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中部志留系油藏二期成藏特征

塔里木盆地中部志留系油藏二期成藏特征

一、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志留系油藏两期成藏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莉,李婧婧,杨素举,马中远[1](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成藏特征与勘探启示》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区顺9井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中-下段储盖组合中发现轻质油藏,与柯坪塔格组上段(柯上段)油气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为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志留系油气成藏特征,利用顺9井区钻井获得的原油和含油砂岩开展柯上段与下段可动烃地化特征、储层沥青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的对比研究。柯下段原油样品和含油砂岩抽提物均具有较高的饱和烃含量和较低的沥青质含量,而柯上段不同样品间存在差异。柯上段与柯下段具有相似的正构烷烃和甾、萜烷分布特征以及碳同位素组成。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仅在柯上段样品中有检出。两个含油层段均可见储层沥青,但赋存及光性特征存在差异。两个含油层段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相似,油包裹体宿主矿物、荧光特征及均一温度分布具有一致性。结合构造演化史和钻井实际情况分析认为,研究区柯上段与柯下段主要经历了一致的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保存条件不同造成油藏差异改造破坏,形成了两个含油层段现今油气性质的差异。柯下段保存条件优于上段,顺9井柯下段轻质油藏可能是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形成的古老原生油气藏。寻找保存条件好的原生油藏仍然是研究区志留系勘探的重点方向。

池林贤,张志遥,朱光有,黄海平,韩剑发,李婧菲[2](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油藏两期成藏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构造带上发现了大量志留系油藏,前期研究认为油气主要为海西期成藏。采用先进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塔中117井原油开展分子化合物精细识别,发现了2种成熟度截然不同的分子化合物组成,指示至少存在2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其中,原油正构烷烃保存完整(nC7—nC28),萜烷丰度较高,基于甲基菲系列化合物折算原油约为烃源岩RO=0.7%~0.9%阶段的产物;另外,检测到了丰富的金刚烷类化合物,包括单、双、三金刚烷,总含量为1 425×10-6,依据甲基金刚烷指数,其相当于烃源岩高成熟阶段(RO>1.6%)的产物。2类参数折算成熟度之间的差异,指示了油藏成藏过程中经历了至少2期不同成熟度来源的油气聚集。油气地质综合研究认为,塔中地区志留系在加里东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分别发生了油气充注过程,塔中117井区志留系储层均捕获了这2期油气,流体包裹体也印证了2期成藏过程。

张伟[3](2019)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关系》文中提出本文以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全岩XRD分析等手段,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等,对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演化、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并对各成藏期之前的储层物性进行恢复,在此基础上进行有利区的预测。本文根据各种颗粒以及钙质胶结物的含量对储层岩石相进行划分:将钙质胶结物含量低于15%的分为高塑性岩屑砂岩(塑性颗粒含量大于15%)、低塑性岩屑砂岩(塑性岩屑颗粒含量大于5%且小于15%)、贫塑性岩屑砂岩(塑性颗粒含量小于15%),钙质胶结物含量大于15%的定为钙质强胶结砂岩。研究区储层整体上处于中成岩A期,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成岩作用和三期油气充注。储层在沉积后经历了严重的压实作用,随后在距今417Ma发生了第一期油气充注和有机酸注入,之后地层抬升柯上段地层遭受大气淡水影响,早期油藏被破坏形成沥青,而后地层下降在310Ma时经历第二期油气注入并发生了大规模的胶结作用,随后在20Ma时储层经历了第三期油气注入。不同岩石相砂岩经历的成岩演化过程差异大,导致其在各油气充注时期物性存在差异:第一期油气充注时贫塑性岩屑砂岩和钙质强胶结砂岩物性较好,其次为低塑性岩屑砂岩,高塑性岩屑砂岩物性最差;第二期油气充注时钙质强胶结砂岩物性最好,其次为低塑性岩屑砂岩,贫塑性岩屑砂岩物性较差,高塑性岩屑砂岩物性最差,但是钙质强胶结砂岩在油气充注开始后迅速发育大规模的钙质胶结作用导致此类砂岩没有经历有效的油气充注;第三期油气充注时各类砂岩都较为致密,其中,低塑性岩屑砂岩物性最好,其次为贫塑性岩屑砂岩,钙质强胶结砂岩和高塑性岩屑砂岩物性较差。根据神经网络方法,使用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密度等测井曲线,识别出柯下段存在低塑性岩屑砂岩和高塑性岩屑砂岩。柯上段存在贫塑性岩屑砂岩、低塑性岩屑砂岩和钙质强胶结砂岩。

