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由此形成——射阳县海通镇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调查

活力由此形成——射阳县海通镇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调查

一、活力是这样形成的——关于射阳县海通镇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徐靖楠[1](2021)在《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将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的创建,是乡村建设行动的先行探索,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实践。目前,江苏省的特色田园乡村的试点和命名村庄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分布也在逐年改善。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各有不同,如何找到适合当地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向成为现如今最重要的目标与任务。作为全国唯一的无病优质桑苗生产基地——盐城市特庸镇,其“蚕桑产业”在盐城市甚至是江苏省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王村村的蚕桑产业发展又占据特庸镇主导地位。2019年王村村凭借其独特的蚕桑产业优势幸运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乡村。因此,对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的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旨在为盐城市乃至江苏省甚至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更好地助推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对盐城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个案分析,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介绍了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的历程及其建设优势,比如:优越的特色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和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等。围绕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一期规划建设的现状和成效,发现其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二三产规划投入不均衡、规划同质化明显、筹资渠道不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种养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政府目标与村民利益冲突、村民参与度低和监督反馈渠道不完善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均衡三产规划促进融合、深入调研提高规划特色、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品牌竞争力、发挥典范带动性提高村民素质、加强人才引进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宣传调动全民参与和完善监督反馈渠道等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后期规划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辛美琪[2](2021)在《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研究》文中指出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微观主体,其不仅仅需要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同时也可能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的推进造成一定的阻碍。最近几年,我国的政府文件和工作会议上一直在突出地强调要切实做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之间的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小农户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符合亿万小农户的殷切期待,也是推动我国加快建成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因此,如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进行有效衔接,转变小农户的传统理念,激发小农户的创新内生动力,提高小农户的生产和经营能力,补齐当前农村发展的短板和不足,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服务能力的建设,提高粮食产量增长,保障粮食安全,拓宽小农户参加的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采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意义,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及实地访谈的方式展开了调研,并用统计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根据调研分析的结果以及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的经验,结合开鲁县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共有六个部分。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本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等问题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为理论阐释,对本研究中“小农户”、“现代农业”以及“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概念做了界定,并阐述进行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现状分析。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和走访农户等方式了解开鲁县农户的发展情况、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二者的衔接现状,对于实际调查得到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第四部分是面临的困境与成因。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并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梳理总结。第五部分是国内外经验。主要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分析日本农协模式、“土地制度改革+新村运动”的韩国模式及荷兰合作社带动小农模式等国际经验,还有国内江苏省射阳县的联耕联种模式、江西省安义县的“绿能模式”以及湖北省沙洋县的按户连片耕种模式等典型案例,对国内外的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为促进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提供参考。第六部分则分别从生产要素环节、生产组织环节以及收益分配环节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开鲁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的对策措施。

王耀杰[3](2021)在《盐城市海通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文中提出

