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评价

血脂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评价

一、血脂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左迪迪[1](2021)在《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目前最常用的判断体重是否正常的方法,BMI超标意味着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的风险增加。但有一部分BMI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群同样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HBP)、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代谢紊乱。这种体重正常的个体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聚集的现象,称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weight,MONW)。这部分人群因为体重正常,所以其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的风险容易被忽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目的:1.了解长春市正常体重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代谢紊乱(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明确MONW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MONW人群身体成分,了解脂肪分布与代谢紊乱的相关性。2.观察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病率,评价不同指标预测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价值,建立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预测模型;建立MONW新的诊断标准。3.评价不同人体测量学指标对MONW的诊断和预测价值,找到可以反映和预测MONW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方法:1.第一部分是横断面研究,以长春市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第一节采集基本信息和人体测量学指标,进行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计算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明确MONW的患病率和基本特点,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到可能的危险因素。第二节使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身体成分分析,了解MONW人群在全身及各部位脂肪分布特点,使用偏相关分析将性别、年龄和BMI设为控制变量,分析不同部位脂肪分布与代谢紊乱的相关性。2.第二部分是队列研究,以长春市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先以非T2DM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发T2DM作为结局指标,对人体测量学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明确可以影响结局的指标,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和计算约登指数明确各指标的最佳切点值,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软件构建T2DM的预测模型并转化为列线图;绘制模型的ROC和校准曲线,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使用Bootstrap重采样法(1000次重采样)进行内部验证。再以非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发高甘油三酯血症作为结局指标,使用同样的方法建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和验证。之后通过R软件使用以上两个模型中的预测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可以预测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转换为评分表的形式,通过绘制ROC曲线和计算约登指数明确评分的最佳切点值。该评分系统可作为MONW新的诊断标准。使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ndex,NRI)和AUC比较新旧两个标准对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能力。3.第三部分是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基于上述研究建立的MONW新标准,绘制常见人体测量学指标筛查和预测MONW的ROC,通过AUC找到可以准确反映和预测MONW的指标,并计算指标的最佳切点值。结果:1.第一部分第一节纳入体重正常的研究对象3303人,其中男性931人(28.19%)。在正常体重人群中明确诊断T2DM 726人(21.98%),HBP 1465人(44.35%),高甘油三酯474人(14.35%)。MONW 774人,在正常体重人群中的患病率为23.43%。MONW组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P)、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 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the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显着高于正常体重正常代谢(metabolically healthy normal-weight,MHNW)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于MHWN组(p<0.05)。MONW组T2DM患病率45.99%,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43.67%,HBP患病率70.03%,显着高于MHNW组(分别是14.63%,19.07%和36.50%,p<0.001)。每日午休习惯和目前没有工作是MONW的危险因素(p<0.05)。MONW组冠心病、脑卒中、脂肪肝、肾结石、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骨折、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于MHNW组(p<0.05)。2.第一部分第二节纳入体重正常的研究对象318人,其中男性107人(33.65%)。MONW 115人(36.16%),其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面积、质量、体积和腹部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面积明显高于MHNW组(p<0.05);VAT面积、质量、体积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正相关(p<0.001)。MONW组躯干、Android部位和全身的脂肪质量(fat mass,FM)、脂肪质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脂肪组织百分比(fat mass percent,FM%)均高于MHNW组,而大腿部位的FM、FMI和Gyroid部位的FM%明显低于MHNW组(p<0.05);躯干和Android部位的FM、Android部位的FMI、FM%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正相关,大腿和Gyroid部位的FM、FMI、FM%与代谢紊乱组分数呈负相关(p<0.05)。内脏脂肪与大腿脂肪比(visceral adipose tissue mass to thigh fat mass ratio,VTR)与性别、年龄、BMI、代谢紊乱组分数、FPG、P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糖负荷2小时后胰岛素(2-hour postprandial insulin,2h-INS)、空腹C肽(fasting blood C-peptide,FCP)、Hb A1c、HOMA-IR、LDL-C、HDL-C、TG、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creatinine,Cr)、尿酸有关(p<0.05)。3.第二部分共纳入正常体重1492人,男性397人(26.61%),人均随访时间2.93年。基线时无T2DM 1133人,无高甘油三酯血症1285人。随访时新诊断T2DM 55人(4.85%),T2DM发病率为1.66人/百人年;新诊断高甘油三酯血症141人(10.97%),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病率为3.74人/百人年。基线时SBP、PPG、Hb A1C、HOMA-IR可以显着影响T2DM的发生,最佳切点值分别是140mm Hg、7.15mmol/l、5.95%和2.3。使用上述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T2DM的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绘制校准图和ROC(AUC=0.80),C-index为0.80(95%CI 0.74-0.86),内部验证C-index为0.79,说明该模型具有中等预测能力。基线时FINS、TG、HDL-C和LDL-C可以影响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其最佳切点值分别为6.00μU/ml、1.45 mmol/l、1.21 mmol/l和2.98 mmol/l。使用上述指标及其切点值建立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绘制校准图、ROC(AUC=0.78),C-index为0.78(95%CI 0.74-0.82),内部验证C-index为0.78,说明该模型有中等预测能力。综合以上两个模型,纳入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四方面指标,建立一个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风险的综合模型。转换为评分表形式,最佳切点值为110,即该评分标准以110分为界。高于110分代表未来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较大,可以诊断为代谢异常;低于110分代表未来发生T2DM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较小,可以诊断为代谢正常。这就是MONW新的诊断标准。对比新标准(AUC=0.63,p<0.001,95%CI 0.584-0.680)与旧标准(AUC=0.58,p=0.003,95%CI 0.525-0.636),并计算新标准的NRI为5.00%>0,说明新标准的准确性高于旧标准。4.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有WC、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和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 R),近期研究较多的人体测量学指标有人体肥胖指数(body adiposity index,BAI)、人体肥胖腰围指数(body adiposity index-WC,BAI-WC)、身体形态指数(a body shape index,ABSI)、锥度指数(conicity index,CI)、身体圆润指数(body roundness index,BRI)和TMI(tri-ponderal mass index)。首先基于基线数据,利用上述研究中制定的MONW新标准,绘制以上指标筛选MONW的ROC并计算AUC,发现以上各指标均有诊断价值(p<0.05,AUC>0.5),其中诊断能力最强的是WHt R(AUC=0.674,95%CI 0.647-0.702)、BAI-WC(AUC=0.673,95%CI 0.646-0.701)和BRI(AUC=0.665,95%CI 0.637-0.692),其最佳切点分别是0.48,19.19和4.03。然后基于随访数据,绘制以上指标预测MONW的ROC并计算AUC,发现WHt R、BAI、BAI-WC、BRI、CI和TMI有一定预测能力(p<0.05,AUC>0.5)。其中预测能力最强的是BAI(AUC=0.635,95%CI 0.551-0.719)、BAI-WC(AUC=0.617,95%CI 0.531-0.703)和BRI(AUC=0.614,95%CI 0.527-0.701),其最佳切点值分别是27.49、19.57和4.24。结论:1.长春地区40岁以上正常体重人群中T2DM、HBP、高甘油三酯血症和MONW患病率较高。MONW人群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代谢紊乱指标、T2DM、HBP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MHNW人群。每日午休习惯和目前没有工作是MONW的危险因素。MONW人群的腹部、躯干和Android部位脂肪较多,大腿和Gyroid部位的脂肪较少。VTR与代谢紊乱指标呈正相关。2.使用SBP、PPG、Hb A1C和HOMA-IR及其最佳切点值140mm Hg、7.15mmol/l、5.95%和2.3建立的T2DM预测模型,以及使用FINS、TG、HDL-C和LDL-C及其最佳切点值6.00 u IU/ml、1.45 mmol/l、1.21 mmol/l和2.98 mmol/l建立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都具有中等预测能力。综合以上两个模型,纳入血糖、胰岛素、血压、血脂四方面指标的MONW的评分表,优于目前使用的旧标准。3.诊断MONW能力最强的是WHt R、BAI-WC和BRI,其最佳切点分别是0.48,19.19和4.03;预测MONW能力最强的是BAI、BAI-WC和BRI,其最佳切点值分别是27.49、19.57和4.24。

