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发酵制备叶酸功能食品的研究

酵母发酵制备叶酸功能食品的研究

一、酵母菌发酵制备叶酸功能食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甄翠荣[1](2021)在《组合微生物协同发酵对玉米食品性能改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营养丰富且廉价易得。由于玉米自身的组成及加工特性,极大的限制了其食品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应用开发。微生物发酵可以有效改善玉米的营养价值和加工性能,以提高玉米粉的附加值。本研究采用酵母菌和乳酸菌双菌种对玉米粉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发酵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比较玉米粉发酵前后的营养组分和理化加工特性的变化情况,进而了解酵母菌和乳酸菌双菌种发酵对玉米粉的影响。最后以发酵前后的玉米粉制作玉米蛋糕和牛角包,并作感官评价。为玉米粉的应用开发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燕山即发高活性干酵母、杞参高活性干酵母、SAF高活性干酵母、HODGSON MILL高活性干酵母中分离出YS菌株、QS菌株、AD菌株、HM菌株四株菌株。通过嗅闻法、玉米粉中生长能力测定和产气实验选择AD菌株作为目的菌株。从安琪酸奶发酵剂分离出BJ菌株和SR菌株。通过产酸能力和玉米粉中生长能力测定选择SR菌株作为目的菌株。在双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粉的工艺研究中,以AD菌株发酵液浓度、SR菌株发酵液浓度、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作为4个因素,以发酵后玉米淀粉降解率为指标,分别做单因素试验。单因素试验中,AD菌株发酵液的最佳浓度为8%、SR菌株发酵液的最佳浓度为6%、最适发酵温度为33℃、最适发酵时间为60h;通过正交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各因素对玉米淀粉降解率影响的显着性为AD菌株发酵液浓度>发酵时间>SR菌株发酵液浓度>发酵温度,并且得出最佳工艺:AD菌株发酵液的最佳浓度为8%、SR菌株发酵液的最佳浓度为6%、发酵温度为33℃、发酵时间为72h;在此工艺条件下,玉米淀粉降解率达到30.06%。发酵后玉米粉中直链淀粉含量上升36.05%,可溶性糖含量上升69.12%,还原糖含量上升68.19%,小分子肽含量为原来的11.48倍,赖氨酸含量由34.92mg/g上升到42.69mg/g,色氨酸含量由9.21mg/g上升到12.25mg/g,其余基本成分的相对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玉米粉的持水力下降33.88%,凝胶力提升29.38%;发酵后的玉米粉糊化特性方面也更趋近于淀粉,糊化过程中出现更明显的吸热峰,总吸热焓升高10.42%;糊化过程中衰减值和回生值分别降低了29.67%和37.59%,证明了发酵后的玉米粉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抗回生性;玉米粉在乳酸菌发酵过程中黄曲霉毒素含量也有所降低。用发酵前后的玉米粉制作全玉米蛋糕和全玉米牛角包,玉米发酵食品在质构特性、感官评价和比容测定上,发酵组均优于未发酵组。

朱云扬[2](2021)在《核黄素富集发酵豆浆的功能特性及其对小鼠核黄素缺乏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核黄素(维生素B2)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缺乏核黄素会导致多种疾病。豆浆是最常见的豆制品之一,虽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是其核黄素含量却无法满足人体需求,而核黄素富集发酵能够有效弥补豆浆中核黄素不足的缺陷,将豆浆转化为一种新型功能食品。本学位论文利用三种核黄素高产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UFG169,Lactobacillus plantarum UFG10,Lactobacillus fermentum UFG12)发酵豆浆制备核黄素富集酸豆乳,以改善豆浆风味,提高豆浆的营养价值。本研究在体外条件下从多个方面评价了发酵对于豆浆营养和功能价值的提升作用。发酵过程中,豆浆的p H下降、蛋白质凝集、表观粘度提升,豆浆成功转化为酸豆乳;Lactobacillus plantarum UFG169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UFG10发酵豆浆的核黄素含量分别从0.20μg/m L提高至3.81μg/m L和1.89μg/m L;发酵豆浆中两种重要不良风味物质己醛、壬醛含量减少;糖苷类异黄酮大量转化为生物活性更强的苷元类异黄酮;核黄素和苷元类异黄酮含量的增加还提高了发酵豆浆的抗氧化能力。综上,核黄素富集发酵能够有效提高豆浆的营养和功能价值。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核黄素富集豆浆的功能价值,实验使用核黄素缺乏饲料构建核黄素缺乏BALB/c小鼠模型,在为期3周造模的过程中,小鼠出现口角炎、眼角炎、脱毛等表观症状。4~8周,分别用核黄素水溶液、核黄素添加豆浆和核黄素富集发酵豆浆进行造模回复。治疗过程中,小鼠核黄素缺乏得到改善,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BGRAC)降低,肝脏及结肠炎症现象缓解,炎症因子相关基因表达降低,氧化应激得到改善;另外,发酵豆浆还能改善小鼠肠道菌群,避免单独核黄素摄入导致的肠道菌群损伤,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核黄素富集豆浆相比核黄素标准品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应用潜力,为利用日常膳食治疗核黄素缺乏症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一种非乳制品,核黄素富集豆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功能作用,有望成为一种具有极高市场价值的新型功能食品。

魏金艳[3](2020)在《戊糖片球菌与酿酒酵母共发酵啤酒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相比于普通市售啤酒,共发酵啤酒含有大量的活菌与有机酸,口感独特,同时具备较高的益生价值与宽广的市场前景。本研究首先从自然发酵液中筛选出用于制备共发酵啤酒的戊糖片球菌,其次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酒精度、乳酸产量与高级醇的含量确定共发酵啤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最后分析共发酵啤酒的风味成分,进一步研究共发酵啤酒的保质期。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从自然发酵液中筛选出用于制备共发酵啤酒的戊糖片球菌。比较了从自然发酵食品中分离到的6株戊糖片球菌的生长与发酵特性,发现戊糖片球菌WQ-5具有环境适应性高、发酵能力较好等特点,共发酵实验中发现WQ-5对酿酒酵母的发酵能力抑制程度最小,啤酒感官评定良好,因此采用WQ-5进行后续实验。(2)在种子液的制备、发酵工艺与酒花添加量三个方面对共发酵啤酒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驯化后的戊糖片球菌种子液需培养7 h,酿酒酵母种子液需培养13 h。共发酵啤酒最佳发酵工艺为:酿酒酵母与戊糖片球菌的接种比例1:50,接种量10%,发酵温度15℃,在此工艺下制得的啤酒中乳酸含量4.93 g/L,酒精度4.24%,高级醇总量为80.72 mg/L,有轻微的柠檬香气。当酒花添加量为25μL/L时,感官评价最好。(3)对共发酵啤酒的风味物质与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未发酵麦汁、共发酵啤酒与市售啤酒中共测定到49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9种,酯类20种,醛类8种,酸类6种,酮类3种,此外还有烯烃类1种,酚类2种。共发酵啤酒与市售啤酒中含有的风味物质的数量相同,但是香气成分差异显着,共发酵啤酒中酸类、醇类与酯类所占比例分别为41.02%、28.50%与22.71%,仅在共发酵啤酒中检测到9-癸烯酸与肉桂烯,所用对照(市售啤酒)中酸类、醇类与酯类所占比例分别为14.35%、44.99%与39.37%。在4℃的条件下贮存期为9 d,贮藏过程中WQ-5与酿酒酵母的活菌数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107 CFU/mL,酒精度与有机酸的含量波动范围小,口感无明显变化。

黄雪婷[4](2020)在《外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品质及抑菌作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Kefir是由乳酸菌及酵母菌为主的数十种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复合型发酵乳制品,其口味独特,有较高的营养,具有抗病原菌、调节肠道菌群、降胆固醇、降血压、抗毒素、抗炎症、免疫调节等作用。为了增加并赋予Kefir更强的益生特性,本研究向传统Kefir发酵剂中添加一株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通过1:1(v/v)、5:1(v/v)、25:1(v/v)混合发酵,研究添加这种外源益生菌对传统Kefir发酵乳发酵特性、酶学特性、抑菌能力、代谢产物等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Kefir发酵乳、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以及混合发酵乳(KL 1:1、KL 5:1、KL 25:1)的硬度、粘附性、内聚性、弹性、胶黏性、咀嚼性、粘度、持水力等指标,发现在添加不同比例外源益生菌hsryfm 1301后,Kefir发酵乳产酸能力明显提高,与hsryfm 1301添加量呈正相关;pH值与hsryfm 1301添加量呈负相关;凝乳速度与hsryfm 1301添加量呈正相关;Kefir发酵乳的硬度、粘附性、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变化不显着(p>0.05);粘度显着增加(p<0.05);持水能力提高0.54%~5.24%,持水能力基本达到hsryfm 1301单菌发酵水平。Kefir与hsryfm 1301以1:1混合发酵的发酵乳(KL 1:1)品质最好,16 h凝乳,酸度89.7°T,粘度和持水力分别为1527.67 cp和 74.06%。2.对单菌发酵乳与混合发酵乳的相关发酵特性指标和乳酸脱氢酶(LDH)、α-半乳糖苷酶(α-GAL)、β-半乳糖苷酶(β-GAL)这3种乳糖发酵关键酶活性进行测定,发现添加外源益生菌hsryfm 1301混合发酵抑制了 Kefir发酵乳中LDH、α-GAL和β-GAL的活力,当以1:1比例混合发酵时3种酶含量最低,LDH含量仅为Kefir发酵乳的46%,α-GAL含量只有0.098 U/mg,β-GAL含量较Kefir发酵乳减少了 0.122 U/mg。此外,通过对发酵乳的hsryfm 1301添加量、发酵指标及酶活指标作相关性分析,发现混合发酵乳凝乳时间越长,LDH和α-GAL活性越强;凝乳酸度越大,LDH和α-GAL活性越强;粘度越高,α-GAL与LDH活性呈降低的趋势;LDH和α-GAL活性与持水能力呈负相关关系;hsryfm 1301添加量越多,LDH和α-GAL活性越弱。3.为研究单菌发酵乳与混合发酵乳的抑菌效果,通过共培养及单层琼脂平板扩散法测定各发酵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肠伤寒沙门氏菌、布氏假单胞菌的抑制能力,发现添加hsryfm 1301增强了 Kefir发酵乳抑制病原菌生长的能力。共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发酵乳代谢产物与病原菌100:1共培养时,hsryfm 1301发酵乳抑菌效果相对最好,Kefir发酵乳抑菌效果相对最弱,而混合发酵乳抑菌能力随hsryfm 1301添加量增加而增强,混合比例为1:1时的发酵乳抑菌能力最好,6株病原菌增长率最低,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伤寒沙门氏菌在24 h内的最大增长率仅为对照组4 h的22.22%、28.40%和13.55%。