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时期的“准小说”

论先秦时期的“准小说”

一、试论先秦的“准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吴思[1](2021)在《潘纶恩《道听途说》及其文体研究》文中提出笔记小说是一种古老的小说文体,其从汉魏时期发展到清代经历数个时期的繁荣,潘纶恩的《道听途说》就在清代笔记小说繁荣发展的背景下诞生。潘纶恩生于嘉庆年间,是清末的一位文言小说家,他的《道听途说》被学者誉为“创作风气的一大转移”,书以写现实生活闻名于世,颇具研究意义和价值。第一章论述笔记小说发展过程及介绍潘纶恩《道听途说》。论文将从历代笔记小说发展特点以及主要作品介绍笔记小说发展,进而论述清代笔记小说状况以及道咸时期笔记小说的发展状态,最后再对潘纶恩生平、《道听途说》的成书过程和潘纶恩的创作理念作简要分析。第二章分析《道听途说》的主题内容,从国、家、民三个方向逐层介绍。首先探讨统治阶级层面下的官吏的残暴,鸦片的荼毒社会和科举的黑暗;其次写家庭内部的矛盾,从家庭伦理关系和两性关系写社会中家庭关系的扭曲和崩坏;最后写市井百态,主要包括民间的陋俗和陋习,以及对当时社会骗术横行描写。第三章从文体的角度分析《道听途说》。第一,展示《道听途说》的主题内容,并说出《道听途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篇章结构皆是因主题内容的现实性和《道听途说》对史传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所导致;第二,从叙事模式入手,写本书的叙事顺序、叙事视角以及情节安排;第三,从篇章结构入手,分析其篇章构架以及其行文结构;最后分别从描写语言、人物语言以及民谚和用典入手分析语言特色。第四章主要从当时社会背景及作者经历入手,分析《道听途说》文体特色变化的成因。本文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道听途说》的思想以及文体特征,希望可以对《道听途说》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一些补充作用。

孙逊[2](2021)在《东亚儒学视阈下的韩国汉文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韩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在其文明发展进程中,韩国儒学作为东亚儒学中富有特色和活力的一部分,不仅对儒学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东亚地区文明的进步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中,由古代韩国学者和作家撰写的大量汉文小说,忠实承载并生动演绎了韩国儒学的历史发展与丰富蕴涵,为了解和认识东亚儒学提供了鲜活的文本。在未来重建东亚地区和谐与和平的历史进程中,东亚儒学必将承担起重要而特殊的使命。

熊明[3](2021)在《《太平广记》的选篇原则与汉唐小说的搜集确认》文中研究说明从《太平广记》的实际选篇情况看,故事性原则与人物中心原则是其选篇的两个重要原则。《太平广记》按照人物中心原则与故事性原则选取"小说""野史""传记""故事"等着述中的篇章并按类编排,汇为一集,在事实上确认了这些被选篇章的小说性质。《太平广记》的选篇与编录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对汉唐小说文献的全面清理,大致确认了汉唐时期小说存在的范围和数量,基本将汉唐时期的主要小说作品全部收录其中,完成了一次对汉唐小说的整体确认和总结,并全景式地呈现了汉唐时期小说(也包括先秦小说)的历史生态。就此而言,《太平广记》的编纂与成书便具有了十分特殊的小说史意义。

李桂奎[4](2020)在《中国小说原初问题之事理、学理与文理》文中认为从古人的"事理"喻说,到今人的"学理"言说,人们对小说之原初形态和面貌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索。大致说,古人主要采取"事理"话语对逆势"考镜源流"的结果进行喻说:一则把倡导"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列子、庄子及其"子书"喻说为小说之祖;一则沿承汉人将稗官或方士之作当作本源,或沿承唐人从"史乘"的维度探源论流。基于古人的两套"事理"喻说,今人主要借鉴"进化论""起源学"以及"发生学"等西方科学方法,进行"学理"言说,分别提出"史乘"说"、子书"说"、稗官"说"、方士"说"、神话"说、"寓言"说,以及"多源共生""多祖同衍"等诸说。然而,由于中国小说血脉错杂、源流错综,因而各种以"起源"为命题的"学理"言说引发了聚讼纷纭。而今,若从有迹可循的"文本"及"互文性"等"文理"视角着眼,我们便可发现,中国小说胎孕于子部、史部典籍,虽然从先秦至西汉已有个别早产儿,但经过"多源共生""杂体互通"的孕育,大约在东汉才出现大量"儿孙"降生、自成一家的局面。

