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国际会议新闻

两条国际会议新闻

一、国际会议消息两则(论文文献综述)

何志琼[1](2021)在《明要素,叙事实——新闻消息写作指导》文中指出新闻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给我们带来最新资讯。通过新闻,我们可以为奥运健儿夺冠振臂高呼、为袁隆平爷爷的离世扼腕叹息、为流量明星的"人设翻车"瞠目结舌……但写好一篇新闻稿绝非易事,除了需要客观还原事件的经过外,还要讲究一定的写作原则。本期,就让我们从两则新闻中,一起来学习如何进行新闻消息写作吧!

王丽霞,朱晓月[2](2021)在《文字消息背后的微观政治理念呈现与应用策略研究——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为例》文中指出消息是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它凭借"短平快"的优势成为在新闻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运用最为广泛的新闻体裁。每年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人们称为"豆腐块"的消息,常常收获让人惊艳的目光。在2020年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两则获得一等奖的文字消息,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们能够以微观政治视角为切入点,反映宏大的政治主题。

李泳思[3](2020)在《公报文种的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秘书学、公文学、应用文体学等相关理论作为参照或支撑,以中共中央人民政府网、外交部、统计局、新华社、人民网等官网所发布的公报为案例,运用历史研究法、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公报进行全面的研究,不仅探索了公报文种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而且对公报的基本属性、定义界定、分类标准与类别、语言特点和逻辑结构、写作技巧、相似文种辨析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从历时的角度发现在中国古代公文诏族和榜族文种中可见公报的雏形,近当代的“示”“布告”“通告”文种的功能曾与公报相近或相似。其次,通过分析得出公报具有告知性、权威性、决议性、统计性、联合性的基本属性,将公报的定义界定为“公报适用于向社会各界传达和告知经会议决定或者调查统计的重大且权威的事项”。再则,以公报形成方式和具体内容作为分类标准,将公报分为会议公报和统计公报两大类。同时,对比分析了与公报相似的人民政府公报、公告的异同,认为应从性质、功能、发文机关级别和发文内容进行辨析。最后,根据案例分析了公报在版头、主体、版尾等部分的共性,并从公报语言特点和正文逻辑结构两方面总结了不同类型公报的个性,从而得出不同类型公报的写作技巧,并尝试拟制了相应的写作模板。

