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优化县域对外开放环境

打造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优化县域对外开放环境

一、创建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 优化县域对外开放大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河池市人民政府[1](2021)在《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河政发[2021]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河池中直区直各单位:现将《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5月17日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立足新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池新征程第一节发展的新起点第二节面临的新环境第三节二〇三五年新愿景

李维鑫[2](2021)在《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文中指出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市与景观环境一直以来以一种互动关系共生于一个系统之中,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创造了不同的城市类型,其中山水城市模式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城市典范。中国古代营城往往离不开山水环境,视其为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的城市研究却往往与古人营城所展示出来的山水人居环境思想有所偏差。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容易被忽视,过度人工化趋势明显,伴随着地域文化特色的逐步衰微,使得城市风貌特色逐步衰退,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趋同现象。桂林是我国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桂林城市的风景建设一直与城市建设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对山水景观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已成为指导桂林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其城市与风景建设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桂林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对城市特色构建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城景一体化理论为依据,以文献研究、实地调研以及比较分析为研究方法,基于城景交互的视角,将建国以后桂林的城市规划划分为城景决择期、城景协调期、城景创新期三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的城市性质、城市结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风景建设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各个时期城市发展与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发现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具有“街巷对景”、“建筑隐景”、“城市融景”、“人文点景”四个规律,总结出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同时,依据桂林的城景交互规律和模式,探讨桂林城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未来发展构想,以期延续和强化桂林山水城市特征,为桂林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与桂林类似的山水城市提供借鉴。

李叶舟[3](2021)在《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旅游业因其资源消耗低、带动效应强等产业特征,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的重要抓手。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出游频率与频次增加,旅游需求旺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民众的休闲娱乐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有助于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旅游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刚需以及文化品牌输出的重要承载。但现状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辨识度低、旅游产业链条发展不成熟,旅游盈利模式单一以及旅游重商业、轻文化等问题,总体来说,目前旅游业尚存在生产率和行业效益整体较低、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旅游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等都有待提升。昆明池处于旅游发展初期,文化、生态以及城市创新等旅游资源丰富,在大西安乃至陕西省层面均具有示范标杆作用。本文选取西安周边昆明池片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以及案例研究,了解研究进展,借鉴优秀经验,为昆明池旅游产品策划以及规划布局奠定基础。首先对昆明池的旅游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昆明池旅游发展特征以及发展问题。其次对昆明池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分类,深入研究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并充分对接西安市的旅游市场,确定旅游开发思路与原则。基于以上研究给出策划昆明池旅游产品体系,策划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重点产品,并从区域空间格局、空间保护分区、旅游发展结构、开发建设布局、旅游游线组织等五个方面,对昆明池核心旅游产品进行规划布局研究,同时从旅游道路交通、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智慧旅游设施等三个方面对昆明池旅游发展进行有效支撑,指导昆明池未来发展精品旅游项目,实现从策划到布局的有效落地,引导高质量旅游发展。本文通过昆明池旅游产品以及规划布局的研究,一方面弥补了产品策划到空间布局、支撑配套、实施运营的旅游全流程研究,为其他景区从产品策划到实施运营提供了理论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昆明池未来作为西安市乃至西北旅游市场的重要目的地,本次研究为昆明池高质量旅游发展提供方向和切实可行的路径,弥补西安市旅游产品短板、革新西安市旅游市场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4](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宁政发[20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2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黄滢[5](2020)在《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发展战略,它为广大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及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乡村产业是农村经济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最关键的保障因素。