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营养研究进展及配合饲料营养标准探讨

鲫鱼营养研究进展及配合饲料营养标准探讨

一、鲫鱼营养研究进展及其配合饲料营养标准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房婷婷[1](2021)在《复合诱食剂的筛选及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文中提出黄河鲤鱼是山东地区特有的水产养殖品种,因为当前饲料资源短缺的现状抑制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所以诱食剂的研究和开发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为了研究非氨基酸类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诱食作用及应用效果,首先采用迷宫诱食试验法,通过重复试验、对比试验及差异分析,系统研究并筛选了单一诱食剂的最佳诱食浓度、最佳复合诱食剂配比,以及复合诱食剂的添加对黄河鲤鱼的应用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单一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结果:为了探究单一诱食剂的最佳诱食浓度,试验中选择了8种单一诱食剂,通过迷宫诱食试验,以集鱼数为指标进行最佳浓度筛选,得出了各单体诱食剂的最佳浓度,分别是:DMPT 0.06%、陈皮粉0.22%、蒜粉0.05%、谷氨酸钠0.07%、酵母粉0.75%、葡萄糖0.09%、TMAO 0.62%、甜菜碱0.36%。2.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结果:因为单体诱食剂效果不如复合诱食剂诱食效果好。为了探究不同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诱食效果比较,试验中选择了前六种诱食效果较好的诱食剂,以六种中选择三种的方式,组合成二十种复合诱食剂,进行迷宫诱食试验,以集鱼数为指标进行最佳复合诱食剂的筛选,得到了0.06%DMPT+0.22%陈皮粉+0.75%酵母粉、0.05%蒜粉+0.06%DMPT+0.75%酵母粉和0.07%谷氨酸钠+0.22%陈皮粉+0.36%甜菜碱,3种诱食效果较好的复合诱食剂。3.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应用效果:应用试验设5个处理组,I组为鱼粉组(正对照),II组为无鱼粉组(负对照),在II组基础饲料之上添加了复合诱食剂1(0.06%DMPT+0.22%陈皮粉+0.75%酵母粉),复合诱食剂2(0.05%蒜粉+0.06%DMPT+0.75%酵母粉),复合诱食剂3(0.07%谷氨酸钠+0.22%陈皮粉+0.34%甜菜碱)分别为III、IV和V组。(1)生长、血液指标:III、IV和V组增重率、终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而这3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负对照组(P<0.05);III、IV和V组的肝胰比显着低于负对照组(P<0.05),III组的肥满度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鱼体成分指标中,III、IV和V组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血液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血清中血糖、球蛋白、总胆固醇、AST、ALT等指标差异不显着(P(29)0.05)。但负对照的白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I组的总甘油三酯含量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总甘油三酯含量的最低值体现于负对照组。(2)免疫、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中,III、IV和V组的血清、腮溶菌酶含量显着高于负对照组,III、IV和V组的鳃溶菌酶含量III组最高,比负对照组高16.6%(P(27)0.05);III、IV和V组的肝溶菌酶含量显着高于负对照(P(27)0.05),其中III组比负对照组高10.1%。血清中酸性磷酸酶I组和III组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0.05),其中III组比负对照组高12.1%。抗氧化指标中,III、IV和V组中血清、肝脏及腮的SOD、CAT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27)0.05),其中III组的血清SOD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高于负对照组19.7%和15.9%,III、IV和V组的肝脏GSH含量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27)0.05),血清、肝脏和腮中的MDA含量均低于负对照组。(3)肠道组织形态:前肠的皱襞高度III、IV和V组均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27)0.05),III组的皱襞宽度显着高于负对照组(P(27)0.05);前肠中肌层厚度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由上述结论可以得知,日粮中添加复合诱食剂能够显着提高黄河鲤鱼的增重率,饲料利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复合诱食剂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血清、肝脏和鳃中溶菌酶、SOD含量,增加了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含量和CAT含量,增强了鱼体的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血清、肝脏和鳃中MDA含量,提升黄河鲤鱼机体免疫能力;日粮中添加诱食剂的试验组的肠道皱襞高度、宽度显着增加,说明复合诱食剂还能促进肠道的消化吸收,在减轻肠道损伤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添加了复合诱食剂的三个试验组中,III组(0.06%DMPT+0.22%陈皮粉+0.75%酵母粉)在各个指标上表现较好,更适合添加于黄河鲤鱼日粮中。

刘永强[2](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徐茜,杨正,朱文娟,陈思宇,肖思远,刘晶,王红权,兰时乐[3](2021)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的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的影响,用发酵豆粕分别替代基础日粮(含鱼粉10%)中0(FSM0)、20%(FSM20)、40%(FSM40)、60%(FSM60)、80%(FSM80)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初始重量(29.24±0.07)g的鲫鱼幼鱼56 d。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日摄食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无显着差异(P>0.05)。FSM60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肠体比高于FSM0组。全鱼粗蛋白含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FSM60组粗脂肪含量、内脏脂肪率低于FSM0组,FSM0组的粗灰分含量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蛋白、白蛋白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发酵豆粕处理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谷丙转氨酶均高于FSM0组。中、后肠FSM60组肌层厚度和绒毛宽度显着大于FSM0组(P<0.05),FSM40组绒毛长度高于其余各组。综上所述,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可以提高鲫鱼的生长、代谢能力,改善鲫鱼肠道结构。

周志豪[4](2020)在《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联产鱼类蛋白饲料研究》文中认为酱油渣是酱油酿造过程中的副产物,富含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成分。本工作通过纤维素酶、碱性蛋白酶两阶段水解酱油渣制备水解液,利用水解液中营养成分培养原始小球藻。原始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藻体富含蛋白质,广泛应用于食品、蛋白饲料。本工作拟利用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联产鱼类蛋白饲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复合纤维素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酱油渣制备酱油渣水解液表面响应法优化复合纤维素酶水解酱油渣水解条件为料液比1:10、酶添加量1.6%、p H 4.2、温度50℃,时间113 min,还原糖得率为7.06%。在复合纤维素酶水解酱油渣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碱性蛋白酶水解酱油渣,最优水解条件为p H 8.0、温度50℃、酶添加量2.00%、反应时间为100 min。所得酱油渣水解液化学成分和Basal培养基对比,水解液中Na+浓度偏高,K、Mg、Ca等大量元素浓度没有明显差别,还原糖浓度稍低,但铵态氮浓度高,具有培养原始小球藻的的潜在应用。(2)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条件优化Basal培养基稀释酱油渣水解液的最优稀释倍数为6倍,优化C、N、P源最佳浓度分别为15.00 g/L、1.00 g/L、1.25 g/L,再以葡萄糖为碳源、酱油渣水解液为氮源,补料培养原始小球藻,连续培养264 h,生物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达到7.65 g/L和3.21 g/L。(3)鱼类肠道粗酶对小球藻蛋白饲料的体外模拟消化原始小球藻粗蛋白含量约为44%,粗油脂含量约为33%,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2%,粗纤维含量约为3.4%,经氨基酸成分分析,原始小球藻含有八种必需氨基酸,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EAAI>0.95;微生物指标和重金属含量均在饲料卫生标准规定的允许检出范围内,说明酱油渣水解液培养的原始小球藻适合作为鱼类的优质蛋白饲料。鲫鱼、草鱼肠道粗酶提取液体外消化原始小球藻粉,两种淡水鱼肠道粗酶提取液对小球藻粉均有良好的消化性能。

