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选择

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选择

一、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吴小炜[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国家的灵魂,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实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先进品格的必然,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使命的必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百年来,作为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领导力量和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中国共产党,其从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前进,并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动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的现实境遇,中国共产党在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和解决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需求、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利用好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如何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上的巨大动力作用?这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直面的时代课题。基于此,本论文以“谁来、用什么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为什么要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及“如何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为研究导向,通过从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进行一般性的理论界定分析及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历程的考察和经验总结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时代境遇、战略意义及问题挑战等的考察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优化路径的分析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具体包括: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概述。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的基本理论内容进行界定和把握。界定核心概念及其内涵是研究的基本前提,故此,本章首先通过对“文化”概念的一般性考察,逐步进入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先进文化”概念考察,包括对先进文化的内涵、结构、功能等的界定,实现对本文核心概念的清晰把握。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理论问题进行论述,从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前提、方式、内容、原则四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剖析。最后,从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上进行考察,包括对作为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源头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及重要理论来源的列宁的文化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理论基础进行溯源。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初步实现对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构建。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展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新时期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成就及经验,既是新时代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也为新时代更好地引领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基于此,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十八大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及其历史经验等进行考察分析。包括对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危机及新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的考察。并在考察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及经验基础上,对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第三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境遇及战略意义。全球化、现代化及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为显着的特征,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代境遇。通过对全球化及其进程中的文化表征、中国现代化建设及其进程中的文化诉求、社会信息化及其进程中的文化张力的考察和梳理,可以使我们能更加具体和深刻地从当今时代发展的总体特征中把握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与时代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文化建设层面看,对新时代增强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及实现文化强国等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发展层面看,对新时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安全及塑造国际形象等具有重大意义;从党的建设要求层面看,对新时代增强党的文化自觉、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深入推进党的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第四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挑战。从十八大至今,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包括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文化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等。同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主流文化价值认同被弱化和消解的风险依然存在、文化创新转化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及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文化安全构成的威胁、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及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冲击挑战等。第五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主要有:通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实现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化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生成路径;通过深化新时代网络领域的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优化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传播路径;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现代化体系和文化事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认同与转化路径;通过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及制度保障机制,优化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路径。

贾绍俊[2](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吴腾飞[3](2020)在《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纳入其中,使其成为了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国家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子系统,指的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多样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然而西方国家却自恃“文化中心论”,试图推动文化全球化向“文化西方化”发展,用西方的“普世价值”照亮整个世界。这种文化霸权主义行径正不断引发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冲突较量,也不断引起世界各国对于本国文化安全问题的高度警觉。当今中国,已经昂然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在不断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中国理论、中国实践、中国奇迹。身处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战略性调整而产生许多新变化、新特征、新意义。概括而言,新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有利于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有利于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鉴于此,深入研究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问题,对于丰富和完善总体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以及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当前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隐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围绕选题综合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多学科交叉分析等研究方法,将全部内容分为六大章节进行具体论述:第一章为文章的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现状综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这为本文研究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奠定研究起点。第二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第一,对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确定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第二,对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选择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安全、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安全、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安全、文化制度与公共文化安全、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安全等五个方面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三,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质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国家文化安全是一种“软性安全”、“隐性安全”、“长期安全”,突显其有别于其它安全类型的特殊地位。这些相关问题的具体分析和详细论述,可以确保本文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三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理论资源。本章节主要运用“古今中外法”,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挖掘: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为其理论之基;以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建设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时期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为其创新之道;以“宗法礼乐”和“百家争鸣”的萌芽、“天下一统”和“多元融合”的理念、“海纳百川”和“继往开来”的政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资源为其历史之迹;以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文化学者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为其他山之石,为后续章节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价值功能。