熊明[5](2019)在《李昉的文学文化活动与《太平广记》的编纂》文中认为李昉是宋初文化建设中许多重要文化活动的领导者、参与者,尤以领导、参与编纂完成《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三大书为最。单就《太平广记》而言,《太平广记》的编纂,实为中国古代小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对中国古代小说有着深远影响。

党月异[6](2016)在《中国小说的起源时间辨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小说起源说众多,但确切提出了起源时间的却很少。中国小说史着作中对小说的起源时间探讨也是众说不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小说史写作的混乱。文章认为中国小说应该起源于西周时期,其代表作就是《尚书》中西周时期写成的《金縢》。

金官布[7](2016)在《唐前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起,掀起了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一次高峰,而鬼话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这成为本选题研究的缘起和重点。本选题以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探究二者的结合理路和意义。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许多相关问题也逐次展现开来,因此,本文在第一章主要厘清鬼文化与志怪小说各自发展演变的轨迹,在揭开鬼文化神秘面纱的基础上探寻二者结合的原因。首先论述灵魂观念的产生,它是人类最早的、最重要的精神活动,源自人类对死亡本身的长期探索。其次论述从灵魂观念到鬼魂信仰的演变。鬼魂信仰和自然崇拜都是在灵魂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鬼魂观念包含着复杂的巫术思想。最后梳理鬼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从鬼神一体到鬼神分流再到鬼文化沉入民间的漫长历史时期,鬼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演变,其结论是鬼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找到最佳的发展机遇和文化载体,保持着顽强的发展活力和韧性。整个第一章的梳理为下一章论述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结合作必要的说明和铺垫。第二章重点研究志怪小说与鬼文化结合的理路。首先探讨鬼文化在汉魏时期的进一步世俗化发展轨迹。随着鬼神分流和巫觋职能的分化,春秋以来,鬼文化与一部分巫师一起逐渐沉入民间,成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汉魏之际,在上流社会浓厚的求仙悟道氛围中,鬼文化在社会上层"失语",却在民间扎下根来。与大量"仙话"相对,民巫"自神其术"的"鬼话"在民间也大量出现,暗潮涌动,为魏晋时进入志怪小说做准备。其次探讨汉魏时期志怪小说的发展状况。处于萌芽时期的志怪小说体制不备,内容荒诞不经,故受到儒家主流文学观和史学观的影响,地位尴尬,发展举步维艰,步履蹒跚。谈鬼说怪的志怪小说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向重实录的史着积极靠拢,这使志怪小说偏离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最后探究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的结合理路。魏晋乱世,社会剧烈变化,一方面儒学式微,思想解放,为志怪小说摆脱儒学的束缚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民生痛苦,各种宗教思想传播,为鬼文化和鬼故事的兴起也提供了机遇。还有,文人参与鬼故事的辑录、创作,使大量的民间鬼故事走进志怪小说,逐渐实现从故事到小说的演变。第三章分类解析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丰富多彩的鬼话。首先追溯魏晋前鬼话的源流。其次解析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塑造的鬼世界,介绍故事中鬼的形貌、秉性、禁忌等,了解文学作品对鬼文化的"文学化"。最后分类解析志怪小说中丰富多彩的鬼话,按鬼恩仇录、冥界游历、人鬼相斗进行故事分类,简析每一个鬼故事的内涵,争取从总体上把握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完整的鬼世界和丰富的鬼话,了解故事背后的人文蕴含。第四章深入分析、挖掘典型鬼话中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鬼话,系统梳理,深入进行文化阐释。一是"人鬼婚恋"故事,这是在整个志怪小说史中都具有典型性的鬼故事类型,它代表了当时文人参与鬼话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在前人母题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个故事类型来研究,深挖故事情节,剥出艳遇、求子、攀附、复生、爱情五个故事母题,并对每一个母题进行深入解析,挖掘故事情节背后复杂的文化蕴意。二是研究"冥界治鬼"故事,探讨我国传统冥界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冥界在佛教渗透前后呈现出不同的故事形态,泰山地府是社会人情的真实写照,而佛教地狱说对冥界观念的渗透和改造,极大地促进了志怪小说对鬼世界的虚构能力。第五章研究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鬼话繁荣的原因。从社会时代背景和宗教信仰两个方面,探讨魏晋乱世背景下死亡恐惧和生命意识的觉醒,世人对求仙长生的绝望、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忧患、对死亡和死后异度空间的浪漫想象和美好而无奈的期望,玄学的兴起、清谈风气的引领,佛教道教"自神其道"的需要、民间鬼信仰的渗透及推波助澜等共同合力促成了魏晋南北朝鬼话的繁荣,同时从鬼话的视角,展现魏晋南北朝乱世的生态图景和宗教文化的传播情况。第六章研究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结合的意义及影响。研究志怪小说和鬼文化的结合在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意义和影响,探讨鬼话对志怪小说文体独立的促进,对小说叙事水平的提升,对小说虚构能力的推进,加快了小说的演进。探讨志怪小说对鬼文化的文学塑造,使信仰文化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和意象。另外卜,探讨鬼文化中赏善罚恶的朴素观念对社会道德规范做出的积极贡献。总之,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的结合既是各自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多种文化共同发力的结果,正是这种结合,促成了鬼话向小说的转变,推进了志怪小说的演进,成就了志怪小说终成一代之文学,奠定了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许富宏[8](2015)在《先秦小说文体特征及艺术成就》文中认为研究先秦时期的小说问题,必须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上。《汉书·艺文志》中的"小说家"十五种作品几乎全部佚失,但其着录的最后一部"《百家》百三十九卷"却又不少篇章保留在刘向编的《新序》、《说苑》中。以《新序》、《说苑》为基础,可以看出先秦小说在文体上属于"说"体,作品题材内容往往是历史故事,结构以"章"的形式出现,篇幅短小,具有一定情节。与传统的"信史"、"信事"不同,"说"体保留的是一些"异史"、"异事",其作者群来自于"稗官",被认为少助于政教,故名"小说"。先秦时期的"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值得肯定的成就,对后世的人物笔记、志怪等文言小说、通俗小说、史传散文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完全可以说是现代文体意义的"小说"的源头。

