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高寒山区灌木林合理保护培育利用模式研究

天柱高寒山区灌木林合理保护培育利用模式研究

一、天祝高寒山区灌木林合理保护培育与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海霞[1](2021)在《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变化对高寒草甸保水固土的影响》文中认为高寒草甸是我国面积分布最广泛的高寒草地类型之一,是黄河流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对环境保护和维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重要作用。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高寒草甸不适度利用,高寒草甸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且部分区域水土流失严重。高寒草甸水土流失主要与土壤质地、地上植被物种组成、降雨和放牧管理等有直接关系。祁连山区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较脆弱,这些问题更进一步凸显出来。因此,高寒草甸保水固土效应维持是其管理的重要科学问题。但目前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和不同高寒草甸坡位保水固土研究相对缺乏。鉴于此,本研究以祁连山东段天祝高寒草甸为对象,在人工模拟降雨下,基于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坡位和坡角,研究高寒草甸土壤的渗透性、持水性、抗冲性及抗蚀性特征,确定草地植被状况与水土流失量关系,明确高寒草甸保水固土能力及对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揭示高寒草甸保水固土能力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开垦年限30年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最高,地下生物量最低;牧道地上生物量最低,放牧地地下生物量最高。土壤全价氮、磷及钾含量、土壤总孔隙度和>2 mm水稳性团聚体为围栏封育草地最高,人工草地最低。土壤全价氮、磷、钾含量为坡中最高,坡脚最低;地上生物量为坡下最高,坡顶最低;地下生物量为坡顶最高,坡脚最低。(2)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和累计入渗量为围栏封育草地>放牧地>牧道>人工草地。土壤入渗率从坡顶到坡脚呈增加趋势,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影响土壤入渗率因素排序为孔隙度>容重>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土壤中有机质、全钾和全氮含量与其入渗率变化基本一致。(3)土壤持水能力随粉粒含量升高而增强,随黏粒含量升高而降低,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田间持水量为围栏封育草地>放牧地>牧道>人工草地,土壤持水能力为坡下最大,坡脚最小。(4)土壤抗冲性为放牧地>牧道>围栏封育草地>人工草地,且5°最强,15°最弱,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土壤抗冲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价磷、氮、钾间均呈显着正相关。与冲刷前比较,冲刷后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显着下降,人工草地下降幅度最大;抗冲指数为坡中最高,坡脚最低,且随冲刷时间延长而增强。(5)土壤抗蚀性为围栏封育草地最强,人工草地最弱,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不同坡位径流量、径流系数和产沙量从坡顶至坡脚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其中坡中最小,坡顶最大;水源涵养量从坡顶至坡脚呈先增大再减小趋势,其中坡中最高,坡顶最低。(6)围栏封育草地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为54.88元·m-2·a-1,人工草地最低,为37.57元·m-2·a-1。在不同坡位中,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最高的是坡下,为83.77元·m-2·a-1。综上所述,本文基于高寒草甸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表明坡面位置在中下坡且利用方式为围栏封育的草地保水固土效果最佳,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最大,该结果可为制定高寒草甸利用与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宋美娟[2](2021)在《放牧甘肃马鹿与牦牛藏羊对东祁连山杯腺柳灌丛植被和土壤的影响》文中认为高寒灌丛草地不仅对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藏系家畜放牧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放牧是灌丛草地最主要的利用和管理方式之一。以往长期放牧不同家畜对高寒灌丛草地植被-枯落物-土壤系统影响研究较少,从而长时间尺度下放牧甘肃马鹿与藏系家畜对灌丛草地植被-枯落物-土壤系统影响的异同及其变化规律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东祁连山天祝金强河地区牧民连续放牧33年的杯腺柳(Salix cupularis)为建群种,小叶金露梅(Potentilla parvifolia)和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为伴生种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放牧甘肃马鹿(Cervus elaphus kansuensis)与牦牛(Bos grunniens)+藏羊(Ovis aries)灌丛草地的植被-枯落物-土壤的异同及其变化特征。以期为高寒灌丛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为实现灌木与草本协调共生、提高草牧业生产能力、促进草畜平衡发展以及维持生态平衡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取得结果如下:1.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灌木丛高、冠幅、生物量和盖度均低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P<0.05),分别低53.36%、67.54%、37.21%和52.45%;灌木碳储量、灌丛下及灌丛间草本碳储量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分别低14.99%、12.10%和1.45%;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草本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分别高4.34%和74.84%;草本植物的营养成分含量也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牧草可溶性糖、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P<0.05),但相对饲喂价值和草本植物的可消化率均低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P<0.05)。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草本的相对饲喂价值较放牧牦牛+藏羊样地低13.34%。2.高寒灌丛草地中枯落物的总厚度、总储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最大拦蓄量以及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P<0.05),分别低19.83%、57.69%、48.46%、32.98%、62.89%和70.06%。