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基层战时政治工作计划?

如何做好基层战时政治工作计划?

一、如何搞好基层战时政治工作预案?(论文文献综述)

罗友生[1](2019)在《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尖锐矛盾逐渐显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到了关键时期,国家经济“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新的社会矛盾涌现,为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亟待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维护和协调。一旦有利益冲突或其他导火索必将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这对于我国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干扰越来越大。中国人民武装警察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保卫群众美好生活的光荣职责,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尖刀,更是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力量。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武警部队在运用军事手段的同时,也将灵活运用政治工作手段,依据“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的思想,妥善处置。牢牢把握政治工作生命线的地位,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服务保障。从这几年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中可发现,人民群众在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方法出现新问题,我武警官兵在处置过程中也遇到了新挑战。因此合理的运用政治工作作战效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武警部队在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方面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目标相差甚远。在新时代政治工作作战要主动适应任务的需要,对服务保障我方战斗力生成,对敌方进行“软杀伤”,形成与军事斗争行动相互作用的作战体系,这必将是武警部队履职尽责的一个新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武警政治工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对我方和敌方的具体作战功能,然后总结武警部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政治工作的特点,作战的现状并研究了突出矛盾及因果,并结合自身实践与工作经验,就这些群体性事件显现的矛盾作出应对方面的科学构想,促使我国武警政治工作质量与效率再上台阶,为实现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刘益群[2](2019)在《海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当前,海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还存在战时联合协作机制不明确、政工人才队伍整体较薄弱、官兵备战意识不够强、政战训练设施器材不完善、实案化演练质量效益不够高、政治工作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等矛盾问题,需要从规范战时政治工作流程、配备规范政战器材、建立联合作战协作机制和考评标准体系入手,加强和改进战时政治工作,进一步发挥其服务战争、保证打赢的功效。

陈作舟[3](2019)在《把握突发事件特点规律 增强政治工作“快反”能力》文中研究表明武警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具有"四快"特征,即处置节奏进程快、现场态势转换快、信息处理传递快、人员思想变化快,这将给处置突发事件中政治工作带来信息反馈难、情况掌握难、工作跟进难、效果保证难的"四难"问题。因此,处置突发事件政治工作只有迅速高效地作出反应,以快对快,以变应变,才能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

罗晓彬[4](2018)在《武警部队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研究 ——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安保任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和政府建设越来越好的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扩大国家影响、树立国家形象,参与世界事务、传递中国声音,如何确保国家从一个经济大国向一个军事强国顺利并快速转变,是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组织承办了很多国际性重大活动,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天津夏季达沃斯、杭州G20峰会、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等,这些活动级别高、范围广、规模大、时间长、要求严,组织难度大,安全压力大,不仅考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是考验一个国家和政府的执政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对境内举行的各类重大活动安保任务高度重视,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全力以赴组织每次活动,确保每次活动安全顺利、出众出彩,达到预期的效果。武警部队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使命,是重大会议活动安全保卫的中坚力量,是重大活动安全保卫任务中不可替代的保障。政治工作是安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保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具有服务保证和直接作战的双重功能。因此,研究分析武警部队遂行安保活动中政治工作现状,明确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及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探索如何加强政治工作能力建设,并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发挥政治工作在武警部队安保任务执行中所起的服务保证和直接作战功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为了全面掌握武警基层部队遂行博鳌亚洲论坛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的现状,主要采取调查分析的方法对目前的政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博鳌年会勤务政治工作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尽可能地形成较为完备的思维方法、工作流程和操作指南。不仅可以丰富博鳌年会勤务政治工作理论成果、创新博鳌年会勤务政治工作办法、完善博鳌年会勤务政治工作流程、提供博鳌年会勤务政治工作范式,还可以为同类活动安保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左联信[5](2017)在《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培育问题研究 ——以武警×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武警机动师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机动力量,常态遂行多方向、多样化任务艰巨而繁重,对官兵处变不惊战斗精神提出了最现实、最直接的考验。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首先对战斗精神的概念、内涵、特性进行了阐述,进而对武警机动师战斗精神的概念、内涵进行了论述,并重点对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特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遂行多样化任务实践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围绕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培育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方法途径四个方面,对贴近武警机动师任务和建设实际加强处变不惊战斗精神培育的方法路子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以武警机动师作为研究对象,从组织文化的视角出发观察分析问题,梳理总结了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三个维度,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特别是在当前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提高武警机动师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现实指导作用。

