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关系及其原因分析

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关系及其原因分析

一、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关系及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娟,王昕,杜佳容,邓皓玉[1](2021)在《旅游恩格尔系数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关系研究——以2.0版旅游恩格尔系数为例》文中认为基于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与旅游恩格尔系数等差异,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出发,利用全国城乡居民2000-2019年消费数据,对居民旅游恩格尔系数与旅游消费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由此探讨基于广义旅游概念的2.0旅游恩格尔系数衡量居民旅游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可行性。以旅游恩格尔系数评判居民精神生活水平,对于"旅游"的认识须处于理性角度。

余峰[2](2021)在《如何正确测度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恩格尔系数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战略的重要指标,但是根据统计年鉴数据直接计算的恩格尔系数却不能正确反映我国居民的真实生活水平。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采用中国各省份农村宏观数据,对目前农村恩格尔系数扭曲的现象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居民的饮食消费习惯和地区差异是影响恩格尔系数的重要原因,并根据估计结果对统计年鉴公布的恩格尔系数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正确反映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引入地区差异变量,进一步分析了住房攀比对食品支出的挤出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受社会地位寻求驱动,农户在住房上的攀比以及向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效仿等都会导致食品支出相对减少,从而影响恩格尔系数的测度。

祝秋爽[3](2021)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结构性”减速和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随着出口和投资的疲软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的转型需求,消费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仍存在内需严重不足的问题,致使消费没有履行好促进经济增长的职责,反而成为了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我国政府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深入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可见,消费结构的提升也是促进内需扩大,实现经济转型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学者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因其依附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而具有扩大金融服务范围,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等功能,能通过增强农村地区金融可获得性和扩大金融包容度,达到缓解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的目的,从而产生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效果。对重庆而言,其“大城市大农村”特性使其面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大、农村居民内需不足等问题。虽然农村常住居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远超过城镇居民,但是就消费结构来看,重庆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升级。由此,本文以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有助于理清数字普惠金融与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弥补了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空缺。同时,有助于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而发挥其巨大效用,实现促进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精确调整,为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支撑。本文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理论研究出发,本文首先对数字普惠金融和消费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分析了相关理论;其次,本文分别梳理了我国和重庆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重庆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重庆农村居民不同种类消费支出的关联性分析。此后,本文首先进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选取了2011-2018年全国31个省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以及发展和享受型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产业结构、财政支农力度和城镇化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固定效用模型,借助stata16.1对该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一方面旨在引出针对重庆地区影响结果可能出现的三点假设,另一方面,将全国实证结果作为对比参照对象,突出重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当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重庆32个区县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和对比深入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从整体来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且促进效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分区域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重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提升效力更显着,其显着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但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促进效用不及全国以及西部地区水平;(3)从数字普惠金融结构的异质性来看,数字普惠金融三个维度对于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具有差异性;(4)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重庆不同消费水平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不存在全国范围内的极端情况,但对不同消费水平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5)从影响效果的检验结果来看,支付、投资、保险、信贷是促进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渠道,其中信贷是适用于促进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不适用于促进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特殊因素。为了更好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效果,本文根据重庆与全国的对比分析,总结了重庆地区的独特性,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六点对策建议。