梁祎琳[4](2019)在《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含油气盆地,具有叠合盆地典型的含油气特征,其油气分布与富集规律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焦点,塔中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预测油气资源总量巨大。由于塔里木盆地钻遇寒武系且具有油气显示的钻井较少,前人对塔中地区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奥陶系与志留系,对于塔中地区寒武系成藏过程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前人研究,从研究成藏期次的角度出发,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寒武系作为目的层。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流体地球化学、油气成藏年代学等理论,在明确研究区有效成藏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确定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充注过程,与志留系油气充注过程对比分析,注重微观-宏观、时间-空间的匹配,探讨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过程。这将深化对于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证据支撑。为厘定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对研究区中下寒武统白云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基于紫外光、透射光显微镜下岩相学特征观察、显微微束荧光光谱分析原油成分成熟度、均一温度及冰点温度测试、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气体组分等技术手段,结合研究区埋藏史-热史特征对于其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藏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发生过两期油气充注事件:加里东晚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开始大量生烃,生成的油气由于阿瓦塔格组膏盐层的遮挡于寒武系白云岩储层有效成藏;加里东晚期-早海西期,再次发生一期原油充注。海西早期构造事件导致大型断裂形成,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途经寒武系储集层沿断裂调整至志留系,后因隆升至地表在大气淡水淋滤、生物降解等作用下转化成沥青。至喜山期,中-下寒武统烃源岩已不具备生油的能力而进入生气阶段,生成的天然气充注进圈闭形成气藏。(2)塔中地区寒武系发生3期油气充注过程:第Ⅰ期与第Ⅱ期为原油充注,对应均一温度为90℃-110℃以及125℃-135℃,为加里东晚期2期原油充注;第Ⅲ期为天然气充注,对应均一温度为150℃-160℃,喜山期1期天然气充注。(3)总结塔中地区中深1-中深5井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归纳为加里东晚期汇聚-喜山期气洗相分馏改造。喜山期塔里木盆地中深1C井肖尔布拉克组发育干气的横向输导通道,天然气运移发生气侵作用形成次生凝析气藏,是相分馏改造的结果。

