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连作减产原因及农艺对策——连作大豆根系和根际环境的化学调控

大豆连作减产原因及农艺对策——连作大豆根系和根际环境的化学调控

一、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根与根际环境的化学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1](2021)在《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线虫在土壤中广泛存在,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常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敏感性指示生物,用来表征土壤的健康程度。随着大豆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表现为抑制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及线虫群落特征变化有关。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长期定位试验田为基础,采集大豆连作5年(C5)、10年(C10)、16年(C16)、20年(C20)、25年(C25)和轮作(R)0~50 cm不同土层(每10 cm划为一个土层)及耕作层(0~20 cm)土壤,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线虫群落特征,从不同年限和不同土层:(1)揭示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变化规律;(2)探明土壤细菌、真菌群落与土壤线虫群落的相关性;(3)明确影响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因素。本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pH值呈升高趋势,土壤养分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10~20 cm土层养分含量最高,20 cm以下土层养分含量变化不显着。不同连作年限间土壤pH值呈波动性变化,均低于轮作;土壤有机质(SOM)和速效氮磷钾随连作年限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全量养分随连作年限规律性不明显。不同年限大豆连作耕作层土壤pH值、养分含量均低于轮作,SOM、全钾和速效养分含量随连作年限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连作5年养分含量下降明显,连作10年呈上升趋势,连作20年达到最高,全氮和全磷含量呈降低趋势。pH值、SOM、碱解氮(AN)和速效钾(AK)含量在不同连作年限间差异显着。2、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轮作和不同大豆连作年限0~50 cm土层的线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土壤样品共获得83个OTU,隶属于2纲、9目、24科、38属。土壤线虫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土层加深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0~10 cm与10~20 cm土层的差异显着,而20~50 cm土层的群落丰富度差异显着。土壤线虫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着大豆连作年限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属水平优势类群差异极显着,营养类群分布平衡,相同的线虫属为真滑刃属(Aphelenchus)、Oscheius、根腐属(Pratylenchus)和针属(Paratylenchus),相对丰度占属总数的近30%。穿咽属(Nygolaimus)随着大豆连作年限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轮作和连作10年以上相对丰度值较高。土壤线虫群落(属水平)与土壤pH值、SOM、全氮(TN)、AN含量具有显着相关性。3、形态学分析不同大豆连作年限耕作层土壤线虫数量、群落结构、生态指数和食物网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100 g干土中线虫总数量,连作5年耕作层(C5-c)中最多,为597条,轮作耕作层(R-c)中最少,为251条。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共得到线虫26属,包括植物寄生线虫5属,食真菌线虫4属,食细菌线虫11属(优势属),杂食/捕食线虫6属。不同连作年限间土壤线虫群落共有优势属为食细菌线虫小杆属(Rhabditis)。土壤线虫群落与pH值、SOM和AN相关性显着。随大豆连作年限延长,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食细菌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是引起线虫群落特征变化的原因。群落结构受外界干扰程度降低,功能性食物网受干扰程度降低,食物网逐渐趋于成熟。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大豆连作年限耕作层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共获得58个OTU,隶属于2纲、6目、21科、30属。土壤线虫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连作5年多样性指数最低,连作10年有所恢复,连作20年达到最高,连作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均低于R-c。不同连作年限土壤线虫优势科为小垫刃科(Tylenchulidae)、纽带科(Hoplolaimidae)、小杆科(Rhabditidae)等,优势属为针属、纽带属(Hoplolaimus)、Oscheius等,同一优势科、属在不同连作年限间相对丰度差异显着。OTU水平相似性分析可知随连作年限延长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相似性呈递增趋势。耕作层土壤线虫群落与pH值、SOM、TN、AN相关性显着。植物寄生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丰度变化是抑制性土壤出现的原因。4、不同连作年限间耕作层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连作5年多样性指数最低,连作10年有所恢复,连作16年达到最高。不同连作年限间相同优势细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等,优势细菌属为Gaiella、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红色杆菌属(Rubrobacter)。土壤细菌群落(属水平)与pH值、SOM、速效氮磷钾相关性显着。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呈波动性变化,多样性指数呈降低趋势。不同连作年限耕作层土壤相同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同优势真菌属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产油菌属(Solicoccozyma)、毛壳菌属(Chaetomium)等。土壤真菌群落(属水平)与pH值、TN、AN、速效磷(AP)、SOM具有显着相关性。大豆长期连作耕作层土壤真菌优势类群间差异显着,群落多样性指数降低,均高于轮作。土壤线虫与细菌、真菌进行相关性分析(属水平),结果得出:线虫群落受真菌的影响大于细菌。其中针属、纽带属、穿咽属与细菌优势属呈显着负相关,根腐属、滑刃属(Aphelenchoides)、真滑刃属与细菌优势属呈显着正相关。穿咽属、Oscheius、根腐属、滑刃属与真菌优势属呈显着负相关,针属、真滑刃属与真菌优势属呈显着正相关。除微生物优势属外,细菌的大豆根瘤菌属、硝化螺旋菌属和真菌的镰刀菌属都对连作障碍的发生有促进或抑制作用。5、对不同大豆连作年限耕作层土壤中不同形态碳、氮含量进行测定,水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微生物量碳(MBC)、硝态氮(NO3--N)、微生物量氮(MBN)随大豆连作年限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R-c中含量最高。铵态氮(NH4+-N)变化趋势与之相反,C5-c中含量最高。