张正枭[4](2021)在《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文中认为江西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显着的改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后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日益凸显的问题,对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科技创新能力较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乡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和区域差距拉大等问题也日趋突出。近年来,江西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即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转变。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表明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而言,我国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因此,构建合理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描述,对促进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文献研究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特点,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23个二级经济指标,收集了中部六省和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2-2018年的各项指标数据;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进行测算与评价,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新发展理念不同维度的多项经济指标进行测算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比熵值法和投影寻踪模型分别得到的权重和综合得分以及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现状来选择适合研究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在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在从新发展理念五个不同的维度来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利用自然间断点法来对江西省内和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做异质性分析,在得出相应的结论并给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测度方法的评价,可以得出投影寻踪模型在研究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上比熵值法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从纵向来看,2012-2018年江西省内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是稳步上升的。从江西省各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程度来看,鹰潭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最大,抚州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较为缓慢。从横向来看,江西省各地级市在2012-2018年期间排名变化不大,排名前四的地级市稳定在南昌市、鹰潭市、新余市和九江市,南昌市稳定在第一,南昌市的专利授权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均排在江西省前列,但城乡消费水平之比在江西省也是最高的,鹰潭市拥有全省最高的R&D投入强度和较低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抚州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弱,景德镇市和赣州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上饶市和宜春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从中部六省来看,2012-2018年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整体上都是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山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进步程度最大,其次是河南省。从排名上来看,中部六省在2012-2018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波动程度不大,湖北省稳居第一,安徽省排名第二,湖南省排名第三,江西省排名第四,说明江西省在中部六省中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远低于湖北省,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着某些不足,江西省创新发展水平、绿色发展水平和共享发展水平在中部六省中都比较弱。第二,江西省省内各地级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呈现显着差异,根据自然间断点法的结果,具体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南昌市,属于高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二层次是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和萍乡市,属于较高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三层次吉安市、赣州市和景德镇市,属于中等质量发展水平型;第四层次是宜春市和上饶市,属于较低质量发展水平型;第五层次是抚州市,属于低质量发展水平型。从中部六省来看,根据自然断点法的结果,第一层次是湖北省,属于高水平型;第二层次是江西省、湖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属于中水平型;第三层次是山西省,属于低水平型。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一是研究视角上,本文是基于新发展理念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研究,从新发展理念五个维度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部六省和江西省内十一个地级市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二是研究方法的应用上,本文运用熵值法和投影寻踪模型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比较两种测度方法的结果,选择了更具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投影寻踪模型,在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测度内容进行分析,以往没有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三是本文不仅对江西省内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异质性分析,还对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异质性分析。

吴胜军[5](2021)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截至到2019年底,江西省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7.4%,但由于以往片面地追求城镇化发展规模,逐渐出现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江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如何协调经济、生态和城乡统筹的发展是现阶段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建立耦合协调模型、Tobit模型以及SBM模型,并计算Malmquist指数对江西省生态城镇化发展进行测度研究。首先构建江西省生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Malmquist指数进行分析。其次考虑江西省生态城镇化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利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江西省和11个地级市生态城镇化发展效率进行分析。然后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江西省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最后利用Tobit模型对江西省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江西省Malmquist指数进行测算分析可知,江西省整体的生态发展效率良好,江西省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993,并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在2008-2018年期间进行测算,如在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这项指标中,南昌市、景德镇市、萍乡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抚州市、上饶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等于1,九江市、赣州市、宜春市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2)由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可知,通过利用Matlab软件使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可知,在2008-2018年期间,江西省生态发展效率为1.075,处于高水平水准。在江西11个地级市中,生态发展效率最高的是鹰潭市,均值达到高达2.386,其中九江市、赣州市、宜春市处于第三梯队,生态发展效率均值在0.8以下。(3)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结果可知,2008-2018年江西省和11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等级在慢慢升级,在2008年,南昌市和新余市耦合协调度等级还是中级协调,2018年,南昌市和新余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已经升级为优质协调。(4)由Tobit模型可知,生态发展发展系数为负,说明江西省城镇化和生态呈现负相关。说明江西省在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

