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清除人参超氧阴离子活性的研究

体外清除人参超氧阴离子活性的研究

一、人参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雯雯,张艳妮,杨丽荣,张宏博,段艳,郭文瑞[1](2022)在《4种天然物质抗氧化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单宁、人参皂苷、枸杞多糖、虾青素4种天然物质的抗氧化能力,测定4种天然物质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总还原能力、脂质抗氧化能力等体外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0.2 mg/mL~1.0 mg/mL,单宁清除DPPH、ABTS+自由基能力及其总还原能力、脂质抗氧化能力、螯合金属离子能力最强;人参皂苷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最强;枸杞多糖在质量浓度0.2 mg/mL~0.8 mg/mL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虾青素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在0.6 mg/mL~1.0 mg/mL高于人参皂苷及枸杞多糖。经主成分分析,单宁的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还原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较好。虾青素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人参皂苷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较好,枸杞多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还原能力较好。

耿淑琴[2](2021)在《短瓣金莲花抗氧化水平及谱效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天然抗氧化剂因其安全无毒的特点备受人们青睐。传统蒙药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具有抗氧化活性,常被用于临床和日常保健中。本论文对短瓣金莲花进行了如下研究:1.利用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离线筛选技术筛选短瓣金莲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色谱峰,并应用UPLC-MS方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对短瓣金莲花提取物的部分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荭草苷、荭草素-2’’-O-β-L-半乳糖苷、藜芦酸、牡荆苷、田蓟苷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荭草苷含量最多,抗氧化活性不是最强的。2.对短瓣金莲花进行黄酮、酚酸、糖和木质纤维素含量的测定,并利用三级红外光谱技术对化学成分相似的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进行鉴别和区分,实现了对短瓣金莲花质量的快速评价。3.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甲醇和超纯水提取物的黄酮含量和酚酸含量与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之间均成正相关关系,说明短瓣金莲花中的黄酮和酚酸对其抗氧化活性有贡献作用。4.将不同溶剂体系的总黄酮含量与红外光谱建立合理模型,实现了利用数学模型对短瓣金莲花总黄酮含量进行预测。在抗氧化模型中,所建数据模型不是很理想,需要进一步优化。本研究对短瓣金莲花的抗氧化水平及抗氧化谱效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短瓣金莲花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分析及相关深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支撑。

张红印[3](2021)在《酸枣仁蛋白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酸枣仁(Semen Ziziphi Spinosae,Ziziphus jujuba Mill.var.spinosa(Bunge)Huex H.F.Chou)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我国西北地区、黄河流域。酸枣仁生物活性多样、临床疗效显着,在中医临床和保健食品开发上应用较为广泛。作为首批药食同源物质,酸枣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研究表明,酸枣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资源,蛋白含量约为27%,然而,目前对酸枣仁蛋白的研究较少,还未见对其功能特性和生物活性相关的深入研究,因此,为有效开发利用酸枣仁蛋白资源,探索更多潜在药用价值,对酸枣仁蛋白进行系统的生物活性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对酸枣仁蛋白进行提取工艺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揭示酸枣仁蛋白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发掘新的具有良好食物特性和保健功能的植物蛋白资源,为酸枣仁药材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其相关的保健食品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1酸枣仁蛋白提取工艺参数优化:以蛋白提取率和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对设计的不同提取工艺路线进行筛选,并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对最佳提取工艺进行提取工艺参数优选。2酸枣仁蛋白结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研究:采用UV、FTIR、CD和荧光光谱等光谱方法分析酸枣仁蛋白的结构组成,检测酸枣仁蛋白的蛋白分子量、氨基酸组成、溶解度、热稳定性、乳化性、持油性和持水性等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评价酸枣仁蛋白的食品加工特性。3酸枣仁蛋白的免疫活性研究:通过体内、体外药理活性实验评价酸枣仁蛋白免疫活性,建立CTX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模型,检测小鼠脏器指数、免疫因子分泌、脾淋巴细胞增值、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NK细胞杀伤力等指标,并对小鼠脾脏、胸腺等免疫器官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建立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检测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并基于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探讨酸枣仁蛋白调节免疫活性作用机制。4酸枣仁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法,对酸枣仁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研究,探索具有显着生物活性的酸枣仁蛋白分离组分,并采用小鼠RAW 264.7巨噬细胞、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Hep G2,评价酸枣仁蛋白分离组分的增强免疫和抗肿瘤活性。5酸枣仁蛋白酶解工艺优选及生物活性研究:以水解度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为指标,筛选酸枣仁蛋白酶解最适酶解蛋白酶,在此基础上,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优选最适酶解工艺参数;对所得的酸枣仁蛋白酶解物进行免疫活性评价;并基于体外抗氧化试验和体内、体外抗疲劳活性试验,比较酸枣仁蛋白和酸枣仁蛋白酶解物的生物活性差异。结果:1通过比较不同蛋白提取方法,确定了碱提酸沉法为酸枣仁蛋白的最佳提取方法,并采用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法对该方法进行参数优选,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20(g/m L)、p H=10、提取温度51℃、提取时间49 min,蛋白质提取率为79.71%。对该工艺参数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工艺参数准确可行。2对酸枣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酸枣仁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β-折叠构成,热变性温度为110.5℃,酸枣仁蛋白主要由分子量小于40 k Da的亚基组成,其中25、35 k Da亚基含有糖蛋白结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酸枣仁蛋白具有理想的氨基酸组成,多种必需氨基酸含量符合WHO/FAO对成人摄入量的要求。酸枣仁蛋白的持油性为2.38 g/g,持水性为3.63 g/g,并具有与大豆蛋白相似的溶解性。酸枣仁蛋白的乳化、起泡性能,随着p H值的变化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基于CTX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模型和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研究了酸枣仁蛋白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酸枣仁蛋白能够缓解CTX诱导的小鼠免疫功能降低,保护免疫器官生长状态,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小鼠血清中Ig M、Ig A、Ig G、TNF-α和IL-6等炎症相关因子的分泌,并调节免疫活性器官中CD4+、CD8+的表达;同时,酸枣仁蛋白能够促进RAW 264.7细胞得生长分化,刺激NO和炎症因子分泌,并基于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研究了酸枣仁蛋白对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调节免疫活性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酸枣仁蛋白可通过调节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调节JNK、ERK和IKBα蛋白表达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产生。4通过Sephadex G50和DEAE-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了S1F2G1和S1F2G2两个酸枣仁蛋白分离纯化组分,对各组分进行免疫活性评价,结果显示S1F2G1组分对RAW 264.7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活性,并能刺激细胞炎症因子分泌,其作用效果强于酸枣仁蛋白,进一步Western Blot试验表明,S1F2G1组分能够调节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中免疫调节蛋白的表达。此外,通过CCK8法研究了各组分对肿瘤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S1F2G1组分对Hela和Hep G2细胞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当给药浓度为400μg/m L时的抑制率分别为71.67%和54.69%。5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比较了不同蛋白酶的酶解活性,确定碱性蛋白酶为酸枣仁蛋白最适酶解蛋白酶,在此基础上优选提取工艺参数,得到了酸枣仁蛋白酶解最佳工艺为底物浓度5%,酶与底物浓度比2%,酶解温度50℃,酶解p H值8.0,酶解时间180 min;对酸枣仁蛋白酶解物进行体外免疫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酸枣仁蛋白酶解物具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并能显着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ROS的产生(p<0.01);酸枣仁蛋白及酶解物的抗氧化和抗疲劳活性表明,与酸枣仁蛋白比较,酸枣仁蛋白酶解物在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DPPH和ATBS+自由基清除能力等抗氧化活性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提高;酸枣仁蛋白酶解物能够有效缓解运动疲劳小鼠各项检测指标,促进C2C12细胞的增殖、增加C2C12肌管中的ATP储存量和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消耗(p<0.01)。结论:本论文通过对酸枣仁蛋白提取工艺、结构、理化性质、功能特性的研究,获得了提取工艺稳定可行、理化性质明确、功能特性优良的酸枣仁蛋白;免疫活性研究表明,酸枣仁蛋白能够调节CTX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模型中免疫器官淋巴细胞CD4+和CD8+的表达,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中MAPK和NF-κB信号通路JNK、ERK、IKBα蛋白的表达,达到调节免疫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针对具有良好免疫调节活性的酸枣仁蛋白,采用现代蛋白分离技术及酶解技术,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及酶解研究,从中得到了免疫活性较好的酸枣仁蛋白纯化组分S1F2G1和酸枣仁蛋白酶解物,深入的实验研究表明S1F2G1组分对Hela和Hep G2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提示S1F2G1组分可通过MAPK和NF-κB通路的表达进而提高免疫活性而达到抗肿瘤作用;其酶解产物可在有效的免疫活性基础上发挥抗氧化及抗疲劳作用,其综上所述,酸枣仁蛋白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可靠的新的植物蛋白资源和食品与功能性食品原料。

