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蔬菜种植的几点改进建议

温室蔬菜种植的几点改进建议

一、大棚蔬菜种植的几点改进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宋帅振[1](2021)在《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管控与布局优化研究 ——以敬母寺村为例》文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扶持和壮大传统农区的经济至关重要,这也是产业兴旺的需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依托特色种植产业推动农业转型是部分农区产业重构的主要途径。特色种植为村庄经济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村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村庄规划不仅需要适应村庄产业重构的新形势,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也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为例,基于该地区农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从产业化角度出发,提炼特色种植型村庄产业发展的动力趋势,总结村庄的发展问题,明晰村域空间管控和布局优化是协调村庄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探讨村域尺度下特色种植型村庄的良性发展路径,以期推进土地高效利用、推动村庄合理有序发展。首先,总体把握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的空间发展现状、趋势及目标。分析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的空间发展动因,明晰了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是该地区农业转型的核心因素,同时,村庄发展呈现出生产空间分散混乱、生活空间低效无序以及生态空间不成体系的现状特征。总结农业转型背景下村庄的产业发展趋势,提炼出生产空间集中连片、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板块联动的空间发展趋势。针对村庄空间发展现状与空间发展趋势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概括出特色种植型村庄空间要素不全、关系混乱以及布局不协调的的空间发展问题并构建空间发展目标。其次,基于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的发展问题展开村域空间管控研究。从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的管控目标与管控原则出发,明晰空间管控的技术要点,并提出“管控分区+控制细则”的空间管控方法。针对差异化的管控目标,通过建构“空间类型分区-土地利用片-地类图斑”三位一体的分级管控引导体系,提炼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的主要控制要素,形成以“村域空间管控分区、村域空间管控导则和村域空间布局优化”为主要内容的成果体系。再次,以特色种植型村庄空间管控研究为基础展开村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从村域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入手,探讨村域空间的布局优化路径,分析了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的布局优化原则、布局形式和布局优化逻辑。明晰了田园生活片、公共服务片、特色种植片和生态游憩片是村域空间布局优化的重点片区,从空间管控分区的功能性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出发,基于不同的空间发展目标,针对性地分析了各片区空间布局优化的内容。最后,论文以典型研究对象敬母寺村为例,进行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管控与布局优化实践。在明晰敬母寺村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得出村域发展理念与发展策略。基于敬母寺村村域空间管控分区,形成“管理版+村民版”的空间管控导则,并对重点片区进行布局优化,最终形成敬母寺村村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

门壮[2](2021)在《就地城镇化背景下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界限逐渐淡化的条件下,以往的城镇功能要素和活动逐渐向乡村聚集,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或乡村呈现就地城镇化趋势,而新型农村社区则成为就地城镇化的手段之一。高陵区是关中地区就地城镇化的试点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快速生硬的剥离居民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导致村民对传统街巷空间特质的需求得不到传承,精神层面有所缺失。社区聚落空间类型逐渐多样化,但街巷空间的营造出现缺失。宏观街巷网络空间的组织混乱,街巷空间形态尺度不合理,街巷传统交往空间的缺失,以及对传统血缘、地缘关系的忽视。通过本文研究,以期探索出一个能够保留传统记忆、寄托村民情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营造方法,并为高陵区绿色宜居性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营造提供参考思路。在传统乡村聚落中,除了疏导交通的需求,街巷空间的尺度规模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村民日常居住活动的重要空间要素需求。本文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进行结构分类,从街巷网络—交通组织—交往空间三个层次进行系统分类研究。首先,对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的尺度规模和街巷空间交往特质进行本底研究;其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现有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概况和街巷空间进行研究,梳理其在街巷空间营造上的问题;最后,借鉴传统街巷空间营造策略并结合就地城镇化发展趋势,提出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优化策略和营造模式。论文结论如下:(1)街巷网络空间布局的演变式发展建设,现阶段就地城镇化建设初期阶段的棋盘格栅式路网模式——就地中期格栅环通路网模式——就地城镇化后期的尽端路宜居社区路网模式;(2)交通组织结构的层级划分,在街巷空间尺度上对社区主干道、支路、巷道、宅前小路进行系统设计。倡导步行,通过“共享街道”组织“人行优先的”交通组织策略;(3)注重邻里交往的街巷、宅前空间营造。

盛洁[3](2021)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文中指出小规模兼业化农户是我国农业经营主要组织形式,小农户带来的小规模生产和目前的大市场需求无法有效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当前,农户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面临着经营规模小且细碎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率低,交易价格和交易关系不稳定,产品流通不畅等困扰,由此造成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链整合度较低、农产品供需不平衡、农户市场议价能力弱等诸多问题。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来看,上述问题的本质在于农户进入产品和要素市场后的交易成本不断增加,交易成本成为阻碍农户参与市场的主要摩擦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户信息渠道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减弱和消除市场信息在时空方面的障碍。现代通讯技术作为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降低农户参与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一方面,通过让农户获取有效信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整合和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现代通讯技术了解销售环节中的价格和渠道等市场信息,增强议价能力,最终提高销售收入。因此,将现代通讯技术和交易成本相连接,考察现代通讯技术引入后,能否通过影响不同市场中的交易成本促使小农户改变市场行为,增强市场参与度,提高市场绩效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回答的关键问题包括: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以手机和电脑为代表)对不同市场的交易成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又是通过何种机制对农户市场行为发生作用?市场绩效如何?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从现代通讯技术农户使用情况出发,基于交易成本视角,在阐述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多重理论的基础上,使用河北、山东和陕西三省1989户农户调查数据资料,对样本区域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并选取不同代理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出农户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交易成本大小。以此为基础,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考察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不同市场行为的影响效应以及交易成本在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小农户市场参与度、增加农业收入和绩效,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调研所获取的1989份有效样本中,农户拥有手机和电脑的样本占比分别达97.79%和59.98%,但与拥有率相比,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愿意主动使用手机或电脑获取农业信息的仅有682户,占样本的34.29%,说明单一的技术拥有率并不能完全反映现代通讯技术在农户生产销售中的使用和贡献率以及其对农业生产和销售的实际作用。此外,主要使用现代通讯技术获取农业信息的农户仅占总样本的11.42%,其他信息获取渠道如:与农业信息或技术相关的培训和推广也较少,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和推广的样本农户仅占总样的20.93%和31.88%。总体来说,目前农户对现代通讯技术在农业生产销售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认知不足,且政府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培训仍存在欠缺。