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的治疗与护理

癌痛的治疗与护理

一、癌性疼痛的治疗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敖琪,龚艳[1](2022)在《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性疼痛被称为继血压、脉搏、心率、呼吸后的第五个人体重要生命体征[1]。在肿瘤本身、治疗过程相关操作、心理因素等影响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在早期便具有持续性加重的癌性疼痛症状,这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水平,并且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会比较差[2-3]。既往研究指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急性癌性疼痛发生率60%~80%[4]。

刘良清,余莎,刘江[2](2022)在《中医三联综合干预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心理应激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中医三联综合干预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心理应激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40例癌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方案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热庵包、耳穴压豆联合心理疗法。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心理状态,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癌性疼痛患者应用中医三联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疼痛状况及心理应激情况,提升其生存质量。

庄敬[3](2021)在《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为癌痛患者提供规范化、科学化的随访服务。旨在将癌痛规范化护理服务从院内延续至院外,以期达到为癌痛患者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减轻癌痛的预期效果。研究方法:基于循证理念,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质量评价、证据分级等过程,初步拟定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条目。甄选专家,将初步拟定的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条目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并对函询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完成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研究结果:初检文献获得5024篇,经过剔重、初筛及复筛,最终纳入37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0篇、类实验研究6篇、系统评价4篇,指南7篇。通过证据总结,初步拟定了一个包含5个Ⅰ级条目,14个Ⅱ级条目,29个Ⅲ级条目的随访清单初稿。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有效率分别是95.4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是0.85和0.90,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变异系数在0.09-0.24之间,条目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在0.06-0.23之间,两轮函询条目重要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20-0.21之间,条目可操作性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在0.12-0.13之间,p值均<0.001。综合专家意见,一轮函询共调整3项条目,删除1项条目,增加2项条目,二轮函询调整条目2项。最终拟定含5个Ⅰ级条目,14个Ⅱ级条目,30个Ⅲ级条目的随访清单终稿。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的癌痛患者随访清单,内容全面、条目清晰,能够规范癌痛随访内容及流程,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便捷的随访工具,提高癌痛随访质量。

闫进琳[4](2021)在《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全息论,通过对轻中度癌痛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分析探讨穴位按摩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疼痛、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癌痛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干预措施,为辅助治疗癌痛提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轻中度癌痛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2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收纳48例,试验组收纳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护理(包括疼痛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息穴位按摩(包括第二掌骨侧和耳部),每天按摩一次,持续20min,一共干预10天。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评估各项观察指标:疼痛评估量表、体能状况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睡眠质量量表及疼痛评分(每24h评估一次),比较不同干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的影响。运用Excel表整理数据,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研究做出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类别、原始病种分布、病程、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基线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NRS评分、疼痛缓解率比较:两组在前五天干预时,NRS评分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显示前五天两组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六天至第十天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可显着降低癌痛程度。不同方式干预后,两组对疼痛均有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显示穴位按摩组缓解疼痛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疼痛影响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I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降低BP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BP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可以减轻疼痛带给患者的不良影响。4.两组患者体能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KP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提高患者KP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提升患者的体能状况。5.两组患者睡眠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I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使患者AIS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A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在改善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QOL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较干预前均能提高患者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QOL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1.全息穴位按摩联合常规癌痛护理相对于单一常规癌痛护理方案缓解疼痛更有效,可增强止痛效果。同时可以显着降低疼痛程度,使疼痛对生活的影响减小,明显改善疼痛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2.全息穴位按摩作为辅助治疗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起到改善作用,住院期间,睡眠质量得以提升;3.全息穴位按摩可提高轻中度癌痛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医外治法防治癌痛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医护理防治癌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无创伤、方便易操作、人文关怀强的中医外治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王云,陈蕾[5](2020)在《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癌痛管理中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癌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通市肿瘤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癌性疼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依从性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癌性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促使其生活质量提升。

