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改革的初步构想

中药饮片改革的初步构想

一、中药饮片改革的初步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宋亚男[2](2021)在《散装中药饮片定量出药系统设计及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药材储量十分丰硕。相对于西药,中药具有全天然、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的优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使用。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中医药治疗病例达到了92%,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今后,中药的使用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中药市场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由于当前国内的中医院绝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手抓戥称的方式进行配药,该调剂方式存在人力成本高、配药效率低、抓药易出错、患者等候时间长等难题,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虽然有少数中医院已经开始尝试使用市场上的自动化定量出药系统,但这些设备存在称量精度差、中药适用性低等问题,未能得到真正的推广。根据当前国内中药房的实际工作情况,为提高中药房调剂配药的效率,使民众更便捷的享受中医药服务,本文基于自动化中药房设计了散装中药饮片定量出药系统。首先,根据市场整体需求,分析定量出药系统的具体功能要求,并研究散装中药饮片预处理形态,从而确定总体设计方案。其次,研究预处理后的散装中药饮片从单个药箱取出与给药称量的形式,主要对储药斗、电磁振动给药器、称量装置、搅拌装置以及药箱体这五个模块展开研究,并使用Solid Works进行相关结构设计。然后,为保证系统的给药称量精度,从结构上对关键装置电磁振动给药器、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利用ANSYS Workbench分析电磁振动给药器的模态,保证其处于低临界、近共振状态下工作,再结合出药实验,确定最佳振动电压范围,从而保证系统出药平稳、快速;对称重传感器弹性体进行静力学与模态分析,确定称量漏斗的偏置安装对称量精度的影响,再依据不同量程传感器精度对比实验以及称量漏斗落药实验,确定称量装置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最后,对各零件进行试制、组装并搭建起功能样机;通过对各组集成药箱进行称重传感器标定、振动电压调节以及定量出药测试来完成整机调试;优化样机进行初步定型生产,并确定设备参数及常见故障处理方法。论文最后对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相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论文有图66幅,表25个,参考文献96篇。

刘昌孝,张铁军,黄璐琦,许海玉[3](2019)在《发展监管科学,促进中药产业传承创新》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以来的10多年间,紧密围绕构建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目标,为我国新药研发和公众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获得重大进展。药品监管科学是近十几年发展形成的前沿学科,受到世界科学界和管理界的重视。本文秉着中药监管科学发展与现实存在问题,需要理论创新、药物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中药监管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推进的9个监管科学行动计划之一。启动以中药临床为导向的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构建中药安全性和质量控制体系。作者认为通过监管科学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中药质量标准和评价指导原则和技术指南,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特别是经典名方制剂品种示范研究,有利于中药产业健康科学发展。在本文中还结合当前的中药监管科学问题,加强药材和饮片的基础研究、中药注射剂质量疗效的再评价研究、经典名方的开发和简化申请的监管科学研究,提出监管科学研究顶层设计建议,制定技术原则与技术指南,有利于药典品种和市场产品的质量和临床有效性再评价。

张继旺[4](2017)在《基于“系统—实证”论的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中医药法》实施在即,将对中医药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极大的引领作用。一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具体规范形成制度体系,才能够实现法律所进行的基本制度设计和相对宏观的法律规定。《中医药法》实施的初期会产生一个较为急迫的制度建设需求期,也是推动中医药法制建设的高潮期,《中医药法》中将“中药保护与发展”作为了专章进行立法,对中药产业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提出了法律层面的需求和指引。本文契合中医药法制建设的需求,围绕中药产业发展相关法律制度展开研究。对中药产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应该着眼于中药产业的整体,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构建一个中药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基于构建法律体系的目标,本文主要的研究任务是创设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方法、探索构建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进而将构建方法和指导原则初步应用,建设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主要制度模块。在论文篇章结构布局上,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建设趋向研究。通过梳理中药产业发展相关立法现状,从两个方面对法律保障体系的趋向进行研究:一是从法制建设自身发展规律的视角判断,中药产业发展相关法律建设具备系统化建设的发展趋向和客观基础;二是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和院内制剂四个主要领域查找中药产业发展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的明显点,也是制度建设中的关注点。我国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建设趋向表明构建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具备法制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双重基础。2.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构建方法研究。目前我国立法还没有建立起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要完成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任务,从根本上讲要首先进行方法论的研究,创设构建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方法。通过对系统法学的总结和借鉴,并吸收了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本文针对中药产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基础,提出“系统—实证”论。“系统—实证”论吸收法学系统论与法学实证论的思想和观点,对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提出更具针对性制度构建方法。“系统—实证”论的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文章主要的创新点之一。3.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研究。基本原则是指导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法律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基本准则。研究和确立中药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可以对我国现在建设法律保障体系、以及在未来不断完善此法律体系都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本文研究中从法制建设自身发展规律的视角、中药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的视角和体系化建设方法的视角等不同角度探索了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不同视角开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构建基本原则的研究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4对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各制度模块研究。在“系统—实证”论的指导下,本文对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采取了模块归类、逐层拓展的建设方法。依据与中药产业发展这一主题的关系,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分类划分,确定了核心性制度模块、支撑性制度模块、关联性制度模块三个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组成部分。通过制度模块的建设方法形成有序排列法律制度群,然后在这个制度群中不断深化对具体制度的建设,依靠这种方法不断推进可以逐步建设起一个相对成熟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对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步骤上采取的模块归类、逐层拓展,逐步构建成制度体系的方法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5.研究的总结与展望。这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主要是在对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这一“系统化”思维的回顾,也对文章研究中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并且对后续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初步的设想。中药产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对中药产业发展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要确实保障和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就需要一个相对完整法律体系来提供保障。所以,对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和构建可以系统的分析和解决我国中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可以对立法和行业管理形成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新思路;也可以起到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和为国家《中医药法》的实施进行先期制度建设的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创设了构建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的方法、确立了构建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探索了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的基本组成模块,初步实现了构建中药产业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目标。

