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呼唤新的节能效果

空调呼唤新的节能效果

一、空调呼唤节能新功效(论文文献综述)

黄立萍[1](2020)在《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居民环境行为实现过程研究》文中指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驱动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国际能源署《2019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更多的能源消耗正在导致严重的环境危机。坚持可持续生活方式,将环境知识转化为行动成为环境保护的全球策略(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报告),成为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之一。本研究以城市社区居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数据采集以问卷调研和环境教育活动并存的方式展开,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研究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概率统计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Fishbein综合理论模型、低成本假设和认同过程理论,最后甄别出环境行为实现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本研究为缩减理论对行为实现解释的差距做出一定贡献,为环境教育和管理的精准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探讨了可持续生活方式下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Fishbein的综合行为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同时结合了自我决定理论和遗憾理论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在考量了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基础上,测量了知识、社会互动在三个关键行为条件(自我效能、态度、感知规范)的作用下意图对行为实现的影响。结果表明:意图对环境行为(SRW=0.585)的影响,较好地印证了Fishbein模型在研究中国居民环境行为时的适用性;知识与社会互动对行为实现作用明显,态度的作用比研究预期低;居民对于环境行为规范和行为反馈的需求,比培养好的环境态度的需求更高;居民在拥有了环境意图之后,会比较积极的赋予环境行动。第二,行为成本对居民环境行为影响的定量评估。本研究通过全面的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调查,将环境行为相关的条件概率与行为效能模型结合,构建了更严格的行为成本度量及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影响的度量标准。基于这些新的度量,本研究明确地证实了低成本假设,即行为成本对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有负面的调节作用;行为成本越高,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就越小。其次,通过logit回归分析,确定了各类居民环境行为中的关键行为成本构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行为有不同的行为成本构成;不适当的设施、舒适度的丧失、习惯的改变、经济负担的考量是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关键成本。第三,探讨了从个体走向集体的居民环境行为认同过程。本研究分别从个体和集体的视角探讨居民环境行为,并结合自我完成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以认同过程为基础建构一个新的综合理论模型。通过模型论证,清晰地度量和比较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人们对生态行为实现的复杂内部过程的理解。结果表明:自我认同过程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显着,社会认同过程对环境行为影响不足。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之间呈正相关,但不同行为之间的影响权重存在差异性,节能行为被影响的最少。其中,集体身份、自我效能对整体环境行为的影响显着。研究反映出中国居民的环境行为目前处于个体层面,集体层面的意识匮乏。第四,社区环境教育实践。通过“凌云·生态家”的环境教育实践观察,归纳了中国社区环境教育变革的七项策略;开展从“生活美学”向“生活环境主义”的哲学辨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居民环境行为状况,以检查环境教育的成效;总结出社区坚持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低碳行为经验。

张雪迎[2](2020)在《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哲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状况的关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纷纷针对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展开行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也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绿色建筑技术因其优越性备受瞩目,经历三个时期的发展愈加壮大,绿色建筑技术涵盖诸多技术内容,并充分利用其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竭力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健康、协调的人居环境。通过对绿色建筑技术概况的分析,不仅能考量其优势与不足,更可以合理判断其未来走势与发展特色,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技术。文章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了论文研究问题的背景、文献综述、论文研究方法、目的意义与创新之处,对于后面内容的展开起到引导的作用;文章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区别于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等建筑概念之间的区分,并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特点与优越性做出详细介绍,最后介绍了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背景状况。第三章承接第二章,主要针对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状况和五个气候分区做出介绍,进而详细介绍了绿色建筑的技术内容,包括日照技术、通风技术、节水技术、降噪技术等,针对绿色建筑技术,我们国家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并完善了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便于绿色建筑技术向更好方向发展。面对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取得的进步与成绩,我们也必须客观承认其存在的局限性。文章最后一章,结合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对策与方向,从“真善美”三个角度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深度剖析,对技术本质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进而对未来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和”的走向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要求。我国古代的生态观念与优秀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这也是绿色建筑技术能在我们国家如火如荼进行的重要原因。未来绿色建筑技术不仅需要延续生态、和谐、以人为本等优秀传统,也需要结合智能时代与高新技术,借助法律与制度的保护,在建设者、管理者与消费者的协同努力下,走向有序、健康、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之路。

