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气味(第 2 部分)

食物的气味(第 2 部分)

一、食品的异味(下)(论文文献综述)

张相杰[1](2021)在《金匮温经汤联合补佳乐对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金匮温经汤联合补佳乐治疗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72例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金匮温经汤+补佳乐治疗,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金匮温经汤日1剂与补佳乐2mg日1次,连续服用21天,对照组采用补佳乐治疗,于月经第5天开始服用补佳乐2mg日1次,连续服用21天。两组均于月经周期的第11天开始加用达芙通10mg日2次,连用10天。两组均用药3个月经周期,期间若怀孕则停药。两组均于月经第8天开始,每隔一天阴道超声检查排卵情况和子宫内膜情况,当卵泡最大直径≥18mm时,指导同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月经量评分)、阴道超声参数(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PI、RI)、临床妊娠率和临床综合疗效。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临床症状比较(中医证候评分、月经量评分):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超声参数比较(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PI、RI):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PI、RI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子宫内膜形态、血流PI、RI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厚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率比较,治疗组妊娠率50%,对照组妊娠率3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匮温经汤联合补佳乐可以改善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月经量)、阴道超声参数(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PI、RI)、临床妊娠率和临床综合疗效,效果优于单用补佳乐。图0幅;表11个;参107篇。

杨潇[2](2019)在《热加工西瓜汁关键异味成分鉴定及调控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西瓜汁具有低酸热敏特性,风味即典型的西瓜香气特征是评价其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目前其加工工艺还离不开热因素,但热因素的引入会导致香气劣变,产生以“蒸煮味”为代表的热异味现象,严重影响了西瓜汁的工业生产。本文旨在利用现代感官科学技术,从分子水平鉴定并验证热处理后西瓜汁的关键异味组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异味调控的方法。首先,西瓜汁风味成分的提取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溶剂辅助风味蒸发(SAFE)相结合,并从萃取涂层、温度、时间对SPME方法做了优化。继而利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仪器结合定量描述分析(QDA)感官评价对风味组分定性与定量。通过热加工与鲜榨西瓜汁的显着性分析,初步推测了热加工西瓜汁的七种异味组分,且感官评价表明热异味的形成是多种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为了鉴定关键异味成分,采用动态顶空稀释分析(DHDA)和香气提取稀释分析法(AEDA)两种方法结合,一共56种风味成分被检测出,其中有18种香气活性组分。热加工与鲜榨西瓜汁在化合物种类及个数上相差不大,主要差别集中在化合物含量及嗅闻强度,通过分析比较,最终在热加工西瓜汁中确定了七种关键异味化合物:反-2-庚烯醛(肥皂,苦杏仁;FD=81)、癸醛(肥皂,刺激味;FD=81)、反-2-癸烯醛(肥皂,机械味;FD=27)、正己醇(苦味,花香;FD=81)、正辛醇(金属,烧焦气味;FD=81)、反-2-辛烯醇(肥皂,塑料味;FD=3)和异丙基二硫醚(洋葱,硫醚味;FD=81)。这些关键化合物均通过SIM模式外标法精准定量,同时结合香气活性值(OAV)、重组实验、缺失实验分别验证了异味贡献效力,结果表明,正辛醇、异丙基二硫醚、反-2-癸烯醛是此次七种关键异味化合物中最为关键的三种异味成分。此外,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PLSR)建立化合物含量与感官属性的相关关系,发现反-2-庚烯醛,异丙基二硫醚,反-2-癸烯醛与整体香气显着负相关,推测它们是导致蒸煮味形成最主要的化合物。最后,主要利用物理调控的方法,结合异味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变化以及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表明黄原胶、CMC-Na、β-环糊精、糖酸比是较为有效的四种处理方式,响应面优化最佳工艺配比为:黄原胶、CMC-Na、β-环糊精各自的添加量分别为0.19%、0.15%、0.2%,糖酸比为80。其中,最显着的调控因素是β-环糊精。通过比较β-环糊精对关键异味和香气组分抑制情况,发现β-环糊精对关键异味成分的作用程度大于其它关键香气成分。以最关键异味组分正辛醇、反-2-癸烯醛作为异味代表,借助红外和核磁共振手段进行结构表征,验证了包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在热加工西瓜汁体系中β-环糊精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形成包合物的方式来达到对异味调控的目的。

