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SK数字解调算法的仿真与实现

GMSK数字解调算法的仿真与实现

一、一种GMSK数字解调算法的仿真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丁宇安[1](2021)在《卫星AIS载荷信号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对远洋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加。卫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船舶信息辅助系统。基于卫星中继通信的AIS系统可以在远离陆地的海域实现大规模覆盖,帮助海洋监测机构及时掌握周围海域的信息。卫星AIS系统采用自组织时分多址接入(Self-organiz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OTDMA)技术,加 之卫星高速运行时对信号的影响,导致了卫星AIS信号会出现信号重叠、丢失等一系列问题。为避免AIS卫星发射后检测性能不理想,需要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找到合适的卫星设计方案。我国现有的卫星AIS数据较少,因此需要一个可靠、准确的卫星AIS载荷信号仿真系统来提供有效的AIS实验仿真数据。本文从卫星AIS基础技术出发,调研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技术成果,设计并实现了卫星AIS载荷信号仿真系统平台。首先,本文充分调研了卫星AIS研究现状,结合卫星AIS相关国际标准和建议书,研究了卫星AIS仿真系统的相关技术。其次,本文分析并指出了现有的AIS仿真模拟系统及算法的不足及短板,结合移动卫星通信等理论,根据卫星AIS系统相关国际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动态卫星AIS仿真模型。介绍了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的仿真架构设计思路。从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模拟源端、解调端两方面详细阐述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紧接着,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操作性和使用性,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可视化平台。介绍了平台的架构组成,展示了平台各个界面的功能设计及使用流程。最后,本文以场景及各类卫星参数作为变量,使用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系统的信号冲突重数及检测概率。根据仿真实验结果,提出一种提高船舶检测概率的AIS+LAIS模拟仿真系统优化方案。在平台上同步实现并进行了系统仿真,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朱继飞[2](2021)在《VDES系统可视化场景仿真和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繁荣,船舶数量与客货运航线不断增加,用于船舶监管和航路管制的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存在信息传输速率较慢、物理信道有限等缺陷,特别在船舶密集区域AIS广播消息的时隙冲突严重,从而导致对船舶的监管能力急剧下降,严重影响海上航行安全。传统的AIS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海上船舶监管的需求,新一代的VDES(VHF Data Exchange System)系统应运而生。VDES系统在保持原来AIS系统工作方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ASM信道和VDE信道,提升了信息传输速率,扩充了数据交互能力。但在相关建议书中VDES系统未对AIS系统做任何改进,在港口、河流出海口、近海等船舶密集区域AIS系统时隙冲突严重的问题并未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航行安全消息等级分类的自适应信道选择方法,使用ASM和VDE中还未分配具体内容的逻辑信道发送低安全等级的AIS广播消息,从而有效降低时隙冲突概率。利用飞机和卫星接收船舶广播信号,掌握重点区域乃至全球船舶实时动态信息,为各类船只航行安全提供保障是现在和未来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但现有接收机大都不能满足星载场景下频偏和灵敏度的应用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对VDES物理层的多种调制方式的接收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适用于星载场景抗大频偏、高灵敏度的VDES信号接收算法,并在硬件平台上对该算法进行了实现和测试。具体工作如下:(1)针对AIS系统目前的时隙冲突问题,将广播消息根据与航行安全的相关程度进行了分类,利用AIS系统终端可监听广播信道的能力,设定时隙冲突阈值,提出了一种自适应信道选择方案。面向单密集小区、岸基接收以及星载接收等应用场景,对本文提出的自适应信道选择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给出了性能评估结果,对未来VDES系统接入协议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针对传统信号检测和帧同步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抗大频偏的基于相位变化量的信号检测算法,通过频率、相位估计,结合改进的ML相干解调算法,同时设计了以置信度标定为先验信息的纠错技术,提高了信号检测概率、降低了报文正确解调的信噪比门限。最后对以上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在不同信噪比和频偏时,针对VDES系统内多种调制方式的信号,均取得良好效果;(3)以VDES系统内的GMSK调制方式为例,对本文提出的抗大频偏高灵敏度接收方案进行了硬件实现,并使用KC705和AD9361搭建了测试平台,测试中使用矢量信号源产生信号,结果表明:在频偏±4kHz范围内,单时隙报文灵敏度达到-123.5dBm,双时隙报文灵敏度达到-122.4dBm。

胡福[3](2021)在《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军事通信系统中,通信抗干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跳频技术因良好的抗干扰性能而被广泛运用。同时,由于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Keying,GMSK)频带较窄、频谱特性良好及包络稳定等优点,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跳频通信系统中。因此,本文针对跳频通信中GMSK非相干解调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一种GMSK跳频通信系统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方案,并通过理论分析和硬件实现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第一,总结了跳频通信系统与GMSK调制解调技术的发展现状。