宁泽东[4](2020)在《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在我国的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中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果。通过采用访谈法对基层政府领导、村干部、社会组织负责人、村民等进行深入的了解,采用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有关乡村治理的最新研究,围绕乡村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和各主体的协同性,将其与建立“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综合分析,来寻找适合射阳县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有效途径,为协同治理理论的完善和国家今后乡村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首先对此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进行一个论述,其次对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展示,包括概念的界定、相关治理理论、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以及射阳县的基本情况,接着认真分析了射阳县目前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困境主要有哪些,并从乡村治理的四个治理主体进行原因分析,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乡村治理的经验,从多元治理主体协同治理和建立“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角度论述了增强射阳县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张宁芮[5](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徐冬[6](2020)在《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文化的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日益凸显。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乡村文化正在发生嬗变,党的十九大把文化强国建设热潮推向时代高点,并适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在乡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保护与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成为当下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亦是传承和复兴乡村文化的行之有效的路径之一,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导致了乡村文化的人为破坏、日渐衰落甚至部分消失等现实问题。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诉求也要求我们理清旅游开发和乡村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伴随着国际人文地理学的文化转向思潮,将文化的空间研究转向空间的文化研究,从文化胁迫视角解析乡村文化衰落现象,便成为当前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下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在上述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本文按照“胁迫效应测度—胁迫症状揭示—胁迫机理发现—利用模式提炼”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数据获取、参与式观察、影视人类学摄影、半结构化访谈、问卷抽样调查、数学模型构建与GIS空间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构建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理论模型和框架体系,并以苏州东山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旅游地陆巷、翁巷和杨湾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时空演化和胁迫机理,以及文化胁迫下的乡村旅游响应,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构建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框架。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基础,并界定乡村文化胁迫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将胁迫生态学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人地关系,提出了包含预警、抗衡和耗竭阶段的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模型,进而把文化影响从社会维度扩展到时空维度,构建了涵盖社会、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的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体系,实现了乡村文化胁迫的定量化、时空化表达。(2)探索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时空格局演化。(1)案例地乡村文化包括26个概念、6个范畴,所构建的乡村文化胁迫量表包含23个题项、5个维度,即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胁迫。当前东山镇乡村文化胁迫处于预警阶段,其中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文化胁迫相对较重且处于抗衡阶段,自然景观、精神仪式文化胁迫稍轻;文化受胁乡村居民可划分为“聚落景观守护者”、“旅游开发反对者”、“旅游开发支持者”、“人际交往乐观者”四种类型。(2)乡村文化胁迫在空间上多呈沿街、临水分布,具有显着集聚分布特征,其中生产生活文化最易受旅游开发胁迫而表现出空间受胁症状。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核心—外围模式,且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程度的提高,胁迫空间集聚程度显着提升,不同维度的乡村文化胁迫空间集聚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并且集聚规模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乡村文化胁迫空间演变还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表现出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效应。(3)提炼了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机理,提出乡村文化的旅游可持续利用模式与策略。(1)乡村旅游地文化胁迫机理可以从个体和整体层进行阐释,个体层面社会属性的差异和观念认知的不同,通过个体无意识的感知、行为和实践对乡村文化胁迫产生影响,并导致其时空间上的内生性演化;整体层面的乡村社区发展、旅游产业弊端和乡村人口变化则通过内、外驱动乡村文化胁迫变迁,并在一定时空间尺度上呈现出连续和异质的胁迫症状与演变历程;个体和整体层胁迫因素可按作用力方向进一步划分为阻滞力和调整力,乡村文化将在此二力作用下实现阶段式发展。(2)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应根据其内涵与维度,坚持原生性、整体性、活态化和可持续原则;从自然景观、聚落景观、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和精神仪式文化出发,提出了包括“修复+保育”、“活化+参与”、“公平+导引”、“自主+创新”、“身体+仪式”的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利用模式与策略,以为案例地和中国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吴恺华[7](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乡村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是改善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历来重视乡村工作,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发布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工作路径与建设重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将乡村建设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苏北作为江苏省内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经济显着提升,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在此基础上,苏北乡村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乡村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具备较大潜力。