王瑞超[4](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三从四德”的礼教道德要求将女性置于屈从的地位,传统社会妇女的主要职责也始终是辅佐夫婿、教育子女等家庭义务。在这一道德标准的衡量与牵引下,女性几乎完全被禁锢于家庭这一私人生活领域之内。长久的家庭生活将传统女性与社会职业领域隔断,使得她们成为男性眼中肢体纤弱、思想狭隘、意志柔弱、优柔寡断的弱势群体。在现代人的认知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律活动的参与者仿佛只有男性,女性几乎完全被排除出法律相关活动之外。有关中国传统社会真实的女性法律活动者记述模糊、含混,甚至有关传统女性与法律活动的记载亦零星,犹如沧海之一粟。女性正式获得官方允准参与法律职业的空白局面直到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修改律师法,去除了对律师执业资格的性别限制始被打破。自1927年中国女律师被准许执业至今已经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回望中国女子法学教育以及女律师的沉浮变迁可以发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国家教育与社会职业不断发展完善的根本保障。就女性法律职业而言,尽管历史演进过程中女律师的发展状态各不相同,但性别差异及其带来的男女职位差距却始终存在,女律师始终无法突破职业进路中的玻璃天花板。始终存在的性别差异的背后,是女性法律职业者无法回避的来自工作与婚嫁家庭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是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女性法律职业者的必然经历。本文以女性法律职业人中的典型代表——女律师为例,通过对民国时期律师制度的演进、上海女子法政教育、上海女律师及其执业状况的梳理与考察,探寻民国女律师兴衰沉浮的历程。通过对女律师发展进程的历史审视,进而找出中国女性法律职业者弱势地位形成的历史成因,以期启发当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民国上海女律师的兴起。随着西方国家的军事入侵,律师制度在领事裁判权的庇护下,通过租界进入中国。为了收回法权,清政府变法修律引入律师制度。辛亥革命的爆发,使这一制度未来得及实施。民国政府初建后即颁布《律师暂行章程》,律师制度在我国最终建立起来,然而这一章程明确地将女性排斥在律师行业之外。1912年通过的《律师暂行章程》只赋予男性律师从业资格,女律师被排斥在外,直至1927年7月23修订后的《律师章程》公布,律师职业的性别限制被彻底打破。这一权力的实现过程始终以男性为主导,中国女性表现得沉默而被动。中国女律师执业资格实现的背后力量凸显了中国“赋权式”女性解放运动的性别悖论。第二章介绍了与女律师职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民国女子法政教育的开展情况。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近代女子教育诞生于外国人创办的教会女子学校中,女子学校教育的对象是社会的上层女性。上海的女子法政教育脱胎于这一教育理念中,同样也在艰辛的努力中形成自己的模式。早期女子法政教育带有极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争取女权,实现完全参政权是这些法政学校创办的根本目的,这种实用主义体现在近代女子法政学校的方方面面,“速成”“预备”“参政权”等字眼异常醒目。凭借不服输的个性和努力,法学院女学生在学业上追求卓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她们见识前瞻,让同校的男同学汗颜。考察法学院女学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她们在职业的选择上同今天的法学院女学生相似,同样可以选择与法律专业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多种工作,但律师职业似乎更加被她们偏爱,很多法科女毕业生直接会选择律师这一职业。第三章立足民国实际,通过对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执业状况的考察,追溯第一代女律师在案件代理中遭遇的困境,找出中国女性法律执业者弱势地位形成的历史成因,以期启发当下。随着民国女律师的出现,中国女性参与法律职业的近乎空白状态终于被打破,成为中国男女在法律职业上平等之起点。由于“赋权”式执业资格的实现方式,女律师执业权利实现后的经营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初入职场的女律师备受时人瞩目,但旧有的律师评价体系仍旧用“女流之辈”这类标签,高傲地认为妇女与法律职业是相矛盾的。民国女律师在执业过程中要同时克服来自时代、自身以及同业男性律师三重困境。面对既存的男性律师网带来的压力,她们没有甘心屈居“他者”的地位,反而调动一切资源开展业务,试图跻身民国律师中的佼佼者行列。第四章描述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的职业生涯。女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更多地展示了自己作为女性的特别责任,她们将维护女权、提高妇女地位当作自己从事律师行业的初衷和动力。同时,在执业过程中,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妇女事业中。女律师本着维护女权的执业初衷,在执业过程中积极加入妇女组织,并利用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参与了大量的女权保障活动。在执业生涯中,同样本着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使命感从业,受到了妇女界的广泛认可。加入妇女团体之后,她们积极参与社会改造,真正为妇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较为突出的例子是以女律师为代表的妇女团体对中国近代刑法演进中“通奸罪”的贡献。作为新兴的职业女性,社会各界给予她们不同于男性的评价标准,女律师的社会评价较男律师要高。除了诉讼业务以外,她们也同样参与到法律顾问等非诉讼业务。由于人数、从业时间、律师职业特点本身的影响,她们的职业圈子狭小,力量相对薄弱。第五章讲述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的幕后人生。女性走上律师这条执业道路固然离不开法律的开放,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种种教育资源和工作环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女律师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家庭背景因素的重要影响。女律师鲜明特立的性格让她们对自由、平等、维权等等意识较之一般女性更加强烈。她们的家庭背景既为她们走上律师道路开阔了视野,也为她们提供了物质基础。女律师的婚嫁观念以及婚嫁情况恰好反映出她们的独立、自主的时代新女性一面,因而加以提及。女律师的婚嫁观念以及配偶从很多层面都更能反映她们在所处时代的社会地位。民国时期上海的律师在从事律师业务活动的同时也十分关注社会政治,并以其独特的身份参与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国家存亡攸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时,上海律师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也越来越直接,越来越踊跃。