许翔杰[6](2017)在《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要做好战争准备,唯独靠强军兴军,而人才兴方能军队兴。军事院校MAP是新型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培养关系到我军新质战斗力生成。研究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对于摸索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特点和规律,推进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我军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和构建了“培养模式”研究的概念框架:“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和“质量管理”五个要素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研究探讨的问题是: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研究的具体问题是: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改进要求?在研究发现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实战化背景下、不同于地方高校的,具有我军特色的MAP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模式”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研究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全体军事院校MAP研究生,共计81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45位军事教育专家、军事教育工作者、一线部队人员和部分MAP研究生,其中军事教育专家15位,军事教育工作者10位,一线部队人员10位,MAP研究生10位,进行访谈。收集了军事院校和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心理硕士人才培养的相关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与地方高校MAP培养模式相比,军事院校更突出军事教育特色和军人职业特殊性,聚焦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强调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但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上,宣传教育及贯彻力度不够,系统设定值参差不齐,专业学位的职业性特征不突出,包含创新精神培养不足;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比例有待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主观化不规范现象,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关联度有待提高,课程设置的训练、研究和作战融合性不够,体系不够完备;教学方式上,案例式教学实施效果不理想,部队实践欠缺且实施中落实少,职业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育间统筹不足,教学中训练量偏少;师资队伍上,部队导师带教指导力度不够,多数院校导师遵循学术型带教方式,带教效果受到影响;质量管理上,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不适应专业学位培养要求,教管结合不够,质量管理统筹性不强。军事院校MAP教育培养过程中未能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加以有机整合,与适应实战要求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适应实战化要求,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需要做以下改进:在培养目标上要聚焦岗位需求,体现职业素养,坚持战斗力标准和创新精神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瞄准实战,突显课程对出学员岗位能力的塑造,建构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案例战例式教学的核心地位,加大实践式教学力度,发挥问题式教学引导作用;在师资队伍上要更新导师教育理念,丰富导师带教经验,帮助研究生融入部队;在质量管理上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完善考核评估机制。根据研究发现,研究者认为,要改进在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必须进一步贴近和适应实战要求,将军事训练、军事研究和军事作战进行有机整合。为此,在借鉴教育神经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沉浸理论、系统科学论基础上,研究者尝试构建了军事院校MAP训研战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基本结构、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训研战培养模式是训练、研究和作战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训为主,研战为之一体两翼。“训”是在教学中组织模拟训练、综合演练、想定作业和部队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来提升研究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研”是面向部队做研究,研究部队现实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从部队研究中来,到部队研究中去,促使研究生面向实战去研究问题;“战”指肩负军队任务和使命,参加军事作战行动、完成重大军事任务,通过参加军事任务和军事作战行动来强化研究生使命感,提升其核心军事作战能力。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有:培养目标聚焦实战化与职业能力生成;课程设置依据岗位核心能力模型,构建“模块组装+精选”联合式课程及训练体系;教学中运用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突出以训练为中心的军事心锚,构建激发双轨心智模式运转的教学过程;导师队伍建设上树立导师军事匠人精神,突出导师强军兴军的责任、对作战及战场的专注和对技能的精益求精;建立以全程质控体系、自评估指标体系和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一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建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未来战场变幻莫测,作战态势日新月异,作战战法推陈出新,不确定、非线性、复杂性因素影响着战争态势进程,唯独适应这种态势变化才能立足于未来战场,军事院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和MAP训研战培养模式构建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有关这一培养模式如何才能更有利于应用心理硕士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的生成?生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这一模式与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之间如何建立有机联系?训-研-战三要素如何相互协调?等,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董亮[7](2016)在《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正规化管理是部队建设永恒的主题,我军的建设史就是一部正规化管理史,是一部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史。在新形势下,习主席审时度势,战略性地提出“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强军目标,并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一战略思想摆上新的历史高度,这对加强我军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火箭军作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直接掌握的战略打击力量,地位作用突出、使命任务艰巨,对正规化管理提出了更为迫切要求和更为严格的标准。正规化管理似乎是军队管理学的专用词汇,军外研究成果中鲜有涉及,但与正规化管理理论相近的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早已各成一脉并结出了丰硕的理论应用成果。我军对正规化管理的研究也同样硕果累累,无论是学术论文和研究专着的理论成果,还是集训研讨取得的制度成果,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正规化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关乎部队建设方方面面,涉及全领域、全要素、全时域的“大管理”,其主要特点是高效有序、正规统一。要提升部队正规化管理水平,在贯彻落实好以条令条例为核心的各项军队法规制度的同时,还应总结推行有益的经验做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以在书面制度与行为执行之间搭建一座转化实现的桥梁。目前,大部分火箭军部队都各自量身定制了一套管理规范,但不同程度地存在内容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够强、合理性有所欠缺等问题,特别是相同类型部队之间没能形成统一标准,这也不符合正规化管理的“统一性”要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理论要点,结合课题研究实践,总结提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必须遵循合法性、可行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的原则,采取立足管理实践、人员广泛参与、坚持科学合理、突出重点内容、着眼适度开发、配套保障机制的方法,提出了在决策筹划、人员选配和策略选择等环节上的具体意见,以及在规范体系的施行与修订的具体步骤和注意要点。依据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构建了以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四个秩序”为主体框架,涵盖火箭军部队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方面建设的管理规范体系,并结合部队管理实际,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内容。本文的研究成果已在部分火箭军部队得到推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成效,该研究成果对火箭军机关、科研院校以及其他军种部队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也具有借鉴价值。

