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电化学性质

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电化学性质

一、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电化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倩[1](2021)在《非晶态含锰氧化物纳米酶的制备及其模拟酶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锰元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同时也是参与许多细胞过程的必要元素,包括脂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生理和生命活动。除此之外,锰离子还因为其氧化还原以及磁性等性能在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非晶态物质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灵活性和丰富的缺陷位点,近年来成为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含有混合价态锰的非晶态氧化物已被证实具有极为优异的催化活性。相较于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化学动力疗法(CDT)以及光热疗法(PTT)都属于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它们具有低副作用、创伤小以及成本低等优点,最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癌细胞的检测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更具挑战性和紧迫性的课题。对癌细胞敏感的初步检测使癌症的早期诊断以及对癌症治疗的持续监测成为可能。遗憾的是,临床现有的技术大多存在灵敏度低、不能在早期发现癌细胞的缺点。在本文中,以Mn(CO3)为前驱体,通过煅烧和聚多巴胺(PDA)表面修饰分别制得非晶混合价态含锰(amorphous mixed-valent Mn-containing)纳米酶amv Mn-300-x(其中300代表了煅烧温度,x代表煅烧时间)和具有核壳结构的Mn(CO3)@PDA,研究了其模拟酶活性并探索了它们在肿瘤细胞特异性识别及肿瘤CDT和PTT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amv Mn-300-x的制备、性能以及在肿瘤细胞识别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首先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前驱体Mn(CO3)纳米粒子,之后在300°C的空气气氛中煅烧一定时间,煅烧时间记为x,从而制得具有类似苍耳形貌的amv Mn-300-x纳米粒子。随后,研究了amv Mn-300-x的模拟酶活性,通过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法和双氧水产氧量测试法证实了amv Mn-300-x具有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双重模拟酶活性,而且两种酶活性对反应体系的p H均具有依赖性。在p H=3.4-5.4条件下,氧化物酶模拟活性更加明显,而在p H大于6.4的条件下,过氧化氢酶模拟活性更为显着。基于癌细胞具有大量微纳米级丝状伪足这一特点,实现了苍耳状Mn(CO3)和amv Mn-300-15对癌细胞的特异性粘附。利用amv Mn-300-15的氧化物酶模拟活性,在外加TMB的条件下,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比色识别。以人宫颈癌(He La)细胞株为细胞模型,探索了amv Mn-300-15介导的体外肿瘤化学动力疗法。2.Mn(CO3)@PDA的制备、性能以及在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以溶剂热法制备的前驱体Mn(CO3)纳米粒子为基础,在其表面成功包覆一层聚多巴胺(PDA)高分子层,从而制得了具有核壳结构的Mn(CO3)@PDA纳米粒子。研究了Mn(CO3)@PDA纳米粒子的光热性能,发现Mn(CO3)@PDA纳米粒子能够吸收808 nm光子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此外Mn(CO3)@PDA还保留了Mn(CO3)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能力。利用其光热性质,初步探索了该材料对He La细胞的体外光热杀伤,结果表明,Mn(CO3)@PDA所介导的体外光热疗法对He La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张雯婧[2](2021)在《基于纳米酶和天然酶复合材料的级联反应体系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纳米酶被定义为具有酶活性的纳米材料,旨在解决天然酶和传统人工酶的局限性。过氧化物酶是通过催化过氧化物氧化底物的一类酶,结构多样且广泛分布于生物体中。随着纳米酶研究的发展,过氧化物酶纳米酶得到广泛的研究。在食品组分分析中,人们利用催化产生过氧化氢的天然氧化酶和模仿过氧化物酶的纳米酶进行级联催化,检测氧化酶底物,如葡萄糖等,具有高选择性。然而,级联反应扩散效率低,中间体不稳定,限制了催化性能。此外,由于天然氧化酶和纳米酶的工作pH不匹配,总是需要在不同的缓冲液中进行两个孵育过程,不仅使反应系统复杂化,而且延长了检测时间。金属有机框架(MOF)由于具有丰富的活性位点和活性官能团,可作为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独立纳米酶催化剂。与此同时,其由于良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高可修饰性而作为固定化酶的一类固体支持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以铜基MOF为基础,成功设计制备了三种天然氧化酶/纳米酶复合材料,并将复合材料用于级联反应,构建了对相应的分析物检测的新方法,并且成功应用于不同种类食品体系分析检测中。天然氧化酶/纳米酶复合材料中,铜基MOF材料表现出双重作用。一方面,其在中性条件下表现出稳定的模拟过氧化物酶活性。另一方面,由于其可靠的稳定性,被用作复合天然酶的固体载体。具体工作如下:1、铜基MOF材料的制备:利用自组装的方法,在室温下将具有刚性平面共轭结构的4,4’-联吡啶与铜(Ⅱ)配位结合形成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MOF纳米酶,并对其进行形貌和光谱表征。同时,探究了MOF纳米酶在中性条件下(pH=7)的催化机理。2、基于复合酶材料的葡萄糖检测新方法:在温和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酶(GOx)和Cu-MOF进行复合,形成GOx@MOF。在复合体系中,葡萄糖在氧气存在下被GOx氧化为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在MOF纳米酶的催化下,作为中间产物的过氧化氢立即转化为·OH,后者迅速氧化显色底物,产生比色信号,从而实现葡萄糖定量检测,检出限为2.67μM并成功的应用于饮料中。3、基于复合酶材料的胆碱检测新方法:将Cu-MOF与胆碱氧化酶(Ch Ox)复合,形成双酶复合物(Ch Ox@MOF),在氧气的存在下,复合酶催化胆碱使显色底物产生信号变化,从而实现胆碱定量检测,检出限为2μM并成功的应用于不同品牌的牛奶样品中胆碱的测定。4、基于复合酶材料的半乳糖检测新方法:将Cu-MOF与半乳糖氧化酶(GAOx)复合,形成双酶复合物(GAOx@MOF),在氧气的存在下,复合酶催化半乳糖使显色底物产生信号变化,从而实现半乳糖定量检测,检出限为6.67μM并成功的应用于牛奶中。

鲍巧臻[3](2021)在《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荧光传感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碳量子点(CDs)是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其尺寸小于10 nm。它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包括光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水溶性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药物递送等领域。但是,传统方法制备的CDs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低量子产率、短发射波长和单色荧光等。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人们通过表面钝化和杂原子掺杂的方法来改变CDs的光学性质。与过程繁琐的表面钝化相比,操作简单且无毒的杂原子掺杂的方法被广泛用于改善CDs的量子产率、水溶性、荧光性质等。根据杂原子数量的不同,杂原子掺杂的CDs可分为单杂原子掺杂CDs和多杂原子共掺杂CDs。后者由于多种杂原子间的协同效应,产生了独特的电子结构,显着提高了CDs的荧光量子产率和内在性能。近年来,基于杂原子掺杂的CDs优异的荧光性能,常用作荧光探针和基于纳米材料的猝灭剂组合用于设计有前途的传感器。纳米材料或半导体,如氧化石墨烯、二硫化钼、金纳米粒子、银纳米粒子和二氧化锰纳米片都是很好的荧光猝灭剂,已经被用于改进荧光传感器,以灵敏识别各种分析物。其中,金纳米粒子和二氧化锰纳米片具有高消光系数和宽吸收光谱,常用于构建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或内滤效应(IFE)的传感器。本论文中,我们合成了两种多杂原子共掺杂的CDs,基于CDs的荧光性能设计了两种荧光传感器用于生物分析领域,并实现生物样品的检测。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基于AuNPs和N,S-CDs之间的内滤效应用于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检测的超灵敏“off-on-off”型荧光传感器在本章中,我们基于AuNPs和N,S-CDs之间的内滤效应(IFE),构建了一种“off-on-off”型荧光传感器用于灵敏和选择性地检测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在本实验中,将N,S-CDs作为荧光体,而AuNPs作为荧光吸收剂。后者通过IFE作用使N,S-CDs荧光猝灭。加入鱼精蛋白后,鱼精蛋白作为阳离子肽与带负电荷的AuNPs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导致AuNPs聚集,使N,S-CDs的荧光恢复。进一步加入胰蛋白酶可以特异性地水解鱼精蛋白,导致AuNPs解聚,使N,S-CDs的荧光再次猝灭。在优化的最佳条件下,该传感器可用于定量检测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且检测限分别为4.7 ng/m L、4.3 ng/m L。同时,该传感器已成功地用于人尿液样品中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含量的测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第二章:氮、磷共掺杂碳点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在本章中,我们通过简单的水热法,以间苯二胺、D(+)-半乳糖为前体物质,加入不同的酸以及不加酸制备了八种不同的CDs。其中磷酸作为磷原子掺杂剂所制备的N,P-CDs具有优异的发光效率,其荧光量子产率(QY)高达45.6%。制备得到的N,P-CDs是单一分散的球形粒子,具有较高的QY、良好的水溶性、光稳定性、p H敏感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在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第三章:基于N,P-CDs和Mn O2纳米片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用于监视生物催化转化在本章中,我们将第二章制备得到的N,P-CDs与Mn O2纳米片构建N,P-CDs-Mn O2纳米复合物。Mn O2纳米片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使N,P-CDs的荧光猝灭。当体系中含有H2O2时,Mn O2纳米片容易被其降解为Mn2+,伴随着N,P-CDs荧光恢复。基于此,我们将该纳米复合物用于H2O2相关分析物的测定以及监视生物催化反应,包括葡萄糖氧化酶催化葡萄糖氧化、肌氨酸氧化酶催化肌氨酸氧化、黄嘌呤氧化酶催化黄嘌呤氧化以及β-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介导的乳糖双酶反应。基于底物与氧化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合理地设计了“AND”和“OR”逻辑门,对于未来在代谢性疾病的筛查或诊断方面具有应用价值。同时,该传感器还可进入细胞,实现细胞内成像。