李梦玲[5](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汪钲[6](2020)在《试论《荷马史诗》隐喻的逻辑结构和语义类型 ——兼论《荷马史诗》转喻》文中研究表明《荷马史诗》作为西方人文浪漫主义精神的滥觞,一直以来都受到西方专家学者的关注,亚里士多德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其作品中也经常以史诗的例句作为材料,其中对史诗语言上的研究也是被各方面大家所赞赏,本文主要在众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上对罗念生、王焕生两位先生翻译的荷马史诗中其隐喻的逻辑结构与语义类型进行分析探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将主要着重于罗、王两位先生翻译的《荷马史诗》中希直译本,由于本文是语言逻辑领域的研究,是对语言使用中思维问题的探索,因此,使用直译版本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对原本语言思维的忠诚。本文首先从史诗历史背景、隐喻研究方面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意义三方面对文章的论题进行陈述;其次从隐喻研究的概念入手,总结并探讨中西方学术史上对隐喻的研究,主要论述以前众多学者对隐喻的类型与逻辑结构所做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笔者根据罗念生、王焕生直译的《荷马史诗》为依据,从中梳理筛选出相关例句,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还会以英文版本的译本进行隐喻研究中的相关参考,此外,笔者会在文中进行相关个例的讲解,进而分析其中隐喻的类型与结构,这一点将会用到案例分析法。同时,本文还会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共同分析隐喻的相关特征,并对隐喻各种类型的数量进行一个列表的综合分析。由此可见,本文将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本文所使用的理论是在总结前辈学者对隐喻结构的探讨之上综合而成的,主要借用黄卫星关于比喻修辞结构的逻辑分析思想与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对史诗中的隐喻进行一个理论上的逻辑分析。除此之外,还将对隐喻的语义类型进行探究。从史诗中隐喻的本体语义类型入手分析,找出其中使用较多的本体语义类型,其次再从喻体语义内容出发,根据前文对隐喻结构的分析,探究喻体语义中事物性、事件性喻体语义类型的比例,并对喻体语义类型做一个定量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史诗中的隐喻形式主要分为词汇型隐喻、摹状型隐喻、类比型隐喻、事件型隐喻、混合型隐喻和象征型隐喻这六大类型。“荷马式比喻”是结构上以摹状型隐喻以及混合型隐喻为主体、语义上多以自然事物为喻体的气势磅礴,想象诡谲的一种语篇混合式隐喻。此外,在对隐喻、转喻数量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雅各布逊关于“双轴理论”的论述对于文学文本来说并非是通用的。

