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然更新的因素分析

影响自然更新的因素分析

一、分析影响天然更新的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陆景星,王相震,崔靖亭,王利东,刘彦清,司瑞雪,贾忠奎[1](2021)在《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9~10年林下天然更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进一步完备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障碍的研究体系,本研究从幼苗更新特征方面,揭示或反映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方法】于2019-2020年,对不同强度间伐作业(于2010年6月完成)的27年、31年和47年共3个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林下幼苗群体展开调查研究。【结果】(1)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在经过35%极重度间伐、30%重度间伐、20%中度间伐和15%轻度间伐作业以及自然稀疏后的9~10年里,林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更新苗层次均为幼苗,无落叶松幼树存在。幼苗以1年生幼苗为主,多年生幼苗的年龄多为2年。在幼苗更新频率的表现上,更新能力与林龄间呈反比,以27年华北落叶松林的表现最好,47年人工林的最差。(2)幼苗苗龄分布中,1年生幼苗占比高,更高苗龄的幼苗占比极少,1年生和2年生幼苗的损失较大,在向多年生幼苗的过渡过程中存在更新断层。(3)幼苗地径和苗高在不同时期以及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小(P> 0.05)。经过一个生长季,幼苗地径明显减小(P <0.05),苗高则存在不显着增长(P> 0.05)。(4)连续2年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等级的观测结果均为更新不良。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更新密度的影响较大(P <0.05),2年内均以31年落叶松林整体更新密度最大(P <0.05),更新密度则与林分密度间整体呈现正相关(P <0.05)。相较于2019年,绝大部分样地内更新密度在2020年的表现均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P> 0.05)。(5)连续2年生长季内幼苗密度的动态变化在3个人工林中相对一致,7月底为萌发高峰期,幼苗损失主要发生在冬季。(6)生长季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在不同人工林间的差异较小(P> 0.05)。2019年27年落叶松林中生长季成活率要显着优于2020年的(P <0.05);越冬成活率则在各人工林中均显着低于生长季成活率(P <0.05)。【结论】塞罕坝地区3个龄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经过4种强度间伐后的9~10年里,各人工林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通过影响林下幼苗的更新频率和更新密度影响到天然更新;而对于林下幼苗的年龄分布、生长状况、更新动态以及成活率等更新特征的影响则较小。即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幼苗数量来影响林下更新状态。相对而言,对结实能力更强的幼、中龄林,可通过间伐促进母树生长,提高林分整体的种子产量。并可能通过加大间伐强度和缩短轮伐期等方式,增加间伐对于林分的整体种苗品质、林下更新的环境因子和塞罕坝地区幼苗生长季期限等方面的正向影响。

闫婷,闫德仁,杨制国[2](2021)在《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适宜气候区评价》文中认为采用适宜指标预测沙地樟子松在引种地是否能够完成天然更新过程对指导科学造林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择平均气温、有效积温、无霜期、蒸发量等4项指标,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划分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能否天然更新的气候区。结果表明:具有寒冷、低温、无霜期90~120 d等气候特征的地区为其天然更新最适宜或适宜气候区,包括鄂温克旗、多伦县、红花尔基林业局、西乌珠穆沁旗、塞罕坝机械林场、右玉县、讷河市、扶余县等16个地区;而具有气温高、有效积温3 000℃及以上、平均无霜期150 d以上等气候特征的地区为天然更新较不适宜气候区,包括科尔沁区、科左中旗、东胜区、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磴口县、民勤县等11个地区。

张福恩,李加本,马明呈,李嘉志,李彩青[3](2021)在《影响高寒兰采林区油松林天然更新的因素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促进高寒兰采林区油松林天然更新,本研究在兰采林区选设12个天然更新标准地,采用数量化理论Ⅰ对油松林天然更新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评价影响油松林天然更新的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油松林天然更新的主导因子是坡向。油松林天然更新在阴坡、下坡位、20%~40%灌木盖度、斜坡的林地天然更新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兰采林区开展油松林天然更新修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黄婷,郝家田,杜一尘,田翠翠,张婧,王海,侯琳[4](2022)在《青海三江源地区三种天然圆柏林更新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青海三江源地区3种天然圆柏林的更新特征及其主导影响因子,对天然林保护与经营提供参考,本研究评价了圆柏林天然更新等级,分析了林分因子和林地土壤因子对圆柏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天然圆柏林更新不良,更新潜力不足。大果圆柏林、祁连圆柏林和密枝圆柏林平均更新密度分别为332、279和202株·hm-2,更新个体的高度集中在1~3 m。大果圆柏林下有极少量幼苗存在,数量为12株·hm-2,密枝圆柏林和祁连圆柏林下无幼苗存在。大果圆柏林更新密度与林分密度、林地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均呈显着正相关,与灌木盖度呈显着负相关;密枝圆柏林更新密度与草本盖度、人为干扰度、林地坡度和林地土壤全氮均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含水率呈显着正相关;祁连圆柏林更新密度与林分密度、林地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均呈显着正相关,与草本盖度呈显着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果圆柏林更新主要受林下灌木盖度和林地土壤有效磷影响;密枝圆柏林更新主要受林下草本盖度、林地土壤全氮和人为干扰影响;祁连圆柏林更新主要受林下草本盖度和林地土壤速效钾影响。为促进三江源天然圆柏林的保护和天然更新,应加强森林封禁管护力度,合理调控林下灌草盖度,提高林地土壤肥力,改善林内生境。

