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豆浆中硒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豆浆中硒

一、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豆浆中的硒(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珍[1](2021)在《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对饮食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高。本论文以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有害物质和重金属为研究对象,制备了针对大豆胰蛋酶抑制因子、恶唑烷硫酮、秋水仙碱、乌头碱、松香酸、马兜铃酸、铅离子和汞离子的单克隆抗体,并基于这些抗体建立了相应的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1、抗营养因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通过免疫小鼠,细胞融合,得到了可同时识别BBI和KTI的配对抗体3E9和2F12,在双抗夹心ELISA最佳条件下,该组抗体对BBI和KTI的检测限分别为0.7 ng/mL和2.2 ng/mL,基于该组抗体,分别建立了检测KTI和BBI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其对BBI的检测限为10 ng/mL,对KTI的检测限为50 ng/mL,并对豆浆样本进行了检测。(2)设计了恶唑烷硫酮的半抗原,制备了恶唑烷硫酮的单克隆抗体3B4,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3.78×109L/mol。优化ic-ELISA得到抗体3B4的IC50为541.72ng/mL,检测区间为95.33~3078.24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建立并优化了用于检测恶唑烷硫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6~14μg/mL,在油菜籽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40~100μg/mL。(3)选择秋水仙碱的类似物作为半抗原,并合成包被抗原和免疫原,制备了抗体1E4,其亚型为IgM,优化ic-ELISA得到1E4的IC50和检测区间分别为0.43 ng/mL和0.09~2.16 ng/mL。建立了检测秋水仙碱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0.5~10 ng/mL,回收率为95.3~99.54%;在牛奶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1~25 ng/mL,回收率为93.56~97.4%;在牛肉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2.5~50 ng/mL,回收率为84.96~95.8%;在食用百合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1~25 ng/mL,回收率区间为93.97~102.33%;在黄花菜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2.5~25 ng/mL,回收率区间为83.51~106.52%。2、中药潜在危害物质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设计了乌头碱的半抗原,制备了单克隆抗体5D1,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1.25×101 0L/mol。优化ic-ELISA得到抗体5D1的IC50是3.45 ng/mL,检测区间是1~11.91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川木通和附子理中丸中的回收率区间分别为91.2~106.88%和93.02~103.08%。建立并优化了检测乌头碱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条件: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为5~10 ng/mL;在川木通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25 ng/mL;在附子理中丸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0~250 ng/mL。(2)将蛋白巯基化后再与松香酸的双键偶联,合成包被抗原和免疫原并制备了抗体3H8,其亚型为IgM,亲和力常数为7.93×108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抗体3H8的IC50是15.17 ng/mL,检测区间为4.23~54.43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跌打片中回收率均91.67~101.83%,;在在风湿关节炎片中回收率为92.48~101.14%。建立并优化了检测松香酸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50~500ng/mL,在跌打片和风湿关节炎片中可视化的检测区间均为100~1000 ng/mL。(3)通过合成马兜铃酸的包被原和免疫原,制备了抗体2A8,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1.96×108L/mol,优化ic-ELISA得到2A8的IC50为4.21 ng/mL,检测区间为0.62~28.66 ng/mL,且与其结构类似物无交叉,在川木通中的回收率为95.48~101.89%。建立并优化了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PBS中的可视化的检测区间是10~100 ng/mL,在川木通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250~500 ng/mL。3、重金属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1)通过双功能螯合剂ITCBE合成铅离子的包被抗原和免疫原,最终制备得到抗体2C3,其亚型为IgG2a,亲和力常数为2.38×1010 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IC50为0.51 ng/mL,检测区间为0.15~1.75 ng/mL,且与其它金属离子无交叉,在糙米中的回收率为91.16~104.27%。建立并优化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试纸条,在HBS中可视化的检测区间为5~25 ng/mL;在糙米中的可视化的检测区间是10~50 ng/mL,回收率为93.25~111.24%。(2)通过双功能螯合剂ITCBE合成汞离子的包被抗原和免疫原,最终制备了抗体2C10,其亚型为IgG1,亲和力常数为5.67×109 L/mol。优化ic-ELISA得到的得到的IC50为2.69 ng/mL,检测区间为0.44~16.25 ng/mL,且与其它金属离子无交叉,在牛奶样本的回收率为94.06~101.58%。建立并优化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在HBS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10~50 ng/mL,在牛奶样本中的可视化检测区间是20~100 ng/mL。

