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龙潭社区2000-2004年卫生档案分析

北京龙潭社区2000-2004年卫生档案分析

一、北京龙潭社区2000~2004年健康档案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英茜[1](2021)在《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当下社会中国40-65岁人口已达3.9亿,此年龄段即是人们从生育阶段转为为老年期的生理转化期,其中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断崖式下跌区别于男性的平缓下降,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着远远高于男性的身心健康困扰,影响着女性的生命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骨质疏松、情绪波动、抑郁、睡眠困难、性交疼痛、阴道萎缩、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除身心健康问题之外,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医疗、健康等领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重塑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多方参与者提供系统化服务。对比围绝经期综合症与健康管理的范畴一一耦合,并引入服务接触点构建服务体系。对女性围绝经期的健康管理关注恰逢其时。本课题基于服务接触点,以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立体服务系统,引导用户加深对围绝经期相关信息的了解,辅助围绝经期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以达到改善用户身心健康状况的目的。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对社会、医疗和设计背景分别进行概述,对市场上现有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并对服务设计和服务接触点的相关定义、分类进行阐述,阐明服务接触点介入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基于接触点进行服务设计的方法。其次,围绕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的各个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现状和需求,并结合用户以及利益相关者多方,梳理出产品的服务系统图,整理出对于目标用户进行健康管理的机会点。再次,在前述调研基础上构建用户模型,定义设计方向以及场景闭环,细化用户行为中的关键接触点,并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试,对关键接触点进行量化研究处理得出有效结论,并以此为优化依据结合利益相关者梳理行为轨迹。提出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策略。最后,以前述用户分析需求为基石,对物理接触点和数字接触点进行设计实践,构建产品框架,完成界面原型到视觉设计的整体设计实践与可用性测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利用服务接触点将服务设计导入围绝经期用户的健康管理的体验之中,是对新人群在新领域的新尝试。梳理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流程并优化、转化、融合和创造了接触点。理论方面,提出了构建围绝经期用户在健康管理流程中的服务接触点的方法。实践方面,完成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实践与验证,为此类健康管理设计和围绝经期相关保健方法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陈斯亮[2](2020)在《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乾隆时期的学者型官员毕沅(1730-1797)在古迹保护方面的成就,以毕沅在陕西开展的古迹保护活动为研究主线,穿插论述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归纳总结了毕沅古迹保护的主要特征,继而将以他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遗产保护进行比较,并专门探讨了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研究中借助工程典籍、宫廷档案、金石碑刻、书札信件、报刊、摄影集、测绘图纸、考古发掘成果等资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个案研究、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毕沅及清代古迹保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剖析考察,并得出5点结论。研究成果在广度、深度及可信度方面与以往相比有较显着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对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的事迹进行了总体性论述,介绍了毕沅游历考察270余处古迹的概况,评述了毕沅的代表性着作《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和他倡导编修的方志,梳理出毕沅在为官25年期间所保护的215处古迹。以毕沅所保护古迹的类型为划分依据,依次研究了陵墓、坛庙、城垣这三类受到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古迹,又选取3处无相关保护制度约束的其他类型古迹进行分析。在陵墓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陵墓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毕沅保护陕西187座陵墓的相关背景、事件始末、保护措施及历史意义,论述了毕沅保护唐昭陵的9年历程、6项举措及历史意义;在坛庙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坛庙保护的观念及制度,论述了毕沅整修华阴西岳庙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具体措施、工程经费、成果绘制等问题;在城垣保护方面,介绍了清代城垣保护的观念及制度,分析了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修缮风潮和当时陕西城垣的修缮概况,论述了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工程始末、修缮理念、主要方法、具体措施和历史意义;在其他类型的古迹中,选取西安碑林、崇圣寺、灞桥作为代表性个案,分别从保护事件始末、保护措施、保护特点、历史意义及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由此归纳了毕沅古迹保护的5项特征——重视古迹价值尤其是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其操作模式是在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开展保护;其长远目标是为了构建“理想天下”图景。此外,分析了毕沅在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时所反映的时代理念以及其保护方法背后的行为逻辑。通过与历代古迹保护人物的比较,认为毕沅是清代古迹保护领域的突出代表人物,也是自周至清近三千年间中国本土开展古迹保护实践数量最多者,他在古迹保护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文中阐述了清代古迹保护在思想、制度、机构、学者四方面的情况,尝试对其历史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将其与17-19世纪的欧洲和民国时期进行逐项对比,探寻外来理论与本土体系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认为,清代古迹保护体系颇为独特,既呈现自洽性和复杂性,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它自19世纪起被逐步形成的西方遗产保护体系所超越,但仍然深刻影响民国古物保护体系的发展。最后,文中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恒久期望和阶段性问题,认为清代古迹保护和毕沅的相关事迹,不仅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历史素材和实施经验,也能够利用这些古代遗产保护智慧去探索创造性转化思路,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遗产“真实性”认知、文化遗产复建、文化信仰构建、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以工代赈”、遗产保护与国家安定等方面为今日提供更丰富的启示。