陈李婷[5](2020)在《中华圆田螺营养需要及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俗称田螺,其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尚有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大,人工养殖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种之一。但田螺营养学研究薄弱,营养需要量的研究极少,其配合饲料的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探讨田螺的营养需要及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本论文以中华圆田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华圆田螺肉的营养成分,获得了中华圆田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的适宜需要量,探讨了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螺蛳饲料开发和养殖生产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圆田螺与其他螺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应用常规分析法测定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肌肉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氨基酸(AA)含量。结果显示: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的CP分别为13.11%、10.24%、11.66%、10.27%,EE分别为0.39%、0.38%、0.52%、1.05%,Ash分别为4.39%、4.54%、4.33%、4.60%,氨基酸含量丰富。2.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田螺生产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选取体重78 g的田螺2100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田螺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分别饲喂CP15%、18%、21%、24%、27%和30%的6种饲料,对照组不投喂,进行为期60d的稻田饲养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饲喂田螺的成活率均在80%以上,各组之间的差异不显着。投喂CP 24%饲料组的田螺增重效果最好,分别比CP15%、CP 18%、CP 21%、CP 27%、CP 30%饲料组高26.76%(P<0.05)、22.47%、24.57%、1.04%、1.06%,饲料效率以CP 24%组和CP 27%组最好,但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着。以田螺平均增重(y)与饲料蛋白含量(x)建立的回归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分别为y=3.0686 x+1.2285和y=-18.002 x2+11.21 x+0.3558,CP的需要量在17.46%27.76%,适宜CP需要量为24%。3.中华圆田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脂肪、钙和磷的适宜量研究选取体重67g的田螺2100只,采用均匀设计试验,将田螺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分别饲喂6种不同蛋白质、脂肪、钙和磷水平的配合饲料,对照组不投喂,进行为期60d的稻田饲养试验。结果显示:饲喂CP15%、EE4.5%、Ca8.5%、P1.0%的饲料组田螺生长最快。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增重最大值的条件为蛋白质15%、脂肪8.5%、钙8.5%、磷1.0%。4.发酵饲料对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选取体重25 g的田螺6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分别投喂未发酵饲料和发酵饲料进行20d的饲养试验后,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田螺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与未发酵饲料组相比,发酵饲料组田螺的厚壁菌门丰富度提升,且OTU和Chaol指数、Simpson指数均有所提高,但两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

王倩[6](2020)在《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是一种有毒且不可生物降解的重金属元素,因其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成为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长期与铅的接触会对神经、血液、消化等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严重的疾病。因此,铅中毒的治疗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毒性小的二巯丁二酸(DMSA)和2,3-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治疗重度铅中毒,而对于中、轻度铅中毒则建议采用天然物质进行治疗和预防,因此寻找安全且具有生理功效的天然产物或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强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等药用功效。蜂胶是一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天然产物,因以黄酮化合物为主要有效成分而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蜂胶资源,本文以蜂胶中常见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实验分析筛选抗氧化活性强的黄酮类化合物,并以其为代表探究黄酮对铅诱导小鼠肝肾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以及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此外,选择蜂胶为材料,研究了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诱导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NBO电荷、解离能和概念DFT等方法,探究蜂胶中常见黄酮类化合物对金属离子配位以及自由基清除的能力。结果表明,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分子中邻苯二酚结构的羟基H原子具有多的正电荷分布和较小的解离能值易于被自由基进攻和夺取。同时,三种化合物分子均具有较低的分子轨道能隙而且羟基O原子上分布有较多的负电荷,利于与金属离子(M)发生反应并形成稳定的M-O键。2.采用光谱表征、抗氧化能力测定等方法,研究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抗氧化能力以及与Pb(Ⅱ)的配位作用。结果表明,杨梅素分子的HOMO轨道在整个分子体系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利于与Pb(Ⅱ)之间发生L→M电荷转移,使其UV-Vis光谱显着红移52 nm。根据CDA分析结果可知,杨梅素分子可以向Pb(Ⅱ)的空轨道提供0.549电子,形成稳定的Pb-O键,使其红外光谱在729 cm-1处出现强的ν(Pb-O)。此外,通过FRAP、ABTS和DPPH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杨梅素具有强的铁还原能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对DPPH的清除能力高达90.11%。总而言之,杨梅素具有强的抗氧化能力和配位能力,可能成为体内除铅的有效成分,为进一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对铅暴露小鼠的保护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3.通过分析肾脏组织金属离子水平、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肾组织病理学以及肾上皮细胞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研究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杨梅素可以有效预防铅暴露肾脏组织铅含量的升高(p<0.05)以及钙铁锌水平的降低;并抑制血清中BUN和CRE含量的升高;同时,有效地降低了MDA含量,并分别提高了SOD活性和GSH含量(p<0.05);此外,杨梅素可通过抑制NF-κB途径介导的炎性反应,显着下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并预防肾小球萎缩,缓解肾小管的肿胀和充血现象。