赵风年[4](2021)在《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生物传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类化合物,对农作物增产至关重要。尽管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它们内在或潜在的毒性以及对动物和环境造成的残留问题难以避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某些有机磷农药(如滴滴涕)的使用所引发的残留问题,甚至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建立简单、快速、可靠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以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现场原位感知缺少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一重大需求为导向,本课题以有机磷农药为检测对象,构建了基于生物特异识别-纳米高效增敏模式的电化学生物纳米感知新方法,研制了自适应农作物不规则表面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生物纳米感知新器件,并验证了其用于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感知的可行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纳米界面电化学特性的有机磷农药分子感知机理探究针对农作物表面农药含量较低、干扰物较多的难题,构建了高特异性高灵敏的生物纳米界面,并探究了电化学特性的有机磷农药分子感知机理。首先构建了乙酰胆碱酯酶-金属相硫化钼生物纳米界面,以对氧磷为模型分子,探明了基于酶抑制作用的生物纳米界面处对氧磷电化学感知机理,即对氧磷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从而抑制电活性胆碱生成;金属相硫化钼纳米片可加速活性胆碱氧化产生电子并提供电子传递通道。因此通过比较抑制前后硫化钼纳米界面处的电流大小,即可实现对氧磷的电化学感知。同时,构建了有机磷水解酶-三维多孔石墨烯生物纳米界面,以甲基对硫磷为模型分子,探明了基于酶水解作用的生物纳米界面处甲基对硫磷电化学感知机理,即有机磷水解酶可切断甲基对硫磷的P-O键,生成电活性物质对硝基苯酚,进而在三维多孔石墨烯的纳米界面发生氧化反应产生转移电子;三维多孔石墨烯可提供电子传递通道,能够加快电子在电极表面的流动。因此直接比较石墨烯纳米界面处的电流响应,即可实现甲基对硫磷的电化学感知。(2)有机磷农药分子集成式电化学感知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为了克服传统电化学分立式三电极检测体系可操作性差,难以直接用于现场原位分析的缺点,本课题基于丝网印刷工艺设计了电化学集成式三电极感知器件,为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快速感知创造了条件。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首先在工作电极表面构建二维碳化钛纳米界面,并以此为金-钯双金属纳米粒子自还原模板,从而在电极表面构建碳化钛/金-钯双金属多维纳米复合界面。双金属纳米粒子仅在5 min内即可实现自发生长,制备方法简单、形貌可控,能够与酶生物识别元件产生协同催化作用从而提高集成式感知器件的传感性能。以对氧磷分子为模型农药,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检出限为1.75 ng/L。以梨和黄瓜为实际样品评估方法的可行性,添加回收率为87.93%~111.02%,相对标准偏差为1.08%~6.37%(n=3),为对氧磷残留的现场感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手段。(3)用于固相界面有机磷农药残留原位分析的半固态电解质的筛选及性能评价为了解决原位分析过程中固体表面的农药分子难以从被测表面有效传质到感知界面的瓶颈,设计并开发了生物相容性的半固态电解质。分别以明胶和琼脂糖为凝胶剂,钾盐和钠盐为电解质制备了凝胶半固态电解质,并评估了电解质的凝胶强度、扩散性能、对酶活力的影响以及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以2.5 wt%明胶为凝胶剂、100 m M氯化钾和100m M磷酸二氢钾为电解质制备的半固态电解质分析性能最佳。随后,以集成式丝网印刷三电极为感知器件,在工作电极表面修饰有机磷水解酶并覆盖上述明胶半固态电解质,以p H为9,扩散时间为8 min为最佳感知条件,初步建立了固体表面甲基对硫磷原位分析方法,可用于玻璃、塑料、木桌以及铝箔表面甲基对硫磷残留现场原位感知。(4)柔性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件用于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原位感知针对感知器件与不规则农作物表面无法有效贴合的问题,开发了用于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的柔性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件。采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制备了集成式蛇形三电极,经聚二甲基硅氧烷转移制得的柔性可拉伸感知器件,能够自适应农作物叶片、果实等不规则表面。为了降低工作电位、提高检测灵敏度,构建了有机磷水解酶-激光诱导石墨烯/金纳米粒子生物纳米复合界面。在配备明胶半固态电解质以及手持式电化学工作站后,该柔性可穿戴生物传感器件可原位感知固相界面处甲基对硫磷农药分子,原位感知方法的检出限为0.26 ng/cm2。通过手持式电化学工作站的蓝牙无线传输模块,农药残留数据可实时传输到智能手机客户端,满足了苹果果实和菠菜叶片表面甲基对硫磷残留现场原位感知要求。

孙晓亮[5](2021)在《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及电化学腐蚀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慢性病之一,每年会导致数百万人数的死亡。对于糖尿病人类尚无可以根治的解决方法,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大于治疗,血糖的早期诊断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葡萄糖传感器是用于检测葡萄糖浓度的传感器,其能够对于葡萄糖含量进行快速和准确的诊断。对于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一直也没有间断。在21世纪新型纳米材料的发展使得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得到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其中碳纳米材料-石墨烯,以其出色的化学稳定性、导电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质,大大提升了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线性范围。电化学腐蚀作为一种氧化还原反应,经过电化学腐蚀金属基板表面会形成类似纳米片的腐蚀层。电极的表面会变得十分粗糙,而这些粗糙的表面特征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本文以构造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为目标,采用纳米材料石墨烯探索其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构建复合材料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并进行电化学腐蚀的改性研究以提升其检测葡萄糖的能力,主要内容如下:1、在石墨上采用电化学的方式剥离石墨烯,并通过电化学腐蚀的工艺对石墨烯本身进行腐蚀,测试电化学腐蚀对于石墨烯的影响。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量小CV表明,电化学腐蚀石墨烯可以造成石墨烯表面形貌发生改变,从而增大比表面积,以使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能得到提升。2、在石墨基底上剥离石墨烯,并以此为载体,在此基础上电化学生长铜纳米粒子,形成石墨/石墨烯铜复合材料,铜纳米粒子的加入对于葡萄糖检测性能提升大。而电化学腐蚀石墨烯后进行生长铜纳米粒子与石墨烯生长铜纳米粒子的电极对于检测葡萄糖性能提升不大,说明石墨烯本身受电化学腐蚀影响小。3、以电化学剥离的方法在铜基底上剥离石墨烯,制备成单金属铜石墨烯复合材料。通过电化学工作站的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安培法电化学测量,发现采用单金属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相较于铜电极有着性能方面的较强提升。在进一步的基础上采用电化学腐蚀进行改性研究,通过SEM进行表征对材料的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研究,发现电化学腐蚀生成了更多铜的氧化物,这有利于与葡萄糖进行催化氧化。,通过对于电化学工作站的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安培法的电化学测量方法发现,其在检测葡糖糖的性能上实现了更强的性能检测。并测试了其阻抗谱图,电化学腐蚀的样本的阻抗更低。4、在铜基底上在含有均匀分散在镍盐溶液中的石墨烯粉末电镀液中,通过电化学电镀的工艺制备铜镍石墨烯复合镀层。并通过电化学电镀的工艺制备双金属铜镍电极作为对照,通过电化学测量发现铜镍石墨烯复合镀层相较于双金属电极,有着性能方面的提升。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电化学腐蚀的改性研究,发现经过电化学腐蚀的铜镍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检测葡萄糖上有着更加卓越的检测性能。

