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掖地区水费改革

浅谈张掖地区水费改革

一、浅谈张掖地区水费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赵素燕,李文强,乔兆发,王紫曦[1](2019)在《参与式灌溉管理中的农户参与——基于河套灌区W县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河套灌区W县为例,采用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研究灌溉管理体制改革下灌溉管理中农户参与的内容及存在问题。研究认为,灌溉管理中涉及内容为工程管理、水费管理等。灌溉管理中存在农户认为水费是"水老虎"、工程无人管护等问题。农户参与的自主性提高是一种虚假的表象,农户的参与自主性并未取得实质发展,这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发展。

陈小旭[2](2018)在《基于空间格元的水价定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水资源形势的愈加严峻,人类开始寻求恰当的方法合理配置区域用水,水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开发利用方式,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水资源管理的方法有许多,但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使价格机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明显,而水价也开始成为影响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水资源管理由宏观研究向微观研究的转变,传统的以行政边界为界限的水价定价方式也再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精准化要求。所以,为了避免这类问题,我们基于前期建立的SHRD模型,借助3S技术手段,利用汉江流域各县市的水价等资料重新建立新的精准化水价收费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收集整理现行的水价数据并分析其定价方法,结合前期建立并修正过的水可达性模型(SHRD模型),建立格元水价定价模型(WPG模型),通过水价定价模型我们计算得到了研究区范围内每一个格元点的水价。结果表明,现行的水价和新的格元水价最大的差异表现在对水资源的可获取程度上。新的水价定价模型充分考虑到了空间格元点的取水的难易程度;也使得传统的以行政边界为界的区域水价定价转变成为格元水价定价,实现了水资源在空间上合理化、精准化收费。(2)下载遥感影像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分别进行预处理,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得到植被指数(NDVI),并解译影像得到包括人造地表在内的几大地类。借助植被指数NDVI修正夜间灯光数据,将结果与解译后的人造地表叠置筛选,最终得到理想的建成区范围。据此建立基于格元的建成区提取模型(NLVI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得到汉江流域建成区范围作为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收费范围。据此再计算出农业灌溉中的提水灌溉、自流灌溉收费范围。NLVI模型改变了传统收费时不同类别的水价收费之间边界模糊的情况。(3)结合格元水价定价模型(WPG模型)和建成区提取模型(NLVI模型),可以分别计算得到城镇居民生活、农业灌溉两大类格元水价。分析利用新模型计算后得到的精准化水价发现:汉江流域不同类别的格元水价的整体规律一致。最大值出现在干流及干流附近地区,高值出现在东北和中部地区,低值主要出现在流域的西北部地区。表明格元水价受研究区各格元点的取水难易程度、现行水价等因素影响较大。实证研究表明基于WPG和NLVI等模型计算得到的格元水价收费与汉江流域当前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条件相契合,所以该研究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曲玮,李振涛,Eefje AARNOUDSE,谭艳美,赵怡芳[3](2018)在《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过去20多年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经历了各类制度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管理。但是,由于机构设置及其权限制约以及改革目标差异,河西走廊地区的3个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效率差异化越来越显着,与石羊河流域相比,黑河和疏勒河流域的监管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未完全跳出多头管理体制的窠臼,地表水和地下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合管理。通过梳理3个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总结农业灌溉用水监管的经验教训,对比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措施在实践操作中的利弊,进一步探讨流域联合管理的实践意义和实现路径,寻求普遍适用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办法,保障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的顺利实施。近10 a的实践经验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管理是内陆河流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为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胡鞍钢,王亚华[4](2012)在《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甘肃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调研报告》文中指出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未来20年中国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这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应成为华北和西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性工作。什么是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成什么样的节水型社会?这是21世纪中国治水面临的重大课题。西北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地区是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提供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实践。近期作者两次赴张掖实地调研,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张掖的试点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尝试概括节水型社会的特征、实现途径和运行机制,使其有更大范围的指导意义。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含三重相互联系的特征:微观上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中观上资源配置的高效益;宏观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节水型社会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代表着高度的社会文明,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现状用水效率普遍不高,用水效益更为低下,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任务有很强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张掖的实践证明,水权理论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制度框架。实施水权管理是从传统用水粗放型社会走向节水型社会的具体途径,内容包括:(1)落实和强化宏观上的总量控制;(2)根据总量约束制定发展战略和调整经济布局;(3)将总量指标逐级向下分配,明确各用水单元的权利和义务;(4)建设计量和监控等支撑水权制度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5)建立用水者协会等水权管理的软件基础设施。建立水权制度,实施水权管理,是一项崭新的事业,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和完善。