郭怡祯[5](2016)在《当归药效物质基础的红外表征与体内外吸收代谢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质量问题一直是我国中医药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中药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如何更客观准确的控制中药饮片的质量、如何辨识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建立科学可行的质量评价方法是目前中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分析方法的指导下,以当归饮片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级红外光谱宏观指纹分析法和多成分药物分析法,探讨当归的宏观整体光谱表征与微观局部代谢趋势,渐进式筛选可用于当归质量评价的药效物质基础,从而为中药质量评控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主要实验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当归药效物质基础的红外表征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分析鉴定当归原药材、当归挥发油和水溶性成分的红外光谱特征,探究当归的宏观结构信息。研究结果显示当归为高蔗糖类药材。当归蒸馏液的乙醚提取物主要为酯类成分,石油醚提取物主要含藁本内酯等内酯类成分,药渣水提物主要为多糖类成分。这种先蒸馏再水提药渣的优化工艺比直接用水提取能得到更多的脂溶性成分,还能提取出较多的当归多糖等水溶性成分,扩宽了用药范围。而当归水提物和醇提物中的羰基吸收峰不明显,并经分析判定其主要为多糖类成分。醇提后的药渣主要为淀粉、纤维素、蛋白质等基体成分。红外光谱可鉴定药材中所含的主体成分,通过对原药材进行不同方法的提取,其有效成分得到富集,进一步判定药材中所含的特定成分,从而可以建立当归药材的红外质量评价体系。2.当归水煎液的红外表征研究。采用“多级红外光谱宏观指纹”分析法解决中药复杂体系的红外光谱解析问题。将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相结合,层级递进,增强谱图分辨能力,达到解析复杂体系的目的。为保证实验结果的整体性,采用水煎煮和AB-8大孔树脂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的方法处理样品。相关系数研究结果得出当归饮片与蔗糖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465。一维图谱可以看出水煎液含大量的多糖成分,随着醇洗脱液浓度的升高,糖类成分呈逐渐减少趋势。当归水煎液中含蛋白质,其中50%醇洗脱段的含量最高。二阶导数谱增强了谱图特征性,提高表观分辨率,得出当归水提物中可能含有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在高浓度的乙醇洗脱段中能观察到阿魏酸明显的特征吸收,在30%、50%和70%洗脱液中可能含一定量的藁本内酯。二维红外光谱中可以明显的观察到醇洗脱段样品中蛋白质酰胺I带和酰胺II带形成的“井”字形峰簇。3.当归质量控制成分初步遴选研究。采用翻转肠囊法与腹主动脉采血等试验,结合HPLC进行成分分析,研究当归水煎液化学成分在肠壁吸收与入血情况。通过翻转肠囊实验,明确了23种成分能透过肠壁被吸收,其中19种成分以原型成分直接被肠壁吸收,通过标准品指认其中3种成分为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4种成分是肠壁酶代谢生成的新成分。分析腹主动脉血中成分谱明确了6种成分能够被吸收入血,4种成分可直接通过肠吸收入血,2种经过代谢吸收入血的新成分,其中以原型吸收的1种成分在血中的含量有所增加,说明该成分可能同时也是当归水煎液经肠肝代谢生成的成分。所以综合肠壁吸收代谢实验与入血成分分析,初步遴选出4种原型成分作为当归的质控成分。4.当归多成分序贯代谢的研究。采用含酶人工胃肠液的体外温孵模型、在体封闭肠环并行血液灌流模型和在体封闭肠环-腹主动脉采血模型,运用HPLC对比分析经肠代谢和肝代谢的化学成分特征谱,推断当归水提物中多成分的序贯代谢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5种成分在消化液中均基本稳定,其中有4种成分可能被肠道代谢,7种成分被肝脏代谢。并发现1种新成分是肝代谢产物,7种新成分是肠代谢产物,但其中5种肠代谢产物经肝脏又被代谢转化,未能吸收入血。最终确定了当归水提物中的4种原型成分和3种肠肝代谢产物能被吸收入血。综合分析了当归各成分的代谢位点和代谢轮廓,初步筛选出包括洋川芎内酯I在内的4种原型成分作为质控成分,建立了基于组分代谢研究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综上可知,红外光谱的宏观整体表征得出当归饮片中含多糖成分和蛋白质成分,水煎液中当归多糖含量较高,还含有一定酯类成分和少量阿魏酸。微观局部多成分趋势考察,体外实验初步筛选出4种质控成分,体内实验筛选得到4种质控成分,最终可以确定共有的3种成分可以作为当归质量控制的指标成分,其中一种成分被标定为洋川芎内酯I。本文在研究方向上采用从宏观表征到微量成分测定,从整体结构解析到特定成分分析,在分析技术上将红外光谱技术与液相色谱技术相结合,这种通过体内外多成分吸收代谢轮廓标定当归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为中药的质量评控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研究特色与创新性:(1)按照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用药方式进行研究以当归饮片水煎汤剂为主要研究对象,由于汤剂口服是最主要的传统用药模式,中医的临床经验多源于对汤剂运用的总结分析,因此中药的质量离不开以汤剂为载体的临床药效认知。(2)宏观红外光谱表征与微观多成分代谢结合研究从红外整体成分研究到液相特定成分筛选,采用多级红外光谱宏观指纹分析法和多成分药物代谢分析法,是一种方法学的创新。探讨当归的宏观整体光谱表征与微观局部代谢趋势,从而渐进式筛选出可被用于当归质量评价的药效物质基础。(3)坚持可检出成分的全面研究当归饮片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始终坚持现代化检测设备对可检出的全部化学成分整体追踪的方针,利用红外技术对当归饮片及水煎剂中可能含有的成分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利用HPLC检测汤剂服用后整个作用过程的可检出成分,阐述多种有效成分的变化规律。(4)坚持可检出成分的动态过程研究该研究路线是从饮片的可检出成分谱的建立开始,依次考察了口服药液进入血液、血中运输过程、肠代谢过程、肝代谢过程等的可检出成分谱。通过每一个层次整体成分的比较,遴选当归饮片中能够被口服吸收入血并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从而确定当归质量评价的指控成分。