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分析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特征,了解其发展状况,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对指导苏北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促进苏北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宏观政策背景、区域发展背景、苏北乡村发展背景,确定整体研究方向,选定研究范围,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等,并且对乡村人居环境的相关已有研究进行充分研读,把握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脉络;其次,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理论研究,根据理论基础,确定乡村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与评价体系,将其划定为物质性要素与非物质性要素两大类;随后,根据确定好的构成要素与评价体系对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进行特征分析,物质性要素方面,分析了苏北乡村的自然生态、空间组织、住房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非物质性要素方面分析了经济人口、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政策体系等,并对特征进行总结;接着,对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定量化的汇总评价,比较各县市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评价苏北乡村人居环境在区域中所处的地位;而后,从区位、经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等角度,研究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影响因素;最终,综合上述所有研究,分析总结出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提升策略。

刘叶[8](2019)在《盐城市射阳县政府农村危房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居民整体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提升,但由于中国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本身存在缺陷,城市与农村住房保障方面工作差距正不断加大,社会成员中低收入群体,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区域住房保障制度的制定落实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已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已成为各地政府涉农惠农重点工作。农村危房改造政策作为一项民心、民生工程,实施过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切实解决农户住房问题,对此进行研究和创新,逐步分析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实施中的现状可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通过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法、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射阳县危旧房改造进行研究,发现射阳危旧房改造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目前射阳县农村危旧房屋改造结构类型主要为砖、石等简易砌体结构(无砖柱、构造柱、无圈梁)和砖木、石木、土木结构(木架)。危房改造中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数量占总数的65.02%,符合危房改造政策优先改造经济贫困家庭的原则。但在对农村危旧房改造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政府部门专业化程度低、补助模式难以满足群众资金需求、改造设定缺乏长远规划、配套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导致引发社会矛盾、资金过渡投入、群众负担加重等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北京危旧房改造、成都危旧房改造进行归纳总结,借鉴因地制宜及多级配套等先进管理经验。根据射阳县危机房改造现状,针对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举措:一是加强危旧房改造意义宣传,细化相关改造规则,做好农村危房数量和农户家庭情况信息统计;二是强化危旧房改造前期的帮扶力度,缩短审批手续,引导社会资金,结合扶贫开发项目,多渠道拓宽融资途径,加大地方资金配套,减轻农村贫困危房户自筹资金比例。同时,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贫困农户主体性,加强监管力度,力保施工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强房屋改造后续配套管理,对相关信息留存,建立农村畅销住房的保障机制,此外,还需要完善农村分类、分级社会保障制度,利用危旧房改造契机,对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为群众带来更多受益。

魏耀华[9](2019)在《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利益格局也不断发生着改变,村民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以及生活需要不断多样化。但目前射阳县一些基层乡镇政府仍青睐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干部包村等传统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存在较多弊端,包括管理效率低、划分标准不明确、职责存在交叉、工作机制不透明、部门协调性低、运营监督不到位、公众反馈评价低等,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而网格化管理能够将各管理对象依照相应的标准划分为诸多网格单元,通过信息联通性以及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性,将各网格单元有效并联,共享组织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组合。但随着射阳县农村网格化治理的持续推进,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对射阳农村网格化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对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经过6年的持续推进,射阳县农村网格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人员配置、管理方式、运营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也发现,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仍存在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管理空间划分不明确、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结合实际对所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认为射阳县农村网格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保障不足、政府职能影响大、部门间缺少信息交互和管理沟通、信息平台建设落后以及考核机制尚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在此基础上,对浙江舟山的嵌入组团服务、深圳桃园的完善网格化管理考核体系、湖北宜昌的“一本三化”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并做归纳总结,发现三个地区的网格化治理获得成功的经验主要为促进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打破孤岛开展协同政务、加强技术支撑和平台建设、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网格化管理。针对射阳县农村网格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在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对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提升村民参与度,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厚植网格化管理力量;二是明确信息采集内容,构建规范化信息管理平台,优化平台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三是完善职责体系,统筹网格规划,加强资金保障,提升法制化水平,强化整体规划和保障能力;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完善治理及考核评价激励体系,打造专业的管理和服务团队。

