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例药源性肝炎回顾性分析

13例药源性肝炎回顾性分析

一、13例药物性肝炎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秋波[1](2021)在《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害(Drug induced liver inj ury,DILI)是指由各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等所诱发的肝损害[1,2]。DILI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之一,随着临床药物使用范围扩大、种类增多,目前HBV、HCV等病毒性肝炎有相对可控的治愈性,因此DILI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肝损害原因之一。据统计,超过30000种的药物及化学制品可能存在潜在肝毒性[25],目前被证实有肝毒性的药物已有1100多种[3,4]。我国临床药物品种繁杂,随着新的疾病不断被发现,化学合成药物、生物制剂等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仍普遍存在;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国民对中草药的信任,中草药、天然药、保健品应用广泛;随着科技发展,药物研发,西药也被广泛用于临床,但药物安全性问题和DILI尚未得到医务人员和公众的足够重视,导致DILI每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5-7],严重时出现肝衰竭,甚至死亡。药物性肝损害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由于目前DILI的治疗无特殊方法,关键在于对其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和危害。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医师及公众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通过医生及患者共同努力、预防,减少DILI的发生和危害。此举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15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我国药物性肝损害常用诊断标准[5]。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及用药情况、肝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变化,并对肝损害进行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分度及预后判断,并对DILI患者年龄分组构成、性别比例、引起肝损害主要药物、临床表现、临床分型、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154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38.31%),女性患者95例(61.69%);任何年龄均可发生DILI,本次研究中,年龄最小者6岁,年龄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44.1±14.31)岁,其中0-44岁有72例(46.75%),45-59岁有59例(38.31%),60-72岁有23例(14.94%);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草药为主63例(40.91%),抗结核药27例(17.53%),抗肿瘤药17例(11.04%),免疫抑制剂8例(5.19%),抗菌药8例(5.19%),内分泌系统用药3例(1.95%),精神疾病用药3例(1.95%),非甾体抗炎药3例(1.95%),杀胚药3例(1.95%),降脂药2例(1.30%),避孕药2例(1.30%),消化系统用药1例(0.65%),具体药名不详者14例(9.09%)。154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肝细胞损伤型(120例,占77.92%);其次是胆汁淤积型(21例,占13.64%);以混合型最少(13例,占8.44%)。154例病例中以轻度肝损害患者最多见,占59.09%(91例);中度、重度肝损害及肝衰竭患者所占比例相近,其中中度肝损害患者占12.99%(20例),重度肝损害患者占13.64%(21例),肝衰竭占14.28%(22例),肝衰竭患者中共有5名患者转至上一级医院进行了人工肝支持治疗,5例患者治疗后2例达治愈标准,好转2例,未愈1例。154例患者经治疗后达到治愈标准29人(18.83%),好转37人(24.03%),未愈患者88人(57.14%)。120例肝细胞损伤型中,未愈患者61例占50.8%;21例胆汁淤积型中,未愈患者15例占71.4%;13例混合型中,未愈患者12例占92.3%,经分析可见三种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肝细胞损伤型患者预后相对较好。研究结论:(1)药物性肝损害女性患者多发,药物以中草药、抗结核药及抗肿瘤药为主;(2)其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肝病临床表现类似,无明显特异性;(3)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常见,肝损害严重程度分级以轻度肝损害最多见;(4)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5)西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较中药所致肝损害程度轻;(6)三种临床分型中,混合型预后最差。