武定县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发展阶段滞后、竞争力不足、优势不突出、城乡差距大等特征是我国广大西南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典型特征。因此,以研究对象为基础,探索广大欠发达乡村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方向、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提升乡村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武定乡村产业发展大环境、历史与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武定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第三产业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产业特征。其次,通过SWOT分析,理清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问题与挑战。提出对接主城,区域联动、产城融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与产业一体化的思路;巩固传统产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服务新兴产业的方向;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仓储物流、生物医药大健康、冶金建材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借鉴国内外乡村产业发展及分类的方法与经验,以县域村庄空间发展、区域产业与职能演化及各乡镇产业发展条件及资源分析为基础,对乡村进行类型划分。并根据各类乡村的特征与差异,提出相适应的发展对策:泛农型乡村依靠自身农业特色通过农业品牌体系的构建实现差异化的农业现代发展;农旅型乡村以农业为核心,立足自身旅游特色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型、传统村落型和农业科技型,并按照三种不同的模式路径发展“农业+”旅游产业链;农业综合服务型乡村则依托自身区位、交通等的优势,形成覆盖县域的“终端—节点—散点”三级“服务网络”,综合发展加工、物流、商贸、旅游、新兴等多种产业。三类乡村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武定县生态适宜性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振兴的实现。且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研究框架与路径。

黄延龙[6](2020)在《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多年来,我国一直倡导发展具有生态特质的农业产品,自2004年以来连续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领域“生态产品”提出了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完全契合大生态发展理念,兼顾农村经济高质量与高效益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全面把“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提上日程,从空间布局上根本性地增加山水林田湖草这些农业生态产品,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固始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我国首个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中国生态魅力名县以及在建的国家生态县,农业生态与环境优越性可见一斑。笔者为此选取固始县作为“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研究对象,开展固始县农业生态产品供给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试图为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本文首先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筛选,萃取出国内与国外相关研究的侧重点和各自观点方法的创新之处,再借鉴其中的精要部分和可贵经验。其次,从本文研究的主体——农业生态产品出发,向全网数据库发散概念关键信息,追寻相关粘连理论以获取相关理论支撑,在参照整理后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本文核心概念“农业生态产品”进行梳理、辨析、赋义和分类。再次,通过对固始县农业生态产品供给基础分析和现行做法与成效分析,完成本文对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现状的整体把握,并进行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最后,还引入发达国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有效做法及有益启迪,为后文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对策措施和展望未来开拓国际视角。通过研究发现: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过程中还存在着缺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顶层设计、农户缺乏农业大生态产品观念和供给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带动作用、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成本高、农业生态产品供给面窄且效益低、农户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发展战略不够清晰、农业生态产品种养难度大且潜在效益不明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较弱且影响力不足,农业生态产品供给中的生产要素普遍涨价,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户缺乏生产要素等。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做好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顶层设计、树立农业大生态产品理念并设立发展基金、开展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示范运动、多方降低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成本、改善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方式、创新金融支农方式等对策措施。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首次以硕士学位论文形式进行农业生态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二是,尝试对“农业生态产品”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评判标准并进一步探析、丰富了农业生态产品的内涵。三是,尝试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方式对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对策措施。