4.通过测定小鼠肝脏组织金属离子、氧化应激参数、炎性细胞因子,并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上皮细胞NF-κB p65阳性细胞表达的变化,研究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杨梅素可以有效地预防铅暴露小鼠肝脏组织铅含量的升高(p<0.05)以及钙铁锌水平的降低。杨梅素不但有效抑制血清中ALT和AST含量的升高(p<0.05),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抑制过量MDA的生成,并提高内源抗氧化物SOD和GSH的水平(p<0.05)。此外,杨梅素可通过抑制NF-κB途径介导的炎性反应,显着下调TNF-α的高表达。小鼠染铅前给予100 mg/kg杨梅素可预防肝索紊乱、肝细胞排列混乱等损伤。5.采用16s rRNA测序法分析小鼠肠内容物的微生物群落,探究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铅暴露改变了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而杨梅素能够在属水平上有效地预防Mucispirillum和Candidatus_Arthromitus相对丰度的升高,并增加Adlercreutzia的相对丰度。因此,杨梅素能够有效地调节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6.以蜂胶乙醇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利用Y迷宫实验、氧化应激等探究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诱导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同时用HPLC-DAD分析了蜂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蜂胶乙醇提取物中含有芦丁、杨梅素、桑色素、木犀草素、山奈酚、芹菜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在铅暴露条件下,蜂胶乙醇提取物的预防性干预不仅有效降低铅诱导小鼠肝肾脑组织中的铅水平(p<0.05);同时还可以显着保护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铅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并且还可有效地预防肝肾脑组织的氧化损伤(p<0.05)。总之,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暴露小鼠的预防性保护作用,为进一步开发蜂胶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可预防机体铅中毒的天然保健食品或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汪雅文[7](2020)在《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约和密集化的水产养殖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要想解决水产养殖水体的污染问题,主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氨氮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对水体中鱼类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转移污染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二,目前,市面上环境友好型的生物菌剂,可以在原位净化水质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或养殖过程中换水次数的增加,生物菌剂会失去效力,流失严重。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以养殖水体水质改善为研究目标,设计室内模拟实验,从改变养殖方式即鱼蚌混养以及添加挂膜微生物(硝化细菌)两方面原位调控养殖水质,控制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探究保持养殖水体良好水质的有效方法,并对附着生长生物膜引入养殖体系后对水产品的品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期望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鱼蚌混养系统中,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Grass carp)-鲫(Gibel carp)-鲢(Sliver carp)-鳙(Bighead carp)”(简称GGSB组合)混养,投饲量为鱼体重4%,鱼蚌比为10:5,即10尾鱼搭配5个蚌,其中草鱼:鲫鱼:鲢鱼:鳙鱼的比例为6:2:1:1,此时水质维持效果和水产品品质(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粗脂肪含量)较优。2.毛毡绳和碳纤维两种挂膜填料进行水质净化效果比较时,发现碳纤维试验组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以及挂膜速度都要优于毛毡绳,对总氮(TN)、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磷(TP)和活性磷(PO43--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67.80%、83.88%、60.67%、40.00%、40.73%、和40.51%。3.对碳纤维挂膜密度进行优化时发现,GGSB-10(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10根碳纤维)和GGSB-15试验组(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15根碳纤维)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要优于空白(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不投放碳纤维)和GGSB-5试验组(三角帆蚌与四种鱼类“草-鲫-鲢-鳙”混养,投放5根碳纤维);但GGSB-10试验组水产品品质(水分含量、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粗脂肪含量)要显着优于GGSB-15试验组。故应选用GGSB-10试验组处理养殖水体,即128 L水中设置10根长1 m、组合填料片间距为10 cm的碳纤维填料。4.GGSB-10试验组对TN、NH4+-N、NO3--N、NO2--N、TP和PO43--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78.40%、95.77%、83.64%、80.52%、62.60%和34.05%。根据GGSB-10试验组的氮、磷物料衡算分析,鱼类和三角帆蚌中的氮、磷含量在总投入氮、磷量中的占比,试验结束时比开始时分别提高了12.32和7.07个百分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量在总投入氮、磷量中的占比,则分别降低了1.54和2.59个百分点,表明鱼蚌混养与硝化菌挂膜联合发挥了很好的水质调控作用。

于万峰[8](2020)在《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实验饲料分别以硫酸铜(Cu SO4·5H2O)为铜源、硫酸锌(Zn SO4·H2O)为锌源、亚硒酸钠(Na2Se O3)为硒源,通过摄食生长的实验,来探讨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的适宜需求量。1.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需求量的研究通过向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Cu SO4·5H2O,配制成铜含量分别为2.86(未添加铜组)、5.72、6.49、7.68、9.71和10.43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25尾卵形鲳鲹幼鱼(初始体重:5.36±0.08 g),饲养62天。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铜可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并能显着降低其饲料系数(P<0.05)。各组间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和肌肉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及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6.49 mg/kg组有峰值,并显着高于未添加铜组(P<0.05),而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在6.49 mg/kg组有最低值。饲料中添加适量铜可显着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其铜蓝蛋白的活性(P<0.05),并能显着降低其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喂铜含量为6.49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肝脏和肌肉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其总抗氧化能力(P<0.05)。以特定生长率、血清铜蓝蛋白活性以及肝脏和肌肉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7.40、7.06、6.44和7.27 mg/kg。