朱淑连,陈芸梅,郑莹,曾小琳,黄绵娜[3](2017)在《综合护理干预在舌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运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舌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舌癌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干预措施后口腔卫生、体重、心理变化的等情况。结果患者的骨髓抑制期口腔异味发生率为12%,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3.33%,焦虑程度下降(P<0.05)。结论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舌癌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降低口腔异味发生率,有效预防感染,同时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有利于患者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

李惠,丁建江,李景芳,陆东林[4](2016)在《提高原料驴乳质量安全水平的措施》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因驴奶、骆驼奶的营养成分极高、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故备受人们青睐。原料奶质量是影响驴奶制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制定奶驴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挤奶操作、储存与运输、化验检测等的技术措施,对提高驴奶原料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芦菲,杨伟,许艳华,翟慧静,王贞,李波[5](2016)在《杏鲍菇压榨液理化特性及饮料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杏鲍菇压榨液的理化特性和饮料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杏鲍菇压榨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4%,多糖含量为1.37%,可溶性蛋白含量为0.50%,还原糖含量为0.048%,电导率468μs/cm,p H6.58,呈乳白微黄色。杏鲍菇压榨液所含可溶性营养成分为新鲜杏鲍菇的30%40%,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价值。将杏鲍菇压榨液加热煮沸、过滤后,与红枣汁、山楂汁等进行复配后,可制得营养丰富、酸甜可口、风味浓郁的营养功能饮料,其最佳配料组成为:杏鲍菇压榨液10 m L,红枣汁5 m L,山楂汁5 m L,黄原胶0.2 g,白砂糖10 g,柠檬酸0.10 g,苹果酸0.02 g,红枣香精0.4 g,山楂香精0.08 g,加水补至100 m L。研究为杏鲍菇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夏熠珣[6](2016)在《食品感官评定中差异鉴别及消费者偏好检验新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差别检验和偏好性检验是食品感官分析技术中两类极其重要的检验方法,然而,目前很多研究表明,常用的非定向三角检验、二-三检验和定向的2-AFC、3-AFC等差别检验方法之间存在实用性与有效性顾此失彼的矛盾;而九点喜好评分检验(以下简称喜好评分检验)、成对偏好检验等偏好性检验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带有主观偏见性,从而导致数据的可靠性较低。鉴于此,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探讨了这些检验产生缺陷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对两类检验方法进行改进。首先,为了验证非定向两两分组检验(tetrad检验)的有效性比最常用的三角检验更高,本研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采用不同样品体系,对tetrad检验和三角检验的有效性进行比较验证,结果发现,在相同显着性水平下,tetrad检验所需的最少测试样本量明显低于三角检验,分别是89 vs 301(标准体系)和25 vs 39(饮料体系),充分验证了实际应用时,tetrad检验的有效性高于三角检验。但进一步通过分析发现,与定向检验相比,tetrad检验的有效性仍然略低。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差别检验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设计三种“自定义”方式,将三角检验“转换”成了“自定义3-AFC检验”,即评价员自己定义样品之间的差异(根据自己的感觉,选出“更偏好”或“印象更深刻”的样品或“自己描述样品总体差异”),再以这些差异进行3-AFC检验,并将它们与实用性不强但有效性较高的“预热”3-AFC检验以及有效性较低的三角检验进行比较。