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母亲和父亲

动物的母亲和父亲

一、动物的母爱和父爱(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媛[1](2021)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其中第一、二、三学段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分别不低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对阅读量做出最低规定,旨在督促教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当前阅读教学大多以单篇为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等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学者与一线教师的重视。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群文阅读,对传统单篇阅读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高阶思维,还可以整合课内外资源,增强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师开始重视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但目前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因此,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既能理论化群文阅读教学,又能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从而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分析、总结国内外文献中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关注相关动态,尝试从内涵、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对群文阅读教学进行解读。其次,以相关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具体包括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基本环节、实施原则、实施策略以及评价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构建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Q市S小学以部编版为教材的五年级A班的课堂教学之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进行三轮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实践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对每个环节的策略方法进行优化,直至建构出能适用于实践的较为完善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得出实践尝试的效果。最后,研究进一步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评价三个方面指出可借鉴的经验和策略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今后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丰富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徐贞[2](2021)在《审美情感与伦理教诲——影片《战马》中爱的母题》文中研究指明影片《战马》由英国儿童文学作家麦克·莫波格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人与马之间的情感视角另辟蹊径书写反战思想。本文在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以爱的母题观照影片的审美情感。作为儿童文学作品,《战马》中的审美情感统摄于爱的母题中,分为母爱型和父爱型。在终极暴力形式战争背景下,主人公阿尔伯特在"亲切温馨"的母爱中生成对生命的感性理解,在"直面人生"的父爱中生成对生命的理性理解。父母之爱最终指向主人公的情感教育,即以审美为途径,生成文学伦理价值,最后在文学伦理教诲中达成灵魂净化,以人性之爱学会伦理选择,反对战争,希冀和平。

凌巧[3](2021)在《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基于成都市初中生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最初场所,对每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离婚率逐年攀升,意味着单亲家庭数量与日递增。家庭结构裂变导致单亲家庭教育功能逐渐弱化,单亲初中生在学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发展存在着更高的风险性,亟需为单亲初中生家庭开发社会性支持系统。本研究以人类发展生态学为理论框架,就单亲家庭初中生所处的四层生态系统展开调查研究。多次对单亲初中生、单亲初中生家长、学校教师、校长进行访谈,同时对成都市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资料整理和分析,发现单亲初中生所处的生态系统特征是:宏观系统下,尚未出台家庭教育专法,经费支持不足;外在系统下,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专业性亟需提升;中介系统下,学校在集体中解决共性问题、学校老师顾不上单亲家庭、家长怕得罪学校老师;微观系统下,单亲家庭生态过渡期艰难、父母间共同养育关系破裂、父亲角色缺席、母亲缺乏教育知能、单亲初中生面临多重困境。各层生态系统之间未能通过交互作用,促进单亲初中生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宏观系统下,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落实家庭教育经费政策、疏导单亲家庭刻板印象;外在系统下,促进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发展;中介系统下,加强家校合作,使学校成为单亲家庭的支持性系统;微观系统下,建立单亲初中生家庭生态过渡预警指标、实施生态化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加强单亲初中生家长自觉学习意识。

孟宇轩[4](2021)在《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文中提出在当下这个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的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人们的物质需求相较于以往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精神上的困顿与迷惘日渐显现,成为幸福生活的强力阻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受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生活方式,对财产、地位、名利、结果、控制等展现出非理性的强烈渴望,自恋、孤独、缺乏思考、爱无能等现象也更为严重。西方着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毕生都致力于对人类生存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与危机进行追问与思考,探寻人类实现幸福的密匙。