魏士轩[6](2014)在《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特色服务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县级中医医院是我国中医药特色服务发展的主阵地,近些年来,中医药特色的优势出现弱化倾向,并将面临公立医院改革的影响和考验。建国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补偿主要有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种渠道。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取消药品加成,扭转以药补医机制,通过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和合理的补偿来弥补医院的收入不足。针对县级中医医院药品收入依赖性较大等问题,改革补偿方式时要充分考虑中医药特色服务的特殊性,尤其是中药饮片的特殊性。在本论文的相关研究中,课题组已基本上明确了中医特色医疗服务项目的补偿问题,本研究将重点针对中药特色服务的问题进行研究。中药特色服务的重点是中药饮片,按照现行政策,中药饮片暂不纳入取消药品加成的范畴。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调查分析、药事服务成本测算等方法探索了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索扭转以药补医机制的可行性及补偿模式。研究结果如下:一、中医药特色无论是硬件设施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均有待进一步扩充。中医药专职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比例均不超过60%,达不到《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3家医院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下,达不到《标准》要求。二、各医院中药特色服务发展不均衡,存在“西化”倾向。10家中医院2012年中药饮片处方数占总出方数比重在30%以上的只有6家中医医院,门诊中医服务人次数占比最高达到91.00%,最低仅为10.00%。三、中药特色收入在医院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但中药饮片加成率较高。各医院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的比重均在20%以下,10家中医医院总体中药饮片加成率从2010年的74%减少到2012年的55%,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四、中药饮片药事服务标准成本在12.10-14.23元/处方之间,考虑到中药饮片的正常损耗,并按此药事服务成本计算中药饮片保本加成率为16.04%-18.82%。五、如果县级中医医院中药饮片实施零差价销售,补偿方案为:政府财政承担医院减少收入的70%为宜,10家医院共计1123万元,剩余30%由中医医院通过收取药事服务费的方式承担。结合前期研究,根据目前的基层政府财政情况,如果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财政补偿,将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改革将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若财政不能够弥补因改革而致收入不足的中医药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将会严重萎缩。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改革会严重削弱中医院的中医药服务积极性。若通过其他途径增加收费价格,将会影响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利用。二是依然维持暂不进行中药饮片零差价改革的举措,以避免由此项改革带来的财政赤字。结合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中医药特色服务补偿的可行性研究;(2)组织中医医院进行试点工作;(3)强化政府责任,提高财政补偿效率;(4)加强中药饮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5)加强中医药特色服务宣传推广。

王海燕[7](2014)在《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疾病谱和健康保健需求的变化,推动中医药产业以其独特优势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中国西部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的天然优势。研究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欠发达地区创新产业发展路径、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实意义重大,战略意义深远。本文围绕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主题,构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研究分析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投入系统、研发创新系统、政策支撑系统、循环交换系统(即IRPE系统)现状,系统地提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以系统论视角,创造性地构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IRPE系统,提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首次对西部中医药产业进行全面评价,提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化重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首次对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构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以市场为基础的渐进式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系统地对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制度进行集成,构建了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提出了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构想;通过重构中医药产业系统,分析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演进规律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探索宏观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内微观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丰富了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内容和视野。