郑晓丹[4](2021)在《三种云南道地药材碳点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文中认为碳点(CDs)作为零维纳米材料具有发光性能好、低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性质而被广泛运用。我国中药(TCM)资源丰富,功能多样,但由于粒径大,溶解度低,药效难以充分发挥,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如何利用现代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对现有中草药资源进行再开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论文首先以一步水热法将三七、滇黄精和天麻制备成四种中药碳点(TCM-CDs,Pn-CDs、Pn N-CDs、Pk-CDs和Ge-CD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分光光谱(UV-Vis)等表征等对制备的TCM-CDs的结构及光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四种TCM-CDs平均粒径均为4~7 nm,分子间距约0.21 nm,衍射峰宽约21°,富含氨基、羧基、羟基及羰基等功能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论文随后对TCM-CDs的生物活性开展了研究。研究从抑菌和抗氧化活性两方面探究了三种TCM-CDs(Pn-CDs、Pk-CDs和Ge-CDs)的生物活性。抑菌实验表明,三种TCM-CDs对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k-CDs对Bacillus ce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 mg/m L;且通过SEM和qRT-PCR证明TCM-CDs通过主要破坏细胞膜的形成和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起到抑菌作用。抗氧化实验表明,三种TCM-CDs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3.64、2.99和14.33 mg/m L,对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0.20、0.30和0.18 mg/m L;小鼠氧化损伤衰老模型实验证明,D-半乳糖能有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氧化损伤,三种TCM-CDs的中高剂量组显着地增加了小鼠体重(p<0.05),显着地提高了血清及心、肝和脾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p<0.05)水平,同时极显地降低了血清及心脏、肝脏和脾脏和丙二醛(MDA)含量(p<0.05),说明三种TCM-CDs在小鼠体内也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说明,中药碳点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为中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论文最后对中药碳点在生物成像和环境污染物检测上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由于N掺杂的三七碳点(Pn N-CDs)的量子产率为18.41%,最大激发波长348 nm,最大发射波长437nm,荧光性能最好,适用于生物成像研究。Pn N-CDs能对细胞膜及核膜染色,可应用于微生物、植物和小鼠活体成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此外,Pn N-CDs的荧光能被Cr6+特异性淬灭,线性范围为0~6μM(R2=0.996),具有用于有效检测Cr6+的应用潜能。本文以云南省特有的道地药材三七、滇黄精和天麻三种中药为材料制成了纳米碳点,并对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为中药材资源的再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贾旭森[5](2021)在《新鲜白条党参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及其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发酵技术因其可借助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改变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以及结构而被应用于中药的增效或减毒,且随发酵菌种的不同,对于中药功效的改变作用不同。在众多的发酵菌种中,酵母菌作为典型的糖菌,喜在含糖较高、酸性的环境中生长,新鲜党参中富含糖分且水分充足,可以作为酵母菌天然的营养体系,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鲜白条党参总多糖、黄酮、苍术内脂Ⅲ、党参炔苷等的含量均高于党参药材,因而新鲜白条党参具有比党参药材更优的活性。考虑到新鲜白条党参具有较党参药材更明显的发酵优势以及发酵带来的有益作用,本论文设计了一种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的方法,并对发酵过程中的加菌量、发酵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一种有利于增加新鲜白条党参功效的发酵方法。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1.新鲜白条党参的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研究为了获得一种稳定可行的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的工艺,首先将新鲜白条党参打碎至无颗粒后灭菌,再按一定的比例加入酵母菌发酵,在此过程中,观察酵母菌的菌数变化和计算基质消耗率,以此评价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体系的可行性。根据发酵过程中底物p H值变化趋势和发酵产物的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来确定发酵周期。进一步以黄酮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优化发酵条件(发酵温度、含水量、加菌量)。研究结果表明,酵母菌的基质消耗率在48h时最高可达11.7%,菌数最高增加了29倍,说明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可行性高。根据发酵产物的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含量、底物p H值变化趋势确定发酵周期为48h。优化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含水量66%,加菌量10%。2.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以稳定的发酵工艺发酵新鲜白条党参后,将发酵产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烘干、粉碎,测定发酵产物以及发酵前新鲜白条党参中总糖、低聚糖、多糖、膳食纤维、脂肪、黄酮、三萜、17种氨基酸的含量,研究发现发酵后的低聚糖、膳食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35.96%、9.24%,多糖、黄酮、三萜、总氨基酸含量、脂肪和党参炔苷升高了47.89%、69.85%、56.14%、46.04%、402.22%和69.91%。17中氨基酸中除了胱氨酸含量降低了20.83%外,其余16种氨基酸含量均有所升高。3.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测定新鲜白条党参和发酵产物各自提取物(95%乙醇提取物、低聚糖、多糖)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清除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发酵产物的三种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发酵前,说明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有利于增强其抗氧化活性。4.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分离采用硅胶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发酵产物的氯仿、乙酸乙酯、石油醚提取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odecane、4-(4’,4’-dimethyl-2’-vinyl-decy)benzene-1,2-diol、甘露醇、琥珀酸、3-O-acetyl-protocatechuic acid、5-羟甲基糠醛、ferulic acid、苍术内酯III、2’-hydroxydecanylpentadec-5,8,10,12-tetraeno、豆甾醇、stigmasteryl-3β-arachidate、dioctyl phthalate、syringaresinol、4-oxopinoresinol、亚麻酸、(4S,5S)-5-Hydroxy-4-hexanolide、2-hydroxyoctadec-1-yl acetate、亚油酸。基于上述研究证实,我们所构建的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的工艺稳定,发酵产物中部分成分含量显着增加,抗氧化活性显着增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明确其成分。

华梅,樊美玲,卢佳希,董丽娜,孙印石[6](2021)在《七种药食两用中药膳食纤维体外抗氧化及胆酸盐结合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究药食两用中药膳食纤维的生理活性,选择党参、黄芪、山药、甘草、灵芝、人参、西洋参七种药食两用中药制备了水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非水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和总膳食纤维(total dietary fiber,TDF),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胆酸盐结合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种膳食纤维成分的理化性质和体外活性存在显着差异。党参、灵芝和人参TDF分别具有最高的持水性(11.26 g/g),持油性(6.36 g/g)和溶胀性(9.12 mL/g)。黄芪SDF、山药SDF和西洋参TDF分别具有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96.27%),羟自由基清除率(97.20%)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60.32%),人参TDF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2283.39μmol/L/FeSO4)。人参TDF对甘氨胆酸钠结合率最高(59.87%),黄芪TDF对牛磺胆酸钠结合率最高(51.52%),七种药食两用中药膳食纤维对甘氨胆酸钠的平均结合率(34.12%~53.73%)高于对牛磺胆酸钠的平均结合率(28.16%~45.47%)。本研究证实了党参等七种药食两用中药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具有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潜力。