井小笛[2](2020)在《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使用药物使用过程中,由于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或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过敏性反应所造成的肝脏损伤。DILI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随着制药技术的更新和新药的不断问世,DILI已成为人群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并且是导致药物退市的主要考虑因素。在美国它也是引起急性肝衰竭(ALF)最常见原因,占肝损伤病例的50%以上,在过去几年中DILI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来自冰岛的一项基于人口的前瞻性研究发现DILI的年发生率是19/100,000,急性严重肝损伤需要住院的年发生率为0.7-1/100,000。我国人口众多,民众缺乏安全用药意识,临床医生存在用药不规范的情况,而且DILI属于排他性诊断,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DILI被越来越多地认为是具有挑战性的疾病。目的分析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DILI的临床特征、分型、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126例DILI患者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比较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DILI的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分型的特点;按随访6个月时的疗效,将患者分为治愈组及未治愈组,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影响DILI预后的因素。结果1.126例DILI患者中男性有49例,女性有77例,男女比例1:1.57,患者年龄最小9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45.74±14.38岁,发病率高的年龄在41-60岁。2.肝细胞型是最常见的肝损伤类型(61.9%),其次是混合型(26.2%),胆汁淤积型最少(11.9%)。三组间的平均年龄,发病的潜伏时间,住院时间,是否有既往史及饮酒史无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肝损伤在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3),胆汁淤积型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损伤。3.DILI患者入院时常见的症状是黄疸(80.16%),消化系统症状(42.86%),乏力(14.29%)、发热(9.52%)和一部分无症状患者(21.7%),消化系统症状更常见于肝细胞损伤型(P=0.035),而黄疸常见于胆汁淤积性型(P=0.001)。4.引起DILI的药物,最常见的是草药(42.86%),其次是中成药(17.46%),抗生素(12.69%),保健药物(7.14%),非甾体抗炎药(6.35%),内分泌药物(4.76%),降脂药物和抗肿瘤或免疫药物(3.17%),抗癫痫药物(2.38%)。抗结核药物(P=0.007)和内分泌药物(P=0.013)与DILI的临床分型有显着相关性,而中草药与DILI三种临床分型无显着相关性。5.实验室指标ALT、AST、GGT及ALP在三组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DBIL、INR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相比,肝细胞损伤型的ALT、AST升高明显(P<0.05),而胆汁淤积型与混合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汁淤积型的ALP、GGT较肝细胞损伤型及混合型明显升高(P<0.05),且混合型较肝细胞损伤型升高(P<0.05)。6.有17例患者进行了肝组织活检检查,其中3例急性肝损伤(17.65%),14例慢性肝损伤(82.35%)。所有的病例均观察到肝细胞水样变性。有10例由中药引起,7例由西药引起。7.27例患者(21.43%)未被治愈(包括慢性肝损伤及肝衰竭),99例患者(32.1%)被治愈。单因素分析发现:乏力,AST,ALP,GGT,TBIL,草药,抗生素及肝损伤临床分型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乏力症状,TBIL和DBIL是与DILI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乏力=1.126,P=0.046;ORTBIL=1.148,P=0.020;OR DBIL=1.061,P=0.026)。