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具有立体多维的战略价值,如国家维度,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社会维度,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个人维度,有利于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世界维度,有利于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等。同时,从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外交等不同社会结构方面分析,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又具备政治保障功能、经济促进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外交导向功能等多重功能,会对国家社会整体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这些价值功能充分体现着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本文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价值导向。第五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境遇。从战略机遇分析,新时代文化安全的全新战略高度、划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速度、国内外理论实践的持续积累厚度、全球性文明对话的相互交流深度,分别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时代化机遇、信息化机遇、经验化机遇、合作化机遇;从全新挑战分析,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文化建设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度威胁、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的激烈争夺、文化话语受到“西强中弱”的不利影响,分别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网络化挑战、多样化挑战、市场化挑战、国际化挑战。此外,国家文化安全建设也存在着一些科技方面、制度方面、观念方面、利益方面、交流方面等深层制约因素。这些现实境遇的具体分析,可为后续章节的破解之法提供具体标的。第六章为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策略。本文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应当以前文论述的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和历史机遇期,以铸牢思想体系保障来全面深化文化凝聚力,以健全制度体系保障来全面提升文化防御力,以夯实物质体系保障来全面促进文化生产力,以完善权益体系保障来全面优化文化服务力,以创新网络体系保障来全面增强文化支撑力,以加强对外体系保障来全面扩大文化影响力,从而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与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可能存在一些创新之处。第一,可能在研究视角方面有所创新。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都选择从文化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来研究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也多为各自领域内的相关性论述。因此,本文坚定选择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所蕴含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论述,并且有机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从而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多学科融合为辅的综合性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视角创新。第二,可能在研究框架方面有所创新。目前,绝大多数的相关研究成果都会倾向于遵循“现实问题——解决对策”的基本逻辑结构,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相应的对策路径之上。因此,本文在谋篇布局方面会力求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双重路向上论证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内容,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全面性、系统性、学理性,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创新。第三,可能在研究观点方面有所创新。本文尝试提出了一些相对新颖的学术观点,比如,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具备有别于其他安全类型的“三种特殊性质”;认为新时代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应当充分利用好“四大战略机遇”来积极应对“四大全新挑战”;认为可以从铸牢思想体系保障、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夯实物质体系保障、完善权益体系保障、创新网络体系保障、加强对外体系保障等“六大保障”入手,推动形成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安全屏障,不断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观点创新。然而,受限于写作时间和写作能力,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较为宏大厚重的理论实践问题,试图对其在两三年之内用十余万字讲清楚、说明白,确实是一项较为困难的研究任务。加之“新时代”又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可供参考的相关资料较少,这也会导致本文部分内容欠缺准确性、深刻性、学理性,甚是遗憾。但是,若以辩证思维积极看待上述不足,将其视为不断改进、丰富、完善今后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亦可算是本文的写作贡献。

武昕[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中国人民正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行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正在向世界传递怎样的核心价值?作为中国优秀青年代表的大学生,对于国家核心价值观是否自信?这些都是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至关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要求一方面是对“能担当”的价值观认知和认同程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肯担当”的价值观践行驱动力和意志力的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动力机制,是建立在对价值观高度认知、坚定信仰基础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大学生担当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并不是“四个自信”之外的第五个自信,而是“四个自信”的价值内核。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针对大学生这一关键群体,对“何为自信”“因何自信”“如何自信”“是否自信”“怎样实现自信”等问题进行追问,是充实大学生精神世界、应对西方价值扩张的现实需要,也是巩固“四个自信”,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亟待解决的前沿命题。全文除导论、结语以外,共包含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章,前提阐释。围绕“何为自信”的问题,从基本概念、主要维度、核心标准和思想资源四个方面,着重探寻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本质规定。在基本概念的界定上,从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研究的具体语境出发,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动力机制,在性质维度体现为政治自信、在主体维度体现为一种集体自信、在客体维度体现为价值标准自信、在作用维度体现为动力机制。在内容结构方面,从主体、内容、发展和比较四个维度,厘清了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主要内容。在核心标准上,突出价值观自信的实践指向,在认知和践行双重维度,以大学生“能担当”“肯担当”的具体表现为切入,以坚定信仰、模范践行、积极传播三个向度界定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标准。在理论基础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人类社会共识对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基础作用。第二章,逻辑依据。围绕大学生价值观“因何自信”的问题,从历史发展、文化互动和实践指向三重维度,回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必要性问题。在历史依据方面,从社会心态变迁和核心价值观凝练过程入手,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逻辑演绎,着重分析了社会历史现实与价值格局变迁、核心价值观凝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文化依据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在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的互动中得以发生、发展和巩固。在实践依据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和现实要求出发,聚焦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指向,并以“知”“行”转化的动力为切入点,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实践依据。第三章,要素与机制。聚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过程,对其要素、机制和生成特点进行了具体分析。在生成性上,从认知、认同和实践三个大类,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生成的基础要素;并从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的四维机制出发,阐释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发挥作用的主要原理。在此基础上,从群体与个体的价值互动、认知与认同的动态关系、内化与外化的践行推动、自我与他者的价值比较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生成的过程特点。第四章,现状考察。以实证调查的方式回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自信与否”的问题。从全球化语境、市场化背景和信息化时代三个主要趋势入手,研究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时代语境。并依托当前学界丰富的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比照大学生价值观自信的标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研究等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认知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以典型性案例和现象级事件为抓手,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五种实然样态。最后,结合现状的整体把握,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问题的成因,为解决具体问题奠定了逻辑基础。第五章,培育策略。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自信“怎样实现”的问题,从主要任务和关键点位上,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提升策略。指出要把握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要求,以“四个引导”为契机明晰大学生价值观自信培育的基本任务;要通过对关键队伍、重要环节、重点领域和主要路径的把握,筑牢人才价值引领的协同阵地,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赵军[5](2020)在《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繁荣昌盛与民族兴旺发达的希望与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广大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彰显着民族精神的时代特色,还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民族之魂。