余珊[3](2020)在《基层政府的卫生治理能力与健康扶贫 ——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文中认为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举措。扶贫项目通过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缓解贫困区与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在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的同时,消减疾病导致人口贫困的负面影响因素,进而实现贫困户脱贫的战略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健康扶贫工程的实施效果决定着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决定着全民健康的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因病致贫返贫户大规模脱贫,但部分贫困户依旧没有摆脱因病致贫的健康风险,部分地区的因病返贫现象严重。在基层政府逐年加大对健康扶贫工程财政补贴力度的同时,贫困户所能得到的就医保障、医疗服务等收益在相对减少,健康扶贫的短期成效及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健康扶贫陷入“内卷化”困境。基层健康扶贫缘何内卷化,进而影响到健康扶贫绩效没有显着提升,背后存在着基层政府卫生治理能力缺陷的微观逻辑。从卫生治理能力视角剖析健康扶贫背景下贫困户“看不起病”、“不方便看病”的就诊困境,是2020年完成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战略目标所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金寨县健康扶贫现状的案例分析,在综合文献资料和案例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扶贫工程的卫生治理能力框架。为了实现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的政策目标,基层政府的卫生财政能力、服务供给能力、利益协调能力以及卫生政策能力是确保针对贫困人口的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兜底功能的持续有效、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症下药、基本医疗机构网络的上下联动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求质保量的关键因素。破解健康扶贫内卷化的关键路径在于从卫生财政能力、服务供给能力、利益协调能力、卫生政策能力四个层面提升基层政府的卫生治理能力,进而保障综合医保体系的可持续、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瞄准度、基本医疗机构网络的可及性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并最终实现健康扶贫政策绩效的提升。

郭明晖[4](2020)在《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文中提出北京花市地区坊巷、庙观、会馆、税关等格局自明清时期形成发展以来,逐步成为这一地区手工业作坊密布、商业繁盛的重要基础。清乾隆年间绢花业的日益兴盛,带动了这一地区庙会、集市以及其他各类手工艺行业的快速发展。至清末民国年间,花市手工艺行业发展达到鼎盛,遍布绢花、料器、玉雕、花丝镶嵌、象牙雕刻等手工业作坊,成为北京南城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基地,也是京城手工业发展的摇篮。此后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重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转型以及新世纪下的复兴,花市手工艺行业在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中顽强生存下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依托花市演变发展而来的北京绢花、北京料器、“葡萄常”料器、北京玉雕等传统工艺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史料收集、工艺流程、造型品类、传承发展等各方面受到了全方位保护。充分体现了花市手工艺行业品类众多、发展完备、代表性明显的特征,集中浓缩了京城工艺美术的精髓,也是北京手工艺发展史的重要缩影。当代,北京花市手工艺应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的背景下,依据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宣传合力,增强花市手工艺品牌效应;进一步促进花市手工艺生产性保护,实现产业化发展体系;加强花市手工艺活态传承保护,做到区域性、整体性发展,打造集历史文化街区、手工艺行业和商业的区域特色文化景观,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使花市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下得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以历史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实物图片资料为基础,对北京花市手工艺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具有花市代表性的手工艺品类,花市手工艺所具有的价值、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更好实现复兴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研究。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花市手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提升花市手工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起社会各界对于花市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

许馨桐[5](2020)在《多重空间广场舞活动功能研究 ——以吉林市广场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吉林市市区广场舞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吉林市多重空间的广场舞活动,如:户外空间广场舞活动、数字空间广场舞活动以及舞台空间广场舞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通过对多重空间广场舞活动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在空间视角下分析多重空间广场舞活动的功能特点差异,进而探究不同空间活动对广场舞参与者的影响与作用,并以此提引吉林市广场舞空间活动的发展脉络,为研究广场舞的学者提供思考。第一章从户外空间、数字化空间以及舞台空间对吉林市广场舞活动的多重空间进行总体概述。第二章从多重空间的参与人群、活动时间、活动内容以及动作特点对吉林市多重空间广场舞活动进行分析,以求通过广场舞空间活动的现状探讨其本质功能。第三章探讨吉林市广场舞多重空间活动的功能,研究指出户外空间的广场舞活动满足人人跳舞的“普及”功能,并具有对广场舞活动者身心诉求的支持保障与集体主义回归的弥合作用。数字空间的广场舞活动具有发展人人创舞的“推广”功能,该功能使活动者在其空间的媒介记忆下进行身份认同的建构。舞台空间的广场舞活动是实现了人人学舞的“引领”功能,并具有“健康中国”的政治导向引领与审美需求的建设作用。本文在结语处总结了吉林市广场舞空间活动的“金字塔”与“交互式”发展关系,归纳了广场舞活动在多重空间下的功能、作用与影响,以期从广场舞不同空间活动的角度为广场舞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考。

