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幼虫期丝状细菌病的防治

河蟹幼虫期丝状细菌病的防治

一、河蟹幼体阶段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赵莉[1](2016)在《暂养海捕日本蟳“牛奶病”病原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舟山暂养的海捕日本蟳连续发生规模性死亡事件,病蟹的血淋巴液呈乳白色牛奶状,与先前报道的梭子蟹“牛奶病”症状相似。为探索日本蟳“牛奶病”的病因,本论文从病理观察、病原分离鉴定、免疫指标检测等方面对日本蟳“牛奶病”展开研究,结果如下: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观察:(1)发病的日本蟳摄食停止、行动迟缓,打开背部甲壳,血淋巴液由正常的蓝青色变为牛奶状乳白色,无法正常凝固;(2)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病蟹的肝胰腺、鳃、肌肉和心肌组织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具体表现为:细胞肿胀、变性甚至坏死,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碎裂或溶解消失,基膜破裂,细胞界限模糊;(3)电镜观察:在病蟹的血淋巴液、肝胰腺、鳃、心脏等组织中均存在大量杆状病毒,直径大小约200-300nm,形状类似白斑病毒。将通过密度梯度离心从病蟹血淋巴液中分离提纯到的病毒,电镜负染也可见相似的杆状病毒。病原分离鉴定:(1)显微观察:未见明显的寄生虫感染;(2)细菌分离:病蟹血淋巴液及肝胰腺在细菌培养板TSA及TCBS划线培养,未分离到优势菌群;(3)PCR检测:提取病蟹组织DNA样本以及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纯化病毒,用3对WSSV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呈阳性;(4)Western Blot反应:将血淋巴液进行PAGE电泳,用WSSV特异性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可见特异性的免疫条带。(5)回感试验:将病蟹血淋巴液处理后注射健康蟹,可导致健康蟹发病死亡,且死亡率与感染液浓度呈正相关,人工感染的病死蟹未复制出“牛奶”症状,但均可检出WSSV。病蟹免疫指标检测:对患病日本蟳与正常日本蟳肌肉组织和肝胰腺中的常规免疫指标作检测,发现病蟹肌肉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比正常蟹高,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检测结果则显示,抽取的12个病蟹样本中,有3个病蟹的T-AOC值较正常蟹低,其余9个病蟹的T-AOC值均高于正常蟹。试验结果说明,病蟹体内多种免疫相关酶活相比健康蟹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证实病原入侵引发了蟹体内的免疫应激反应。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组织切片、超微病理、PCR扩增、免疫印迹反应等手段,从患“牛奶病”的日本蟳血淋巴液中鉴定到高浓度的WSSV;采用提纯的WSSV进行回感,可以引起健康日本蟳死亡,并在回归感染后的日本蟳血淋巴液中也检测到WSSV的存在,推测WSSV与日本蟳患病具有相关性;鉴于回归感染后死亡的日本蟳未能复制出“牛奶病”症状,WSSV与日本蟳“牛奶病”症状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证实。

