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庐山县民营林业调查与思考

河南省庐山县民营林业调查与思考

一、河南省鲁山县民营林业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冯志峰[1](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薛琪[2](2017)在《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我国养老机构的规模在不断扩增,但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还处于探索的过程中,缺乏较为成熟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尤其是近年来养老机构的安全事故频发,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养老机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由于国内外关于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一方面旨在构建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养老机构的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和方法,从而减少养老机构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旨在通过对某一养老机构的实证研究,在研究模型可行性的基础上,发现该养老机构现有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不仅解决该养老机构的安全管理问题,且为该安全评价模型的推广提供示范。本文在分析养老机构自身特点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养老机构的研究现状分析。通过对养老机构极易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对火灾事故、踩踏事故、中毒事故以及其他事故等从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人员安全素质、环境安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构建了一套适合养老机构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多层次多因素复杂问题评价效果较好的特点,构建了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采用德尔菲等方法通过向相关专家的咨询和多次打分及修正,确定各层次影响因子所占的权重,从而使评价因素权重的取值更能反应养老机构整体安全评价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西安某养老机构的实证研究,利用模型通过对该养老机构的安全评价,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了该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该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该养老机构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建议。

刘敏[3](2016)在《高速公路建设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城市空间扩大了近三倍,城镇化率超过了50%,超过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且差异明显、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弱等问题亟待解决。城镇化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综合实力。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积极推进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不足和消除市场壁垒,更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在目前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城镇化的发展能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加强大的增长动力,有效的促进河南省三化协调,保障社会经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区域发展的一种常见状态。区域差异表现为城镇化结构差异,反映为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差异。提高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有利于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在全国发展中比较缓慢,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城镇化结构的区域不均衡,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河南省经济的发展,是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交通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东部沿海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其交通网络发达,高速公路修建较早且里程较长、密度较高;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区域,其交通条件一般较为落后,高速公路拥有量相对少,因此,高速公路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高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高速公路分布不均衡造成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也就形成河南城镇化结构不均衡。因此,对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在全省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发挥好高速公路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服务的作用,为城镇化建设协调推进做好保障。城镇化结构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影响城镇化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在河南省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城镇体系中,高速公路已成为影响城镇化结构变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河南省的18个地级城市为基本的研究单元,利用空间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进行定量研究。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概括了城镇化结构的内涵、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接着从分析城镇化结构的构成入手,梳理出城镇化结构演化的历程、现状和特征,然后对城镇化结构的核心——人口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两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人口规模结构分析从农村人口迁移开始,通过计算18个地级市首位度,揭示河南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构成;城镇空间结构主要用断裂点理论来分析,本文把高速公路作为主要因子之一,计算结果反映了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分界区,从而呈现出城市间静态空间分布。论文收集了河南省的相关数据,对城镇化结构和高速公路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论证,发现城镇化结构和高速公路发展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高速公路对城镇化结构的影响,并深入剖析了河南省城镇化结构的地区差异。随后,论文选取了河南省2003年以来的城镇发展和交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演变进行了详实描述,综合结果反映出,河南省城镇化结构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延伸,出现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外围地区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小的演变趋势,突出反映了高速公路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空间的聚散变化。最后,结合河南省地理特征和城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河南省城镇化和高速公路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不同区域通过因地制宜地建设次级高速公路,增强与相邻城市间经济融合的交通基础条件,进而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在提升河南省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同时,解决城镇化地区差异、促进城镇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柳亚洲[4](2014)在《我国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J牧业公司为例》文中认为在现代金融系统中,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基本上无法充分利用直接融资渠道,贷款成为中小企业满足短期流动性和长期投资需要的主要途径。但传统上我国的金融体系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主导,中小企业能够从这个系统中获得的信贷支持较小。中小型农业企业身上更是叠加了“中小企业”和“农业企业”两大类主体所面临的信贷难题。特别是从“农业”这个视角去看,中小型农业企业的特异性很强,每家企业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经营的农产品、所处的产业链位置都不相同。在我国现有的金融生态环境下,要解决中小型农业企业的信贷问题,在充分利用政策给予的各种支持条件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具体企业和贷款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索如何通过金融机构和中小农业企业之间的协作来达到双方共赢的目标。从已有文献检索结果来看,针对中小型农业企业的研究极少,这也和实践的这种特殊性有关。本文在企业金融生命周期、关系型贷款等理论基础上,首先对我国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的现状进行分析,突出其特殊的融资需求特点、主要的信贷风险等。其次,以河南省J牧业公司中长期贷款项目为案例展开分析。在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产业链等背景,探讨了一个中型奶牛养殖企业贷款的运作情况。在总结案例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要有效解决中小型农业企业的贷款问题,需要从贷款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同时着手,既需要中小型农业企业提升自身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也要求银行加强与实体部门的联系,并做好中介支持系统的建设工作。