邓力濠[5](2021)在《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是森林生态功能研究的热点。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多采用水文模型或者基于林地实测定量结果的外推。但水文模拟涉及复杂的生态水文过程,数据需求量大,模拟调参费时,并伴有模型不确定性问题。目前基于林地实测定量结果的外推多根据流域不同植被类型面积进行简单的外推计算。由于水文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具有高度的时空异质性,简单地将林地尺度水源涵养功能定量结果上推至流域尺度会造成严重偏差,无法反映流域真实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针对林地到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的难题,本研究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为例,构建基于环境因子的林地-流域水源涵养功能转换模型,实现流域尺度水源涵养功能的快速评价和预测。首先通过建立30个标准样地,采集地被物和土壤样本,采用浸水法和环刀法实验测量地被物和土壤水源涵养参数,定量林地尺度森林地被物及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其次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手段筛选与地被物和土壤层水源涵养相关的环境因子;最后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森林地被物和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模型,预测流域尺度森林水地被物和土壤水源涵养量空间分布。本研究将为岷江上游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森林恢复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流域植被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不同植被类型恢复演替阶段不同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林内植被组成和林下植被特征有明显差异。天然针叶林优势树种为岷江冷杉,平均林龄在90年以上,其树高、胸径和冠幅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森林;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为云杉、白桦等,主要分布于海拔2700m-3200m区域,林地郁闭度降低、质量和功能下降、植被组成相对退化。(2)在流域尺度上,混交林分布最广,占流域面积比例为25.43%,主要分布于2500m-4500m海拔范围,以阳坡分布为主;其次为高山草甸和常绿针叶林,分别占流域植被面积的16%和13.42%。其中高山草甸95%以上分布于海拔3500m-4500m区域,常绿针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500m-3500m区域,以阴坡和半阴坡分布为主。(3)不同植被类型地被物蓄积量存在显着差异,使其最大持水量也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天然针叶林地被物蓄积量最大,其最大持水量也最高。天然林与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地被物的有效拦蓄量平均值高于人工林,约为人工林的1.24倍,整体天然林地被物水源涵养能力更强。在5种天然林中,天然针叶林地被物持水性能最强,其次为天然针阔混交林,而天然常绿阔叶林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都最低,这主要与它较低的蓄积量有关。在4种人工林间,地被物有效拦蓄量和最大持水量存在显着性差异,高郁闭度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较其他类型人工林更加完整,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明显高于其他人工林。有效拦蓄率与最大持水量和自然含水率相关,不受蓄积量的影响,所有植被类型间无显着差异。(4)天然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吸持贮水量明显高于人工林,而滞留贮水量无显着性差异。天然针叶林持水能力最强,人工林中人工天然针阔混交林的滞留贮水量最大。鉴于林地水源涵养的主体为土壤层,在人工造林时采用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种植方式,将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增加人工林下植物的多度和丰富度,提高人工林拦蓄降水的能力。(5)基于流域环境因子建立的森林水源涵养尺度上推模型中,地被物蓄积量模型R2最高达到0.91(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6.5%-7.4%;地被物自然含水率模型R2最高达到0.909(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5.69%-8.35%;地被物最大持水率模型R2最高达到0.877(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4.67%-7.22%;地被物有效拦蓄量模型R2最高达到0.852(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5.62%-6.56%;0-30cm土壤最大持水量模型R2最高达到0.888(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5.14%-5.72%;0-30cm土壤吸持储水量模型R2最高为0.846(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5.13%-6.22%;0-30cm土壤滞留储水量模型R2最高为0.915(p<0.05),验证点平均相对误差范围在3.51%-10.19%。该类模型的建立,为实现林地-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尺度转换以及无水源涵养功能实测数据的区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预测提供了有效的评价工具。