任霄奇[7](2019)在《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旅游文创产业”,是“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简称,其主要依靠历史文化资源,采用创新创意手法或与高新科技融合,创造性开发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品质需求、内涵体验和精神享受,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扩大就业,提升效益。本文首先进行我国整体环境的现状分析,在未来30年,我国经济水平、综合国力和旅游需求将更加快速地提升发展,经济发展路向更加优化转变,文化创意产品更加炫目崛起,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拥有超越一般观光旅游产品更高附加值的新兴产品,必将成为雁山区经济竞争力发展的重点,是带动现有科技、教育产品互动发展,推动城区经济快速增长,形成后发优势,拉近与发达城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引擎,需要加以重点研究解决雁山区旅游产品创新发展仍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本文总结出出雁山区一系列原有的文化资源、拥有321国道年均三千万人次客流量过往市场潜力、拥有七所大学和三所重要科研院所及其科教产品人才基础、雁山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条件优越、竞合力强、辐射力大、发展潜力无限。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结合前期调研成果,发现雁山区的旅游文创产业由于旅游文创产品发展定位、旅游资源整合模式、旅游文创研发目标和旅游产品体系架构等问题未能科学合理解决,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雁山区旅游文创产品的快速提升发展。需要巧妙利用世界一流的峰林田园和康养人居资源,创意发掘积淀丰厚的漓江村镇、桂柳运河、深山古道、石城嵅寨、手工匠艺和屯垦军风等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发展康养人居和旅游文创产业,是推动雁山区对接阳朔市场、超越五大城区而快速崛起的重要途径。最后,本研究的结论为:旅游文创产业是推动城区(或县域)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其产业发展既需要充分调动区位、市场、技术、资源、产品和服务等产业要素整合并形成规模集聚和联动效应,更需要注重智力、创意、情境、业态、体验和消费刺激;城区全域旅游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意生态营造、创客激情调动、文化项目创生、消费体验增值和创意集聚扩散。在全域范围内,精心布局旅游文创产业项目业态,以经久难忘的体验回忆,激发游客持续参与体验消费和服务升级。

杨琳静[8](2019)在《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受“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影响,重新认识了人类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首先,通过对生态健康学、医疗生态学等学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论的综合研究,得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对青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院进行实地调研,对5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本文研究的现实依据;结合上述理论及现实依据与通过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打造一种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满足老年人需求,集高端医疗、健康科技、旅游度假、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健康城模式,即“EHC”养老模式(全称Ecological Health City)。“EHC”养老模式通过打造“绿色生态、城景共融、循环发展、以人为本”的环境系统,为居住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轻松的宜居环境;通过配置足够的养老床位、完善的基础设施,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通过提供国际高端医疗服务、CCRC社区模式养老方式(全称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专业的康复疗养项目、多样化的活动项目以及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的健康管理系统,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其次,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基本要求,研究了“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及建设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出“EHC”养老模式能够正常运行的社会支撑体系以及空间要素配置体系。结合环境心理学要点,着重研究了空间要素配置体系中的环境系统,研究出“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又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出了“EHC”养老模式的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宏观层面上,研究出以“绿色生态、城景共融、循环发展、以人为本”为特点的环境系统可行性方案;中观层面上,分别从公共绿地、交往空间、活动空间、无障碍系统、环境舒适度等方面研究出了“以人为本”的适老化环境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从植被运用、水体设计、小品设计、标志系统设计、铺装设计等方面研究出了适老化景观要素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述“EHC”养老模式的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为依据,利用崂山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整合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一个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生态健康城,使其成全国文明养老示范基地、高品质度假娱乐旅游景区以及国内领先的生命健康管理产业开发区。

王国今[9](2019)在《秦岭北麓骆峪河景观演变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周至县开展沙·沙河水街18km旅游经济带项目,项目干扰将会严重破坏其所在秦岭北麓骆峪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骆峪河流域反映着秦岭北麓小流域的自然景观演变史、文化景观演变史和生活环境演变史,但现有研究极少涉及对河流生态环境演变内在机制的深入剖析。为协调秦岭北麓骆峪河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尖锐矛盾,本文从景观演变的角度出发,探寻引起时空格局改变的内在动力机制,建立了“驱动—过程—服务—反馈”时空模型,以期通过驱动力作用下景观演变过程的控制得到既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破坏秦岭北麓生态环境的生态发展策略。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点:(1)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提出。在对“机制”与“景观演变机制”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景观格局—过程—动态理论提出了研究景观演变的“驱动—状态—响应—反馈”时空模型,依据该模型结合骆峪河系统现状提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与骆峪河景观演变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2)骆峪河流域时空阶段划分。