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值守水电站消防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无人值守水电站消防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一、对无人值班水电站消防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兵[1](2018)在《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设计开发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我国的低压水电站是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本论文针对高度集成化、自动化的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开展研究,对于我国低压小水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开发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包括原动机调速、发电机励磁、发电机同期并网、发电机继电保护、机组运行状态监测及测量、机组经济高效运行、自动化控制等功能。研究成果能提升低压水电站自动化水平,简化一次接线,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设备投入成本,使其功能配置全面,维护简便,最终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安全、高效、经济的自动运行模式。论文首先对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方案开展研究。推荐3个CPU协同工作,分别实现机组的原动机调速控制、同期并网;机组监测、继电保护、励磁调节、自动经济发电;人机交互、对外通信。CPU之间使用SPI通信,保证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实现多CPU的协同工作。装置硬件资源包括数字量输入、数字量输出、交流模拟量输入、直流模拟量输入、测频输入、PT100温度采集、励磁触发脉冲输出、RS485通信接口、液晶显示、按键和指示灯、数据存储等功能。对外接口电路中使用隔离设计,包括脉冲变压器隔离、互感器隔离、继电器隔离和光电隔离,提高了装置的抗干扰能力。另外还设计有抗雷击浪涌和抗静电电路,提高了装置的整体性能。基于硬件资源需求对各部分电路进行选型,包括CPU、FLASH、FRAM、AD、DI、DO等电路的元器件选型。在装置功能以及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软件设计,实现低压水电机组运行需要的各项功能。主要包括三个CPU的软件设计,包含各功能的底层驱动设计、功能模块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以及对外通信设计等。最后,对装置的功能和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总结。测试项目包括静态模拟测试、动态模拟测试、硬件功能测试,通过测试验证了该装置能够满足低压水电机组的运行需求。总结了该装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和方向。

曹洋[2](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武汉市人民政府[3](2016)在《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规范市级权力清单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武政规〔2015〕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 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推行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通知》(鄂办发〔2015〕23

张秀梅[4](2014)在《中小型水电站完全无人值班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水电站运行过程中,保证其运行安全、可靠性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很多中小型水电已经逐渐引起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了无人值班的自动化控制,这对于水电站运行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该系统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对于保证中小型水电站的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段冬东[5](2014)在《智能变电站安全防护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电网综合自动化系统主要应用在保护、测控等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等方面,随着国家电网智能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普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全面促进了变电站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智能变电站对安全防护的远程控制也是实现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必要功能。本文对变电站安全防护远程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现有的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其次设计了智能变电站远程温度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案,包括系统总体的设计方案、主要功能的设计,温度测量模块的设计、GSM通信功能模块的设计、通信功能的设计和信息采集控制功能的设计方案。根据驻马店地区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在OPEN3000软件系统的基础上研究有关安全防护相关拓展功能,对实现无人值班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开发了无人值班远程控制门禁远程控制系统,包括其总体设计、信号发射装置的设计、遥控控制装置的设计开发以及远程控制软件的设计。将该系统应用在智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成为其拓展功能。最后在驻马店地区金桥无人值班变电站中应用了智能变电站远程控制门禁系统,实际运行证明该系统可以实现设计功能,该系统为运行值班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管理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车辆的油耗。

刘胜芬[6](2013)在《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实现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水电站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前提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成熟,性能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电站监控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监控系统中,现地控制单元是其基础和核心,尤其机组LCU装置是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工作状况。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水电站监控系统及现地控制单元LCU装置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述,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性的叙述了金龙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结合金龙水电站LCU装置的要求,确立了用可编程控制器和触摸屏的控制方案。然后结合LCU装置硬件和软件的功能要求和设计原则,进行了设计。包括装置各功能器件的选型、装置结构设计等。系统采用触摸屏作为现地控制单元的人机界面,并根据要实现的功能,其软件部分的程序设计来实现机组的开停机控制功能。最后设计出整个机组LCU屏的电气图纸。设计完成后,经现场调试运行后已成功投运,运行结果表明均满足现场实际应用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该系统性能优越,给电站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为金龙水电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打下了坚实基础。

董鹏[7](2012)在《水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水电站自动化主要完成对水轮发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运行方式的自动控制和运行工况的监视和水工建筑物运行工况的控制和监视,完成对主要电气设备的控制、监视和保护。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监控系统电源,监控系统与励磁、保护、调速器系统接口,监控系统与现地自动控制回路和装置的功能协调,事件记录与故障录波的考虑,信号返回屏的考虑和工业电视、消防报警、保安、故障录波器及MIS的接入等一些技术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水电站"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的技术条件。

