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_(300)与HDS的研究

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_(300)与HDS的研究

一、多发性脑梗塞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及HDS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惟[1](2020)在《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VR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深圳市坪山区中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最终完成试验49例,试验组23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认知训练,试验组患者给予VR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8周,每周六次、每次30分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后均进行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评估,评估包括MoCA(Mo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评定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研究结果:1.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的评分均较治疗前非常显着提高(P<0.01),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上肢评分均有提高,且组内比较差异非常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手腕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组内比较差异非常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2.8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氏指数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有显着性意义(P<0.05),非常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意义(P>0.05)。3.8周治疗后,发现试验组患者MoCA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定向3个子项目得分和MoCA总分均非常明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延迟记忆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注意力得分和MoCA总分均非常显着高于治疗前(P<0.01),MoCA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定向力2个子项目得分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试验组患者MoCA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定向3个子项目各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延迟记忆项评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oCA总分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4.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差异非常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P300波幅均较治疗前增高,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试验组差异非常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后试试验组患者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差异非常具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波幅较对照组增高,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的认知功能改善和上肢功能改善的相关性分析:试验组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与患者上肢功能改善呈正相关关系(r=0.44,P=0.04)。对照组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与上肢功能改善相关性不明显(r=0.07,P=0.74)。研究结论:1.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不仅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而且可以改善认知功能。2.试验组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优于对照组的认知训练。3.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存在正相关关系。

王晓燕[2](2017)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胼胝体膝部梗塞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P300)的特征,以P300为参考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进一步了解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点,为临床应用其判断胼胝体膝部梗死提供神经电生理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分析。筛选其中脑CT和/或脑MRI确诊为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24例(病例组),与同期健康正常人群26例(对照组)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应用Nicolet Spirit脑电生理仪对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P300)检测。比较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征包括潜伏期、波幅等有无差别。根据贝叶斯定理,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和波幅为参考指标,计算P300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优势比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P300潜伏期分别为339.9±35.3ms和296.9±9.6ms,病例组显着长于对照组(t=4.85,P<0.05)。2.病例组和对照组波幅分别为6.1±0.9μV和8.4±0.7μV,病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8.79,P<0.05)。3.病例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平均为23.82±2.48,病例组患者MMSE评分与P300波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spreason=0.63,P<0.05),但mmse与潜伏期无明显相关性(rspreason=-0.07,P=0.78)。4.以潜伏期为指标,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3.3%,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以波幅为参考指标诊断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8%,ROC曲线下面积为0.98。结论:1.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存在差异,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2.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存在差异,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P300波幅显着低于健康人群组。3.胼胝体膝部梗塞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存在正相关性,即随着波幅的增高,MMSE评分升高。4.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为指标,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尚可。5.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为指标,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陈妍蓓[3](2016)在《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进行评价,为临床运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及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疾病提供临床证据。方法:严格制定检索策略,全面检索1992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临床RCT报道。按照制定的标准,筛选检索文献,提取相关数据信息。运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Risk of bias table评定工具对文献进行偏倚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指标进行meta-分析,系统评价针刺疗法改善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认知功能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全面检索、筛查,本系统评价最终共纳入23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15篇质量等级为B,8篇质量等级为C,纳入文献质量不高。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发现:针刺在有效率、MMSE评分、HDS评分、P300潜伏期检测值、生化学指标上体现出优势。在与多奈哌齐比较时,两者在有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在有效率、MMSE评分、HDS评分、P300潜伏期检测值、生长抑素及精氨酸加压素、TXB2含量及6-Keto-PGF1α含量等生化学检测方面均体现出优势。结论:1.针刺治疗与西药比较,在改善认知功能疗效在各项检测指标看来更具有优势,证据质量不高,结果稳定。2.目前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改善认知功能的疗效与盐酸多奈哌齐比较在临床疗效上基本相当,结果稳定。3.针刺联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在改善认知功能疗效在各项检测指标看来均更均有优势,证据质量不高,结果稳定。4.针刺治疗安全,无不良反应。目前证据质量偏低,虽然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在大多数结局指标中均显示出了优势,但是不排除未来有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纳入,造成结果的改变。

