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探讨

黑龙江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探讨

一、论黑龙江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崔宁波,于尊,姜兴睿[1](2020)在《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测算黑龙江垦区各管理局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综合绩效,探究其影响因素以提供可行建议。选取2009~2018年面板数据,引入粮食生产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对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和分解,运用Tobit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各管理局之间因种植品种差异、耕地面积差异存在相当程度的粮食生产灰水足迹和投入要素差异;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改进主要源于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规模效率相较稳定;粮食生产劳动力、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化肥折纯量显着影响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要注重农业技术应用,更要逐步提升农业技术效率,通过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可促进各管理局的资源有效利用。

刘文卿[2](2020)在《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文中指出1930年营造学社成立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传统建筑文化核心区,至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边疆地区的古代建筑文化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至今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领域的主要盲区。对于古代东北边疆区的黑龙江流域而言,受古建筑地面实例稀少、古文献缺失、历史文化背景复杂、自然气候苛刻等诸多地缘因素限制,其地域性营造特点的相关研究起步很晚,未形成系统性全面解读。由于地面实例和纸面文字的双重缺乏,我们无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例解读来展开实证式研究,也无法通过文献分析来进行推论式研究。此外,古代东北边疆区是多民族混居区,人居文化多源多流,特定文化形态下的单线程人居文化演绎方法也不适用。面对这些现实状况,只有以人居遗址的考古信息为主要证据线索,回溯定位遗址的“时空”属性,然后复原遗址的形态构造“物象”属性,最终揭示遗址的文化伦理“意象”属性,开拓出“溯源修正”-“信息解码”-“阐释转译”的新研究路径,并以“自下而上”的复原建构方式去阐释其地域营造特点才是唯一可行之道。本文以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考古信息为材料基础,结合人居环境科学和考古学相关理论,将古代人居遗址的地域性营造特点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按照由表及里、由实体到意象的逻辑递进关系,将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地域性营造特点解构为遗址时空分布特点、基址环境特点、空间形制特点、构筑技术特点、营造文化特点五个密不可分的层面,并结合相关考古学方法提出地域性营造特点的阐释路径和框架,具体针对每个层面分别展开论述。在时空分布特点层面,通过筛选和整理黑、吉、蒙三个行政区的文物地图集、文物普查目录、考古报告等相关资料,利用Arc GIS构建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信息数据库,对不同时期和地理空间版块的遗址分布情况展开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分别梳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成熟铁器时代、发达铁器时代五个考古学分期,以及蒙古高原东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滨海山地区四个地理板块的遗址分布特点,解码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在基址环境特点层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并选取三江平原汉魏聚落群遗址为典型案例,通过景观考古学方法,从宏观尺度分析三江平原四大汉魏聚落群和环山式、沿河式两类聚落组团的聚类分布模式,从微观尺度分析不同类型聚落单体遗址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遗址与周围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结合关系,进而解码聚落遗址空间表征信息背后蕴藏的社会形态、空间认知、人地耦合关系特点等。在空间形制特点层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城市遗址的类型和年代信息,将其发展过程分为环壕聚落与早期都邑、宏大都城与京府州县、卫所戍堡与小型城镇三个主要阶段。汇总不同时期的城址考古信息,并复原汉魏时期的凤林古城、渤海国时期的上京龙泉府、辽金时期的上京会宁府古城遗址,以及其它代表性中小型城址等典型城市遗址的空间布局,并通过与其它区域城址的适度比对,进而阐释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在尺度规模、平面格局、军防措施等空间形制方面的地域性特点。在构筑技术特点方面,主要以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追溯建筑遗址的年代类型信息,分别以临时营地与半地穴房屋出现、地面房屋与大型木构架建筑盛行、大型木构架建筑消失为标志,将木构建筑的发展过程分为探索期、成熟期、衰退期三个阶段。选取不同时期的典型小型木构房屋遗址、大型木构架建筑遗址进行平面形态、结构构架等方面的复原研究,进而阐释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在材料选择加工、木构架结构构造、室内采暖防寒措施等营造技术方面的地域性特点。在人居文化特点方面,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区别,将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归结为渔猎游牧文明下的游居范式、大型农耕文明下的定居范式、军备实边观念下的戍居范式,流人移民的客居范式四种类型。通过追溯和建构各类典型人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并梳理不同人居范式在近现代的延续流变,进而解码其中蕴含的生态环境观、人居空间观、营造技术观等地域性营造文化观,及其对当下活态社会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同时在文化地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播学等视野下,阐释黑龙江流域营造文化内涵的游居与耕居二元并立性、边缘与中心异质统一性、多元移植与流变杂糅性、兼并融合与动态开放性等特征。

关硕[3](2018)在《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现状及持续生产分析》文中提出水稻是黑龙江省四大主栽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大,单产水平高,总产也较高,进而水稻产量的高低起伏对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总数有直接影响,同时也对商品粮的供给有间接影响。而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其水稻单产水平高、稳产性好等优势明显、地位日益突出。研究水稻生产的现状以及可持续生产,将对全面提高水稻生产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从水稻播种面积、水稻产量和水稻单产等方面对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黑龙江垦区水稻可持续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继而提出促进垦区水稻可持续生产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近几年,垦区水稻播种面积、总产、单产逐年增加。通过对1986年到2016年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黑龙江垦区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及全国的比重都有明显地上升,1986年黑龙江垦区水稻产量占全省水稻产量份额为4.75%,进入2016年此份额已成为了59.27%,上升了54.52个百分点。