龙俊松[6](2021)在《立地因子和林分结构对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更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更新是森林群落在不受人为干扰下通过种群繁衍而维持群落结构稳定的重要生态学过程。以往大多数的研究侧重于立地因子或林分结构单一方面分析其对天然更新的直接影响,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天然更新的间接影响。本文以浙江省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20年大型固定样地复查数据,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更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量化分析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林分结构特征,并对其林分空间结构异质性进行评价;最后,采用冗余分析法从立地因子和林分结构因子中筛选出影响常绿阔叶林更新的主导因子,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主导因子对常绿阔叶林更新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总体更新状况属于良好。更新苗的树种多样性是更新评价的主导因子,其次是自身生长状况、株数密度和分布格局。(2)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树种丰富多样,林分胸径结构和树高结构符合异龄林的分布特征,全混交度、竞争状况、开敞度和林层指数均属于中等程度,林木密集度属于比较密集,空间分布格局属于弱度聚集分布。林分空间结构异质性处于中等状态,林分结构多样性和稳定性一般,具有很大优化调整的空间。(3)冗余分析发现:影响林分结构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和海拔,影响更新的主导立地因子是海拔、p H值和坡向;影响更新的主导林分结构因子是平均树高、聚集指数、全混交度、平均胸径和平均冠幅。(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海拔、平均树高、p H值和坡向对更新的综合影响较大,以直接影响为主;土壤有机质对更新的影响方式主要是间接影响;平均冠幅对更新既有显着的负向直接影响又有显着的正向间接影响。更新苗的株数密度和树高受到主导因子的影响最大,并且随着更新苗生长,受到显着影响的更新指标逐渐减少。(5)在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经营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林木空间分布的均匀度、树种隔离程度及林层差异性,并适当降低林木间的竞争状况和密集程度,以提高林分空间结构异质性;在一定立地条件下,合理调控林分非空间结构可以作为人工促进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更新的重要经营策略。

程福山[7](2021)在《吉林汪清云冷杉林种子雨和幼苗时空格局研究》文中认为种子和幼苗是森林天然更新中两个重要阶段,种子雨和幼苗的时空分布格局会影响未来森林群落的结构。本文以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云冷杉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建立12块面积均为1hm2的永久样地,基于林分每木检尺数据,调查了2018-2020年间种子雨和幼苗变化,并用O-ring函数对乔木幼苗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该地区云冷杉林种子产量较高,2018-2020年间共收集到225576粒种子,其中以2018年种子产量最高,2019年最低。种子完整度较高,完整种子占种子总量的99.43%。2018年种子雨以白桦和枫桦种子为主,分别占种子雨总量的43.12%和51.87%,臭冷杉种子产量仅占到总量的0.7%,未收集到云杉种子。2019年紫椴、水曲柳种子量要远高于其他树种,分别占当年种子雨总量的57.9%和28.89%。(2)种子雨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动态,大多数树种落种高峰期在9-10月,臭冷杉种子落种高峰期主要在10月份,槭树和水曲柳基本全年都能收集到种子,无明显集中落种期。种子雨空间变异程度较大,整个林分平均变异系数为1.35。对于各树种来说,水曲柳种子空间变异系数最大,达7.02,臭冷杉相对较高,为2.59,桦树种子空间变异程度最小,为1.35。枫桦作为东北云冷杉天然次生林主要伴生树种,在云冷杉次生林内,其种子结实量大,落种高峰期是10月份,种子雨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3)林分内乔木幼苗种类较为丰富,臭冷杉、云杉树种作为林分主要优势树种,其天然更新状况良好,幼苗数量分别占总数的29.21%和8.7%。另外,该林分幼苗在一定空间尺度内呈聚集分布,但随着尺度的增加,逐渐向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过渡。大多数树种大树与幼苗空间分布格局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红松、榆树、和白桦幼苗在小尺度范围内与大树空间分布上无相关关系。总体来说,除桦树种子外,优势树种种子产量相对不高,且不能收集到全部树种的种子。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该林分并未演替到成熟阶段。臭冷杉种子产量较低,且未收集到鱼鳞云杉种子,但其幼苗数量较多,分布较广。枫桦结实量大,种源充足,有着良好的天然更新潜力,但枫桦种子小,萌发能力较差,使得枫桦种群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将可能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为了更好地把握森林演替动态,多区域的持续监测和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该林分幼苗结构合理,幼苗天然更新状态良好,但是部分物种的天然更新存在障碍,应结合各树种实际情况,来制定经营措施以促进特定树种的天然更新进程。