王晶晶[6](2021)在《基于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即时检测》文中提出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指在采样现场进行、利用便携式仪器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分析检测方式。具有快速、简单、便携和低成本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医疗等各个领域。相比实验室精密仪器的传统检测方法,POCT不受时间、地点、专业操作人员限制,能够在现场快速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因此极大地满足了临床治疗、家用监护、健康管理等实际检测需求,尤其适用于资源条件有限的环境。二维(2D)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催化、能源、传感、生物成像、抗菌、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二维纳米酶材料往往具有比天然酶更高的化学和热稳定性的层状纳米结构,因而更适用于构建具有优异传感性能的POCT新方法,在环境分析、食品安全、医疗诊断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因此,本论文以构建简单信号读出方式为出发点,设计了基于压力、颜色和温度等简单信号读出的POCT传感策略,并将其成功应用于疾病相关生物酶的传感分析中。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POCT的概念、特点、分类和发展趋势。并对二维纳米材料的简介、性质和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POCT传感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第二章:以构建简便、经济、灵敏的信号读出方式为出发点,通过两种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有效整合策略,用普通压力计作为信号读出装置,实现了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简单、灵敏检测。其主要传感机制为两个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一是MnO2纳米片催化草酸生成二氧化碳伴随着明显的体系压力增加,另一个是胆碱介导MnO2纳米片分解,从而导致反应体系的压力变化减小。在该反应体系中,胆碱(TCh)是通过目标物乙酰胆碱酯酶(ACh E)特异性水解底物乙酰胆碱氯化物(ATCh)而原位生成的。基于此,我们成功构建了压力作为信号读出器的ACh E活性测定方法,检测限为0.478 m U/m L。压力作为一种简单、低成本、易用的POCT分析方法,将为基于压力读出的生物传感开辟新的领域。第三章:以二氧化锰纳米片的类氧化物酶活性入手,成功构建了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检测的比色-光热传感平台。MnO2纳米片可以直接催化氧化无色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形成其蓝色氧化产物(TMB ox),当向MnO2-TMB比色反应体系中加入底物对氨基苯-β-D-半乳糖苷(PAPG)和目标物β-gal时,PAPG和β-gal生成的对氨基苯酚(PAP)具有还原性,可以将蓝色的TMBox还原为无色的TMB。因此,借助TMBox特有的颜色变化和光热效应引起的体系温度变化作为信号读出,可发展基于颜色信号读出的比色和基于温度信号读出的光热传感目标物β-gal的分析方法。其中,比色法检测β-gal的检测限为0.16U/L;光热法检测β-gal的检测限为0.07 U/L。此外,本研究借助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作为信号读出装置,不仅解决了比色传感器裸眼颜色分辨率低的问题,而且更适合于临床诊断中的即时检测。第四章:总结了基于压力、颜色和温度等简单信号读出的POCT传感策略的优点,并对今后构建和发展二维纳米材料作为传感基底的POCT传感策略进行了展望。

王誉涵[7](2020)在《生物质衍生氮掺杂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和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化学传感及酶生物燃料电池作为电化学技术在分析和能源领域的重要应用方向,近年来被众多研究者持续关注。为获得性能更加优异的电化学传感及酶生物燃料电池体系,各种具有优良电化学性能的导电材料被不断开发。其中,氮掺杂碳材料作为导电材料的一类发展方向,因其良好的电子传递性能、高电化学催化表面积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许多现有的氮掺杂碳材料合成过程中涉及到复杂的合成步骤以及污染环境的化学试剂使用,在成本及环境友好性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亟需开发一类制备简单、绿色环保、低成本、性能优异的氮掺杂碳材料以弥补这一空缺。生物质在自然界中储量丰富,它含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存在丰富的碳、氮等元素组成。本文利用生物质本身具有丰富的碳、氮组成的特点,通过高温碳化生物质这一简易的处理方法,制备了兼具良好电化学性能和低成本等优点的自身氮元素掺杂碳材料,并将其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及酶生物燃料电池系统的构建,主要结果如下:(1)大豆根瘤富含氮元素,通过将大豆根瘤在氮气氛围下800oC碳化1小时,首次制备了大豆根瘤衍生氮掺杂碳材料(SNNDC)。由形貌和成分表征可知,SNNDC呈现表面存在孔洞的片状结构,碳、氮元素均匀的分布于此片状结构中,其中碳、氮元素含量占比分别为82.9%和2.84%。将SNNDC修饰于碳糊电极(CPE)表面后,有效增大了碳糊电极表面的电化学活性面积、提高了电极表面电子传递效率。由SNNDC/CPE构建的抗坏血酸(AA)和多巴胺(DA)电化学传感体系,表现出低检测限、宽线性范围的特点,对于AA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3000μM,检测限为1.90μM;对DA检测的线性范围为5-1000μM,检测限为3.18μM。最终该电化学传感体系被成功应用于医用注射液中AA和DA的浓度检测。(2)将富含几丁质的基围虾壳在氮气氛围下800oC碳化2小时,得到了虾壳衍生氮掺杂碳材料(SSNDC)。形貌和成分表征表明,SSNDC总体上呈现不规则的片状结构,部分片状结构表面存在凹陷和孔洞,其碳、氮元素含为87.07%和5.45%。将SSNDC修饰于碳糊电极(CPE)表面,可增强碳糊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效率并提高电极电化学活性面积。将SSNDC应用于葡萄糖氧化酶生物阳极和胆红素氧化酶生物阴极修饰后,能够分别提高电极对葡萄糖和氧气的响应电流强度。使用生物阴极和生物阳极构建葡萄糖氧化酶生物燃料电池,在模拟人体环境(p H 7.4,温度37oC,葡萄糖浓度6 m M)的工作条件下,经过SSNDC修饰后的葡萄糖氧化酶生物燃料电池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其最大功率密度为39.717μW·cm-2,相比于未修饰SSNDC的电池功率提高了9.829倍。(3)将虾壳衍生氮掺杂碳材料(SSNDC)用于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研究了温度和p H对传感体系响应电流强度的影响效果。在p H 7.5,温度50oC条件下,发现SSNDC能够降低葡萄糖生物传感体系的检测限、显着拓宽其检测葡萄糖的线性范围、增强其稳定性。最终该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被成功应用于饮料中葡萄糖的浓度检测。

王丹丹[8](2020)在《半导体纳米线阵列三相界面构建及光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电化学生物传感是一种在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新兴传感技术。该传感技术是基于光响应材料受光照激发后产生的光生电荷与待测物质直接或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电学信号的变化实现对待测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光电化学生物传感不仅具有电化学生物传感经济、灵敏、便携等优点,而且由于分析过程中将激发信号与检测信号完全分开,即以“光激发-电检测”的模式工作,显着降低了背景噪音,与单独电化学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以及更低的检出限的特点。由于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以氧化酶为生物识别元件构建的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得到了广泛关注。在氧气存在条件下,氧化酶将底物催化氧化,产生的过氧化氢可以进一步与光生电子或空穴反应产生光电流信号。根据这一原理,众多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传感器件,但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中不少核心问题仍有待解决,如:氧化酶催化反应界面氧气浓度低且易波动,严重制约氧化酶反应动力学和传感检测准确性;另一方面光响应电极当中光生电荷传输速率慢、收集效率低也限制着光电化学反应效率。而氧化酶催化反应和光电化学反应效率共同影响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线性检测范围、灵敏度和最低检出限等性能。在本论文中,主要通过对传感器催化反应界面微环境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利用人工超疏水材料表面特殊的浸润性构建固-液-气三相界面为气体反应物(氧气)提供传输通道,进而提高并稳定氧化酶催化反应动力学;另一方面利用具有快速电荷传输性能的一维单晶纳米光电响应材料提高载流子传输速率和收集效率,进而提升光电化学反应效率。两者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了基于过氧化氢氧化或还原反应为原理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并以葡萄糖检测为代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水热法在透明的导电玻璃基底上合成了分立的一维单晶TiO2纳米线阵列,疏水化处理后于阵列顶端修饰氧化酶,构建了具有固-液-气三相反应界面的酶生物传感电极。其中固-液-气三相界面微环境的引入使得酶催化反应所需氧气可以从气相通过纳米线之间的间隙直接传输到催化反应活性位点,从而保证反应界面微环境中恒定的高氧气浓度,通过改变氧气的传输通道提高并稳定了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以传感检测葡萄糖为例,所构建的固-液-气三相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比固-液两相体系提升了两个数量级,并且检测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另外,一维单晶纳米线结构具有快速的电荷传输能力,使得纳米线组装的传感电极与传统纳米颗粒堆积而制备的光电化学传感电极相比,传感检测葡萄糖的灵敏度提高了近13倍,最低检出限降低了 32倍。