陈海川[2](2021)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正丁醇是多种涂料的溶剂和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原料,也用于制造丙烯酸丁酯、醋酸丁酯、乙二醇丁醚以及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和生物化学药的萃取剂,还用于制造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作为重要有机溶剂,在化工生产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正丁醇有毒有害、挥发性强,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造成对人体的损害及对环境的污染。正丁醇具有刺激性和麻醉作用,会引起从中度抑郁到麻醉的典型酒精中毒症状,主要症状为眼、鼻、喉部刺激,导致角膜特征性炎症,还会引起头痛、眩晕、嗜睡等。进入人体内的正丁醇在24小时后经代谢可以在尿中保留约0.3%的原形,尿中少量的正丁醇可作为职业接触正丁醇的生物标志物。德国科学研究联合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制定的正丁醇职业接触限值——班末尿中正丁醇的生物学耐受值(Biological Tolerance Value,BAT)为10mg/g肌酐,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指标和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并规范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HS-SPME-GC)测定尿中正丁醇的方法,并将建立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为今后我国制定尿中正丁醇的标准检验方法提供方法基础,为制定我国尿中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提供技术支撑。方法(1)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方法对样品进行前处理。用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olydimethylsiloxane/Divinylbenzene,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于恒温水浴锅中萃取尿中的正丁醇,然后将萃取头注入气相色谱仪进样。用HP-5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2)用单因素轮换法探索盐析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时间等实验条件。在单因素轮换实验基础上选取对实验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盐析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通过正交表设计进行正交试验,综合选择HS-SPME-GC测定尿中正丁醇的最佳实验条件。(3)探究方法学性能指标如: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下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应用该方法对大学生志愿者尿样进行检测,并选择SD大鼠喂养含正丁醇的饮用水,检测经大鼠代谢后尿中保留的正丁醇原形含量水平,验证方法的实用性。(4)对实验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以判断影响检验结果的关键环节。结果(1)优化的前处理条件:称取5.0g无水硫酸钠于20ml顶空瓶中,加入5.0ml尿样,盖上配有聚四氟乙烯垫的顶空瓶盖密封,充分振荡。将密封好的顶空瓶放入35℃的恒温水浴锅中,插入PDMS/DVB固相微萃取头,30min后迅速将萃取头抽出,于气相色谱仪进样,解吸4min。(2)气相色谱仪条件:采用HP-5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载气(高纯氮气)流速0.3ml/min,分流比20:1,进样口温度250℃,检测器温度260℃,程序升温条件:初始温度80℃,以2℃/min的速率升到100℃。(3)方法学性能指标:线性范围为0.04~3.0mg/L,线性方程为y=51.32x+1.99,相关系数r=0.9995,检出限为0.04mg/L,定量下限为0.13mg/L;方法的回收率为77.4%~102.8%,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67%~8.11%,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4.94%~6.90%,样品在4℃的冰箱里至少能保存5天;配制1000mg/L的正丁醇水溶液喂养SD大鼠,同时做空白对照,分别收集10天的20份大鼠尿样,当天进行测定,对照组中没有检测出正丁醇,喂食正丁醇的大鼠尿中正丁醇原形浓度范围为0.55~1.38mg/L。(4)用建立的方法测定正丁醇浓度为1.2mg/L示例尿样,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0.034mg/L,拓展不确定度为0.068 mg/L。结论(1)建立了HS-SPME-GC测定尿中微量正丁醇的新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富集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绿色环保,可减少样品基质效应。(2)新方法检出限远低于德国DFG制定的正丁醇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灵敏度高,富集效率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满足我国《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5部分: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GBZ/T 210.5-2008)的要求。(3)将该方法应用于人群以及动物尿样测定,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适用于职业接触正丁醇人群尿样中正丁醇的测定,可为我国制定尿中正丁醇测定方法标准提供技术经验。