高扬励[6](2020)在《会馆剧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馆剧场,指会馆内专门用于戏曲演出及观赏的场所。本论文以会馆剧场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对会馆剧场的田野调查及搜集、整理与会馆剧场相关的文献材料,运用戏曲学、宗教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会馆剧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会馆剧场是中国古代剧场的类型之一,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演剧场所,其形制、布局与当时的戏曲演出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无疑对中国古代剧场史的建构有积极的补充作用。本论文首先对会馆及会馆剧场的基本概况进行梳理,分析会馆剧场的产生动因及发展历程;其次,对各地区会馆剧场的建筑布局、建筑形制及建筑装饰进行总结,考察会馆剧场的实际状况;再次,对室内会馆剧场及娱人小剧场的建筑实物及史料遗存予以整理分析,总结剧场之特征;最后对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进行梳理,对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进行总结,探讨会馆剧场对于戏曲传播的作用。会馆剧场作为会馆的构成部分,其自身特征受会馆的直接影响。会馆剧场是会馆祭祀、联谊需求的产物,以满足会馆成员敬神、娱乐的目的而建。从时间上看,会馆剧场初兴于明代中后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民国走向衰落。整体上看,会馆受商人、官员、移民的流动而遍布全国,因而会馆剧场也分布于全国各地。具体而言,会馆剧场主要分布于北京、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水陆交通要地以及人口聚集的市镇。会馆剧场继承神庙剧场的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多样,装饰文雅华丽。会馆剧场仿照神庙剧场而建,采用时代流行的剧场样式。会馆剧场的戏台以过路台为主,两侧设有看楼。有的会馆设有多座戏台来满足会馆繁盛演剧的需要。因会馆成员的审美及会馆所处地区建筑风格、地形的不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在建筑布局、建筑形制上形成区域特征。匾额、楹联、雕塑和彩绘是会馆剧场的主要装饰,这些装饰彰显会馆成员的经济实力,寄托他们的美好愿望,也使会馆剧场成为中国古代剧场装饰艺术的代表。室内会馆剧场和娱人小剧场是会馆剧场的两种特殊形态,二者在剧场建筑的设计上更加考虑观众观剧的舒适性及剧场的专业性。室内会馆剧场在剧场顶部设置屋顶,将看楼设置成包厢,大厅摆放桌椅。室内会馆剧场虽与戏园相仿,但仍存差异。娱人小剧场多设在会馆较隐蔽的院落,规模较小,可容纳的观众数量有限。娱人小剧场摆脱了敬神演剧的功能,完全为娱乐而设,戏台面朝议事厅、看楼等建筑。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分祭祀演剧、行业演剧和团拜演剧。演剧时间以定时为主,随时为辅。会馆剧场演剧场次繁多,对于剧场及演剧活动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会馆通常会设立条规,对剧场租用、演剧活动秩序、戏资收缴等方面予以规范,确保演剧活动的顺利进行。明清时期数量繁多、分布广泛的会馆剧场,是戏曲发展、传播的重要载体。会馆剧场不仅是家乡声腔向外传播的平台,亦是其他声腔展演的舞台。由此而言,会馆剧场对于中国戏曲的发展也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刘文[7](2020)在《甘肃省健康城市建设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作为城市的元素,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城市的灵魂,并在城市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健康城市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2018版)》,依据科学性、全面性、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和主客观相结合原则,选取反映甘肃省实际的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由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及健康文化等5个方面组成的甘肃省健康城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采用综合加权法将两种权重进行复合,确定最终指标权重;根据健康指数函数计算甘肃省14个市州的健康指数,并对其健康城市建设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甘肃省健康城市发展不协调。采用GIS将甘肃省健康城市建设水平呈现在空间上,分为低级、中级和较高级三级。兰州市健康城市建设水平最高,其城市的健康指数为0.736,嘉峪关市、张掖市、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陇南市、白银市、临夏州及酒泉市居于中间水平,武威、金昌和甘南三市州的建设水平较低。(2)从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评价的不同方面来看,1)健康环境指数最高的是张掖市,为0.1496,最低的是庆阳市,为0.0877,大部分市州的健康环境指数在平均值附近分布;2)各市州健康社会建设差异相对较大,健康社会指数最高的是兰州市,为0.2922,最低的是甘南州,为0.0450,其他市州的健康环境指数均处于0.05-0.20之间;3)各市州的健康服务差异相对较小,健康指数最高的依然是兰州市,为0.1013,最低的武威市,健康服务指数为0.0333,大部分市州的健康指数在平均值0.0628附近分布;4)健康人群各市州差异也相对较小,健康人群指数最高的是天水市,为0.1236,最低的是嘉峪关市,为0.0707,且大部分市州的健康人群指数在平均值0.1001附近分布;5)健康文化指数最高的是兰州市,为0.0929,最低的是武威市,为0.0143,且大部分市州的健康指数在平均值0.1001附近分布。(3)针对各市州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和健康文化5方面所处的等级不同,各城市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抓住城市建设的机遇,合理推进甘肃省健康城市建设。

尚言言[8](2020)在《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晚清民国飞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地研究是历史政区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时期飞地在现有国境内分布广泛,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其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因此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国时期为推行新县制,南京国民政府发布檄令,开始对飞地进行清理拨正,四川省政府也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对辖境内飞地进行梳理、踏勘、汇总、治理,现今四川省北部巴中、广元二市辖境内的飞地梳理也随之展开。实际上,学界对这一现象早有关注,进而对其进行剖析研究。目前,已有众多学者从宏观角度对飞地的成因、类型及影响进行了探讨,也有部分学者从微观角度对重庆、贵州等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研究,但四川省境内部分区域尚存空白。受自然、人文等环境的影响,各区域内飞地的产生、分布、治理过程及影响又各不相同,以区域为单位,从微观角度对飞地进行研究有助于明晰飞地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和困难度。因此,以现今四川省北部的巴中、广元二市在晚清民国时期辖境内飞地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入手,以地方志及档案资料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以期明晰这一区域内飞地的治理情况。全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分别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系统回顾了学术界关于飞地的研究概况,对文中用语作了界定。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了现今四川省北部巴中、广元二市在晚清民国时期辖境内的飞地分布情况。依据时段顺序分别对晚清和民国时期巴中、广元二市境内飞地分布进行梳理。目前仅知晚清时期飞地在保宁府境内有回龙场、鸳溪口两处。现今巴中、广元二市辖境在民国时期分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和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管辖,在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内,飞地主要分布在昭化、苍溪县境内;在第十五区内,飞地主要分布在南江、巴中、通江等县,从而凸显出今巴中市辖境内在民国时期飞地分布多,现今广元市辖境内飞地分布少的特征。从县与县之间飞地的互飞来看,则主要集中在巴中县与南江县之间,而其他县之间互飞地块略少。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在飞地产生的原因方面,现今巴中、广元二市在晚清民国时期辖境内飞地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看则主要集中在人文方面,体现在行政区划调整析离不清、地方家族任意落籍、趋求时利而改立他籍、兵祸之后地籍新报等,再加上自然环境地势崎岖不平等因素的影响较易产生飞地。飞地治理困难,其影响也具有多重性,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难和行政成本高,进而产生匪患,飞地居民对隶属地归属感弱,对政府的管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阻碍。第三章主要探讨了现今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在民国时期飞地的治理情况。其中对飞地治理主要缘于民国十九年(1930)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省市勘界和区域整理办法大纲,四川省政府以此为依据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开始展开省内飞地治理工作。对于在现今巴中、广元二市辖境内于民国时期开展的飞地治理则主要通过在各县辖境内挑选典型的飞地治理过程来展现,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内有苍溪县境内的辜家沟、水龙洞、许家坪飞地,剑阁县境内的观音寺飞地,旺苍县境内的小关子飞地为代表,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则以巴中县境内的柏石乡飞地,南江县境内的彭家场、康家岭飞地,通江县境内的李家垻、磴子河等地为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凸显出飞地治理过程存在开始时间较晚、清理时间长以及划拨纠纷大等特征。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探讨了飞地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时期飞地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广泛存在,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情况错综复杂,矛盾纠纷交织。因此,在飞地的治理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基层组织与地方民众的意见,解决其中的矛盾纠纷才能实现治理的彻底性,促进飞地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