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张掖的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正确处理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建立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型水治理结构;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调控下迅速扩大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重新审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政府引导下逐步引入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有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要求政府运作方式经历"四个转变":从分割管理转向统一管理;从工程建设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从排斥市场转向市场友好;从封闭决策转向参与透明。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治水模式的转型。我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从硬件建设为主转向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协调发展,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投资优先。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治水迎来继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的第二个投资高潮,水利部提出了从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的治水新思路,并以此指导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资源水利重视资源管理,核心是制度建设,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治水开始从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走向大规模的制度建设。中国人民在过去50年的治水实践中建设了高度的工程文明,同样有能力在未来50年建设高度的制度文明。

冯飞[5](2012)在《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研究 ——以黑河张掖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流域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传统的技术手段对于缓解水资源紧缺并不能起到根本性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局部对水资源短缺有所缓解。流域水资源的有限性及开采难度提高了其开采的边际成本,单靠大型水利设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水资源问题。流域水资源开发的不可持续问题,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密切相关,但不合理的制度配置也是导致流域不可持续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因素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流域制度的合理配置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选择。黑河作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对所经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掖作为黑河流域中游最大城市,受黑河的哺育而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了张掖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黑河中下游天然绿洲破坏严重,水环境污染加剧,荒漠化加重,生态环境恶化,水事纠纷不断。本文的研究从制度因素入手,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这与以往从技术、经济、资源等因素分析不同,把水资源短缺作为制约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流域制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配置,这对于解决张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流域发展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进行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流域制度改进与创新。案例分析部分,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黑河张掖段的流域制度现状进行研究并指出一定的优化措施。从实践角度上来看,本文的研究对张掖构建节水型社会,对实现张掖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青,袁学国[6](2011)在《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参与式灌溉管理的核心在于保障农业高效、公平用水和农业灌溉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张掖灌区用水户协会参与灌溉管理制度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用水户协会的成立、排灌系统的完善、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水权市场的建立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缓解了张掖灌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然而,由于当前用水者协会"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导致用水户在灌溉管理中并不具有真正的发言权和决策权,用水户对灌溉管理的民主参与并没有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为此,我国应建立完善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灌溉管理中的民主决策机制,使协会成员真正参与到灌溉工程的建管、灌溉水价的制定和剩余水权的流转和分配中来,保证农户通过参与灌溉管理获得更为可观的效益,是我国未来用水户协会灌溉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李芳[7](2008)在《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水资源危机频繁出现的背景下,水资源管理成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尽管水资源管理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是近年来,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峻,水资源管理的理念、目标、制度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水资源管理活动的理论和实践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建立了相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水资源管理问题不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情况来看,在对于水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制度规范等方面还落后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随着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应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比较成功的水资源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强水资源管理研究,尽快构建起健全、高效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水资源管理模式,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在分析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比较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系统分析了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寻找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以后各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首先,对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进行了理论铺垫(包括外部性理论、产权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了依据;其次,对水资源管理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具体包括了水资源的行政管理、水资源的法律管理、水资源的经济管理、水资源的权属管理、水资源的流域管理、水资源的虚拟水管理、水资源的需求管理。