邓小芳[3](2020)在《湖北省几种作物对硒肥的利用及其富硒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全球有40多个国家缺硒,在中国约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或低硒状态。适量补硒是防治人体硒缺乏,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由于中国硒矿资源缺乏,利用农作物从土壤富硒,是充分利用硒资源,高效生产富硒产品的有效途径。湖北省硒资源丰富,恩施州有“世界硒都”的美誉,具有丰富的富硒土壤和硒矿资源,高山气候特征明显,适合于特色作物的发展;江汉平原土地肥沃,富硒土壤面积广,硒含量相对较高(0.2-0.4 mg kg-1),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商品化率高,适合富硒粮食作物的生产。如何充分利用湖北省两个富硒地带的土壤硒资源和恩施的硒矿资源,高效生产优质富硒农产品,对实现湖北农业增值,农民增收,加快脱贫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两个富硒地区土壤中硒的有效性差异;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两个地区不同作物的富硒特征、差异、富硒能力及施硒技术;通过富硒大豆的加工,研究了硒在加工食品中的转化及利用率。旨在为湖北省富硒农产品的高效种植与加工利用,及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江汉平原碱性灰潮土硒的生物有效性显着高于恩施酸性黄棕壤通过盆栽试验,在江汉平原碱性灰潮土和恩施酸性黄棕壤施入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在施硒量为2 mg kg-1的条件下,大豆从灰潮土上吸收硒的量显着高于从黄棕壤上吸收硒的量。亚硒酸盐和硒酸盐处理下,灰潮土上大豆各生育期(幼苗期、开花期、结荚期)各部位硒含量分别是黄棕壤的1.3-3.3倍和1.9-8.0倍;灰潮土上大豆籽粒硒含量分别是黄棕壤的3.8倍和3.2倍。但大豆籽粒吸收硒的有机化程度均>92%,且Se Met(>90%)为硒的主要存在形态,两种土壤上没有显着差异。两种土壤中硒的有效形态存在显着差异。亚硒酸盐处理下,灰潮土水溶态和交换态的有效态硒含量显着高于黄棕壤,而铁锰氧化物和有机结合态及残渣态的无效态硒含量显着低于黄棕壤;硒酸盐处理下,黄棕壤和灰潮土上有效性最高的水溶态硒占比分别为22%和34.6%,灰潮土比黄棕壤高12.6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在相同硒含量条件下,灰潮土硒的生物有效性显着高于黄棕壤,有利于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2)在富硒土壤上,由于农产品富硒程度受作物种类及硒在作物不同部位分配的影响,所以富硒土壤上种植收获的农产品并不都是富硒产品在不施硒肥条件下,灰潮土上水稻和大豆的硒含量分别为0.06 mg kg-1和0.21 mg kg-1,黄棕壤上梨子、猕猴桃和蓝莓三种水果的硒含量极低,绝大多数低于检测线,而萝卜、包菜和辣椒三种蔬菜可食用部位的硒含量均低于0.11 mg kg-1。基施0.3 t ha-1硒矿粉,水稻糙米和大豆籽粒中的硒含量分别为576.7μg kg-1和884.6μg kg-1,大豆籽粒中的硒含量是水稻糙米的1.5倍。水稻各部位硒含量表现为颖壳<糙米<茎杆<根,而大豆各部位硒含量表现为果荚<茎杆<根<籽粒。叶面喷施75 g ha-1硒肥,大豆籽粒硒含量是水稻籽粒硒含量的2.4-6.1倍。叶面喷施75 g ha-1亚硒酸盐,蔬菜可食部位硒含量为:萝卜块茎>辣椒>包菜包心;喷施等量的硒酸盐,蔬菜可食部位硒含量为:萝卜块茎>包菜包心>辣椒。喷硒处理下,各部位硒含量顺序为:叶片>块茎(萝卜)、边叶>包心>根(包菜)和叶片>辣椒>茎杆>根(辣椒)。综上,不同作物及不同部位尤其是可食用部位对硒的吸收利用能力存在显着差异,且不同土壤中硒有效性不同,因此,在恩施和江汉平原地区自然生产的农产品不一定能达到富硒标准。(3)增施外源硒肥是保证富硒土壤生产优质富硒农产品的有效途径在江汉平原,基施0.3 t ha-1硒矿粉,水稻糙米和大豆籽粒硒含量分别为0.58mg kg-1和0.88 mg kg-1,分别是对照的10.0倍和4.2倍。硒矿粉处理下水稻糙米和大豆籽粒中蛋白硒占总硒的比例分别为47.6%和67.0%。水稻糙米中含有91.3%的Se Met和8.7%的Se Cys2;大豆籽粒中有96.2%的Se Met和1.0%的Se Cys2。在江汉平原,恩施开发出来的硒矿粉通过基施在短期内可以用于富硒农产品的生产,但长期施用时,应考虑残留在土壤中难以移动的硒可能会带来的环境问题。在江汉平原叶面喷施75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水稻糙米和大豆籽粒的硒含量分别可达0.38 mg kg-1和1.41 mg kg-1以上。叶面喷硒,糙米和大豆籽粒中硒有机化率分别在80%和90%以上,其中蛋白硒占比分别在44%和58%以上。同一喷硒时期,硒酸盐处理水稻和大豆籽粒硒含量分别为亚硒酸盐的1.8-2.2倍和2.6-3.1倍;同一硒源,齐穗期喷施水稻籽粒硒含量为分蘖末期喷施的3.1-3.6倍,结荚期喷施大豆籽粒硒含量为初花期喷施的2.0-1.7倍。喷硒时期后移,硒在水稻和大豆籽粒中的累积增加。综上,对两种粮食作物而言,喷硒时期适当后移且选用硒酸盐为硒源进行喷施更为高效。梨子、猕猴桃和蓝莓叶面喷硒的最高安全浓度分别为40、100和200 mg L-1,当超过此范围时,果树出现中毒症状。在恩施叶面喷施40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梨子果汁、果渣和果皮硒含量分别可达7.04、18.62和154.57μg kg-1以上。果皮和果渣硒有机化程度分别达80%和73%以上,但果汁硒的有机化程度极低,低于8%。喷硒时期后移,硒吸收利用率较高且更容易向果实中转移。硒酸盐处理下70%以上的硒以无机态累积在果汁中。因此,选用亚硒酸盐、喷施时期适当后移可以更高效的生产富硒梨子。在恩施叶面喷施100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猕猴桃果肉硒含量可达34.74μg kg-1以上,果肉硒的有机化程度在61%以上。猕猴桃果肉硒含量硒酸盐处理下显着高于亚硒酸盐,前期幼果期喷施更易于硒向果肉中的转移累积。所以,选用硒酸盐喷施时期适当前移有利于富硒猕猴桃的生产。在恩施叶面喷施200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蓝莓硒含量可达44.34μg kg-1以上,有机化程度达76%以上。蓝莓果实各部位随喷硒时期后期而显着降低,而不同硒源处理下无显着差异。因此,富硒蓝莓的生产喷硒时期应适当前移即可。在恩施叶面喷施75 g ha-1的亚硒酸盐或硒酸盐,萝卜、包菜和辣椒可食用部位的硒含量分别可达0.96、0.58和0.86 mg kg-1以上,同时有机硒的转化率均在76%以上。且三种蔬菜可食用部位硒含量均为硒酸盐处理显着高于亚硒酸盐处理。因此,对蔬菜而言以硒酸盐为硒肥更为经济高效。(4)富硒大豆的有机硒含量高,加工利用率高,有利于富硒食品的深加工大豆富硒能力强,且硒的有机化程度在90%以上,因此,富硒大豆具有植物蛋白和有机硒源的双重作用。富硒大豆中硒的高效利用又是补硒过程中的关键。豆芽硒含量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其中硒的分配稳定在95%以上。豆浆硒含量随水豆比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但豆浆中硒所占比重随着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各豆腐硒含量顺序为:石膏豆腐≈盐卤豆腐>内酯豆腐,但其中硒所占比重刚好相反。富硒豆制品的制备过程中,总硒的回收利用率均较高,约在80%以上;富硒豆制品中,豆芽硒的回收利用率最高,在85%以上,豆腐次之,在43%-53%之间,豆浆较低在29%-45%之间。当大豆硒含量在1.5-2.5 mg kg-1之间时,适宜加工成豆腐食用;在2.5-4.5 mg kg-1之间时,适宜磨成豆浆饮用;在4.5-8.0 mg kg-1之间时,生成豆芽食用更为合理。此外,富硒豆腐和富硒豆浆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豆渣可再利用。(5)大豆SPI和11S的富硒能力显着高于SPC和7S,硒的富集不会改变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从而影响大豆的营养特性从富硒大豆(11.47 mg kg-1)里面提取SPC、SPI、7S和11S蛋白进行分析。发现硒对SPC、SPI、7S和11S的蛋白纯度无显着影响,纯度依次为:11S>7S>SPI>SPC。SPI和11S的硒含量分别为18.50 mg kg-1和18.42 mg kg-1,而SPC和7S的硒含量分别为14.27 mg kg-1和13.35 mg kg-1,SPI和11S的硒含量显着高于SPC和7S。不同蛋白中硒均主要以Se Met的有机形式存在,占比在80%以上,11S硒的有机化程度最高,在97%以上。硒的富集使SPI和11S中含硫氨基酸蛋氨酸有所减少,但其幅度不足以对蛋白营养价值造成影响。硒对大豆不同蛋白的亚基、官能团、二级结构、微观形貌和功能特性均无显着影响。综上,SPI和11S是更为高效的硒营养源,硒对不同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无明显影响。