朱莹鑫[6](2021)在《中国家庭多维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2021年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我国相对贫困现状仍然存在,此类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还要了解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因此对城乡间不同区域进行测度和影响因素分析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基于此,本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多维贫困测度并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研究结果对提高我国扶贫效率和改善贫困现状有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梳理多维贫困的内涵、测度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我国贫困发展现状及国际多维贫困测度体系,来构建我国家庭多维贫困测度体系。同时运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以下简称CFPS)数据对我国家庭多维贫困状况进行“A-F”测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Logistic模型对多维贫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一,多维贫困测度分析。首先,从教育、健康、生活水平、收入和主观福利五个维度选取13个指标构建多维贫困测度体系,设定指标临界值与权重,对不同地区进行单维度贫困识别,结果显示,健康维度和生活水平维度被剥夺程度较高;其次,运用“A-F”方法识别多维贫困家庭,并构建多维贫困指数,研究表明在临界值30%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并不相同,从2010年到2018年农村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最大,基于多维贫困指数反映多维贫困的广度和深度说明农村地区的多维贫困状况较为严峻;最后,将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按区域、维度和指标进行分解。按区域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维度下各地区对总体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不同,西部和中部地区对总体多维贫困指数贡献率偏高,2018年它们的贡献率分别为32.0%和30.4%,而东部地区的贡献率最低。(2)同一地区在不同贫困维度下的贡献率不同,西部和中部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东北部呈下降趋势。按维度和指标分解研究结果表明:(1)生活水平指标的贡献率最高,而主观福利的贡献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同一维度下各指标贡献率不同,家庭恩格尔系数、受教育年限和做饭燃料对多维贫困的贡献率最高。第二,多维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本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此进行研究,将家庭是否多维贫困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选择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和制度特征三个层面的指标。根据研究结果来看:(1)在个体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家庭多维贫困,患病情况对家庭多维贫困影响较小,就业状况对家庭多维贫困无显着性影响。其中,年龄、婚姻状况、患病情况、就业情况均与家庭多维贫困呈显着正向关系,性别与家庭多维贫困呈显着负向关系,与预期相一致。(2)在家庭特征方面,65岁及以上老人数、0-16岁子女数和借贷情况对家庭多维贫困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说明65岁以上老人数越多、0-16岁子女数越多以及借贷情况越严重,家庭更易陷入多维贫困状态。除此之外,人口规模并没有对家庭是否陷入多维贫困起显着性的作用。(3)在制度特征方面,户籍制度与多维贫困呈显着的负相关,表明农村户口的家庭比城市户口的家庭更易陷入多维贫困状态。(4)在城乡对比方面,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户主性别、婚姻状况、家庭65岁以上老人数、0-16岁子女数均对家庭多维贫困影响显着,且城镇和农村的在这些变量上的影响方向一致,但65岁以上的老人数对于城镇家庭多维贫困状况影响更大,0-16岁子女数对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状况影响更大。除此之外,在农村中,人口规模、借贷情况、户籍制度也对家庭多维贫困影响显着,因此,通过致贫因素数量对比来看,农村家庭比城镇家庭某些程度上更易发生多维贫困。最后,本文基于测度分析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从政府和居民两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该从致贫因素的角度出发,尤其是在教育、健康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需要多加关注,西部和农村仍是扶贫的重要地区;居民应该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受教育程度,开阔发家致富的眼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多维贫困问题。

谢一银[7](2021)在《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以象山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分配差距的重要表现,解决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因为城乡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历史原因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我国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的居民在收入方面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差距。而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城乡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本篇论文以县域作为切入点,对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方面存在的差距的具体表现、差距形成原因等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分析,然后以象山县为具体案例,从收入构成、社会表现以及基础公共服务表现三个方面出发,对象山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普适性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过,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并不意味着所有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平都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我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差距,这是完全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客观地分析与理性地看待。整体上而言,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所获得的收入总额要更加低一些,由此使得两地居民在收入水平上产生了较为显着的差距。从横向角度来看,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由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以及财产净收入等多种不同的收入共同构成的,因此,这种差距在每一种收入当中都显着存在。比如,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等;从纵向角度来看,无论是城市地区,或是乡村地区,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也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到社会角度而言,社会财富分配、居民财产占有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等社会表现均表明我国城市地区与乡村地区存在着显着的贫富差距;具体到地域空间的角度而言,我国各个县域之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也不尽相同。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剪刀差理论和门槛效应等理论,通过比较分析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本文认为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城乡产业结构差异、城乡劳动力素质差异、城乡社会财富分布不均、政策支持偏向问题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差距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针对以上问题,并以象山县为案例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经济社会现状的建议:(1)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实现繁荣稳定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稳定提升。具体来说,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推动农村农业走向现代化发展之路。(2)城乡之间要做好产业转移工作与劳动力流动工作,其中政策的支持和乡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做好这些工作的重要前提。(3)提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让乡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水平的生活服务与保障,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未来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刘月阳[8](2021)在《基于RS和GIS的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重庆市东南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区域,以2000、2005、2010和2015年Landsat TM和OLI8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辅助区域自然、社会和经济其他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基础上,以县域尺度为评价单元,建立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探讨重庆市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揭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与土地利用信息图谱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障碍度模型揭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障碍性因素及驱动机制,以期为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其结论如下:(1)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总体结构以林地和耕地为主,2000、2005、2010和2015年总面积比例分别为91.32%、90.96%、90.79%、90.48%。