王倩茹[5](2018)在《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油气多期成藏机制》文中提出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广泛分布,伴有稠油、正常油和天然气,具有多期成藏与多期改造混合的特征,油气富集规律异常复杂。针对志留系沥青、残留原油(抽提物)和包裹体油,分别从显微红外光谱、分子地化和包裹体等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复杂的油气充注、混合和被改造过程研究,总结顺9井区和顺10井柯坪塔格组上段(S1k3-3和S1k3-1)和下段(S1k1)烃类聚集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地层已进入成岩作用晚期,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学分析、荧光和冷阴极发光等特征,总结出顺9井区成岩序次为石英颗粒内裂纹→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穿石英颗粒裂纹(未穿石英加大边)→晚期方解石胶结物/穿石英颗粒裂纹(穿过石英加大边);顺10井成岩序次为石英颗粒内裂纹→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穿石英颗粒裂纹。论文首次应用储层沥青–单个油包裹体–原油显微红外光谱系统分析辅助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实验发现设定噪音目标在1–10之间,采用高斯–洛伦茨函数分布拟合红外吸收峰,拟合精度高达99.5%,能够减弱基体干扰和谱峰重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现了分子结构复杂的储层沥青和包裹体油的定量化研究。针对现有塔里木盆地原油成熟度参数的局限性,依据烷基联苯邻、间、对位取代物及单环与双环、甲基与乙基、甲基联苯与甲基二苯甲烷取代的结构差异对热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性地提出4–/2–MBP、4–/2–EBP、(2,4+2,4’)–/2,2’–DMBP、4,4’–/(2,4+2,4’)–DMBP、3,3’–/(2,4+2,4’)–DMBP、3–MBP/3–EBP,4–MBP/4–EBP、3,3’–DMBP/3–EBP、4,4’–DMBP/4–EBP、3–MBP/3–MDPM和4–MBP/4–MDPM等表征塔里木原油成熟度的新参数。论文综合储层沥青岩相学与显微红外光谱分析、不同井段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古流体分析等手段,认为顺9井区油气充注至少分为三种模式:早期充注原油生物降解沥青化后没有再充注;后期再充注混合;早期没有充注,仅有后期充注。顺10井烃类遭受了热变质、氧化降解等次生作用后形成了顺层理分布的沥青,后无晚期油气充注。顺9井区S1k3-3井段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为蓝绿色,主要宿主于石英颗粒内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中;砂岩抽提物呈现不同程度的基线鼓包,正构烷烃系列不完整,只检测到明显的nC14–nC20;薄片中检测到次生沥青充填于裂缝或大面积充填于孔隙中,并检测到大量沥青包裹体,宏观上呈块状分布等,由此推断本段为早期充注且烃类成熟度较高,后期没有发生再次充注,结合显微红外光谱分析认为该段沥青是油气运移过程中烃类遭受热变质、生物降解与水洗淋滤作用等次生作用的产物。顺9井区S1k3-1井段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为蓝绿色或黄绿色;砂岩抽提物除了与S1k3-3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外,检测到另一类完整系列的正构烷烃并具有明显的基线鼓包;该类沥青宏观上呈斑点状或顺层理分布,微观上以纯沥青的形式充填于孔隙中或分布于颗粒边缘,结合显微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本段烃类主要经历了氧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而沥青化,但后期油气发生了再度充注。顺9井区S1k1井段古流体色质谱特征与S1k3-1井段相似,但是该段黄绿色或橙红色烃类包裹体比例变大,说明后期成熟度较低的烃类为该段的充注主力。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早期烃类遭受过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后期油气充注后遭受氧化降解作用。论文依据储层沥青分布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古流体特征等,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顺9井区S1k3-3井段油气来源为寒武–下奥陶统,S1k3-1和S1k1井段油气为寒武–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混合的结果;顺10井油气来源为寒武–下奥陶统。采用储层沥青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了油气成藏具体时间,即顺9井区有三期油充注和一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充注的油(419.6–398.1 Ma),第二期为海西晚期(271.5–224.0 Ma),第三期充注的油(11.4–2.2 Ma)和一期天然气(11.1–1.1 Ma)发生在喜山期;而顺10井区只存在两期油充注,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充注的油(419.6–408.4 Ma),第二期充注的油主要发生在海西晚期(271.6–236.8 Ma)。论文通过对顺9井区3D地震剖面层位和断裂解释发现,志留系油气通过NE向走滑断裂,从T74界面以下的烃源灶或油气藏中垂向输导上来,然后向四周侧向运移,具体成藏过程为:加里东晚期,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排出的烃类沿着NE向走滑断裂运移至柯坪塔格组上段和下段,形成大规模油藏;海西早期构造运动使地层抬升,原生油藏发生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现今大面积分布的沥青砂岩;早二叠世晚期岩浆入侵活动对油气藏起到一定破坏作用,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聚集提供运移通道;喜山期,中–上奥陶统源岩进入生油高峰期,油气沿断裂和输导层大量运移至顺9井区S1k1井段,形成现今志留系油气藏;由于顺10井远离NE向走滑断裂,因此缺乏喜山期油气的充注。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混源多期成藏、早期油藏破坏、晚期充注聚集”的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关键是要寻找喜山期再充注构造–地层型油气藏,最有利的勘探区带为顺托果勒区块顺9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