张挽挽[4](2020)在《富硒糙米加工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本文主要对硒含量的测定方法、硒形态分析方法及富硒糙米加工过程硒含量的变化展开探讨。通过相关实验论证,建立适用于富硒糙米硒含量测定的原子荧光光谱法和硒形态分析的液相-原子荧光联用法;分析碾米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确立高硒保留率的精米样品;对糙米湿磨的单因素条件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正交实验验证,最终确定富硒糙米的湿磨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硒含量测定的检测条件进行优化:以10%的盐酸为载流,15g/L硼氢化钠溶液做还原剂时,仪器性能最好;前处理条件:消解液赶酸至剩余1ml左右时,测定结果最好,预还原时仅需将三角瓶置于180℃的电热板加热20s,即可完成价态的还原;经优化后,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1633%,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可达95.34%。对硒形态分析时的测定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载液为15%的盐酸,还原剂为15g/L硼氢化钾溶液,消化液为0.15%的KI溶液,按此条件对五种硒形态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测定,硒形态标准曲线的线性良好(r2>0.997),准确性及精密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2)对不同碾减率米样做大米加工精度判别实验(染色法),确定了碾减率12.3%、15.28%、16.4%、17.1%的米样分别为四级米、三级米、二级米、一级米,与市售精米(恩施“十月获”珍硒米)做食味品质对比,结果发现,碾减率为16.4%的米样硒含量保留较好且食味品质符合要求。通过分析富硒糙米中硒含量的变化,证明硒在糙米中不是均匀分布的,硒含量大小顺序为:米糠>糙米>精米;对于糙米复杂的皮层而言,糙米皮层的硒含量分布并不是从外向内逐层递减的,糙米的最外表层硒含量最高,糊粉层次之,硒含量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非常显着。(3)将富硒糙米湿磨中的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料液比和湿磨时间作为单因素,验证其对富硒糙米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时间比浸泡温度对硒含量的影响大。最高浸泡温度的硒损失率均不足10%;浸泡时间对硒的损失率最高可达30%;料液比也会影响硒含量,料液比1:4时,硒损失率最小;湿磨时间通过影响糙米粉的粒径间接影响硒含量,湿磨12min时,硒含量趋于稳定状态;湿磨工艺的优化条件为:浸泡时间5h,料液比1:4,湿磨时间12min。本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富硒糙米测定与硒形态分析的检测方法,同时对富硒糙米在碾磨和湿磨中硒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确定了适度碾磨的判定程度及富硒糙米湿磨工艺,为高硒保留率富硒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付永霞,黄歆妤,胡锦蓉,沈群[5](2018)在《加工方式对富硒大豆制品中硒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大豆中的植物蛋白是硒元素存在的主要场所,因此豆制品是重要的有机硒食物来源。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富硒大豆蛋白、大豆芽及豆腐等大豆制品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制品中硒含量的分布,而对于生产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却鲜有提及。研究主要分析了制备富硒大豆芽、富硒豆浆和富硒豆腐3种大豆制品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硒含量较高的大豆样品发芽情况较好,发芽过程中硒含量呈现先增加后缓慢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大豆芽经热烫处理后,3种大豆样品的硒含量均大量减少。磨浆时,水豆比的不同影响了硒在豆浆和豆渣中的分布,豆浆中的硒所占的比重随着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以不同凝固剂制作的3种豆腐中,硒含量顺序为:内酯豆腐>石膏豆腐>盐卤豆腐,即内酯豆腐保存硒的能力最强。实际生产中,应选择合理的加工方式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硒的损失。

