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市场萎缩扩张需谨慎

花卉市场萎缩扩张需谨慎

一、花卉市场萎缩 扩种必须慎重(论文文献综述)

万宁娜[1](2020)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区一体化研究 ——基于城际联锁网络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文中认为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1月,时隔一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再次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大框架下,上海和长三角地区迎来了新的历史重要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一直以来,长三角地区始终是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最强、经济要素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现有研究多是从传统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方法多采用传统的计量模型,虽然对理解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传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分析快速发展的区域一体化。随着全球一体化使城市和区域联系从地区和国家内部逐渐扩散到世界范围,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研究城市和区域必须突破传统经济学的局限,需要在更大的视野下对城市和区域研究的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框架进行调整,要将城市和区域作为节点纳入到大型网络的范畴进行研究。本文将传统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全球城市网络理论相结合,将长三角大都市区纳入城市网络的分析框架和范畴,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采用INM城际联锁网络模型对长三角大都市区一体化进行研究,并从非对称城际关系、关注落后地区和分区域等方面对INM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探索和丰富。本文以上海和长三角大都市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以上海为核心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水平及政府干预下的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在理论分析、文献梳理及概念界定清晰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及特征事实为指导和依据,通过归纳总结、实证研究等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对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重点对上海的行政区划、政府主导下的一体化政策和战略规划演进等进行了归纳研究,并划分了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演进阶段,用SI指数比较了上海与OECD国家主要大城市在土地、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影响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即集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干预下的一体化政策,重点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一体化政策与大都市区一体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借鉴了发达国家如纽约大都市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一体化互动发展的经验、政府规划和政策干预下的东京大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经验。其次,本文通过跟踪记录2016-2019年企业设立的分支数据,从空间结构一体化的视角对长三角大都市区一体化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世界城市网络INM模型(城际联锁网络模型)对长三角大都市区26个城市的城际联系进行度量和考察,重点对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腹地和产业承接城市的区域重要程度进行研究,同时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的动态演变过程进行了度量。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大都市区城市网络层级分化现象明显,发展并不均衡,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心城市在辐射和拉动次级城市和周边城市效应显着,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大都市区城市网络发展不均衡,网络多中心化、层级化现象明显。城市联系高度集中在发达的中心城市内部,外围城市之间的联系较少,处于网络边缘位置。综合各项指标,将长三角城市网络划分为一、二、三、四层级,其中上海是长三角地区层级最高的城市,属于核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宁波、无锡、苏州处于第二层级,属于中心城市;常州、南通、扬州、芜湖、嘉兴、泰州、镇江处于第三层级,属于次中心城市;其他城市处于第四层级,属于外围城市。中心城市分别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外围城市进行辐射和拉动,直接和间接效应总和约为50%,较为显着。从城市非对称曲线来看,7个中心城市与上海的城市能级和城市综合水平均有一定的差距。从省级层面来看,江苏省的城市排名靠前,安徽省排名靠后,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优势不突出,部分指标落后于宁波。从长三角地区五大亚城市圈与核心城市的联系来看,苏锡常都市圈位列第一,南京都市圈次之。此外,在对企业进行长三角地区内部与外部分区域度量时,结果显示长三角以外的企业选择在长三角设立分支的意愿并不强烈。以非长三角地区企业度量时发现,结果显示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在聚合链接占比、城市网络距离等方面比有了显着改善,这说明城市门槛效应对企业选择分支定位有一定的影响。随着上海核心城市地位的提升,门槛效应进一步提高,非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更倾向在二级中心城市设立企业分支。2016年6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颁布实施,规划期为2016-2020年。通过比对2016至2019年各项指标的变化,进一步研究4年来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和一体化水平的动态演变情况。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2016年,2019年上海的门槛效应更加显着。由于上海较高的城市发展水平给企业带来了过高的成本等负面影响,导致企业尤其是长三角以外的企业进驻上海的意愿在进一步降低。4年来,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水平在进一步提高,企业选择落户除核心城市上海以外的其他城市,不仅没有对企业产生影响,相反还降低了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成本。经过4年的发展,长三角大都市区城际联系普遍增多,表明城市联系更加紧密,但城市排名整体变化不大,2016年排名前列的城市在2019年的城际链接值的增幅要小于排名后列的城市。经过4年来的发展,大部分城市虽然没有跨出本层级范围,但是次中心城市和外围的排名均有显着变化,集中体现在浙江省城市的快速发展。最后,基于1997-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了区域一体化政策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提出三个假说,认为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将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划分为产业结构差异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种路径,考察这两种路径方式下哪种路径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更为显着。为了确保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核心解释变量分别采取经济指标和政策指标两种指标进行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但产业结构调整下的两条路径的作用效果并不相同,两者具有显着的差异性,产业结构高度化路径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产业结构差异化路径的作用效果。造成差异性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各种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在运用区域一体化政策时都偏向选择效率回报最高的产业结构转型政策,再加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国政府自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转型的主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策的导向性,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其作用效果显着大于产业结构差异化路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长三角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要提高优质企业在上海的落户和设立总部的比例。近年来,随着上海核心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门槛效应也随之提高,城市门槛效应对企业选择分支定位的城市有具一定的影响,而非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更倾向选择在长三角大都市区内的二级中心城市设立分支,以降低企业在核心城市落户或设立总部及分支的各类成本。鉴于此,上海要进一步降低低端落后企业留沪的比例,将有限的资源留给国内外大型优质企业,进一步提高优质企业总部在上海的落户比例,保留上海的城市核心功能。此外上海作为核心城市,其对外围城市的直接辐射拉动效应远低于间接辐射拉动效应。建议要进一步提高上海对外围城市的直接辐射效应,从而提高长三角一体化水平。第二,要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对长三角大都市区外围城市的辐射拉动效应,从而提高区域一体化水平。中心城市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外围城市产生的作用效应总和约为50%,较为显着。外围城市要加速发展,不能局限于第四层级和外围城市内部,要加强与高层级、中心城市的联系与合作。中心城市的城际链接不能仅停留在第一、二层级内部,要更多地扩散和覆盖到到第三、四层级的城市。第三,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城市能级、缩小与上海的差距,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从非对称曲线来看,上海的整体城市能级仍远高于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今后上海的非核心功能要向这些周边中心城市疏解的话,这些城市的匹配和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中心城市要加强与核心城市上海的联系,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积极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第四,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引导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和大都市区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调整,加强三省一市的合作,科学制定长三角大都市区内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机制和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的正向效应,消除地方行政壁垒、加强地区联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森[2](2019)在《畜禽粪便农业种植利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以堆肥还田为主的传统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处理周期长。为此,本论文结合畜禽粪便免发酵利用技术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旨在探寻农业固体废弃物快速消解的新途径。本研究以免发酵鹅粪和免发酵牛粪为原料,从单位面积安全用量、施用技术(表施/深埋/发酵剂)、适应性作物品种(杂交狼尾草/马铃薯)、作物产量及品质、最佳施用时期(夏/冬)、土壤性状指标(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等方面,对免发酵有机肥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腐熟鹅粪施用量效应研究根据牧草——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 cv.23A×N51 cv.Huanan No.1)的产量及品质,确定最适宜的鹅粪施用量为15t/hm2。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在鹅粪量为15t/hm2(C2处理)时鲜草总产量最高,为151.59t/hm2。在测量的各指标中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在C2处理分蘖数最高,三次刈割总分蘖数为67个;鲜干比第二茬草最高,第二茬草C2处理最高,为6.24;平均茎叶比C2处理最低,为0.43;第一茬草,C2处理粗蛋白含量最高,为14.9%,第二茬C2处理粗蛋白含量含量降低,但于C3处理差异不显着;第一茬草C1处理粗脂肪含量最高,第二茬和第三茬草C2处理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大,在第三茬草中最大,为2.3%;C2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低于其他处理。各鹅粪组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着,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他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随鹅粪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2、免发酵鹅粪施用效应研究和对照组相比,三组施肥处理(化肥、免发酵鹅粪、腐熟鹅粪)对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各农艺性状及品质均产生显着性影响。三组施肥处理中,化肥和免发酵鹅粪在杂交狼尾草各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差异性并不显着。整体来看,在提升和改善杂交狼尾草产量、品质方面,腐熟鹅粪效果始终最好,第一茬草,免发酵鹅粪效果劣于化肥,但在第二、三茬草,免发酵鹅粪效果优于化肥。对杂交狼尾草地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后发现,单施化肥组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施用腐熟鹅粪和免发酵鹅粪肥既能保证和提高杂交狼尾草产量和品质,又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免发酵鹅粪组和腐熟鹅粪组土壤有机质分别提高了8%、12%,均能保证其他矿质元素含量的稳定和提升。通过对比杂交狼尾草的生长指标,得出免发酵鹅粪并未对杂交狼尾草产生不良影响,虽然整体效果没有腐熟鹅粪好,但与化肥组提升杂交狼尾草产量和品质效果相同,而且免发酵鹅粪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更显着。说明用免发酵鹅粪直接施用于杂交狼尾草地是一种可行的方式。3、免发酵牛粪、稻草冬种马铃薯效应研究本试验借鉴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还田原位腐熟的方式,将免发酵牛粪、稻草辅以菌剂冬种马铃薯。结论如下:在马铃薯产量上,牛粪作用大于秸秆,所有秸秆和牛粪混施组大薯数(>200g/个)最多,而所有牛粪组薯数(100g200g/个)最多;在根系形态(根系总根长、表面积、体积)方面,秸秆为主要影响因素,有机肥发酵剂和牛粪有辅助作用;在总根尖数方面,发酵剂混施组最高;在土壤化学性质上,牛粪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含量效果好于秸秆,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牛粪和秸秆没差异,秸秆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效果好于牛粪;在提高土壤酶活性上,混施组>牛粪组>单施秸秆,施用发酵剂能增强各组效果。基于以上研究,免发酵的农业固体废弃物在合适的安全用量、施用技术、施用时期以及适应性作物品种下可以直接还田利用,是对传统堆肥方式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培肥农田土壤,提高有机肥的利用效率。