实验中,每名评价员都对这五种检验进行24组测试,结果显示,三种自定义3-AFC检验的平均答对数分别为:19.1(偏好)、20.2(印象深刻)、20.9(自己描述),与三角检验的15.1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0.000),而与传统的预热3-AFC检验的19.8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这三种自定义3-AFC检验充分集合了预热3-AFC检验及三角检验的优点,从根本上提高了适用于样品间细微差异表征的差别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进一步,为了验证这些自定义检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研究结合了以上自定义的“偏好”和“自己描述”两种方式,建立了自定义2-AFC和3-AFC检验方法,并将它们与非定向tetrad和三角检验方法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达到相同显着性水平时,自定义2-AFC、自定义3-AFC、tetrad检验和三角检验所需最少测试样本量分别为18、15、34和52,这代表了,四种检验方法的有效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自定义3-AFC、自定义2-AFC、tetrad检验、三角检验,因此,充分验证了,这种自定义检验方法可以在满足实用的条件下,实现较高的有效性。其次,为了解决偏好性检验结果可靠性较低的问题,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究了偏好性检验问题产生的原因,发现主要包括两点:1)不同的测试条件会引起消费者的喜好判断发生变化,使得数据可靠性下降,这主要针对喜好评分检验;2)测试中隐藏的测试因素“强迫”消费者做出偏见回应,这在传统的成对偏好检验中尤为明显。由于,针对1)的问题,有文献报道采用排序评分法可以改善,但此法并未被广泛使用,因此,本研究首先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确实可以提高喜好评分检验的数据可靠性,解决测试条件的改变对偏好性检验结果带来的主要问题。然而,关于2)的问题,目前仍然没有较好的研究结果,因此,针对性地,本研究从“降低或消除传统成对偏好检验中隐藏的测试因素”出发,首次提出新型逆“隐性强迫选择”偏好性检验(RHDC检验)。研究中,采用了薯片和果汁对美国消费者进行测试,沿用了以“两个相同样品的偏好测试”对消费者进行筛选,并只保留那些测试中“通过筛选”的消费者的数据。但RHDC检验最关键的是,实验人员在表述完传统成对偏好检验的实验说明后,补充了:“我觉得你可能喜欢它们的程度差不多,因为其他人都表示喜欢的程度差不多”,使得消费者摆脱了“测试因素”的干扰,最终将筛选通过率从先前研究中的20-35%提高到80-90%,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及结果的可靠性,充分体现了RHDC检验的有效性。进一步为了验证,RHDC检验是否具有广泛适用性,本研究通过采用完全不同于先前的测试条件(样品为小馒头和调味饮料;测试对象为中国消费者),对RHDC检验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且为了与传统成对偏好检验进行相关样本比较,每名消费者都进行RHDC检验与传统成对偏好检验测试。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所得RHDC检验的筛选通过率均为传统成对偏好检验的两倍以上(68-76.8%vs 22.7-30.5%),这充分说明了,测试条件的变化,并不会影响RHDC检验“显着提高偏好性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及利用率”的有效性。此外,本研究将RDHC与另一种三元偏好检验的有效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者的筛选通过率分别为68.0-76.8%、66.0-70.9%(p>0.05),这说明两种方法在提高筛选通过率的有效性上基本相同,具体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后,为了结合使用差别检验和偏好检验,以挖掘到更多有用信息,因此,本研究将以上研究中的新方法结合应用,来探讨“样品差异和消费者喜好的关联性”。实验选用原橙汁和添加不同浓度KCl的橙汁(2、4、8、16、32、64、128mM)作为测试样品,对50名经筛选的消费者进行测试。首先,利用自定义2-AFC检验,考察消费者对原橙汁和不同浓度的KCl橙汁之间差异的识别能力;其次,利用不同的偏好性检验模型,研究消费者在原橙汁和不同浓度KCl橙汁之间的偏好选择。结果显示,KCl添加浓度在2-16mM之间,消费者基本可以鉴别出两样品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无明确的偏好倾向;而在16-32mM之间,消费者不仅能鉴别样品之间的差异,还表示“偏好原橙汁”,这一趋势随着KCl浓度升高而更加明显;而在32-64mM之间,消费者开始拒绝添加KCl的样品,当达到64mM及更高浓度时,所有消费者都表示不会购买该产品。最后,本研究通过分析,确定了消费者对待样品之间的差异,存在三个认知区间:“忽略区间”、“耐忍区间”、“拒绝区间”。