亓军红[10](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二、活力是这样形成的——关于射阳县海通镇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力是这样形成的——关于射阳县海通镇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查阅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特色田园乡村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知识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2 特色田园乡村的内涵及建设的重点任务
        2.2.1 内涵
        2.2.2 规划建设的重点任务
    2.3 特色田园乡村的理论基础
        2.3.1 乡村振兴理论
        2.3.2 乡村规划
        2.3.3 乡村振兴与特色田园乡村的关系
第三章 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现状
    3.1 特庸镇及王村村概况
    3.2 特庸镇王村村入选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庄
    3.3 特庸镇王村村建设优势
        3.3.1 交通区位优势
        3.3.2 生态优势
        3.3.3 特色产业优势
        3.3.4 传统文化优势
        3.3.5 政策优势
    3.4 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现状
        3.4.1 发展历程
        3.4.2 规划分区
        3.4.3 已投入项目现状及建设成效
    3.5 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5.1 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5.2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5.3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四章 王村村特色田园乡村规划建设的对策
    4.1 规划对策
        4.1.1 均衡三产规划促进融合
        4.1.2 深入调研提高规划特色性
    4.2 建设对策
        4.2.1 拓宽投资来源,稳定全局建设
        4.2.2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4.2.3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品牌竞争力
        4.2.4 发挥典范带动性,提升村民素质
    4.3 管理对策
        4.3.1 加强人才引进,实施人才战略
        4.3.2 加大宣传推广,调动全民参与
        4.3.3 规划运营管理机制,完善监督反馈渠道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与不足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村民问卷调査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小农户
        2.现代农业
        3.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
    (二)相关理论基础
        1.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交易费用理论
        3.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衔接状况分析
    (一)开鲁县的农业生产发展现状
        1.传统农业稳步发展
        2.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3.经营规模现状
        4.农业机械投入现状
        5.生产观念现状
        6.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二)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调查的一般状况
        1.问卷调查情况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小农户的生产经营与互联网的对接情况
        4.开鲁县为小农户提供现代农业发展服务情况
        5.发展订单农业情况
        6.小农户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情况
四、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主要困境
        1.小农户生产要素整合中面临的困境
        2.生产组织构建中面临的困境
        3.收益分配制度构建中面临的困境
    (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1.小农户自身经营条件及认知能力不足
        2.农业化社会体系不完善
        3.小农户实力弱且互联网信息化体系不健全
五、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国内外经验
    (一)国外经验
        1.以农协为载体的日本模式
        2.以“土地制度改革+新村运动”为主体的韩国模式
        3.以农业专业合作为主的荷兰模式
        4.国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经验借鉴
    (二)国内经验
        1.江苏省射阳县的联耕联种模式
        2.江西省安义县的“绿能模式”
        3.湖北省沙洋县的按户连片耕种模式
        4.国内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经验借鉴
六、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对策措施
    (一)生产要素环节衔接的对策
        1.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2.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3.加强资金扶持
    (二)生产组织环节衔接的对策
        1.提高小农户组织化水平
        2.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3.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收益分配环节衔接的对策
        1.保障小农户利益
        2.健全完善农村互联网信息化体系
        3.创新联结小农户利益链条
参考文献
附录 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攻读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目录

(4)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2 理论基础与基本情况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治理理论
    2.3 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
    2.4 射阳县基本情况
3 射阳县乡村治理中的困境
    3.1 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快
    3.2 人口流失不断加速
    3.3 基础设施薄弱
    3.4 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3.5 腐败问题突出
4 射阳县乡村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基层政府角色转变不到位
    4.2 村“两委”协调能力不足
    4.3 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
    4.4 村民整体素质不高
5 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
    5.1 国内外先进做法
    5.2 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6 增强射阳县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6.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6.2 加强农村“两委”组织建设
    6.3 增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力度