葛妍[9](2019)在《基于SNA的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以苏州旺山村为例》文中提出在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苏南地区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先行地区,旅游地建设获得了长足进步,整体景观环境得到提升。但是,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景观城市化与同质化、地域性文化失语等方面,进一步导致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无法满足社会群体的多元化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的分析方法与原理,试图从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空间的物质形态与社会需求特征两个层面出发,关注景观空间规划现状及主要使用群体村民、游客的景观空间需求,探讨景观空间的物质形态与社会群体景观需求的相关性、提出景观规划与优化策略,对提升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的社会价值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旅游地景观的相关研究中,大量文献对对乡村旅游地显性的物质空间形态进行定性研究。本研究,将社会网络分析(SNA)作为研究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空间的主要方法的原因在于,SNA可用于分析乡村旅游地景观空间与其社会表征及其相互关联性。首先,社会网络分析(SNA)采用模型构建、图论等定量研究方法,呈现可视化的图以及网络结构图,强调网络内部个体的相互行为关系。本研究通过定量化研究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物质空间网络结构与村民、游客行为网络结构,剖析景观空间的物质形态结构与景观社会需求特征。其次,SNA的量化分析结果,可以弥补对于现阶段相关研究的不足,为景观规划策略的提出提供更为有效的依据。本研究首先结合景观物质空间思维与社会网络分析(SNA)分析方法、原理,分别构建景观空间网络模型与个体行为网络模型。其次,结合景观空间网络模型指标对景观物质空间结构与社会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第一,在景观空间网络模型中,将SNA中的中间中心势(Centralization)、度数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与CONCOR(Convergent correlation)作为参数指标,分别从景观空间系统连通性、景观空间可达性与景观空间集群分布对乡村旅游地的景观物质空间进行探析。第二,在个体行为网络模型中,从村民与游客的景观社会需求层面入手,根据实地调研收集村民与游客在景观空间节点间的行为路径,将SNA中的度数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小世界值(SWI)与切点分析(Cutpoints)作为参数指标,分别从群体景观偏好、空间认知与活动路线对村民与游客的景观空间需求进行探析。第三,“空间-需求”的整体综合分析,探究景观物质空间网络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及对景观空间规划在布局、吸引力等方面的现状与不足进行总结。最后,选取苏南典型乡村旅游地苏州旺山村为靶区进行实证应用研究,将基于SNA的景观空间分析方法应用于此,提出其景观规划策略。基于实地调研与数据整理,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归纳旺山村景观空间规划的现状,致力于以村民、游客的景观需求为依据,指导苏州旺山村旅游地景观空间的物质形态规划。同时,进一步引出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策略的探究与思考,有效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朱曦[10](2019)在《天使在行动——东川健康扶贫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东川对于陌生人来说也许只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久负盛名的铜矿,有多姿多彩的红土地、远近闻名的开花洋芋,那里走出了着名影星张丰毅,多次举办过汽车拉力赛……但可曾知道,由于铜矿的长年开采,植被破坏,水土流

二、北京龙潭社区2000~2004年健康档案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龙潭社区2000~2004年健康档案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围绝经期人群现状
        1.1.2 医疗背景:围绝经期预防和治疗方式现状
        1.1.3 设计背景:服务接触点和服务设计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围绝经期与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服务设计介入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健康管理与服务接触点设计研究
    2.1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2.1.1 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
        2.1.2 健康管理服务在互联网产业中的表现
        2.1.3 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业态
    2.2 服务接触点概述
        2.2.1 服务接触点的定义
        2.2.2 服务接触点的构建
        2.2.3 服务接触点的衡量
    2.3 服务接触点设计介入健康管理
        2.3.1 服务接触点设计的必要性
        2.3.2 以围绝经期人群为研究单位的原因
    2.4 服务接触点介入健康管理的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一种以人为本的整体方法来管理糖尿病护理
        2.4.2 案例二:青蛙公司重构盆腔检查
第三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用户研究与分析
    3.1 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行为调研策略
        3.1.1 调研思路
        3.1.2 调研目的
        3.1.3 调研对象
        3.1.4 调研方法
    3.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性研究
        3.2.1 文献资料调研
        3.2.2 现有app竞品分析
        3.2.3 用户深入访谈
        3.2.4 研究总结
    3.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量研究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3.2 问卷结果阐述与分析
    3.4 问题思考与机会识别
        3.4.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问题思考
        3.4.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设计机会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策略
    4.1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4.1.1 定义目标用户
        4.1.2 构建用户模型
    4.2 设计定位
        4.2.1 定义场景闭环
        4.2.2 定义设计方向
    4.3 需求点提炼
        4.3.1 需求功能转化
        4.3.2 接触点分析
    4.4 提出设计策略
        4.4.1 增强用户对于接触点的控制感
        4.4.2 强化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理性思维
        4.4.3 引导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感性思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实践
    5.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定义
        5.1.1 设计的概念说明
        5.1.2 利益相关者和商业模式
    5.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功能内容
        5.2.1 知识普及阶段
        5.2.2 健康锻炼阶段
        5.2.3 饮食管理阶段
        5.2.4 自主监测阶段
        5.2.5 心理健康测试及练习阶段
    5.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数字接触点设计
        5.3.1 信息架构设计
        5.3.2 原型设计
        5.3.3 视觉设计
        5.3.4 主要交互页面设计
    5.4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物理接触点设计
    5.5 方案可用性测试
        5.5.1 确定测试方案
        5.5.2 招募测试用户
        5.5.3 典型任务创建
        5.5.4 测试执行
        5.5.5 测试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问卷
    问卷A:一份有关40-60 岁女性生命体验的问卷
    问卷B:更年期健康管理满意度调查
附录二 用户访谈
    访谈A:围绝经期用户访谈
    访谈B:妇幼保健院医生访谈
    访谈C:社区工作人员访谈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项目