宋博文[3](2020)在《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评述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性和生产力协作分工的要求下,城市的聚集作用越来越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由此产生的高密度、大尺度空间对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自然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城市空间的尺度失衡让人们缺乏归属感与安全感。建筑作为容纳城市生活的载体,其自身建筑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空间形态。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建筑以谦逊的态度进入环境。而当代地景建筑是一种通过人工营造的方式,模拟自然地表,呈现出低层高密度的水平延展形态,将建筑屋面与大地相衔接,形成一个连续的自然表面或场所空间,通过这种特殊的建筑形态来解决现代化城市下大尺度的空间缺乏亲和力所导致的各种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当代地景建筑的产生背景,然后分别通过场地环境认知、建筑功能设计以及地景形态建构三个方面来分析对比并总结出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的创作特征,由此提出在成都地区特定地形、气候、地域文脉以及使用需求下,当代地景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技术措施;最后,将理论结合实践,通过跟随导师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当代地景建筑项目,来进一步阐述和印证前文中关于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的设计策略以及技术措施,通过对比与反思得出,建筑设计不应该是个孤立的过程,应将社会与城市性的活动引入到设计当中,在满足地域性特征的同时,通过当代地景建筑特有的形态,维持城市景观界面和场所空间的连续性、复合性以及延展性。

杜珊珊[4](2020)在《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文中提出“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大众感情最直观的传达方式。表情传达出的可以是“酸甜苦辣”,也可以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影像作为当今社会时代的映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以速度和遗忘作为标记的现代社会里,纪录片以其与社会建构的互动关系,成为了大众表情和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从影像表情与记忆的时代关系进行中国纪录片研究,不仅是一个新视角,且更具有以表情的变迁弥合过去并链接未来的意义。表情变迁与纪实影像,两者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是紧密缠绕不可分割的,纪录片影像的进步最大限度地将公众表情展现在银幕之上,从传统表情、僵化表情到生动表情、国家表情,其变化过程中主流的话语被逐渐改写。受90年代人文思潮、纪实思潮的影响,纪录片中呈现的表情越来越丰富。在这些银幕表情的变化外壳下,包裹着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宽容、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中国相册越来越自然越来越丰富。中国纪录片中的表情变迁,可以从不同时代呈现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美学倾向及影像个体差异等层面体现出来。本文主要梳理了1979-2019年40年间的纪录片发展历程,以“表情”作为切入点,从三方面对中国纪录片所展现的影像变迁作一分析:纪录影像变化的背景、纪录影像中的表情所呈现出的变迁历程以及纪录片呈现表情变迁的审美意义。此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其一,纪录影像的表情承载记忆,其建构性取决于影像生产过程中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介入和交互影响,影像作为一种媒介,拍摄对象随着媒介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变化,观者在观看影像时与自我的经验结合而被激发的思考,三者共同构成纪录影像表情变迁的最终状态;其二、纪录片中建构起关于以非常态的外化的“公开表情”和个性化个人化的“私密表情”共同组成的社会表情图景,并以此勾勒出时代的表情变迁;其三、就纪录片现阶段的美学倾向而言,强烈的社会性及历史性的特征经常会压过纪录片本身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属性。由此,对纪录片中不同时代经典案例的表达要素如声音、色彩等的美学分析,从纪录片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表达路径的认知和探索,更可视为纪录片美学范式探索的一部分。因此从记忆的角度,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为经,以纪录片影像与公众表情、现实形象之间的互动为纬,探究中国纪录片中集体到个体形象呈现的“表情”变迁,不仅是一个新的视角,更能具体的看到在这样互动关系下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从而找寻纪录片表情背后的生成机制,近而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探究如何把表情丰富性表达出来,如何用国际传播来打开维度,以期许纪录片更好的未来,同时也意味着纪录片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可能有更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纪录影像呈现公众的表情变化并以此留存记忆。对当下快速变化着的中国社会来说,纪录片以其真实的本质呈现社会的真诚与勇气为历史留下了可资殷鉴的记忆档案,并以此突显纪录影像内在的独特价值。

唐浩阳[5](2020)在《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指数的日益快速发展,国人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也导致了对国内度假酒店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仅在2011至2016年间,国内酒店达到了250%的增长。在酒店建筑,特别是五星级酒店设计中,电气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绿色建筑电气方面。酒店建筑电气设计的考虑因素很多,包括投资成本、运营成本、酒管需求、旅客体验等方面,包括酒店建筑的特殊性、功能性、多样性及高标准、高要求等特性,包括用电负荷大、供电距离长、供配电系统复杂、电气防火要求高等特点。这些因素,使酒店建筑工程电气系统设计增加了难度。结合建筑工程的固有特性,从建筑工程电气供配电系统需要出发,讨论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的各个重要环节。考虑业主投资及日后运营成本等因素,从实际工程案例绿色建筑电气设计进行论述。本文的工程设计对今后类似的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涵盖了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节能相关措施包括设备的选型、控制方式及节电系统的方案;能耗管理系统的内容。主要设计内容包括:通过负荷计算确定建筑物变配电室的位置,配电系统形式及各方案的造价比较;设计动力系统设备采取的起动方式、对照明系统进行光源对比,确定不同场合采取不同的光源并应用智能控制方式,利用BMS(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的节电方案。通过本文的五星级酒店电气设计,总结国内酒店建筑电气设计中关于绿色节能的相关设计要点,为同类国内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提供一个可靠、安全及节能的参考案例。

黄兴昌[6](2019)在《基于生物预处理与水力分选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垣曲县产生生活垃圾产量约200t/d,垣曲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王茅镇,日处理垃圾量为200吨,填埋场按计划将于2018年进行封场。由于目前垣曲县卫生填埋场选址困难,未能及时处理的生活垃圾将对垣曲县大气环境、地下水资源和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沥液对土壤性质和结构产生危害,造成二次污染,同时,生活垃圾中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垣曲县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严重影响了垣曲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善垣曲县生态环境,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采用综合处理方式对垣曲县生活垃圾进行处理。本论文分析了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垣曲县生活垃圾的产量及成分特点,对各种生活垃圾处理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采用“生物液化预处理+梯级湿式分选”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对垣曲县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该技术共包括垃圾总分选线以及与之配套的六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即包含磁选金属压块生产线、厌氧发酵沼气、沼液浓缩有机肥生产线、建材生产线、纸浆精制生产线、塑料深加工生产线和RDF生产线共六个加工生产线。原料生活垃圾经过一系列加工,共产生了六种产品,包括金属、砂石、有机肥、纸浆和塑料、RDF。其中的纸浆、塑料、有机肥等产品,均为国家市场资源短缺产品,将垃圾变资源的同时,大大解决我国相应资源短缺的困境,保护环境,实现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本文通过对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资源回收系统进行了研究,并为垃圾处理工程提供了可依据的参数。