对骆峪河不同时空阶段形成的不同空间格局进行描述,根据骆峪河的时空特征将骆峪河流域从时间上划分为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扰动阶段三个历史时期,从空间上分为山地段、平原段和水街段三个特色段落(第三章);(3)骆峪河景观演变驱动因子分析。在划分完时空阶段的基础上找出致使景观格局产生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对骆峪河历史景观格局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据此诊断出骆峪河现状格局的相关问题(第四章);(4)骆峪河景观演变动力机制分析。找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影响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景观要素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主要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部分变化的发展趋势图,依据此趋势预测当前的驱动因子作用于现状景观格局将会产生的景观演变情景,并根据预测结果与历史景观格局变化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进而给出骆峪河的生态开发策略(第五章)。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提出了一套基于历史分析的研究框架;(2)建立了主要驱动因子与景观斑块、廊道变化之间的变化规律,模拟了当前在主要动力因子政策、经济与人口增长驱动下骆峪河的景观格局变化;(3)结合历史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给出了骆峪河生态开发策略。

吴淼[10](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二、创建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 优化县域对外开放大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建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 优化县域对外开放大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概念和相关理论
        1.4.1 概念解析
        1.4.2 相关理论
    1.5 既往研究综述
        1.5.1 城市与景观交互关系研究
        1.5.2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3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1.5.4 小结
第2章 桂林城市环境特征研究
    2.1 史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历史沿革
    2.2 城市环境构成
        2.2.1 山水环境
        2.2.2 人文环境
    2.3 城市环境特征
        2.3.1 山水环境特征
        2.3.2 人文环境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桂林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3.1 桂林城市规划历史分期
        3.1.1 分期依据
        3.1.2 分期内容
    3.2 建国以前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2.1 城市规划演进
        3.2.2 城景交互特征
        3.2.3 规划演进的影响因素
    3.3 建国以后桂林城市规划演进
        3.3.1 城景决择期
        3.3.2 城景协调期
        3.3.3 城景创新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景决择期:工业导向和工业与风景并重的城市规划
    4.1 工业主导的被动规划(1949-1958)
        4.1.1 社会背景
        4.1.2 规划建设
    4.2 工业与风景同步建设的探索规划(1959-1977)
        4.2.1 社会背景
        4.2.2 规划建设
    4.3 城景决择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4.3.1 城市建设特征
        4.3.2 风景建设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景协调期: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5.1 理性主义思维下的保护规划(1978-1989)
        5.1.1 社会背景
        5.1.2 规划实践
    5.2 增长主义导向下的快速规划(1990-2006)
        5.2.1 社会背景
        5.2.2 规划实践
    5.3 城景协调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5.3.1 城市建设特征
        5.3.2 风景建设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景创新期:转型发展导向下的城市规划
    6.1 城市格局重构下的新规划(2007-2019)
        6.1.1 社会背景
        6.1.2 规划实践
    6.2 城景创新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6.2.1 城市建设特征
        6.2.2 风景建设特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模式及未来构想
    7.1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规律
        7.1.1 街巷对景
        7.1.2 建筑隐景
        7.1.3 城市融景
        7.1.4 人文点景
    7.2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模式
    7.3 桂林城景交互的问题总结
        7.3.1 产业发展较慢
        7.3.2 绿地质量不高
        7.3.3 城市特色衰微
        7.3.4 新区活力不足
    7.4 桂林城景交互的发展构想
        7.4.1 产业转型
        7.4.2 景观共享
        7.4.3 文化保护
        7.4.4 新旧协调
        7.4.5 配套齐全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建国以后各时期桂林城景交互特征
        8.1.2 建国以后桂林城景交互规律
        8.1.3 具有桂林特色的城景交互模式
    8.2 创新点
        8.2.1 城市规划演进分期方法的创新
        8.2.2 桂林城市规划演进研究时限的创新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对城市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1.1.2 现状旅游业发展的质量有待提升
        1.1.3 昆明池担当文旅融合发展的标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及范围
    1.6 研究框架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品内涵
        2.1.2 旅游区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产品相关理论
        2.2.2 旅游空间相关理论
    2.3 相关案例借鉴分析
        2.3.1 旅游产品策划相关案例
        2.3.2 旅游空间布局相关案例
        2.3.3 景城融合模式相关案例
3 昆明池片区旅游资源基础与发展现状解析
    3.1 资源价值评析
        3.1.1 旅游资源分类
        3.1.2 资源价值体系