杜泽飞[7](2020)在《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中国药典3种法定基原黄精植物多糖及醇提物指纹图谱的差异;并对滇黄精传统“九蒸九制”及不同炮制方法中各成分的转化进行研究;同时,以3种基原黄精为原料,对多糖的提取、纯化、不同的化学修饰方法、结构分析、抗氧化、降血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及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研究黄精属及其相关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为黄精药材质量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法从水中提取黄精多糖,利用三氟乙酸(TFA)水解后,使用PMP柱前衍生化方法衍生单糖产物,随后建立3种法定基原黄精多糖的色谱指纹图谱,同时以定位酶切技术(糖苷酶)对黄精多糖进行特征水解,采用凝胶色谱法,分析多糖中糖苷键的结构差异。(2)采用HPLC对三种基原黄精的醇提物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探讨3种法定基原黄精中醇提物化学成分的差异。(3)采用400 MHz核磁共振(NMR)指纹图谱技术,测定3种法定基原黄精的全成分信息1H-NMR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4)采用红外光谱结合PCA对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及不同方法炮制后的化学成分的转化进行识别研究,同时采用HPGPC、HPLC和UV法对不同炮制品多糖的组分差异、指纹图谱的差异及多糖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5)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滇黄精多糖,用氯磺酸-吡啶法及氢氧化钠-乙酸酐法对其进行修饰,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滇黄精多糖及其修饰衍生物的总糖含量;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修饰前后的多糖进行表征;并通过化学分析法、PMP-HPLC、HPGPC对滇黄精修饰前后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测定滇黄精多糖及其修饰衍生物在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方面的差异。(6)对滇黄精、卷叶黄精及玉竹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分析及比较;同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下载黄精属及相关类群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共52条,构建NJ树,推断其系统发育。结果:(1)3种基原黄精的多糖PMP-HPLC指纹图谱存在差异。PCA和HCA分析表明,黄精和多花黄精的多糖色谱指纹较为接近,而滇黄精与二者差异明显。多糖酶解结果显示,三种多糖均存在β-1,4-葡萄糖苷键,黄精多糖和多花黄精多糖中存在β-1,3-葡萄糖苷键,而滇黄精多糖则不含。(2)建立了3种基原黄精药材醇溶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黄精基原植物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好。其HPLC色谱均存在一定差异,多花黄精与黄精、滇黄精差异较大;尤其是多花黄精醇溶性成分更为丰富。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HCA和PCA分析显示,多花黄精与黄精、滇黄精能明显分开,黄精与滇黄精的化学成分相似性更高,归为一类;多花黄精单独归为一类。(3)3种法定基原黄精药材的1H-NMR指纹图谱差异性较明显,能够真实、全面地准确反映黄精中的各种特征性差异成分和内在的品质,其主要的差异判别成分为有机酸类及饱和脂肪酸类;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聚类分析(HCA)三种分析均可将3种法定基原的黄精加以准确区分。(4)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滇黄精的颜色、气味和质地逐渐发生变化,由生品的黄白色逐步变为黑色;不同滇黄精炮制品的IR平均指纹光谱和二阶导数指纹图谱的差异明显,PCA模式可将不同批次炮制的滇黄精加以区分为3类;HPGPC显示滇黄精炮制品的多糖组成分布与生品的差异性较大;各炮制品之间的差异性也明显不同,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小分子多糖组分比例明显减少,而大分子多糖组分则随炮制次数的增加逐渐溶出;HPLC结果表明,在炮制后,滇黄精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图谱上的某些峰位和峰面积有所差异;PMP-HPLC检测炮制的滇黄精,均没有Man,Rib,Gal UA,Glc UA与Arab;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滇黄精生品的多糖含量最高,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多糖含量逐渐下降。(5)不同取代度的清除作用:硫酸化滇黄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氧化作用的清除作用明显强于滇黄精多糖,但还原力明显低于滇黄精多糖,而对超氧阴离子的氧化清除作用两者相差不大。S-PKP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性均有明显的增强。S-PKP与PKP两者相比,其中的总糖含量明显减少,单糖及其组成的种类和摩尔比不同。(6)A-PKP1-1,A-PKP1-2与A-PKP1-3的取代度依次分别为0.2113,0.4287,0.5328。不同种类和取代度的乙酰化滇黄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氧化清除作用抑制能力强于滇黄精多糖,但还原的能力低于滇黄精多糖,而对超氧阴离子的自由基清除作用两者抑制能力相差不大;A-PKP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能力均有明显的增强。三种A-PKP与滇黄精多糖相比,其多糖含量有明显的减少,单糖的种类和摩尔比不同。(7)滇黄精与卷叶黄精的叶绿体基因结构较为相似;研究结果支持APG系统对相关科属的处理,黄精属应从百合科中移出,归属于天门冬科。结论:(1)3种法定基原黄精物种的多糖组成、糖苷键及醇溶性成分存在差异,所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精多糖中糖类的组成分析及黄精药材的质量评价(2)炮制前后滇黄精的色泽、性味、化学成分的组成、多糖分子量、含量和单糖组成均发生变化,为滇黄精炮制的机理研究及规范化炮制提供一定的依据。(3)滇黄精多糖经化学修饰后通过改变多糖的极性而增加了其抗氧化活性,不同修饰方法的滇黄精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降血糖活性不同。(4)本研究对部分黄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探讨了黄精属及近缘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黄精属的分类提供依据。

舒丹阳[8](2020)在《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对小鼠的降血糖效果及肾脏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沙棘是一种富含多种活性物质的草本植物。沙棘籽蛋白具备显着的降血糖活性,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降血糖活性及其对糖尿病肾功能的影响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对沙棘籽蛋白进行酶解制备活性肽,并探究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以及对糖尿病肾功能的影响。在本文实验条件下:(1)胰酶(Pancreatin)酶解最佳工艺为酶解温度、加酶量0.35%、酶解时间6 h、酶解p H为11;此条件下,沙棘籽蛋白回收率和水解度分别为75.38%和13.55%;沙棘籽蛋白酶解前后氨基酸百分占比无较大变化。但是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氨基酸总量相比于沙棘籽蛋白下降了14.85%。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分子量显着小于沙棘籽蛋白的肽分子量,酶解后<5 k Da肽分子量占比增加,5~10k Da变化不大,>10 k Da占比减少。(2)探讨了不同浓度的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体外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效果优于沙棘籽蛋白,具有较强的还原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抗脂质过氧化能力,且随浓度增加呈递增趋势,均在最高浓度(1 mg/m L)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弱,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能力呈递减趋势,在0.2 mg/m L时具备最大的清除效率为62.55%。对Fe2+-H2O2诱导的小鼠肝脏和肾脏丙二醛的抑制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0.8 mg/m L时达到最大抑制率。(3)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活性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各剂量组(50、150、250 mg/kg/d)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降血糖活性以及肾脏保护效果,降血糖指数优于沙棘籽蛋白。糖尿病肾病初期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尿蛋白、肌酐、尿酸、尿素氮、丙二醛升高),肾小球肥大,基底膜增厚,肾小囊萎缩等症状也得到显着改善,肾脏保护效果以酶解肽低剂量组(50 mg/kg/d)最佳。

邸松[9](2020)在《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刺玫果是蔷薇科山刺玫成熟果实,刺五加、人参为五加科植物的干燥根和根茎。三者富含皂苷、多糖、黄酮等有效活性成分,属于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且均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故本研究以三者为原料,制备了具有抗疲劳功能的保健食品—双刺参胶囊,并对其提取工艺、纯化工艺及质量标准的制定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对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同时测定刺玫果提取物中4种黄酮类单体成分含量的方法。经过测定,刺玫果提取物中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的含量分别为607.98、450.63、187.32、12.68μg/g。根据含量测定结果,设计了4种黄酮类单体的复方配伍,并分别考察了刺玫果提取物、4种黄酮单体及其复方配伍的体外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活性。各供试品在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中,槲皮素的活性较强,而复方配伍的活性弱于刺玫果提取物;在体外抗肿瘤实验中,木犀草素具有较好的清除亚硝酸盐活性,阻断亚硝胺合成实验中复方配伍的活性强于各单体本身;在体外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实验中,槲皮素具有效较强活性。其次对双刺参胶囊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筛选。分别优化了乙醇热回流法、柱层析循环联合提取法及天然低共熔溶剂协同微波-超声提取法的工艺条件。在对应的最优提取条件下,三种提取方法的总皂苷提取率分别为28.84、29.02、48.28 mg/g。然后采用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法对双刺参提取物中的总皂苷进行了纯化。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并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工艺进行优化。经最优纯化工艺纯化后,双刺参胶囊提取物中总皂苷纯度由17.83%提高到37.04%。再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双刺参胶囊中人参皂苷Rg1、Re、Rb1和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经过测定,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为13.32 g/100g,4种抗疲劳功能因子人参皂苷Rg1、Re、Rb1及紫丁香苷的含量分别为137.90、189.58、356.83、114.99 mg/100g。最后对双刺参胶囊内容物的体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刺参胶囊内容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对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及其体外活性、保健食品双刺参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吉林省道地中药材刺玫果、刺五加、人参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