土壤线虫群落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与DOC、EOC、MBC、NO3--N、MBN呈显着正相关,与NH4+-N呈显着负相关。通过冗余分析得出,土壤线虫优势科、属与DOC、EOC呈正相关,与NH4+-N呈负相关。大豆连作年限越长,土壤线虫群落受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越大。综上所述,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随土层深度变化具有表聚性,随年限延长具有恢复性,土层深度比连作年限对土壤线虫群落影响更大。植物寄生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丰度变化是抑制性土壤出现的原因。真菌群落比细菌群落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更大,微生物优势属、细菌功能菌和真菌病原菌对线虫病害的防御有重要作用。土壤pH值、SOM、TN、AN及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对线虫群落影响显着。本研究结果阐明了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可为揭示土壤线虫在地下食物网中的地位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为阐明大豆连作抑制性土壤发生机理、大豆连作土壤病虫害防御、种植方式合理规划等生产实践活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黑土区大豆种植与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刘株秀[2](2020)在《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40%左右,随着国家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大豆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逐步增加。长期定位试验和多点田间调查证实,大豆连作产量下降10-30%,东北区大豆连作障碍的发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开展大豆连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及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对阐明大豆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基于东北黑土区长期田间定位试验,采用qPCR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大豆短期连作3年和5年(CC3和CC5)、长期连作13年(CC13)及大豆-玉米轮作(CR5)处理下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古菌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与CC3和CC5处理相比,CC13和CR5处理显着增加了非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CC13和CR5处理显着增加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细菌丰度和alpha多样性。PCoA和RDA分析结果显示,大豆连作显着改变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这种分异主要受到土壤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其中土壤pH变化是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CC13和CR5处理显着增加了有益细菌Bradyrhizobium sp.和Gemmatimonas sp.的相对丰度,但降低了潜在致病菌Burkholderia thailandensis和Burkholderia mallei的相对丰度,这可能对改善土壤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CC3和CC5处理相比,CC13和CR5处理增强了细菌网络结构的稳定性。(2)与CC3和CC5处理相比,CC13和CR5处理显着增加了非根际土壤的真菌丰度,但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的真菌丰度。大豆连作年限对真菌alpha多样性无显着影响,但CR5处理下的真菌alpha多样性显着增加。在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连作年限和种植制度均显着影响真菌群落结构,RDA分析表明土壤C/N是驱动土壤真菌群落发生分异的最主要因素。CC13和CR5处理显着降低了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相对丰度,而显着增加了其拮抗菌Epicoccum nigrum以及有益真菌Trichosporon sp.和Mortierella sp.的相对丰度。此外,与CC3和CC5处理相比,CC13和CR5处理增加了真菌间的相互作用,其网络结构更加复杂。(3)与大豆连作(CC)处理相比,CR5处理显着降低了根际土壤古菌群落alpha多样性。PCoA和RDA分析结果表明轮作和连作年限均对古菌群落结构产生显着影响,而土壤古菌群落发生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土壤C/N。此外,与细菌和真菌群落相比,黑土古菌群落结构组成相对简单,仅检测到5个古菌门,分别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纳古菌门(Nanoarchaeota)和Unclassified。奇古菌门和Nitrososphaeria是土壤中的优势古菌门和纲,在CC13和CR5处理中具有氨氧化作用的Nitrososphaeria相对丰度的增加,可能促进土壤氮的氨氧化过程。本研究证明了大豆种植制度和连作年限显着改变了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其中细菌群落的分异主要受到土壤pH的影响,而真菌和古菌群落主要受到C/N的制约。CC13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网络特征与CR5处理相似,而与CC3和CC5处理差异显着。同时,CC13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益生菌并降低了致病菌的相对丰度,说明大豆长期连作有产生“抑病土”的可能,而大豆长期连作下土壤生物因子的“恢复”是大豆连作障碍消减的主要原因。上述研究对阐明大豆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及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森,姚钦,刘俊杰,金剑,刘晓冰,王光华[3](2020)在《大豆重迎茬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随着国家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大豆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大豆重迎茬种植现象在部分地区有抬头的倾向。大豆重迎茬种植是制约大豆产量的主要瓶颈问题,为了解决大豆种植行业面临的重迎茬问题,开展大豆重迎茬障碍机制及对策研究对于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综述重迎茬种植在大豆、土壤环境和土壤与作物相互作用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初步探讨重迎茬大豆化感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着重阐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重迎茬条件下的演变规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以展望,以期为充分认识和解决大豆重迎茬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郑金焕,江庆生,文超,胡冬梅[4](2016)在《大豆真菌病害与化学防控》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大豆病害的病原、症状、危害特点、主要应用化学药剂,以及常用杀菌剂的性质及杀菌范围,旨在介绍科学、高效防控大豆真菌病害的方法,降低盲目性,提高防治效果。

