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花岗岩边坡管流渗流试验研究

长江三峡花岗岩边坡管流渗流试验研究

一、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与渗流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树[1](2019)在《库水位涨落条件下三维裂隙网络岩石岸坡的渗流及稳定性》文中提出水库运营、雨季洪峰、滑坡涌浪、溃坝等均会导致水库水位的涨落,岸坡在库水位涨落的影响下,产生动静水压力,改变岸坡应力水平,劣化岸坡岩体强度,引发失稳。但当下岸坡稳定性评价中,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去考虑库水位涨落产生的动静水压力场。弄清库水位变化对岸坡的影响规律和特征的前提是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渗流特征。但目前还缺少一个实用的手段和工具来计算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因此很难建立考虑裂隙水渗流影响下的岸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套工程实用的三维非连续介质数值模型,用于分析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裂隙岩石岸坡渗流场及稳定性。首先考虑粗糙起伏单裂隙的渗流规律,修正立方公式,得到粗糙裂隙的等效隙宽,为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提供基本的计算参数。然后采用蒙特卡洛的方法,建立三维裂隙几何模型,合理简化,实现网格快速划分。再采用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求解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的恒定流数值解、非恒定流数值解。接着采用这套方法计算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裂隙网络岩石岸坡的渗流场,建立浸润线方程,推导渗流过程产生的动静水压力场。最后将动静水压力场叠加到力学计算,得到岸坡的变形场和应力场,修正了岸坡稳定坡角线,建立了一套工程上方便好用的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岩石岸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粗糙度、隙宽、水力梯度、裂隙长度的粗糙起伏单裂隙水流动规律,根据等流量原则及立方公式,建立了等效隙宽的数学表达式:ae=0.28a-0.12JRC-6.4I+2.3,为三维裂隙网络渗流计算提供了基本计算参数。(2)通过水岩作用试验研究,灰岩表面的粗糙度在水岩作用下变化较小。裂壁强度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根据巴顿公式,建立了长期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综合φ值的折减值预测公式:Δφ=-lg(?)JRC。试验结果表明,灰岩在150次库水位涨落的折减值为1.3°。(3)针对当下还没有一套成熟的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数值计算方法,本文通过建立随机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求解,建立了一套实用的三维裂隙网络面状稳定渗流、非稳定渗流的计算方法。(4)通过采用三维裂隙网络恒定、非恒定渗流数值计算模型,建立了150多个不同裂隙隙宽、产状、库水位涨落幅度、库水位涨落速度、岸坡坡角、结构面间距、结构面贯通度的库水位涨落条件下三维裂隙网络岩石岸坡渗流模型,得到了不同因素对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岩石岸坡渗流场的影响规律及浸润线特征。再采用多种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了库水位涨落速度、隙宽、库水位涨落幅度是库水位涨落条件下岩石岸坡浸润线最主要的3个影响因素,岩层倾角、结构面间距是2个次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这5个因素,建库水位涨落条件下岸坡浸润线的数学表达式。(5)在库水位涨落条件下岸坡浸润线的基础上,推导了地下水渗流作用下的动静水压力计算公式,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计算得到了粗糙起伏裂隙壁受到的切向力τe=0.0074b+0.0142JRC+60.4486I-0.1859。(6)通过本文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三维裂隙网络渗流原理的,库水位涨落条件下产生的动静水压力作用的岸坡稳定坡角线的确定方法。包括基于应力条件的渗流作用下的岸坡稳定坡角折减值Δα=6.884hk-0.0485α+8.0953I+0.8。基于变形条件的岸坡失稳区宽度B=-0.004α2+0.222α+0.017η+0.054F+3.466I-0.441L-1.1。将本文建立的方法应用于郑万铁路大宁河大桥桥基岸坡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本文提供的相关计算分析方法是可行的、实用的。