吴敏[7](2020)在《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作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类信息文本,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语文学科的发展,新闻作品教学越来越重要,已经不能被忽视。但是,现如今新闻作品教学在目标、资源、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正确认识新闻作品“教什么”与“怎么教”。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一定不足,缺少对语文教育新形势下新闻作品教学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本次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次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新闻作品及其相关概念,探讨了多维视野下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语文教育新形势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第三部分,结合教材新闻作品选编分析与新闻作品教学现状调查,探讨现阶段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的问题及成因。首先,通过回溯新闻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发展史与分析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的选编,总结出教材中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与选文时效性欠缺、单一化等不足。其次,通过中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现阶段新闻作品教学存在多数教师具备一定新闻素养,但阅读取向集中;教学目标僵化,思维目标尤为欠缺;教学资源以教材选文为主,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开发;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新闻作品教学自评良好,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最后,进一步思考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现状,探讨问题成因。第四部分,在中学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语文核心素养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第一,通过完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关注新闻研究动态及热点、增强教学意识以及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基础;第二,在熟悉课标学习要求、明确教材重点、关注体裁特征、探究篇目个性以及重视思维品质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目标,契合新闻作品特色价值;第三,通过捕捉新闻热点、选择多元新闻语料、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教学文本的活性,丰富学生新闻阅读体验;第四,转变现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供思维模型、运用比较阅读、综合学习活动等既符合新闻作品特性又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方法实现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甄跃达[8](2020)在《傅山道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傅山是明末清初值得关注的一位学术大师。以往的研究过于重视其遗民和启蒙思想家身份,而对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认识不足。该文论证傅山道学概念的成立,以此解读其思想在明末清初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独特意义,深化明清之际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明末清初精英士人的思想,呈现出在自由思考中走向现实主义的总体倾向;而“一般思想、知识和信仰的世界”,呈现出更强的世俗化特征。傅山的家乡山西,地理区域性突出,多民族聚居,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时代和地域的这些思想文化特征,通过世代的累积和个人的经历,塑造了傅山偏好道家道教的思想倾向。即使他的被后世视为遗民行为的反清活动,也是以道家道教思想为指导的。探讨傅山的道学思想,首先需要分别探讨其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然后分析二者能否统合为道学思想。在道家思想部分,傅山突出了“道”的本体地位。为阐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关系,他以“精”作为“道”和“气”之间的概念:道中有精,气由精生,经验世界由气生成。在这种认识下,傅山指出人对经验世界存在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两种经验认知;个人回归于道的总体规划是“性修反德”,但此过程中也要打破经验认知,回归“真知”。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双重建构,也使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事功思想兼具入世和出世的双重特征。当然,在构建其道学思想过程中,他对老庄之学和黄老道之学的思想都有吸收。傅山确实有宗教信仰,而且他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认识都处于时人的前列。傅山师从郭静中,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藏精华》中的丹亭真人传道密书和《玄机口诀》,在内丹思想上与《傅山全书》所见傅山的内丹思想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傅山纂录两部道书的可能性较大,但支持这种认识的文献证据尚不够充足。傅山的道教思想有比较明显的全真教特征,“性命兼修,修性为先”。他会通道教内丹学、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思想,是对道教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道学”概念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道学思想是傅山思想的核心,由此形成了他以“觉”为核心的学术思想。“觉”兼具信仰和学术理性双重特征。它可以被视为北方士人在经世致用的时代潮流下,突破了宋明理学学术体系的一项学术成就。傅山在道学思想的基础上诠释和吸收先秦儒、墨、名等家的思想,并大力批判宋明诸子的理学思想。傅山的道学思想借鉴佛教思想之处实多,但在宇宙论问题上始终站在道家思想的立场上。道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蕴含了道的应用和表达问题。傅山的医学思想以人体“水火互藏”说为基础,因此重视人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由于个体的精神状况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较大,所以他在思考“道”与“术”的关系时,注重具体的“世”的背景。傅山不仅对人的表达问题有深刻思考,而且对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规律也有自己的探索。他在文学和书法上追求“自然”境界,显示了其文艺思想的道学特征。

石磊[9](2020)在《楚国舆论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舆论战虽然是在近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概念,但是作为一种与武力战并存的制外对抗形式,在中国古代便受到了广泛地运用。楚国的历史贯穿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几个诸侯国之一,楚国几乎一直处于斗争的中心,在此期间开战了卓有成效的舆论战,有力的推动了国家的发展,维护了政治稳定。但是先秦时期的舆论战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成果不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且与当下国际形势有相当程度的吻合,舆论战的研究将能为当下的舆论战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参见了张正明、刘玉堂、朱金平等学者有关楚国历史以及舆论战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访谈法等方法。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回顾了国内外关于舆论战的研究成果,说明了研究原则、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对“楚国”、“舆论战”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和界定,阐释了“议程设置”、“说服”和魔弹论相关传播理论。第二章还原了舆论战开展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时代观念和文化方面进行了说明,对楚国历史划分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并提出春秋时期的是为了进取和争霸,而战国时期的舆论战则是为了防守和制衡。第三章梳理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关联楚国的舆论战,重点阐述了楚国开展的制外舆论战战法,简略总结了他国对楚国开展的舆论战战法。第四章对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楚国所开展的舆论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罗列。第五章从舆论战的实施主体、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楚国开展的舆论战进行了效果评估。第六章从楚国开展舆论战成败的实际出发,提出了针对当下中国应对国内外变法的舆论战措施。余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疏漏之处。