3.灌丛间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灌丛下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灌丛间和灌丛下0~40 cm土壤的含水率均高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40~100 cm土层与之相反;灌丛间0~30 cm土层容重表现为:牦牛+藏羊样地>甘肃马鹿样地,灌丛下则相反;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土壤初渗和稳渗速率、有机质、全磷、全钾、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4.灌丛间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及灌丛下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甘肃马鹿样地<牦牛+藏羊样地。放牧甘肃马鹿样地中灌丛间和灌丛下腐生真菌功能、细菌新陈代谢功能相对丰度均高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而丛枝菌根真菌、动物寄生菌及与人类相关传染病菌的相对丰度均低于放牧牦牛+藏羊样地。综上所述,长期放牧甘肃马鹿可以有效的抑制杯腺柳+小叶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灌丛扩张,利于草本植物生长,提高草本营养品质,改善了灌丛草地浅层土壤水分和容重,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但不利于灌丛生长,减少了枯落物储量;长期放牧牦牛+藏羊更有利于提高高寒灌丛草地的水土保持功能,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利于杯腺柳+小叶金露梅+高山绣线菊灌丛扩张,但影响草本植物的生长。

王军亮[3](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雷隆举[4](2020)在《祁连山东段不同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研究》文中指出2018~2019年,在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草原上,通过观测灌木和草本植物高度、盖度、物种数、植被构成以及生物量等,对高寒灌丛群落的物种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生物量等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群落特征、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并构建了研究区群落生物量估测模型;以明晰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群落特征和资源现状及其区域群落生产力。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群落,记录灌木物种6种,隶属3科4属。草本物种86种,隶属21科53属。研究区阳坡分布山生柳(Salix oritrepha)、硬叶柳(Salix sclerophylla)、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群落;阴坡分布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群落。草本层优势种为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山生柳、硬叶柳群落灌木层高度、盖度显着高于其它群落(P<0.05);头花杜鹃群落灌木层密度显着大于其它植物群落(P<0.05);草本层高度、盖度、密度无显着差异(P>0.05)。(2)千里香杜鹃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千里香杜鹃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山生柳群落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千里香杜鹃群落灌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大。山生柳群落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大。不同群落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差异(P<0.05),草本层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高寒灌丛群落灌木层地上生物量为529.80~1126.73 g·m-2;草本层地上生物量为156.58~200.65 g·m-2。灌木层地下生物量为1895.81~4 614.81 g·m-2,草本层地下生物量为427.30~864.18 g·m-2;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金露梅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的根冠比均显着高于绣线菊群落、山生柳群落、硬叶柳群落(P<0.05)。不同群落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范围存在差异;草本层地下生物量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格局存在差异,地上生物量分布格局无显着差异(P>0.05)。(4)高寒灌丛群落灌木层地上生物量与盖度、高度、冠幅以及单位面积灌丛体积极显着正相关(P<0.01),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与灌丛地上生物量极显着负相关(P<0.01)。回归分析表明,灌丛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符合方程y=19.62x+276.54;灌丛地下生物量与灌丛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物种丰富度指数显着正相关(P<0.05),与灌丛平均高度极显着负相关(P<0.01)。回归分析表明,灌丛密度与地下生物量关系符合方程y=2739.23x+987.92。(5)坡向对灌丛分布存在显着影响(P<0.05),这种影响体现在灌木层植株个体特征、群落特征、多样性分布格局等方面。坡向对草本层的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坡向下草本层高度、盖度、密度无显着差异(P>0.05)。坡向对植物群落生物量存在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灌木层与草本层是不一致的。阳坡灌木层地上生物量显着高于阴坡,而地下生物量显着低于阴坡(P<0.05)。阳坡草本层地上生物量与阴坡差异不显着,而地下生物量显着低于阴坡(P<0.05)。

杨磊[5](2020)在《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驱动机制及修复策略》文中认为为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背景下,温带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及其变化机制,本文借助于遥感技术的区域性优势,融合生态水文学、恢复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结合气象、植被、社会经济等资料,以草地类型丰富的阿勒泰地区为研究区,选择覆盖度、产草量及生态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为量化指标,分析了草地退化的趋势、规律和空间差异性,评估了草地退化的ESV损失量,明晰了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影响强度,提出了草地退化区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为遏制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不断加剧的趋势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程度不断加重。