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

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

一、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日子里(论文文献综述)

罗曼[1](2021)在《《人民日报》1949-1966年副刊文学写作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肖楠[2](2021)在《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文中指出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以人们对各自祖国的天然情感为逻辑起点,在各自的历史实践中以不同形态传递、发展与继承,建立起同政治权力的共生,从而构建起政权合法性论证、社会整合、身份认同、话语竞争等一整套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基础。以此为理论前提,面对新时代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矛盾变化现实,中国主流媒体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传播。本文以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传播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了新时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爱国主义宣传实践活动,即新冠疫情、香港止暴制乱、中美贸易战事件。运用历史分析和文本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主义传播溯源分析,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是以民族、制度秩序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整体叙事框架,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强化爱国主义国家个体权力——权利互动,逐步实现现代爱国主义“自我赋权”到“自我赋权”与“社会赋权”共生为内在逻辑,传播呈现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的总体特点,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针对爱国主义传播面临内在挑战困境,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加强爱国主义传播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民道德、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中实现内在发展。

王思敏[3](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文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凝聚力与战斗力的表现,也是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要义,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也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为基础研究和审视1949-1956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清晰地感受中国共产党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一方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主张,同时又根据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情特点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内容。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为基础,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从而揭示其对当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具体包括六大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述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及历代领导集体的祖国观及其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第三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第四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保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果实,拥护新民主主义以及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第五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和意义;第六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及对当下的启示。

王晓龙[4](2021)在《基于身体叙事视角的国家形象视觉语言分析》文中提出90年代以来,国家形象的问题变得日益重要,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于国家形象的探讨往往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传播学、政治学及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从身体出发的视角相对较少。本文将身体叙事作为深入研究与理解国家形象的重要切入点,通过探讨大型事件中的身体叙事以及将自己作为方法总结个体叙事中所折射出的国家叙事,对国家形象中的视觉语言展开深入分析。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缘起、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第二章搭建理论框架,解释身体叙事与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第三章通过分析大型事件中的身体叙事和视觉语言,揭示在大型事件中展示出的自上而下的国家形象;第四章通过对个体叙事在日常生活中的分析和对其中视觉语言的研究,揭示自下而上的个体叙事中所蕴含的国家形象。第五章结语,回顾和梳理本文研究历程,得出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国家形象与身体叙事之间存在着相互映射的关系。在当代社会进程中,一方面要在大型国家事件的语境下推进能够适应当代传播媒介的视觉语言并增加其交互性;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到具体个案的身体叙事的故事中,微观地考察个人记忆中所折射的国家形象的诸多层面,从而丰富国家形象的视觉语言。本文从身体叙事的角度研究国家形象和视觉语言,期望能够丰富学科研究视角,并为未来的研究和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胡杨[5](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提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王燕[6](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现象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劳动人民转变为国家的主人,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一方面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同时吸取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积极争取苏联的支持和援助,进行国内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清除革命反动势力,巩固新生革命政权。在进行国内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也日益被广大人民所接受。人民真诚地敬仰、拥护毛泽东,通过开展各类学习班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及其相关着作,尤其是《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突出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毛泽东的热潮。这一时期的“毛泽东热”呈现出了参与群体的广泛性、宣传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学习态度的务实性等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部署,各民主党派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正是这些社会的合力,这样的政治形势,决定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学习、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毛泽东热”影响深远,不仅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树立了大国形象,取得一系列新的外交成果,而且也增强了国内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顺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不仅有利于当前我们不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为今天的理论学习与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来了深刻的借鉴意义。

张珊[7](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一重要范畴而提出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底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坚定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阐释,其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详实的历史回溯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探讨,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衔接。本文框架结构总体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阐明选题缘由,综述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依据、功能、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本研究思路。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在剖析红色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概念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界定为“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开发利用的,以红色精神及其载体为核心的各种要素总和”,并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政治性、历史性、物质性、精神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最后将其与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等进行辨析。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通过历史梳理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历程及规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处于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把握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实践。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主要从物质样态、制度样态和精神样态三个层面展开,并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分类方法,将物质样态细分为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和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将制度样态细分为以纲领、政策、法律法规等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革命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而精神样态细分为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主要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等维度展开,详细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构成要素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主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成效、内容及趋势,重点介绍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育、文艺作品等方面的突出成绩,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提供现实基础。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如何开发的问题,包括开发原则的明确、开发主体的培育、开发重点内容的提炼、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并结合红色文艺创作、红色思政课程建设、红色特色活动等案例,呈现具体开发方式。结论:概括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得出基本结论,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的未来展望。

