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MATLAB Simulink 和 VerilogHDL 探索高级仿真

利用 MATLAB Simulink 和 VerilogHDL 探索高级仿真

一、MATLAB Simulink和VerilogHDL协同进行高水平仿真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张弛,齐义文,邢宁[1](2022)在《航空发动机自适应动态规划转速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针对航空发动机传统控制方法适应性与自整定能力有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动态规划转速控制方法。本文探索了面向控制的Actor网络设计、面向学习的Critic网络设计、面向性能的效用函数设计、网络单步更新时间序列设计、归一化参数配置、面向模型的交互与更新设计等关键技术。通过模拟仿真使控制器积累大量控制经验,自发探索、主动交互、自我学习,逐步修正和完善控制策略,实现较高水平控制性能的发挥。最后,基于某航空发动机仿真平台,验证了所设计的自适应动态规划转速控制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黄雅婷,叶冬蕾,钱立军[2](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专业课全英化改革初探》文中提出面对经济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信息化、国际化的新常态,建设基于互联网和在线学习数据采集平台的全英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构建"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块,探索并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反思性教学,建设全英教学团队,一方面适应日益增长的留学生教育需求,更重要的是提高国内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走进世界教育舞台中央贡献教学改革方案。

王东云,张水潮,高有堂,薛冬梅,宋家友,徐源,梁明亮[3](2021)在《引入学科竞赛知识元素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研判分析、规划设计、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不断地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改革。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深入研究各类学科竞赛知识体系和竞赛元素基础上,梳理出学科理论型竞赛、学科应用型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型竞赛三大类型,汇集河南省和兄弟省份高校的学科竞赛成果和有效数据,列出了学科竞赛主要需要知识元素和能力构成矩阵列表,得到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社会责任、拓宽视野、奠定基础、激发兴趣、沟通协调、设计开发、研判分析、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前沿探索12项能力竞赛知识元素。然后根据竞赛元素对能力提升的贡献度和知识覆盖面,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实现了"1133"引入学科竞赛知识元素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深度改革。最终完成社会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和12条毕业要求,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目标。

邓哲[4](2021)在《区块链技术在配电网保护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配电网发展日新月异,相较于传统配电网,其拓扑结构和电源特性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给传统的配电网继电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适应新的故障特征,及时准确地识别和切除故障,势必要依赖远方信息的交互。然而受制于配电网通信条件和建设成本的制约,又不能简单地移植高压输电网的纵联保护方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构造适用于配电网的保护控制体系才是可行的思路。采用5G无线通信传输保护信息是一个颇具前景的方案,但是公网传输保护控制信息存在较大的网络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配电网保护控制体系,该体系结合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数据结构构造出一种分布式的控制架构,并利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技术确保信息安全。该体系下,配电网的结构参数被记录在区块链中,各节点可以根据电气量量测数据和拓扑结构信息做出分合闸判断,从而实现故障隔离和供电恢复。在网架结构发生变化时,系统实时更新区块数据,使其对配电网复杂多变的拓扑结构具有优良的适应性,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均能可靠稳定运行。在这种保护控制架构的基础上,本文进而对故障判别的具体方法进行了研究。用于配电网的保护判据应当对配电网复杂多变的运行方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同时应当对配电网较差的同步条件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因此,本文选取了五种对同步误差不敏感的差动保护判据,并以传统的电流相量差动判据为基准,对比分析了各种判据的性能。分析过程中考虑了配电线路多分支、多电源的特点,对保护判据在双端线路和多端线路、环网闭环运行和开环带分布式电源运行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进行了比较,也考虑了故障类型(三相故障、两相故障)和电气量选择(全电气量、正序分量)对保护性能的影响。基于上述比较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配电网的突变量有功功率差动判据,仿真结果表明,该判据对配电网复杂多变的拓扑结构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各种运行方式和故障类型下都能够准确辨别区内外故障,具有良好的性能表现。

刘建伟[5](2021)在《仿生外骨骼的步态轨迹与运动协同研究》文中指出

史岳鑫[6](2021)在《基于下垂控制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运行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张威[7](2021)在《基于改进Prony辨识和天牛群算法的PSS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认为