常志娟,张培旗,刘永玲[7](2015)在《红薯鱼丸的加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鱼丸是一种美味、营养、便捷的产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以红薯、鱼肉为主要原料,猪肉、品质改良剂和鸡蛋清作为辅料,研制出红薯鱼丸。以产品的感官评价和凝胶强度值作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每20 g鱼肉中需红薯3 g,品质改良剂1.40 g,猪肉0.40 g,鸡蛋清0.40 g。最终所得产品鱼香味浓郁,有淡淡的红薯香味,香味纯,无其他杂味。因此,研究可为鱼丸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慈书平[8](2015)在《老年人睡眠与睡眠疾病》文中研究指明

李宇,李倩倩[9](2014)在《紫糯玉米和绿豆复合发酵乳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以新鲜紫糯玉米、绿豆以及牛奶为原料,通过感官评价,研究了原料的最佳配比和饮料的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紫糯玉米汁、牛奶和绿豆汁体积比为1.5︰1︰1,发酵菌的添加量为4%,白砂糖添加量为5%,发酵温度为42℃,发酵时间为20 h。饮料为均匀的乳黄色,口感酸甜适当,细腻柔和,有烤玉米香味和淡淡的绿豆味,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曾亮[10](2014)在《青稞茶生产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特有的保健功能,且其生长环境污染甚少,可称得上真正的绿色健康食品,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目前青稞主要是作为藏族同胞的口粮以及酿制青稞白酒的原料,其加工大多还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初级阶段,产品形式单一,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青稞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因此,要发展青稞产业就要打破青稞传统的开发利用模式,开发出更贴近大众的生活,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的青稞产品。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对青稞茶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制成的青稞茶及所泡茶水中的β-葡聚糖、矿质元素、氨基酸的成分进行了研究,以及分析研究了青稞茶的香气物质。首先对青稞茶制备的工艺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Design-Expert软件,经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对青稞茶感官评定影响较显着的三个因素烘烤温度、烘烤时间、蒸煮时间。由爬坡实验、Box-Behnken实验、响应面分析得出青稞茶直接恒定高温烘烤最佳工艺制备条件为:烘烤温度200℃,烘烤时间7.00min,蒸煮时间26min,感官评分85分左右。其次,采用三段式烘烤方式对青稞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正交实验研究。获得较好的烘烤工艺方法:第一阶段外烘烤温度90℃,烤时间20min;第二阶段烘烤温度160℃,烘烤时间15min;第三阶段烘烤温度200℃,烘烤时间4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青稞茶的感官评分能达到95分左右,比直接用恒定高温烘烤的感官评分提高了10分左右。第三,对比研究了青稞、青稞茶、3种苦荞茶中的β-葡聚糖、矿质元素、氨基酸含量,并且研究了这三种物质在青稞茶水中的溶出情况。研究表明本实验所用青稞中的β-葡聚糖含量为5.26g/100g,制备的青稞茶中的β-葡聚糖含量为4.56g/100g,相比于青稞减少了13.31%,但是苦荞茶β-葡聚糖含量的十倍,青稞茶中所含的β-葡聚糖有24.68%能够溶解在茶水中。青稞制成青稞茶后矿质元素变化不大,青稞茶水中矿质元素的溶出率大小依次为:Na>K>Zn>Mg>Mn>Ca>Cu>Fe。青稞中含有的氨基酸总量为8.05%,青稞茶中的氨基酸总量为7.59%,相比于青稞减少了5.71%,而苦荞茶中氨基酸含量几乎是青稞茶中氨基酸含量的2倍。青稞茶水中只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8种氨基酸有溶出。第四,找出了青稞茶、麦粒型苦荞茶、黑苦荞茶、造粒型苦荞茶的主要香气物质。青稞茶中香气物质共检测出91种,较麦粒型苦荞茶的61种,黑苦荞茶的63种,造粒型苦荞茶的67种都多。青稞茶中香气物质最主要的是醛类,有22种,占香气物质的40.58%,具有了这些一般茶叶中能常检测出的香气物质,其次是吡嗪、吡咯等含氮物质,有16种,占香气物质的29.18%最后,建立了青稞茶产品质量标准,为日后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食品的异味(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品的异味(下)(论文提纲范文)