薛卫星[8](2021)在《鄂西南野生鹅掌楸群落结构与人工促进鹅掌楸更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树干挺直,树冠呈伞形,是良好的景观树种与用材树种,且多年来野生鹅掌楸人为砍伐严重,数量逐渐减少。此外,鹅掌楸具有特殊的生殖特性,其种球空瘪率高,种子发芽率低,致使天然更新困难,天然鹅掌楸分布范围逐渐缩小,野生鹅掌楸资源日益减少。鉴于此,本文以鄂西南鹅掌楸天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鹅掌楸天然林群落林分非空间结构(包括物种组成、植物区系、垂直层次物种多样性、乔木层径级结构与树高结构)与空间结构(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密集度),探究鹅掌楸群落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实现以鹅掌楸为目标树种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基于鹅掌楸天然更新幼苗、幼树生长环境的调查结果,通过野外模拟播种实验,分析光照强度与播种密度对野生鹅掌楸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其种子萌发与幼树建成适宜的遮光强度与播种密度,为鹅掌楸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鹅掌楸天然林群落物种丰富,共有251种,其中乔木层88种、灌木层61种、草本层77种、木质藤本25种,隶属于76科172属,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群落整体垂直分层明显,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33、3.502、3.527,Simpson指数分别为0.922、0.947、0.954;均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群落中植物科的地理区系成分热带、泛热带与温带分布型分别为60.78%与39.22%,属的地理区系成分热带、泛热带与温带分布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0.72%、69.28%,表明该区鹅掌楸天然林群落中物种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2.鹅掌楸天然林群落中乔木层优势树种主要有鹅掌楸、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枹栎(Quercus serrata)、川陕鹅耳枥(Carpinus fargesiana)等,鹅掌楸为主要建群种,重要值最高,但优势不明显;径级结构与树高结构均表现为倒“J”型分布,群落中幼树幼苗丰富,整体天然更新旺盛;但鹅掌楸幼树幼苗数量极少,天然更新困难。3.鹅掌楸天然林一元分布表明,林分整体呈现轻微团状分布(角尺度均值为0.566,大于随机分布范围[0.475,0.517])、大多数林木呈混交良好(林木混交度均值为0.742)、密集或很密集(密集度均值为0.865)、大小比数均值为0.508,各大小比数等级占比相近,林分生长处于中庸状态。二元分布表明,林分中密集度等级为很密集且处于绝对优势的林木占83.07%。四元分布表明,林木大多表现为混交良好或随机分布状态。4.光照能显着影响鹅掌楸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P<0.01),而播种密度对鹅掌楸种子萌发率无显着影响(P>0.05),但高密度能促进幼苗的苗高生长(幼苗苗高呈现出随着播种密度增加而越高的趋势,其中500粒/m2最高)。“3针+300粒/m2”组合处理能获得较高的发芽率和较好的幼苗生长势,是进行鹅掌楸繁育较为合适的条件。鹅掌楸幼苗苗高与基径生长曲线对Logistic方程拟合度极高(R2≥0.977)。5.在以鹅掌楸为目标树种的森林经营过程中选择性的伐除非目标树、且处于绝对劣势且弱度混交的林木个体,适当降低草本层盖度,可有效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内光照条件,促进天然更新,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森林多功能效益。在人工促进鹅掌楸天然更新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遮光处理并提高种子密度能有效提高种子萌发率,促进幼苗生长。