冯时进[8](2015)在《消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探析》文中认为消防部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消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为成功完成灭火救援、抢险救灾、处置突发事件及重大消防执勤保卫等各项战斗任务提供政治保证、人才支持和精神动力。要正确把握消防部队战时特点及对政治工作的要求,正确选用做好战时政治工作的方法,以充分发挥战时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李焕然[9](2015)在《基于政治工作的武警森林部队战斗力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武警森林部队是一支以森林防火执勤和灭火作战为中心任务的专业武装力量。灭火作战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任务繁重,特别是随着建设生态文明和现代林业步伐的加快,灭火作战政治要求高,安全压力大,参战官兵时刻面临着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政治工作如何适应形势任务要求,更好地为生成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坚强有力的服务保证,是摆在森林部队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军队政治工作在武警森林部队战斗力生成中的作用机理,然后总结基于政治工作的森林部队战斗力生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研究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公共管理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基于政治工作的武警森林部队战斗力生成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张旺[10](2014)在《我军俘虏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我军俘虏工作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学术成果以战争年代我军宽待俘虏的实践历程为背景,研究性质一般以史实回忆和经验总结为主,而系统解读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的学术成果和理论研究并不多见。对比当前战时俘虏处置问题相关的内容更多地散见于军事史、战争史和心理战等研究中,并不全面系统的现实状况,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有关我军俘虏工作的重要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专题归纳,丰富拓展了以往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量化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对我军俘虏工作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细致的分析。首先从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系统阐释了与课题相关的概念,解析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创立发展的历史背景。其次着眼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分析战争年代以来我军俘虏工作运行实施的思想根基、人道精神、法理渊源和规则尺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军事理论、我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历代军事法制中蕴含的善俘观、国际人道法关于俘虏待遇的相关规定等对我军俘虏工作产生的具体影响。再次采用历史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剖析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重要战争时期我军俘虏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系统梳理了俘虏工作的具体做法,回顾总结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成功经验。而后立足对比各个战争时期我军和外国军队俘获人员的死亡率、转化率、投诚率等客观数据,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更为令人信服地阐释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越性,进一步增添定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最后研究探讨了信息化战争给我军俘虏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和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军俘虏工作这一领域存在的矛盾问题,从创新发展思路举措、系统设计、科学谋划任务流程等角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确保充分保障我军俘虏工作在未来战争中的职能履行。本文详细阐释了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梳理完善了战争年代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全面论证了我军俘虏工作的卓越成效,科学借鉴了美军战俘事务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探索研究了适应信息化战争的俘虏工作方式方法,系统阐明了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思路举措,以期将这些对策建议纳入日常的军事演习和训练中,逐步规范我军战时俘虏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如何搞好基层战时政治工作预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搞好基层战时政治工作预案?(论文提纲范文)

(1)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评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群体性事件
        2.1.2 武警部队及其地位作用
        2.1.3 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
        2.1.4 政治工作直接作战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危机管理理论
        2.2.2 群体心理和行为理论
        2.2.3 “政治法理和心理攻防”及其综合效能理论
第3章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构成分析
    3.1 对参战人员的防护功能
        3.1.1 举旗铸魂的“塑造”功能
        3.1.2 战场实践的“育人”功能
        3.1.3 同心同向的“凝聚”功能
        3.1.4 调节心理的“疏导”功能
        3.1.5 鼓舞斗志的“激励”功能
    3.2 对处置对象的打击功能
        3.2.1 还原真相的“澄清”功能
        3.2.2 化解矛盾的“转化”功能
        3.2.3 策反攻心的“瓦解”功能
    3.3 对普通群众的劝离功能
        3.3.1 政策法律的“宣传”功能
        3.3.2 疏导群众的“分流”功能
        3.3.3 劝离群众的“沟通”功能
第4章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状况分析
    4.1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政治工作的特点
        4.1.1 事件敏感、政治工作关系大局
        4.1.2 情况多变、政治工作任务艰巨
        4.1.3 地缘复杂、政治工作面临的矛盾交织
    4.2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1 举旗铸魂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
        4.2.2 战场实践的“育人”作用成效差
        4.2.3 同心同向的凝聚作用还有欠缺
        4.2.4 心理疏导满足不了官兵的需要
        4.2.5 激励官兵斗志不够有力
        4.2.6 宣传政策法律的专家少
        4.2.7 化解群众矛盾的策略不多
        4.2.8 攻心策反的效果不好
    4.3 影响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运用政治工作作战的原因分析
        4.3.1 政工干部实战意识欠缺
        4.3.2 单纯军事观点的惯性思维
        4.3.3 军政画地为牢各自为政
        4.3.4 政治工作作战边缘化
        4.3.5 武警部队政治工作装备不完善
        4.3.6 政治工作作战实战化水平低
第5章 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运用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对策分析
    5.1 创新武警政治工作作战理念
        5.1.1 强化创新理论牵引
        5.1.2 更新作战观念
        5.1.3 丰富作战样式
    5.2 发挥政治工作作战装备作用
        5.2.1 配齐武警政治工作作战装备
        5.2.2 开发政治工作作战网络功能
        5.2.3 军地融合,取长补短
    5.3 努力培养政治工作作战队伍
        5.3.1 努力提高政治机关、政治干部的素质
        5.3.2 多个岗位培养、打通军政隔阂
        5.3.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5.3.4 建立专家队伍联合作战机制
    5.4 做好迎战准备全面练兵备战
        5.4.1 加强情报收集研判
        5.4.2 制定实战化政治工作预案
        5.4.3 强化参战官兵思想、心理准备
        5.4.4 搞好实战化模拟演练
    5.5 根据现场态势灵活运用战法
        5.5.1 结合任务重点,力争同频共振
        5.5.2 紧贴任务进程,对敌我连续宣传鼓动
        5.5.3 根据情况的变化,高效开展工作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调查问卷