(2)基于交易成本概念,从不同市场交易发生过程中的具体分类出发,在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分别选取了包括了解市场价格、价格公平、违约情况和运输困难程度等共20个代理变量,使用因子分析法从信息搜寻、谈判、监督和执行以及运输成本四个维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测度了农户在参与不同市场的交易成本大小。特征分析方面,样本农户在生产要素市场对农资产品和农业技术的市场信息了解相对准确,在购买农资的过程中,农户一般会选择信任且可以积极履行承诺或契约但并不过度依赖的商家进行交易,并认为商家出售的价格较公平,购买的最终价格和预期的购买价格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产品销售市场的样本农户在销售蔬菜的过程中会尽力获取更多准确度高的市场信息,选择更为信任的收购商进行交易但仍处于议价的劣势地位。收购商所出的购买价格相对较公平但出售的最终价格和农户心中预期的价格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交易成本综合指数和各维度指数在不同调研区域和不同的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情况下均存在差异。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农户交易成本各指标均高于未使用农户(设置的指标值越大,交易成本越低),侧面反映了现代通讯技术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户交易成本。(3)通过使用多元Logit模型考察了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资料购买中的交易模式和市场范围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正向作用于农户农资购买的交易模式和市场范围,即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拓展了农户的交易渠道和范围。现代通讯技术使用程度越高的农户相较于临近的集市更倾向于通过中间商、合作社或线上交易模式来购买农资,并更愿意选择更为广阔的非村级的城镇、跨区域或网络市场范围来进行购买。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法检验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在影响农户农资购买交易模式和市场范围过程中交易成本的联结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成本存在显着的中介作用,即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也可以通过降低农资购买过程中的市场交易成本间接地影响了农户购买农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范围选择行为。(4)通过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和交易成本对农户大棚技术采纳选择和采纳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农户可以通过拓宽技术信息渠道、了解技术采用效果等方式选择使用大棚技术和增加蔬菜大棚种植面积。而交易成本对大棚技术的采纳选择和采纳强度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交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大棚技术的采纳和蔬菜大棚面积的增加。基于此进一步考察交易成本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技术采纳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路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交易成本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提高农户大棚技术使用率和增加蔬菜大棚面积的过程中均有部分中介作用,即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可以通过降低技术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间接的部分提高农户新技术的采用率和采纳强度。(5)从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与否和农户是否主动使用其获取所需农业信息两个方面对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销售渠道选择进行更全面的考察。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农户的不同蔬菜销售渠道(自行销售、中间商、合作社)分别进行回归发现,农户使用与否和主动使用现代通讯技术与否均对自行销售渠道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和中间商渠道和合作社渠道显着正向相关。说明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以及主动使用率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中间商和合作社渠道进行蔬菜销售而不愿意通过自行销售渠道。进一步使用Bootstrap检验法验证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交易成本联结机制和路径,实证分析发现交易成本在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影响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增加市场信息,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其销售渠道选择,也可以通过降低销售市场的交易成本进而部分间接影响农户的蔬菜销售渠道选择行为。(6)基于生产和销售两个主要环节,将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交易成本、农户市场行为及其市场绩效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考察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是否通过降低农户交易成本改变其在不同市场的行为(生产要素市场的农资购买行为和技术采纳行为以及产品销售市场的销售决策行为),最终提高农户市场绩效(销售净收益、议价能力和销售损耗)。首先,在基准OLS分析中,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交易成本和农户的市场行为对市场绩效的净收益、议价能力和销售损耗三个方面都有显着的影响。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可以提高农户的净收益和议价能力并且降低销售损耗。交易成本越高则净收益和议价能力越低,而销售损耗越高。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的购买及销售渠道和范围的扩大可以显着增加净收益和农户议价能力。大棚技术采用率越高,农户净收益和议价能力越高。进一步使用KHB模型考察现代通讯技术使用能否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改变农户市场行为最终提高市场绩效,研究发现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改变农户农资购买行为的购买渠道和市场范围选择、技术采纳行为的大棚技术采纳率和强度以及销售选择行为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范围选择五个变量显着间接影响农户的市场绩效。结合间接效应分解表可知,销售渠道和范围选择对市场绩效的净收益、议价能力和销售损耗影响均最大,技术采纳行为影响次之,农资购买渠道和范围变量相对影响最小。(7)通过增加现代通讯技术的培训和推广等提高农户对现代通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认知和利用效率。政府应该不断增加市场信息供给,降低农业市场交易成本。通过优化信息和技术政策环境,提高农业技术的采纳率和采纳强度。引导农户参加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增强农户组织参与度,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最后要完善信息补贴政策和配套措施,以增加农户信息获取路径,降低农户生产经营各环节交易成本,提高农户市场参与度,增加农民收入和市场绩效,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化农业市场提供思考方向和政策参考。

吴相臣[4](2021)在《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颁布,课标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要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得以体现。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形式,在真实的乡土地理情景中,学生探究思考、分析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家乡人地关系的理解,塑造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所以,以乡土地理为课程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研究成为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以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开发黄合少镇地理实践活动项目、探究农村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策略为研究内容;从核心期刊、权威着作中筛选出12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作为研究材料,利用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的组成和设计策略。研读课标,分析归纳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整理黄合少镇乡土地理文献,结合实地考察,选择适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地理课程资源;结合以上内容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并实施方案,完善地理实践活动的组成和设计策略。为农村高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供思路。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考察法,筛选31个适合黄合少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乡土资源,包括自然地理类11个,产业活动类10个,民风民俗类10个。第二,设计了由探究主题及内容、探究目标、参与成员、学生知识和素养水平分析、活动准备、活动时间、交通方式选择、活动地点及线路、活动实施过程、活动评价、活动总结11部分组成的3个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并实施其中一个,总结地理实践活动实施的启示;第三,通过分析他人案例,设计和实施自己的案例,得出以下4个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策略,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活动目标;立足课标,结合镇域乡土地理资源设计活动内容;以乡土情景,合作探究地理问题;利用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量表,形成发展性评价。通过实践活动方案总结出活动实施策略:保证学生安全顺利开展活动;充分准备夯实活动基础;行思结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评价,积累活动经验;活用手机,增加活动趣味性。