甄巍,黄梦娜[8](2021)在《2020年中国美术热点现象述评》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是全民抗击疫情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身处百年未有之历史变革,中国美术热点现象呈现出特殊时期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反思,以及构建新视野的主动性。其主题性创作构成了艺术表达的主要面貌,"艺术抗疫"引发对个体、集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展现了时代大变局背景下的人文反思。丰富的线上、线下美术活动以及展览形式,体现了美术界的责任感和创造力。中国美术在面临挑战与机遇时,主动挖掘思想、拓展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用美的创作温暖人心。

葛逊[9](2020)在《战歌嘹亮向胜利》文中研究表明"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曾激励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英勇杀敌,唱响半个多世纪的战歌,在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日子里,又一次带我们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70年前,新生的共和国刚刚成立,中华大地弹痕累累、疮痍满目、百废待举,帝国主义的屠刀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四万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并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李永娜[10](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国家认同能把整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单个个体团结起来,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949年到1956年是各民族人民对新中国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真诚地支持和拥护。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的新中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理论,又能为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王朝统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是“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发展到近代社会,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异常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始萌芽、生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国内,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相互交错,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猖狂,政治参与冷漠、文化认同狭隘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殊性、文化特异性、政治归属性和利益整合性,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剿匪反霸工作,稳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各级政权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积极疏通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改良农具和农牧业生产技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需求和现实需要,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针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架设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并筑牢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产生了对新中国强烈的认同情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毫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经验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波澜壮阔,回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的有力举措,并总结其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团结。

二、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日子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日子里(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1.1 以阶级斗争团结爱国主体
        2.1.2 生产建设与爱国事业的连结
        2.1.3 以革命话语唤起爱国热情
    2.2 改革开放时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2.1 以综合国力为核心的爱国转向
        2.2.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价值
        2.2.3 开放性爱国话语的叙事
    2.3 新世纪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3.1 全球化提供爱国新动力
        2.3.2 民族复兴的目标发展
        2.3.3 科学性爱国话语的出场
3 新冠疫情报道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3.1 以民族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3.1.1 建构奉献、敬业、友爱的民族群像
        3.1.2 攻坚克难的集体记忆
        3.1.3 宣传爱国卫生运动
        3.1.4 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3.2 场域和意义融合的传播策略
        3.2.1 建构社会治理的传播场域
        3.2.2 以隐喻为叙事话语
        3.2.3 昭彰中国式爱国主义价值
    3.3 评价与小结
4 香港“止暴制乱”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4.1 以制度秩序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4.1.1 制度、秩序的合法性正义性
        4.1.2 制度、秩序认同的家国情感
        4.1.3 制度、秩序认同的现实利益
    4.2 建设性的传播策略
        4.2.1 正面引导
        4.2.2 重视情感性与理性批判相结合
    4.3 评价与小结
5 中美贸易战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5.1 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5.1.1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5.1.2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输出
        5.1.3 对美国错误思想的批判
    5.2 基于对比的传播策略
        5.2.1 聚焦客观事实描述
        5.2.2 强化中美两国奉行的价值对比
        5.2.3 爱国观照——美国国家形象塑造
        5.2.4 舆论争议建构
    5.3 评价与小结
6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整体反思
    6.1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总体建构
        6.1.1 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
        6.1.2 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
        6.1.3 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
        6.1.4 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
    6.2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面临挑战
        6.2.1 爱国主义的两面性
        6.2.2 传统爱国价值消解趋势
        6.2.3 爱国主义传播内在困境
    6.3 新时代加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对策
        6.3.1 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
        6.3.2 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共理性
        6.3.3 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
        6.3.4 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新冠疫情相关报道列表
    2 香港止暴制乱相关报道列表
    3 中美贸易战相关报道列表