第三,论文对国内外一些国家水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水资源管理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论文围绕着主题,根据黑龙江省水资源的特征(水量特征、区域分布特征、水质特征),重点剖析了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的区域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特征,这是加强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的切入点;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用水是水资源利用的重点,因此,论文通过构建农业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了农业用水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在回顾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原则和重点领域,以及加强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建议。论文研究丰富和补充了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为黑龙江水资源管理的区域和产业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通过对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和措施的探讨,为水资源管理和整个农业的发展走可持续之路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水资源管理体系和模式的目益规范,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丹[8](2007)在《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灌溉水价与农民承受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是我国未来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水价政策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机制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农民是灌溉水价的承受主体,其承受能力是水价改革与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灌溉水价与农民承受能力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灌溉成本水价的合理性、农民对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和灌溉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外部性、生态系统服务和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分析了灌排系统和灌溉农田生态系统的外部效益,探讨了灌溉供水服务和灌溉农业的正外部性,及其影响和内部化方法,以此研究灌溉成本水价的合理性问题。研究表明,灌溉供水服务和灌溉农业是具有显着正外部性的生产活动,水利灌排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均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灌区管理单位应定性为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灌溉水价政策的制定需充分考虑灌溉供水服务和灌溉农业正外部性的影响,农民用水户对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是水价改革与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2)从农民经济和心理两个主要方面研究农民对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表现为支付能力(Ability To Pay,ATP)和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农民同时具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是灌溉水价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能力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支付能力水平界定的ELES模型(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支付能力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方法和灌溉水价标准调整的动态分析方法。五岸灌区对灌溉水价“无支付能力”的农户占6.1%,“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农户占9.7%,“有支付能力”的农户占84.2%,不同支付能力组农户的水稻生产投入和产出构成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对现状水费支出而言无显着性差异,且未超出农民经济承受能力,不同支付能力组农户表现有一定的提价空间。(3)主观支付意愿是客观支付能力的体现,从农民心理承受能力角度出发,提出了“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意愿评估的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主要包括前期准备与理论假设、调查问卷与调查实施过程的设计、CVM调查和数据处理等基本步骤。五岸灌区农户二分式与开放式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农民对十支渠改造工程表示赞成,但对工程的质量与服务要求较高,改造后试运行阶段的机械提水水价标准的合理范围为35~40元/亩。(4)提出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对CVM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的思路,研究提出了“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意愿评估的PR-CVM(Participatory Rural-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该方法主要是一种研究思路和框架,在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是关键。优选支付卡式问题格式作为五岸灌区PR-CVM实证研究的WTP引导技术,农民对灌溉水价的支付意愿为36.03~64.01元/亩,农民认为目前合理的价格标准位于此范围之内,平均值为39.15元/亩,ATP与WTP之间不存在显着的一致性规律,不同ATP组农民的WTP投标值之间无显着性差异。(5)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灌溉水价改革与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采用“自下而上”的行动策略进行发动、参与和设计,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分配和补偿机制,是灌溉水价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主要利益相关者对灌溉水价改革的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起决定性作用是用水农户和灌溉供水经营者这两个最关键的利益相关群体。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灌溉水价和灌溉管理体制改革的优选模式。依靠内部优势、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机会、回避外部威胁,制定灌区相应的发展策略,不仅是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而且是灌溉水价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