他从关注现代人特殊的生存境遇出发,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结合起来,较为全面地剖析了人的异化问题,揭示了人个性和价值的失落,并提出了拯救人类的心理革命理论和建立健全社会的社会改革措施,为当代人认清自己的心理、解读自己的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思路。弗洛姆的人生哲学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长期致力于观察人和社会的产物,对我国当代青年应对现实生活的焦虑与迷失不乏启示意义。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形成背景,包括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其人生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第二章重点论述了弗洛姆关于生存的思想。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面临生存的二律背反和历史的二律背反,有关联、超越、寻根、身份认同和目标与献身这五种需要,人应摒弃重占有的生存方式,选择重存在的生存方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弗洛姆富有创造性的人生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其本质在于给予;在自由观方面,他认为人追求自由而又逃避自由,积极自由的实现在于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在快乐观方面,他认为快乐是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出现的持久的情感状态;在生死观方面,他认为不要把生命视为一种财产;在家庭观方面,他认为要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并最终成为自己的父母;在信仰观方面,他提出理性信仰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强调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弗洛姆人生哲学的意义和启示,论述了其与老子哲学的贯通之处,比较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探寻了其理论的成就与不足,对其作出了辩证的价值评析,认为其一以贯之之道在于发挥创造性,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各种力量是其最为根本的方法论,并结合我国当代青年的生存现状论述了弗洛姆的人生哲学对当代青年价值观、爱情观和快乐观的启示。

邢聪慧[5](2021)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五年级上册“舐犊情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陈亚男[6](2021)在《第三、四学段部编版教材现当代散文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散文是美在骨子里的,是最悠远的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特有的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中小学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教学目标重复、断层等问题。例如,教师反复教学修辞手法“比喻”,再例如,第三学段的现当代散文倾向于记叙文的教学方式,第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学直接回归散文的本质,由记叙文教学到散文的教学缺少必要的过渡。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学习积极性受挫。基于此,对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学衔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三、四学段阅读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深入挖掘了三、四学段部编版教材现当代散文中编排的知识点、能力点、审美价值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地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从相关理论入手,分别对散文、教学、教学衔接的概念进行明确地界定,并阐述了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别从课程标准对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梯度要求、部编版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编排的层级性、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的教学现状,三个方面论述教学衔接的必要性。第四部分是对部编版第三、第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材内容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立足于两个学段,主要对两个学段现当代散文中涉及的知识点、阅读能力训练点、价值取向点进行详细地分析、细致地比较,力图找到两个学段教材内容的侧重点。第五部分是论文的主体。文中列举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详细分析了“如何衔接”。“如何衔接”涵盖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教学目标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目标,避免能力的缺失和断层。教学内容的衔接包括三个方面:现当代散文知识点的衔接、现当代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衔接、现当代散文价值取向培养的衔接,三个方面互为表里,辩证统一,最终实现现当代散文教学的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郭艺[7](2020)在《《小说月报》(1921-1931)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研究》文中指出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和“人”的觉醒的时代,也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随着“人”的发现,作为人的独特生命阶段的“儿童”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①五四儿童文学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期。在发生期的儿童文学中,《小说月报》占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位。它既是新文学的重要阵地、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是许多五四文学大师发表创作的园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小说月报》具有路标意义、指导意义;又是译介域外儿童文学,倡导、引领本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主阵地;众多关注现代儿童文学的新文学作家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他们的儿童文学创作。因此,研究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发展,不能忘记《小说月报》。“儿童文学”在概念界定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文对“儿童文学”采用了更为宽泛的界定。