15年间林地、草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呈现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83%、0.32%、0.16%、0.40%;耕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减少趋势,减少了2.67%、0.04%。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分别为3.92、3.97、0.27,说明其土地利用转移速率较慢。(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得知: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主成分的因素主要为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以及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的主要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农村恩格尔系数;2010年为人均耕地面积、科技、教育投入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城市化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年降水量。2000-2010年间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而2015年主要是城市化水平。(3)通过对2000-2015年间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得知,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优”的面积减少了535.57km2,由北部向到东南部递减;等级“良”面积增加了688.27km2,由北部区域扩张到中部区域以及东南地域;等级“一般”面积增加了78.98km2,由东和西北区域扩张到中部和南部区域,等级“差”面积减少了594.25km2,从西南分布区向北和东南区域萎缩;等级“很差”面积增加了362.57km2,由西部和东南区域扩张到北部和东南区域。(4)由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可知,黔江区的“优”级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的质量多,为670.22km2,对应的图谱类型为林地→耕地、草地→耕地;石柱县生态环境质量最高,没有“一般”、“差”和“极差”分布,很大程度源于自然环境优异;秀山县和酉阳县的“优”级面积分别增加了2.26km2和10.53km2。武隆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极差”的面积增加了303.89km2,对应的图谱类型为林地→居民工矿用地、草地→居民工矿用地;彭水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次之,几乎没有等级“优”的分布。(5)基于障碍度模型研究结果可知,研究区域15年间经济过快发展是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直接因素,资源短缺和城市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压力系统和状态系统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响应系统处于极低水平且持续下降。

裴恺程[9](2021)在《基于“保基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供需平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波动的叠加效应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产生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确定合理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实现保障民生福利目标,充分发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振消费和熨平经济波动的功能;另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的情况下,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压力增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设定也要实现收支平衡和制度可持续。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方面仍有不足,如何在收支平衡约束下,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向基本养老需求趋近,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目标,从微观来看,是为了满足广大城乡居民的养老生活保障。从宏观来说,是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民生福利水平和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本文以“保基本”为出发点,运用ELES模型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保障需求与供需匹配度进行测算,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供款结构进行合理设定,并进行供需平衡实证检验,以城乡二元福利差、提振消费、降低贫困和熨平养老金给付波动为视角,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效应分析,提出实现“保基本”需求的对策建议。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以及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第2章是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重点明确了基本养老需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供需平衡研究等本文研究的基础性概念。重点研究分析了养老保险缴费适度水平理论、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理论、养老保险政府责任理论。第3章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及优化供款结构的动因。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深入研究分析了不同制度阶段下的改革实施背景、主要制度特点和内在重大意义。明确指出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比较清晰明确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保基本‖目标的供需平衡动因。第4章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保障需求与供需匹配度测算。构建城乡居民养老保障需求模型,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需求进行实证测算。以现实制度模式为基础,测算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给付水平对基本养老需求的满足程度,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保基本”贡献度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最低标准“保基本”贡献度。同时分析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个人供款在“保基本”过程中的分层贡献度。明确了满足基本养老需求供需匹配度现状、问题及平衡调整方向。第5章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供款结构设定。提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标准和缴费激励部分的保障功能划分,以及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最低标准满足基本养老需求方面的责任分担,提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最低标准供款结构设计。第6章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供需平衡分析。测算―保基本‖财政补贴需求及财政补贴适度水平,分析基本养老需求财政补贴供需平衡水平,依据个人供款能力,检验个人供款供需平衡性,并对―保基本‖供需平衡实现机制进行财政补贴效率和责任分担合理性分析。第7章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效应检验,从城乡二元福利消减、降低贫困、提振消费和熨平养老金给付波动等方面进行满足基本养老需求供款结构调整的效应检验,实证检验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对民生福利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第8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结合全文研究成果和结论,提出了构建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科学确定地方财政适度补贴水平、积极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等相关政策建议。