分别论述了MSK调制技术、GMSK调制与解调技术、以及跳频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重点调研了GMSK解调技术中的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技术,为后续的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研究了GMSK解调算法原理,确定了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设计方案为一比特差分解调。此外,对系统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给出了频率同步误差和采样偏移量对GMSK非相干解调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GMSK一比特差分非相干解调的复杂度分析。第三,设计了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的总体实现架构,完成了FPGA实现和实验室验证。首先,完成各个子模块的独立设计与实现,并对各个子模块进行接口约束;接着,将各个子模块联合起来进行功能仿真、逻辑综合与实现,并根据时序报告来优化时序;然后,分析了GMSK非相干解调的硬件资源消耗情况;最后,进行上板测试,分析测试链路带宽、星座图、接收机灵敏度及误码率结果,并对比仿真链路中的带宽、解调后的星座图及误码率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跳频通信中,Turbo编译码的条件下,GMSK解调误码率小于10-5,定点实现性能损失小于2 d B。本论文完成了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方案设计与实现,为跳频通信中GMSK解调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支持,并对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聂瑾[4](2021)在《基于复合调制特征的遥测信号调制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卫星通信遥测领域,涉及的调制类型十分丰富,包括二次调制、连续相位调制等较为复杂的调制信号,这给调制识别领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针对复合调制特征这一概念建立了数学模型,研究了二次调制相关集合{PCM/FM、BPSK/PM、QPSK/PM、OQPSK/PM、2FSK/PM},与连续相位调制(CPM)相关集合{FM、MSK、GMSK}的识别问题,并基于决策树分类器设计了总体调制集合{CW、AM、FM、BPSK、QPSK、OQPSK、8PSK、DBPSK、DQPSK、CPM}的识别方案。主要工作如下:对于可以使用解调提取复合调制特征的二次调制集合,给出了一套先解调后识别的处理方法。针对FM与PM类信号,将循环谱谱线特征运用到PCM/FM信号的识别过程中,在信噪比大于0d B时有效区分这两种调制类型。分析了调制信号的谱线生成特性,并利用谱线比值作为分类特征,实现了BPSK/PM、QPSK/PM、OQPSK/PM、2FSK/PM等信号的识别,在信噪比7d B以上达到95%以上的识别成功率。在识别步骤中涉及的PM信号解调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提取相角前先通过锁相环的方案,提高了载波同步效果,对于解调中涉及的载频带宽等参数估计等问题,给出了较为简洁的估计方法。对于难以直接提取相位中复合调制特征的频率调制与连续相位调制,本文分析了FM与CPM调制的差异在于是否包含数字符号信息,并以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谱提取符号速率谱线的特征参数,在信噪比0d B以上实现两种调制类型的有效识别。对于同样属于CPM调制类内的MSK与GMSK调制类型,本文整理了其信号模型及其循环平稳特性,发现由于其频率脉冲成型函数的区别,信号做四次方后循环谱不同循环频率截面的谱线数量不同,并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循环谱的离散谱线特征提取方法,并利用谱线比值作为特征参数,在7d B有效区分这两种调制类型。最后研究了CPM信号的类间识别问题,针对调制集合{CW、AM、FM、BPSK、QPSK、OQPSK、8PSK、DBPSK、DQPSK、CPM},分别利用包络平方谱符号信息谱线、瞬时幅度特性、高阶累积量等多种统计量特征,给出了基于决策树的调制识别方案,在信噪比8d B以上时有95%以上的识别成功率。

刘蒙蒙[5](2020)在《串行级联CPM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续相位调制(CPM)是一种具有较高频谱效率和功率利用率的恒包络有记忆调制技术。它的恒包络特性解决了诸如振幅键控(ASK)和正交幅度调制(QAM)等非恒包络调制对非线性放大器不适应的问题。这些优势有利于其在诸如卫星通信、深空通信和无人机通信等通信领域中应用。为了兼顾较高频谱效率和功率利用率的同时提高传输可靠性,选择合适的纠错码与CPM级联构成串行级联CPM(SCCPM)方案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研究方向。本论文主要考虑在卫星通信和无人机通信等无线通信领域中,基于有限的功率和频谱资源如何应对存在的大多普勒频移和低信噪比环境。虽然SCCPM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提到的这些问题,但涉及到的低复杂度解调算法设计、外码选取和系统建模以及抗突发错误和多普勒频移能力等关键问题仍然值得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将针对上述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展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给定的SCCPM系统模型,分别对作为外码的纠错码和作为内码的CPM这两方面进行了原理阐述。对于纠错码,详细介绍了低密度校验(LDPC)码和极化(Polar)码的编译码原理。对于CPM,具体介绍了单调制指数CPM(Single-h CPM)和多调制指数CPM(Multi-h CPM)的表达式、常用的Rimoldi分解和PAM分解以及相干解调和非相干解调算法。2.考虑基于Rimoldi分解的串行级联Single-h CPM系统,为了削弱其递归结构带来的差错传播影响,提出了一种非递归结构。该结构可以改善误码性能且容易实现。接着利用非相干解调对信道状态信息不敏感且不需要精确同步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导频辅助准相干解调算法(PA-QCDA),借助导频符号和滑窗思想,该解调算法的性能明显优于非相干解调的同时逼近于相干解调。再将提出的非递归结构和准相干解调算法应用到LDPC编码的GMSK系统和Polar编码的MSK系统中。还从功率谱和频谱效率两方面对非递归GMSK调制参数进行了优化选择。仿真结果表明,无论在突发噪声还是频相偏的干扰下这两个系统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性能,适合应用于卫星通信等无线通信领域。3.针对串行级联Multi-h CPM系统,考虑常用的PAM分解和Rimoldi分解的弊端,设计了一种新的分解方式,并给出了详细的推导过程。基于提出的新分解方式,将准相干解调算法应用到Multi-h CPM信号的解调中。再从解调复杂度、解调性能和功率谱这三个方面比较了Multi-h CPM系统和Single-h CPM系统。虽然非递归Single-h CPM系统具有更低的实现复杂度,但其解调性能和功率谱性能都不如Multi-h CPM系统。最后考虑LDPC编码的Multi-h CPM系统,在抗频偏和相偏方面,该系统具有较优的性能,可成为卫星通信等无线通信领域中一个有潜力的传输方案。