空间上,全区50%以上草地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持续增大,多样性和均匀性不断减小;覆盖度较高的草地(覆盖度>0.6)面积减少明显,并不断向覆盖度较低的草地(覆盖度<0.4)转移,草地产草量降低,阿尔泰山山区及山前植被覆盖较高的山地草甸和温性草原退化明显。(2)利用时间累积归一化植被指数(Time-Integrat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TI-NDVI)作为ESV的当量修正系数,通过增强ESV空间分布的异质性表达,首次计算了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量,计算得到:2000~2017年的18年内阿勒泰地区草地ESV损失5.10%。(3)自然方面,研究了草地的发展与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关系,2000~2017年阿勒泰地区草地分布区内,92%以上区域气候变暖变湿,干旱的平原区内大面积草地在供水条件改善条件下发生改善,然而相对寒冷的山区,大面积草地在自然条件改善情况下发生了退化。(4)人为方面,阿勒泰地区草地超载比例高达52%,春秋牧场超载更是达到了69%。48.47%草地植被变化由人为因素所主导,46.82%由气候因素所主导,4.71%由两者共同主导。同时退化草地中的94.00%由人为因素主导,改善草地中的93.13%由气候因素主导。从而第一次比较清晰地区分了草地变化与气候、人为的关系,指出了阿勒泰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今后草地的保护、草场条件改善所要采取的有针对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5)根据其生态退化现状与原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A.打草适宜时间应该在7月26日至8月9日期间,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有利于草地尽快恢复。B.开展草地修复和保护工程、生态廊道建设、围栏封育、人工补种和毒害草、鼠虫防治等工程措施。C.采取发展畜牧产业园、种植饲料灌木林,合理控制放牧强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非工程措施。坚持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推动当地农牧业向现代化进程发展的生态补偿政策、工程和措施为依托,推进生态补偿和政策奖惩机制以保障生态修复措施的顺利推行,逐步实现阿勒泰地区草地恢复及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

安冬·萨娜[6](2020)在《裕固族游牧文化及其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牧文化中的生态价值体现着游牧民族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行为模式和生态智慧,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裕固族游牧文化根植于祁连山生态系统,祁连山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样得益于裕固族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对裕固族游牧文化及其生态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分析裕固族游牧文化中生态知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为裕固族游牧文化带来的影响,讨论裕固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价值对建立有效的生态保护机制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合理运行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本研究调查的田野点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镇,是裕固族在东部地区的主要聚居地。笔者以世居在祁连山区的裕固族牧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生态人类学知识和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口述史等方法,对裕固族游牧环境、游牧模式及草原利用、生态价值观进行总结,对裕固族游牧文化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意义及发展进行思考。本文第一章主要描述裕固族的形成过程及其游牧环境,在描述游牧环境变迁过程中逐步提出问题,对当前牧区生态状况及相关问题的背景做出阐释。第二章描述裕固族的游牧模式和草原利用状况,整理生产生活方式中的动、植物知识,分析传统游牧经济中的生态保护方式和生态价值。第三章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对裕固族的生态观念进行分析,肯定裕固族生态价值观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第四章分析国家公园建设中裕固族游牧文化的价值体现和国家公园建设对裕固族游牧文化的影响。裕固族游牧文化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具有促进祁连山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存在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彼此嵌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罗万云[7](2019)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当前,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仍然面临着生态资本内涵不清,服务价值核算困难、生态补偿粗放等基础性难题。对于干旱内陆河流域来说,水源涵养服务是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一种可再生的“生态资本”,只要我们谨慎使用,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就会持续的向外界供给。但是,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导致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萎缩、土地沙化加剧,荒漠植被衰败,生态退化导致了石羊河生态资本供给量下降,“绿水青山”难以实现向“金山银山”转换。本研究以甘肃省石羊河为案例区,将生态系统向人类提供的水源涵养服务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本”,运用生态经济方法对生态资本补偿问题展开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概念,从经济学视角对生态资本补偿逻辑做了分析,试图解决生态资本补偿中的如下问题:第一,石羊河的生态资本供给量究竟有多少?其服务价值又是多少?第二,模拟土地利用情景与生态资本供给量变化的关系?明确生态资本补偿的目标。第三,分析土地利用转换过程中补偿价格、转换比例与生态资本补偿标准存在的联系?第四,农户作为生态资本供给者,其受偿意愿额多少?又存在那些因素影响受偿意愿额?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试图对生态资本补偿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做有益尝试。分别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对石羊河流域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草)、草地禁牧等土地利用转换工程进行分析,搜集统计资料,结合多次实地调查结果,运用动态博弈分析方法,对现行生态资本补偿进行评价,分析背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和农户的博弈行为和机理。