单层琼脂平板扩散试验结果表明:Kefir发酵上清液对6株病原菌的抑制能力均低于hsryfm 1301,混合发酵乳发酵上清液对6株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抑菌性;添加hsryfm 1301后不同程度提高了 Kefir发酵乳对6株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抑菌效果强度由hsryfm 1301添加量增大而增强,以KL 1:1最为突出,其抑菌能力与hsryfm 1301发酵乳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在提高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能力方面优于革兰氏阳性菌,与Kefir发酵乳相比KL 1:1对大肠杆菌、肠伤寒沙门氏菌和布氏假单胞菌的抑菌能力分别提高了25.52%、29.10%、38.98%;对肠伤寒沙门氏菌、布氏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抑制能力最强,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7.33 mm、26.17 mm、21.17 mm。此外,在中性条件下,发酵上清液没有抑菌能力;热处理后,抑菌圈直径缩小,因而推测存在的抑菌物质是酸性物质,一些与酸协同完成抑菌作用的物质,以及一些热敏性物质。4.对单菌发酵乳与混合发酵乳中乙醛、双乙酰、有机酸以及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添加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产乙醛的能力显着提高(p<0.05),其中以1:1混合发酵时乙醛产量最高,比Kefir发酵乳提高了 27.06%,比hsryfm 1301提高了11.88%;对双乙酰产能没有显着影响(p>0.05)。混合发酵乳中5种有机酸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以混合发酵乳KL 1:1表现最为显着(p<0.05),乳酸、柠檬酸、富马酸、苹果酸的含量较Kefir发酵乳分别提高了 27.99%、0.63%、14.55%、19.95%,乙酸含量减少了 31.15%,其中乳酸含量较hsryfm 1301提高了 4.55%。混合发酵乳与单菌发酵乳中挥发性代谢产物的主要成分差异不大,发酵乳KL 1:1中挥发性代谢产物以酸类、酯类、烯烃类化合物相对较多,以糠醇、苯甲醛、2,4-二叔丁基苯酚、苯乙烯、4-苯乙酸十三酯、乙酸相对含量较高,其中乙酸含量较hsryfm 1301增加了 4.36%,未发现乙醇这一 Kefir特征产物,并且在混合发酵乳KL 1:1中检测到了 0.11%的二甲基砜。此外,发酵乳KL 1:1中除醇类和酸类物质外还存在3种潜在的抑菌成分:间二甲苯、2,4-二叔丁基苯酚以及二甲基砜。

赵祎[5](2020)在《麦胚发酵物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道菌群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世界人口老龄化加速,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尤为突出。功能性食品既能够调节机能又具有食品属性,是应对特定人群从“被动医疗”转向“主动健康”的前提。麦胚发酵物(Fermented wheat germ,FWG)作为靶向精准营养产物,具有抗氧化、干预衰老的潜能。但是缺乏动物实验支撑FWG的功能特性。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衰老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本课题推测FWG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来干预衰老。研究目的通过衰老小鼠模型验证FWG能否干预衰老,并从肠道菌群角度阐明潜在机制。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研究了发酵过程中关键参数,测定了发酵过程中的FWG系统成分变化并对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建立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致衰老模型,从表型、生理生化及氧化应激的角度比较正常小鼠、衰老小鼠、FWG干预衰老小鼠之间的差异。最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及FWG对衰老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更加深入的探讨FWG的干预衰老机制。研究结果(1)麦胚发酵物的制备及表征:FWG的最佳发酵工艺是发酵菌种为面包酵母与植物乳杆菌,前发酵与后发酵的时间配比为3.2 h+14.8 h,面包酵母与植物乳杆菌种子液的体积比为1:2。随着发酵过程的递进,发酵体系中蛋白质的浓度和蛋白酶的活性逐渐增高,淀粉含量逐渐降低,pH值逐渐降低且TTA含量逐渐增加,面包酵母与植物乳杆菌的活菌数逐渐增减,发酵终点所有指标都趋于稳定。随着发酵过程的递进,大分子蛋白逐渐降解为小分子蛋白,游离氨基酸特别是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疏水性氨基酸以及芳香族氨基酸类含量显着增加。FWG蛋白质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的比例显着减少,α-螺旋的比例显着增加;暴露巯基的含量显着增加;微观结构由致密结构变为松散有大量孔洞的片状结构。(2)麦胚发酵物对衰老小鼠行为学特征的影响研究:Morris水迷宫实验中FWG能够显着缩短衰老小鼠找到逃生平台的时间(P<0.05),提高进入逃生平台的次数(P<0.05),新物体识别实验中,FWG可显着提高衰老小鼠对新物体的探索指数(P<0.05)。(3)麦胚发酵物对衰老小鼠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为进一步探究FWG干预衰老的表型验证依据,以D-gal致衰老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FWG饮食干预模型,探索FWG对衰老小鼠脏器指数,血脂、血糖水平以及血清、组织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FWG可以提高衰老小鼠的脑指数,降低肝指数和脾脏指数(P<0.05);可以降低衰老小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葡萄糖(Glucose,GLU)水平(P<0.05);同时,可以提高衰老小鼠血清和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P<0.05),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4)麦胚发酵物对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分析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发现Alpha多样性分析中,FWG可以显着提高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Sobs指数和Bootstrap指数;PCA表明三组小鼠肠道菌群之间可以显着区分,麦胚发酵物干预衰老组与正常对照组相距更近;在门、科、属三级水平上进行差异性菌群分析,FWG可以显着提高衰老小鼠肠道菌群中Bacteroidetes、Lachnospiraceae、Muribaculaceae、Lactobacillus、norankf<sub>-Muribaculaceae等菌群丰度(P<0.05),显着降低Firmicutes、Ruminiococcacea、Mycoplasmataceae、Enterococcaceae、Helicobacteraceae、unclassifiedf<sub>-Ruminococcaceae、Mycoplasma、Enterococcus等菌群丰度(P<0.05);肠道菌群功能预测发现,衰老小鼠肠道菌群中参与脂肪酸的代谢与合成以及细菌感染等代谢通路的微生物丰度显着高于正常小鼠和麦胚发酵物干预衰老小鼠。研究结论FWG能够有效干预衰老造成的认知障碍、生理生化水平紊乱和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推测出FWG通过免疫系统介导、神经系统调节以及短链脂肪酸调控建立“微生物-脑-肠”轴关系,进一步揭示了FWG干预衰老的作用机制。

吴晓春[6](2019)在《芦笋的生物发酵研究及产业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芦笋为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一种食用和药用的贵重蔬菜。芦笋的嫩茎以及须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多酚、黄酮、皂苷、芦丁、胆碱等,其中皂苷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其生理活性多有报道。芦笋提取物对癌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甾体皂苷是重要的活性成分,芦笋提取物中含有多种甾体皂苷,多数为菝葜皂苷元。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芦笋中含有黄酮类、皂苷等成分,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降血脂和保肝等功能。为了进行芦笋生物发酵的工艺研究,本论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确定安琪家养酵母发酵芦笋汁生产工艺,将其应用在芦笋汁口服液的产业化生产中,设计相应的生产车间。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将总皂苷元含量做为芦笋汁中的响应值,相关影响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设计出响应面的实验方案,其影响因素如下:发酵时间、接种量、发酵温度等。数据表明一次项X1(接种量)、X2(发酵温度)、X3(发酵时间)和二次项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经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安琪家养酵母发酵芦笋汁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接种量:0.2%、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7天。2、对芦笋汁进行改善睡眠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芦笋汁能促进注射阈下剂量巴比妥钠小鼠入睡率的比率;能够明显缩短小鼠睡眠的潜伏期;可以延长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睡眠的时间。依照2003版《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对改善睡眠功能的判定标准,该生物发酵芦笋汁具有改善睡眠功能的作用。3、设计了一条芦笋汁发酵及口服液生产线,包括发酵与口服液生产车间布局设计,如配料间、发酵间、储罐、人物流分开、物料及设备选型等,并进行中试和产业化设计,对厂房的布局设计进行研究以更合理的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能明显符合企业的应用,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江宁[7](2019)在《中年人益生菌发酵即食粗杂粮饼工艺研究》文中指出中年人群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其健康状况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中年人常因经济或社会压力的增加,从而疏忽了自身健康,成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人群。本文以8种粗杂粮(黑米、玉米、高粱、燕麦、薏米、荞麦、红豆、绿豆)为原料,利用三种益生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发酵,通过均匀设计结合代谢产物的测定优化发酵条件,结合体外消化、质构特性、感官评分等制备营养、安全且易消化的粗杂粮饼即食食品。研究结果如下:8种粗杂粮通过氨基酸评分的方法进行配伍优化,最佳配伍比例分别为黑米29%、玉米3%、高粱2%、燕麦12%、薏米5%、荞麦8%、红豆4%、绿豆37%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95,生物价(BV)为91.85,氨基酸评分(AAS)为0.87(苏氨酸)。