曹斌,邓国栋[6](2016)在《恩施碎米荠营养成分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恩施碎米荠营养成分水平,采用我国现行标准对碎米荠的茎、叶子、种子、种荚中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种类及其氨基酸含量、硒含量以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叶子蛋白质含量高达17.8 g/100g、硒含量高达388.38mg/kg,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恩施碎米荠具备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具有极高的应用与开发价值。

吕佳煜,段懿菲,王志丹,孙唱,李东洋,董福,冯叙桥[7](2016)在《果蔬中硒形态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人体缺乏硒元素或补充过量皆可导致多种疾病。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居民缺硒,使用不同的方法将硒添加到果蔬中,可以提高果蔬的附加价值与经济效益,也使得硒在日常饮食中得到适当的补充。因此,果蔬富硒研究是一项利于全民健康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研究。本篇文章为一个简短的综述,主要内容是富硒果蔬近十年来的研究现状,同时讨论了果蔬中硒的富集方法及检测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梁佳,李玉锋,赵金璇,王小燕,李柏,胡巍,高愈希,陈春英[8](2010)在《富硒双歧杆菌中硒的含量与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富硒双歧杆菌菌粉及其胶囊制品中硒的含量,研究富硒双歧杆菌细胞壁的破壁方法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HPLC-ICP-MS)对富硒双歧杆菌菌粉中硒的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富硒双歧杆菌菌粉及其胶囊制品中硒的含量分别为(168.11±2.26)μg/g和(15.68±0.07)μg/g。与市售富硒产品相比较,富硒双歧杆菌胶囊中硒的含量是富硒大米的100倍,但不及富硒酵母产品中硒含量的1/10。富硒双歧杆菌产品中硒形态非常复杂,且含有许多不明硒化物,但其主要含硒氨基酸为硒代蛋氨酸,占总硒含量的(59.55±0.13)%。

