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伟谈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

成思伟谈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

一、成思危谈 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谭霞[1](2012)在《知识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通过知识的流动、分享和创造形成知识资本这一新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本要素逐渐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等要素,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本因素。作为知识资本运营的发生器一一城市,在知识资本的推动下朝知识城市的方向发展,知识城市的构建又反过来推动城市知识资本的运营和积累,城市知识资本与知识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知识城市的构建中成功运营城市知识资本,就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让城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运营城市知识资本的过程中明确应具备什么样的指标,应突出哪些指标,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识资本的发展。同时,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可以衡量和监测城市在建设知识资本过程中的发展状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对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的构建既对城市知识资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领航作用,又关系着知识城市构建的进展情况。为此,本文以构建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为目标,将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和整理,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市知识资本的认识和理解,将城市知识资本界定为一个城市所拥有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有形与无形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运营,能够共同为城市目前以及未来持续创造财富的价值。第二部分对城市知识资本的构成因素展开分析,认为组成城市知识资本的要素为城市人力资本、城市工具资本、城市社会资本以及城市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阐述了知识城市与城市知识资本之间的关系,认为知识城市与城市知识资本产生的共同基础是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资本与知识城市是双向的促进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首先分析了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设计原则;接着选取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设计出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所组成的一般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其中目标层包括城市知识资本这个一级指标,准则层分为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城市人力资本、城市工具资本、城市社会资本以及城市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指标层为具体的20个指标;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最终形成城市知识资本综合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以深圳市为评价对象进行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首先介绍了深圳市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得到国际认可的知识城市,其城市建设现状以及知识资本发展状况;接着选取深圳市2001-2010年十年的城市知识资本发展数据,得出深圳市城市知识资本在十年里的发展情况;最后根据深圳市城市知识资本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陈相亮[2](2008)在《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发展中质量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招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办学资源不足、师资短缺、职业教育服务市场秩序不健全等现状,同时社会转型和入世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然而,学校发展重规模、轻质量,重招生和就业安置、轻教学导致了职业教育质量的下滑,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其组织的形成是技术进步、政治影响和经济发展及学校组织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己由供给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由选拔教育变为普及教育。职业学校组织特性的变化要求学校实现从管理到经营的转变。此种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教育服务需求无限性与学校办学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面临着学生数量与质量的选择问题。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学校自身提高有限办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和数量的产出,以满足多元化利益主体的需求。但是,职业教育服务市场和外部评价机制不健全,以及职业学校自身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等,造成了效率与规模研究中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将提高学校效率看作为扩大规模。效率与规模的趋同,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片面扩大招生规模、忽视对教育服务质量的关注,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最终目的。中等职业学校作为经济人,学校资源的配置取决于数量和质量两者所带来的收益比较。由于利益驱动,相对于对规模的重视,学校自身缺乏持续追求和改进教育质量的动机,这导致了学校规模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政府有必要制定最低质量标准以规范办学。基于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双重因素,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效率之间存在着理想状态、低于理想状态、高于理想状态的三种可能性情况,在低于理想状态和高于理想状态情况下,又分别存在发展型、平稳型和限制型等三种适度规模类型。对于不同状态下不同规模类型的学校,政府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导向,学校自身也应该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在规模发展过程中,为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政府需要加强对职业学校质量宏观调控,完善职业教育服务市场环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信息系统,以沟通相关利益主体;学校需以市场需求,建立特色专业,以满足社会对教育质量的需求,同时适时调整资源配置策略,保障教育质量。

谭梅[3](2007)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诸多方面不相适应,自身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我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其定位问题。然而,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思想及其相应的管理政策、制度难以有效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本论文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目的,用系统的、辨证的观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培养目标、教育类型与教育机构对应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体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剖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存在的问题,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宏观政策设计提出了建议。

游美琴[4](2005)在《职业学校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自国家教育结构调整以来,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坎坷的历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技术的优化升级,科学的进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和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提高,近年来职业教育正在步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部分职业学校已完成了“规模发展”,其中教育资源扩大,招生数、在校生数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通过从研究学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理论及相关理论成果出发,依据已有的学校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对省内职业学校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运用调查分析职业学校发展现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寻影响职业学校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要素,并提出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同时简单阐述了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觉来审视职业学校发展现状,以实现职业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处理好学校与社会、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效益与效率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职业教育系统环境合理,系统和谐,职业学校自身经济高效,行为规范,文化特色鲜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综合发展。为在徘徊中和正在发展中的职业学校提供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客观分析,推动我省职业学校快速持续发展。