配伍后测得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胱氨酸、苯丙+酪氨酸、苏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含量分别为46.60±0.11 mg/g Pro、85.53±0.54 mg/g Pro、99.86±1.88 mg/g Pro、31.09±0.73mg/g Pro、98.25±0.36 mg/g Pro 36.28±0.44 mg/g Pro 41.41±0.26 mg/g Pro、17.90±0.09 mg/g Pro。为优化粗杂粮发酵工艺,试验以配伍后的粗杂粮为原料,利用三种益生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双歧杆菌)发酵,以菌种代谢产物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化试验和PLSR分析方法。最佳发酵工艺参数:菌种比例0.4:1.1:3.5、接种量14%、发酵温度50℃、发酵时间21 h、pH 6.1。检测结果:GABA含量159.8±10.2 mg/100g、维生素B6含量10.3±1.2 mg/100g、叶酸含量5.7±0.5 mg/100g、维生素含量B12 4.0±0.8 mg/100g、多酚含量70.2±3.6 mg/100g、黄酮含量68.5±7.7 mg/100g、乳酸含量38.2±5.8 mg/100g、乙酸含量3.6±0.3 mg/100g、丙酸含量2.4±0.1 mg/100g。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方式研究粗杂粮粉消化过程中健康元素的释放量、吸收量及稳定性。结果表明:发酵粉和非发酵粉的GABA、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多酚、黄酮生物利用率分别为4.8±0.55%、0.7±0.03%、7.2±0.16%、2.1±0.09%、11.0±0.45%、12.0±0.39%和3.6±1.11%、0.2±0.05%、6.5±0.93%、1.8±0.02%、10.0±0.14%、12.0±0.48%。为评价中年人健康即食食品的制作工艺和质量品质,采用质构特性与感官评分关联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粗杂粮饼最佳工艺条件为:水添加量160%,木糖醇添加量1.5%,蒸制时间3 min,对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大小依次为水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蒸制时间。所得的粗杂粮饼硬度为28.31 g,粘性为23.82 g.sec,弹性为49.80 g,感官评分95分,品质最佳。

肖愈[8](2018)在《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鹰嘴豆是世界第二大消费豆类,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营养和保健的双重功效,在世界粮食生产及消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外对于鹰嘴豆的研究和食品中的开发应用已有多年,然而,目前我国对于鹰嘴豆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深加工利用比较少,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开发的格局。固态发酵食品基质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高环保的生产加工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大规模利用,还可以充分提高食品的营养保健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蛹虫草作为一种公认的安全性丝状食用真菌,除菌体本身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健价值外,也像其他丝状真菌一样,具有产酶种类丰富、活性强、催化效率高等特点,同时蛹虫草固态发酵可以对植物基质进行生物转化,提高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生物活性功能。另一方面,由于豆类成分的添加能弥补面包等谷物类食品中必需氨基酸及生物功能活性成分的不足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于诸如此类面包的开发及品质改善的研究,多局限于豆类成分的简单加入及改良剂如真菌酶等的使用,关于对原料成分的加工处理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以蛹虫草为菌种,对鹰嘴豆进行固态发酵处理,系统研究蛹虫草固态发酵过程中产酶情况以及固态发酵对鹰嘴豆酚类物质含量、生物活性功能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并以蛹虫草发酵的鹰嘴豆基质作为功能性辅料,研究其对面包加工特性的影响,研制出一种新型鹰嘴豆面包。本研究包含五部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酶情况和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蛹虫草SN-18发酵鹰嘴豆能产生丰富的微生物酶系,包括α-淀粉酶、β-葡糖苷酶、木聚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及酯酶,且初期产酶能力较弱,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产酶能力逐渐提高。鹰嘴豆中总酚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含量显着增加,发酵8天后,其总酚含量由未发酵的659.17 μg没食子酸当量/g干重鹰嘴豆(μg GAE/g d.w.)提高至1928.21 μg GAE/g d.w.。研究显示酚类化合物的增加与蛹虫草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微生物酶系密切相关,总酚含量与α-淀粉酶、β-葡糖苷酶、木聚糖酶、蛋白酶、内切葡聚糖酶、外切葡聚糖酶及酯酶的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9358、0.8228、0.7496、0.8157、0.8690、0.8591 和 0.4661。2.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蛹虫草固态发酵显着提高了鹰嘴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潜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以及由Fenton试剂诱导的pUC18质粒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不同极性提取溶剂分析表明,提取溶剂的极性对鹰嘴豆中多酚及皂苷类抗氧化物的提取效率有显着影响。在所用到的80%甲醇,80%乙醇和去离子水3种不同提取溶剂中,发酵鹰嘴豆80%甲醇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潜力在所评价的样品中抗氧化效果最强,其EC50值分别为1.21 mg/mL、0.94 mg/mL和4.15 mg/mL,同时,80%乙醇提取效果显着优于去离子水提取的效果。HPLC分析结果表明蛹虫草发酵期间由于微生物的作用,莽草酸、绿原酸、芦丁、大豆苷元、染料木黄酮和鹰嘴豆芽素A得到了释放。鹰嘴豆抗氧化活性的提高与发酵过程中多酚及皂苷类物质的增加有显着的相关性。3.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通过建立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研究了蛹虫草发酵的鹰嘴豆(CFC)及未发酵鹰嘴豆(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细胞的保护作用。MTT实验结果表明,CFC及UFC提取物在50-800μg/mL浓度下对PC12细胞增殖无显着影响。CFC及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可以不同程度的减轻由H20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提高细胞的存活率,且呈剂量依赖效应。倒置相差显微镜结果显示CFC/UFC提取物处理可以显着改善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同时研究发现各CFC提取物处理组对细胞的保护效果要显着强于UFC提取物处理组。在800μg/mL的浓度下,CFC80%甲醇、80%乙醇及去离子水提取物(M-CFC,E-CFC,W-CFC)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4.80%,77.24%及71.99%,显着高于同浓度下UFC相对应的各溶剂提取物处理组,且以M-CFC处理组效果最佳。生化分析结果表明,CFC/UFC不同溶剂提取物可以显着降低H2O2诱导的PC12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泄露,胞内活性氧(ROS)水平,提高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且呈剂量依赖效应。该研究结果表明CFC/UFC提取物可通过改善细胞内抗氧化系统,清除胞内ROS,发挥保护作用。CFC处理组对GSH含量、SOD及CAT活力的提升效果及LDH和ROS水平的降低效果要显着强于UFC组。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也表明,与UFC提取物相比,CFC提取物更能显着降低PC12细胞的凋亡率,PC12细胞经M-CFC,E-CFC及W-CFC组处理后,细胞凋亡率由模型组的54.67%分别降为29.78%,32.80%及36.21%。以上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显着提高了鹰嘴豆对抗H20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能力,从而能够保护PC12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相关性分析表明,发酵鹰嘴豆对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样品中酚类及皂苷类物质含量的提高。4.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营养价值、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特性研究研究了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粉营养价值和蛋白质组成的影响,以及随之引起的对鹰嘴豆粉物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提高了鹰嘴豆粗蛋白、真蛋白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体外蛋白质消化率。在蛹虫草发酵过程中,通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分子量大的鹰嘴豆蛋白降解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分子蛋白。对于发酵后的鹰嘴豆(CFC),分子量大于60kDa的蛋白条带消失了,降解成了更多小分子量的蛋白,其中小于30 kDa的蛋白含量占66.87%。此外,发酵期间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其半抑制浓度为0.668 mg/mL。鹰嘴豆粉的吸水性指数、持水能力、脂肪吸收能力和蛋白的乳化性能在固态发酵后得到了显着提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发酵鹰嘴豆粉可作为营养及功能性配料应用到食品中,如焙烤食品,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品质特性。5.发酵和未发酵鹰嘴豆粉的添加对小麦面包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与普通小麦面包作比较,研究了蛹虫草发酵鹰嘴豆粉(CFC)和未发酵鹰嘴豆粉(NFC)的添加对面包品质(包括主要营养成分、比容、面包色泽、分子流动性、面包质构及感官评价)以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面包相比,在面包中添加CFC显着提高了面包比容、降低了面包硬度,改善了面包质构、持气能力提升、使面包质地变得疏松,这得益于CFC中含有丰富的真菌酶系以及固态发酵对鹰嘴豆蛋白理化和功能特性的改善。然而,NFC的添加对面包品质产生了不良影响,降低了面包比容、增强了面包硬度。低场核磁共振(LF-NMR)结果表明,三种面包中1H NMR流动性不同,水分结合状态差别比较大,这可能影响面筋网络结构的形成,引起面包质构特性的差异。CFC面包感官评价效果最好,且在外观、组织、色泽和总体接受度上得分最高。NFC及CFC的添加均能提高面包中总酚含量,增强了面包的抗氧化活性,且CFC的添加对面包抗氧化性能的改善效果更显着。