2.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需求量的研究基础饲料添加不同梯度的Zn SO4·H2O,配制成锌含量分别为38.1(未添加锌组)、47.8、62.6、73.2、95.3和105.0 mg/kg的实验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初始体重为(5.71±0.08)g的卵形鲳鲹幼鱼25尾,饲养56天。实验结果表明,62.6~105.0 mg/kg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饲料系数均显着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鱼体灰分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mg/kg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mg/kg组的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 mg/kg组(P<0.05),73.2~105.0 mg/kg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73.2 mg/kg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mg/kg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105.0 mg/kg组(P<0.05),47.8~105.0 mg/k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P<0.05),62.6~105.0 mg/kg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未添加锌组和47.8mg/kg组(P<0.05)。以增重率和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57.04和65.95 mg/kg。3.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需求量的研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梯度的Na2Se O3,配制成硒含量分别为0.41、0.60、0.73、0.80、0.90和1.12 mg/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初始体重为(15.04±0.20)g的卵形鲳鲹幼鱼25尾,饲养50天。实验结果表明,0.60~1.12 mg/kg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0.80~1.12 mg/kg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0.41 mg/kg组(P<0.05)。各组间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以及全鱼组成无显着差异(P>0.05)。饲喂硒含量为0.73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的血清白蛋白含量及其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0.90 mg/kg组有峰值,并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饲料中各硒添加组的血清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0.73~1.12 mg/kg组的肝脏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显着高于0.41和0.60 mg/kg组(P<0.05),0.60 mg/kg组的肝脏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有最大值并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喂硒含量为0.73 mg/kg的饲料能显着提高卵形鲳鲹幼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P<0.05)。0.73~1.12 mg/kg组的全鱼中硒含量显着高于0.41 mg/kg组(P<0.05)。以增重率、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全鱼中硒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0.66、0.82和0.76mg/kg。

黄俊[9](2020)在《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属鲈形目(Perciformes),黄姑鱼属(Nibea),是我国沿海主要的养殖经济鱼类之一。本论文研究了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反应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旨为发现黄鲫蛋白肽在黄姑鱼饲料中的利用价值,提高黄姑鱼在养殖过程中的抗病能力。研究结果如下:1.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反应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5.90±0.08)g的黄姑鱼幼鱼105尾,随机将其分为三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对照组用原饲料组表示,高浓度组用42 mg/mL组表示,低浓度组用21 mg/mL组表示。结果显示:(1)黄姑鱼幼鱼各处理组的存活率(Survival)、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系数(FCR)差异均不显着(P>0.05);肌肉和全鱼营养成分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的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2)各处理组和对照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处理组黄姑鱼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42mg/mL组和21 mg/mL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42mg/mL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着低于21 mg/mL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ZM)活性显着低于处理组(P<0.05);(3)各处理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和丙二醛(MDA)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1 mg/mL组的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显着高于42 mg/mL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着低于处理组(P<0.05)。本研究表明,向水产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提升不明显,但是可以显着提高黄姑鱼幼鱼的免疫能力。2.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5.90±0.08)g的黄姑鱼幼鱼105尾,随机将其分为三组,每组设置三个重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对照组用原饲料表示,高浓度组用42 mg/mL组表示,低浓度组用21mg/mL组表示。养殖试验结束后对黄姑鱼后肠黏膜取样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原饲料组中共有310个OUT聚类;42 mg/mL组中有320个OUT聚类;21 mg/mL组中有527个OUT聚类。(2)门的水平上三个实验组黄姑鱼肠道优势菌群均为软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约占总菌群的90.94%。其中原饲料组和42 mg/mL组中软壁菌门丰度较大而21 mg/mL组中则是变形菌门丰度较大。表明黄鲫蛋白肽可以改变黄姑鱼肠道中优势菌门丰度。(3)属的水平可以发现对照组支原体属丰度较大,处理组Marivita属和栖东海菌属丰度增加。支原体属大多为致病菌,处理组支原体属显着减少,表明黄鲫蛋白肽可以抑制病原菌生长与繁殖,优化黄姑鱼肠道菌群结构。