该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同样可以实现对其他物质的传感分析。(2)合成了一维单晶TiO2纳米线阵列,通过吸附-还原的方法在其表面修饰了Au纳米颗粒,得到了 Au纳米颗粒修饰的一维单晶TiO2纳米线阵列(Au-TiO2)。在对Au-TiO2疏水化处理并修饰氧化酶后得到了具有可见光响应的固-液-气三相界面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Au纳米颗粒可以利用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有效地吸收可见光产生空穴与氧化酶催化反应产物过氧化氢反应;超疏水一维单晶TiO2纳米线结构不仅为酶催化反应提供氧气传输通道,而且为光生电子提供最直接的传输通道;两者的协同作用获得了高性能的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此外,本工作中将可见光取代紫外光作为激发光源提高了酶传感器的稳定性。(3)制备了以一维TiO2纳米线为光阳极,以超疏水一维TiO2纳米线固-液-气三相酶电极为生物传感阴极,组装了基于还原法检测氧化酶催化反应产物过氧化氢为原理的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其中一维TiO2纳米线光阳极可以有效地吸收入射光,产生的光生电子可以自发地向传感阴极转移并还原过氧化氢。具有固-液-气三相反应界面的生物传感阴极可以使氧气快速的从气相传质到酶反应区域,从而使得界面氧气浓度以及背景光电流保持恒定,为还原法准确检测过氧化氢奠定了基础。以葡萄糖传感检测为例,该三相酶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线性范围可达到60 mM,与两相体系相比,该性能提高了 100倍;与纳米颗粒体系相比,其检测的灵敏度和检测下限优势更为显着。通过阴极还原的方式对待测物质检测还可以有效避免一系列内源性或外源性易氧化物质的干扰。通过改变三相酶电极中氧化酶的种类,可以实现蔗糖和乳酸等物质的传感检测,验证了传感体系的普适性。另外,本工作中所构建的传感器可在无偏压的条件下对待测物进行分析,有望在可穿戴设备等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曲芸[9](2019)在《基于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分子印迹纳米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以提高产出效率或者满足复杂的反应需求,但是化学催化剂的使用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环境友好、使用效率高、选择性高、条件温和、容易操作等特点,更加符合“绿色生产”的概念。然而酶对于使用条件的限制较为苛刻,虽然通过一系列研究已经可以分离出适用于不同需求的酶,依然很难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酶固定化有利于提高酶的稳定性,实现重复使用。酶固定化载体和方法的开发至关重要,要求载体能为酶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从而提高酶催化的速率和效率。尤其在多酶催化体系中,不同酶的最佳催化条件不同,在同一反应环境中很难发挥各自的最佳催化性能,由此需要通过特殊性能的载体材料去给酶提供各自所需要的微环境,提高多酶系统的催化效率和使用稳定性。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对镁离子依赖型的金属酶β-半乳糖苷酶进行固定化,成功提高了酶催化的速率和效率。同时,基于分子自组装的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不同带电性的纳米颗粒,实现多酶的固定化。将D-氨基酸氧化酶固载到带正电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上,将细胞色素C固载到带负电的纳米颗粒上,利用不同带电性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实现酶的定向固定化,并为酶提供了不同酸碱性的微环境,实现了级联系统中各自酶催化反应性能的提高。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1)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分别选择均苯三甲酸、环糊精、尿嘧啶等不同配体,实现镁离子依赖性的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最终合成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元素分析表征了纳米颗粒的表观形貌和化学组成,研究了固定化酶的最优催化条件、反应动力学和使用稳定性,证明了固定化酶的催化性能明显优于游离酶。(2)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酶作为模板分子,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不同带电性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探索了不同的功能单体以及配比对纳米颗粒带电性和形貌的影响。(3)以不同带电性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为载体,对D-氨基酸氧化酶和细胞色素C的双酶体系进行固定化。将D-氨基酸氧化酶固载到带正电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上,细胞色素C固载到带负电的纳米颗粒上,通过纳米载体不同的带电性为酶提供各自需要的微环境,拓宽了两个酶的最适酸碱度。研究了多酶催化体系的最佳反应条件、反应动力学和使用稳定性,证明了固定化酶载体和方法的优越性,研究表明固定化酶的催化性能远远优于游离酶。

郑有坤[10](2019)在《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用于细菌检测及多药耐药感染治疗》文中认为以ESKAPE为代表的多药耐药细菌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最严重的威胁之一。当前,传统小分子抗生素的开发越发困难,已无法应对日益严峻的多药耐药感染。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多种基于纳米材料的抗菌药物已被广泛开发并用于多药耐药感染治疗。然而,这些抗菌材料大多具有较高的细胞毒性,对哺乳动物细胞也会造成伤害。金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卓越的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析、肿瘤治疗、药物负载、疾病诊断等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显示金纳米材料除可用于抗菌药物负载外,还可通过表面配体修饰或结构控制获得抗菌活性,进而用于细菌感染治疗。此外,由于独特的光学性质,金纳米材料(如荧光金纳米簇)还被应用于细菌的特异性检测。目前,开发基于金纳米结构的抗菌物质和纳米诊疗探针已成为金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最热门的方向之一。因此,进一步开发新型金纳米材料用于应对细菌特别是多药耐药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金纳米簇、金纳米多面体在多药耐药细菌检测和感染治疗方面的应用潜力,重点关注了表面配体、尺寸、晶面构型以及抗菌肽结合对金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增强效应获得强烈荧光发射的纳米荧光探针,实现了对鲍曼不动杆菌的非标记荧光检测。以一系列结构类似的巯基嘧啶为配体合成超小的金纳米簇,从中筛选获得对多种多药耐药细菌具有强烈抗菌活性的金纳米抗生素,并进一步研究了尺寸、抗菌肽负载对其抗菌性能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此外,通过合成不同晶面构型的金纳米晶体,进一步探讨了晶面构型对金纳米晶体抗菌活性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1)通过改变HAuCl4与硫醇配体的比例和反应条件,合成微弱荧光发射的金纳米簇,通过引入一定浓度的银离子可诱导该金纳米簇发生聚集诱导荧光增强,获得强烈荧光发射的金银合金纳米簇。金银合金纳米簇的荧光能快速的被鲍曼不动杆菌特异性的猝灭,因此可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特异性非标记检测,线性范围为1×104–5×107 CFU/mL,检测限可达2.3×103 CFU/mL,适用于临床样本鲍曼不动杆菌的快速分析。(2)以4-氨基-2-巯基嘧啶(AMP)、4,6-二氨基-2-巯基嘧啶(DAMP)、4-氨基-6-羟基-2-巯基嘧啶(AHMP)和4,6-二羟基-2-巯基嘧啶(DHMP)等4种结构类似的巯基嘧啶为配体,通过一步水热反应获得超小的金纳米簇。以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6株病原菌为代表,从中筛选到1种对这6种多药耐药细菌均具有强烈抗菌效果的纳米抗生素(AuDAMP),最低抑菌浓度可低至2-8μg/mL。连续30天的耐药性研究显示细菌很难对AuDAMP产生耐药性。抗菌机制研究显示AuDAMP的抗菌性能主要归功于其自身固有的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模拟酶活性催化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和细胞膜、DNA损伤。尺寸效应研究发现DAMP介导的大颗粒金纳米粒子抗菌活性显着低于AuDAMP。细胞毒性评估显示AuDAMP对动物细胞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在浓度高达256μg/mL条件下细胞活性仍高达85%以上。巨噬细胞感染模型、小鼠感染模型均显示AuDAMP具有较好的体内感染治疗能力,在多药耐药感染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潜力。(3)以AuDAMP为基础,通过酰胺键与抗菌肽达托霉素连接可诱导聚集诱导发光(AIE)增强和协同抗菌效应。相比将金纳米簇和达托霉素简单的混合,共轭形成的共轭结构中局部高浓度的达托霉素和AuDAMP可有效的破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细胞膜和诱导MRSA细胞内ROS生成。细胞膜的破坏又反过来促进了AuDAMP进入细胞,诱导细胞内组分的泄漏和DNA的损伤,进而表现出强烈的抗菌活性。连续不断的ROS损伤也降低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此外,AuDAMP和达托霉素共轭连接还可诱导强烈的AIE荧光增强,该AIE现象与经典的溶剂诱导的和离子诱导的AIE均不相同。该策略为多药耐药感染治疗和新型荧光AIE材料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4)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表面活性剂,通过种子法合成了5种不同晶面构型的金纳米结构,即{100}晶面的金纳米立方块、{110}晶面的金八面体、{111}晶面的金十二面体、{221}晶面的金二十四面体和{720}晶面的凹形金纳米立方块。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菌株,抗菌活性研究显示{221}和{720}两种高指数晶面的金纳米结构基本没有抗菌活性,而低指数晶面的{100}、{110}、{111}3种金纳米结构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抗菌能力,表现出显着的晶面依赖性,其中{110}晶面的金纳米晶体抗菌活性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低至0.5 cm2/mL晶面。抗菌机制显示该晶面依赖的抗菌能力与金纳米结构导致的细胞膜损伤、细胞酶活性以及能量代谢抑制有关,而与ROS氧化应激基本无关。