(2)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经验值得梳理和发掘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古代智慧”有待创造性转化
        1.1.3 研究对象选取及范围界定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相关反思
        1.3.1 针对传统古迹保护的争论与反思
        1.3.2 清代古迹保护的研究现状
        1.3.3 对于毕沅及其幕府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所借助的资料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时代氛围及相关典籍
    2.1 古迹观念的演变及内涵扩大化
    2.2 清代古迹保护的时代氛围及其高峰时期——乾隆朝
        2.2.1 较高的古迹维修频次
        2.2.2 巨额的古迹保护经费支出
        2.2.3 浓重的访古考据氛围
        2.2.4 广泛的古迹保护参与范围
    2.3 清代与古迹保护相关的典籍及操作流程
        2.3.1 “正刑定罪”的根本之法——《大清律例》
        2.3.2 “设范立制”的典章汇编——《大清会典》和《清朝通典》
        2.3.3 “轨物程式”的部门法规——工部各类则例
        2.3.4 清代古迹修缮的基本流程
3 毕沅古迹保护事迹总述
    3.1 毕沅及其幕府概述
        3.1.1 毕沅生平及为官经历概述
        3.1.2 毕沅在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3.1.3 毕沅幕府对古迹保护的重要支持
    3.2 毕沅所处时代的陕西
        3.2.1 乾隆时期陕西疆域及行政区划
        3.2.2 乾隆时期陕西主要官员及其职责
        3.2.3 乾隆时期陕西人口、粮储及财政收入
        3.2.4 陕西境内清代以前古迹数量
    3.3 毕沅古迹考察、研究及保护实践总览
    3.4 毕沅对古迹的游历考察
    3.5 毕沅与古迹相关的研究及创作
        3.5.1 陕西古迹之总览——《关中胜迹图志》
        3.5.2 陕西碑刻之辑考——《关中金石记》
        3.5.3 毕沅组织编修的陕西地方志
        3.5.4 毕沅以陕西古迹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3.6 毕沅对古迹开展的保护实践
    3.7 小结
4 毕沅对陕西陵墓的保护及整修
    4.1 清朝对历代陵墓的态度和差异性保护
    4.2 清朝陵墓保护的相关制度及措施
        4.2.1 岁奏制度
        4.2.2 祭祀制度
        4.2.3 守护制度
        4.2.4 维修制度
        4.2.5 惩罚制度
    4.3 毕沅对陕西百余座陵墓的保护
        4.3.1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背景及缘起
        4.3.2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始末
        4.3.3 毕沅为陕西陵墓开展的五项保护措施
        4.3.4 毕沅为陕西陵墓立碑情况
        4.3.5 与立碑相配合的其他保护措施
        4.3.6 毕沅保护陕西陵墓的历史意义
    4.4 毕沅对唐太宗昭陵的保护及修缮
        4.4.1 毕沅保护唐昭陵缘起
        4.4.2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九年历程
        4.4.3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六项举措
        4.4.4 毕沅保护唐昭陵的历史意义及重要影响
5 毕沅对陕西坛庙祠宇的保护及整修
    5.1 清代的祭祀观念与祭祀场所
        5.1.1 清代国家祭祀的空间载体
        5.1.2 清代地方祭祀的空间载体
    5.2 清代坛庙保护的相关制度
        5.2.1 祭祀制度
        5.2.2 巡查守护制度
        5.2.3 保养维护制度
        5.2.4 修缮制度
        5.2.5 惩罚制度
    5.3 毕沅对华阴西岳庙的整修
        5.3.1 修缮工程背景
        5.3.2 修缮工程始末
        5.3.3 修缮理念及具体举措
        5.3.4 工程经费及来源
        5.3.5 《华岳庙全图》的绘制与进献
        5.3.6 毕沅修缮西岳庙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6 毕沅对陕西城垣的保护及整修
    6.1 清人对待城垣的态度
    6.2 清代城垣保护制度
        6.2.1 岁奏制度
        6.2.2 勘察及审核制度
        6.2.3 维修制度
        6.2.4 工程验收及报销制度
        6.2.5 保固及赔修制度
        6.2.6 预防性保护制度
    6.3 乾隆时期的全国性城垣整修风潮
    6.4 乾隆中后期陕西城垣整修概况
    6.5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整修
        6.5.1 西安城垣概述
        6.5.2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始末
        6.5.3 毕沅对西安城垣的修缮理念和主要方法
        6.5.4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五项举措
        6.5.5 毕沅整修西安城垣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7 毕沅对其他类型古迹的保护及整修
    7.1 毕沅对西安碑林的保护及整修
        7.1.1 西安碑林概况
        7.1.2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始末
        7.1.3 毕沅整修西安碑林的六项举措
        7.1.4 毕沅整修碑林的历史意义和后续影响
    7.2 毕沅对崇圣寺的保护及整修
        7.2.1 崇圣寺概况
        7.2.2 毕沅重修崇圣寺始末
        7.2.3 毕沅重修崇圣寺的四项举措
        7.2.4 毕沅整修崇圣寺的主要特点
    7.3 毕沅对灞桥的两次重建和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7.3.1 灞桥概述
        7.3.2 毕沅修建灞桥始末
        7.3.3 毕沅第一次重建灞桥的举措
        7.3.4 毕沅第二次重建灞桥的构想
        7.3.5 毕沅恢复汉唐名胜的愿望
8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时代理念及历史地位
    8.1 毕沅古迹保护的基本特征
        8.1.1 重视古迹价值的发掘——尤以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为主
        8.1.2 以“化育人物”为理念进行古迹文化传播和修缮改造
        8.1.3 强调古迹及其保护行为的延续性
        8.1.4 制度框架下以文人官员为主导的古迹保护模式
        8.1.5 以构建“理想天下”图景作为古迹保护的长远目标
    8.2 毕沅保护不同类型古迹所反映的时代理念及行为逻辑
        8.2.1 毕沅的古迹保护与其时代之间的关系
        8.2.2 从先贤不朽到古今相承——清代陵墓保护与家国信仰的构建
        8.2.3 信仰符号与等级秩序——清代坛庙保护及修缮的内在逻辑
        8.2.4 安危、赈济、观瞻——清代城垣保护的矛盾性及价值取向
        8.2.5 激进的复兴——以“改造”为古迹赋予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8.3 毕沅在中国古迹保护历史上的地位
9 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多维比较
    9.1 清代古迹保护思想及多维比较
        9.1.1 清代古迹保护的思想
        9.1.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
        9.1.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的思想
        9.1.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2 清代古迹保护制度及多维比较
        9.2.1 清代古迹保护的制度规程
        9.2.2 欧洲同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及法规
        9.2.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制度及法规
        9.2.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3 清代古迹保护机构及多维比较
        9.3.1 清代古迹保护的相关机构及人员
        9.3.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9.3.3 民国时期古物保护机构
        9.3.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4 以毕沅为代表的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多维比较
        9.4.1 清代古迹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2 17-19 世纪欧洲文化遗产学者及学术成果
        9.4.3 民国时期文物保护学者及学术成果
        9.4.4 比较结果与反思
    9.5 反思:清代古迹保护与欧洲及民国的对比结果
10 清代古迹保护及毕沅事迹的现实启示
    10.1 古今文明的重大变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需求
    10.2 文化遗产保护的恒久期望、阶段性问题与应对
    10.3 清代古迹保护的现实启示
        10.3.1 尊重文化遗产的差异化价值评估并彰显核心价值
        10.3.2 辩证看待文化遗产修缮中的“真实性”
        10.3.3 信息视角下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复建”行为
        10.3.4 重视文化信仰的隐形作用并积极引导构建
        10.3.5 推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和社会参与
        10.3.6 关注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
        10.3.7 加强遗产保护领域的“以工代赈”活动
        10.3.8 聚焦遗产保护的前提与目标——国泰民安
1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 3: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图录
    表录
    附表
    附文
    附图
致谢