面对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多元文化、多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坚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其思想道德觉悟和理论认识,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文化、文化自信等基本概念入手,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和重要性,概括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培育目标呈现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尖锐、培育内容强调科学思维的深刻把握、培育过程注重借助新媒体的网络载体力量、培育主体彰显在青年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的基本特征,总结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凝聚文化价值共识、培育健康文化心理、促进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功能,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论和文化自信重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和西方学者文化决定论等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对中国文化系统的整体认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践行的基本要求;归纳了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依托、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协调、文化观念培育与文化安全教育相契合的基本原则;强调了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磅礴力量为培育内容;阐发了培育过程中关于文化态度与文化归属、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与文化担当、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五个”逻辑关系。通过对文化自信培育现状的调研,看到了当前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势,但也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在培育对象、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环境上的不足,并对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提升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即提高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主体自觉,加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整体性构建,拓展多样化的文化自信培育阵地,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传播力度展现文化魅力,着力优化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

张世定[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王慧莹[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中指出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号召要“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时代的准确把握。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以贯之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科学态度;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主线;一直坚持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导向。既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特色,又赋予传统文化以科学性与时代性。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阶段性特点,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经验,这是全面提升党领导人民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力的内在理路和基本逻辑。本文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初期、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梳理与总结,包括对党在不同时期具体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时代条件与国际国内环境的分析、对不同时期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的梳理,以及对不同时期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原则、方法与实践理路等的总结,从而找到逻辑、发现规律,从历史逻辑对党在不同时期探索形成的传统文化观进行探讨,进而总结出党在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明确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的本源问题。明晰党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哪些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怎样更好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主要从以下五章来展开论述。第一章阐述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前提,也是本文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首先,通过归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对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价值意义做出合理判断;其次,从文本解读、历史考察、历史局限与当代价值等维度出发,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深刻认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推理出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蕴含的价值取向,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独有的民族特色与世界价值,进而明确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第二章,考察与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978年以来,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又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文化中具有价值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实事求是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观。邓小平不仅擅长引用古代经典,发挥具有民族特色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形式,用以阐释新的理论和观点,更是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成果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如实事求是思想对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汲取与超越、“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与发展、共同富裕思想对古代平均主义思想的批判与发展、“小康社会”思想对古代小康理想的继承与发展等。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了对传统文化进行钻研、吸收、融化与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同时使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更具中国特色。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党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更加积极,专门讨论了关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若干问题,更加具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使命感。第三章,考察与探讨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并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高度,科学揭示了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联系,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形成了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如何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民族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因此党将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求真务实”思想丰富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汲取传统民本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既立足国情,又与时俱进,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结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文化需求,不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第四章,考察与探讨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价值,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审视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党在新时代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观。新时代背景下,党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提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弘扬措施,既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又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路落实到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习近平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智慧为社会发展现实服务,提出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治国理政方面,注重汲取传统文化智慧为国家治理提供智慧宝库,如吸取天人合一思想多次在国际会议中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思想桥梁。他还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发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话,全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观。新时代,党在树立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世界,提升中华民族精神的国际影响力,努力振兴中华文化。第五章,探讨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今后应予以借鉴参考的历史教科书。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基础上,分析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传统文化当前的发展现状,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提出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意义重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保证科学性;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时代性;坚持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性;坚持文明互鉴,加强开放性;坚持立足人民文化需求,体现人民性。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优势,强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促进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丰富传统文化创新与转化的载体与形式;传承发展政策实施及教育宣传效果;促进党领导和创新传统文化能力的有效提升;夯实传统文化政策实施与教育宣传效果;增强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影响力。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信心、有能力也有实力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新,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刘晓越[8](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渐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维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交融与交锋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价值取向呈现重大变化,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迷茫与困惑,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因此,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尤为重要,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力图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论,展开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认知度现状的调查,分析当前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种种因素,旨在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文化选择与甄别力,让他们深切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激发和唤醒当代大学生的内在文化创新与创造活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传承者、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践行者,使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树立文化立世、文化兴邦的“文化意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和现代传播平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奠定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表6个,参考文献51篇