(3)把握突发事件特点规律 增强政治工作“快反”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预测演练, 做好“快反”准备
二、提高工作效率, 培养“快反”作风
三、注重军政融合, 畅通“快反”渠道

(4)武警部队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研究 ——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安保任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二章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相关概念界定
    2.1 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内涵及特点
        2.1.1 重大活动安保工作内涵
        2.1.2 重大活动安保工作特点
    2.2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概念及特征
        2.2.1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概念
        2.2.2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的内涵
        2.2.3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
        2.2.4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
    2.3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2.3.1 准备阶段政治工作
        2.3.2 实施阶段政治工作
        2.3.3 结束阶段政治工作
第三章 中外重大安保任务中思想工作实践及启示
    3.1 国外重大安保任务中思想工作实践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法国
    3.2 我国重大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实践
    3.3 中外重大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启示
第四章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的问题分析
    4.1 面临的形势及特点
        4.1.1 参勤官兵思想越来越多元,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增大
        4.1.2 年会勤务规格越来越高,对官兵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4.1.3 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官兵思想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4.2 问卷设计及调查
        4.2.1 设计调查问卷
        4.2.2 组织问卷调查
        4.2.3 统计调查结果
        4.2.4 进行数据分析
    4.3 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存在的突出问题
        4.3.2 问题原因分析
第五章 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对策研究
    5.1 重视顶层设计、建立高效的安保政治工作管理机制
        5.1.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各级单位的能动性
        5.1.2 科学设计方案预案,确保官兵应对突发情况心中有数
        5.1.3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着力解决官兵执勤中存在实际困难
        5.1.4 始终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内部运行机制的协调
    5.2 加强目的导向,建全常态化的安保政治工作运行机制
        5.2.1 任务前,做到“三个坚持”
        5.2.2 任务中,做实“八个到现场”
        5.2.3 任务后,做好“三个严防”
    5.3 推动思想创新,探索科学化的安保政治工作新模式
        5.3.1 牢固确立任务部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5.3.2 大力加强领导机关和政工干部政治能力训练
        5.3.3 努力探索部队遂行任务政治工作新模式
        5.3.4 紧紧围绕官兵的现实需求开展政治工作
        5.3.5 积极探索任务中政治工作的常态化检查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培育问题研究 ——以武警×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1.1 关于战斗精神
        1.2.1.2 关于处变不惊战斗精神
        1.2.1.3 关于战斗精神的培育途径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2.1 关于战斗精神
        1.2.2.2 关于处变不惊战斗精神
        1.2.2.3 关于战斗精神的培育途径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概述
    2.1 战斗精神概述
        2.1.1 战斗精神的概念
        2.1.2 战斗精神的内涵
        2.1.2.1 忠诚的政治本色
        2.1.2.2 坚定的战斗意志
        2.1.2.3 顽强的战斗作风
        2.1.2.4 严格的纪律观念
        2.1.3 战斗精神的特性
        2.1.3.1 无形性
        2.1.3.2 政治性
        2.1.3.3 目的性
        2.1.3.4 能动性
        2.1.3.5 反复性
        2.1.3.6 传递性
        2.1.3.7 软约束性
    2.2 武警部队战斗精神概述
        2.2.1 武警部队战斗精神的内容
        2.2.2 武警部队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内涵
        2.2.2.1 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
        2.2.2.2 顾全大局的战略视野
        2.2.2.3 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2.2.2.4 忍辱负重的爱民情怀
        2.2.2.5 智勇双全的过硬本领
        2.2.2.6 律令如铁的法纪观念
    2.3 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
        2.3.1 个体因素
        2.3.2 组织因素
        2.3.3 外部环境因素
第三章 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培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培育现状
    3.2 存在问题
        3.2.1 能力素质不强阻碍着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发挥
        3.2.1.1 应急心理素质不够过硬
        3.2.1.2 政策法规把握不够准确
        3.2.1.3 核心军事能力不够托底
        3.2.1.4 敢战必胜信念不够坚定
        3.2.2 组织效能不佳制约着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提升
        3.2.2.1 指挥决策不够高效
        3.2.2.2 协同配合不够紧密
        3.2.2.3 内部风气不够纯正
        3.2.3 外部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削弱了官兵处变不惊的战斗精神
        3.2.3.1 不良媒体的炒作
        3.2.3.2 社会认同的淡化
        3.2.3.3 福利待遇的缺位
    3.3 原因分析
        3.3.1 从个体因素分析
        3.3.1.1 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官兵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思想基础有所淡化
        3.3.1.2 多元的社会形态使官兵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行动自觉有所弱化
        3.3.1.3 繁重的使命任务使官兵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保持激发有所软化
        3.3.1.4 深刻的军事变革使官兵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信心意志有所退化
        3.3.2 从组织因素分析
        3.3.2.1 危机管理研究运用滞后于形势任务需要
        3.3.2.2 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滞后于官兵现实需要
        3.3.2.3 纯净政治生态构建滞后于部队建设需要
        3.3.3 从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3.3.3.1 自媒体时代官兵所处环境高度透明
        3.3.3.2“黑点效应”使部队形象受到较大冲击
        3.3.3.3 军人社会延续性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第四章 加强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培育的方法途径
    4.1 把提高官兵素质作为培育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基础
        4.1.1 要在实战化训练中锻造
        4.1.2 要在心智培养中提升
        4.1.3 要在重大任务中磨练
    4.2 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培育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关键
        4.2.1 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4.2.2 加强内部风气建设
        4.2.3 加强危机管理研究
    4.3 把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培育处变不惊战斗精神的支撑
        4.3.1 净化舆情环境,加强正面引导
        4.3.2 深化国防教育,增强社会认同
        4.3.3 完善保障体系,激发内在动力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案例背景
    5.2 主要做法
        5.2.1 深入思想发动,打牢处变不惊的思想根基
        5.2.2 加强专项准备,提高处变不惊的能力依托
        5.2.3 强化组织功能,夯实处变不惊的领导核心
        5.2.4 牢记根本宗旨,营造处变不惊的社会环境
    5.3 几点启示
        5.3.1 培育处变不惊战斗精神不是一时之功
        5.3.2 培育处变不惊战斗精神不是一己之力
        5.3.3 培育处变不惊战斗精神不是一成不变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战斗精神培育调查问卷