张馨月[5](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寿光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项目规划和有效行动。被习总书记两次点赞的“寿光模式”,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理论和制度成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寿光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改革创新意识比较活跃的城市,近年在探索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取得成功实践,跻身于中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本文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寿光市发展特色,讲好乡村振兴寿光故事,为其他地区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振兴交流合作,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分析“寿光模式”的基本内涵,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农村发展思想入手阐述“寿光模式”形成的理论渊源,并对其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现实基础作基本概述;第三部分经过调研研究,介绍了寿光市乡村建设中的两个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出以城乡一体化为主导的“寿光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实践意义,为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复制推广经验;第四部分提炼出创新升级中“寿光模式”显现的薄弱环节并分析其原因;第五部分是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时代内涵的方法路径,以推进“五个振兴”为基本思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为不断创新发展“寿光模式”,实现寿光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夏晨[6](2020)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德州市LC区DZ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民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8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将缺少资金列为其生产经营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从金融机构获得外源融资的能力有限。如何合理的利用外部金融机构资本实现农业专业化合作社发展依然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制约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展开了相关研究,但总体来讲社会各界对于影响金融支持合作社的因素研究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强化。本课题遵循现有的理论逻辑,从农业合作社自身发展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制约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内在形成机制,利用合作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乡村振兴理论等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的积极作用,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借鉴国外经验,研究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方式。提出了规范金融机构、完善合作社运营、构建诚信体系、完善外部环境等几项解决使用金融机构资金路径的建议。目的在于促进农村金融扶贫助农的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可供参考的相关建议。

苏越[7](2020)在《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与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耕地保护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普遍。一方面,耕地非粮化是市场经济下农户的自发选择,也符合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度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户增收,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某些非粮化类型会对耕地的生产能力造成破坏,盲目扩张可能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亟需对耕地非粮化进行全面分析,为合理引导和管控提供依据。本文以“现状-机制-管控”的总体技术路线,首先基于统计数据,宏观尺度上分析我国耕地非粮化的现状。然后以浙江省三个典型县市为例,基于2000-2018年地块尺度的遥感解译信息和国土调查成果,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研究区耕地非粮化数量、类型、空间分布变化及其扩张机制;借助能值分析和经济分析,评估比较了非粮化生产与其他农业生产方式综合效益的差异;最后,结合耕地多功能评价和现行耕地保护布局划定了不同功能分区,对耕地非粮化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控措施。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统计数据,对2000-2017年全国以及浙江省非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国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变化不大,增加506千公顷;山东、河南、安徽等产粮大省的非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分别下降9%、5%和6%,而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非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分别增长了19%、13%和9%。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水果、花卉、苗木等的巨大市场需求和高额经济收益促使当地农民逐渐转向非粮生产。根据海关的粮食进出口数据,我国粮食生产目前处于紧平衡状态,主粮(大米、小麦、玉米)自给率为99%,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考虑到耕地非粮化局部扩张的态势,有必要对其空间扩张特征及驱动机制加强研究。(2)浙江省是非粮食作物播种比例增长最为显着的地区,由2000年的35%增长至2017年的54%。主要非粮食作物类型中花卉苗木种植增幅最大,占比由2000年的2.59%增长至2017年的13.82%。从空间分布看,非粮食作物种植从经济最发达的杭州市和宁波市开始,2010年后逐渐向浙中、浙西南地区发展。(2)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桐乡市、象山县、平阳县三个典型县市2000年、2010年、2018年地块尺度的耕地非粮化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非粮化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1)2000-2018年间,桐乡市、象山县、平阳县的耕地非粮化面积分别净增4773.78公顷、6367.86公顷和8581.97公顷,2018年其非粮化面积占各自耕地面积的12.40%,30.90%和27.54%。遥感影像解译的非粮化程度比统计分析结果更为严重。遥感数据更为客观、全面地识别了更多的非粮化生产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在揭示区域耕地非粮化现状上具有更大优势。(2)不同研究区的非粮化类型有所差异,这与当地的种养习俗、发展基础、耕作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城市绿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及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使得苗木种植成为浙江省最具优势的非粮化类型。(3)多种非粮化类型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着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差异,某种非粮化类型的集聚能进一步提高该非粮化类型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3)利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2000-2010、2010-2018三个研究区不同非粮化类型扩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耕作条件对非粮化扩张有显着影响。总体而言,耕地非粮化倾向于发生在交通便利、取水便捷、耕作成本较低的地方。在山区为主的研究区,非粮化初期易发生在海拔较高、土壤相对贫瘠的地块,且其空间分布对农村居民点等定居网络有较大依赖。而随着非粮化的发展,逐渐向土壤肥沃的平原耕地扩张。坡度等因素对非粮化扩张的影响因类型而异,例如坑塘水产养殖易发生在平原地区,而茶叶、竹林等倾向于种植在海拔高的陡坡耕地。(2)优势非粮化类型扩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邻近效应,一方面是非粮化先行者取得高收益后租种周围耕地从而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是先行者的高收益激发了周围农民的“非粮化”跟随。(3)对现行耕地保护政策分析发现,基本农田制度未能起到控制非粮化扩张的作用,主要是由于该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耕地上的非农建设行为。(4)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和农业园区等政策对某些非粮化扩张具有控制作用,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作用最为显着。2018年各研究区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非粮化比例为7.30%-15.61%,低于基本农田范围内17.65%-28.44%。(4)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将农业环境污染纳入能值分析,更客观全面的评估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环境表现和综合效益。