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制度的生态资本补偿应该考虑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转换项目中的工作积极程度和风险规避特征以及生态资本供给量等因素,实现委托双方利益最大化。(2)政府作为生态补偿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在生态补偿设计之初,补偿标准并不能有效弥补农户参与成本和机会成本,农户的生计诉求常常被忽视,造成了较低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不足额补偿,消极参与)。政府应该在土地利用转换中选择足额补偿策略,以解决农户消极参与问题,提高土地利用转换面积,实现生态资本供给量的增加。第二,本文运用InVEST模型,经过参数本地化处理,定量分析了2000年和2015年石羊河流域生态资本供给量和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生态资本供给能力有所提升,生态资本的单元栅格价值由2000年的67679.61元/年上升到2015年的75541.11元/年,单元栅格价值的空间分布格局由上游向下游逐渐递减趋势。(2)从生态资本供给价值总量来看,石羊河流域由2000年的40.09×108元/年上升到2015年的44.79×108元/年,上游肃南县、天祝县的生态资本供给价值最高,为12.27×108元/年和15.71×108元/年;下游地区是生态资本供给能力的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民勤、金昌等地。(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资本供给能力各有差异,依次为林地>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第三,2000-2015年,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在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之间转换。从土地利用转换与生态资本供给量来看,退耕还林对提升生态资本供给量的贡献最高,其次是退耕还草、草地禁牧。结果表明:(1)通过InVEST模拟,石羊河流域将适宜的土地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地禁牧”转换,生态资本供给量达到59.68×108元/年、56.58×108元/年、48.99×108元/年。(2)本文运用Matlab2017a中全局优化工具箱(Matlab Global Optimization Toolbox),得到“保留耕地”、“退耕还草”、“草地禁牧”、“退耕还林”转换类型的分类条件(T1=11.98、T2=30.11、T3=59.97),确定石羊河流域适宜退耕还草区域为6588.57万亩、适宜草地禁牧区域为2455.33万亩、适宜退耕还林区域为1110.36万亩。第四,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获取到生态资本供给者的土地利用转换成本,根据现有退耕还林(草)、草地禁牧等工程执行情况,运用最小数据方法,利用Matlab2017a软件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生态资本供给量与生态补偿标准的关系。结果表明:(1)现行给予土地利用转换而实施的补偿标准严重偏低,“退耕还林(草)”工程若按照模拟出的情景3(天祝县569.14元/亩,肃南县538.68元/亩,民勤县1490元/亩,1671.44元/亩,永昌县1907.92元,金昌市1380.41元/亩,古浪县651.45元/亩)对农户展开补偿,可以激励大部分农户的耕地转化为林地或者草地,实现“退耕还林(草)”所能达到的生态资本供给量的理想目标(天祝县1.97×108立方米/年、肃南县1.46×108立方米/年、民勤县0.12×108立方米/年、武威市0.39×108立方米/年,永昌县0.41×108立方米/年、金昌市5.37×104立方米/年、古浪县0.51×108立方米/年)。(2)“草地禁牧”工程若能够按照模拟出的情景3(天祝县247.94元/亩、肃南县120.43元/亩)对农户进行补偿,可以实现“草地禁牧”所能达到的生态资本供给量(天祝县0.35×108立方米/年、肃南县0.42×108立方米/年)。(3)现行生态补偿难以弥补地方政府和农户参与土地利用转换的成本支出,若按照情景3执行,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比低于1542083.34万元(天祝县245323.2万元、肃南县205977.53万元、民勤县52761.06万元、武威市425603.06万元、永昌县409192.36万元、金昌市4085.97万元、古浪县199140.16万元)。第五,通过贝叶斯估计可以看出,石羊河流域农户的受偿意愿额是存在明显土地类型差异以及空间差异。结果显示:(1)从土地类型来看,石羊河流域农户的耕地受偿意愿额明显高于草地(耕地828.97元/亩,草地185.51元/亩)。(2)从空间来看,上游天祝县、肃南县的农户受偿意愿额明显低于中下游民勤县、永昌县、金昌市、武威市、古浪县的。(3)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农户受偿意愿额的影响因素包括农户年龄、受访者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耕地/草地数量、家庭年收入、水资源紧缺程度、耕地/草地转换的生态效益评价、生态资本认知等。

郑雨馨[8](2019)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我国高寒草地退化现状,以挖掘草地水资源潜力、构建水-草-畜平衡配置方案为手段,最终达成高寒草地牧区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双赢”目标。在传统的牧区管理中往往以草、畜为核心,即“以草定畜”,是不具备调控性的,只能有多少草就养多少畜。而水-草-畜平衡的配置方案是立足于水草畜三者的关系,通过调控水资源分配来改变草地生产量从而形成可调控的草畜平衡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明确水资源潜力、制定有效配置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定“用水”及“产草”的平衡阈值。最终围绕“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核心理念,帮助研究区选择最佳放牧模式。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结合数据统计、情境模拟的分析方法,并根据祁连山地区特殊的草地分布情况选择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主要研究区。第一步。通过对天然草地的多次考察并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得到肃南县水利工程分布及草原利用现状。第二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当地降水情况、用水规划、供水能力、草原生产力以及载畜量等相关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草地供水潜力。第三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情景构建,借助分析软件绘制水、草资源的空间匹配关系,并确定草地灌溉可行性及灌溉、雨养效益。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优水-草-畜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肃南县水资源蕴藏丰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28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1.06亿m3,其中可用于草地灌溉水量539万m3。2.肃南县夏季欠载而冬季超载严重,达28万羊单位,补饲压力大,必须进行舍饲。3.天然草地受降水限制,综合夏季草场生产力在1000kg/hm2左右;冬季综合草场生产力在800kg/hm2左右。4.以上述结论作为限制条件,可进行水草畜配置模拟,肃南县可行配置方案主要有:模式Ⅰ灌溉补草模式、模式Ⅱ灌溉种草模式、模式Ⅲ灌溉+雨养补充补草模式三种,其中Ⅱ、Ⅲ都需在适当减畜的前提下进行。本研究立足于优化生产模式、提升管理效益。通过对牧区管理主体方向的把控,使配置流程及方法在草原管理中起一定指导作用:即在未来草原管理中,都可以以此为参考框架,结合具体牧情选择因地适宜的放牧模式,提升我国草原管理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贾德成[9](2014)在《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石羊河流域的惟一集水区域和产流区域,保护区森林植被对于调蓄和稳定石羊河流域径流、保水固土、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区域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上游祁连山保护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是开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和必然举措。通过分析石羊河上游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出了治理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为改善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提出了意向性建议。