万友利[6](2014)在《低渗透沥青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分析 ——以顺托果勒低隆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例》文中认为在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中寻觅具有商业价值的油气富集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甜点储层的预测,准确认识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及过程是进行甜点储层预测的基础,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碎屑岩具有特低孔渗特征,已有的勘探成果证实,柯坪塔格组沥青砂岩段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已成为塔里木盆地在古生界碎屑岩层系油气勘探立足扩大资源、打好新区攻坚战、打好新区保卫战油气战略接替的新领域,对其进行致密化储层成因机制研究,将有助于加深甜点储层成因机理与分布规律的认识,对进行下一步有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充分吸收自“七五”以来勘探成果的基础上,以盆地分析、储层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油气成藏等新理论为指导,从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入手,通过大量的实测物性资料(含覆压条件物性)、薄片资料进行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和物性分析,总结储层砂体的碎屑成分、碎屑结构、填隙物含量等与物性关系,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认识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和胶结物、填隙物特征,通过压汞资料和铸体薄片图像分析认识储层砂体孔喉结构和孔隙分布特征,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沥青抽提物中生标化合物色谱—质谱测试、荧光显微镜观察薄片,认识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时间、烃类充注期次以及沥青产状,结合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进行成岩演化及储层孔隙演化关系研究,总结沉积与成岩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对致密储层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成因类型致密储层的成因机制分析,总结“甜点”储层发育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取得以下成果:⑴顺托果勒低隆区的沥青砂岩段主要分布在S1k3-3底部、S1k3-1和S1k1顶部,是早期烃类充注形成的古油藏遭受大气淡水淋滤氧化、生物降解形成的,形成沥青的油源为来自寒武系烃源岩的成熟—高成熟油,充填状沥青改变孔隙结构,破坏储层质量,薄膜状沥青在物性好的储层中能够阻止胶结作用,具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在物性差的储层中因阻止了水岩反应,不利于溶蚀改造,是破坏性的。⑵储层物性较差,为典型的特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压汞曲线有4种形态,对应的孔隙结构有中—小孔细喉型和微孔微喉型,发育相应的4种储层类型,中—孔细喉型的较好储层是“甜点”储层,一般储层是由高含量的岩屑受压实作用形成的致密储层,具有微孔微喉型孔隙结构的差(非)储层由大量碳酸盐胶结物或伊利石改变孔隙结构形成的特低渗透致密储层。⑶压实作用是造成孔隙结构破坏的最主要因素,大量碳酸盐胶结物和自生石英的发育造成储层性质的致命性破坏,普遍发育的伊利石造成储层渗透率的大幅度下降;刚性颗粒含量、粒度粗是S1k1段孔隙发育的关键,S1k3段岩屑石英砂岩中能够保存大量的原生孔隙,与较高相对含量的火山岩岩屑有关,蒙脱石在富Fe2+、Mg2+离子的环境中,形成绿泥石包膜覆盖在石英颗粒表面,阻止石英次生加大,而其长石石英砂岩中因钾长石的溶蚀和伊利石、自生石英的发育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耦合关系,多期次烃类充注有利于形成次生孔隙。⑷在S1k1段的勘探是寻觅残余原生孔隙含量高的区域,重点是滨岸—陆棚环境的高能相带,在S1k3段的勘探重点是次生孔隙发育的层段,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应在潮坪—三角洲环境的潮汐水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寻觅“甜点”储层。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区地区古生界碎屑岩层系合理的勘探部署,促进勘探开发进程,实现致密砂岩领域的导向性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实现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深层碎屑岩层系油气勘探突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在深埋藏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特别是沥青砂岩储层中寻觅并预测“甜点”储层具有理论意义,更为丰富石油地质学和储层沉积学的理论提供研究价值。

徐寅,徐怀民,牛玉杰,佘姣凤,王培俊[7](2013)在《塔中地区志留系海相砂岩层序特征及成藏模式》文中认为为了探讨层序格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入了解层序和沉积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及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存在4类油气成藏模式.海侵构造型,受层序与构造双重控制,SQ1海侵域下沥青砂岩段发育砂坪和潮汐水道优质储层,与上覆灰色泥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油气经断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可成藏;高位岩性型,受沉积与断裂控制,SQ1高位域上沥青砂岩段和SQ2高位域上砂岩段多为混合坪沉积,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由断裂及连通砂体运移至其中可成藏;地层型,受控于层序地层展布,SQ1底部下沥青砂岩存在地层超覆,受上覆泥岩遮挡可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型或岩性上倾尖灭型油气藏;在井区北部地层埋藏较深未遭受剥蚀区域发育有古油藏残余型.