丁维兵,曲沃露[3](2019)在《党建引领促转型 建功立业新时代》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前卫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前卫公司)前身为着名的国营上海前卫农场,1966年6月,由金带沙农场、三高农场等7个国营农场合并组建;按照上海市政府2008年关于加快长兴岛开发建设的决策部署,前卫公司于2009年8月正式划归上海长兴岛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长兴岛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如何振兴历经50多年沧桑巨变的国有竞争型老企业,对前卫公司党委提出了新的挑战。

黄本亮[4](2018)在《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文中提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可谓精彩纷呈。其间,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的农耕文化土壤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巨变,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搭建了立体文化生态,并推动其产生亦步亦趋的变化。论文研究融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图像学方法等于一体,对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行文在理嬗变脉络、析嬗变动因、观嬗变走向、汇嬗变经验、辨嬗变隐忧的同时,也揭示了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民间文化价值转向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向度的复杂性关联与互动。这不仅将中国民间剪纸在各个时期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起,也为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和实践参照。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纠结跌宕。清末民初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突变的时代。在内部社会变革、外来文化渗透和民间文化启蒙中,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发生新变,教育传承方式开始肇始,应用载体逐渐出新,审美特征发生转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迈出从民间出走的步伐。随后,在延安文艺运动、新中国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和“文革”三种意识形态征召下,民间剪纸艺术表现出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联,这一方面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呈现现实主义审美转向,另一方面也逐步使民间剪纸游离民间文化本体。这种过度依附政治征召的发展路径,在改革开放语境中被剥离。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快速复苏,不仅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全面展开,而且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开始回归,甚至民间剪纸开始作为一种独立艺术样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确立其审美独立性。其间,虽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重返百花齐放之状,但也渐显绘画化倾向。学者对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展开了及时反拨,短暂守护了复苏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不仅民间剪纸艺术依附的农耕文化十壤加速消逝,而且民间剪纸艺术在逢迎市场的调适中不断抛弃自身文化内核。在经济利诱下,作为生产消费的民间剪纸在逢迎市场的过程中开始呈现同质化倾向。市场经济时代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巨变推动其呈现整体衰微之势。进入21世纪,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成果在此汇聚。同时,生存困境中的民间剪纸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契机。民间剪纸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开始文化赋值,并渐显文化重塑之势与多态共生之状。综而释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经历了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的曲折历程。其间,民间剪纸艺术虽然经历了抽象化、工具化、符号化的存在状态,但最终寻回了民间文化本体地位。这既是民间剪纸文化内驱力的结果,也是民间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应遵循民间文化自身规律,使其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展现蓬勃生机。