并对垣曲县处理规模200t/d的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进行了生活垃圾处理厂各部分的工程设计及处理效果研究,给出了各部分工艺流程图及设备清单,并进行了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本课题为垣曲县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艺方案和设计参数研究,为类似工程的建设实施创造了参考条件。使垣曲县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有助于我国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技术的发展,也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管晓薇[7](2019)在《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新电改将全面放开售电业务,力求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竞争性市场,形成多元的买卖双方健全的电力市场格局。由此可知,我国的电力市场改革已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主要是如何在这一售电侧开放的政策背景下,以电力用户选择权的保障为导向,通过对售电双方市场交易行为、政府管制行为的法律制度构建以期实现售电市场有序、平稳竞争态势。全文的目标在于以制度设计促进国家政策落地,找寻售电市场化改革的现实可能性与政策实施最佳路径。本文从电力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共性出发进行研究,兼顾电力商品特性,法律构建设计思路框定于以电力法为核心的电力法律调整体系范围内。电力法从属性上界于公法与私法之间1,属于经济法的产业法子部门。竞争力量的凸显,使得自然垄断行业以市场规律为导向,跳脱了单一的管制配给模式,遍布售电环节的利益驱动是售电市场引入竞争的最佳“产品”。售电市场竞争的规制方式在整个行业发展缓慢的状态下会稍显“疲软”。关键是市场竞争机制赖以存在的市场环境尚不成熟。售电侧市场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售电侧的体制改革,打破单一销售和单一购买的垄断格局,赋予用户以更多的选择权。售电市场化进程就是售电环节实现竞争的过程。竞争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应当以电力行业的特点及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考量,进行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构建考察。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电力商品在可竞争环节的市场调节规制研究,换言之,它是售电环节的电力市场发育与法律体系构建之间的关联性问题。由此推之,电力销售过程中的法律关系调整与一般商品销售环节的法律关系调整有差异亦有本质联系。从宏观上看,电力市场法律规制问题的核心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竞争与规制这两对关系。售电侧放开后,售电市场的核心因变量是电力的价格、供求、风险机制。因此,对应法律关系的调整就要涉及到反不正当竞争法、产业法、反垄断法等多部门法规范,统合电力市场的特性,将其纳入法律规制设计的法律渊源。具象化1研究内容可知,本论题涉及售电市场化改革中售电方多元资本的引入及其过程中售电主体竞争行为规制、售电企业的公司治理、售电合同等相关法律问题探析等。可见,本文虽选择电力行业及其市场为研究对象,但由于电力市场规制问题囊括于产业法相关内容中,该论题与经济法(部门法)的关联性极强,这使本文区别于一般的对电力行业进行经济学解读的经济学专业论文,本文的法学学科属性清晰可辨。选取用户选权为本文进行研究的贯穿视角,主要是因为用户在电力产业链中是处于末端的,用户体量较小,分散度比较大,数量巨大。电力商品的最终使用者和价值实现的终端环节就是用户。售电侧是直接为用户服务的最为直接的环节。售电侧改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创造所有的可能性以实现用户的自由选择权。在售电环节市场竞争的开展使价格信号在需求侧如同在生产侧一样,能够顺畅地传导,厘清市场机制在售电环节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方向。在这一过程当中,售电上游和下游的价格之间就能够实现联动,整个社会的集约化生产以及能源商品消费量的总体就可以实现控制。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用户并不仅仅指大用户,而使要扩展到尽可能多的小商业用户、居民用户乃至全体用户。当售电环节与垄断环节“解绑”,竞争和选择就是电力产业需要面对的两大新课题,而法律制度的构建就对竞争行为与选择行为进行了解读和制度框定,并为以后的执法环节打下基础,实现市场参与者各方利益与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及社会整体效应。用户选择权的放开需要有可选择的市场销售主体,销售主体的孕育和多样性取决于市场竞争的强度与竞争环境的良善化。售电市场化不单单包括市场竞争优势使用户获得多样的选择权,还包含了市场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为用户购买电力商品的选择、使用环节提供尽可能多的专门购买服务,通过制度设计和监管创新培育售电公司和购售电双边竞争主体,是政府在售电侧市场化改革中需要扮演的“角色”。售电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以及对售电市场竞争规制问题的探讨必须回归到售电作为电力产业的一个环节,其本身的竞争现状图景、市场建立的指导原则以及下一步即将突破的重大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成功的售电市场竞争至少应当实现两个目标:其一,短期内,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充分的市场多元主体竞争,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市场竞争绩效的实现。具体而言,售电公司专业从事竞争性业务,售电与电网业务分离便于用户根据便利性原则更换是售电公司,用户能够从竞争性售电市场中获取多样化的售电企业的服务,为选择权的实现“加分”。市场竞争法律机制保障售电竞争的平等地位,多家售电公司的存在,能够使中小用户在不同的售电公司之间进行选择,实现自己的满意度导向下的买电对象选择;其二,合理化电价,保障售电市场供需双方的市场需求,同时实现政府规制转型过程中的良性市场秩序,以便形成长期稳定的售电市场运行和投资环境,培育竞争性的零售市场。具体而言,我国目前分类的用户电价规定,电力企业相同电能产品对不同用户性质的用户实行不同的电价,大量的交叉补贴存在,补贴又与普遍服务相混合,使得售电电价如同“戴着脚镣却想跳舞”的人,影响了售电侧改革的时效性与法规可应用型。本文以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至今的积弊1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售电市场建设的环节个性化特点,从市场运行设计和政府规制优化两个方面,对售电市场进入规制、电价形成规制和售电交易过程中纠纷解决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法律构建方案以及法律以外的制度可行性设计配套研究,终极目标是实现我国售电市场化改革的高绩效成果,规范的市场格局和稳定电价,保障用户选择权利益的实现,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和运营效率。本文的总体逻辑线索如下:我国售电市场化中的竞争力“焕发”受制于电力行业自然垄断理论进展以及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售电市场构建性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干扰,而自然垄断理论及其发展以及电力经济学相关理论支持(基本理论)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研究的“始发站”。因此,构建精确的且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电力市场竞争规制制度是本文探讨论题的出发点。这一规范性构建从多个方面塑造了我国售电市场改革制度的生成、变化以及实践进程中的制度绩效。每一章的结构及构成如下分布:第一章介绍与售电侧竞争体系的制度构建有紧密关联的几组概念(涵盖售电市场基本概念和电力商品的经济特征),目的是为了下文的理论和经验提相关的背景铺垫,穿插于各章的理论研究之中。同时,提出全文的核心理论基础。在之前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观点归纳的基础上,提出统摄全篇的产业组织学、电力经济学、管制经济学、市场竞争理论相关模型(自然垄断与竞争——资本结构——产权形式——规制方式)。其中资本结构理论决定整个售电市场竞争的源动力和主要方式,是结构的基础;自然垄断与竞争模型对资本结构理论的引出具有引导意义,因而是结构前提;产权形式是具体售电市场竞争开展以及绩效评估的核心原理并与后文的政府管制方式和法律规制体系构建有因果关联,因此是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论内核;规制方式是最终的理论研究外在表述形式,也是整个理论实现的操作性关键环节。四个理论结构要素构建彼此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与耦合。在此过程中,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应证了对于社会科学理论、产业发展分析、产业法律规制的问题研究离不开政治经济学动、法律与社会学互动。在此结构理论基础上,又引出了实现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规制基本内容:售电市场元竞争理论规制、售电公司治理、政府售电市场规制变迁与优化。第二章研究国外售电市场的经验并进行总结和归纳借鉴述评。本章不是简单地对国外售电市场情况的文献综述,而是通过分析国外售电市场改革的经验,提出借鉴方向的探讨,为找出我国售电市场改革相关问题提供搜寻“路径”(为第三章售电市场化改革问题提出作铺垫)。