周志勇[8](2021)在《扰动影响下DC-DC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绿色能源的发展,推动可再生发电能源与控制系统的进一步融合,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DC-DC变换器系统为清洁电能的利用带来了前景,同时也带来一些控制稳定性的问题。随着控制性能要求的提高,带来了诸如负载、输入电压干扰等问题,严重影响系统整体的性能和安全性。另外,DC-DC变换器系统在建模过程中,存在建模不确定性、系统非线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存在的系统问题,本文采用滑模控制、协同控制、自适应控制的方法,研究DC-DC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DC-DC升压变换器存在输入电压和负载电阻扰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坐标变换的复合控制器设计。由于DC-DC升压变换器处理的是非线性和非最小相位系统,控制该变换器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难度。通过对原平均状态方程坐标变换,构造积分滑模面,并结合非线性扰动观测器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NDOB)的积分滑模控制器(Integral Sliding Mode Controller,ISMC),得到能稳定跟踪期望参考电压的电容输出电压。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2)在(1)的基础上,增加对降压变换器系统的研究,形成升降压变换器系统。针对DC-DC升降压变换器存在负载电阻扰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协同控制器策略。首先,使用非线性扰动观测器技术对负载不确定性扰动进行估计。然后,将其观测值代入到设计的协同控制器中,构建一种基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的协同控制算法,完成稳定跟踪期望的电容输出电压的目的。最后,通过一系列实验仿真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3)在(2)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系统的负载扰动及输入电压扰动问题,对DC-DC升降压变换器系统进一步研究。首先,利用自适应观测器观测扰动值。然后,根据DC-DC升降压变换器系统的非线性特点,设计一种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器保证滑模面的可达性,并求出满足闭环系统稳定性的控制输入。最后,仿真效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范亚南[9](2021)在《4RRR冗余驱动柔性并联机构的优化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并联机器人是由多条支链组成的闭链机构,闭链约束的结构特点限制了机器人运动工作空间的大小,并且工作空间内运动学可操作性和力可操作性分布特征复杂,往往存在可操作性奇点,给机器人的全局运动规划和控制带来一定挑战。采用冗余驱动技术,不仅可望克服并联机构的力可操作性奇异问题,而且能够消除机构间隙、动态调节机器人操作刚度、实现能耗优化操作等。并联机构中若机构原动件数目多于机构运动学自由度数目则为冗余驱动并联机构,利用这类机构多余的驱动输入,可以实现机构的内力调节,从而实现消除结构间隙、消除机械传动回差、实现机构操作刚度的实时调节、降低复杂操作任务中的系统能耗。因此冗余驱动机构在高速高精度操作机器人系统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优化控制以及柔顺控制策略的研究。基于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几何结构,利用几何法建立了机构的正、逆运动学模型,求解末端执行器的速度、加速度,通过MATLAB仿真分析,验证了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利用拉格朗日函数分别建立了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关节空间和工作空间的动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内力的产生及应用,建立了内力、驱动力、刚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机构的内力可调整机构的操作刚度。为了改善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驱动力无穷多组解的情况,分别以驱动力、能耗最小为优化目标,对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进行优化,利用MATLAB对两种优化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以驱动力为目标的优化方法,四个驱动器所受的驱动力比较均衡。将误差与驱动力纳入一个目标系统中,根据LQR原理设计最优控制器,利用MATLAB仿真验证了该控制器的有效性,可应用于机器人高速、高精度的操作任务。为了使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完成更加复杂的曲面抛光、装配、打磨的任务,提出了时变阻抗控制,利用MATLAB仿真验证了时变阻抗控制的响应特性,然而时变阻抗控制对外界干扰没有抑制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滑模时变阻抗控制,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了系统的稳定条件,建立了控制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性能。

