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在生产过程中的优化方法探讨

酵母在生产过程中的优化方法探讨

一、生产过程中酵母优选方法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严伟,高豪,蒋羽佳,钱秀娟,周杰,董维亮,章文明,信丰学,姜岷[1](2021)在《2-苯乙醇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2-苯乙醇(2-PE)是一种具有玫瑰香味的重要香料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香水、食品等行业。传统的2-PE生产主要是从植物原料中提取或化学合成。然而,这些方法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天然香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发酵法或酶法生产的L-苯丙氨酸为前体,利用酵母细胞将其转化为2-PE,产品既符合环境友好的要求,又满足"天然"产品的定义,可以取代从玫瑰或其他植物精油中提取的天然2-PE。因此,生物法合成2-PE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生物法合成2-PE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指出相对于传统的化学合成和天然植物提取,生物转化比较具有优越性。并对2-PE的合成途径、全局调控机制、提高2-PE产量的策略以及农工废弃物作为原料的利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原位产物分离技术在2-PE生物合成中的应用。

李玉花[2](2021)在《山西葡萄产区酿酒酵母的优选与鉴定及其共发酵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映璐[3](2021)在《环渤海地区酿酒酵母的优选及发酵性能研究》文中认为

陈誉文[4](2021)在《毕赤属(Pichia)和汉逊属(Hanseniaspora)酵母菌的优选及其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冰葡萄酒又称冰酒,因其甜美醇厚、口感润滑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目前我国酿造冰酒所采用的酵母菌较单一,冰酒产品同质化,与国外同类产品品质差异较大。因此,筛选酿造性能优良的酵母菌株,对酿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冰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在冰酒酿造原产地筛选优良酿造性能的非酿酒酵母菌株应用在葡萄酒及冰酒酿造中,增加冰酒香气的复杂性,提高冰酒品质,为酿造地域特色冰酒提供理论依据。(1)在辽宁桓仁米兰酒庄和沈阳太阳谷酒庄冰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分离及鉴定出6株毕赤属(Pichia)和4株汉逊属(Hanseniaspora)酵母,分析其耐受性。结果表明,除汉逊属HC02菌株无法耐受14%的酒精,毕赤属SSFC-3 10-3Ⅱ(4)菌株无法耐受300g/L的糖,其余5株毕赤属菌株和3株汉逊属菌株均能耐受14%的酒精浓度,500 g/L的葡萄糖浓度,20 g/L的酒石酸,350 mg/L的SO2。其中汉逊属HZ01和HE01菌株,毕赤属SSFG-1 10-3Ⅱ(2)和SSFG-1 10-3Ⅱ(1)菌株耐受性表现较为优秀。(2)同时,对6株毕赤属(Pichia)和4株汉逊属(Hanseniaspora)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β-木聚糖苷酶、果胶酶性能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除毕赤属SSFC-310-3Ⅱ(4)菌株未检测到β-木聚糖苷酶活性,其余5株毕赤属菌株和4株汉逊属菌株均检测到三种水解酶活性。对其酶活性定量分析发现汉逊属HZ01和HE01菌株,毕赤属SSFG-1 10-3Ⅱ(2)和SSFG-1 10-3Ⅱ(1)菌株具有较好的产酶能力。(3)将筛选出的汉逊属HZ01和HE01菌株,毕赤属SSFG-1 10-3Ⅱ(2)和SSFG-110-3Ⅱ(1)菌株应用在葡萄酒酿造中。汉逊属HZ01和HE01菌株,毕赤属SSFG-1 10-3Ⅱ(2)和SSFG-1 10-3Ⅱ(1)菌株与商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按不同比例(1:1和10:1),采用48 h顺序接种混合发酵,监测发酵过程中菌群的动态变化,测定发酵结束后葡萄酒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非酿酒酵母在发酵前期(0-10天内)迅速增长,10天后,呈现下降趋势。混菌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的生长受到毕赤属(Pichia)和汉逊属(Hanseniaspora)菌株的影响,与酿酒酵母单独发酵相比毕赤属SSFG-1 10-3Ⅱ(2)(10:1)、汉逊属HZ01(1:1)、汉逊属HZ01(10:1)、毕赤属SSFG-110-3Ⅱ(1)(1:1)、毕赤属SSFG-1 10-3Ⅱ(1)(10:1)混菌发酵对产酒精有促进作用,毕赤属SSFG-1 10-3Ⅱ(2)(1:1)、汉逊属HE01(1:1)、汉逊属HE01(10:1)混菌发酵对产酒精有抑制作用,汉逊属HE01(10:1、1:1)对混菌发酵产乳酸起抑制作用。(4)同时将筛选出的汉逊属HZ01和HE01菌株,毕赤属SSFG-1 10-3Ⅱ(2)和SSFG-1 10-3Ⅱ(1)菌株应用在冰酒酿造中。汉逊属HZ01和HE01菌株,毕赤属SSFG-110-3Ⅱ(2)和SSFG-1 10-3Ⅱ(1)菌株与商业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按1:1比例,采用48 h顺序接种混合发酵,监测发酵过程中菌群的动态变化,测定发酵结束后冰酒主要成分及重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发酵结束后的冰葡萄酒中共检测出45种香气物质;不同冰酒香气成分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汉逊属HE01菌株的混菌发酵中,乙酸乙酯、苯乙醇、正己酸、反式玫瑰醚,芳樟醇含量增加,乙酸苯乙酯、异丁醇、β-大马士酮含量降低;汉逊属HZ01菌株的混菌发酵中,乙酸异戊酯、苯乙醇、癸醛含量增加,异丁醇、β-大马士酮含量降低,毕赤属SSFG-1 10-3Ⅱ(2)中丙酸乙酯、乙酸丙酯、正丙醇、正丁醇、正庚醇、正辛醇含量增加,苯乙醇、β-大马士酮含量降低;毕赤属SSFG-110-3Ⅱ(1)菌株的混菌发酵中,乙酸异戊酯、反式玫瑰醚含量增加,苯乙醇、β-大马士酮含量降低。最终,汉逊属HZ01菌株和毕赤属SSFG-1 10-3Ⅱ(2)菌株分别与商业酵母混合发酵,赋予了冰酒更丰富的香气成分,增加了冰酒的复杂性,改善了冰酒的感官品质,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筛选获得2株汉逊属HZ01和HE01菌株,2株毕赤属SSFG-1 10-3Ⅱ(1)和SSFG-1 10-3Ⅱ(2)菌株,具有良好的发酵性能及酶活力,为生产具有本地特色的高品质葡萄酒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孙可澄[5](2021)在《高通量筛选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文中研究说明醛类是啤酒中重要的异味化合物,其中乙醛是啤酒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醛类。若乙醛含量过高,啤酒易产生刺激性的青草味,严重影响啤酒的品质。通常高品质啤酒中的乙醛含量介于2-10 mg?L-1。啤酒中的乙醛主要来源于酵母的代谢,因此筛选低产乙醛啤酒酵母是控制啤酒中乙醛含量的根本所在。