结论1.肝细胞损伤型是DILI最常见的分型,慢性肝损伤更常见于胆汁淤积型。2.DILI最常见的症状是黄疸,消化系统症状更常见于肝细胞损伤型,黄疸常见于胆汁淤积型。3.中草药是最常见的引起DILI的药物,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不容忽视。4.单因素分析发现:乏力,AST.ALP,GGT,TBIL,草药,抗生素及肝损伤临床分型与DILI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乏力症状,TBIL和DBIL是DILI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章晨怡[3](2020)在《10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住院资料的回顾性统计分析,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病因、临床特征、中医证型、治疗及预后,提高对DIL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为临床用药、防止药物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出院诊断为DILI的住院患者,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重新诊断,选取RUCAM(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因果关系评价法)量表评分≥6分,ALT≥3ULN和/或ALP≥2ULN的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种类、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分型、中医辨证分型、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中西医治疗对比等。结果1.107例患者中男性37例(34.58%)、女性70例(65.42%),平均年龄59.91±15.93 岁。2.引起DILI的药物类型,西药70例(65.42%),中药及保健品37例(34.58%),前五位西药是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抗感染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降血糖药。3.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黄疸、上腹不适、恶心,24.3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4.临床分型上,肝细胞损伤型78例(72.90%)、胆汁淤积型12例(11.22%)、混合型16例(14.95%),肝血管损伤型1例(0.93%)5.肝细胞损伤型的ALT、AST显着高于混合型与胆汁淤积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的GGT、ALP明显高于肝细胞型,而三组TBIL、INR无明显差异,西药与中药及保健品引起的DILI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6.严重程度多数为轻度肝损伤,不同临床分型DILI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中药相关性肝损伤相比西药更重,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更重。7.DILI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各有24例、17例、7例、2例。肝胆湿热证ALP、GGT、TBIL明显高于其他组,严重程度更重。四种证型在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8.DILI的治疗以保肝及对症治疗为主,治愈38例(35.51%),好转62例(57.94%),总有效率 93.46%,未愈 7 例(6.54%)。结论DILI发病人群以女性及中老年人多见。引起DILI的药物以西药为主,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抗感染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降血糖药等。DILI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轻度肝损伤为主,中草药及保健品用药史、自身免疫抗体阳性患者严重程度更高。DILI的中医证型可分为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前两型多见,不同证型在临床特点、严重程度上有差异。DILI的中医辨证论治应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而非以DILI为中心的辨证思路。DILI的西医治疗以保肝药物为主,总体预后良好。