马鹏飞[2](2019)在《不同坡度及降雨条件下通城县崩岗崩壁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崩岗作为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一种特殊的土壤侵蚀形式之一,它是一种重力和水力联合作用的综合侵蚀,是以重力作用为主的崩塌,水力作用是促进崩岗发育的重要因素。崩岗灾害危害巨大,一旦发生使地表土千疮百孔,给当地人民带来生命和财产上的威胁,也会给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带来压力,是振兴花岗岩红壤丘陵山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崩岗侵蚀过程及其崩塌规律长期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崩壁是崩岗侵蚀的主体,崩岗启动崩塌主要是由崩壁岩土稳定性减低所致,其中土含水量和坡度是主控崩壁当前稳定程度的重要指标。崩岗的发育与雨水入渗密不可分,降雨径流在崩岗形成的前期-侵蚀龛、沟道等地貌出现过程中提供了主要侵蚀动力。由于花岗岩崩壁土体的差异性风化显着,不同土层抗侵、抗冲刷等能力分异较大,在连续降雨期下部松散的砂土层极易被爆流掏刷后形成空腔(龛)。随龛的内凹深度d增加,龛上覆土层边坡(简记为SP1)稳定性下降,故必有一个龛深d值致使SP1恰好崩塌,将这个d命为龛临界深度D0。若d小于D0,但SP1土含水率长期高于天然含水率时崩壁尚处于稳定状态,设想如增加SP1土含水率时(比如在暴雨期),因SP1土体力学特性被水劣化,故也必有一个含水率值使SP1恰好崩塌,将这个含水率值命为SP1的临界水分含量。目前有关崩岗的研究多从室内试验或以崩岗调查为基础的定性描述为主展开,缺少对崩岗侵蚀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定量去评价崩壁稳定性、预测崩壁启动崩坍(塌)风险性的报道还很少。因此,本研究选取鄂东南通城县一典型崩岗区为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崩壁各土层(表土层、红土层、砂土层、碎屑层)土壤样品,并结合土工试验来标定各土层的基本物理参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多门交叉学科理论,通过问题提出、研究方法的确定、数值计算和结果讨论及对比验证4大方面,借助ABAQUS软件,主要从崩壁坡度、水分及龛的演变的角度定量探讨了崩壁的稳定性及崩岗侵蚀作用,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降雨、地表蒸发等导致的干湿交替会引起土体强度的劣化,特别是对易受水影响的崩壁剖面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崩岗侵蚀沟的外扩对坡度敏感性较强。为此,根据实际选取了8种崩壁坡度(30°、35°、40°、50°、60°、70°、80°、90°),并采用风干或浸泡试验设计了6种干湿水平,通过快剪试验获得了土层抗剪强度与含水率的对应关系,采用限元强度折减法完成了48种工况下崩壁的稳定性计算分析,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拟合导出了预测崩壁稳定性安全系数Fs的经验公式。模拟结果表明:随坡度的增大,坡度对崩壁临界滑面特征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小,Fs呈对数型降低趋势;建立了Fs与含水率之间的定量关联,并发现随含水率的增大,Fs先增后减,含水率对滑动面特征变化的影响程度先减后增再减,且影响程度相对坡度而言更大。可以将崩壁的坡度和按土层厚度加权的平均含水率带入分段表达的双指标经验公式来估算鄂东南通城地区崩岗当前的稳定性。2)参考通城降雨资料,拟定三种降雨工况(工况1:降雨总时164.00h且雨强q1为6mm/h;工况2:降雨时长22.88h且雨强q2为43mm/h;工况3:2011年6月10日两百年一遇的大暴雨),从崩壁渗流-应力两场耦合角度,运用数值试验探讨了降雨及地下水影响崩岗侵蚀的过程与机理。长期小雨下崩壁发生中下部土层局部被淘空与深部滑移相结合的破坏,短时强雨下则表现为坡面浅层流滑破坏。但无论何种降雨类型都存在一个形成龛的降雨前期阶段,直到龛深达到一极限值,转为历时较短的崩壁失稳前的降雨后期阶段。降雨入渗产生的渗流区域主要分布在浅层,引起表层土体持续软化,剪应力明显增大。伴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坡面浅土层出现暂态饱和区且湿润峰逐渐向崩壁深处推移。降雨期间地下水位逐渐抬升并以出露泉的方式对砂土层下部直接造成侵蚀。3)为分析崩壁因龛的规模扩大或红黏土体水分增加而逐渐失稳最终崩坍的定量过程,以期理解龛的形态与崩岗侵蚀的关系,基于圣维南原理建立崩壁-龛二维数值简化模型,提出了模拟龛深增加的“开挖模拟算法”及提高计算精度的“二分法”。对龛深极限值D0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运用正交试验对诱发崩壁崩塌的因素进行主次评价,选取若干未降雨条件下不至于崩壁失稳的龛深,探讨了这些龛深与SP1的临界饱和度之间的定量方程式。结果显示:龛深d与Fs服从线性负相关函数关系;SP1土层的含水量是引起崩塌的最重要因子,坡度对崩壁稳定性影响较大,龛高相对砂土层厚度的比例及崩壁高度对崩壁的稳定性影响极小。d与红黏土层的临界饱和度之间的负相关性可用二次多项式表达。结合数值结果,通过最小二乘法建立崩壁崩坍预测公式△Sr0*≈16.577-0.9572d-0.8469d2,该公式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适应能力,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对比,来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与适用性。成果可为崩岗灾害的防治体系提供清晰的方向。