刘璐[9](2017)在《蛹虫草培养优化及在酿造食品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课题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子实体的人工固体栽培,蛹虫草及其功能活性成分对传统酿造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应用于酿造食品中,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新型功能活性食品,提高传统发酵食品营养价值,保障食品安全打下基础。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光照强度、温度和采收时间这三个变量,对蛹虫草子实体固体栽培中虫草素含量和子实体产量的影响,利用神经网络对比偏最小二乘法优化子实体生长条件,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更适合用于蛹虫草子实体生长中虫草素含量的优化与预测,经遗传算法优化后的神经网络模型能更精准的用于预测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的含量;添加增值因子及增值因子间复配进一步促进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的富集,并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预测,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具有巨大应用潜力。2)探究了不同蛹虫草子实体添加于常见酿造微生物中,发现一定浓度的蛹虫草能促进乳酸菌、酵母菌、米曲霉等有益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的增加,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高浓度的蛹虫草抑制菌种生长,延长菌种的生长周期,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蛹虫草促进乳酸菌、酵母菌和米曲霉的生长的基础上,分别探究了蛹虫草中5种具有代表性的功能成分对菌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这三种菌生长的不是这5种成分的单一作用结果。3)研究了蛹虫草在酿造食品中的应用:通过对焙烤工艺参数的调控,达到保护功能活性成分虫草素的作用,使虫草素的损失降为最低,提高焙烤虫草食品的营养价值。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用高筋粉、焙烤温度上火140℃,下火120℃、焙烤时间20 min、初始水分含量15%、蛹虫草粉添加量10%、蛹虫草粉过80目筛和面团静置时间5 min,该条件下焙烤后虫草素含量为1.521 mg·g-1,腺苷含量为1.281 mg·g-1,并赋予了焙烤食品新的风味、优良的口感和色泽;通过对不同添加工艺的蛹虫草面酱发酵过程研究,得到在蒸料前添加蛹虫草粉最适合酿造蛹虫草面酱。在此工艺下成品面酱中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91 g·100g-1,还原糖含量为22.22 g·100g-1,总酸含量为1.31 g·100g-1,并赋予了面酱中蛹虫草特有的功能性成分——虫草素(含量为344.04μg·g-1),极大的改善并提高了面酱的营养品质;通过研究蛹虫草添加量对米曲霉单菌种制曲过程中多种酶酶活的影响,发现蛹虫草添加量为2%时,能促进的米曲霉生物量和产酶量的增加,其中糖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酶活大幅提高,极大的改善了成曲的品质。本研究为蛹虫草应用于酿造微生物和酿造食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扩宽了功能性食用菌食品的开发范围,为新型加工方式提供了新思路,这在工业上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史腊妮[10](2016)在《发酵大麦提取物调节3T3-L1前脂肪细胞脂代谢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因糖脂代谢异常导致的肥胖人数增速迅猛,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肥胖确定为全球性流行病。因此,从天然食物中寻找具有降脂功能的营养活性成分成为干预或缓解肥胖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麦是我国种植量位居前四的农作物,其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组分,是谷物中的全价营养食物。研究表明,大麦中的β-葡聚糖、黄酮、多酚化合物以及大麦芽碱等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降糖降脂等活性,而通过微生物发酵能够有效提升大麦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及其功能,不仅可为食源性天然降脂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也可为我国大麦资源的高效利用开辟新途径。本论文以大麦为原料,制备大麦提取物(Raw barley extract,RBE),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dy-1)和酵母菌为发酵菌株,制备植物乳杆菌发酵大麦提取物(Lactobacillus plantarum dy-1 fermented barley extract,LFBE)及酵母菌发酵大麦提取物(Saccharomycetes fermented barley extract,SFBE)。通过分析发酵前后主要成分的变化探究发酵大麦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细胞模型研究发酵大麦提取物对前脂肪细胞活力与分化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降脂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对比研究大麦发酵前后提取物中主要成分的变化及其含量。采用国标等方法测定了大麦发酵前后蛋白质、多酚化合物、总糖及β-葡聚糖的含量;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分析发酵前后蛋白质分子量的变化与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主要多酚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与RBE相比,LFBE和SFBE中的总糖含量有所下降,但LFBE中β-葡聚糖含量从发酵前的4.83%为增加至12.80%,而SFBE中β-葡聚糖含量下降至2.01%。LFBE和SFBE中总蛋白质和多酚化合物的含量显着上升,而LFBE中相对分子质量在3040 kDa之间的蛋白质含量均较RBE和SFBE显着增加;植物乳杆菌、酵母菌发酵大麦对多酚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较为显着,其中没食子酸、香豆酸、原儿茶酸及香草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阿魏酸含量则为LFBE显着增加、SFBE显着减少。2.研究不同菌种发酵大麦提取物对前脂肪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CCK-8试剂盒测试发酵大麦提取物对前脂肪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BE相比,LFBE和SFBE均能够显着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活力;500μg/mL LFBE和SFBE干预3T3-L1前脂肪细胞24 h后抑制率分别达到61.69%与21.94%,其干预48 h后抑制率分别达到66.96%与20.80%;而LFBE抑制效果显着高于SFBE,且其最小半抑制浓度(IC50)为560μg/mL。3.研究不同菌种发酵大麦提取物及其主要活性组分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法分析发酵大麦提取物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的程度并探究其主要活性成分。结果表明:RBE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没有抑制作用,LFBE能有效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且抑制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当当LFBE和SFBE浓度均为400μg/mL时抑制率分别为58.85%与12.53%,且LFBE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效果显着优于SFBE。LFBE中蛋白质、总糖均能有效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抑制率分别为34.95%与10.49%,且β-葡聚糖是主要活性成分;而SFBE中蛋白和总糖均未显现出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有效抑制。LFBE和SFBE中的多酚化合物也是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活性组分,其抑制率分别为15.38%与9.16%;阿魏酸和香草酸是多酚化合物中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主要活性成分。4.研究LFBE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采用Realtime PCR分析LFBE对脂代谢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LFBE和其中的蛋白质、多酚类化合物及阿魏酸均能显着调节3T3-L1细胞脂代谢关键基因C/EBPα、PPAR-γ、SREBP-1c、PTP1B和aP2的mRNA表达水平,从而抑制3T3-L1细胞中脂肪的合成、减少细胞内脂滴的数量。

二、酵母菌发酵制备叶酸功能食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酵母菌发酵制备叶酸功能食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组合微生物协同发酵对玉米食品性能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玉米的营养价值
    1.2 玉米的微生物发酵
        1.2.1 乳酸菌发酵
        1.2.2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
        1.2.3 酵母菌发酵
        1.2.4 猴头菌发酵
        1.2.5 多菌种混合发酵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目的菌株的分离与选择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酵母菌活化与增殖
        2.2.2 酵母菌分离
        2.2.3 酵母菌风味的选择
        2.2.4 玉米粉中酵母菌生长能力测定
        2.2.5 酵母菌发酵能力测定
        2.2.6 酵母菌生长曲线测定
        2.2.7 乳酸菌活化与增殖
        2.2.8 乳酸菌分离
        2.2.9 乳酸菌筛选
        2.2.10 玉米粉中乳酸菌生长能力测定
        2.2.11 乳酸菌生长曲线测定
        2.2.12 双菌种混合培养发酵玉米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酵母菌的分离效果及菌落形态
        2.3.2 适宜菌株的筛选结果
        2.3.3 酵母菌的生长能力
        2.3.4 酵母菌的发酵能力
        2.3.5 酵母菌生长曲线
        2.3.6 乳酸菌的分离效果及菌落形态