陈烨兴[8](2012)在《浙江省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小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手段,在解决农村用电、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小水电资源丰富,开发率接近国外水电发达国家水平,小水电发展已进入资源制约阶段,工作重点已从新建小型水电站转变为对老旧电站的更新改造。本文针对浙江省小型水电站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更新改造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决策模型,用于对需要改造的老电站进行筛选;研究了小型水电站改造的适用技术,以有效推动和指导下一阶段全省水电站更新改造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对浙江省已改造小型水电站进行改造成效分析,指出电站更新改造存在的问题;(2)根据现场调研收集资料和浙江省小型水电站特点,建立电站更新改造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底层指标进行赋分;(3)综合考虑安全、效益、技术、能力等要素,采用多目标决策方法,构建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的多目标决策模型,为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使改造工作做到科学决策,有序开展;(4)针对浙江省小型水电站特点,对现有的改造技术进行筛选,系统科学地提出不同类型电站、不同改造需求的更新改造适用技术,使改造工作满足综合利用要求且效益最大化。

黎刚[9](2011)在《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与环境评估》文中认为本文以云南省东南部广南县阿用河坝木一级水电站的实际建设为背景,研究了水电站建设的地理、水文、经济条件和工程建设任务,并对水电站建设和今后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论文在对广南县经济现状及电力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并对阿用河的水文和周边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电站选址、走向、工程建设、主设备选择等多种模型,并通过详细的计算论证得出推荐模型。同时,论文注重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以推荐的模型为依据,对小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和投产后的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进一步论证水电站建设的可行性型。论文包括摘要、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共4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为十一个章节,包括社会概况、水文、工程地质、工程任务与规模、工程布置及建筑物、水利机械、电气、金属结构及采暖通风、消防、水土保持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价、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等。通过全面的数据调研和多种模型比对,论证了广南县阿用河存在较大的开发空间,水文、地理条件合适,施工条件非常优越,初步估计项目施工期2年即可建成发电。论文拟推荐坝木一级水电站装机容量选为13.2MW,工程估算投资总额为11866.80万元。该工程属于国家和当地政府鼓励发展的能源项目,该电站的兴建可缓解电力电量不足的供应状况,为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电力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吕洪波[10](2011)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己不适应当前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为满足推动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要求,需要对现有的调度运行管理模式、配网管理模式、变电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建立适应智能电网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合银川供电局实际情况,提出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采用“电网调度与变电、配电监控一体化设置,变电站运行维护操作站点分散布点,配网运行与检修集中管理”。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根据电网运行管理相关技术的发展,系统分析了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基于组织理论以及电网运行管理的特点,研究了电网调度与变电、配电监控一体化设置下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基于k-means算法,对变电站运行维护操作站选址进行优化;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控一体化的实施方案;最后,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对调控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研究表明,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降低变电运行人员、配网运行人员的工作强度,达到提升主、配网运行管理水平的目的。与传统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能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经济性。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该模式能适应未来电网发展要求。

二、对无人值班水电站消防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无人值班水电站消防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设计开发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方案研究
    2.1 装置方案分析
    2.2 装置基本功能设计研究
    2.3 基于闭环链式传输的显示仪表接口技术
    2.4 基于标准源的高精度多通道温度测量方法
    2.5 免起励回路的励磁调节技术
    2.6 硬件资源规划设计
    2.7 机械结构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硬件实现
    3.1 硬件整体功能设计
    3.2 模块接口设计
    3.3 CPU整体架构
    3.4 基本电路设计
    3.5 基于阻容的限流励磁触发脉冲电路方法
    3.6 基于两种不同测频电路的硬件同期闭锁电路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软件实现
    4.1 软件功能模块分析
    4.2 主CPU功能设计
    4.3 励磁触发模块设计
    4.4 自动经济发电模块设计
    4.5 人机交互CPU功能设计
    4.6 对外通信模块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置试验及性能总结
    5.1 基本功能试验验证
    5.2 硬件功能试验验证
    5.3 动态模拟试验验证
    5.4 现场试运行验证
    5.5 装置性能总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框架
    5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1.1.1 何为建筑伦理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任务书”
        (2)关于“调研”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施工招投标”
        (2)关于“变更”
        (3)关于“监理”
        (4)关于“完成度”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非法改造”
        (2)关于“使用”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1)市场意识的提升
        (2)沟通能力的提升
        (3)图纸质量的提升
        (4)施工知识的补足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本章小结
结语:制度与善意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采访记录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建筑建设方采访
    建筑设计方采访
    建筑施工方采访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致谢

