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的现场诊断与控制

猪繁殖障碍的现场诊断与控制

一、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现场诊断及防制(论文文献综述)

关淼[1](2021)在《辽宁地区PRRSV分型、分布及其区域化精准防制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临床主要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困难,可以造成感染仔猪的死亡,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60%以上,保育仔猪达10%~30%不等。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HP-PRRS)感染可以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70%以上,成年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达到30%以上。猪群中经典株和高致病株均有流行,在日常免疫和感染后确诊时,都需要加以明确和区分。针对PRRS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临床主要施行免疫接种对该病进行预防,严格的执行免疫接种防控措施是防控该病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和流行,由其引发的PRRS疫情不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食品安全。我国各地区PRRSV优势血清型存在差异,通过使用问卷调查、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血清学方法,对辽宁地区PRRS的发生和流行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辽宁各地区PRRSV优势血清型和PRRS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因此针对地方优势毒株和流行趋势有针对性的建立区域性精准分型方法和防制策略势在必行。通过结合本研究建立的分型方法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全省猪群PRRSV病原感染及免疫抗体情况进行研究。推荐并施行精准防制策略,最后对免疫效果进行评估。为今后辽宁地区PRRS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指导猪场临床生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PRRSV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本研究根据PRRSV基因组NSP2编码区缺失基因的两端设计2条特异性引物,成功的建立了可以鉴别检测PRRSV经典株与高致病株的RT-PCR方法,并对其引物浓度、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发现,该反应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8℃,体系中最佳引物浓度为0.4μmol/L。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与CSFV、PRV、PCV2和PEDV等常见感染猪的病毒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通过敏感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在10-3稀释度扩增出经典株目的条带,在10-4稀释度扩增出高致病性株目的条带,具有良好的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检测结果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本研究建立的分型检测方法对HP-PRRSV具有更高的检出率,经典株检出率与国标检测结果一致。本方法适合兽医实验室和养殖场对PRRSV进行鉴别筛查,指导辽宁地区PRRSV精准防控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为PRRSV的快速检测及预警提供了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依据。(2)PRRS发病情况和病原体核酸检测及分析1)猪群PRRS临诊发病情况及分析通过对2014年~2015年辽宁省内14个地市596家不同规模化的养猪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猪群PRRS临诊发病率为7.05%;随着养猪场养殖规模的增加,PRRS发病率呈下降的趋势;2014年和2015年的PRRS临诊发病情况较为平稳;2015年辽南地区PRRS临诊发病率最低为5.06%,2014年辽北地区最高为8.96%。PRRS临诊发病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辽宁地区处于一个比较普遍流行的状况,因此做好PRRSV免疫防制是必不可少的。2)病原检测及分析2014年~2018年5年间辽宁省假定健康猪群HP-PRRSV病原核酸平均阳性率为5.96%,其中2015年HP-PRRSV平均阳性率最高(14.70%),2017年最低(0.97%);四个季度HP-PRRSV平均阳性率第一季度最高(8.93%),第三季度最低(8.40%);辽北地区平均阳性率最高(7.54%),辽南地区最低(4.26%)。2017年至2018年较2014年至2016年,辽宁省HP-PRRSV病原检出率下降。使用PRRSV分型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疑似感染病例高致病株检出数量高于经典株,至2018年经典株检出数量高于高致病株,在辽宁省范围内高致病株为主要流行株,同时伴有经典株的流行,近年来高致病株流行趋势下降,经典株感染病例相应增多。在制定免疫政策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弱毒疫苗免疫。对猪群进行主要传染性疫病病原核酸检测结果表明,PRRSV和PCV2混合感染率最高(43.72%),与PRV的混合感染率最低(0.64%)。3)PRRSV及其他主要病毒性疫病分子演化分析本研究测定的基因序列均为HP-PRRSV株。ORF5基因间同源性为91.5%~99.0%,NSP2基因间同源性为92.9%~99.5%。与VR-2332相比,ORF5氨基酸序列的第39位均由L39突变为I39,与高致病性毒株JXA1、HUN4、TJM相同;和VR-2332相比,第13位均由Q突变为R,LNeast2015第151位由R突变为K;同时在第137位均为S,表明本研究鉴定的毒株均为野毒株。进化树分析表明辽宁省PRRSV毒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基因变异,并且与疫苗毒有很近的亲缘关系。这些疫苗株相关分离株的出现可能与减毒修饰的活PRRS疫苗的广泛使用有关,结合氨基酸序列分析,提示为野毒株和疫苗株的基因重组毒株。对CSFV、PRV和PCV2目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病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并且发现部分强致病性毒株,辽宁地区部分病原与其他地区病原亲缘关系较近,存在较大的传入风险。(3)PRRSV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及分析2014年~2018年5年间辽宁省猪群PRRSV抗体平均阳性率为91.33%,其中2015年最高(94.26%),2017年最低(87.76%);四个季度抗体平均阳性率第四季度最高(93.31%),第一季度最低(89.99%);辽东地区抗体平均阳性率最高(93.82%),辽南地区抗体平均阳性率最低(89.24%)。PRRSV抗体阳性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能够对群体提供免疫保护。不同生长时期猪血清样品PRRSV抗体总阳性率为94.39%,其中断奶仔猪最低(81.67%),后备母猪、经产母猪和种公猪最高(100%);病原总体阳性率为6.52%,其中种公猪最低(0%),育肥猪最高(16.67%);不同品系猪群血清样品中大白猪群PRRSV抗体阳性率最高(96%),二元杂交阳性率最低(78%)。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品系PRRSV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着,并且都可以达到70%以上。对弱毒苗免疫后仔猪进行抗体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后第1至4周仔猪体内抗体水平较低,免疫后5周开始上升,8~9周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可以持续到免疫后16周。免疫高致病株PRRSV弱毒苗的仔猪比免疫经典株PRRSV弱毒苗的早一周到达抗体阳性率峰值,但是二者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因此建议在25~35日龄对仔猪进行首免,4个月后二免。