        2.3.7 适宜菌株的筛选结果
        2.3.8 乳酸菌的生长能力
        2.3.9 乳酸菌生长曲线
        2.3.10 双菌种混合培养发酵玉米粉
    2.4 讨论
    2.5 小结
3 双菌种固态发酵玉米粉工艺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玉米粉发酵样品的制备
        3.2.2 单因素试验
        3.2.3 正交试验
        3.2.4 数据处理
        3.2.5 固态发酵法改良玉米粉的制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2 正交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发酵前后玉米粉的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
        4.1.2 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基本成分测定
        4.2.2 支/直链淀粉的测定
        4.2.3 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4.2.4 小分子肽的测定
        4.2.5 必需氨基酸的测定
        4.2.6 持水力测定
        4.2.7 凝胶力测定
        4.2.8 发酵前后玉米粉糊化性质的测定
        4.2.9 糊化过程中吸热焓测定
        4.2.10 发酵前后玉米粉黄曲霉毒素B_1含量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本成分含量的变化
        4.3.2 直/支链淀粉含量的变化
        4.3.3 可溶性糖与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4.3.4 小分子肽含量的变化
        4.3.5 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4.3.6 持水力的变化
        4.3.7 凝胶力的变化
        4.3.8 糊化特性的变化
        4.3.9 吸热焓的变化
        4.3.10 双菌种发酵对玉米粉黄曲霉毒素B_1的消减作用
    4.4 讨论
    4.5 小结
5 发酵玉米粉蛋糕及牛角包加工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原料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全玉米蛋糕与牛角包工艺
        5.2.2 质构性质测定
        5.2.3 感官评价
        5.2.4 比容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质构性质分析
        5.3.2 感官评价分析
        5.3.3 比容测定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性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核黄素富集发酵豆浆的功能特性及其对小鼠核黄素缺乏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豆浆概述
        1.1.1 大豆及豆浆概述
        1.1.2 豆浆中的营养成分
        1.1.3 豆浆的研究现状
    1.2 核黄素(Riboflavin)概述
    1.3 益生菌概述
        1.3.1 益生菌定义及常见益生菌
        1.3.2 维生素B_2高产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应用价值
    1.4 发酵豆浆的研究现状
        1.4.1 发酵豆浆的风味及营养价值
        1.4.2 核黄素生物富集豆浆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产核黄素乳酸菌的鉴定及豆浆制作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产核黄素乳酸菌的筛选、保藏及菌落形态观察
        2.2.2 乳酸菌产酸能力测定及生长曲线测定
        2.2.3 乳酸菌革兰氏染色及电镜观察
        2.2.4 乳酸菌产核黄素能力测定
        2.2.5 豆浆制备方法以及感官评定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乳酸菌菌落形态
        2.3.2 乳酸菌生长曲线及MRS Broth培养基酸度变化
        2.3.3 乳酸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2.3.4 乳酸菌冷场扫描电镜观察
        2.3.5 豆浆感官评定结果
        2.3.6 MRS培养基中核黄素含量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黄素生物富集豆浆的制备及基本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1 发酵豆浆的制备
        3.2.2 发酵豆浆酸度及活菌数测定
        3.2.3 发酵对于豆浆中基本营养成分的影响
        3.2.4 发酵豆浆的流变特性测定
        3.2.5 发酵豆浆总氨基酸测定
        3.2.6 发酵豆浆中不良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
        3.2.7 发酵豆浆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变化
        3.2.8 豆浆中核黄素含量测定
        3.2.9 发酵豆浆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3.2.10 发酵豆浆抗氧化能力与核黄素、异黄酮含量的关系
        3.2.11 发酵豆浆各项指标与发酵时间、菌种的关系
        3.2.1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发酵豆浆液体状态观察
        3.3.2 发酵豆浆中活菌数及酸度测定
        3.3.3 发酵豆浆基本营养成分测定
        3.3.4 发酵豆浆蛋白SDS-PAGE电泳
        3.3.5 发酵豆浆的流变特性
        3.3.6 发酵豆浆中氨基酸测定
        3.3.7 发酵豆浆中风味物质GC-MS测定
        3.3.8 发酵豆浆中大豆异黄酮含量变化
        3.3.9 发酵豆浆中核黄素含量变化
        3.3.10 发酵豆浆抗氧化活性
        3.3.11 豆浆的抗氧化活力与核黄素及异黄酮含量的关系
        3.3.12 PLSR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黄素富集豆浆对于小鼠核黄素缺乏症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实验仪器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1 核黄素缺乏小鼠模型构建及回复
        4.2.2 肝功能测定
        4.2.3 血液学参数测定
        4.2.4 脏器系数测定
        4.2.5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4.2.6 肝脏及结肠组织病理切片
        4.2.7 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BGRAC)测定
        4.2.8 肠道菌群测定
        4.2.9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测定
        4.2.10 氧化应激以及炎症因子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
        4.2.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核黄素缺乏小鼠模型构建及回复症状
        4.3.2 小鼠体重变化与食水摄入
        4.3.3 血液学参数测定
        4.3.4 脏器系数测定
        4.3.5 肝功能测定
        4.3.6 血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测定
        4.3.7 全血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BGRAC)测定结果
        4.3.8 肝脏及结肠组织病理切片
        4.3.9 肠道菌群测定
        4.3.10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4.3.11 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戊糖片球菌与酿酒酵母共发酵啤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啤酒简介
        1.1.1 啤酒发展概述
        1.1.2 啤酒营养价值
    1.2 啤酒生产原料
        1.2.1 水
        1.2.2 谷物
        1.2.3 酒花制品及其代替物
        1.2.4 酿酒酵母
        1.2.5 乳酸菌
    1.3 啤酒发酵工艺
        1.3.1 上面发酵
        1.3.2 下面发酵
        1.3.3 共发酵
    1.4 啤酒的风味
        1.4.1 啤酒的滋味
        1.4.2 啤酒的香气成分
    1.5 共发酵啤酒的研究现状
        1.5.1 乳酸菌与酵母共发酵啤酒
        1.5.2 酵母与酵母共发酵啤酒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仪器与设备
        2.1.5 主要溶液
    2.2 检测方法
        2.2.1 pH的测定
        2.2.2 总酸的测定
        2.2.3 活菌数的测定
        2.2.4 残糖的测定
        2.2.5 酒精度的测定
        2.2.6 气相色谱法测定啤酒中高级醇与酯的含量
        2.2.7 气相质谱法测定啤酒中的香气成分
        2.2.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啤酒中有机酸含量
        2.2.9 感官评价
    2.3 实验方法
        2.3.1 发酵工艺流程
        2.3.2 种子液制备
        2.3.3 戊糖片球菌的筛选
        2.3.4 共发酵工艺的优化
        2.3.5 共发酵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测定
        2.3.6 储存期间共发酵啤酒的稳定性
3 结果与讨论
    3.1 戊糖片球菌的筛选
        3.1.1 戊糖片球菌的生长能力
        3.1.2 戊糖片球菌对酒精的耐受能力
        3.1.3 戊糖片球菌的驯化
        3.1.4 戊糖片球菌对啤酒发酵的影响
        3.1.5 戊糖片球菌对啤酒感官评价的影响
        3.1.6 小结
    3.2 共发酵工艺的优化
        3.2.1 种子液培养时间的确定
        3.2.2 接种比例对啤酒发酵的影响
        3.2.3 接种量对啤酒发酵的影响
        3.2.4 发酵温度对啤酒发酵的影响
        3.2.5 酒花油添加量对啤酒感官评价的影响
        3.2.6 小结
    3.3 共发酵啤酒的风味物质与稳定性
        3.3.1 共发酵啤酒的风味物质
        3.3.2 共发酵啤酒的稳定性
        3.3.3 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 致谢

(4)外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品质及抑菌作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开菲尔介绍及相关研究进展
        1.1.1 开菲尔粒
        1.1.2 开菲尔的营养成分
        1.1.3 开菲尔的功能特性
        1.1.4 开菲尔中潜在的抑菌活性物质