魏来[2](2021)在《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尽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推广了多年,但是全球每年仍有不少新生儿经母婴传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可通过免疫抑制及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引起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液学并发症的发生,二者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国内外针对抗病毒治疗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较大龄HIV感染儿童,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由于其人群的特殊性、抗病毒治疗复杂、样本难以获得、管理难度大等原因,国内外相关研究鲜见。目的1 了解我国HIV感染婴幼儿一线抗病毒治疗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2 了解HIV暴露新生儿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方法1 HIV感染婴幼儿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1年1月1 日~2018年12月31日间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感染婴幼儿纳入本研究,收集患儿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液学(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指标检测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描述调查对象基线及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影响因素。2 HIV暴露新生儿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云南省、四川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孕产妇报告数较高的县区作为研究现场,将2015年12月~2019年12月间研究现场中母亲在孕期没有得到有效药物干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HIV暴露新生儿纳入本研究,收集调查对象肝功(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血液学(白细胞、血红蛋白)指标检测结果,采用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描述调查对象出生后2、4、6周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 HIV感染婴幼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共259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启动抗病毒治疗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指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 38.46%、25.10%、9.52%、46.94%、43.65%、7.94%和 0.00%,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异常的比例分别为8.10%、4.45%、53.06%、48.03%、14.29%、1.19%、0.00%。HIV感染婴幼儿基线肝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年龄≤1岁、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基线肝功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肝功异常明显改善,使用阿巴卡韦+拉米夫定+(克力芝或奈韦拉平)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病毒载量>1000拷贝/mL、基线年龄别身高Z评分≥-2的患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更容易发生肝功异常。基线甘油三酯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总胆固醇异常明显增加,使用含克力芝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病毒载量≤1000拷贝/mL、基线年龄别身高Z评分<-2的患儿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更容易发生血脂异常。基线血液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中重度免疫抑制、基线年龄别体重Z评分<-2的患儿更容易发生基线血液学异常;抗病毒治疗12个月后血液学异常明显改善。2 HIV暴露新生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共100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HIV暴露新生儿出生2周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白细胞、血小板指标异常的比例分别为0.00%、9.89%、10.00%、14.00%、0.00%、2.02%;出生6周后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59%、10.00%、20.00%、32.00%、0.00%、63.54%。出生6周后甘油三酯和血红蛋白异常的比例较2周明显增加,仅1例新生儿谷丙转氨酶发生≥3级异常,12例新生儿血红蛋白发生≥3级异常,其他实验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趋势与异常比例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1 HIV感染婴幼儿抗病毒治疗前存在一定程度的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液学异常,启动抗病毒治疗后肝功及血液学指标明显改善,考虑与抗病毒药物使用后病毒抑制有关;启动治疗后血脂异常未改善,考虑主要受药物影响。建议启动抗病毒治疗后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尤其是启动抗病毒治疗前生长发育状况不好及使用以克力芝为主的方案的患儿,及时发现血脂异常。2 HIV暴露新生儿出生后预防性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2周时肝功异常率在0~10%,血脂异常率在10~14%,血液学异常率在0~2%。出生6周后仅谷丙转氨酶和血红蛋白异常率较2周明显增加,不除外受药物影响。建议HIV暴露新生儿服用三联抗病毒药物后密切关注血脂及血红蛋白水平。

夏章[3](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张惠雯[4](2021)在《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升高是冠心病(coronaryarterydisease,CA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LDL颗粒的异质性差异,在CAD进展中的作用不尽相同,近年来有关LDL亚组成分与CAD的相关性研究也越来越多。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sdLDL-C)是LDL颗粒中一类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胆固醇。既往很多研究已经证实sdLDL-C与C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sdLDL-C在CAD合并不同高血压状态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很少,sdLDL-C对预测这类患者的临床不良结局的价值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CAD患者中sd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高血压状态和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12年1月到2017年2月,本研究共纳入了4594名经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进行了中位数为51个月的随访。收集了每个患者入组时的基线特征和实验室数据,记录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CVEs)发生情况。患者的血清sdLDL-C水平使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直接定量测定,研究根据sdLDL-C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高、中、低分位三个亚组进行基线特征比较和分析。并且根据患者的血压状态将他们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高血压组进一步分为血压控制达标组和血压控制不良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采用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总数、Gensini评分系统和Syntax评分系统评定。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患者血清sdL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CVEs定义为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相关住院。采用Cox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研究人群中不同sdLDL-C水平和CVEs的相关性。结果:分析结果显示,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sdLDL-C水平高于非高血压患者(30.68±-17.41 mg/dL vs29.39±15.55 mg/dL,P=0.010)。在高血压合并 sdLDL-C水平最高分位组的患者中,其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及多支血管狭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sdLDL-C低分位的患者(P值均<0.05)。在51个月的中位随访中,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组(n=3005)中共有363人发生了 CVEs,但在全部高血压结论:本研究结果首次提示了sdLDL-C水平升高对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增加具有预测价值,这种相关性与高血压控制状态有关。