(1)金匮温经汤联合补佳乐对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排标准
        1.1.4 治疗方法
        1.1.5 观察指标
        1.1.6 观察方法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基础资料比较
        1.2.2 临床症状比较
        1.2.3 阴道超声参数比较
        1.2.4 临床妊娠率比较
        1.2.5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1.2.6 安全性评价
    1.3 讨论
        1.3.1 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选题意义
        1.3.2 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病因病机探讨
        1.3.3 金匮温经汤治疗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辨证思路
        1.3.4 补佳乐联合地屈孕酮对薄型子宫内膜的作用讨论
        1.3.5 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相关指标讨论
        1.3.6 研究结果分析
        1.3.7 问题与展望
    1.4 小结
结论
第2章 综述
    2.1 不孕症的病名与概念
        2.1.1 中医对不孕的认识
        2.1.2 西医对不孕的认识
    2.2 不孕症的中西医病因病机
        2.2.1 不孕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2.2.2 不孕症的西医病因
    2.3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中西医病因病机
        2.3.1 中医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认识
        2.3.2 西医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认识
    2.4 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中西医治疗
        2.4.1 中医治疗
        2.4.2 西医治疗
        2.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知情同意书
附录B 中医证候评分表
附录C 月经失血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热加工西瓜汁关键异味成分鉴定及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西瓜汁概述
        1.1.1 西瓜现状
        1.1.2 西瓜汁加工存在的问题
        1.1.3 西瓜汁风味研究进展
    1.2 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1.2.1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
        1.2.2 挥发性成分的鉴定方法
        1.2.3 关键风味物质的鉴定
        1.2.4 关键风味物质气味贡献的验证
    1.3 西瓜汁的热异味探索
        1.3.1 西瓜汁的热异味现象
        1.3.2 异味来源分析
    1.4 热异味调控措施
        1.4.1 β-环糊精包合作用
        1.4.2 控制氧气含量
        1.4.3 合适的糖酸比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热加工西瓜汁异味组分的初步筛选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西瓜汁原料
        2.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西瓜汁风味物质萃取
        2.3.2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条件
        2.3.3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
        2.3.4 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
        2.3.5 气味感官评价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SPME优化结果
        2.4.2 SPME-GC-O-MS结果
        2.4.3 SAFE-GC-O-MS结果
        2.4.4 气味感官评价结果
    2.5 小结
第3章 热加工西瓜汁关键异味成分的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西瓜汁稀释分析
        3.3.2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条件
        3.3.3 关键风味化合物的定性
        3.3.4 关键风味化合物的精准定量
        3.3.5 香气活性值(OAV)的计算
        3.3.6 重组实验
        3.3.7 缺失实验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热加工和鲜榨西瓜汁关键风味物质的比较
        3.4.2 关键异味组分的分析鉴定
        3.4.3 关键异味化合物和香气化合物的精准定量
        3.4.4 香气活性值OAV分析
        3.4.5 重组实验验证
        3.4.6 缺失实验验证
    3.5 小结
第4章 关键异味组分的调控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不同因素处理
        4.3.2 风味物质的萃取
        4.3.3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条件
        4.3.4 关键异味物质定性及定量
        4.3.5 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优化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各因素处理对热加工西瓜汁异味成分的影响
        4.4.2 四种因素单因素处理结果
        4.4.3 响应面优化及回归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β-环糊精对异味消除作用机理的初探
    5.1 前言
    5.2 材料与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β-环糊精分别处理
        5.3.2 包合物的制备
        5.3.3 红外光谱表征(FT-ATR)
        5.3.4 核磁共振碳谱表征(13C-NMR)
    5.4 结果与讨论
        5.4.1 β-CD对不同关键气味化合物的比较
        5.4.2 环糊精包合物结构表征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综合护理干预在舌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综合护理干预方法
        1.2.1 口腔护理
        1.2.2 饮食指导
        1.2.3 皮肤护理
        1.2.4 保护性隔离
        1.2.5 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
        1.3.1 口腔护理评估表[4]
        1.3.2 体重损失率[5]
        1.3.3 焦虑自评量表 (SAS)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提高原料驴乳质量安全水平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奶生产流程
2 奶驴的饲养管理
    2.1 驴场和圈舍
    2.2 饲养管理
    2.3 疫病防控
3 挤奶管理
    3.1 挤奶方法和程序
    3.2 挤奶卫生
    3.3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 驴奶储藏运输管理
    4.1 贮存
    4.2 运输
5 原料乳验收
    5.1 感官要求
    5.2 理化要求
    5.3 卫生要求
    5.4 微生物限量
6 小结
    6.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改善圈舍卫生状况。
    6.2 改善挤奶环境,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和卫生制度。
    6.3 挤下的驴奶要即时降温,储存驴奶最好使用不锈钢容器。
    6.4 企业要及时拉运驴奶,使用冷藏车运输,防止驴奶在运输途中升温。
    6.5 在养驴场和大型奶驴养殖户中推广机器挤奶,安装带制冷设备的储奶罐,保证挤出的驴奶在2h内迅速降温至1~4℃。
    6.6 尽快制定生驴奶质量安全地方标准或生驴奶收购地方标准,保证原料驴奶质量安全。

(5)杏鲍菇压榨液理化特性及饮料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杏鲍菇压榨液理化特性分析
    1.3 杏鲍菇压榨液制备饮料
        1.3.1工艺流程
        1.3.2工艺说明
        1.3.3感官评定
2 结果与分析
    2.1杏鲍菇压榨液的理化特性
    2.2杏鲍菇压榨液制备饮料
        2.2.1山楂汁添加量对杏鲍菇饮料品质的影响
        2.2.2红枣汁添加量对杏鲍菇饮料品质的影响
        2.2.3杏鲍菇压榨液添加量对杏鲍菇饮料品质的影响5
        2.2.4稳定剂的选择
        2.2.5酸味剂的影响
        2.2.6白砂糖添加量的确定
        2.2.7红枣香精和山楂香精添加量的影响
3 小结