陈放[10](2020)在《苦瓜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系属于葫芦科植物,多糖是苦瓜中最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对苦瓜多糖(Momordica charantia polysaccharide,MCP)进行分子修饰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其生物活性,也为进一步探究和摸索苦瓜多糖的构效关系累积基础资料。因此,本文以苦瓜为原料提取制得苦瓜多糖,研究了苦瓜多糖的提取及脱蛋白,并将苦瓜多糖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硫酸化苦瓜多糖(S-MCP)、磷酸化苦瓜多糖(P-MCP)、羧甲基化苦瓜多糖(CM-MCP)和乙酰化苦瓜多糖(Ac-MCP),对修饰前后的苦瓜多糖的结构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体外抗氧化活性,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水提醇沉法,通过多次实验测试并结合文献确定提取条件为:苦瓜干粉与提取剂的料液比1:20(g/m L),提取温度为90℃,提取的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苦瓜多糖的得率为3.1%。选择Sevage法脱蛋白,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脱蛋白次数为两次。2.用氯磺酸和吡啶作为硫酸化试剂制备了硫酸化苦瓜多糖,POCl3法制备磷酸化苦瓜多糖,用氯乙酸法为试剂制备了羧甲基化苦瓜多糖,乙酰化苦瓜多糖选择的是乙酸酐法来制备。用苯酚-硫酸法测量上述几种衍生化苦瓜多糖的糖含量,分别为59.8%,68.1%,43.5%和62.3%均低于原多糖的糖含量74.0%。而对修饰后的多糖进行取代度测定后发现,糖含量的高低与取代程度存在一定联系,几种衍生化多糖取代度分别为0.45、0.12、0.89、0.27,取代度较高的多糖其糖含量较低,这一关系也为后面抗氧化活性中的还原能力测定实验提供一点线索。对几种多糖进行IR及NMR测定,结合文献及分析,结果表明这几种化学修饰均是成功的。3.进一步研究了化学修饰前后的苦瓜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几种苦瓜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清除能力,P-MCP的清除能力是几种多糖中最强的,修饰后的S-MCP和Ac-MCP清除能力弱于原多糖;修饰后的苦瓜多糖对超氧阴离子(O2-?)清除能力明显强于未衍生化的多糖,但是在高浓度下MCP表现出强于CM-MCP的清除率;将VC作为对照,相比起来,几种苦瓜多糖的还原能力均很低,且比较修饰前后的苦瓜多糖来看,可以发现经化学修饰后,苦瓜多糖的还原能力有所下降。MCP的还原能力强于修饰后的多糖,而糖含量越较低的衍生化苦瓜多糖表现出的还原能力越弱;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磷酸化苦瓜多糖是一种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大幅度增强,S-MCP和Ac-MCP表现出的清除能力差异不大,均高于原多糖,而CM-MCP表现出比原多糖更低的活性;几种苦瓜多糖对脂质过氧化过程表现出了抑制的作用,而修饰后的苦瓜多糖的抑制作用均增强,整体来看其强弱顺序:P-MCP>S-MCP>CM-MCP>Ac-MCP>MCP;以上结论说明,对苦瓜多糖进行磷酸化修饰可以显着提高其抗氧化活性。

二、人参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参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4种天然物质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制备
        1.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3.3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3.4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3.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1.3.6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
        1.3.7 总还原能力
        1.3.8 脂质抗氧化能力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2.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2.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
    2.5 总还原能力
    2.6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
    2.7 脂质抗氧化能力
    2.8 4种天然抗氧化物抗氧化作用主成分分析
3 结论

(2)短瓣金莲花抗氧化水平及谱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抗氧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短瓣金莲花概述
        1.2.1 短瓣金莲花研究背景
        1.2.2 短瓣金莲花的化学成分
        1.2.3 短瓣金莲花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3 中药有效成分的红外光谱快速分析
        1.3.1 中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1.3.2 红外光谱数据分析方法
        1.3.3 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LC/MS技术筛选短瓣金莲花抗氧化活性成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短瓣金莲花提取物的制备
        2.2.3 HPLC最优色谱条件及UPLC-MS/MS条件
        2.2.4 数据分析
        2.2.5 短瓣金莲花抗氧化活性比较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短瓣金莲花抗氧化性成分筛选
        2.3.2 短瓣金莲花中的部分成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的红外光谱鉴定与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3.2.3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提取物的红外光谱
        3.2.4 短瓣金莲花化学成分的测定
        3.2.5 短瓣金莲花提取物的三级红外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短瓣金莲花萼片的红外光谱鉴定
        3.3.2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的重量比较
        3.3.3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总黄酮、酚酸和糖含量的测定
        3.3.4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药渣中木质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3.4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的三级红外鉴别
        3.4.1 红外光谱对短瓣金莲花不同花部位的一级鉴定
        3.4.2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的SD-IR二级鉴定
        3.4.3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的2D-IR三级鉴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瓣金莲花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提取物的制备
        4.2.3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提取物的红外光谱鉴定
        4.2.4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4.2.5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成分含量的测定
        4.3.2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抗氧化能力的比较
        4.3.3 短瓣金莲花不同部位的成分含量与各抗氧化性指标的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短瓣金莲花抗氧化谱效关系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短瓣金莲花提取物的制备
        5.2.3 红外光谱测试
        5.2.4 短瓣金莲花不同溶剂体系的总黄酮含量
        5.2.5 短瓣金莲花不同溶剂体系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5.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光谱分析
        5.3.2 短瓣金莲花不同溶剂体系的总黄酮含量比较
        5.3.3 短瓣金莲花不同溶剂体系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5.3.4 短瓣金莲花提取物总黄酮含量与红外光谱之间谱-物关系的建立
        5.3.5 短瓣金莲花提取物抗氧化能力与红外光谱之间谱-效关系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酸枣仁蛋白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酸枣仁药材的现代研究进展
        1.1 化学成分
        1.1.1 萜类化合物
        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3 生物碱类化合物
        1.1.4 脂肪酸和挥发油类成分
        1.1.5 其他成分
        1.2 酸枣仁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镇静催眠作用
        1.2.2 抗抑郁、抗焦虑作用
        1.2.3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1.2.4 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2 植物蛋白的研究进展
        2.1 植物蛋白的提取
        2.1.1 碱提酸沉法
        2.1.2 酶法提取
        2.1.3 有机溶剂提取法
        2.1.4 盐溶提取法
        2.1.5 其他提取方法
        2.2 植物蛋白的纯化
        2.2.1 盐析法
        2.2.2 等电点沉淀法
        2.2.3 透析法
        2.2.4 超滤法
        2.2.5 分子筛层析法
        2.2.6 离子交换层析法