提示sdLDL-C水平有助于CAD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目的: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进程的一种重要血脂指标,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 Lp(a)对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预测价值。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mellitus,T2DM)作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常常合并有血脂代谢异常,其中也包括Lp(a)水平的升高。但是目前关于Lp(a)在T2DM患者中冠心病风险的预测价值还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次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Lp(a)水平与T2DM患者中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了204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T2DM患者。入组时收集了每位患者的病史及实验室检测数据及CAG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Lp(a)水平,根据Lp(a)的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位4个亚组(第一分位:0-6.25 mg/dL;第二分位:6.26-14.55 mg/dL;第三分位:14.56-33.44;第四分位>33.44mg/dL)。同时根据CAG结果将所以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且采用Gensini评分、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数、有无心肌梗死病史来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根据冠心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Lp(a)水平与T2DM患者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在T2DM合并冠心病组的患者中,Lp(a)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15.00 mg/dL vs 11.88 mg/dL,P=0.025)。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将T2DM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分成亚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T2DM合并心肌梗死、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3支)和高Gensini评分的患者中,血清Lp(a)水平均高于其对照组(有心肌梗死比无心肌梗死:15.66 mg/dL vs 14.18 mg/dL,P=0.026;多支病变比单支病变:16.43 mg/dL vs 11.84 mg/dL,P=0.002;高Gensini评分比低 Gensini 评分:17.10 mg/dL vs 13.31 mg/dL,P=0.015)。同时,我们根据 Lp(a)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Lp(a)升高最高分位患者的冠心病发生增加[冠心病:比值比(oddsratio:OR)=1.48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19-2.150,P=0.039];并且 Lp(a)升高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心肌梗死:OR=1.414,95%CI=1.048-1.908,P=0.023;高Gensini 评分:OR=1.369,95%CI=1.044-1.796,P=0.023;多支病变:OR=1.398,95%CI=1.069-1.828,P=0.014]。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血脂指标及降脂治疗等多项指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Lp(a)水平升高仍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心肌梗死:OR=1.523,95%CI=1.108-2.092,P=0.010;高 Gensini评分:OR=1.388,95%CI=1.049-1.837,P=0.022;多支病变:OR=1.455,95%CI=1.102-1.921;P=0.008)。结论:在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血清Lp(a)水平升高,并且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在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Lp(a)水平进行监测有助于对此类患者冠心病病情的评估。目的: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是一种新型心肌损伤标记物。既往研究报道,H-FABP对急性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并且也有研究表明H-FABP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良临床预后的有效预测因子。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于H-FABP对稳定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的疾病进展及未来心血管事件预后作用的研究报道很少,其作用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稳定性CAD患者中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连续入院的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共4370例。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及血样,检测基线H-FABP水平,并对每位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以Gensini评分和冠状动脉狭窄血管支数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表示为危险比:Hazard Ratio,H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和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评估H-FAB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本研究中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经过51个月的中位数随访期后,共有353例(8.1%)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两组分析比较后,本研究发现有事件组的患者H-FABP水平显着高于无事件组患者(2.83±2.27ng/mL vs 2.38±1.72ng/mL,P<0.001)。根据基线H-FABP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成四个亚组(第一分位:<1.50 ng/mL,第二分位:1.50-2.20ng/mL,第三分位:2.21-3.00ng/mL,第四分位:>3.0 ng/mL)。对H-FAB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与低水平H-FABP组患者相比,高水平H-FABP组的患者多支血管狭窄发生率更高(43.1%vs36.2%,P=0.012),Gensini 评分也升高(37.9±35.7vs31.9±30.3,P<0.001)。随着H-FABP四分位水平升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逐步升高(5.8%vs7.4%vs 8.3%vs 11.3%,P<0.001)。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H-FABP最高分位水平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校正前HR:1.767;95%CI:1.301-2.400,P<0.001)。并且在对年龄、性别、CAD家族史、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多因素校正后,高水平的H-FABP仍然与心血管事件不良结局独立相关(校正后HR:1.453;95%CI:1.040-2.029,P=0.028),尤其是与心血管死亡风险明显相关(校正前HR:4.427;95%CI:2.139-9.164,P<0.001;校正后 HR:2.865;95%CI:1.315-6.243,P=0.008)。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H-FABP基线水平升高与稳定性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相关,并且H-FABP升高是稳定性CA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在稳定性CAD患者中对H-FABP测量有助于这类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目的:既往研究报道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作为一种新型心肌标志物,不仅可以诊断心肌损伤,也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因子。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报道,H-FABP水平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es,DM)、高血压、心力衰竭等患者也有所升高。临床上,CAD患者常常合并糖代谢异常(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IGM),这类患者的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也增高,但是目前有关H-FABP对CAD合并IGM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FABP在伴有IGM的稳定性CAD患者中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4594例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稳定性CAD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空腹血样测量基线H-FABP水平。根据患者的糖代谢状态将入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血糖正常组(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NGR)、糖尿病前期组(pre-DM)和DM组]。入组患者的血清H-FABP基线水平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并根据其三分位水平分为三个亚组进行分析。对入组患者进行心血管终点事件随访,研究的终点心血管事件定义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通过Cox回归分析(表示为危险比:hazardratios,H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和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曲线来评估H-FABP和糖代谢状态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在51个月的中位数随访期间,共发生了 380例心血管事件。数据表明,事件组患者H-FABP水平高于非事件组患者(2.95±2.52g/mL vs 2.41±1.79g/mL,P<0.001)。