熊万林[8](2013)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变质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大型叠合盆地。本文研究目的层系志留系是在奥陶世末期高隆剥蚀带、斜坡过渡带和坳陷带三种古地貌背景下发育的一套以三角洲相、滨岸相、潮坪相和陆棚相为主的碎屑岩层系,主体分布于北部坳陷区,向周边古隆起超覆,现今残余面积约23.6×104km2,以广泛分布的沥青砂岩和钻井中众多油气显示、局部获工业性油气流而备受勘探界关注。然而,盆地内志留系地层大部分为上古生界-中新生界地层所覆盖,且随盆地一起经历了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油气藏发生了多期油气充注、破坏、调整且保存于复杂成藏体系之中。正是由于盆地构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制约了志留系储层油气成藏规律的进一步认识。本论文以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成岩序次研究为基础,以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为核心,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地震及相关地化分析化验资料,从整个盆地志留系研究入手,以构造演化、沉积充填为背景,以油气充注历史再现为主线,重点探讨不同地区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的多期油气充注、破坏、调整和再充注的复杂油气成藏过程。结合塔北、塔中和塔西南三个地区典型油气藏解剖,厘定不同地区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探讨不同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为志留系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获得主要成果性认识如下:(1)盆地内不同地区典型钻井油砂抽提物的饱和烃特征、碳同位素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塔北、塔中北斜坡带志留系原油与塔河奥陶系原油在饱和烃组成、碳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推测塔北和塔中北斜坡地区志留系原油烃源岩与塔河地区奥陶系烃源岩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而塔西南巴探5井志留系原油虽然与上述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较为相似,但却在饱和烃组成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据此推测塔西南地区志留系原油可能同样为海相还原环境烃源岩的产物,但母质类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认为寒武系-奥陶系两套烃源岩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原油均有贡献。(2)不同地区志留系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塔北地区发育“四幕三期”油气成藏,第一期油充注时间为440.0-400.0Ma,以粒间广泛分布的固体沥青为代表;第二期油充注时间为247.8-220.2Ma,以发蓝绿色和黄绿色荧光油包裹体为主;第三期油充注时间为14.5-2.8Ma,以发蓝绿色荧光油包裹体为主。塔西南地区发育三期油气成藏,第一期油充注时间为440.0-422.0Ma,以粒间分布的固体沥青为代表;第二期油充注时间为261.9-254.6Ma,以发蓝绿色荧光油包裹体为主;第三期油充注时间为8.2-1.1Ma,以发蓝绿色荧光油包裹体为主。塔中北斜坡发育“五幕三期”油及一期天然气成藏,第一期油充注时间为440.0-395.0Ma,以广泛分布的沥青及早期发蓝绿色荧光油为代表;第二期油充注时间为265.2-213.6Ma,以发黄绿色和蓝绿色荧光高成熟油包裹体为主,以发橙黄色和橙红色荧光低熟油包裹体为辅:第三期油充注时间为4.6-0.4Ma,以发蓝绿色荧光油包裹体为主;期天然气充注时间为5.2-0.3Ma。结合盆地内不同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排烃史,推测第一期油主要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第二期发蓝绿色和黄绿色荧光较高成熟度的油主要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而发橙黄色和橙红色荧光较低成熟度的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该期为主成藏期;第三期发蓝绿色荧光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3)综合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和典型油气藏解剖,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三个条件所控制:①有利的古构造低势区是油气聚集场所——志留系沥青砂岩主要分布在塔北、塔中及塔西南三大古隆起区,说明古构造控制着油气运移方向;②沟通志留系储层与下伏或邻区深层烃源岩或油气藏的断裂——志留系油气主要来源于奥陶系-寒武系烃源灶,而寒武系与志留系之间存在多套泥岩盖层,因此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钻井和流体包裹体观察结果显示,断裂带附近的储层油气显示较好;③盖层条件——盖层是圈闭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盖层条件控制着志留系储层油气的分布,较高级别的油气显示均分布在优质盖层以下。而志留系油气成藏规模则受储层物性所控制,砂体横向上连通性好、纵向上厚度大、储层物性较好的地区通常发育大规模油气藏。本论文主要创新点:(1)运用单烃类包裹体PVTx-t约束技术,进一步系统厘定塔里木盆地不同构造带志留系油气充注幕次、成藏期次和成藏时期,为不同区块差异构造演化和差异充注导致的油气分布非均质性提供直接佐证。(2)运用“显微冷热台+显微荧光光谱+冷阴极发光”一体化技术,分析碎屑岩储层中不同赋存状态沥青、游离油和包裹体油成因与关联性,并结合宏观尺度上的岩芯观测和典型油气藏解剖,深入探讨多源、多期充注和调整、改造的复杂油气成藏机理,为研究区成藏主控因素确定和成藏模式建立莫定基础。