安琪[9](2021)在《香合欢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香合欢(Albizia odoratissia(Linn.f)Benth)为豆科(Leguminosae)含羞草亚科(Mimosaceae)合欢属(Albizia Durazz)常绿大乔木,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海南等省(自治区)均有分布,其生长迅速,材质优良,天然更新能力强,是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价值造林树种。本研究以广西和海南的香合欢天然群体为材料,利用自主开发的香合欢EST-SSR分子标记,分析估算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地理模式下香合欢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评价;结合天然群体子代材料对其遗传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比天然群体材料与无性系种子园建园材料,探讨遗传改良的选择过程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物种水平上,用16对引物对广西和海南2个群体的10个亚群体共280份香合欢天然群体材料进行扩增,共检测出5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3.25条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比率为1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36,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91,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H)为0.54。表明香合欢天然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在群体水平上,广西香合欢群体(I=0.87,He=0.51)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海南群体(I=0.73,He=0.45)。在亚群体水平上,10个香合欢天然亚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Ne)数在1.70~2.12之间,观测杂合度(Ho)的值在0.17~0.37之间,期望杂合度(He)的值在0.38~0.49之间,说明不同亚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差异。其中,西林县亚群体(I=0.79,He=0.49)的遗传多样性最高,三亚亚群体(I=0.61,He=0.38)的遗传多样性最低。10个亚群体的固定指数(FIT)均大于0,表明各亚群体内均存在纯合体过剩,杂合体不足的现象。且每个亚群体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其中澄碧湖亚群体(FIT=0.50)偏离平衡最远,西林县亚群体(FIT=0.31)最接近平衡。3.香合欢总群体16个位点的基因分化系数(FST)的变化范围在0.04~0.32之间,平均值为0.20,表明有2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不同的香合欢亚群体之间,80%的变异发生于亚群体内。不同位点的基因流(Nm)差异较大,其范围在0.53~6.48之间,平均为1.00。广西香合欢群体的基因流(Nm=2.07)高于海南香合欢群体(Nm=1.75),而基因差异分化系数(GST=0.16)低于海南香合欢群体(GST=0.05)说明海岛地理模式会对亚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产生一定的阻碍。4.对各亚群体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发现10个香合欢亚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7~0.43之间,其中遗传距离最短的为澄碧湖亚群体和田东县亚群体,最远的为田东县亚群体和鹦哥岭亚群体。10个亚群体可被分为2大类4小类,其中来自广西澄碧湖、田东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县和乐业县6个亚群体与来自海南尖峰岭、鹦哥岭、霸王岭、三亚的4个亚群体分别聚为一类。海南群体中霸王岭和尖峰岭亚群体聚为一类,鹦哥岭和三亚亚群体聚为一类,广西群体中澄碧湖亚群体和田东县亚群体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依次与田林县亚群体、隆林县亚群体、西林县亚群体相聚,最后与乐业县亚群体相聚。5.对香合欢亲本和子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西子代的遗传多样性低于亲本,海南子代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亲本。遗传多样性动态传递结果显示,香合欢天然群体在世代间表现出遗传多样性略有下降,遗传分化有所增强的趋势。对不同种源的子代个体的分子变异和表型变异进行分析,发现其变异主要发生在个体间。6.对乐业县50株香合欢天然更新林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乐业县香合欢亚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I=0.79,He=0.47),不同的香合欢个体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对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发现50株香合欢材料可被分成2大类,说明50株个体很有可能是两株母树的后代,表明香合欢天然群体在林地更新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综上可以看出,不同地理模型下香合欢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有所差异,总体上陆地模型下香合欢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海岛模型,而亚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低于海岛模型。天然群体在世代间表现为遗传多样性降低遗传分化增强的趋势。

赵酌[10](2021)在《寒温带多年冻土区植被火后天然更新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对高纬度大兴安岭林区火后植被(湿地、森林和灌丛)实地调查,首次通过数值模型模拟和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物探、遥感等手段,以“空间换时间”,采取内业调查与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火烧后草丛沼泽湿地、灌丛沼泽湿地、草类兴安落叶松及杜鹃兴安落叶松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未火烧、中轻度火烧和重度火烧三种情况下死亡状况、更新类型、更新速度等,并通过遥感监测研究区火烧前后植被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等的变化,研究不同恢复阶段不同林型乔、灌、草等群落的更新恢复情况,物种组成的动态变化,以及植被群落多样性。得到结果如下:(1)草丛沼泽湿地火烧后恢复草丛湿地地上草本层植物生物量较未火烧草丛湿地地上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多。说明火烧后,土壤养分增多。(2)灌丛沼泽湿地火烧灌丛湿地的草本物种与未火烧灌丛湿地草本物种有很大差异,即火烧灌丛湿地的物种,如羊胡子草(Cares callitrichos V.Krecz)、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风毛菊(Saussurea japonica(Thunb.)DC.)、山岩黄花(Hedysarum alpihum I)、毒芹(Cicuta virosa Linn)等比未火烧灌丛湿地的物种,如马兰莺尾(Risensata Thunb)、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ifolium var.sibiricum)等更喜阳光,同时烧灌丛湿地的灌木物种数量少于未火烧灌丛湿地,这说明火烧灌丛湿地的物种还在由火后的偏阳性物种向更多阴性物种演变过程中。(3)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由于火烧导致的林木死亡,林分郁闭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地表植被烧死后,土层裸露,地温升高,生态系统结构随之改变,尤其是受火灾影响,多年冻土层热平衡被打破,冻土减少或消融,土壤特性、水环境受影响发生改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对林分灌、草植被的影响,森林植被在更新中形成新的群落。(4)杜鹃兴安落叶松林火后6年的杜鹃落叶松林仍处于向火前状态演变过程中,特别是重度火烧的杜鹃落叶松林。中/轻度火烧对杜鹃落叶松林乔木层林分组成的优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火烧后由于林木死亡导致的林分郁闭度变化和土壤养分的变化是直接导致未火烧、中轻度火烧和重度火烧样地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差异的主要原因。火烧促进了林下更新,特别是在重度火烧迹地,但更新幼树的树种组成与火前林分差异很大。