石麟[9](2014)在《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的混淆——小说批评与小说史研究检讨之一》文中指出小说文本与小说概念,是迄今为止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小说史着作和小说批评研究长期纠结不清的问题。其实,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是捆绑在一起的两张皮。凡是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史建构或者批评史研究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两个概念,更不能混淆这两个概念。因此,认真检讨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谬误,实在是搞好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揣松森[10](2013)在《《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班固《汉书·艺文志》、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着录的小说为研究内容,除去重复,计有《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钘》、《天乙》、《黄帝说》、《封禅方说》、《待诏臣饶心术》、《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臣寿周纪》、《虞初周说》、《百家》、《周王游行记》、《穆天子传》、《宋玉子》、《燕丹子》、《南越行纪》、《六博经》、《上林禽兽簿》、《上林草木名》、《汉武帝禁中起居注》、《汉武故事》、《方士传》、《李陵别传》、《东方朔别传》、《洞冥记》、《拾遗》、《丽娟传》、《汉武内传》、《飞燕外传》、《西王母传》、《异闻记》、《庞娥亲传》、《艺经》、《笑林》、《博经》、《讥俗书》、《着书》、’《月旦评》、《峨眉山神异记》共42部。该42部小说着录依据,按上列各志次序排列;本文所列各部小说次序,亦按所据史志原有次序排列,并编写序号,以便检阅。论文以作品为单位,对作家生平事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及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评论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整理,务求完整、准确、恰当,为读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文献资料信息;同时,在每位作家每部作品资料的末尾,以按语的形式对作家生平、作品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历代流传、现存版本等古今人的主要研究成果作简要的综合评述,以表达整理者对每部作品初步研究的认识,为研究者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检索及参考之便利。