周玉玺[9](2005)在《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日趋严重。传统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总是借助于工程技术手段,运用政策、制度和管理手段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未引起政策制定者和水资源管理者的足够重视。随着可经济开发的水源越来越少,边际开发成本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兴建水利工程满足水资源需求日趋艰难。水资源短缺,除自然环境影响之外,人类开发利用行为的不当是一个重要因素,水资源管理不善也逐渐被认同为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鉴于技术在化解水资源短缺危机的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制度手段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一个可行的选择。突破水资源短缺危机的制度瓶颈,关键是要进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通过改善制度安排,从而改变人类行为,达到化解水资源危机之目的。 随着人类需求的增长,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对稀缺水资源的竞争利用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逐渐成为影响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决定因素,水资源管理的重心逐渐转向如何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上。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促使了水资源价值的提升,由此加剧了人类对水资源的争夺,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成为现代水资源管理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按照资源管理的一般范式,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长期动态平衡,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框架也应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进行设计。为此,基于水资源短缺的制度原因分析,指出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诱导因素,分别从水资源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设计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制度安排,以及水资源供求均衡的形成机制和供求失衡的解决机制,重新定位政府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取向,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如下: (1) 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基于我国水资源供求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结合水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提出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避免“公地悲剧”、消除集体行动的困境、形成外部性内部化的激励、形成长期合作博弈的制度约束以及响应公平和效率均衡的需求。水资源管理是综合运用制度、经济与政策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长期稳定的供求均衡,为实现稀缺资源永续利用的基本目标,水资源管理应遵循效率、公平、可持续和整体性原则。通过比较分析了现有水资源管理形式以及水资源国家集权管理制度、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制度、分权管理制度和参与式管理制度四种模式及其绩效水平,指明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变迁的方向,需要根据水资源供求形势的变化,重新定位水资源供求管理和需求管理的制度内涵,通过制度创新协调多个利益

沈满洪[10](2004)在《水权交易制度研究 ——中国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配置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水权制度改革,水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水权交易制度。解决中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是重大的时代课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可供研究的水权制度创新的典型案例。因此,本文以中国的案例分析为基础研究水权交易制度。 通过黑河流域“均水制”案例论证了中国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需要依靠上级政府的力量而无法利用市场机制。上级政府的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往往取决于自身的偏好状况并需要强制力予以实施。在初始水权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水权交易终将出现,并将提高水权配置效益。区域水权制度的安排可能可以利用“自主治理”机制,但取决于区域或流域范围的大小。在小区域或小流域范围内也许既不需要政府也不需要市场,但在大区域或大流域范围之内必须依靠政府主导。 通过东阳义乌之间的水权交易案例求证得到的结论是,中国水权交易制度的改革与变迁是一种由政府特别是区域政府推动的“中间开花型”模式,也就是说,水权制度创新属于政府推动型的改革模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府间水权交易同样是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理性选择,产权模糊前提下的水权交易离不开政府推动,需求拉动是政府间区域水权交易的主要动因。 通过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张掖市下属的洪水河灌区与梨园河灌区两个灌区水权制度改革的比较分析揭示:用水户间水权交易要以明晰并且稳定的水权为前提,通过制度设计降低交易成本,实现交易双方互利的效果。从交易的潜在效益判断,水权交易不会停留于农户之间的交易,必然走向产业与产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而要突破现行的临时性水权交易,必须延长水权期限,提升水权交易中介机构的层次。 通过上海市阂行区水污染权交易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水污染权有偿出让这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由水污染权交易价格的决定类推到水权交易的价格决定,得到的结论是,在总量控制和水权明晰的情况下,水权价格的决定无需政府干预。即使初始价格为零,即使初始价格偏离了均衡价格,市场机制的作用都能够导致均衡价格的出现。相反,如果政府人为地既控制数量,又控制价格,恰恰会阻止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因此,市场机制在水权价格的决定中同样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本文在基本概念、分析框架和理论观点上均有所创新: 第一,提出并论证了由一级水权交易市场—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二级水权交易市场—区域政府之间的水权交易和三级水权交易市场—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所构成的“中国多层次水权交易制度”框图模型。从一级水权市场到三级水权市场,政府管理成本呈现递减趋势,而市场交易成本呈现递增趋势。因此,一级水权市场的制度创新重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防止政府失灵;二级水权市场的制度创新重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有机结合,力求扬长避短;三级水权市场的制度创新重在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防止市场失灵。在某些情况下,社会机制是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替代性制度安排;在某些情况下,社会机制是防止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监督机制。