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数西方电力产业的市场化改革较为成功的国家,他们既与我国面临类似的改革挑战,又客观上需要在改革进程中关照各迥异国情下的制度体系个性。虽说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售电市场化改革方案,但改革的基本宗旨仍趋于一致,即始终秉承对售电环节竞争强度的持续促进的创新型制度设计。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管理机制的优化与政府监管改革的动力以吸引在竞争开放端的多元投资成为关键。无论是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罢,本质上,技术进步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开展和绩效达成提供客观可能性。电力改革较为成功的西方国家在售电环节的经验极具启发性的。一些国家认为,售电市场无法形成真正的选择权市场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可供选择的零售商只有少数几家。西方国家政府更为注重为那些从管制性公用事业公司转换出来的用户提供选择权的方案设计及实施。用户是市场价格的直接承担者,售电价格成为首要的利益权衡。相关国家对售电量上下限利润市场设计考虑,对不重新选用捆绑服务的部分用户保持封闭;根据一些国家经验,零售商、用户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通常成立一些联盟,帮助处理售电市场初期的问题。各国都较为注重避免售电市场设计中的结构性缺陷。所列举的相关国家都致力于在电力市场重组后取得售电竞争制度推进的可能性。各国的特色迥异,可借鉴角度也多元。以美国为例,多元的售电模式,最重要的市场设计要素是保底服务采购机制等经验。在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相关经验引入可以增加国内市场适当地、可能的对售电市场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方法和路径。制度变迁中所反映的理性经验归纳,将为后文的具体问题解析、法律规制构建性常识提供充分的研究基础。本章总体上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实现在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检验理性选择理论的一般结论。第三章研究归纳出我国售电侧竞争性市场格局建构过程中,所亟待法律制度进行解决的问题,并具象化到几类难题。本章是全文提出问题的部分,界定全文理论研究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构建市场法律规制谱系的核心范围。越是不健全的市场参与动力机制,市场主体的竞争参与率和竞争实力就越低,削弱了整体市场化进程,尤其对于售电这类产业转型阶段的“试验期”市场形成,更是如此。改革的过程是迂回曲折的,一些问题会逐步在售点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暴露”出来,亟待政府、市场两个方面的协力互动与完善。售电侧改革仍任重而道远----分离于原公用事业公司的电力零售商仍占领大部分的零售市场;大用户直购电、竞价上网等探索没有能够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的优势尚未在电力市场中予以体现;辅助价格体系和市场机制形成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对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控制的调价功能尚处于“价值化”的尝试阶段;根据第一章的范围框定,本文旨在对直接影响售电市场竞争的例如资本多元化乏力、国有企业市场垄断、电力用户选择权未展开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制约售电市场化改革的瓶颈:售电市场资本结构单一、国有售电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资源禀赋不均衡导致的地位差异、政府对电力市场管制缺陷问题(局部管制过度、局部管制失序);同时,提出售电市场化机制不成熟问题最终引发的电价市场合理化难题。最终统一于对电价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规制改革问题的研究。阻碍售电市场发展的政策限制主要是电价上线没有依据市场为导向或者零售电力的上线比例固定。电价制定和电价监管直接关系到用户的根本权益,这其中既有知情权维度的保障缺失、又有选择权方面的缺陷。目前我国的电力价格形成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了电力消费者对电力商品选择权的行使缺乏必要且完善的市场信号支持。贯穿全文的视角是用户选择权的保障,这一视角与目前我国需求侧市场建立的规划有密切关联。芝加哥学派认为,反垄断政策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利益。美国反托拉斯政策已将政策目标调整为增进用户的福利,其他目标也必须与用户福利最大化一致。(martin,2005:57)反垄断法正朝着纯粹用户权益措施的方向演变。相对于保护用用户选择权益的终级目的,维护开放竞争的政策目的更是工具性。目前就售电环节而言,用户选择权依然处于“苗苗”状态,其“发育”程度与售电市场竞争发展进度相去甚远。售电市场是复杂的,对其竞争的观测常常不那么容易。例如,电力需求的不确定性、电网容量约束以及相关的企业数据的保密性等因素,使对电力市场力评估、竞争规模的衡量等问题都增加了难度。电力零售侧竞争放开能够带来的最为重要的益处就是竞争性的零售商能够根据电力用户的个性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关于电力用户和消费者的权利,现行《电力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电力法》中唯一与电力用户选择权具有相关性的内容是“普遍服务原则”。本章在深入分析目前售电市场法律构建不足的基础上,为后文提出售电市场化竞争和法律规制可能的发展路径框定规制范围和方向。只有找出问题,才有可能在后文对论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可行性法律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意识可能是本文特色之一,实现理论研究的应用性落地。第四章提出构建售电竞争性市场可以顺利开展的法律规制体系。本章是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传统的电力市场竞争理论认为,电力市场的自然垄断属性决定了其无法在可竞争环节大有作为,更由于政府规制理论的单一、利益集团的角力等原因,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电力市场化改革必然是轻微、缓慢和无法深入竞争本质的,上述观点关注的是电力产品的本质特征局限、公用事业的管制局限。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制定的规则,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将构建零售竞争型的市场模式。零售竞争型市场模式需要有宏观性有不失重点的制度设计,尤其突显售电市场化的竞争性市场构建特质。售电市场的竞争性法律规制设计是一系列前提条件下的动态规划。售电市场的竞争格局建立与科学、明晰的规制框架、公正且独立的规制机构、完善中的被规制者这三方面成正相关关联。电力市场主体需要法律或者具有相应规则(这种规则表现为强加在人们头上的风俗习惯等)所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经济运行活动。经济运行与法律规制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正如法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社会生产方式不仅包括土地、机器,还包括法律。因为,如果不运行,土地和机器就毫无价值。法律是市场运行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秩序调拨下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就无法生产机器,使用者无法从生产者手中获得该机器产品,使用权无从谈起,使用价值就得不到实现。法律秩序在此种情形下,本质上已经成为资本的一种形式。”1售电市场规制制度的必要性,需求理论以及规制激励理论,结合整个规制制度过程中的风险负担理论。售电侧竞争是提高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必经之路。本文将以电力市场竞争资本多元化触发为视角,以自然垄断理论最新进展为元理论依据,对我国的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政策优势、售电竞争性市场缺陷的克服、政府新一轮市场管制优化的方向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定制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和电力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售电市场竞争法律规制体系,并辅之以法律规制以外的制度规制参考构想,以期对售电市场的制度健全和规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路径,并尽早地实现我国本土制度环境意义上的售电侧改革目标。本章的逻辑脉络以“纵横交织”为特点。涉及到市场微观主体规制、政府对市场的管制;横向市场主体之间以及纵向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权利义务的界定并以此为基本法律制度设计构建。重点研究了市场竞争主体引入法律保障机制、售电市场用户选择权保障、以电价规制为核心的政府售电市场法律管制转型及制度对接等问题。售电市场的的发达需要助推动力,各种综合因素将融为一体,遵循市场机制向前发展并在过程中深化、完善。这些助推动力主要来源于:用户层面的市场活力激发机制——赋予用户独立的市场用电选择权,实现电能完全的使用价值;激发企业自主经营的活力,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引导投资质量和效益;以电价改革为驱动,放开电量、电价的管制,引导市场化交易数量、价格、方式等方面的消费者、生产者双向选择机制。