蒋萍[9](2018)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分析东西方文化话语权力构成的持续解构过程。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葛兰西、福柯等学者从同质文化内部的矛盾研究走向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颇有渊源,探讨这一理论,有利于消除西方文化话语霸权的遮蔽,推动本土文化的重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在全球殖民扩张的历史,对近现代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建立了世界市场,打破了各国孤立、闭塞、相互隔离的状态,另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东方传播和扩张。当殖民者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实施殖民的历史在民族解放运动中逐渐瓦解后,文化殖民的影响仍然长期存在。“东方”与现代西方的相遇,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地缘政治,演绎为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领域内的交流与碰撞。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正是揭示、分析和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借助殖民活动建构文化霸权的实质的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全方位探索和揭露西方对东方民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及虚幻想象的进行。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借助文化话语权力的消长态势分析“他者”-“自我”、冲突-认同等诸多文化现实,涉及到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它不仅关乎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原殖民地半殖民地,也关系到“东方”以及象征的一切弱势文化的存在。它关系着这些弱势文化的国家能否清晰地认识在强势异质文化影响下的文化“自我”;第二,它关系到弱势文化能否从对后殖民文化的分析中汲取足够的历史思辨与哲学经验,激发文化自省与话语权力警醒;第三,它关系着在全球化籍“现代”之名持续强化西方文化霸权的现实背景下,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去建构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未来。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文化“关系”,不仅是一个反映文化话语权力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范畴,它还包含着从殖民文化这一特殊角度看待社会历史文化的方法。为此,本文尝试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作一种整体性的理论研究,以扩展传统的思潮、理论家个体研究的模式和范围,显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启迪批判性重建具有的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二战后民族国家崛起的新世界格局下产生,它既受冷战中二元对立思想的持续影响,又是东西方知识界对西方文化霸权进行普遍反思、尝试破解二元对立建立新型文化对话关系的理论产物。这一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以来,对其文化理论的引介、探讨、借鉴频见于文化批评与比较文学批评领域,学者们侧重于自文学角度展开阐释与分析,出现了不少成果。也有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出发,对后殖民主义代表理论家主要观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成为其后殖民主义理论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过,从文化哲学角度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进行的研究还不多,现有的成果往往从过于贴近现实的需要出发,重视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东方”他者相对西方的文化特殊性与文化抵抗性,对于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阐发不同文化“关系”特别是互动性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论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有两大组成部分:一个是对于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实质及其深远影响的论述;另一个是对于异质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本文的研究立足于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度探索和分析,力求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溯源中发掘其理论构成的演变和核心要素,寻找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等理论在解构-建构过程中的深层理论联系;注重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易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资本主义等混淆的理论模糊点展开辨析,并在新世纪全球化加速背景下探讨推动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可以借鉴的思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是一种被第一世界理论话语场域所羁绊的理论,但它对西方主宰的知识权力体系提出了重构的要求。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如何发掘其中的理论悖论与缺憾,是本文论述最为集中的部分。它深切地关联着当下对于“新时代”、新形势中如何面对文化冲突、如何重建民族文化、如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信等一系列关乎未来中国思想文化如何面对世界文化的重要命题。本文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研讨一共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概述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理论联系。略谈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法侬的“民族文化”理论、福柯的“知识-权力”体系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于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上述理论的阐析,勾勒出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理间相互连接、有所对立、择优而从、发扬传承的复杂的多样性图景,为进一步论述作出铺垫。同时综述了国内外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章,分析后殖民主义三位主要理论家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的经典理论。首先,通过对萨义德的“东方学”对“东方”的重新思考与东方权力话语机制辨析、解构“东方”、重建东方形象以及“流亡”理论的把握,再度审视萨义德提出的西方建构的“东方学”与政治和意识形态控制的密切关系;其次,通过研究斯皮瓦克的“属下”、“认知暴力”和“他者”理论,分析其如何运用解构主义,集中研究第三世界底层女性这一“底层的底层”、“边缘的边缘”的理论辐射。探讨斯皮瓦克“臣属”概念及其对殖民文化压抑“困境”与“历史记忆”的结合。再次,分析霍米·巴巴对全球化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混杂”理解,即异质性在混杂中如何面向新的文化杂糅空间(第三空间)的问题。最后,强调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各自的理论特长与存在的争议。第二章,主要探讨民族解放运动后进入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重建问题。从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核心概念“他者”之问的系统化梳理开始,探寻后殖民透视出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关系”内涵。将“他者”揭示的不平等、主体性身份疑虑、边缘性思考与面向殖民文化的深层次解构相结合,探讨当代西方哲学从主体研究向主客体“关系”研究发展的趋势。落足于中国及更广义的“东方”文化实况,研究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意识形态输出的相关论述,进而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分析本土文化重建的多种可能路向。第三章,阐述新旧文化交替之际话语权力的强弱之分、主客之别。分析全球化进程下资本主义文化扩张引发的文化冲突的性质,发掘文化冲突的实质与不同的化解思路,分析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民族性、开放性、多样性,区分文化冲突的自然状态与人为刻意,挖掘不平等的冲突根源。注重分析文化冲突的实质与过程、结果与影响,探讨后殖民语境下“和而不同”传统基于“现代”内涵的差异性。第四章,研究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认同与殖民文化的深层影响。本文在此探讨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文化认同的联系,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在破除“他者”幻象的同时,也着力于解码现代性反思中的文化认同的深度体验,在重建文化主体认同时探讨建构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可能,以新的文化身份意识去重构本土文化。第五章,分析东西方对话中的文化自信问题。在全球化推动东西方对话的大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此注重阐发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当下意义:分析中西互视过程中文化身份的迁移和质疑,探讨如何发挥中国文化精神的主体作用、“边缘”与“边缘的边缘”文化定位及其当下意义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知识分子“职守”与价值信念,试图建构东西方对话中稳定、平等、交互的新型文化自信的理论途径。最后的结语部分,对后殖民主义理论做了简短总结,并借助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分析这一理论的不足与局限性。