翟亮[4](2013)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分期事件相关电位和海马神经元的影响以及早期预警信号的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建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模型,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VD大鼠认知功能评价中的价值;(2)观察电针对VD大鼠P300及海马神经元的影响;(3)观察大鼠P300和海马神经元的变化与VD的相关性;(4)探讨P300在VD早期诊断中的预警价值及针灸疗效的价评。方法:选择清洁级成年(18个月月龄)Wistar大鼠120只,体重(400±50)g。经跳台实验筛选保留110只,通过电脑随机数字法选取10只为正常组,再随机选20只用于假造模,剩余80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four vessel occlusion,4-VO)造模。造模4天后,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记忆能力测试确定造模成功并保留40只。在假模型大鼠和模型大鼠中各选取10只,命名为假模型组和模型组。剩余的3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西药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和剩余的10只假模型大鼠为假模型组,一共四组,用于实验研究。对正常组、模型组与假模型组,进行记忆成绩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和P300测试,然后断头取脑保存脑组织。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7次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1天,常规饲养;西药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2次/天,疗程与针灸治疗组平行;模型对照组、假模型组与电针组平行饲养,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各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记忆成绩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测试,作为分析观察指标。四个疗程结束后断头取脑,取各组大鼠脑组织,与之前保存的脑组织一同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变化。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造模后第4天对各组大鼠记忆能力、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测试。结果显示:模型组的大鼠记忆成绩的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提高,P300的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显着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假模型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果表明:VD大鼠模型建造成功;VD大鼠P3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2)每个疗程结束2小时后,分别对大鼠进行记忆能力测试、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测试,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第一疗程结果:电针组和西药组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延长和错误次数减少,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300的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升高。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电针组、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和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一个疗程后,电针、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在提高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及改善P300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第二个疗程结果:与第一疗程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电针组和西药组记忆成绩测试的潜伏期延长和错误次数减少,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及P300的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升高。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和西药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记忆成绩测试的潜伏期和P300的波幅、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和西药组的记忆成绩测试的错误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和西药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记忆成绩测试的潜伏期、错误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针组和西药组的P300波幅、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两个疗程后,电针、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在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方面均见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且效果显着;在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方面也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明显。第三个疗程结果:电针、西药对VD大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方面均有显着性改善。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的记忆成绩结果、西药组记忆成绩的错误次数、电针组和西药组的P300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和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三个疗程后,电针、西药治疗血管性痴呆在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方面均见效果,且疗效显着。第四个疗程结果:电针、西药对VD大鼠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及P300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VD大鼠的记忆成绩测试的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P300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的记忆成绩结果和P300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的记忆成绩的错误次数和P300的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和西药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西药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西药组P300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和西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和P300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四个疗程后,电针、西药治疗VD大鼠在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方面均见显着效果。在改善记忆成绩的潜伏期和P300的潜伏期方面,电针比西药的效果更为显着。(3)HE染色后,应用(40×10倍)光镜下可以观察到:1.治疗前:正常组与假模型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密集,细胞结构正常,核仁清晰,核居中,形态正常;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紊乱、稀疏,体积变小,轮廓模糊,细胞间距变大,核固缩成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见散在严重变性坏死细胞。