二、试论先秦的“准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先秦的“准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潘纶恩《道听途说》及其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版本、存目与选集收录
        (二) 研究论着与论文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笔记小说与潘纶恩《道听途说》
    第一节 笔记小说文体流变及在清代的发展状况
        一、笔记小说发展历程
        二、清代笔记小说的创作状况
    第二节 道咸时期笔记小说写作状况
        一、道光时期
        二、咸丰时期
    第三节 潘纶恩与《道听途说》
        一、潘纶恩生平
        二、《道听途说》的成书过程
        三、潘纶恩的创作理念
第二章 《道听途说》的主题内容
    第一节 统治阶级昏庸无道
        一、官僚残暴无能
        二、鸦片荼毒社会
        三、科举黑暗腐败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混乱
        一、家庭伦理关系的崩坏
        二、两性之间的相互倾轧
    第三节 社会风气的败坏
        一、骗术横行
        二、陋习陋俗
第三章 《道听途说》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叙事模式
        一、线性的叙事顺序
        二、全知的叙述视角
    第二节 篇章结构
        一、整体的谋篇布局
        二、朴素的行文结构
        三、曲折的情节安排
    第三节 语言特色
        一、生动传神的描写语言
        二、贴近生活的人物语言
        三、雅俗共赏的用典和谚语
第四章 《道听途说》文风变化的成因
    第一节 社会背景的影响
    第二节 作者经历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东亚儒学视阈下的韩国汉文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
二韩国汉文小说与儒学的同步发展
三朝鲜时期汉文小说创作与儒家忠义观、华夷观
四朝鲜时期汉文小说创作和儒家正统观、家庭伦理观
五东亚儒学的当代使命

(3)《太平广记》的选篇原则与汉唐小说的搜集确认(论文提纲范文)

1《太平广记》选篇的故事性原则
2《太平广记》选篇的人物中心原则
3 汉唐小说的搜集与确认
4 结语

(4)中国小说原初问题之事理、学理与文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关于小说原初之“事理”喻说
    (一)以子书为小说之“祖”的喻说体系
    (二)以史乘为小说之“源”的喻说体系
    (三)“祖述”喻说与“源流”喻说之交互
二、现代关于小说起源之“学理”追溯
三、当今文理下的“多源共生”与“杂体互通”
四、从“杂体互通”看小说原初之“杂”

(5)李昉的文学文化活动与《太平广记》的编纂(论文提纲范文)

一、李昉的撰作与着述考
    (一) 与扈蒙等共题《文英院集》。
    (二) 与刘温叟等撰作《开宝通礼》二百卷、《通礼义纂》一百卷。
    (三) 与卢多逊等撰岳、渎祠及历代帝王碑。
    (四) 主持重定士庶丧葬制度。
    (五) 主持详定车服制度。
    (六) 与王佑等详覆《唐本草》并序。
    (七) 参与修纂《太祖实录》。
    (八) 参与修纂《五代史》 (即《旧五代史》) 。
    (九) 主持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
    (十) 主持编纂《文苑英华》。
    (十一) 李昉撰《历代年号》一卷。
    (十二) 李昉撰《历代宫殿名》一卷。
    (十三) 李昉撰《南行记》《内制》。
    (十四) 参与编撰《周优人曲辞》。
    (十五) 《李昉集》五十卷。
二、李昉与宋初文化活动
    (一) 主祀南岳以及参与岳镇海渎之祀。
    (二) 参与籍田礼等礼制的制定和相关活动的举办。
    (三) 主持车服制度等制度的制定。
    (四) 主持《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书的编纂。
三、李昉与《太平广记》编纂
    (一) 广博的知识储备。
    (二) 宏通的文学思想。
    (三) 卓越的文学识见。
        第一, 对小说渊源的独到认识。
        第二, 对小说本质的准确把握。
        第三, 对唐人小说性质的确认。