张东旭[3](2018)在《鹤大高速公路三种典型填料边坡优先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先流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方式,广泛用于水分、污染物在田间土壤环境中的运移规律研究。近年来,随着开发建设项目日渐增多,对地下水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探究人为扰动的非自然立地条件下的水分运移规律尤为重要。公路边坡表现出非均质性质,水分和溶质在通过时以非平衡流方式运动。引入优先流分析水分和溶质在公路边坡中的快速运移机制,对揭示水分和污染物在边坡中的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鹤大高速宽甸收费站附近以路面径流散排设计方式为主的低路基边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示踪法对边坡优先流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优先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室内模拟染色与土柱穿透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图像分析、数理统计分析、O-ring统计分析、多指标综合评价、分形维数和时间矩等方法,对鹤大高速公路三种典型填料边坡的优先流染色形态特征、优先流路径空间分布格局、水分和溶质快速运移特征、优先流程度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三种填料边坡优先流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低路基公路边坡中存在极为明显的优先流现象。对染色水平剖面图像分析发现染色面积比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显着递减趋势;对竖直剖面图像分析发现优先流主要集中分布在10~40cm 土层范围内,表层10cm溶质运移分布较均匀,为基质流发生区域。利用染色路径宽度(SPW)来判断低路基公路边坡壤中流的类型变化,其趋势表现为“均质基质流——大孔隙流”。优先流路径总数量和相同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同一土层中,小影响半径的优先流路径数量要远远多于大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的数量。小影响半径的优先流路径以随机分布为主,大影响半径以聚集分布为主,且影响半径越大,聚集分布越明显。不同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相对独立。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机械组成等性质是边坡中优先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2)三种填料边坡染色形态特征和优先流路径空间分布特征均存在显着差异。对竖直剖面染色图像分析,发现碎石土和细砾土边坡优先流分化程度较高,细沙土边坡中基质流区发育程度高且优先流分化程度较低,其中碎石土和细砾土边坡优先流染色形态水平方向变化表现为“多峰”型,细沙土边坡表现为“均匀”型。在垂直方向上,碎石土边坡优先流染色形态变化最为复杂,表现为“五段”型,细砾土和细沙土边坡均表现为“三段”型。壤中流过程总趋势碎石土和细砾土边坡表现为“均质基质流—大孔隙流”,细沙土边坡为“均质基质流—指流—大孔隙流”。优先流路径总数量表现为碎石土>细砾土>细沙土,碎石土和细砾土的优先流路径分布格局多表现为随机分布,细沙土多表现为聚集分布。(3)土柱穿透试验结果表明碎石土柱最早出现Cl-的穿透,细砾土处理次之,细沙土最晚。各土柱中均存在优先流现象,且出流速率不稳定。三种填料土柱穿透曲线均为左偏不对称曲线且具有拖尾特征。运用CXTFIT 2.1中的两区模型对土柱实测穿透曲线进行拟合并修正了相关参数,拟合效果较好。(4)根据提取的优先流特征参数,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优先流指数PFI,综合评价不同填料边坡优先流程度,结果表现为碎石土(0.97)>细砾土(0.46)>细沙土(0.05);计算湿润峰曲线的分形维数FD,对不同填料边坡优先流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其结果表现为碎石土(1.343)>细砾土(1.240)>细沙土(1.206);根据土柱穿透试验的模拟结果,采用时间矩的方法计算优先流在溶质运移中的贡献率PFSP值,结果表现为碎石土(314.07%)>细砾土(151.97%)>细沙土(99.72%)。三种方法得到的优先流程度定量排序结果一致,与之前定性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均为碎石土>细砾土>细沙土。

姚晶晶[4](2018)在《重庆四面山集水区尺度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对养分运移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优先流是一种土壤中普遍存在的快速非平衡水分运动形式,它能够促进水分和溶质快速向土层深度运动,导致养分和水分利用率显着下降,并影响地下水质量。将优先流的研究尺度从坡面扩大到集水区,有助于全面认识优先流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从而为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四面山的典型集水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离子染色示踪试验与积水渗透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图像处理技术、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变异性分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 25 mm和60 mm入渗水量条件下集水区不同部位的16个样地(编号为S1-S16)的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特征、入渗深度空间分布和变异性特征,并对优先流染色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同时还分析了集水区优先流对养分运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样地内部和整个集水区尺度的染色形态均表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一般情况下,基质流和优先流同时发生,前者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后者则发生在表层土壤以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水平和垂直剖面的染色面积比基本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水平剖面的染色分布则逐渐由片状分布为主变为以块状或者点状分布为主。