(1)水稻单作是经济效益最低的生产类型,复合生产系统经济效益是水稻单作的2.32-2.35倍,非粮化生产系统的经济效益是水稻单作的9.4-25.2倍,鸭养殖是利润最高的非粮化生产类型。经济收益的巨大差异是驱动非粮化扩张的内在原因。(2)能值分析结果表明,桐乡市目前的非粮化生产系统环境负载率高于其他生产系统,主要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和效益,投入的化肥、农药和饲料等数量过多所致。此外,苗木出土以及挖掘坑塘等非粮化生产会破坏土壤耕作层,给未来的粮食生产能力恢复带来很大困难。(3)从综合效益来看,而复合农业生产可以调和环境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实现粮食生产、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多重目标的较好选择。但农户决策时更倾向于考虑短期的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非长远的整体的综合效益,因此需要合理的政策进行引导。(5)在耕地多功能评价基础上,结合现行耕地保护政策,提出了非粮化三级五区的分区管控思路。第一级为粮食生产核心区,该分区是保障粮食生产的主要区域,包括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耕地生产功能评价最优的耕地。该区是粮食生产补贴重点投放区域,区内禁止一切非粮化生产,已经开展非粮化生产的地块必须限期恢复,通过遥感监测对非粮化易发地区加强监控。第二级包括生态农业区、复合农业区和休闲农业区,是基本农田范围内除粮食生产核心区外的耕地,重点保护耕地生产能力,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生态农业区主要位于生态较重要或敏感的区域,区内允许适度发展花卉苗木种植等环境污染小的非粮化生产。复合农业区重点引导发展稻鱼共生等复合生产模式,推广绿色生产。休闲农业区内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允许适度发展蔬果采摘、花海观光、乡村生活体验等休闲农业项目。第三级为一般农田区,为基本农田外的耕地,该分区可以开展非粮化生产,以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顿砚博[8](2020)在《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农业部等九个部门印发出台的《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治理理论,调研分析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近年来,峄城区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诸如发挥地缘比较优势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加扶贫,积极推进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省内扶贫特色农业产业开发协作等。但是,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仍存在一些问题:引领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的政策不完善,扶贫格局狭隘社会主体参与不足,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发挥不足,专业合作社运营监管不规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匮乏。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政府过度干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过程缺乏扶贫对象的参与;扶贫主体参与不足导致的产业链不完整、深加工不足;特色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特色农业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短缺;贫困户自身观念与能力所限。立足于峄城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改进峄城区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建立社会参与大扶贫格局,打造共治共享扶贫治理新格局;强化党建引领和监管服务,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加大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坚持本地培养和外地招引并举的人才策略;探索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参与式治理之路。

胡玫[9](2020)在《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更关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着重解决农业风险保障问题。农业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错的产业,受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较明显,具有天然的“弱质性”与收成的不确定性,合理利用农业保险机制能够有效规避农业风险,保护农业长期可持续发展。但农业保险作为准公共物品,也有着其特殊的弱点,保险企业往往因为高风险与高理赔额而对农业保险望而却步,农户也容易受侥幸心理驱使而不愿意支付保费,在遭遇农业风险时过分依赖政府救济,从而导致农业保险市场中供需两方双冷,在承保理赔过程中还存在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因此农业保险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优惠政策,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我国的大势所趋。本文基于农业保护、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准公共物品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必要性。指出了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舟山市根据浙江省互保协会试点安排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十余年,农业保险规模和保障水平不断优化,切实为三农发展提供了一定的风险保障,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添砖加瓦。但这一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与服务“三农”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舟山作为海岛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我恢复能力较低,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工作缺乏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引导,财政扶持力度薄弱,农业保险产品种类贫乏,缺少地方特色险种,渔农户投保意愿不强,保险公司积极性也不高。因此舟山市政府应在充分尊重农业保险机构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调控与支持,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创新特色险种,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引导,共同为广大渔农户生产生活安全编织完备的保护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水平推进,早日实现舟山市渔农村现代化目标。

苗爽[10](2020)在《社会策划模式下南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内蒙古察右前旗南村为研究对象,回顾南村历史,立足南村发展现状,阐述南村在社会策划模式下逐步摆脱“飞地心理”标签的过程。目前,对于飞地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有地理空间概念上的飞地,本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所研究对象南村是“飞地心理”,也是本文重点阐述的问题之一。南村“飞地心理”的属性,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经济政策实施的障碍,导致长期以来在此开展的社会经济政策效果不佳,归根结底影响了南村村民的发展,产生了诸多问题,这也是本文将南村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法,辅之以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两种资料收集方式,并且以社会工作为支撑,以社会策划模式为研究视角,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南村“飞地心理”的形成及影响、“飞地心理”对政策实施造成困境的分析以及在社会策划模式的指导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南村的实施,深入了解乡村发展建设对南村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分析在此过程中,南村是否真正摆脱“飞地心理”状态。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确实对南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南村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但是根深蒂固的“集宁人”思想,以及相较于察右前旗,集宁市更加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方式,使得南村仍然无法摆脱“飞地心理”的状态,并没有解决“飞地心理”的问题,这种状态将长期存在。综上所述,通过整理南村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同时以社会工作为落脚点提出几点相关建议,更加明确社会策划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社会工作在乡村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

二、大棚蔬菜种植的几点改进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蔬菜种植的几点改进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管控与布局优化研究 ——以敬母寺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为传统农区的“三农”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1.1.2 农业转型背景下村庄空间资源的配置和统筹面临新困境
        1.1.3 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对村域尺度的村庄规划提出新要求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范围
        1.5.1 渭北旱塬区
        1.5.2 特色种植型村庄
        1.5.3 案例选取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村域
        1.6.2 空间管控
    1.7 研究框架
2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空间发展现状、趋势及目标