本研究从我国啤酒的实际生产及工业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育种手段及定向进化策略对Lager型啤酒工业酵母进行传统诱变育种、适应性进化和高通量筛选,降低了突变菌株在啤酒酿造过程中的乙醛产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传统选育手段。采用简单易行的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和Co60γ诱变技术对Lager型啤酒工业酵母进行改良,构建突变菌株库。选择乙醛和双硫仑作为低产乙醛酿酒酵母的筛选抑制剂,建立并优化了筛选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抗性平板和驯化培养基。通过“多轮叠加的ARTP诱变-平板筛选-液体驯化”和“单次60Coγ诱变和四轮液体驯化相结合”的筛选方式,最终获得166株初筛菌株。(2)首次建立了适用于啤酒中乙醛含量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对比了多种显色试剂与乙醛结合的显色效果,最终选择3-甲基-2-苯并噻唑酮腙(MBTH)为显色试剂,基于分光光度法首次建立并优化了适用于啤酒中乙醛的高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限低,线性范围广。为了从乙醛的合成及代谢两个方面探究突变菌株的改造效率,将初筛菌株分别置于含有乙醇的基础碳源培养基和乙醛溶液中培养。结果表明,突变菌株生成乙醛的能力均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部分突变菌株降解乙醛的能力出现小幅提升。最终,选择6株乙醛生成量较低(降幅高于39.8%)、代谢量较高(增幅高于10.3%)的复筛菌株进行三角瓶水平的啤酒模拟发酵验证。(3)三角瓶水平的啤酒模拟发酵验证突变菌株的低产乙醛性能。三角瓶发酵实验中,相较出发菌株,突变株(除Lager-4以外)的乙醛降幅均达55%以上,其中Lager-5的乙醛降幅最高,达63.42%。同时,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发酵液的主体风味无显着差异,醇酯比明显降低,啤酒风味更加协调。突变菌株生长性能良好且生长速度快于出发菌株;目的菌株连续发酵5代,乙醛产量稳定,表型稳定性好。

乔喜玲[6](2020)在《干红葡萄酒酿酒酵母的优选及其酿酒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云南省弥勒市、四川省的攀枝花、山东省的烟台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等8个不同地区的葡萄果实、根系土壤及自然发酵醪液为分离源,从中共分离获得106株具有典型酵母菌特征的菌株。1.通过对分离得到的106株酵母菌进行发酵力的研究、耐受性能的研究及基本特性的研究的一系列筛选后,最终筛选出5株综合特性优良的酵母菌株,分别是AT5、AM5、AN6、MJ2、CT4。其中CT4可在24h之内开始发酵,剩余4株均可在12h内发酵。5株酵母菌均可耐受1 6%vol酒精,耐60%葡萄糖;其中AM5可耐受350mg/L二氧化硫,其余4株可耐受400mg/L二氧化硫;CT4可耐受pH2.2的酸度,其余4株可耐受pH为1.7的酸度;AT5和MJ2可耐42℃高温,CT4、AN6、AM5可耐39℃高温;5株酵母菌均为高产酒精酵母,其中AT5、AN6表现为低产硫化氢性和高絮凝性,AM5、CT4、MJ2为中产硫化氢性和中絮凝性;AM5、AT5、CT4为低产泡沫性,AN6、MJ2为中产泡沫性。结合WL鉴别培养基对5株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MJ2为拜耳接合酵母,CT4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AM5、AN6为戴尔有孢圆酵母,AT5为路氏类酵母。2.将5株优选的酿酒酵母和商业酵母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小型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试验,同时监测不同菌株发酵葡萄酒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发酵15天结束后,包括商业菌在内的所有菌株发酵酒的残糖量均降至≤4g/L,酒精度均在14%vol~14.5%vol之间,总酸含量在6.39~7.0 g/L之间,所有试验菌株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AT5发酵酒的残糖含量最低为3.23g/L,酒精度最高为14.5%vol,酸度为6.91g/L高于商业酿酒酵母DS,略低于ES488,但总体差别不大。3.在5株优选酿酒酵母与2株商业酵母分别发酵的赤霞珠葡萄酒中,香气成分共检测出55种,其中醇类物质均以异戊醇的相对含量最高,酯类物质中乙酸乙酯相对含量最高。优选酿酒酵母与商业酿母发酵酒的香味物质相比,所有试验菌株发酵液中的酸类物质及醛、酚、类物质含量差别不大,醇类物质占比最大的是AN6。AT5、CT4、MJ2发酵酒中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54.68%、46.543%及40.261%,均高于2株商业酵母,其中醇酯比最小的为AT5。结合感官评定结果,菌株AT5酿制的赤霞珠葡萄酒酒体澄亮、呈紫红色、典型性突出、香气浓郁入口柔滑绵长,评分为89分,高于2株商业酵母,适用于葡萄酒的酿造,可作为商业酿酒酵母。

乔楠[7](2020)在《糖蜜及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效能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更多能源、更低碳排放”的压力。生物柴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微生物油脂是具有潜力的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而油脂酵母由于产油量高、生长速度快、易于培养等优点,成为微生物油脂的最佳生产者。大豆油精炼废水可以培养发酵丝孢酵母,生产微生物油脂。但微生物油脂属于酵母的胞内产物,只有对酵母进行采收,才能获得微生物油脂。产絮霉菌M2-1生产的絮凝剂无毒害、对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能够对油脂酵母进行高效、绿色的采收。但利用产絮培养基发酵M2-1生产絮凝剂,需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等营养成分,絮凝剂的原料成本过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廉价原料糖蜜发酵M2-1生产絮凝剂,降低了原料成本,并利用絮凝剂分别采收了大豆油精炼废水和糖蜜发酵的油脂酵母;又利用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M2-1生产絮凝剂,进一步降低原料成本,并分别采收了大豆油精炼废水和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的油脂酵母;阐明了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的絮凝机理,并评估了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组分和微生物油脂的影响,为工程应用中低成本地生产微生物絮凝剂,高效采收油脂酵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糖蜜发酵M2-1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进行了研究。在利用糖蜜发酵产絮的适宜条件下,M2-1糖蜜絮凝剂的产量达到4.8 g/L,比使用产絮培养基发酵M2-1时絮凝剂的产量3.9 g/L明显提高,且絮凝剂的原料成本降低57%。