集水区中下部的S7—S10优先流发育程度较高,最高可以入渗至60cm,而底部的S14—S16则相对较弱。入渗水量为25mm时,集水区中部以上的区域染色面积变异程度较高,下部相对较小。入渗水量增加至60mm,不仅可以增大基质流面积和各层土壤的染色面积比,加大染色区域片状分布程度,还可以削弱集水区尺度染色面积比的变异程度。(2)实际入渗深度和最大入渗深度在样地内部及集水区尺度的空间异质性表明优先流运动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特征。入渗水量从25 mm上升至60 mm可以显着提高实际入渗深度和最大入渗深度,二者均在S8取得最大值,分别为55 cm和60cm。实际入渗深度虽然在样地内部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但是其变化范围总体上小于最大入渗深度。入渗水量的增加可以显着降低实际入渗深度和最大入渗深度的变异性。与染色面积比的变化趋势相似,集水区中部以上的实际入渗深度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底部,表现出更大的变异性。(3)集水区16个优先流观测样地的总染色面积比(Dc)、基质流深度(UF)、优先流比(PF)和优先流长度指数(L,)等染色形态参数空间差异性显着,且受入渗水量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入渗水量为25 111mm时,集水区S1—S4的总染色面积比、基质流深度和优先流长度指数比其他样地大,而优先流比则相反。入渗水量、总染色面积比、基质流深度以及优先流长度指数之间相互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并且均与优先流比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集水区优先流的染色形态特征受大孔隙率和植被特征不同程度的影响。(4)集水区优先流对养分的运移作用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Br-和NO3均在S8达到最大运移深度60cm。集水区底部优先流的运移深度虽然较小,但是水分可以随壤中流快速运移至河道污染地表水。集水区不同部位的Br-和N03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主要呈现逐渐降低和先增加后减小2种变化趋势(P<0.05),并且二者在同一样地的变化趋势一般不同。优先流对Br-和NO3-运移的影响程度受优先路径运移能力和入渗阶段的综合影响。第一阶段每个样地的水分均主要沿着优先路径向下运动;第二阶段过程中,水分在S3和S11的土壤表层发生了明显的侧向运动,表现为较大的N03含量;而在第三阶段中,水分在一半以上的观测样地中发生了明显的侧向运动,表现为较大的Br含量。另外,后一阶段可以促进前一阶段保留在土壤优先路径中的水分继续向深层运移。综上所述,入渗水量的增加可以促进优先流向土层更深处发展,集水区中下部的优先流入渗深度和发育程度最大,底部入渗深度最小,但是侧向运动明显。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森林管理和区域水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集水区人工林的抚育过程中,可以通过避免强降雨前施肥来降低优先流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王葆[5](2018)在《北京北部地区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先流作为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与土壤养分含量、地下水水质以及边坡稳定性密切相关。土壤大孔隙为优先流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使水分及溶质迅速下渗到深层土壤。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孔隙及优先流特征,能够为评估优先流对水资源分配以及水资源利用率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也能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地下水污染评估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将土柱CT扫描与室内染色示踪试验相结合,采用图像解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北部地区三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园地、林地)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优先流的发生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三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大孔隙形态表现不同。草地土壤大孔隙主要呈管状,直径相对较小,数量相对较少,连通性较强;园地中土壤表层大孔隙较多,分散分布,深层大孔隙相对土壤表层而言数量较少,连通性较强;林地土壤大孔隙三维结构呈团状,由大量连通性较好的管状路径聚集而成。(2)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孔隙的数量、体积均表现为林地>园地>草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大孔隙的数量、体积均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规律。在孔隙直径分布上,三种土地利用类型表现基本一致,随着直径范围的增大,孔隙所占比例逐渐下降。(3)草地、园地、林地的染色面积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都出现明显的优先流现象,林地土壤中最先出现,草地次之,园地土壤中优先流出现的最晚。(4)土壤中水流运动形式由基质流过渡到优先流时变异程度最大的是林地,草地次之,园地最小。利用染色面积比变异系数作为优先流发育程度评价指标,计算结果显示,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优先流发育程度表现为林地>草地>园地。土壤密度、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0-5 mm根长密度能够显着影响研究区内土壤优先流的形成(P<0.05)。