彭娜,柯世莉,李貌,邹永菊,蓝艳秋,陈月琴,何娟[6](2020)在《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肺癌晚期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础信息,采用疼痛管理障碍问卷调查患者疼痛管理障碍现状,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结果调查显示,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评分(3. 25±0. 25)分。单因素分析显示,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文化水平、镇痛药给药途径、疾病不确定感、疼痛管理自我效能、消极应对方式、疼痛管理系统宣教(P <0. 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影响因素有文化水平、疾病不确定感、疼痛管理自我效能、消极应对方式、疼痛管理系统宣教(P <0. 05)。结论肺癌晚期患者易发生癌性疼痛,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影响因素有文化水平、疾病不确定感、疼痛管理自我效能、消极应对方式、疼痛管理系统宣教,应给予针对性的强化临床护理干预。

喻艺梅[7](2020)在《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在湖南省长沙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就诊的肺癌伴腰椎癌性疼痛患者,用Excel将编号1-66随机分为3组,再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将66例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A组及观察B组,每组22例。对照组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商品名奥施康定(Oxycodone)及常规护理;观察A组使用腕踝针加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常规护理;观察B组使用腕踝针加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及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三组患者均治疗7天。记录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数字疼痛评分(NRS),治疗期间每次治疗后15分钟、30分钟、45分钟、1小时、2小时及12小时的疼痛评分治疗后数字疼痛评分,治疗结束后10天数字疼痛评分。并分析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10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和和疗程结束后10天的疼痛疼痛满意评分。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疼痛评分和患者疼痛疼痛满意评分属于计量资料,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转移部位、经济收入、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三组患者的治疗前疼痛评分与患者疼痛疼痛满意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均P>0.05)。(2)三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效(均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观察A组与观察B组缓解疼痛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每天治疗后15分钟,30分钟,45分钟,1小时,2小时,12小时多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比较,任意两个治疗时间点对照组与观察A组及对照组与观察B组之间疼痛评分均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在疼痛缓解速度和疼痛缓解效果上都优于对照组。(3)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B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和观察A组,对照组与观察A组之间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0天观察A组与观察B组不良反应发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疼痛满意评分比较,三组患者的疼痛满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10天疼痛满意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腕踝针及针对性护理,能够缓解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因用止痛药而发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温婷惠[8](2020)在《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方案改善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并评价本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以提供一项有效、安全、易于实施的治疗方法。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和西药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根据疼痛程度服用止痛药,按照2019年NCCN成人癌痛临床实践指南进行药物剂量调整及滴定。于入组第1天及治疗第7天记录NRS量表、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情况、EORTC-QLQ C30量表、SDS量表,及血常规、肝功能、肾功等安全性指标。治疗期间每24h记录NRS量表、爆发痛的次数及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数据均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本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入口学基线资料和病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①NRS评分:完成治疗周期后,两组NRS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NRS评分在第5天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疼痛缓解率:经治疗,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可提示本治疗方案有缓解疼痛的趋势。③爆发痛次数:治疗期间,治疗组爆发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4h吗啡基础量:经治疗,两组的24h吗啡基础量增加,治疗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4h吗啡基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阿片类药物总剂量: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服用的阿片类药物总剂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EORTC-QLQ C30功能量表:本课题主要对比功能量表中的躯体和情绪功能。经治疗,两组的躯体和情绪功能评分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EORTC-QLQ C30症状量表:本课题主要对比症状量表中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失眠、食欲减退和便秘症状。