对M2-1糖蜜絮凝剂和产絮发酵液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发酵丝孢酵母的条件进行了优化,酵母的采收率分别达到97%和99%。使用产絮发酵液采收酵母时,虽然磷酸钙对采收率有一定的贡献,减小了絮凝剂的用量,但延长了达到理想的絮凝效果所需的时间。此外,利用M2-1糖蜜产絮发酵液采收了在糖蜜培养基中积累了1.21 g/L油脂的发酵丝孢酵母,在适宜条件下,酵母的采收率达到98%。(2)对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M2-1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进行了研究。先用生活污水对高浓度啤酒废水进行1:1稀释,再利用产油微生物刺孢小克银汉霉代谢消耗了废水中90%左右的乙醇和乙酸等抑制M2-1生长和产絮的成分,之后对M2-1进行发酵生产刺孢-M2-1联合絮凝剂,絮凝剂的原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絮凝剂的产量达到4.2 g/L,同时获得了刺孢小克银汉霉积累的0.75 g/L微生物油脂。在适宜条件下,刺孢-M2-1联合絮凝剂及产絮发酵液对大豆油精炼废水中发酵丝孢酵母的采收率分别达到93.9%和94.4%。此外,利用刺孢-M2-1联合产絮发酵液采收在高浓度啤酒废水中积累了1.52 g/L油脂的发酵丝孢酵母,酵母的采收率达到95.8%。(3)解析了絮凝剂絮凝油脂酵母的机理。M2-1糖蜜絮凝剂和刺孢-M2-1联合絮凝剂主要含有糖类及其衍生物,少量的蛋白质、核酸,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灰分,前者单糖主要包括半乳糖醛酸和木糖等,而后者主要包括甘露糖和葡萄糖等,两种絮凝剂的组分差异,使得它们对油脂酵母的絮凝时间不同。两种絮凝剂中除了含有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外,还含有质量分数大于20%的磷和总质量分数大于20%的金属离子钾与钠,这使得絮凝剂中灰分含量较高。两种絮凝剂的主要官能团均包括-OH、-COOH和-PO43-基团等,其中-PO43-基团是以次级键的方式与糖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相连,强烈吸附Ca2+,增强絮凝剂的聚集能力和絮凝活性。M2-1糖蜜絮凝剂和刺孢-M2-1联合絮凝剂絮凝发酵丝孢酵母的机理主要为二价阳离架桥理论,在p H4-10的范围内,絮凝剂带负电,但絮凝剂中的主要官能团是Ca2+良好的吸附位点,可以通过Ca2+形成架桥,吸附带负电的发酵丝孢酵母,发生絮凝;同时,絮凝剂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可以通过包络作用促进发酵丝孢酵母的絮凝。吸附动力学结果显示,刺孢-M2-1联合絮凝剂对发酵丝孢酵母的吸附速率较快,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反应,化学吸附是主要限速步骤;而吸附热力学结果显示,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的吸附同时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方程,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在吸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4)评价了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组分及微生物油脂的影响。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糖蜜和高浓度啤酒废水,大豆油精炼废水培养的发酵丝孢酵母的脂质含量高,而糖类和蛋白质类物质少;絮凝剂对发酵丝孢酵母的组分基本不产生影响,但絮凝剂中较多的灰分使热失重后碳剩余量略有增加。絮凝剂对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几乎不产生影响,大豆油精炼废水培养的发酵丝孢酵母的油脂产量与含量在絮凝后略有增加,是因为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同时,也絮凝了废水中少量的废油脂。絮凝剂对微生物油脂的品质亦不产生影响,利用刺孢-M2-1联合絮凝剂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的发酵丝孢酵母,获得的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与油酸的含量之和占油脂脂肪酸总量的73.1%,该组成与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可作为生物柴油的潜在原料。热解刺孢-M2-1联合絮凝剂采收的发酵丝孢酵母,得到的热解油中烷烃类物质的碳链变长,种类及占比增加,而含氧化合物的占比降低,同时固体热解产物也略有增加,使得热解油的品质和固体热解产物的附加值得以提升。本研究建立的利用糖蜜和高浓度啤酒废水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工艺,为工程应用中油脂酵母的低成本采收提供了思路,有利于推动食品工业废物、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刘金科[8](2020)在《白酒风味功能菌筛选及其主发酵动力学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风味物质含量是白酒分类主要依据,也是白酒酒质好坏的保障,其主要形成因素是白酒酿造过程的微生物的参与。产酯、酶类微生物可以提升白酒风味物质含量,本研究通过筛选白酒酒醅中风味贡献菌株,探究其筛选微生物模拟白酒发酵构建发酵动力学模型及研究筛选菌株对白酒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酒酒醅风味贡献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利用WL培养基和LB培养基对浓香型白酒酒醅进行微生物分离筛选,用产酯培养基和产酶培养基对筛选微生物进行产酯、酶能力复筛,共筛选8株非酿酒酵母和6株芽孢杆菌,其中非酿酒酵母菌株W5具有较好的产酯特性和耐受特性,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戴尔有孢圆酵母;芽孢杆菌A5产酶能力显着且具有更好的耐受特性,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2.进行优选菌株模拟白酒固态发酵试验,检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理化指标的含量,发现3种不同发酵方式还原糖含量均小于4 g/L,说明三种发酵均能完成。相同发酵条件下,T.delbrueckii纯培养方式下总酸含量较其他两种培养方式高,其酸度范围在7.62-7.72 g/L之间,T.delbrueckii W5挥发酸产量较酿酒酵母低,其挥发酸的范围为0.32-0.48 g/L。另外酿酒酵母纯培养乙醇含量为13.18%-13.50%。对发酵过程菌株生长、底物消耗进行模型构建,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性。3.优选菌株混合模拟白酒固态发酵试验,研究菌株对白酒风味物质生成影响,对发酵液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检测分析可知,发酵液检出挥发性代谢产物36种,其中,酯类化合物16种,醇类化合物11种,酸类化合物5种,酚类化合物2种,酮类化合物2种。另外3种不同发酵方式均能产生大量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这些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酯类和醇类,T.delbrueckii W5单独发酵产生更多的酯类(T.delbrueckii>混合培养>酿酒酵母),尤其特征风味物质是乙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酯类物质是浓香型白酒主要的风味物质,为白酒带来浓郁的口感。酿酒酵母单独发酵产生更多的醇类物质(酿酒酵母>混合培养>T.delbrueckii),混合发酵相对于T.delbrueckii W5单独发酵增加了醇类物质丰度,相对于酿酒酵母纯培养增加了酯类物质丰度。

