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池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3例误诊分析

门池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3例误诊分析

一、门奇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误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常伟华,李志伟,张昆,齐瑞兆,赵新[1](2018)在《脾部分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对巨脾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保留脾下极血流的脾部分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减少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作用。方法 156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巨脾患者,分为A组(脾部分切除62例)及B组(脾切除94例),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12个月WBC、PLT水平、残脾体积动态变化,以及不同术式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较B组手术时间延长[(189.0±38.5)比(128.0±36.3) min,P<0.05)],术中出血量A组高于B组[(328.0±68.9)比(294.0±49.1) ml,P<0.05],但失血量及术中输血量、术后感染、肝静脉楔压(HVPG)改变、术后再出血率等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WBC升高水平存在一致性,均在术后第3天增长到峰值,在术后1周逐步下降至正常;术后PLT升高水平A组较B组峰值出现较晚(2周比1周)且更为平缓,峰值水平更接近正常值(P<0.05)。A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显着低于B组(P<0.05)。A组术后1年内残脾体积无显着改变(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巨脾患者行保留脾下极血流的脾部分切除术可有效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刘彦玲,谢苗荣,王艳,李科,王国兴,邓彦俊,吴兰[2](2016)在《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为胰腺炎1例及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加深临床医生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的深入认识,为今后降低误诊率及提高诊疗有效率提供经验教训.方法:结合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胰腺炎的年轻患者的诊断,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近20年该病的发病、诊疗及死亡等情况.结果:凡是可造成身体其他部位血栓形成的因素均可引起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常规辅助检查无特异性;多被误诊为常见急腹症;大部分确诊时已肠坏死;术后未予抗凝治疗及出现合并症为常见死因.结论:通过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为胰腺炎的报告及文献复习,加深了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认识,对临床治疗提供经验教训.

陈贵进[3](2013)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预防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研究其用于预警高危患者的可行性;分析围手术期早期干预措施预防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后PVST的疗效;尝试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后PVST的发生机制。2、研究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2003.1-2009.12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和消化道出血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PVST的相关危险因素,选定临床上可用于预警术后PVST的相关指标。从2010.01-2012.12,我科共收治69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根据有无PVST危险因素分为PVST高危组(n=39)和非高危组(n=30),将高危组随机分为干预组(n=22)和对照组(n=17)。对干预组实施一系列预防PVST的早期干预措施,最后比较各组间术后PVST发生率,进而评估选定的危险因子用于筛查高危患者的可行性及早期干预措施的疗效。3、结果:临床资料分析中,有大出血病史、大量腹水、内镜下治疗史、曲张静脉严重程度、脾脏大小、脾静脉宽度、门静脉宽度、门静脉血流速度、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总输血量、自由门静脉压力差、术后并发症、术后使用抗凝驱聚药物、术后使用止血药物、术后血小板、D-二聚体等16个指标在血栓组与非血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以上16个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前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自由门静脉压力差、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D-二聚体水平为PVST的危险因素,P值均小于0.05,分别为0.026、0.031、0.034、0.017、0.018、0.036,OR值皆大于1,分别为1.55、1.38、1.47、1.72、1.69、1.34,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得到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741、0.768、0.721、0.754、0.794,取其最佳诊断分界点分别为1.45、1.15、15.15、7.5、435.5、3.55。临床实践中,共69例患者成功接受了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前、术中、术后利用6个危险因素将69例患者分为PVST高危组(n=39)和非高危组(n=30),将高危组随机分为干预组(n=22)和对照组(n=17),高危组中实施早期预防干预措施22例,对照组17例。干预措施包括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补充维生素K1、出院后口服抗凝驱聚药物等。截止2013年4月1日,共发生门静脉系血栓9例,总发生率为13.04%,其中高危组7例,非高危组2例。高危组7例中,干预组1例,对照组6例。高危对照组和非高危组比较,p=0.035<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高危对照组和高危干预组比较,p=0.030<0.05,两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个月-37个月,生存率100%,再出血率仅1.45%,术后所有患者肝功能状态、腹水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4、结论:1、术前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术中门静脉压力差、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D-二聚体水平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可在术前、术中、术后筛选出PVST高危患者。2、围手术期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PVST的发生率。3、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改良术式,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近、远期疗效较满意,其在预防PVST方面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4、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平衡的破坏和全身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动态平衡失调可能是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于国锋[4](2013)在《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门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资料均取自2002年-2012年我院收入的病人,脾切除病例共135例,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流术85例,男性58例,女性27例,其中门静脉血栓形成组19例,男性16例,女性3例,无门静脉血栓形成66例,男性42例,女性24例。外伤性脾切除50例,门脉血栓形成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因素,Child肝功能分级(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延长时间、腹水和肝性脑病、营养状态)、是否使用止血药物(止血敏、止血芳酸)、有无腹水、总胆红素、门脉内径、血流速与压力变化、血浆D一二聚体、血小板数值的变化等因素与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将其中符合要求的85例按预防措施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n=38人),术后未应用抗凝及祛凝,溶栓药物;B组(n=25人),血小板>300*10^9时用抗凝,祛凝,溶栓治疗; C组(n=22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凝,溶栓药物。抗凝通过使用凝血酶抑制剂降低血液凝血状态,并于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钙1支,日一次给予皮下注射。同时合并华法令药物口服,20毫克日三次。祛凝通过使用阿司匹林及潘生丁减少血小板、降低血液黏度,可以达到最佳的祛凝效果,术后早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50mg/次同时加用潘生丁药物50mg/次,两种药物均日3次口服,配合川穹嗪160mg加入复方右旋糖苷500毫升日一次静滴。祛聚治疗一般选择1-2种药物即可,我们选用肠溶阿司匹林以及复方右旋糖苷。回顾性分析3组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术前各项指标与门静脉血栓形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门脉直径、脾静脉(直径、长径、厚度及大小)与非血栓组及随机组比较,各项内径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早期PVT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术后血小板(PLT)的异常增多,血浆D一二聚体升高,门脉压力显着降低及门脉系统血流速改变有关。A、B、C,3组术后PVT例数为12(31%),6(24%),1人(4.5%),A与B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A和C组(P<0.05),B和C组(P<0.05)。结论:术后PLT的异常增多,血浆D一二聚体升高,门脉压力显着降低及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改变是断流术后PVT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诊断、预防使用抗凝祛凝,发现门静脉血栓后及时溶栓治疗能有效的降低门脉血栓形成。