    2.1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空间发展现状
        2.1.1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的空间发展动因
        2.1.2 生产空间发展现状:分散混乱专业化程度低
        2.1.3 生活空间发展现状:低效无序缺乏有效管控
        2.1.4 生态空间发展现状:不成体系环境保护失守
    2.2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空间发展趋势
        2.2.1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的产业发展趋势
        2.2.2 生产空间发展趋势:集中连片
        2.2.3 生活空间发展趋势:宜居适度
        2.2.4 生态空间发展趋势:板块联动
    2.3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空间发展目标
        2.3.1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的空间发展问题总结
        2.3.2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的空间发展目标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管控研究
    3.1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管控路径建构
        3.1.1 空间管控目标与原则
        3.1.2 空间管控技术要点
        3.1.3 空间管控方法
    3.2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管控分区研究
        3.2.1 一级分区管控:传导落实上位规划管控内容
        3.2.2 二级分片管控:特色提取下分片区引导发展
        3.2.3 三级地类管控:反馈管控指标引导布局优化
        3.2.4 空间管控分区分级架构
    3.3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管控控制细则研究
        3.3.1 控制要素
        3.3.2 控制方法
        3.3.3 分片控制细则
    3.4 本章小结
4 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4.1 基于管控分区的村域布局优化路径
        4.1.1 村域空间要素的布局优化原则
        4.1.2 村域空间要素的布局形式
        4.1.3 不同类型管控分区的布局优化逻辑
    4.2 田园生活片布局优化
        4.2.1 自然村腾退集中
        4.2.2 居民点布局优化
        4.2.3 景观的优化提升
    4.3 公共服务片布局优化
        4.3.1 公共活动空间组织
        4.3.2 特色种植景观布局
    4.4 特色种植片布局优化
        4.4.1 生产片布局优化
        4.4.2 观赏片布局优化
        4.4.3 体验片布局优化
    4.5 生态游憩片布局优化
        4.5.1 块状林地建设
        4.5.2 带状林地建设
    4.6 本章小结
5 敬母寺村村域空间管控与布局优化实践
    5.1 敬母寺村村域发展理念与策略
        5.1.1 村域空间发展重点
        5.1.2 村域空间发展理念
        5.1.3 村域空间发展策略
    5.2 敬母寺村村域空间管控
        5.2.1 村域空间管控分区
        5.2.2 村域空间管控导则
    5.3 敬母寺村村域空间布局优化
        5.3.1 敬母寺村田园生活片布局优化
        5.3.2 敬母寺村公共服务片布局优化
        5.3.3 敬母寺村特色种植片布局优化
        5.3.4 敬母寺村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2 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论文研究不足
        6.2.2 论文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附录

(2)就地城镇化背景下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
        1.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1.1.3 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差距的现实背景
    1.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研究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基本概念诠释
        1.4.1 就地城镇化
        1.4.2 新型农村社区
        1.4.3 街巷空间
        1.4.4 传统乡村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基础理论研究
    2.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1.1 就地城镇化基本理论探究
        2.1.2 就地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
        2.1.3 村落街巷空间理论研究
    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1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研究
        2.2.2 国外街巷空间设计研究
    2.3 研究现状的不足
    2.4 本章小结
3 高陵地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本底研究
    3.1 关中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概况
        3.1.1 关中传统乡村分布的地域差异
        3.1.2 关中村落布局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3.1.3 关中传统乡村聚落规模类型及用地组织
    3.2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历史特性研究
        3.2.1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调研概况
        3.2.2 高陵区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历史演变
        3.2.3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与邻里交往
    3.3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营造特性研究
        3.3.1 传统乡村街巷组结构组织方法
        3.3.2 高陵区传统乡村街巷空间处理方法
        3.3.3 高陵区乡村街巷空间营造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建设实践研究
    4.1 调研简述
        4.1.1 调研目的与意义
        4.1.2 调研方法与内容
    4.2 高陵区就地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研究
        4.2.1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就地城镇化建设研究
        4.2.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原则
        4.2.3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2.4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耕作管理半径规划
        4.2.5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规
    4.3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研究
        4.3.1 高陵区鹿苑街道东樊社区街巷空间研究
        4.3.2 高陵区通远街道何村社区街巷空间研究
        4.3.3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网络空间对比分析研究
    4.4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街巷空间营造的现状问题
        4.4.1 高陵区就地城镇化建设对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营造的影响因素
        4.4.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营造的具体现状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研究
    5.1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原则与要点
        5.1.1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基本设计原则
        5.1.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空间设计指导思想
        5.1.3 就地城镇化背景下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要点
    5.2 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网优化设计
        5.2.1 新型农村社区聚落空间布局方法
        5.2.2 新型农村社区有机再生的街巷网络空间模式
    5.3 新型农村社区交通组织方法
        5.3.1 新型农村社区交通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5.3.2 新型农村社区“人行优先”交通组织方法
        5.3.3 新型农村社区停车组织设计
    5.4 新型农村社区传统邻里交往空间设计
        5.4.1 社区街巷邻里交往空间设计
        5.4.2 宅前邻里交往空间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1: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资料
    附录2: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村情概况调查表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交易成本研究
        1.3.2 现代通讯技术对交易成本影响研究
        1.3.3 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行为研究
        1.3.4 现代通讯技术对农户市场行为和绩效影响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现代通讯技术
        2.1.2 交易成本
        2.1.3 农户市场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有限理性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和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机理分析