张成志[9](2020)在《青稞全粉发糕的制备及其品质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糕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小吃,是一种经过酵母发酵后汽蒸而成的水蒸糕点,具有甜而不腻、食用方便、制作简单等特点,是被普遍用于人生各种礼仪的专用食品。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蔓延,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日益迫切,创制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已成为食品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因此,开发新型营养发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青稞作为我国最小的主粮和最大的杂粮,因其高海拔地区的生长环境赋予了丰富的营养价值而备受关注。本论文针对目前我国青稞深加工食品的研究现状以及营养杂粮发糕的发展趋势,提出利用青稞粉替代传统发糕粉,创制具有独特青稞风味及丰富营养价值的青稞全粉发糕。在经过系统研究确立青稞全粉发糕制作优化工艺、建立青稞全粉发糕感官品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明晰不同改良剂对青稞全粉浆糊性质、加工性质以及青稞全粉发糕品质的影响,阐明不同发酵时间段青稞全粉浆中挥发性成分的演变,以及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对粉浆香气的贡献程度和呈味表现。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为青稞深加工产品的多样化及新型营养健康发糕食品的创制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以青稞全粉为基础原料,探明体系含水量对青稞全粉浆粘度、青稞全粉发糕比容及TPA质构特性的影响,确定青稞全粉浆最佳含水量为50%;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回归模型对发酵工艺条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菌种添加量)进行优化,获得青稞全粉发糕优化制作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2.6h,发酵温度37℃,菌种添加量0.6%;在此基础上,基于模糊二元对比决策筛选出8项适用于青稞全粉发糕感官评定的优选指标,确定优先级顺序和权重为香气21%、滋味16%、硬度15%、弹性14%、黏性12%、瓤孔均匀度10%、咀嚼性9%和表皮光滑度3%,依此制定了青稞全粉发糕的感官评定表及建立了青稞全粉发糕的感官品质评价体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仪分析,考察不同发酵时间段青稞全粉浆中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差异及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对粉浆香气的贡献程度和呈味表现。结果表明,未发酵粉浆中有1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6种为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以正己醛的贡献程度最大;发酵3h粉浆中有22种挥发性成分,仅壬醛为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发酵6h粉浆中有2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5种为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以辛酸乙酯的贡献程度最大;发酵12h粉浆中有24种不同挥发性成分,其中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为壬醛和(E,E)-2,4-壬二烯醛。可见不同发酵时间段青稞全粉浆中挥发性成分组成显着差异,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决定了青稞全粉发糕的风味。利用建立的青稞全粉发糕感官品质评价体系筛选出品质改良剂和最佳添加量,分别为黄原胶0.2%、瓜尔胶0.4%、改性木薯淀粉4%。利用现代分析技术考察了在最佳添加量时三种改良剂对青稞全粉浆糊性质和加工性能的影响,以及对青稞全粉发糕品质的改良情况。结果显示,三种改良剂的添加使青稞全粉浆的起糊温度、热糊和冷糊稳定性、崩解值、凝胶性和凝沉性均发生显着变化,且粉浆中的水结合力有不同程度增强,导致粉浆有更高的持水性;添加黄原胶使青稞全粉发糕内部气孔减少,结构更密集,添加瓜尔胶则能增加气孔数量并使气孔分布更均匀。采用Maxwell经典物理模型对不同改良剂添加下青稞全粉发糕应力松弛特性进行描述,获得了青稞全粉发糕粘弹特性的表征方法,并基于该模型探讨了不同改良剂添加的影响。同时三种改良剂也会影响青稞全粉发糕的TPA质构特性,将硬度、弹性、粘附力、咀嚼性及回复力5个参数与感官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三种改良剂可通过降低青稞全粉发糕的硬度、粘附力和咀嚼性来提高其感官品质评分。综上所述,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创制出优良品质的营养型青稞全粉发糕,符合当代健康食品的需求,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和市场前景。此外,所建立的感官品质评价体系可为青稞以及其它杂粮发糕的品质控制提供合理方法依据。

杨茗[10](2020)在《乙醇和味精发酵过程组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生物乙醇由于二氧化碳及粉尘的污染低等优点使其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生物发酵过程是乙醇的可再生的生产方式之一。味精是人类生活必备的调味品之一,实现对其发酵过程实时监测与控制十分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针对乙醇发酵过程和味精发酵过程进行监测,实现对于生物发酵过程化合物浓度的快速、无损在线检测。设计搭建的实验平台和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可以克服传统离线检测的缺点。首先,分析了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原理及其主要过程,针对乙醇和味精发酵过程中由干扰和噪声造成的近红外光谱异常点,给出了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实现对光谱的平滑处理与校正。其次对于预测模型的建立,给出三种数据建模方法,其中比较经典的偏最小二乘(PLS)算法模型可以解决光谱数据共线性问题。另外基于三种不同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R)模型可以利用结构最小化的原理避免过拟合问题。最后给出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光谱建模方法,通过袋外错误率(OOB)实现随机森林树和特征数的参数整定,并基于基尼系数(G)下降量进行波长优选实现随机森林模型优化。为比较建立模型的预测效果,给出了性能评价指标。