    6.4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2.1 本章研究目的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2.2.3 比较研究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2.3.3 分析结果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3.1 本章研究目的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3.2.1 概况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3.2.3 功能设置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3.3.1 概况
        3.3.2 功能设置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3.4 比较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4.1 本章研究目的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4.4.2 选址策划
        4.4.3 规模策划
        4.4.4 功能策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今后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目录
    附录A 问卷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6)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战略与文化的重要性
        1.1.2 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衰落
        1.1.3 文化转向与文化胁迫视角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其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1 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
        2.1.2 乡村旅游影响研究进展
        2.1.3 胁迫效应研究进展
        2.1.4 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研究进展
        2.1.5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胁迫生态学理论
        2.2.2 文化系统进化论
        2.2.3 旅游人地关系理论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5 演化经济地理理论
    2.3 相关概念界定与框架构建
        2.3.1 相关概念界定
        2.3.2 理论框架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测度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案例地选择依据
        3.1.2 案例地概况
        3.1.3 具体研究对象
    3.2 乡村文化类型与胁迫症候群
        3.2.1 研究设计
        3.2.2 乡村文化类型及载体
        3.2.3 乡村文化胁迫症候群
    3.3 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测度
        3.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2 胁迫效应的测度结果
        3.3.3 胁迫感知的居民分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时空格局演化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研究方法
    4.2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格局
        4.2.1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分布
        4.2.2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集聚
        4.2.3 乡村文化胁迫空间尺度
    4.3 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4.3.1 总体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4.3.2 各维乡村文化胁迫时空演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机理
    5.1 乡村文化胁迫因素
        5.1.1 个人属性类
        5.1.2 观念认知类
        5.1.3 基础条件类
        5.1.4 社会发展类
        5.1.5 政策宣传类
    5.2 胁迫主控因素把控
        5.2.1 胁迫因素均值分析
        5.2.2 胁迫因素维度构成
        5.2.3 胁迫因素差异分析
    5.3 乡村文化胁迫机理
        5.3.1 个体层的胁迫机理
        5.3.2 整体层的胁迫机理
        5.3.3 文化胁迫发展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文化胁迫下的乡村旅游响应
    6.1 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内涵与维度
        6.1.1 乡村文化保护的内涵
        6.1.2 乡村文化保护的维度
    6.2 乡村文化的旅游利用模式与策略
        6.2.1 “修复+保育”模式与策略
        6.2.2 “活化+参与”模式与策略
        6.2.3 “公平+导引”模式与策略
        6.2.4 “自主+创新”模式与策略
        6.2.5 “身体+仪式”模式与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访谈提纲
附录B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C 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胁迫的空间特征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1.1.2 区域发展背景:发展梯度化、区域一体化下的苏北面临诸多挑战
        1.1.3 苏北乡村发展背景:乡村现实与村民日益增长的诉求存在矛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主体研究范围
        1.3.2 核心研究范围
        1.3.3 扩展研究范围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人居环境
        2.1.3 乡村人居环境
    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人居环境理论研究
    3.1 理论基础
        3.1.1 人类聚居学
        3.1.2 人居环境科学
        3.1.3 新型城镇化理论
        3.1.4 环境行为学理论
    3.2 构成要素
    3.3 总体评价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特征分析
    4.1 总体特征
    4.2 物质性要素特征
        4.2.1 气候优良、物产丰富的自然生态
        4.2.2 大农田、线面结合的乡村空间组织
        4.2.3 多样并存的住房与完善提升中的公共设施
        4.2.4 建设与提升中的道路交通网络
        4.2.5 参差不齐的市政基础设施
    4.3 非物质性要素特征
        4.3.1 发展与分化中的经济与人口
        4.3.2 空心化逐步体现的社会生活
        4.3.3 本土化为核心的文化环境
        4.3.4 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
    4.4 特征总结
        4.4.1 以平原为基础组织环境要素
        4.4.2 从区域上看相对滞后
        4.4.3 从自身看不断发展
        4.4.4 从内部看差异明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汇总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5.1 定量评价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数据来源
        5.1.3 权重设置
    5.2 评价模型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评价模型
    5.3 评价结果
    5.4 影响因素分析
        5.4.1 区位
        5.4.2 经济
        5.4.3 自然环境
        5.4.4 基础设施条件
        5.4.5 政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策略