张瑶[2](2013)在《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主要对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肝胰腺病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病理学研究,并同时测定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抗氧化酶指标以及代谢产物MDA(丙二醛)含量。本文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变化过程进行了剖析和观察,同时以抗氧化酶以及代谢产物MDA指标为参考,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诊断。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变化以及病程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1.本研究具有典型病症的病蟹均采自江苏常州儒林,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患肝胰腺病症的中华绒螯蟹各个组织进行了病理切片的制作,同时以正常样品作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肝胰腺和鳃为主要的病变器官。病变初期,肝胰腺颜色稍浅,但组织结构仍清晰,显微观察部分肝小管发生水肿、变性,细胞结构模糊,鳃未发现有明显的病变,其他组织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胰腺颜色出现不正常的浅黄色,显微观察肝胰腺出现大面积的空泡化结构,细胞排列出现紊乱,发生坏死解体,鳃叶间肉眼可见有污物存在,显微观察,鳃叶增厚,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数目众多的血细胞充挤于血腔,其他组织肌肉、心部分细胞发生病变,但不严重,肠中未见明显的病症出现;病变末期,蟹瘦弱,活力很差,出水后基本在两天之内全部死亡。打开甲壳后发现肝胰腺颜色明显不正常,发白甚至严重的呈现灰黑色,结构模糊。显微观察组织结构完全崩解,呈一片无结构的物质,鳃叶间夹杂大量杂质、污物,镜检有很多原生水生动物寄生于其中,鳃叶腔扩张,整个上皮层解体,整片鳃叶几乎仅为几丁质的空泡,其他组织心、肌肉结构部分崩解,炎性细胞大量出现聚集,但肠组织仍未见有明显病理情况出现。由此推测患肝胰腺病症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鳃、心、肌肉组织的病变是导致中华绒螯蟹发病死亡的病理学原因。2.本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公司生产的酶试剂盒对肝胰腺病症及正常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代谢产物MDA(丙二醛)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研究提供生理指标上的分析。测定结果显示:肝胰腺中3种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代谢产物丙二醛的含量在不同病程时期的中华绒螯蟹中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其中肝胰腺组织轻微病变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CAT活性较正常蟹呈现不显着变化,SOD、GSH以及MDA均呈现显着变化;但随着病情的发展,3种抗氧化酶及MDA的值均呈现显着差异。肝胰腺中各种抗氧化酶含量的下降以及代谢物质丙二醛的累积,都会对中华绒螯蟹组织结构造成巨大的破坏,其数量值巨大的改变是造成中华绒螯蟹体内自由基失衡,应对外界刺激以及自身抵抗能力下降,是导致病变的生理学因素。3.结合病理观察和3种抗氧化酶指标代谢产物MDA含量的测定,可以判别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病变程度。该试验的研究结果为临床上鉴定病变时期提供了理论参考。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病变的时期,来有效、合理的进行用药。同时该研究成果也丰富了中华绒螯蟹病害研究的资料,为中华绒螯蟹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光芸,王晓峰[3](2012)在《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综述》文中提出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是我国淡水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疾病层出不穷,严重困扰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

查智辉[4](2011)在《三疣梭子蟹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初步应用》文中指出血卵涡鞭虫是近年引起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等经济甲壳类死亡的重要病原,其宿主范围分布广、致病性强,死亡率极高,给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的大规模养殖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临床取样,大部分病蟹肌肉白浊、蟹盖内充满大量乳白色液体等典型的临床症状,显微镜检发现血淋巴细胞数量急剧下降,血淋巴大部分被和血细胞大小形态相似的寄生虫体代替,由于该寄生虫在潜伏期和感染初期虫体量少,而且在某些生活史阶段与蟹类血细胞形态差异很小,普通显微镜下很难准确区分虫体,给该寄生虫的临床诊断造成了很多不便。目前一些免疫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如体外培养、抗原提纯、单克隆抗体技术、标记技术等在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为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你和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建立相关的免疫标记技术,从而实现对该寄生虫病原进行快速和精确检测,以期解决该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困难问题,同时通过免疫没技术的运用,开展大规模临床样品的调查,探索该病原的生活史特征及传播途径。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特异性鉴定。试验选取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暂养基地,人工养殖场患“牛奶病”三疣梭子蟹和“黄水病”拟穴青蟹中分离的血卵涡鞭虫,利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了抗血卵涡鞭虫的虫体单抗,筛选出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B2、3G4、4G7,上述单抗经检测,均具有ELISA反应特性,杂交瘤细胞上清下限效价达到了5.12×10-4。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表明三者均为IgG类抗体,用筛选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小鼠腹水抗体,其腹水效价达到了8.00×10-4。3株杂交瘤细胞株经克隆化后连续传代40代,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测其OD492滴度仍在5.12×10-4之上,说明有较好的稳定性。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对血卵涡鞭虫抗原和蟹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株单抗只与血卵涡鞭虫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不与血淋巴细胞发生交叉反应,进一步利用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荧光抗体方法对单抗特异性进行鉴定,阳性虫体被染上黄绿色荧光,而正常三疣梭子蟹血淋巴则未被染色,显示了3株单抗有较好的特异性。第二、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以针对血卵涡鞭虫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捕获抗体,纯化的抗血卵涡鞭虫的兔抗血清为检测抗体,初步建立了检测血卵涡鞭虫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方阵滴定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包被的单克隆抗体浓度为10μg/mL,多抗兔血清工作浓度为14.30μg/mL,待检样品稀释度为1:800;HRP-羊抗鼠IgG按1∶20000稀释。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86份已知背景样品进行检测,阳性检出为97.6%,血卵涡鞭虫抗原检测的灵敏度为100pg/mL,结果表明,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诊断三疣梭子蟹牛奶病血卵涡鞭虫的检测。

