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乐谱》研究

《魏氏乐谱》研究

一、《魏氏乐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少飞[1](2021)在《17世纪东亚海域华人海商魏之琰的身份与形象》文中研究说明魏之琰(1617~1689)是17世纪东亚海域交流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生于福建,行九,字尔潜,号双侯,人称林九使,或林九官,娶林氏,生长子永昌(1640~1693)。之后前往日本长崎,与兄长魏之瑗(尔祥,号毓祯, 1604~1654)从事与安南的海贸生意,并常住安南东京(今越南河内),娶武氏(1636~1698),生子魏高(谱名永时,

刘瑶,于广杰[2](2021)在《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现状与反思——以《木兰花》词调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词调音乐是重要的词乐历史形态,承载着唐宋词独特的声辞之美,也呈现出明清词人融前代遗声与当代声乐的博雅趣味。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宫调理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乐谱校订与翻译三大方面。依托传统音乐史和乐律理论,论者就词调音乐发展流变和乐律学研究之成果尚称丰富;以明清词调音乐乐例阐释词的文辞、声情与音乐关系的相关论述仍显得片面,不少地方甚至是主观臆断;以现代简谱、五线谱重新解读和翻译明清词调音乐也因译谱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及偏失。反思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依此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唐宋流行词调《木兰花》为例,阐明明清词调研究展现出的学术空间和张力,是推进明清词调音乐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汪亚[3](2020)在《《风雅十二诗谱》校勘与译谱》文中认为《风雅十二诗谱》由南宋赵彦肃所传,最早见于宋代朱熹所撰《仪礼经传通解》中。由于宋代印刷技术的普及以及宋人对诗乐传统的重视,《风雅十二诗谱》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传播。本文通过对《风雅十二诗谱》传播状况的考察及存见版本的梳理,明确了《仪礼经传通解》本是包括《瑟谱》本在内后世诸本的主要来源。基于此,笔者选用《仪礼经传通解》本作为《风雅十二诗谱》的校勘底本。在校勘中,笔者结合古典文献学领域的相关成果,从版本学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尚存诗谱部分的三种“宋刊元明递修本”《仪礼经传通解》进行了考察。通过与未经后人补修的宋刊本“市桥本”(仅存《中庸》一卷)进行比对,明确了三种版本诗谱部分的补版情况。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三种诗谱版本原刻部分挑出,并结合谱字的漫漶程度及补版比例,组合成一个新的校勘底本,以此展开对诗谱谱字的校勘工作。其中,叶1-10以南京图书馆藏“丁丙旧藏本”为底本,叶11-12以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傅增湘旧藏本”为底本。此外,基于本文的校勘结果,笔者进一步尝试对《风雅十二诗谱》进行译谱。在译谱工作中,笔者参照了部分学者对大晟钟的实际测音结果来选择译谱的黄钟音高,并结合《风雅十二诗谱》篇名后所注宫调,将前六篇“小雅”译为C宫调式,后六篇“国风”译为C商调式。

薛彦乔,陈颖艳[4](2019)在《魏之琰生平及相关史事考》文中提出在中日音乐交流史中有一位叫魏之琰的福建福清人,在将中国明乐传播到日本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研究《魏氏乐谱》时作者一般都会论述魏之琰的生平、籍贯等,但由于魏之琰的资料大部分在日本,且流传中多少有出入,尤其是在魏之琰的生卒年、祖籍地,以及在中国的家族世系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出入,最近发现的《待诰赠国学生双侯魏先生元配林太孺人寿藏男候补州同知水公媳郑宜人合葬志铭》为这些争议提供了一些证据。本文以该墓志铭为中心,同时结合中、日、越三国文献,对魏之琰生平及相关史事进行初步的梳理与考证。