二、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电化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电化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非晶态含锰氧化物纳米酶的制备及其模拟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晶态催化剂
    1.2 肿瘤治疗
        1.2.1 光动力治疗
        1.2.2 声动力治疗
        1.2.3 化学动力治疗
        1.2.4 光热治疗
        1.2.5 肿瘤细胞识别
    1.3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3.1 荧光成像
        1.3.2 核磁共振成像
        1.3.3 生物传感
        1.3.4 生物检测
    1.4 纳米酶
        1.4.1 过氧化物模拟酶
        1.4.2 超氧化物歧化酶
        1.4.3 氧化酶
        1.4.4 过氧化氢模拟酶
    1.5 含锰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5.1 MnO_2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5.2 Mn_3O_4 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5.3 MnO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6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2.2 材料制备
        2.2.1 硝酸锰溶液的配制
        2.2.2 稀土离子溶液的配制
        2.2.3 碳酸锰及稀土离子掺杂碳酸锰材料的制备
        2.2.4 Mn(CO_3)@PDA的制备
        2.2.5 不同pH缓冲溶液的配制
        2.2.6 Tris-HCl缓冲溶液的配制
        2.2.7 PBS缓冲液的配制
    2.3 材料物相、成分分析及微观形貌表征
        2.3.1 物相和成分分析
        2.3.2 微观形貌表征
        2.3.3 表面元素价态分析
        2.3.4 模拟酶活性研究
        2.3.4.1 氧化酶模拟活性研究
        2.3.4.2 过氧化氢模拟酶活性研究
    2.4 体外细胞实验
        2.4.1 2.5%戊二醛固定液的配制
        2.4.2 MTT溶液的配制
        2.4.3 细胞培养
        2.4.4 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检测
        2.4.5 肿瘤细胞比色法检测
        2.4.6 细胞染色实验
        2.4.6.1 台盼蓝染色
        2.4.6.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2.4.6.3 活性氧水平检测
第三章 非晶态含锰氧化物纳米酶的制备、性能及在肿瘤识别和治疗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物相和成分分析
        3.2.2 粒径和形貌分析
        3.2.3 制备条件对碳酸锰形貌的影响
        3.2.3.1 溶剂对碳酸锰形貌的影响
        3.2.3.2 反应条件对碳酸锰形貌的影响
        3.2.3.3 表面活性剂对碳酸锰形貌的影响
        3.2.3.4 掺杂元素对碳酸锰形貌的影响
        3.2.3.5 煅烧温度和时间对碳酸锰形貌的影响
        3.2.4 价态分析
        3.2.5 磁性能分析
        3.2.6 氧化酶模拟活性
        3.2.7 过氧化氢酶模拟活性
        3.2.8 细胞毒性
        3.2.9 Mn(CO_3)和amv Mn-300-15 纳米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
        3.2.10 比色法检测癌细胞
        3.2.11 amvMn-300-15 纳米酶介导的化学动力治疗
        3.2.12 amvMn-300-15 纳米酶介导保护正常细胞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n(CO_3)@PDA的制备、性能以及在体外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投料比例对材料形貌的影响
        4.2.2 材料红外光谱表征
        4.2.3 材料光热性能
        4.2.4 细胞毒性
        4.2.5 材料对肿瘤细胞的识别
        4.2.6 材料介导的光热治疗
    4.3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进一步展开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2)基于纳米酶和天然酶复合材料的级联反应体系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酶及其构建
        1.2.1 概述
        1.2.2 纳米酶的分类
        1.2.3 纳米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3 酶的级联反应
        1.3.1 概述
        1.3.2 酶级联反应的起源和分类
        1.3.3 级联反应的优势及面临挑战
        1.3.4 酶复合材料在级联反应中的应用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过氧化物纳米酶的合成、表征及酶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3 过氧化物纳米酶的合成
        2.2.4 过氧化物纳米酶的表征
        2.2.5 比色法分析过氧化物纳米酶活性
        2.2.6 过氧化物纳米酶在中性条件下催化机理研究
        2.2.7 过氧化物纳米酶的动力学分析
        2.2.8 过氧化物纳米酶稳定性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MOF纳米酶的形貌和表征
        2.3.2 Cu-MOF在中性条件下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
        2.3.3 Cu-MOF复合天然酶可行性研究
        2.3.4 Cu-MOF纳米酶在中性条件下催化机理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复合酶材料在检测饮料中葡萄糖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3 GOx@MOF复合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2.4 GOx@MOF复合酶检测葡萄糖
        3.2.5 检测饮料中的葡萄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GOx@MOF一步法级联检测葡萄糖方案设计
        3.3.2 GOx@MOF复合材料的构建及表征
        3.3.3 GOx@MOF在中性 pH下的级联催化活性
        3.3.4 GOx@MOF集成复合材料的优化
        3.3.5 葡萄糖的一步法级联检测
        3.3.6 饮料中葡萄糖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复合酶材料在检测牛奶中胆碱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3 ChOx@MOF复合酶的合成
        4.2.4 ChOx@MOF复合材料检测胆碱
        4.2.5 检测牛奶中的胆碱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于ChOx@MOF一步法级联检测胆碱方案设计
        4.3.2 ChOx@MOF在中性 pH下的级联催化活性
        4.3.3 ChOx@MOF集成复合材料的优化
        4.3.4 胆碱的一步法级联检测
        4.3.5 牛奶中胆碱的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复合酶材料在检测牛奶中半乳糖的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3 GAOx@MOF复合酶的合成
        5.2.4 半乳糖的检测
        5.2.5 检测牛奶中的半乳糖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复合酶体系一步法级联检测半乳糖方案设计
        5.3.2 GAOx M@OF复合材料的构建及表征
        5.3.3 GAOx@MOF在中性 pH下的级联催化活性
        5.3.4 GAOx@MOF集成复合材料的优化
        5.3.5 半乳糖的一步法级联比色检测
        5.3.6 牛奶中半乳糖的检测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荧光传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AuNPs和 N,S-CDs之间的内滤效应用于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检测的超灵敏“off-on-off”型荧光传感器
    引言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1.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1.2 主要溶液配制
    1.2 实验部分
        1.2.1 N,S-CDs的制备
        1.2.2 AuNPs的制备
        1.2.3 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的检测方法
        1.2.4 尿液中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的检测
    1.3 结果与讨论
        1.3.1 碳量子点表征
        1.3.2 AuNPs表征
        1.3.3 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1.3.4 猝灭机制考察
        1.3.5 实验条件的优化
        1.3.6 鱼精蛋白检测
        1.3.7 胰蛋白酶检测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氮、磷共掺杂碳点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