(3)基层政府的卫生治理能力与健康扶贫 ——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健康扶贫
        二、内卷化
        三、卫生治理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可行能力理论
        二、治理理论
第二章 健康扶贫的卫生治理能力框架
    第一节 逻辑起点:从治理体系到卫生治理能力
        一、健康扶贫的政策体系:从健康贫困到健康可行能力
        二、健康扶贫的研究视角:治理体系还是治理能力?
    第二节 要素构建:卫生治理能力的四个维度
        一、卫生财政能力
        二、服务供给能力
        三、利益协调能力
        四、卫生政策能力
    第三节 四维匹配:健康扶贫的卫生治理能力机制
        一、卫生财政能力与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可持续
        二、服务供给能力与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瞄准度
        三、利益协调能力与基层医疗机构网络可及性
        四、卫生政策能力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健康扶贫的卫生治理能力实践:金寨县案例
    第一节 金寨县基本县情
        一、金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金寨县贫困状况
    第二节 金寨县健康扶贫实践
        一、综合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三保一兜一补”
        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一增一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络——“四个一”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一控一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卫生治理能力与健康扶贫内卷化
    第一节 健康扶贫困境:内卷化
    第二节 医保兜底的可持续性降低与卫生财政能力缺陷
        一、弱可持续性:综合医疗保障体系的内卷化
        二、卫生财政能力缺陷: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
    第三节 医疗服务精准供给的模糊性与服务供给能力缺陷
        一、低瞄准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内卷化
        二、服务供给能力缺陷:供给主体与供给方式
    第四节 医疗机构辐射能力的局限性与利益协调能力缺陷
        一、低可及性: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内卷化
        二、利益协调能力缺陷:部门协调与机构协调
    第五节 公共卫生供给质量的降低与卫生政策能力缺陷
        一、质量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卷化
        二、卫生政策能力缺陷: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卫生治理能力破解扶贫内卷化
    第一节 充足卫生财政能力,提高医疗保障的可持续性
        一、拓宽筹资渠道,丰富资金来源
        二、优化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第二节 完善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瞄准度
        一、鼓励多元参与,扩大供给范围
        二、创新服务方式,促进精准供给
    第三节 优化利益协调能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可及性
        一、协调部门利益,合理配置资源
        二、协调机构利益,推进分级诊疗
    第四节 增强卫生政策能力,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一、调整政策目标,匹配供给能力
        二、抓好政策落实,提升服务质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
        1.1.1 花市手工艺文化研究的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 研究文献综述
2 花市手工艺文化的发展
    2.1 形成至兴盛期:明代至民国中期
        2.1.1 明代以前的花市地区
        2.1.2 形成发展期:明清时期
        2.1.3 兴盛期:1912-1936
    2.2 衰落至重生期:1937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2.2.1 衰落期:1937-1949
        2.2.2 重生期: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2.3 转型至复兴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
        2.3.1 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
        2.3.2 复兴期:21世纪至今
    本章小结
3 北京花市地区手工艺的代表性品类
    3.1 北京绢花
        3.1.1 发展历程
        3.1.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1.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1.4 传承与保护
    3.2 北京料器
        3.2.1 发展历程
        3.2.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2.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2.4 传承与保护
    3.3 北京玉雕
        3.3.1 发展历程
        3.3.2 制作工艺及流程
        3.3.3 品类和艺术特色
        3.3.4 传承与保护
    本章小结
4 花市手工艺文化变迁过程的启示
    4.1 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的价值
        4.1.1 历史文化价值
        4.1.2 艺术审美价值
        4.1.3 经济开发价值
    4.2 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面临的问题
        4.2.1 制作原料匮乏,规模萎缩
        4.2.2 市场运营不足,销路困难
        4.2.3 学艺人才缺失,传承受阻
    4.3 探索花市手工艺文化复兴之路
        4.3.1 开拓宣传渠道,增强品牌效应
        4.3.2 加强生产性保护,实现手工艺产业化
        4.3.3 打造花市手工艺区域特色文化景观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文献综述
附录B 访谈记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论文中插图出处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多重空间广场舞活动功能研究 ——以吉林市广场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吉林市广场舞活动的多重空间概述
    (一)广场舞户外活动空间
    (二)广场舞数字活动空间
    (三)广场舞舞台活动空间
二、多重空间广场舞活动概述
    (一)户外空间广场舞活动概述
        1.户外空间广场舞活动人群特征
        2.户外空间广场舞人群活动时间
        3.户外空间广场舞人群加入途径
        4.户外空间广场舞活动内容
        5.户外空间广场舞动作特点
    (二)数字空间广场舞活动概述
        1.数字空间广场舞活动人群特征
        2.数字空间广场舞人群活动时间
        3.数字空间广场舞人群加入途径
        4.数字空间广场舞活动内容
        5.数字空间广场舞动作特点
    (三)舞台空间广场舞活动概述
        1.舞台空间广场舞活动人群特征
        2.舞台空间广场舞人群活动时间