(4)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实施效果及分析结合本研究建立的PRRSV分型检测方法和免疫程序,推荐精准免疫防制策略,在猪场实施以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辽宁地区PRRSV防控计划和猪场免疫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试验猪场在实施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后,免疫抗体阻断率明显升高,水平趋于一致,大部分达到了0.8以上。PRRSV病原核酸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后病原检出率明显降低。比对免疫前后母猪和哺乳仔猪的生产指标可以看出,免疫后母猪的流产发生率、木乃伊胎以及总死亡率明显降低,保胎率和仔猪成活率升高。按照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的猪群产生的抗体离散度更低,个体之间抗体水平差异性较小,具有更好的整体保护力。对辽宁地区抽样猪场进行调查及检测结果表明,2016年猪群免疫均为PRRSV高致病株疫苗,2017年、2018年PRRSV高致病株疫苗使用率降低,经典株疫苗使用率增加;在辽西、辽北部分市推广使用精准免疫措施后,辽西和辽北地区PRRS发生率下降;2018年相较2017年,各地区PRRSV高致病株检出数量均减少,辽西地区和辽北地区的经典株检出数量减少;2018年相较2017年,辽西地区和辽北地区抗体阳性率上升。2018年精准免疫防制措施推广场与未推广场相比,具有更低的病原阳性率和平均发病率,具有更高的抗体阳性率。猪场在制定并施行免疫防制策略的时候,应根据本猪场、周边环境、整个县市的PRRSV流行趋势,选择适合本猪场的弱毒苗和免疫程序。PRRSV阴性场如果周边场、县没有HP-PRRSV的流行应该尽量选择经典株弱毒苗进行免疫;PRRSV阳性场,应先确定本猪场发生的是哪种PRRSV血清型感染,再选择弱毒苗进行紧急的全群免疫。

陆民[2](2019)在《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生猪养殖是克拉玛依市的优势畜牧产业,随着克拉玛依市畜牧业的发展,当地生猪的存栏量逐年上升,猪的传染病也越来越多,给当地的养猪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为掌握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针对性地开展了病原学调查、抗体检测与分析,以期为该地区有效控制三种疫病疫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次试验对2017年、2018年克拉玛依市各辖区生猪三大疫病通过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进行病原学调查与比较分析;对克拉玛依市2015年秋季—2018年春季期间生猪三种疫病的免疫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传统防疫服务模式与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的防控成效,在此基础上为克拉玛依市今后有效防控生猪三大疫病提供了合理建议。结果:(1)通过荧光定量RT-PCR方法调查2017年、2018年两年的三种疫病的流行情况,结果显示大三疫病的阳性率均为0.00%,得知克拉玛依市辖区近两年未出现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疫情。(2)不同养殖模式下,规模化养殖的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平均抗体合格率分别为92.41%、97.01%、91.72%,明显高于散养模式下71.68%、81.38%、82.94%的合格率。经差异分析可知,散养模式下各区的三大疫病抗体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规模场之间差异不显着。(3)不同区域下,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三种疫病抗体水平相对最高,合格率分别为95.35%、88.50%、99.53%,其次较高的是白碱滩区,三种疫病抗体水合格率分别为91.36%、89.30%和98.10%,主要原因是白碱滩区和农业开发区实行了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了防疫质量和效率。(4)不同年份下,口蹄疫的抗体合格率从2015年的75.96%到2018年的94.56%,呈逐年上升趋势;猪瘟和猪蓝耳抗体合格率呈现先低后高再到低的趋势变化,主要是因为口蹄疫一直作为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而2017年国家对猪瘟和猪蓝耳不再执行强制免疫的政策。(5)通过对比两种防疫服务模式结果表明在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中,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大概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均达到99%以上,比传统防疫模式提高近10个百分点;随机抽样三种疫病的免疫抗体合格率,均比传统防疫模式的抗体合格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疫苗浪费率比传统防疫模式下降近5个百分点;强制免疫动物应激死亡率比传统防疫模式下降低近3倍。结论:(1)通过抗原检测,证实克拉玛依市辖区近两年未出现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疫情;(2)不同养殖模式下,规模场的三种疫病抗体合格率高于散养模式;(3)不同区域下,白碱滩区和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三种疫病抗体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区;(4)不同年份下,猪瘟和猪蓝耳抗体水平呈现先低后高再到低的曲线变化,而口蹄疫的抗体水平呈逐年升高趋势;(5)比较两种防疫服务模式,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显着优于统防疫模式。

马博[3](2016)在《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orcine circovirus-2,PCV-2)、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5种病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基因组的解析,基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以及分子免疫机制的探讨和新型疫苗的研制等方面。本研究利用兽医临床病理学、PCR技术、血清学方法对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相关病毒及免疫水平,如PRRSV、PCV-2、CSFV、PRV、PPV进行检测,以期了解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病原情况、流行特点及免疫现状,为该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流行病学提供数据基础,同时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1、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调查及ELISA抗体水平检测调查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养猪场2015年的淘汰率及死亡率,对猪群生活环境进行观察,详细查看猪场记录,并对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免疫抗体进行ELISA检测,分析数据。结果发现该猪场配套设施到位,但卫生、防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方面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猪群发病及死亡现象;其中秋季淘汰率最高为0.76%,春季死亡率最高为6.35%,经产母猪淘汰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89%和0.34%,仔猪与保育猪的死亡率分别为15.53%和7.92%;对914份猪血清样品做ELISA抗体水平检测,其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抗体合格率为75.60%,猪圆环病毒病抗体合格率为90.15%,猪瘟抗体合格率为85.45%,猪伪狂犬病抗体合格率达到80.53%;选取86份后备母猪血清样品做猪细小病毒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发现抗体合格率仅为22.09%。