李莉萍,王军[9](2009)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在生命活动中所具有的抗氧化作用,免疫功能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性已被人们广泛认识。本文就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存在形态以及在硒形态分析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和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牟仁祥,陈铭学,朱智伟,黄鹏程[10](2004)在《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对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以及联用技术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引用文献 10 1篇

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豆浆中的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豆浆中的硒(论文提纲范文)

(1)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抗营养因子概述
    1.3 中药潜在危害物质的概述
    1.4 重金属概述
    1.5 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
        1.5.1 半抗原的分子设计原则
        1.5.2 半抗原连接臂的选择
        1.5.3 半抗原的制备
    1.6 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6.1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6.2 荧光免疫层检测技术
        1.6.3 其他免疫层析检测技术
    1.7 课题研究对象
    1.8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抗营养因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1.1 引言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2.1.5 酶标抗体的制备
        2.1.6 单克隆抗体配对与最优配对的筛选
        2.1.7 双抗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2.1.8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的建立
        2.1.9 结果与讨论
        2.1.10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建立
    2.2 恶唑烷硫酮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2.1 引言
        2.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小鼠血清检测
        2.2.5 结果与讨论
        2.2.6 ic-ELISA的优化
        2.2.7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2.3 秋水仙碱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 引言
        2.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3.3 实验方法
        2.3.4 结果与讨论
        2.3.5 ic-ELISA的优化
        2.3.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药潜在危害物质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乌头碱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引言
        3.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结果与讨论
        3.1.5 ic-ELISA的优化
        3.1.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2 松香酸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2.1 引言
        3.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结果与讨论
        3.2.5 ic-ELISA的优化
        3.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3 马兜铃酸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3.3.1 引言
        3.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3 实验方法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ic-ELISA的优化
        3.3.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金属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铅离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1.1 引言
        4.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3 实验方法
        4.1.4 结果与讨论
        4.1.5 ic-ELISA的优化
        4.1.6 荧光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4.2 汞离子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
        4.2.1 引言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果与讨论
        4.2.5 ic-ELISA的优化
        4.2.6 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原理
        1.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2.3 样品采集与保存
        1.2.4 样品前处理
        1.2.5 气相色谱条件
        1.2.6 样品浓度的计算
        1.2.7 实验条件优化
        1.2.8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实验条件的优化
        2.1.1 单因素轮换实验法
        2.1.2 正交试验设计
    2.2 标准曲线
    2.3 检出限与定量下限
    2.4 精密度实验
    2.5 准确度实验
    2.6 稳定性实验
    2.7 实际应用
        2.7.1 志愿者尿样测定
        2.7.2 大鼠尿样测定
    2.8 不确定度评定
        2.8.1 不确定度的来源
        2.8.2 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2.8.3 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
3 讨论
    3.1 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的选择
        3.1.1 单因素轮换实验法
        3.1.2 正交试验设计
    3.2 气相色谱仪条件的选择
    3.3 方法学指标
        3.3.1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3.3.2 精密度和准确度
        3.3.3 样品稳定性
    3.4 不确定度分析
    3.5 实际应用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尿中暴露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湖北省几种作物对硒肥的利用及其富硒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硒与人体健康
    1.2 土壤中的硒
        1.2.1 土壤中硒的含量和分布
        1.2.2 土壤中硒的形态和组分
        1.2.3 土壤中硒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1.3 植物中的硒
        1.3.1 植物硒的吸收和转运
        1.3.2 植物体内硒代谢的调控
        1.3.3 植物体内硒的形态
        1.3.4 植物的富硒能力差异
    1.4 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利用现状
        1.4.1 富硒的农艺措施
        1.4.2 富硒农产品的开发现状
    1.5 大豆蛋白的理化特性与食品加工
        1.5.1 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分类
        1.5.2 大豆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性质
        1.5.3 大豆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因素
        1.5.4 大豆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5.5 加工工艺对大豆富硒制品的影响
2 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和目的
    2.3 技术路线
3 湖北省两种典型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差异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处理和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上大豆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3.3.2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上大豆各生育期硒含量的影响
        3.3.3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上大豆成熟期各部位硒分配的影响
        3.3.4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上大豆籽粒硒形态的影响
        3.3.5 不同硒源对两种土壤中不同组分硒的影响
    3.4 讨论
        3.4.1 硒对两种土壤类型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3.4.2 两种土壤类型上硒的生物有效性存在差异
        3.4.3 不同硒源处理下大豆籽粒硒形态的转化差异
    3.5 小结
4 湖北硒矿粉在典型土壤上的施用效果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处理和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硒矿粉的形貌特征和主要成分
        4.3.2 硒矿粉中硒的存在价态及重金属含量
        4.3.3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4.3.4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硒含量及累积分配比的影响
        4.3.5 硒矿粉处理下作物可食部位的硒形态
        4.3.6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可食部位矿质养分和重金属的影响
        4.3.7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中不同硒组分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湖北省硒资源硒矿粉的硒存在价态、主要成分及安全性
        4.4.2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生长及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4.4.3 硒矿粉对典型土壤上作物硒吸收累积及硒形态的影响
        4.4.4 硒矿粉在典型土壤上水旱环境下的有效性差异
    4.5 小结
5 湖北省主要农作物的富硒特征及差异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粮食试验
        5.2.2 水果试验
        5.2.3 蔬菜试验
        5.2.4 样品分析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叶面喷硒处理下粮食作物的富硒特征及差异
        5.3.2 叶面喷硒处理下水果的富硒特征及差异
        5.3.3 叶面喷硒处理下蔬菜的富硒特征及差异
    5.4 讨论
        5.4.1 叶面喷硒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和生长的影响
        5.4.2 叶面喷施时期和硒源对主要农作物硒吸收累积的影响
        5.4.3 叶面喷硒处理下主要农作物可食部位硒的有机化能力
        5.4.4 叶面喷硒处理下硒的有效利用率
    5.5 小结
6 富硒豆制品加工过程中硒的分布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材料
        6.2.2 实验设计
        6.2.3 样品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硒源对大豆产量、硒含量及籽粒硒形态的影响
        6.3.2 富硒豆芽生产过程中硒的分布特征
        6.3.3 富硒豆浆加工过程中硒的分布特征
        6.3.4 富硒豆腐加工过程中硒的分布特征
        6.3.5 富硒豆制品的实践生产
    6.4 讨论
        6.4.1 富硒大豆的高效生产方式
        6.4.2 富硒豆制品中硒的分布
        6.4.3 不同硒含量大豆适宜加工的豆制品
    6.5 小结
7 硒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材料
        7.2.2 样品处理和分析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大豆籽粒硒含量及其对籽粒基本成分的影响
        7.3.2 大豆不同蛋白的蛋白含量和硒含量
        7.3.3 大豆不同蛋白的硒形态
        7.3.4 大豆不同蛋白的SDS-PAGE分析
        7.3.5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7.3.6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官能团的影响
        7.3.7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7.3.8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微观形态的影响
        7.3.9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7.4 讨论
        7.4.1 硒对大豆籽粒组分及不同蛋白蛋白含量的影响
        7.4.2 大豆不同蛋白中硒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7.4.3 硒对大豆不同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7.5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