汪有奎,杨全生,郭生祥,李进军,王零,袁虹[10](2014)在《祁连山北坡森林资源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祁连山森林是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主体,了解祁连山森林资源变化,对于制定森林保护政策法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祁连山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010-2013年,应用"3S"技术和搜集以往调查研究资料,对比分析了祁连山北坡森林分布范围及面积变化,结果表明:地质时期,随着祁连山快速隆升,气候变得寒冷干旱,森林分布范围逐渐缩小;早全新世以后,祁连山区森林退缩至酒泉以东山区。历史时期,祁连山北坡森林遭到4次较大规模人为破环,森林面积日渐建少。新中国建立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末,祁连山北坡林区经过3次较大的毁林开荒行动,森林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和甘肃省加大了祁连山森林保护,祁连山北坡森林得到逐步恢复与扩展。目前,人为活动对祁连山北坡森林的干扰影响仍然严重,森林质量呈退化趋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森林保护与恢复对策。

二、天祝高寒山区灌木林合理保护培育与利用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祝高寒山区灌木林合理保护培育与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变化对高寒草甸保水固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草地利用方式对保水固土的影响
        1.2.2 地形和土壤结构对保水固土的影响
        1.2.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科学问题提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保水固土效应
        2.2.2 不同坡位下高寒草甸保水固土效应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植物群落和根系特征
        2.3.2 土壤化学和物理特性
        2.3.3 土壤抗冲性
        2.3.4 土壤抗蚀性
        2.3.5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2.4 数据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 利用方式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1.1 植物群落和根系特征
        3.1.1.2 土壤化学特性
        3.1.1.3 土壤物理特性
        3.1.2 坡位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1.2.1 植物群落和根系特征
        3.1.2.2 土壤化学特性
        3.1.2.3 土壤物理特性
        3.1.3 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
    3.2 不用利用方式和坡位对草地土壤渗透性和持水能力的影响
        3.2.1 利用方式对土壤渗透性和持水能力的影响
        3.2.1.1 土壤渗透性
        3.2.1.2 土壤渗透性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
        3.2.1.3 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
        3.2.2 坡位对草地土壤渗透性和持水能力的影响
        3.2.2.1 土壤渗透性
        3.2.2.2 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质的关系
    3.3 不用利用方式和坡位对草地保水固土效应的影响
        3.3.1 利用方式对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影响
        3.3.1.1 土壤抗冲性
        3.3.1.2 土壤抗蚀性
        3.3.2 坡位对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的影响
        3.3.2.1 土壤抗冲性
        3.3.2.2 土壤抗蚀性
    3.4 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草地保水固土生态效应评价
        3.4.1 不同利用方式草地保水固土生态效应
        3.4.1.1 减少的最低耕地面积
        3.4.1.2 保育土壤生态服务价值
        3.4.1.3 水源涵养和净化水质价值
        3.4.2 不同坡位草地保水固土生态效应评价
        3.4.2.1 保育土壤生态服务价值
        3.4.2.2 水源涵养和净化水质价值
第四章 讨论
    4.1 利用方式和坡位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利用方式对草地土壤渗透性和保水固土效应的影响
    4.3 坡位对草地土壤渗透性和保水固土效应的影响
    4.4 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草地保水固土生态效应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2)放牧甘肃马鹿与牦牛藏羊对东祁连山杯腺柳灌丛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家畜对植被数量性状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1.2.2 家畜放牧对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1.2.3 家畜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4 家畜放牧对草地生态功能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和测定指标
        2.3.1 草地植被群落特征
        2.3.2 草地植物营养成分
        2.3.3 草地植被碳储量
        2.3.4 草地枯落物特性
        2.3.5 土壤特性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放牧不同家畜对高寒灌丛草地植被的影响
        3.1.1 主要灌木特征
        3.1.2 草本特征
        3.1.3 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