根据糖代谢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血糖组(NGR)和糖代谢异常组(包括pre-DM组,DM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H-FABP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GR组vs pre-DM组vs DM组:2.10±1.13g/mL vs2.41±1.71g/mL vs2.64±2.21g/mL,P<0.001)。再将糖代谢异常患者根据H-FABP三分位水平分层分析,无论在Pre-DM还是DM组患者中,与低水平H-FABP组患者相比,H-FABP升高的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Pre-DM 组:HR:1.335,95%CI:1.059-1.772,P=0.039;DM 组:HR:1.322,95%CI:1.035-1.730,P=0.040;HR均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指数、吸烟史和CAD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本研究综合糖代谢状况和H-FABP三分位水平,将患者进一步分为9个亚组探讨IGM和H-FAB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M组合并H-FABP最高分位水平的患者生存率最低(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与基线参考组(NGR加H-FABP的第一分位)相比,pre-DM组合并H-FABP第三分位水平的患者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校正 HR:1.855,95%CI:1.076-3.214,P=0.033);在 DM 组患者中,随着H-FABP水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逐步增加(第一分位:校正HR:2.131,95%CI:1.157-3.925,P=0.015;第二分位:校正 HR:2.171,95%CI:1.179-3.997,P=0.013;第三分位:校正 HR:2.560,95%CI:1.409-4.650,P=0.002)。结论:本研究的数据首次表明,H-FABP水平升高与伴有pre-DM和DM的CAD患者的未来心血管事件均独立相关,提示H-FABP可能作为预测CAD合并IGM患者临床预后的标志物。

张文霞[5](2021)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其交互作用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标了解宁夏银川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分析不同肥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及交互作用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和干预建议,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或提供线索。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宁夏银川市中小学校随机抽取儿童青少年5759名作为基线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体格指标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对基线调查研究对象进一步进行招募,签署知情同意书,最终共计纳入1098人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空腹血糖、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研究结果1、宁夏银川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13.35%(男生17.12%,女生9.37%),肥胖率9.36%(男生12.26%,女生6.29%),均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重肥胖检出率显示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2、宁夏银川市6~18岁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12.03%,血压偏高检出率22.75%。男生正常高值血压检出率13.20%,高于女生10.80%;男生血压偏高23.87%,高于女生21.56%。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在14岁前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在14岁达到最大值39.72%,随后又呈现下降趋势。3、本研究发现BMI、WC、WHR、WHt R与血压偏高、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呈现正相关(P<0.05)。CI、BAI、BRI及ABSI与血压偏高、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存在差异性,BAI、BRI与血压偏高呈正相关,CI、ABSI对血压偏高无影响;CI、BAI、BRI及ABSI均与血脂异常呈正相关;CI与胰岛素抵抗呈现正相关,BAI、BRI及ABSI均与胰岛素抵抗无关联。4、hs-CRP与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相比hs-CRP低值儿童,其高值检出风险分别提高了1.33倍及1.28倍。BMI、WC、WHR及WHt R与hs-CRP存在交互作用,肥胖*hs-CRP高值同时存在能显着增加血压偏高、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检出风险。而CI、BAI、BRI及ABSI与hs-CRP的交互作用在指标间存在差异性,BAI、BRI组Q4*hs-CRP高值组相较Q1*hs-CRP低值组血压偏高、血脂异常风险有明显的升高。CI阳性*hs-CRP高值组相较CI阴性*hs-CRP低值组,胰岛素抵抗的检出风险明显升高。结论1、宁夏银川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13.35%,肥胖率9.36%,均为男生高于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2、BMI、WC、WHR、WHt R与血压偏高、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呈现正相关。CI、BAI、BRI及ABS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存在差异性:BAI、BRI与血压偏高呈现正相关,CI、BAI、BRI及ABSI均与血脂异常呈正相关;CI与胰岛素抵抗呈现正相关。3、hs-CRP与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呈现正相关,相比hs-CRP低值儿童,其高值检出风险分别提高了1.33倍及1.28倍。BMI、WC、WHR及WHt R与hs-CRP存在交互作用,肥胖*hs-CRP高值同时存在能显着增加血压偏高、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的风险。

向红铭[6](2020)在《雌激素和环境因素对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分析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因素;(2)研究雌激素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3)探索雌激素与其它相关指标对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路径。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湖南省某三甲医院收治的428名高Hcy血症女性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988名非高Hcy血症女性患者作为对照组。(2)收集所有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体格测量指标、临床生理生化检测指标等数据。(3)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矫正,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女性高Hcy血症的影响因素;应用Spearman分析雌二醇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运用路径分析探索雌二醇与各影响因素对女性高Hcy血症产生的直接、间接效应。结果:(1)调查对象共1416人,年龄范围2180岁,平均年龄(60.82±11.10)岁。其中高Hcy血症428例,对照组988例。(2)女性高Hcy血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运动情况、蛋类摄入量、水果摄入量、喝茶、TG、LDL-C、HDL-C、T、Scr、BUN、Cys C、hsCRP、雌二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3.749,95%CI:2.0636.813)、TG≥1.70mmol/L(OR=1.556,95%CI:1.1862.042)、LDL-C≥4.25mmol/L(OR=3.435,95%CI:1.2709.295)、BUN≥8.3mmol/L(OR=1.953,95%CI:1.1043.455)、Scr≥100μmol/L(OR=8.069,95%CI:2.56925.342)、Cys C≥1.09mg/L(OR=27.077,95%CI:3.579204.838)是女性高Hcy血症的危险因素;雌二醇水平高是女性高Hcy血症的保护因素,雌二醇水平处于三分位数区间患高Hcy血症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427倍(95%CI:0.2890.631),雌二醇水平处于四分位数区间患高Hcy血症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422倍(95%CI:0.2860.623);(4)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雌二醇与Hcy、BUN、LDL-C、CysC、Scr呈负相关;(5)路径分析显示:雌二醇在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上都为影响Hcy水平最重要的因素,从总效应角度来看,作用效应按照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雌二醇(-0.125)、CysC(-0.067)、LDL-C(-0.063)、BUN(-0.056)。结论:(1)雌二醇水平高是女性高Hcy血症的保护因素,高龄、TG、BUN、Scr和Cys C水平高是女性高Hcy血症的危险因素;(2)雌二醇与Hcy、TG、LDL-C、BUN、Scr、Cys C负相关;(3)雌二醇是女性高Hcy血症的直接保护因素,也可通过降低血脂或保护肾功能作为女性高Hcy血症的间接保护因素。

袁敬国[7](2020)在《深圳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015年深圳市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分析深圳市18~69岁居民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哈佛癌症指数方法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高血压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评价工具,也为慢性病的风险评估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深圳市各个行政区中随机抽取10个社区,在抽取的社区中随机抽取130户居民家庭,对目标家庭选取1名18~69岁居民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身体测量、实验室检测等,最终纳入10058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高血压的分布特征,运用χ2检验和Fiser’s确切概率比较组间的分布差异,趋势分析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血压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哈佛癌症指数方法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使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25.0和Python3.6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Python3.6进行机器学习建立预测模型。采用MedCalcl18.2.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1、基本情况:本次研究最后纳入10058名18~69岁居民,平均年龄43.58±12.00岁。