谭夕东,贾晓杰[5](2011)在《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文中研究表明河蟹蟹苗质量对养殖户养殖河蟹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购买蟹苗时,大多养殖户还是采用原来的老方法,并且很容易轻信育苗厂家的片面介绍和一些不实之词而信以为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作者根据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并综合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影响蟹苗质量的主要原

谭夕东,贾晓杰[6](2011)在《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文中认为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因其一对复眼生于长长的眼柄未断,露出眼窝之外,眼睛显得大而突出,故又名大眼幼体。在购买大眼幼体时,还是采用原来的老方法,并且很容易轻信育苗厂家的片面介绍和一些不实之词而信以

谭夕东,贾晓杰[7](2011)在《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因其一对复眼生于长长的眼柄未断,露出眼窝之外,眼睛显得大而突出,故又名大眼幼体。在购买大眼幼体时,还是采用原来的老方法,并且很容易轻信育苗厂家的片面介绍和一些不实之词而信以为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作者根据多年来

王家军[8](2010)在《宝应县优质河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Edwards),为我国特产。宝应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境内湖荡众多,河蟹是宝应历史上重要捕捞品种。由于水利设施建设及资源遭到破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逐渐转变为人工养殖,至今已经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品种,河蟹产业成为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者对优质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试验。本研究对河蟹的生活习性、繁殖习性、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等进行了综述;对影响河蟹养成品质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对河蟹养殖效果及品质影响较大的因素有蟹种种质、养殖模式、环境条件、饵料营养等,概述了优质蟹养殖管理及病害防治措施的技术现状。在优质蟹养殖技术的试验过程中,作者集成了河蟹种质形态鉴别、病原检测、生态健康养殖精细化管理等养殖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每667m2放扣蟹433只,每667m2产成蟹57.6千克,平均规格194克,最大个体350g,回捕率68.47%;在试验河蟹不同放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时,通过放养不同密度、不同规格的扣蟹观察对河蟹养成结果的影响,混养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鱼类对河蟹养成效果的影响,发现放养较大规格的扣蟹养殖效果较好,混养20尾/667m2以下的鳜鱼对河蟹养殖效果影响不大,混养数量超过90尾/667m2以上的花白鲢,会影响河蟹养殖效果;另外进行了成鱼池塘混养河蟹模式的养殖试验,老化池塘使用微孔增氧设施养殖效果的生产性对比试验,试验结论对宝应优质河蟹养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使宝应县河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作者通过分析研究宝应河蟹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做强、做大宝应河蟹产业的思路,从政策引资延链、强化协会功能、调整养殖结构、培植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工河蟹产品、发展河蟹文化等多方面提出宝应河蟹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张杰[9](2009)在《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与分析》文中认为河蟹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消费市场十分广阔,目前已成为我国内陆水域重要的增养殖对象。我国的河蟹分布区域较广,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瓯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分布密度较高,其产卵场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沿岸和环黄渤海沿岸的海淡水交汇水域,我国的江苏、上海、浙江、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是天然蟹苗的主要产区,其中长江、辽河、瓯江等水系的天然蟹苗产量最高。而人工育苗的繁殖基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和上海市,其中江苏省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南通市是江苏省蟹苗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产量占江苏蟹苗总产量的20%,河蟹苗种生产已经成为南通地区水产养殖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其苗种生产规模和育苗技术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广大蟹农的收益和地方财政的收入,因此研究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南通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通地区主产长江水系蟹苗,长江水系蟹苗与辽河水系蟹苗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养成的商品蟹不仅规格大,而且产量高、品质最优,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的主选品种。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人工养殖以来,苗种的供给问题一直是养殖面积扩大和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天然海水育苗、人工海水育苗、工厂化育苗和池塘育苗技术瓶颈的突破,蟹苗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蟹苗的供给已由紧缺转为滞销,由此引发的育苗产业危机已引起学者和业者的普遍关注。南通地区河蟹育苗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其它地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所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相似,研究南通地区河蟹育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获得的成果可为国内其它地区蟹苗产业所借鉴,因此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南通地区的蟹苗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集工厂化育苗、土池仿生态育苗、幼体饵料培育、病害防治及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体系,育苗技术成果已由早期的小试、中试转化为目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产业的集约化程度和育苗单产大幅度提高,为河蟹养殖业苗种来源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河蟹育苗生产也存在着发展规模扩张过快、苗种质量良莠不齐、产能严重过剩和市场销售不畅等问题,丰产不丰收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且亏损面正在逐年扩大,如何确保河蟹产业能够健康、稳定和有序的发展已成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南通地区蟹苗产业现状的分析和发展战略的讨论,总结了河蟹育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并针对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的变化趋势,提出了苗种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战略重点及规划和部署,同时对如何确保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于多方协同和产业联动,同时必须适度压缩生产规模,做到按需定产和有序发展,并在优质亲本培育、良种选育、水域生态改良、优质天然饵料培育、苗种质量的提高、生产成本的降低、市场规范与监管等方面予以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政策配合,以推动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繁育与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马善乐,宋新成,周德山[10](2006)在《河蟹育苗丝状细菌病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