刘扬,韩允[5](2017)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农民行为分析——以苏北S县Y镇花木产业发展为例》文中指出以苏北S县Y镇花木产业发展为例,考察了花木产业从萌芽、确立并发展、繁荣及转型的整体过程,分析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基层政府与农民的行为及其互动关系。研究发现花木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农民自下而上的探索与基层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进;在花木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遵循"生计型"行为逻辑,政府遵循"政绩型"行为逻辑。尽管行为逻辑不同,却围绕产业发展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这恰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据此,政府在培育和发展地方产业时,要注意寻求发展主体的利益结合点,并遵循发展周期,做出不同的发展策略,这对于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蒋炎[6](2017)在《传承与重构 ——威基伍德陶瓷产品设计的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18世纪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威基伍德陶瓷,是英国传统陶瓷手工业迈向现代陶瓷工业的光辉典范,同时也是世界近代陶瓷产业中公认的标杆企业。在2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威基伍德积累了大量而珍贵的陶瓷产品,这些产品共同构成了威基伍德多姿多彩的历史面貌,叙说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本文以威基伍德在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经典设计为研究对象,探寻不同时代背景下设计语言和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产品设计与材料研发、生产管理、市场销售、社会消费、生活方式、艺术审美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通过这一层面的梳理和评析,我们可知陶瓷产品设计历史面貌形成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产品设计的传承与重构这一中心论题展开探讨,以期寻找到解释威基伍德设计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经典设计的建构,对一个陶瓷企业的发展、品牌的建树,有着重要的意义。18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中期是威基伍德经典产品大量涌现的时期,也是其发展的巅峰时期。在企业发展历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众多经典设计,在日后共同构成了威基伍德产品的设计体系,成为其创新设计可供参考的原型,并形成某种规范。辉煌时期的威基伍德极具世界眼光,善于从不同国度、民族、不同艺术领域吸取营养,产生多元、包容、共生的最佳重构效果。现代的威基伍德更多地专注于自身的设计传承。“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走互相融合的道路”这一英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在威基伍德的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威基伍德在塑造经典品牌产品时,选择了一条中庸之路,在传承与重构之间游走。威基伍德当代的设计面貌经由250多年的历史发展和积累而形成,大部分产品设计的图式都可以到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追根溯源。

莫国香[7](2016)在《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即为当地傣语“竜社勐”(部落祖先灵魂居住的神林)、“竜社曼”(氏族祖先灵魂居住的神林)等神山林的统称,它是在当地原始宗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含祖先神灵崇拜文化特质的原始森林,是傣族集农业崇拜、森林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诸多崇拜为一体的复合载体,即它是集傣族原始宗教神灵观念和农耕文化现实需要为一体的傣族神山林。由于“竜林”不仅承载着傣族传统社会稻作生产赖以生存的森林水源,也寄托着傣族人民对森林和祖先的依赖、敬畏与感恩以及对祖先权威与规矩的信仰,因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基于以保护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态环境和稻作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傣族“林-农”农业生态观以及基于祖先崇拜名义的以建立稳定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为目标的农业社会规矩和由此衍生的遵循祖规的傣族系列传统农业社会文化习俗。总之,它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最古老、原生型的傣族典型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既包括“竜林”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也包括以“竜林”信仰为基础而衍生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就其性质上来说,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是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从起源上来看,尽管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具体产生的时间无法考证,但从当地傣族的起源及“竜林”地质、生态和神话传说等文史资料可以推断,该遗产应该发端于当地傣族原始农业社会初期,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它是一种远古的森林形态和文化遗存。由于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以“竜林”为文化表征的森林水源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丰收的最主要保障,因此自然也是依靠水稻而生存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社会的根本依靠。所以,西双版纳傣族“竜林”的设立应该是出于强烈的稻作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考虑。加之,“竜林”祖先权威的规矩对农业社会的凝聚作用,因此,可以说,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是当地傣族借助祖先神灵的名义保护森林水源、建立农业社会生产秩序的生存智慧,是该地傣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为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的热带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和文化传统,这种生存模式和传统源于傣族崇拜森林的文化特质和农耕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并同祖先崇拜交汇融合在一起,成为依托森林、崇拜祖先、保护农业丰收的文化现象。作为傣族居住地的生存根源和文化寄托,“竜林”如同血脉一样将当地傣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并得以长久的传承和延续。特别是召片领政权时期,由于“竜林”文化对经济繁荣、政治统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历代召片领政权对其都十分重视。这一期间,傣族人口和村寨日益增多,“竜林”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分布的地域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等级也不断得到提升,它从最初的单纯民间祖先崇拜祭祀活动发展到召片领政权的重大政治统治手段。这段时期,不仅召片领及其地方官员必须亲自参加“竜林”的祭典活动,部分已故召片领以及佛门菩萨请进“竜林”加以祀奉褒扬,各级地方政权还设置了有关“竜林”文化事项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竜林”文化管理制度,使得“竜林”这一特殊森林所包含的价值不断扩大,成为不仅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上层统治者对于竜林思想及“竜林”文化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浓缩地体现了“竜林”发展之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因此,西双版纳“竜林”文化在傣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在当地傣族人民和政权机构的共同推崇和维护下,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还保护了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观和热带地区“林-农”农业生态传统,这种传统是具有农业的、生态的和社会文化的突出价值。特别是,这种传统对于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因此,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遗存。然而,这种遗产的价值需要被社会和公众所认识和重视并使其从中受益,但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西双版纳现存的相当数量的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并不容乐观。本文将选题确定为“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史为鉴,以点带面,目的在于完善傣族“竜林”文化研究,唤起人们对西双版纳现存傣族“竜林”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重视和保护以及对森林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并试图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创新:第一,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竜林”在以水稻生产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二,挖掘遗产价值,建立“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并找出其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使“竜林”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与现实的维度上达到统一;第三,系统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历史与现实保护的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面临困境的根源,为人类如何有效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包括绪论、研究内容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内容主要为提出问题。在本章中,对于本论文选题的提出和确定进行了阐明,对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本论文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基本结构和研究重点以及创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研究内容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以及“竜林”文化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后文的论述和发展提供依据。第二章从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系统、“竜林”生物多样性系统、水文化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农村聚落系统以及村民的宗教信仰系统六方面阐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第三章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论述了 “竜林”文化的起源,揭示“竜林”文化起源有着深刻的农耕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渊源。同时从形成、发展、繁荣、衰落及恢复阶段论述了“竜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阶段性特点,揭示“竜林”文化历史变迁与稻作文化的兴衰存在内在关系。第四章通过对磨歇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考察和分析,发掘傣族“竜林”的水稻农耕文化根源。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磨歇村“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以及根据这些问题而创造的保护模式,为后面章节的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第五章从生态、科技、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六方面阐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并从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和社会文化方面论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第六章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欠佳以及“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相对缺乏三个方面考察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重点论述加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在本章中,首先对“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进行了思考,提出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应寻找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净土和热带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使得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和现实的统一的维度上达到更好的利用和保护,同时还提出了保护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当前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在此基础上,针对第六章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六种典型保护模式建议。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语,是在前七章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的总结性论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所具有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对其保护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对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未来提出展望。

