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2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败血症26例临床分析

一、新生儿败血症2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月瑶,范天群,路玲,韩春华,田清武,姜红,刘冬云[1](2021)在《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早发型新生儿败血症(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 EONS)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Late-onset neonatal sepsis, LONS)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转归等, 以期早期识别NS, 指导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的265例NS患儿临床资料。将所有患儿分为EONS组(n=76)和LONS组(n=189)。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分布、治疗及转归情况。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EONS组羊水污染、孕母产前发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异常比例均高于LONS组(P<0.05或<0.01), 而LONS组留置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机械通气、发热、腹胀、血小板计数异常的比例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EONS组(P<0.05或<0.01)。NS患儿检出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135/265)、金黄色葡萄球菌(22/265)最多见, 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13/265)最多见。EONS组和LONS组均检出革兰阳性菌比例最高, 分别为85.5%和84.7%, 其中主要为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EONS组李斯特菌与链球菌感染比例高于LONS组(P<0.05或<0.01), LONS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比例高于EONS组(P<0.01)。EONS组病死率(6.6%)高于LONS组(2.6%),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羊水污染和产前发热是发生EONS的危险因素, 中心静脉导管、机械通气是发生LONS的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异常和血清前白蛋白异常在LONS组多见。EONS和LONS检出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应根据EONS和LONS的差异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王丝雨[2](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吴佳宇[3](2021)在《血清IL-27和IL-35水平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组、局部感染组与非感染对照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的表达,探讨此二者与新生儿感染、感染程度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两者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85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胎龄37周~42周,出生体重2500g~4000g,日龄0~28天,根据入院后是否诊断感染性疾病及感染严重程度,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其中感染组56例,对照组29例(包括高危儿10例、新生儿湿肺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例),其中感染组根据感染程度分为败血症组28例(包括血培养阳性的确诊败血症7例、临床诊断败血症21例)、局部感染组28例(新生儿脐炎16例、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及新生儿轻症肺炎12例)。2、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治疗前以及感染组抗感染治疗7天后血清中IL-27、IL-35的表达水平,并且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常规感染检测指标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水平。结果1、抗感染治疗前比较:败血症组血清IL-27、IL-35、CRP、PCT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及对照组,局部感染组血清IL-27、IL-35、CRP、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计数在各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IL-27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8,灵敏度约为69%,特异度约为80%;IL-35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7,灵敏度约为79%,特异度约为86%;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5,灵敏度约为77%,特异度约为79%;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2,灵敏度约为71%,特异度约为72%。3、败血症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血清IL-27、IL-35、CRP、PCT水平均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IL-27、IL-35、CRP、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血清IL-27、IL-35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局部感染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血清IL-27、IL-35、CRP、PCT水平均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IL-27、IL-35、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中血清IL-35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7、CRP、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局部感染组与败血症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血清IL-27、IL-35、PCT水平的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6、感染组治疗前IL-27水平与CRP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074;IL-27水平与PCT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106;IL-35水平与CRP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780;IL-35水平与PCT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1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血清IL-27和IL-35水平对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均有一定价值,与IL-27、CRP、PCT相比,IL-35诊断新生儿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最高;IL-27的诊断价值优于CRP但不如PCT。2.感染新生儿的血清IL-27、IL-35水平均较非感染新生儿高,而且感染程度越重,IL-27、IL-35的水平升高越明显,经有效治疗后,感染新生儿血清IL-27、IL-35水平明显下降,提示血清IL-27和IL-35水平对新生儿感染的病情评估、临床用药以及治疗效果的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3.感染新生儿血清IL-27和IL-35水平与CRP、PCT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清IL-27和IL-35水平与CRP、PCT价值一致,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生儿感染是否得到控制。

杨鸿[4](2020)在《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3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提高对其的防治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6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感染发病时间分为出生后<7 d的早发型(16例)和出生后≥7 d的晚发型(20例),比较分析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预后转归情况。结果早发型患儿羊水早破率高于晚发型,母乳喂养率低于晚发型(P <0.05)。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黄疸、呼吸急促、腹泻、抽搐、反应差,早发型患儿抽搐发生率明显低于晚发型患儿(P <0.05)。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患儿普遍存在血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异常。经胸部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透过度下降,有斑点状或片状浸润影。早发型患儿部分发生并发症,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6例,合并病理性黄疸4例;晚发型患儿部分发生并发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12例,其中有5例并发感染性休克。全部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25.46±2.71)d,其中治愈出院27例,死亡9例。结论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存在一定的不同,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需要积极做好早期诊断工作,以改善疾病预后。