(3)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祖国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
        2.1.2 祖国
        2.1.3 祖国观
        2.1.4 爱国主义教育
    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祖国观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2.2.1 马克思国家学说是其祖国观的基础
        2.2.2 “工人没有祖国”的重要论断及其原理
        2.2.3 无产阶级应承担“拯救祖国”的责任
        2.2.4 争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2.2.5 对资产阶级爱国主义虚假性的批判
    2.3 列宁的祖国观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2.3.1 继承和发展了“工人没有祖国”的原理
        2.3.2 历史的、辩证的“保卫祖国”观
        2.3.3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2.3.4 对传统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的批判
        2.3.5 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
    2.4 中国共产党人的祖国观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2.4.1 毛泽东的祖国观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2.4.2 邓小平的祖国观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2.4.3 江泽民、胡锦涛的祖国观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2.4.4 习近平的祖国观及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及必要性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2 国内背景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3.2.1 形成对祖国的科学认知,巩固新生政权
        3.2.2 感受祖国形象的新变化,坚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念
        3.2.3 提升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激发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热情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4.1 教育内容
        4.1.1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4.1.2 坚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信念
        4.1.3 拥护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国际主义联盟
    4.2 教育方式
        4.2.1 建立完善的爱国主义宣传机制
        4.2.2 开展丰富多样的爱国主题活动
        4.2.3 树立和宣传爱国典型人物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和意义
    5.1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
        5.1.1 巩固了新生政权和维护了领土完整
        5.1.2 提升了人们对国家和集体的向心力
        5.1.3 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5.2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5.2.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
        5.2.2 涵养和升华了中华民族精神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及对当下的启示
    6.1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
        6.1.1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社会主义前途相结合
        6.1.2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民众生产生活相结合
        6.1.3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相结合
        6.1.4 爱国主义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相结合
    6.2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对当代的启示
        6.2.1 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主题
        6.2.2 在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中坚定信念
        6.2.3 利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增强实效性
        6.2.4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结合
第七章 结论
    7.1 论文的结论
    7.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身体叙事视角的国家形象视觉语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家形象研究发展概述
        1.2.2 身体叙事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身体叙事与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与相互关系
    2.1 身体叙事的多元维度
        2.1.1 身体观念的发展历程
        2.1.2 身体叙事的多元表征
    2.2 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与形式再现
        2.2.1 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
        2.2.2 国家形象的形式再现
    2.3 身体叙事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多元关系:从视觉语言角度看
        2.3.1 自上而下:国家形象中的身体叙事
        2.3.2 自下而上:身体叙事中的国家形象
        2.3.3 相互交织:视觉语言中的身体叙事与国家形象
第三章 自上而下:大型事件中的国家形象、身体叙事及其视觉语言分析
    3.1 国家政治事件中的个案分析
        3.1.1 从静态图像到动态图像:北京冬奥会图标设计中的身体运动与国家文化形象
        3.1.2 视觉的凸显与隐现:G20 峰会“僵尸游行”中的身体装置与国家体制形象
    3.2 国家展示事件中的个案分析
        3.2.1 “红色”作为象征:《探究历史:中国当代摄影与红色图像》展览中的国家主题形象
        3.2.2 “身份”作为形式:威尼斯双年展德国馆身体戏剧中的国家意识形象
    3.3 国家抗疫事件个案分析——以新冠疫情中的身体叙事为例
        3.3.1 均质与统一:武汉方舱医院中的身体舞蹈与国家精神形象
        3.3.2 差异与混合:意大利阳台音乐会中的身体歌剧与国家心灵形象
第四章 自下而上:日常生活中的国家形象、身体叙事及其视觉语言研究
    4.1 军人身份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视觉语言研究
        4.1.1 视觉的正面性:军装照片中的国家战士形象
        4.1.2 视觉的典型性:纪念像章中的国家领袖形象
        4.1.3 视觉的庄严性:功勋奖章中的国家权威形象
    4.2 家庭身份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视觉语言研究
        4.2.1 视觉化的温度:书信笔记中的家国伦理形象
        4.2.2 视觉化的记忆:家庭相册中的集体组织形象
        4.2.3 视觉化的制度:表格报告中的国家管理形象
    4.3 个人身份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视觉语言研
        4.3.1 模版化的语言:时政学习中的国家政治形象
        4.3.2 私人化的语言:收藏纪念中的国家生活形象
        4.3.3 艺术化的语言:自由创作中的国家文化形象
    4.4 基于国家形象视觉研究的创作实践
        4.4.1 创作过程——整理与转化
        4.4.2 创作理念——伦理与转向
        4.4.3 作品呈现——理解与传达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5)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结语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现象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国际环境
        一、朝鲜战争的爆发
        二、美苏两极格局的对立
    第二节 国内形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执政之初面临的严峻考验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的形成及特点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的形成
        一、党中央自上而下的推动
        二、民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的表现
        一、出版发行《毛泽东选集》
        二、学习宣传毛泽东着作
        三、开展开办各类学习班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的特点
        一、参与群体的广泛性
        二、宣传内容的丰富性
        三、学习态度的务实性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的历史影响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的国际影响
        一、提升新中国国际地位
        二、取得外交新成果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的国内影响
        一、工农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知识分子的团结改造
        三、文艺工作的繁荣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的现实启示
        一、不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二、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与宣传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概念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性
        (一)政治性
        (二)历史性
        (三)物质性
        (四)精神性
        (五)时代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辨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文化资源的辨析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的辨析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文化观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观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初创形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地位得到确立
        (二)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者
        (三)形成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工人农民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完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至爱国主义等内容
        (二)形成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化拓展
        (一)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三)形成以北京奥运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自觉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面性得到巩固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形态走向虚实共融
        (三)形成以斗争精神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内核
        (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样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样态