刘晖晖[8](2011)在《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与金银花配方颗粒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经过近二十年的试点生产和应用,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目前在临床应用推广、产业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我国大陆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与日本、韩国和港台地区相比呈现相对缓慢趋势。本课题结合华润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开发、生产情况,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发展研究和竞争力分析,以金银花品种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关键技术的示范研究,并进一步提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一、梳理和明确了中药配方颗粒的含义和发展趋势中药配方颗粒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现代快节奏需要的、以临床需求为引领的供配方使用的颗粒,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把单味中药饮片经现代科学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并定量分装而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可供医生直接配方的颗粒状中药。中药配方颗粒具有可以辨证使用的特点,同时具有携带和服用方便、易于服用和接受等等优点。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中药产业的良好发展趋势,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国外(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地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也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发展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参考。临床研究证明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肯定的疗效,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中成药共同服务于中医临床,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临床应用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二、分析了中药配方颗粒产业良好的产业竞争力和存在的主要困难开展了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企业现状调查与发展分析。选择了四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对企业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劳动生产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所调研的四家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三家企业的销售、资产、利润都明显上升,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下降,但销售利润和企业的资产都在增长,四家企业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能力;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有向上发展趋势,企业的生产、获利能力不断增强,说明企业对成本费用控制的能力增强,经营管理水平在提高;企业资产负债率均有下降(小于50%),企业偿债能力较强且资金流动性好,处于良好状态,反映出企业经营风险的较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较强;企业流动资产利用速度在加强,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在逐渐上升,运营能力在增强。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企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开展了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单味价格、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处方(方剂)价格、港台地区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价格、中药配方颗粒与中成药的价格等药物经济学的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药配方颗粒比中药饮片价格高,差距在1.6-6倍左右,多数在2-3倍。中药配方颗粒比中成药可能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我国台湾地区的中药配方颗粒与价格和饮片的差距和大陆的差距相似,而港澳地区的中药配方颗粒价格与饮片的差距比较小。由于统计数量有限,以上结果还不能完全说明差别的本质,还有待进一步继续大样本的深入观察和研究。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仍然超出大部分人的接受能力,成为影响临床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文献研究、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了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具有辨证论治且又方便快捷的特色和优势;符合现代药物的标准化、客观化要求,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疗效方面是否与中药汤剂具有等效性;价格比传统中药饮片高;国际竞争压力;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和应用。三、通过金银花品种的示范研究总结了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模式以金银花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研究。开展了金银花标准煎煮方法、提取工艺、浓缩干燥工艺、制剂成型工艺、中试生产的研究。通过研究,制订了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流程。通过研究,明确了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指导原则,包括:(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每味中药不同特性,制定相应生产工艺。(2)尊重中药汤剂水煎历史,最大限度地保留水煎汤剂的有效成分。确定每味药的加水量、升温煮沸时间、煎煮次数,后下品种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因此多数药物以水为溶媒多成分提取,辅以其它提取方法,在尽量除去杂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保留中药的全部成分。(3)在制造过程中尽量避免添加辅料,将辅料的用量降到最低限度。根据金银花的示范研究结果,结合其他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初步提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研究模式,主要包括提取工艺(标准煎剂、提取工艺、固液分离工艺、浓缩工艺、干燥工艺)、制剂工艺、包装工艺等技术环节。以金银花为例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开展了金银花性状鉴定、鉴别、指纹图谱、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绿原酸含量测定、木犀草苷含量测定等研究。通过研究,制订了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提出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应该包括中药材(饮片)、中间体、成品全过程。应分别对药材(饮片)、中间体(提取物)、成品三个阶段按照已建立的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检验,保障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确保产品的安全、有效和稳定。其中,中药材(饮片)检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有关标准进行检验,没有国家标准的地方性品种可按照地方法定标准检验。半成品的标准按照企业标准检验,检验项目主要有水份、溶化性、鉴别、含量测定等。中药配方颗粒成品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药材来源、性状、鉴别、指纹图谱、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等。提出应进一步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在线质量监控研究,研究建立各主要提取物内在物质含量的在线快速定量检测方法,保障配方颗粒产品质量的均一稳定。四、提出了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发展定位。中药配方颗粒是适应快节奏需要的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具有确定疗效的供中医临床配伍用的颗粒状中药,它与传统汤剂、现代的中成药都是中药应用的形式之一,不是传统汤剂和中成药的替代品,因此中药配方颗粒与汤剂、中成药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共存于中医临床中,一起为中医临床服务。推行小复方配方颗粒与单味配方颗粒并存互补模式。借鉴日本和台湾等地中药颗粒剂的发展经验,采取复方配方颗粒配合单味配方颗粒的模式。在复方的选择上,建议以精简的经典方和常用方为主,即“小复方”为主,辅以常用的药对。在小复方的选择上,应该从经典方(如《伤寒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着作中的方剂)研究、临床调查、专家走访等进行筛选,再统计各方通过加味配方颗粒可以衍生出处方量。其次,要开展“小复方”的工艺优化和质量标准研究,优化提取工艺,开展浓缩、干燥、成型等条件研究,再通过中试放大研究,验证和修订生产工艺参数,并制定小复方相应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标准的建立。建立从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的可溯源质量管理模式,以保障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从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从部分品种开始制定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的条件,建议应该加强国家标准的建立,并争取上升中药配方颗粒的国际标准。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药物经济学在国内还处在探索阶段,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用于配方颗粒的经济学研究,认为配方颗粒组的经济效果接近或甚至优于中药汤剂组,但这仅是小样本的探索。在本研究中,已经对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与单味饮片、饮片的组方、中成药的价格进行对比,由于样本量小和方法的局限等原因,都不能提示问题的本质。所以,应该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对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已经广泛应用的医院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对临床医生使用配方颗粒所治疗疾病及其费用、疗效、疗程等进行统计,得出初步的结果。第二步,在前面研究基础上筛选出10种左右的疾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中药配方颗粒与有关疾病分别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西药、中成药进行对比,并按照辨证论治对疾病进行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对比研究,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观察近期疗效、跟踪远期疗效、生命质量等,再综合评价各种治疗的成本效果或效益,从药物经济学视角察看中药配方颗粒的效益或效果,为探讨中药配方颗粒应用中存在的价格问题提供参考。加强临床研究与应用推广。以疗效为核心,建立单用或多种形式配合应用、灵活多变的服用方法,建立医院动态疗效研究方法,以多方位建立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研究系统。重点针对“合煎单煎”的等量性和等效性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推进电子调配方式。应借鉴台湾等在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先进经验,使用电子调配、临时包装的配药模式,这样既方便临床医生辩证使用,提高医生使用积极性,又省去企业固定包装的成本,并降低药房工作量,方便患者使用。降低价格。降低配方颗粒的价格是促进配方颗粒应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要通过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水平,技术和装备的改进等途径来降低成本,通过提高规模效益等途径,还要树立让利于患者来发展配方颗粒的理念,多途径降低配方颗粒的市场价格。同时,可进一步从定价机制系统研究中药配方颗粒和中药饮片价格差异的形成机制,为探讨中药配方颗粒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价格问题提供参考。加强宣传与政策扶持。宣传配方颗粒的知识,使医生和患者了解配方颗粒的生产原理、方法,以及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等环节,使医生了解现代制药技术和装备的进展,理解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的关系。通过宣传相关知识,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观念的引导。在政策上,应尽快结束中药配方颗粒的试用状态,给中药配方颗粒正式的、合法的地位,以便于推广应用和促进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促进中药配方颗粒走向世界。中药配方颗粒具有质量稳定、可控的特点,利于与欧美的药物标准接轨;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汤剂一样具有辨证用药的特色,保留与中药饮片相似的药性和药效,却克服了饮片的外形粗糙、煎煮麻烦等问题,符合处方的用药习惯,容易得到现代消费者的认可,比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更具备走向世界的优势,是中药走进天然药物市场的突破口。