该模型比现有的“统一管理论”、“官督商办论”、 “准市场论”、“纯市场论”和“自主治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第二,通过案例分析所创建的水权方程、水权交易社会净收益函数和水权交易的交易成本函数。水权方程表明:水权总量等于生态水权、生活水权与生产水权之和。该方程有效地解释了不同水权的相互侵占及其水权交易的潜在可能性。水权交易社会净收益等于内部净收益与外部净收益之和。该函数通过内部收益、外部收益、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等变量的函数构造,既解释了己有水权交易发生的原因,又揭示了常规情况下水权交易的约束条件,得出了“水权交易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选择”的结论,并且要求约束条件的“硬化”。水权交易的交易成本是市场范围的大小、交易双方用水边际收益的差额、合约签订的方式、水利技术的水平、监督组织的效果、仲裁组织的效果、社会的治安状况等变量的函数。该函数揭示了水权交易能否开展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水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交易成本。第三,基于科斯定理提炼出了水权定理:如果交易成本足够低廉,那么不管初始水权如何界定,水权主体之间的自愿协商及交易活动必然导致水权配置的最优。反之,如果利用市场的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那么,市场以外的制度的介入是必要的,只要保证水权配置的净收益大于零。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初始水权的界定方式取决于水权需求的结论,即:当存在一个来自上级的强制力的情况下,如果水权需求是存在外部性的生态用水需求,那么,往往需要上级政府来裁定并提供保护;如果水权需求是不存在外部性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那么,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协调。当不存在来自上级的强制力的情况下,水权界定方式取决于水资源争夺各方的谈判能力和军事实力。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必然涉及水资源领域,水资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必然涉及水权问题,水权制度的改革需要水权理论的指导。本文有望为中国水权制度的改革和水权交易制度的建

二、浅谈张掖地区水费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张掖地区水费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参与式灌溉管理中的农户参与——基于河套灌区W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文献研究回顾
二、概念界定
    (一) 参与式灌溉管理
    (二) 农民用水协会
三、W县参与式灌溉管理状况
    (一) 农民用水协会基本介绍
    (二) 农民用水协会参与内容
四、参与式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户反映水费涨势过猛, 成为“水老虎”
    (二) 农户对水管单位的不信任
    (三) 无人问津, 被边缘的工程管护
五、结论与反思

(2)基于空间格元的水价定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水资源与水资源管理研究
        1.1.2 水价与水可达性研究
        1.1.3 文献评述
    1.2 研究内容
        1.2.1 基于格元的水价定价模型研究
        1.2.2 各类别用水区域提取模型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2 理论与方法
    2.1 现行的水价定价模式
    2.2 基于空间格元的水价定价模型
        2.2.1 基本假说
        2.2.2 基于格元的居民生活水价定价模型
    2.3 NLVI模型
        2.3.1 基本假说与模型
        2.3.2 基于格元的建成区提取
        2.3.3 NDVI修正提取结果
        2.3.4 NLVI模型建立
    2.4 灌区的提取
        2.4.1 提水灌区的提取
        2.4.2 自流灌区的提取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汉江流域现行水价定价状况
        3.3.1 汉江流域现行居民用水水价
        3.3.2 汉江流域现行农业灌溉用水水价
    3.4 汉江流域各县市格元水价
        3.4.1 汉江流域SHRD模型的计算和分析
        3.4.2 汉江流域各县市居民生活格元水价
        3.4.3 汉江流域建成区的提取
        3.4.4 汉江流域各县市农业灌溉模式的水价
4 讨论
    4.1 关于WPG模型
        4.1.1 模型的解释
        4.1.2 格元水价定价和水资源的精准化管理
        4.1.3 不确定性分析
    4.2 关于NLVI模型
        4.2.1 模型的解释
        4.2.2 实证研究和不确定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变迁
2 石羊河流域
    2.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3 黑河流域
    3.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3.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4 疏勒河流域
    4.1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4.2 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5 联合管理的实践意义
6 结语

(5)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研究 ——以黑河张掖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相关概念说明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相关文献评述
        1.3.1 相关文献综述
        1.3.2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框架
    2.1 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2.1.3 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因素及分类
    2.2 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与流域制度
        2.3.1 可持续发展与流域制度的关系
        2.3.2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研究目标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分析
    3.1 可持续发展的流域制度研究的必要性与制度环境
        3.1.1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研究的必要性
        3.1.2 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
    3.2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正式流域制度
        3.2.1 流域法律制度
        3.2.2 流域管理体制
        3.2.3 流域水权制度
        3.2.4 流域产业制度
        3.2.5 生态补偿制度
        3.2.6 公众参与制度
    3.3 可持续发展视角的非正式流域制度
        3.3.1 节水环保意识
        3.3.2 用水习俗
    3.4 流域制度之间的关联性
    3.5 正式流域制度与非正式流域制度的博弈
    3.6 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改进研究
第四章 黑河张掖段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研究案例
    4.1 黑河流域张掖段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4.1.1 研究区位、自然条件及发展现状
        4.1.2 黑河流域张掖段主要的生态经济问题
    4.2 黑河张掖段的流域制度变迁
    4.3 黑河张掖段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选择
        4.3.1 黑河张掖段的正式流域制度
        4.3.2 黑河张掖段的非正式流域制度