针对乙醇发酵过程,设计搭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乙醇发酵过程化合物浓度的在线检测实验平台,进行8批使用酿酒酵母4126为菌种的乙醇发酵实验,基于采集到的243个近红外光谱数据分别对底物葡萄糖、目标产物乙醇以及反映生物量的OD值进行近红外光谱分析与定量模型建立。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基于不同核函数的LSSVR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对预处理之后的光谱进行建模,并应用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相关系数(R2)评价指标对不同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三种建模方法均对乙醇发酵过程有预测效果,其中随机森林对于乙醇发酵过程的三个目标参数的建模效果最好。针对山东菱花集团味精厂的味精发酵实际工业过程,于味精发酵罐车间现场设计并搭建跟批光谱检测实验平台。基于采集的7批完整的不同发酵罐的发酵液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光谱数据预处理,分别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基于不同核函数的LSSVR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建模,基于建立的模型分别对底物葡萄糖、目标产物谷氨酸以及反映生物量的OD值进行近红外光谱预测分析。最后通过模型评价指标(RMSEP)和(R2)对不同模型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验证了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更好的模型预测效果。

二、生产过程中酵母优选方法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过程中酵母优选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2-苯乙醇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2-苯乙醇概述
2 微生物中2-苯乙醇的生物合成路径
    2.1 艾氏途径
    2.2 莽草酸/苯丙酮酸途径
    2.3 苯乙胺途径
3 提高生物合成2-苯乙醇产量的策略
    3.1 底盘菌株的筛选与构建
    3.2 培养基成分的优化
    3.3 发酵过程参数优化
    3.4 统计实验设计
4 利用农业和工业废料生物合成2-苯乙醇
5 2-苯乙醇原位产物分离技术
    5.1 液-液萃取
    5.2 液-固萃取
    5.3 疏水吸附
    5.4 其他分离技术
        5.4.1 有机渗透汽化
        5.4.2 与环糊精(CDs)络合
        5.4.3 超临界CO2萃取
6 小结与展望

(4)毕赤属(Pichia)和汉逊属(Hanseniaspora)酵母菌的优选及其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葡萄酒相关酵母
        1.1.1 酿酒酵母与非酿酒酵母菌
        1.1.2 毕赤属酵母和汉逊属酵母
        1.1.3 混菌发酵在葡萄酒中的应用
    1.2 葡萄酒酵母耐受性的筛选
    1.3 葡萄酒酵母与香气有关的酶
        1.3.1 β-葡萄糖苷酶
        1.3.2 β-木聚糖苷酶
        1.3.3 果胶酶
    1.4 葡萄酒的香气物质
        1.4.1 葡萄酒的主要香气物质及其作用
        1.4.2 冰酒的主要香气物质及其作用
    1.5 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优良毕赤属和汉逊属酵母菌株的优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耐受性分析
        2.1.3.1 耐葡萄糖实验
        2.1.3.2 耐乙醇实验
        2.1.3.3 耐酒石酸实验
        2.1.3.4 耐SO_2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耐葡萄糖结果分析
        2.2.2 耐乙醇结果分析
        2.2.3 耐酒石酸结果分析
        2.2.4 耐SO_2结果分析
        2.2.5 讨论
    2.3 小结
第三章 优良毕赤属和汉逊属菌株与香气有关的酶定性定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与香气有关的酶的定性分析
        3.1.3.1 β-葡萄糖苷酶定性实验
        3.1.3.2 β-木聚糖苷酶定性实验
        3.1.3.3 果胶酶定性实验
        3.1.4 与香气有关的酶的定量分析
        3.1.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3.1.4.2 β-葡萄糖苷酶和β-木聚糖苷酶定量实验
        3.1.4.3 果胶酶定量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与香气有关的酶活性定性结果分析
        3.2.2 与香气有关的酶活性定量结果分析
        3.2.3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毕赤属和汉逊属菌株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在葡萄酒发酵中的应用
        4.1.4 在冰酒发酵中的应用
        4.1.5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动态分析
        4.1.6 发酵主产物分析
        4.1.6.1 总糖和可滴定酸的测定
        4.1.6.2 有机酸的测定
        4.1.6.3 乙醇的测定
        4.1.6.4 冰酒发酵结束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检测
        4.1.6.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发酵力及酵母菌群动态变化
        4.2.1.1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的发酵力动态变化
        4.2.1.2 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动态变化
        4.2.2 葡萄酒发酵主产物分析
        4.2.3 冰酒发酵过程中发酵力及酵母菌群动态变化
        4.2.3.1 冰酒发酵过程中的发酵力动态变化
        4.2.3.2 冰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群动态变化
        4.2.4 冰酒发酵主产物分析
        4.2.5 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的分析
        4.2.6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5)高通量筛选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啤酒中的乙醛
        1.1.1 啤酒工业发展
        1.1.2 啤酒中的异味物质
        1.1.3 乙醛概况
    1.2 啤酒中乙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1.2.1 啤酒中乙醛的形成机理