    3.2 放牧不同家畜对草地灌木和草本品质的影响
        3.2.1 灌木品质
        3.2.2 草本品质
    3.3 放牧不同家畜对灌丛草地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3.3.1 主要灌木碳储量
        3.3.2 草本碳储量
    3.4 放牧不同家畜对灌丛草地枯落物及其持水特征的影响
        3.4.1 枯落物储量
        3.4.2 枯落物持水特征
        3.4.3 枯落物的拦蓄量
    3.5 放牧不同家畜对灌丛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3.5.1 土壤理化特性
        3.5.2 土壤呼吸特性
        3.5.3 土壤微生物特性
    3.6 放牧不同家畜草地中植被-土壤-微生物间相互关系
4 讨论
    4.1 草地植被特征
    4.2 草地灌木和草本品质
    4.3 植物碳储量
    4.4 草地枯落物及其水文特性
    4.5 草地土壤特征
    4.6 草地植被-土壤-微生物间相互关系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2.1 天然草地退化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2.4.1 自然因素
        2.4.2 人为因素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调查结果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
        3.3 讨论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3.4 小结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4.2 试验材料
        4.2.1 植物来源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4.3.1 生物碱提取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4.4 结果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4.5 讨论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日粮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定指标
        5.2.4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5.4 讨论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6.1.1 人工防控技术
        6.1.2 机械防控技术
        6.1.3 物理防控技术
        6.1.4 化学防控技术
        6.1.5 生物防控技术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祁连山东段不同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进展
        1.1.1 群落研究进展
        1.1.2 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1.3 群落生物量研究进展
        1.1.4 群落特征与生物量模型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群落特征的调查
        2.3.2 群落生物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群落特征
        3.1.1 高寒灌丛群落物种组成
        3.1.2 高寒灌丛群落分布
        3.1.3 高寒灌丛群落特征
    3.2 群落物种多样性
        3.2.1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
        3.2.2 草本层物种多样性
    3.3 高寒灌丛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
        3.3.1 高寒灌丛群落地上生物量
        3.3.2 高寒灌丛群落地下生物量
        3.3.3 灌木层生物量分配
        3.3.4 草本层生物量分配
    3.4 群落特征与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3.4.1 群落特征与灌木层生物量相关性
        3.4.2 群落特征与草本层生物量相关性
    3.5 高寒灌丛群落特征对坡向的响应
        3.5.1 高寒灌丛个体特征对坡向的响应
        3.5.2 高寒灌丛群落特征对坡向的响应
        3.5.3 高寒灌丛群落生物量分配对坡向的响应
第四章 讨论
    4.1 高寒灌丛群落物种组成特征
    4.2 高寒灌丛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4.3 高寒灌丛群落生物量分配特征
    4.4 群落特征与生物量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驱动机制及修复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研究
        1.2.2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研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1.3.1 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目标
        1.3.3 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气候条件
    2.3 土壤类型
    2.4 生物资源
        2.4.1 草地资源
        2.4.2 森林资源
        2.4.3 动物资源
    2.5 水文水资源
    2.6 经济社会概况
第三章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特征
    3.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2 研究方法
    3.2 草地类型组成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3.2.1 草地类型
        3.2.2 不同草地类型的物种组成
        3.2.3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3.3 当地居民对草原生态退化的感知
        3.3.1 问卷基本情况
        3.3.2 居民对草地生态退化的认知
        3.3.3 居民认为草地生态退化的原因
    3.4 草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特点
    3.5 草地覆盖度等级的面积变化特点
    3.6 草地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3.6.1 草地覆盖度变化的总体特征
        3.6.2 草地覆盖度变化的空间特征
        3.6.3 草地覆盖度趋势性预测
    3.7 草地产草量的变化特点
        3.7.1 草地产草量反演
        3.7.2 草地产草量变化总体特征
        3.7.3 草地产草量变化的空间特征
        3.7.4 草地产草量趋势性预测
    3.8 小结
第四章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受损评估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不同时段TI-NDVI的空间特征
        4.2.1 TI-NDVI(第1时段)的空间特征
        4.2.2 TI-NDVI(第2时段)的空间特征
        4.2.3 TI-NDVI(第3时段)的空间特征
    4.3 TI-NDVI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4.3.1 TI-NDVI(第1时段至第2时段)的变化特征