(4)富硒糙米加工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硒
        1.1.1 硒的历史背景
        1.1.2 硒的存在形式
        1.1.3 我国硒的基本情况
    1.2 硒对生物的影响
        1.2.1 硒在生物体内的代谢
        1.2.2 硒的生理功能
        1.2.3 硒缺乏对健康的影响
        1.2.4 硒的安全摄入量和推荐摄入量
    1.3 硒检测分析研究现状
        1.3.1 硒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1.3.2 硒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 富硒产品加工过程中硒损失情况的相关研究
        1.4.1 碾磨对富硒食品硒含量的影响
        1.4.2 加热对富硒食品硒含量的影响
    1.5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1.5.1 建立硒含量检测与硒形态分析的方法
        1.5.2 探讨富硒糙米在加工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
    1.6 主要研究内容
        1.6.1 硒测定方法的研究
        1.6.2 富硒糙米碾磨工艺的研究
        1.6.3 富硒糙米湿磨工艺的研究
2 富硒糙米硒检测方法的研究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原子荧光法检测总硒
        2.2.2 原子荧光形态分析法测定硒形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硒测定条件的选择
        2.3.2 前处理及还原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2.3.3 硒形态测定条件的选择
        2.3.4 结论
3 富硒糙米在碾米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内容与方法
        3.3.1 不同加工精度富硒精米的制备流程
        3.3.2 食味品质的比较
        3.3.3 样品硒含量的测定
        3.3.4 样品蛋白质的测定
        3.3.5 糙米籽粒中的硒分布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碾减率的计算和加工精度的判定
        3.4.2 米样与市售精米的食味品质对比
        3.4.3 硒在稻米籽粒中的分布
        3.4.4 富硒糙米碾米过程中硒含量变化
        3.4.5 富硒糙米皮层的硒含量分布特征
        3.4.6 富硒糙米蛋白质含量与硒含量的相关性
    3.5 本章小结
4 富硒糙米在湿磨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内容与方法
        4.3.1 湿磨制备糙米粉工艺流程
        4.3.2 糙米粉硒含量测定
        4.3.3 富硒糙米湿磨的工艺优化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浸泡时间与浸泡温度对硒含量的影响
        4.4.2 料液比对硒含量的影响
        4.4.3 湿磨时间对硒含量的影响
        4.4.4 正交实验优化湿磨糙米粉工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加工方式对富硒大豆制品中硒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大豆芽的制备及热烫
        1.3.3 富硒豆腐的制作
        1.3.4 成品指标测定
        1.3.5 硒含量测定
        1.3.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芽对富硒大豆芽中硒含量的影响
        2.1.1 热烫对富硒大豆芽中硒含量影响
    2.2 磨浆对富硒大豆制品豆浆中硒含量影响
    2.3 凝固剂种类对豆腐中硒含量影响
3 结论