        1.1.5 开菲尔相关食品研究现状
    1.2 鼠李糖乳杆菌相关研究进展
        1.2.1 鼠李糖乳杆菌
        1.2.2 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
    1.3 发酵乳及其品质
        1.3.1 发酵乳介绍
        1.3.2 发酵乳品质的相关研究
    1.4 立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和试验设计
第2章 外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发酵特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2 培养基及保护剂
        2.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2.2.1 Kefir发酵剂的制备及保藏
        2.2.2 Kefir发酵剂及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的活化
        2.2.3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样品的制备
        2.2.4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凝乳试验
        2.2.5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酸度测定
        2.2.6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pH测定
        2.2.7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质构测定
        2.2.8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粘度测定
        2.2.9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持水力测定
        2.2.10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添加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酸度和pH的影响
        2.3.2 添加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质构的影响
        2.3.3 添加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粘度的影响
        2.3.4 添加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持水力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外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酶学特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内容及方法
        3.2.1 Kefir发酵剂及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的活化
        3.2.2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样品的制备
        3.2.3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发酵指标测定
        3.2.4 粗酶液的制备
        3.2.5 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测定
        3.2.6 α-半乳糖苷酶(α-GAL)活力的测定
        3.2.7 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力的测定
        3.2.8 蛋白含量的测定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的发酵特性
        3.3.2 单菌及混合发酵乳中乳酸脱氢酶活性变化
        3.3.3 单菌及混合发酵乳中α-半乳糖苷酶活性变化
        3.3.4 单菌及混合发酵乳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变化
        3.3.5 混合发酵乳主导菌株强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3.6 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添加量、发酵特性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4 小结
第4章外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抑菌作用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内容及方法
        4.2.1 Kefir、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及混合发酵乳样品的制备
        4.2.2 指示菌菌悬液的制备
        4.2.3 病原菌在单菌及混合发酵乳发酵上清液中生长情况测定
        4.2.4 单菌及混合发酵乳抑制病原菌能力的测定
        4.2.5 单菌及混合发酵乳抑制病原菌性能测定
        4.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单菌及混合发酵乳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4.3.2 单菌及混合发酵乳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能力的影响
        4.3.3 单菌及混合发酵乳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性能
    4.4 小结
第5章 外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代谢产物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5.1.2 培养基
        5.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 实验内容及方法
        5.2.1 发酵乳样品预处理
        5.2.2 乙醛含量的测定
        5.2.3 双乙酰含量的测定
        5.2.4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5.2.5 挥发性代谢物质的测定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添加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中乙醛含量的影响
        5.3.2 添加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中双乙酰含量的影响
        5.3.3 添加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5.3.4 添加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5.4 小结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麦胚发酵物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道菌群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麦胚概述
    1.2 麦胚发酵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用于麦胚发酵的菌种
        1.2.2 麦胚发酵物的抗癌活性
        1.2.3 麦胚发酵物的增强免疫活性
        1.2.4 麦胚发酵物的抗菌作用
        1.2.5 麦胚发酵物的抗氧化活性
    1.3 衰老与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1.3.1 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
        1.3.2 衰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微生物-脑-肠”轴关系
        1.4.1 神经系统
        1.4.2 免疫系统
        1.4.3 肠内分泌信号
        1.4.4 神经传导物质
        1.4.5 短链脂肪酸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麦胚发酵物的制备及表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麦胚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2.2.2 发酵对麦胚发酵物系统成分的影响
        2.2.3 发酵对麦胚发酵物降解作用的影响
        2.2.4 发酵对麦胚发酵物结构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麦胚发酵物对衰老小鼠行为学特征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形态与体重的影响
        3.2.2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Morris水迷宫实验的变化
        3.2.3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新物体识别实验的变化
    3.3 本章小结
4 麦胚发酵物对衰老小鼠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变化
        4.2.2 麦胚发酵物对血脂与血糖水平的影响
        4.2.3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血清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2.4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脑组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2.5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肝脏组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2.6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肠道组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麦胚发酵物对衰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组别小鼠肠道微生物DNA抽提及序列覆盖率
        5.2.2 麦胚发酵物对小鼠粪便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5.2.3 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相似度分析
        5.2.4 差异性菌属分析
        5.2.5 麦胚发酵物干预衰老小鼠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6)芦笋的生物发酵研究及产业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芦笋简介
    1.2 睡眠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1.2.1 睡眠不良及其表现形式
        1.2.2 睡眠的作用机制
    1.3 国内外芦笋加工的主要生产工艺与方法
        1.3.1 压榨水提取法
        1.3.2 微生物发酵法
        1.3.3 超声波提取法
    1.4 主要研究方向与小结
第二章 芦笋汁生物发酵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含量的测定