        2.3 植物蛋白的理化性质与功能特性研究
        2.4 植物蛋白的生物活性研究
        2.4.1 免疫调节作用
        2.4.2 抗氧化作用
        2.4.3 降血脂、降血糖作用
        2.4.4 抗肿瘤作用
    3 立题依据和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酸枣仁蛋白的提取工艺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酸枣仁药材质量检测研究
        2.1.1 基于2020 版《中国药典》的酸枣仁药材检测
        2.1.2 基于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方法的酸枣仁药材检测
        2.2 SZSP提取工艺研究
        2.2.1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2.3 SZSP提取率
        2.4 SZSP等电点的测定
        2.5 SZSP提取工艺参数优选
        2.5.1 单因素考察
        2.5.2 响应面优化SZSP提取试验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酸枣仁药材质量检测结果
        3.1.1 基于2020 版《中国药典》的检测结果
        3.1.2 酸枣仁药材鉴别检测研究结果
        3.2 SZSP的等电点
        3.3 SZSP单因素考察结果
        3.3.1 p H值对SZSP提取率的影响
        3.3.2 提取温度对SZSP提取率的影响
        3.3.3 提取时间对SZSP提取率的影响
        3.3.4 料液比对SZSP提取率的影响
        3.4 响应面试验
        3.4.1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3.4.2 回归模型建立与方差分析
        3.4.3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3.4.4 SZSP提取率的最佳条件和模型验证
        4 小结
    第二章 酸枣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酸枣仁和SZSP的营养成分分析
        2.1.1 凯氏定氮法检测蛋白含量
        2.1.2 酸枣仁和SZSP水分、灰分和脂肪含量的测定
        2.2 SZSP氨基酸的测定
        2.3 SZSP SDS-PAGE电泳测定
        2.3.1 SDS-PAGE电泳试剂配制
        2.3.2 SDS-PAGE电泳胶块配制及考马斯亮蓝染色
        2.3.3 SDS-PAGE电泳胶块配制及糖蛋白染色
        2.4 SZSP结构光谱检测
        2.4.1 圆二色谱(CD)检测
        2.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检测
        2.4.3 内源荧光光谱光谱检测
        2.4.4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2.5 SZSP的热稳定性检测
        2.6 SZSP的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2.7 SZSP的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的测定
        2.8 SZSP的 Zeta电位分析
        2.9 SZSP溶解度的测定
        2.10 SZSP持油性和持水性测定
        2.11 SZSP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测定
        2.12 SZSP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测定
        2.13 SZSP最小凝胶浓度检测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ZSP的主要化学成分
        3.2 SZSP的氨基酸组成
        3.3 SZSP的 SDS-PAGE结果分析
        3.4 SZSP结构光谱检测结果
        3.4.1 圆二色谱(CD)检测结果
        3.4.2 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检测结果
        3.4.3 内源荧光光谱光谱检测结果
        3.4.4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结果
        3.5 热稳定性分析结果
        3.6 表面疏水性检测结果
        3.7 游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检测结果
        3.8 Zeta电位分析结果
        3.9 溶解度检测结果
        3.10 持水性和持油性检测结果
        3.11 起泡性和起泡稳定性检测结果
        3.12 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检测结果
        3.13 最小凝胶浓度检测结果
        4 小结
    第三章 酸枣仁蛋白的免疫活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SZSP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调节的研究
        2.1.1 实验室动物给药及分组
        2.1.2 免疫器官指数检测
        2.1.3 小鼠血清中免疫因子检测
        2.1.4 小鼠免疫器官生化分析
        2.1.5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
        2.1.6 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2.1.7 小鼠巨噬细胞分泌NO和细胞因子检测
        2.1.8 中性红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2.1.9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检测
        2.1.10 小鼠NK细胞杀伤力检测
        2.1.11 小鼠血清溶血素检测
        2.1.12 小鼠免疫器官形态学检测
        2.1.13 小鼠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2 SZSP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免疫活性的影响
        2.2.1 RAW264.7 细胞培养
        2.2.2 SZSP对 RAW264.7 细胞增值的影响
        2.2.3 SZSP对 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2.2.4 SZSP对 RAW264.7 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
        2.2.5 SZSP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
        2.2.6 Western Blot检测
        2.2.7 SZSP激活MAPK通路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检测
        2.2.8 SZSP激活NF-κB通路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检测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ZSP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调节结果
        3.1.1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1.2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因子分泌的影响
        3.1.3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LDH、ACP分泌的影响
        3.1.4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响
        3.1.5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原代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1.6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
        3.1.7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NK细胞杀伤力的影响
        3.1.8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3.1.9 SZS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CD4~+和CD8~+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3.2 SZSP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免疫活性的影响
        3.2.1 SZSP对 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3.2.2 SZSP对 RAW264.7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3.2.3 SZSP对 RAW264.7细胞分泌NO、IL-6和TNF-α的影响
        3.2.4 SZSP对 RAW264.7 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3.2.5 SZSP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分泌NO、IL-6和TNF-α的影响
        3.2.6 SZSP对 MAPK通路调节免疫活性的研究
        3.2.7 SZSP对 NF-κB通路调节免疫活性的研究
        4 小结
    第四章 酸枣仁蛋白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预处理
        2.2 凝胶柱预处理
        2.2.1 葡聚糖凝胶(Sephadex)G-50 预处理、装柱与平衡
        2.2.2 DEAE-Sepharose Fast Flow装柱与平衡
        2.3 SZSP的分离纯化
        2.3.1 第一次Sephadex G-50 层析
        2.3.2 DEAE-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
        2.3.3 第二次Sephadex G-50 层析
        2.4 SDS-PAGE电泳的检测
        2.5 SZSP组分对RAW264.7、Hela和 Hep G2 细胞活性的影响
        2.5.1 小鼠RAW264.7 巨噬细胞的培养
        2.5.2 Hela细胞和Hep G2 细胞的培养
        2.5.3 CCK-8 法检测细胞活性
        2.5.4 SZSP纯化组分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激活MAPK和 NF-κB信号通路检测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Sephadex G-50 层析
        3.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
        3.3 第二次Sephadex G50 层析
        3.4 SDS-PAGE电泳的检测结果
        3.5 细胞活性检测结果
        3.5.1 酸枣仁分离纯化蛋白对RAW264.7 细胞活力影响
        3.5.2 酸枣仁分离纯化蛋白对Hela细胞活力影响
        3.5.3 酸枣仁分离纯化蛋白对Hep G2 细胞活力影响
        3.6 S1F2G1 分离蛋白组分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MAPK和 NF-κB通路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酸枣仁蛋白酶解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 仪器和材料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SZSP酶解工艺研究
        2.1.1 酶解蛋白酶种类的筛选
        2.1.2 SZSP酶解工艺的参数优选