        3.舞台空间广场舞人群加入途径
        4.舞台空间广场舞活动内容
        5.舞台空间广场舞动作特点
三、多重空间下广场舞活动功能分析
    (一)户外空间广场舞活动功能分析——满足人人跳舞的“普及”功能
        1.户外空间广场舞活动“普及”功能的影响分析
        2.户外空间广场舞活动“普及”功能的作用分析
    (二)数字空间广场舞活动功能分析——发展人人创舞的“推广”功能
        1.数字空间广场舞活动“推广”功能的影响分析
        2.数字空间广场舞活动“推广”功能的作用分析——媒介记忆下的认同建构
    (三)舞台空间广场舞活动功能分析——实现人人学舞的“引领”功能
        1.舞台空间广场舞活动“引领”功能的影响分析
        2.舞台空间广场舞活动“引领”功能的作用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会馆剧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会馆剧场相关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会馆及其剧场的兴建
    第一节 会馆概述
        一、会馆的兴衰
        二、会馆的分类
        三、会馆的分布
    第二节 会馆的功能与剧场的创建
        一、会馆功能概说
        二、会馆剧场的创建缘由
        三、会馆剧场的创修经费
第二章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建筑形制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发展历程与遗存
        一、会馆剧场的演变
        二、会馆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会馆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设置
        二、会馆剧场的建筑特征
第三章 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布局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第四章 南方地区的会馆剧场
    第一节 剧场的布局
        一、空间布局
        二、平面局部
    第二节 剧场的建筑形制
        一、剧场的建筑特征
        二、典型剧场举隅
        三、正面看楼与看台
        四、过街剧场
第五章 室内会馆剧场
    第一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遗存
        一、现存室内会馆剧场
        二、碑刻及文献载录的室内会馆剧场
    第二节 室内会馆剧场的特征
        一、时空分布
        二、建筑形制
        三、室内会馆剧场与戏园之比较
第六章 娱人小剧场
    第一节 娱人小剧场的遗存
    第二节 娱人小剧场的特征
        一、出现时间及功能
        二、剧场的空间设置
        三、戏台的建筑形制
        四、观剧场所的设置
第七章 会馆剧场的建筑装饰
    第一节 匾额与楹联
        一、匾额
        二、楹联
    第二节 雕塑与彩绘
        一、雕塑
        二、彩绘
第八章 会馆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会馆剧场的演剧类型
        一、祭祀演剧
        二、行业演剧
        三、团拜演剧
    第二节 剧场及演剧活动的管理
        一、剧场的租用
        二、演剧活动的管理
        三、戏资的来源
    第三节 商路与戏路:会馆剧场的演剧与戏曲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现存会馆剧场名录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甘肃省健康城市建设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生态环境状况
        2.3.1 空气质量状况
        2.3.2 水环境状况
        2.3.3 其他相关环境状况
    2.4 甘肃省医疗卫生状况
    2.5 甘肃省健康城市发展历程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指标权重确定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3 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据预处理
    3.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4.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3.4.3 由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
    3.5 健康城市评价指数的确定
4 甘肃省健康城市建设水平评价
    4.1 甘肃省健康城市的总体水平评价
        4.1.1 健康城市建设的指数分析
        4.1.2 健康城市建设水平的空间分布
    4.2 甘肃省健康环境建设水平评价
        4.2.1 健康环境指数分析
        4.2.2 健康环境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4.3 甘肃省健康社会建设水平评价
        4.3.1 健康社会指数分析
        4.3.2 健康社会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4.4 甘肃省健康服务建设水平评价
        4.4.1 健康服务指数分析
        4.4.2 健康服务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4.5 甘肃省健康人群建设水平评价
        4.5.1 健康人群指数分析
        4.5.2 健康人群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4.6 甘肃省健康文化建设水平评价
        4.6.1 健康文化指数分析
        4.6.2 健康文化建设水平空间分布
5 甘肃省健康城市建设水平提升对策
    5.1 健康环境水平提升对策
    5.2 健康社会建设水平提升对策
    5.3 健康服务水平提升对策
    5.4 健康人群水平提升对策
    5.5 健康文化水平提升对策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甘肃省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2:甘肃省健康城市评价指标解释
附录3:数据指标标准化处理
附录4:各评价因子一致性检验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晚清民国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飞地”的概念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晚清民国时期飞地的分布情况
    第一节 晚清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分布情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分布的情况
        一、第十五行政督察区各县境内飞地分布情况
        二、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境内飞地分布情况
    第三节 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的分布特征
第二章 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 飞地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飞地存在的影响
        一、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飞地的治理
    第一节 飞地治理缘起
    第二节 飞地治理过程
        一、第十五行政督察区飞地的治理过程
        二、第十四行政督察区飞地的治理过程
    第三节 飞地治理的基本特征、经验和教训
        一、飞地治理的基本特征
        二、飞地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后记