李彦龙[6](2020)在《等离子鞘套下自适应编码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天器以高超声速在临近空间飞行过程中,在飞行器表面会产生厚厚的一层“等离子体鞘套”。等离子体鞘套会对入射的电磁波产生吸收、反射和散射,对测控通信信号产生强烈的干扰,会使飞行器与地面站之间传输的无线电信号发生衰减,导致通信的误码率加大,严重时甚至导致通信链路中断,形成“黑障”现象。现有的研究与实验表明,提高通信载波频率使其高于等离子体振荡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等离子体对通信信号的衰减,但通信的误码率依然很大。在临近空间测控通信中,可靠的通信系统对飞行器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尤其是载人航天器,良好的通信系统为航天飞行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提供了重要的保证。然而在实际的飞行器测控通信中,信息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总有一些信息的重要程度高于其他信息,比如飞行器的飞行航向、飞行姿态等信息就比较重要,需要优先保证可靠传输。喷泉码作为一种新型的纠错编码,具有无码率性和前向纠错性等优点,适合等离子体鞘套这样的不稳定信道。本文从喷泉码编码入手,结合等离子体信道的测量和预估结果,对喷泉码LT编码方案和度分布函数改进,设计了自适应编码方案,并行了实验论证。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从通信调制体制的角度入手,在软件无线电平台下设计和实现了典型测控通信系统的调制体制,分别为GMSK调制和DQPSK调制,并在等离子体模拟产生装置下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了等离子体对两种不同测控通信信号所产生的影响。2、针对大尺度变化的等离子体信道特性和对通信信号所产生的影响,引入了喷泉码LT编码,提出了自适应通信策略,自适应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实时测量飞行器发射天线的电压驻波比来实现对信道进行预估和划分,并将结果实时反馈给发射机,发射机根据反馈结果,自适应调整编码策略,优先保证高优先级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同时,针对动态等离子体信道,发展了伪码和交织编码技术,设计了“喷泉码LT码+校验+伪码+交织”的组合编码方案。3、根据建立的自适应通信系统模型,通过改进喷泉码LT编码方案来实时调整编码策略。并在在软件无线电平台GNU Radio下对分级LT编码、校验码、伪码和交织等编码进行了编程实现和测试,同时结合硬件平台USRP在地面上搭建了端到端的自适应通信原理样机。4、在实验室自研辉光放电装置和现有信道模拟机下模拟产生了等离子体信道,分别测试了自适应通信系统在不通频段(S/C/X频段)、不同调制体制和不同信息等级的实验。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编码方案和等离子体信道条件下,GMSK调制体制优于DQPSK调制方案。针对大尺度变化等离子体信道设计的自适应编码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先保证重要信息的可靠传输。但不能保证所有信息的可靠传输,更不能消除“黑障”现象。组合编码方案可以有效的利用动态等离子体信道的时隙资源,相较与单一编码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陈长龙[7](2020)在《Multi-h CPM调制解调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通信技术层出不穷,航天遥测体制也应时代要求不断完善,作为新一代遥测体制的多调制指数连续相位调制(Multi-h CPM)技术以恒包络、高带宽效率等优势逐渐出现在众多研究领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受限于其本身的信号特点,再加上参数众多的不确定性,以及接收机设计中同步和解调的高复杂度,理论研究转化为工程实现的过程较为缓慢。因此,本文围绕Multi-h CPM调制解调技术,在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上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对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现阶段CPM和Multi-h CPM的发展研究现状,分析技术优势点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开展Multi-h CPM调制解调技术研究的意义。对Multi-h CPM技术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介绍,推导其功率谱密度并重点探究各参数对信号功率谱的影响,给出基于最大似然原则的最佳解调模型,分析序列检测算法过程,为后面的研究和实现作铺垫。然后基于对信号的理论分析和软件无线电设计思想,提出一种通用的基于零中频构架的Multi-h CPM调制系统,以课题研究背景为前提构建调制参数,给出详细的系统设计方案,并在FPGA+AD9364平台上进行实现,通过工程仿真结果和信号频谱测试验证正确性。最后对接收机设计过程中的同步和解调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推导相关同步算法过程,对比其性能并提出改进。重点介绍Multi-h CPM信号的PAM分解,详细推导PAM分解过程,给出基于PAM分解的最优解调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PAM分解的低复杂度解调算法,通过仿真验证对比分析算法复杂度和误码性能,设计Multi-h CPM序列检测器,并利用Modelsim等软件验证提出的低复杂度序列检测算法,统计误码率,为Multi-h CPM信号的工程化实现提供初步的解决方案。

杨攀[8](2020)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功能模块化卫星应用终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各类在轨应用卫星超过200颗。这些卫星应用给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不同卫星的体制与频段不同,每一种体制的卫星都需要一套专用设备对卫星进行管理和应用。针对户外、科考、应急等应用场景,缺少可以对多种不同体制的卫星进行统一管理和应用的便携式通用设备,本文提出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功能模块化卫星应用终端,利用软件无线电的可重构性,在一套设备上实现对多种不同体制的卫星进行管理和应用,主要实现气象云图接收功能、数传功能以及常规测控功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设计了多功能模块化卫星应用终端的系统架构,包括硬件架构与软件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终端实现的功能需求,设计了气象云图接收功能、数传功能以及测控功能实现方案。其次研究了气象云图功能实现方案以及测控功能实现方案中所涉及到的信道编码与调制解调技术,主要包括FEC编码技术中的RS码与卷积码,以及FM、GMSK、BPSK调制解调技术,为后续软件实现提供理论基础。接着实现了数传功能实现方案中FPGA部分的DQPSK调制解调,主要包括数字自动增益控制模块、极性Costas环模块、位同步环模块和差分编解码模块。在数字自动增益控制模块中,实现了模值计算电路中CORDIC算法、功率计算电路中划分不等区域的线性插值算法以及反对数运算电路中压缩ROM查找表法;在极性Costas环模块中,对传统的极性Costas环进行改进以适应零中频接收机的解调;并仿真验证了只存在初始频偏、只存在频率斜升和初始频偏与频率斜升都存在的三种情况下DQPSK解调模块的解调性能。最后根据功能实现方案设计了数传功能、气象云图接收功能与测控功能的GRC流程图,并在一套设备上对三种功能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功能模块化卫星应用终端满足预期需求,利用软件无线电的可重构性可以实现通用的卫星管理与应用。