吴振超[10](2020)在《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水产养殖中常用益生菌制剂的菌种多数筛选自畜禽动物肠道或者其生存环境中,这类益生菌在鱼类肠道中的粘附定植效果较差,导致它们对鱼类的益生作用并不理想。因此,从鱼类肠道中筛选鱼源益生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吉林省特色经济鱼类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Dybowski,1869)为研究对象,从其肠道分离筛选具有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能力的益生菌,通过产酶能力检测、体外抑菌试验及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产酶能力强的细菌,进一步通过检测细菌的耐高温能力、耐酸性能力、耐胃液能力、耐肠液能力、耐胆盐能力及菌株安全性对细菌益生特性作出评价,并通过体外粘附模型研究了潜在益生菌的粘附能力和粘附机制。相关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共从健康洛氏鱥肠道分离出214株细菌,其中具有:产蛋白酶能力的细菌86株,占40.19%;产淀粉酶的细菌53株,占24.77%;产脂肪酶的细菌47株,占21.96%;能同时产三种酶的细菌28株,占13.08%。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测定了15株产酶能力较强的细菌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等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然后根据拮抗试验结果筛选出10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进一步采用纸片法测定这10株细菌对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最终筛选出8株产酶能力和拮抗病原菌能力较强,且携带耐药因子较少的细菌作为潜在益生菌,分别命名为LSG1-1、LSG2-1、LSG2-3-2、LSG2-5、LSG2-8、LSG3-3、LSG3-7和LSG3-8。试验二: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8株潜在益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LSG1-1、LSG2-1、LSG2-3-2、LSG2-5、LSG2-8、LSG3-3、LSG3-7和LSG3-8分别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 il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 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和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具有最高的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后最终鉴定8株细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阿氏芽孢杆菌和莫海威芽孢杆菌。试验三:体外模拟鱼类肠道消化环境检测细菌的益生特性。通过细菌的耐高温试验、耐酸性试验、耐胆盐试验、耐胃液试验、耐肠液试验和安全性检测试验对细菌的益生特性作出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各菌株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LSG2-1和LSG2-8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而LSG2-3-2和LSG3-6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7耐酸能力显着较高(P<0.05),LSG2-5耐酸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7对胃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高(P<0.05),LSG2-1和LSG3-8对胃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2-5对肠液耐受能力较高(P<0.05),LSG3-8的对肠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6对胆盐的耐受能力较高(P<0.05),LSG2-3-2对胆盐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菌株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对洛氏鱥均有很好的安全性。试验四:采用洛氏鱥的肠道黏液蛋白建立体外肠道黏液蛋白模型,结合荧光标记物hoechst3325标记细菌法,检测了8株潜在益生菌对洛氏鱥肠道黏液蛋白的粘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LSG1-1的粘附率为10%,LSG2-1的粘附率为16%,LSG2-3-2粘附率为18%,LSG2-5粘附率为35%,LSG2-8粘附率为36%,LSG3-6粘附率为24%,LSG3-7粘附率为34%,LSG3-8粘附率为33%。再以高碘酸钠、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分别修饰各细菌及洛氏鱥肠道黏液蛋白,分析各细菌表面凝集素和肠道黏液蛋白上粘附受体的主要性质,结果显示:LSG1-1、LSG2-1、LSG2-5、LSG2-8、LSG3-6和LSG3-7细胞表面凝结素主要表现出的是糖蛋白性质,而LSG2-3-2和LSG3-8菌株细胞表面的凝结素主要表现出蛋白质性质;LSG1-1、LSG2-3-2、LSG2-5、LSG2-8和LSG3-6在黏液蛋白中的粘附受体为蛋白质类物质,而LSG2-1、LSG3-7和LSG3-8在黏液蛋白中的粘附受体为糖蛋白类物质。最后分别采用排斥、竞争和取代试验研究了8株潜在益生菌对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2株病原菌的粘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竞争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而LSG1-1和LSG2-1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排斥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LSG3-8和LSG2-8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取代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LSG3-7和LSG2-8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试验最终筛选出8株洛氏鱥源芽孢杆菌,均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其中LSG3-3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LSG3-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LSG3-8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均是首次在鱼体内筛选出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洛氏鱥益生菌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菌株参考和科学依据。

二、鲫鱼营养研究进展及其配合饲料营养标准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鲫鱼营养研究进展及其配合饲料营养标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诱食剂的筛选及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黄河鲤鱼介绍
    1.2 诱食剂的研究现状
    1.3 诱食剂的种类
    1.4 诱食剂作用原理
    1.5 水产诱食剂的研究方法
    1.6 影响诱食剂的诱食作用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单一诱食剂的迷宫诱食试验方法
    2.3 复合诱食剂的迷宫诱食试验方法
    2.4 日粮中添加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应用效果的研究
        2.4.1 试验分组及试验饲料
        2.4.2 饲养管理
        2.4.3 样品采集
        2.4.4 指标测定
        2.4.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单一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结果
        3.1.1 DMPT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3.1.2 TMAO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3.1.3 甜菜碱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3.1.4 谷氨酸钠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3.1.5 蒜粉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3.1.6 酵母粉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3.1.7 葡萄糖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3.1.8 陈皮粉对黄河鲤鱼的集鱼效果
        3.1.9 八种物质对黄河鲤鱼最佳集鱼效果的比较
    3.2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迷宫诱食结果
    3.3 日粮中添加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应用效果的研究
        3.3.1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生长的影响
        3.3.2 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
        3.3.3 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4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3.3.5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6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4 讨论
    4.1 单体诱食物质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试验
    4.2 复合诱食物质对黄河鲤鱼的迷宫诱食试验
    4.3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的应用效果研究