王晋莉[5](2014)在《大豆连作条件下的根际细菌与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在大豆长期连作定位试验地,利用T-RFLP和qPCR方法研究了连作1-13年土壤中细菌及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动态变化,同时通过构建微宇宙系统,研究染料木因和大豆苷元对细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并结合田间和盆栽13C02标记试验,研究大豆根系淀积物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如下:(1)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变化不显着,但是微生物量氮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并且细菌仍是主要的微生物类群。根际土壤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基因拷贝数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出现了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现象。不同连作年限土壤中与碳、氮循环相关的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发生变化,且根系分泌物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具有相关性,此外还与全氮、微生物量碳等因子有关。(2) DNA-SIP在田间和盆栽条件下都没有找到利用13C的根际微生物,而盆栽RNA-SIP的结果找到158bp、438bp所代表的细菌是根际中活跃的微生物。在研究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方面,RNA-SIP比DNA-SIP可能更为有效。(3)大豆连作对氨氧化细菌的数量没有产生显着影响,但是改变了其群落结构,NMDS分析显示连作1年与其余年限分开,群落结构与染料木因、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结构和数量均随着连作年限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连作1-4年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moA基因的拷贝数显着低于连作5-13年,而染料木因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有相关性。(4)与对照相比,只有在培养3天时,添加较高浓度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因的混合液改变了细菌的群落结构,但是在培养7天和14天后细菌的群落结构却没有发生变化。培养时间为3天和7天时,大豆苷元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度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培养14天时抑制作用减弱。染料木因对细菌群落丰度的作用表现在较低浓度时产生抑制作用,中等浓度时抑制作用消失,而高浓度时,培养3天时对细菌群落有抑制作用,而在培养7天和14天时抑制作用消失。(5)添加异黄酮对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结构均没有产生影响。在培养的7天和14天后,较高浓度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因的混合液显着增加了氨氧化细菌的数量。添加较高浓度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因的混合液对氧化古菌数量也有促进作用,其他处理在3天、7天时对氨氧化古菌的数量没有影响,培养14天时氨氧化古菌的数量显着性增加。通过上述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大豆连作后,主要对参与碳、氮循环的细菌类群产生影响,改变了其相对丰度;(2)大豆连作会影响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群落结构和数量;(3)异黄酮在培养时间内对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没有产生影响,但是改变了其数量;(4)异黄酮对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的基因拷贝数有影响,较高浓度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因混合液会改变细菌的群落结构;(5)在研究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方面,RNA-SIP比DNA-SIP可能更为有效。