    引言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部分
        2.2.1 CDs的制备
        2.2.2 相对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2.2.3 N,P-CDs的表征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Ds荧光性能的比较
        2.3.2 相对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2.3.3 N,P-CDs的形貌表征
        2.3.4 N,P-CDs的结构表征
        2.3.5 N,P-CDs光学性质的研究
        2.3.6 N,P-CDs的稳定性考察
        2.3.7 N,P-CDs体外安全性考察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N,P-CDs和 MnO_2纳米片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用于监视生物催化转化
    引言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2 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部分
        3.2.1 Mn _2纳米片的制备
        3.2.2 N,P-CDs-MnO_2复合物的建立
        3.2.3 H_2O_2的荧光测定
        3.2.4 葡萄糖、肌氨酸和黄嘌呤的测定
        3.2.5 乳糖的测定
        3.2.6 “AND”逻辑门的构建
        3.2.7 “OR”逻辑门的构建
        3.2.8 实际样品分析
        3.2.9 细胞成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nO_2纳米片的表征
        3.3.2 可行性研究
        3.3.3 猝灭机制研究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5 H_2O_2的测定
        3.3.6 葡萄糖、肌氨酸、黄嘌呤和乳糖的测定
        3.3.7 构建“AND”逻辑门
        3.3.8 构建“OR”逻辑门
        3.3.9 实际样品分析
        3.3.10 细胞成像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文献综述 荧光碳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4)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生物传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农药概况
        1.1.2 农药残留问题
    1.2 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2.1 标准检测方法
        1.2.2 快速检测方法
        1.2.3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3 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现状
        1.3.1 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概况
        1.3.2 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应用
    1.4 农药残留信息原位感知的要求
        1.4.1 农药分子的高特异识别
        1.4.2 农药分子的高灵敏感知
        1.4.3 感知器件与界面适配性
        1.4.4 固相界面农药分子的有效传质
        1.4.5 残留信息获取的时效性
    1.5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基于生物纳米界面电化学特性的农药分子感知机理探究
    2.1 引言
    2.2 基于酶抑制作用的农药分子电化学纳米界面感知机理
        2.2.1 背景介绍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2.3 基于酶水解作用的农药分子电化学纳米界面感知机理
        2.3.1 背景介绍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本节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集成式电化学农药感知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双金属纳米颗粒的集成式电化学农药感知器件
        3.2.1 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集成式感知器件感知性能评价
        3.3.1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3.3.2 选择性、干扰性和稳定性测试
        3.3.3 回收率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于固相界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的半固态电解质的筛选及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半固态电解质的制备及筛选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3 基于明胶半固态电解质的固相界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原位感知方法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可穿戴感知器件用于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的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的柔性可穿戴感知器件
        5.2.1 实验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3 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
        5.3.1 方法的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5.3.2 实际农作物表面农药残留原位感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及电化学腐蚀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
        1.1.1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
        1.1.2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及检测原理
        1.1.3 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概述
    1.2 碳纳米材料石墨烯
        1.2.1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2.2 石墨烯应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3 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3.1 酶电极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
        1.3.2 无酶电极电化学葡萄糖传感器
        1.3.3 无酶电极葡萄糖传感器的优势
    1.4 电化学腐蚀
        1.4.1 电化学腐蚀原理
        1.4.2 电化学腐蚀制备电催化活性材料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2 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
        2.2.3 X射线衍射仪(XRD)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2.3.1 循环伏安测试
        2.3.2 计时安培法
        2.3.3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及电化学腐蚀改性研究
    3.1 引言
    3.2 石墨烯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及电化学腐蚀改性研究
        3.2.1 石墨烯及其电化学腐蚀改性材料制备和表征
        3.2.2 石墨烯及其电化学腐蚀改性材料的葡萄糖传感性能研究
    3.3. 石墨烯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及电化学腐蚀改性研究
        3.3.1 电化学腐蚀改性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3.3.2 电化学腐蚀改性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葡萄糖传感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腐蚀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单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4.3 单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器性能研究
        4.3.1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4.3.2 电流-时间曲线分析
        4.3.3 交流阻抗曲线分析
    4.4 电化学腐蚀改性单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4.5 电化学腐蚀改性单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器性能研究
        4.5.1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4.5.2 电流—时间曲线分析
        4.5.3 交流阻抗曲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腐蚀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双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5.3 双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性能研究
        5.3.1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5.3.2 电流—时间曲线分析
        5.3.3 交流阻抗曲线分析