朱凤强[10](2019)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6年5月成立的中共中央南京局,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南京的代表机关,也是中共领导国统区部分省市及香港地区开展工作的指挥中心。南京局在解放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本文以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这一重要的历史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成立原因、历史作用等进行全面梳理。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共中央南京局成立的相关问题。一是考察其成立时面对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美苏对华政策,国民党在战后的政策及中共的应策。二是对其组织及其职能进行梳理,主要分析其组织分工、机构设置等。第二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谈判工作。面对着严峻的内战危险,南京局遵循中央“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立即开展和平谈判。一是中原调停,缓解了中原局势,为中原军队突围赢得了时间;二是东北调停,主动让出长春,争得了六月休战的宝贵时间,实现短暂的和平,为军事上扭转局面赢得时间;三是谈判黄河归故,粉碎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阴谋;四是支持第三方面为和平而斡旋,虽然斡旋失败,但却加强和改善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与合作。第三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统战工作。随着各民主党派的纷纷成立,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中共一方面竭力关照进步民主人士,并通过民主人士,对国民党部分军官做策反工作,成效显着。同时,中共团结各进步党派,谴责国民党的暴行,共同抵制非法“国大”的召开,拒不承认非法宪法,拒不参加改组政府,开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良好互动模式。第四章主要介绍南京局在第二条战线开辟过程的作用。南京局为第二条战线的酝酿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了“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如“六二三”运动、反美抗暴运动等;二是发动工人进行经济与政治斗争,并支援学生爱国运动;三是领导农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各地根据不同情况,隐蔽精干,等待时机;有组织地开展反“清剿”运动和反“三征”斗争;随着局势的发展,有规模地发动斗争,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第一条战线。第五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宣传工作。南京局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在国统区大力宣传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主张,为此,南京局高度重视,一是形成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办报纸、建立新华社分社等;二是坚持正确的宣传政策,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共求和平反内战的政策,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事实反击国民党的诋毁,同时,注重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水平;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影响。在加强国内宣传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接见国外朋友和记者,联系国际团体及国际会议,主动阐述中共的政策,争取国际民主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结语部分主要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以及经验与特点。根据前五章的研究,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总结其经验及特点,阐释美苏调整对华政策,南京局对和平的最后努力及南京局使命的结束。

二、国际会议消息两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会议消息两则(论文提纲范文)

(1)明要素,叙事实——新闻消息写作指导(论文提纲范文)

知识卡片
    一、新闻消息的含义及特点
    二、新闻消息的结构
群读取经
    任务挑战卡一:
        2021年IEEE认知发展与机器人学习国际会议在北大开幕
        内容解析
    任务挑战卡二:
        中国剑客包揽四金游泳选手惊险获胜
        技法解析
        1.主题要鲜明
        2.标题要简明醒目吸引人
        3.结构要合理,详略要得当
        4.语言要简明
写作实践

(2)文字消息背后的微观政治理念呈现与应用策略研究——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观政治的内涵
二、微观政治与新闻的关系
    (一)宏观政治在新闻方面的应用困境
    (二)微观政治在新闻方面的应用前景
    (三)获奖文字消息分析
    (四)获奖作品亮点总结与微观政治理念体现
三、微观政治理念在新闻业的应用策略
    (一)双元政治观念交融
    (二)立足人民所在的大地上
    (三)时代意义与新闻价值的交融
    (四)注重受众反馈
四、结语