狭义上的“儿童文学”是指成人作者定位于儿童读者阅读需求,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而广义上的“儿童文学”,则涵盖了“童话、寓言、神话、民间故事以及儿童爱听和喜欢读的其他东西。”②本文所讨论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月报》(1921-1931)“儿童文学”专栏中的作品,同时也包含了一部分以儿童为描述对象、以回忆童年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散文、诗歌。这些作品尽管不是专为儿童读者所写,却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小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后来陆续被研究者收集、整理、出版,作为五四儿童文学建设的成果加以留存。本文也选取了《小说月报》中被收录到浦曼汀、方卫平等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中的一些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本文以1921年至1931年《小说月报》关于儿童文学的译介、论说和创作为对象,聚焦于这些关于儿童文学的译着对于儿童文学发生期的贡献和影响,讨论《小说月报》儿童文学的译介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以及对于今天儿童文学发展的借鉴意义。论文共三章。第一章《<小说月报>域外儿童文学译介的贡献》,在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之上,运用对比研究,结合童话心理学,论述《小说月报》域外儿童文学在形象和主题层面对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本章第一节,从形象层面总结了《小说月报》译介的域外儿童文学经典中的三种典型的儿童形象:“苦难儿童”、“天使儿童”、“顽童”形象,并论述了“苦难儿童”、“天使儿童”、“顽童”形象对初创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可贵的艺术范式意义。经过研究,论文认为“苦儿”、“天使儿童”、“顽童”形象彰显了独立、活泼、自主的个性,是服务于现代社会人生的艺术形象。本章第二节梳理了《小说月报》域外儿童文学中的“师者型”父亲形象和“恶母”形象的译介情况,指出它们对于五四时期“弑父”和“母性神话”单一性成人形象世界的补充意义。论文认为,“师者型”现代父亲形象体现了“平等”的现代意识,恶母形象则是亲子精神离乳的独特表现形式。本章第三节,通过整理发现《小说月报》域外儿童文学包含着丰富的动物文学体裁,如童话、寓言、动物小说等。论文指出,译介者们对“儿童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开拓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主题空间。论文第二章《<小说月报>对儿童文学创作的贡献》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心理学、叙事学,神话——原型批评等相关理论,探索《小说月报》中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思想意蕴,勾勒了《小说月报》中儿童文学发展的线索,并以《小说月报》为样本,管窥1920年代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本章试图讨论20年代以《小说月报》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所蕴含的精神传统:它的开放性、复杂的现代性、扎根中国社会现代的、民族的、民间土壤的地气。儿童文学作家纳故融新,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放眼世界,积极拿来,创作出了风格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儿童文学观的碰撞、合鸣。论文第三章《从对话的视角看:<小说月报>的儿童文学在当代》,主要透过《小说月报》,从审美、思想、情感之维总结五四儿童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针对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创作取向,论述五四儿童文学在当代的价值。重新研究和总结五四儿童文学作家努力为时代儿童言说的“现实关怀”、连接儿童与人类文化的广阔视野的文学实践,对于新世纪儿童文学呈现的“娱乐化”、“浅阅读”趋向的反思,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同时,五四儿童文学对爱的深情言说,对“同情、理解、宽容、悲悯、善良”等人类永恒价值的追寻与扞卫,对于阶级、民族、国家的超越,成为了五四儿童文学的精神传统。对于这一时期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丰富和阐释,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背景。儿童文学在五四时期的博爱,十七年时期的爱恨分明,到新世纪文学中的“无力说爱”……这些呼唤着我们重回儿童文学的现代历史,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重新阐释、确证儿童文学种种书写的现代意义、现代价值,构建中国儿童文学最珍贵的精神遗产。本论文主要创新在于:研究《小说月报》的域外儿童文学影响,在资料的梳理外,从“形象”和“主题”的角度研究,考察《小说月报》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儿童形象、成人形象谱系、自然主题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影响,研究角度具有创新性。同时在阐述这些形象和主题的现代性方面有一定见解。第二,讨论《小说月报》的儿童文学创作时,不简单作价值肯定和否定,尝试从历史的眼光讨论《小说月报》中儿童文学创作的内在张力,试图阐明,五四儿童文学传统是丰富而具有多重面相的存在,论述五四儿童文学传统具有的包容性、多样性、复杂性。同时,运用心理学的视角,来阐释民间文学在儿童文学中的价值。从第一手材料出发,来发现“神话”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独特性,以“成长”为落点,考察儿童文学与促进儿童精神内里成长的关联性。本论文力图分析五四儿童文学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精神坐标的原因。以历史的、美学的、人文的立场,以开放、包容的视角,回溯纵探五四儿童文学、十七年儿童文学、新世纪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在五四儿童文学、十七年文学、新世纪儿童文学之间展开历史对话和对勘,从十七年、新世纪儿童文学看五四,发现各个时期儿童文学的复杂性和内在张力。并从“人的理想的多维度”层面出发,去阐述和总结各个时期的儿童文学,人的理想既面向民族、国家,亦面向世界、人类,这些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搭建了一个更为宏阔的、多元的价值平台,期待其能够对儿童文学的理论建设有所裨益。