        2.1.3 SZSP酶解工艺的确定及工艺验证
        2.1.4 SZSPH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2.2 SZSPH对 RAW264.7 细胞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
        2.2.1 SZSPH对 RAW264.7 细胞活力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2.2.2 SZSPH对 RAW264.7 细胞内活性氧(ROS)的影响
        2.3 SZSPH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
        2.3.1 超氧阴离子清除率测定实验
        2.3.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实验
        2.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3.4 ABTS~+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4 SZSPH抗疲劳活性研究
        2.4.1 SZSPH对 C2C12 细胞(小鼠成肌细胞)的活性影响
        2.4.2 SZSPH对小鼠体内抗疲劳作用的研究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蛋白酶的确定及参数优选
        3.1.1 酶解蛋白酶的确定
        3.1.2 SZSP酶解工艺的参数优选结果
        3.1.3 酶解工艺的验证
        3.1.4 SZSPH的分子量分布检测结果
        3.2 SZSPH的 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
        3.3 SZSPH对 RAW264.7 细胞活力及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3.4 SZSPH对 RAW264.7 细胞内ROS的影响
        3.5 SZSPH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3.5.1 SZSPH对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的影响
        3.5.2 SZSPH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3.5.3 SZSPH对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
        3.5.4 SZSPH对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
        3.6 SZSPH抗疲劳活性研究
        3.6.1 SZSPH对 C2C12 细胞的影响
        3.6.2 SZSPH对运动疲劳小鼠活性的影响
        4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三种云南道地药材碳点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的概述
        1.1.1 三七
        1.1.1.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活性
        1.1.1.2 抗肿瘤活性
        1.1.1.3 其他活性
        1.1.2 滇黄精
        1.1.2.1 抗氧化活性和抗衰老活性
        1.1.2.2 抗疲劳活性
        1.1.2.3 抗菌抗炎作用
        1.1.3 天麻
        1.1.3.1 抗癌活性
        1.2.3.2 抗氧化活性
        1.1.3.3 免疫活性
    1.2 碳点的概述
        1.2.1 纳米材料
        1.2.2 碳点
        1.2.3 碳点的制备
        1.2.4 碳点的应用
        1.2.4.1 生物成像
        1.2.4.2 药物传输
        1.2.4.3 分析检测
        1.2.5 中药碳点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七、滇黄精和天麻碳点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
        2.1.2 仪器
        2.1.3 方法
        2.1.3.1 Pn-CDs、Pn N-CDs、Pk-CDs和 Ge-CDs的制备
        2.1.3.2 Pn-CDs、Pn N-CDs、Pk-CDs和 Ge-CDs的结构表征
        2.1.3.3 Pn-CDs 和 Pn N-CDs、Pk-CDs 和 Ge-CDs光学性能表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n-CDs和 Pn N-CDs表征分析
        2.2.1.1 Pn-CDs和 Pn N-CDs的结构表征
        2.2.1.2 Pn-CDs和 Pn N-CDs的光学表征
        2.2.2 Pk-CDs表征分析
        2.2.2.1 Pk-CDs的结构表征
        2.2.2.2 Pk-CDs的光学表征
        2.2.3 Ge-CDs表征分析
        2.2.3.1 Ge-CDs的结构表征
        2.2.3.2 Ge-CDs的光学表征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三七、滇黄精和天麻碳点的生物活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
        3.1.2 仪器
        3.1.3 方法
        3.1.3.1 抑菌活性
        3.1.3.2 抗氧化活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抑菌活性研究
        3.2.1.1 抑菌活性
        3.2.1.2 细菌生长曲线
        3.2.1.3 细菌形态变化
        3.2.1.4 细菌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
        3.2.2 抗氧化活性
        3.2.2.1 体外抗氧化活性
        3.2.2.2 体内抗氧化活性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中药碳点的应用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
        4.1.2 仪器
        4.1.3 方法
        4.1.3.1 生物成像
        4.1.3.2 环境污染物的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中药碳点在生物成像上的应用
        4.2.1.1 微生物染色
        4.2.1.2 草履虫染色
        4.2.1.3 植物染色
        4.2.1.4 动物染色
        4.2.2 中药碳点作为环境污染物的探针
        4.2.2.1 PnN-CDs对 Cr~(6+)的分析检测
        4.2.2.2 荧光猝灭机理初步探讨
        4.2.2.3 实际水样检测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5)新鲜白条党参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及其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发酵概述
    1.2 中药发酵的技术研究进展
        1.2.1 中药发酵技术分类
        1.2.2 发酵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影响
        1.2.3 发酵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1.2.4 中药发酵过程研究
    1.3 党参化学成分研究
        1.3.1 生物碱类化合物
        1.3.2 聚炔类
        1.3.3 萜类化合物
        1.3.4 黄酮及其苷类
        1.3.5 木质素类化合物
        1.3.6 甾体类化合物
        1.3.7 有机酸类化合物
    1.4 党参药理活性研究
        1.4.1 免疫调节作用
        1.4.2 抗肿瘤作用
        1.4.3 抗氧化作用
        1.4.4 抗炎作用
    1.5 立题依据
        1.5.1 新鲜党参前期研究
        1.5.2 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优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鲜白条党参的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材料
        2.2.1 仪器设备
        2.2.2 试剂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体系的建立
        2.3.2 发酵体系适应性研究
        2.3.3 发酵周期的确定
        2.3.4 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2.4 实验结果
        2.4.1 酵母菌固体发酵新鲜白条党参体系适应性研究
        2.4.2 发酵周期的确定
        2.4.3 发酵条件的优化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仪器设备
        3.2.2 试剂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总糖、多糖、低聚糖的测定
        3.3.2 膳食纤维含量测定
        3.3.3 脂肪含量测定
        3.3.4 黄酮含量测定
        3.3.5 三萜含量的测定
        3.3.6 党参炔苷含量测定
        3.3.7 氨基酸含量测定
        3.3.8 发酵前后95%乙醇提取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3.3.9 发酵前后样品的微观结构(SEM)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总糖、低聚糖、多糖测定结果
        3.4.2 膳食纤维测定结果
        3.4.3 脂肪测定结果
        3.4.4 黄酮含量测定结果
        3.4.5 三萜含量测定结果
        3.4.6 党参炔苷测定结果
        3.4.7 氨基酸含量测定结果
        3.4.8 发酵前后95%乙醇提取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3.4.9 发酵前后微观结构(SEM)变化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仪器设备
        4.2.2 试剂材料
    4.3 新鲜白条党参酵母菌发酵前后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4.3.1 95%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4.3.2 低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
        4.3.3 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95%乙醇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4.2 低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4.3 多糖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分离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仪器设备
        5.2.2 试剂材料
    5.3 提取与分离
    5.4 结构鉴定
    5.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主要化合物谱图

(7)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化学成分对黄精种质资源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基于PMP-HPLC和化学计量学的黄精基原物种多糖差异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3种黄精指纹图谱比较
        3.2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3.3 聚类分析(HCA)