(7)唐前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先秦鬼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鬼文化
        二、鬼话
        三、文化结合
        四、志怪和志怪小说
    第二节 鬼文化的产生
        一、灵魂观念的出现
        二、灵魂—鬼魂观念的转变
    第三节 鬼文化的发展与整合
        一、鬼神一体
        二、鬼神设教
        三、鬼观念的整合
    第四节 鬼文化的演变
        一、先祖之鬼
        二、神鬼分流
第二章 汉魏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的结合
    第一节 鬼文化的世俗化
        一、巫觋世俗化
        二、鬼文化的世俗化
    第二节 汉魏小说发展状况
        一、儒学轻视和丛残小语
        二、史学影响和存佚补史
    第三节 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的结合
        一、民间信仰与文学叙事的互动
        二、民间文学到文人创作的转变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话
    第一节 魏晋前鬼话源流
    第二节 志怪小说中的鬼世界
        一、鬼的形貌
        二、鬼的习性
        三、禁忌与忌讳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鬼话
        一、人鬼恩仇录
        二、冥界游历
        三、人鬼相斗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典型鬼话研究
    第一节 人鬼婚恋故事
        一、艳遇
        二、求子
        三、攀附
        四、复生
        五、爱情
    第二节 冥界治鬼故事
        一、昆仑山到泰山
        二、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三、地府到地狱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鬼话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 乱世背景的生命挣扎
        一、生命意识的觉醒
        二、升仙无望和死亡恐惧
        三、玄学清谈风气的引领
    第二节 宗教信仰的推波助澜
        一、民间巫鬼信仰的推动
        二、道教自神其术的需要
        三、佛教思想的宣扬渗透
第六章 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结合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节 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一、小说观念的转变
        二、小说叙事的演进
        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文化史、思想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一、文化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二、思想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先秦小说文体特征及艺术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秦时期的小说概念及作品的存留
二、先秦小说的艺术成就
三、先秦小说对后世的影响

(9)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的混淆——小说批评与小说史研究检讨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0)《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本论文的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与初步收获
凡例
    01.《伊尹说》
    02.《鬻子说》
    03.《周考》
    04.《青史子》
    05.《师旷》
    06.《务成子》
    07.《宋子》
    08.《天乙》
    09.《黄帝说》
    10.《封禅方说》
    11.《待诏臣饶心术》
    12.《待诏臣安成未央术》
    13.《臣寿周纪》
    14.《虞初周说》
    15.《百家》
    16.《周王游行记》
    17.《穆天子传》
    18.《宋玉子》
    19.《燕丹子》
    20. 陆贾《南越行纪》
    21. 许博昌《六博经》
    22.《上林禽兽簿》
    23.《上林草木名》
    24.《汉武帝禁中起居注》
    25.《汉武故事》
    26.《方士传》
    27.《李陵别传》
    28.《东方朔别传》
    29. 郭宪《洞冥记》、《拾遗》
    30. 郭宪《丽娟传》
    31.《汉武内传》
    32.《飞燕外传》
    33. 桓麟《西王母传》
    34. 陈寔《异闻记》
    35. 梁宽《庞娥亲传》
    36. 邯郸淳《艺经》
    37. 邯郸淳《笑林》
    38. 曹丕《博经》
    39. 王充《讥俗书》
    40. 郭林宗《着书》
    41. 许劭《月旦评》
    42. 张道陵《峨眉山神异记》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试论先秦的“准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潘纶恩《道听途说》及其文体研究[D]. 吴思. 扬州大学, 2021(09)
  • [2]东亚儒学视阈下的韩国汉文小说研究[J]. 孙逊. 文学评论, 2021(02)
  • [3]《太平广记》的选篇原则与汉唐小说的搜集确认[J]. 熊明.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1)
  • [4]中国小说原初问题之事理、学理与文理[J]. 李桂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5]李昉的文学文化活动与《太平广记》的编纂[J]. 熊明.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6]中国小说的起源时间辨析[J]. 党月异. 新疆社会科学, 2016(05)
  • [7]唐前鬼文化与志怪小说研究[D]. 金官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8]先秦小说文体特征及艺术成就[A]. 许富宏. 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 2015
  • [9]小说概念与小说文本的混淆——小说批评与小说史研究检讨之一[J]. 石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0]《汉书·艺文志》及两汉书补志着录小说集解(上下册)[D]. 揣松森.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论先秦时期的“准小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