于峰[5](2019)在《传播学视域下我国古代曲谱的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古代曲谱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有"输出"和"返输"两种形式。"输出"主要指古代曲谱的对外传播,"返输"主要指近代以来我国流落于海外的古代曲谱的回归。这两种传播方式在传播者、传播媒介上有所差异,在"输出"过程中,传播者主要是官方传播者和个人传播者,在"返输"过程中,传播者主要是个人传播者。在传播媒介上,"输出"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和广播媒介,"返输"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印刷媒介和互动媒介。

郑荣达[6](2018)在《林谦三《明乐八调研究》之研究(一)——试探国风周南《关雎》曲在日本的传承》文中研究指明明末的魏之琰,曾传入日本200多首明代俗乐曲,其中由其后裔魏皓(字子明、君山)于1768年(日本明和五年)正式组织刊印,名为《魏氏乐谱》,共分六卷。日本着名音乐学家林谦三先生,曾经在《明乐八调研究》一文中,以《魏氏乐谱》卷一之50首乐曲为主的66首明代乐曲作为研究对象,经梳理分析后发现其中有些乐曲的终止形态,和宋、明时期提出的"起调毕曲"理论以及标识的宫调属性不符。为此,林先生在该文中,就此相关问题通过梳理研究,对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阐述了他个人的观点。笔者将根据以往个人在该领域研究的心得,通过中国同名乐曲的比较和具体乐曲的解析,来探索中国古代音乐在境外传承中所疑存的理论问题。

李宏锋[7](2018)在《含英咀华 聚沙成塔——从两例古谱译解看“同均三宫”理论的实践意义》文中提出一、引言"同均三宫"是20世纪80年代黄翔鹏先生的重要理论创建之一,对推动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纵深发展影响深远。黄翔鹏曾于1982年8月12—13日及17日上午,在教育部委托山东师范大学在烟台举办的"全国高师中国音乐史暑期讲习班"上做"乐律学"专题讲座,第一次提出"同均三宫"

田玉琪,刘崇德[8](2016)在《唐宋词调句拍与词调体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宋词调每一词调都有较固定的句拍,每句有较固定字数,其句拍、字数依音乐之拍句、乐音而定,通常为二字至八字句拍,词调中并没有九字以上的句拍。日存唐乐谱《掌中要录》所记舞拍中多有与唐宋词调句拍相近、相合者,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而明代宫廷乐谱《魏氏乐谱》中乐曲的句拍与歌词的句拍包括折腰句法更有高度一致,实为唐宋词调句拍最丰富的乐谱实证。分析词调句拍,文意固然重要,但由于倚声填词,词调句拍有限,词人文意无穷,不能人为地因句意变化而无原则地析分词调体式,使"又一体"层出不穷,同时,亦不能因为词人创作确实已经发生变化,而以韵断不以句断混淆词调应有之句拍。《词律》《词谱》二书虽然在词调句法分析上多有精妙见解,但都不具备清晰的词调句拍观念。在词调的特殊句法中,折腰句与词调体式关系最为密切,也是词体作为倚声之文在语文形式上"要眇宜修"的重要特征,其在每一词调中的表现情况也十分复杂,如何在综合考察唐宋同调作品的前提下,归纳折腰句法,为词调句拍定性,辨析别体,依然有很多工作可做。

赵维平[9](2015)在《钱仁康先生的中国音乐研究——兼谈钱先生的学品与人品》文中认为钱仁康先生不仅在西方音乐的作品分析及史学研究领域成果卓着,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也造诣颇深。文章对钱先生的多篇中国音乐方面的论文进行解读。

刘富琳[10](2013)在《三十年来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日音乐比较研究是目前我国与周边国家音乐比较研究中,成果最丰、领域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本文主要从九个方面对30年来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作了一个简要回顾,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希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音乐比较研究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扩大我国在音乐文化上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二、《魏氏乐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魏氏乐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17世纪东亚海域华人海商魏之琰的身份与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舸舰临邦”:再论《安南国太子致明人魏九使书》
    (一)“有道治财”
    (二)“大明义士”
二乘桴海外:魏之琰在日本
    (一)“衍瑞东南”
        1. 朱舜水《答魏九使书》
        2. 隐元禅师《复魏尔潜信士》
        3. 刘宣义《祝魏之琰七十寿章》
    (二)“抱乐器而避乱”:《魏氏乐谱》塑造的魏之琰形象
三“为王人师”:郑开极撰墓志铭中魏之琰的形象
结论