        1.2.2 影响啤酒中乙醛含量的主要因素
    1.3 啤酒中乙醛的检测及控制
        1.3.1 啤酒中乙醛的检测方法
        1.3.2 控制啤酒中乙醛含量的措施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与培养基
        2.1.1 实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试剂与溶液
        2.2.2 仪器
    2.3 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传统诱变选育
        2.3.1 菌悬液的制备
        2.3.2 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
        2.3.3 Co~(60)γ诱变
    2.4 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初筛
        2.4.1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的定向筛选
        2.4.2 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适应性进化
    2.5 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复筛
        2.5.1 高通量检测酵母的乙醛生成量
        2.5.2 酵母降解乙醛的能力
    2.6 模拟啤酒发酵
        2.6.1 麦汁制备
        2.6.2 菌株扩培与接种
        2.6.3 250mL三角瓶发酵
    2.7 乙醛检测
        2.7.1 分光光度高通量检测
        2.7.2 顶空气相色谱
    2.8 其他分析方法
        2.8.1 表型稳定性的测定
        2.8.2 啤酒酒精度、原麦汁浓度的测定
        2.8.3 啤酒主体风味物质的测定
        2.8.4 发酵速度的测定
        2.8.5 生长曲线的测定
        2.8.6 乙醛代谢关键酶酶活的测定
        2.8.7 酵母絮凝性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低产乙醛啤酒酵母的筛选策略
    3.2 传统诱变育种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
        3.2.1 ARTP诱变
        3.2.2 Co~(60)γ诱变
    3.3 低产乙醛啤酒酵母的初筛
        3.3.1 初筛平板中碳源及抑制剂的初始浓度
        3.3.2 驯化啤酒酵母的初始条件
        3.3.3 低产乙醛啤酒酵母的初筛流程
    3.4 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初筛结果
    3.5 低产乙醛啤酒酵母的高通量复筛
        3.5.1 显色试剂的选择
        3.5.2 啤酒中乙醛含量的高通量检测方法
        3.5.3 高通量检测酵母的乙醛生成量
        3.5.4 酵母的乙醛降解能力
    3.6 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复筛结果
        3.6.1 突变株乙醛合成能力的下降
        3.6.2 突变株乙醛代谢能力的提升
        3.6.3 复筛结果
    3.7 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的发酵生产性能鉴定
        3.7.1 乙醛
        3.7.2 表型稳定性实验
        3.7.3 发酵性能实验
        3.7.4 生物学特性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干红葡萄酒酿酒酵母的优选及其酿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葡萄酒的发展
    1.2 葡萄酒的概述
        1.2.1 葡萄酒的简介
        1.2.2 葡萄酒的营养及保健作用
    1.3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概述
        1.3.1 酿酒酵母菌
        1.3.2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概念及种类
        1.3.3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分布
    1.4 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鉴定
    1.5 酿酒酵母应具备的特性
        1.5.1 耐受特性
        1.5.2 生理特性
        1.5.3 发酵特性
    1.6 酿酒酵母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1.6.1 葡萄酒的色泽
        1.6.2 葡萄酒的香气物质
    1.7 研究目的及内容
        1.7.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基的配置
        2.2.2 试验技术路线
        2.2.3 野生酵母菌的分离与纯化
        2.2.4 酵母菌株发酵力的研究
        2.2.5 酵母菌株耐受性的研究
        2.2.6 酵母菌株基本特性的研究
        2.2.7 优良酿酒酵母菌株的鉴定
        2.2.8 优良酿酒酵母菌株发酵性能的研究
        2.2.9 葡萄酒酿造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酵母菌分离与纯化结果
    3.2 分离得到的酵母菌株发酵力的研究
    3.3 酵母菌株耐受性的研究
        3.3.1 酵母菌株耐酒精性能的研究
        3.3.2 酵母菌株耐SO_2性能的研究
        3.3.3 酵母菌株耐高糖性能的研究
        3.3.4 酵母菌株耐酸性能的研究
        3.3.5 酵母菌株耐高温性能的研究
        3.3.6 小结
    3.4 酵母菌株基本特性的研究
        3.4.1 优选酵母菌株产硫化氢性的研究
        3.4.2 优选酵母菌株产酒精性的研究
        3.4.3 优选酵母菌株产泡沫性的研究
        3.4.4 优选酵母菌株絮凝性的研究
    3.5 优良酵母菌株的形态学分类
    3.6 优良酵母菌株发酵性能的研究
        3.6.1 酵母菌株的发酵速率
        3.6.2 酵母菌株的生长曲线
    3.7 优选酵母菌株发酵葡萄酒期间物质变化规律
        3.7.1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残糖量与酒精度的变化
        3.7.2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总酸含量的变化
    3.8 优选酵母菌株与商业酵母发酵葡萄酒品质对比研究
        3.8.1 不同酵母菌株发酵赤霞珠葡萄酒的香气物质对比
        3.8.2 不同酵母菌株发酵赤霞珠葡萄酒的感官品评
        3.8.3 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糖蜜及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效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产油微生物与油脂酵母研究现状
        1.2.1 产油微生物