刘贺[10](2021)在《主动磁悬浮轴承的H∞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悬浮轴承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支撑技术,基于磁场力实现轴承定、转子之间的非接触支撑,无需润滑即可消除传统滚珠轴承由于机械摩擦而产生的能量损耗,在高速、高温等工况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选取能够产生可控电磁力的主动磁悬浮轴承进行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建立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的磁路模型,在忽略漏磁、磁滞等非线性因素的条件下,求解出气隙中磁密的表达式,之后根据场能理论推导出单自由度磁悬浮轴承电磁力的线性化计算公式,采用差动控制方法,将其推广到多自由度下的磁悬浮轴承控制系统,基于刚体转子假设,建立了磁悬浮轴承转子动力学模型。然后,针对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存在低频段扰动以及系统高频段所存在的模型不确定性等问题,选取具有强鲁棒性能的H∞控制方法以增强磁悬浮系统的鲁棒性。在阐述了H∞标准控制的构成以及混合灵敏度控制加权因子的选取原则后,建立了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混合灵敏度H∞控制器,在此基础上于Matlab中搭建了主动磁悬浮轴承H∞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并与传统PID控制模型进行对比实验分析。最后,为验证主动磁悬浮轴承H∞控制系统的实际性能,设计了一套磁悬浮系统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功率电路、驱动及隔离电路、信号采样电路、基于DSP的主控电路等模块,负责算法处理、输出控制信号、功率放大等,采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检测磁悬浮轴承转子的位移信息。随后进行了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的悬浮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所设计的H∞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能够实现主动磁悬浮轴承转子的稳定悬浮。实验结果同时验证了H∞控制在应对外界扰动等问题有较强的稳定性,但需要消耗大量的数字计算资源,因此不断优化程序对于提高系统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二、MATLAB Simulink和VerilogHDL协同进行高水平仿真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TLAB Simulink和VerilogHDL协同进行高水平仿真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2)“互联网+”背景下专业课全英化改革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英文授课的挑战与问题
    1.1 语言与专业教学平衡问题
    1.2 全英文教学场景构建问题
    1.3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2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全英文专业课改革措施
    2.1 问题与实践引导整合模块化教学内容
        2.1.1 问题导向的课程内容模块化重组
        2.1.2 全英环境下实践能力综合性训练
        2.1.3 丰富细致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建设
    2.2 线上与线下混合构建场景式教学模式
        2.2.1 理论内容的“混合式教学”
        2.2.2 实验环节的“混合式教学”
        2.2.3 拓展研究的“混合式教学”
    2.3 合作与交流促进组建梯队化师资队伍
        2.3.1 老中青优势互补
        2.3.2 三人行必有我师
        2.3.3 海内外交流合作
3 结语

(3)引入学科竞赛知识元素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学科竞赛类型分析
二、学科竞赛知识元素和综合能力关联矩阵
三、引入学科竞赛知识元素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融入课程思政
    (二)执行专业国家标准
    (三)通识课程教学改革:采用分散组合、分级分层和时效新颖的形式展开教学改革
    (四)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知识重组、课程重构和前沿引领的形式展开教学改革
    (五)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交叉融合、综合培养和推陈出新的形式展开教学改革
    (六)实验环节教学:采用融合改造、案例教学、技能提升的形式展开教学改革
    (七)实训环节教学:采用多能引入、项目教学、实际操作的形式展开教学改革
    (八)设计环节教学:采用项目规划、竞赛融入、设计创新的形式展开教学改革
四、结束语