(2)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现状与反思——以《木兰花》词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3)《风雅十二诗谱》校勘与译谱(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年代、作者归属等乐谱相关信息的考订
        (二)版本研究与校勘
        (三)译谱
        (四)音乐形态分析
        (五)存在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目的
第一章 《风雅十二诗谱》概述
    第一节 《风雅十二诗谱》简介
        一、乐谱属性和形态
        二、成谱年代与作者归属
    第二节 《风雅十二诗谱》的成谱背景
        一、《风雅十二诗谱》与诗乐传统
        (一)诗是可以歌唱的乐歌
        (二)诗乐在周代礼仪活动中的广泛运用
        (三)春秋以后诗乐的发展概况
        二、《风雅十二诗谱》与北宋雅乐理论
        (一)字音关系
        (二)起、落音特点
        (三)“四清声”的运用
        三、《风雅十二诗谱》与宋人诗乐实践
    第三节 《仪礼经传通解》载《风雅十二诗谱》序、跋释义
        一、总序原文及解析
        二、“《小雅》六篇”序文及解析
        三、“《国风》六篇”序文及解析
        四、跋文及解析
    小结
第二章 《风雅十二诗谱》的流传与存见版本源流
    第一节 《风雅十二诗谱》的流传
        一、本土流传情况
        二、域外流传情况
    第二节 存见版本考察
        一、宋代版本3种
        (一)《仪礼经传通解》本
        (二)《诗传遗说》本
        (三)《瑟谱》本
        二、明代版本8种
        (一)《钟律通考》本
        (二)《雅乐发微》本
        (三)《乐律纂要》本
        (四)《乐典》本
        (五)《南雍志》本
        (六)《律吕正声》本
        (七)《三百篇声谱》本
        (八)《魏氏乐谱》本
        三、清代版本8种
        (一)《古乐书》本
        (二)《大乐元音》本
        (三)《礼书纲目》本
        (四)《乐律表微》本
        (五)《律话》本
        (六)《律音汇考》本
        (七)《声律通考》本
        (八)《诗经古谱》本
    第三节 版本源流分析
        一、《仪礼经传通解》是后世诗谱版本的主要来源
        二、《瑟谱》所载“诗旧谱”是否“另有所本”
    小结
第三章 《风雅十二诗谱》谱字校勘
    第一节 对前人校勘成果的查检
        一、乐谱版本和书籍版本概念的理解与区分
        二、校勘底本的选择
    第二节 校勘准备
        一、选择校勘工作本
        二、三种宋刊本《通解》所载诗谱状况
        (一)谱字漫漶、清晰程度
        (二)版式特征
        (三)补版情况
        三、明确校勘思路
    第三节 校勘结果
        一、“《小雅》六篇”校勘结果
        二、“《国风》六篇”校勘结果
    小结
第四章 《风雅十二诗谱》译谱
    第一节 前人译谱成果分析
        一、译谱成果举要
        (一)《诗经古谱》的译谱
        (二)王光祈的译谱
        (三)赵如兰的译谱
        (四)毕铿的译谱
        (五)杨荫浏的译谱
        (六)夏野的译谱
        (七)张红梅的译谱
        (八)杨影子的译谱
        二、各版本译谱比较
        (一)黄钟音高
        (二)调式调性
        (三)译谱中的节奏处理
    第二节 译谱说明
        一、黄钟音高的选择
        二、译谱中的调式调性问题
        三、译谱中的节奏问题
    第三节 《风雅十二诗谱》试译
        一、“《小雅》六篇”译谱
        二、“《国风》六篇”译谱
    小结
结语
    一、本文主要结论
        (一)《风雅十二诗谱》应成谱于南宋时期
        (二)《仪礼经传通解》本是后世各本的主要来源
        (三)校勘底本宜以三种“宋刊元明递修本”《通解》所载《诗谱》组合而成
        (四)译谱工作中黄钟音高、调式调性及节奏问题说明
    二、下一步研究设想
附录 :校勘记
参考文献
致谢