崔勤[5](2012)在《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和脱贫路径选择》文中认为我国中部地区是贫困地区最多的区域之一,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较差,贫困现象突出,众多仍是国家和省(区)级贫困县,它们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推进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而目前学术界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大多限于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研究,贫困地区县域研究较为薄弱,专门将中部贫困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发展问题的成果较少。本文首先在对现有文献归纳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中部贫困县的划定标准和中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中部及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做了分析。然后通过对贫困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以及中部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了对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因素有资本投入、劳动力水平、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城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并运用跨区域增长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和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财政支出和劳动力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成负相关。其中,人力资本对中部贫困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而财政支出结构的负影响最大。最后在对国外治贫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实证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的脱贫路径选择和发展政策建议。

崔现海[6](2011)在《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查阅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山东省为例,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在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经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山东省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乡村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较快,、二是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三是模式多种多样,四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2)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乡村旅游形成了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农家乐旅游模式、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和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六大重要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3)山东乡村旅游还存在不少问题:①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游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②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不高,表现为产品缺乏特色,缺乏文化内涵,乡村旅游购物环节薄弱,缺少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旅游商品,旅游购物点不集中,规模小,未能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③缺乏科学规划和政府的正确引导支持。④山东省乡村旅游人才匮乏。(4)日本、新加坡、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乡村旅游较为成熟,给我们的启示:发挥乡村村落周围的山林及其环境效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们走进乡村,实现共同参与的方式,提高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加大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国内河南省、深圳市、上海市、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极具特色,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农村扶贫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5)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应坚持政府引导和扶持原则、社区居民参与原则、利益分配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与创新原则。(6)加快山东乡村旅游发展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科学合理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二是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促销;三是多途径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四是找准发展定位与目标,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作用;五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六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七是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王炳[7](2011)在《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建国之后,出于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一直以来,煤炭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都作出着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资源的枯竭、资源开采成本的提升、下岗人员的增多、环境污染的加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境。近些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深入贯彻,加之壮大县域经济战略的提出、新的煤炭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使得现阶段我国的煤炭资源开发出现了诸如开发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行业国有化程度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等许多有别于传统的发展特点。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传统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概念,并对概念的内涵,即对其资源开采、加工,以及城市的建设发展等诸方面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特点加以总结论述。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县级市)为例,试图在与以往煤炭资源开发模式的对比中,对灵武市经济发展、煤炭资源开发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新举措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为灵武市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政策依据,并为与之类似的地区提供一定的借鉴。最后,本文更进一步针对我国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增强其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刘梅英[8](2011)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体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中国迅速的由一个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工业国,工业化是塑造这一转变的根本性力量,而城市化是这一转变的最终结果。工业化和农村体育的关系不仅仅表现为工业化对农村体育的促进作用,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促进农村体育组织化意识的觉醒,创造先进体育文化内容,树立多元化的体育价值取向;而且还表现为农村体育对工业化升级和深化方面的支撑力,工业化所要求的体质健康、精神健康、团结协作等品格的工业化劳动者,需要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对劳动者进行多方面的渗透来实现。基于此,本文从工业化的视角,对农村体育主体、体育文化内容、体育时间空间条件、体育组织管理体系保障和体育价值取向引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分析。首先,我国工业化起步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低,这些低利润和低附加值的工业产品为农民工提供的收入非常微薄,难以支撑其家庭整体进入城市的成本,其精神和外部联系依然附属于农村。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候鸟似的穿梭,使农村的人口结构、家庭收入结构、居民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也让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外来文化能够影响和辐射到农村,为农村居民接受新的体育观念奠定了基础,为多样化的体育实践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工业对农业、农村的多方渗透也降低了农村居民的体力消耗,延长了自由时间,使得农村居民可用来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断延长、空间不断扩展。其次,由于农村体育主体的复杂化,农村逐渐分化的各个利益群体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内容的冲击,以及农村社会日益原子化的发展趋势,都挑战着农村原有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的权威。此时,工业化的组织化特征为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提出了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为各种社会化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展示舞台。再次,我国的工业化的层级推进使农村体育“五要素”具有结构性特征。东部沿海先行、向中西部依次推进导致了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不同、工业化参与模式的不同;城市周边先行、向远离城市的农村逐渐扩展导致了城中村、城市近郊、远离城市的农村的差异。这种不同和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区的农村体育主体、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文化、体育时间空间、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总体看来,农村体育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既是文化的,又是生产的;既是务虚的,又是唯物的;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农村体育在与工业文明融合过程中,因工业化程度的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差异、农村居民介入工业化角度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图谱,需要理论研究者加以辨析,而本文正是在这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