阳宝华[9](2009)在《湖南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展现着独特光辉。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生活环境及条件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作为全球性大产业的生命健康产业,正备受

黄学思[10](2009)在《槟榔炒制“火候”量化及其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以槟榔炒制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炮制、“火候”判别客观量化研究方法和炒制动力学研究思路,分别从宏观(性状)和微观(主要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槟榔炒制火候“度”的量化把握研究,探讨炒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为解决槟榔炒制工艺与“火候”相关的关键共性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中药炮制“火候”判别客观量化研究方法是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槟榔及其炮制品,应用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采集其颜色特征参数和气味特征参数,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全国老药工炮制经验,建立“火候”判别的数学预测模型和90%参考值范围。炒制动力学研究是以在线式非接触红外测温系统采集炒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参数,以槟榔中的槟榔碱、槟榔次碱和去甲基槟榔次碱为指标成分,建立其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在不同炒制程度时以上化合物在饮片中的含量,收集时间、温度、含量等数据进行数学拟合,建立动力学数学模型,同时结合药效学实验,共同探讨药材中化学成分在炒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建立了基于L*a*b*色度空间的槟榔炒制火候判断的数学判别模型,其判别符合率为100%和双侧90%参考值范围分别为生品:L*(50.07-55.03);a*(4.136~6.906),b*(6.65~8.82);炒品:L*(43.874~47.998),a*(3.816~6.732),b*(3.786~6.558);焦品:L*(38.744~40.616),a*(1.11~3.01), b*(-1.434~0.538);电子鼻采集不同炮制品的气味数据,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AD)和主成分分析(PCA),证明不同炮制程度的槟榔气味存在显着区别,建立了基于气味特征参数的“火候”判别数学模型。在炒制动力学研究中,分别通过拟合药材、槟榔碱、槟榔次碱和去甲基槟榔次碱在炒制过程中的收得率—时间回归直线方程,求得质量下降速率常数Ks,证明由于槟榔碱、槟榔次碱和去甲基槟榔次碱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其在炒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各有不同,在炒制过程中槟榔碱在炒制品中的含量为先缓慢下降后快速下降;槟榔次碱在炒制品中的含量为先上升后快速降低;去甲基槟榔次碱在炒制品中的含量为随着炒制程度的加深而匀速下降的变化规律,同时参考Yoshioka模型基于消除率(X)和时间(t)分别对槟榔碱、槟榔次碱和去甲基槟榔次碱的量在整个炒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动力学模型拟合,其动态变化规律可用以下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分别为槟榔碱:LnX=0.6283 t0.6834,R=0.9920;槟榔次碱:LnX=0.0011 t2.8607,R=0.9994;去甲基槟榔次碱:LnX=0.8831 t0.5779,R=0.9920,求出动力学参数,证明炒制动力学能较好的揭示各化学成分在炒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合药效学实验结果,可初步判断通过炒制后槟榔中的槟榔碱和去甲基槟榔次碱降低到1217.7μg/g<C槟榔碱<2166.21μg/g和497.55μg/g<C.去甲基槟榔次碱<945.45μg/g时,槟榔次碱上升到386.08μg/g<C槟榔次碱<413.42μg/g的成分配比时,槟榔炒制品的消食导滞作用效果最强,此时的槟榔炒制品长于消食导滞。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基于色泽特征参数和气味特征常数均可区分不同炮制程度的槟榔样品,证明采用色彩色差计和电子鼻从宏观的角度判别中药炮制的“火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对动力学参数的分析,证明炒制动力学能有效的揭示药材中化学成分在炒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一定程度的为“火候”的不及、适中和太过进行定量分析,能为炒制原理的阐述和炒制工艺的建立提供一种定量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中药饮片改革的初步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饮片改革的初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散装中药饮片定量出药系统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自动化药房出药系统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定量出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定量出药系统整体需求
    2.2 定量出药系统功能要求
    2.3 散装中药饮片预处理形态研究
    2.4 定量出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定量出药系统结构设计
    3.1 储药斗结构设计
    3.2 电磁振动给药器设计
    3.3 称量装置设计
    3.4 搅拌装置设计
    3.5 药箱体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定量出药系统关键装置的仿真与实验
    4.1 电磁振动给药器的有限元分析
    4.2 电磁振动给药器实验研究
    4.3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有限元分析
    4.4 称量装置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定量出药系统样机试制与调试
    5.1 样机试制与组装
    5.2 样机安装
    5.3 样机调试
    5.4 样机定型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发展监管科学,促进中药产业传承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肯定产业创新研发的成绩,看到发展的挑战
    1.1 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取得的成绩
    1.2 需要应对的挑战
2 监管科学概念和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的认识
    2.1 BARS的5个原则
    2.1 MERSC的3个工具
3 中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
4 发展监管科学,促进中药产业传承创新
    4.1 发挥监管科学在中药监管科学发展中作用
        4.1.1 药材市场监管难点
        4.1.2 物流过程监管难点
        4.1.3 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难点
        4.1.4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
        4.1.5 在中药经典名方开发中必须转变理念、改革评价方法和审评程序
    4.2 中药产品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问题
5 发展中药评价与监管科学的建议
    5.1 分析中药产品评价与监管存在的问题
        5.1.1 中药质量的基础研究欠账太多
        5.1.2 药材饮片和成药质量问题
        5.1.3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安全性–有效性问题
        5.1.4 中成药所用剂量明显低于传统方剂的剂量,其临床有效性的科学依据难以阐明
        5.1.5 经典名方的简化申请,如何制定药学质量标
    5.2 提出监管科学研究思路,促进中药产品评价和监管科学发展
    5.3 当前重点监管科学研究任务
        5.3.1 加强药材和饮片的基础研究
        5.3.2 中药注射剂质量疗效的再评价研究
        5.3.3 经典名方的开发和简化申请的监管科学研究
        5.3.4 开展收载于药典和市场产品的质量和临床有效性再评价