苏劲,杨海军,杨文静,王宇,张斌,刘永福,刘星旺[9](2012)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顶面不整合中陆相原油的成藏历史与油气富集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发育厚层沥青砂,显示优越的含油气性。继塔中地区志留系原油勘探取得突破之后,塔北地区志留系砂岩风化壳型储层也发现了工业油藏。根据原油的甾、萜烷和噻吩类生物标记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分析,明确了塔北西部英买35井区志留系风化壳原油来源于库车凹陷三叠系黄山街组湖相烃源岩,与塔北东部同发育在志留系风化壳剥蚀尖灭线附近的哈得18C井海相原油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志留系砂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合地层埋藏史研究成果,推断英买35井区志留系砂岩主要成藏时间为距今5~8Ma的晚喜山期。结合库车凹陷两套陆相烃源岩的生烃演化重构了该区域湖相原油的成藏过程,表明康村组沉积后白垩系卡普沙良群与志留系风化壳是湖相油气向台盆区输导的重要通道,预示着湖相原油运移充注的范围十分广泛。成藏机理分析表明,志留系风化壳的构造幅度和面积控制了油气的充注范围,直接盖层的封盖条件控制了风化壳储层的含油气性。塔北地区东、西部志留系风化壳的暴露时间和地层组合关系的差异,是东部形成海相含油气系统,而西部发育海、陆相油藏垂向上叠置,互不交叉的复式含油气系统的重要原因。

赵健,罗晓容,张宝收,赵风云,雷裕红[10](2012)在《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输导层量化表征及有效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量化表征砂岩的输导性能正成为砂岩输导体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以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为研究对象,从油气运移角度对砂体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连通、物性条件进行了分析,利用砂地比判别模型分析砂体几何连通特征;在有效区分不同期次原油的基础上,选择晚期原油作为关键指示物,分析了砂体在海西期油气成藏时流体连通特征。结果表明,志留系沥青砂岩在晚期油气成藏时不仅几何空间上相互连通,而且流体连通性良好,仍是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根据砂体成岩作用及其与油气充注的关系,定量恢复了沥青砂岩在油气成藏时的古物性,并采用渗透率量化表征了其输导性能。结合前人关于志留系油气成藏模式及主要控烃断层启闭性认识,建立了塔中地区志留系油气运聚复合输导格架,并在此基础上,数值模拟分析了海西期末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油气运聚成藏受砂岩输导性影响显着,输导性偏差的西北部地区油气主要富集在断裂带附近,而输导性较好的中南部区域油气侧向运移明显。

二、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志留系油藏两期成藏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志留系油藏两期成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成藏特征与勘探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志留系油气地质特征
2 柯上段与柯下段原油和含油砂岩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2.1 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族组成
    2.2 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2.3 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甾烷、萜烷分布特征
    2.4 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25-降藿烷系列
    2.5 原油与含油砂岩抽提物碳同位素特征
3 储层沥青与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对比
    3.1 储层沥青特征
    3.2 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
4 讨论与启示
5 结论

(2)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油藏两期成藏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样品与实验
    2.1 样品特征
        2.1.1 原油性质
        2.1.2 天然气性质
        2.1.3 地层流体PVT分析
        2.1.4 地层水性质与油藏保存
    2.2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原油的化合物组成信息
    3.2 饱和烃类化合物
    3.3 金刚烷类化合物
        3.3.1 单金刚烷系列
        3.3.2 双金刚烷系列
        3.3.3 三金刚烷系列
4 讨论
    4.1 烃类成分及指示意义
    4.2 成熟度分析
        4.2.1 甲基菲指数
        4.2.2 甲基金刚烷指数
        4.2.3 天然气分析
5 结论