其中男性4112人(40.88%),平均年龄43.13±11.81岁;女性5946人(59.12%),平均年龄43.90±12.12岁。名族以汉族为主(占97.55%),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为主(占73.63%),婚姻状况以在婚为主(占89.55%),大部分人有医疗保险(占90.51%)。2、深圳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深圳市18~69岁居民高血压粗患病率22.72%,其中男性27.09%,女性1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68,P<0.001)。高血压标化患病率20.07%,男性24.72%,女性16.81%。经趋势卡方检验,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Z=7.718,P<0.001),高血压患病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Z=-3.927,P<0.001)。不同婚姻状况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25,P<0.001),丧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最高(50.00%)。职业、吸烟、饮酒、口味偏咸、口味偏咸、睡眠时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n-cholesterol,HDL-C)、糖尿病均与高血 压有关(P<0.05)。3、基于哈佛癌症指数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饮酒、BMI、中心性肥胖、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糖尿病。哈佛癌症指数构建的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结果显示,人群平均危险分数为34.06分,随着风险等级升高高血压患病人数增多(Z=8.600,P<0.001)。模型预测性能评估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其95%CI为0.768(0.749-0.786),最佳切点为比值R取0.954,可作为模型预测个体患高血压的最佳阳性临界点,此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43。该点对应的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80.2%,特异度为62.4%。4、基于机器学习建立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利用信息增益进行特征选择,纳入机器学习的特征依次为,年龄、BMI、腰围、糖尿病、文化程度、HDL-C、TG、性别等8个变量。与不采样相比,SMOTE (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过采样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在AUC、F1度量、灵敏度方面均有所提升。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AUC及95%CI分别为0.776(0.757~0.794)、0.774(0.755~0.792)、0.778(0.759~0.796),灵敏度方面支持向量机最高为0.77,F1度量均为0.51。ROC曲线分析显示,经DeLong法检验三种机器学习算法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表明三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性能相当。最佳切点(即阈值)方面,Logistic回归模型最佳切点是0.4546,约登指数0.43,对应的灵敏度79.74%,特异度62.91%;随机森林模型最佳切点为0.4470,约登指数为0.43,此时灵敏度为82.35%,特异度60.01%;支持向量机模型最佳切点是0.4949,约登指数0.43,此时灵敏度76.47%,特异度66.13%。结论1、2015年深圳市18~6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存在明显的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分布差异。2、深圳市居民高血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BMI、腰围、糖尿病、文化程度、HDL-C、TG、性别、饮酒。3、利用哈佛癌症指数建立的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性能较好,能有效实现个体疾病风险的量化和分层,可作为高血压风险评估的评价工具,当然模型外推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4、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性能较好,可为基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提供高血压防治评价工具,但是模型应用到实践还需要经外部验证。

肖培[8](2020)在《中国七城市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与适宜诊断切点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血脂异常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呈升高趋势,201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较2002年大幅度上升。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期血脂水平异常即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病变,且血脂水平具有轨迹效应,血脂偏高的儿童在其成年后更易罹患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而我国血脂异常患病儿童正不断增加,预示未来成人ASCVD相关疾病负担将继续加重。因此将血脂异常防治窗口前移至儿童期对降低我国ASCVD远期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儿童血脂异常防控存在如下挑战:1.儿童血脂的流行病学调查多局限于某些地区或特定年龄段,尚缺乏全国范围的调查数据;2.相关指南建议对基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诊断的肥胖儿童进行血脂筛查,但BMI指标不能良好区分脂肪和瘦体重,未能准确反映出由于脂肪增多而带来的血脂异常风险。目前,针对儿童中不同肥胖评估指标的血脂异常筛查效果的比较研究较少;3.我国儿童血脂异常尚无统一的诊断切点,专家共识推荐采用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和日本小儿高脂血症诊断切点,鉴于儿童血脂具有种族和性别差异,且随生长发育而变化,故该切点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缺陷。迄今,鲜有研究对我国儿童血脂发育规律及血脂异常诊断的适宜切点进行探索。因此本研究利用我国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数据了解儿童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索其筛查的重点人群和适宜诊断切点,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比较评估不同切点诊断的血脂异常对远期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预测能力,为我国儿童血脂异常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目的(1)描述我国儿童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2)探讨体成分与血脂异常的关系;(3)比较不同肥胖评估指标的血脂异常筛查效果;(4)探索并验证我国儿童血脂异常诊断的适宜切点。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儿童和青少年心血管健康调查”(China child and adolescent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CCACH)和“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School-based Cardiovascular and Bone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CVBH)。CCACH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设计于2013-2015年对我国7个城市的6~18岁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体成分评估和血标本实验室检测(n=13067):分组描述各人群血脂异常患病情况;采用多重线性回归、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广义加性模型探索体成分、体脂肪分布和非脂性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与血脂异常的关系;通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等指标比较不同肥胖评估指标对血脂异常筛查效果;排除极端肥胖和患严重心血管及内分泌疾病的个体后,纳入12875名儿童作为研制血脂异常诊断切点的参照人群,采用基于位置、尺度和形态的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 additive model for location scale and shape,GAMLSS)分性别拟合血脂随年龄变化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广义赤池信息准则(Generalized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GAIC)评价拟合效果,残差分析进行模型检验。待确定最终模型后,利用与成人血脂异常切点在18岁时相连接的方式计算6~17岁儿童血脂异常切点;利用配对χ2检验比较研制的切点和专家共识切点对参照人群血脂异常诊断的一致性。SCVBH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 2017年1 1月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北京6~16岁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共14396名儿童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生化检测,随后于2019年11月开始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同基线,成功随访10809名儿童(随访率75%)。通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AUC等指标比较不同切点诊断的基线期血脂异常对持续性血脂异常状态及随访期发生高血压、肥胖、体脂肪增多、空腹血糖升高和肝功能异常的预测能力。结果1.CCACH研究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情况1.1 CCACH人群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的平均水平分别为(3.82±0.73、2.13±0.61、1.41±0.29、0.70[0.50~0.99]和 2.41±0.66)mmol/L,异常率分别为4.2%、3.4%、8.6%、5.0%和3.5%,合并血脂异常率为16.7%。1.2研究人群的血脂异常主要类型以低HDL-C(男:9.9%;女:7.1%)和高TG(男:5.4%;女:4.6%)为主,且男童高于女童(P<0.05),北方高于南方(P<0.05)。尝试吸烟行为与低HDL-C患病相关(OR[95%CI]:男,1.65[1.09~2.51];女,1.71[1.10~2.65])。达到理想大中强度运动时长的男童与高non-HDL-C的患病率降低相关(OR[95%CI]:0.63[0.40~0.99])。1.3儿童中空腹血糖升高与高TC、高LDL-C和高non-HDL-C的患病具有相关性(P<0.05);胰岛素抵抗与高TG患病具有相关性(OR[95%CI]:男,1.98[1.50~2.60];女,2.25[1.69~2.99])。2.