    4.4 黑河张掖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改进与创新
        4.4.1 黑河张掖段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改进
        4.4.2 黑河张掖段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创新
第五章 结论
    5.1 相关结论
    5.2 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张掖地区用水户协会的发展及职能
2 调研区域农业生产及灌溉的统计分析
3 用水者协会参与灌溉管理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
    3.1 农户灌溉用水行为的影响因素
    3.2 实证研究
4 结 语

(7)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外部性理论
        2.1.1 外部性的定义
        2.1.2 外部性的实质
        2.1.3 外部利益内部化
        2.1.4 外部性的解决途径
        2.1.5 水资源负外部性的表现形式
    2.2 产权经济学理论
        2.2.1 产权及特征
        2.2.2 产权与财产、所有权辨析
        2.2.3 产权制度的特征
        2.2.4 产权制度与水资源配置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管理的内容
    3.1 水资源的行政管理
        3.1.1 水资源行政管理的职能
        3.1.2 水资源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
    3.2 水资源的法律管理
        3.2.1 水资源法律管理的作用
        3.2.2 水资源法律管理的制度安排
    3.3 水资源的经济管理
    3.4 水资源的权属管理
        3.4.1 水权及其属性
        3.4.2 水权管理
    3.5 水资源的流域管理
    3.6 水资源的虚拟水管理
        3.6.1 虚拟水的概念及其特征
        3.6.2 虚拟水战略与水资源管理
        3.6.2.1 虚拟水战略的概念
        3.6.2.2 以虚拟水战略优化水资源管理
    3.7 水资源的需求管理
    3.8 本章小结
4 水资源管理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的水资源管理
        4.1.1 美国的水资源管理
        4.1.2 加拿大的水资源管理
        4.1.3 日本的水资源管理
        4.1.4 以色列的水资源管理
        4.1.5 新加坡的水资源管理
    4.2 国内的水资源管理
        4.2.1 甘肃省的水资源管理
        4.2.2 浙江省的水资源管理
    4.3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4.3.1 国内外水资源管理的经验
        4.3.2 国内外经验对黑龙江水资源管理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水资源禀赋及其利用现状分析
    5.1 黑龙江省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1.1 地理位置
        5.1.1.2 地域面积
        5.1.1.3 地貌特征
        5.1.1.4 气候特征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2.1 行政区划
        5.1.2.2 经济状况
    5.2 黑龙江省水资源情况分析
        5.2.1 水资源数量
        5.2.2 水资源质量
        5.2.3 水资源区域分布
    5.3 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总体状况分析
        5.3.1 水资源利用总量特征
        5.3.2 水资源利用结构特征
        5.3.3 不同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特征
        5.3.3.1 水资源利用的区域结构
        5.3.3.2 水资源利用的产业结构
    5.4 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而且空间不平衡
        5.4.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5.4.3 水田布局不合理
    5.5 黑龙江省农业用水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分析
        5.5.1 压力的概念
        5.5.2 水资源压力分析方法
        5.5.3 数据来源及计算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6.1 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状
        6.1.1 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6.1.1.1 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
        6.1.1.2 黑龙江省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的进程
        6.1.1.3 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成效
        6.1.2 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6.1.3 水价改革
        6.1.3.1 征收水资源费
        6.1.3.2 调整水资源价格
        6.1.4 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
        6.1.5 流域管理
        6.1.6 节约用水管理的发展
        6.1.7 水资源保护取得了进展
        6.1.8 加强水利工程基本建设
    6.2 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6.2.1 缺乏有效统一的行政管理
        6.2.2 流域管理机构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6.2.3 水事法律制度不完备
        6.2.4 水权的使用权界定不清
        6.2.5 现行水价使得节水激励机制缺乏
        6.2.6 公众的参与权与知情权有待进一步体现
        6.2.7 水事纠纷趋势上升和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
    6.3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及重点领域
    7.1 水资源管理的原则
        7.1.1 保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
        7.1.2 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态协调发展原则
        7.1.3 代际均衡原则
        7.1.4 区域间协调发展原则
        7.1.5 公平原则
    7.2 水资源管理需要处理的关系
        7.2.1 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
        7.2.2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关系
        7.2.3 除害与兴利的关系
        7.2.4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7.2.5 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社区及农户的关系
    7.3 水资源管理的重点领域
        7.3.1 加强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
        7.3.2 完善水资源管理的制度
        7.3.3 加强水资源的经济管理
        7.3.4 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7.3.5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7.3.6 调整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8.1 加强水资源的行政管理
        8.1.1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8.1.2 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
        8.1.3 推行政务公开