        1.2.2 油脂酵母
    1.3 絮凝剂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1 无机絮凝剂
        1.3.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3.3 微生物絮凝剂
    1.4 糖蜜和啤酒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1.4.1 糖蜜作为廉价发酵基质
        1.4.2 啤酒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2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2.1.1 实验所用菌株
        2.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1.3 实验所用试剂
        2.1.4 实验所用培养基和废水
    2.2 油脂酵母采收实验
        2.2.1 发酵丝孢酵母的培养
        2.2.2 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
        2.2.3 絮凝剂采收发酵丝孢酵母
    2.3 絮凝剂絮凝油脂酵母机理的分析方法
        2.3.1 絮凝剂组分及元素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Zeta电位分析
        2.3.4 吸附动力学分析
        2.3.5 吸附热力学分析
        2.3.6 扫描电镜分析
    2.4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组分与微生物油脂影响的评价方法
        2.4.1 热重分析
        2.4.2 微生物油脂分析
        2.4.3 热解分析
第3章 糖蜜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
    3.1 引言
    3.2 糖蜜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
    3.3 M2-1 糖蜜絮凝剂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油脂酵母
    3.4 M2-1 糖蜜产絮发酵液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油脂酵母
    3.5 M2-1 糖蜜产絮发酵液采收糖蜜培养的油脂酵母
        3.5.1 糖蜜培养基培养发酵丝孢酵母
        3.5.2 采收糖蜜培养基培养的发酵丝孢酵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
    4.1 引言
    4.2 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M2-1 生产絮凝剂
        4.2.1 废水浓度的影响
        4.2.2 营养元素的影响
    4.3 刺孢小克银汉霉与M2-1 联合生产絮凝剂
        4.3.1 刺孢小克银汉霉与M2-1 共培养
        4.3.2 刺孢小克银汉霉与M2-1 联合培养
        4.3.3 刺孢小克银汉霉对高浓度啤酒废水的脱毒作用
    4.4 刺孢-M2-1 联合絮凝剂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油脂酵母
    4.5 刺孢-M2-1 联合产絮发酵液采收大豆油精炼废水中油脂酵母
    4.6 刺孢-M2-1 联合产絮发酵液采收高浓度啤酒废水中油脂酵母
        4.6.1 高浓度啤酒废水培养发酵丝孢酵母
        4.6.2 采收高浓度啤酒废水培养的发酵丝孢酵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絮凝剂絮凝油脂酵母的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絮凝剂的组分分析
    5.3 絮凝剂的元素分析
    5.4 絮凝剂中-PO_4~(3-)基团的作用分析
    5.5 絮凝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5.6 絮凝剂与油脂酵母的Zeta电位分析
    5.7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5.8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的吸附热力学分析
    5.9 絮凝剂与油脂酵母的扫描电镜分析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组分及微生物油脂的影响评价
    6.1 引言
    6.2 絮凝前后油脂酵母的热重分析
    6.3 絮凝剂对微生物油脂的影响
        6.3.1 絮凝剂对油脂产量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6.3.2 絮凝剂对微生物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4 絮凝剂对油脂酵母热解产物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白酒风味功能菌筛选及其主发酵动力学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浓香型白酒概述
    1.2 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
    1.3 微生物在酒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4 发酵动力学在白酒研究中概况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浓香型白酒风味贡献菌筛选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培养基
    2.3 实验试剂及设备
    2.4 实验与方法
    2.5 结果与分析
        2.5.1 浓香型白酒酒醅产酯酵母筛选鉴定
        2.5.2 浓香型白酒酒醅产酶芽孢杆菌筛选鉴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优选酵母模拟白酒混菌发酵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结合菌株拮抗实验
        3.3.2 优选产酯酵母发酵动力学模型构建
    3.4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选酵母混菌发酵对白酒风味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与方法
        4.3.1 混菌发酵流程
        4.3.2 混菌发酵风味物质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青稞全粉发糕的制备及其品质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糕的品质研究
        1.1.1 发糕的概述
        1.1.2 发糕制作工艺研究
        1.1.3 改良剂对发糕品质的影响
        1.1.4 发糕品质标准及评价体系
        1.1.5 杂粮发糕的研究现状
    1.2 青稞简介
        1.2.1 青稞的种类及分布
        1.2.2 青稞的主要成分及营养功能
        1.2.3 青稞的深加工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青稞全粉发糕工艺及其感官评价体系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青稞全粉发糕的制作工艺流程