(9)基于SNA的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以苏州旺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1.1.2 苏南乡村旅游地发展背景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
        2.1.2 社会网络分析(SNA)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2.1 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研究进展
        2.2.2 社会网络分析(SNA)研究进展
        2.2.3 研究评述与本研究思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NA模型构建与景观空间综合分析
    3.1 SNA模型基本要素
    3.2 景观空间网络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3.2.1 景观空间网络模型构建
        3.2.2 景观空间网络模型分析
    3.3 个体行为网络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3.3.1 个体行为网络模型构建
        3.3.2 个体行为网络模型分析
    3.4 景观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有效性分析
        3.4.1 景观物质空间层面分析——基于景观空间网络模型
        3.4.2 景观社会需求层面分析——基于个体行为网络模型
        3.4.3 结合景观物质空间层面与社会需求层面的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NA的苏州旺山村景观空间综合分析
    4.1 案例地概况
        4.1.1 区位及旅游发展进程
        4.1.2 旅游开发进程
        4.1.3 主要景观空间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旺山村景观物质空间分析——基于景观空间网络模型
        4.3.1 景观空间网络模型构建
        4.3.2 景观空间网络特征分析
        4.3.3 旺山村景观物质空间分析
    4.4 旺山村景观社会需求分析——基于个体行为网络模型
        4.4.1 个体行为网络模型构建
        4.4.2 个体行为网络特征分析
        4.4.3 旺山村村民与游客景观社会需求分析
    4.5 旺山村景观空间规划现状——基于“空间-需求”的综合分析
        4.5.1 景观空间系统整合度较低且可达性较弱
        4.5.2 景观物质空间无法满足群体的需求与感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NA的苏州旺山村景观规划策略
    5.1 规划思路与规划目标
    5.2 构建单元环状景观网络,增强景观空间系统性
        5.2.1 提取旅游地景观要素
        5.2.2 构建单元环状景观网络
    5.3 强调景观功能的适应性,满足群体多元需求
        5.3.1 实现景观功能多维度化
        5.3.2 营造多层次情景式空间
        5.3.3 设计引导性景观空间社会活动路线
    5.4 注重多元参与规划过程,提升景观的社会价值
        5.4.1 增强规划者与村委、村民的良性互动
        5.4.2 获取和认知群体景观需求与审美意识
        5.4.3 构建群体全过程参与景观规划更新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10)天使在行动——东川健康扶贫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上篇扶贫路上的承诺
    一
    二
中篇扶贫路上的践行
    一
    二
    三
    四
下篇扶贫路上的英模
    一
        1
        2
        3
    二
        1
        2
        3
尾声

四、北京龙潭社区2000~2004年健康档案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D]. 朱英茜. 江南大学, 2021(01)
  • [2]毕沅与陕西古迹保护 ——兼论清代古迹保护的观念、制度及方法[D]. 陈斯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层政府的卫生治理能力与健康扶贫 ——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D]. 余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北京花市手工艺文化历史变迁研究[D]. 郭明晖.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8)
  • [5]多重空间广场舞活动功能研究 ——以吉林市广场舞为例[D]. 许馨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会馆剧场研究[D]. 高扬励.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甘肃省健康城市建设水平测度及对策研究[D]. 刘文.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四川北部巴中广元二市晚清民国飞地研究[D]. 尚言言. 西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SNA的苏南乡村旅游地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以苏州旺山村为例[D]. 葛妍.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3)
  • [10]天使在行动——东川健康扶贫纪实[J]. 朱曦. 滇池, 2019(10)

标签:;  ;  ;  ;  ;  

北京龙潭社区2000-2004年卫生档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