(3)公报文种的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公报文种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公报文种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 公报文种的变化特点与规律
第二章 公报的基本属性与定义
    第一节 现行公报文种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 公报的基本属性
    第三节 公报的定义
第三章 公报的功能及分类
    第一节 公报现行分类标准及类型
    第二节 公报再分类标准及类型
第四章 公报文种与人民政府公报、公告的辨析
    第一节 公报文种与人民政府公报的辨析
    第二节 公报文种与公告的辨析
第五章 公报的写作
    第一节 公报写作的构成模块
    第二节 各类型公报公文语言研究
    第三节 各类型公报逻辑结构及写作模板研究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民国上海女律师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律师制度初创与早期律师行业
        一、中国律师制度的初创与律师资格
        二、早期律师行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 女律师执业资格的实现进程
        一、民国上海女律师产生的独特背景
        二、女律师执业权利的实现过程
    小结
第二章 民国上海女子法政教育
    第一节 女子法政学校教育背景
        一、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对象
        二、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理念
    第二节 民国上海早期法政教育的开展
        一、女子法政速成科
        二、女子法政学堂
        三、女子法政讲习所(女子法政学校)
    第三节 法政学院女生与女律师
        一、民国女律师的法政出身
        二、法科女生的个人素养
        三、法科女生的职业选择
    小结
第三章 民国上海女律师的执业困境与成就
    第一节 男权话语下的女律师职业形象建构
        一、备受瞩目的职场新人
        二、旧有的男性评价体系
    第二节 庭审内外的执业困境
        一、台子:五忍难忍
        二、圈子:五难实难
        三、女子:性别禁忌
    第三节 艰难困境中的自我成就
        一、发挥关怀特性
        二、开拓人脉资源
        三、突出女性特质
    小结
第四章 民国上海女律师的职业生涯
    第一节 女权运动的护法使者
        一、女律师与维护女权
        二、女律师的业务优势
    第二节 社会改造的推动尖兵
        一、难产的“配偶奸”
        二、以女律师为代表的上海妇女团体的声援
    第三节 女律师的事业成就与局限
        一、独特的律师职业事功
        二、律师业务的拓展力量
        三、弱小的职业圈子
    小结
第五章 民国上海女律师的幕后人生
    第一节 时代新女性与不俗背景
        一、个性鲜明的新女性
        二、显赫的家庭出身
        三、才华横溢的时代新女性
    第二节 婚嫁观念与现代婚配
        一、妇女解放从我做起
        二、现代版的才子佳人
    第三节 时局动荡与女律师的人生沉浮
        一、关心政治共赴国难
        二、上海沦陷与人生挣扎
        三、去与留: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艰难抉择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上海女律师名录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三、译者来源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第二节 发展脉络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三、翻译小说插图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第一节 突出刊物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第二节 名篇译作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第二节 总体评价
        一、成就与缺陷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6)试论《荷马史诗》隐喻的逻辑结构和语义类型 ——兼论《荷马史诗》转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历史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隐喻概念的渊源
        1.2.2 关于隐喻的类型划分
        1.2.3 关于隐喻的结构分析
        1.2.4 史诗中隐喻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点
        1.3.1 本文中隐喻概念的界定
        1.3.2 本文研究语料及方法的确定
        1.3.3 本文创新点及拟解决之问题
第二章 《荷马史诗》中隐喻的逻辑结构探究
    2.1 六要素与隐喻
    2.2 隐喻的逻辑结构
        2.2.1 事物性与事件性
        2.2.2 简单与复合、特性与关系
        2.2.3 复合隐喻结构类型
    2.3 史诗中的隐喻形式分析
        2.3.1 词汇型隐喻
        2.3.2 摹状型隐喻
        2.3.3 类比型隐喻
        2.3.4 事件型隐喻
        2.3.5 混合型隐喻
        2.3.6 象征型隐喻
    2.4 混合型隐喻结构细分
        2.4.1 形式嵌套
        2.4.2 结构嵌套
        2.4.3 语篇混合与“荷马式比喻”
第三章 《荷马史诗》中隐喻的语义类型探究
    3.1 本体语义类型