于红旗[5](2004)在《构筑我国职业教育新体系 探究人才资源开发新亮点》文中研究说明

孔伟[6](2004)在《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引发的信息革命为宏观背景,在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转向生产方式,旨在从理论论证和实践论证两个层面上对传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所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将生产方式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所遭遇的传统与现实的矛盾、发展趋向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给予实践总结和理论探索,以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论证。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主要是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论文的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围绕该课题所取得的一些阶段性的相关成果。第二部分即第一章:该章是全文的基础,通过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哲学分析为全文铺设了一个总的背景。首先是对信息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功能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哲学透视,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实际上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含义:一是日常经验中的信息;二是自然科学中的信息;三是哲学视野中的信息,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现。论文还从哲学层面对信息与物质、信息与知识、信息与精神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论述,并对信息的自在性、自为性、再生性、依附性及共享性等内在特性进行了挖掘与总结;正是由于具备这些特性,所以信息才具有解惑、暗示、传播、整合、同化和经济等功能。接着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制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总结和论证,指出人类社会由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其动因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以其巨大的渗透能力、惊人的发展速度、高额的资本投入、激烈的竞争性、高度的风险性和重要的战略地位等特有的禀性使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虚拟与现实、对称与失衡、共享与垄断、进化与退化的双重趋势。该部分还对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影响,进行了简明的概括,为后面的三章打下基础。第三部分即第二章: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首先,分析和论证了信息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信息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整合和优化,提出信息技术不仅已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要素,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接着,从信息与信息技术视域对马克思视野中的生产与生产力范畴进行了剖析,指出马克思视野中的生产与生产力范畴在信息时代亟待加强信息内涵的丰富。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所蕴涵的信息越来越丰富,而且使劳动者、<WP=3>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管理等生产要素越来越信息化,进而提出“信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以及对生产力内涵的丰富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它有助于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唯物史观的其他问题,特别是重新评价知识性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问题;从体制上看,它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体制问题,对于加强体制创新、创造有利于跨越式发展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从发展上看,它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方式问题,指导我们自觉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步伐,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第四部分即第三章: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首先回顾和总结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历史演进的间接推动作用,接着通过对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之现象的描述和深层剖析,指出信息与信息技术渗透在信息经济中对以往的生产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生产智能化、交换虚拟化、分配知识化以及消费信息化等生产关系四个环节上。不仅如此,信息、信息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还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就业格局的重组以及管理方式的改进对以往的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导致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组合。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生产关系的促进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提升了实践的层次,而且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使人类的交往行为全球化,而且使人际关系双重化;不仅拓延了人类发展的时空,而且展示了个体的潜能,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第五部分即第四章: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归纳和总结了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历史变革的直接或间接推动作用,指出当代信息技术革命所形成的信息生产力也正在推动着生产方式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刚性到柔性、集中型到分散型、分割型到系统整体型的转变。信息和信息技术不仅以潜在的方式物化在生产力诸要素中,通过多种途径对生产关系发生着深刻影响,而且又渗透在生产关系中,通过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利益分配的驱动效能、建构合理的组织机构等手段,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或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构成一幅有着新内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图景,使社会生产规律呈现出作用范围全球化、作用手段多样化等特点。文章最后提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面临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挑战,为了实现我国的跨?

李华清[7](2001)在《美国“新经济”制度基础的剖析与启示》文中提出以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为特征的“新经济”为什么首发于美国 ?其中 ,除了技术自身的演进发展外 ,最关键的因素是美国所具有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这就启示我们 ,在新经济时代 ,要迎头赶上发达国家 ,就要尽快建立一个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 ,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快迅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的制度环境