二、河蟹幼体阶段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蟹幼体阶段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暂养海捕日本蟳“牛奶病”病原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日本蟳概述
        2.1.1 生活习性
        2.1.2 形态特征
        2.1.3 暂养殖现状
    2.2 海产蟹病害研究进展
        2.2.1 细菌性疾病
        2.2.2 真菌病
        2.2.3 病毒病
        2.2.4 寄生虫病
    2.3 海水蟹类病害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 酶联免疫吸附法
        2.3.2 单克隆抗体技术
        2.3.3 核酸杂交检测技术
        2.3.4 常规定性PCR检测方法
        2.3.5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法
    2.4 海水蟹类“牛奶病”病原的研究近展
        2.4.1 血卵涡鞭虫
        2.4.2 酵母菌
        2.4.3 微孢子虫
        2.4.4 细菌
    2.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章 日本蟳“牛奶病”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来源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试验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病蟹的主要临床症状
        3.2.2 病蟹的组织病理
        3.2.3 病蟹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3.2.4 病原的密度梯度分离提纯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日本蟳“牛奶病”的病原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来源
        4.1.2 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4.1.3 回归感染试验
        4.1.4 海捕日本蟳WSSV携带率检测
    4.2 结果
        4.2.1 病原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4.2.2 回归感染实验
        4.2.3 海捕日本蟳WSSV携带情况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患“牛奶病”日本蟳机体几种酶活力的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比较
        5.2.2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比较
        5.2.3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比较
        5.2.4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比较
        5.2.5 正常和患病日本蟳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比较
    5.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蟹类常见疾病研究进展
        1.1 病毒性疾病
        1.2 细菌性疾病
        1.3 真菌和藻类疾病
        1.4 寄生虫
        1.5 其他原因疾病
    2.中华绒螯蟹蟹肝胰腺病症研究进展
        2.1 发病症状
        2.2 流行情况
        2.3 病因及病原
        2.4 致病机理
    3.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3.1 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及技术路线
        3.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组织病理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肝胰腺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2.2 鳃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2.3 其他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3 讨论
        3.1 中华绒螯蟹组织病理变化对蟹造成的影响
        3.2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与其他病症的关联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肝胰腺抗氧化酶活性及代谢产物 MDA 含量测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检测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肝胰腺中三种抗氧化酶 SOD、CAT、GSH 的活性
        2.2 肝胰腺中代谢产物 MDA 的含量
    3 讨论
        3.1 3 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代谢产物 MDA 含量变化的分析
        3.2 3 种抗氧化酶活性及代谢产物 MDA 含量与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颤抖病
2 细菌病
    2.1 水肿病
    2.2 肠炎病
    2.3 肝坏死病
    2.4 烂鳃病
    2.5 甲壳附肢溃疡病
2寄生虫病
    2.1固着类纤毛虫病
    2.2蟹奴病
3 真菌病
4 河蟹蜕壳不遂症
5 上岸不下水症