怀率恒[9](2020)在《AIS自主定位信息实时检测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应用逐渐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其逐步凸显的脆弱性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在航海领域,为了保障沿海船舶的航行安全,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已建议,船舶应配备天基和陆基双备份定位导航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一种信息实时交互助航系统,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Safety of Life at Sea,SOLAS)已经规定,所有300总吨以上的船舶必须强制安装AIS设备。AIS实现船舶自动识别功能所需要的位置信息来自于GNSS接收机,而一旦GNSS突然持续性中断,AIS系统将会瘫痪,进而严重威胁船舶航行安全。因此,在世界无线电导航计划中已明确将AIS测距定位列为备份的陆基无线电导航系统之一。目前,无论是GNSS还是传统的陆基定位系统,在定位测量过程中利用的都是同频同周期的连续载波信号,而AIS本质上是一个通信系统,其接入方式采用的是自组织时分多址(Self-Organiz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OTDMA),也就是 AIS 信号是非周期性的。并且AIS的载波信号采用的是高斯最小频移键控调制(Gaussian Filtered Minimum Shift Keying,GMSK),与传统定位系统的双相调制的载波是完全不同的,这意味着传统的载波测量技术无法用于从AIS信号中获取定位信息。因此,若利用AIS岸站信号实现定位,首先应解决如何在一个时隙内从AIS信号中获取定位信息这一技术难点,即非周期AIS信号的定位信息测量。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信号稀疏表示理论应用于AIS实时信号的检测,在深入研究AIS载波、字典训练算法、稀疏分解算法和AIS信号传输损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实时信号处理的稀疏表示算法,使用少量原子来表示AIS信号,获取AIS信号的全息数据,并减小噪声带来的偏差。然后,通过对AIS信号的载波特性、时隙以及基带波形的分析和协同感知处理,进一步提出一种AIS信号时间戳检测算法,以对AIS信号进行定位信息的检测,并最终实现定位信息的测量。本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获取AIS信号全息数据的问题,将信号稀疏表示理论应用于AIS实时信号。针对AIS信号结构和性质,对字典构造算法和稀疏分解算法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完备字典的AIS信号稀疏表示算法,获取了 AIS信号的全息数据。其次,针对由于AIS信号的非周期特性而必须在一个时隙内获取AIS信号全息数据的实时检测问题,通过对稀疏表示目标函数的数学变换和稀疏分解实现过程的优化,提出了一种信号分段表示和预先计算的AIS信号快速抗噪稀疏表示算法。与基于完备字典的AIS信号稀疏表示算法相比,该算法的稀疏表示精度提升约60%,误码率降低约70%,计算速度至少提升30%。之后,针对信号分段表示导致计算复杂度增加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算法的实时性,研究了 AIS信号的海面传输损耗。对传播距离、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和海面风速等不同条件下AIS信号的传输损耗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传输损耗的AIS信号自适应实时检测方法,并设计开发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 AIS 信号检测模块。最后,针对非周期AIS信号定位信息测量的问题,深入研究分析AIS信号基带波形,提出了一种AIS信号传播延时的测量方法,该方法能够检测利用AIS信号定位所需的时间戳信息,进而进行传播延时测量,搭建的实测平台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关于AIS定位信息的实时检测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于实现AIS自主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国际上该方向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彭冬雨[10](2020)在《短时猝发通信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子设备盛行的时代,存在较多影响信息正确发送和接收的干扰因素。因此,设计一个在复杂通信环境中能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地发送和接收的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短时猝发通信通过减少信号传输时长和增加信号传输时间的不确定性,可有效降低信息被发现的概率,具有抗截获、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好、传输效率高等特点。因此,在信息对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短时猝发通信基带传输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文中制定了信号体制方案,包括传输效率高的数据帧结构设计、码元同步序列的选取、定时同步方案、相位解旋方案、GMSK调制解调方案、LDPC编码译码方案。在短时猝发通信系统硬件平台下,对“GMSK+LDPC码”体制的基带系统使用Verilog HDL语言实现,将设计好的基带系统融合到硬件平台中,进行实际通信测试,并进行灵敏度测试。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1、为了满足猝发特性,设计了一种传输效率高的数据帧结构,该数据帧结构由有效信息和码元同步序列两部分构成。根据数据帧结构,提出了一种M-Part定时同步算法。将其与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的同步性能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的同步性能受频偏影响较大,而M-Part定时同步算法的同步性能受频偏的影响比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小很多,但复杂度比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高。2、为了消除频偏和定时恢复产生的相位误差,提出了两种相位解旋算法。对两种算法的抗频偏性能进行分析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多个子相关峰值相位信息的相位解旋算法抗频偏性能比基于单个相关峰值相位信息的相位解旋算法强。3、为了解决GMSK正交调制时相位计算消耗大量硬件资源及相位误差累积的问题,采用了一种波形存储正交调制的方法作为GMSK调制方案。设计了一种线性近似的GMSK解调方案,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差分解调方案性能差的问题。4、QC-LDPC码的校验矩阵具有准循环特性,该特性较好地解决了码长较长的LDPC码编码复杂度高及消耗较多硬件资源的问题,因此,在发射基带子系统设计中采用QC-LDPC编码作为LDPC编码方案。在接收基带子系统设计中采用串行结构的译码器实现改进型最小和LDPC译码算法,极大地减少了硬件资源消耗及硬件实现复杂度。