        4.3.1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
        4.3.3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4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4.3.5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3.6 复合诱食剂对黄河鲤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5 结论、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饲料配方
        2.2.4 饲养和管理
        2.2.5 样品的采集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饲料配方
        3.2.4 饲养和管理
        3.2.5 样品的采集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饲料配方
        4.2.4 饲养和管理
        4.2.5 样品的采集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饲料配方
        5.2.4 饲养和管理
        5.2.5 样品的采集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饲料配方
        6.2.4 饲养和管理
        6.2.5 样品的采集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结果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3)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发酵豆粕的制备
    1.2 试验设计及试验饲料
    1.3 养殖方法
    1.4 样品采集
    1.5 指标测定及方法
        1.5.1 营养成分测定
        1.5.2 生长性能指标测定
        1.5.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生长的影响
        2.1.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
        2.1.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形态学指标的影响(见表3)
        2.1.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见表4)
    2.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见表5)
    2.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生长的影响
    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4 结论

(4)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联产鱼类蛋白饲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酱油渣的概述
        1.1.1 酱油渣的来源及特点
        1.1.2 酱油渣对环境的影响
        1.1.3 影响酱油渣综合利用的因素
        1.1.4 酱油渣的利用现状
    1.2 利用有机废物培养微藻现状
    1.3 微藻在饲料中的利用现状
        1.3.1 鱼类饲料添加剂
        1.3.2 家畜饲料添加剂
    1.4 体外消化在饲料方面的应用现状
        1.4.1 体外消化的基本原理
        1.4.2 体外消化应用于水产动物
        1.4.3 体外消化应用于牲畜家禽动物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酱油渣预处理及其水解液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料液比对复合纤维素酶水解酱油渣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2.3.2 pH值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2.3.3 温度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2.3.4 酶添加量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2.3.5 时间对还原糖得率的影响
        2.3.6 响应面实验模型的建立
        2.3.7 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2.3.8 酶解实验的优化与验证
        2.3.9 碱性蛋白酶酶解实验
        2.3.10 酱油渣水解液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的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纯水稀释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
        3.3.2 Basal培养基稀释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
        3.3.3 Basal培养基6倍稀释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生长动力学分析
        3.3.4 Basal培养基6 倍稀释水解液C、P、N浓度优化
        3.3.5 原始小球藻的C、N补料培养
        3.3.6 不同条件培养原始小球藻生产成本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鱼类肠道粗酶对小球藻蛋白饲料的体外模拟消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原始小球藻粉营养成分分析测定
        4.3.2 原始小球藻粉安全性检测
        4.3.3 原始小球藻藻粉的体外消化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1 原始小球藻藻粉营养成分分析
        4.4.2 原始小球藻藻粉作为鱼类饲料安全性分析
        4.4.3 原始小球藻藻粉的体外消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申报的专利

(5)中华圆田螺营养需要及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田螺的研究进展
        1.1.1 田螺的生活环境与适应性
        1.1.2 田螺生物学及利用价值
    1.2 水产动物的营养研究概况
        1.2.1 水产动物对蛋白质、脂肪和钙磷的需求
        1.2.2 田螺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3 发酵饲料及常用的发酵菌种
        1.3.1 发酵饲料及作用
        1.3.2 发酵饲料常用的发酵菌种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中华圆田螺与其他螺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种螺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及粗灰分含量
        2.2.2 四种螺肉的氨基酸含量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中华圆田螺生产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中华圆田螺生产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3.2.2 中华圆田螺对配合饲料蛋白质需要量的确定
    3.3 讨论
        3.3.1 不同蛋白质水平配合饲料对中华圆田螺生长性能和存活率的影响
        3.3.2 中华圆田螺对配合饲料蛋白质需要量的确定
    3.4 小结
第4章 中华圆田螺饲料中适宜蛋白质、脂肪、钙和磷含量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条件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发酵饲料对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高通量测序及OTUs聚类分析结果
        5.2.2 稀释曲线
        5.2.3 中华圆田螺肠道微生物物种分析
        5.2.4 Alpha多样性分析
    5.3 讨论
        5.3.1 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的丰度
        5.3.2 发酵饲料对中华圆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6)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铅的来源
    1.2 铅的吸收及分布
    1.3 铅的毒性
        1.3.1 神经系统
        1.3.2 肾脏组织
        1.3.3 肝脏组织
        1.3.4 造血系统
        1.3.5 肠道微生物系统
        1.3.6 生殖系统
        1.3.7 其他组织/系统
    1.4 铅暴露对机体的毒性机制
        1.4.1 氧化应激机制
        1.4.2 炎症机制
    1.5 铅中毒机体的治疗及研究现状
    1.6 黄酮类化合物
        1.6.1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1.6.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7 蜂胶——富含黄酮类化合物