(6)食品感官评定中差异鉴别及消费者偏好检验新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感官分析技术概述
    1.2 差别检验
        1.2.1 差别检验中判断差异是否存在的标准
        1.2.2 强迫选择型差别检验的基本方法及应用
        1.2.3 不同差别检验方法有效性的比较
        1.2.4 不同差别检验方法实用性的比较
        1.2.5 差别检验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问题
    1.3 偏好性检验概述
        1.3.1 偏好性检验中“实际偏好”的概念
        1.3.2 偏好性检验“结果可靠性低”的缺陷
        1.3.3 导致偏好性检验“结果可靠性低”的原因
        1.3.4 偏好性检验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问题
    1.4 差别检验及偏好性检验结合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及问题
    1.5 论文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定义 2-AFC检验、3-AFC检验及tetrad检验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I:tetrad检验与三角检验比较
        2.2.2 实验II:不同自定义模型的 3-AFC检验比较
        2.2.3 实验III:自定义 2-AFC、3-AFC、tetrad检验及三角检验的比较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差别检验方法过程
        2.3.2 实验I:tetrad检验与三角检验比较
        2.3.3 实验II:不同自定义模型的 3-AFC检验比较
        2.3.4 实验III:自定义 2-AFC、3-AFC、tetrad检验及三角检验的比较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测试样品具有代表性”的分析
        2.4.2 评价员感官灵敏度分析
        2.4.3 实验I:tetrad检验与三角检验的有效性比较
        2.4.4 不同自定义模型的 3-AFC检验比较
        2.4.5 自定义 2-AFC、自定义 3-AFC、tetrad检验及三角检验比较
        2.4.6 实验I、II、III总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好性检验方法的改进及RHDC检验的建立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偏好性检验改进方法——喜好排序-评分检验
        3.2.2 RHDC检验的建立:实验I、II、III
        3.2.3 RHDC检验的建立:实验IV、V、VI
        3.2.4 RHDC与传统成对偏好检验比较:实验VII
    3.3 实验方法
        3.3.1 偏好性检验改进方法——喜好排序-评分检验
        3.3.2 实验I:RHDC检验过程
        3.3.3 实验II:RHDC检验“对照组和待测组”顺序调整
        3.3.4 实验III:实验说明简化版RHDC检验
        3.3.5 实验IV、V、VI:果汁样品重复实验
        3.3.6 实验VII:RHDC与传统成对偏好检验比较
        3.3.7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多样品偏好性检验方法改进的验证
        3.4.2 成对偏好检验新方法RHDC检验的“筛选”通过率
        3.4.3 RHDC检验中实验说明的“无诱导性”分析
        3.4.4 RHDC检验中实验说明的“关键点”研究
        3.4.5 RHDC检验的理论探讨
        3.4.6 RHDC检验对预测消费者的“实际偏好”的意义
        3.4.7 RHDC检验提高筛选通过率的重要意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HDC检验“有效性”的验证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I:果汁样品
        4.2.2 实验II:小馒头样品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偏好性检验方法的介绍
        4.3.2 实验I:采用果汁样品
        4.3.3 实验II:小馒头样品
        4.3.4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RHDC检验的“有效性”验证
        4.4.2 RHDC检验数据的有效性
        4.4.3 不同测试样品、测试对象对RHDC检验结果的影响
        4.4.4 RHDC检验及三元偏好检验的理论解释
        4.4.5 RHDC检验与三元偏好性检验的应用比较
        4.4.6 RHDC检验中“筛选”过程的意义探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差别检验及偏好性检验新方法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测试对象筛选
        5.3.2 实验I:传统成对偏好检验
        5.3.3 实验II:自定义 2-AFC检验
        5.3.4 实验III:三元偏好性检验
        5.3.5 实验总评
        5.3.6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差异识别与偏好之间的比较
        5.4.2 偏好和拒绝的比较
        5.4.3 识别、偏好和拒绝的区别比较
        5.4.4 不同偏好性检验方法的“筛选”过程比较
        5.4.5 不同偏好性检验筛选模型的比较
        5.4.6 消费者偏好回应稳定性探讨
        5.4.7 不同样品对应的差异“区间变化”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红薯鱼丸的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仪器
    1.2试验方法
        1.2.1红薯鱼丸制作的工艺流程
        1.2.2操作要点
    1.3分析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红薯单因素实验
    2.2鸡蛋清单因素实验
    2.3品质改良剂的单因素实验
    2.4猪肉单因素实验
    2.5红薯鱼丸的正交实验
3结论