(3)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主要认识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1.1 构造演化
        2.1.2 断裂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3 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特征及物性分析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碎屑颗粒组分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2 储层岩石结构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4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3.4.1 原生孔隙
        3.4.2 次生孔隙
        3.4.3 裂缝
    3.5 储层岩石相划分
        3.5.1 岩石相划分思路
        3.5.2 不同岩石相砂岩特征
第四章 储层成岩演化及烃类充注过程
    4.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4.1.1 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交代作用
        4.1.4 溶蚀作用
    4.2 烃类充注年代及期次
        4.2.1 沥青、可动油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4.2.3 烃类充注时期和期次确定
    4.3 不同岩石相成岩演化及烃类充注过程
        4.3.1 储层成岩演化阶段确定
        4.3.2 溶蚀及胶结物发育时期确定
        4.3.3 不同岩石相成岩-烃类充注过程
第五章 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有利区分析
    5.1 关键成藏期古物性恢复
        5.1.1 古物性恢复方法
        5.1.2 古物性恢复参数
        5.1.3 古物性恢复结果
    5.2 储层致密化因素
        5.2.1 压实作用的影响
        5.2.2 胶结作用的影响
        5.2.3 沥青的影响
    5.3 岩石相分布特征
        5.3.1 BP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岩石相
        5.3.2 岩石相纵向分布特征
    5.4 有利区分析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位置及概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油气地质特征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1 实验样品与方法
    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
第四章 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充注期次
    4.1 烃类包裹体微束荧光光谱特征
    4.2 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特征
第五章 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模式
    5.1 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过程
    5.2 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油气多期成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塔中地区油气特征及油源问题
        1.2.2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
        1.2.3 塔中北坡志留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现状
        1.2.4 显微红外光谱在油气成藏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2.5 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和构造特征
    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3 油气地质条件
        2.3.1 烃源岩分布和演化特征
        2.3.2 储层特征
第三章 油气特征
    3.1 原油物性特征
    3.2 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
    3.3 甾烷特征
    3.4 萜烷和藿烷类
    3.5 萘、菲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3.6 金刚烷化合物
    3.7 苯并蒽、荧蒽、芘和?
    3.8 联苯及其同系物
    3.9 原油显微红外光谱
第四章 成岩序次及储层沥青特征
    4.1 储层成岩作用
    4.2 成岩序次分析
    4.3 储层沥青特征
        4.3.1 储层沥青岩石学特征
        4.3.2 储层沥青显微红外特征
第五章 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
    5.1 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
    5.2 有机包裹体显微红外光谱特征
    5.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测盐分析
        5.3.1 顺9井
        5.3.2 顺901井
        5.3.3 顺902H井
        5.3.4 顺903H井
        5.3.5 顺904H井
        5.3.6 顺10井
    5.4 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
第六章 油气成藏机制及勘探评价
    6.1 油源判识
    6.2 油气成藏时期
    6.3 圈闭及控藏规律
        6.3.1 圈闭类型
        6.3.2 储层控藏
        6.3.3 断裂控藏
    6.4 油气改造与混合
    6.5 油气分布规律
    6.6 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评价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流体包裹体测温测盐数据表

(6)低渗透沥青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分析 ——以顺托果勒低隆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砂岩勘探现状
        1.2.2 成岩作用研究现状
        1.2.3 孔隙演化研究进展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完成工作及取得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演化背景
    2.2 沉积地层格架
    2.3 沉积充填特征
        2.3.1 S1k~1段沉积充填特征
        2.3.2 S1k~2段沉积充填特征
        2.3.3 S1k~3段沉积充填特征
第3章 岩石学特征
    3.1 岩石学特征
        3.1.1 碎屑矿物成分
        3.1.2 碎屑结构特征
        3.1.3 填隙物特征
        3.1.4 沥青特征
    3.2 成岩作用特征
        3.2.1 成岩作用类型
        3.2.2 成岩演化序列
    3.3 沉积作用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第4章 储集物性及孔隙结构
    4.1 孔隙类型
    4.2 物性特征
        4.2.1 常规物性分析
        4.2.2 常规物性的变化规律
        4.2.3 覆压条件下物性特征
    4.3 孔隙结构特征
        4.3.1 薄片图像分析
        4.3.2 压汞资料分析
        4.3.3 孔隙结构综合评价
    4.4 孔隙演化特征
        4.4.1 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类型关系
        4.4.2 孔隙演化与成岩演化阶段关系
第5章 低渗透沥青砂岩储层成因类型
    5.1 高含量塑性碎屑压实形成的致密储层
    5.2 大量粘土矿物沉淀形成的致密储层
    5.3 大量胶结物晶出形成的致密储层
    5.4 沥青充填后造成物性大幅度降低
    5.5 多因素共同造成的致密储层
第6章 沥青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机制分析
    6.1 沉积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6.1.1 碎屑成分与储层物性关系
        6.1.2 碎屑粒度与储层物性关系
        6.1.3 填隙物与物性关系
    6.2 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的控制
        6.2.1 保持性成岩作用
        6.2.2 破坏性成岩作用
        6.2.3 建设性成岩作用
    6.3 沥青对砂储层岩质量的控制
    6.4 “甜点”储层发育机理
        6.4.1 原生孔隙保存的机理
        6.4.2 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
        6.4.3 “甜点”储层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塔中地区志留系海相砂岩层序特征及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层序地层划分及格架建立
    1) 志留系底界面 (Tg5)
    2) 志留系顶界面 (Tg4)
3 层序格架内沉积演化及储盖组合特征
    3.1 SQ1沉积演化特征及储盖组合特征
    3.2 SQ2沉积演化规律特征及储盖组合特征
4 油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条件
    4.1 油气藏特征
    4.2 油气分布特征
    4.3 油气成藏条件
        1) 断裂输导体系
        2) 连通砂体输导体系
        3)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5 油气成藏模式
6 结 论