二、分析影响天然更新的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析影响天然更新的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9~10年林下天然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选择
    2.2 更新苗调查
        2.2.1 调查方式
        2.2.2 调查内容和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级幼苗更新方式和更新频率
    3.2 苗龄分布
    3.3 生长状况
        3.3.1 幼苗地径
        3.3.2 幼苗苗高
        3.3.3 生长指标变化
    3.4 更新等级和幼苗密度
    3.5 动态变化
    3.6 成活率
4 讨论
    4.1 幼苗在数量方面的更新障碍
    4.2 幼苗在品质方面的更新障碍
5 结论
6 展望

(2)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适宜气候区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气候区划分
        (1) 天然更新最适宜气候区:
        (2) 天然更新适宜气候区:
        (3) 天然更新基本适宜气候区:
        (4) 天然更新较不适宜气候区:
    2.2 减少指标划分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气候区
3 讨论
4 结论

(3)影响高寒兰采林区油松林天然更新的因素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设计
        1.3.1 天然更新标准地选设
        1.3.2 生长指标调查
        1.3.3 立地因子调查
    1.4 数量化理论Ⅰ
        1.4.1 数量化理论Ⅰ模型
        1.4.2 数量化理论Ⅰ模型方程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松天然更新密度分析
    2.2 影响油松天然更新因子的数量化理论Ⅰ评价
    2.3 不同坡向下的油松天然更新评价
    2.4 不同坡位下的油松天然更新评价
    2.5 不同坡度下的油松天然更新评价
    2.6 灌木不同盖度下的油松天然更新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4)青海三江源地区三种天然圆柏林更新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
    1.3 土壤样品分析
    1.4 人为干扰程度确定
    1.5 龄级划分与更新等级评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天然圆柏群落与林地土壤特征
    2.2 天然圆柏林种群年龄结构及更新特征
    2.3 林分因子对圆柏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2.4 土壤因子对圆柏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2.5 林分因子和土壤因子共同对圆柏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5)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国内外研究
        1.2.2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
        1.2.3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尺度内涵
        1.2.4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计量方法
        1.2.5 森林水源涵养影响因子及尺度转换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流域地形地貌特征
        2.2.1 海拔空间分布特征
        2.2.2 坡度坡向空间分布特征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特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1.1 地形数据
        3.1.2 气象数据
        3.1.3 土壤数据
        3.1.4 植被数据
        3.1.5 土地覆盖数据
        3.1.6 小结
    3.2 流域植被调查与采样
        3.2.1 样地设置
        3.2.2 样地植被调查
        3.2.3 地被物及土壤样本的采集
    3.3 实验室测量
        3.3.1 地被物生态水文指标测定
        3.3.2 土壤层生态水文指标测定
    3.4 森林水源涵养影响因子分析
        3.4.1 森林水源涵养影响因子的确定
        3.4.2 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3.4.3 因子分析
    3.5 森林水源涵养尺度上推模型建立
第四章 流域森林特征分析
    4.1 林地尺度森林特征分析
    4.2 流域尺度森林特征分析
        4.2.1 植被的垂直分异
        4.2.2 植被的坡向分异
        4.2.3 植被的坡度分异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林地尺度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定量分析
    5.1 地被物水源涵养定量分析
        5.1.1 不同植被类型地被物蓄积量差异
        5.1.2 不同植被类型地被物持水能力
    5.2 土壤水源涵养定量分析
        5.2.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容重
        5.2.2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孔隙度
        5.2.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持水能力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尺度上推及空间分布
    6.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影响因子计算
        6.1.1 气候因子
        6.1.2 地形因子
        6.1.3 植被因子
        6.1.4 土壤因子