三组经分析后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完整胞核的神经元)的存活数,正常组与假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较多,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为较少。与正常组相比,假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四个疗程结束后:电针组、西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尚整齐,结构接近正常,无严重变性,存在少量散在的变性坏死神经元;模型对照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稀疏,排列紊乱且神经元形态不完整,轮廓模糊、界限不清,细胞间距大,见散在变性坏死神经元;假模型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同正常组,未见改变。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显示:电针组、西药组的海马CA1区锥体存活的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与假模型组相比,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神经元数相比,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相比,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造模大鼠神经元严重变性并大量丢失,假手术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改变无影响;经四个疗程治疗后,电针、西药治疗对变性神经元趋向正常方面改善均有显着效果,电针疗效更为显着。结论:(1)电针能显着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是治疗VD的有效方法;(2)电针可以改善VD大鼠海马CA1的神经元变性,增加其神经元数目,促进其恢复,这可能是临床针灸治疗VD有效的作用机理之一;(3)电针治疗VD大鼠可以使其P300的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这可能是临床针灸治疗VD有效的又一作用机理;(4)P300与记忆成绩、神经行为学评分及海马神经元的改变均存在着一致性,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敏感,较海马神经元的检测更具有操作性,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VD大鼠的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对VD的早期诊断和评定VD的病情程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雄[5](2013)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于脑梗死患者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听觉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P300对脑梗死患者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临床诊断及对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91例脑梗死后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但仍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其中包括梗死位于大脑皮质的患者45例,梗死位于大脑皮质下层的患者46例,同时选取45例未发生脑梗死及认知功能障碍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对脑梗死患者组住院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和认知评估量表MMSE及MoCA评分,并对所有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ost Hoc 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入院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潜伏期(282.43±23.83ms)和波幅(14.91±1.32μv)]相比,皮质脑梗死组患者[潜伏期(339.863±21.27ms)和波幅(10.02±1.21μv)]和皮质下脑梗死组患者[潜伏期(362.66±243.84ms)和波幅(10.19±0.93μv)]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278.10,P<0.05),且波幅的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113.15,P<0.05)。皮质下梗死组患者P300潜伏期与皮质梗死组患者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二者的波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较正常组偏低(P<0.05),但有资料显示其在命名和言语方面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脑梗死患者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P<0.05),且治疗组之间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知量表各项评分提高并不明显,且治疗组之间各项指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早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ERP-P300测试能客观地反映VCI患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且对疗效评估的灵敏度较传统MMSE及MoCA量表评估高,有利于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并且为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赵奕[6](2013)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本研究,进一步阐明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以及作用机理,为通督调神针刺法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所有患者均来自于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住院部病人,采用随机数字量表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6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通督调神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排除影响本课题研究的干扰因素。治疗组:主穴包括百会、神庭、印堂、人中、风府;辅穴包括:太冲、太溪、内关、丰隆、三阴交。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行针1次;对照组:主穴包括百会、四神聪;辅穴:太溪、悬钟、足三里、大钟;得气候留针30分钟。两组均以苏州华佗牌一次性30号1~1.5寸不锈钢针灸针,每日治疗1次,6次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一天。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修订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asegawa Dementia Seale, HDS)、修订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bil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icit Score, NFDS)、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量表(the Seal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of Vascular Dementia, SDSVD)的积分评估,在治疗前后分别行血清一氧化氮(Nitric-Oxide, NO)、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检测,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9.0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情分布程度、Hachinsrk氏(HIS)缺血积分、修订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积分、修订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积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积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S)积分、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量表(SDSVD)积分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在HDS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患者认知能力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两组疗效差别不明显。3.在MMSE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患者认知能力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两组疗效差别不明显。4.在ADL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I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PSMS(躯体性自理能力量表)、ADL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ADL总积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通督调神针刺法优于普通针刺法。5.在NFDS积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有较好作用,且通督调神针刺法优于普通针刺法。