刘锋[5](2020)在《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早发(EOS)和晚发(LOS)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标准分EOS和LOS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临床转归及病原学特点。结果:1.4年共收治败血症新生儿232例,男性151例,女性81例,EOS85例,LOS147例;早产儿54例,足月儿176例,过期产儿2例,低出生体重儿42例,正常出生体重儿181例,巨大儿9例;最大胎龄者42.14周,最小胎龄者26.42周,最大出生体重者4300g,最小出生体重者950g。EOS平均胎龄38.10±2.55周,平均出生体重2972.18±655.39g;LOS平均胎龄37.60±2.92周,平均出生体重2965.92±678.11g,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在两组无差异(P>0.05)。232例患儿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治愈好转率87.93%,死亡率6.47%;EOS平均住院天数11.65天,治愈好转率87.06%,死亡率5.88%;LOS平均住院天数16.21天,治愈好转率88.44%,死亡率6.80%,LOS住院时间长于EOS(P<0.05)。2.孕母妊娠合并症和(或)并发症90例,羊水污染47例,窒息21例,脐带、胎盘异常19例,胎膜早破17例,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OS宫内窘迫者6例多于LOS3例(P<0.05)。住院期间有创操作(气管插管、PICC置管、两项操作),LOS患儿分别有23例、9例、12例,EOS患儿分别有13例、0例、1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黄疸154例,花斑纹、脓点101例)、反应低下117例、消化系统症状(吃奶差66例,腹泻24例)、发热77例、呼吸系统症状(血氧下降49例,肺部啰音伴咳嗽26例,呼吸暂停15例)多见,其中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及肺部啰音伴咳嗽易发生在LOS,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LOS在并发贫血(47/64)、肺炎(33/47)、皮肤感染(27/39)、化脓性脑膜炎(7/8)、NRDS(20/30)、PLT减少(12/16)、肺出血(6/7)、MODS(3/5)等发生率较EOS高,并发贫血在两组间比较P<0.05,其余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WBC计数异常者40例(17.2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者76例(32.76%),CRP升高者62例(26.72%),PLT减少16例(6.90%),心肌酶CKMB升高63例(27.1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升高在LOS多见(P<0.05);心肌酶谱CKMB升高多见于EOS(P<0.05)。PLT减少患儿有14例并发多种严重疾病(呼吸衰竭11例、NEC2例、休克6例、肺出血4例、MODS4例等),8例最终死亡,占全部死亡53.33%。5.232例患儿有177例血培养共培出183份致病菌,阳性率(76.29%),革兰阳性菌154份,其中CNS122份(包括表皮葡萄球菌96份、人葡萄球菌亚种6份、溶血葡萄球菌8份等)。革兰阴性菌21份,其中大肠埃希菌11份,肺炎克雷伯杆菌3份;另培养出8份真菌。阳性菌耐药主要以青霉素(64.94%)、苯唑西林(55.84%)、红霉素(51.95%),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6.36%)、头孢曲松(33.77%)耐药率也较高;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达托霉素敏感性好。阴性菌对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于30%,对青霉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药物均只有1例耐药。结论:1.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以LOS为主,以正常胎龄、出生体重为主。LOS患儿住院时间长于EOS,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好转率为87.93%,病死率为6.47%,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2.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肺部啰音伴咳嗽表现对LOS的早期判断有参考价值。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可作为LOS的诊断参考指标,PLT水平可用于评估败血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4.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代表的阳性菌为主,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目前首选药物为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碳青霉烯类可作为二、三线药物。

刘洋[6](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陈洁[7](2020)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方法:收集371例EOS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264例)和预后不良组(107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围生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合并症、治疗过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OS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1)371例EOS患儿中,存活324例(87.3%),死亡47例(12.7%),好转出院264例(71.2%),出院时留有后遗症者60例(16.1%)。后遗症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中重度(BPD)27例(45.0%),肠穿孔16例(26.6%),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局不良20例(33.3%)。其中,BPD合并肠穿孔2例,BPD合并GOS结局不良1例。(2)371例EOS患儿中,血培养阳性22例,血培养阳性率5.9%,革兰阳性菌14例(63.6%),革兰阴性菌7例(31.8%),真菌1例(4.5%),EOS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54.5%)、大肠埃希菌(22.7%)为主。(3)单因素分析显示,早产、低出生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双胎、反应差、呼吸功能低下、腹胀、惊厥、WBC<5×109/L、血小板<100×109/L、贫血、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出血、化脓性脑膜炎、脑损伤、肺动脉高压、休克、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的使用与预后不良有关联(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低出生体重(OR=41.734,95%CI 14.533-119.847)、坏死性小肠结肠炎(OR=12.669,95%CI3.698-43.404)、脑损伤(OR=8.372,95%CI 2.614-26.813)、休克(OR=5.889,95%CI 2.157-16.078)、机械通气(OR=5.456,95%CI2.783-10.698)、肝功能损害(OR=4.075,95%CI 1.959-11.301)是新生儿EOS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及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休克或肝功能损害对新生儿EOS预后不良有预测价值。