        2.3.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2.3.2 交易成本对农户市场行为的影响
        2.3.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的影响
        2.3.4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的影响
        2.3.5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机理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与交易成本特征分析
    3.1 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分析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3.1.3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3.2 样本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现状分析
        3.2.1 样本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情况
        3.2.2 样本农户对现代通讯技术重要性认知情况
        3.2.3 样本农户现代通讯技术推广和培训情况
    3.3 样本农户交易成本测度与特征分析
        3.3.1 交易成本指标构建
        3.3.2 交易成本指标测度
        3.3.3 样本农户交易成本特征分析
        3.3.4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与否对交易成本各维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资料购买行为的影响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 样本描述与变量说明
        4.2.1 样本描述
        4.2.2 变量说明
    4.3 模型构建
        4.3.1 多元Logit模型
        4.3.2 中介效应检验模型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交易模式的影响分析
        4.4.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市场范围的影响分析
        4.4.3 交易成本作用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
    5.2 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说明和描述性统计
        5.2.2 统计推断与模型选择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农户大棚技术采用行为和强度分析
        5.3.3 交易成本作用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行为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变量说明与模型构建
        6.2.1 数据特征
        6.2.2 变量说明
        6.2.3 模型选择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农户使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异质性特征分析
        6.3.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与否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
        6.3.3 主动或被动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
        6.3.4 交易成本作用机制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的直接影响
        7.1.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通过影响生产要素市场行为提高农户市场绩效
        7.1.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通过影响产品销售市场行为提高农户市场绩效
    7.2 变量设定和模型选择
        7.2.1 变量设定
        7.2.2 模型选择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影响分析
        7.3.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影响机制分解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农户现代通讯技术使用情况和交易成本特征
        8.1.2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生产资料购买行为的影响
        8.1.3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8.1.4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
        8.1.5 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绩效的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提高农户现代通讯技术重要性认知和利用效率
        8.2.2 增加市场信息供给,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8.2.3 优化信息和技术政策环境,提高农业技术采纳率和强度
        8.2.4 增强农户组织参与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8.2.5 完善信息补贴政策和配套措施,增加农户信息获取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一)课标中适合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分析
    (二)黄合少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分析
    (三)黄合少镇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类型组成
三、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的几点启示
四、基于乡土地理资源的地理实践活动设计
    (一)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组成
    (二)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三)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策略
五、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实施
    (一)“石人,湿地,新农村”湿地价值考察活动实施
    (二)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表1 课标中农村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建议数量分布表
附录2 黄合少镇乡土地理概况表
附录3 黄合少镇野外地理实践活动乡土地理资源汇总表
附录4 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目录
附录5 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
附录6 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评价量表
附录7:学生石人湾湿地地理实践活动成果
致谢

(5)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寿光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寿光模式”的产生基础
    一、“寿光模式”的产生
        (一)寿光蔬菜“绿色革命”的兴起
        (二)“寿光模式”的核心内涵
    二、“寿光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发展理论
        (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农村发展思想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
    三、“寿光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寿光模式”形成的独特自然条件
        (二)“寿光模式”形成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二章 “寿光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实践意义
    一、寿光市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
        (一)双王城田园综合体建设
        (二)三元朱特色先进村建设
    二、“寿光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切实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四)全面强化“人才为王”理念
        (五)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寿光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寿光模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广典型
        (二)“寿光模式”是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路径
        (三)“寿光模式”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探索
第三章 “寿光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原因
    一、“寿光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城乡差距仍然存在
        (二)新兴产业难以实现高端转换
        (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态势不强
        (四)地方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五)农村基层党组织责任意识弱
    二、“寿光模式”持续创新升级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
        (一)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不足
        (二)新兴产业现有有效支撑不够
        (三)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管理缺乏规范性
        (四)对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不足