(5)智能变电站安全防护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采用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情况
        1.3.2 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的工作
第2章 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研究
    2.1 电网综合自动化集成系统
    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2.2.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分层和逻辑接口
        2.2.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结构
    2.3 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结构
    2.4 变电站安全防护系统的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变电站远程温度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3.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1 系统的主要功能
        3.1.2 设计方案的选择
        3.1.3 系统的设计方案
    3.2 温度测量模块功能设计
    3.3 GSM 通信模块设计
    3.4 通信功能设计
    3.5 信息采集控制功能设计
    3.6 远程控制功能设计
        3.6.1 通信控制功能
        3.6.2 监控中心 PC 机或手机终端操作功能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变电站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4.1 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需求分析
    4.2 智能变电站远程控制门禁系统的设计
        4.2.1 设计方案选择
        4.2.2 总体设计
        4.2.3 信号发射装置的设计
        4.2.4 设计遥控控制装置
        4.2.5 设计远程控制软件
    4.3 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主要任务
    1.2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意义
    1.3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内外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发展与现状
        1.3.2 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概况
    2.1 本电站工程概况
        2.1.1 水电站概述
        2.1.2 水电站水轮机及发电机结构性能
    2.2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2.2.3 系统组屏设计
    2.3 金龙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的技术指标
        2.3.1 引用标准和设计规范
        2.3.2 系统技术要求
        2.3.3 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第3章 机组现地控制单元
    3.1 现地控制单元概述
        3.1.1 机组现地控制单元的作用
        3.1.2 LCU的设置原则
    3.2 现地控制单元的结构与特点
    3.3 可编程控制器
        3.3.1 PLC的特点
        3.3.2 PLC的应用分类
        3.3.3 PLC的组成
        3.3.4 PLC的工作原理
    3.4 PLC较其他控制系统的优点
    3.5 控制方案确定
第4章 机组LCU硬件及软件设计
    4.1 对LCU硬件要求
    4.2 硬件设计原则
    4.3 硬件配置
        4.3.1 机组LCU单元中PLC模块配置
        4.3.2 各模块控制信号定义
        4.3.3 机组LCU屏其他器件的选择
    4.4 机组LCU软件功能要求
        4.4.1 对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系统的要求
        4.4.2 对控制子系统的要求
    4.5 LCU软件设计原则
    4.6 机组LCU程序设计
        4.6.1 开机控制
        4.6.2 停机控制
        4.6.3 电气事故停机
第5章 机组LCU屏屏面布置及其端子图接线
    5.1 屏柜布置的要求
    5.2 端子图及屏内接线图
        5.2.1 端子图设计原则
总结与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水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电站自动化概述
    1.1 水电站自动化的作用
        1.1.1 提高工作的可靠性
        1.1.2 提高运行的经济性
        1.1.3 保证电能质量
        1.1.4 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劳动条件
    1.2 水电站自动化的内容
2 计算机监控系统技术问题探讨
    2.1 监控系统电源
    2.2 监控系统与励磁、保护、调速器系统接口
    2.3 监控系统与现地自动控制回路和装置的功能协调
    2.4 事件记录与故障录波的考虑
    2.5 信号返回屏的考虑
    2.6 工业电视、消防报警、保安、故障录波器及MIS的接入
3 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3.1 功能分布式的星型分层监控系统
    3.2 以设备单元分布的星型分层监控系统
    3.3 基于开放系统的分布式监控系统
    3.4 基于对象技术的分布式监控系统
4 水电站“无人值班”或“少人值守”的技术条件
    4.1 具有计算机监控系统
    4.2 具有远程控制、调节功能
    4.3 具有ON-CALL功能
5 结语