刘宁[9](2010)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其重点和难点是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现代林业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林业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大的贡献。经过建国6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已经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巨大,林业成为弱质产业,林农成为弱势群体。如何尽快摆脱林业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以及林农贫穷的局面,如何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加速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着力构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增加农民收入,助推农村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地域辽阔,有61.2万个行政村,2859个县级单位,各地自然禀赋差别很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现代林业的发展也不够协调,全国采用一刀切的林业政策显然不科学。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政策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地区差异性体现的不够突出,亟待提出差别性的林业政策,以便指导各地的现代林业发展。本文的理论框架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区域差异论研究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点,进而初步确定区域差异调控的途径,即重点扶持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支持发达地区经济的继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增强经济联系,发挥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带动作用;然后根据林业经济区划的理论,对全国县级单位进行分类;接着根据区域产业布局理论设计了不同地区的林业生产布局。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布局:林业生态体系布局、林业产业体系布局、林业生态文化布局;最后给出每个地区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区域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林业的公共财政政策、林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还有区域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本研究按照分类指导的思路,以县域林业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主要分类指标,将全国的县级单位划分为五类地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和滞后地区,通过剖析五类地区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林业建设取得的经验、今后现代林业建设面临的困难等,从而研究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林业政策。本论文研究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现代林业的特点调整宏观政策,将有限的资源科学配置给不同地区,为国家从宏观上制定相应可行的林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二,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本地特点采取可操作性的林业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本文研究出了五类地区在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不同布局,还提出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相应的保障措施,现列举几个重要结论。主要结论之一:从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该地区多地处沿海地带,其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是: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第二,相对发达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城乡统筹建设和谐林业。第三,中等发展地区。该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其主要任务是:以保护基本农田的林业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第四,相对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脆弱的地区。其主要任务是: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第五,滞后地区。该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老、少、边、库区,尤其以水源区居多。其主要任务是: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主要结论之二:从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优化提升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林业产业格局。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高效益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新”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路是: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主要结论之三:从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看第一,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其思路是: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其思路是: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其思路是: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相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主要结论之四:从公共财政政策和政府林业投入的角度看总体上说,我国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林业投入长效机制,加大国家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高政府对林业的投资水平,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和快速发展。基于地区的不同区情,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应对各个地区实行差别性的公共财政政策,中央财政的扶持力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滞后地区、相对滞后地区、中等发展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五类地区具体的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建议:第一,发达地区。中央政府要按照“放活”的原则,对该地区林业改革与发展的先行先试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本级财政相适应的,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支持林业现代化早日实现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二,相对发达地区:国家要按照“放活”和“少取”的原则,对该地区城乡统筹建设现代林业给予投入上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要大幅度加大对林业的投入,积极调整财政的城乡支出结构,逐步建立支持城乡一体化林业发展的林业投入体系。第三,中等发展地区。国家要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逐步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第四,相对滞后地区。国家应按照“少取”和“多予”的原则,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第五,滞后地区。国家应当按照“多予”的原则,结合扶贫工程,大幅度加大对该地区林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也要努力增加对林业的投入,逐步构建助推林业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的林业投入体系。本文的创新点:1)林业经济区划创新。本文没有沿袭传统的自然区划或林业区划,创造性地按照农民收入对全国县级单位分类,这样有利于研究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林农增收问题。2)林业生产布局创新。有别于传统地按照林种来布局林业生产的方式,本文按照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进行布局。3)林业区域政策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林业政策,尤其是指出中央政府对各类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不同支持力度和支持重点,有利于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段丽娜[10](2008)在《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环节,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经济学界的重视。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经济总量和人口都占较大比例的区域经济,很大程度上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对于促进中原崛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问题进行了研究。立足河南省基本的省情,从现状入手,全面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重点。重点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城乡经济等视角分析了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最后得出结论:发展河南省县域经济,要立足省情,认清优势,坚持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工业兴县之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突出经济特色,就能够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本文在以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使用聚类分析方法;二是根据河南省的现状,提出了工业化是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工业化,不是纯粹的工业化。三是全面总结了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解放思想,落实政策,促进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加快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河南省鲁山县民营林业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鲁山县民营林业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2)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养老机构及其安全因素分析