(6)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军事背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
        1.1.2 我军建设背景:强军目标的实现
        1.1.3 现代作战背景:新质战斗力生成的需要
        1.1.4 军事教育背景:军事职业教育的兴起
        1.1.5 教学改革背景:军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助于培养新型作战力量人才
        1.3.2 有助于军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
        1.3.3 有助于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
        1.3.4 有助于探索军事院校MAP培养的特点与规律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模式
        1.4.2 培养模式
        1.4.3 应用心理硕士(MAP)
    1.5 文献回顾
        1.5.1 “培养模式”的要素
        1.5.2 “培养模式”的层次
        1.5.3 “培养模式”的类型
        1.5.4 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1.5.5 小结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概念框架
        2.1.1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提取
        2.1.2 研究概念框架的要素修订
        2.1.3 研究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
        2.3.1 问卷调查
        2.3.2 访谈
        2.3.3 文本收集与分析
        2.3.4 研究方法反思
第3章 军事院校MAP培养目标分析与改进
    3.1 现行培养目标主要内容
        3.1.1 现行培养目标总要求
        3.1.2 现行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3.1.3 军地MAP培养目标比较
    3.2 现行培养目标分析
        3.2.1 现行培养目标的特征
        3.2.2 现行培养目标的不足
    3.3 现行培养目标改进
        3.3.1 培养目标核心类别
        3.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培养目标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院校MAP课程设置分析与改进
    4.1 现行课程设置情况
        4.1.1 现行课程开设情况
        4.1.2 军地MAP课程开设情况比较
    4.2 现行课程设置分析
        4.2.1 现行课程设置特点
        4.2.2 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差距
    4.3 现行课程设置改进
        4.3.1 课程设置核心类别
        4.3.2 适应实战要求的课程设置改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军事院校MAP教学方式分析与改进
    5.1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形态
        5.1.1 两种培养形式
        5.1.2 现行教学方式的主要类型
        5.1.3 军地MAP教学方式比较
    5.2 现行教学方式分析
        5.2.1 教学方式特点
        5.2.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3 现行教学方式改进
        5.3.1 教学方式核心类别
        5.3.2 适应实战要求的教学方式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军事院校MAP师资队伍分析与改进
    6.1 现行导师带教规定与形式
        6.1.1 现行专业学位导师规定及制度
        6.1.2 现行军地MAP导师带教形式比较
    6.2 现行带教工作分析
        6.2.1 现行带教特征
        6.2.2 带教工作的不足之处
    6.3 现行师资队伍改进
        6.3.1 师资队伍核心类别
        6.3.2 适应实战要求的师资队伍改进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军事院校MAP质量管理分析与改进
    7.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
        7.1.1 现行质量管理方式及规定
        7.1.2 现行军地MAP质量管理比较
    7.2 现行质量管理分析
        7.2.1 质量管理特点
        7.2.2 质量管理不足
        7.2.3 现行质量管理改进
        7.2.4 质量管理核心类别
        7.2.5 适应实战要求的质量管理改进
    7.3 小结
第8章 实战化背景下军事院校MAP培养模式构建
    8.1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8.1.1 构建的理论基础
        8.1.2 构建的现实要求
    8.2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结构
    8.3 训研战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8.3.1 培养目标:聚焦职业能力生成
        8.3.2 课程设置:建构联合式课程体系
        8.3.3 教学方式: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与训练
        8.3.4 导师特质:树立军事匠人精神
        8.3.5 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8.4 训研战培养模式保障措施