王梦琴[8](2020)在《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研究》文中指出儿童文学是架起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一座桥梁,它能充分认识儿童、了解儿童并理解儿童,重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存在,是从精神方面对儿童的又一种人性关怀,因此,本论文以儿童文学为基点,针对当下备受关注的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对教材中的儿童文学选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儿童观的转变,并且以历史上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互动为参照,梳理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得出儿童文学呈现出分化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这一趋势。随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分析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基本情况,并发现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文本分析法和数字统计法,对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进行体裁统计和母题归纳,总结数据,制成表格,分析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分析出的基本情况总结出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优点与不足。通过分析,发现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基本情况如下:(1)体裁统计方面,选入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在体裁除了儿童剧、图画书和报告文学,其它体裁都有涉及,而且在不同学段体裁形式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是高学段的儿童文学数量偏少;(2)母题归纳方面,笔者将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具体主题囊括于“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之中,经过统计,发现每一种母题在教材中都有体现,并且主题种类丰富,但是“顽童型”儿童文学的数量相对来说偏少。根据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基本情况,结合大量的例子,总结出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优点:(1)教材中的插图精美,有些与文字配合,拥有图画书的欣赏价值;(2)专门开辟了以幻想为主题的单元,幻想类儿童文学得到了重视;(3)选入教材的寓言都经过了现代的转化,变得更适合儿童阅读。但是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1)童话变得教训化,主要表现在童话选入教材后被删改得太严重,以及“成人体”童话普遍存在;(2)课文里的说教色彩浓厚,教育性严重;(3)有些写景散文用词华丽,缺乏真情实感;(4)课文里的儿童形象过度成人化,不符合儿童的真实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1)教材的编写仍保留着“工具理性”的理念,带着很强的功利性色彩,因此笔者建议淡化教育中“工具理性”的思想,重视“价值理性”的回归;(2)“儿童本位”思想没有落实到位,教育者始终把儿童当作未长大的成人,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儿童,因此“儿童本位”应该重新得到重视,并成为教育儿童的标准;(3)语文教育的现状堪忧,学生普遍厌烦语文,教师教不好语文,这既是教材编写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问题,笔者建议教材选文时考虑文学教育的理念。最后,笔者期望小学语文教育的儿童文学早日变成现实,让未来的教育变得更加美好。

吕琳琳[9](2020)在《个体爱心的发展与大中小学爱心教育体系化探索》文中提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倡培养学生的爱心,一些中小学也在开展爱心教育的活动,例如去敬老院做志愿者、爱心募捐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往往比较注重爱心教育的“仪式”,机械的要求学生做出关爱他人的行为,忽略了学生的爱心的发展层次性和阶段性。本文首先在探寻爱心本质的基础上,分析构成爱心的三个要素,即爱心主体,爱心客体,爱心的行为和情感以及爱心主体间的关系。在爱心本质和爱心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爱的层次和爱心的分类。爱包含生产性的爱和非生产性的爱两个类别。生产性的爱是爱的主体利用爱的行为表达爱的情感,另一主体理解该主体爱的感情并对这个行为做出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间存在交往关系,因此爱的生产性能力能够冲破与他人的分离并理解他人。非生产性的爱则是由于将爱的一方主体物化、缺乏爱的情感的基本构成要素或者由于主体间价值观的差异等导致的爱的行为的不恰当,使得爱的主体之间不能建立关系,而是单纯接受、剥削、囤积和交易等关系。爱的能力的发展是在和他人的交往中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的过程,非生产性发展到生产性的过程。爱心包含三大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爱心是动物本能的爱的发展而来的爱心,是只基于个体情感的爱心。第二个层次的爱心是受理性约束的爱心,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考虑情感的因素,也接受各种道德规范的约束。第三个层次的爱心是个体在确立自我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作用,把对他人的爱心和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接受在一起,有着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动力。本文又根据个体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个体爱心的发展阶段理论并分析了爱心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个体的爱心是第一层次的爱心逐渐发展到第二层次的爱心,第二层次的爱心和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信念结合,发展为第三层次的爱心。从爱的对象来说,个体爱心的对象是从自己逐渐扩大亲近的人和具体的陌生人,最后到抽象的陌生人。个体爱心的发展的起点是自爱,在和周围的人的互动中发展出了亲爱、友爱,将外部对爱心的规范内化发展出理性的友爱和胞爱,把外部的规范和自身的价值结合起来,发展为博爱和大爱。非生产性的自爱来源于人的本能,是保障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性的自爱是个体能动的实现自我,积极的创造自我的本质的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爱的能力发展的起点。非生产性的亲爱,爱者和被爱者的地位或者关系往往是不对等的,是爱者单方面的对被爱者的给予。非生产性的友爱是偶然的短暂的,基于朋友双方外在的表现。生产性的亲爱和生产的友爱在产生以后能够相互促进发展。非生产性的胞爱是外在权威对忽略了个体的主体性的难以达到的命令。生产性的胞爱是个体在合理利己的条件下对他人的爱,是自爱和胞爱的统一。博爱和大爱是个体爱心的最高表现形式,是个体对他人的爱心和自我价值的结合。根据对个体爱心发展阶段的研究,爱心教育也应根据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爱心教育。在学龄前期,应关注个体自爱的发展;在小学期间,应着重培养个体的亲爱和友爱;在初中期间,应注重个体友爱和胞爱的发展,引导个体由非生产性的胞爱发展为生产性的胞爱;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则注重于个体的博爱和大爱的培养。