通过市场运行性制度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制度体系的设计,阐明整体售电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解决法律方案,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构建。第五章阐明本文的结论与余论。之所以进行这样的章内安排,旨在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本文的研究结果,本文的结论只是作者主观所选取的研究视角导引下的一种制度研究可能性“产品”,作为社会科学论题的研究成果,必然有其不周延、其可扩展或可修正的空间。本文结论部分指出:第一,售电市场的法律体系构建应当明确规制理念。售电市场竞争机制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关系到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实现。售电市场化竞争是电力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垂直一体化经营必然带来低效率、社会福利损失并制约电力产业的发展。售电侧改革赋予了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全新的意义,具有“领头羊”效应成为电力市场化机制构建的必然选择。第二,售电市场竞争环境的构建应当强调立法先行。售电市场化竞争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障,且售电市场要素的法律构建是实现竞争性售电市场的必由之路。其中包括售电市场进入保障、需求侧选择权保障、政府规制优化保障。售电市场竞争的法律保障机制需要对竞争机制各个要素环节进行调整,既有市场微观主体塑造、市场主体行为塑造,又包含政府公权力对市场影响范围等规制性构建。只有竞争机制在法律框定的组织机制中合理运行,才能最终实现售电市场化改革后的竞争性市场稳健运行,市场中的电价稳定问题、电力商品供需和谐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售电市场法律设计的最终目标还落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控制、响应惩处机制的作用发挥以及完善的售电市场竞争过渡机制。第三,政府应当在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机制构建过程中,实现监管转型,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并考虑多元利益构建。自然垄断行业监管解制的浪潮,有助于竞争性市场格局的构建,然而,为实现电力安全保障的行业底线,对新型售电体系的政府监管依然不能放松,监管方式的创新不代表核心环节的放松或者不予管制。适当的幅度的监管足以排除售电侧竞争的阻力,并实现电力产业的稳健发展。监管不足会造成电力市场秩序混乱。多元竞争主体和不同的市场角色实施不同的法律控制。法律制度设计的可行性体现于多元主体适用。售电方、需求方、政府方在售电竞争性规制法律体系中“各得其所”,各有所制,各有所为才是售电市场法律规制的最终目的。为此,本文将针对不同的市场主体,根据其行为模式、激励动力不同进行分层次的法律制度涉及,从立法、执法多个层面加以解析。竞争性主体,需要从价格和信息方面进行控制,对政府价格管制需要从电力安全、市场开放程度进行制度设计衡量。由于市场改革并不容易,尤其是如同电力这类技术含量高、传统上被视为自然垄断的产业改革。售电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市场规制者应当思考从这些使大众一知半解、客观上复杂多样,有时相互影响“碰撞”的电力法律规制理论中,辨别哪些是公众所认可与期望的,而从中又能引申出何种新兴的政策和规则。售电市场化竞争过程中,法律制度体系的设计,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优良规则和制度体系的筛选与选择,再造与演绎。售电供给侧改革是电力市场化进程中的新制度体系尝试,必然会遵循制度革新,制度归入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壁垒或屏障制度的有效性依赖其运行的准确性。制度并不从初始状态时期就假设当然有效。余论部分将以客观视角审视本文结论,从社会学、制度演化进程、电力市场改革周期等角度对结论进行可行性预判,以非正式制度视角补充阐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和简化性制度建议。本章最后一部分将以能源革命为背景,售电市场改革还应当考虑适应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新兴电力市场领域的步伐。展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新进程,以售电环节为范围,探讨未来新能源发电情况下售电市场竞争的规制问题。诸如可再生能源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市场建设的法律体系构建要“与时俱进”,因为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新能源进入市场的选择之一。这样的做法为今后用户选择权的行使提供了信息服务与硬件设备更新上的可能性,也使前文结论增添一些开放性的空间,为售电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探讨的可能性。

谢真真[8](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姬中宪[9](2019)在《花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8年12月7日,周城,我出生1978年12月12日,周城,你出生1985年9月,周城小学,我读一年级1986年9月,周城小学,你读一年级1994年9月,周城中学,我高二,你高一,你我相识1997年9月,济南,我大二,你大一,我去你的学校找你1999年12月,济南,我大四,你来济南实习,我们相恋2000年4月,我第一次去上海参加面试2000年5月,济南泉城广场,我最后一次看见你2000年7月,我去上海前,我们最后一次通电话

王俊[10](2019)在《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十多年的医疗改革给中国的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猛。但是我国接近80%的医院建于上世纪,超过半数以上的医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老旧医院在规划设计、设备配置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技术及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出布局不合理、建筑陈旧、功能匮乏、环境杂乱、用地紧张、建筑密度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医疗品质和医院工作效率。笔者在对湖南省衡山县人民医院进行改扩建总体规划及综合楼设计时,发现传统医院设计方式和空间格局在不断变化,但是我国关于医院改扩建设计的研究还没有成形的体系。随着医学模式和技术的革新已有的很多设计方法很难适应新的空间要求。本文将从医院改扩建设计的前期策划、总体布局、单体设计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基于大型综合医院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加上作者参与实际医院改扩建项目的经验,对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分析,通过系统论的思维构建一套医院改扩建设计的分析方法,为医院改扩建设计提供量化工具。并针对常见医院改扩建问题提出设计策略。本文将从五个章节进行递进式阐述,先交代整体背景和基础理论研究,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和咨询建立分析框架,最后通过前面的研究提出设计策略。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部分,阐明了医院改扩建设计的研究背景、然后对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进行范围界定,统述了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对本次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目的进行了说明,最后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综合医院改扩建发展和系统构成部分,首先对城区综合医院改扩建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医院改扩建设计的类型进行阐述,并对系统论概念、医院系统构成、医院建筑系统构成进行说明。第三章为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和系统分析的影响因素部分,文章从三个角度对影响医院改扩建设计与系统分析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阐述前期策划的概念、重要性、主要内容及现存问题,然后对医院改扩建总体布局的方式、内容、常见问题进行说明,最后深入医院单体改扩建设计方式、内容和常见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为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方法的初步搭建,首先阐述了分析的目的、意义、建立分析思路的原则,然后收集原始分析要素并通过专家咨询与调研,筛选分析要素,将要素分类规整后形成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对主要要素进行权重计算并结合医院建筑系统框架形成最终的分析。第五章为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下的优化策略,从前期策划、总体布局和单体设计三个方向通过实地调研与实际工程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医院改扩建常见问题的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报告中就强调,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现有规模、建设标准和部分大型设备的引入。对床位超过规定标准的公立医院,逐步压缩床位数量,促进医院建设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了高效合理的配置资源,综合医院的扩建项目的比例会不断增加,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为我国医院改扩建项目设计提供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策略。