方勇[8](2011)在《建国初期禁毒法制研究(1950-1952年) ——以云南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禁毒法制运动,成功地根除了近代以来吸食贩卖鸦片烟毒的陋习。其禁毒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彪炳史册,勿庸置疑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上贩卖吸食毒品的现象死灰复燃。据《2010中国禁毒报告》公布,2009年我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7.7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9.1万名,缴获海洛因5.8吨。同时,各级公安机关进一步控制易制毒化学品非法流失,成功破获了制毒物品犯罪案件137起,缴获易制毒化学品及非列管物质649.1吨。面对如此严峻的毒情,我们不禁产生一些疑惑,相比于现代,为什么建国初期能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完全禁绝鸦片烟毒?当时的禁毒法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其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这种法制实施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并对后来包括禁毒法制在内的法制发展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戒的教训?基于以上困惑,笔者产生了研究建国初期禁毒法制的学术兴趣。通过对当时历史档案史料的搜集、考察和分析,笔者选取云南作为考察对象,一则是因为云南解放较晚,禁毒法制的发展较为滞后。二则是因为云南历史上是中国烟毒泛滥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素有“以烟立省”的说法。以其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充分地展示出当时新中国禁毒之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较为全面地展现当时禁毒法制的各个方面。论文本着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发掘云南省的相关档案资料,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统计学及个案分析的方法,主要分三个部分展开,即引言、正文(六章)和结语,全景式地展现了建国初期云南省的禁毒法制发展状况。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动因、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材料与路径等进行了论述,以充分展示本文的研究主旨,论证本文的研究价值与意义。第一章,本章主要回顾了建国以前禁毒法制之沿革。鸦片在中国流毒甚早,早在唐朝中叶就已有史籍所记载,但那时鸦片并没有泛滥成灾,只是作为一种花卉或药材。其真正开始泛滥是在清代,因此,国家的禁烟法令也是从清朝开始的。从清雍正七年颁布中国第一个禁烟法令,至新中国建立,中间两百二十二年,历届政府对其进行了不断围剿,发布了众多的禁烟禁毒法规。中间还有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颁布的禁烟禁毒法令。这些禁烟禁毒法规都各具有其自己的时代特点。论文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展现。第二章,建国初期的历史环境与烟毒情况。在讨论建国初期的禁毒法制之前,有必要对建国初期的历史环境与烟毒泛滥情况进行一番描述。本章首先审视了建国初的混乱的社会环境、空白的法制环境、破坏的经济环境以及险恶的国际环境,建国初的禁毒法制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随后又描述了建国初的烟毒泛滥状况。因历史上的烟毒不净,导致建国初的烟毒泛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特别是云南,烟毒泛滥的尤为严重,并且分析了其对社会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危害。第三章,建国初期禁毒法规的制定与颁布。面对烟毒泛滥的严重现实,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建国初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禁毒法制运动。在运动中,颁布了大量的禁烟禁毒法规。本章首先对建国初期云南的禁毒法制运动进行一个全景式的展现。包括中国共产党在云南进行了的早期禁毒实践,以及在全国性的禁毒法制运动开始后,运动的两个阶段。然后对于建国初指导为云南禁毒法制运动所颁布最重要的几部法律法规进行详细的历史性解读。第四章,建国初期禁毒法规的宣传与实施。在建国初的特殊历史环境下,要想完全禁绝烟毒,制定和颁布禁烟禁毒的法规和政策是必须的,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步,最重要的是所颁布的法规政策为民众所了解,并为民众所接受。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进行广泛的法律宣传就很有必要性了。就措施来讲,建国初对于毒品采取的是“断禁”的禁绝政策,对于鸦片的种植、贩运、制造、售卖以及吸食同时进行禁止,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禁绝措施,并规定了不同的处罚方式。第五章,分析了建国初期禁毒法制实施成功的原因。肆虐中国两百余年的鸦片烟毒历届政府都没能彻底禁绝,但在新中国短短的三年内一扫而清,是有其深刻原因的。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建国初云南禁毒法制运动能够获得成功的几点原因,并进行分析。当时封闭的国内外环境是其实施成功的前提,政权的统一是其实施成功的保证,群众运动是其实施的主要方式,与其他社会改革运动相结合是其实施成功的特色,严肃的吏治是其实施的关键。第六章,对建国初期禁毒法制的评价与反思。单从禁毒上来讲,建国初期的禁毒成就是无可置疑的,其成就之辉煌、规模之宏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成就了中国三十年“无毒国”的美名。但如果我们从法制的发展上来看,此时的禁毒法制同建国初的其他方面的法制发展一样,还处在新中国法制发展的初期阶段。所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虽然有力地弥补了战后的法律空白,维护了战后的社会秩序。但却也留下了诸如运动式法制,以政策代法等失误。这是那个时代特殊的“时代病”,并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时代病”在成功地奠基了新中国法制之路时,又遗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为以后中国法制的发展埋下了挫折的种子。本章在总结建国初禁毒法制的成功经验时,还主要分析了其对法制的影响。包括革命与法制、运动与法制以及政策与法制。革命与法制对禁毒法制的继承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了建国初废除旧法的主要根源及这种废除对禁毒法制的影响。运动与法制中首先分析了群众运动是建国初那个特殊时代的必然选择,在运动过程中深深影响了禁毒法制的发展,然后分析了出现这种影响的法制原因。政策与法制主要是对禁毒法制中的法律渊源问题进行的讨论。主要分析建国初的禁毒法制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政策代法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的利与弊。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我们当今包括禁毒法制在内的法治建设来说都是值得思考的。