王倩凤,詹丽,魏小果,李娟,杨帆,何昉,李昌金[4](2020)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中药与西药所诱导的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51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大部分药物性肝炎的严重程度为中度及以上,其中由中药诱发的中度/重度/肝衰三级占比分别为:26.32%(15/57)、42.11%(24/57)及12.28%(7/57),西药诱发占比分别为28.77%(21/73)、27.40%(20/73)及0.00%(0/73),中西药占比分别为28.57%(6/21)、33.33%(7/21)及4.76%(1/21)。西药诱发的药物性肝炎中肝细胞型占79.45%(58/73),胆汁淤积型占6.85%(5/73),混合型占13.70%(10/73)。中药诱发的药物性肝炎肝细胞型及胆汁淤积型均占38.60%(22/57),混合型占22.80%(13/57)。中西药诱发的药物性肝炎肝细胞型占61.91%(13/21),胆汁淤积型占28.57%(6/21),混合型占9.52%(2/21)。结论:西药与中药在导致药物性肝炎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比西药引起的更严重。

高黎明[5](2021)在《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与中医体质及证型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中医体质、证型,分析其中医证型、体质差异的分布规律,探讨与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务人员后续开展DILI的临床诊断、防控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次研究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苏州市中医医院)病例,选取医嘱系统中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并已出院的患者,检索其病案首页出院第一诊断为“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中毒性肝炎”及“中毒性肝病”的病例资料,并进一步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共计214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DILI患者在临床实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可疑药物、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西医分型、肝损伤严重程度、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分型、RUCAM评分、预后、住院天数等数据资料,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14例患者中,男性89例(41.59%),女性125例(58.41%),男女比例为1:1.4。年龄区间为17岁-87岁,平均年龄51.83±16.73岁,其中患者年龄在41-60岁之间的最多,有85例(39.72%)。DILI患者中伴有基础疾病202人(94.4%),前三位为:消化系统疾病(116,54.2%)、心血管疾病(66,30.8%)、内分泌系统疾病(47,22.0%)。DILI病例中,单纯由西药引起的有120例(56.07%),中成药28例(13.08%),中药饮片22例(10.28%),中西药混用35例(16.36%),服用保健品引起的有9例(4.21%)。2.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48.60%),纳差(39.72%)、黄疸(34.11%)等。具体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144例(67.29%)、胆汁淤积型21例(9.81%)、混合型49例(22.90%)。中医证型从多到少依次为湿热壅滞证85例(39.72%),肝郁脾虚证50例(23.36%),肝肾阴虚证44例(20.56%),气滞血瘀证18例(8.41%),寒湿中阻证17例(7.94%)。中医体质分型最多的为气虚质47例(21.96%)。3.患者各临床分型在年龄、PA、ALB、AST、TBIL、DBIL、IBIL上存在显着差异。各中医证型间在药物类型、肝损严重程度及转归,PA、ALT、AST、GGT、TBIL、DBIL、IBIL上存在明显差异。各中医体质分型在年龄、ALB、ALT、TBIL、DBIL、IBIL上存在明显差异。4.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既往有胆囊器质性病变是发生严重肝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INR、ALP偏高,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体质为偏颇质是出现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214例研究对象中,女性及老年患者居多。2.易导致DILI的药物类别由多至少依次为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等。3.DILI西医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常见;中医证型以湿热壅滞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最为多见;DILI人群的体质特点以气虚质最多见。4.既往有胆囊器质性病变是发生严重肝损伤的危险因素。INR、ALP偏高,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体质为偏颇质是出现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张凯歌[6](2020)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及解毒器官,易受到进入人体的各种药物和(或)代谢产物的损伤。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简称DILI)是指人体在使用药物过程中,由于药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引起的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特异质反应所导致的肝功能损害或异常所导致的疾病[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不同种类的新药不断上市,各种膳食补充剂、保健品、减肥药种类层出不穷,并且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问题,不规范用药问题比较普遍,从而导致DILI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的通过对本院近11年DILI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统计分析,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以期临床医生加强对DILI的认识及提高对此病的诊疗水平。