二、一种GMSK数字解调算法的仿真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GMSK数字解调算法的仿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AIS载荷信号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 卫星AIS系统概述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卫星AIS载荷信号仿真系统的研究意义
    1.2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卫星AIS仿真系统技术综述
    2.1 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
    2.2 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相关技术
        2.2.1 AIS帧结构
        2.2.2 信道参数计算
        2.2.3 GMSK调制
        2.2.4 盲信号分离
        2.2.5 GMSK信号解调
        2.2.6 时频同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卫星AIS仿真系统模拟信号源
        3.1.1 船舶区域建立及船舶信号模拟
        3.1.2 卫星初始参数相关设定和计算
        3.1.3 时隙分配模块
        3.1.4 生成AIS仿真信号
    3.2 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解调端
    3.3 卫星AIS模拟仿真系统可视化平台
        3.3.1 可视化平台——静态场景、动态场景仿真
        3.3.2 可视化平台——实际场景仿真
        3.3.3 可视化平台——理想场景仿真
        3.3.4 可视化平台——AIS冲突信号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仿真分析及系统优化提升
    4.1 系统仿真及分析
        4.1.1 船舶总数量对信号冲突重数的影响
        4.1.2 接收天线数量对船舶检测概率的影响
        4.1.3 消息种类对船舶检测概率的影响
        4.1.4 分布类型对船舶检测概率的影响
        4.1.5 信噪比对船舶检测概率的影响
        4.1.6 频点数对船舶检测概率的影响
        4.1.7 AIS冲突信号仿真实验
    4.2 系统优化
        4.2.1 LAIS简介
        4.2.2 AIS+LAIS模拟仿真系统设计实现思路
        4.2.3 仿真实验及对比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VDES系统可视化场景仿真和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二章 VDES系统基础
    2.1 VDES系统架构
    2.2 VDES信道频率划分
    2.3 VDES系统接入协议介绍
        2.3.1 VDES系统工作流程
        2.3.2 SOTDMA协议
    2.4 VDES物理层关键技术
        2.4.1 AIS链路
        2.4.2 ASM链路
        2.4.3 VDE链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的信道选择和可视化场景仿真
    3.1 VDES消息类型
        3.1.1 ASM消息类型
        3.1.2 VDE消息类型
    3.2 自适应的信道选择设计方案
        3.2.1 消息分类
        3.2.2 自适应信道选择
    3.3 基于自适应信道选择的场景仿真
        3.3.1 单个密集小区场景仿真
        3.3.2 基于岸基场景仿真
        3.3.3 星载环境场景仿真
    3.4 基于场景仿真的可视化数据展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DES信号接收算法研究
    4.1 VDES系统信号的产生
    4.2 信号检测
        4.2.1 匹配滤波检测算法
        4.2.2 循环特征检测算法
        4.2.3 能量检测法
        4.2.4 仿真结果分析
    4.3 帧同步
        4.3.1 经典帧同步算法
        4.3.2 抗大频偏的基于相位变化量的信号检测算法
    4.4 频率相位估计
        4.4.1 信息相位剥离
        4.4.2 经典频率相位估计方法
        4.4.3 FFT
        4.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信号解调
        4.5.1 非相干检测算法
        4.5.2 基于高精度频偏估计的ML解调算法
        4.5.3 QAM的相干解调方法
    4.6 检错与纠错
        4.6.1 CRC校验原理
        4.6.2 基于置信度标定的强力纠错算法
    4.7 仿真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DES信号接收算法测试
    5.1 测试平台介绍
    5.2 硬件模块功能介绍
        5.2.1 AD9361 芯片配置
        5.2.2 FPGA模块介绍
    5.3 硬件验证测试
        5.3.1 测试环境
        5.3.2 不同频偏下的灵敏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工作与贡献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GMSK调制解调与跳频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2.1 GMSK调制技术研究现状
        2.1.1 最小移频键控(MSK)调制技术
        2.1.2 GMSK调制技术
    2.2 GMSK解调技术及研究现状
        2.2.1 GMSK相干解调技术
        2.2.2 GMSK非相干解调技术
    2.3 跳频通信技术及研究现状
        2.3.1 跳频通信技术
        2.3.2 发展现状
    2.4 小结
第三章 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3.1 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主要性能指标需求
    3.2 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需求分析
        3.2.1 处理损失指标
        3.2.2 误码率指标
    3.3 GMSK跳频通信非相干解调整体波形设计
    3.4 GMSK跳频通信非相干解调发射机波形设计
        3.4.1 帧结构设计
        3.4.2 添加CRC
        3.4.3 编码
        3.4.4 码块交织
        3.4.5 填零
        3.4.6 添加保护间隔
        3.4.7 插入同步序列
        3.4.8 GMSK调制
        3.4.9 上采样
        3.4.10 上变频
        3.4.11 跳频
    3.5 GMSK跳频通信非相干解调接收机波形设计
        3.5.1 解跳
        3.5.2 下变频
        3.5.3 下采样
        3.5.4 GMSK解调
        3.5.5 解帧
        3.5.6 解交织
        3.5.7 译码
        3.5.8 CRC校验