        (五)基层组织党员整体素质偏低
第四章 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
    一、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实现蔬菜产业标准化品牌化
        (三)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四)抢抓新兴科技革命机遇
    二、推动人才振兴,打造强大的农村人才队伍
        (一)优化人才服务
        (二)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三)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四)推动人才要素合理流动
    三、推动文化振兴,焕发乡风文明全新气象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三)倡导树立农村文明新风
        (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四、推动生态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狠抓人居环境整治
        (二)继续坚持绿色兴农之路
        (三)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
        (四)推动实现生态资源价值
    五、推动组织振兴,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一)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完善村民自治
        (三)建设法治乡村
        (四)提升德治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德州市LC区D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业专业合作社
        2.1.2 金融机构
        2.1.3 金融支持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合作经济理论
        2.2.2 资源配置理论
        2.2.3 乡村振兴理论
第3章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金融支持的国内外经验
    3.1 国内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借鉴
        3.1.1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3.1.2 黑龙江省通河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3.1.3 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3.1.4 甘肃省庆阳市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经验
    3.2 国外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借鉴
        3.2.1 美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3.2.2 日本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3.2.3 法国农业专业合作社财政金融政策支持经验
第4章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金融制约因素分析
    4.1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4.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1.2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问卷调查分析
        4.1.3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困境
    4.2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金融支持问题的诱因分析
        4.2.1 发展遗留因素
        4.2.2 信用体系不完善与用信难问题
        4.2.3 合作社发展与金融信贷期限、利率不匹配
第5章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案例研究
    5.1 LC农商行DZ分行金融支持农业合作社策略分析
        5.1.1 丰富金融产品支持
        5.1.2 增加金融销售网点
        5.1.3 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授信额度
    5.2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策略及融资策略
        5.2.1 党支部创办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
        5.2.2 DZ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融资策略
    5.3 DZ镇政府参与引导合作社发展思路
        5.3.1 完善金融信用体系清理空壳合作社
        5.3.2 政策激励与帮扶助推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
第6章 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建议
    6.1 规范金融机构
        6.1.1 完善农村金融,增加涉农金融网点
        6.1.2 规范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服务产品
        6.1.3 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信贷产品支持
        6.1.4 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宣传产品服务
    6.2 完善合作社运营
        6.2.1 完善合作发展,培养信用承贷主体
        6.2.2 加快产业调整,优化整合资源配置
        6.2.3 打造知名品牌,以点带面促进发展
    6.3 构建诚信体系
        6.3.1 建立信息档案,完善信贷信用管理机制
        6.3.2 鼓励信用评级,构建农村信用评价体系
        6.3.3 政府积极参与,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建设
    6.4 完善外部环境
        6.4.1 强化政府参与度,建立系统化工作模式
        6.4.2 完善保险体系,保障金融安全
        6.4.3 加大政策扶持,明确金融补贴
参考文献
后记

(7)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与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
软件环境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耕地非粮化研究
        1.3.2 耕地保护机制及政策研究
        1.3.3 耕地多功能研究
        1.3.4 能值分析在农业生态系统应用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介绍
3 非粮食作物播种演变分析
    3.1 全国非粮食作物播种
        3.1.1 全国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1.2 全国粮食进出口现状
        3.1.3 各省播种比例
    3.2 浙江省非粮食作物播种
        3.2.1 全省播种比例
        3.2.2 不同非粮食作物类型
        3.2.3 各市播种比例
    3.3 讨论与小结
4 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4.1 耕地非粮化信息遥感提取
    4.2 耕地非粮化数量及类型变化
        4.2.1 桐乡市耕地非粮化数量及类型变化
        4.2.2 象山县耕地非粮化数量及类型变化
        4.2.3 平阳县耕地非粮化数量及类型变化
    4.3 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特征变化
        4.3.1 桐乡市不同非粮化类型空间自相关分析
        4.3.2 象山县不同非粮化类型空间自相关分析
        4.3.3 平阳县不同非粮化类型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耕地非粮化扩张驱动力和政策控制力分析
        4.4.1 Logistic回归模型
        4.4.2 驱动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4.4.3 不同研究区非粮化扩张驱动力和政策控制力分析
        4.4.4 不同政策对耕地非粮化的控制作用
    4.5 讨论与小结
        4.5.1 耕地非粮化发展类型特征
        4.5.2 耕地非粮化空间集聚效应显着
        4.5.3 不同时间段非粮化扩张驱动力变化
        4.5.4 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
        4.5.5 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5 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综合效益分析
    5.1 研究系统和研究数据介绍
    5.2 经济效益分析
    5.3 基于能值分析的环境效益评估
        5.3.1 能值分析的基本步骤
        5.3.2 环境污染计算
        5.3.3 能量系统图
        5.3.4 能值投入结构分析
        5.3.5 能值指标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5.4.1 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综合效益分析
        5.4.2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4.3 研究的进展与不足
6 耕地非粮化分区管控
    6.1 耕地非粮化分区管控的意义
    6.2 耕地多功能评价与分区划定
        6.2.1 生产功能评价
        6.2.2 生态功能评价
        6.2.3 休闲美学功能评价
        6.2.4 不同功能分区划定
    6.3 耕地非粮化分区管控措施
        6.3.1 粮食生产核心区
        6.3.2 生态农业区
        6.3.3 复合农业区
        6.3.4 休闲农业区
        6.3.5 一般农田区
    6.4 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非粮食作物播种演变
        7.1.2 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规律
        7.1.3 耕地非粮化扩张机制
        7.1.4 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综合效益评估
        7.1.5 耕地非粮化分区管控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8)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基础理论概述