        2.2.2 培养基的配制
        2.2.3 芦笋果汁的配制
        2.2.4 发酵菌种的筛选
        2.2.5 标准曲线的制作
        2.2.6 芦笋皂苷元的分析
        2.2.7 单因素实验设计
        2.2.8 响应面实验设计
        2.2.9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结果分析
        2.3.1.1 不同采收季节样品色泽分析
        2.3.1.2 不同采收期芦笋的总酚、总黄酮分析
        2.3.1.3 发酵菌种筛选结果
        2.3.1.4 安琪家养酵母发酵天数对总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2.3.1.5 安琪家养酵母接种量对总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2.3.1.6 安琪家养酵母发酵温度对总皂苷元含量的影响
        2.3.1.7 响应面分析结果
        2.3.1.8 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2.3.1.9 发酵芦笋汁除乙醇分析
        2.3.1.10 酶促褐变反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发酵芦笋汁提高动物睡眠有效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
        3.1.1.1 实验动物
        3.1.1.2 主要试剂
        3.1.1.3 动物分组与处理
        3.1.2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发酵芦笋汁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3.2.2 发酵芦笋汁对直接睡眠的影响
        3.2.3 发酵芦笋汁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催眠试验的影响
        3.2.4 发酵芦笋汁对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的影响
        3.2.5 发酵芦笋汁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时间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试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皂苷元含量、可溶性固形物、pH的检测结果
        4.2.2 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4.2.3 保质期试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产工艺及产业化设计
    5.1 设计目的
    5.2 设计内容
    5.3 产业化设计方案
        5.3.1 产业化设计的任务
        5.3.2 产业化设计的依据及原则
        5.3.2.1 产业化设计依据
        5.3.2.2 设计原则
        5.3.3 评价范围与评价方法
        5.3.3.1 卫生学检测
        5.3.3.2 洁净空间检测
    5.4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5.4.1 芦笋汁生产工艺流程论述
        5.4.1.1 前处理
        5.4.1.2 压榨、过滤
        5.4.1.3 发酵、灭活
        5.4.1.4 吸附、粗滤
        5.4.1.5 离心
        5.4.1.6 精滤
        5.4.1.7 电渗析
        5.4.1.8 UHT杀菌
        5.4.1.9 洗瓶、灌装
        5.4.1.10 灯检
        5.4.1.11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图
    5.5 设备选型
        5.5.1 设备选型的概要
        5.5.2 设备选型及论证
        5.5.2.1 前处理系统的选型
        5.5.2.2 发酵系统的选型
        5.5.2.3 配液罐的选型
        5.5.2.4 离心机的选型
        5.5.2.5 超高温瞬时杀菌机的选型
        5.5.2.6 洗瓶设备的选型
        5.5.2.7 干燥灭菌设备的选型
        5.5.2.8 灌装设备的选型
        5.5.2.9 灯检设备的选型
        5.5.2.10 设备选型汇总
    5.6 生产车间平面布局
        5.6.1 发酵车间布置
        5.6.2 口服液制剂车间平面布置
        5.6.3 设计结果
        5.6.3.1 厂房设计
        5.6.3.2 洁净区布局
        5.6.3.3 洁净区的生产设备规划
        5.6.3.4 车间用水规划
        5.6.3.5 车间排污规划
        5.6.3.6 车间送排风规划
        5.6.3.7 洁净环境监测
    5.7 质量标准研究
        5.7.1 主要原辅料的质量标准
        5.7.1.1 水
        5.7.1.2 芦笋
        5.7.2 芦笋汁质量标准
        5.7.2.1 感官指标
        5.7.2.2 标志性成分
        5.7.2.3 理化指标
        5.7.2.4 微生物指标
        5.7.2.5 净含量及允许负偏差要求
    5.8 投资估算
        5.8.1 固定资产
        5.8.1.1 建筑工程费用
        5.8.1.2 设备费用
        5.8.1.3 其他费用
        5.8.2 年经营费用的计算
        5.8.2.1 生产材料
        5.8.2.2 能源费用
        5.8.2.3 人工费用
        5.8.2.4 折旧费
        5.8.2.5 生产总成本
    5.9 利润计算
        5.9.1 年预计销售额
        5.9.2 财务费用
        5.9.3 利润
    5.10 利润率
    5.11 废渣利用
    5.1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年人益生菌发酵即食粗杂粮饼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中年人的概述
    1.3 粗杂粮的概述
    1.4 益生菌的概述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粗杂粮配伍的结果
    3.2 优化发酵工艺的结果
    3.3 体外模拟消化粗杂粮粉的结果
    3.4 粗杂粮饼加工工艺的结果
4 讨论
    4.1 益生菌发酵对粗杂粮的影响
    4.2 粗杂粮粉的释放和生物利用率
    4.3 加工工艺对质构特性的展望
    4.4 展望
5 结论
    5.1 粗杂粮配伍结果
    5.2 益生菌发酵工艺结果
    5.3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5.4 粗杂粮饼加工工艺结果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鹰嘴豆研究进展
        1.1 鹰嘴豆资源概况
        1.2 鹰嘴豆的营养成分
        1.3 鹰嘴豆的功效与作用
        1.4 鹰嘴豆的加工现状
        1.5 鹰嘴豆在面包加工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 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1 概述
        2.2 传统固态发酵食品
        2.3 固态发酵用于改善食品营养价值及理化特性
        2.4 固态发酵用于生产食用酶制剂
        2.5 固态发酵在物质转化及生物活性增效方面的应用
        2.6 固态发酵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3 蛹虫草及其应用
        3.1 蛹虫草概述
        3.2 蛹虫草营养成分及功能活性
        3.3 蛹虫草在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方面的应用
        3.4 蛹虫草相关食品的开发现状及应用
    4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4.1 立题背景
        4.2 主要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过程中产酶情况和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蛹虫草SN-18发酵过程中产酶情况
        2.2 蛹虫草SN-18发酵过程中总多酚含量的变化情况
        2.3 蛹虫草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释放量与产酶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抗氧化活性及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鹰嘴豆发酵后总酚和总皂苷含量变化
        2.2 鹰嘴豆发酵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2.3 鹰嘴豆发酵后对DNA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变化
        2.4 鹰嘴豆发酵前后酚类化合物的HPLC分析
        2.5 鹰嘴豆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与总酚、总皂苷的关系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鹰嘴豆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CFC/UFC样品对PC12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H_2O_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2.3 CFC/UFC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 CFC/UFC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形态学变化
        2.5 荧光染色法观察结果
        2.6 CFC/UFC处理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内ROS的影响
        2.7 CFC/UFC对细胞外LDH泄漏率的影响
        2.8 CFC/UFC对细胞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9 细胞凋亡率的变化
        2.10 CFC/UFC处理对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周期的影响
        2.11 总酚及总皂苷与细胞各测定指标之间的关系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蛹虫草固态发酵对鹰嘴豆营养价值及理化功能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和讨论
        2.1 基本营养成分
        2.2 氨基酸组成分析
        2.3 CFC和NFC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
        2.4 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2.5 功能特性分析
        2.6 ACE抑制活性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发酵和未发酵鹰嘴豆粉的添加对小麦面包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三种面包的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2.2 面包的比容和密度