资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9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历首页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的287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发病特点进行分析,记录患者年龄、地域、性别、基础疾病、不良生活习惯、住院及发病时间、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分级、RUCAM评分、治疗及预后,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纳入的287例DILI患者中,男性83例,女性204例,男女之比:1:2.5,女性DILI发病率高于男性。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1岁,平均年龄49.34±14.63,其中40-59岁136例(47.4%)占DILI主要年龄段,其中女性98例(72.1%)。DILI住院天数最短1天,最长42天,平均住院天数12.58天。城市患者248例(86.4%),男性72例(29.0%),女性176(71.0%)例,农村患者39例(13.6%),男性11例(28.2%),女性28例(71.8%),城市与农村DILI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城乡区域与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ILI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及基础疾病:吸烟:31例(10.8%),饮酒:15例(5.2%),高血压:51例(17.8%),糖尿病:15例(5.2%),冠心病:13例(4.5%),肝炎(既往及现患):21例(7.3%),脂肪肝:35例(12.2%)过敏史:22(7.7%).过敏药物主要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3.发病时间:大多数患者用药后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90d:216例(75.3%)。4.可疑药物:导致DILI药物中排前5位的分别是:中药及中成药、抗生素、感冒药、抗肿瘤药、保健品,其中中药及中成药居首位,主要以何首乌、土三七类成分药物为主;抗生素主要以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及抗真菌药物为主;感冒药主要以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药物为主。5.临床表现、分型、分级及评分:本组病例中DILI临床表现主要是黄疸,其次是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表现,23.0%患者无临床症状。287例DILI患者中以肝细胞型最常见,共249例(86.8%),胆汁淤积型:13例(4.5%),混合型:25例(8.7%),中药引起的DILI中肝细胞型148例(86.0%),胆汁淤积型8例(4.7%),混合型16例(9.3%);抗生素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中肝细胞型43例(81.1%),胆汁淤积型3例(5.7%),混合型7例(13.2%);感冒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中肝细胞型36例(76.6%),胆汁淤积型3例(6.4%),混合型8例(17.0%);中药、抗生素、感冒药引起DILI均主要以肝细胞型为主,中药引起DILI肝细胞型占比率较大;中药、抗生素、感冒药与肝细胞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实验室检查结果ALT、AST、ALP、GGT、INR、PT、EO与肝细胞分型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住院天数、年龄、ALB、TB、WBC、性别与肝细胞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7例DILI损伤程度分级主要是1级:191例(66.6%)为主,大多数损伤程度较轻,其中中药、抗生素、感冒药与药物性肝损伤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DILI RUCAM评分系统,6分以上比率较高,达253例(88.2%),中药、抗生素、感冒药与药物性肝损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肝脏穿刺活检提示药物性肝损伤。6.治疗及转归:DILI一经诊断立即停药,给予保肝、降酶、去黄及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不同程度的好转:临床转归分为:好转、治愈、未治愈、死亡,本研究287例DILI患者中,经过积极治疗,好转275例(95.8%),治愈7例(2.4%),未治愈4例(1.0%),死亡1例(0.3%),经过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将好转、治愈归为预后可282例(98.3%),未治愈、死亡归为预后不佳5例(1.7%),预后可与预后不佳两组与性别、年龄、用药(联合、单一)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例死亡患者有服用保健品国珍松花粉服及中药药膏史,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结论1.DILI患者中40-59岁中老年最多见,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城市与农村DILI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可能对该病认识及医疗条件有关),城乡区域与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导致DILI药物中排前5位的分别是:中药及中成药、抗生素、感冒药、抗肿瘤药、保健品,其中中药及中成药居首位,主要以何首乌、三七类成分药物为主;抗生素主要以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及抗真菌药物为主;感冒药主要以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药物为主。4.中药、抗生素、感冒药引起DILI与肝细胞分型、分级、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5.287例DILI患者中以肝细胞型最常见,共249例(86.8%),胆汁淤积型:13例(4.5%),混合型:25例(8.7%),占比少,肝细胞型主要以ALT、AST升高为主,恶心、呕吐或无明显症状发病率高;胆汁淤积型主要以ALP、GGT升高为主,黄疸(皮肤黏膜黄、尿黄)发病率高;混合型是以上指标都升高,临床表现兼有肝细胞型及胆汁淤积型症状。6.绝大多数DILI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杨鸣,李志国,窦豆,刘建平[7](2020)在《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药物(包括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草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诱发的肝损伤[1,2]。由于DILI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其诊断主要依靠排除法,即肝损伤发生前有药物应用史并排除病毒感染、酒精、免疫、遗传代谢等其他导致肝损伤的原因。我国《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年版)》推荐因果关系评估法(RUCAM)用于药物和肝损伤之间因果关系的综合评价[1]。及时停用可疑伤肝药物是