李金峰[6](2013)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林地优先流时间特性分析》文中提出根据试验观测资料,从降水历时、降水量、优先流出流历时及流量出发,分析了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林地优先流的时间特性。研究发现,优先流为季节性周期出流,每年汛期都能观测到明显的优先流现象;优先流具有滞后性,体现在优先流出流一般滞后于降水过程,出流时间滞后于渗流过程,以及同一剖面较深路径的优先流出流时间滞后于位于上部的其他优先流;优先流也具有超前性,体现在单场次优先流出流的结束时间早于渗流结束时间,优先流末次出流超前于枯水期。

程金花,张洪江,史玉虎,程云[7](2007)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对渗流和地表径流的作用》文中提出为研究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对渗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以长江三峡地区曲溪小流域作为试验用地,选择适当的土壤剖面作为观测剖面。采用自记流量计测量了优先流、渗流和降雨过程。在小流域出口处设置90°薄壁三角堰和水位计记录了地表径流过程,分析了优先流和渗流、地表径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同等降雨条件下,优先流晚于渗流出现,早于渗流停止。优先流流量在剖面渗流总量中的比例可达2.40%~48.72%。优先流水分通量最大可达剖面渗流水分通量的17200倍,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水分运动通量。在同场降雨中,优先流的介入使得渗流流量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优先流的出现导致地表径流峰值出现时间延迟,洪水历时过程延长。前期影响雨量及产流次雨量较小时,优先流与地表径流之间相互影响较大。

祁生林,张洪江,何凡,程金花[8](2006)在《长江三峡花岗岩林地坡面降雨渗流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量的野外观测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土壤水分的形态和能态,对长江三峡花岗岩林地坡面降雨渗流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试验区当降雨强度大于表层土壤入渗率,即地表产生积水的情况下,长江三峡花岗岩林地坡面优先流在土壤含水量未达到最大毛管持水量时开始产流,早于土壤渗流产流的时间;在降雨强度小于表层土壤入渗率,即地表不产生积水的情况下,土壤渗流产流早于优先流产流;从壤中流产流过程来看,在地表不产生积水的条件下,土壤渗流先于优先流产生;在地表产生积水而土壤水分含量未达到最大毛管持水量的条件下,优先流先于土壤渗流产生。在两种情况下,优先流的峰值都先于土壤渗流。

程金花[9](2005)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优先流模型研究》文中认为优先流是一种快速非平衡的土壤水分运动,优先流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坡面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作为土壤水分一种特殊运动形式,优先流是当今世界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以长江三峡库区林地坡面优先流为研究对象,以湖北省秭归县曲溪小流域为试验基地,选择曲溪小流域内典型林地坡面,采用剖面灌水法分析了优先路径在土壤剖面上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性、优先流运动特征、影响优先流的因子、优先流对剖面渗流和地表径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修正了优先流模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优先流是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的一种普遍现象,观测的优先流雷诺数均大于10,说明优先流运动不遵从达西定律。在该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优先路径,即地质型优先路径(原生型优先路径)和生物型优先路径(次生型优先路径)。优先路径主要分布在距地表以下0.8~1.0m范围内,在土层中的分布呈聚集状分布,其拥挤度为6.0~19.0,优先路径的平均密度为5~7个/m。 (2)优先流产流过程表现为明显的涨水、峰值和退水3个阶段。涨水历时较短,退水历时较长。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产流滞后降雨时间为5~95.5h,优先流历时为7~170h。优先流产生后,峰值流量出现时间为产流后1~13h,大部分场降雨产生的优先流在产流后1~2h就达到峰值流量。当前期降雨(3~7日降雨量)充分后,只要再有较小的降雨,都可能产生优先流。 (3)降雨和土壤物理特性是影响优先流的重要因子,影响优先流流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总量,两者呈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影响优先流历时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历时和降雨总量,优先流历时与降雨历时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降雨总量为显着正相关关系;影响优先流峰值流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总量,两者为显着正相关关系。优先流滞后降雨的时间与降雨各因子线性关系均不显着。>20mm/h降雨量和最大降雨强度与优先流各因子均不存在显着性相关关系。试验地不同土层之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不同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显着差异导致土壤水分运动中产生侧向优先流。 (4)优先流流量占剖面渗流总量的比例可达2.40%~48.72%,其水分通量最大可达剖面渗流水分通量的17200倍。这说明优先流对降雨的快速入渗有较大作用,能够加速渗流流动速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水分运动通量。该结果与国外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5)同等降雨及下垫面条件下,受降雨量影响,对应的优先流总量和坡面径流总量呈一元线性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