李远明,姜妍,王浩,刘燕,刘伟,王绍东[6](2013)在《重迎茬大豆应用生物有机肥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在重迎茬大豆生产上应用善耕?生物有机肥,研究该肥料对重迎茬大豆干物质、根部病虫害、根际微生态环境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迎茬大豆亩使用25 kg生物菌肥,配施6 kg二铵、2.5 kg尿素、2.5 kg硫酸钾,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6.14%。

何志鸿,许艳丽,刘忠堂,韩晓增,何雪莹[7](2012)在《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连续8年在黑龙江省6个生态区9个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大豆重迎茬种植,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构成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放线菌增加,在真菌中病原真菌增加。由于根际微生物的这种变化,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造成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一个原因。

塔莉[8](2012)在《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生育性状及土壤性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施用化肥和牛粪有机肥对10个品种大豆生育性状、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着重对重茬种植的大豆土壤进行分析,并对增施牛粪和单独施用化肥的10个品种大豆进行比较,旨在为重茬大豆产品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筛选出抗性好、耐性好适合重茬种植的优质品种。试验结果如下:施入牛粪有机肥后,重茬大豆株高、荚数、节数、茎粗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同,牛粪有机肥为作物不同生育期提供了必需营养物质,与品种间存在交互作用。百粒重在17.9g-19.6g之间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重茬大豆交互作用较明显的是九农36(A)、吉育47(E)、九农29(H)、九农26(J);牛粪有机肥与品种没有显着交互作用的是九黑1(G)。牛粪有机肥与化肥处理相比,施化肥的10个品种大豆的紫斑率、褐斑率和霜霉率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较正茬有增加的趋势,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同。延农11(D)和吉育72(C)的病粒率重茬较正茬增加幅度大。施牛粪有机肥处理的各品种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降低,总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大豆品种中,大豆产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品种吉育47(E)增长幅度最大,增加值为36.7%,品种吉育72增幅最小14.43%,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增产增收效果,与品种选择关系密切。增施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较大,重茬大豆土壤的pH变化不明显,而长期施用化肥,土壤pH明显降低,牛粪有机肥施用使土壤的pH稳定在一个适合作物生长的范围内,牛粪有机肥处理的10个品种大豆生长状况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30.0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大于或等于150mg/kg,速效磷含量75%在10-15mg/kg;碱解氮含量在141-263mg/kg。且品种九农29、吉育47土壤肥力提高较为明显。牛粪有机肥对大豆重茬土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而且有机质含量与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具有-定的正相关关系。施用牛粪有机肥处理,真菌总数增加幅度最大,达到27.94%,增加幅度最小的为九农36,为4.62%。青霉菌数增加幅度最大的为吉丰1号,增加幅度为27.94%,增加幅度最小的为九农36,为13.77%。而施用牛粪有机肥的重茬土壤致病菌数均较对照大幅度降低,降低幅度为-28.62%、-68.6%。大豆根瘤数量的增加差异较明显,根瘤菌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九农36,增加幅度为92%,而最低为吉育72,增加幅度为13.3%。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根瘤菌的作用,与供试品种有密切的关系。牛粪有机肥与化肥处理相比,除了九农29的酸性磷酸酶降低以外,其它酶活性均表现一致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其中,过氧化氢酶增加最大的为吉育47,为85.57%,提高最小的为九黑1,为1.96%。脲酶活性提高最大的是延农11,为108.69%,提高最小的为九黑1,为13.33%。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最大的是延农11,为75%,提高最小的是九农29,为-8.02%。转化酶活性提高最大的是九农36,提高幅度为7.89%,提高最小的为九农27,提高幅度为0.46%。牛粪有机肥补充了不足的土壤养分,肥料中的有效养分为微生物提供了能源与基质,促进了酶活性的增强。不同大豆品种间存在差异,应用牛粪有机肥应该与相应的品种配套,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韩晓增,何雪莹[9](2011)在《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下)》文中研究指明(上接第五期)2.3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2.3.1障碍因子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利用累加法研究各障碍因子对大豆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是根际土壤病虫害(胞囊线虫)对大豆根茎的生长以及根瘤的形成及其活性影响最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韩晓增,何雪莹[10](2011)在《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上)》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连续8年在黑龙江省6个生态区9个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试验区专项研究,框区、盆栽试验,实验室分析,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发现影响重迎茬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病虫危害、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土壤养分以及植株对于养分的吸收利用,其中土壤病虫危害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各种影响因素间有相互推进的作用,其中主要的起因是根茬腐解物的积累改变了根际土壤的微生态环境,进一步影响了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加剧了病虫危害、降低了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减弱了植株对于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