张雪丽[10](2020)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以亲情类文本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本论文中,主要论述了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研究以亲情类文本为例的原因、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理论依据。阐述了亲情类文本的重要育人功能,对亲情类文本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关于亲情类文本教学现状的实际调查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如下意见: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的培育;教师教学过程中情感投入不足,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素养的缺失以及缺乏对“学情”视角的关注,也是一些语文教师当前存在的问题。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对于亲情类文本不感兴趣,与亲人相处存在一些问题,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存在重要影响。因此我们纵观发现的问题给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亲情类文本进行情感教育的策略和建议。如可以用亲情类文本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亲情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真实的“学情”。语文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还需要有饱满的情感投入,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亲情教育,还可以设置与亲情主题相关的群文阅读。学生要增加对亲情文本的兴趣,增强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要在生活中践行亲情,培育亲情观念,感恩亲情,在传统节日中感受亲情。由于传统的一些文章谈到亲情就只有父爱,母爱,以及祖孙情,笔者在本论文中加入与手足情相关的文本和研究,作为本文的一个创新点。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亲情类文本教学提出亲情教育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希望学生能拥有温馨和谐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另外也希望本文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其提供新的亲情情感教育思路。

二、动物的母爱和父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的母爱和父爱(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需要
        2.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3.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阅读教学价值
        4.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及其效果的研究需要加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2.访谈法
        3.课堂观察法
        4.作品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群文阅读教学解读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脉络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意义
        2.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建构——统整模式
        2.文本互织理论
        3.读者反应理论
    (三)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四)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议题切入
        2.群文阅读
        3.集体建构
        4.共识达成
        5.读写结合
    (五)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2.合作交流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探究性原则
    (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切入议题
        2.精选群文,组织阅读
        3.巧妙设问,深入阅读
        4.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5.由读促写,由写带读
    (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
        1.倡导“为学习的评价”评价理念
        2.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
        3.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
    (一)实践方案
        1.实施对象选取
        2.实施方案设计
    (二)第一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4.教学反思
    (三)第二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4.教学反思
    (四)第三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学生层面
        2.教师层面
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一)经验总结
        1.课前准备
        2.课中实施
        3.课后评价
    (二)整体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审美情感与伦理教诲——影片《战马》中爱的母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亲切温馨的母爱
二、端庄深邃的父爱
三、呼唤和平的人性之爱
四、结语

(3)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基于成都市初中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台湾地区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大陆地区研究综述
        1.2.4 已有研究总结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访谈法
        1.3.3 个案研究法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1.5 数据处理
        1.5.1 开放式编码
        1.5.2 轴心式编码
        1.5.3 选择式编码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家庭教育指导
        2.1.2 单亲家庭
    2.2 理论基础
3 发展生态学视角下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调查
    3.1 宏观系统视角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分析
        3.1.1 强调政府主体责任,但尚未出台家庭教育专法
        3.1.2 家庭教育经费支持不足
    3.2 外在系统视角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现状分析