    2.1 养老机构类型
        2.1.1 救助型养老机构
        2.1.2 福利型养老机构
        2.1.3 市场型养老机构
    2.2 养老机构的特性
    2.3 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
    2.4 养老机构安全因素分析
        2.4.1 火灾事故分析
        2.4.2 踩踏事故分析
        2.4.3 中毒事故分析
        2.4.4 其他事故
    2.5 本章小结
3.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建立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评价指标说明
        3.3.1 安全管理
        3.3.2 设备设施安全
        3.3.3 人员安全素质
        3.3.4 环境安全
    3.4 本章小结
4.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1 安全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4.2.2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实证研究
    5.1 西安某养老机构概况
    5.2 对该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
    5.3 对该养老机构评价结论的分析
    5.4 对该养老机构安全建设的建议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Ⅰ 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Ⅱ 西安**养老机构安全性调查表

(3)高速公路建设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 城镇
        1.2.2 城镇化
        1.2.3 城镇化率
        1.2.4 城镇化结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局限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域经济学理论
        2.1.2 空间经济学理论
        2.1.3 城镇空间发展相关理论
        2.1.4 交通运输与空间区位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章 河南省城镇化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分析
    3.1 河南省城镇化与城镇化结构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3.1.1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特征
        3.1.2 2014年河南省城镇化结构
        3.1.3 河南城镇化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及演变趋势
    3.2 河南省城镇化结构中人口转移和分布研究
        3.2.1 河南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历程
        3.2.2 河南城镇化结构中的人口规模结构
    3.3 河南城镇化结构空间分布分析
        3.3.1 河南省城镇化结构空间布局特征
        3.3.2 河南省城镇化结构空间发展水平测算
    3.4 河南城镇化结构的演变趋势
        3.4.1 区域性中心城市个数增多
        3.4.2 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引力度增强
        3.4.3 地方性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第四章 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研究
    4.1 河南省公路交通发展概述
        4.1.1 铁路交通主导阶段
        4.1.2 公路交通主导阶段
        4.1.3 公路交通占绝对优势阶段
    4.2 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4.2.1 河南省高速公路的发展历程
        4.2.2 河南省高速公路发展特征
    4.3 河南高速公路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4.3.1 高速公路布局影响城镇建设规划
        4.3.2 高速公路建设引导城镇产业布局
        4.3.3 高速公路加快城镇化进程
        4.3.4 高速公路促进城镇乡融合
    4.4 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高速公路占公路总量的比重小
        4.4.2 高速公路布局与河南城镇化规划不协调
        4.4.3 高速公路分布不均衡,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4.4.4 高速公路对区域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不足
第五章 高速公路与河南城镇化结构关系分析
    5.1 城镇化与高速公路之间相关性分析
        5.1.1 数据来源
        5.1.2 城镇化与高速公路发展关系的普遍性分析
        5.1.3 高速公路运力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分析
    5.2 高速公路对城镇化结构演变趋势分析
        5.2.1 引力模型模型设定
        5.2.2 数据来源
        5.2.3 高速公路对城市引力度的影响
        5.2.4 中原城市群内城市引力度演化趋势
        5.2.5 省辖城市引力度演化趋势
    5.3 城镇化结构演化方向
        5.3.1 城镇化结构中人口向核心圈集聚
        5.3.2 特大城市带动城市群一体化快速发展
        5.3.3 高速公路加速推进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高速公路推动河南城镇化结构的演变
        6.1.1 高速公路促进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
        6.1.2 高速公路改变城镇间人流物流的组织方式
        6.1.3 高速公路促进城镇要素在空间上重新配置
        6.1.4 高速公路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6.2 政策建议
        6.2.1 借助现有高速公路,有序引导人口向合理方向转移
        6.2.2 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道口经济”,合理布局城镇
        6.2.3 增强高速公路服务能力,优化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关系
        6.2.4 建设“次级高速公路”,促进城镇资源优化配置
        6.2.5 规划建设以高速公路为纽带的一体化城市经济区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国历年城镇化率(1949-2014)
附录3 河南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投资完成情况(2010-2013)
附录4 河南省交通部门预算收支情况(2013年)
附录5 河南省高速公路筹融资情况(2013年)
附录6 河南省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统计情况(2013年)
附录7 河南省高速公路车流量统计(2013年)
附录8 河南省车辆保有量统计(2006-2013年)
附录9 各级公路的技术指标
附录10 各类公路的财政补助投资政策
附录11 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与高速的关系
附录12 虞城县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附件13 高速公路新郑站2008年 2012年出入口客货流量统计表
附件14 高速公路禹州站2008年 2012年出入口客货流量统计表
附件15 高速公路临颍站2008年 2012年出入口客货流量统计表
附件16 高速公路鲁山站2008年 2012年出入口客货流量统计表
附件17 高速公路遂平站2008年 2012年出入口客货流量统计表
附录18 河南省重点产业集聚区与高速公路的位置关系
附录19 河南省交通运输发展情况简表(1949-2013)

(4)我国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J牧业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研究特色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小企业的范畴界定
        二、农业企业的范畴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二、关系型贷款理论
第二章 我国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需求的特点
        一、季节性突出,受市场波动影响显着
        二、投资收效慢,融资需求偏长期
        三、资金需求额度不大,主要补充流动性
        四、对贷款利率水平的承受能力有限
    第二节 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的主要渠道
        一、商业银行贷款
        二、政策性银行贷款
    第三节 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的主要风险
        一、经营风险
        二、财务风险
        三、自然风险
        四、信誉风险
        五、担保风险
    第四节 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难的现实原因
        一、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难的内因
        二、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难的外因
        三、信息不对称是中小型农业企业融资难的最主要因素
第三章 河南省J牧业公司贷款项目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J牧业公司的背景分析
        一、行业背景
        二、区域背景
        三、贷款企业基本情况
        四、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
    第二节 河南省J牧业公司中长期贷款项目分析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二、项目建设的预期效益
        三、贷款项目的主要风险
    第三节 贷款银行对J牧业公司贷款项目的评估
        一、政策环境评估
        二、环保防疫评估
        三、产品市场评估
        四、财务能力评估
        五、贷款风险评估
        六、贷款银行提出的后续管理建议
第四章 各方协力应对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问题
    第一节 商业银行加快信贷服务创新
        一、构建差异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制度
        二、创新中小农业企业信贷产品
        三、增加中小农业企业信贷供给
        四、完善贷款风险评估与贷后管理制度
    第二节 中小农业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和决策
        一、建立规范的管理与财务制度