二、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根与根际环境的化学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根与根际环境的化学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豆连作障碍研究现状
        1.2.2 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研究概况
        1.2.3 土壤线虫群落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及样品采集
        2.1.1 试验区基本概况
        2.1.2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法
        2.2.1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测定
        2.2.2 土壤样品线虫提取与形态学鉴定
        2.2.3 土壤样品线虫和微生物群落高通量测序
    2.3 数据分析
        2.3.1 土壤线虫形态学生态指数数据分析
        2.3.2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2.3.3 理化指标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豆连作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土壤有机质
        3.1.2 土壤pH值
        3.1.3 土壤含水量
        3.1.4 土壤速效养分
        3.1.5 土壤全量养分
    3.2 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3.2.1 土壤线虫群落OTU数量分析
        3.2.2 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
        3.2.3 土壤线虫群落结构
        3.2.4 土壤线虫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3 大豆连作耕作层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3.3.1 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
        3.3.2 基于形态学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3.3.3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3.4 大豆连作耕作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3.4.1 土壤细菌群落特征
        3.4.2 土壤真菌群落特征
        3.4.3 土壤微生物对线虫群落的影响
    3.5 大豆连作耕作层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对线虫群落的影响
        3.5.1 土壤不同形态的碳含量变化
        3.5.2 土壤不同形态的氮含量变化
        3.5.3 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与线虫群落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时空分布特征
        4.1.1 土层深度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4.1.2 连作年限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4.1.3 时空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4.2 大豆连作耕作层土壤线虫群落分布特征
        4.2.1 基于形态学分析连作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4.2.2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连作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4.2.3 不同研究方法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分析比较
    4.3 大豆连作耕作层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4.3.1 连作对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4.3.2 连作对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影响
        4.3.3 土壤微生物对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4.4 大豆连作耕作层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对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4.4.1 连作对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的影响
        4.4.2 连作土壤不同形态碳氮含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豆连作对作物的影响
        1.2.2 大豆连作对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影响
        1.2.3 大豆连作自毒作用
        1.2.4 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
    1.3 论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大豆连作黑土细菌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2.1.2 土壤理化因子的测定
        2.1.3 土壤DNA提取
        2.1.4 细菌16S rRNA基因的qPCR
        2.1.5 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
        2.1.6 测序数据分析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大豆连作年限对土壤理化因子的影响
        2.2.2 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
        2.2.3 土壤细菌的相对丰度
        2.2.4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2.2.5 土壤细菌网络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大豆连作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3.1.2 土壤DNA提取
        3.1.3 真菌ITS基因的qPCR
        3.1.4 真菌ITS基因的高通量测序
        3.1.5 测序数据分析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真菌的丰度和多样性
        3.2.2 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
        3.2.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3.2.4 土壤真菌网络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大豆连作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4.1.2 土壤DNA提取
        4.1.3 古菌16S rRNA基因的qPCR
        4.1.4 古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
        4.1.5 测序数据分析
        4.1.6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古菌的丰度和多样性
        4.2.2 土壤古菌的相对丰度
        4.2.3 土壤理化因子与古菌类群的相关分析
        4.2.4 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大豆重迎茬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迎茬种植对大豆的影响
    1.1 生长发育
    1.2 产量
    1.3 品质
2 重迎茬种植大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 土壤肥力
    2.2 病虫害
        2.2.1 重迎茬条件下土壤病虫害发生情况
        2.2.2 不同重迎茬年限对病虫害的影响
3 土壤与作物的相互作用
    3.1 自毒作用
    3.2 土壤微生物
        3.2.1 微生物多样性
        3.2.2 微生物群落组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4)大豆真菌病害与化学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起大豆病害的真菌
    1.1 侵染大豆植株地下器官的真菌
        1.1.1 立枯丝核菌
        1.1.2 镰孢菌
        1.1.3 疫霉菌
        1.1.4 腐霉菌
    1.2 侵染大豆植株地上器官的真菌
        1.2.1 半知菌纲
        1.2.2 子囊菌纲
        1.2.3 担子菌纲
        1.2.4 卵菌纲
2 常用杀菌剂的性质及杀菌范围
    2.1 保护性杀菌剂
        2.1.1 代森锰锌
        2.1.2 百菌清
    2.2 内吸性杀菌剂
        2.2.1 多菌灵
        2.2.2 苯醚甲环唑
        2.2.3 甲霜灵
        2.2.4 烯酰吗啉
        2.2.5 恶霉灵
    2.3 广谱性混合杀菌剂
3 大豆病害防控
    3.1 综合防治
    3.2 药剂防治
        3.2.1 苗期防治
        3.2.2 成株期防治