李旭华[10](2014)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在任何时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都不容小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建构与我国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将有助于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争取平等话语权、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和彰显东方文明潜力,开创世界文明发展新路径。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中国学者在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2005年,中国学界首次出现“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在官方文献中出现“文化软实力”一词,标志着这一学术概念被官方采纳和肯定,并迅速成为中国的主流话语。文化软实力是指在文化生产、文化交往和文化消费中所体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生产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和文化价值认同力的水平,其核心是文化价值认同力。文化软实力外在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对内和对外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文化软实力的实质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社会精神财富的价值转换。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理论是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理论基础。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理论。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现实基础有:中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不错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为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界也意识到文化自觉的必要性以及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提供了历史契机。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任重而道远,存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困境与结构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之魂。价值认同失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困境的主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出现困境的原因在于,价值认同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我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路径又陷入误区。结构困境是指如何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困境。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促进的原则;继承传统与当代创新相统一的原则;“海纳百川、洋为中用”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现实基础,在深入分析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发展困境的基础上,结合文化软实力的四大基本构成要素,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推动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二是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力的发展;三是拓展中国文化辐射力;四是增强中国文化价值认同力。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宏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一个不断展开,不断解决的过程。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新的情况,产生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必要性与艰巨性,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能避免盲目性和方向的迷失。因此,本文旨在宏观上研究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建构的困境、原则和路径等基本问题。本文的创新在于:揭示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对“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来源进行了考察,探讨了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文化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以及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揭示了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理论基础;剖析了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困境与原则;指出了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矛盾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野研究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困境、原则与路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基础理论研究,又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实践进行考察。

二、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概述
    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概念及其理论边界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先进文化”概念解读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一般理论问题
        (一)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
        (三)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四)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三、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二)列宁的文化革命和建设理论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展开
    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
        (一)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危机及文化新出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文化道路的形成与确立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发展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二)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启示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境遇及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时代境遇
        (一)全球化境遇及其进程中的文化表征
        (二)中国现代化境遇及其进程中的文化诉求
        (三)社会信息化境遇及其进程中的文化张力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实现新时代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的题中之意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及问题挑战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问题挑战
        (一)主流文化价值认同被弱化和消解的风险依然存在
        (二)文化创新转化动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进一步增强
        (四)信息网络化给引领先进文化建设带来的冲击挑战
        (五)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等对文化安全依然构成威胁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生成路径,夯实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二)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持与发展
    二、优化传播路径,拓展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空间
        (一)不断深化新时代网络领域文化建设
        (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优化认同与转化路径,深化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效能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魂作用
        (二)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现代化建设
    四、优化保障路径,完善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优化人才保障机制
        (二)优化安全保障机制
        (三)优化制度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一)话语与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注释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
    2.1 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概念
        2.1.1 安全
        2.1.2 国家安全
        2.1.3 国家文化安全
    2.2 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2.2.1 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安全
        2.2.2 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安全
        2.2.3 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安全
        2.2.4 文化制度与公共文化安全
        2.2.5 语言文字与风俗习惯安全
    2.3 国家文化安全的特殊性质
        2.3.1 比“硬性安全”更柔和的“软性安全”
        2.3.2 比“显性安全”更复杂的“隐性安全”
        2.3.3 比“短期安全”更持久的“长期安全”
第3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理论资源
    3.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1.2 列宁的国家文化安全观
    3.2 创新之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
        3.2.1 革命战争时期:产生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新萌芽
        3.2.2 建设探索时期:扞卫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胜利
        3.2.3 改革开放时期:打开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的新局面
        3.2.4 新时代时期:标示国家文化安全强盛的新方位
    3.3 历史之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资源
        3.3.1 “宗法礼乐”和“百家争鸣”的国家文化安全萌芽
        3.3.2 “天下一统”和“多元融合”的国家文化安全理念
        3.3.3 “海纳百川”和“继往开来”的国家文化安全政策
    3.4 他山之石:西方文化学者的国家文化安全理论
        3.4.1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论
        3.4.2 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论
        3.4.3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第4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价值功能
    4.1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当代价值
        4.1.1 国家维度:维系国家统一强盛与民族团结复兴
        4.1.2 社会维度:保障社会稳定和谐与文化传承积淀
        4.1.3 个人维度:聚焦个人全面发展与生活幸福美好
        4.1.4 世界维度:致力世界和平繁荣与文明融合进步
    4.2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功能
        4.2.1 政治保障功能
        4.2.2 经济促进功能
        4.2.3 社会整合功能
        4.2.4 外交导向功能
第5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现实境遇
    5.1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战略机遇
        5.1.1 新时代文化安全的全新战略高度
        5.1.2 划时代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速度
        5.1.3 国内外理论实践的持续积累厚度
        5.1.4 全球性文明对话的相互交流深度
    5.2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全新挑战
        5.2.1 意识形态受到多元社会思潮的干扰冲击
        5.2.2 文化建设受到文化霸权主义的深度威胁
        5.2.3 文化资源受到世界文化强国的激烈争夺
        5.2.4 文化话语受到“西强中弱”的不利影响
    5.3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深层制约
        5.3.1 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5.3.2 文化制度的改革进程有待加快
        5.3.3 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有待开发
        5.3.4 文化权益的现实矛盾有待化解
        5.3.5 文化开放的交流互鉴有待深化
第6章 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策略
    6.1 铸牢思想体系保障全面深化文化凝聚力
        6.1.1 坚决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6.1.2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