2016年垦区水稻总产量达1336.8万吨,占垦区粮食总产量的64.91%,水稻已成为垦区的第一大粮食作物。(2)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在全国、全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在全国地位由1986年的0.06%增加到2016年的6.46%;在全省地位由1986年的4.75%增加到2016年的59.27%,是国家重要的水稻商品粮供应基地。(3)黑龙江垦区水稻可持续生产存在的问题有: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率低;土地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人才流失严重,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低;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差;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种植户积极性。影响垦区水稻生产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一般因素、政策因素、科技因素,垦区水稻生产主要受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有效灌溉面积因素的影响。(4)提出促进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的对策,包括: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费力;依靠科技,实现水稻优质高产;加强科技指导力度,提高农业标准化;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抗灾能力;提高种稻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加大政府惠农政策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孟祥玉[4](2017)在《水资源约束下区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三江分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区域生产的粮食主要供给我国各个省份,在我国粮食供应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水田的大规模种植使得日趋短缺的水资源已成为制约区域内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截止到2014年,区域内现有耕地已发展到8641.52 km2,与2000年比较增加了536.37 km2。其中,水田面积增加了5370.25 km2,到2014年面积已经达到7289.50 km2占区域耕地面积的比例由2000年的24%到2014年达到84%,占区域面积的比例由2000年的16%发展到2014年为60%。区域内水田规模发展迅速,而且还呈现着扩增的趋势。近些年来,随着水田面积的增加,农业耗水量剧增,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机电井吊泵现象常有发生,造成水稻减产,致使区域农业经济损失惨重,威胁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为保证粮食安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计算区域内在现有的水利设施条件下,即在区域可开采利用的水资源量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区域耕地面积及水田面积问题,成为区域内基于水资源条件下开发利用耕地,解决农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等矛盾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区域水资源量的角度计算区域耕地面积。以黑龙江省垦区建三江分局为研究区,依据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二调数据,社会经济,水文气象数据等资料,根据区域特点仅仅围绕着区域现有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区域内现有水利设施条件下的供水量,需水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开采模数法计算各个农场的水资源量。结合求解区域耕地规模模型计算区域内适宜耕地规模。最后将计算的适宜规模与区域现有耕地面积及水田面积进行比较,分析区域内耕地及水田是否超限。以期为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耕地的适宜规模问题提供参考依据。建三江分局由15个国有农场组成,农业经济是该区域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农业种植作物以水稻为主,农业耗水量巨大,因此对于建三江分局耕地规模尤其是水田规模的研究尤为重要。根据以上计算过程进行计算,本文所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通过水资源的分析,建三江分局地下水超采严重,超采9.87亿立方米。部分农场开采量超限严重,如创业农场、浓江农场、前进农场、大兴农场、七星农场和前锋农场这几个农场的开采量已超过适宜的地下水开采量。勤得利农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继续开采区域水资源。建三江分局耕地总体规模变大,其中水田、旱地的变化最为明显。水田面积增加,旱地面积缩减且水田的变化速率高于旱地的变化。到2014年区域耕地规模与适宜规模比较超限6411.81 km2。其中,水田面积超限5303.71 km2。和区域耕地超限面积非常接近,由此可知,区域内耕地的超限面积主要来自于水田面积的增加。其中,八五九农场,前进农场,七星农场和前锋农场水田面积超限严重,超限面积在360-480 km2之间。二道河农场,创业农场,浓江农场,青龙山农场,红卫农场,洪河农场,前哨农场和大兴农场,这几个农场的水田面积也都超限,超限面积在230-290 km2之间。根据计算可知,各个农场的适宜水田面积占各自区域面积的25%或26%。2000-2014年间水田面积变化显着。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变化,在空间上也有显着的变化。且集中连片式的规模发展扩张。水田的大面积集中扩张,而旱地仅在区域的边缘地带成零星状分布存在。因此,根据结论可知建三江分局在现有的水利设施,现有水资源利用条件下,已不再适合继续扩大耕地面积。

张志国[5](2016)在《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吃饱穿暖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发展现代农业就要依靠并大力发挥先进生产方式、先进设备、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1],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资源,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天优势,黑龙江垦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对黑龙江省其他市、县,对全国其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实地考察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叙述了现代农业的三个发展阶段,结合黑龙江垦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资源状况、水资源状况等黑龙江垦区自然资源状况,结合黑龙江垦区宝泉岭管理局、建三江管理局、红兴隆管理局及九三管理局四个典型管理局现代农业发展状况,明确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资源优势。(2)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现代农业的案例分析和经验介绍,从国外发达国家中汲取成功经验和启示,分析国内其他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从黑龙江垦区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国内可以借鉴的经验,发展具有黑龙江垦区自身特点的现代农业。