        (一)红色遗址遗迹类资源
        (二)红色建筑设施类资源
        (三)红色人文活动类资源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制度样态
        (一)正式制度:纲领、决议、政策及法律法规
        (二)非正式制度: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样态
        (一)革命精神
        (二)建设精神
        (三)改革精神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
        (二)提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状态
        (三)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行为规范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底蕴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性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回音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一)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内化”
        (二)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外化”
        (三)红色文化资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反馈”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境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成效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红色读物涌现
        (二)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开发
        (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并举
        (四)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五)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继承与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困境
        (一)理念认识的相对片面
        (二)主体合力的相对不足
        (三)内容选择的有失偏颇
        (四)开发方式的相对滞后
    三、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整体观念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理念认识
        (二)治理机制缺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主体合力
        (三)利益诉求分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选择
        (四)信息技术限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式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
    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原则
        (一)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二)坚持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统一
        (三)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统一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体
        (一)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个体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群体
    三、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
        (一)传承红色基因
        (二)发扬红色传统
        (三)利用红色资源
    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
        (一)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五、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典型方式
        (一)红色文艺创作式开发
        (二)红色思政课程式开发
        (三)红色特色活动式开发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8)2020年中国美术热点现象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术抗疫
二、美术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艺术“乡建”
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美术活动
四、美术视野拓展与领域重构
    (一)线上、线下展览联动
    (二)美育和美术学科的开拓进展
结语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述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1.3.3 社会认同理论
        1.3.4 国家认同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
    2.1 王朝统治时期的华夷之辨
    2.2 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
    2.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3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实条件
    3.1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复杂形势
        3.1.1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3.1.2 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
        3.1.3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2 阻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不利因素
        3.2.2 文化心态单一
        3.2.3 政治参与冷漠
        3.2.4 领土意识模糊
    3.3 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有利因素
        3.3.1 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
        3.3.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3.3.3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
4.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
    4.1 剿匪斗争的开展
        4.1.1 匪患的危害
        4.1.2 匪患的肃清
    4.2 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
        4.2.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2.2 各级人民政府
        4.2.3 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4.3 民族关系的疏通
        4.3.1 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4.3.2 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
    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4.4.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探索
        4.4.2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成立
    4.5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4.5.1 培养原则
        4.5.2 培养途径
5.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5.1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5.1.1 “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
        5.1.2 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1.3 多方面扶助农牧业生产
    5.2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
        5.2.1 基础设施的兴建
        5.2.2 工业企业的建立
    5.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
        5.3.1 贸易经营机构的设置
        5.3.2 农牧土特产品的购销
        5.3.3 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
    5.4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税优惠政策
        5.4.1 财政优惠政策
        5.4.2 税收优惠政策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
    6.1 推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6.1.1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6.1.2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6.1.3 营造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
    6.2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6.2.1 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6.2.2 传承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6.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6.3.1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6.3.2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
    6.4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6.4.1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6.4.2 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6.4.3 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
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7.1 基本经验
    7.2 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的日子里(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1949-1966年副刊文学写作与传播研究[D]. 罗曼. 吉林大学, 2021
  • [2]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D]. 肖楠. 浙江大学, 2021(01)
  • [3]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祖国观[D]. 王思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身体叙事视角的国家形象视觉语言分析[D]. 王晓龙.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5]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6]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热”现象研究(1949-1956)[D]. 王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7]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D]. 张珊. 西南大学, 2021(01)
  • [8]2020年中国美术热点现象述评[J]. 甄巍,黄梦娜. 民族艺术研究, 2021(02)
  • [9]战歌嘹亮向胜利[J]. 葛逊. 金山, 2020(10)
  •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D]. 李永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纪念朝鲜战争50周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