        3.1.3 资源价值评价
    3.2 发展现状解析
        3.2.1 自然条件
        3.2.2 产品现状
        3.2.3 空间布局
        3.2.4 市场现状
        3.2.5 交通现状
    3.3 问卷调研分析
        3.3.1 游客特征分析
        3.3.2 旅游体验分析
        3.3.3 旅游需求分析
    3.4 特征与问题总结
        3.4.1 发展特征
        3.4.2 问题总结
    3.5 小结
4 昆明池片区旅游产品策划
    4.1 旅游发展趋势研判
        4.1.1 旅游产品趋势
        4.1.2 旅游市场趋势
        4.1.3 游客特征分析
    4.2 产品开发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遇
        4.2.4 挑战
    4.3 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4.3.1 规划资源转化产品
        4.3.2 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3.3 顺应旅游发展趋势
        4.3.4 价值确定产品方向
    4.4 核心旅游产品谱系
        4.4.1 文化体验类重点产品
        4.4.2 生态休闲类重点产品
        4.4.3 创新城市类重点产品
5 昆明池片区旅游产品开发的规划实施策略研究
    5.1 旅游产品布局原则
    5.2 旅游产品空间布局
        5.2.1 构建区域空间格局
        5.2.2 明确空间保护分区
        5.2.3 规划空间发展结构
        5.2.4 开发建设布局研究
        5.2.5 核心旅游产品布局
    5.3 旅游交通布局及游线组织
        5.3.1 交通布局原则
        5.3.2 道路交通规划
        5.3.3 旅游游线组织
    5.4 旅游服务设施布局
        5.4.1 服务设施分级
        5.4.2 服务设施分类
        5.4.3 旅游智慧设施
    5.5 旅游产品开发实施运营策略
        5.5.1 旅游市场营销
        5.5.2 目标市场定位
        5.5.3 营销渠道策划
        5.5.4 重点节庆营销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件 昆明池游客调查问卷

(5)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乡村
        1.3.2 产业振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2.1.1 国外研究动态
        2.1.2 国内研究动态
        2.1.3 研究评述
    2.2 我国乡村发展研究
        2.2.1 乡村产业及城乡关系演变
        2.2.2 我国乡村现状
    2.3 国外乡村及产业发展实践经验
        2.3.1 韩国新村运动与第六产业发展
        2.3.2 日本农村振兴
        2.3.3 美国农业发展
        2.3.4 法国农业改革和乡村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产业发展战略路径
    3.1 武定县产业研究方法与策略
    3.2 武定县产业发展大环境
        3.2.1 云南省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3.2.2 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
        3.2.3 上位规划中武定产业的定位
    3.3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3.1 乡村产业与城乡关系发展沿革
        3.3.2 武定县县域经济总体情况
        3.3.3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3.4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SWOT分析
        3.4.1 发展机遇
        3.4.2 发展优势
        3.4.3 发展问题
        3.4.4 发展挑战
    3.5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战略
        3.5.1 产业发展原则
        3.5.2 产业发展目标
        3.5.3 产业发展思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定县基于不同乡村分类的产业发展路径
    4.1 乡村分类体系
        4.1.1 相关政策中的乡村类型分析
        4.1.2 相关研究中的乡村类型
        4.1.3 本文乡村分类方法
        4.1.4 乡村分类分析
    4.2 武定乡村分类解读
        4.2.1 各类乡村布局与现状特征
        4.2.2 三类乡村要素差异及产业发展分析
    4.3 泛农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4.3.1 泛农型乡村品牌体系构建的具体对策
        4.3.2 泛农型乡村的发展措施——以东坡傣族乡为例
    4.4 农旅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4.4.1 “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模式——以狮子山风景区为例
        4.4.2 “现代农业+乡土创意”模式——以胤泽农业片区为例
        4.4.3 “传统农业+传统民俗”模式——以己衣大村为例
    4.5 综合服务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4.5.1 县城集中建设区及禄金工业园区的乡村
        4.5.2 其他产业园区乡村
        4.5.3 其他综合服务型乡村
    4.6 乡村类型发展的转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6)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可能的创新点
二、农业生态产品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生态产品
        2.生态农产品
        3.农业生态产品
        4.农业生态系统
    (二)理论基础
        1.生态经济学理论
        2.发展经济学理论
        3.农业生态原则
        4.新发展理念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三、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基础分析
    (一)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自然生态基础
        1.自然环境基础
        2.生态基础
    (二)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1.社会基础
        2.经济基础
        3.生态文化基础
四、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一)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做法
        1.强力进行环境保护
        2.强力发展生态种植业
        3.强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4.强力发展生态渔业
        5.强力发展生态林业
        6.强力治理环境污染
    (二)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成效
        1.环境保护成效比较显着
        2.生态种植产品得到较好发展
        3.生态畜牧产品得到较好发展
        4.生态渔产品得到较好发展
        5.生态林产品得到较好发展