    6.1 乡村振兴与乡村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
    6.2 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
        6.2.1 物质性要素方面
        6.2.2 非物质性要素方面
    6.3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策略
        6.3.1 物质性要素的优化策略
        6.3.2 非物质性要素的优化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盐城市射阳县政府农村危房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危房
        2.1.2 危房改造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2.2.2 需求层次理论
        2.2.3 住房过滤理论
3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危房现状分析
    3.1 盐城市射阳县基本情况
        3.1.1 行政区位情况
        3.1.2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2 盐城市射阳县危房改造基本特征及界定标准
        3.2.1 基本特征
        3.2.2 界定标准
    3.3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危房分布及改造情况
        3.3.1 农村危房分布情况
        3.3.2 改造的农村危旧房屋情况
        3.3.3 农村危房改造家庭情况
4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危房改造过程问题分析
    4.1 盐城市射阳县危房改造流程与成效
        4.1.1 危房改造基本流程
        4.1.2 危房改造初步成效
    4.2 盐城市射阳县危房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2.1 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4.2.2 补助模式较为单一
        4.2.3 缺乏总体设计与统一规划、配套设施滞后
    4.3 现存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4.3.1 引发社会矛盾
        4.3.2 造成投资过度
5 危房改造经验借鉴
    5.1 国外危房改造经验
        5.1.1 美国:在改造过程中统筹多方利益
        5.1.2 英国:多元化整合社会资源
        5.1.3 荷兰及新加坡:立足核心并兼顾整体协调性
    5.2 国内危房改造经验
        5.2.1 北京:改造方式与本地实情相适应
        5.2.2 成都:实施多级配套保障群众利益
6 加强盐城市射阳县农村危房改造的对策建议
    6.1 农村危房改造前加强统筹规划
        6.1.1 细化总体设计流程
        6.1.2 改造规划因地制宜
    6.2 农村危房改造中强化帮扶力度和专业化水平
        6.2.1 提升危房改造补助力度
        6.2.2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6.2.3 构建专业化建设主体
    6.3 农村危房改造后完善保障机制
        6.3.1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6.3.2 强化监管发挥长远效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格化
        2.1.2 网格化管理
        2.1.3 农村网格化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无缝隙政府理论
        2.2.2 精细化治理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现状分析
    3.1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基本情况
        3.1.1 按人口基数划分网格
        3.1.2 “县镇村”三级网络
        3.1.3 信息采集“一标三实”
        3.1.4 多部门实时联动
        3.1.5 信息系统智能化
        3.1.6 运营方式“清单化”
    3.2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现行管理方式
        3.2.1 基本管理原则
        3.2.2 社会治理标准统一
        3.2.3 “日通报+周约谈”式管理
        3.2.4 工作制度流程化
        3.2.5 规范智能化联动
        3.2.6 组织与资金协同保障
    3.3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效果
        3.3.1 服务管理能力得到提高
        3.3.2 服务管理网络覆盖面扩大
        3.3.3 群众满意程度得到提升
    3.4 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4.1 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
        3.4.2 管理空间划分不明确
        3.4.3 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3.4.4 群众参与度不高
    3.5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5.1 人才培养力度和资金保障不足
        3.5.2 缺乏非政府主体资源利用和整合
        3.5.3 部门间缺少信息交互和管理沟通
        3.5.4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落后
        3.5.5 考核机制“主观化”
4 国内其它地区农村网格化管理经验借鉴
    4.1 国内其它地区农村网格化管理建设概况
        4.1.1 浙江舟山:嵌入组团服务
        4.1.2 深圳桃园:完善网格化管理考核体系
        4.1.3 湖北宜昌:“一本三化”模式
    4.2 国内其它地区农村网格化管理经验借鉴
        4.2.1 将服务与管理相结合
        4.2.2 开展协同政务
        4.2.3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4.2.4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5 进一步加强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5.1 试建多元主体厚植网格化基础
        5.1.1 提升政策宣传亲民性
        5.1.2 引入多元主体共治
    5.2 规范信息平台建设优化管理机制
        5.2.1 构建精准化数据库
        5.2.2 将平台管理和监督职能分离
    5.3 调整队伍结构健全考核激励
        5.3.1 统一规划人员配置
        5.3.2 考核评价去“主观化”
    5.4 完善职责体系强化资金保障
        5.4.1 统筹网格信息要素
        5.4.2 明确网格管理职责
        5.4.3 强化“费随事转”资金管理
        5.4.4 开展法治规范运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活力是这样形成的——关于射阳县海通镇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 ——以盐城市特庸镇王村村为例[D]. 徐靖楠. 扬州大学, 2021(09)
  • [2]开鲁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研究[D]. 辛美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盐城市海通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D]. 王耀杰. 长安大学, 2021
  • [4]射阳县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D]. 宁泽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6]旅游开发对乡村文化的胁迫效应与机理研究 ——以苏州东山镇为例[D]. 徐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 吴恺华.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盐城市射阳县政府农村危房改造策略研究[D]. 刘叶.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9]盐城市射阳县农村网格化管理研究[D]. 魏耀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10]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活力由此形成——射阳县海通镇农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