        3.1.1 自然景象
        3.1.2 动植物品
        3.1.3 凡人英雄
        3.1.4 精灵神只
        3.1.5 抽象概念
    3.2 喻体语义类型
        3.2.1 事件性喻体
        3.2.2 事物性喻体
    3.3 语义类型的联系与对比
        3.3.1 关系相似与特性相似
        3.3.2 各语义类型的占比分析
    附录 :事件性喻体的语义类型
第四章 、《荷马史诗》中隐喻、转喻的对比探究
    4.1 转喻的概念界定
    4.2 史诗中转喻的类型划分
    4.3 “双轴理论”在史诗中的展现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荷马史诗》隐喻语料分类汇总
    《荷马史诗》转喻语料分类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基于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 考试命题走向引起师生对新闻作品的关注
        (三) 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四) 新形势下语文学科对新闻作品的教学提出新要求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新闻作品教学,积极构建完整的语文课程体系
        (二) 立足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三)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四) 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提高新闻作品教学的质量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闻作品及其教学价值追求
    一、新闻作品的概念界定
        (一) 新闻与新闻作品
        (二) 文学作品与新闻作品
    二、多维视野下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
        (一) 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
        (二) 新闻作品的原生价值
    三、语文学科中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一) 新课标的新闻作品教学目标论述
        (二) 语文核心素养下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选编分析
    一、新闻作品进入语文教材的发展回溯
    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新闻作品选编
        (一)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选文
        (二)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教学价值指向
    三、中学语文教材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及不足
        (一) 新闻作品选编的特点
        (二) 新闻作品选编的不足
第三章 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数据回收及处理
    二、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调查
        (一) 多数教师具备一定新闻素养,但阅读取向集中
        (二) 教学目标僵化,思维目标尤为欠缺
        (三) 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主,缺乏对社会热点的开发
        (四)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五) 教师新闻作品教学自评良好,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三、造成中学语文新闻作品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 信息化社会发展,师生阅读习惯发生改变
        (二) 教师新闻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欠缺
        (三) 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挖掘不足
        (四) 教材中的新闻作品选编存在缺陷
        (五) 学生缺乏学习新闻作品的兴趣
第四章 新闻作品教学价值追求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提升教师素养,夯实新闻作品教学基础
        (一) 完善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树立新闻精神
        (二) 关注新闻研究动态及热点,对接语文教育
        (三) 增强新闻教学意识,积累教学经验
    二、优化教学目标,契合新闻作品特色价值
        (一) 熟悉课标新闻作品学习要求,明确教材重点
        (二) 关注新闻作品体裁特征,探究篇目个性
        (三) 回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重视思维品质
    三、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新闻文本活性
        (一) 捕捉新闻热点,追求时效性
        (二) 选择多元新闻语料,弥补单一性
        (三) 利用网络媒介,丰富新闻阅读体验
    四、转变教学方法,落实新闻作品教学追求
        (一)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 提供思维模型,推进理性分析
        (三) 运用比较阅读,追求学习深度
        (四) 综合学习活动,映照语言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案例表
致谢

