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影响环境治理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的构建
        4.1.1 修正的EKC方程
        4.1.2 变量的选取
        4.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设定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4.2.1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4.2.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4.2.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对环境污染存在显着的直接抑制作用
        4.3.2 不同种类污染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各异
        4.3.3 研发经费的增加起到减少污染排放的作用
        4.3.4 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污染减排形成积极影响
        4.3.5 改变环保需求对环境污染排放具有遏制作用
        4.3.6 减污投资对污染排放产生正向促进影响
5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建立长效的地方财政环保支出机制
        5.2.2 优化地方财政环保支出的规模和结构
        5.2.3 地方环境治理服务均等化
        5.2.4 环保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10)政绩考核、环境规制与经济绿色增长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绩考核与经济绿色增长相关研究
        2.1.1 政绩考核对环境规制的影响机制
        2.1.2 政绩考核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2.2 环境规制与经济绿色增长相关研究
        2.2.1 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转移
        2.2.2 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
    2.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研究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政绩考核影响经济绿色增长的机制与路径
    3.1 经济绿色增长的内涵
    3.2 我国经济绿色增长的现状分析与绿色政绩考核政策演进
    3.3 政绩考核影响经济绿色增长的路径
        3.3.1 污染产业跨地区转移与经济绿色增长
        3.3.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绿色增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绩考核、内生性环境规制与污染产业转移
    4.1 引言
    4.2 理论模型与假说提出
        4.2.1 理论模型
        4.2.2 假说提出
    4.3 实证模型与结果分析
        4.3.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与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4.3.2 相关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绩考核、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5.1 引言
    5.2 理论模型与假说提出
    5.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5.3.1 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
        5.3.2 全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与指标分解
    5.4 实证分析
        5.4.1 动态面板模型构建与GMM估计方法选择
        5.4.2 变量说明与计算方法
        5.4.3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浅析传统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的弊端及防治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规制对中国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李泽众.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省域能源消费对雾霾污染影响的面板回归研究[D]. 何婷玉.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云南省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研究[D]. 刘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D]. 张振华. 兰州大学, 2021(09)
  • [5]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纸浆造纸工业的环境管制及其影响[D]. 许娜.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质量与效应评价[D]. 郑立纯. 吉林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煤电大气污染物控制与碳减排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 张晶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空间关联视角下金融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D]. 范文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效应研究[D]. 李君惠.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政绩考核、环境规制与经济绿色增长 ——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邢韦庚. 山东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传统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弊端分析及防治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