        二、进行科学的项目投资决策
        三、提供规范的贷款项目申请书和材料
    第三节 中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完善贷款担保体系
        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和脱贫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价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近代西方经济学贫困理论
        2.1.1 亚当·斯密的贫困理论
        2.1.2 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
    2.2 当代西方经济学贫困理论
        2.2.1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2 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2.2.3 缪尔达尔的“循环因果关系”理论
        2.2.4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2.3 区域经济理论
        2.3.1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2.3.2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2.3.3 梯度理论
        2.3.4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4 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新时期中部及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 新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1.1 经济发展
        3.1.2 产业结构
        3.1.3 劳动力资源
        3.1.4 对外贸易
    3.2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1 中部贫困地区范围
        3.2.2 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4章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因素指标的确立
    4.2 计量模型的构建
    4.3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数据描述
        4.3.2 单位根检验
        4.3.3 协整检验
        4.3.4 相关性分析
        4.3.5 Hausman检验
        4.3.6 面板回归
    4.4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脱贫路径选择
    5.1 国外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经验
        5.1.1 美国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2 意大利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3 法国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4 日本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5 印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1.6 巴西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
    5.2 各国贫困落后地区开发经验对我国治贫的启示
    5.3 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脱贫路径选择
        5.3.1 推进政府改革
        5.3.2 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保障
        5.3.3 产业结构调整
        5.3.4 加大资本投资和融资力度
        5.3.5 调整财政税收政策
        5.3.6 调整就业结构
        5.3.7 针对山区县的扶贫政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1.2.2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理论分析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与主要内容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2.1.2 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
    2.2 乡村旅游的特点与主要功能
        2.2.1 乡村旅游的特点
        2.2.2 乡村旅游的主要功能
    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2.3.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3.1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
    3.2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
        3.2.1 乡村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较快
        3.2.2 乡村旅游发展不均衡
        3.2.3 模式多种多样
        3.2.4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3 山东省乡村旅游典型发展模式分析
        3.3.1 “泰山花样年华景区”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3.3.2 “鲁南”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3.3.3 “王坟镇”农家乐旅游模式
        3.3.4 “青岛市惜福镇”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3.3.5 “荣成”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3.3.6 “苍山金宝”农业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3.4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绩效分析
4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4.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科学合理
    4.2 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不高
    4.3 缺乏科学规划和政府的正确引导支持
    4.4 乡村旅游人才匮乏
5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及其启示
    5.1 典型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及其启示
        5.1.1 典型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
        5.1.2 典型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5.2 国内典型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及其启示
        5.2.1 国内典型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实践
        5.2.2 国内典型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6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与完善的对策
    6.1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与完善的基本原则
    6.2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与完善的政策措施
        6.2.1 科学合理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6.2.2 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促销
        6.2.3 多途径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水平
        6.2.4 找准发展定位与目标,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6.2.5 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6.2.6 着眼未来,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6.2.7 构建多元发展格局,实行差异化开发战略
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实践意义
        (三) 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的研究成果
        (二) 国内的研究成果
        (三) 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评价
    三、研究方法
        (一) 唯物辩证法是方法论的基础
        (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一) 主要创新点
        (二) 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目标
第一章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阶段理论
        二、增长级理论
        三、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四、大推进理论
    第二节 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一、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二、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三、理论的困惑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孕育、诞生和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我国资源型经济中应用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我国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对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一般认识
        一、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我国煤炭资源型县域概况
        三、我国煤炭资源型县域的形成
    第二节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般性问题
        二、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特殊问题
    第三节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条件的制约
        二、发展理念约束
        三、相关制度限制
第三章 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内涵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第一节 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涵
        一、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
        二、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特征