(4)三疣梭子蟹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疣梭子蟹病害现状及研究进展
        1.1.1 细菌性疾病
        1.1.1.1 弧菌病
        1.1.1.2 细菌性甲壳病
        1.1.1.3 丝状细菌病
        1.1.1.4 烂鳃病
        1.1.1.5 发光病
        1.1.2 真菌病
        1.1.2.1 链壶菌病
        1.1.2.2 酵母菌病
        1.1.3 病毒病
        1.1.4 寄生虫病
        1.1.4.1 固着类纤毛虫病
        1.1.4.2 微孢子虫病
        1.1.4.3 蟹奴病
        1.1.4.4 血卵涡鞭虫引起的“牛奶病”
        1.1.5 非病原微生物引起蟹死亡
    1.2 国内外对血卵涡鞭虫病原研究情况
        1.2.1 血卵涡鞭虫的分类地位和生活史特征
        1.2.2 血卵涡鞭虫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研究
        1.2.3 国内外对甲壳类血卵涡鞭虫的检测方法
    1.3 抗体技术在水产经济动物疾病防制中的应用现状
        1.3.1 抗体技术在蟹类疾病检测上的应用
        1.3.2 抗体技术在鱼类疾病检测上的应用
        1.3.3 抗体技术在虾类疾病检测上的应用
    1.4 三疣梭子蟹养殖和病害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1.4.1 三疣梭子蟹养殖方式不科学
        1.4.2 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有待改进
        1.4.3 三疣梭子蟹病害防控展望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2.1 单抗制备试验材料
        2.1.1 实验用虫株、动物和细胞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3.1 细胞培养和融合所用试剂
        2.1.3.2 免疫学试剂
        2.1.3.3 其它生化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1.4.1 细胞培养有关试剂的配制
        2.1.4.2 ELISA 有关试剂的配制
        2.1.4.3 其它有关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抗原制备
        2.2.2 动物免疫
        2.2.3 筛选方法的建立
        2.2.3.1 间接ELISA 的基本程序
        2.2.3.2 封闭剂和封闭时间选的确定
        2.2.3.3 间接ELISA 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2.2.4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2.2.4.1 SP2/0 骨髓瘤细胞的复苏、扩大培养
        2.2.4.2 饲养细胞的准备
        2.2.4.3 准备骨髓瘤细胞
        2.2.4.4 准备脾细胞
        2.2.4.5 细胞融合
        2.2.4.6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2.2.4.7 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培养
        2.2.4.8 杂交瘤细胞的冻存
        2.2.4.9 杂交瘤细胞的复苏
        2.2.5 杂交瘤细胞腹水制备
        2.2.6 单克隆抗体鉴定
        2.2.6.1 杂交瘤细胞培养上清和腹水效价测定
        2.2.6.2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2.2.6.3 单克隆抗体的抗原位点分析
        2.2.6.4 单克隆抗体分泌稳定性鉴定
        2.2.7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2.2.7.1 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交叉反应试验
        2.2.7.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2.2.8 数据处理
    2.3 试验结果
        2.3.1 血卵涡鞭虫样本采集和鉴定
        2.3.2 抗原制备及浓度测定
        2.3.3 免疫小鼠血清效价检测结果
        2.3.4 间接ELISA 方法建立
        2.3.4.1 封闭剂选择和封闭时间确定
        2.3.4.2 间接ELISA 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2.3.5 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
        2.3.5.1 杂交瘤细胞阳性集团克隆化
        2.3.5.2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
        2.3.6 单克隆抗体鉴定
        2.3.6.1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2.3.6.2 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
        2.3.6.3 单克隆抗体的抗原位点分析
        2.3.6.4 单克隆抗体分泌稳定性分析
        2.3.7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2.4 讨论
        2.4.1 对抗原制备和动物免疫的讨论
        2.4.2 细胞融合及杂交瘤细胞筛选
        2.4.3 杂交瘤细胞建株分析
        2.4.4 单克隆抗体腹水制备
        2.4.5 间接ELISA 筛选方法建立与抗体效价测定的讨论
        2.4.6 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的分析
第三章 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的初步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3 多抗血清、包被单抗、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确定
        3.1.4 双抗体夹心ELISA 试验步骤
        3.1.5 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
        3.1.6 临床样品检测
    3.2 结果
        3.2.1 单克隆抗体和多抗血清蛋白含量的测定
        3.2.2 最佳试验条件的确定
        3.2.3 封闭剂选择和最佳封闭时间确定
        3.2.4 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
        3.2.5 临床样品检测结果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质量蟹苗的主要特征及各种蟹苗至Ⅱ期仔蟹的成活率
    1.1 不同质量蟹苗的主要特征及显微镜观察结果1.1.1优质蟹苗
        1.1.2 劣质蟹苗
        1.1.3 第三种蟹苗
    1.2 不同质量的蟹苗发育变态至Ⅱ期仔蟹的成活率
        1.2.1 优质蟹苗
        1.2.2 杂色苗
        1.2.3 第三种蟹苗
2 影响蟹苗质量的原因分析
    2.1 菌血病
    2.2 聚缩虫与丝状细菌
        2.2.1 聚缩虫病的附着危害情况
        2.2.2 丝状细菌的附着危害情况
    2.3 淡化时间和淡化程度
3 有关蟹苗质量一些问题的探讨
4 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对培育效果的影响
5 提高蟹苗质量的技术措施