(5)大豆连作条件下的根际细菌与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大豆连作及异黄酮对细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大豆根系淀积物作为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豆连作对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研究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异黄酮对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重迎茬大豆应用生物有机肥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
        1.1.2 供试肥料
    1.2 试验设计
        1.2.1 试验地点与面积
        1.2.2 试验处理
    1.3 试验方法
        1.3.1 大豆干物质重的测定
        1.3.2 大豆根瘤和侧根的测定
        1.3.3 大豆根部病虫害统计方法
        1.3.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1.3.5 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的测定
        1.3.6 大豆籽粒氮素含量的测定
        1.3.7 大豆籽粒产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有机肥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 生物有机肥对大豆根瘤和侧根的影响
    2.3 生物有机肥对大豆根部病虫害的影响
    2.4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5 生物有机肥对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2.6 生物有机肥对大豆籽粒氮素含量的影响
    2.7 生物有机肥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 结论

(7)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迎茬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
    2.2 重迎茬大豆根际与根区土壤微生物的异同
    2.3 重迎茬大豆根际病原菌的变化
    2.4 根系分泌物与根茬腐解物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2.5 调控措施对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5.1 轮作体系中连续施肥的影响
        2.5.2 保护性施氮的影响
        2.5.3 抗生菌剂的影响
3 结论