        8.1.4 强化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防处理能力的建设
    8.2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措施
        8.2.1 确定科学合理的水价
        8.2.2 推动水权交易
    8.3 开源与调整产业布局
        8.3.1 局部地区实施"北水南调"
        8.3.2 "以供定需"推行"水改旱"
        8.3.3 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8.4 完善法治管理层面的法规条例体系
        8.4.1 加快立法,尽快完善地方性水法规体系
        8.4.2 严格执法,加强执法监督,依法行政
    8.5 建设节水型社会
        8.5.1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管理的最佳模式
        8.5.2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途径
        8.5.3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技术手段
        8.5.3.1 农业节水技术
        8.5.3.2 工业节水技术
        8.5.3.3 城市节水与污水回用
    8.6 完善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
        8.6.1 完善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前提条件
        8.6.1.1 明确责任区域的行政划分
        8.6.1.2 省界水质标准的界定
        8.6.2 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初步设计
        8.6.2.1 改革流域水管理体制
        8.6.2.2 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的组织体系
        8.6.2.3 完善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
        8.6.2.4 建立水污染损失评估方法,确定补偿标准
        8.6.2.5 建立重大灾害保险制度
    8.7 加强水利系统人才资源管理
        8.7.1 人才资源开发
        8.7.2 加强水利系统人才资源管理与开发
        8.7.2.1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8.7.2.2 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8.7.2.3 制订合理的人才资源规划
        8.7.2.4 拓宽人才队伍建设渠道
        8.7.2.5 做好水利人才的培训工作
    8.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灌溉水价与农民承受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水资源问题
        1.1.2 我国农业水价的现状与问题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4 主要研究基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灌溉水价研究进展
        1.2.2 农民承受能力研究进展
        1.2.3 条件价值评估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范围及概念的界定
        1.3.1 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
        1.3.2 灌溉用水与灌溉水价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灌溉成本水价的合理性分析
    2.1 灌溉水价的合理性问题
    2.2 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2.2.1 基本研究思路
        2.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灌排系统正外部性与稻田生态系统服务
        2.3.1 灌排系统的外部效益分析
        2.3.2 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评估
    2.4 外部性分析与灌溉成本水价确定
        2.4.1 正外部性及其内部化
        2.4.2 灌溉成本水价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能力的定量研究
    3.1 概述
        3.1.1 承受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3.1.2 支付能力定量研究的思路
    3.2 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
        3.2.1 支付能力水平界定的 ELES模型
        3.2.2 支付能力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方法
        3.2.3 灌溉水价标准调整的动态分析方法
    3.3 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能力定量分析的实例研究
        3.3.1 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3.3.2 基于 ELES模型的支付能力水平界定
        3.3.3 基于因子分析的支付能力综合评价
        3.3.4 灌溉水价标准调整的动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意愿评估的 CVM及可行性研究
    4.1 概述
    4.2 CVM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4.2.1 CVM 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4.2.2 CVM 的基本研究方法
    4.3 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意愿评估的 CVM
        4.3.1 基本思路与操作框架
        4.3.2 前期准备与理论假设
        4.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4.3.4 调查实施过程的设计
        4.3.5 数据处理与有效性检验
    4.4 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意愿 CVM评估的可行性研究
        4.4.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4.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4.4.3 初始投标值的确定
        4.4.4 调查实施过程
        4.4.5 调查样本的特征分析
        4.4.6 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估值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4.4.7 开放式条件估值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4.4.8 水价标准初步确定
    4.5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评价及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意愿评估的 PR-CVM与实证研究
    5.1 概述
    5.2 PRA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5.2.1 PRA的概念
        5.2.2 PRA的理论依据
        5.2.3 PRA的基本方法
    5.3 农民对灌溉水价支付意愿评估的 PR.CVM
        5.3.1 基本思路与操作框架
        5.3.2 PR-CVM实践应用技巧
    5.4 PR-CVM 的实证研究
        5.4.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5.4.2 WTP引导技术选择
        5.4.3 调查问卷设计
        5.4.4 调查实施与样本特征统计
        5.4.5 投标频度分析与平均WTP计算
        5.4.6 调查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检验
        5.4.7 支付意愿的偏差分析及控制
    5.5 基于ATP与WTP的农民灌溉水价承受能力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灌溉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对策建议