(6)恩施碎米荠营养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恩施碎米荠各部位蛋白质含量
        1.2.2 恩施碎米荠各部位氨基酸种类以及含量
        1.2.3 恩施碎米荠中各部位硒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恩施碎米荠各部位蛋白质含量
    2.2 恩施碎米荠中各部位氨基酸种类及含量
    2.3 恩施碎米荠中各部位硒的含量
3 结论与讨论

(7)果蔬中硒形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富硒果蔬研究现状
    1.1 硒在果蔬中的吸收
    1.2 硒对果蔬的影响
2 硒的富集方法
3 果蔬中硒的分析方法
    3.1 提取方法
    3.2 检测方法
4 总结

(9)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的存在形态
2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
    2.1 光谱分析法
        2.1.1分子荧光光谱法
        2.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元素的存在形态
2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
    2.1 光谱分析法
        2.1.1 分子荧光光谱法
        2.1.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1.6 原子荧光光谱法
    2.2 色谱分析法
    2.3 电化学分析法
    2.4 联用技术
3 展望

(10)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光谱分析法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2.1 分子光谱分析法
        2.1.1 荧光光谱法
        2.1.2 化学发光分析法
        2.1.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2 原子光谱法
        2.2.1 原子发射光谱法
        2.2.2 原子吸收光谱法
        2.2.3 原子荧光光谱法
3 色谱分析法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3.1 高效液相色谱法
    3.2 气相色谱法
    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4 电化学分析法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5 质谱法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6 联用技术在硒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7 结语

四、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豆浆中的硒(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营养因子、中药潜在危害物质与重金属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李少珍. 江南大学, 2021(01)
  • [2]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正丁醇方法研究[D]. 陈海川.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3]湖北省几种作物对硒肥的利用及其富硒特征的研究[D]. 邓小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4]富硒糙米加工过程中硒含量的变化[D]. 张挽挽.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5]加工方式对富硒大豆制品中硒含量的影响[J]. 付永霞,黄歆妤,胡锦蓉,沈群. 食品科技, 2018(08)
  • [6]恩施碎米荠营养成分分析研究[J]. 曹斌,邓国栋.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6(02)
  • [7]果蔬中硒形态的研究进展[J]. 吕佳煜,段懿菲,王志丹,孙唱,李东洋,董福,冯叙桥. 食品工业科技, 2016(13)
  • [8]富硒双歧杆菌中硒的含量与形态研究[J]. 梁佳,李玉锋,赵金璇,王小燕,李柏,胡巍,高愈希,陈春英. 食品科学, 2010(05)
  • [9]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李莉萍,王军. 热带农业科学, 2009(02)
  • [10]硒的形态分析方法综述[J]. 牟仁祥,陈铭学,朱智伟,黄鹏程. 光谱实验室, 2004(01)

标签:;  ;  ;  ;  ;  

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豆浆中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