(8)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生育性状及土壤性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及管理方法
    2.3 测定方法
        2.3.1 主要仪器
        2.3.2 试剂
        2.3.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4 根瘤数的测定
        2.3.5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测定
        2.3.6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测定
        2.3.7 病虫率测定
        2.3.8 酶活性及pH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第三章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生育性状及产量影响
    3.1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株高的影响
    3.2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节数的影响
    3.3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荚数的影响
    3.4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茎粗的影响
    3.5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百粒重的影响
    3.6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外观品质的影响
    3.7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
    3.8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产量的影响
    3.9 小结
第四章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1 牛类有机肥对土壤PH值的影响
    4.2 牛粪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4.3 牛粪有机肥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4.4 牛粪有机肥对大豆重茬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4.5 牛粪有机肥对大豆重茬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6 牛粪有机肥对大豆重茬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7 牛粪有机肥对大豆重茬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8 小结
第五章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土壤生物性状的影响
    5.1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根际真菌主要类群及致病菌数量的影响
    5.3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根瘤数的影响
    5.4 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土壤酶活性
    5.5 小结
第六章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简介
附件

(9)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下)(论文提纲范文)

2.3重迎茬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
    2.3.1障碍因子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
    2.3.2土壤灭菌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
    2.3.3抗耐品种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
    2.3.4农化措施对重迎茬大豆的影响
3 结论
4 讨论
    4.1 大豆重迎茬研究的基本原则
    4.2 重迎茬大豆减产的机理
    4.3 对于大豆重茬和迎茬的认识
    4.4 减缓重迎茬产量损失的农艺对策

(10)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1.1 总体试验设计
    1.2 固定轮作场圃
    1.3 专项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迎茬对大豆的影响
        2.1.1 重迎茬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2.1.2 重迎茬对大豆根的影响
        2.1.3 重迎茬对大豆生理机能的影响
        2.1.4 重迎茬对大豆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2.1.5 重迎茬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1.6 重迎茬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2.2 重迎茬大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2.2.1 重迎茬大豆的土壤
        2.2.2 重迎茬大豆的土壤养分与养分吸收
        2.2.3 重迎茬大豆的水分问题
        2.2.4 重迎茬大豆土壤中的酶
        2.2.5 重迎茬大豆的病虫危害
        2.2.6 重迎茬大豆的根系分泌物与根茬腐解物
        2.2.7 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
        2.2.8 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
        2.2.9 重迎茬大豆的共生固氮
        2.2.1 0 重迎茬大豆的品种

四、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根与根际环境的化学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 李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东北黑土区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分子解析[D]. 刘株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
  • [3]大豆重迎茬研究进展[J]. 李森,姚钦,刘俊杰,金剑,刘晓冰,王光华. 大豆科学, 2020(02)
  • [4]大豆真菌病害与化学防控[J]. 郑金焕,江庆生,文超,胡冬梅. 大豆科技, 2016(03)
  • [5]大豆连作条件下的根际细菌与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王晋莉.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6]重迎茬大豆应用生物有机肥效果研究[J]. 李远明,姜妍,王浩,刘燕,刘伟,王绍东. 大豆科技, 2013(06)
  • [7]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J]. 何志鸿,许艳丽,刘忠堂,韩晓增,何雪莹. 大豆科技, 2012(06)
  • [8]牛粪有机肥对重茬大豆生育性状及土壤性质影响研究[D]. 塔莉. 吉林农业大学, 2012(04)
  • [9]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下)[J].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韩晓增,何雪莹. 大豆科技, 2011(06)
  • [10]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机理(上)[J]. 何志鸿,刘忠堂,许艳丽,韩晓增,何雪莹. 大豆科技, 2011(05)

标签:;  ;  ;  ;  ;  

大豆连作减产原因及农艺对策——连作大豆根系和根际环境的化学调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