高悦,方维军,张艳丽[8](2019)在《185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DILI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某医院2017~2018年185例DIL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DILI患者的年龄、性别、过敏史和肝病史,可疑药物及其关联性评价,DILI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临床分型和转归,保肝药物使用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185例DILI住院患者男女比例1∶1.60;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70例(37.84%)有肝病史。致DILI可疑药物中,中成药及中药饮片116例次(44.96%);西药例次最多的是抗结核药(34例次,13.18%)。可疑药物与肝损伤因果关系的RUCAM量表评价结果以很可能(160例次,62.02%)为主。DILI中肝细胞损伤型(119例,64.32%)比例最高;严重程度分级以1级肝损伤(141例,76.22%)为主。不同年龄性别患者DILI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LI患者两联及以上保肝药物治疗达155例(83.78%),与指南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医务人员需加深对DILI的认识,同时需加大对中药制剂致DILI的宣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张玥[9](2019)在《福建地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NAGPA、TCF4基因多态性研究与病理分析》文中提出一、NAGPA、TCF4基因多态性与福建地区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NAGPA rs7188856位点、TCF4 rs9955026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福建地区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109例福建籍DILI患者和120例福建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法对NAGPA基因rs7188856、TCF4基因rs9955026 SNPs进行检测,计算上述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检验基因型在对照人群中分布是否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对所检出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基因型与DIL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人群NAGPA rs7188856位点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χ2=0.925,P=0.34)。2、NAGPA rs7188856 位点和 TCF4 rs9955026 位点均检出2个等位基因A、G和3个基因型AA、AG、GG,NAGPA rs718885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DILI的发生相关,携带等位基因A的人群发生DILI的风险增加(P=0.019,OR=1.821);TCF4 rs9955026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在病例组和对照人群中无统计学差异(P=0.10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发现NAGPA rs7188856位点携带AA/AG基因型的人群发生DILI的风险增加(P=0.009,OR=2.170),偏离H-W平衡的TCF4 rs9955026位点通过校正后,突变基因型AG/GG与野生基因型AA相比发生DILI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CI 0.908-2.595)。4、病例组 NAGPA rs7188856 位点和 TCF4 rs9955026位点野生基因型与突变基因型在DILI的临床分型、严重程度分级及药物种类间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AGPA rs718885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福建地区DILI的发生相关,等位基因A为发生DILI的易感等位基因,携带等位基因A的个体发生DILI的风险有可能增加;2、TCF4 rs995502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福建地区DILI的发生无明显关联。二、5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目的:探讨DILI的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病理类型与临床分型的一致性。方法:从我院病理科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且临床RUCAM评分≥6分的病例。分析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肝组织病理学特征,不同药物种类所致DILI的主要病理学表现,以及DILI病理类型与临床分型的一致性。结果:1、56例DILI肝组织活检患者中,男性34人,女性22人,平均年龄(46.27±16.00)岁,引起DILI的前3类药物依次为中草药、抗感染类药以及抗排斥药。2、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占34例(60.71%),胆汁淤积型14例(25.00%),混合型8例(14.29%)。3、56例DILI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以肝小叶病变为主,部分较严重的病例合并汇管区病变。肝小叶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水肿变性、大泡/小泡性脂肪变性、肝细胞/毛细胆管淤胆、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融合坏死、桥接坏死,肝窦内库否细胞增生;汇管区主要表现为汇管区炎、和/或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桥接纤维/弓形纤维形成);炎症细胞以淋巴/单核为主,其次为嗜酸性粒细胞。4、几类常见药物所致DILI的肝组织主要病理学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DILI肝组织病理学类型:混合型占27例(48.22%),肝细胞损伤型25例(44.64%),胆汁淤积型4例(7.14%)。混合型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浊肿变性、羽毛样变性、点/灶状坏死、肝细胞/毛细胆管淤胆,小叶间胆管损伤及细胆管增生;肝细胞损伤型以肝小叶炎为主,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水肿及脂肪变性、点/灶状坏死,以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多见;胆汁淤积型肝细胞损伤较轻,以肝细胞浊肿变性为主,主要为毛细胆管淤胆,可见小叶间胆管内胆栓形成。6、56例DILI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类型与临床分型一致性比较Kappa值为0.22](P<0.05),Kappa值<0.4,两种分型方法一致性较差,但因混合型损伤模式在肝组织病理学分类中更为常见,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两种分型方法精确匹配率为50.00%,近似匹配率为44.64%,总计共94.64%的DILI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类型与临床分型达到精确或近似匹配。结论:1、本中心引起DILI最常见的药物为中草药,最常见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型;2、DILI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肝小叶肝细胞变性、坏死,以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坏死/炎症为多见,部分较严重的病例伴有汇管区炎、和/或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桥接纤维形成;3、本研究DILI的肝组织病理学类型以混合型最多见,与临床分型比较,两种分型方法一致性较差,用近似匹配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后,两种分型方法精确或近似匹配程度高。