6.在SDSVD积分的改善方面,治疗后,两组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SDSVD积分)疗效比较(PP)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6%)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别,均有较好效果。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中医证候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两者差别不明显。7.患者一氧化氮(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检测在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上,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与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督调神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均能显着降低患者一氧化氮(NO)和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的测定值,且通督调神针刺法较常规针刺法更明显。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对血管性痴呆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通督调神针刺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3.通督调神针刺法能显着降低血清一氧化氮(NO)、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在清除患者自由基和调节脑血流量方面较常规针刺组更具有显着性。4.通督调神针刺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易于推广,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何晓燕[7](2011)在《痴呆评估量表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痴呆评估量表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变的特点,以提高轻度认知功能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31例,痴呆(AD)患者31例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NC)的患者30例,应用痴呆量表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对其各项指标分别计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记录各组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情况。结果: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痴呆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完成量表评定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三组人群的MoCA中各项分测验得分在控制性别、年龄、文化等影响因素后,差异有显着性(视空间F=107.71,P<0.01;命名F=88.07,P<0.01;注意F=88.83,P<0.01;语言F=14.41,P<0.01;抽象思维F=16.86,P<0.01;延迟记忆F=121.98,P<0.01;定向力F=113.89,P<0.01);两两比较MCI组NC组和AD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MCI组与AD组潜伏期PZ点的差异有显着性(P<0.01),波幅的PZ点也有差异(P<0.05);MCI组与健康组潜伏期CZ点的差异有显着性(P<0.01),波幅的CZ点有差异(P<0.05)。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MoCA量表检测所得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障碍、痴呆者比例分别为100.0%、96.8%、87.1%,100.0%、90.3%、87.1%,组间比较,两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比例差异显着(P<0.05),组内比较,P300检测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与痴呆患者比例差异显着(P<0.05)。结论: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the Mont 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是一个简便、高敏感性的认知筛查工具。它涵盖了重要的认知领域,能较全面的评价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事件相关电位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不受文化、语言、文字限制,患者易合作,需时短,可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定量评价。两者均可以用于检测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且对于轻度的检测优于中度,对于中度认知障碍的检测;对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检测,P300又优于MoCA量表。

吴婉霞,张鸣生,陈海山,钟思琳,刘文权[8](2011)在《丹参药液经皮透入综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丹参药液经皮透入综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对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经皮药物透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由专业治疗师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修改长谷川痴呆量表(HDS)评定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等。结果经丹参药液经皮透入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对照组为36.66%,治疗组为66.66%,HDS(x)对照组为11.78,治疗组为18.35,两组之间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P300波幅(x)分别为7.77 uv和5.76 uv,潜伏期(x)分别为301.18ms和385.03 ms,治疗组患者P300波幅升高,潜伏期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同时,治疗组组内HDS和P300波幅与潜伏期的治疗前后差异也有极显着性(P<0.01)。结论丹参药液经皮透入综合治疗能较好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能力,可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辅佐治疗手段及早期预防措施之一。

范秋玉[9](2010)在《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 SA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SAE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3人。西药组给予都可喜治疗;药物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配合中药脑得生治疗;针药1组在西药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针药2组在西药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和脑得生治疗。四组疗程均为30天。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评定。结果:1、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86%,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9.57%,针药1组总有效率为73.91%,针药2组总有效率为86.96%。针药2组分别与西药组、药物组以及针药1组疗效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2、四组治疗后HDS评分均有提高,四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针药2组疗后评分提高显着,且分别与西药组和药物组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3、四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有下降,四组治疗前后组内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针药2组评分下降显着,与西药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4、四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均有下降、波幅均有提高,四组治疗前后潜伏期及波幅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后针药2组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显着,且针药2组与西药组组潜伏期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波幅比较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脑得生、都可喜三者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疗效显着,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智能水平、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并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明显增强,从而更好的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林琬[10](2010)在《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脑梗塞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负担,其早期诊断能提供最佳的干预、治疗时机并延缓疾病的进展。