二、空调呼唤节能新功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调呼唤节能新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居民环境行为实现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环境行为理论
        2.1.2 可持续生活方式理论
        2.1.3 行为成本理论
        2.1.4 集体行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居民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2.2.2 可持续生活方式下居民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2.2.3 居民环境行为成本研究综述
        2.2.4 从个体走向集体的居民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2.2.5 总结与不足
第3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域选择依据
        3.1.2 行政区划依据
        3.1.3 区域居民能源消费概况
    3.2 数据采集
        3.2.1 数据采集总体设计
        3.2.2 问卷内容设计
        3.2.3 数据采集过程
        3.2.4 数据采集分析
    3.3 研究数据及资料来源
第4章 可持续生活方式下影响居民环境行为的因素辨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模型设计
        4.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1.3 问卷设计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4.2.1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2 研究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与政策指导
第5章 行为成本对居民环境行为影响的定量评估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重点
        5.1.2 问卷设计
        5.1.3 变量测量
    5.2 结果和讨论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Logit回归分析
    5.3 结论与政策指导
第6章 从个体走向集体的居民环境行为认同过程辨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理论模型设计
        6.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6.1.3 问卷设计
    6.2 数据分析和结果
        6.2.1 信度和效度
        6.2.2 研究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2.3 结果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与政策指导
第7章 可持续生活社区环境教育和管理实践研究
    7.1 我国社区环境教育与管理
        7.1.1 发展现状
        7.1.2 变革策略
    7.2 为了生活的环境教育
        7.2.1 从“生活美学”到“生活环境主义”
        7.2.2 凌云生态家——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7.2.3 凌云社区梅陇三村——低碳行动
        7.2.4 凌云社区环境教育与低碳行动经验总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意义和创新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城市居民环境行为调查
附录 B 《十个人,十本生态经典》品读视频脚本
附录 C 可持续生活方式下居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问卷题项
附录 D 行为成本对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
附录 E 个体到集体的居民环境行为认同过程问卷题项
附录 F 凌云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绿色建筑研究文献
        (二)国内绿色建筑技术研究文献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绿色建筑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考辩
        (一)绿色建筑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绿色建筑的定义
    二、绿色建筑的技术特点
        (一)实用性
        (二)经济性
        (三)生态性
        (四)人文性
    三、绿色建筑技术的类型分析
        (一)日照技术
        (二)通风技术
        (三)遮阳技术
        (四)保温技术
        (五)节水技术
        (六)降噪技术
        (七)其他技术
    四、绿色建筑技术设计要点及评价体系
        (一)设计要点
        (二)绿色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与等级划分
    五、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
    一、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与气候分区
    二、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概况
        (一)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背景
        (二)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时期
    三、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困境
        (一)绿色建筑技术急需完善
        (二)绿色建筑技术产业链亟待成熟
        (三)绿色建筑技术实施体系有待健全
        (四)绿色建筑技术地域性尚需均衡
        (五)“绿色”观念仍需普及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哲学反思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真”——制度与体系
        (一)升级配套技术标准
        (二)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三)推动绿色建筑技术产业化
    二、绿色建筑技术的“善”——生态与和谐
    三、绿色建筑技术的“美”——艺术与文化
    四、绿色建筑技术的“和”——发展与走向
    五、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评述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建设引发的问题
        1.1.2 建设地域性生态化城市的迫切需要
        1.1.3 当代地景建筑对城市生活的重要影响
    1.2 研究范围界定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当代地景建筑的产生背景及理论基础
    2.1 早期地景建筑文化
        2.1.1 早期地景文化的溯源
        2.1.2 传统建筑与大地结合形式
    2.2 地景建筑的发展历程
        2.2.1 柯布西耶与漫步式建筑
        2.2.2 Team10与毯式建筑
        2.2.3 赖特与有机建筑
        2.2.4 大地艺术对地景建筑的启发
    2.3 当代地景建筑的理论基础
        2.3.1 斯坦·艾伦与场域理论
        2.3.2 弗兰姆普敦与巨构形式
        2.3.3 诺伯格·舒尔茨与建筑现象学
        2.3.4 隈研吾与负建筑
        2.3.5 吉尔·德勒兹与游牧空间
        2.3.6 吴良镛与广义建筑学
    2.4 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产生背景
        2.4.1 林盘大地景观
        2.4.2 城市美化运动
        2.4.3 大众审美改变
        2.4.4 森林城市建设
        2.4.5 公共开放空间
        2.4.6 慢生活型休闲城市
        2.4.7 公园城市指导思想
    2.5 本章小结
3 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创作与特征研究
    3.1 消隐体量,整合城市肌理—城市高密度区地景建筑创作