        6.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比较显着
五、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缺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顶层设计
        2.农户缺乏农业大生态产品观念和供给保障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带动作用
        4.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成本高
        5.农业生态产品供给面窄且效益低
        6.农户抗风险能力弱
    (二)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中存在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1.政府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发展战略不够清晰
        2.农业生态产品种养难度大且潜在效益不明显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较弱且影响力不足
        4.农业生态产品供给中的生产要素普遍涨价
        5.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方式落后
        6.农户缺乏生产要素
六、发达国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有效做法及有益启迪
    (一)发达国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有效做法
        1.依靠大规模生产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2.依靠合作社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3.依靠人工模拟环境技术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4.依靠人工改造作物生长环境技术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5.依靠全自动化生产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二)发达国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有益启迪
        1.因地制宜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2.因时制宜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3.因需制宜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
七、推动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对策措施
    (一)做好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顶层设计
    (二)树立农业大生态产品理念并设立发展基金
    (三)开展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示范运动
    (四)多方降低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成本
    (五)改善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方式
    (六)加强金融支农力度
八、结论与展望
    (一)简短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7)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1.4.1 概念界定
        1.4.2 基础理论
2 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 旅游产业环境
        2.1.1 大桂林旅游环境
        2.1.2 雁山区旅游环境
    2.2 文创资源价值
        2.2.1 桂林历史文化名城资源
        2.2.2 雁山科教文旅人才资源
        2.2.3 文创资源类型价值分析
    2.3 产业结构布局
        2.3.1 资源区带项目
        2.3.2 产业结构布局
    2.4 本章研究小结
        2.4.1 市场环境优势突出
        2.4.2 文创资源积淀丰厚
3 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3.1 现有文创产业类型调查
        3.1.1 玉圭园环球名胜的文创产业类型
        3.1.2 雁山植物园的文创产业类型
        3.1.3 雁山园景区的文创产业类型
        3.1.4 桂林园博园的文创产业类型
        3.1.5 蛇王李庄园的文创产业类型
        3.1.6 愚自乐园的文创产业类型
        3.1.7 神龙水世界的文创产业类型
        3.1.8 草坪休闲小镇的文创产业类型
        3.1.9 漓江冠岩景区的文创产业类型
    3.2 现有文创旅游项目调查总结
        3.2.1 少数高端,总效偏低
        3.2.2 资源丰厚,利用浅粗
        3.2.3 人才汇聚,启用不足
    3.3 在建旅游项目文化创意内容调查
        3.3.1 融创文化旅游城
        3.3.2 桂林民国风情小镇
        3.3.3 悦桂情歌田园景区
        3.3.4 荷美陶家乡村民宿
    3.4 在建旅游项目调查总结
        3.4.1 在建项目宏大高端
        3.4.2 突出强调创意创新
        3.4.3 地方文化发掘不够
    3.5 旅游文创需求问卷调查
        3.5.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3.5.2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3.6 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评价
        3.6.1 深度体验旅游兴起
        3.6.2 旅游文创成果丰富
        3.6.3 旅游文创起点极高
        3.6.4 旅游资本投入充足
    3.7 旅游文创产业问题分析
        3.7.1 文创生态活力不强
        3.7.2 产业层次急需提升
        3.7.3 产业布局不够均衡
        3.7.4 智库启用明显不足
4 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对策
    4.1 启用人才,制定政策,推动产业升级
        4.1.1 启用高校旅游文创人才参与
        4.1.2 制定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政策
        4.1.3 推动现有旅游产业文创升级
    4.2 策划项目,吸引投资,完善业态布局
        4.2.1 精心策划业态项目
        4.2.2 有序安排业态布局
        4.2.3 精准引进业态投资
    4.3 深挖文化,突出特色,避免雷同竞争
        4.3.1 深挖核心文化资源
        4.3.2 突出地方特色内涵
        4.3.3 避免内外产品雷同
    4.4 完善服务,强化品质,提升体验增值
        4.4.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4.2 强化服务内涵品质
        4.4.3 提升文创体验增值
    4.5 树立形象,智创营销,开拓潜力市场
        4.5.1 树立旅游主题形象
        4.5.2 推广智慧文创营销
        4.5.3 开拓潜力客源市场
    4.6 集聚发展,内外联动,塑造精品品牌
        4.6.1 沟通六大旅游动线
        4.6.2 形成五大小镇聚集
        4.6.3 塑造八大文创品牌
    4.7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激活创意生态