(8)浙江省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老电站更新改造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浙江省老电站更新改造成效分析
    2.1 浙江省水能资源及开发概况
    2.2 老电站更新改造实施情况
    2.3 老电站更新改造效益分析
    2.4 更新改造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3.3 底层指标评分标准
    3.4 本章小结
4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决策模型
    4.1 多目标决策模式
    4.2 指标的重要性排序
    4.3 权重计算
    4.4 决策模型函数
    4.5 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适用技术研究
    5.1 水工建筑物扩容改造适用技术
    5.2 机电设备更新改造适用技术
    5.3 箱式整装小水电站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9)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与环境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社会概况
    1.1 综合说明
    1.2 水文
        1.2.1 流域概况
        1.2.2 气象
        1.2.3 径流
        1.2.4 洪水
        1.2.5 泥沙
    1.3 地质
        1.3.1 区域地质概况
        1.3.2 蓄水池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分析评价
        1.3.3 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1.3.4 厂房工程地质条件
        1.3.5 天然建筑材料
    1.4 工程任务与规模
        1.4.1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
        1.4.2 工程任务
        1.4.3 水力发电
    1.5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1.5.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1.5.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1.5.3 蓄水池场址选择
        1.5.4 厂址选择
        1.5.5 洞线选择
        1.5.6 有压隧洞洞径选择
        1.5.7 主要建筑物
        1.5.8 生产、生活设施
        1.5.9 对外交通
    1.6 水力机械、电气及采暖通风
        1.6.1 机组机型及其参数的选择
        1.6.2 接入电力系统的方式
        1.6.3 采暖及通风
    1.7 消防
    1.8 工程施工
        1.8.1 施工条件
        1.8.2 施工导流
        1.8.3 主体工程施工
        1.8.4 施工进度
    1.9 库区淹没及工程永久占地
        1.9.1 库区淹没
        1.9.2 工程永久占地
    1.10 水土保持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价
        1.10.1 水土保持方案
        1.10.2 环境影响评价
    1.11 工程管理
        1.11.1 管理体制
        1.11.2 工程管理保护范围
        1.11.3 工程管理规章制度
    1.1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12.1 编制原则和依据
        1.12.2 资金筹措
    1.13 经济评价
        1.13.1 概述
        1.13.2 国民经济评价
        1.13.3 财务评价
        1.13.4 结论
第二章 水文
    2.1 流域概况
    2.2 气象
        2.2.1 流域及邻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情况
        2.2.2 流域和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特性
    2.3 水文基本资料
        2.3.1 流域水文测站分布
        2.3.2 主要水文站测验及资料整编情况
        2.3.3 水文资料复核
    2.4 径流
        2.4.1 蓄水池径流系列计算
        2.4.2 径流系列代表性分析
        2.4.3 径流频率计算
        2.4.4 设计代表年的选择
        2.4.5 枯水径流
    2.5 洪水
        2.5.1 用底河流域情况
        2.5.2 暴雨特性
        2.5.3 洪水特性
        2.5.4 历史洪水位与重现期的确定
        2.5.5 蓄水池设计洪水
        2.5.6 厂房设计洪水
        2.5.7 施工期设计洪水
第三章 工程地质
    3.1 概况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3.2.4 水文地质与地震
    3.3 工程地质条件
        3.3.1 蓄水池址工程地质条件
        3.3.2 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
        3.3.3 厂房工程地质条件
    3.4 天然建筑材料
    3.5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工程任务与规模
    4.1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1.1 河流规划概况
        4.1.2 河流规划与开发方案
        4.1.3 区域经济现状及规划概况
        4.1.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2 工程任务
        4.2.1 发电
        4.2.2 水土保持
    4.3 水力发电
        4.3.1 供电区电力工业现状
        4.3.2 供电区负荷发展预测
        4.3.3 水库水位选择
        4.3.4 径流调节及能量指标
第五章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5.1 设计依据
        5.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5.1.2 设计洪水标准
        5.1.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5.1.4 设计所遵循的主要技术规范
    5.2 工程选址、选型及布置
        5.2.1 蓄水池场址选择
        5.2.2 厂址选择
        5.2.3 洞线选择
        5.2.4 有压隧洞洞径选择
    5.3 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的选择
        5.3.1 工程总体布置的基本原则
        5.3.2 工程总体布置方案
    5.4 主要建筑物
        5.4.1 蓄水池
        5.4.2 引水、输水建筑物
        5.4.3 厂房及升压站
    5.5 工程观测及其它
        5.5.1 工程观测
        5.5.2 生产、生活设施
    5.6 对外交通
第六章 水力机械、电气、金属结构及采暖通风
    6.1 水力机械
        6.1.1 机组机型及其参数的选择
        6.1.2 辅助机械设备
    6.2 电气工程
        6.2.1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6.2.2 接入电力系统的方式
        6.2.3 电气主接线选择
        6.2.4 主要机电设备选择
        6.2.5 防雷接地
        6.2.6 电气二次部分
        6.2.7 二次接线
        6.2.8 通信
        6.2.9 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配置
        6.2.10 10kV厂用变、励磁变支线电缆及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6.2.11 主要电气设备的运输
        6.2.12 电气设备布置
    6.3 金属结构
        6.3.1 大坝进水口工作闸门、拦污栅及启闭设备
        6.3.2 厂房尾水出口设备
    6.4 采暖及通风
        6.4.1 概况
        6.4.2 空气计算参数
        6.4.3 方案比较
        6.4.4 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