李鑫,张竹华,李潘孝[10](2019)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爆发性药物性肝炎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爆发性药物性肝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2月,单纯的血浆置换治疗爆发性药物性肝炎31纳入对照组,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28例纳入联合组。对比疗效、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症状与体征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血浆置换次数。结果联合组无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3.6%,对照组16.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8、0.468,P=0.063、0.494>0.05)。联合组严重并发症合计发生率57.1%低于对照组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6、P=0.000<0.05)。联合组全身症状消失时间、肝功能明显好转时间、住院时间、血浆置换次数分别为(8.6±3.3)d、(8.5±1.4)d、(24.3±6.1)d、(2.5±0.8)次/人低于对照组(10.5±3.4)d、(10.4±3.4)d、(29.5±5.5)d、(3.2±1.1)次/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2.752、3.444、2.769,P=0.034、0.008、0.001、0.008<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爆发性药物性肝炎可以缩短病程,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

二、13例药物性肝炎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例药物性肝炎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所发表的文章
致谢

(3)10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研究方法
    (四) 统计方法
二、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可疑用药
    (三) 临床表现
    (四) RUCAM评分
    (五) 临床分型
    (六) 实验室检查
    (七) 影像学检查
    (八) 严重程度及相关因素
    (九) 中医辨证分型及相关研究
    (十) 治疗
    (十一) 临床转归及中西医治疗对比
三、讨论
    (一) DILI的易感因素
    (二) 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
    (三) DILI的诊断与临床分型
    (四) DILI的鉴别诊断
    (五) DILI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四、小结与展望
结论
附录
    附录1 RUCAM量表
    附录2 实验室检查正常值
    附录3 病例收集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浅议“药毒”与药物性肝损伤
    参考文献

(4)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研究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肝炎临床分型
        1.5.2 药物性肝炎临床严重程度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分型情况
    2.2 肝损伤严重程度
3 讨论

(5)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与中医体质及证型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DILI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发病机制
        1.3 危险因素
        1.4 临床表现
        1.5 临床分型
        1.6 诊断标准
        1.7 治疗
    2. DILI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
        2.3 中医治疗
    3. 中医体质学说与DILI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
        1.4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1.5 预后标准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生活习惯与既往史
        2.3 用药情况
        2.4 临床表现
        2.5 RUCAM评分
        2.6 西医临床分型
        2.7 中医证型
        2.8 中医体质分类
    3. 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4. 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一般资料
    2. 临床表现
    3. DILI的西医分型
    4. 中医证型
    5. 中医体质分型
    6. 肝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回归性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图示分析
    1.4 文献筛选与评价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与CNKI可视化分析
    2.2 纳入文献
    2.3 研究特征分析
        2.3.1 文献资料特征
        2.3.2 DILI诊断特征
        2.3.3 DILI发生率特征
        2.3.4 DILI发生药物种类和不良反应
        2.3.5 不同药物在14项研究中出现的频次
        2.3.6 研究机构特征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8)185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可疑药物的关联性评价
        1.2.2 DILI的临床分型
        1.2.3 DILI 严重程度分级
        1.2.4 预后判定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DILI患者一般情况
    2.2 致DILI可疑药物及其关联性评价
    2.3 DILI的临床症状
    2.4 DILI临床分型
    2.5 DILI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2.6 DILI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
    2.7 保肝药物使用情况
3 讨论

(9)福建地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NAGPA、TCF4基因多态性研究与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NAGPA、TCF4基因多态性与福建地区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NAGPA、TCF4基因多态性位点选择
        2.5 基因测序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基因组DNA质控
        3.3 基因测序结果
        3.4 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
        3.5 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3.6 基因多态性与DILI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5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筛选流程图
        3.2 一般资料
        3.3 主要临床表现
        3.4 不同临床分型血清学指标比较
        3.5 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
        3.6 病理学特征
        3.7 几类常见药物肝组织主要病理学特点比较
        3.8 病理类型与临床分型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爆发性药物性肝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联合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不良反应
    2.2 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3 讨论

四、13例药物性肝炎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 林秋波. 大理大学, 2021(09)
  • [2]126例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井小笛. 郑州大学, 2020(02)
  • [3]10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研究[D]. 章晨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 王倩凤,詹丽,魏小果,李娟,杨帆,何昉,李昌金. 西部中医药, 2020(04)
  • [5]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征与中医体质及证型的回顾性分析[D]. 高黎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D]. 张凯歌.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分析[J]. 杨鸣,李志国,窦豆,刘建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01)
  • [8]185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回顾性研究[J]. 高悦,方维军,张艳丽.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9(07)
  • [9]福建地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NAGPA、TCF4基因多态性研究与病理分析[D]. 张玥. 厦门大学, 2019(01)
  • [10]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爆发性药物性肝炎的疗效分析[J]. 李鑫,张竹华,李潘孝. 中外医疗, 2019(04)

标签:;  ;  ;  ;  ;  

13例药源性肝炎回顾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