        三、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视角
    第二节 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提升国家煤炭产业等级的发展需求
        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三、后发优势作用明显
    第三节 灵武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一、灵武市概况
        二、产业发展状况
        三、灵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状况
    第四节 灵武可持续发展总体环境的SWOT分析
        一、优势
        二、劣势
        三、机会
        四、挑战
第四章 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促进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重视的几个关系
        一、县级政府和上级各级政府的关系
        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促进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作用,构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支撑体系
        二、加快省直管县改革,扩大县域财权事权
        三、加强煤炭工业基地或园区建设
        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完成比较优势向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
        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体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目的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农村体育研究总体趋势
        1.2.2 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
        1.2.3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1.2.4 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1.2.5 农村体育竞赛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中国工业化与农村体育总体分析
    2.1 相关问题辨析
        2.1.1 工业化内涵及本文的研究范围
        2.1.2 城市化的内涵
        2.1.3 农村概念界定
        2.1.4 中外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人口变动分析
    2.2 工业化与农村体育关系
        2.2.1 工业化: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本体力量
        2.2.2 农村体育:支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极
        2.2.3 农村居民体育参与动因分析
    2.3 农村体育的基本内容
        2.3.1 农村体育"五要素"的提出
        2.3.2 农村体育"五要素"内在关联
第3章 农村体育主体
    3.1 农村体育主体总体分析
        3.1.1 农村体育主体的总基数相对较大
        3.1.2 农村体育主体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3.1.3 农村体育主体体育知识技能不足
    3.2 农民工群体
        3.2.1 农民工群体数量较大、男性居多
        3.2.2 农民工教育程度较高、中青年居多
        3.2.3 农民工职业较为集中、休闲公共性
    3.3 留守妇女群体
        3.3.1 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程度低并且以中青年为主
        3.3.2 农村留守妇女体质不均衡并且精神压力较大
        3.3.3 农村留守妇女休闲简单化并且体育需求较大
    3.4 留守老人群体
        3.4.1 留守老人娱乐活动单调并且人际交往匮乏
        3.4.2 留守老人身体健康危机并且精神需求增加
    3.5 留守儿童群体
        3.5.1 留守儿童何以为农村体育主体
        3.5.2 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并且分布广泛
        3.5.3 留守儿童运动受限并且体质欠佳
    3.6 小结
第4章 农村体育文化
    4.1 文化与农村体育文化
        4.1.1 文化
        4.1.2 农村体育文化
    4.2 农村体育文化历史考察
        4.2.1 "原生态型"农村体育文化(1949年-1966年)
        4.2.2 "传统型"农村体育文化(1967年-1976年)
        4.2.3 "时尚型"农村体育文化(1977-至今)
    4.3 农村体育文化现实解析
        4.3.1 重体育物质文化而轻体育精神文化
        4.3.2 重竞技体育文化而轻群众体育文化
        4.3.3 重现代体育文化而轻传统体育文化
        4.3.4 重假日体育文化而轻日常体育文化
    4.4 小结
第5章 农村体育时空
    5.1 农村体育时空问题的提出
        5.1.1 时空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存在
        5.1.2 农村体育实践活动时空特性
    5.2 工业化为农村体育时间的延长提供了可能
        5.2.1 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
        5.2.2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5.2.3 农村居民观念的转变
    5.3 工业化为农村体育空间的扩展提供了可能
        5.3.1 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
        5.3.2 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5.3.3 农村居民观念的转变
    5.4 农村体育时空结构特征
        5.4.1 时间结构异质性
        5.4.2 空间结构多变性
    5.5 农村体育时空障碍与扩展
        5.5.1 时空阻碍
        5.5.2 时空扩展
    5.6 小结
第6章 农村体育价值取向
    6.1 农村体育价值现实分析
        6.1.1 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
        6.1.2 历史选择的结果
    6.2 农村体育价值取向的变迁
        6.2.1 变迁力量来源的多元化
        6.2.2 变迁历程的时代性
        6.2.3 变迁结果的进步性
    6.3 不同层面的农村体育价值取向
        6.3.1 居民视角:微观层面的价值取向
        6.3.2 学者视角:中观层面的价值取向
        6.3.3 政府视角:宏观层面的价值取向
        6.3.4 不同视角下的农村体育价值取向差异性
    6.4 价值关怀:农民体育价值取向一种应然选择
        6.4.1 兼顾"本体性"、"工具性"价值取向
        6.4.2 确立"以人为本"农村体育价值理念
        6.4.3 强化农村体育对农村居民的精神关照
    6.5 小结
第7章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
    7.1 农村体育组织化的现实意义
        7.1.1 农村体育发展力量
        7.1.2 农村体育发展趋势
    7.2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历时考察
        7.2.1 政府组织与民兵组织相结合(1949年-1966年)
        7.2.2 政治组织与知识青年相结合(1966年-1976年)
        7.2.3 政府组织与体育社团相结合(1978年-至今)
        7.2.4 建国以来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启示
    7.3 农村体育组织制度体系现实解析
        7.3.1 组织管理地域差异明显
        7.3.2 组织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
        7.3.3 组织管理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
    7.4 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成功经验
        7.4.1 政府与社会:引力与推力
        7.4.2 社会精英:中坚力量
        7.4.3 组织活力:制度创新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树立农村体育主体意识,重视农村体育主体结构复杂性
    8.2 倡导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尊重农村体育主体多样化选择
    8.3 利用农村体育时空扩展态势,消除农村体育时空障碍
    8.4 认可农村体育价值取向差异,构建农村体育多元化价值取向
    8.5 发挥政府性组织管理体系引导,积极培育社会性组织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2.2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反哺林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1.2.3 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为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巨大契机
        1.2.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为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
        1.2.5 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应对气候变化,林业的地位大大提高
    1.3 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主要国家林业政策
        1.3.2 国内主要林业政策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现代林业
        2.1.2 政策
        2.1.3 林业投入
        2.1.4 公共财政
        2.1.5 林业生产布局
        2.1.6 区划、经济区划和林业区划的概念
    2.2 区域差异论
        2.2.1 区域差异概述
        2.2.2 区域差异的客观基础
        2.2.3 区域差异调控
        2.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3 林业经济区划理论
        2.3.1 林业经济区划的概念
        2.3.2 林业经济区划的依据
        2.3.3 林业经济区划的原则
    2.4 区域产业布局理论
        2.4.1 区域产业布局的概念
        2.4.2 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5 公共财政理论
        2.5.1 林业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理论依据
        2.5.2 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
    2.6 区域政策
        2.6.1 区域经济政策
        2.6.2 区域产业政策
    2.7 研究理论框架设计
    2.8 小结
第三章 地区分类以及不同类型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
    3.1 地区分类
        3.1.1 地区分类指标的确定
        3.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标准的确定
        3.1.3 以县级单位为基本研究单元
        3.1.4 地区分类的思路