(8)傅山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1. 关于傅山
        2. 关于“道学”
    二、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傅山道家思想的研究
        2. 关于傅山与道教的研究
        3.傅山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傅山与道家道教之因缘
    第一节 时代和地域
        一、时代思潮
        二、地域社会
    第二节 家世和生平
        一、傅山的家世
        二、“本自才情人”
        三、道士与遗民
        四、“老来归宿”
    第三节 道学与傅山的反清活动
        一、“忠孝神仙”
        二、“圣人不仁”
第二章 傅山的道家思想
    第一节 道与气
        一、有无论
        二、论理、气
    第二节 道与识
        一、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
        二、“修性反德”: 工夫论的路径规划
        三、“真知”和“情实”: 道的两个面向
    第三节 黄老与老庄
        一、方外人行方内事
        二、政治思想
        三、事功思想
第三章 傅山的道教信仰与思想
    第一节 傅山的宗教观
    第二节 傅山的道教思想
        一、道派师承
        二、道教着述
    第三节 内丹理论
第四章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思想体系
    第一节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研究
        一、傅山的学术观
        二、道学与儒学
        三、道学与佛学
        四、道学与名家、墨家思想
    第二节 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文艺
        一、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思想
        二、道学与傅山的文艺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楚国舆论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源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舆论战研究回顾
        二、国内舆论战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原则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第一节 “楚国”的概念解析
    第二节 “舆论”与“舆论战”的概念解析
        一、舆论概念的产生
        二、舆论战的定义
    第三节 相关理论
        一、“议程设置”理论
        二、说服理论
        三、“魔弹论”
第二章 “分裂”与“统一”:舆论战开展的语境
    第一节 舆论战开展的背景及原因
        一、权力中心的坍塌与新秩序的重构
        二、战争观念的转变与文战的重视
        三、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士阶层的崛起
    第二节 舆论战开展的目的
        一、春秋时期:进取与争霸
        二、战国时期:防守与制衡
第三章 舆论战“意义文本”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春秋时期楚国的舆论战战法
        一、楚国制外舆论战战法
        二、他国制楚舆论战
    第二节 战国时期楚国的舆论战战法
        一、楚国制外舆论战战法
        二、他国制楚舆论战
第四章 舆论战“意义文本”的建构特色
    第一节 春秋时期楚国舆论战的特点
        一、战略进攻性强
        二、战术手段多样
        三、生成路径单一
        四、反制能力不足
        五、整体先扬后抑
    第二节 战国时期楚国舆论战的特点
        一、发挥多边作用
        二、整体先抑后扬
        三、制鬼神而用之
        四、战略远见不足
        五、避敌防守求安
第五章 舆论战效果评估
    第一节 实施主体:官方主导,综合素质不一
    第二节 实施过程:策略多样,阶段差异明显
    第三节 实施成效:先扬后抑,前后反差巨大
第六章 楚国舆论战实践成败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持续深化改革,提升综合国力
    第二节 补强传播节点,提升制传播力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
        二、加强传媒建设,推动国际传播
    第三节 激活人才动力,发展公共外交
    第四节 坚决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第五节 担负国际责任,防止绥靖政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成立
    第一节 南京局成立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苏联对华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三、国民党的对共政策
        四、中共的应因之策
    第二节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系统
        一、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机构
        二、中共中央南京局下属各级党组织
第二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南京谈判
    第一节 中原解围:“应先解决中原问题”
        一、中原内战“一触即发”
        二、视察宣化店
        三、缓解中原危局
        四、营救转移突围人员
    第二节 东北停战谈判
        一、东北内战问题之由来
        二、让出长春换和平
        三、力促六月休战谈判
        四、再次作出重大让步
    第三节 谈判黄河归故
        一、历史复杂的黄河归故
        二、“先修故道再堵决口”
        三、谈判善后救济
    第四节 支持第三方面奔走和谈
        一、从五人直接会谈到五人小组会谈
        二、为了教育人民
        三、愤责折衷方案
第三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统战工作
    第一节 “千百颗子弹打在一个标的上”
        一、各民主党派的建立
        二、“对进步朋友应多加关注”
        三、“为奔走和平之举”
    第二节 “至诚至勇反内战”
        一、下关:“你们的血不会是白流的”
        二、昆明:“暗杀枪声已洞穿一切政治欺骗”
        三、成都:“为民主必须反特务”
    第三节 “再接再厉争民主”
        一、共同抵制伪“国大”
        二、拒不承认伪“宪法”
        三、“绝不参加一党独裁之政府”
    第四节 “造成最广泛的阵容”
        一、“在军队中进行有力的系统工作”
        二、争取国民党上层民主人士
第四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第一节 “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
        一、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学生的政策
        二、领导上海学生游行
        三、抗议美军暴行
    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一、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工人的状况
        二、领导工人经济斗争
        三、领导工人政治斗争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民变运动
        一、蓄势:“保存力量,隐蔽待机”
        二、反抗:反“清剿”反“三征”
        三、角力:“实行小搞,准备大搞”
第五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宣传工作
    第一节 “活泼多样的宣传形式”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办报就是打政治仗”
        三、建立新华社南京分社
    第二节 贯彻党的宣传方针
        一、宣传要赢得人心
        二、以真实批驳谣言
        三、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宣传“也要讲究统战政策”
        一、争取中立报纸
        二、统战记者工作
        三、海外沟通与宣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际会议消息两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明要素,叙事实——新闻消息写作指导[J]. 何志琼.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21(10)
  • [2]文字消息背后的微观政治理念呈现与应用策略研究——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为例[J]. 王丽霞,朱晓月. 中国地市报人, 2021(08)
  • [3]公报文种的综合研究[D]. 李泳思. 暨南大学, 2020(04)
  • [4]民国时期上海女律师研究[D]. 王瑞超.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5]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6]试论《荷马史诗》隐喻的逻辑结构和语义类型 ——兼论《荷马史诗》转喻[D]. 汪钲.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闻作品的教学价值追求及实现途径研究[D]. 吴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8)
  • [8]傅山道学思想研究[D]. 甄跃达.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楚国舆论战研究[D]. 石磊. 长江大学, 2020(02)
  • [10]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D]. 朱凤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两条国际会议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