        6.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6.2 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全面提升文化防御力
        6.2.1 牢牢掌握党对国家文化安全工作的领导权
        6.2.2 科学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综合决策管理系统
        6.2.3 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6.3 夯实物质体系保障全面促进文化生产力
        6.3.1 促进国家文化产业的创新性生产
        6.3.2 倡导国家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3.3 推动国家文化市场的规范性转变
    6.4 完善权益体系保障全面优化文化服务力
        6.4.1 发展现代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6.4.2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5 创新网络体系保障全面增强文化支撑力
        6.5.1 加快构建融合式媒体传播体系
        6.5.2 不断健全引导式舆情处理体系
        6.5.3 大力创新综合式网络治理体系
    6.6 加强对外体系保障全面扩大文化影响力
        6.6.1 引进来:促进文化吸收搞好中国转化
        6.6.2 走出去:扩大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6.6.3 新秩序:重塑文化格局做好中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
        (一)全球化时代“去中国化”形势的严峻挑战
        (二)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提升的必然要求
        (三)“时代新人”培育的价值规定
    二、研究综述
        (一)价值观自信研究的兴起与论题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应用价值
    四、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研究的前提阐释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基本概念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概念解析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理论内涵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主要维度
        (一)价值观实践主体的自信
        (二)价值观基本内涵的自信
        (三)价值观生命力的自信
        (四)价值观优越性的自信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标准
        (一)坚定信仰
        (二)模范践行
        (三)积极传播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守正创新
        (三)人类社会共识性价值的吸收借鉴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逻辑依据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历史逻辑
        (一)历史反思:价值观自信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历史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自信内容的生成建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文化逻辑
        (一)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在比较中催生价值观自信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传承中巩固价值观自信
        (三)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在多维表达中回应价值观自信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实践逻辑
        (一)应实践要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为实践助力:为价值观实践的“知”“行”转化提供动力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生成的要素与机制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生成要素
        (一)认知要素
        (二)认同要素
        (三)实践要素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作用机制
        (一)认知机制
        (二)动机机制
        (三)情感机制
        (四)选择机制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生成的过程特点
        (一)在“群体”与“个体”的价值互动中发端
        (二)在“认知”与“认同”的动态关系中提升
        (三)在“内化”与“外化”的践行实践中完善
        (四)在“自我”与“他者”的多维比较中积淀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现状考察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时代语境
        (一)全球化语境下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开放性
        (二)市场化背景下大学生个人精神世界的务实性
        (三)信息化时代中大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变革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调研设计与实施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数据分析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实然样态
        (一)客观理性的自信
        (二)虚假盲目的“自信”
        (三)精致利己的“自信”
        (四)媚外卑恭的不自信
        (五)转而“他信”的根本不信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价值观本质认知的不彻底
        (二)价值观实践表现的反差性
        (三)价值观主体精神状态的矛盾
        (四)价值观实现责任感的弱化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策略
    一、明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主要任务
        (一)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理性定位自我
        (二)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彰显精神风貌
        (三)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勇担新人重任
        (四)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激发奋斗热情
    二、聚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重要点位
        (一)以“关键少数”为抓手促进全员协同
        (二)以“重要环节”为切入点促进全过程贯通
        (三)以“重点领域”为阵地促进全方位渗透
        (四)以文化建设为“主要路径”促进价值观全球化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
        2.1.1 文化
        2.1.2 文化自信
        2.1.3 青年知识分子
        2.1.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
    2.2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特征
        2.2.1 培育目标呈现意识形态的斗争异常尖锐
        2.2.2 培育内容强调科学思维的深刻把握
        2.2.3 培育过程注重借助新媒体的网络载体力量
        2.2.4 培育主体彰显在青年中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2.3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功能
        2.3.1 凝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价值共识
        2.3.2 培育青年知识分子健康文化心理
        2.3.3 促进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觉
        2.3.4 坚定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
    2.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2.4.2 中国共产党人文化理论和文化自信重要论述
        2.4.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
        2.4.4 西方文化决定论及相关理论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分析
    3.1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要求
        3.1.1 中国文化系统的整体认知
        3.1.2 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认同
        3.1.3 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践行
    3.2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原则
        3.2.1 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统一
        3.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依托
        3.2.4 整体性与差异性相协调
        3.2.5 文化观念培育与文化安全教育相契合
    3.3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3.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3.3.2 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支撑
        3.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磅礴力量
    3.4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逻辑理路
        3.4.1 文化态度与文化归属
        3.4.2 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
        3.4.3 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
        3.4.4 文化认同与文化担当
        3.4.5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分析
    4.1 调研基本情况
        4.1.1 调查方法
        4.1.2 调查过程
    4.2 调研结果与分析
        4.2.1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的调研分析
        4.2.2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情感认同的调研分析
        4.2.3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积极践行的调研分析
        4.2.4 青年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比较、接纳、认同的调研分析
    4.3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势
        4.3.1 青年知识分子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不断得到增强
        4.3.2 青年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文化怀有深厚情感
        4.3.3 青年知识分子对国家文化发展与繁荣充满信心
        4.3.4 青年知识分子能够积极投身参加社会文化实践
        4.3.5 青年知识分子能够辩证地接纳和包容西方外来文化
    4.4 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
        4.4.1 培育对象的文化认知迷茫
        4.4.2 培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够
        4.4.3 培育方式的创新性不足
        4.4.4 培育环境的营造未能协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5.1 青年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有待提升
        5.1.1 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5.1.2 青年知识分子从众心理导致主体意识缺失
        5.1.3 青年知识分子社会阅历不丰富导致社会责任感不足
    5.2 培育力量的整体作用力仍需加强
        5.2.1 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5.2.2 文化自信培育体系不够完善
        5.2.3 教育者自身的培育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5.3 融媒体网络载体作用未充分发挥
        5.3.1 融媒体网络载体建设的融合力不足
        5.3.2 融媒体网路载体队伍建设薄弱
        5.3.3 融媒体网路载体主流文化价值引领不到位
    5.4 西方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
        5.4.1 以普世价值为外衣的精神迷惑