(6)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优质蟹苗的主要特征
二、影响蟹苗质量的原因分析
三、有关蟹苗质量一些问题的探讨
四、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对培育效果的影响
五、提高蟹苗质量的技术措施

(7)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质量蟹苗的主要特征及各种蟹苗至Ⅱ期仔蟹的成活率
    1. 不同质量蟹苗的主要特征及显微镜观察结果
    2. 不同质量的蟹苗发育变态至Ⅱ期仔蟹的成活率不同
二、影响蟹苗质量的原因分析
    1. 菌血病是影响蟹苗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2. 聚缩虫或丝状细菌的危害和影响是决定质量优劣的第二要素
    3. 淡化时间和淡化程度是优质蟹苗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有关蟹苗质量一些问题的探讨
    1. 品系越纯, 个体越大蟹苗的质量就越好吗?
    2. 丰年虫用得越多蟹苗质量就越好吗?
    3. 用单细胞藻类活体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鲜活的
    4. 河蟹育苗期间随便给幼体喂点什么饵料就行了吗?
    5. 蟹苗个体大小除与种蟹个体大小、育苗方式和工艺
    6. 药源性和营养性疾病可从蟹苗的表现特征予以简单
    7. 不同育苗方式所培育的大眼幼体, 其质量有一定的
四、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对培育效果的影响
    1. 正确的养殖技术是提高I期在蟹成活率的基本保证选。
    2. 大眼幼体早期低水温时的培育效果略好于后期高水温期时的培育效果。
    3. 水温高低不是I期仔蟹死亡的主要原因。
五、提高蟹苗质量的技术措施