    2.1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相关概念
    2.2 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重要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成效与问题
    3.1 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调研
    3.2 峄城区特色农业扶贫产业发展近况
    3.3 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主要成效
    3.4 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问题的成因
4 国内其他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经验借鉴
    4.1 国内其他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典型做法
    4.2 国内其他地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主要启示
5 改进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对策
    5.1 优化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政策,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5.2 建立社会参与大扶贫格局,打造共治共享扶贫治理新格局
    5.3 挖掘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加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5.4 强化党建引领和监管服务,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5.5 加大贫困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坚持本地培养和外地招引并举的人才策略
    5.6 探索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参与式治理之路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风险的界定
        2.1.2 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2.1.3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概念界定
        2.1.4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保护理论
        2.2.2 福利经济理论
        2.2.3 市场失灵理论
        2.2.4 准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章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
    3.1 舟山市地理环境及农业农村发展概况
    3.2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3.3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现状
        3.3.1 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现状
        3.3.2 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3.3.3 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赔付情况分析
        3.3.4 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情况分析
第四章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瓶颈
    4.1 政府层面
        4.1.1 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有待加强和完善
        4.1.2 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亟待执行和更趋成熟
        4.1.3 普惠性补贴政策范围亟需扩大与落实
    4.2 保险经营企业层面
        4.2.1 服务水平与市场开拓热情有待提高
        4.2.2 产品创新与风险保障力度后劲不足
        4.2.3 查勘定损技术与精准理赔对接不畅
    4.3 农业企业与农户层面
        4.3.1 风险意识淡薄导致农险有效需求不足
        4.3.2 现有农险服务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
第五章 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5.1 发达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5.1.1 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5.1.2 日本模式:政府补贴+农业共济保险
        5.1.3 西欧模式:政府支持+农业互助合作保险
    5.2 国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经典模式
        5.2.1 上海农业保险实践
        5.2.2 吉林省农业保险实践
        5.2.3 黑龙江垦区农业保险实践
    5.3 国内外政策性农险经验对舟山市的启示
第六章 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对策建议
    6.1 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实施办法与规划
    6.2 构建监督管理体系,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主体行为
    6.3 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拓宽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渠道
    6.4 用好金融衍生工具,实现银保互动机制的功能发挥
    6.5 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提升保障范围和服务水平
    6.6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农险智能化信息服务
    6.7 加大基层宣传力度,提高农户保险意识与抗灾能力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社会策划模式下南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3.1 核心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研究法
        1.4.2 资料收集方式
    1.5 实地调查情况
一、南村“飞地心理”的形成及影响
    1.1 飞地心理的成因
    1.2 南村的“飞地心理”意识
    1.3 “飞地心理”导致政策实施的困境
二、“飞地心理”对政策实施造成困境的分析
    2.1 改造人居环境层面
    2.2 经济发展层面
    2.3 归属感层面
    2.4 政策推进层面
三、社会策划模式下南村的乡村振兴工作
    3.1 改造村民居住环境
        3.1.1 改造人居环境
        3.1.2 配备屋内基本设施
        3.1.3 整修村庄路面
        3.1.4 发展庭院经济
    3.2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3.3 发展种植业
        3.3.1 发展产业链,实现产业兴旺
        3.3.2 融合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动能
        3.3.3 构建交易平台,促进产业发展
        3.3.4 创新发展模式
        3.3.5 发展集体经济
        3.3.6 开展脱贫工作
四、社会策划模式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分析
    4.1 社会策划模式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的成果
    4.2 社会策划模式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2.1 政策落实不到位,供需存在偏差
        4.2.2 村民易出现被动行为
        4.2.3 急于求成,效果甚微
五、南村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5.1 政府政策支持
        5.1.1 加强宣传教育
        5.1.2 实时解决难题
        5.1.3 提升自身能力
    5.2 社会工作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5.2.1 搭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平台
        5.2.2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
六、结论
    6.1 .研究结果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大棚蔬菜种植的几点改进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渭北旱塬区特色种植型村庄村域空间管控与布局优化研究 ——以敬母寺村为例[D]. 宋帅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就地城镇化背景下高陵区新型农村社区街巷空间设计研究[D]. 门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现代通讯技术使用对农户市场行为影响研究 ——基于交易成本视角[D]. 盛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高中乡土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为例[D]. 吴相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寿光模式”研究[D]. 张馨月.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以德州市LC区DZ镇为例[D]. 夏晨.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与管控研究[D]. 苏越. 浙江大学, 2020(01)
  • [8]峄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问题与对策研究[D]. 顿砚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舟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胡玫.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10]社会策划模式下南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研究[D]. 苗爽. 内蒙古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温室蔬菜种植的几点改进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