孔婷婷[10](2021)在《山西省人力资本构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居民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逐年拉大。1978年山西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1元和102元,城乡收入差距为199元,2018年二者分别提升至31035元和11750元,差距变为19285元。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是可以由劳动力自主决定的经济变量,劳动力可以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来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增加未来收入。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存量越高,那么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素质就越高,相应的收入也越高。因此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现有研究已得出众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人力资本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在投资人力资本过程中,侧重哪种构成因素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现有研究鲜有涉及。对该问题的回答,可以在有限的资源下,为政府部门推动人力资本形成更为合理的结构,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前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运用比较分析法阐述了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化特征,并分别从教育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和迁移人力资本变化趋势及其在总人力资本中的占比,对山西省人力资本构成现状进行分析。基于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及人力资本构成现状分析与人力资本对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机制,本文选取山西省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人力资本构成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通过全面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呈上升趋势,并且与其他省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均有明显增加,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第二,增加人力资本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人力资本构成的不同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存在差异。具体有:教育人力资本比重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17%,健康人力资本比重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14%,迁移人力资本比重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13%。第三,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越小,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小,反之越大。通过对比城乡间三种人力资本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三种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教育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对于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程度最大,健康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对于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程度居中,迁移人力资本的城乡差异对于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最小。第四,宏观税负等变量对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增加宏观税负、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提高人口增长率会扩大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而增加经济开放度则能够缩小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构成。山西省政府部门在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这一问题上应该有所侧重,以教育人力资本的提升为重点,其次为健康人力资本,最后是迁移人力资本。第二,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异,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兴建乡村图书馆,给予农村居民充分的学习空间;提高基层教师队伍的薪资水平,增强其持续工作的动力;在完善社会医疗体系的同时,加强乡村健康人力资本投入;建立农村网上就业信息平台,将城镇企业单位与乡村劳动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三,完善政策体系,助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考虑城乡居民的负担能力不同,给予农村居民一定的税收优惠;增加农村地区固定资产投入量;鼓励生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因生育带来的居民生活负担;优化贸易发展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善。第四,提升信贷支持,加强风险管控。农村居民较低的收入水平制约了其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政府部门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信贷支持力度。此外,由于农村居民承受风险的能力有限,所以在做好信贷支持的同时,还要加强风险管理。

二、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关系及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关系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旅游恩格尔系数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关系研究——以2.0版旅游恩格尔系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提出与发展
二、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化分析
    (一)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二)以恩格尔系数与旅游恩格尔系数为代表的居民生活水平
三、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
    (二)单位根检验
    (三) EG协整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四)格兰因果检验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2)如何正确测度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实证研究
    (一)宏观数据模型分析
        1.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2. 模型构建
        3. 实证结果分析
    (二)微观数据模型分析
        1. 数据来源
        2. 主要变量说明
        3. 模型构建
五、小结

(3)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文献综述
        1.3.2 关于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综述
        1.3.3 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文献综述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
        2.1.2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2.2 相关理论
        2.2.1 预防性储蓄理论
        2.2.2 流动性约束理论
        2.2.3 消费需求层次理论
        2.2.4 效用论
第三章 数字普惠金融与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1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3.1.2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3.2 重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3.3 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
        3.3.1 重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3.3.2 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第四章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与关联性分析
    4.1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直接影响
        4.1.2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间接影响
    4.2 数字普惠金融与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关联性分析
        4.2.1 数字普惠金融与重庆农村居民生存型消费支出趋势分析
        4.2.2 数字普惠金融与重庆农村居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趋势分析
        4.2.3 数字普惠金融与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分析