二、成思危谈 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思危谈 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图
    1.3 研究创新点
2 主要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知识城市
        2.1.2 知识资本/智力资本
        2.1.3 城市知识资本
    2.2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2.1 对知识城市理论的研究综述
        2.2.2 对城市知识资本的研究综述
        2.2.3 以往研究的小结
3 城市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与知识城市关系研究
    3.1 影响城市知识资本的构成因素分析
        3.1.1 城市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3.1.2 城市工具资本(Instrumental Capital)
        3.1.3 城市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3.1.4 城市知识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Renewal and Development Capital)
    3.2 城市知识资本与知识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
        3.2.1 知识经济催生知识城市与城市知识资本
        3.2.2 城市知识资本的积累促进知识城市的构建
        3.2.3 知识城市的构建反作用于城市知识资本的运营
4 基于知识城市视角的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
    4.1 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4.1.1 科学性与准确性相结合的原则
        4.1.2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4.1.3 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4.1.4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4.1.5 相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4.1.6 监控性与预测性相结合的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评价指标的说明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权重确定方法
        4.3.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确定方法
        4.3.3 确定组合权重
    4.4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5 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的应用:以深圳为例
    5.1 深圳市建设知识城市和城市知识资本的现状介绍
    5.2 深圳市知识资本评价
        5.2.1 权重确定
        5.2.2 深圳知识资本综合评价及分析
    5.3 深圳市发展城市知识资本的建议
        5.3.1 继续重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5.3.2 持续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力度
        5.3.3 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和质量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深圳知识资本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结果
附表2 深圳知识资本评价指标数据0~1化结果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课题一览