        1.7.1 蜂胶的来源和组成
        1.7.2 蜂胶的生物活性
    1.8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8.1 选题依据
        1.8.2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蜂胶黄酮抗氧化和配位能力的理论研究
    2.1 实验方法
        2.1.1 理论背景
        2.1.2 计算方法
    2.2 结果
        2.2.1 蜂胶黄酮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2.2.2 蜂胶黄酮配位能力的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抗氧化能力及其铅配合物光谱特性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对溶液中Pb(Ⅱ)的清除能力
        3.2.2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及其铅配合物的光谱特性
        3.2.3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理论分析
        3.2.4 杨梅素、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抗氧化能力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金属离子的影响
        4.2.2 杨梅素对铅诱导的小鼠肾毒性血清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4.2.3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MTs水平的作用
        4.2.4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内源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4.2.5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中炎症的影响
        4.2.6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5.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金属离子的影响
        5.2.2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毒性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5.2.3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s)水平的作用
        5.2.4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内源抗氧化剂和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5.2.5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中炎症的影响
        5.2.6 杨梅素对铅诱导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杨梅素对铅暴露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
    6.1 实验方法
        6.1.1 动物实验设计
        6.1.2 16s rRNA测序分析
    6.2 结果
        6.2.1 OUT分析
        6.2.2 Alpha多样性分析
        6.2.3 分类学组成分析
        6.2.4 Beta多样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蜂胶乙醇提取物对铅暴露小鼠氧化损伤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7.1 实验材料及方法
        7.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7.1.2 实验方法
    7.2 结果
        7.2.1 蜂胶乙醇提取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7.2.2 小鼠行为学分析
        7.2.3 小鼠组织脏器系数的分析
        7.2.4 血液及组织中Pb含量
        7.2.5 血液及组织中金属离子水平
        7.2.6 血液及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1.2 养殖水体水质恶化的生态学原理
    1.3 原位调控养殖水体水质方法
        1.3.1 优化养殖放养结构
        1.3.2 优化养殖管理措施
    1.4 鱼蚌混养的研究现状
    1.5 硝化细菌挂膜调控水产养殖水体水质
    1.6 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混养鱼种类和投饲量对养殖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养殖试验
        2.2.2 生长指标测定
        2.2.3 水质监测
        2.2.4 试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2.2.5 数据计算
        2.2.6 统计分析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2.3.2 水质分析
        2.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鱼蚌比对养殖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养殖试验
        3.2.2 生长指标测量
        3.2.3 水质监测
        3.2.4 实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3.2.5 数据计算
        3.2.6 统计分析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3.3.2 水质分析
        3.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载体对硝化细菌挂膜调控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比较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养殖试验
        4.2.2 水质监测
        4.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2.4 数据计算
        4.2.5 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水质分析
        4.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硝化菌挂膜对混养系统中水体水质和水产品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养殖试验
        5.2.2 生长指标测量
        5.2.3 水质监测
        5.2.4 实验鱼样品品质分析
        5.2.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2.6 数据计算
        5.2.7 统计分析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养殖水产品的生长特性
        5.3.2 水质分析
        5.3.3 水产品品质分析
        5.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5 氮、磷物料衡算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鱼类对铜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1.1 铜的生理功能
        1.1.2 铜的吸收与排泄
        1.1.3 铜的缺乏症
        1.1.4 海水鱼类对铜的需求量
    1.2 鱼类对锌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2.1 锌的生理功能
        1.2.2 锌的吸收与排泄
        1.2.3 锌的缺乏症
        1.2.4 海水鱼类对锌的需求量
    1.3 鱼类对硒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3.1 硒的生理功能
        1.3.2 硒的吸收与排泄
        1.3.3 硒的缺乏症
        1.3.4 海水鱼类对硒的需求量
    1.4 鱼类对微量元素需求量的评价指标
    1.5 影响鱼类对微量元素需求量的因素
    1.6 卵形鲳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需求量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饲料
        2.1.2 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生长指标
        2.1.5 体成分组成
        2.1.6 血清生化指标
        2.1.7 血清抗氧化指标
        2.1.8 肝脏与肌肉抗氧化指标
        2.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与肌肉组成的影响