(4)基于“系统—实证”论的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产业基本领域的界定
        1.1.1 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调整边界
        1.1.2 确定法律保障体系调整边界的依据
    1.2 中药产业发展相关立法现状
        1.2.1 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梳理
        1.2.2 现行中药产业相关法律规范的特点
        1.2.3 现行中药产业相关立法的不足
    1.3 体系化建设是中药产业相关立法的发展趋向
        1.3.1 构建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的现实基础
        1.3.2 行业“基本法”的实施将起到引领作用
        1.3.3 学术研究为法律体系构建提供了推动力
    1.4 中药产业发展中亟待完善的法律制度
        1.4.1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制度
        1.4.2 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制度
        1.4.3 中药材的培育与开发制度
        1.4.4 道地药材保护与中药材标示制度
        1.4.5 具备适用性的关联性和支撑性制度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5.3 研究的基本思路
        1.5.4 研究思路中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2.1 法律体系的一般结构
        2.1.1 法律体系的概念
        2.1.2 系统化制度构建的基本要求
        2.1.3 法律体系的一般内部层次
    2.2 法学系统论的启发
        2.2.1 系统论的借鉴
        2.2.2 法学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2.2.3 法学系统论与法学实证论的启发
    2.3 “系统—实证”论的研究方法
        2.3.1 将“系统化思维”与实证论的基本观点结合
        2.3.2 用经纬交叉法搭建体系框架
        2.3.3 法律体系的边界划分与适用性
        2.3.4 “系统—实证”论直接指导作用之一:构建体系的基本原则
        2.3.5 “系统—实证”论直接指导作用之二:构成体系的制度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3.1 基于法制建设自身规律的原则
        3.1.1 层次结构完整
        3.1.2 注重综合协调
        3.1.3 价值取向明确
    3.2 基于产业发展需要的原则
        3.2.1 强化政府责任原则
        3.2.2 支持产业发展原则
        3.2.3 规范关键环节原则
        3.2.4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3.3 基于体系建设方法要求的原则
        3.3.1 各制度模块逐步拓展的原则
        3.3.2 对公法性制度合理建设的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中的核心性制度模块
    4.1 核心性制度模块的功能
        4.1.1 对法律保障体系自身的功能
        4.1.2 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实体功能
    4.2 核心性制度模块的基本构成
        4.2.1 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制度
        4.2.2 中药材培育与管理制度
        4.2.3 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制度
        4.2.4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制度
        4.2.5 中药注册管理制度
    4.3 核心性制度模块的完善思路
        4.3.1 基于法制建设的思路
        4.3.2 基于制度内容设计的思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中的支撑性制度模块
    5.1 支撑性制度模块的功能
        5.1.1 对法律保障体系自身的功能
        5.1.2 对产业发展的实体性功能
    5.2 支撑性制度模块的构成
        5.2.1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5.2.2 中药执业人员管理法律制度
        5.2.3 中药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法律制度
        5.2.4 中药人才师承教育法律制度
    5.3 支撑性制度模块完善的思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中的关联性制度模块
    6.1 关联性制度模块的功能
        6.1.1 对法律体系自身的功能
        6.1.2 对产业发展的实体功能
    6.2 关联性制度模块的构成
        6.2.1 中医药行业管理制度
        6.2.2 中医药文化传播法律制度
        6.2.3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6.3 关联性制度模块建设与完善的思路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的总结
    7.2 立法建议的总结
    7.3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的总结
    7.4 研究不足之处的总结
    7.5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附表
个人简介