        3.2.1 家庭教育主管机构缺位
        3.2.2 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缺乏统筹管理
        3.2.3 家庭教育市场亟需规范
        3.2.4 单亲家庭指导课程尚待开发
        3.2.5 家庭教育指导人员无专业标准
    3.3 中介系统视角下学校提供家庭指导服务现状分析
        3.3.1 在集体中解决共性问题——学校对家长学校的管理
        3.3.2 怕得罪老师,孩子有苦头吃——家长对学校老师的态度
        3.3.3 单亲太多,老师顾不过来——学校老师对单亲家庭的态度
4 微观系统视角下的单亲初中生家庭教育个案调查
    4.1 “每个阶段我都只能摇头叹息”——生态过渡艰难
        4.1.1 “离婚时暴瘦了二十斤”——家庭结构裂变时的痛楚
        4.1.2 “说不上两句就不欢而散”——离异后矛盾持续性发展
        4.1.3 “你谁啊?”——排斥继父继母
    4.2 “我不知道找谁商量,很痛苦”——共同养育关系破裂
        4.2.1 “好歹让我感受一下什么是父爱”——父亲角色缺席
        4.2.2 “除了绝食,我别无他法”——母亲缺乏教育知能
        4.2.3 “没想到她如此之糟糕”——单亲子女成长困境
5 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策略
    5.1 宏观系统:提供政策、经费、文化保障
        5.1.1 推进家庭教育立法
        5.1.2 落实家庭教育经费政策
        5.1.3 疏导单亲家庭刻板印象
    5.2 外在系统:促进单亲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发展
        5.2.1 明确设立家庭教育管理机构
        5.2.2 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
        5.2.3 规范市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5.2.4 高校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
        5.2.5 科研机构开发单亲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5.3 中介系统:学校成为单亲家庭支持性系统
        5.3.1 提升教师指导单亲初中生家庭的意识和能力
        5.3.2 学校开设单亲初中生家庭家长课程和学生课程
        5.3.3 协同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干预单亲初中家庭教育问题
    5.4 微观系统:制定生态化单亲家庭指导方案
        5.4.1 建立单亲初中生家庭生态过渡预警指标
        5.4.2 实施生态化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方案
        5.4.3 加强单亲初中家长自觉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引言
第一章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弗洛姆独特的人生经历
        一 正统犹太家族与孤独童年
        二 丰富而曲折的学术之路
    第二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产生的时代
        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法西斯主义的盛行
        三 社会危机与精神危机
    第三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理论渊源
        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三 禅宗佛学思想
        四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第二章 弗洛姆关于生存的思想
    第一节 弗洛姆关于人的生存状况的思想
        一 人的生存境遇
        二 人的生存需要
    第二节 弗洛姆关于人的生存方式的思想
        一 人的两种基本生存方式
        二 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本质差异
        三 如何习得存在的艺术
第三章 弗洛姆富有创造性的人生观
    第一节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一 爱的内涵
        二 爱的本质
        三 爱的对象
        四 爱的实践
    第二节 自由:全面完整的人格的自发活动
    第三节 快乐: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持久的炽热
    第四节 生死:不要把生命视为一种财产
    第五节 家庭:成为自己的父母
    第六节 信仰: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意义和启示
    第一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一以贯之之道:发挥创造性
    第二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老子哲学之贯通:基于梁启超视域
    第三节 弗洛姆的人生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节 对弗洛姆人生哲学的评价:清醒的乌托邦
    第五节 弗洛姆人生哲学的当代启示
        一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价值观
        二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爱情观
        三 弗洛姆人生哲学与当代青年快乐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第三、四学段部编版教材现当代散文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学衔接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教学衔接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第一节 课程标准对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梯度要求
    第二节 部编版教材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编排的层级性
    第三节 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不衔接现象
第三章 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材内容比较研究
    第一节 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语文知识点比较分析
    第二节 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阅读能力培养比较分析
    第三节 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第四章 第三、四学段现当代散文教学衔接
    第一节 现当代散文教学目标衔接
    第二节 现当代散文教学内容衔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背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附录二:《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附录三:《藤野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小说月报》(1921-1931)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二、研究现状