        3.4 主成分分析(PCA)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糖谱法的黄精多糖HPGPC图谱的构建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2.实验方法
        2.1 黄精多糖的提取
        2.2 酶解反应体系的建立
        2.3 黄精基原植物多糖HPGPC图谱构建
        3 实验结果
        3.1 黄精基原植物多糖酶法水解产物特征性指纹图谱分析
        3.2 黄精多糖酶解产物HPGPC对比
        4.小结
    第三节 黄精基原物种醇溶性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2.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比较
        3.2 相似度分析
        3.3 样品聚类分析(HCA)
        3.4 样品主成分分析(PCA)
        4 小结
    第四节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黄精基原物种1H-NMR指纹图谱与化学成分差异性识别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2 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2 测定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黄精化学成分的~1H-NMR指纹图谱及差异比较
        3.2 核磁共振图谱预处理、分析数据采集和处理
        3.3 相似性分析
        3.4 聚类分析
        3.5 PCA分析
        3.6 PLS-DA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滇黄精炮制前后有效成分的差异性变化研究
    第一节 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后其化学成分转化机制研究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炮制品的制备
        2.2 红外光谱化学识别研究
        2.3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HPGPC分析
        2.4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PMP-HPLC组分识别
        2.5 滇黄精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研究
        2.6 滇黄精炮制品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滇黄精生品的结构表征分析
        3.2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色泽、质地、气味的变化
        3.3 红外光谱方法学考察
        3.4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结果
        3.5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
        3.6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3.7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组分的变化分析
        3.8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的HPLC-PMP单糖组成分析
        3.9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不同炮制工艺对滇黄精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炮制品的制备
        2.2 红外光谱化学识别研究
        2.3 滇黄精炮制品多糖的HPGPC分析
        2.4 滇黄精炮制品醇提物指纹图谱研究
        2.5 滇黄精炮制品总多糖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炮制方法的滇黄精炮制品色泽、质地、气味的变化
        3.2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结果
        3.3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3.4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组分的变化分析
        3.5 滇黄精及其炮制品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滇黄精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第一节 硫酸化滇黄精多糖的理化特性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多糖的提取
        2.2 滇黄精多糖的硫酸化修饰
        2.3 滇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衍生物的理化特性
        2.4 滇黄精多糖及其硫酸化衍生物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滇黄精粗多糖及其硫酸化修饰产物总糖含量
        3.2 滇黄精多糖硫酸化衍生物取代度的测定
        3.3 滇黄精多糖与硫酸化滇黄精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4 分子量的分布(Mw)
        3.5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3.6 刚果红实验分析
        3.7 氢谱核磁共振波普分析
        3.8 硫酸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9 硫酸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乙酰化滇黄精多糖的理化特性及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1 仪器、试药与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多糖的提取
        2.2 滇黄精多糖的乙酰化修饰
        2.3 滇黄精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的理化特性
        2.4 滇黄精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滇黄精粗多糖及其乙酰化修饰产物总糖含量
        3.2 滇黄精多糖乙酰化衍生物取代度的测定
        3.3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滇黄精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3.4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衍生物的HPGPC分析结果
        3.5 滇黄精多糖与乙酰化产物单糖组成分析
        3.6 刚果红实验分析
        3.7 氢谱核磁共振波普分析
        3.8 乙酰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9 乙酰化修饰对滇黄精多糖体外降血糖活性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探讨黄精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1 材料
    2 方法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测序
        2.2 叶绿体基因组的组装与注释
        2.3 SSR分析
        2.4 系统进化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绿体基因组基本特征、基因组成及分类
        3.2 重复序列分析
        3.3 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全文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存在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精多糖的提取纯化与分子结构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对小鼠的降血糖效果及肾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研究进展
        1.1.1 沙棘概述
        1.1.2 沙棘籽蛋白功能特性
        1.1.3 沙棘籽蛋白生物活性
        1.1.4 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技术
        1.1.5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酶解制备工艺
        1.1.6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结构鉴定技术
        1.1.7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生物活性
    1.2 抗氧化生物活性肽研究概况
        1.2.1 植物蛋白源抗氧化活性肽研究概况
        1.2.2 动物蛋白源抗氧化活性肽研究概况
        1.2.3 其他蛋白源抗氧化肽研究概况
    1.3 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
        1.3.1 糖尿病发病情况概述
        1.3.2 糖尿病肾病发病情况概述
        1.3.3 糖尿病及肾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1.4 降血糖及肾脏保护作用活性肽研究概况
        1.4.1 植物源降血糖活性肽
        1.4.2 动物源降血糖活性肽
        1.4.3 其他来源的降血糖活性肽
        1.4.4 具备肾脏保护作用的活性肽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立题背景
        1.5.2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沙棘籽蛋白肽酶解工艺和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沙棘籽蛋白基本组成和分子量分析
        2.3.2 不同酶系对沙棘籽蛋白酶解效果的评价
        2.3.3 沙棘籽蛋白酶解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2.3.4 正交试验验证最佳酶解工艺
        2.3.5 沙棘籽蛋白酶解前后氨基酸组成
        2.3.6 沙棘籽蛋白酶解前后肽分子量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4 实验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还原能力
        3.3.2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3.3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3.4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DPPH的清除能力
        3.3.5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3.3.6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丙二醛的抑制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降血糖效果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与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小鼠生理状态及体重的影响
        4.3.2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饮食量采水量和24h尿代谢量的影响
        4.3.3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血糖的影响
        4.3.4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口服糖耐量和曲线下面积的影响