体成分和脂肪分布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2.1 体脂肪质量指数(Fat mass index,FMI)与 TC(β男:0.296;β女:0.145)、LDL-C(β男:0.355;β女:0.194)、TG(β男:0.289;β女:0.143)和non-HDL-C(β男:0.391;β女:0.214)呈正相关(P<0.05),与 HDL-C(β男:-0.191;β女:-0.118)呈负相关(P<0.05),且在男童中的关联强度高于女童(P交互<0.05)。瘦组织质量指数(Lean mass index,LMI)与 TC(β男:-0.155;β女:-0.148)、LDL-C(β男:-0.096;β女:-0.114)和 non-HDL-C(β男:-0.061;β女:-0.081)呈负相关(P<0.05)。2.2 男童中各局部脂肪质量指数与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均呈正相关(P<0.001),其中腹部(OR[95%CI]:1.96[1.74~2.22])和躯干脂肪质量指数(OR[95%CI]:1.97[1.74~2.23])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最高;女童中臀部和四肢脂肪质量指数与TC、LDL-C和non-HDL-C的患病风险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肥胖评估指标对血脂异常的筛查效果比较FMI诊断的体脂肪过多预测合并血脂异常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95%CI)在男童中分别为47%、79%和0.627(0.603~0.652),在女童中分别为42%、77%和0.591(0.565~0.617),预测能力高于 BMI(PAUC<0.05)。4.血脂异常适宜诊断切点的研制与验证4.1通过18岁与成人切点相连接的方式,定义6-17岁儿童青少年TC、LDL-C、TG和non-HDL-C异常的百分位水平为P93-P98,HDL-C异常的水平为P12.4(男)和P5.0(女)。4.2通过两套切点对CCACH人群的血脂异常诊断比较发现:相较于专家共识切点,研制切点提高了男童的低HDL-C和高TG的患病率,降低了女童的各项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研制切点诊断的合并血脂异常率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男:χ2趋势=1.209,P=0.233;女:χ2趋势=-0.748,P=0.457),而专家共识诊断的男童合并血脂异常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χ2趋势=-3.719,P<0.001),女童随年龄有降低趋势(χ2趋势=3.211,P=0.002)。4.3 SCVBH基线人群中共701人用两套切点诊断的结果有差异,相较于共识切点诊断的阳性者,研制切点诊断的血脂异常者随访期肥胖(RR[95%CI]:2.16[1.30~3.59])的发病风险增高。4.4 SCVBH男童中研制切点诊断的基线期高TG预测随访期高血压(AUC:0.526 vs 0.519)和经体脂率定义的体脂肪增多(AUC:0.523 vs 0.514)效果优于专家共识切点(PAUC<0.05);女童中两套切点预测随访期非脂性心血管代谢异常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UC>0.05)。4.5 SCVBH女童中,研制切点预测各项持续性血脂异常状态的效果均优于专家共识(PAUC<0.05);SCVBH男童中研制切点预测持续性高TC和高non-HDL-C效果优于专家共识(PAUC<0.05)。结论1.我国7城市6~18岁儿童合并血脂异常率为16.7%,以低HDL-C和高TG为主,男童高于女童,北方高于南方。尝试吸烟行为与儿童的低HDL-C患病有关。2.儿童体脂肪和瘦组织与血脂的关系不同,体脂肪与TC、LDL-C和non-HDL-C呈正相关,且在男童中的关联性更强,而瘦组织与它们呈负相关。3.儿童中腹部脂肪和躯干脂肪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增高相关。在女童中臀部脂肪与各项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关联无统计学意义。4.在FMI定义的体脂肪增多人群中进行血脂异常筛查的效果优于BMI定义的肥胖人群。5.本研究探索研制了我国6~17岁儿童性别和年龄别血脂异常诊断切点,该切点考虑了儿童血脂水平的正常生理波动,与成人切点相连接使其与远期心血管结局事件建立了间接关联,可试用于我国儿童血脂异常筛查。6.研制切点对持续性血脂异常状态的预测能力优于专家共识切点。建议采用更多样本进一步验证。

蒋琳琳[9](2020)在《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我国西藏与新疆地区居民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LVDD)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藏和新疆地区慢性心肺疾病现状调查研究”。该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2016年抽取西藏与新疆地区13个区/县的1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慢性心肺疾病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对35及以上人群还进行空腹血糖、血脂的实验室检测以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本研究以上述35岁及以上的人群为研究对象。代谢危险因素定义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CO)、高血糖(HG)、高血压(HBP)、高甘油三酯(HTG)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HDL-C)。在有代谢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按照同时具有代谢危险因素个数可分为单一代谢危险因素(Clusteringgroup A,CGA)、聚集数为2(Clustering group B,CGB)和聚集数≥3(Clusteringgroup C,CGC)共3组。根据代谢危险因素成分的不同进行分列共有31种组合。分别描述全部人群、西藏、新疆地区人群代谢危险因素不同聚集数和不同组合的状况,以及全部人群、西藏、新疆地区人群代谢危险因素不同聚集数和不同组合时的LVDD患病率;并以无代谢危险因素人群为参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居住地海拔、民族、吸烟状况、饮酒、受教育程度、城乡、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代谢危险因素各聚集数和各组合的LVDD患病风险。数据分析均采用SAS 9.4统计学软件进行,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实际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为5,816名,其中西藏地区1,958名,新疆地区3,858名。在全部人群中,无代谢危险因素、CGA、CGB和CGC的人群分别占23.0%、33.4%、29.0%和14.6%;西藏地区分别占该地区总人群的20.6%、34.8%、34.7%和9.9%,新疆地区分别为24.2%、32.8%、26.1%和16.9%。CGA人群中,西藏地区占比最高的为HBP人群(48.2%),新疆地区为CO(43.0%),两地总人群为CO(43.7%);CGB和CGC的各组合中,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总人群占比最高的组合均为CO+HBP和CO+HBP+HTG。在代谢危险因素不同成分的31种组合中,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和全部人群中均为CO+HBP组合占比最高,该组合在这3类人群中所占构成比分别为33.9%、20.1%和24.9%。所有研究对象的LVDD患病率为33.4%,西藏地区为34.1%,新疆地区为33.1%,两地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3)。西藏地区无代谢危险因素、CGA、CGB和CGC人群的LVDD患病率分别为 15.6%、31.0%、44.5%和 46.7%;新疆地区分别为 22.6%、31.7%、40.2%和40.1%;全部人群分别为20.5%、31.5%、41.9%和4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代谢危险因素聚集数的增加,LVDD患病风险也逐渐升高。在全部人群中,与无代谢危险因素人群相比,CGA、CGB和CGC人群的LVDD患病风险OR(95%CI)分别为 1.513(1.269~1.804)、2.089(1.688~2.585)和 2.093(1.749~2.505);西藏地区分别为 2.072(1.467~2.925)、3.436(2.443~4.832)和 4.344(2.798~6.744);新疆地区分别为 1.546(1.246~1.917)、1.865(1.439~2.416)和 2.086(1.661~2.621)。西藏、新疆地区LVDD患病风险最高的组合分别为HG+HBP(OR=6.226,95%CI:2.111~18.364)和 CO+HBP(OR=2.872,95%CI:2.213~3.728)。结论西藏和新疆地区最主要的代谢危险因素组合均为CO+HBP,西藏地区LVDD患病风险最高的组合为HG+HBP,新疆为CO+HBP,应针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重点干预以降低LVDD风险。

郭艳东[10](2020)在《云南高原偏寒地区汉族PPARγ2基因Pro12Ala、C161-T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研究旨在获得云南省高原偏寒地区汉族居民的健康基础数据,了解云南高原偏寒地区汉族居民PPARγ2基因Pro12A1a(rs1801282)与C161-T(rs3856806)多态性人群分布情况,深入探讨高原偏寒地区汉族居民PPARy2基因rs1801282、rs3856806位点的多态性及其与肥胖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为肥胖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 法]本课题数据来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西南区域高海拔地区世居高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该队列采用整群抽样的抽样方法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获取高原偏寒地区汉族居民的人口学信息、生活行为习惯、膳食摄入、营养状况、患病史等基本情况;通过医学体检和实验室检测获取高原偏寒地区汉族居民的基本健康数据和血生化指标;本研究在队列基线调查的10544例人群中,按照BMI水平进行分组:BMI≥28kg/m2为肥胖组(475例),BMI在26.9~27.9kg/m2之间为超重组(284例),BMI在18.5~23.9kg/m2之间为正常组(759例),然后肥胖组与肥胖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1)、超重组与超重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2)按照年龄(±2)、性别、乡镇进行1:1匹配,合计1518例。采用AxyPreP血基因组DNA小量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运用SNaPshot方法对PPARy2基因rs1801282与rs385680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肥胖与PPARγ2基因rs1801282与rs3856806多态性位点的关联,主要方法为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以及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现场实际共调查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汉族人群10544人,其中,肥胖526人(4.99%),超重2523人(23.93%)。本研究共纳入1518人,其中肥胖组475人(31.29%),超重组284人(18.71%),正常对照759人(50%)。问卷应答率100%,体格检查率100%,血清学检测率100%。2.PPARγ2基因rs1801282与rs3856806位点基因型、联合基因型在高原汉族肥胖组和肥胖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1)、超重组和超重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2)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肥胖组和肥胖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1)rs1801282位点突变率分别为10.74%和11.16%,基因频率分别为(CC基因型:89.26%vs 88.84%,CG基因型:10.74%vs 11.16%;C 等位基因:94.63%vs 94.42%,G 等位基因 5.37%vs 5.58%);rs3856806突变率分别为42.94%和44.21%,基因频率分别为(CC基因型:57.05%vs 55.79%,CT 基因型:37.68%vs 38.53%,TT 基因型:5.26%vs 5.68%;C 等位基因:75.89%vs 75.05%,T 等位基因 24.11%vs 24.95%);rs1801282和rs3856806联合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CC基因型:54.74%vs 53.90%,CC+CT基因型:31.37%vs 30.53%,CC+TT 基因型:3.16%vs 4.42%,CG+CC 基因型:2.31%vs 1.89%,CG+CT 基因型:6.32%vs 8.00%,CG+TT 基因型:2.10%vs 1.26%)。