经治疗,治疗组的疲乏、疼痛、失眠和便秘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疲乏和疼痛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恶心呕吐、失眠、食欲减退和便秘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疼痛评分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EORTC-QLQ C30总体生活质量:经治疗,两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SDS评分:经治疗,两组SDS抑郁评分减少,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⑩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两组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1例患者出现Ⅱ°皮肤不良反应,局部皮肤发热,摘除药物后可自行缓解,未予处理。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的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协同镇痛的作用,限制阿片类药物剂量的增加,能改善患者疼痛、失眠和便秘的症状,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张晓霞[9](2020)在《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状况及与疼痛信念、正负情绪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采用多维评估量表调查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状况。分析一般资料、疼痛信念、正负情绪与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的关系,为丰富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相关因素研究,继而制定有效的疼痛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肿瘤科选取208名癌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疼痛调查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疼痛信念与感知量表(Pain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Inventory,PBPI)、正负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线性分层回归分析等。结果1.癌性疼痛患者的人口学、临床资料及疼痛特征208名癌性疼痛患者的年龄在26~85岁之间,平均为(50.20±12.52)岁。其中59.62%是男性;99.04%的患者已婚;66.83%患者的BMI指数在正常范围;69.71%的患者为初中以下学历;56.73%的患者居住在乡村;离职/无业/退休的患者占42.79%;58.65%的患者经济状况为收支平衡;36.06%的患者存在慢性病史:临床分期中Ⅳ期占59.61%,Ⅲ期占23.08%;肿瘤发生部位以呼吸系统最多,占38.94%;44.71%的患者有合并症;病程<6个月的(53.37%)略高于病程≥6个月(46.63%)的比例;72.12%的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方式。74.04%的患者疼痛位于胸/腹/背部,14.90%位于头颈部,1 1.06%位于四肢;半数(50.00%)患者的疼痛为神经性疼痛,其余为伤害性疼痛(46.15%)和其他性质疼痛(3.85%);超过半数(60.10%)患者疼痛持续时间≤30min;大部分(86.54%)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经治疗疼痛程度缓解70%及以上的占63.94%。2.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及在人口特征、临床信息、疼痛特征上的差异比较癌性疼痛患者疼痛感知维度得分范围为0~29分,平均得分为(12.47±5.51)分;疼痛反应维度得分范围为0~70分,平均得分为(32.14±17.13)分。分别将这两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人口学因素上,感知维度在经济状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反应维度得分在职业及经济状况两个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43);在临床相关因素上,感知维度和反应维度在合并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其余变量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疼痛特征上,感知维度和反应维度均在疼痛部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14);感知维度和反应维度在疼痛性质、疼痛持续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且感知维度在疼痛治疗措施和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7)。3.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影响因素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癌性疼痛的感知维度及反应维度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疼痛特征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第一层,将中心化后的疼痛信念各维度(神秘性、永久性、不变性、自责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纳入第二层,中心化后的二元乘积项(神秘性×正性情绪,神秘性×负性情绪,永久性×正性情绪,永久性×负性情绪,不变性×正性情绪,不变性×负性情绪,自责性×正性情绪及自责性×负性情绪)纳入第三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感知维度,在第一层控制相关变量后,第二层中不变性(β=0.339,P<0.001)有预测作用,所有变量的解释量为40.3%(R2=0.403);第三层中的不变性(β=0.335,P<0.001)、不变性×负性情绪(β=0.166,P=0.033)有预测作用,所有变量的解释量为43.5%(R2=0.435)。进一步使用简单斜率分析法验证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在高负性情绪的个体中,疼痛信念不变性对感知维度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β=0.642,P<0.001),而在低负性情绪的个体中,疼痛信念不变性对感知维度的预测也有统计学意义(β=0.641,P=0.045)。对于反应维度,在第一层控制相关变量后,第二层中神秘性(β=0.211,P=0.003)、不变性(β=0.154,P=0.046),负性情绪(β=0.196,P=0.002)对反应维度有预测作用,所有变量的解释量为41.6%(R2=0.416);第三层中神秘性(β=0.241,P=0.001)、负性情绪(β=0.193,P=0.003)对反应维度有预测作用,所有变量的解释量为45.3%(R2=0.453)。结论1.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处于中到低等水平,且对患者日常功能的影响程度为中到低等水平。2.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信念中不变性对疼痛感知维度有预测作用,疼痛信念中神秘性、不变性维度及负性情绪对疼痛反应维度有预测作用。3.疼痛信念中不变性与负性情绪的交互对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感知维度存在预测作用。