通过现场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影响猪死亡的原因有猪场环境和管理等因素,不同季节、年龄和性别不同的猪对于疾病感染的情况也有差别。2、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临床病理学观察在对石河子地区某猪场患病猪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对患病猪解剖观察其内部病变情况。猪群无大范围死亡,在寒冷换季的春季仔猪、保育猪及经产母猪病死较多。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病理剖检观察可见明显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特征,结合病史调查推测该猪场繁殖障碍的发生与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有关。该试验为研究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检测提供病理症状参考数据。3、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PCR/RT-PCR检测为了解该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状况,试验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5种繁殖障碍类疾病,于2015年对该猪场患病猪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采集患病猪的血液及内脏器官,提取基因DNA、RNA。参照Gen Bank中发表的PRRSV、PCV-2、CSFV、PRV、PPV的保守基因核苷酸序列,参考相关文献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18份病料进行PCR、RT-PCR扩增检测,样品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患病率为11.11%,猪圆环病毒病患病率为77.78%,猪瘟患病率为5.56%,猪伪狂犬病患病率为22.22%,猪细小病毒病患病率为27.78%。猪圆环病毒感染最严重,猪瘟病毒感染较少,样品中的混合感染现象较普遍。本试验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了解了该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的发生情况,为该猪场繁殖障碍类疾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玉慧[4](2016)在《2013~2016年河南省主要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认为河南是养猪大省,近年来养猪业在该地区发展迅速,随着种猪的大量引入,商品猪交易日渐频繁,跨省流通日益增多,疫病也不断发生,病情日趋复杂。繁殖障碍性疫病是指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儿及不孕不育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主要有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等,这几种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一种或几种病的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疫病防控仍是养猪业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防控已成为当前猪场疫病的主要问题。为了解河南省这些疫病的流行情况,20132016年课题组深入到河南省18个市辖区的118个规模化猪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分析。主要对猪瘟(CSF)、猪伪狂犬病(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圆环病毒病(PCVDA)四种引起繁殖障碍的病毒性疫病的免疫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技术进行了血清学检,ELISA检测结果发现猪群中CSFV、PRRSV、PRV g B、PRV g E、PCV2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80.25%、84.52%、85.56%、16.21%和75.49%。在各区域比较中,河南省豫中、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地区的CSFV、PRRSV、PRVg B、PRVg E、PCV2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是:69.00%、81.92%、84.87%、5.17%和67.90%;73.22%、79.83%、95.04%、18.35%和70.08%;89.98%、94.94%、88.04%、9.05%和80.93%;85.03%、91.00%、84.02%、21.02%和76.75%;75.02%、80.04%、81.98%、17.26%和74.58%。在各季节比较中,CSFV、PRRSV、PRV g B血清抗体阳性率基本上在80%左右,上下波动较小;PRV g E血清抗阳性体在一年四季中均能检出。在各生长阶段猪CSFV、PRRSV、PRV g B、PRV g E、PCV2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中,保育阶段和育肥阶段的猪血清抗体水平较其它阶段猪血清抗体水平低。病原学调查的方法是通过PCR或RT-PCR方法对2013年12月到2015年11月份采集的146份临床疑似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病料进行CSFV、PRV、PRRSV、PCV2四种病原的检测,97份病料检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病毒,四种病毒在146份病料的检出率分别是24.66%、40.41%、20.55%、28.08%。RT-PCR或PCR结果表明四种病原感染严重,尤其是混合感染较为严重,混合感染数量占阳性样品数的62%,严重者甚至出现了四种病毒同时发生的现象。这为河南省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防控措施的安排和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综上所述,检测结果初步显示了这些疫病在河南省猪群的免疫保护情况、发病流行情况和规律,有助于了解全省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免疫和感染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河南省猪的主要繁殖障碍性疫病提供科学依据。

顾小雪[5](2015)在《我国原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四种垂直传播性疫病的监测与分析》文中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 disease,PCVD)、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我国规模猪场、种猪场主要的4种垂直传播性疫病,临床上主要引起种猪繁殖障碍、仔猪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免疫抑制,从而引发其他疫病继发感染,最终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于2012年颁布并实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开始在种猪场对PRRS、CSF、PR实施垂直净化措施。而了解感染种猪的比例是开展上述净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本研究在2011-2013年间利用PCR、荧光PCR、基因序列测定和ELISA方法对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98个原种猪场进行PRRSV、CSFV、PCV2病原监测和PRV野毒抗体监测,旨在探明这4种疫病在我国原种猪群中的流行趋势。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的PCV2检出率最高,场阳性率达89.04%-93.15%,个体阳性率达22.57%-26.67%,但感染趋势总体保持平稳;同时发现,PCV2在扁桃体中的检出率显着高于血清(个体阳性率:20.75%vs2.31%,OR=1 1.09,95%Cl=7.62-16.13,p<0.001)。PRRSV检出率次之,场阳性率达24.32%-28.28%,个体阳性率达0.96%-1.76%,感染趋势总体上也保持平稳;PRRSV在扁桃体中的检出率亦略高于血清。CSFV检出率最低,2011-2012年,均未检出CSFV,2013年,在3.23%的猪场中检出CSFV,个体阳性率为0.09%。