(8)宝应县优质河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2 河蟹的地理分布
    3 影响河蟹品质的主要因素
        3.1 河蟹质量评判标准
        3.2 影响养殖河蟹质量优劣的主要因素
        3.2.1 蟹种
        3.2.2 养殖模式
        3.2.3 环境条件
        3.2.4 饵料营养
    4 优质蟹养殖管理技术研究现状
        4.1 蟹种放养技术
        4.1.1 蟹种选择
        4.1.2 蟹种放养
        4.1.3 配养品种的选择
        4.1.4 搭配放养模式
        4.2 养殖环境营造技术
        4.2.1 养殖池口的清整消毒
        4.2.2 水草品种的选择与种植
        4.2.3 螺蛳的放养
        4.2.4 底质改良
        4.3 投饵管理技术
        4.4 水质调控技术
        4.4.1 水源选择
        4.4.2 水位调节
        4.4.3 水质调节
        4.4.4 增氧设施使用
        4.5 防逃与捕捞技术
        4.5.1 蟹池防逃
        4.5.2 捕捞
        4.6 蟹病防控技术
        4.6.1 预防措施
        4.6.2 药物治疗关键
        4.7 常见蟹病的诊治
        4.7.1 颤抖病的防治方法
        4.7.2 黑鳃病的防治
        4.7.3 水肿病的防治
        4.7.4 纤毛虫病的防治
        4.7.5 脱壳不遂病的诊治
        4.7.6 氨中毒的防治
    5 展望
第二章 宝应优质蟹养殖相关技术的研究
    1 优质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试验
        1.1 试验池塘
        1.2 清塘准备
        1.3 苗种放养
        1.3.1 苗种筛选
        1.3.2 放苗
        1.3.3 苗种检疫
        1.4 养殖管理
        1.4.1 水质管理
        1.4.2 投喂管理
        1.4.3 病害防治
        1.5 产量与效益
        1.5.1 收获情况
        1.5.2 效益分析
        1.6 分析与讨论
    2 河蟹不同放养模式养殖效果的比较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1.2 塘口条件
        2.1.3 塘口准备
        2.1.4 苗种情况
        2.1.5 饲养管理
        2.1.6 测定指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蟹种放养密度对效果的影响
        2.2.2 扣蟹放养规格对河蟹养殖效果的影响
        2.2.3 混养鳜鱼对河蟹养殖效果的影响
        2.2.4 混养花白鲢密度对河蟹养殖效果的影响
    3 鱼蟹混养模式养殖效果试验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塘口条件
        3.1.2 塘口准备
        3.1.3 苗种放养
        3.1.4 投喂管理
        3.1.5 水质管理
        3.1.6 病害防治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量情况
        3.2.2 分析与讨论
    4 微孔增氧在老化池塘养蟹中的应用对比试验
        4.1 试验条件
        4.1.1 塘口情况
        4.1.2 放养前的准备
        4.1.3 苗种放养
        4.1.4 微孔管道增氧机的设置
        4.2 养殖管理
        4.2.1 水质管理
        4.2.2 投喂管理
        4.2.3 病害管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收获与效益
        4.3.2 讨论与分析
第三章 宝应县河蟹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1 宝应县河蟹产业的现状分析
        1.1 养殖业现状
        1.2 品牌及流通现状
        1.3 加工现状
    2 宝应河蟹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河蟹苗种的自给率低
        2.2 养殖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
        2.3 河蟹产业链短
        2.4 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2.5 精品蟹品牌销售比例偏小
        2.6 养殖技术有待进一步推广和提高
        2.7 缺乏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
    3 宝应河蟹产业发展对策
        3.1 落实优惠政策,多渠道利用吸引资金,延伸河蟹产业链
        3.2 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规划精品蟹养殖基地,强化协会功能
        3.3 紧紧围绕市场变化,积极作好河蟹养殖结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
        3.4 培植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3.5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河蟹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6 发展河蟹深加工技术,开发多样化产品
        3.7 加强宣传与引导,发展河蟹文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河蟹育苗与养殖的发展历史
    2 河蟹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的地位
    3 我国河蟹苗种生产的现状
        3.1 人工配制海水育苗
        3.2 天然海水土池育苗
        3.3 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