        4.7.1 利益相关者全参与
        4.7.2 激活城区创意生态
        4.7.3 创客业主共建共享
5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雁山区文创产业需要转型升级,精准文创兴旅
        5.1.2 雁山区文旅要素分散且开发粗放,需推进集聚联动
        5.1.3 对高校、研究机构利用程度不够,需倚重智库调用
        5.1.4 本土居民与企业参与度不高,需规划全民参与
        5.1.5 周边产业发展不均衡,需完善全域业态,注重体验推送
        5.1.6 需要重新确定旅游文创产品体系的目标定位
        5.1.7 产品设计与营销不成规模,需尽快建构产品创新思路与体系
    5.2 研究不足
    5.3 未来展望
        5.3.1 继续强化认识与理解
        5.3.2 跟踪产业发展新动态
        5.3.3 增强理论概括提升力
参考文献
附录 1: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8)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养老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养老模式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生态健康学
        2.1.2 医疗生态学
        2.1.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2 养老需求相关研究
        2.2.1 调研对象
        2.2.2 调研方法
        2.2.3 调研内容及目的
        2.2.4 调研分析
        2.2.5 调研总结
    2.3 国内外相关模式优秀案例研究
        2.3.1 国外相关模式优秀案例
        2.3.2 国内相关模式优秀案例
        2.3.3 优秀案例启示
    2.4 新型养老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2.4.1 居住环境方面
        2.4.2 养老服务方面
        2.4.3 安全保障方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HC”养老模式的研究
    3.1 “EHC”养老模式的概念研究
        3.1.1 “EHC”养老模式定义
        3.1.2 “EHC”养老模式内涵
        3.1.3 “EHC”养老模式服务人群
    3.2 “EHC”养老模式的功能研究
        3.2.1 文化体育教育功能
        3.2.2 娱乐旅游购物功能
        3.2.3 医疗康复养生功能
        3.2.4 健康科研智慧养老功能
        3.2.5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功能
        3.2.6 促进“三位一体”发展功能
    3.3 “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与建设特色研究
        3.3.1 “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
        3.3.2 “EHC”养老模式的建设特色
    3.4 “EHC”养老模式的社会支撑体系研究
        3.4.1 社会保障体系
        3.4.2 运营管理体系
    3.5 “EHC”养老模式的空间要素配置体系研究
        3.5.1 绿色高效的交通系统
        3.5.2 环保安全的市政系统
        3.5.3 完善便捷的公共配套系统
        3.5.4 多样全时的休闲旅游系统
        3.5.5 智慧专业的健康疗养系统
        3.5.6 生态适老的环境系统
        3.5.7 智能全面的安全保障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4.1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依据
    4.2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方法
        4.2.1 “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系统规划
        4.2.2 “城景共融”的景观环境系统规划
        4.2.3 “循环发展”的海绵系统规划
        4.2.4 “以人为本”的适老化环境系统规划
    4.3 “EHC”养老模式下环境系统适老化设计方法
        4.3.1 高密度公共绿地设计
        4.3.2 多层次交往空间设计
        4.3.3 多样化活动空间设计
        4.3.4 无障碍系统设计
        4.3.5 环境舒适度设计
    4.4 “EHC”养老模式下景观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4.1 健康的植被运用
        4.4.2 生态自然的水体设计
        4.4.3 独特的小品设计
        4.4.4 规范简洁的标志系统设计
        4.4.5 安全舒适的铺装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案例——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
    5.1 青岛崂山湾概况
        5.1.1 区域资源现状
        5.1.2 绿化现状
        5.1.3 建设生态健康城现状分析
    5.2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环境系统规划方法
        5.2.1 绿色生态的环境系统规划
        5.2.2 城景共融的环境系统规划
        5.2.3 循环发展的环境系统规划
    5.3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环境系统适老化设计方法
        5.3.1 高密度公共绿地设计
        5.3.2 多层次功能分区设计
        5.3.3 多样化活动空间设计
    5.4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景观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5.4.1 健康的植被运用
        5.4.2 独特的小品设计
        5.4.3 规范简洁的标识系统设计
        5.4.4 舒适安全的铺装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老年人需求调查问卷

(9)秦岭北麓骆峪河景观演变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学科问题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河流相关研究综述
        1.5.2 景观演变相关研究综述
        1.5.3 秦岭北麓相关研究综述
        1.5.4 总结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框架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有关景观演变机制的研究
        2.1.1 景观演变
        2.1.2 机制
        2.1.3 景观演变机制
        2.1.4 景观演变机制的研究综述
    2.2 景观演变中的格局—过程—动态理论
        2.2.1 景观格局
        2.2.2 生态过程
        2.2.3 景观动态
    2.3 景观演变“驱动—状态—响应—反馈”时空模型
        2.3.1 景观演变的驱动力
        2.3.2 景观系统的状态与响应——格局与过程的动态耦合
        2.3.3 景观系统的反馈—景观格局与景观功能
        2.3.4 景观演变时空模型的提出与应用
    2.4 河流系统的景观演变机制分析框架
        2.4.1 河流系统的结构
        2.4.2 河流系统的功能
        2.4.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2.5 基于分析框架的骆峪河景观演变研究技术路线提出