        4.3.2 TI-NDVI(第2时段至第3时段)的变化特征
        4.3.3 TI-NDVI(第1时段至第3时段)的变化特征
    4.4 不同时段ESV的空间特征
        4.4.1 ESV(第1时段)的空间特征
        4.4.2 ESV(第2时段)的空间特征
        4.4.3 ESV(第3时段)的空间特征
    4.5 ESV变化及其空间特征
        4.5.1 ESV(第1时段至第2时段)的变化特征
        4.5.2 ESV(第2时段至第3时段)的变化特征
        4.5.3 ESV(第1时段至第3时段)的变化特征
    4.6 小结
第五章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驱动机制
    5.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2 研究方法
    5.2 自然因素对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5.2.1 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
        5.2.2 草地覆盖度及产草量与气温和降水相关性
        5.2.3 土壤干旱指数时空变化
        5.2.4 草地覆盖度及产草量与TVDI相关性
    5.3 人为因素对草地生态退化的影响
        5.3.1 草地超载放牧
        5.3.2 其它人为因素
    5.4 草地生态退化的驱动机制
        5.4.1 物候变化
        5.4.2 草地与水分的关系
        5.4.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退化影响的厘定
    5.5 小结
第六章 草地生态修复策略与保障机制
    6.1 野外采样与研究方法
        6.1.1 野外采样
        6.1.2 研究方法
    6.2 草地围栏对草地影响
        6.2.1 围栏对生物量的影响
        6.2.2 围栏对草地植被盖度、高度的影响
        6.2.3 围栏对草地群落结构的影响
        6.2.4 围栏对草地产生影响的原因探讨
    6.3 草地生态修复策略
        6.3.1 草地生态修复工程措施
        6.3.2 草地生态修复非工程措施
    6.4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修复保障机制
        6.4.1 生态补偿
        6.4.2 政策奖惩机制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不同草地类型物种组成
致谢
个人简历

(6)裕固族游牧文化及其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前沿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一章 裕固族的形成过程及游牧环境
    第一节 裕固族民族形成过程略述
    第二节 游牧环境变迁史
        一、游牧—轮牧—定居
        二、当前牧区生态状况
第二章 裕固族的游牧模式与草原利用
    第一节 四季转场
    第二节 生产生活中的动、植物知识
        一、畜群结构
        二、草种与害兽
    第三节 辅助性生产活动:狩猎、采集、交换
        一、狩猎习俗中的生态智慧
        二、采集活动中的生态智慧
        三、交换以保护生态
第三章 裕固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第一节 游牧生活中的生态观念
        一、衣食住行中的生态观念
        二、传统习俗中的生态观念
    第二节 精神生活中的生态观念
        一、宗教观中的生态观念
        二、生命观中的神山圣湖系统
        三、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念
第四章 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框架下的裕固族游牧文化
    第一节 国家公园建设框架下裕固族游牧文化的价值体现
        一、从自然保护区到国家公园
        二、游牧文化知识的适应与传承
        三、文化制衡下游牧文化知识的价值体现
    第二节 国家公园建设对裕固族游牧文化的影响
        一、国家公园建设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二、国家公园建设中裕固族游牧文化面临的发展处境
结语 裕固族游牧文化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意义及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可能的创新点
    1.4 现有研究的基本概况
        1.4.1 文献数量
        1.4.2 期刊分布
        1.4.3 高产作者
        1.4.4 被引情况
        1.4.5 热点分布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态资本概念
        2.1.2 生态资本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2.1.3 生态资本补偿内涵与框架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核心理论
        2.3.1 生态系统理论
        2.3.2 生态资本理论
        2.3.3 生态安全理论
        2.3.4 公共物品理论
        2.3.5 博弈理论
        2.3.6 契约理论
    2.4 本章小结与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的研究逻辑
    3.1 生态资本补偿的必要性
        3.1.1 生态资本补偿的自然过程
        3.1.2 生态资本补偿的人文过程
    3.2 生态资本补偿的主客体界定
        3.2.1 生态资本的“购买者”(补偿主体)
        3.2.2 生态资本的“供给者”(补偿客体)
    3.3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以及价值评估
        3.3.1 确定生态资本的供给量
        3.3.2 生态资本供给价值的评估
    3.4 生态资本补偿的情景模拟
        3.4.1 生态安全条件下生态资本补偿目标的厘定
        3.4.2 土地适宜性判别与补偿目标选择
    3.5 不同情景下生态资本补偿的标准计算
        3.5.1 生态资本补偿标准计算
        3.5.2 生态资本补偿总额计算
    3.6 生态资本补偿中农户受偿意愿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与调研过程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区域选择说明及功能定位
        4.1.2 自然地理概况及项目政策执行情况
        4.1.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4.2 石羊河流域生态补偿项目执行概况
        4.2.1 现有生态补偿项目执行情况
        4.2.2 生态补偿项目执行面临的问题
    4.3 调研过程及数据来源
        4.3.1 调研过程
        4.3.2 数据处理及调查对象分析
第五章 现有生态补偿政策面临的利益冲突
    5.1 生态补偿主体界定和利益冲突分析
        5.1.1 相关利益主体界定
        5.1.2 生态资本补偿的涵盖内容
    5.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分析
        5.2.1 委托双方的成本支出与期望收益分析
        5.2.2 土地利用转换中双重委托代理模型构建
        5.2.3 模型求解及分析
    5.3 政府与农户的行为博弈分析
        5.3.1 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构成分析
        5.3.2 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构建与解释