张洪江,何凡,史玉虎,祁生林,程金花,潘磊[10](2005)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在壤中流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大孔隙中运动的水流称为管流 ,管流是优先流的一种形式。在花岗岩地区 ,管流是一种普遍现象。为研究管流在壤中流中的作用 ,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 ,选择了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天然次生马尾松林地作为试验场地 ,研究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过程和土壤渗流过程。结果表明 :管流的出现较渗流出现时间迟 ,但其结束的时间较渗流早。管流与渗流峰值出现时间存在一定差异 ,在所研究的 2场降雨中 ,管流达到峰值的时间比渗流提前约 1~ 2h以上。同渗流一样 ,管流流量及其过程 ,主要受由降雨引起的下渗水分影响和制约 ,管流流量的大小变化 ,与渗流存在一定差异 ,但总体上 ,与渗流流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即在管流产流时段 ,渗流流量增大时 ,管流流量也随之增大。管流水分通量远大于渗流的水分通量 ,它对于提高壤中流流量和水分通量 ,具有促进作用。在不同降雨过程中 ,管流对壤中流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即降雨量越多 ,降雨强度越大 ,管流的特性表现得越明显 ,对壤中流的贡献也越大。

二、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与渗流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与渗流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库水位涨落条件下三维裂隙网络岩石岸坡的渗流及稳定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粗糙起伏单裂隙水力学研究
        1.2.2 水岩相互作用
        1.2.3 三维裂隙网络模型渗流计算
        1.2.4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岸坡渗流特征
        1.2.5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岸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粗糙起伏单裂隙水流特征
    2.1 概述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单裂隙水流模型建立
        2.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2.2.2 软件实现过程
        2.2.3 模型检验
    2.3 粗糙裂隙渗流特征
        2.3.1 影响因素的讨论
        2.3.2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粗糙起伏裂隙渗流规律
    2.4 等效隙宽计算公式的建立
    2.5 小结
第3章 长期水岩作用下裂壁物理力学参数试验研究
    3.1 水岩作用试验方案设计
        3.1.1 取样
        3.1.2 水岩作用环境的模拟
        3.1.3 测试参数及方法
        3.1.4 试验过程
    3.2 水岩作用下溶蚀裂壁物理力学参数变化规律
        3.2.1 常温下的干湿循环作用
        3.2.2 高温下的干湿循环作用
        3.2.3 动态水下的干湿循环作用
        3.2.4 不同水岩作用环境的对比分析
    3.3 长期水岩作用条件下裂壁抗剪强度参数预测
    3.4 小结
第4章 随机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建立及数值解法
    4.1 概述
    4.2 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的基本假定
    4.3 三维裂隙网络随机渗流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建立的思路
        4.3.2 随机参数的确定
        4.3.3 蒙特卡洛法模拟建模
    4.4 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的控制方程
    4.5 三维裂隙网络渗流模型的数值求解
        4.5.1 数值求解方法的介绍
        4.5.2 恒定渗流的计算格式的构造
        4.5.3 求解构造的恒定渗流计算方程
        4.5.4 非恒定渗流的计算格式构造及求解
        4.5.5 自由地下水面处理
    4.6 计算流程及算例
        4.6.1 计算流程
        4.6.2 算例
    4.7 小结
第5章 库水涨落下裂隙网络岩石岸坡的渗流特征
    5.1 基本模型的建立
    5.2 不同因素对库水位涨落条件下裂隙网络岩石岸坡渗流的影响
        5.2.1 影响因素的确定
        5.2.2 裂隙隙宽对岩石岸坡渗流的影响
        5.2.3 裂隙产状对岩石岸坡渗流的影响
        5.2.4 坡角对岩石岸坡渗流的影响
        5.2.5 库水位变幅对岩石岸坡渗流的影响
        5.2.6 库水位涨落速度对岩石岸坡渗流的影响
        5.2.7 裂隙间距对岩石岸坡渗流的影响
        5.2.8 节理贯通率对岩石岸坡渗流的影响
    5.3 浸润线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3.1 斜率分析
        5.3.2 灰色关联分析
        5.3.3 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5.3.4 粗糙集理论分析
        5.3.5 主控因素的确定
    5.4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浸润线经验公式建立
        5.4.1 浸润线的基本特征及数学表达式基本形式
        5.4.2 浸润线方程的建立
        5.4.3 浸润线拟合方程的效果评价
    5.5 小结
第6章 库水位涨落岩石岸坡动静水压力计算及模型试验
    6.1 概述
    6.2 裂隙水流对岸坡岩体的动静水压力
        6.2.1 几个地下水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6.2.2 起伏粗糙岩石表面受到的水作用力计算
    6.3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裂隙网络岩石岸坡的变形场模型试验研究
        6.3.1 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6.3.2 试验结果分析
    6.4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裂隙网络岩石岸坡变形场计算
        6.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6.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6.4.4 变形计算的正确性验证
    6.5 小结
第7章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岩石岸坡稳定坡角线计算
    7.1 概述
    7.2 渗流作用下的岩石岸坡应力场特征
        7.2.1 基本模型的建立
        7.2.2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岸坡应力特征
    7.3 基于应力场的渗流作用下岸坡稳定坡角修正
    7.4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岩石岸坡的位移场特征
        7.4.1 基本模型的建立
        7.4.2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岸坡变形场特征
    7.5 基于位移场的库水位涨落条件下岸坡失稳区计算
        7.5.1 岸坡失稳区的确定方法
        7.5.2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岸坡失稳区特征
        7.5.3 库水位涨落条件下的失稳区计算公式建立
    7.6 小结
第8章 工程实例验证
    8.1 工程概况
    8.2 工程地质条件
    8.3 岸坡稳定坡角线计算
    8.4 岸坡变形测量
        8.4.1 变形测量方案
        8.4.2 现场调查及岸坡变形测量结果
    8.5 岸坡变形破坏特征与岸坡稳定性评价结论对比分析
    8.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不同坡度及降雨条件下通城县崩岗崩壁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崩岗侵蚀研究进展及现存的不足
    1.3 问题的提出、科学意义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与方法介绍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崩壁岩土层初始计算参数的选取
    2.3 数值模拟设计方案
    2.4 ABAQUS强度折减法原理及其实现
    2.5 有限元数值模型
3 含水率及坡度对崩岗崩壁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3.1 安全系数及滑动面的确定算例
    3.2 含水率、坡度对崩壁重力侵蚀的影响规律
    3.3 崩岗崩壁安全系数预测模型公式的导出
    3.4 预测模型公式与滑动面特征变化的相似规律
    3.5 崩岗重力侵蚀类型及崩壁应力场分布
    3.6 本章小结
4 降雨条件下崩岗侵蚀过程与机理
    4.1 长期小雨事件下崩壁的破坏特征
    4.2 短时强降雨事件下崩壁的破坏特征