        3.1.5 地区分类的结果
    3.2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对比研究
        3.2.1 五地区区域经济的总体情况
        3.2.2 五地区林业建设基本概况
        3.2.3 五地区农民收入基本概况
        3.2.4 五地区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概况
        3.2.5 五地区工业建设基本概况
        3.2.6 五地区服务业建设基本概况
        3.2.7 五地区科技事业基本概况
        3.2.8 五地区社会事业基本概况
    3.3 小结
第四章 发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进程
    4.1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4.1.1 坚持全面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为林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4.1.2 综合配套改革系统推进,社会各方共享林业改革与发展成果
        4.1.3 争取先行先试权,重点发展好各类林业园区建设
        4.1.4 非公有制林业异军突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1.5 以引进林业战略投资为重点,实施林业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
        4.1.6 林业产业较为发达,已经形成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业产业集群
        4.1.7 科学规划,标准先行,“数字林业”框架基本建成
        4.1.8 林业科技事业较为发达,科研创新能力较强
        4.1.9 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4.2 发达地区建设林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经济高态势粗放增长与林业资源偏小之间的矛盾凸显
        4.2.2 林业建设投入过少,难以满足林业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2.3 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脆弱
        4.2.4 造林用地落实难度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4.2.5 以沿海防护林为主体的沿海生态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4.2.6 林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亟待转变增长方式
        4.2.7 林业科技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8 珍贵大径级树木的培育滞后
    4.3 发达地区林业现代化的生产布局
        4.3.1 以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为重点,夯实万里海疆的绿色屏障
        4.3.2 以优化和调整现代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林业产业格局
        4.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础研究为重点,夯实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基石
    4.4 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4.4.1 深化林业改革,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
        4.4.2 创新林业投融资模式,为林业建设提供可靠的投入保障
        4.4.3 以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4.4.4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搞好依法治林
        4.4.5 以创新林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加快林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4.4.6 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高竞争力
    4.5 小结
第五章 相对发达地区扎实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
    5.1 相对发达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5.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着,极大释放了林业生产力潜能
        5.1.2 城乡一体化林业建设卓有成效,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5.1.3 认真实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方位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5.1.4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林业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5.1.5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积极研究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生产技术
        5.1.6 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林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5.1.7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5.2 相对发达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林业体制机制不活,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亟待完善
        5.2.2 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林业建设仍处于不发达水平
        5.2.3 林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5.2.4 林业民营科技发展后劲不足,政府扶持力度小
        5.2.5 林业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发展不平衡
        5.2.6 森林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5.2.8 林业中小企业贷款难,严重制约林业产业的发展壮大
        5.2.9 森林生态文化产业刚刚起步,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5.3 相对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林业的生产布局
        5.3.1 以城乡一体化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和谐林业
        5.3.2 以林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统筹城乡布局城乡一体化林业产业结构
        5.3.3 以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打造林业生态文化品牌体系
    5.4 相对发达地区建设城乡一体化林业的保障措施
        5.4.1 不断深化改革,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5.4.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5.4.3 积极推进林业投融资创新,有效增加林业信贷投入
        5.4.4 大力推进林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构建四大科技保障体系
        5.4.5 以加强林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林业人才队伍结构
        5.4.6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4.7 积极推进林业装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5.5 小结
第六章 中等发展地区大力加强现代林业建设
    6.1 中等发展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6.1.1 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营林主体多元化
        6.1.2 营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步探索造林绿化的有效机制
        6.1.3 重点林业工程成效显着,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6.1.4 平原林业极大改善了平原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6.1.5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发展势头良好
        6.1.6 林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奠定有力基础
        6.1.7 注重林业科技创新,造林成效得到一定提高
    6.2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6.2.1 林业体制机制不完善,森林质量不高
        6.2.2 平原地区生态工程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效益发挥
        6.2.3 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6.2.4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小,亟待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
        6.2.5 林权抵押贷款存在诸多困难,林农贷款难仍未破解
        6.2.6 林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较低,林业科技平台支撑乏力
        6.2.7 林业服务机构严重缺位,森林资源流转不够规范
        6.2.8 林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基础建设薄弱
    6.3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6.3.1 以农田防护林工程为重点加强林业建设,构筑农业稳产高产的生态安全屏障
        6.3.2 以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发展林业产业,增加国内林产品后备资源储备
        6.3.3 以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层次为重点,培育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群
    6.4 中等发展地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6.4.1 努力探索林业改革,增强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6.4.2 在国家适当扶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6.4.3 以“数字林业”为重点,加快现代林业科技发展
        6.4.4 以培养多层级林业人才为重点,加强林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6.5 小结
第七章 国家扶持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7.1 相对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7.1.1 大工程带动大发展战略成效显着,林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