谢黎君[9](2007)在《上海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上海市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上海的花卉消费量一路上扬,人均花卉消费数量已居全国第一。现今花卉业已成为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的花卉业就是在这股潮流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是花卉的生产还难以摆脱传统的种植方式,存在着生产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等诸多问题。花卉的消费呈现出增长的势头,但人们消费观念落后,消费水平相对低下都影响着花卉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建设热潮的兴起,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花卉交易中心担任起花卉流通的任务,先进的现代化交易方式的运用促进了花卉流通。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探索的方向。在借鉴国际花卉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本文围绕花卉的生产、消费和流通展开研究,分析了上海花卉业发展的现状,揭示了阻碍花卉业发展的诸多因素,并对花卉业发展的前景作了估量。研究的结果对于推动花卉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树功[10](2005)在《珠江河口区典型湿地景观演变及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择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珠江河口区湿地系统为对象,在实地调查及资料收集基础上,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探讨近20年来河口区湿地景观格局及其时空演变,分析其演变的驱动力,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研究选题立足于全球变化下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机理的科学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结果可为揭示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河口区湿地景观演变的影响机理,建立不同情景下湿地景观演变的驱动模式和调控方案提供基础案例,进而为珠江河口区湿地景观保护、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景观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依据。本研究以以遥感软件ERDAS为平台,采用基于知识的分层分类方法对内伶仃洋河口湿地进行分类;采取结合地学信息的专家分类对红树林湿地进行分类;选取光谱法对基塘人工湿地进行信息提取。利用ARCGIS 8.1信息平台,借助FRAGSTATS景观软件,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计算湿地景观格局指数;采用定性和定量手段对近20年景观演变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以淇澳岛红树林为例,应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TM与SAR融合图像进行群落分类研究的尝试。通过与遥感图像过境时间同步的样方调查,经过回归分析,构建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植被生物量的估算模型。全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口湿地的调控开展研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在区域尺度上应用遥感与GIS技术和方法研究珠江河口湿地景观演变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知识规则的智能化的遥感分类可克服传统人机交互目视解译不足,实现对研究范围较大、时相较多的湿地进行快速分类的目的,并进行景观制图。对不同类型的湿地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提高分类的精度,总体的分类精度大于85%,kappa系数大于0.8。(2)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作用下,研究区近20年来的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从面积变化看,1988-2004年,内伶仃洋研究区湿地面积减少12270 hm2,所占比例由1988年43.4%下降至2004年的40%,其中有92%的滩涂、80%的鱼塘、62%的红树林、55%水库和13%的河流分别转为其它用地。红树林主要集中在深圳湾、内伶仃洋的东岸、淇澳岛的大围湾。2004年基塘研究区的湿地比1988年减少13.2%。(3)内伶仃洋河口、河口红树林、基塘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反映的时空演变分析表明,近20年来珠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破碎化程度加剧、多样性减少。人为干扰成为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经济行为综合影响下,珠江口湿地景观已受到诸如城市建设、大型海岸水利工程建设、口门围垦、口门导治、水产养殖等人为因素的强烈干扰。(4)利用遥感技术对珠江口红树林群落的遥感分类及植被生物量研究表明,应用神经网络法对TM图像和SAR图像的融合图像进行红树林群落分类可以取得理想的分类效果;利用构建的生物量估算模型可为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和林型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为模拟人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全球变化模型提供重要的信息。(5)珠江口湿地景观需要在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自然控制论等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调控。从不确定条件下政府干预对滩涂湿地围垦的调控、湿地植物生长模型在红树林湿地恢复中的应用、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对湿地环境政策实施时机的影响、湿地的环境影响评价、从湿地文化视角保护湿地、3S技术在河口湿地调控中的应用、应用河口演变规律指导生态恢复等方面探讨和提出调控策略。本研究的突出创新点包括:(1)采用不同的遥感分类方法对珠江口不同湿地类型进行自动分类,应用神经网络法对TM图像和SAR图像的融合图像进行红树林群落分类。(2)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计算珠江河口区典型湿地4个时相段的景观指数。建立珠江口红树林植被生物量的遥感估算模型。(3)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手段用于珠江口湿地调控对策研究中。

二、花卉市场萎缩 扩种必须慎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卉市场萎缩 扩种必须慎重(论文提纲范文)

(1)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区一体化研究 ——基于城际联锁网络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大都市区形成机制及一体化驱动因素相关文献综述
        二、城际联锁网络相关文献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一、从非对称城际关系视角对INM城际联锁网络模型进行了扩展
        二、从落后地区和分区域视角对INM城际联锁网络模型进行了扩展
        三、从交叉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方面对区域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扩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城市、都市、大城市、大都市
        二、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
        三、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
    第二节 城市化和大都市区一体化相关理论
        一、城市化理论
        二、大都市区和城市全球化发展理论
    第三节 核心——边缘理论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一、核心——边缘理论
        二、区域非均衡理论
    第四节 城市场理论
        一、场理论
        二、场理论相关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及驱动因素探究
    第一节 上海城市形成与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历程回顾
        一、城市雏形期
        二、多功能经济中心时期
        三、城市恢复期
        四、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节 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路径及驱动因素探析
        一、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演变
        二、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和战略规划演变
        三、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演变
    第三节 上海郊区一体化及城乡一体化现状测度
        一、上海郊区一体化
        二、城乡扩张指数
        三、用城乡扩张指数度量上海城乡一体化现状
    第四节 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区中核心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一、上海在长三角大都市区中核心地位的表现
        二、上海核心地位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都市区一体化主要驱动因素探究
    第一节 集聚经济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大都市区一体化
        一、集聚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二、从静态集聚经济到动态集聚经济的转变
        三、基于核心——边缘模型下的一体化与产业集聚模型
    第二节 纽约、东京大都市区(圈)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纽约大都市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一体化互动发展经验
        二、东京大都市圈政府干预政策与一体化互动发展经验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际联锁网络视角下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城际联锁网络视角研究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基于城际联锁网络视角研究区域和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的全球化背景
        二、基于城际联锁网络视角研究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三、基于城际联锁网络视角研究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的有关拓展
    第二节 构建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城际联锁网络模型
        一、城际联锁网络模型及对模型的修正
        二、数据节点层:长三角大都市区主要城市样本数据
        三、数据子节点层:大都市区企业样本数据
    第三节 基于静态数据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结果初步分析
        二、聚合链接结果分析
        三、相对链接度结果分析
        四、空间网络距离结果分析
        五、辅助指标结果分析
    第四节 多中心化的长三角大都市区的空间联系测度
        一、上海与五大亚都市圈的空间联系
        二、上海及中心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辐射拉动效应
        三、非对称性关系下的长三角大都市区城际联系测度
    第五节 数据比较分析下的长三角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体化动态演变
        一、数据结果初步分析
        二、聚合链接结果分析
        三、空间网络距离结果分析
        四、辅助指标结果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一体化政策对长三角大都市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区域一体化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区域一体化政策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二、我国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现实背景
        三、提出区域一体化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实现路径的三个假说
    第二节 基于基准路径对区域一体化政策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构建基准模型
        二、样本数据及变量说明
        三、基准模型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基于中介路径对区域一体化政策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初始中介路径模型的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中介路径模型的实证回归结果及分析
        三、稳健性说明及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一、政策建议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实证部分的数据样本、初始矩阵、运算结果矩阵及面板模型的变量数据指标值等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畜禽粪便农业种植利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禽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
        1.2.2 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1.2.3 我国化肥使用及耕地土壤肥力变化研究
        1.2.4 畜禽粪便免发酵利用研究
        1.2.5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在大田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腐熟鹅粪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号的施用效应研究
    2.1 试验地概况
        2.1.1 试验地地理环境
        2.1.2 试验场地养殖情况
        2.1.3 试验场地土壤化学性质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栽培管理
        2.2.4 测试指标及方法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自然株高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绝对株高及生长速度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分蘖数的影响
        2.3.4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鲜干比的影响
        2.3.5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茎叶比的影响
        2.3.6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产量的影响
        2.3.7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粗蛋白的影响
        2.3.8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粗脂肪的影响
        2.3.9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2.3.10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
        2.3.11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新品系1 号灰分的影响
        2.3.12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发酵鹅粪对杂交狼尾草的施用效应研究
    3.1 试验样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栽培管理
        3.2.4 测试指标及方法
        3.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绝对株高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分蘖数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产量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中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3.7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的影响
        3.3.8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的影响
        3.3.9 不同处理对杂交狼尾草粗灰分(ASH)含量的影响
        3.3.10 不同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免发酵牛粪原位腐熟冬种马铃薯效应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供试土壤
        4.1.3 试验设计
        4.1.4 栽培管理
        4.1.5 样品的采集
        4.1.6 样品数据测量
        4.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商品薯数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总根长的影响
        4.2.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表面积的影响
        4.2.5 不同处理马铃薯根体积的影响
        4.2.6 不同处理马铃薯总根尖数的比较
        4.2.7 不同处理马铃薯土层根系分布的比较
        4.2.8 不同处理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2.9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5.3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党建引领促转型 建功立业新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客观看待企业发展现状, 奋力扬起转型发展风帆
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方针, 慎重研究转型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 全面推进企业转型发展