本研究旨在对脑梗塞急性期认知损害的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特点及P300、N400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为其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对31例急性期脑梗塞者及26例正常对照者行MMSE及CDT检测,记录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根据MMSE得分将脑梗塞组分为3组:A组(MMSE≥27),B组(各文化水平痴呆界限值≤MMSE<27),C组(MMSE<各文化水平痴呆界限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1例急性期脑梗塞者中8例(A组)认知功能无明显障碍,16例(B组)出现非痴呆性认知功能下降,其时间定向、计算与注意力、短程记忆及CDT评分均低于A组,7例(C组)出现痴呆,除上述领域外,语言理解、图形描画评分亦低于A组。2.高龄、受教育年限低、高血压、心脏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的脑梗塞者MMSE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脂及既往卒中对MMSE得分影响不显着(P>0.05)。3.合并脑白质疏松者较单纯脑梗塞者MMSE得分明显降低,且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重,MMSE得分越低。4.脑梗塞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300、N4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组比较,P300潜伏期显着延长,P300波幅、N400潜伏期及波幅无显着性差异,而C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组比较,P300、N400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脑梗塞者P300潜伏期及波幅、N400潜伏期及波幅均与MMSE得分显着相关,N400潜伏期与语言功能明显相关。结论1.脑梗塞者急性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损害,早期时以时间定向、计算与注意力、短程记忆及执行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严重时除上述领域外,还出现语言理解、图形描画等广泛的认知损害。2. MMSE联合CDT能早期发现轻度认知障碍者。3.高龄、低文化水平、高血压、心脏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是脑梗塞者认知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4.合并脑白质疏松的脑梗塞者认知损害较无合并脑白质疏松者更明显,且脑白质疏松越严重,认知损害越明显。5.P300的检测对于脑梗塞者急性期认知损害的评定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P300潜伏期的延长是早期认知损害的敏感指标。认知受损严重时,不仅出现P300潜伏期的显着延长,还出现波幅的显着降低。6.N400可用于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的检测,特别是语言功能的评定,N400潜伏期与语言功能显着相关,潜伏期越长,提示语言功能损害越明显。

二、多发性脑梗塞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及HDS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脑梗塞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及HD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认知的概念和内容
    2.2 认知的生理基础
    2.3 脑卒中后常见认知功能障碍
    2.4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2.5 脑卒中后认知恢复恢复的理论基础
    2.6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康复
        2.6.1 机器人辅助训练
        2.6.2 VR 技术训练
    2.7 VR 技术和康复机器人应用结合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分组
    3.3 评价指标
    3.4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间临床基线比较
    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估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功能活动评分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估比较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300 参数的比较
    4.6 上肢功能改善与认知功能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5 分析讨论
    5.1 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5.2 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5.3 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5.3.1 MOCA评分分析
        5.3.2 P300 参数分析
    5.4 上肢功能改善与认知功能改善的相关性分析
6 结论
7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改良Astworth痉挛评定量表
    3.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6 级分期评定表
    4.Lovett分级法评定标准
    5.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6.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7.MoCA量表
    8. FMA-UE量表
    9.改良Barthel氏指数(MBI)评分

(2)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胼胝体膝部梗塞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2.1 仪器与设备
        1.1.2.2 病例资料收集
        1.1.2.3 影像学检查
        1.1.2.4 认知功能评定
        1.1.2.5 p300检查
        1.1.2.6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情况
    1.2.2 病例组与对照组P300潜伏期
    1.2.3 病例组与对照组P300波幅
    1.2.4 典型病例介绍
    1.2.5 病例组患者MMSE评分
    1.2.6 病例组MMSE评分与P300波幅相关性
    1.2.7 病例组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相关性
    1.2.8 P300潜伏期辅助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
    1.2.9 P300波幅辅助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
    1.2.10 P300潜伏期辅助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ROC曲线
    1.2.11 P300波幅辅助诊断胼胝体膝部梗塞ROC曲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术语及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流程
    2 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干预措施
        2.4 结局指标
        2.5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
        3.1 电子检索
        3.2 其他检索
    4 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4.1 文献筛选
        4.2 数据管理及提取
        4.3 文献的偏倚评价
        4.4 效应量的选择
        4.5 分析单位问题
        4.6 缺失数据处理
        4.7 异质性评估
        4.8 数据合并
        4.9 发表偏倚评估
        4.10 敏感性分析
        4.11 证据质量评价
结果
    1 检索及筛选结果
        1.1 纳入研究详情
        1.2 待纳入研究(可纳入敏感性分析)
    2 纳入文献特征
    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3.1 随机方法
        3.2 隐藏分组
        3.3 实施盲法
        3.4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3.5 选择性报告结果
        3.6 其他偏倚来源
    4 meta-分析
        4.1 认知改善有效率
        4.2 MMSE评分
        4.3 CDT画钟试验
        4.4 ADAS-cog痴呆认知评分
        4.5 HDS痴呆评分
        4.6 CCSE精神认知量表
        4.7 认知诱发电位P300检测
        4.8 各项生化指标检测
        4.9 不良反应
    5 证据质量分级
        5.1 针刺vs西药
        5.2 针刺+西药vs西药
讨论
    1 针刺改善认知的疗效总结
        1.1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1.2 纳入文献meta-分析结果
        1.3 证据质量结果分析
    2 针刺改善认知的机制
    3 临床认知评价指标
        3.1 神经心理学量表