谭延芹[10](2020)在《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手机杏仁医生app移动网络平台,制定并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方案,比较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干预前后变化,探讨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护理的更多措施和建议,提高难治性癌痛居家患者社区护理水平,为下一步构建适合我国居家癌症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规范植入rDDS癌痛患者延续护理常规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实验的时间连续性研究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到6月在威海市立医院植入IDDS后居家癌痛患者88例,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基于杏仁医生app延续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8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中4周、干预后8周对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ANOVA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晚期癌痛患者88例,年龄37岁-72岁,均为汉族患者,其中男性51人,女性37人。文化程度构成中初中及以下学历19人,高中或中专学历43人,大学及以上学历26人。婚姻状况所有患者均为已婚,其中离异或丧偶者归为无伴侣者,所占比例为1 5.92%,余为有伴侣者所占比例为84.08%。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者占21.59%,3000到5000元间占38.64%,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最大,为39.77%。医保支付方式构成中职工医疗保险为7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18.18%,自费支付患者比例最小,为6.82%。(2)干预前后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患者疼痛评分为4.05±1.45分,疼痛强度处于中重度,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其产生影响。干预4周后疼痛评分为3.0±1.06分,干预8周后疼痛评分为1.05±0.76分,患者疼痛评分随干预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延续护理干预前患者生存质量总分为(39.49±7.14)分,有伴侣者生存质量满意度和生存质量总分高于无伴侣者,其余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生存质量各维度产生影响。生存质量总分干预4周后为(50.89±5.59)分,干预8周后生存质量总分为(62.28±7.30)分,患者生存质量随干预时间的延长逐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患者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干预前便秘的发生率最高,所占比例为60.23%,恶心呕吐次之,比例为46.59%,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分别占1 5.91%和13.64%,一般人口学特征未对其产生影响。干预4周后便秘发生率降低15.91%,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12.5%,皮肤瘙痒发生率降低4.55%,尿潴留发生率降低6.82%;干预8周后便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率较干预前分别降低48.87%、39.77%、1 3.64%、12.5%。结论:(1)干预前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强度处于中重度程度,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较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余癌症患者;(2)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干预方案能够更好地针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进行延续护理干预;(3)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延续护理干预能显着降低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疼痛评分、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二、癌性疼痛的治疗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性疼痛的治疗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癌性疼痛的定义
2 癌性疼痛的临床评估方法
3 癌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4 癌性疼痛的护理
    4.1 心理护理
    4.2 专科护理
    4.3 路径化健康宣教模式
    4.4 综合护理
    4.5 中医护理
    4.6 癌性疼痛护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6.1 国内外癌性疼痛治疗药物护理的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4.6.2 癌性疼痛患者院外生活质量分析
        4.6.3 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能力
5 小结
6 展望

(2)中医三联综合干预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心理应激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应激状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3)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癌痛治疗及护理现状
    1.2 癌痛规范化管理现状
    1.3 癌痛随访现状
    1.4 随访清单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2.2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3 研究方案
    3.1 成立研究团队
    3.2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3.2.1 文献检索
        3.2.2 文献筛选
        3.2.3 资料提取
        3.2.4 证据分级及评价
        3.2.5 证据综合
    3.3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3.3.1 拟定专家函询问卷
        3.3.2 甄选函询专家
        3.3.3 第一轮函询问卷
        3.3.4 第二轮函询问卷
        3.3.5 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3.5.1 研究设计阶段
        3.5.2 专家函询阶段
    3.7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初步构建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4.1.1 文献检索及评价
        4.1.2 文献资料提取及证据分级结果
        4.1.3 证据综合
    4.2 德尔菲法确立癌痛患者随访清单
        4.2.1 第一轮函询问卷
        4.2.2 第一轮函询结果
        4.2.3 第二轮函询问卷
        4.2.4 第二轮函询结果
        4.2.5 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确定
5 讨论
    5.1 癌痛患者随访清单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5.2 癌痛随访清单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5.2.1 构建过程的科学性
        5.2.2 清单条目的科学性
    5.3 癌痛随访清单构建的可靠性分析
        5.3.1 专家代表性
        5.3.2 专家积极程度
        5.3.3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5.3.4 专家权威程度
        5.3.5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6 小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痛规范化护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西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病因
        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3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3.1 病因病机
        3.2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4 生物全息理论的研究现状
        4.1 全息理论
        4.2 全息穴区及选穴依据
        4.3 生物全息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5 小结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样本量计算依据
    4 病例分组方法
    5 干预方案
        5.1 对照组
        5.2 试验组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病例入选情况
    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2.1 两组研究病例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
        2.3 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比较
        2.4 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2.5 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比较
        2.6 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3 干预后临床各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比较
        3.1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每天NR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缓解情况分析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I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KP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I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穴位按摩缓解癌痛的作用机理
    2 全息理论的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3.2 评价指标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2.1 局限性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穴位相关护理措施在癌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的主要成果