        2.3 面包的色泽
        2.4 面包的质构特性
        2.5 低场核磁共振(LF-NMR)分析
        2.6 面包的感官评价分析
        2.7 NFC及CFC的添加对面包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工作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蛹虫草培养优化及在酿造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虫草的概述
        1.1.1 虫草的起源和种类
        1.1.2 虫草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
    1.2 人工栽培蛹虫草研究进展
        1.2.1 蛹虫草的生物学特性
        1.2.2 蛹虫草人工培育技术及现状
        1.2.3 蛹虫草资源加工利用状况
    1.3 酿造食品的概述
        1.3.1 传统酿造食品
        1.3.2 常用酿造微生物
    1.4 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
        1.4.1 神经网络
        1.4.2 遗传算法
        1.4.3 偏最小二乘法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立题依据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蛹虫草子实体生长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料与材料
        2.2.2 培养基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培养
        2.3.2 蛹虫草子实体的栽培
        2.3.3 生长条件多因素组合实验
        2.3.4 子实体产量和虫草素含量的测定
        2.3.5 神经网络和偏最小二乘法优化生长条件
        2.3.6 单一增值因子促产虫草素栽培探究
        2.3.7 促产虫草素增值因子复配对子实体产虫草素的影响
        2.3.8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优化预测增值因子复配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蛹虫草生长条件的优化结果
        2.4.2 单一增值因子的筛选结果
        2.4.3 增值因子复配的优化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蛹虫草对酿造微生物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原料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试剂
        3.2.4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蛹虫草子实体添加量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3.2 蛹虫草子实体添加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3.3.3 蛹虫草子实体添加量对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3.3.4 蛹虫草子实体添加量对米曲霉生长的影响
        3.3.5 蛹虫草主要成分促发酵菌种生长影响的初探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蛹虫草对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生物量的影响
        3.4.2 虫草素对乳酸菌、酵母菌和米曲霉生物量的影响
        3.4.3 腺苷对乳酸菌、酵母菌和米曲霉生物量的影响
        3.4.4 虫草酸对乳酸菌、酵母菌和米曲霉生物量的影响
        3.4.5 纤维素酶水解液对乳酸菌和酵母菌生物量的影响
        3.4.6 中性蛋白酶水解液对乳酸菌和酵母菌生物量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蛹虫草酿造食品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材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蛹虫草焙烤食品的非功能性研究
        4.3.2 蛹虫草对面包的感官品质的影响
        4.3.3 蛹虫草面酱发酵研究
        4.3.4 蛹虫草对米曲霉制曲酶活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蛹虫草焙烤食品非功能性研究
        4.4.2 蛹虫草对面包感官品质影响
        4.4.3 蛹虫草面酱发酵过程中各成分的变化
        4.4.4 蛹虫草对制曲过程中米曲霉产酶酶活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发酵大麦提取物调节3T3-L1前脂肪细胞脂代谢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注释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代谢异常概述
    1.2 脂质代谢异常的调节
        1.2.1 药物调节
        1.2.2 药食同源食物或功能性食品调节
        1.2.3 谷物调节
        1.2.4 生物转化产物调节
    1.3 大麦及发酵大麦调节脂质代谢研究进展
        1.3.1 大麦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功能研究现状
        1.3.2 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大麦的研究进展
    1.4 天然产物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2.3.2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主要成分测定
        2.3.3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2.3.4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多酚化合物的测定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主要成分分析
        2.5.2 大麦与发酵大麦中蛋白质分子量分析
        2.5.3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中主要多酚化合物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对 3T3-L1前脂肪细胞活力与分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发酵大麦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3.3.2 3T3-L1前脂肪细胞的培养
        3.3.3 3T3-L1前脂肪细胞活力的评价方法
        3.3.4 3T3-Ll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3.3.5 油红O染色观察
        3.3.6 蛋白质的制备
        3.3.7 多酚化合物的制备
        3.3.8 总糖的制备
        3.3.9 β-葡聚糖的制备
    3.4 统计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对 3T3-L1前脂肪细胞活力的影响
        3.5.2 大麦与发酵大麦提取物对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3.5.3 发酵大麦提取物中蛋白质对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3.5.4 发酵大麦提取物中多酚化合物对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3.5.5 阿魏酸和香草酸对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3.5.6 发酵大麦提取物中总糖对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3.5.7 发酵大麦提取物中 β-葡聚糖对 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FBE抑制 3T3-L1细胞脂肪合成代谢的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LFBE的制备方法
        4.3.2 蛋白质的制备
        4.3.3 多酚化合物的制备
        4.3.4 3T3-L1前脂肪细胞的培养
        4.3.5 3T3-Ll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
        4.3.6 脂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测定
    4.4 统计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LFBE对 3T3-L1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4.5.2 LFBE中蛋白质对 3T3-L1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41
        4.5.3 LFBE中多酚化合物对 3T3-L1细胞脂代谢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酵母菌发酵制备叶酸功能食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组合微生物协同发酵对玉米食品性能改良研究[D]. 甄翠荣.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9)
  • [2]核黄素富集发酵豆浆的功能特性及其对小鼠核黄素缺乏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 朱云扬.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戊糖片球菌与酿酒酵母共发酵啤酒的研制[D]. 魏金艳.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外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hsryfm 1301对Kefir发酵乳品质及抑菌作用影响的研究[D]. 黄雪婷. 扬州大学, 2020(04)
  • [5]麦胚发酵物对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肠道菌群损伤的修复机制研究[D]. 赵祎.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6]芦笋的生物发酵研究及产业化设计[D]. 吴晓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中年人益生菌发酵即食粗杂粮饼工艺研究[D]. 刘江宁.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蛹虫草SN-18固态发酵鹰嘴豆对其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的影响[D]. 肖愈.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9]蛹虫草培养优化及在酿造食品中的应用[D]. 刘璐.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发酵大麦提取物调节3T3-L1前脂肪细胞脂代谢及其机制研究[D]. 史腊妮. 江苏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酵母发酵制备叶酸功能食品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