(4)区块链技术在配电网保护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适用于新型配电网的保护原理
        1.2.2 配电网保护自动化和通信架构
        1.2.3 区块链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
    2.1 区块链涉及的密码学原理
        2.1.1 哈希算法
        2.1.2 非对称加密与数字签名
    2.2 链式数据结构
    2.3 去中心化的网络结构和共识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块链在配网保护控制中的应用
    3.1 配电网保护控制对区块链技术的的需求分析
        3.1.1 保护跳闸阶段对信息交互的需求
        3.1.2 供电恢复阶段对信息交互的需求
        3.1.3 配电网通信面临的挑战
    3.2 基于区块链的配电网保护控制系统
        3.2.1 去中心化的网络架构
        3.2.2 对配电网拓扑结构变化的适应性
        3.2.3 跳闸和故障恢复逻辑
        3.2.4 数据更新和共识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电网差动保护判据比较研究
    4.1 新型配电网运行场景和故障特征分析
        4.1.1 配电线路模型
        4.1.2 电源特性分析
    4.2 弱同步条件下的差动保护判据
        4.2.1 电流幅值差动原理
        4.2.2 有功功率差动原理
        4.2.3 突变量原理
        4.2.4 正序分量判据
        4.2.5 小结
    4.3 不可量测分支对保护的影响
    4.4 仿真验证
        4.4.1 双端线路中的判据性能
        4.4.2 耐受过渡电阻能力
        4.4.3 分支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扰动影响下DC-DC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特点和优势
    1.4 本文主要框架
第二章 预备知识
    2.1 系统模型描述
        2.1.1 DC-DC升压变换器模型
        2.1.2 DC-DC升降压变换器模型
    2.2 滑模控制的基本理论
    2.3 协同控制的基本理论
    2.4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坐标变换下的DC-DC升压变换器复合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3.3 模型坐标变换
    3.4 扰动观测器设计
    3.5 积分滑模控制器设计
    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1 升压变换器系统控制性能
        3.6.2 扰动下的升压变换器控制系统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C-DC升降压变换器协同控制器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3 扰动观测器设计
    4.4 控制器设计
        4.4.1 电路稳态分析
        4.4.2 协同控制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升压控制器系统性能
        4.5.2 降压控制器系统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C-DC升降压变换器的自适应积分滑模控制器设计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5.3 自适应观测器设计
    5.4 控制器设计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1 DC-DC升压变换器系统性能
        5.5.2 DC-DC降压变换器系统性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9)4RRR冗余驱动柔性并联机构的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并联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
        1.2.2 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建模
    2.1 引言
    2.2 正向运动学求解
    2.3 逆向运动学求解
    2.4 速度、加速度分析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控制
    3.1 引言
    3.2 基础知识
    3.3 动力学分析
        3.3.1 基于关节空间的动力学分析
        3.3.2 内力分析及应用
        3.3.3 基于工作空间的逆动力学分析
    3.4 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构的优化控制
        3.4.1 驱动力优化
        3.4.2 能耗优化
        3.4.3 仿真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最优控制
    4.1 引言
    4.2 LQR原理
    4.3 控制器设计与仿真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4RRR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柔顺控制
    5.1 引言
    5.2 李亚普诺夫基本定理
    5.3 时变阻抗控制器
        5.3.1 控制器的设计
        5.3.2 稳定性分析
        5.3.3 仿真分析
    5.4 滑模时变阻抗控制器
        5.4.1 控制器的设计
        5.4.2 闭环系统的鲁棒渐进稳定性分析
        5.4.3 仿真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主动磁悬浮轴承的H∞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磁悬浮轴承技术的应用现状
    1.3 磁悬浮轴承技术的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主动磁悬浮轴承的基本理论及数学模型
    2.1 引言
    2.2 主动磁悬浮轴承的磁路计算与电感模型
        2.2.1 磁密的计算
        2.2.2 等效电感的计算
    2.3 单自由度磁悬浮轴承的线性化模型
        2.3.1 电磁力的计算及其线性化
        2.3.2 差动控制下磁悬浮轴承的线性化模型
    2.4 主动磁悬浮轴承的转子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H_∞的主动磁悬浮轴承控制器设计
    3.1 不确定系统
    3.2 H_∞标准控制及广义被控对象
        3.2.1 小增益定理
        3.2.2 H_∞标准控制
        3.2.3 广义被控对象
    3.3 频域不确定系统的混合灵敏度H_∞控制
        3.3.1 混合灵敏度优化问题
        3.3.2 混合灵敏度H_∞标准控制
    3.4 H_∞控制加权因子的选择
        3.4.1 灵敏度函数、补灵敏度函数加权因子的选取
        3.4.2 传递函数加权因子的选取
    3.5 主动磁悬浮轴承H_∞控制器设计
        3.5.1 状态空间描述
        3.5.2 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3.5.3 主动磁悬浮轴承H_∞控制系统的仿真
    3.6 本章小结
4 主动磁悬浮轴承系统实验平台设计
    4.1 磁悬浮系统结构介绍
    4.2 磁悬浮系统电路设计
        4.2.1 功率电路
        4.2.2 驱动及隔离电路
        4.2.3 DSP控制器及A/D转换电路
    4.3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
        4.3.1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结构及原理
        4.3.2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4.4 硬件电路整体实物图
    4.5 本章小结
5 主动磁悬浮轴承软件系统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主动磁悬浮轴承软件系统
    5.2 软件程序设计
        5.2.1 系统主程序设计
        5.2.2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5.2.3 H_∞控制算法的软件实现
    5.3 控制系统实验装置
    5.4 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四、MATLAB Simulink和VerilogHDL协同进行高水平仿真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航空发动机自适应动态规划转速控制研究[A]. 张弛,齐义文,邢宁. 第六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暨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二届技术交流会暨2021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五册), 2022
  • [2]“互联网+”背景下专业课全英化改革初探[J]. 黄雅婷,叶冬蕾,钱立军. 轻工科技, 2021(12)
  • [3]引入学科竞赛知识元素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 王东云,张水潮,高有堂,薛冬梅,宋家友,徐源,梁明亮. 高教学刊, 2021(32)
  • [4]区块链技术在配电网保护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邓哲.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仿生外骨骼的步态轨迹与运动协同研究[D]. 刘建伟. 上海大学, 2021
  • [6]基于下垂控制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运行策略研究[D]. 史岳鑫.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7]基于改进Prony辨识和天牛群算法的PSS参数优化研究[D]. 张威.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8]扰动影响下DC-DC变换器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D]. 周志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9]4RRR冗余驱动柔性并联机构的优化控制研究[D]. 范亚南.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10]主动磁悬浮轴承的H∞控制研究[D]. 刘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利用 MATLAB Simulink 和 VerilogHDL 探索高级仿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