        2.2.2 青稞全粉浆粘度的测定
        2.2.3 青稞全粉发糕比容的测定
        2.2.4 青稞全粉发糕质构特性的测定
        2.2.5 青稞全粉发糕感官评价体系的建立
        2.2.6 青稞全粉发糕发酵工艺的响应面试验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含水量对青稞全粉发糕品质的影响
        2.3.2 青稞全粉发糕发酵工艺单因素影响的研究
        2.3.3 青稞全粉发糕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
        2.3.4 青稞全粉发糕感官评价体系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对青稞全粉浆香气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顶空固相微萃取的基本原理
        3.2.2 青稞全粉浆挥发性成分的萃取
        3.2.3 气象色谱与质谱的分析条件
        3.2.4 青稞全粉浆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
        3.2.5 青稞全粉浆挥发性风味成分的风味评价
        3.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青稞全粉浆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
        3.3.2 青稞全粉浆挥发性风味成分的贡献程度及呈味表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改良剂在青稞全粉发糕中的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青稞全粉发糕的感官评定
        4.2.2 青稞全粉浆的糊性质研究
        4.2.3 青稞全粉浆的持水性研究
        4.2.4 青稞全粉发糕的应力松弛测定
        4.2.5 青稞全粉发糕的气孔分布研究
        4.2.6 青稞全粉发糕的质构测定
        4.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改良剂对青稞全粉发糕感官品质的影响
        4.3.2 不同改良剂对青稞全粉浆糊性质的影响
        4.3.3 不同改良剂对青稞全粉浆持水性的影响
        4.3.4 不同改良剂对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
        4.3.5 不同改良剂对青稞全粉发糕切面气孔分布的影响
        4.3.6 不同改良剂对青稞全粉发糕质构的影响
        4.3.7 质构特性和感官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创新之处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模糊优先关系排序法Python语言计算程序
附录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乙醇和味精发酵过程组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乙醇发酵工程背景
        1.1.2 味精发酵工程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近红外光谱检测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
    2.1 近红外光谱检测原理
    2.2 近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
        2.2.1 异常样本识别与剔除
        2.2.2 样本平滑处理与校正
    2.3 近红外光谱数据建模方法
        2.3.1 偏最小二乘算法(PLS)
        2.3.2 基于不同核函数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LS-SVR)
        2.3.3 随机森林算法(RF)
    2.4 光谱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乙醇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方法
    3.1 乙醇发酵过程原理
    3.2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3.3 实验数据采集
    3.4 乙醇发酵中各组分浓度数据建模与预测
        3.4.1 葡萄糖浓度监测
        3.4.2 乙醇浓度监测
        3.4.3 OD浓度监测
        3.4.4 模型评价与预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味精发酵过程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
    4.1 味精发酵过程原理
    4.2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4.3 实验数据采集
    4.4 味精发酵中各组分浓度数据建模与预测
        4.4.1 葡萄糖浓度监测
        4.4.2 谷氨酸浓度监测
        4.4.3 OD浓度监测
        4.4.4 模型评价与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生产过程中酵母优选方法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2-苯乙醇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 严伟,高豪,蒋羽佳,钱秀娟,周杰,董维亮,章文明,信丰学,姜岷. 合成生物学, 2021(06)
  • [2]山西葡萄产区酿酒酵母的优选与鉴定及其共发酵特性分析[D]. 李玉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环渤海地区酿酒酵母的优选及发酵性能研究[D]. 王映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毕赤属(Pichia)和汉逊属(Hanseniaspora)酵母菌的优选及其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D]. 陈誉文.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5]高通量筛选低产乙醛啤酒工业酵母[D]. 孙可澄. 江南大学, 2021(01)
  • [6]干红葡萄酒酿酒酵母的优选及其酿酒特性研究[D]. 乔喜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糖蜜及高浓度啤酒废水发酵产絮凝剂采收油脂酵母的效能与机理研究[D]. 乔楠. 吉林大学, 2020(08)
  • [8]白酒风味功能菌筛选及其主发酵动力学模型构建[D]. 刘金科. 河南科技大学, 2020
  • [9]青稞全粉发糕的制备及其品质评价的研究[D]. 张成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乙醇和味精发酵过程组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D]. 杨茗.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酵母在生产过程中的优化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