(3)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发现土地流转程度低、农业投入少、农业设施装备落后、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少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4)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优质化,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收入等措施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周明旭[6](2014)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我们要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并进一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制度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构建、完善和创新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指导,并重点强调了我们需要通过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来解决我国目前粮食安全保障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即是全国重要粮食基地,同时也肩负着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近些年黑龙江的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水稻,在种植面积、生产总量以及商品量方面均居于我国首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黑龙江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由于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粗放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全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以“中央一号文件”重要精神为指导,通过对农业可持续理论和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的应用,结合工作实践,对我省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方法和途径作出了初步探索和研究。文中第一部分对“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并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阐述,为本文针对水稻可持续生产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国内外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成功经验作出了分析。第二部分,对黑龙江省水稻的生产现状从种植情况、科研能力、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状况进行基础性的总结和描述,为文章的写作做好直观的铺垫。第三部分,采用SWOT分析模式对黑龙江水稻可持续生产中所存在的促进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目前黑龙江水稻的可持续生产既存在自然资源优良、水稻种植面积扩展潜力大和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因素,又存在化学农药施用不合理、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生产水平不均衡以及稻谷加工产能不足的劣势因素;即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以及优质粳米消费需求增加为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存在耕地环境恶化和土壤肥力下降,以及黑龙江稻米市场地位面临挑战等因素对全省水稻可持续生产构成的威胁。最后则是为黑龙江省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中低产田改良和标准化水田建设、科技体系创新、发展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设施建设、水稻适度规模化生产、生产资源平衡和整合、现代植保模式推广、水田科学施肥方式研究和应用。

单忠纪,金光春,陈艳红[7](2014)在《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分析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影响黑龙江垦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表明,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政府体制僵化致使角色错位;垦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农业循环经济意识不强;垦区监督组织较落后。结论是黑龙江垦区要协调明确循环农业生产各主体关系;运用经济与法律手段推进其发展;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发展机制良性运行,为农垦总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政策依据。

刘蓝予,韩超晟,尚劲[8](2013)在《垦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探讨》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变化与全国宏观情况和产业结构发展理论模型相比表现出很多不同特征。农业生产是黑龙江垦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整个垦区经济发展的基础。集约化农业为垦区带来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然而,当集约化农业发展到一个较高水平之后,这种拉动作用会逐渐减弱。面对资源环境的挑战,黑龙江垦区必须走出一条巩固农业优势,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进而带动工业、服务业同步发展之路。

张郁,张峥,苏明涛[9](2013)在《基于化肥污染的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研究》文中指出化肥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文中以东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垦区为例,应用灰水足迹方法,对基于化肥污染造成的粮食生产灰水足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量与灰水足迹、化肥施用量与灰水足迹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975;水稻生产对灰水足迹的贡献率为56%,所占比重最大,水稻高产地区同时也是高污染地区,并通过国际、国内比较,指出黑龙江垦区降低灰水足迹的空间,为"绿色垦区"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

杨鑫[10](2013)在《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因此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把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央“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这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继2004年之后连续发布的第九个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温家宝同志在2013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指出:“要毫不放松地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这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基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黑龙江垦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基础,现代化大农业正是在国家基于农垦发展“大农业”的资源禀赋和号召建设“现代农业”的特殊背景下提出的。现代化的大规模、大农机、大科技、大投入、大产业、大市场、大效益、大服务、大机制是垦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特点,也是垦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条件,是为我国其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的有力保障。为此,本文从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现代化大农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理论界定,并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绿色农业理论和低碳农业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研究,然后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了农业规模发展,缺乏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等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从推进土地流转,加强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四种方法,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从而达到对问题研究透彻,提出的措施更加切实、有效。通过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其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二、论黑龙江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黑龙江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 粮食生产灰水足迹