(5)当归药效物质基础的红外表征与体内外吸收代谢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药当归的概述
    第二节 中药质量评控的研究
    第三节 中药红外光谱研究概述
    第四节 中药代谢研究概述
前言
第二章 当归红外光谱整体结构解析及鉴定
    第一节 当归饮片红外光谱的整体解析
    第二节 当归挥发油成分的红外光谱研究
    第三节 当归水溶性成分的红外光谱研究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当归水煎液的红外光谱研究
    第一节 当归水煎工艺的优化
    第二节 当归水煎液分段组分的红外研究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当归质量控制成分初步遴选的研究
    第一节 当归水提物化学成分特征谱的建立
    第二节 当归肠壁吸收代谢研究
    第三节 当归入血成分的研究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当归体内序贯吸收代谢的研究
    第一节 当归水提物胃肠道稳定性的研究
    第二节 肠道吸收代谢的研究
    第三节 肝脏吸收代谢研究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7)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1.1.1 中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空前历史机遇
        1.1.2 中医药产业极具竞争优势
        1.1.3 中医药产业发展与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医药产业研究现状
        2.1.1 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2.1.2 医药产业转移研究
        2.1.3 医药产业发展博弈理论研究
        2.1.4 医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
    2.2 中医药产业研究现状
        2.2.1 中医药产业化发展研究
        2.2.2 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研究
        2.2.3 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研究
        2.2.4 中医药国际化研究
        2.2.5 中医药产业集群化研究
        2.2.6 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持环境研究
第三章 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3.1 系统理论
        3.1.1 系统概念
        3.1.2 系统理论
    3.2 区域产业系统
        3.2.1 产业系统研究
        3.2.2 区域产业系统结构
        3.2.3 系统论发展趋势与区域产业系统特点
    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1 可持续发展概念
        3.3.2 可持续发展研究
        3.3.3 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
    3.4 产业发展理论
        3.4.1 产业结构理论
        3.4.2 产业关联理论
        3.4.3 产业分工理论
        3.4.4 产业组织理论
        3.4.5 产业空间发展模式理论
        3.4.6 产业竞争力理论
        3.4.7 产业发展定量分析理论
        3.4.8 产业政策理论
    3.5 中医药学相关理论
第四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 产业与中医药产业
        4.1.1 产业概述
        4.1.2 中医药产业
    4.2 西部中医药产业现状分析
        4.2.1 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4.2.2 西部中医药产业评价
    4.3 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4.3.1 西部中医药产业内部影响因素
        4.3.2 西部中医药产业外部影响因素
第五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与机制研究
    5.1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性分析
        5.1.1 西部中医药产业整体性分析
        5.1.2 西部中医药产业开放性分析
        5.1.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要素相关性分析
        5.1.4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结构有序性分析
        5.1.5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性分析
    5.2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构建
        5.2.1 完善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的必要性
        5.2.2 构建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的外部条件
        5.2.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重构原则
        5.2.4 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系统重构
    5.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运行机制
        5.3.1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信息反馈机制
        5.3.2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鲁棒机制
        5.3.3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自适应机制
        5.3.4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自我调节机制
        5.3.5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自催化机制
        5.3.6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自我发展机制
第六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6.1 动力投入系统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1.1 C-D 生产函数
        6.1.2 建立西部中医药产业经济增长计量模型
        6.1.3 模型参数估计
    6.2 研发创新系统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2.1 因子分析方法概述
        6.2.2 西部中医药产业影响因子分析
        6.2.3 西部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6.2.4 聚类分析结果及分析
        6.2.5 结论与建议
    6.3 政策支撑系统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3.1 产业政策与产业转移
        6.3.2 中医药产业区际转移演化博弈理论分析
        6.3.3 西部医药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6.3.4 西部地区承接中医药产业转移对策
    6.4 循环交换系统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6.4.1 超边际分析的基本理论
        6.4.2 对外开放、专业化分工与产业发展超边际理论分析
        6.4.3 对外开放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6.4.4 医药制造业对外开放度与利润额相关性分析
        6.4.5 医药制造业对外开放度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关性分析
        6.4.6 对外开放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思考
第七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7.1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
        7.1.1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阶段
        7.1.2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路径
        7.1.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定位
    7.2 资源对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带动作用
        7.2.1 地缘优势带动中医药产业
        7.2.2 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集群
        7.2.3 文化优势引领产业发展
    7.3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功能提升
        7.3.1 提高各子系统发展能力
        7.3.2 以价值链重塑中医药产业系统产业链
        7.3.3 发挥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协同效应
        7.3.4 以商业模式创新加速中医药产业系统升级
    7.4 促进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开放
        7.4.1 内部生成开放型结构
        7.4.2 开放中医药产业各子系统
        7.4.3 扩大系统与外部环境开放
    7.5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7.5.1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基本发展模式选择
        7.5.2 构建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第八章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策略
    8.1 强化西部中医药产业动力投入系统
        8.1.1 改进中医药原材料供应能力和可持续性
        8.1.2 保障中医药人力资源充裕
        8.1.3 提升产业资金吸纳能力
    8.2 提升西部中医药产业研发创新系统
        8.2.1 提升中医药产品创新能力
        8.2.2 推动西部中医药市场创新
        8.2.3 以文化创意实现中医药产品营销创新
        8.2.4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8.2.5 创新西部中医药产业管理体制
    8.3 完善西部中医药产业政策支撑系统
        8.3.1 完善西部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8.3.2 促进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支持政策有效整合
        8.3.3 增强政府执行能力,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8.4 改进西部中医药产业循环交换系统
        8.4.1 改进西部中医药产业营销体系
        8.4.2 提高中医药产业物流水平
        8.4.3 打造中医药信息服务平台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西部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与制约要素并存
        9.1.2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发展尚未达到可持续
        9.1.3 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化重构
        9.1.4 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扬长补短
        9.1.5 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需选择合理路径与模式
        9.1.6 西部中医药产业系统应抓住机遇加大开放
        9.1.7 西部中医药产业政策支撑是可持续重要条件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9.2.1 研究不足
        9.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与金银花配方颗粒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药配方颗粒的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配方颗粒的背景与起源
    一、中药配方颗粒的国内外发展背景
    
(一) 世界植物药的发展近况
    
(二) 我国中药产业发展近况
    
(三) 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外(境外)发展概况
    二、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起源
    
(一) 中成药、中药饮片与汤剂的发展历史
    
(二)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历史
    三、中药配方颗粒的含义
第二节 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一、中药配方颗粒的化学成分与质量研究
    二、中药配方颗粒的药效学研究
    三、中药配方颗粒的中医临床研究
    四、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研究
    五、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
小结 第二部分 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
第一节 中药配方颗粒的企业现状与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企业概况
    二、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企业资产总额比较
    
(二) 销售收入比较
    
(三) 利润总额比较
    
(四) 劳动生产率比较
    
(五) 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
    
(六) 资产负债率比较
    
(七) 流动资产周转率比较
    小结
第二节 中药配方颗粒药物经济学的初步研究
    一、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单味价格比较研究
    二、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处方(方剂)价格比较
    三、港澳台地区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的价格对比
    四、中药配方颗粒与中成药的价格对比研究
    小结
第三节 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二、不利因素 第三部分 中药配方颗粒产业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以金银花为例)
第一节 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二) 标准煎煮方法的研究
    
(三) 提取工艺研究
    
(四) 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五)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六) 中试生产
    二、结果与分析
    