        5.3.3 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与价值评估
    6.1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的遥感模型
        6.1.1 InVEST模型原理与算法
        6.1.2 影子工程法
    6.2 模型参数获取与处理分析
        6.2.1 模型参数获取与来源
        6.2.2 主要模型参数处理与分析
    6.3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与价值评估
        6.3.1 生态资本供给量
        6.3.2 生态资本供给量价值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态资本补偿的情景模拟
    7.1 土地利用与生态资本供给的关系
        7.1.1 土地利用与生态资本供给的关联逻辑
        7.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7.1.3 土地利用的情景判别
    7.2 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7.2.1 土地利用特征
        7.2.2 土地利用的转换矩阵分析
    7.3 土地利用转换情景模拟
        7.3.1 土地利用情景设置
        7.3.2 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生态资本供给量
        7.3.3 适宜土地利用情景判别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同情景下生态资本补偿的标准计算
    8.1 确定生态资本补偿标准的思路
    8.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2.1 最小数据方法
        8.2.2 生态资本供给量确定
        8.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8.3 研究结论
        8.3.1 概率模型模拟
        8.3.2 农户机会成本与生态资本补偿标准
        8.3.3 不同补偿价格下的实施成本与交易成本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生态资本补偿中农户受偿意愿分析
    9.1 农户受偿意愿额的估计
        9.1.1 耕地转换与农户受偿意愿估计值
        9.1.2 草地转换与农户受偿意愿额估计
        9.1.3 农户受偿意愿额与生态补偿成本测算
    9.2 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9.2.1 分位数回归方法在农户受偿意愿额影响因素的应用
        9.2.2 变量选取和测量
        9.2.3 结果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政策建议
        10.2.1 研究不足
        10.2.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石羊河流域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石羊河流域社区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石羊河流域考察提要及访谈录音整理报告
    附录4:资料清单
    附录5:实地考察和调研照片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高寒草地的概念
        1.3.2 高寒草地的功能
        1.3.3 高寒草地的退化
        1.3.4 高寒草地管理
        1.3.5 草畜平衡研究
        1.3.6 水草畜配置方案研究
2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1.4 社会经济
        2.1.5 自然保护区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2.3 研究技术路线
3 肃南县草原牧区供水潜力分析
    3.1 水资源潜力分析
        3.1.1 降水
        3.1.2 地表水资源
        3.1.3 地下水资源
    3.2 供水现状
        3.2.1 现有供水工程
        3.2.2 用水现状
    3.3 草地供水潜力分析
        3.3.1 肃南县总用水量控制指标
        3.3.2 肃南县降水资源潜力
        3.3.3 肃南县地下水供水潜力
        3.3.4 肃南县地表水供水潜力
4 水草畜配置
    4.1 草地资源概况
        4.1.1 肃南县天然草场产草量分析
        4.1.2 肃南县天然草场产草潜力分析
        4.1.3 肃南县人工草地产草潜力分析
    4.2
        4.2.1 实际载畜量
        4.2.2 核定载畜量
        4.2.3 草畜平衡分析
    4.3 水草畜配置方案
        4.3.1 水草畜配置分析
        4.3.2 水草畜配置情境模拟
        4.3.3 未来草地灌溉潜力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石羊河流域上游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
    1.2 动植物资源
    1.3 社会经济状况
    1.4 生态环境状况
2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石羊河上游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措施
    3.1 封山育林 (草)
    3.2 荒山造林
    3.3 森林抚育和灌木林抚育
    3.4 种苗基地建设
    3.5 生态移民
    3.6 科学研究
    3.7 宣传教育

四、天祝高寒山区灌木林合理保护培育与利用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利用方式和坡位变化对高寒草甸保水固土的影响[D]. 马海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放牧甘肃马鹿与牦牛藏羊对东祁连山杯腺柳灌丛植被和土壤的影响[D]. 宋美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4]祁连山东段不同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研究[D]. 雷隆举.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5]阿勒泰地区草地生态退化驱动机制及修复策略[D]. 杨磊. 新疆大学, 2020(06)
  • [6]裕固族游牧文化及其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意义研究[D]. 安冬·萨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7]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资本补偿问题研究 ——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为例[D]. 罗万云. 兰州大学, 2019(02)
  • [8]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D]. 郑雨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石羊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探讨[J]. 贾德成. 甘肃科技, 2014(22)
  • [10]祁连山北坡森林资源变迁[J]. 汪有奎,杨全生,郭生祥,李进军,王零,袁虹. 干旱区地理, 2014(05)

标签:;  ;  ;  ;  ;  

天柱高寒山区灌木林合理保护培育利用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