(2)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发展中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提出
    (三) 已有研究综述
    (四)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五)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的组织转型
    (一) 教育变革中的中等职业学校
    (二) 中等职业学校的组织属性
    (三) 中等职业学校的组织特征
三、学校发展中重规模轻质量
    (一)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 效率研究中的质量问题
    (三) 规模研究中质量问题
四、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发展与质量变化
    (一) 数量与质量的权衡
    (二) 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 规模发展中的最低质量标准
五、学校适度规模的可能性区间及其类型
    (一) 学校适度规模可能性区间
    (二) 适度规模类型
六、对策与建议
    (一) 政府加强对职业学校质量宏观调控
    (二)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信息系统
    (三) 市场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职业教育定位不准,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1.2.2 职业教育准确定位的重要性
    1.3 职业教育定位研究进展
        1.3.1 职业教育定位雏形
        1.3.2 黄炎培为代表人物的职业教育定位
        1.3.3 职业教育定位研究现状
        1.3.3.1 “什么是职业教育”
        1.3.3.2 近年职业教育定位研究范畴及热点
        1.3.3.3 本课题对职业教育定位研究的范畴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基本指导思想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7 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职业教育定位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1 “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2.1.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职业教育定位的决定性影响
    2.2 人力资本理论
        2.2.1 人力资本本质
        2.2.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2.3 舒尔茨“人力资本”学说对职业教育定位的决定性影响
    2.3 人才结构模型理论和职业分析理论
        2.3.1 人才结构模型理论
        2.3.2 职业分析理论
        2.3.3 人才结构模型理论和职业分析理论对职业教育定位的决定性影响
    2.4 终身教育理论
        2.4.1 终生教育的内涵
        2.4.2 终生教育的特点
        2.4.3 终生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定位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定位的发展历程及问题剖析
    3.1 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定位
    3.2 中国现代的职业教育定位
    3.3 我国职业教育定位的问题分析
        3.3.1 我国职业教育定位的发展现状
        3.3.2 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的因素
第四章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特点和启迪
    4.1 国际职业教育定位概况
        4.1.1 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定位
        4.1.2 德国职业教育定的位
        4.1.3 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定位
    4.2 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定位
    4.3 国际职业教育定位的启迪
        4.3.1 在政府层面,注重宏观引导,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4.3.2 企业、行业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认证与就业准入制度,引导职业教育更加科学定位
        4.3.3 在学校层面上特色鲜明,在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行科学定位
        4.3.4 政府和学校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中实现双赢
第五章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与宏观制度设计原则
    5.1 多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
        5.1.1 职业标准分类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
        5.1.2 高等教育概念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5.1.3 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度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
        5.1.4 学位制度发展视角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位
        5.1.5 高等职业教育的辨证定位观
    5.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实证分析
        5.2.1 学生和其家庭的价值取向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重要驱动力
        5.2.2 学生择校、学习目的与毕业流向的价值取向是多维的
        5.2.3 高职院校办学者定位的价值走向是多维的
        5.2.4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必须确立市场为主的宏观调控机制
    5.3 关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宏观制度设计原则的思考
        5.3.1 现阶段高职教育定位不准,缺乏实践技能
        5.3.2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由认识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
        5.3.3 具体设计思路
第六章 准确定位下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对策
    6.1 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外在因数
        6.1.1 社会、政府作用
        6.1.2 制定法规制度,从根本上保障和规范职业教育行为
        6.1.3 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
    6.2 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内在因数
        6.2.1 坚持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贯穿指导办学全过程是前提
        6.2.2 畅通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通道
        6.2.3 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和行业培训基地
        6.2.4 完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6.2.5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相应考核和评价制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职业学校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的基本研究思路
    1.4文献综述
第2章: 职业学校发展概述
    2.1 职业学校发展定义
    2.2 研究职业学校发展的意义
    2.3 职业学校发展要素分析
    2.4 职业学校发展评价
第3章: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界定
    3.1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外延
    3.2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3.3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第4章: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理论思考
    4.1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4.2 校长的办学理念与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
    4.3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探析
第5章: 职业学校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5.1 职业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5.2 职业教育内部改革与职业学校发展状况分析
    5.3 职业学校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6章: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对策思考
    6.1 以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实现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
    6.2 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
    6.3 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自身策略构想
        6.3.1 做学校发展诊断——找优势,诊差距;找突破,树特色
        6.3.2 做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
        6.3.3 关注学生目前需求和长远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点
        6.3.4 关注教师发展,培育学校组织的学习能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6.3.5 突出特色,塑造职业学校形象,积淀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6.3.6 加强学校管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6.3.7 发展学校的“本土化”教育科研——是效益最大的投入,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路”
        6.3.8 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6.3.9 优化招生、就业办法,实现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
    6.4 培育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6.4.1 核心人物——校长是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6.4.2 人力资源能力——师资团队能力是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6.4.3 校园文化——校园理念、校园行为、校园环境等是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6.6.4 职业学校多元能力的有效整合,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6)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导 言
第一章 生产方式发展的新背景: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一节 信息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 信息的内涵
        二、 信息的外延
        三、 信息的分类
        四、 信息的特点
        五、 信息的功能
    第二节 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制及其历史地位
        一、 信息技术的界定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三、 信息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
        四、 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节 信息与信息技术蕴涵的辩证关系
        一、 虚拟与现实
        二、 对称与失衡
        三、 共享与垄断
        四、 进化与退化
    第四节 信息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一、 信息产业的崛起
        二、 对生产力的影响
        三、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四、 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第二章 信息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节 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 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生产力的主导因素
        三、 信息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
    第二节 信息是生产力
        一、 马克思视野中的生产与生产力
        二、 马克思视野中的生产与生产力范畴亟待丰富
        三、 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生产与生产力内涵的丰富
        四、 信息是生产力
    第三节 生产力演进的意义
        一、 生产力范畴拓展的意义
        二、 自觉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 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步伐
第三章 信息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信息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一、 科学技术间接推进生产关系的历史演进
        二、 信息技术推动信息经济的崛起
        三、 信息经济对以往生产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生产关系的重构
        一、 产业结构的重组
        二、 就业格局的重塑
        三、 经济管理模式的变迁
        四、 社会财富的重新分布
    第三节 生产关系变革的意义
        一、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 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信息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第一节 信息技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一、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历史变革
        二、 信息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发展
        三、 新型生产方式的特点
    第二节 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规律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促进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一、 加强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 加快科技体制创新,优化生产关系
        三、 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后 记

(7)美国“新经济”制度基础的剖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新经济”的制度基础剖析
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

四、成思危谈 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谭霞. 西南大学, 2012(01)
  • [2]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发展中质量问题研究[D]. 陈相亮. 西南大学, 2008(09)
  • [3]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研究[D]. 谭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4]职业学校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游美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05(12)
  • [5]构筑我国职业教育新体系 探究人才资源开发新亮点[A]. 于红旗. 首届"华星杯"新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优秀论文评选, 2004
  • [6]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 孔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7]美国“新经济”制度基础的剖析与启示[J]. 李华清. 人文杂志, 2001(03)

标签:;  ;  ;  ;  ;  

成思伟谈知识经济与职业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