PRV野毒抗体检出率较高,2011年至2012年,野毒抗体阳性猪场和阳性猪的比例均显着升高(场阳性率由36.71%升至64.56%,个体阳性率由12.78%升至16.6%),2012-2013年,野毒抗体阳性猪的比例继续升高(个体阳性率升至23.51%),但阳性猪场的比例降低(场阳性率降至39.24%)。原种猪群中的PRRSV、PCV2、PRV感染分布如此广泛,可能会增加原种猪场向扩繁场和商品猪场传播疫病的风险。另外,我国原种猪场上述4种疫病的混合感染现象也比较严重,其中PCV2和PRV、PRRSV和PCV2的混合感染最为普遍,提示我国原种猪场在引种、饲养管理等疫病防控方面尚存在一些疏漏,应进一步加强其审批和管理,推动其淘汰净化阳性猪群。通过荧光PCR和全基因序列测定,进一步对PRRSV和PCV2感染毒株的基因亚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原种猪场中同时存在PRRSV美洲型和欧洲型,美洲型中又存在美洲型经典株和美洲型变异株。在2013年,还发现了与NADC30株(2008年于美国分离,属NA3型)同源性很高的新毒株。2011年,美洲型变异株检出率最高(占0.89%),之后缓慢下降至0.5%;美洲型经典株检出率次之(占0.5%),之后缓慢上升至1.1 5%;欧洲型检出率最低(占0.26%),之后持续下降,至2013年检出率仅为0.03%。2013年,美洲型经典株取代美洲型变异株,成为优势流行基因亚型。PCV2分离株的研究结果显示,原种猪场中同时存在2a(2D、2E、2F)、2b(1A、1B、1C)、重组群等多种PCV2基因亚型,其中2b-1C亚型检出率最高(占54.35%-62.5%),是优势流行基因亚型。其次是2a-2F(占18.75%-23.91%)。以上结果表明,PRRSV和PCV2均存在2种基因型或基因亚型共感染的情况。多种基因型毒株共感染,可能会导致重组病毒的出现,因此,建议原种猪场应对引进种猪加强病原感染的监测,防止引入外源病毒,同时,应对共感染猪群加强监测,及时发现新型毒株。此外,本研究还对原种猪场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查问卷,对种公猪与种母猪、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地方猪种与引进猪种中PRRSV、PCV2、PRV的检出率进行了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发现,PRRSV和PCV2感染时,种公猪的检出率大于种母猪,后备母猪的检出率大于经产母猪,地方猪种的检出率大于引进猪种,根据这一结果,推测种公猪、后备母猪、地方猪种可能是PRRSV和PCV2感染的风险因素。应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后,推测种母猪、经产母猪、引进猪种可能是PRV感染的风险因素。建议应根据不同疫病的流行特征对风险较大的猪群进行重点监测。综上所述,本研究摸清了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PRRSV、CSFV、PCV2、PRV在群间、空间、时间的分布趋势,为种猪场实施垂直净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薇[6](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刚华,陈创夫[7](2013)在《新疆库车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养猪业的发展,为了调查和了解影响库车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本文对库车县5个不同区域的37户猪场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断奶仔猪、育肥猪、母猪、公猪采血清,共采血清394份,进行了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细小性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弓形体病、猪圆环病毒病、猪布鲁氏病血清学检测。实验结果猪瘟抗体合格率68.02%;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体合格率74.4%;猪细小病毒病阳性率27.4%;猪伪狂犬病阳性率13.7%;猪圆环病毒病阳性率83.5%;猪弓形体病阳性率61.4%;猪布鲁氏病阳性率0%。

李滋睿[8](2010)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大国,肉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畜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我国肉类出口量仅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动物疫病是影响着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动物疫病管理模式,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OIE认可为无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实惠。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提出我国要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因此,从我国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入手,研究动物疫病区划,对于确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指导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动物疫病区划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物疫病区划的方法体系。重点探讨了动物重大疫病区域划分和各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发展战略。首先,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动物疫病流行特点、防疫体系建设情况和防疫技术措施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动物疫情还不断发生,重大动物疫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地区防疫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其次,较系统地研究了动物疫病区划的目标、原则、分类体系、区划方法及区划程序。动物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呈现区域性特点,遵循自然分离规律。通过计算动物疫病流行指数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了区划。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区域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洁净区、散发区、中度流行区、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分析了各个区的地理分布和疫病流行特点。第三,研究提出了不同流行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策略。洁净区是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和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首选区域,要严格采取扑杀措施防控和净化重大动物疫病;散发区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是建立动物重大疫病隔离带,保证周边的动物疫情不传播到本区域内。同时,通过免疫等技术手段使散发区逐步转化为洁净区;中度流行区要适度发展畜牧业,严禁动物和畜禽产品外调和出口,控制疫病的发展和扩散;动物疫病较重区和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界地区,国外疫病影响、经济落后、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大都市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地区的防疫工作要依靠国家来完成。第四,研究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和猪蓝耳病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区域分布,总结了国外防制经验和消灭净化方法,提出了我国消灭这五种动物疫病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发展战略。主要战略措施是调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域,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建设“生物安全小区”;转变无疫区畜禽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畜禽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程度;强无疫区动物疫病的监测能力,摸清疫病流行情况;建立和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工作;积极推进我国无疫区的国际认证和认可工作。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有尽快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家兽医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