第五章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计量模型的确定
    5.2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2.3 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过程
        5.3.1 基准回归
        5.3.2 区域异质型分析
    5.4 面板分位数回归
    5.5 效果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5.5.1 效果分析
        5.5.2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计量模型的确定
    6.2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
        6.2.3 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过程
        6.3.1 基准回归
        6.3.2 区域及数字普惠金融结构异质性分析
    6.4 面板分位数回归
    6.5 效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6.5.1 效果分析
        6.5.2 稳健性检验
第七章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实证结论
    7.2 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和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结果的对比分析结论
    7.3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7.3.1 促进大都市区带动大农村协调发展
        7.3.2 补齐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7.3.3 大力发展重庆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
        7.3.4 建立具有丰富产品和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
        7.3.5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多渠道实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7.3.6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4)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新发展理论的内涵研究
        1.2.2 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
        1.2.3 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2.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
        2.2.3 科学发展观
    2.3 本章小结
3.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方法
    3.1 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2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2.2 数据来源
    3.3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
    3.4 测度方法
        3.4.1 熵值法
        3.4.2 投影寻踪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算
    4.1 江西省基本情况
    4.2 江西省省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分析
    4.3 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测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
    5.1 测度方法的评价
    5.2 测度内容的评价
    5.3 异质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促进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城乡统筹背景下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学术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文献述评
    1.3 研究架构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生态城镇化的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经济增长
        2.1.2 耦合协调度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环境
        2.2.2 可持续发展
        2.2.3 循环经济
    2.3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内涵以及联系
        2.3.1 新型城镇化
        2.3.2 生态城镇化
        2.3.3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联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西省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3.1 江西省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
    3.2 江西省生态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乡统筹背景下生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 城乡统筹的内涵
    4.2 生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4.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4.2.3 数据来源和指标方法权重的确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西省生态城镇化发展效率测度
    5.1 Malmquist指数
    5.2 DEA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
第六章 江西省生态城镇化耦合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6.1 江西省生态城镇化耦合发展评价
        6.1.1 新型城镇化
        6.1.2 生态城镇化
    6.2 江西省生态城镇化耦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2.1 Tobit模型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相关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家庭多维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贫困内涵研究
    2.2 贫困测度研究
        2.2.1 收入贫困测度
        2.2.2 多维贫困测度
    2.3 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贫困现状及相关理论
    3.1 我国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发展现状
        3.1.1 我国绝对贫困现状
        3.1.2 我国相对贫困现状
    3.2 贫困测度理论
        3.2.1 收入贫困测度方法
        3.2.2 多维贫困测度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F”测度方法的多维贫困测度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2 维度选取与指标确定
        4.2.1 维度、指标的确定
        4.2.2 指标权重、剥夺临界值的确定
    4.3 多维贫困家庭测度
        4.3.1 单维贫困状况
        4.3.2 多维贫困测度
    4.4 多维贫困指数分解
        4.4.1 按区域分解
        4.4.2 按维度分解
        4.4.3 按指标分解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面板数据的多维贫困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说明
        5.1.4 模型构建
    5.2 我国城乡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5.2.1 户主特征影响
        5.2.2 家庭特征影响
        5.2.3 制度特征影响
    5.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以象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二元经济理论
        2.2.2 剪刀差理论
        2.2.3 门槛效应
第三章 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及衡量标准
    3.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各表现之间的理论关系
    3.2 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3.2.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
        3.2.2 收入构成差距表现
        3.2.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表现
        3.2.4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地域性表现
    3.3 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衡量标准
        3.3.1 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标准
        3.3.2 以恩格尔系数为衡量标准
第四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原因分析