    6.2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影响因子分析
        6.2.1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6.2.2 因子分析
    6.3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尺度上推预测模型及验证
        6.3.1 地被物水源涵养功能预测模型及验证
        6.3.2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预测模型及验证
    6.4 流域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
        6.4.1 地被物水源涵养空间分布
        6.4.2 土壤水源涵养空间分布
    6.5 讨论
        6.5.1 地被物水源涵养指标尺度上推模型
        6.5.2 土壤水源涵养指标尺度上推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本文特色
    7.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立地因子和林分结构对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更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森林更新的研究进展
        1.2.1.1 森林更新的影响因素
        1.2.1.2 更新苗的等级划分
        1.2.1.3 更新等级的评定
        1.2.2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2.2.1 空间结构单元
        1.2.2.2 林木竞争状况
        1.2.2.3 林木空间分布格局
        1.2.2.4 树种空间隔离程度
        1.2.2.5 林分开敞度
        1.2.2.6 林层结构
        1.2.2.7 林木疏密程度
        1.2.3 林分空间结构与更新关系研究进展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1 样地调查
        2.2.2 更新调查
    2.3 更新评价
        2.3.1 因子分析
        2.3.2 建立模型
        2.3.3 权重确定
        2.3.4 聚类分析
    2.4 立地因子
        2.4.1 土壤采样与测定
        2.4.2 地形因子提取
    2.5 林分非空间结构
        2.5.1 平均胸径
        2.5.2 平均树高
        2.5.3 平均冠幅
        2.5.4 树种多样性指数
        2.5.5 株数密度
    2.6 林分空间结构
        2.6.1 空间结构单元
        2.6.2 竞争指数
        2.6.3 聚集指数
        2.6.4 全混交度
        2.6.5 开敞度
        2.6.6 林层指数
        2.6.7 密集度
    2.7 林分空间结构异质性评价
    2.8 统计分析方法
        2.8.1 因子分析
        2.8.2 聚类分析
        2.8.3 冗余分析
        2.8.4 结构方程模型
3 结果与分析
    3.1 常绿阔叶林更新评价
        3.1.1 更新因子分析
        3.1.1.1 幼苗综合得分
        3.1.1.2 幼树综合得分
        3.1.1.3 小树综合得分
        3.1.1.4 更新综合得分
        3.1.2 更新分类与评价
    3.2 林分结构特征及空间结构异质性评价
        3.2.1 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特征
        3.2.2 常绿阔叶林空间异质性评价
    3.3 立地因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3.3.1 立地因子对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影响
        3.3.2 立地因子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3.4 立地因子对常绿阔叶林更新的影响
    3.5 林分结构对常绿阔叶林更新的影响
    3.6 立地因子和林分结构对更新的综合影响
        3.6.1 建立结构方程理论模型
        3.6.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评价
        3.6.3 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常绿阔叶林更新评价
        4.2.2 林分结构特征及空间结构异质性评价
        4.2.3 立地因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
        4.2.4 立地因子和林分结构对更新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吉林汪清云冷杉林种子雨和幼苗时空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种子雨研究概况
    1.2 森林更新限制
    1.3 幼苗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概况
        2.1.4 植被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设立
        2.2.2 种子雨调查
        2.2.3 幼苗调查
    2.3 数据处理
        2.3.1 种子雨密度
        2.3.2 重要值计算
        2.3.3 空间点格局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雨组成与时空变异特征
        3.1.1 种子雨基本特征
        3.1.2 种子雨时间动态
        3.1.3 主要优势种种子雨空间特征
        3.1.4 枫桦种子雨时空分布特征
    3.2 幼苗空间分布格局
        3.2.1 幼苗的基本特征
        3.2.2 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
        3.2.3 大树与幼苗空间关联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种子雨时间与空间变异特征
        4.1.2 幼苗空间分布格局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致谢