    2.6 本章小结
3 秦岭北麓骆峪河景观演变时空阶段划分
    3.1 秦岭北麓骆峪河流域现状解析
        3.1.1 骆峪河自然生态环境
        3.1.2 骆峪河社会人文环境
        3.1.3 骆峪河景观格局的识别
        3.1.4 骆峪河景观演变过程的识别
    3.2 秦岭北麓骆河景观演变时间阶段划分
        3.2.1 骆峪河景观格局形成阶段
        3.2.2 骆峪河景观格局发展阶段
        3.2.3 骆峪河景观格局扰动阶段
        3.2.4 骆峪河流域各历史阶段特征总结
    3.3 秦岭北麓骆峪河景观演变空间格局比较
        3.3.1 骆峪河山地段空间格局
        3.3.2 骆峪河平原段空间格局
        3.3.3 沙·沙河水街段空间格局
        3.3.4 骆峪河流域各空间段落特征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秦岭北麓骆峪河景观演变驱动因子分析
    4.1 骆峪河形成阶段驱动—过程—格局—服务功能变化
        4.1.1 地质驱动—板块运动过程—秦岭渭河地貌的形成
        4.1.2 水文驱动—河水侵蚀过程—骆峪河河流的形成
        4.1.3 气候驱动—植物生长过程—骆峪河流域现状林地分布
        4.1.4 骆峪河形成阶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2 骆峪河发展阶段驱动—过程—格局—服务功能变化
        4.2.1 人口因素驱动—生物进化过程—骆峪河流域聚落的出现与增长
        4.2.2 科技与政策驱动—耕地扩张过程—骆峪河流域农田斑块形成
        4.2.3 骆峪河发展阶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3 骆峪河扰动阶段驱动—过程—格局—服务功能变化
        4.3.1 政策驱动—斑块转化过程—园地规模开始形成
        4.3.2 经济与文化驱动—旅游开发过程—河流廊道变化
        4.3.3 骆峪河扰动阶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4 骆峪河景观演变完整过程演绎
    4.5 本章小结
5 秦岭北麓骆峪河景观演变动力机制分析
    5.1 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的关系
        5.1.1 骆峪河历史阶段驱动因子与空间格局的关系
        5.1.2 骆峪河各空间段落与驱动因子的关系
        5.1.3 驱动因子作用下骆峪河流域景观演变规律总结
    5.2 驱动因子的作用方式
        5.2.1 自然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
        5.2.2 社会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
        5.2.3 自然与社会驱动因子作用方式的异同点比较
    5.3 骆峪河流域景观演变动力机制
        5.3.1 驱动因子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
        5.3.2 骆峪河流域景观演变主要驱动因子识别
        5.3.3 骆峪河流域景观演变动力机制分析
        5.3.4 骆峪河流域景观格局发展预测
    5.4 骆峪河流域生态开发策略
        5.4.1 骆峪河流域尺度生态保护策略
        5.4.2 骆峪河流域镇域尺度生态发展策略
        5.4.3 骆峪河流域河流廊道尺度生态发展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10)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2.3.1 国外实践
        2.3.2 国内实践
        2.3.3 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1.1 时代背景
        3.1.2 空间结构
        3.1.3 总体特征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2.1 时代背景
        3.2.2 空间结构
        3.2.3 总体特征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3.1 时代背景
        3.3.2 空间结构
        3.3.3 总体特征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4.1 时代背景
        3.4.2 空间结构
        3.4.3 总体特征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4.1.1 生态要素梳理
        4.1.2 生态总体格局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4.3.4 市域生态问题
        4.3.5 生态影响机制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4.4.1 生态环境评价
        4.4.2 绿地建设评价
        4.4.3 生态建设问题
        4.4.4 生态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5.1.1 发展目标导向
        5.1.2 发展阶段划分
        5.1.3 发展考评体系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6.4.3 “后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7.1 技术创新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7.2 体制创新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编论着
    3.参与课题
    4.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四、创建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 优化县域对外开放大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河池市人民政府. 河池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2]基于城景交互的桂林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2019)[D]. 李维鑫.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西安昆明池片区核心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D]. 李叶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5]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D]. 黄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固始县增加农业生态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 黄延龙.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7]桂林市雁山区旅游文创产业发展研究[D]. 任霄奇. 桂林理工大学, 2019
  • [8]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 杨琳静.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9]秦岭北麓骆峪河景观演变动力机制研究[D]. 王国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10]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打造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优化县域对外开放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