    4.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历史演进状况
        4.1.1 历史过程
        4.1.2 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小的原因
    4.2 农村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
        4.2.1 乡村交通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4.2.2 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
        4.2.3 乡村财富资源较差,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
        4.2.4 乡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劳动力流失导致老龄化严重
        4.2.5 农产品价格与价值不匹配,生活消费支出大
        4.2.6 乡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4.3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较快
        4.3.1 城镇居民劳动力素质较高
        4.3.2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善
        4.3.3 城镇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基础设施更完善
        4.3.4 历史政策支持大,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
第五章 象山县案例分析
    5.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分析
    5.2 城乡居民收入构成差异表现分析
        5.2.1 工资性收入
        5.2.2 城乡居民经营净收入
        5.2.3 城乡居民财产净收入
        5.2.4 城乡居民转移净收入
        5.2.5 象山县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
    5.3 象山县城乡收入差距社会表现分析
        5.3.1 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部分地区和高收入人群
        5.3.2 城乡居民财产占有存在差距
        5.3.3 从财富享有角度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低于城镇居民
    5.4 象山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公共服务表现分析
        5.4.1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
        5.4.2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
        5.4.3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5.4.4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第六章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6.1 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6.1.1 大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6.1.2 通过政策支持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
        6.1.3 进一步发展乡村非农产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
    6.2 做好产业转移与劳动力流动工作,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6.2.1 推进产业转移政策
        6.2.2 正确引导城乡劳动力流动,吸引人才流入投入城乡建设
        6.2.3 加强乡村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6.3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6.3.1 公共教育建设一体化
        6.3.2 公共医疗建设一体化
        6.3.3 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基于RS和GIS的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发展趋势及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概况
    2.2 自然因素概况
    2.3 社会经济因素概况
    2.4 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
第3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3.1 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因素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3 确定评价单元
    3.4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3.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3.5.1 生态环境质量压力系统指标
        3.5.2 生态环境质量状态系统指标
        3.5.3 生态环境质量响应系统指标
    3.6 数据来源
    3.7 数据预处理
        3.7.1 遥感影像处理
        3.7.2 土地利用数据分类及处理
        3.7.3 DEM数据以及对坡度、坡向的提取
        3.7.4 气象数据的提取与处理
    3.8 LUCC信息提取及分析
        3.8.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方法
        3.8.2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3.8.3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分析
        3.8.4 土地利用信息图谱变化分析
    3.9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3.9.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nterpolation)
        3.9.2 空间特征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渝东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4.1.1 数据的标准化计算
        4.1.2 熵权法计算权重
    4.2 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权重分析
        4.2.2 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综合得分分析
    4.3 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测算与分析
        4.3.1 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
        4.3.2 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划分
        4.3.3 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环境质量的障碍度分析
    5.1 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障碍度模型
    5.2 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障碍度计算结果
    5.3 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障碍度现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讨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保基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供需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基本养老需求
        2.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2.1.3 供需平衡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养老保险缴费适度水平理论
        2.2.2 养老保险生命周期补偿理论
        2.2.3 养老保险政府责任理论
第3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及供需平衡动因
    3.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3.1.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实施
        3.1.2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实施
        3.1.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
    3.2 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供需平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城乡居保制度的激励机制不合理
        3.2.2 城乡居保待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2.3 城乡居保待遇给付可持续能力不足
    3.3 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目标的供需平衡动因
        3.3.1 城乡居保激励性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3.3.2 以“保基本”为目标的待遇水平亟待提升
        3.3.3 城乡居保基金亟需优化可持续性
第4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保障需求与供需匹配度测算