        3.1.1 成都当代美术馆
        3.1.2 天府软件园蓉创广场
        3.1.3 成都来福士广场中央广场
    3.2 模拟环境,延续自然界面—城郊低密度区地景建筑创作
        3.2.1 麓湖艺展中心
        3.2.2 峨眉武术文化小镇
        3.2.3 成都正兴会所
    3.3 对话自然,同构山水景观—自然风景区地景建筑创作
        3.3.1 金沙遗址博物馆
        3.3.2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中心馆
    3.4 其他地区当代地景建筑创作与特征研究
        3.4.1 大芬美术馆
        3.4.2 安阳殷墟博物馆
        3.4.3 延安宝塔山游客中心
    3.5 成都地区与其他地区当代地景建筑对比分析
        3.5.1 不同地区地景建筑功能形态的相似性
        3.5.2 不同地区地景建筑功能形态的差异性
    3.6 本章小结
4 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地域性设计策略
    4.1 特定地形条件下地域性设计策略
        4.1.1 地下水位高带来的差异性设计
        4.1.2 利用特殊的平原地形
        4.1.3 对话丰富的自然环境
    4.2 特定气候条件下地域性设计策略
        4.2.1 通风防潮措施
        4.2.2 室内采光措施
        4.2.3 屋面排水措施
    4.3 地域文脉传承下地域性设计策略
        4.3.1 营造地域性的小尺度城市空间
        4.3.2 乡土材料的创新使用
        4.3.3 局部点缀地域性标识符号
        4.3.4 营造林盘聚落式大地景观
    4.4 特定使用需求下地域性设计策略
        4.4.1 建筑屋面表皮类型
        4.4.2 屋面坡度形式
        4.4.3 整合功能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设计实践——双流文化艺术中心
    5.1 项目概况
        5.1.1 城市肌理
        5.1.2 场地要素
        5.1.3 建筑选址
    5.2 对地形条件的回应
        5.2.1 全地景化建筑形态
        5.2.2 顺应场地周边环境
    5.3 对气候条件的回应
        5.3.1 适应风环境的建筑朝向
        5.3.2 采用室外庭院连接建筑体块
        5.3.3 大出檐形式的遮阳处理
    5.4 对地域文脉的回应
        5.4.1 借鉴廊桥形态特征
        5.4.2 营造公共开放空间
    5.5 对特定使用需求的回应
        5.5.1 整合多种功能空间
        5.5.2 以绿化为主的景观屋面
    5.6 地景化形态技术措施
        5.6.1 结构设计
        5.6.2 建筑消防设计
        5.6.3 绿色环保节能设计
    5.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4)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概念及选题范围界定
        1.2.1 表情的概念及界定
        1.2.2 记忆的概念与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2 纪录表情的启程:1979-1990
    2.1 纪录影像缘起:从阴影中走出
        2.1.1 精英文化的复苏
        2.1.2 纪录类型的革新
        2.1.3 纪录影像审美萌发
    2.2 时代表情:合理与重现
        2.2.1 表情在影像中的真实表达
        2.2.2 公开表情的合理
        2.2.3 私密表情的重现
    2.3 经典案例:从文化启蒙到《莫让年华付水流》
        2.3.1 贵在创新
        2.3.2 表情伴随时代
3文化美学的觉醒:1991-1999
    3.1 纪录影像复苏:浮出水面
        3.1.1 大众文化的崛起
        3.1.2 纪录手段的革新
        3.1.3 纪录影像审美对“真实”的追求
    3.2 时代表情:多元与公开
        3.2.1 影像表情的自我投射
        3.2.2 公开表情的多元
        3.2.3 私密表情的公开
    3.3 经典案例:从《生活空间》到《英和白》
        3.3.1 表现本质
        3.3.2 从影像真实到表情真实
4 纪实美学与人文主义(2000-2009)
    4.1 纪实影像开拓:沉淀与自省
        4.1.1 在文化融合中蓄力
        4.1.2 纪录媒介的发展
        4.1.3 影像表情审美的创新迭出
    4.2 时代表情:丰富与细腻
        4.2.1 表情与记忆的影像链接
        4.2.2 公开表情的丰富
        4.2.3 私密表情的细腻
    4.3 经典案例:纪实美学到人文主义——从《铁西区》到《再说长江》
        4.3.1 写实的影像语言
        4.3.2 书写底层的人文关怀
5 全民纪录时代:(2010-2019)
    5.1 影像表情的融合:多元共生
        5.1.1 在文化多元中迸发
        5.1.2 全媒体时代
        5.1.3 影像审美对“真实”的再探
    5.2 时代表情:开放与兼容
        5.2.1 表情与时代记忆的弥合
        5.2.2 公共表情的开放
        5.2.3 私密表情的兼容
    5.3 经典案例:真实、主观到私纪录——《四个春天》
        5.3.1 纪实风格的杂糅
        5.3.2 诗意生活的流露
        5.3.3 生命与现实的建构
6 表情变迁的交互审视
    6.1 时代语境生成纪实表情
    6.2 表情弥合时代记忆
结语:从表情纪录到记录记忆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设计意义
    1.2 国内外工程设计现状比较
第二章 工程设计任务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设计范围
        2.2.1 设计分界点与设计分工
        2.2.2 电气专业的设计内容
        2.2.3 项目设计总体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配电系统设计
    3.1 负荷等级及负荷计算
        3.1.1 负荷等级确定
        3.1.2 工程项目负荷计算
    3.2 变压器系统的负荷计算
    3.3 无功功率补偿计算
    3.4 三相平衡
    3.5 谐波治理
    3.6 配电方式、保护选择及线缆选型
        3.6.1 配电方式
        3.6.2 配电线缆
        3.6.3 利用BIM技术优化管线路由问题
    3.7 变配电房位置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备节能措施及照明系统设计
    4.1 设备选型
        4.1.1 干式变压器
        4.1.2 电动机
        4.1.3 变频装置
        4.1.4 节电装置
        4.1.5 计量管理方式
    4.2 照明系统设计
        4.2.1 光源选择
        4.2.2 照明控制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酒店能耗管理系统设计
    5.1 楼宇设备管理系统
    5.2 能效管理系统
    5.3 BAS系统与FAS系统的结合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生物预处理与水力分选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发展趋势
        1.2.1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1.2.2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垣曲县生活垃圾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设规模及处理技术论证
    2.1 垃圾产量预测
    2.2 建设规模
    2.3 处理技术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应用研究
    3.1 整体设计方案
    3.2 工艺原理及环保措施
        3.2.1 垃圾接收、预处理系统
        3.2.2 资源化系统
        3.2.3 循环水处理系统
        3.2.4 沼液蒸发蒸汽处理系统
        3.2.5 微生物除臭系统
        3.2.6 职工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情况
        3.2.7 项目产污节点及处理措施
        3.2.8 环保措施及其可行性研究
    3.3 物料平衡图
    3.4 主要工艺参数
    3.5 主要原材料、动力消耗
    3.6 主要设备选型
        3.6.1 设备选型原则
        3.6.2 设备方案
    3.7 配套公用辅助工程
        3.7.1 总图运输
        3.7.2 土建工程
        3.7.3 给水排水工程
        3.7.4 供电工程
        3.7.5 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效果研究
    4.1 前言
    4.2 垃圾的采样和成分
    4.3 生物预处理效果研究
        4.3.1 技术简介
        4.3.2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4.4 水力分选效果研究
        4.4.1 技术简介
        4.4.2 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
    5.1 投资估算
    5.2 经济分析