(4)魏之琰生平及相关史事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魏之琰生平
    (一)关于其出生地
    (二)关于生卒年
二、魏之琰葬地
三、魏之琰家族世系
四、魏之琰相关事迹
    (一)关于东渡日本原因
    (二)关于出国时间
    (三)关于职业
    (四)墓志铭所载在日活动情况
    (五)关于其在日本的详细事迹
五、墓志铭撰文、丹书和篆额者
    (一)撰文者郑开极
    (二)书丹者翁煌
    (三)篆额者林应春
结语

(5)传播学视域下我国古代曲谱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输出”与“返输”界说
二、“输出”与“返输”过程中的传播者
三、“输出”与“返输”过程中的传播媒介
四、结语

(6)林谦三《明乐八调研究》之研究(一)——试探国风周南《关雎》曲在日本的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明“起调毕曲”说
二、周南国风《关雎》的传承
三、周南国风诗经《关雎》的日本版
四、余论

(7)含英咀华 聚沙成塔——从两例古谱译解看“同均三宫”理论的实践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敦煌乐谱·品弄Ⅱ》译谱的宫调分析
三、《乐府混成集·小品谱》的谱字、宫调与译谱
四、余论

(8)唐宋词调句拍与词调体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宋词调句拍基本特点
二、句断、意断与词调体式
三、词调特殊句拍与词调体式

(10)三十年来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乐谱研究
    (一) 敦煌琵琶谱研究
        1. 乐谱属性:
        2. 抄写年代:
        3. 音乐性质:
        4. 谱字音位:
        5. 定弦法:
        6. 节奏节拍:
    (二) 其他琵琶谱研究
    (三) 琴谱研究
        1. 版本问题:
        2. 抄写年代及抄写者:
        3. 曲名问题:
        4. 打谱演奏:
        5. 律学问题:
    (四) 《魏氏乐谱》研究
    (五) 其他乐谱研究
二、音乐史研究
三、乐种研究
    (一) 雅乐研究
    (二) 清乐研究
四、佛教音乐研究
五、乐调研究
六、音乐教育研究
七、作曲家作品研究
八、琉球音乐研究
    (一) 三弦音乐研究
    (二) 御座乐研究
九、中日音乐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结语

四、《魏氏乐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17世纪东亚海域华人海商魏之琰的身份与形象[J]. 叶少飞. 海洋史研究, 2021(02)
  • [2]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现状与反思——以《木兰花》词调为例[J]. 刘瑶,于广杰. 保定学院学报, 2021(01)
  • [3]《风雅十二诗谱》校勘与译谱[D]. 汪亚.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魏之琰生平及相关史事考[J]. 薛彦乔,陈颖艳. 文博学刊, 2019(04)
  • [5]传播学视域下我国古代曲谱的传播研究[J]. 于峰. 出版广角, 2019(17)
  • [6]林谦三《明乐八调研究》之研究(一)——试探国风周南《关雎》曲在日本的传承[J]. 郑荣达. 中国音乐, 2018(05)
  • [7]含英咀华 聚沙成塔——从两例古谱译解看“同均三宫”理论的实践意义[J]. 李宏锋. 音乐研究, 2018(02)
  • [8]唐宋词调句拍与词调体式[A]. 田玉琪,刘崇德. 201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
  • [9]钱仁康先生的中国音乐研究——兼谈钱先生的学品与人品[J]. 赵维平.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5(01)
  • [10]三十年来的中日音乐比较研究[J]. 刘富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3(03)

标签:;  ;  ;  

《魏氏乐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