    4.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保障需求测算
        4.1.1 基本保障需求模型
        4.1.2 指标参数设定
        4.1.3 基本保障需求测算
    4.2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保障基本需求贡献
        4.2.1 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替代率模型
        4.2.2 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保障贡献
        4.2.3 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财政分层保障贡献
    4.3 城乡居民个人账户养老金保障基本需求贡献
        4.3.1 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模型
        4.3.2 个人账户养老金保障贡献
        4.3.3 个人账户养老金多元供款保障贡献
    4.4 “保基本”供需匹配度现状、问题及优化方向
        4.4.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供需匹配度
        4.4.2 基于“保基本”政策目标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供款问题
        4.4.3 基于“保基本”政策目标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供款优化方向
第5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供款结构设定
    5.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内部结构功能设定
        5.1.1 最低标准与缴费激励功能划分
        5.1.2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构设定
    5.2 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保基本”设计
        5.2.1 供款模式设定
        5.2.2 供款水平测算
        5.2.3 供款结构划分
    5.3 个人账户养老金最低标准“保基本”设计
        5.3.1 供款模式设定
        5.3.2 供款水平测算
        5.3.3 供款结构划分
    5.4 缴费激励养老金保障功能设定
        5.4.1 年限养老金保障功能及供款水平
        5.4.2 个人账户养老金上限保障功能及供款水平
第6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供需平衡分析
    6.1 “保基本”财政补贴供需平衡检验
        6.1.1 财政补贴现实需求
        6.1.2 财政补贴适度水平
        6.1.3 “保基本”财政补贴供需平衡分析
    6.2 “保基本”个人供款供需平衡检验
        6.2.1 “保基本”个人缴费需求
        6.2.2 养老保险缴费能力测算
        6.2.3 “保基本”个人供款供需平衡分析
    6.3 “保基本”供需平衡实现机制的合理性检验
        6.3.1 财政补贴效率合理性检验
        6.3.2 “保基本”供款责任划分合理性检验
第7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效应分析
    7.1 城乡二元福利差消减效应
        7.1.1 城乡二元福利差消减内在机理
        7.1.2 城乡二元福利差消减效应模型
        7.1.3 城乡二元福利差消减效应检验
    7.2 降低贫困效应
        7.2.1 减贫效应内在机理
        7.2.2 减贫效应门槛模型
        7.2.3 减贫效应实证检验
    7.3 提振消费效应
        7.3.1 提振消费效应内在机理
        7.3.2 提振消费效应计量模型
        7.3.3 提振消费效应实证检验
    7.4 熨平养老金给付波动效应
        7.4.1 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波动现状
        7.4.2 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水平波动原因
        7.4.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调整对熨平养老金波动的影响
第8章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供需平衡结论及对策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8.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供款结构调整实现“保基本”目标
        8.1.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供款结构设定具有供需平衡合理性
        8.1.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基本”供款结构设定产生经济社会效应
    8.2 政策建议
        8.2.1 构建基础养老金中央财政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8.2.2 科学确定地方财政适度补贴水平
        8.2.3 积极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山西省人力资本构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
        1.2.2 其他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人力资本的定义
        2.1.2 城与乡的定义
        2.1.3 城乡收入差距的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城乡收入差距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及人力资本构成现状分析
    3.1 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3.1.1 城乡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
        3.1.2 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总体情况
        3.1.3 居民收入来源及构成
    3.2 山西省人力资本构成现状分析
        3.2.1 山西省人力资本总体情况
        3.2.2 山西省人力资本构成情况
    3.3 小结
第4章 人力资本构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4.1 教育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4.2 健康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4.2.1 直接效应
        4.2.2 间接效应
    4.3 迁移人力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人力资本构成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与描述
        5.1.1 变量选取
        5.1.2 变量描述
    5.2 模型设定
    5.3 实证分析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优化人力资本构成
        6.2.2 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异,重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6.2.3 完善政策体系,助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6.2.4 提升信贷支持,加强风险管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四、城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的关系及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旅游恩格尔系数与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关系研究——以2.0版旅游恩格尔系数为例[J]. 宋娟,王昕,杜佳容,邓皓玉.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21(03)
  • [2]如何正确测度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基于宏观和微观视角的实证研究[J]. 余峰. 经济问题, 2021(07)
  • [3]数字普惠金融对重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D]. 祝秋爽.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4]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研究[D]. 张正枭.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5]城乡统筹背景下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吴胜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中国家庭多维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朱莹鑫.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以象山县为例[D]. 谢一银. 浙江海洋大学, 2021(02)
  • [8]基于RS和GIS的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 刘月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基于“保基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供需平衡研究[D]. 裴恺程. 辽宁大学, 2021(02)
  • [10]山西省人力资本构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 孔婷婷.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城乡恩格尔系数的关系及其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