        8.4.1 建立全军MAP教育培养共同体
        8.4.2 设立部队MAP研究生工作站
        8.4.3 实施军事院校MAP师生提升工程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火箭军部队
        1.2.2 正规化管理
        1.2.3 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1.3 相关理论
        1.3.1 我军主要领导人正规化管理思想
        1.3.2 系统整合原理
        1.3.3 规范行为理论
        1.3.4 管理组织三层设计理论
    1.4 国内外正规化管理有关研究综述
        1.4.1 精细化管理
        1.4.2 规范化管理
        1.4.3 正规化管理
    1.5 研究目标
        1.5.1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5.2 揭示构建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方法论
        1.5.3 研究构建符合火箭军部队实际的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与原因分析
    2.1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状况
        2.1.1 取得的成绩
        2.1.2 存在的问题
    2.2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对正规化管理理解不深
        2.2.2 人治思想还未彻底扫清
        2.2.3 存在军法化的认识误区
        2.2.4 研究推动力度还不够大
        2.2.5 配套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3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的法规依据
    3.1 我军管理法规体系
        3.1.1 我军管理法规的纵向划分
        3.1.2 我军管理法规的横向划分
    3.2 我军条令条例
        3.2.1 条令条例概念
        3.2.2 我军条令条例发展历程
    3.3 我军基层建设纲要
        3.3.1 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发展历史
        3.3.2 新修订纲要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4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4.1 规范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4.1.1 合法性
        4.1.2 可行性
        4.1.3 先进性
        4.1.4 针对性
    4.2 规范体系构建的方法路径
        4.2.1 立足管理实践
        4.2.2 人员广泛参与
        4.2.3 坚持科学合理
        4.2.4 突出重点内容
        4.2.5 着眼适度开发
        4.2.6 配套保障机制
    4.3 规范体系构建的组织实施
        4.3.1 研究工作的决策筹划
        4.3.2 研究小组的人员选配
        4.3.3 体系构建的模式选择
        4.3.4 规范施行的学习培训
        4.3.5 规范体系的修订完善
5 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的框架及内容
    5.1 战备秩序
        5.1.1 战备职责
        5.1.2 战备方案
        5.1.3 战备教育
        5.1.4 战备值班
        5.1.5 战备演练
        5.1.6 战备设施
        5.1.7 战备检查
    5.2 训练秩序
        5.2.1 训练计划
        5.2.2 训练准备
        5.2.3 训练实施
        5.2.4 训练考核
        5.2.5 训练保障
        5.2.6 登记、统计与报告
    5.3 工作秩序
        5.3.1 办公秩序
        5.3.2 共性业务工作
        5.3.3 专项业务工作
        5.3.4 安全工作
        5.3.5 保密工作
    5.4 生活秩序
        5.4.1 生活制度
        5.4.2 生活场所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规范体系的充实完善
        6.2.2 规范体系的拓展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攻博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消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消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的意义、作用
二、消防部队战时特点及对政治工作的要求
    (一) 灾害事故发生具有突发性, 要求政治工作突出预见性, 保持高度警惕性
    (二) 战斗任务完成具有紧迫性, 要求政治工作培养官兵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
    (三) 战时工作具有危险性, 要求政治工作发挥鼓舞性, 激发官兵攻坚克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四) 战时情况比较复杂, 具有分散性, 要求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群众性, 体现灵活性
三、做好消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路径思考
    (一) 平时精心准备, 确保战时政治工作紧贴形势任务
    (二) 临战前, 要全方位渗入临战工作状态, 紧密围绕战斗准备开展政治工作
    (三) 作战中, 要体现与作战快速反应同步的时效性, 见缝插针地开展战时政治工作
    (四) 作战后, 要及时提供组织思想服务, 努力做好各项战斗善后工作