    三、概念界定
第一章 《小说月报》域外儿童文学译介的贡献
    第一节 儿童形象范式的确立
        一、时乖命蹇多坎坷:苦儿
        二、坠落凡间的天使:天使儿童
        三、顽性天生缺正端:顽童
    第二节 成人形象的重塑与改写
        一、师者型父亲形象
        二、恶母与缺位的母亲
    第三节 自然母题的生动演绎
        一、动物之歌:非人类中心的生命观照
        二、“儿童与自然”——自然与童心的交融
第二章 《小说月报》对儿童文学创作的贡献
    第一节 嬉戏之态 游戏之味
        一、寓顽心于游戏:《小坡的生日》
        二、童诗之趣与游戏之乐
    第二节 纳故融新 扎根民间
        一、民间故事的重述与再创造
        二、神话的借鉴与吸收
    第三节 古典美韵 自成风格
    第四节 现实之痛 成长之伤
        一、孤独之旅——与成人对话受阻
        二、性别之困——女儿身世太凄凉
        三、生命之重——分离与死亡之痛
第三章 从对话的视角看:《小说月报》的儿童文学在当代
    第一节 “立国”与“立人”——五四儿童文学的内在张力
    第二节 “娱乐化”——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新维度
    第三节 童年书写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基于成人与儿童关系的思考
    第四节 “爱的哲学”——儿童文学的情感力量
        一、五四儿童文学:爱是人生的行动指南
        二、十七年儿童文学:阶级之爱的凸显
        三、新世纪儿童文学:五四儿童文学精神的照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8)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与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儿童文学概述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
    二、儿童文学的特征
    三、儿童文学的分类
        (一)儿童文学的体裁分类
        (二)儿童文学的母题分类
    四、儿童文学选文的判断标准
        (一)语言文字标准
        (二)价值标准
        (三)教学标准
第二章 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基本情况
    一、体裁统计
        (一)不同学段儿童文学选文的体裁数量不同
        (二)不同学段的体裁形式分布不同
        (三)不同学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不同
    二、母题归纳
        (一)“母爱型”作品的具体主题
        (二)“父爱型”作品的具体主题
        (三)“自然型”作品的具体主题
        (四)“顽童型”作品的具体主题
第三章 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的特点与建议
    一、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优点
        (一)插图儿童化,突出图画表意功能
        (二)专门开辟了以幻想为主题的单元
        (三)寓言进行了现代的转化
    二、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的不足
        (一)童话教训化
        (二)说教色彩浓厚
        (三)词藻华丽,缺乏情感
        (四)儿童形象成人化
    三、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的建议
        (一)重视“价值理性”的回归
        (二)采取“儿童本位”的标准
        (三)教材选文考虑文学教育的理念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个体爱心的发展与大中小学爱心教育体系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意义
一、爱心品质研究
    (一) 爱心的本质
    (二) 爱心构成要素
    (三) 爱的分类
    (四) 爱心的层次
二、个体爱心发展研究
    (一) 爱心的发展阶段
    (二) 影响因素
三、爱心教育体系化研究
    (一) 学龄前期爱心教育: 培养自爱为主
    (二) 小学爱心教育: 培养亲爱和友爱为主
    (三) 初中爱心教育: 培养友爱和胞爱为主
    (四) 高中爱心教育: 培养胞爱和博爱为主
    (五) 大学爱心教育: 培养大爱为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以亲情类文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理论依据
    (五)研究方法
    (六)文献综述
二、亲情相关概念以及亲情类文本分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亲情类文本的再分类
    (三)亲情及亲情类文本的重要意义
三、关于亲情类文本教学现状的实际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以及数据报告
    (二)对调查结果的剖析
四、亲情类文本在中学语文情感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一)以亲情类文本为例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亲情教育
    (二)亲情类文本的深度解读对写作课、口语交际课、阅读课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实施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动物的母爱和父爱(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D]. 王凯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审美情感与伦理教诲——影片《战马》中爱的母题[J]. 徐贞. 新纪实, 2021(13)
  • [3]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基于成都市初中生的个案研究[D]. 凌巧.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经由爱与创造建构存在 ——弗洛姆人生哲学探微[D]. 孟宇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五年级上册“舐犊情深”为例[D]. 邢聪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第三、四学段部编版教材现当代散文教学衔接研究[D]. 陈亚男. 合肥师范学院, 2021(10)
  • [7]《小说月报》(1921-1931)儿童文学的翻译和创作研究[D]. 郭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8]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选文研究[D]. 王梦琴.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个体爱心的发展与大中小学爱心教育体系化探索[D]. 吕琳琳. 西南大学, 2020(02)
  • [10]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以亲情类文本为例[D]. 张雪丽.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动物的母亲和父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