卫金良[9](2009)在《规模化猪场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鉴别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感染病原和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剖检病变等方面总结了对猪繁殖障碍性疫病进行鉴别诊断的方法,以期为正确诊断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张晓根[10](2008)在《河南省目前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是养猪大省,规模化、集约化猪场较多,同时一些散养户或者小规模的养猪场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饲养管理、技术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发病严重,尤其是最近两年在全国流行的"无名高热病"也在河南一些养殖场发生,导致一些猪场全群覆没,损失惨重,有些猪场不得不倒闭关门,这些疾病的发生严

二、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现场诊断及防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现场诊断及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地区PRRSV分型、分布及其区域化精准防制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进展
        1.1.1 PRRS国内外流行历史及现状
        1.1.2 病原学特性
        1.1.3 流行病学特征
        1.1.4 PRRS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1.5 PRRSV免疫学研究进展
        1.1.6 PRRS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1.7 PRRS的综合防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病毒样品
        2.1.2 疫苗
        2.1.3 主要生物制剂和化学试剂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来源、采集及前处理
        2.2.2 PRRSV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2.2.3 猪群PRRS临诊发病情况调查
        2.2.4 猪主要组织器官中病原核酸检测
        2.2.5 目的基因序列扩增与分析
        2.2.6 PRRSV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
        2.2.7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估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PRRSV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RT-PCR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
        3.1.2 特异性试验
        3.1.3 敏感性试验
        3.1.4 重复性试验
        3.1.5 PRRSV分型检测方法与其他检测方法相符率的比较
    3.2 猪群PRRS临诊发病情况
    3.3 猪群病原核酸检测
        3.3.1 假定健康猪群HP-PRRSV核酸检测
        3.3.2 疑似感染PRRSV分型检测
        3.3.3 PRRSV与 CSFV、PRV和 PCV2混合感染情况
    3.4 PRRSV及其他主要病毒性疫病部分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
        3.4.1 PRRSV ORF5和NSP2基因的扩增
        3.4.2 PRRSV目的基因序列分析
        3.4.3 CSFV、PRV主要致病基因和PCV2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3.5 PRRSV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
        3.5.1 猪场PRRSV抗体检测
        3.5.2 PRRSV抗体动态检测
    3.6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估
        3.6.1 免疫程序
        3.6.2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实施猪场一
        3.6.3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实施猪场二
        3.6.4 各场抗体水平比较
        3.6.5 辽宁地区 PRRS 精准免疫防制措施实施前后效果评估
4 讨论
    4.1 PRRSV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4.2 PRRS发病情况和病原体核酸检测及分析
        4.2.1 部分猪场PRRS临诊发病情况及分析
        4.2.2 猪群病原检测及分析
        4.2.3 PRRSV及其他主要病毒性疫病分子演化分析
    4.3 PRRSV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及分析
    4.4 PRRS精准免疫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分析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猪口蹄疫的研究概述
        1.1 病原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症状
        1.4 临床诊断
        1.5 免疫程序
        1.6 综合防制
        1.7 口蹄疫疫苗的国内外研究
    2 猪瘟的研究概述
        2.1 病原
        2.2 流行病学
        2.3 临床症状
        2.4 诊断
        2.5 免疫程序
        2.6 综合防治
        2.7 猪瘟疫苗研究进展
    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概述
        3.1 病原
        3.2 流行病学
        3.3 临床症状
        3.4 病理变化
        3.5 诊断
        3.6 免疫程序
        3.7 综合防治
        3.8 猪蓝耳病疫苗研究进展
    4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防控现状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地点
        2.2 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调查内容
        3 结果与分析
        3.1 克拉玛依市生猪养殖现状
        3.2 克拉玛依市生猪饲养管理现状
        3.3 克拉玛依市防疫体系建设现状
        3.4 克拉玛依市生猪疫苗使用情况及免疫方法
        3.4.1 疫苗使用情况
        3.4.2 免疫方法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二 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分组及数据处理