(4)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思路框架与内容
    七、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开化民间:内动外渗开启民间剪纸艺术应变图新(20世纪初至30年代)
    1.1 清末以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程式化演进
        1.1.1 稳定的演进脉络
        1.1.2 程式特征的固守
    1.2 社会变革引起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变化
        1.2.1 农耕社会结构的松动
        1.2.2 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
        1.2.3 新旧风俗习尚的交锋
    1.3 民间文化启蒙拓宽民间剪纸艺术承传方式
        1.3.1 民间文化启蒙语境中的民俗剪纸辑录
        1.3.2 剪纸教育承传方式的肇始
        1.3.3 剪纸应用载体的新显
    1.4 民间剪纸艺术变异性特征萌醒的双向进路
        1.4.1 内容题材创新与审美价值的转化
        1.4.2 西方艺术浸染与剪纸语言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征召民间:意识形态征召民间剪纸艺术鼎新革故(20世纪40年代至70 年代中期)
    2.1 延安文艺运动指引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探索
        2.1.1 创新主体民间观念的意识形态过滤
        2.1.2 革命战争催生民间剪纸宣传新功能
        2.1.3 战时宣传功能牵引剪纸图像范式变化
        2.1.4 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2 手工业合作化主导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勃兴
        2.2.1 新中国民间剪纸手工业合作化的展开
        2.2.2 合作化运动中剪纸艺人地位上行的助推
        2.2.3 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转向之时代追随
        2.2.4 民间剪纸艺术写实手法渐熟
    2.3 “文革”催征下的民间剪纸艺术审美革故异化
        2.3.1 “文革”文艺标准对“民间”的政治纯化
        2.3.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文化生态的驱离
        2.3.3 “文革”主题剪纸民间审美意识的异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在民间:改革开放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复苏立新(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3.1 改革开放开启民间剪纸热的兴盛
        3.1.1 国家文化理念中的民间文化认同
        3.1.2 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的全面展开
    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的回归
        3.2.1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价值的苏醒
        3.2.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风格的复苏
    3.3 民风新作型剪纸地位的上扬与反拨
        3.3.1 传统民俗剪纸向民风新作剪纸的滑动
        3.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的反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诱民间:市场经济利诱民间剪纸艺术吐故逢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4.1 民间剪纸文化依附渐失中的经济属性凸显
        4.1.1 市场经济驱诱民间剪纸依附的文化政策转向
        4.1.2 城乡结构固化抽离民间剪纸村社文化传统
        4.1.3 旅游消费刺激民间剪纸艺术经济价值膨胀
    4.2 作为生产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产销调适
        4.2.1 创作方式从“技艺型”向“设计型”切换
        4.2.2 产销方式从“分散型”向“整合型”优化
        4.2.3 艺人身份从“单一型”到“多元型”逢源
    4.3 作为消费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审美趋同
        4.3.1 审美主题从“民俗文化”走向“审美文化”
        4.3.2 审美功能从艺人“自娱”走向市场“娱他”
        4.3.3 审美风格从“俗”趋“雅”中的趋同倾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返归乡土:非遗契机唤醒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重塑(21世纪初至今)
    5.1 民间剪纸生存困境中的非遗契机
        5.1.1 政府非遗剪纸保护工程的展开
        5.1.2 社会团体非遗剪纸保护的成效
        5.1.3 民间群体剪纸发掘守护的前瞻
    5.2 非遗激活民间剪纸艺术文化赋值
        5.2.1 非遗剪纸传承中的文化叠加转向
        5.2.2 非遗剪纸保护中的公共文化面向
        5.2.3 非遗剪纸保护对地方话语的引入
    5.3 非遗语境下民间剪纸艺术分野共生
        5.3.1 原生态传承型剪纸与程式特征的回归
        5.3.2 市场态生产型剪纸与大众审美的表达
        5.3.3 艺术态创新型剪纸与个性风格的探索
    本章小结
总结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中图片来源
    二、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大事记
    三、中国有剪纸的民族主要剪纸类型及分布区域一览表
    四、调研访谈采风录摘编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5)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农民行为分析——以苏北S县Y镇花木产业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回顾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1. 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2. 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农民行为研究
        3. 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农民互动关系研究
二、S县花木产业发展案例基本情况及研究方法
    (一) 基本情况
    (二) Y镇花木产业发展历程
    (三) 研究方法
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农民行为及其互动
    (一) 产业萌芽期:生计诉求与政策要求
        1. 因穷思变:农民的生计探索
        2. 合法性身份支持———集体经济副产品
    (二) 产业确立和发展期:政府主导与农民抉择
        1. 镇政府的“软硬兼施”
        2. 农民的主动和被动
    (三) 产业繁荣期:迈向市场的共同行为选择
        1. 以大户为主体的市场参与
        2. 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推动
    (四) 产业转型期:底层创新与政府规制
        1. 网络时代的农户花木“淘宝”
        2. 后税费时代政府的产业引导与打造
四、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农民的行为分析
五、结论与思考