    4.3 降雨过程对崩壁渗流场及应力状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侵蚀龛的演变与崩壁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5.1 龛的临界凹陷深度分析
    5.2 基于正交有限元法分析影响崩壁崩坍的主次因素
    5.3 龛上覆土层崩坍的临界水分含量分析
    5.4 结果讨论与几点思考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鹤大高速公路三种典型填料边坡优先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优先流理论研究
        1.3.2 溶质运移理论研究
        1.3.3 低路基公路边坡土壤优先流研究进展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野外优先流观测试验
        3.3.2 室内优先流模拟试验
        3.3.3 染色图像处理
        3.3.4 三维土柱穿透试验
4 低路基边坡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1 低路基边坡染色形态特征
        4.1.1 水平剖面染色特征
        4.1.2 竖直剖面染色特征
        4.1.3 染色剖面流态分析
    4.2 低路基边坡优先流路径数量特征
    4.3 低路基边坡优先流路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4.3.1 优先流路径空间分布格局
        4.3.2 不同影响半径优先流路径的空间关联性
    4.4 低路基边坡土壤性质对优先流形成的影响
        4.4.1 边坡土壤基本性质
        4.4.2 边坡土壤性质对优先流的影响
    4.5 小结
5 不同填料边坡优先流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5.1 碎石土边坡优先流特征
        5.1.1 染色形态特征
        5.1.2 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
    5.2 细砾土边坡优先流特征
        5.2.1 染色形态特征
        5.2.2 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
    5.3 细沙土边坡优先流特征
        5.3.1 染色形态特征
        5.3.2 优先流路径分布特征
    5.4 小结
6 不同填料土柱水分、溶质优先运移规律
    6.1 优先流的判定
    6.2 不同填料土柱优先流特征
        6.2.1 快速穿透特征
        6.2.2 出流不稳定性
        6.2.3 穿透曲线的不对称性和拖尾特征
    6.3 穿透曲线拟合
        6.3.1 模型初始参数的确定
        6.3.2 模拟过程及结果
    6.4 小结
7 不同填料边坡优先流程度定量评价
    7.1 基于染色图像优先流定量评价
        7.1.1 染色图像的定量刻画
        7.1.2 优先流指数PFI的计算
    7.2 基于分形维数的优先流定量评价
    7.3 基于土柱实验优先流定量评价
        7.3.1 穿透曲线的定量刻画
        7.3.2 优先流程度的定量评价
    7.4 小结
8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重庆四面山集水区尺度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对养分运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优先流的界定与表现类型
        1.3.2 优先流的特征
        1.3.3 优先流的影响因素
        1.3.4 优先流的观测方法与探测技术
        1.3.5 优先流模型理论
        1.3.6 优先流的研究尺度
    1.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展望
2 研究区概况
    2.1 三峡库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特征
        2.1.4 植被状况
    2.2 试验区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象水文
        2.2.3 土壤特征
        2.2.4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集水区样地布设
        3.3.2 植被调查
        3.3.3 染色示踪实验
        3.3.4 染色图像处理
        3.3.5 染色图像解析
        3.3.6 大孔隙率确定
        3.3.7 数据分析
4 集水区植被特征
    4.1 集水区植被垂直结构特征
        4.1.1 乔木层郁闭度
        4.1.2 灌木层覆盖度
        4.1.3 草本层覆盖度
    4.2 集水区植被组成特征
        4.2.1 植物种重要值计算
        4.2.2 集水区植物组成及其重要值
    4.3 集水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4.3.1 多样性指标的计算
        4.3.2 集水区植物多样性评价
    4.4 小结
5 集水区土壤优先流空间形态特征
    5.1 集水区土壤水平方向染色形态特征及其变化
        5.1.1 5 cm土层深度
        5.1.2 10 cm土层深度
        5.1.3 15 cm土层深度
        5.1.4 20 cm土层深度
        5.1.5 25cm土层深度
        5.1.6 30 cm土层深度
        5.1.7 35 cm土层深度
        5.1.8 40 cm土层深度
        5.1.9 45 cm及以下土层深度
    5.2 集水区土壤垂直方向染色形态特征及其变化
    5.3 集水区优先流染色面积变异性分析
    5.4 集水区植被特征与优先流染色形态特征的关系
    5.5 小结
6 集水区土壤优先流入渗深度空间分布及其变异性特征
    6.1 集水区优先流入渗空间分布
        6.1.1 集水区优先流实际入渗深度空间分布
        6.1.2 集水区优先流最大入渗深度空间分布
    6.2 集水区优先流入渗深度的变异性特征分析
    6.3 小结
7 集水区土壤优先流染色形态定量评价
    7.1 集水区土壤染色形态参数变化规律
        7.1.1 总染色面积比
        7.1.2 基质流深度
        7.1.3 优先流比
        7.1.4 优先流长度指数
    7.2 集水区土壤染色形态参数之间的关系
    7.3 集水区土壤大孔隙率与染色形态参数的关系
    7.4 集水区植被特征与优先流染色形态参数的关系
    7.5 小结
8 集水区土壤优先流对养分运移的影响
    8.1 集水区Br~-和NO_3~-含量的变化特征
        8.1.1 Br~-含量变化特征
        8.1.2 NO_3~-含量变化特征
        8.1.3 集水区Br~-和NO_3~-含量的对比分析
    8.2 集水区优先流对Br-和NO3-运移的影响
    8.3 小结
9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北京北部地区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大孔隙的定义
        1.2.2 土壤大孔隙的分类
        1.2.3 土壤优先流的定义
        1.2.4 土壤优先流研究方法
        1.2.5 土壤优先流影响因素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象水文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特征
        3.1.2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染色特征
        3.1.3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选取与植被调查
        3.3.2 采样方法
        3.3.3 CT扫描处理
        3.3.4 染色示踪试验
        3.3.5 染色图像处理
        3.3.6 数据处理
4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大孔隙空间结构特征
    4.1 土壤大孔隙的三维形态特征
    4.2 土壤大孔隙数量特征
    4.3 土壤大孔隙体积特征
    4.4 土壤大孔隙直径分布特征
    4.5 小结
5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染色特征
    5.1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染色形态
        5.1.1 草地土壤染色形态
        5.1.2 园地土壤染色形态
        5.1.3 林地土壤染色形态
    5.2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染色图像形态特征指标计算
        5.2.1 草地土壤染色图像形态特征指标计算
        5.2.2 园地土壤染色图像形态特征指标计算
        5.2.3 林地土壤染色图像形态特征指标计算
    5.3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染色形态特征关系
    5.4 小结
6 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6.1 土壤优先流空间变化规律
    6.2 土壤优先流染色图像变异系数
    6.3 土壤优先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6.3.1 土壤理化性质对优先流形成的影响
        6.3.2 植物根系对优先流形成的影响
        6.3.3 土壤优先流形成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林地优先流时间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试验条件及设备
3 优先流观测及时间特性分析
    3.1 周期性
    3.2 滞后性
    3.3 超前性
4 结论