    6.1 概述
    6.2 研究理论与方法
        6.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6.2.2 SWOT分析法
    6.3 灌溉水价改革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6.3.1 一般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6.3.2 传统利益相关者的属性
        6.3.3 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认定
        6.3.4 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及演变
    6.4 灌区管理单位的 SWOT分析
        6.4.1 外部环境分析
        6.4.2 内部条件分析
        6.4.3 SWOT矩阵分析
    6.5 灌溉水价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成果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五岸灌区地理位置及十支渠示意图
附录B 五岸灌区农业用水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C CVM调查问卷
附录D 半结构访谈提纲
附录E 农民 ATP与 WTP调查问卷
附录F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9)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视角、方法、技术路线与内容结构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水资源管理概述——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我国水资源特征及供求现状分析
    2.2 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2.3 水资源管理的内涵、内容和原则
    2.4 水资源管理方式及其比较分析
    2.5 水资源管理手段
    2.6 水资源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诱因分析
    3.1 水资源管理的历史变迁
    3.2 关于制度、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
    3.3 制度与水资源危机
    3.4 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的诱导因素分析
    3.5 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框架体系
    3.6 本章小结
4 水资源供给管理制度安排及政策选择
    4.1 水资源供给管理制度的一般理论分析
    4.2 水资源供给的途径选择
    4.3 水资源供给管理制度框架
    4.4 政府水资源供给管理的政策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水资源需求管理制度安排及政策选择
    5.1 水资源需求管理制度的一般理论分析
    5.2 水资源需求管理制度框架
    5.3 政府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政策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水资源供求均衡管理制度安排及政策选择
    6.1 水资源供求均衡形成机制
    6.2 水资源供求失衡解决机制
    6.3 政府水资源供求均衡管理政策选择
    6.4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对应章节

(10)水权交易制度研究 ——中国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方法
    1.3 论文的框架
2 水权理论与水权制度
    2.1 产权与水权的概念界定
    2.2 水权的分类与分配
    2.3 水权交易与水权市场
    2.4 中国的多层次水权交易制度
3 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
    3.1 案例:黑河流域的“均水制”
    3.2 假说:“均水制”的本质是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
    3.3 求证:区域水权的初始分配与政府的偏好和主导
    3.4 结论:水权方程与水权交易
    3.5 推论:“自主治理”不适用于“大流域”的水权初始分配
4 水权交易与政府创新
    4.1 案例:充满争议的中国首例水权交易
    4.2 假说:转型期水权制度创新需要政府推动
    4.3 求证之一:区域水权交易是政府的理性选择
    4.4 求证之二:模糊水权的明晰化必须依靠政府
    4.5 求证之三:水权需求是水权交易的主要动因
    4.6 结论:水权交易是约束条件下的优化选择
5 水权交易与交易成本
    5.1 案例: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试点
    5.2 假说:交易成本是影响水权交易的关键变量
    5.3 求证:水权制度创新的意义在于降低交易成本
    5.4 结论:水权交易制度创新具有巨大的潜在收益
6 水权交易的价格决定
    6.1 案例:上海市与嘉兴市水污染权制度改革
    6.2 假说:水污染权初始价格不影响均衡价格的形成
    6.3 求证: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决定水污染权价格
    6.4 结论:水权交易价格无需政府定价
    6.5 推论:水污染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条件
7 水权界定与水权交易
    7.1 水权制度变迁案例的比较
    7.2 从科斯定理到水权定理
    7.3 水权交易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
8 结论与启示
    8.1 案例分析的基本结论
    8.2 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水权改革实践的启示
    8.4 有待深入的若干问题
9 参考文献
10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1 发表学术论着
    10.2 从事科研项目
    10.3 获奖科研成果
11 后记

四、浅谈张掖地区水费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参与式灌溉管理中的农户参与——基于河套灌区W县的调查[J]. 赵素燕,李文强,乔兆发,王紫曦.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2]基于空间格元的水价定价模型研究[D]. 陈小旭.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4)
  • [3]甘肃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节水战略选择——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管理[J]. 曲玮,李振涛,Eefje AARNOUDSE,谭艳美,赵怡芳. 冰川冻土, 2018(01)
  • [4]中国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甘肃张掖“节水型社会试点”调研报告[A]. 胡鞍钢,王亚华. 国情报告(第六卷 2003年(下)), 2012
  • [5]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流域制度研究 ——以黑河张掖段为例[D]. 冯飞. 兰州大学, 2012(09)
  • [6]参与式灌溉管理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J]. 韩青,袁学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4)
  • [7]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 李芳.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8]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灌溉水价与农民承受能力研究[D]. 陈丹. 河海大学, 2007(05)
  • [9]水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研究[D]. 周玉玺.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1)
  • [10]水权交易制度研究 ——中国的案例分析[D]. 沈满洪. 浙江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浅谈张掖地区水费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