第二章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 人工育苗产业的兴起
    2 南通蟹苗的生产模式
    3 原良种培育现状
    4 幼体开口饵料的生产
    5 生产规模与产量
    6 市场状况
    7 河蟹土池育苗工艺流程及技术进步
        7.1 育苗场设施条件
        7.2 亲蟹越冬与交配
        7.3 育苗前的准备
        7.4 幼体培育
        7.5 蟹苗的捕捞、淡化
    8 河蟹工厂化育苗工艺流程及技术进步
        8.1 亲蟹培育
        8.2 抱卵蟹培育
        8.3 人工育苗
        8.4 日常管理
    9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9.1 育苗规模过大,供远大于求
        9.2 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9.3 质量意识参差不齐
        9.4 种质退化
        9.5 养殖技术滞后
        9.6 苗种管理不到位
        9.7 研发与推广力度不强
        9.8 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加强
第三章 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3 可持续发展应达到的目标和判断标准
        3.1 可持续发展应达到的目标
        3.2 可持续发展判断标准
    4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4.1 新要求对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任务
        4.2 新的体系要求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有新突破
        4.3 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有新思路
    5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5.1 坚持产业化经营
        5.2 坚持可持续发展
        5.3 坚持依法管理
        5.4 政策保障
    6 南通河蟹苗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目标
        6.1 加强苗种生产技术研究
        6.2 建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
        6.3 建立种质资源与苗种生产发展动态平衡体系
第四章 提高南通地区河蟹育苗效益的技术措施
    1 种质保障
        1.1 长江水系原良种的保护
        1.2 优质种源选育
        1.3 建立蟹苗种源基地
        1.4 建立亲蟹培育放流基地
    2 育苗生态的优化与改良
        2.1 水质处理方法的改进
        2.2 底质改良方法
    3 提高蟹苗质量的方法
        3.1 培育优质天然饵料
        3.2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3.3 强化技术培训
        3.4 提高蟹苗暂养技术水平
        3.5 加强育苗后期的投饲管理
        3.6 建立蟹苗标准化生产体系
        3.7 建立河蟹苗种品牌
    4 强化市场管理
        4.1 加强行业指导,搞好科学规划
        4.2 调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市场
        4.3 重视和扶持龙头企业
        4.4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销售市场行为
        4.5 建设河蟹苗种产业信息物流平台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蟹育苗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体及症状
    1.1 病原体
    1.2 症状和危害性
2 流行情况
3 病因分析
    3.1 天然水源带菌
    3.2 生产环节把关不严
    3.3 饵料携带病原体
    3.4 育苗池水有机质含量高
4 预防措施
    4.1 严格育苗用水消毒, 消灭疾病传染源
    4.2 实施生物生态防治, 降低水中有机物浓度
    4.3 施用微生物制剂
    4.4 换水、施药
5 治疗方法

四、河蟹幼体阶段丝状细菌病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暂养海捕日本蟳“牛奶病”病原初步研究[D]. 赵莉.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2]中华绒螯蟹肝胰腺病症的病理分析[D]. 张瑶.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 [3]中华绒螯蟹常见疾病综述[J]. 陈光芸,王晓峰. 水产养殖, 2012(03)
  • [4]三疣梭子蟹血卵涡鞭虫单克隆抗体研制及其初步应用[D]. 查智辉. 浙江海洋学院, 2011(11)
  • [5]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J]. 谭夕东,贾晓杰. 水产养殖, 2011(02)
  • [6]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J]. 谭夕东,贾晓杰. 渔业致富指南, 2011(01)
  • [7]河蟹蟹苗质量分析及鉴别技术[J]. 谭夕东,贾晓杰. 中国水产, 2011(01)
  • [8]宝应县优质河蟹养殖技术及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D]. 王家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南通地区河蟹苗种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与分析[D]. 张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10]河蟹育苗丝状细菌病的防治[J]. 马善乐,宋新成,周德山. 河北渔业, 2006(11)

标签:;  ;  ;  ;  ;  

河蟹幼虫期丝状细菌病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