    5.4 电化学腐蚀改性双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5.5 电化学腐蚀改性双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器性能研究
        5.5.1 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5.5.2 电流—时间曲线分析
        5.5.3 交流阻抗曲线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即时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即时检测(POCT)
        1.1.1 即时检测概述
        1.1.2 即时检测特点
        1.1.3 即时检测分类
        1.1.4 即时检测发展趋势
    1.2 基于二维纳米材料的POCT传感
        1.2.1 二维纳米材料概述
        1.2.2 二维纳米材料性质
        1.2.3 二维纳米材料在POCT传感中的应用
    1.3 基于MnO_2纳米片的POCT传感
        1.3.1 MnO_2纳米片的概述
        1.3.2 MnO_2纳米片在POCT传感中的应用
        1.3.3 基于MnO_2纳米片的其他生物传感器
    1.4 论文的设计及整体构想
第二章 基于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强氧化性压力传感检测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3 结果和讨论
        2.3.1 MnO_2纳米片的表征
        2.3.2 AChE 可行性分析
        2.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4 压力传感性能和选择性研究
        2.3.5 ACh E抑制剂性能评估
        2.3.6 压力传感装置的设计
        2.3.7 实际样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二氧化锰纳米片的类氧化物酶活性比色-光热检测β-半乳糖苷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比色法检测β-半乳糖苷酶
        3.2.4 光热法检测β-半乳糖苷酶
        3.2.5 实际样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nO_2纳米片的表征
        3.3.2 比色检测β-gal
        3.3.3 光热检测β-gal
        3.3.4 比色和光热传感选择性
        3.3.5 实际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生物质衍生氮掺杂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和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氮掺杂碳材料
    1.3 生物质衍生氮掺杂碳材料
    1.4 电化学传感
        1.4.1 电活性物质的直接电化学传感
        1.4.2 酶介导的电化学生物传感
        1.4.3 电化学传感研究的重点总结
    1.5 葡萄糖氧化酶生物燃料电池
        1.5.1 葡萄糖氧化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1.5.2 葡萄糖氧化酶生物燃料电池的类型及研究进展
        1.5.3 葡萄糖氧化酶生物燃料电池研究的重点总结
    1.6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大豆根瘤衍生氮掺杂碳材料制备及其在抗坏血酸和多巴胺电化学传感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大豆根瘤衍生氮掺杂碳材料制备
        2.2.4 材料表征
        2.2.5 碳糊电极的制备和修饰
        2.2.6 电化学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NNDC材料表征
        2.3.2 SNNDC电化学表征
        2.3.3 SNNDC/CPE对抗坏血酸和多巴胺的电化学催化
        2.3.4 电极过程研究
        2.3.5 SNNDC/CPE对抗坏血酸和多巴胺的传感性能
        2.3.6 实际样本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虾壳衍生氮掺杂碳材料制备及其在葡萄糖氧化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虾壳衍生氮掺杂碳材料制备
        3.2.4 材料表征
        3.2.5 碳糊电极的制备和修饰
        3.2.6 BOD生物阴极的制备
        3.2.7 GOD生物阳极的制备
        3.2.8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SNDC材料表征
        3.3.2 SSNDC电化学表征
        3.3.3 BOD生物阴极表征
        3.3.4 GOD生物阳极表征
        3.3.5 葡萄糖氧化酶生物燃料电池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虾壳衍生氮掺杂碳材料在以二茂铁为电子媒介体的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制备
        4.2.4 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的构建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的影响
        4.3.2 温度的影响
        4.3.3 葡萄糖的电化学生物传感
        4.3.4 稳定性研究
        4.3.5 抗干扰实验
        4.3.6 实际样本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宄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半导体纳米线阵列三相界面构建及光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传感器
        1.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1.2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
    1.2 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
        1.2.1 光电化学反应
        1.2.2 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简介
        1.2.3 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分类
    1.3 光电响应材料
        1.3.1 半导体材料的光生电荷行为
        1.3.2 提高半导体光电转化效率的策略
        1.3.3 一维TiO_2纳米材料
    1.4 超疏水材料概述及应用
        1.4.1 超浸润及超疏水现象简介
        1.4.2 人工超疏水材料
        1.4.3 超疏水材料在涉气反应中的应用
    1.5 选题目的、意义及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TiO_2纳米线阵列三相界面构建及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基底电极预处理
        2.2.3 TiO_2纳米线的合成
        2.2.4 TiO_2纳米线阵列固-液-气三相界面酶生物光电极的组装
        2.2.5 样品的表征
        2.2.6 酶催化反应产物H_2O_2的测定
        2.2.7 光电化学传感器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酶电极构筑及工作原理分析
        2.3.2 形貌与结构表征
        2.3.3 界面微观结构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2.3.4 光电化学传感电位的选择
        2.3.5 氧气传输对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性能的影响
        2.3.6 电荷传输对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性能的影响
        2.3.7 三相酶电极传感器的稳定性
        2.3.8 三相酶电极传感器普适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见光响应Au-TiO_2纳米线阵列三相界面构建及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Au-TiO_2光电极的制备
        3.2.3 Au-TiO_2固-液-气三相光电极的组装
        3.2.4 样品的表征
        3.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传感器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分析
        3.3.2 Au-TiO_2结构和光学性质表征
        3.3.3 三相酶生物光电极的构造
        3.3.4 可见光响应光电化学传感器对H_2O_2检测性能
        3.3.5 Au-TiO_2纳米线高度对传感性能的影响
        3.3.6 Au负载量对传感性能的影响
        3.3.7 氧气传输对传感性能的影响
        3.3.8 电荷传输对传感性能的影响
        3.3.9 传感器的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还原反应的TiO_2纳米线阵列三相界面光电化学酶生物传感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
        4.2.2 光阳极的制备
        4.2.3 酶生物传感阴极的制备
        4.2.4 光电化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疏水固-液-气三相界面的构筑及检测原理
        4.3.2 光阳极与传感检测阴极的表征
        4.3.3 光电化学传感激发光强度的选择
        4.3.4 溶解氧浓度对背景光电流的影响
        4.3.5 抗干扰性能研究
        4.3.6 氧气传输对传感检测性能的影响
        4.3.7 电荷传输对传感检测性能的影响
        4.3.8 传感体系的稳定性与原理普适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分子印迹纳米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论文缩略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酶的固定化技术
        1.2.1 单酶的固定化技术
        1.2.2 多酶的固定化技术