(9)紫糯玉米和绿豆复合发酵乳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工艺流程
    1.3 操作要点
    1.4 紫糯玉米汁、绿豆汁和牛奶混合汁感官评价标准
    1.5 发酵饮料感官评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糯玉米汁、牛奶和绿豆混合汁体积比的确定
    2.2 产品发酵工艺优化
    2.3 紫糯玉米复合发酵饮料的质量指标
3 结论

(10)青稞茶生产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青稞简介
    1.2 国内外青稞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2.1 青稞酒
        1.2.2 青稞粮食加工制品
        1.2.3 青稞类饮品
        1.2.4 青稞麦绿素的开发应用
        1.2.5 青稞SOD的开发应用
        1.2.6 青稞其他应用
        1.2.7 青稞产业发展趋势
    1.3 苦荞茶产业发展的启示
    1.4 青稞茶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5.1 青稞茶生产的工艺研究
        1.5.2 青稞茶成分的分析研究
        1.5.3 青稞茶香气物质的分析研究
        1.5.4 青稞茶产品质量标准的建立
    1.6 本课题的创新性
2 青稞茶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
        2.1.2 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感官评定
        2.2.3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
        2.2.4 最陡爬坡实验
        2.2.5 响应面设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结果
        2.3.2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
        2.3.3 Box-Behnken设计结果
        2.3.4 二次回归拟合及方差分析
        2.3.5 响应曲面及等高线分析
        2.3.6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及验证试验
    2.4 小结
3 三段式烘烤优化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4 青稞茶及茶水中营养物质的研究
    4.1 青稞茶及茶水中的β-葡聚糖含量分析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设备
        4.1.3 样品制备
        4.1.4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5 结果与分析
        4.1.6 小结
    4.2 青稞茶及茶水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样品测定
        4.2.5 结果与分析
        4.2.6 小结
    4.3 青稞茶及茶水中的氨基酸含量分析
        4.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2 实验设备
        4.3.3 样品制备
        4.3.4 样品测定
        4.3.5 结果与分析
        4.3.6 小结
5 青稞茶和苦荞茶香气物质的分析对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样品处理
        5.1.4 GC-MS条件
        5.1.5 定性与定量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青稞茶的香气物质分析
        5.2.2 3种不同类型苦荞茶的香气物质分析
    5.3 小结
6 青稞茶产品质量标准
    6.1 范围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3 术语和定义
    6.4 技术要求
    6.5 检测规则
    6.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7 制定标准的目的意义
    6.8 该产品在GB 2760的附录中所属的食品名称及食品分类号
    6.9 与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标准的比较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青稞茶营养标签及保质期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食品的异味(下)(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匮温经汤联合补佳乐对虚寒证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的疗效观察[D]. 张相杰.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热加工西瓜汁关键异味成分鉴定及调控方法研究[D]. 杨潇. 北京工商大学, 2019(06)
  • [3]综合护理干预在舌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运用[J]. 朱淑连,陈芸梅,郑莹,曾小琳,黄绵娜.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7(47)
  • [4]提高原料驴乳质量安全水平的措施[J]. 李惠,丁建江,李景芳,陆东林. 新疆畜牧业, 2016(08)
  • [5]杏鲍菇压榨液理化特性及饮料制备研究[J]. 芦菲,杨伟,许艳华,翟慧静,王贞,李波. 食用菌, 2016(02)
  • [6]食品感官评定中差异鉴别及消费者偏好检验新方法的建立[D]. 夏熠珣. 江南大学, 2016(06)
  • [7]红薯鱼丸的加工工艺研究[J]. 常志娟,张培旗,刘永玲. 食品科技, 2015(07)
  • [8]老年人睡眠与睡眠疾病[A]. 慈书平. 第十五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9]紫糯玉米和绿豆复合发酵乳饮料的研制[J]. 李宇,李倩倩. 食品工业, 2014(12)
  • [10]青稞茶生产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D]. 曾亮. 西华大学, 2014(02)

标签:;  ;  ;  ;  

食物的气味(第 2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