        2. 超效率SBM模型
        3. Tobit模型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2. 变量选取
三、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分析
    (二)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率分析
        1. 黑龙江垦区整体分析
        2. 各管理局分析
    (三)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2)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研究综述
        1.2.2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框架
    2.1 黑龙江流域古代营造特点的研究基础
        2.1.1 人居环境科学和考古学两大理论基础
        2.1.2 地域性营造特点研究的材料基础
    2.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层次解构及考古学研究方法
        2.2.1 地域性营造特点研究的五个主要问题
        2.2.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解读方法
    2.3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重点及路径
        2.3.1 地域性营造特点考古学阐释的重要视角
        2.3.2 地域性营造特点的考古学阐释路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
    3.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数据库构建
        3.1.1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的采集与筛选
        3.1.2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库的需求分析
        3.1.3 古代人居遗址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3.2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断代分布
        3.2.1 石器和青铜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2 早期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3 成熟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2.4 发达铁器时代人居遗址分布
    3.3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的时空分布规律
        3.3.1 人居遗址的断代分布规律
        3.3.2 人居遗址的区域分布规律
        3.3.3 人居遗址的总体时空分布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的基址环境
    4.1 黑龙江流域古代聚落遗址考古概况
        4.1.1 聚落遗址现状及研究对象选择
        4.1.2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的功能及数量
    4.2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的基址环境分析
        4.2.1 聚落考古和景观考古方法引入
        4.2.2 聚落遗址的形态和规模分析
        4.2.3 聚落遗址的地形水文分析
    4.3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的地景环境及人地关系阐释
        4.3.1 聚落遗址的组群及空间分布特点
        4.3.2 酋帮制社会结构与早期国家化特点
        4.3.3 聚落族群的空间认知和人居模式特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的空间形制
    5.1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遗址的分期溯源
        5.1.1 城市发展萌芽期:环壕聚落与早期垣壕城邑
        5.1.2 城市发展成型期:宏大都城与京府州县
        5.1.3 城市发展高峰期:层级化城市格局延续及戍卫城盛行
        5.1.4 城市发展衰落期:延用前代旧城为主
    5.2 黑龙江流域城市遗址的空间格局复原分析
        5.2.1 王城及都城遗址的空间格局复原
        5.2.2 大型区域中心城址的平面格局分析
        5.2.3 防御性山城和军堡的空间格局分析
    5.3 黑龙江流域古代城市空间形制的地域性阐释
        5.3.1 城市空间形制的多元性和简略性
        5.3.2 规模尺度和平面格局的分异性
        5.3.3 军防和排水性能和的突出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建筑遗址的构筑技术
    6.1 黑龙江流域古代木构建筑遗址的分期溯源
        6.1.1 木构技术探索期:临时营地与半地穴房址的出现
        6.1.2 木构技术成熟期:地面房址与大木构架建筑的盛行
        6.1.3 木构技术衰退期:大型木构建筑的毁弃与消失
    6.2 黑龙江流域典型木构架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1 小型居住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2 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3 大型佛殿建筑遗址案例复原
        6.2.4 其它大木作建筑遗址案例
    6.3 黑龙江流域木构建筑构筑技术的地域性阐释
        6.3.1 材料选择加工及应用特点
        6.3.2 木构架的构造技术特点
        6.3.3 建筑的采暖防寒技术特点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地域性营造文化
    7.1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1 渔猎游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2 农耕定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3 军防戍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1.4 流人客居范式的考古情境建构
    7.2 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范式的演进特点
        7.2.1 游居范式的衰落与转型
        7.2.2 耕居范式的泛滥和超载
        7.2.3 戍居范式的裁撤和消失
        7.2.4 客居范式的融入和同化
    7.3 地域性的营造文化观及其启示
        7.3.1 地域性的自然生态观及启示
        7.3.2 地域性的人居空间观及启示
        7.3.3 地域性的营造技术观及启示
    7.4 地域性的营造文化内涵
        7.4.1 游居与耕居营造文化的二元并立性
        7.4.2 营造文化的边缘与中心异质统一性
        7.4.3 营造文化的多元移植与流变杂糅性
        7.4.4 营造文化的兼并融合与动态开放性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信息统计表
附录2 黑龙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渤海国城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现状及持续生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的现状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条件概述