        5.2.1 产品成本估算
        5.2.2 营业收入及营业税金估算
        5.2.3 利润估算
        5.2.4 财务效益分析
        5.2.5 不确定性分析
        5.2.6 行业影响分析
        5.2.7 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5.2.8 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四、文献综述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七、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电力市场售电侧竞争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电力商品与售电市场化建设
        一、电力产业的总体特征及电力商品的经济属性
        二、市场化改革中的售电竞争内涵
        三、售电市场建设与用户选择权保障
    第二节 售电市场竞争规制的元理论
        一、自然垄断理论及其进展分析
        二、售电环节的可竞争理论
        三、电力市场资本结构理论
        四、政府规制理论
第二章 售电市场规制域外经验及借鉴述评
    第一节 售电侧竞争规制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
        二、英国
        三、俄罗斯
        四、澳大利亚
        五、新加坡
    第二节 总结与借鉴述评
        一、各国经验总结
        二、借鉴述评
第三章 售电市场化进程中的难题
    第一节 售电环节充分竞争尚未展开
        一、电力市场相关环节的资本结构单一
        二、国企在售电环节的垄断现状及诱因
        三、售电侧竞争多元资本引入的制度壁垒
    第二节 售电环节的用户选择权实践困境
        一、非居民用户选择权问题
        二、居民用户的选择权问题
    第三节 售电价格机制的缺陷
        一、电价形成机制不科学
        二、政府对售电价格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售电竞争性市场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第一节 售电市场治理理念及基本原则
        一、售电市场法律规制理念
        二、售电市场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运行性市场规则体系
        一、售电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制度保障
        二、售电企业的公司治理调整
        三、售电公司的用户服务与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
    第三节 售电市场监管的制度优化
        一、售电市场监管的价值目标和机构建设
        二、优化售电市场监管的主要制度内容
第五章 论文总结及余论
    第一节 总结
        一、国际售电市场制度建构总结
        二、本文提出的售电市场法律建构总结
    第二节 售电市场法律建构体系的可行性预判与补缺
        一、售电市场法律规制制度可能存在的缺陷
        二、售电市场规制体系缺陷的补救
    第三节 新电力市场发展前景下的售电市场规制展望
        一、新能源发电对售电市场的意义
        二、新环境下的售电市场化改革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花言(论文提纲范文)

1.终身
2.仓皇
3.地理
4.封存
5.语惊
6.奇迹
7.厚爱
8.空张
9.隔世
10.失联
11.坐等
12.火烧
13.相爱
14.苦寻
15.路遇
16.策反
17.隔绝
18.欲言
19.故地
20.音讯
21.情书
22.念念
23.回溯
24.满月
25.离合
26.相顾
27.饮泣
28.回炉
29.哭笑
30.长话
31.速递
32.折返
33.生离
34.相伴
35.放心
36.目送
37.告别
38.忙乱
39.手语
40.吃饭
41.重逢
42.美苏
43.追悔
44.合影
45.一生
46.爱情
47.虚惊
48.无家
49.毛蒋
50.舍友
51.余恨
52.狼狈
53.动物
54.相煎
55.问答
56.狭路
57.转身
58.双喜
59.临门
60.日夜
61.身体
62.半生
63.默写
64.静走
65.酒狂
66.陋巷
67.终局
68.恒温 (存目)
69.小城
70.红白
71.云梯
72.死婴
73.试飞
74.基因
75.拾遗
76.死生
77.初见

(10)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研究主要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综合医院改扩建发展现状和系统构成
    2.1 城区综合医院改扩建发展现状
        2.1.1 我国医院建筑发展现状和趋势
        2.1.2 医院改扩建建设特殊性
    2.2 医院改扩建的分类
        2.2.1 改建方式
        2.2.2 扩建方式
    2.3 综合医院系统构成
        2.3.1 系统论发展及概念
        2.3.2 综合医院建筑系统构成
第3章 综合医院改扩建设计与系统分析的影响因素
    3.1 医院改扩建前期策划
        3.1.1 前期策划的研究
        3.1.2 前期策划的概念
        3.1.3 医院改扩建前期策划的重要性
        3.1.4 医院改扩建前期策划的内容
        3.1.5 医院改扩建前期策划常见问题
    3.2 医院改扩建总体规划
        3.2.1 改扩建总体布局的方式
        3.2.2 改扩建总体布局的内容
        3.2.3 医院改扩建总体规划设计的常见问题
    3.3 医院改扩建单体改造
        3.3.1 改扩建单体改造的内容
        3.3.2 医院改扩建单体改造设计常见问题
第4章 城区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方法
    4.1 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4.1.1 分析的目的
        4.1.2 分析的意义
    4.2 分析方法建立思路与原则
        4.2.1 研究的整体思路
        4.2.2 分析方法建立的原则
        4.2.3 分析方法
    4.3 原始分析要素的收集
    4.4 分析要素的筛选
    4.5 初步分析方法的框架搭建
    4.6 要素权重和分析
        4.6.1 层次分析法的原则与流程
        4.6.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4.6.3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4.6.4 影响因素重要性程度数据的采集
        4.6.5 层次单排序(计算权向量)与检验
        4.6.6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4.6.7 结果分析
    4.7 分析方法的初步搭建框架
第5章 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下的优化策略
    5.1 前期策划的优化
        5.1.1 建立用户反馈机制
        5.1.2 现状分析与评估
        5.1.3 建设规模控制
        5.1.4 可行性分析
    5.2 对总图布局的优化策略
        5.2.1 规划策略与思路
        5.2.2 室外医疗环境更新
        5.2.3 交通优化与重组
    5.3 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下的单体设计
        5.3.1 改扩建技术优化
        5.3.2 内部功能关系优化
        5.3.3 室内环境修复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和项目情况说明
致谢

四、空调呼唤节能新功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居民环境行为实现过程研究[D]. 黄立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2]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哲学研究[D]. 张雪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成都地区当代地景建筑评述与研究[D]. 宋博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D]. 杜珊珊.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九寨沟丽朗度假村五星级酒店建筑电气设计[D]. 唐浩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生物预处理与水力分选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系统的研究[D]. 黄兴昌.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7]构建我国竞争性售电市场的法律抉择 ——用户选择权保障为导向[D]. 管晓薇.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8]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花言[J]. 姬中宪. 百花洲, 2019(03)
  • [10]综合医院改扩建系统分析及设计策略研究[D]. 王俊. 湖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空调呼唤新的节能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