田月月[8](2020)在《母亲产时发热与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目前仍是新生儿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风险与围产期的高危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绒毛膜羊膜炎。母亲发热是绒毛膜羊膜炎诊断的必要条件,也是新生儿EOS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高危因素的无症状新生儿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目前尚无统一意见。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影响母亲产时发热新生儿EOS发生风险的因素,提高新生儿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管理。方法:选取566例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3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后收住我院新生儿科且母亲产时发热的足月新生儿。收集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性别、生产方式、出生体重、胎龄、生后12-48h内首次WBC和CRP、胎膜早破时间、羊水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血培养、产妇年龄、孕产次、产时体温峰值、是否使用硬膜外麻醉、妊娠期合并症、产前WBC和CRP、胎盘病理结果及是否有GBS感染等情况。将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母亲产时体温峰值、是否诊断为EOS进行分组比较,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新生儿EOS的相关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确定临界值。结果:566例母亲产时发热的新生儿中有216(38.2%)例EOS患儿,包括临床诊断EOS179(31.6%)例、确诊EOS37(6.5%)例。产妇产时体温重度升高组的新生儿EOS发病率(63.3%)明显高于中度升高组(37.2%)和轻度升高组(35.5%),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OS组PROM≥18h的比例、羊水III°或臭味的比例及产妇GBS感染发生率高于非EOS组(P<0.05),两组间硬膜外麻醉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EOS组的新生儿母亲产时体温峰值及母亲GBS感染率高于临床诊断EO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产时体温峰值、PROM≥18h、羊水III°或臭味及母亲GBS感染是EOS的显着危险因素,当母亲产时体温为38.1℃,有更大的把握预测新生儿发生EOS;产时热峰为38.4℃时,更有可能确诊新生儿EOS。结论:1.母亲产时发热是常见临床问题,是新生儿EOS的重要危险因素。母亲产时发热峰值越高,新生儿EOS风险越大。母亲产时发热峰值及其他高危因素(GBS定植、胎膜早破>18h、羊水污染)的综合评估,对指导新生儿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具有重要价值。产前WBC和超敏CRP水平对新生儿EOS无明显预测价值,对指导新生儿抗生素预防应用的意义不大。2.本研究中足月新生儿经脐血培养确诊EOS发生率6.5%,EOS总体发生率高达38.2%,均明显高于国外报道,提示将脐血作为血培养样本可能增加EOS诊断率,将非特异性检验指标作为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可能导致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3.母亲产时发热时,其足月新生儿EOS的常见病原菌为GBS,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因此,对母亲产时发热的新生儿,采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三代头孢联合预防或治疗是合理的。

梁再怡[9](2019)在《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早产儿败血症发病隐匿,进展快,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及预后,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分析早产儿败血症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的特点,探讨各因素对诊断早产儿败血症的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37例2013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的确诊败血症的病例,38例临床诊断败血症的病例,30例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排除败血症)的病例,以及35例患非感染性疾病的早产儿病例,分别作为A组(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组,n=37,早产儿16例,足月儿21例)、B组(临床诊断败血症组,n=38,早产儿20例,足月儿18例)、C组(排除败血症的感染性疾病组,n=30,早产儿18例,足月儿12例)、D组(非感染性疾病的早产儿组,n=35)。检测各组的WBC、PLT、CRP、PCT水平,收集各组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各组的WBC、PLT、CRP、PCT等实验室资料,并作对比分析,以探讨早产儿败血症的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等的特点,以及其对诊断早产儿败血症的意义。结果:1.自2013年01月01日~2017年12月31日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140例,确诊败血症的早产儿有16例,只有在胎膜早破史上与B、C、D组早产儿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15.80、14.27、5.38,P均<0.05)。2.在确诊败血症的16例早产儿中,出现体温异常、休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比例与B、C组早产儿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5.76、5.1、8.20,P均<0.05),而与非感染组患儿相比,出现一般情况差、休克、皮肤黏膜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等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X2分别为3.93、9.49、4.55、8.39、12.29、8.39、8.39,P均<0.05)。3.在16例确诊败血症的早产儿病例中,与非感染组患儿相比,WBC异常的例数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X2为8.39,P<0.05),而PLT值异常的例数较B、C、D组早产儿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5.71、5.10、4.31,P均<0.05),CRP异常的例数比例较其他各组都少,确诊败血症的病例中,有7例有检测PCT,但PCT的值都在正常范围内。4.黄疸是早产儿和足月儿都很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各组早产儿与足月儿间、早产儿与早产儿之间相比,出现黄疸表现的例数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剖宫产、血液系统症状是早产儿败血症的可疑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019、0.015),胎膜早破是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0.077)。结论:早产儿败血症的影响因素众多,剖宫产娩出、有血液系统症状是早产儿败血症的可疑危险因素,而胎膜早破是早产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儿满足上述条件时需注意败血症可能。早产儿败血症无论是临床表现或是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均缺乏特异性,不能只依据某一项指标异常即诊断败血症,需联合多个指标。