        2.2.2 口蹄疫病毒通用型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2.2.3 猪瘟病毒通用型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2.2.4 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直接扩增荧光定量RT-PCR抗原检测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7 年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结果
        3.2 2018 年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病原学调查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三 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分组与数据处理
        2.2.2 口蹄疫液相阻断ELISA试验
        2.2.3 猪瘟抗体ELISA试验
        2.2.4 猪蓝耳抗体ELISA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养殖模式下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1.1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1.2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1.3 不同养殖模式下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2 不同区域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2.1 不同区域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2.2 不同区域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2.3 不同区域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3 不同年份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3.1 不同年份猪口蹄疫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3.2 不同年份猪瘟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3.3.3 不同年份猪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检测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试验四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控效果的对比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分组与数据处理
        2.2.2 免疫抗体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克拉玛依市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现状
        3.2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控效果对比的案例分析
        3.2.1 克拉玛依市雪瑞防疫合作社成立背景
        3.2.2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费用对比
        3.2.3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工作内容对比
        3.2.4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免疫抗体水平检测
        3.2.5 两种防疫服务模式防疫效果对比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猪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概述
        1.1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病原性因素
        1.1.1 传染病性因素
        1.1.2 寄生虫性因素
        1.2 猪繁殖障碍类疾病非病原性因素
        1.2.1 中毒性因素
        1.2.2 普通病性因素
        1.2.3 免疫性因素
        1.2.4 生理性因素
        1.2.5 营养性因素
        1.2.6 技术性因素
        1.2.7 环境性因素
    2 猪五种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研究概况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2.2 猪圆环病毒
        2.3 猪瘟病毒
        2.4 猪伪狂犬病病毒
        2.5 猪细小病毒
    3 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3.1 早期正确诊断
        3.2 加强检疫监管
        3.3 除病源,严消毒
        3.4 加强饲养管理
        3.5 科学免疫程序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调查及ELISA抗体水平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时间和地点
        1.1.2 猪群结构及记录
        1.1.3 血清样品
        1.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方法
        1.2.1 现场调查
        1.2.2 数据采集
        1.2.3 数据分析
        1.2.4 ELISA抗体检测
        2 结果
        2.1 猪场管理
        2.2 猪群数据统计
        2.3 ELISA检测结果
        3 讨论
    试验二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临床病理学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仪器
        1.2 方法
        1.2.1 病史调查
        1.2.2 临床观察
        1.2.3 剖检观察
        2 结果
        2.1 病史调查
        2.2 临床观察
        2.3 剖检观察
        3.讨论
    试验三 石河子地区某猪场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PCR/RT-PCR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组织样品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引物设计
        1.2.2 DNA提取
        1.2.3 组织RNA的提取
        1.2.4 反转录
        1.2.5 常规PCR扩增
        1.2.6 套式RT-PCR扩增
        2 结果
        2.1 常规PCR扩增结果
        2.2 RT-PCR扩增结果
        2.3 阳性率统计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2013~2016年河南省主要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文献综述
    1 猪瘟
        1.1 猪瘟的流行病学
        1.2 猪瘟的临床症状
        1.3 猪瘟疫苗及猪瘟的防控
        1.4 猪瘟的控制在中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2.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
        2.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临床症状
        2.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及防控措施
    3 猪伪狂犬病
        3.1 猪伪狂犬病的流行病学
        3.2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3.3 猪伪狂犬病疫苗及防控措施
    4 猪圆环病毒2型病
        4.1 猪圆环病毒2型病的流行病学
        4.2 猪圆环病毒2型病的临床症状
        4.3 猪圆环病毒2型病疫苗及防控措施
引言