        5.4.2 以新干涉主义为内容的文化霸权
        5.4.3 以多种文化形态为手段的价值渗透
    5.5 社会因素的影响
        5.5.1 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5.5.2 社会尚存落后文化及消极文化思维
        5.5.3 家庭教育中文化培育功能的弱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
    6.1 提高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主体自觉
        6.1.1 在国家民族认同中培养文化根源意识
        6.1.2 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增强文化守护意识
        6.1.3 在文化碰撞与选择中提升文化自觉意识
    6.2 加强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整体性构建
        6.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6.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6.2.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6.2.4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渠道
    6.3 拓展多样性的文化自信培育阵地
        6.3.1 夯实中国文化自信的利益基础
        6.3.2 筑牢中华文化自信的思想防线
        6.3.3 探索现代新颖的文化自信培育方式
        6.3.4 形成科学的文化自信培育常态
    6.4 增强传播新时代文化力度展现文化魅力
        6.4.1 正面宣传引导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力
        6.4.2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提高文化吸引力
        6.4.3 创作优秀的精神产品增强文化感染力
        6.4.4 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6.5 优化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环境
        6.5.1 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激发联动效应
        6.5.2 发挥社会大众传媒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
        6.5.3 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6.5.4 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成果
        (一)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二)义利双修的理性思想
        (三)实事求是的务实思想
        (四)贵和中庸的和合思想
        (五)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六)克慎明德的慎独思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刚健有为”的独立人格
        (二)“忠孝并重”的尊礼重德
        (三)“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
        (四)“家国一体”的大局观念
    四、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一)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
        (二)为提高文化软实力打造深厚文化根基
        (三)为实现民族复兴赋予不竭的精神动力
        (四)为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经验借鉴
        (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优质基因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一)改革开放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二、改革开放初期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对古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与发展
        (三)共同富裕思想对古代平均主义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四)“小康社会”思想对古代小康理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观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二)坚持钻研、吸收、融化、发展的原则继承传统文化
        (三)建设批判继承历史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精神文明
第三章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受到挑战
        (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
    二、新世纪新阶段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求真务实”对实事求是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二)“以人为本”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和合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三、新世纪新阶段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观
        (一)高度评价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贡献
        (二)阐明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三)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助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优势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
    二、新时代党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以人民为中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和合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天人合一的汲取与发展
        (四)全面从严治党对古代慎独思想的汲取与发展
    三、新时代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观
        (一)明确对待传统文化“四个讲清楚”的态度与原则
        (二)提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针
        (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智慧融入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科学性
        (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时代性
        (三)坚持文化自信,彰显民族性
        (四)坚持文明互鉴,加强开放性
        (五)坚持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性
    二、中国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促进党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转化的载体与形式
        (四)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政策实施与教育宣传效果
        (五)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影响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点
2 全球化与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
    2.1 全球化
        2.1.1 全球化的内涵
        2.1.2 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2.1.3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2 文化自信
        2.2.1 文化自信的提出
        2.2.2 文化自信的源头
        2.2.3 文化自信的内涵
        2.2.4 文化自信的本质
3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当代境遇与现实紧迫性
    3.1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当代境遇
        3.1.1 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不断对本国进行文化渗透
        3.1.2 多元文化涌入使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受到冲击
        3.1.3 大众文化兴起导致精英文化发展空间受限制
        3.1.4 “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双重发展
    3.2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紧迫性
        3.2.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3.2.2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3.2.3 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意识的保证
        3.2.4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前提
4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知现状与原因思考
    4.1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认知现状调查
        4.1.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4.1.2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4.1.3 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现状
        4.1.4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现状
        4.1.5 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认知现状
    4.2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思考
        4.2.1 外来文化大举入侵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价值认知的困惑
        4.2.2 社会的开放和多元使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失去本真
        4.2.3 高等教育价值导向偏差导致部分大学生文化修养欠缺
        4.2.4 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保障的局限性导致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滞后
    4.3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深层思考
5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探讨
    5.1 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导向原则
        5.1.1 利用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增进大学生文化理想自信
        5.1.2 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增进大学生文化能力自信
        5.1.3 凝聚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增进大学生文化价值自信
        5.1.4 发挥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大学生文化情感自信
    5.2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活动,建好大学生文化自信主渠道
        5.2.1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坚持以“四个自信”的内在统一为根本
        5.2.2 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5.2.3 借助思政课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文化情感共鸣与文化素养
        5.2.4 建构思政课传播媒介,发挥学生社团的典型示范作用
    5.3 借助传统文化资源软实力,营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社会氛围
        5.3.1 通过校园新媒体平台,发挥“红色文化”凝心聚力
        5.3.2 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
        5.3.3 在对外文化交流与国际话语体系中大力宣传中华文化
        5.3.4 推进“绿色校园”实施工程,创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