        2.2.3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5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与肌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与肌肉组成的影响
        2.3.3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饲料铜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锌需求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饲料
        3.1.2 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生长指标
        3.1.5 体成分组成
        3.1.6 血清抗氧化指标
        3.1.7 肝脏抗氧化指标
        3.1.8 血清生化指标
        3.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3.2.3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4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5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3.3.3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4 饲料锌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硒需求量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饲料
        4.1.2 饲养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生长指标
        4.1.5 体成分组成
        4.1.6 血清生化指标
        4.1.7 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
        4.1.8 全鱼和脊椎骨中硒的沉积
        4.1.9 数据的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2.2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4.2.3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2.4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2.5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2.6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和脊椎骨中硒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鱼体组成的影响
        4.3.3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3.4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5 饲料硒对卵形鲳鲹幼鱼全鱼和脊椎骨中硒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9)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姑鱼研究现状
    1.2 水解鱼蛋白的制备及其对鱼类的影响
    1.3 黄鲫蛋白肽研究现状
    1.4 抗菌肽研究进展
        1.4.1 抗菌肽定义
        1.4.2 抗菌肽的分类
        1.4.3 抗菌肽的来源
        1.4.4 抗菌肽的功能
        1.4.5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
    1.5 鱼类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1.5.1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1.5.2 鱼类肠道菌群的功能
        1.5.3 鱼类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影响因素
        1.5.4 抗菌肽鱼类生长和肠道菌群影响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黄鲫蛋白肽制备和浓度测定
        2.2.2 实验饲料制备
        2.2.3 养殖管理
        2.2.4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2.3 结果
        2.3.1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体成分的影响
        2.3.3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血清抗氧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3.4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肝脏抗氧化指标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4.2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体成分的影响
        2.4.3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4.4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黄鲫蛋白肽制备
        3.2.2 实验饲料制备
        3.2.3 养殖管理
        3.2.4 样品采集和指标测定
    3.3 结果
        3.3.1 测序质量分析
        3.3.2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3.3.3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3.3.4 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Symbol description)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应用现状及危害
    2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2.1 益生菌的定义
        2.2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与研究
        2.3 益生菌的作用及机理
    3 益生菌常用种类
    4 存在问题与对策
        4.1 益生菌种缺乏
        4.2 活菌制剂易失活
        4.3 菌种在体内耐受性差
        4.4 难以形成优势菌群
        4.5 益生菌的安全性
        4.6 作用机理不清晰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鉴定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益生特性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粘附机制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鲫鱼营养研究进展及其配合饲料营养标准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诱食剂的筛选及对黄河鲤鱼生长、免疫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D]. 房婷婷.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3]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鲫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结构的影响[J]. 徐茜,杨正,朱文娟,陈思宇,肖思远,刘晶,王红权,兰时乐. 饲料工业, 2021(10)
  • [4]酱油渣水解液培养原始小球藻联产鱼类蛋白饲料研究[D]. 周志豪. 湘潭大学, 2020(02)
  • [5]中华圆田螺营养需要及发酵饲料对田螺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D]. 陈李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
  • [6]蜂胶黄酮对小鼠铅中毒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王倩. 西北大学, 2020(01)
  • [7]鱼蚌混养与硝化细菌挂膜技术联合原位调控养殖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研究[D]. 汪雅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8]卵形鲳鲹幼鱼对饲料中铜、锌和硒需求量的研究[D]. 于万峰.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9]黄鲫蛋白肽对黄姑鱼生长、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黄俊.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10]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D]. 吴振超.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鲫鱼营养研究进展及配合饲料营养标准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