4.超重组和超重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2)rs1801282位点突变率分别为7.04%和9.86%,基因频率分别为(CC基因型:92.96%vs 90.14%,CG基因型:6.34%vs 9.51%,GG 基因型:0.70%vs 0.35%;C 等位基因:96.13%vs 94.89%,G等位基因3.87%vs 5.11%);rs3856806位点突变率分别为44.01%和40.14%,基因频率分别为(CC基因型:55.99%vs 59.86%,CT基因型:38.38%vs 36.62%,TT 基因型:5.63%vs 3.52%;C 等位基因:75.18%vs 78.17%,T 等位基因 24.82%vs 21.83%);rs1801282和rs3856806联合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CC基因型:54.58%vs 58.45%,CC+CT 基因型:33.10%vs 29.23%,CC+TT 基因型:5.28%vs 2.46%,CG+CC 基因型:1.41%vs 1.41%,CG+CT 基因型:4.93%vs 7.04%,CG+TT基因型:0.00%vs 1.06%,GG+CT 基因型:0.35%vs 0.35%,GG+TT 基因型:0.35%vs 0.00%)。5.超重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2)CC基因型、C等位基因携带者不饮酒的居多,性别、年龄、吸烟在Pro12A1a(rs1801282)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超重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2)CG基因型HDL高于CC基因型和GG基因型,其他临床指标在CC基因型、CG基因型和GG基因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CC基因型和CT基因型BMI高于TT基因型,但其他临床指标在CC基因型、CT基因型和TT基因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高原汉族居民肥胖、超重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高DBP、高GLU和高LDL水平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吸烟者、高SBP和高TC水平是超重发生的危险因素;高HDL是肥胖、超重发生的保护因素。[结 论]1.PPARγ2基因rs1801282、rs3856806位点多态性可能与云南高原偏寒地区汉族肥胖的发病风险无关。2.云南高原偏寒地区汉族肥胖组和肥胖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2)、超重组和超重组匹配的正常组(正常组2),PPARγ2基因rs1801282、rs3856806位点多态性均以C等位基因为优势基因在高原偏寒地区汉族自然人群中分布,纯合子均以CC为主要基因型,突变基因型以杂合突变CG、CT基因型为主,纯合突变GG基因型在本研究人群中仅发现3个,纯合突变TT基因型较少,其中TT基因型可能对肥胖产生有益的影响。3.高DBP、高GLU和高LDL可能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吸烟、高SBP和高TC可能是超重发生的危险因素;高HDL可能是肥胖、超重发生的保护因素。

二、血脂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脂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第1章 绪论
    综述: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的研究现状
        1.1 MONW概念的提出
        1.2 MONW诊断标准的演变
        1.3 MONW患病率
        1.4 MONW的危险因素
        1.5 MONW的发病机制
        1.6 MONW的危害
        1.7 MONW的防治
        1.8 总结
第2章 长春市MONW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特点分析
    第1 节 长春市MONW的流行病学调查
        2.1.1 前言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第2 节 MONW的身体成分特点分析
        2.2.1 前言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第3章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3.2.2 现场调查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T2DM的预测模型
        3.3.2 正常体重人群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预测模型
        3.3.3 MONW的新的诊断标准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反映和预测MONW的人体测量学指标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查
        4.2.3 诊断标准
        4.2.4 计算公式
        4.2.5 统计学方法
    4.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意义和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Abbreviations
研究背景
    1 HIV感染婴幼儿抗病毒治疗
        1.1 HIV感染本身的影响
        1.2 婴幼儿抗病毒治疗
        1.3 基于实验室指标的不良反应相关研究
    2 HIV暴露新生儿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
        2.1 母婴阻断现状
        2.2 基于实验室指标的不良反应相关研究
    3 开展本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与内容
    1 研究对象
    2 数据收集
    3 主要变量的判定方法及定义
    4 数据描述与分析
    5 质量控制
    6 伦理学审核
    7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HIV感染婴幼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2 肝功相关指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3 血脂相关指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4 血液学相关指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 HIV暴露新生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主要实验室指标异常率变化
        2.3 主要实验室指标水平变化
讨论
    1 HIV感染婴幼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2 HIV暴露新生儿主要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3 本研究的特点和局限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母婴阻断失败后HIV感染新生儿抗病毒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5 文献质量评价
        4.6 统计分析
        4.7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检索结果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5.5 证据质量评价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现场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质量控制
        4.6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7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新型脂代谢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节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脂蛋白(a)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究
        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价值研究
    第一节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
        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预后研究
        摘要4
        Abstract4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5)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其交互作用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体格指标测量
        1.2.2 实验室检测
    1.3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2.1 宁夏银川市6~18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血压现状
        2.1.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1.2 宁夏银川市6~18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现状
        2.1.3 宁夏银川市6~18 岁儿童青少年正常高值血压及血压偏高流行现状
    2.2 不同肥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2.2.1 实验室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2.2 不同肥胖指标的分布情况
        2.2.3 血压、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2.2.4 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检出情况
        2.2.5 不同肥胖指标下血压偏高、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检出率
        2.2.6 不同肥胖指标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2.3 不同肥胖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2.3.1 不同肥胖指标、hs-CRP与血压偏高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2 不同肥胖指标、hs-CRP与血脂异常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3 不同肥胖指标、hs-CRP与胰岛素抵抗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不同肥胖指标与hs-CRP的交互作用分析
        2.4.1 不同肥胖指标与hs-CRP对血压偏高的交互作用分析
        2.4.2 不同肥胖指标与hs-CRP对血脂异常的交互作用分析
        2.4.3 不同肥胖指标与hs-CRP对胰岛素抵抗的交互作用分析
讨论