    试验一 2013~2016 年河南省四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血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不同地区四种繁殖疫病的检测结果
        2.2 河南省不同季节猪群中四种重要繁殖疫病的阳性率
        2.3 河南省不同生长阶段猪群四种重要繁殖疫病的阳性率
        3 讨论
    试验二 2013~2015 年河南省四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分子病原学调查
        1 实验材料
        1.1 组织病料来源
        1.2 检测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引物设计
        2 方法
        2.1 样品核酸的提取(DNA/RNA)
        2.2 RT-PCR或PCR反应条件
        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规模化猪场猪不同阶段四种繁殖疫病的检测结果
        3.2 河南省猪群中各地区四种繁殖障碍性疫病的检测结果
        3.3 河南省猪群中四种繁殖障碍性疫病感染情况检测结果
        3.4 猪繁殖障碍疫病混合感染的PCR或RT-PCR产物琼脂糖电泳部分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ABSTRACT

(5)我国原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四种垂直传播性疫病的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引言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1.1.1 病原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1.1.2 流行病学
    1.1.3 实验室诊断技术
    1.1.4 疫苗免疫
1.2 猪瘟
    1.2.1 病原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1.2.2 流行病学
    1.2.3 实验室诊断技术
    1.2.4 疫苗免疫
    1.2.5 猪瘟的净化
1.3 猪圆环病毒病
    1.3.1 病原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1.3.2 流行病学
    1.3.3 实验室诊断技术
    1.3.4 疫苗免疫
1.4 猪伪狂犬病
    1.4.1 病原特性和基因组结构
    1.4.2 流行病学
    1.4.3 实验室诊断技术
    1.4.4 疫苗免疫
    1.4.5 猪伪狂犬病的净化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PRRSV的监测与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
    2.2.1 样品
    2.2.2 主要试剂、菌株、载体
    2.2.3 主要溶液配制
    2.2.4 主要仪器
2.3 方法
    2.3.1 猪场调查和样品采集
    2.3.2 核酸提取
    2.3.3 PRRSV RT-PCR扩增
    2.3.4 PRRSV扩增序列测定
    2.3.5 PRRSV基因型鉴别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
    2.4.1 PRRSV在原种猪群中的分布
    2.4.2 PRRSV在原种猪群中的空间分布
    2.4.3 检测靶器宫对PRRSV检测结果的影响
    2.4.4 PRRSV在原种猪群中的时间分布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CSFV的监测与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样品
    3.2.2 主要试剂、菌株、载体
    3.2.3 主要溶液配制
    3.2.4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猪场调查和样品采集
    3.3.2 核酸提取
    3.3.3 CSFV RT PCR和荧光RT-PCR扩增
    3.3.4 CSFV扩增序列测定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
    3.4.1 CSFV在原种猪群中的分布
    3.4.2 CSFV在原种猪群中的空间分布
    3.4.3 CSFV在原种猪群中的时间分布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PCV2的监测与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
    4.2.1 样品
    4.2.2 主要试剂、菌株、载体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2.4 主要仪器
4.3 方法
    4.3.1 猪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4.3.2 核酸提取
    4.3.3 PCV2 PCR扩增
    4.3.4 PCV2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基因亚型鉴定
    4.3.5 数据分析
4.4 结果
    4.4.1 PCV2在原种猪群中的分布
    4.4.2 PCV2在原种猪群中的空间分布
    4.4.3 检测靶器官对PCV2检测结果的影响
    4.4.4 PCV2在原种猪群中的时间分布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原种猪场PRV的监测与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
    5.2.1 样品
    5.2.2 主要试剂盒
    5.2.3 主要溶液配制
    5.2.4 主要仪器
5.3 方法
    5.3.1 猪场调查和样品选择
    5.3.2 PRV gE血清抗体(野毒抗体)检测
    5.3.3 数据分析
5.4 结果
    5.4.1 PRV在原种猪群中的分布
    5.4.2 PRV在原种猪群中的空间分布
    5.4.3 PRV在原种猪群中的时间分布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原种猪场PRRSV、CSFV、PCV2、PRV混合感染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
6.3 方法
6.4 结果
    6.4.1 PRRSV、CSFV、PCV2、PRV混合感染情况
    6.4.2 单一病种感染情况
    6.4.3 两种疫病混合感染情况
    6.4.4 三种疫病混合感染情况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致谢 个人简介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新疆库车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流行病学调查
    1.2血清样品的采集
    1.3试剂及仪器设备
    1.4方法
2结果
    2.1流行病学调查
    2.2血清学检查结果
    2.3疫情检测结果
3讨论与分析
4小结

(8)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区域管理理论发展
1.2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1.2.1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
    1.2.2 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
1.3 国内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1.3.1 国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1.3.2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实践
    1.3.3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现状分析
2.1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2.1.1 我国动物疫病分类
    2.1.2 我国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2.1.3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原因分析
2.2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2.2.1 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建设情况