(6)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疼痛管理障碍问卷
        1.2.2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1.2.3 应对方式问卷
        1.2.4 慢性疼痛自我效能量表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单因素分析
    2.2 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3.2 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护理对策
        3.2.1 癌性疼痛管理情景模拟教育
        3.2.2 癌性疼痛管理榜样激励支持

(7)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2.6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三组疼痛评分比较
    3.3 三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比较
    3.4 三组疼痛满意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缓解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作用
    4.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腕踝针在肺癌癌性疼痛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1 一般资料表
附录2 疼痛评分表
附录3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癌痛的分类
        2 癌痛的发生机制
        3 癌痛的筛查及评估
        4 治疗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中医外治法的治疗概况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异常情况及处理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治疗结果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讨论
        1 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方法的确立
        3 治疗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流程图表
    附录2 EORTC QLQ-C30(V3.0)量表
    附录3 SDS量表
个人简介

(9)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状况及与疼痛信念、正负情绪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癌性疼痛研究进展
        2.1.1 癌性疼痛概述
        2.1.2 癌性疼痛发生机制
        2.1.3 癌性疼痛评估原则
        2.1.4 癌性疼痛评估工具
        2.1.5 癌性疼痛的生物学影响因素
        2.1.6 癌性疼痛的临床及治疗影响因素
        2.1.7 癌性疼痛的心理影响因素
    2.2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样本量的计算
        3) 伦理考虑
    3.2 研究工具
        3.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2.2 简明疼痛调查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
        3.2.3 疼痛信念与感知量表(Pain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Inventory,PBPI)
        3.2.4 正负性情绪置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
    3.3 实施流程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癌性疼痛患者的一般情况
    4.2 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4.3 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与疼痛信念、正负情绪的相关性分析
    4.4 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影响因素的线性分层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癌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状况
    5.2 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5.3 疼痛信念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的影响
    5.4 正负情绪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的影响
    5.5 疼痛信念×正负情绪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得分的预测作用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理论依据
    1.6 文献回顾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设计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干预方法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问题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现状
    3.3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单因素分析
    3.4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前后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现状分析
    4.2 基于杏仁医生app的延续护理干预对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
附录B 调査问卷
附录C 文献综述(己发表)植入自控镇痛泵治疗难治性癌痛患者的延续护理进展
    参考文献

四、癌性疼痛的治疗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肿瘤患者癌性疼痛的护理研究进展[J]. 敖琪,龚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03)
  • [2]中医三联综合干预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心理应激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刘良清,余莎,刘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02)
  • [3]居家癌痛患者随访清单的构建[D]. 庄敬.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4]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D]. 闫进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癌症疼痛护理策略团队在癌痛管理中应用[J]. 王云,陈蕾.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22)
  • [6]肺癌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管理障碍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 彭娜,柯世莉,李貌,邹永菊,蓝艳秋,陈月琴,何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2)
  • [7]腕踝针联合针对性护理对肺癌伴腰椎转移癌性疼痛患者的效果探讨[D]. 喻艺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逐瘀止痛方外敷联合针刺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D]. 温婷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状况及与疼痛信念、正负情绪的相关性[D]. 张晓霞. 山东大学, 2020(02)
  • [10]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延续护理对植入IDDS居家癌痛患者的效果分析[D]. 谭延芹. 延边大学, 2020(05)

标签:;  ;  

癌痛的治疗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