    1.3 分子自组装技术
        1.3.1 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1.3.2 分子自组装技术在酶固定化中的应用
    1.4 分子印迹技术
        1.4.1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1.4.2 分子印迹技术在酶固定化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超分子自组装技术实现β-半乳糖苷酶的固定化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纳米颗粒的合成
        2.2.4 催化反应时间的优化
        2.2.5 酶促反应动力学
        2.2.6 稳定性测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超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纳米颗粒
        2.3.2 β-半乳糖苷酶纳米颗粒的性能表征
        2.3.3 β-半乳糖苷酶固定化纳米颗粒催化反应的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备不同带电性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聚合物纳米颗粒的合成
        3.2.4 带电性分子印迹纳米颗粒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纳米颗粒合成条件的优化
        3.3.2 不同带电性分子印迹纳米颗粒的性能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带电性的分子印迹纳米颗粒固载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带电纳米颗粒固载酶的催化性能测试
        4.2.4 带电纳米颗粒固载酶的级联催化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带电纳米颗粒固载酶的催化性能研究
        4.3.2 带电纳米颗粒固载酶的级联催化反应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赌员会决议书

(10)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用于细菌检测及多药耐药感染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纳米材料简介
    1.2 金纳米材料的合成
        1.2.1 一锅法
        1.2.2 Turkevich法
        1.2.3 Brust法
        1.2.4 种子生长法
        1.2.5 模板法
        1.2.6 生物还原
        1.2.7 电化学还原
        1.2.8 光致还原
        1.2.9 Galvanic置换
        1.2.10 化学刻蚀
    1.3 金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
        1.3.1 荧光特性
        1.3.2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1.3.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1.3.4 催化活性
        1.3.5 电化学特性
        1.3.6 光热效应
    1.4 金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4.1 生物标记
        1.4.2 生物传感
        1.4.3 细胞和活体成像
        1.4.4 药物与基因递送
        1.4.5 癌症治疗
        1.4.6 细菌感染治疗
    1.5 细菌耐药性概述
    1.6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银离子诱导金纳米簇强烈荧光增强用于鲍曼不动杆菌的非标记检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荧光合金纳米簇的合成
        2.2.3 鲍曼不动杆菌的检测
        2.2.4 选择性实验
        2.2.5 实际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SH-AuNCs的合成以及银离子对GSH-AuNCs的影响
        2.3.2 GSH-AuAgNCs对鲍曼不动杆菌的荧光检测
        2.3.3 合金荧光探针检测痰样中鲍曼不动杆菌数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巯基嘧啶介导的金纳米簇作为纳米抗生素用于多药耐药细菌感染治疗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巯基嘧啶介导金纳米簇的合成
        3.2.3 抗菌活性评价
        3.2.4 杀菌动力学
        3.2.5 生物被膜形成抑制
        3.2.6 成熟生物被膜清除效率
        3.2.7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检测
        3.2.8 细菌形貌观察
        3.2.9 耐药性发展
        3.2.10 活性氧测量
        3.2.11 氧化酶模拟酶活性
        3.2.12 过氧化物酶模拟酶活性
        3.2.13 细胞毒性测定
        3.2.14 溶血性测定
        3.2.15 组织切片观察
        3.2.16 细胞感染模型
        3.2.17 小鼠感染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纳米簇的合成与表征
        3.3.2 MIC测定
        3.3.3 AuDAMP的杀菌动力学
        3.3.4 AuDAMP对细菌生物被膜的抑制
        3.3.5 细菌对AuDAMP的耐药性发展
        3.3.6 AuDAMP的抗菌机制
        3.3.7 AuDAMP的生物相容性
        3.3.8 AuDAMP的体内抗菌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菌肽共轭金纳米簇诱导荧光增强和协同抗菌效应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AuDAMP与 Dap-AuDAMP的合成
        4.2.3 抗菌活性评价
        4.2.4 抑菌圈测量
        4.2.5 杀菌动力学
        4.2.6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检测
        4.2.7 细菌形貌观察
        4.2.8 细胞内金纳米簇的测量
        4.2.9 细胞内ROS测量
        4.2.10 脂质过氧化测定
        4.2.11 细菌DNA损伤
        4.2.12 TUNEL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DAMP与 Dap-AuDAMP的表征
        4.3.2 Dap-AuDAMP的抗菌活性评价
        4.3.3 细胞膜损伤
        4.3.4 Dap-AuDAMP对细菌DNA的损伤
        4.3.5 协同抗菌作用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纳米材料晶面依赖的抗菌活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金纳米晶体的合成
        5.2.3 比表面积计算
        5.2.4 抗菌活性评估
        5.2.5 抑菌圈测量
        5.2.6 最低抑菌浓度测量
        5.2.7 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检测
        5.2.8 细菌形貌观察
        5.2.9 细胞内ROS测量
        5.2.10 脂质过氧化测定
        5.2.11 细胞内GSH测定
        5.2.12 过氧化物酶模拟酶活性
        5.2.13 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
        5.2.14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
        5.2.15 细胞ATP水平测定
        5.2.16 细胞毒性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金纳米晶体表征
        5.3.2 金纳米晶体的抗菌活性比较
        5.3.3 细胞膜损伤观察
        5.3.4 氧化损伤
        5.3.5 代谢抑制
        5.3.6 生物相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电化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晶态含锰氧化物纳米酶的制备及其模拟酶活性研究[D]. 周晓倩.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纳米酶和天然酶复合材料的级联反应体系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D]. 张雯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3]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荧光传感应用研究[D]. 鲍巧臻.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农作物表面有机磷农药残留现场原位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 赵风年. 浙江大学, 2021(01)
  • [5]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及电化学腐蚀改性研究[D]. 孙晓亮.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二氧化锰纳米片的即时检测[D]. 王晶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7]生物质衍生氮掺杂碳材料在电化学传感和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D]. 王誉涵. 深圳大学, 2020(10)
  • [8]半导体纳米线阵列三相界面构建及光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D]. 王丹丹. 苏州大学, 2020(06)
  • [9]基于分子自组装技术构建分子印迹纳米酶及其应用研究[D]. 曲芸.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功能化金纳米材料用于细菌检测及多药耐药感染治疗[D]. 郑有坤. 东南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半乳糖氧化酶的生物电化学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