(8)鄂西南野生鹅掌楸群落结构与人工促进鹅掌楸更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进展
        1.1.2.1 林分非空间结构研究
        1.1.2.2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1.1.2.3 鹅掌楸繁育更新的研究
        1.1.2.4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群落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2.1.3 数据分析与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群落物种组成与主要乔木树种数量特性分析
        2.2.2 群落垂直层次物种多样性分析
        2.2.3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2.2.4 乔木层胸径结构分析
        2.2.5 乔木层树高结构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3 群落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林分空间结构一元分布特征
        3.2.2 林分空间结构二元分布特征
        3.2.3 林分空间结构四元分布特征
    3.3 讨论与结论
        3.3.1 林分结构一元分布特征
        3.3.2 林分结构二元分布特征
        3.3.3 林分结构四元分布特征
4 鹅掌楸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影响因素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光照对鹅掌楸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播种密度对鹅掌楸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4.2.3 光照和播种密度对鹅掌楸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交互作用
        4.2.4 光照和播种密度对鹅掌楸幼苗生长节律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香合欢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香合欢的研究概况
    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1 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概念
        1.2.2 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1.2.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香合欢EST-SSR标记开发及种间通用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2.2.3 香合欢基因组DNA的提取
        2.2.4 引物的获得
        2.2.5 PCR扩增
        2.2.6 扩增产物的检测
        2.2.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香合欢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香合欢转录组中SSR重复单元类型
        2.3.3 香合欢EST-SSR引物的有效性
        2.3.4 香合欢EST-SSR引物的通用性分析
    2.4 讨论
        2.4.1 香合欢EST-SSR引物的通用性
        2.4.2 香合欢EST-SSR引物的多态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香合欢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
    3.1 试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3.2.2 香合欢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SSR引物筛选
        3.2.4 SSR-PCR扩增反应
        3.2.5 分子标记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香合欢EST-SSR引物的筛选
        3.3.2 广西香合欢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3 海南香合欢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广西香合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3.4.2 海南香合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3.4.3 广西和海南香合欢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香合欢子代遗传变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广西香合欢天然群体子代遗传变异分析
        4.2.2 海南香合欢天然群体子代遗传变异分析
    4.3 讨论
        4.3.1 广西香合欢子代遗传变异
        4.3.2 海南香合欢子代遗传变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香合欢种子园遗传多样性
    5.1 试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香合欢天然更新林的遗传多样性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寒温带多年冻土区植被火后天然更新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林火对湿地环境的影响
        1.1.2 林火对植被自然更新的影响
        1.1.3 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意义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植被
        2.1.4 森林火灾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样地选择与设置
        2.2.2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未火烧湿地群落特征
        3.1.1 草丛沼泽湿地群落特征
        3.1.2 灌丛沼泽湿地群落特征
    3.2 火后湿地天然更新群落特征
        3.2.1 草丛沼泽湿地火后天然更新群落特征
        3.2.2 灌丛沼泽湿地火后天然更新群落特征
        3.2.3 林火对湿地植被天然更新的影响
    3.3 未火烧寒温带多年冻土区乔木林群落特征
        3.3.2 杜鹃-兴安落叶松林群落特征
    3.4 火烧寒温带多年冻土区乔木林群落特征
        3.4.1 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火后天然更新群落特征
        3.4.2 杜鹃-兴安落叶松林火后天然更新群落特征
        3.4.3 草类-兴安落叶松及杜鹃-落叶松火后植被天然更新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草丛沼泽湿地火后植被更新主要影响因素
    4.2 灌丛沼泽湿地火后植被恢复主要影响因素
    4.3 森林沼泽湿地火后植被恢复主要影响因素
    4.4 良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模式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分析影响天然更新的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间伐后9~10年林下天然更新研究[J]. 王杰,陆景星,王相震,崔靖亭,王利东,刘彦清,司瑞雪,贾忠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1(12)
  • [2]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适宜气候区评价[J]. 闫婷,闫德仁,杨制国.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21(04)
  • [3]影响高寒兰采林区油松林天然更新的因素评价[J]. 张福恩,李加本,马明呈,李嘉志,李彩青. 青海大学学报, 2021(05)
  • [4]青海三江源地区三种天然圆柏林更新特征[J]. 黄婷,郝家田,杜一尘,田翠翠,张婧,王海,侯琳. 应用生态学报, 2022(02)
  • [5]岷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尺度转换的研究[D]. 邓力濠.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立地因子和林分结构对天目山常绿阔叶林更新的影响研究[D]. 龙俊松.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7]吉林汪清云冷杉林种子雨和幼苗时空格局研究[D]. 程福山. 北华大学, 2021(12)
  • [8]鄂西南野生鹅掌楸群落结构与人工促进鹅掌楸更新方法研究[D]. 薛卫星.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9]香合欢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安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寒温带多年冻土区植被火后天然更新群落特征研究[D]. 赵酌.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

标签:;  ;  ;  ;  ;  

影响自然更新的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