第七章 消防
    7.1 工程概况和消防总体设计方案
        7.1.1 工程概况及其特征
        7.1.2 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
        7.1.3 消防总体设计方案
    7.2 工程消防设计
        7.2.1 生产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及建筑物耐火等级
        7.2.2 主要场所和主要机电设备的消防设计
        7.2.3 消防给水设计
        7.2.4 消防电源
第八章 水土保持方案及环境影响评价
    8.1 水土保持方案
        8.1.1 水土保持
        8.1.2 工程建设过程的水土流失预测
        8.1.3 水土保持方案
        8.1.4 建议
    8.2 环境影响评价
        8.2.1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8.2.2 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第九章 投资估算
    9.1 投资估算
        9.1.1 投资主要指标
        9.1.2 编制原则和依据
        9.1.3 基础价格
        9.1.4 有关费率
        9.1.5 临时工程
        9.1.6 其他费用
        9.1.7 预备费
    9.2 资金筹措
第十章 经济评价
    10.1 概述
    10.2 国民经济评价
        10.2.1 投资费用计算
        10.2.2 效益计算
        10.2.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10.2.4 敏感性分析
    10.3 财务评价
第十一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调度运行管理研究现状
        1.3.2 变电运行管理研究现状
        1.3.3 电力工程技术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1.4 本文所做工作及意义
第2章 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理论
    2.1 国内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2.1.1 电网调度运行管理
        2.1.2 变电站运行管理
        2.1.3 国内典型城市电网运营模式
    2.2 国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2.2.1 英国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2.2.2 瑞典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2.2.3 美国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第3章 银川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3.1 变电站运行管理现状
    3.2 配网运行管理现状
    3.3 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3.3.1 变电站运行管理分析
        3.3.2 配网运行管理分析
        3.3.3 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改进方法
第4章 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研究
    4.1 总体技术要求
        4.1.1 开放性要求
        4.1.2 可维护要求
        4.1.3 安全性要求
        4.1.4 一体化要求
        4.1.5 应用平台化
        4.1.6 支持多态运行
    4.2 具体技术要求
        4.2.1 调度自动化
        4.2.2 变电站综自化系统
    4.3 银川供电局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撑体系
        4.3.1 监控信息规范
        4.3.2 主网调控一体化的自动化系统
        4.3.3 调控一体化智能技术支持系统
        4.3.4 大屏幕系统
        4.3.5 其他技术保障
    4.4 技术支持系统改造注意事项
    4.5 设备配置清单
第5章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设计
    5.1 组织理论
        5.1.1 常见组织结构类型
        5.1.2 组织设计原则
        5.1.3 组织机构设置的基本过程
        5.1.4 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
    5.2 调控一体化组织机构设置
        5.2.1 调度控制中心
        5.2.2 变电运行维护操作站
        5.2.3 配网运行检修中心
    5.3 务界限划分
    5.4 岗位设置
        5.4.1 调控中心岗位设置
        5.4.2 变电运维站岗位设置
第6章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方案设计
    6.1 调控一体化推行原则和策略
        6.1.1 实施原则
        6.1.2 实施策略
    6.2 调控一体化推行步骤
    6.3 调控一体化推行过程中的工作重点
    6.4 调控一体化过渡阶段设计
        6.4.1 部门设置
        6.4.2 运维站选址优化
        6.4.3 人员配置
        6.4.4 业务流程变更
        6.4.5 技术支持体系构建
    6.5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初期设计
        6.5.1 运维站选址优化
        6.5.2 组织结构调整
    6.6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成熟期设计
        6.6.1 运维站选址优化
        6.6.2 组织结构调整
第7章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技术经济评价
    7.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7.2 基础数据
    7.3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技术经济评价
    7.4 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敏感性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对无人值班水电站消防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压水电机组一体化装置设计开发与工程应用[D]. 王海兵. 东南大学, 2018(05)
  • [2]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3]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规范市级权力清单的通知[J].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04)
  • [4]中小型水电站完全无人值班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分析[J]. 张秀梅. 硅谷, 2014(10)
  • [5]智能变电站安全防护远程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D]. 段冬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6]金龙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LCU的设计[D]. 刘胜芬.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8)
  • [7]水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与探讨[J]. 董鹏. 地下水, 2012(05)
  • [8]浙江省小型水电站更新改造技术研究[D]. 陈烨兴. 浙江大学, 2012(07)
  • [9]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与环境评估[D]. 黎刚. 广西大学, 2011(07)
  • [10]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 吕洪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8)

标签:;  ;  ;  ;  ;  

无人值守水电站消防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