(8)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流体包裹体分析在油气领域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1.2.2 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2.2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3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地层和沉积特征
        2.3.1 区域地层特征
        2.3.2 志留系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2.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石油地质特征
        2.4.1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潜力
        2.4.2 烃源岩条件
        2.4.3 储盖特征
        2.4.4 圈闭特征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分析
    §3.1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思路
    §3.2 成岩序次观察
    §3.3 有机包裹体荧光特征
        3.3.1 塔北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
        3.3.2 塔西南地区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
        3.3.3 塔中北斜坡流体包裹体荧光特征
    §3.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
        3.4.1 塔北地区流体包裹体测温特征
        3.4.2 塔西南地区流体包裹体测温特征
        3.4.3 塔中北斜坡流体包裹体测温特征
    §3.5 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确定
第四章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4.1 油源对比分析
        4.1.1 原油物理性质
        4.1.2 原油饱和烃组成特征
        4.1.3 原油碳同位素特征
    §4.2 储层特征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物性特征
        4.2.3 主要成岩作用
    §4.3 输导体系
        4.3.1 输导体系构成
        4.3.2 不同构造期输导体系的叠加与改造
    §4.4 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志留系储层成藏差异性
        4.4.1 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成藏特征
        4.4.2 构造演化对成藏差异性的控制
        4.4.3 断裂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4.4.4 古构造对油包裹体类型的影响
        4.4.5 早期沥青对晚期油气充注的控制作用
    §4.5 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4.5.1 塔北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4.5.2 塔西南地区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4.5.3 塔中北斜坡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顶面不整合中陆相原油的成藏历史与油气富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塔北志留系顶面不整合的地质背景
3 志留系陆相油气的地化特征
    3.1 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
    3.2 原油的生物标记化合物特征
    3.3 原油的稳定碳同位素物理化学性质
4 成藏历史分析与重构
    4.1 风化壳砂岩成藏年代的岩石学证据
    4.2 烃源岩生烃演化史与成藏过程分析
5 砂岩风化壳的油气成藏机制与地质意义
6 结论

四、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志留系油藏两期成藏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成藏特征与勘探启示[J]. 李慧莉,李婧婧,杨素举,马中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05)
  • [2]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油藏两期成藏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J]. 池林贤,张志遥,朱光有,黄海平,韩剑发,李婧菲.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20(04)
  • [3]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关系[D]. 张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塔中地区寒武系油气成藏期次研究[D]. 梁祎琳. 长江大学, 2019(10)
  • [5]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油气多期成藏机制[D]. 王倩茹.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6]低渗透沥青砂岩储层致密化成因分析 ——以顺托果勒低隆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例[D]. 万友利.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7]塔中地区志留系海相砂岩层序特征及成藏模式[J]. 徐寅,徐怀民,牛玉杰,佘姣凤,王培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3(03)
  • [8]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成藏过程分析[D]. 熊万林.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9]塔里木盆地北部志留系顶面不整合中陆相原油的成藏历史与油气富集机制[J]. 苏劲,杨海军,杨文静,王宇,张斌,刘永福,刘星旺. 岩石学报, 2012(08)
  • [10]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输导层量化表征及有效性评价[A]. 赵健,罗晓容,张宝收,赵风云,雷裕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 2012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中部志留系油藏二期成藏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