        2.1.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自然条件
        2.1.2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社会条件
    2.2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情况分析
        2.2.1 水稻产量
        2.2.2 水稻种植面积
        2.2.3 水稻单产
        2.2.4 水稻成本收益
    2.3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地位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量占全省的份额
        2.3.2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量占全国的份额
        2.3.3 黑龙江垦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的份额
        2.3.4 黑龙江垦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的份额
        2.3.5 黑龙江垦区水稻单产同全省水稻单产的差额
        2.3.6 黑龙江垦区水稻单产同全国水稻单产的差额
        2.3.7 黑龙江垦区为国家供应的水稻商品粮量
3 垦区水稻生产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分析及影响因素
    3.1 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3.1.1 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率低
        3.1.2 土地肥力下降
        3.1.3 人才流失严重,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低
        3.1.4 自然灾害多,抗灾能力差
        3.1.5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种植户积极性
    3.2 影响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的因素分析
        3.2.1 自然因素
        3.2.2 一般因素
        3.2.3 政策因素
        3.2.4 科技因素
4 促进黑龙江垦区水稻可持续生产的建议
    4.1 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4.2 依靠科技,实现水稻优质高产
    4.3 加强技术指导力度,提升农业标准化
    4.4 提高种稻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种稻积极性
    4.5 加大政府惠农政策力度
    4.6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水资源约束下区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适宜规模理论
    2.2 地下水补给量
    2.3 地下水可开采量
    2.4 水量平衡理论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2 地貌特征
    3.3 气候特征
    3.4 水文特征
    3.5 土壤特征
    3.6 社会经济
    3.7 数据来源与处理
4 区域水资源分析
    4.1 供水量分析
        4.1.1 大气降水
        4.1.2 地表水资源
        4.1.3 地下水资源
    4.2 需水量分析
        4.2.1 非农业需水量
        4.2.2 供给农业用水量
    4.3 用水状况分析
5 区域耕地规模变化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遥感影像比较分析
    5.3 区域耕地规模动态变化分析
    5.4 各农场耕地相对变化比较分析
    5.5 区域耕地变化分析
6 区域耕地规模分析
    6.1 耕地规模数学模型
    6.2 耕地适宜规模的计算
    6.3 各农场的水田规模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现代农业的内涵
    2.2 现代农业的特征
        2.2.1 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科技支撑型农业
        2.2.2 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宽广的农业
        2.2.3 现代农业是生产要素集约型的农业
        2.2.4 现代农业是经营一体化的产业
        2.2.5 现代农业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农业
        2.2.6 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可持续产业
    2.3 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2.3.1 起步阶段
        2.3.2 发展阶段
        2.3.3 成熟阶段
第3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
    3.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3.1.1 美国:以高科技为依托发展“精确农业”
        3.1.2 法国:以信息化为助力助推农业良性发展
        3.1.3 日本:以精耕细作为基础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3.1.4 新西兰:创新发展理念促使畜牧业不断发展
    3.2 国内典型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3.2.1 河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3.2.2 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3.3 对黑龙江垦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启示
        3.3.1 强化政府扶持力度
        3.3.2 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3.3.3 健全农业推广技术体系
        3.3.4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4.1 黑龙江垦区概况
        4.1.1 黑龙江垦区的地理位置
        4.1.2 黑龙江垦区的气候条件
        4.1.3 黑龙江垦区的土壤资源状况
        4.1.4 黑龙江垦区的水资源状况
        4.1.5 黑龙江垦区区域划分
        4.1.5.1 黑龙江垦区宝泉岭管理局
        4.1.5.2 黑龙江垦区建三江管理局
        4.1.5.3 黑龙江垦区红兴隆管理局
        4.1.5.4 黑龙江垦区九三管理局
        4.1.5.5 黑龙江垦区北安管理局
    4.2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4.2.1 农业经营规模化
        4.2.2 农业生产机械化
        4.2.3 拥有较为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
        4.2.4 拥有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
        4.2.5 拥有较强科技实力
        4.2.6 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1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1.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5.1.2 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员缺乏
        5.1.3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5.1.4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5.1.5 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5.1.6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5.1.7 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5.2 成因分析
        5.2.1 土地流转程度低
        5.2.2 农业投入少
        5.2.3 农业设施装备落后
        5.2.4 农业从业人员培训较少
第6章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6.1 推进土地流转