    3.6 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关键技术分析
        3.6.1 算法原理
        3.6.2 性能仿真
    3.7 小结
第四章 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FPGA实现验证
    4.1 硬件设计平台及资源情况
    4.2 FPGA实现架构
    4.3 FPGA关键技术设计
        4.3.1 GMSK调制模块
        4.3.2 多相数字上采模块
        4.3.3 多相数字上变频模块
        4.3.4 跳频模块
        4.3.5 解跳模块
        4.3.6 多相数字下变频模块
        4.3.7 多相数字下采模块
        4.3.8 GMSK解调模块
    4.4 时序设计优化
    4.5 FPGA硬件资源消耗情况
    4.6 小结
第五章 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方案测试分析
    5.1 环境搭建
        5.1.1 测试环境
        5.1.2 测试设备
        5.1.3 测试场景
    5.2 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链路带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2 星座图测试结果与分析
        5.2.3 接收机灵敏度以及误码率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贡献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复合调制特征的遥测信号调制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复合调制分析与识别原理
    2.1 经典调制信号模型
        2.1.1 模调调制信号
        2.1.2 数字调制信号
    2.2 复合调制特征
    2.3 调制识别统计量特征
        2.3.1 瞬时统计量特征
        2.3.2 高阶累积量特征
        2.3.3 循环谱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次调制信号识别方法
    3.1 信号模型
        3.1.1 PCM/FM
        3.1.2 BPSK/PM
        3.1.3 QPSK/PM
        3.1.4 OQPSK/PM
        3.1.5 2FSK/PM
    3.2 外部调制类型识别方法
        3.2.1 瞬时频率直方图特征
        3.2.2 基于循环谱特征的识别
        3.2.3 仿真实验
    3.3 内部信号调制识别特征
        3.3.1 2FSK信号的识别特征
        3.3.2 MPSK类信号的识别特征
        3.3.3 仿真实验
    3.4 二次调制类型的识别决策树方案
    3.5 PM解调算法
    3.6 二次调制信号的参数估计
        3.6.1 载频估计
        3.6.2 带宽估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续相位调制信号识别方法
    4.1 CPM信号模型
    4.2 CPM信号线性分解
    4.3 CPM信号的循环平稳性分析
    4.4 FM与CPM的识别方法
    4.5 MSK与 GMSK的调制识别方法
        4.5.1 基于四倍频特征的识别方法
        4.5.2 基于延时相乘的识别方法
        4.5.3 基于循环谱的识别方法
    4.6 仿真实验
        4.6.1 FM与CPM的调制识别仿真
        4.6.2 MSK与 GMSK的调制识别仿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决策树的总体调制识别方案
    5.1 基于包络谱特征的集合划分
    5.2 存在码元信息的调制类型识别方案
        5.2.1 特征参数分析
        5.2.2 识别方案
    5.3 不含码元信息的调制类型识别方案
        5.3.1 特征参数分析
        5.3.2 识别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串行级联CPM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数字调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 串行级联CPM的发展
    1.3 本论文的主体结构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串行级联CPM系统
    2.1 SCCPM系统模型
    2.2 LDPC码编译码原理
        2.2.1 LDPC码的编码原理
        2.2.2 LDPC码的译码算法
    2.3 Polar码编译码原理
        2.3.1 Polar码的编码原理
        2.3.2 Polar码的译码算法
    2.4 CPM的基本概念
        2.4.1 CPM的定义
        2.4.2 针对Single-h CPM信号的Rimoldi分解
        2.4.3 针对Multi-h CPM信号的PAM分解
    2.5 CPM的解调算法
        2.5.1 CPM的非相干解调算法
        2.5.2 CPM的相干解调算法
    2.6 小结
第三章 串行级联Single-h CPM的系统研究
    3.1 非递归CPM
    3.2 低复杂度准相干解调算法
    3.3 LDPC编码的GMSK系统
        3.3.1 LDPC编码的非递归GMSK系统模型
        3.3.2 非递归GMSK信号的参数选择
        3.3.3 仿真分析与讨论
    3.4 Polar编码的非递归MSK系统
        3.4.1 Polar编码的非递归MSK系统模型
        3.4.2 仿真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串行级联Multi-h CPM的系统研究
    4.1 简化分解设计
    4.2 解调算法研究
        4.2.1 适用于Multi-h CPM信号的PA-QCDA算法
        4.2.2 针对Multi-h CPM与Single-h CPM的PA-QCDA复杂度分析
        4.2.3 仿真分析与讨论
    4.3 LDPC编码的Multi-h CPM系统
        4.3.1 LDPC编码的Multi-h CPM系统模型
        4.3.2 仿真分析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等离子鞘套下自适应编码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等离子体信道特性
        2.1.1 等离子体的主要参数
        2.1.2 等离子体信道下电波传播特性
    2.2 喷泉码技术简介
        2.2.1 喷泉码的基本思想
        2.2.2 典型喷泉码
    2.3 软件无线电基本理论
        2.3.1 信号采样理论
        2.3.2 多速率信号处理
        2.3.3 数字变频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件无线电平台下不同通信调制体制的设计与实现
    3.1 软件无线电平台简介
        3.1.1 软件平台GNU Radio
        3.1.2 硬件平台USRP
    3.2 GMSK调制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3.2.1 GMSK调制与解调原理
        3.2.2 GMSK在 GRC下的设计与实现