(6)传承与重构 ——威基伍德陶瓷产品设计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陶瓷产业(1700-1760)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陶瓷手工业
        1. 产品类型
        2. 斯托克陶业
    第二节 威基伍德家族陶业的源起
        1. 四代相传的家族窑业
        2. 亚伦·威基伍德家族的制陶业
    第三节 威基伍德一世早年的学徒生涯(1744-1759)
        1. 跟随兄长
        2. 威尔顿窑的学徒
第二章 威基伍德崛起时期的产品设计(1760-1795)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英国陶瓷手工业的变革
        1. 工业革命的风暴
        2. 英国陶瓷手工业向产业化生产的转型
    第二节 威基伍德一世独立建窑与早期产品
        1. 独立建窑
        2. 早期产品
    第三节 工艺改良与新产品开发
        1. 改良奶色陶器
        2. 从奶色陶器到女王陶器
    第四节 材料创新与新古典主义的视野
        1. 回归古典主义
        2. 伊特鲁里亚样式的艺术陶瓷
        3. 威基伍德对新古典主义的阐释
    第五节 早期陶瓷产业化生产中的设计与设计师
        1. 产业化生产中的分工
        2. 早期的陶瓷产品设计师
第三章 威基伍德发展、困顿与持续时期的产品设计(1796-1895)
    第一节 19世纪上半叶的陶瓷生产(1796-1841)
        1. 纹章陶定制
        2. 釉下青花转印装饰陶器
        3. 骨瓷餐具的首次投产
        4. 蔗色陶
    第二节 19世纪中期的危机与困顿(1842-1870)
        1. 英国社会的设计改革
        2. 繁荣的明顿陶瓷
        3. 埃米尔·莱索尔笔下的田园生活小景
        4. 日本风格与唯美主义
    第三节 19世纪下半叶的扭转与发展(1870-1900)
        1. 首任艺术总监托马斯·艾伦
        2. 扩大产品品类
        3. 维多利亚时代的餐具
第四章 威基伍德新瓷都的缔造和繁荣时期的再次到来(1895-1985)
    第一节 世纪初的困顿与艰苦开拓(1895-1929)
        1. 20世纪初的困顿、市场开拓与委托设计
        2. 手绘陶瓷设计与生产的兴起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初见端倪(1930-1949)
        1. 新的领导团队
        2. 建筑师凯斯·默里的现代主义陶瓷造型设计
        3. 巴拉斯顿花园工厂的建设与战争时期的设计
        4. 艾瑞克·勒维利厄斯的插画艺术与陶瓷装饰设计
    第三节 现代主义的设计巅峰(1950-1968)
        1. 新的装饰风格
        2. 现代主义陶瓷造型设计
        3. 实用的优雅:女性陶瓷设计师苏珊·库柏
    第四节 家族企业的终结(1968-1986)
        1. 爱德华多·鲍洛齐:波普趣味与几何解构
        2. 格莱尼丝·巴顿:现代陶瓷雕塑
        3. 文迪·拉姆肖:新首饰
        4. 225造型
第五章 威基伍德帝国的危机与挑战(1986—2015)
    第一节 危机与挑战
        1. 企业并购与频繁易主
        2. 全球化市场与斯多克陶业的衰落
    第二节 设计再继续
        1. 20世纪末的经典:肯辛顿茶具
        2. 公司内部设计:遗产与怀旧
        3. 公司外聘设计:古典与时尚
        4. 后工业社会的陶瓷设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1 威基伍德家族族谱
附录-2 威基伍德公司主管
附录-3 威基伍德聘用设计师、设计总监
作者简介