(一)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指导原则
    
(二) 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
    
(三) 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的基本工艺流程
第二节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二) 性状鉴定
    
(三) 鉴别研究
    
(四) 指纹图谱研究
    
(五) 检查
    
(六)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
    
(七) 绿原酸含量测定
    
(八) 木犀草苷含量测定
    二、结果与分析
    
(一) 金银花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二)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我国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饮片的单价对比表
附件2 附图
附件3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件4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10)槟榔炒制“火候”量化及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单位、术语、名词等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基于饮片色泽和气味特征参数的中药炒制"火候"判别数学模型建立及其相应指标量化研究
    1 研究背景
        1.1 中药炮制"火候"把握
        1.2 色彩色差计
        1.3 电子
    2 实验材料及样品
        2.1 实验仪器及数据处理软件
        2.2 实验样品
    3 实验方法
        3.1 色泽测定
        3.2 气味测定
        3.3 数据分析方法
        3.3.1 色泽数据分析方法
        3.3.2 气味数据分析方法
    4 基于槟榔不同炒制品色泽特征参数的"火候"判别模型研究
        4.1 色泽量化方法学考察
        4.1.1 色泽测量在不同外界光亮强度的稳定性研究
        4.1.2 样品在不同生产批次装载容器的影响研究
        4.1.3 测色方法精密度研究
        4.1.4 样品稳定性研究
        4.1.5 结论
        4.2 槟榔不同炮制品色泽研究
        4.2.1 进行探索性分析
        4.2.2 多组比较的秩和检验
        4.2.3 秩相关
        4.2.4 判别分析研究
        4.2.5 参考值范围
        4.2.6 实验结论
    5 基于槟榔不同炒制品气味特征参数的"火候"判别模型研究
        5.1 原始数据曲线
        5.2 实验数据分析
        5.3 电子鼻气味测定结论
    6 讨论
        6.1 "火候"的把握及判断
        6.2 样品的采集
第三章 基于动力学数学模型的中药炒制过程动态变化定量研究初探
    1 研究背景
        1.1 炒制过程的定量研究问题
        1.2 动力学研究方法在食品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2 指标成分的筛选研究
        2.1 槟榔相关文献研究
        2.1.1 槟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
        2.1.2 槟榔中的化学成分
        2.1.2.1 槟榔生物碱成分
        2.1.2.2 槟榔鞣质的种类
        2.1.2.3 槟榔油脂类成分
        2.1.3 槟榔的生理活性
        2.1.4 结论
        2.2 炒焦对槟榔中大类成分的影响研究
        2.2.1 实验材料及样品
        2.2.2 醚溶性生物碱含量测定
        2.2.3 鞣质含量测定
        2.2.4 氨基酸测定
        2.2.5 讨论与小结
        2.3 槟榔炒焦前后水溶性成分HPLC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2.3.1 仪器、试药及样品
        2.3.2 方法及结果
        2.3.3 结论
        2.3.4 讨论
        2.4 槟榔中生物碱成分类药属性In Silico评价研究
        2.4.1 研究背景
        2.4.1.1 In Silico评价
        2.4.1.2 类药属性(Drug-like property)
        2.4.1.3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rm, BCS)
        2.4.2 研究对象
        2.4.3 研究工具
        2.4.4 研究方法
        2.4.5 研究结果
        2.4.6 研究结论
        2.5 指标成分筛选结论
    3 中药炒制过程动力学初探
        3.1 仪器、药品及试剂
        3.2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3.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3.2.2 对照品的制备
        3.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3.1 提取溶剂的考察
        3.2.3.2 提取方法的考察
        3.2.3.3 提取时间的考察
        3.2.4 专属性考察
        3.2.5 色谱条件的选择
        3.2.5.1 流动相的选择
        3.2.5.2 色谱柱的选择
        3.2.6 标准曲线的制备及最低检出限
        3.2.7 精密度试验
        3.2.8 样品稳定性试验
        3.2.9 重复性试验
        3.2.10 加样回收试验
        3.3 动力学研究样品制备方法学考察
        3.3.1 样品炒制方法的考察
        3.3.2 不同时间点样品制备方法考察
        3.4 槟榔炒制样品制备及取样设计
        3.4.1 收得率测定设计
        3.4.2 动力学研究样品制备设计
        3.5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及数据处理
        3.5.1 槟榔生品含量测定结果
        3.5.2 炒制过程相关参数测定结果及数据处理
        3.5.3 数据分析及建立动力学数学模型
        3.6 结论
        3.6.1 在炒制过程中各化学成分的炒制动力学参数及意义
        3.6.2 炒制动力学对槟榔炒制原理研究及工艺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4 中药炒制动力学和药效评价相结合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实验药物
        4.1.3 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对大鼠离体胃底平滑肌的影响
        4.2.2 统计学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结论
        4.5 讨论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中药饮片改革的初步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散装中药饮片定量出药系统设计及实现[D]. 宋亚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发展监管科学,促进中药产业传承创新[J]. 刘昌孝,张铁军,黄璐琦,许海玉. 药物评价研究, 2019(10)
  • [4]基于“系统—实证”论的中药产业法律保障体系研究[D]. 张继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2)
  • [5]当归药效物质基础的红外表征与体内外吸收代谢的相关性研究[D]. 郭怡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补偿机制研究[D]. 魏士轩. 山东大学, 2014(11)
  • [7]中国西部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海燕. 天津大学, 2014(11)
  • [8]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竞争力分析与金银花配方颗粒的关键技术示范研究[D]. 刘晖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5)
  • [9]湖南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战略研究[A]. 阳宝华. 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 2009
  • [10]槟榔炒制“火候”量化及其规律研究[D]. 黄学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中药饮片改革的初步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