    3.1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血压偏高流行现状及特征
    3.2 BMI、WC、WHR、WHt R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联情况
    3.3 CI、BAI、BRI、ABS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联情况
    3.4 hs-CRP及其与超重肥胖的交互作用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不同肥胖指标与高血压的关联性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员

(6)雌激素和环境因素对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雌激素的相关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选择
        2.1.2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人体测量
        2.2.3 实验室检测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1.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3.1.2 研究对象生活行为习惯情况
        3.1.3 研究对象饮食习惯情况
        3.1.4 研究对象体质指数情况
    3.2 女性高Hcy血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1 女性高Hcy血症组与对照组人口学特征比较
        3.2.2 女性高Hcy血症组与对照组生活行为习惯比较
        3.2.3 女性高Hcy血症组与对照组饮食习惯比较
        3.2.4 女性高Hcy血症组与对照组体质指数比较
        3.2.5 女性高Hcy血症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测指标比较
    3.3 女性高Hcy血症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3.1 变量的共线性检验
        3.3.2 女性高Hcy血症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4 雌二醇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 雌二醇对女性高Hcy血症影响的中介效应分析
    3.6 雌二醇对女性高Hcy血症影响的路径分析
        3.6.1 雌二醇对女性高Hcy血症影响的路径模型拟合效果评价
        3.6.2 雌二醇对女性高Hcy血症影响的路径模型中各路径系数检验
        3.6.3 雌二醇对女性高Hcy血症影响的路径模型中各效应值分析
4.讨论
    4.1 女性高Hcy血症的影响因素
    4.2 雌二醇对女性Hcy血症的直接间接影响
    4.3 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流行病学调查量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深圳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计
        2.2.2 抽样方法与步骤
        2.2.3 调查内容
        2.2.4 研究变量定义及诊断标准
    2.3 质量控制
        2.3.1 调查人员
        2.3.2 调查现场
        2.3.3 实验室检测
        2.3.4 资料整理
    2.4 统计分析方法
        2.4.1 资料录入与统计分析
        2.4.2 哈佛癌症指数方法
        2.4.3 机器学习建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3.2 调查对象高血压流行现状
        3.2.1 高血压患病的人口学分布特征
        3.2.2 高血压患病的行为生活方式分布特征
        3.2.3 高血压患病的BMI和血糖血脂水平分布特征
    3.3 基于哈佛癌症指数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
        3.3.1 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建立
        3.3.2 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的验证
        3.3.3 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ROC曲线分析
    3.4 基于机器学习建立高血压预测模型
        3.4.1 机器学习高血压预测模型的特征选择
        3.4.2 机器学习高血压预测模型构建
        3.4.3 机器学习高血压预测模型评估验证
        3.4.4 机器学习高血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深圳市高血压流现状及影响因素
        4.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4.1.2 高血压影响因素
    4.2 哈佛癌症指数建立高血压风险评估模型
        4.2.1 哈佛癌症指数模型评估验证结果
        4.2.2 哈佛癌症指数风险评估模型优势及局限性
    4.3 基于机器学习构建高血压风险预测模型
    4.4 创新点与局限性
        4.4.1 创新点
        4.4.2 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中国七城市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与适宜诊断切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儿童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
        1. 研究人群的基本特征
        2. 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
        3. 儿童生活行为因素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
        4. 儿童身体成分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
        5. 儿童非脂性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
        6. 不同肥胖评估指标对血脂异常筛查效果的比较
    第二部分 儿童血脂异常适宜诊断切点的研制与验证
        1. 参照人群的基本特征
        2. 儿童血脂异常切点的研制
        3. 研制的切点与专家共识切点的比较分析
        4. 研制切点的简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与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诊断标准与相关定义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入选与排除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代谢危险因素的特征
    3.3 不同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的LVDD患病率
    3.4 不同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的LVDD患病风险
4 讨论
    4.1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组合状况
    4.2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与LVDD的关系
    4.3 代谢危险因素聚集和组合与LVDD的患病风险
    4.4 研究的局限性
    4.5 总结与展望
5 研究结论
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相关的主要调查表)
论文综述 代谢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云南高原偏寒地区汉族PPARγ2基因Pro12Ala、C161-T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国内外肥胖流行现状
    1.2 PPARγ2基因Pro12Ala、C161-T多态性研究进展
    1.3 PPARγ2基因Pro12Ala、C161-T多态性与肥胖关联研究进展
    1.4 前期研究成果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现场和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计算和抽样方法
    2.3 研究方法
    2.4 资料统计学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学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3.2 研究对象的临床指标
    3.3 实验室检测结果
    3.4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5 PPARγ2基因Pro12Ala、C161-T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3.6 Pro12Ala、C161-T多态性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比较
    3.7 Pro12Ala、C161-T多态性与临床指标比较
    3.8 肥胖、超重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和肥胖
    4.2 PPARγ2基因C161-T多态性和肥胖
    4.3 肥胖、超重的多因素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PPARγ基因Prol2Ala、C161-T多态性与慢性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血脂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地区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相关问题的临床研究[D]. 左迪迪. 吉林大学, 2021(01)
  • [2]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服用抗病毒药物后实验室指标变化研究[D]. 魏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新型脂代谢指标及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冠心病风险的临床研究[D]. 张惠雯.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其交互作用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D]. 张文霞.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雌激素和环境因素对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研究[D]. 向红铭.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深圳市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袁敬国.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中国七城市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的流行特征与适宜诊断切点研究[D]. 肖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西藏与新疆地区代谢危险因素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蒋琳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云南高原偏寒地区汉族PPARγ2基因Pro12Ala、C161-T多态性与肥胖的关联研究[D]. 郭艳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标签:;  ;  ;  ;  ;  

血脂的实验室检测和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