余林[10](2019)在《17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我院非手术住院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的发病情况,探讨NTP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检验科测得至少1次血小板计数<100×109/L、且无手术史及外院超过24小时住院史的171例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在单病因分析中,118例轻度NTP以细菌性败血症为主,共47例(39.8%),其次为生后窒息31例(26.3%),宫内窘迫23例(19.5%)等;53例重度NTP的病因仍以细菌性败血症为主,共37例(69.8%),其次为生后窒息及宫内窘迫,分别为21例(39.6%)和16例(30.2%)等。171例NTP患儿中有112例(65.5%)合并多种病因,50例(29.2%)合并单病因,其余9例NTP患儿未发现明确致病因素。2.171例NTP患儿中发生出血者共103例(60.2%),重度出血者有34例(19.9%);其中轻度NTP患儿中有20例(16.9%)合并重度出血,重度NTP患儿中14例(26.4%)合并重度出血。3.171例NTP患儿中,167例患儿经治疗后好转,4例死亡,但死因均不是NTP所致出血。结论:1.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以轻度血小板减少为主;2.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多样,最常见病因为感染,其次为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且大部分NTP是多种病因作用的结果;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易并发出血,且重度出血发生率较高;4.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预后较好。

二、新生儿败血症2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败血症2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3.1.5 出生情况比较
        3.1.6 临床资料比较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3.2.1 病原菌分布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3.2.5 临床资料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血清IL-27和IL-35水平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标本采集
    3. 实验仪器、设备
    4. 主要试剂
    5. 实验方法与步骤
    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感染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3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临床资料的分析
    2.2 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临床表现的分析
    2.3 36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分析
    2.4 36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影像学特征的分析
    2.5 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分析
    2.6 36例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预后转归情况的分析
3 讨论

(5)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检查与设备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3.3 临床表现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
    3.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3.6 病原菌及药物耐药性分析
        3.6.1 血培养病原菌
        3.6.2 痰培养、脑脊液、导管尖端及其他无菌腔隙液病原菌
        3.6.3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4.6 病原学构成及药物耐药
        4.6.1 病原菌构成
        4.6.2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6)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2.3 讨论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2.4 小结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搜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与EOS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分析
    2.3 EOS预后预测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新生儿败血症的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母亲产时发热与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4 分组
    1.5 资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1.1 母亲发热、CA、以及新生儿EOS发生情况
        2.1.2 母亲和新生儿细菌学培养结果
        2.1.3 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及疗程
    2.2 不同产时体温峰值组的母婴状况比较
    2.3 EOS组和非EOS组新生儿及其母亲临床资料比较
    2.4 母亲产时发热的新生儿EOS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5 评估产时发热母亲分娩的新生儿EOS发生风险的ROC曲线分析及临界值判断
    2.6 临床诊断EOS组和确诊EOS组新生儿及其母亲临床资料比较
    2.7 影响母亲产时发热的新生儿确诊EOS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8 评估产时发热母亲分娩的新生儿确诊EOS风险的ROC曲线分析及临界值判断
3 讨论
    3.1 EOS临床表现
    3.2 EOS的实验室检查
    3.3 EOS高危因素
        3.3.1 CA和产时发热
        3.3.2 PROM、羊水污染
        3.3.3 GBS定植
    3.4 新生儿EOS预防
4 结论
5 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5.1 优点
    5.2 缺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高危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9)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及分组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围生期高危因素
    2.2 临床表现
    2.3 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2.4 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 一般情况及围生期高危因素
    3.2 临床表现分析
    3.3 非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分析
4.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感染的实验室指标的临床评价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17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指标
    1.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诊断及分类
    1.4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出血分度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
    2.3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程
    2.4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
    2.5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
    3.2 发病病因
    3.3 临床表现
    3.4 治疗及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新生儿败血症2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早发型与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 曾月瑶,范天群,路玲,韩春华,田清武,姜红,刘冬云.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05)
  • [2]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3]血清IL-27和IL-35水平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价值研究[D]. 吴佳宇. 扬州大学, 2021(02)
  • [4]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36例临床分析[J]. 杨鸿.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8)
  • [5]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刘锋. 南昌大学, 2020(08)
  • [6]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D]. 陈洁.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母亲产时发热与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相关性研究[D]. 田月月. 浙江大学, 2020(02)
  • [9]早产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D]. 梁再怡.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10]171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D]. 余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新生儿败血症2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