    2.2.2 国家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2.3 我国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2.3.1 动物防疫的基本内容
    2.3.2 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2.4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体系研究
3.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和原则
    3.1.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
    3.1.2 动物疫病分区的原则
3.2 动物疫病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
    3.2.1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
    3.2.2 动物疫病区划指标体系
    3.2.3 动物疫病流行指数
    3.2.4 动物疫病区划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
4.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指标的确定
4.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
4.3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区域特征分析
    4.3.1 动物疫病洁净区
    4.3.2 动物疫病散发区
    4.3.3 动物疫病中度流行区
    4.3.4 动物疫病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
4.4 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主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划
5.1 口蹄疫防控区划
    5.1.1 口蹄疫概况
    5.1.2 国外口蹄疫流行及防制情况
    5.1.3 我国口蹄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1.4 我国口蹄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5.1.5 口蹄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5.2 禽流感防控区划
    5.2.1 疫病基本情况
    5.2.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2.3 国内禽流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2.4 我国禽流感区域化防控措施
    5.2.5 禽流感区域化扑灭计划
5.3 新城疫防控区划
    5.3.1 流行特点
    5.3.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3.3 我国新城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3.4 我国新城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5.3.5 新城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5.4 猪瘟防控区划
    5.4.1 疫病基本情况
    5.4.2 国外流行及防治情况
    5.4.3 我国国猪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4.4 我国猪瘟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5.4.5 猪瘟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5.5 猪蓝耳病防控区划
    5.5.1 疫病基本情况
    5.5.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5.3 我国猪蓝耳病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5.4 我国猪蓝耳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5.5.5 猪蓝耳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
6.1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1.1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
    6.1.2 疫病区域化管理是促进动物性产品国际贸易的必然选择
    6.1.3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
    6.1.4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6.2.1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2 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3 辽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4 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5 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6 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3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政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规模化猪场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从感染病原和临床特征上进行鉴别
2 从流行病学特征上进行鉴别
3 从剖检病变上进行鉴别

四、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现场诊断及防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地区PRRSV分型、分布及其区域化精准防制的应用[D]. 关淼.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克拉玛依市猪口蹄疫、猪瘟和猪蓝耳病的病原学调查及抗体检测分析[D]. 陆民.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3]石河子地区某猪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调查与分析[D]. 马博.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4]2013~2016年河南省主要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流行病学调查[D]. 宋玉慧.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5)
  • [5]我国原种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四种垂直传播性疫病的监测与分析[D]. 顾小雪.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5)
  • [6]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7]新疆库车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血清学调查与分析[J]. 宋刚华,陈创夫. 当代畜牧, 2013(23)
  • [8]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D]. 李滋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9]规模化猪场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鉴别诊断[J]. 卫金良.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3)
  • [10]河南省目前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A]. 张晓根.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标签:;  ;  ;  ;  ;  

猪繁殖障碍的现场诊断与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