    6.2 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6.2.1 建立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6.2.2 发展生态农业装备
        6.2.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6.2.4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2.5 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和优质化
        6.2.6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个人情况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在研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6)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可持续发展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
        2.1.3 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3.1 国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经验
        3.1.1 日本:完善水稻生态种植,发展免耕直播栽培方式
        3.1.2 韩国: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发展水稻有机生产
        3.1.3 泰国:加强化学农药管理,培育抗病虫水稻品种
        3.1.4 美国:充分应用高科技手段;强化农药使用
    3.2 国内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经验
        3.2.1 江苏:加大超级稻培育力度,推广生态栽培技术
        3.2.2 湖南:完善生态稻作模式,开展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
        3.2.3 辽宁:推广综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3.3 国内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第四章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4.1 水稻种植情况
    4.2 水稻科研情况
    4.3 水稻基础设施情况
    4.4 水稻加工基本情况
第五章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SWOT 分析
    5.1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5.1.1 优良的自然资源,是天然“绿色稻米”生产优势因素
        5.1.2 水稻种植面积扩展潜力大,实现环境生态化发展
        5.1.3 科研实力雄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2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5.2.1 稻区病虫害频发,加大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5.2.2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壤环境弱化
        5.2.3 水稻生产水平分布不均衡,造成资源浪费
        5.2.4 加工企业产能低下,影响循环深加工的持续发展
    5.3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5.3.1 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得到持续解决
        5.3.2 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黑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
        5.3.3 优质粳米消费需求增加,带动黑龙江绿色稻米产业发展
    5.4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5.4.1 利润空间下降,影响种植户水稻生产积极性
        5.4.2 化肥不合理使用导致耕地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5.4.3 稻米市场竞争力加大,对黑龙江稻米市场地位产生威胁
    5.5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5.5.1 S-O 策略:抓住机遇,发挥地域优势
        5.5.2 S-T 策略:发挥自身优势,客观应对威胁
第六章 黑龙江省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中低产田改良力度,合理挖掘水田扩展潜力
    6.2 推动科技体系创新,实现水稻生态化生产
    6.3 整合力量和资金,大力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及节水控灌设施建设
    6.4 发展多元化主体经营,适度发展水稻规模化生产
    6.5 整合生产资源,实现水稻生产和循环产业全面发展
    6.6 推广现代植保模式,发展病虫害生态防治
    6.7 着力科学施肥方式研究,实现高产增效和生态环境改善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1 政策扶持力度不到位
    1.2 农业自然资源存量不足且利用率较低
    1.3 农场劳动力综合素质仍然偏低
2 影响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1 农垦总局体制僵化导致角色有偏差
    2.2 垦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循环经济意识低
    2.3 垦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公众监督组织较落后
3 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协调和明确垦区农业循环经济生产各主体关系
        3.1.1 强化农垦总局职能部门的引导职能
        3.1.2 调动涉农企业与农业种植户的主观参与性
        3.1.3 鼓励社会公众监督与中介组织辅助
    3.2 运用经济与法律手段推进其发展
        3.2.1 充分运用循环经济政策手段
        3.2.2 加快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执行
    3.3 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发展机制良性运行
        3.3.1 加快制定具有垦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规划
        3.3.2 培养和提升农垦人的环保意识
        3.3.3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人才培训

(8)垦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黑龙江垦区产业结构分析
二、黑龙江垦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 就业结构问题。
    2. 资源环境挑战。
三、黑龙江垦区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向
    1. 三大产业结构升级。
    2. 农业内部结构优化。
    3. 制定适应黑龙江垦区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

(9)基于化肥污染的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1.1 灰水足迹计算方法
    1.2 研究区概况
    1.3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粮食生产中化肥施用与灰水足迹的关系分析
    2.2 基于水稻生产的灰水足迹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10)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2 现代化大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现代农业
        2.1.2 大农业
        2.1.3 现代化大农业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绿色农业理论
        2.2.4 低碳农业理论
3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垦区概况
        3.1.1 黑龙江垦区的地理位置
        3.1.2 黑龙江垦区的气候条件