    3.3 DQPSK调制方式的设计与实现
        3.3.1 DQPSK调制与解调原理
        3.3.2 DQPSK在 GRC下的设计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等离子鞘套下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自适应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等离子鞘套下基于GNU Radio的自适应通信方法
        4.1.1 系统模型设计
        4.1.2 分级LT编码
        4.1.3 分级LT译码
    4.2 编码模块的设计及GNU Radio平台下的实现
        4.2.1 GNU Radio信号处理模块的结构
        4.2.2 分级LT编解码在GNU Radio下的编写
        4.2.3 CRC的生成、校验以及实现
        4.2.4 伪随机序列及实现
        4.2.5 交织与去交织以及实现
        4.2.6 帧同步协议及实现
    4.3 自适应通信系统的搭建
        4.3.1 系统总体结构
        4.3.2 发射机结构
        4.3.3 接收机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等离子体信道下的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等离子体信道下自适应通信系统实验验证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环境
        5.1.3 实验方案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2.1 通信调制体制为DQPSK
        5.2.2 通信调制体制为GMSK
        5.2.3 组合编码实验结果
        5.2.4 实验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Multi-h CPM调制解调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CPM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Multi-h CPM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Multi-h CPM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信号模型
        2.1.2 网格状态
    2.2 频谱特性
        2.2.1 功率谱密度
        2.2.2 信号参数对功率谱的影响
    2.3 最佳解调模型
        2.3.1 CPM最佳解调模型
        2.3.2 Viterbi序列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ulti-h CPM信号调制设计与实现
    3.1 信号调制方案
    3.2 基带信号调制
        3.2.1 累加相位设计
        3.2.2 相关相位设计
    3.3 载波上变频调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ulti-h CPM信号同步算法研究
    4.1 载波频率同步
        4.1.1 基于FFT鉴频的载波频率同步
        4.1.2 基于最大似然的载波频率同步
    4.2 载波相位同步
        4.2.1 面向判决的载波相位同步
        4.2.2 基于码辅助的载波相位同步
    4.3 符号定时同步
        4.3.1 早迟环序列检测定时同步
        4.3.2 基于最大似然的定时同步
    4.4 调制指数同步
        4.4.1 周期性的调制指数估计
        4.4.2 高阶统计量的调制指数估计
        4.4.3 基于循环平稳特性的调制指数估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ulti-h CPM序列检测算法研究与实现
    5.1 Multi-h CPM信号的PAM分解
        5.1.1 二进制Multi-h CPM信号的PAM分解
        5.1.2 多进制Multi-h CPM信号的PAM分解
    5.2 基于PAM分解的相干解调
        5.2.1 基于PAM分解的最优解调
        5.2.2 基于PAM分解的低复杂度解调
    5.3 序列检测算法实现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功能模块化卫星应用终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系统架构和功能实现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架构设计
        2.2.1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2.2.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2.3 功能实现方案设计
        2.3.1 数传功能实现方案
        2.3.2 气象云图接收功能实现方案
        2.3.3 测控功能实现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道编码与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
    3.1 引言
    3.2 FEC编码技术
        3.2.1 RS码的基本原理
        3.2.2 卷积码的基本原理
    3.3 FM解调的基本原理
    3.4 GMSK的基本原理
    3.5 BPSK的基本原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DQPSK调制解调的FPGA实现
    4.1 引言
    4.2 DQPSK调制解调实现框图
        4.2.1 DQPSK调制实现框图
        4.2.2 DQPSK解调实现框图
    4.3 数字自动增益控制模块
        4.3.1 增益放大器的设计
        4.3.2 模值计算电路的设计
        4.3.3 功率计算电路的设计
        4.3.4 增益系数控制电路的设计
        4.3.5 反对数运算电路的设计
        4.3.6 数字AGC电路的VIVADO仿真
    4.4 极性Costas环
        4.4.1 极性Costas环原理
        4.4.2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4.4.3 环路性能参数设计
        4.4.4 频率字更新周期的选择
        4.4.5 极性Costas环的VIVADO仿真
    4.5 位同步环
        4.5.1 位同步锁相环原理
        4.5.2 位同步锁相环整体仿真
    4.6 差分编解码
        4.6.1 差分编码
        4.6.2 差分解码
    4.7 仿真测试
        4.7.1 DQPSK调制仿真测试
        4.7.2 DQPSK解调仿真测试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终端功能的硬件验证
    5.1 引言
    5.2 数传功能
        5.2.1 数传GRC流程图
        5.2.2 数传硬件验证
    5.3 气象云图接收功能
        5.3.1 气象云图接收GRC流程图
        5.3.2 气象云图接收硬件验证
    5.4 测控功能
        5.4.1 测控GRC流程图