(9)基于政治工作的武警森林部队战斗力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政治工作
        2.1.2 武警森林部队
        2.1.3 战斗力生成
    §2.2 有关理论基础
        2.2.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学
        2.2.2 军事人才学
        2.2.3 军队管理学
        2.2.4 军事心理学
第三章 政治工作生成武警森林部队战斗力的作用机理
    §3.1 着眼快速反应,提高指挥效能
        3.1.1 建立顺畅的指挥关系
        3.1.2 提高干部的指挥素质
        3.1.3 采取灵活的指挥方式
    §3.2 紧贴使命任务,激励官兵斗志
        3.2.1 树牢不辱使命、枕戈待旦的战斗意志
        3.2.2 培育勇上一线、敢打头阵的担当意识
        3.2.3 发扬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的革命精神
    §3.3 坚持以上率下,凝聚向心力量
        3.3.1 把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好
        3.3.2 把干部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好
    §3.4 加强团结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3.4.1 严格火场纪律,听从统一指挥
        3.4.2 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
        3.4.3 维护群众利益,树立良好形象
第四章 基于政治工作的森林部队战斗力生成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战斗意志不甚坚定
        4.1.2 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4.1.3 队伍素质结构不当
        4.1.4 联合指挥顾此失彼
    §4.2 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思想教育不得力
        4.2.2 心理疏导有缺失
        4.2.3 人才规划落实难
        4.2.4 体制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基于政治工作的武警森林部队战斗力生成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5.1 释放和用足精神激励,夯实战斗力提升的思想基础
        5.1.1 大力培育战斗精神
        5.1.2 发挥褒奖激励功能
        5.1.3 深入开展宣传鼓动
    §5.2 加强和改进心理服务,打牢战斗力提升的心理基础
        5.2.1 成立专业化队伍
        5.2.2 建立心理教育体系
        5.2.3 突出心理行为训练
        5.2.4 学好专业知识技能
        5.2.5 建好动态心理援助平台
    §5.3 充实和提高人才队伍,强化战斗力提升的人力优势
        5.3.1 重点培养,分类建设
        5.3.2 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5.3.3 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5.4 扩大和凝聚警地支持,创造战斗力提升的社会依托
        5.4.1 建立联合指挥机制
        5.4.2 建立联合保障机制
        5.4.3 建立联合建设机制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开展火场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
        6.1.1 坚持用上级党委和首长命令指示教育和激励部队
        6.1.2 坚持把强化各级组织功能作为火场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
        6.1.3 坚持把开展灵活多样的政治工作贯穿于扑火作战的始终
        6.1.4 坚持用各级领导和基层干部的模范作用带动和激励部队
        6.1.5 坚持把向林区人民群众学习作为火场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6.2 开展火场政治工作的主要启示
        6.2.1 必须坚持用强军目标武装班子、教育部队
        6.2.2 必须更加珍惜森林部队特有的“火场精神”
        6.2.3 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内部关系
        6.2.4 必须进一步打牢部队建设的基础
        6.2.5 必须努力提高各级开展灭火作战政治工作的能力
    §6.3 加强和改进火场政治工作的几点打算
        6.3.1 进一步搞好总结
        6.3.2 切实加强规范
        6.3.3 认真收集整理资料
灭火作战心理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我军俘虏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内涵
    2.1 我军俘虏工作的概念
        2.1.1 战俘和俘虏
        2.1.2 优待俘虏和宽待俘虏
        2.1.3 我军俘虏工作
    2.2 我军俘虏工作相关概念辨析
        2.2.1 我军俘虏工作与联络工作
        2.2.2 我军俘虏工作与俘虏政策
        2.2.3 我军俘虏工作与战时政治工作
    2.3 我军俘虏工作的特征
        2.3.1 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2.3.2 政治要求的敏感性
        2.3.3 政策制度的保障性
        2.3.4 教育改造的灵活性
        2.3.5 影响范围的深远性
    2.4 我军俘虏工作的地位作用
        2.4.1 我军俘虏工作是国家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4.2 我军俘虏工作是争取政治主动和瓦解敌军的重要手段
        2.4.3 我军俘虏工作是体现军队文明程度的重要保证
        2.4.4 我军俘虏工作是提升国家和军队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3.1.1 瓦解敌军思想
        3.1.2 统一战线思想
    3.2 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3.2.1 践行根本宗旨
        3.2.2 实行军内民主
        3.2.3 宽待俘虏
    3.3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思想
        3.3.1 理性待俘
        3.3.2 运用俘虏瓦解敌军
        3.3.3 视俘为己出
    3.4 国际人道主义
        3.4.1 国际人道法的历史演变
        3.4.2 国际人道法关于战俘权利待遇的主要内容
        3.4.3 国际人道法关于战俘问题的局限性
    3.5 俘虏工作相关学科理论
        3.5.1 心理学理论
        3.5.2 社会学理论
        3.5.3 管理学理论