(7)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概况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保护对象的演进
        二、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内涵
        三、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
    第二节 “竜林”文化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水资源
        四、气候
        五、土壤
        六、植被
    第三节 “竜林”文化的社会背景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区沿革及现状
        二、人口及民族概况
        三、社会经济
        四、宗教文化
        五、农耕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
    第一节 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系统
        一、森林环境
        二、江河环境
        三、坝子环境
    第二节 “竜林”生物多样性系统
        一、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节 水文化系统
        一、“竜林”文化与水文化的关系
        二、“竜林”文化体系中的水文化表现
    第四节 农业生产系统
        一、森林水源提供
        二、土壤肥力补充
        三、农林病虫害防控
        四、农田水土保持
    第五节 农村聚落系统
        一、竜林
        二、村寨
        三、稻田
        四、河谷
    第六节 村民宗教信仰系统
        一、原始宗教信仰
        二、小乘佛教信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的起源
        一、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
        二、宗教信仰
    第二节 “竜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一、桑木底时代竜林文化的形成
        二、勐泐王时代竜林文化的发展
        三、召片领时期竜林文化的繁荣
        四、解放后至二十世纪末竜林文化的衰落
        五、二十一世纪初期竜林文化的恢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个案分析
    第一节 磨歇村概况及选点依据
        一、磨歇村概况
        二、选点依据
    第二节 磨歇“竜林”文化系统构成及其根源
        一、文化系统构成
        二、稻作文化根源
    第三节 磨歇“竜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一、磨歇村“竜林”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二、磨歇“竜林”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一、生态价值
        二、科技价值
        三、历史价值
        四、社会价值
        五、文化价值
        六、经济价值
    第二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作用
        一、生态环保方面作用
        二、农业生产方面作用
        三、社会文化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一、橡胶种植与“竜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二、城镇化及开发建设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三、稻田种植结构调整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第二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欠佳
        一、当地政府重视不足
        二、传统宗教信仰保护力量式微
        三、村民“竜林”文化观念淡化
        四、社会消费环境较差
    第三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相对缺乏
        一、研究相对缺乏
        二、投入相对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对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的思考
        一、寻找“竜林”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进行保护
        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当前“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尝试
        一、生态小区保护示范模式
        二、公益林生态建设保护模式
        三、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保护模式
        四、城市雨林公园建设保护模式
        五、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保护模式
        六、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模式
        七、多渠道宣传教育保护模式
    第三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建议
        一、促进“竜林”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营造“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加大“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力度
    第四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典型保护模式建议
        一、生态友好型胶园发展模式
        二、“竜林”文化遗产旅游和大健康产业保护模式
        三、碳汇交易保护模式
        四、防护林生态建设保护模式
        五、生态农业保护模式
        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建国初期禁毒法制研究(1950-1952年) ——以云南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动因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四、选题意义与两点说明
第一章 建国以前禁毒法制之沿革
    一、清朝的禁毒法制
    二、清末民初的禁毒法制
        (一)清末的禁毒举措
        (二)民初的禁毒举措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禁毒法制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毒法制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二)“二年禁毒、六年禁烟”时期
        (三)善后肃毒时期
    五、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禁毒法制实践
        (一)大革命时期的禁烟活动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禁烟活动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禁烟活动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禁烟活动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历史环境与云南烟毒情况
    一、建国初期的历史环境
        (一)混乱的社会环境
        (二)空白的法制环境
        (三)破败的经济环境
        (四)险恶的国际环境
    二、建国初期云南的烟毒情况
        (一)建国初期云南烟毒泛滥成灾
        (二)烟毒泛滥所造成的危害
第三章 建国初期禁毒法规的制定与颁布
    一、建国初期禁毒法制运动过程概述
        (一)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禁毒的先声
        (二)云南禁毒运动之初战
        (三)云南禁毒运动之决战
    二、政务院《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
    三、西南区《关于禁绝鸦片烟毒的实施办法》
        (一)《实施办法》的出台背景
        (二)《实施办法》的内容与特点
        (三)对《实施办法》的修订
    四、西南区《禁绝鸦片烟毒治罪暂行条例》
        (一)《暂行条例》的出台背景
        (二)《暂行条例》的内容与特点
        (三)《暂行条例》颁布的意义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毒犯条例(草案)》
        (一)《草案》制定的原因
        (二)《草案》的内容与特点
        (三)《草案》颁布的意义
第四章 建国初期禁毒法规的宣传与实施
    一、禁毒法规的宣传
        (一)禁毒法规宣传的必要性
        (二)禁毒法规宣传的方式与内容
        (三)禁毒法规宣传的特点与成效
    二、对种植鸦片的预防与惩处
        (一)云南种植鸦片的悠久历史及原因
        (二)建国初期对种植鸦片的法律规定
        (三)禁止种植鸦片的具体措施
        (四)鸦片禁种的成效分析
    三、对贩售毒品的预防与惩处
        (一)对毒犯的查禁方式
        (二)对毒犯的处理原则
        (三)对毒犯的审判及改造
    四、对吸食毒品的预防与施禁
        (一)禁吸的指导方针
        (二)禁吸的具体措施
        (三)禁吸的成效考察
第五章 建国初期禁毒法制实施成功之原因分析
    一、封闭的环境是其实施成功的前提
    二、政权的统一是其实施成功的保证
    三、群众式运动是其实施的主要方式
        (一)群众运动在禁毒中的作用
        (二)群众运动对禁毒法制的促进作用
    四、与其他社会改革相结合是其实施成功的特色
        (一)剿匪肃特和镇压反革命
        (二)土地改革
        (三)“三反”、“五反”
    五、严肃的吏治是其实施成功的关键
第六章 对建国初期禁毒法制的评价与反思
    一、建国初期云南禁毒法制的历史评价
        (一)全面、彻底地实现了禁毒的目标
        (二)恪守以法禁毒,保障民众权利
        (三)诸多禁毒原则与制度成为现代禁毒法制的范本
    二、建国初期禁毒法制的深刻反思
        (一)革命与法制:禁毒法制的继承问题
        (二)运动与法制:禁毒法制实施方式的探讨
        (三)政策与法制:禁毒法制中的法律渊源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上海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上海花卉业生产与消费现状
    1.1 上海花卉业生产现状
    1.2 上海花卉的消费
第二章 上海花卉流通及市场发育状况
    2.1 花卉流通渠道
    2.2 花卉交易市场建设
    2.3 花卉交易方式
第三章 上海花卉市场前景分析
    3.1 影响花卉需求的因素
    3.2 上海花卉市场产销前景分析
第四章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上海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2 本研究的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珠江河口区典型湿地景观演变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干扰及湿地景观研究与方法评述
    2.1 湿地的定义及湿地生态系统
    2.2 干扰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2.3 遥感与GIS 技术在湿地景观研究中的应用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范围
    3.2 区域自然概况
    3.3 区域社会经济
    3.4 区域环境
第4章 内伶仃洋河口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4.1 基于知识的河口湿地系统分类
    4.2 河口湿地系统分类结果
    4.3 近20 年来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时空分析
    4.4 湿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第5章 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5.1 内伶仃河口红树林的分布
    5.2 珠江口红树林湿地的遥感监测
    5.3 珠江口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分析
第6章 红树林群落的遥感分类及植被生物量估测
    6.1 红树林群落的遥感分类
    6.2 红树林湿地植被生物量的遥感估算
第7章 基塘人工湿地景观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7.1 基塘湿地景观研究的意义
    7.2 珠三角基塘系统特点及发展历史
    7.3 研究范围及方法
    7.4 遥感分类与景观指数计算结果
    7.5 基塘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第8章 珠江河口区湿地调控策略
    8.1 河口湿地调控的若干理论
    8.2 河口湿地景观生态功能区划
    8.3 河口滩涂湿地围垦的调控机制探讨
    8.4 植物生长模型在湿地人工恢复调控中的应用
    8.5 湿地环境政策
    8.6 基塘湿地景观调控措施
    8.7 湿地文化视角下的湿地保护
    8.8 应用河口湿地演化规律指导生态恢复
    8.9 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评价
    8.10 35 技术在河口湿地调控中的应用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四、花卉市场萎缩 扩种必须慎重(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区一体化研究 ——基于城际联锁网络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D]. 万宁娜.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2]畜禽粪便农业种植利用效应研究[D]. 陈森.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3]党建引领促转型 建功立业新时代[J]. 丁维兵,曲沃露. 上海企业, 2019(01)
  • [4]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D]. 黄本亮. 上海大学, 2018(02)
  • [5]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与农民行为分析——以苏北S县Y镇花木产业发展为例[J]. 刘扬,韩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6]传承与重构 ——威基伍德陶瓷产品设计的历史研究[D]. 蒋炎.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7]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莫国香.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8]建国初期禁毒法制研究(1950-1952年) ——以云南为中心的考察[D]. 方勇.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7)
  • [9]上海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研究[D]. 谢黎君.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4)
  • [10]珠江河口区典型湿地景观演变及调控研究[D]. 王树功. 中山大学, 2005(11)

标签:;  ;  ;  ;  ;  

花卉市场萎缩扩张需谨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