(7)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对渗流和地表径流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1.1 试验地位置
    1.2 试验地自然条件概况
2 试验方法与材料
    2.1 优先流测定
    2.2 渗流测定
    2.3 地表径流测定
3 结果及分析
    3.1 优先流、渗流和地表径流过程分析
    3.2 优先流对渗流的作用
        3.2.1 优先流与渗流过程比较
        3.2.2 优先流在渗透总量中所占比重
        3.2.3 优先流对渗流流速的影响
        3.2.4 优先流对渗流峰值的影响
    3.3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3.3.1 优先流与地表径流过程比较
        3.3.2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峰值的影响
        3.3.3 优先流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4 结 论

(8)长江三峡花岗岩林地坡面降雨渗流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及实验方法
    2.1 自然概况
    2.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壤中流产流机理分析
    3.2 壤中流产流实例分析
4 结 论

(9)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优先流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2 优先流现象认识及其研究史
    1 .3 优先流基本内涵
        1 .3 .1 优先流定义
        1 .3 .2 优先流分类
        1 .3 .2 .1 按位置分类
        1 .3 .2 .2 按空间尺度分类
        1 .3 .2 .3 按成因分类
        1 .3 .2 .4 按水力学特性分类
    1 .4 优先流研究进展
        1 .4 .1 优先流研究方法及其技术手段
        1 .4 .1 .1 田间土壤开挖法
        1 .4 .1 .2 示踪物分析法
        1 .4 .1 .3 地透雷达法
        1 .4 .1 .4 CT扫描法
        1 .4 .1 .5 土柱浸泡方法
        1 .4 .1 .6 土壤水穿透曲线法
        1 .4 .1 .7 张力渗透仪法
        1 .4 .1 .8 磁共振影像
        1 .4 .1 .9 扫描显微法
        1 .4 .1 .10 优先流模型研究
        1 .4 .2 优先流作用研究
        1 .4 .2 .1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1 .4 .2 .2 优先流对水质的影响
        1 .4 .2 .3 优先流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1 .4 .3 优先流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展望
        1 .4 .3 .1 优先流研究中存在问题
        1 .4 .3 .2 优先流研究展望
2 .研究区自然环境状况
    2 .1 研究区域概况
        2 .1 .1 地形地质地貌
        2 .1 .2 气候
        2 .1 .3 土壤
        2 .1 .4 植被
    2 .2 试验区概况
        2 .2 .1 地形地貌
        2 .2 .2 地质与土壤
        2 .2 .3 气候特征
        2 .2 .4 植被
    2 .3 优先流观测实验集水区
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 .1 研究内容
    3 .2 研究技术路线
        3 .2 .1 优先路径观测试验设计
        3 .2 .2 优先流及渗流观测试验设计
        3 .2 .3 流域地表径流观测
        3 .2 .4 降雨观测方法
        3 .2 .5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方法
        3 .2 .5 .1 土壤粒径分析
        3 .2 .5 .2 土壤含水量及土壤孔隙测定
        3 .2 .5 .3 土壤渗透性的测定
        3 .2 .5 .4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 .2 .6 优先流模型适应性评价
4 优先路径分布及其成因
    4 .1 优先路径分布特征
    4 .2 分布类型检验
    4 .3 优先路径成因
5 优先流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5 .1 优先流产流机制
    5 .2 优先流特征值
        5 .2 .1 水力学特性
        5 .2 .1 .1 基本参数计算依据
        5 .2 .1 .2水力学参数
        5 .2 .2产流及其过程特征
        5 .2 .3 空间颁布特征
        5 .2 .4 流量特征
    5 .3 降雨对优先流的影响
        5 .3 .1三峡库区降雨特性分析
        5 .3 .1 .1资料来源及分析方法
        5 .3 .1 .2三峡库区降雨特征
        5 .3 .2试验流域降雨特征
        5 .3 .2 .1试脸流域降雨分布
        5 .3 .2 .2降雨年际变化
        5 .3 .2 .3降雨过程特征
        5 .3 .3降雨影响优先流过程
        5 .3 .3 .1降雨量
        5 .3 .3 .2降雨强度
        5 .3 .3 .3降雨过程
        5 .3 .3 .4降雨因子评价
    5 .4土壤特性对优先流的影响
        5 .4 .1土壤物理特性
        5 .4 .1 .1土壤孔隙度
        5 .4 .1 .2土壤粒径组成
        5 .4 .2土壤渗透特性
6 优先流在剖面渗流中作用
    6 .1 优先流与渗流过程比较
        6 .1 .1出流时间
        6 .1 .2峰现时间
    6 .2优先流在渗透总量中所占比重
    6 .3优先流对渗流流速影响
7优先流对坡面地表径流影响
    7 .1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产流机制影响
        7 .1 .1 地表径流产流机制
        7 .1 .1 .1 超渗产流
        7 .1 .1 .2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蓄满产流)
        7 .1 .2 优先流影响
    7 .2 优先流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
    7 .3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过程的影响
    7 .4 优先流对地表径流历时的影响
8 优先流运动过程模拟
    8 .1 模型概述
    8 .2 相关过程模拟
        8 .2 .1 植被生长过程
        8 .2 .2 潜在蒸发散
        8 .2 .3 植被截留和冠层蒸发过程
        8 .2 .4 土壤温度
        8 .2 .4 .1 数值解
        8 .2 .4 .2 边界条件
    8 .3 土壤水分运动过程
        8 .3 .1 水力特征值
        8 .3 .2 优先路径和小孔隙之间水分交换
        8 .3 .3 土壤排水
        8 .3 .4 根系吸水
    8 .4 土壤水分数值解
        8 .4 .1 小孔隙水流
        8 .4 .1 .1 迭代过程
        8 .4 .1 .2 地表边界条件
        8 .4 .1 .3 底部边界条件
        8 .4 .1 .4 水流及储量变化
        8 .4 .1 .5 优先流产生
        8 .4 .2 优先水流
    8 .5 模型建立及其评价
        8 .5 .1 相关分模型建立
        8 .5 .1 .1 植被生长过程
        8 .5 .1 .2 优先路径中水分运动
        8 .5 .2 模型参数设置
        8 .5 .2 .1 驱动变量
        8 .5 .2 .2 边界条件设定
        8 .5 .2 .3 管理条件设定
        8 .5 .2 .4 土壤物理特性参数设定
        8 .5 .3 模型评价
        8 .5 .3 .1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
        8 .5 .3 .2 模型评价
        8 .5 .4 模拟结果分析
9 结论与讨论
    9 .1 结论
    9 .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与渗流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库水位涨落条件下三维裂隙网络岩石岸坡的渗流及稳定性[D]. 梁树.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2]不同坡度及降雨条件下通城县崩岗崩壁稳定性分析[D]. 马鹏飞. 三峡大学, 2019
  • [3]鹤大高速公路三种典型填料边坡优先流特征研究[D]. 张东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重庆四面山集水区尺度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对养分运移的影响[D]. 姚晶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北京北部地区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优先流特征研究[D]. 王葆.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林地优先流时间特性分析[J]. 李金峰.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3(04)
  • [7]长江三峡花岗岩地区优先流对渗流和地表径流的作用[J]. 程金花,张洪江,史玉虎,程云. 水土保持通报, 2007(02)
  • [8]长江三峡花岗岩林地坡面降雨渗流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J]. 祁生林,张洪江,何凡,程金花. 工程地质学报, 2006(03)
  • [9]长江三峡花岗岩区林地坡面优先流模型研究[D]. 程金花.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10]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在壤中流中的作用[J]. 张洪江,何凡,史玉虎,祁生林,程金花,潘磊.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01)

标签:;  ;  ;  ;  ;  

长江三峡花岗岩边坡管流渗流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