        7.1.2 注重林业产业化的发展,努力探索林业增效的路子
        7.1.3 实施生态移民,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7.1.4 注重科学治理,抓好林业工程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7.1.5 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稳健推进林业改革
    7.2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7.2.1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建设任务艰巨
        7.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林业投入保障机制
        7.2.3 林业基础建设落后,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脆弱
        7.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不够,林改缺乏配套政策
        7.2.5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亟待进一步加强
        7.2.6 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调动林农积极性
        7.2.7 林业科技相当落后,远远不适应林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7.2.8 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小规模、低效益发展阶段
        7.2.9 林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林农抵押贷款难
        7.2.10 森林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薄弱,亟待扶持加强
    7.3 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林业的生产布局
        7.3.1 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重点,扶持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7.3.2 以木本粮油为重点,建设“名、优、特”的特色林业产业体系
        7.3.3 以加强生态文化体系的保障能力为重点,扶持构建新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7.4 相对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的保障措施
        7.4.1 搞好试点示范,努力探索各项林业改革
        7.4.2 大幅度加大国家对现代林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构建完善的林业支持保护体系
        7.4.3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7.4.4 大力加强林业培训工作,提高林农综合素质
        7.4.5 全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林农的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7.5 小结
第八章 国家大力扶持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与脱贫致富
    8.1 滞后地区林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8.1.1 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8.1.2 把林业扶贫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改善林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8.1.3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全社会支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8.1.4 造林封育相结合,林业生态建设成绩喜人
        8.1.5 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8.1.6 强化林业基础,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巩固
        8.1.7 示范试点,树立典型,积极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8.1.8 加大投入,多渠道筹资
    8.2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8.2.1 生态系统脆弱,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8.2.2 生态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长期发展
        8.2.3 贫困人口多,农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8.2.4 林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林改工作难度很大
        8.2.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完善,群众积极性没有得到完全调动
        8.2.6 中低收入林农小额长期贷款供给严重不足
        8.2.7 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影响了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
        8.2.8 林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素质的严峻挑战
        8.2.9 农村资金多渠道分流严重,金融资源非农化加剧
    8.3 滞后地区的现代林业生产布局
        8.3.1 以重点水源区的林业建设为重点,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
        8.3.2 以生态旅游为扶持重点,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对新农村的贡献率
        8.3.3 以抢救保护与科学开发结合为重点,扶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
    8.4 滞后地区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8.4.1 积极探索林业改革,让林农享受更多的利益
        8.4.2 大幅加大国家对林业建设的投入,在发展林业的基础上促进林农脱贫致富
        8.4.3 积极扶持农村投融资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增收
        8.4.4 实施科教帮扶,从根本上帮助林农提高素质
        8.4.5 科学规划,结合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生态移民
        8.4.6 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布局
        9.1.2 林业产业体系的布局
        9.1.3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布局
        9.1.4 公共财政政策与政府林业投入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县域经济问题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相关理论概述
    2.1 县域经济的内涵
    2.2 国外相关理论
    2.3 国内对县域经济的研究理论
3.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1 河南省基本省情
    3.2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3.3 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聚类分析
    3.4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3.5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4.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4.1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4.2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4.3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5.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5.1 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5.2 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5.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5.4 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5.5 解放思想,落实政策,促进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5.6 积极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县域经济
    5.7 统筹城乡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河南省鲁山县民营林业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2]养老机构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薛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7)
  • [3]高速公路建设对河南省城镇化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D]. 刘敏.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3)
  • [4]我国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J牧业公司为例[D]. 柳亚洲.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5]新时期中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和脱贫路径选择[D]. 崔勤. 南昌大学, 2012(05)
  • [6]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崔现海.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7)
  • [7]新型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炳.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8]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体育问题研究[D]. 刘梅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6)
  • [9]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现代林业的差别性政策研究[D]. 刘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2)
  • [10]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D]. 段丽娜. 西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河南省庐山县民营林业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