6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9)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三、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四、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后的西方文化思潮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概貌
    第二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理论渊源
        一、“文化霸权”理论与文化领导权
        二、“民族文化”理论的民族性
        三、“知识—权力”话语权力理论
        四、“文明冲突”论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谱系
        一、萨义德的“东方”解构与文化反“中心”姿态
        二、斯皮瓦克“属下”、“认知暴力”及女性“他者”的弱势立场关注
        三、霍米·巴巴“文化杂糅”的文化互动性与文化身份认同
    第四节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主题与特质
        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关系”主题研究
        二、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抵抗-批判特质
        三、后殖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第二章 文化霸权压抑与本土文化重建
    第一节 本土文化重建的阻力:资本主义文化霸权
        一、“欧洲中心论”与文化霸权的话语转型
        二、现代文化扩张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改写
        三、传播权力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深化
    第二节 文化重建的困境:“他者”之问
        一、“他者”概念的历史语境
        二、“他者”解构性与去“中心”化的方法论建构
    第三节 本土文化重建的中国文化语境
        一、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问题
        二、文化重建中的“国民性”问题
        三、文化重建的条件性因素问题
        四、“中心”之外的多元选择问题
第三章 全球化趋势与异质文化冲突
    第一节 构成文化冲突的因素
        一、文化冲突的思想、历史转型考量
        二、文化冲突中“人”之主体性需求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文化冲突的诱发可能
        一、文化的民族性对主权、利益意识的强化
        二、文化的开放性的双刃剑效应
        三、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差异
        四、全球化时代多种文化的碰撞
    第三节 文化冲突起因的认识差异
        一、文化冲突的源起与“现代”冲击
        二、文化冲突的情感辨识与历史发展观
    第四节 化解文化冲突的“和”与“不同”
        一、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的互动
        二、中西文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的相异诠释
        三、不同历史语境下“和而不同”的理论局限
        四、修“和”之短以化冲突之“不同”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与“自我”文化认同
    第一节 “现代”文化控制借助全球化加速演变
        一、文化全球化“现代”意蕴与民族文化“自我”
        二、文化控制模式的“帝国”演变
    第二节 文化认同内涵与“他者”幻象
        一、文化认同及“现代”认同的单一性
        二、文化认同与“东方”“他者”的局限
    第三节 文化认同危机与化解
        一、自我认同危机引发“自我”重建诉求
        二、他者认同危机提供“差异他者”反向借鉴
        三、化解危机的探索与创建“新型文化”
第五章 东西方文化对话与重树民族文化自信
    第一节 文化自信“何以实现”
        一、文化自信的主体性、信念导向性与融合性
        二、文化自信的驱动因素与文化重建
    第二节 文化身份与文化主体建构
        一、文化身份确认的“他者”性与“自我”追寻
        二、中西“他者”互视下的文化身份迁移
        三、发挥文化主体作用的中国诠释
    第三节 知识分子功能与民族文化自信
        一、“知识分子”文化功能与批判性“自我”确认
        二、精神守望与“边缘”位置的文化选择
        三、文化主体能动性与重树文化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一、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争取平等话语权
        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
        三、彰显东方文明潜力,开创世界文明发展新路径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中外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理论反思
        一、对奈的软实力理论本质的反思
        二、对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的反思
    第四节 本论题的逻辑构架与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本论题的逻辑构架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三、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第一节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一、文化软实力概念的衍生
        二、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的根源:实践的需要
        三、我国学界对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第三节 文化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一、文化力的概念
        二、文化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第四节 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一、软实力的概念
        二、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第五节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一、文化生产力
        二、文化创新力
        三、文化辐射力
        四、文化价值认同力
        五、文化软实力的实质:人类劳动创造的社会精神财富的价值转换
第二章 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
        一、社会发展的整体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
        一、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的特殊形式
        二、精神生产的实质是文化创造
        三、精神生产的对象性存在——文化产品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二、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实现方式
        三、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与强化
        四、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现实基础
    第一节 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核心价值
        二、中国独特的汉字文化
        三、中国先进的传统制度文化
        四、中国独特的科技文化
    第二节 有利的现实国情
        一、国家雄厚的硬实力基础
        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
        三、文化界出现文化自觉意识
    第三节 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环境
        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挑战
        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提供的历史契机
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困境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困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之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困境的表现——价值认同失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困境的原因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结构困境
        一、正确处理中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困境
        二、正确处理中国当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困境
        三、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困境的根源辨析
        一、过于片面理解文化的功能
        二、文化管理体制滞后
        三、文化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
        四、文化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第五章 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原则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领导
        三、在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互促进的原则
        一、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二、文化软实力能够有效展示、延伸和放大硬实力的影响
        三、建构与我国硬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节 继承传统与当代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一、我国当代学界对待传统文化的几种流行观点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根基
        三、继承传统文化与创新当代文化相结合
    第四节 “海纳百川、洋为中用”的原则
        一、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在文化软实力建构中汲取西方文化精华
第六章 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建构的路径
    第一节 推动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
        一、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二、加强文化消费市场建设,引导和规范文化生产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四、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节 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力的发展
        一、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二、在文化交往中推动文化创新
        三、加强培育文化创新意识
        四、创新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
    第三节 拓展中国文化辐射力
        一、制定文化传播战略,精心打造文化品牌
        二、借助西方文化术语建构中国当代文化话语权
        三、打造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渠道
    第四节 增强中国文化价值认同力
        一、推进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的认同
        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塑东方文化价值吸引力
        三、打造中国特色的休闲文化价值,增强对外吸引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建设研究[D]. 吴小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研究[D]. 吴腾飞. 吉林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研究[D]. 武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赵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 王慧莹.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8]全球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之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晓越.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9]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研究[D]. 蒋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10]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建构[D]. 李旭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全球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