第四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实践历程
    4.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1.1 明确了“不搜俘虏腰包”的政治纪律
        4.1.2 奠定了俘虏工作的组织基础
        4.1.3 创建了宽待俘虏的政策体系
        4.1.4 确立了争取进步俘虏的方针策略
    4.2 抗日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2.1 设立了各级敌军工作部门
        4.2.2 概括了政治工作三大基本原则之一
        4.2.3 阐明了伪军工作的方针策略
        4.2.4 建立了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4.2.5 成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组织
    4.3 解放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3.1 确立了“即俘即补即战”的俘虏工作方针
        4.3.2 开展了大规模改造解放战士活动
        4.3.3 完善了宽待俘虏政策体系
        4.3.4 指明了教育改造俘虏军官的基本方法
    4.4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俘虏工作
        4.4.1 加强了敌军工作机构建设
        4.4.2 设立了战俘管理处
        4.4.3 丰富发展了宽待俘虏政策体系
        4.4.4 健全了适合外籍俘虏的管理教育方法
        4.4.5 开展了基于宽俘事实的国际宣传
    4.5 建国后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的俘虏工作
        4.5.1 健全了俘虏收容管理机构
        4.5.2 颁布了俘虏须知
        4.5.3 规范了俘虏工作流程
第五章 我军俘虏工作的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
    5.1 我军俘虏工作的效果评估
        5.1.1 定性评估
        5.1.2 定量分析
    5.2 我军俘虏工作的基本经验
        5.2.1 坚持把俘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来抓
        5.2.2 坚持围绕党和军队制定的宽待俘虏方针政策开展工作
        5.2.3 坚持结合俘虏工作实践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5.2.4 坚持紧贴俘虏基本情况和舆论宣传变化开展实施
        5.2.5 坚持通过以俘管俘和以俘制俘增强俘虏工作效果
        5.2.6 坚持在教育改造中提高俘虏工作能力
第六章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俘虏工作的创新发展
    6.1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俘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6.1.1 制约干扰因素增多
        6.1.2 对象构成日趋复杂化
        6.1.3 运行机制日益交互化
        6.1.4 涉俘事务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6.2 科学借鉴近几场局部战争美军战俘事务的方式方法
        6.2.1 重视法规建设,依法组织开展战俘事务
        6.2.2 健全组织机构,推动战俘事务有序实施
        6.2.3 确立标准化作业环节,规范战俘事务流程
        6.2.4 开展俘前训练,帮助军人应对可能的被俘情况
        6.2.5 完善战俘及失踪人员遗骸搜寻处置机制
        6.2.6 构建归俘权益保障制度体系
    6.3 继承发扬我军俘虏工作的优良传统
        6.3.1 坚持传承宽待俘虏的政治优势
        6.3.2 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制定的政策法规
        6.3.3 始终着眼国家和军队的整体战略布局
    6.4 科学设计信息化战争我军俘虏工作的任务流程
        6.4.1 收容处置
        6.4.2 集结转送
        6.4.3 管理教育
        6.4.4 遣返安置
    6.5 推进我军俘虏工作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6.5.1 联合俘管能力
        6.5.2 教育改造能力
        6.5.3 瓦解敌军能力
        6.5.4 对敌宣传能力
        6.5.5 信息运用能力
    6.6 加强我军俘虏工作建设的主要途径
        6.6.1 完善适应战时的俘虏工作法规政策
        6.6.2 优化着眼实战的俘虏工作体制编制
        6.6.3 制定齐全配套的俘虏工作预案体系
        6.6.4 建设全面先进的俘虏工作信息系统
        6.6.5 健全军民融合的俘虏工作协调机制
        6.6.6 建立高效顺畅的俘虏工作系统工程
        6.6.7 构建烈士及被俘失踪人员遗骸搜寻处置机制
        6.6.8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归俘权益保障制度
结束语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我军俘虏工作历史简表
附录B 美军战俘事务专业词汇
附录C 信息化战争我军俘虏工作系统工程图

四、如何搞好基层战时政治工作预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武警部队处置群体性事件政治工作作战功能运用研究[D]. 罗友生. 南昌大学, 2019(02)
  • [2]海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刘益群. 政工学刊, 2019(04)
  • [3]把握突发事件特点规律 增强政治工作“快反”能力[J]. 陈作舟. 政工学刊, 2019(03)
  • [4]武警部队重大活动安保任务中政治工作研究 ——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安保任务为例[D]. 罗晓彬.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武警机动师“处变不惊”战斗精神培育问题研究 ——以武警×师为例[D]. 左联信.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军事院校应用心理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许翔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7]火箭军部队正规化管理规范体系构建研究[D]. 董亮. 武汉大学, 2016(05)
  • [8]消防部队战时政治工作探析[J]. 冯时进. 武警学院学报, 2015(11)
  • [9]基于政治工作的武警森林部队战斗力生成研究[D]. 李焕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3)
  • [10]我军俘虏工作研究[D]. 张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2)

标签:;  ;  ;  ;  

如何做好基层战时政治工作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