        5.4.2 测控硬件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AIS自主定位信息实时检测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增强罗兰系统
        1.1.2 AIS测距模式
        1.1.3 陆基定位系统国内外相关研究小结
    1.2 AIS测距模式的测距理论研究
    1.3 信号稀疏表示理论
        1.3.1 字典构造算法
        1.3.2 稀疏分解算法
    1.4 AIS信号海面传输损耗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2 AIS信号稀疏表示研究
    2.1 AIS信号稀疏表示需求分析
        2.1.1 AIS信号稀疏表示实时性需求分析
        2.1.2 AIS信号模型
    2.2 字典学习算法研究
        2.2.1 字典学习模型
        2.2.2 最优方向法
        2.2.3 K项奇异值分解法
        2.2.4 实验与分析
    2.3 稀疏分解算法研究
        2.3.1 基追踪算法
        2.3.2 正交匹配追踪算法
        2.3.3 实验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AIS信号实时检测研究
    3.1 AIS信号稀疏表示抗噪性优化研究
        3.1.1 接收端信噪比对AIS信号稀疏表示的影响
        3.1.2 稀疏表示抗噪性优化算法
    3.2 OMP算法计算速度优化研究
        3.2.1 OMP算法计算速度优化方法理论推导
        3.2.2 OMP算法计算速度优化方法仿真分析
    3.3 AIS信号快速抗噪稀疏表示算法
        3.3.1 AIS信号快速抗噪稀疏表示算法仿真分析
        3.3.2 AIS信号快速抗噪稀疏表示算法实时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AIS信号自适应检测方法研究
    4.1 自适应检测方法原理
    4.2 AIS信号海面传输损耗
    4.3 AIS信号海面传输损耗评估
        4.3.1 光滑海面AIS信号传输损耗评估
        4.3.2 粗糙海面AIS信号传输损耗评估
        4.3.3 AIS信号海面传输损耗预测评估
        4.3.4 基于传输损耗的自适应方法门限选取
    4.4 AIS信号实时检测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非周期AIS信号定位信息实时测量研究
    5.1 定位信息检测
        5.1.1 时间戳选择
        5.1.2 时间戳检测
        5.1.3 实验与分析
    5.2 实测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短时猝发通信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系统理论基础
    2.1 短时猝发通信
    2.2 GMSK调制
    2.3 LDPC码
        2.3.1 LDPC码的定义
        2.3.2 LDPC码的分类
        2.3.3 LDPC码的构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方案研究与制定
    3.1 系统性能指标
    3.2 信号体制方案
        3.2.1 数据帧结构设计
        3.2.2 码元同步序列选取
        3.2.3 定时同步方案
        3.2.4 相位解旋方案
        3.2.5 数字调制解调方式
        3.2.6 信道纠错码
    3.3 定时同步方案
        3.3.1 滑动互相关定时同步算法
        3.3.2 M-Part定时同步算法
        3.3.3 两种定时同步算法性能分析对比
    3.4 相位解旋方案
        3.4.1 基于单一相关峰值相位信息的解旋算法
        3.4.2 基于多个子相关峰值相位信息的解旋算法
        3.4.3 两种相位解旋算法的性能分析与对比
    3.5 GMSK调制解调方案
        3.5.1 GMSK调制方案
        3.5.2 GMSK解调方案
    3.6 LDPC编码译码方案
        3.6.1 LDPC编码方案
        3.6.2 LDPC译码方案
    3.7 系统性能仿真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FPGA整体设计
    4.2 发射基带子系统实现
        4.2.1 发射基带子系统各FPGA模块分析
        4.2.2 发射基带子系统资源占用
    4.3 接收基带子系统实现
        4.3.1 接收基带子系统各FPGA模块分析
        4.3.2 接收基带子系统资源占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5.2 发射基带子系统实时数据捕获与分析
    5.3 接收基带子系统实时数据捕获与分析
    5.4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4.1 发射机信号测试与分析
        5.4.2 接收机性能测试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一种GMSK数字解调算法的仿真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AIS载荷信号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丁宇安.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VDES系统可视化场景仿真和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D]. 朱继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GMSK跳频通信低复杂度非相干解调关键技术研究[D]. 胡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复合调制特征的遥测信号调制识别方法研究[D]. 聂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串行级联CPM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 刘蒙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等离子鞘套下自适应编码的研究与实现[D]. 李彦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Multi-h CPM调制解调技术研究与实现[D]. 陈长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8]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多功能模块化卫星应用终端研究[D]. 杨攀.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AIS自主定位信息实时检测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怀率恒.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10]短时猝发通信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冬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GMSK数字解调算法的仿真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