        4.3.5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脏器指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棘籽蛋白酶解肽对糖尿病肾功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主要试剂
        5.2.4 实验方法
        5.2.5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尿蛋白含量的影响
        5.3.2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小鼠尿八联的影响
        5.3.3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肾脏血清指标的影响
        5.3.4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
        5.3.5 沙棘籽蛋白及酶解肽对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5.3.6 肾脏病理学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刺玫果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1.1 刺玫果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
        1.1.2 刺玫果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1.1.3 刺玫果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1.1.4 刺玫果提取物的药理活性
    1.2 保健食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保健食品研究现状
        1.2.2 保健食品发展趋势
第2章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2.3 方法与结果
        2.3.1 刺玫果提取物的制备及总黄酮含量测定
        2.3.2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2.4 结论
第3章 刺玫果提取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复方配伍的体外活性
    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3.3 方法与结果
        3.3.1 单体复方配伍的确定
        3.3.2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3.3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3.4 体外抑制α-糖苷酶活性研究
    3.4 结论
第4章 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研究
    4.1 乙醇热回流法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4.1.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3 方法与结果
        4.1.4 结论
    4.2 柱层析循环联合法同时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和多糖的工艺研究
        4.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3 方法与结果
        4.2.4 结论
    4.3 微波-超声协同天然低共熔溶剂法提取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4.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4.3.3 方法与结果
        4.3.4 结论
    4.4 小结
第5章 双刺参胶囊总皂苷的纯化工艺研究
    5.1 试验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试剂及药品
    5.3 方法与结果
        5.3.1 树脂的预处理
        5.3.2 溶液的配制
        5.3.3 吸附率与解吸率的测定
        5.3.4 单因素试验
        5.3.5 纯化工艺的优化
        5.3.6 工艺验证性试验及纯度测定
    5.4 小结
第6章 双刺参胶囊的质量研究
    6.1 双刺参胶囊的制备
        6.1.1 处方
        6.1.2 制法
    6.2 双刺参胶囊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测定
        6.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6.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6.2.3 方法与结果
        6.2.4 结论
    6.3 双刺参胶囊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
        6.3.1 试验仪器与设备
        6.3.2 试验材料与试剂
        6.3.3 方法与结果
        6.3.4 结论
    6.4 双刺参胶囊中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6.4.1 试验仪器与设备
        6.4.2 试验材料与试剂
        6.4.3 方法与结果
        6.4.4 结论
    6.5 小结
第7章 双刺参胶囊的体外活性研究
    7.1 试验仪器与设备
    7.2 试验材料与试剂
    7.3 方法与结果
        7.3.1 溶液的配制
        7.3.2 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7.3.3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7.4 结论
第8章 国产保健食品XXX牌双刺参胶囊研究资料
    8.1 产品研发报告
        8.1.1 安全性论证报告
        8.1.2 保健功能论证报告
        8.1.3 生产工艺研究报告
        8.1.4 技术要求研究报告
    8.2 产品配方资料
    8.3 产品生产工艺资料
    8.4 安全性和保健功能试验资料
    8.5 直接接触保健食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名称
        8.5.1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种类
        8.5.2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名称
        8.5.3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标准号及全文
        8.5.4 直接接触产品的包装材料的使用依据
    8.6 产品标签、说明书样稿
        8.6.1 产品标签
        8.6.2 XXX牌双刺参胶囊产品说明书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10)苦瓜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多糖的研究背景
    1.1 多糖的生物活性
        1.1.1 抗肿瘤活性
        1.1.2 免疫调节活性
        1.1.3 抗氧化活性
        1.1.4 其他活性
    1.2 多糖的提取方法
        1.2.1 水提醇沉法
        1.2.2 酸碱提取法
        1.2.3 酶提法
        1.2.4 超声波提取法
        1.2.5 小结
    1.3 多糖结构分析
        1.3.1 NMR分析
        1.3.2 拉曼光谱分析
        1.3.3 红外光谱分析
        1.3.4 其它分析方法
    1.4 多糖的化学修饰
        1.4.1 磷酸化修饰
        1.4.2 硫酸化修饰
        1.4.3 羧甲基化修饰
        1.4.4 乙酰化修饰
        1.4.5 硒化修饰
    1.5 苦瓜多糖的研究现状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2 苦瓜多糖及其化学修饰产物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2 苦瓜多糖的制备
        2.1.3 硫酸化苦瓜多糖的制备
        2.1.4 磷酸化苦瓜多糖的制备
        2.1.5 羧甲基化苦瓜多糖的制备
        2.1.6 乙酰化苦瓜多糖的制备
        2.1.7 苦瓜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1.8 苦瓜多糖及其衍生物总糖含量的测定
        2.1.9 苦瓜多糖衍生物的取代度值的测定
        2.1.10 苦瓜多糖及其化学修饰产物的结构表征
    2.2 结果
        2.2.1 苦瓜多糖的蛋白质含量分析
        2.2.2 总糖含量以及取代度分析
        2.2.3 红外光谱(IR)分析
        2.2.4 ~(13)C-NMR和~(31)P-NMR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苦瓜多糖及其衍生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1.2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1.3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测定
        3.1.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3.1.5 还原能力测定
        3.1.6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3.2.2 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分析
        3.2.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3.2.4 还原能力分析
        3.2.5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分析
        3.2.6 样品体外抗氧化活性的IC50值
    3.3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 B:缩写目录
致谢

四、人参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4种天然物质抗氧化能力的研究[J]. 张雯雯,张艳妮,杨丽荣,张宏博,段艳,郭文瑞.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
  • [2]短瓣金莲花抗氧化水平及谱效关系的研究[D]. 耿淑琴.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酸枣仁蛋白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张红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三种云南道地药材碳点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 郑晓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5]新鲜白条党参酵母菌固体发酵工艺及其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贾旭森. 兰州大学, 2021(09)
  • [6]七种药食两用中药膳食纤维体外抗氧化及胆酸盐结合能力研究[J]. 华梅,樊美玲,卢佳希,董丽娜,孙印石.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1)
  • [7]黄精的化学成分、炮制与结构修饰研究及黄精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D]. 杜泽飞. 大理大学, 2020(05)
  • [8]沙棘籽蛋白酶解肽的抗氧化活性、对小鼠的降血糖效果及肾脏保护作用[D]. 舒丹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刺玫果系列保健食品 ——双刺参胶囊的研究[D]. 邸松.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1)
  • [10]苦瓜多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陈放.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体外清除人参超氧阴离子活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