        3.2 认知诱发电位P300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概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分期事件相关电位和海马神经元的影响以及早期预警信号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模型的制备与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检测方法
    2.5 取材及处理方法
    2.6 数据统计
3 结果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的 VD 认识
    4.2 中医对 VD 的认识
    4.3 电针治疗 VD 的作用机理
    4.4 取穴的理论依据
    4.5 模型及实验指标选取依据
5 结果分析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于脑梗死患者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名与病位认识
        二、中医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血管性痴呆的辩证分型
        四、中医药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
        一、血管性痴呆的常见危险因素
        二、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理
        三、血管性痴呆(VD)的诊断
        四、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第三节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病机取穴
        二、特色取穴
        三、头针
        四、电针
        五、艾灸
        六、眼针
        七、耳穴
        八、穴位注射
        九、舌针
        十、针药结合
        十一、综合疗法
    第四节 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一、针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二、针刺对脑部缺血、缺氧状态的影响
        三、针刺对自由基系统的影响
        四、针刺对VD大鼠海马区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五、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
        六、促进大脑损伤后再修复
        七、调节血管活性物质功能
        八、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九、β淀粉样蛋白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西医诊断标准
        三、中医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病例标准
        七、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临床资料的处理
        二、分组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安全性指标
        五、疗效评价性指标
        六、疗效评定标准
        七、安全性观察
        八、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第三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一般资料
        二、两组可比性检查
        三、治疗后疗效比较
        四、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一、通督调神针刺法的选穴依据
    二、痴呆量表的选择依据
    三、临床疗效及疗效相关积分的变化分析
    四、安全性观察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六、存在问题和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痴呆评估量表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对象及方法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分组
    2 方法
        2.1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 MoCA )、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临床痴呆量表(Clinical dementia scale,CDR) 等测试
        2.2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的判定标准
        2.3 事件相关电位P300 检测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一、中医学对本病的阐述
        (一) 病名的确立
        (二) 症候特征
        (三) 病因病机
        (四) 中医治疗方法概况
    二、西医学对本病的阐述
        (一) SAE 概念的演变
        (二) SAE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 病理改变
        (四) 临床表现
        (五) 神经影像学及电生理学检查
        (六) 诊断
        (七) 鉴别诊断
        (八) 本病的防治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选择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临床分组及相关资料
        (二) 治疗方法
        (三) 疗效判定标准
        (四) 观测指标
        (五) 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讨论
    一、本病的立法依据
    二、本病的选穴原则
    三、脑得生治疗本病的中西医原理
    四、西药的选择
    五、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在痴呆疾病中的应用
    六、神经心理学量表的应用
    七、本病的预后及预防
    八、中医治疗痴呆的展望
        (一) 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二) 现存问题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

(10)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
    3.2 脑梗塞组认知功能评定结果
    3.3 脑梗塞患者各相关因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4 脑梗塞患者脑白质疏松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5 受试者P300、N400检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特点
    4.2 脑梗塞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4.3 脑白质疏松与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4.4 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的关系
    4.5 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多发性脑梗塞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_(300)及HDS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现实辅助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D]. 陈佳惟.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2]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胼胝体膝部梗塞中的研究[D]. 王晓燕.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3]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系统评价[D]. 陈妍蓓.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4]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不同分期事件相关电位和海马神经元的影响以及早期预警信号的探索[D]. 翟亮.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5]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于脑梗死患者非痴呆型血管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临床研究[D]. 王雄.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 [6]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 赵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7]痴呆评估量表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的评价[D]. 何晓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
  • [8]丹参药液经皮透入综合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的影响[J]. 吴婉霞,张鸣生,陈海山,钟思琳,刘文权.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1(04)
  • [9]针药结合治疗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临床观察[D]. 范秋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10]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D]. 林琬. 汕头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_(300)与HDS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