        3.1.3 黑龙江垦区的土壤资源状况
        3.1.4 黑龙江垦区的水资源状况
    3.2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状况
        3.2.1 粮食产量情况
        3.2.2 农业规模经营情况
        3.2.3 农业机械化情况
        3.2.4 农业科技情况
        3.2.5 农业投入情况
        3.2.6 农业产业化情况
        3.2.7 农业市场和效益情况
        3.2.8 农业服务和机制情况
4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农业规模经营
    4.2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4.2.1 缺乏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4.2.2 缺少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
        4.2.3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4.3 诸多因素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发展
        4.3.1 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4.3.2 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4.3.3 科研机构的经费保障有限
        4.3.4 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4.4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4.4.1 科技缺少核心竞争力
        4.4.2 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4.4.3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4.5 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4.5.1 缺少有效的标识制度
        4.5.2 缺乏合格的市场主体
        4.5.3 农民与龙头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
        4.5.4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力较弱
    4.6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备
        4.6.1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4.6.2 农业社会化服务管理体制不顺
        4.6.3 农业公益性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5 国外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5.1 巴西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5.1.1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1.2 大力研发和推广农业新技术
        5.1.3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5.1.4 强化农业开发及有关政策
    5.2 美国现代化大农业的经验
        5.2.1 政府始终将农业作为扶持重点
        5.2.2 以立法形式全面保护农业发展
        5.2.3 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
        5.2.4 规模化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5.3 对黑龙江垦区的启示
        5.3.1 走农工贸一体化农业的综合发展的道路
        5.3.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3.3 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5.3.4 高度重视农业的科研及推广应用
6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对策
    6.1 推进土地流转
        6.1.1 促进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
        6.1.2 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6.2 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6.2.1 建立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6.2.2 发展生态农业装备
        6.2.3 深化农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
    6.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6.3.1 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3.2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6.3.3 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6.3.4 加快信息化建设
    6.4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4.1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6.4.2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6.4.3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6.5 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和优质化
        6.5.1 突出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的规模优势
        6.5.2 优化区域布局
        6.5.3 加强经营机制创新
        6.5.4 建立品牌意识和诚信制度
    6.6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6.6.1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6.6.2 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6.6.3 发挥社会服务组织的支持作用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论黑龙江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 崔宁波,于尊,姜兴睿.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0(05)
  • [2]基于考古学阐释的黑龙江流域古代人居遗址营造特点研究[D]. 刘文卿.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现状及持续生产分析[D]. 关硕.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4]水资源约束下区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孟祥玉. 东北农业大学, 2017(02)
  • [5]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张志国. 吉林大学, 2016(03)
  • [6]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明旭. 吉林大学, 2014(03)
  • [7]黑龙江垦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 单忠纪,金光春,陈艳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4(04)
  • [8]垦区产业结构优化问题探讨[J]. 刘蓝予,韩超晟,尚劲. 学习与探索, 2013(12)
  • [9]基于化肥污染的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研究[J]. 张郁,张峥,苏明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07)
  • [10]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杨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黑龙江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