周慧,张丹,季德刚,杨永生,解英俊,宣巍,崔晓峰,张学文[5](2011)在《探讨D-二聚体变化与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文中指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底血流阻断术(以下简称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是影响愈后的重要因素。如何早期预测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目前尚缺乏客观评价指标。本文通过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3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门奇静脉断流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吕岩,张玉国[6](2011)在《肠系膜静脉血栓15例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治愈,4例死亡。结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和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早行治疗及预防复发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李铁汉,唐波,唐继红,付必莽,马峻峰,朱洪,张捷[7](2010)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吴子衡,郑祥韬,倪海真,黄景勇,焦元勇,虞冠锋[8](2009)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误诊汇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高误诊率的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国内期刊近28年来报道的MVT误诊病例文献资料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对符合文献入选标准的36篇文献有关误诊情况的数据进行摘录、登记、统计分析。共汇总151例MVT误诊病例。结果 151例MVT误诊病例中,误诊为常见急腹症共有130例,占86.1%,其中误诊为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共87例,占57.6%;其他误诊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阑尾炎、消化道穿孔、胆石症、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等。共69例提供术后抗凝情况资料,其中术后未使用抗凝治疗的10例中有9例(90.0%)再发MVT并肠坏死,均死亡,术后使用抗凝治疗的59例中5例(8.5%)再发MVT,死亡4例。结论提高对MVT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术后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吴子衡,郑祥韬,倪海真,黄景勇,焦元勇,虞冠锋[9](2008)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误诊汇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高误诊率及高死亡率的原因,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国近28年来报道的MVT误诊病例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CBM检索,对符合文献入选标准的36篇文献有关误诊情况的数据进行摘录、登记、统计分析。结果累计151例MVT误诊病例中,误诊为肠梗阻49例(30.5%),急性胰腺炎38例(25.2%),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17例(11.3%),阑尾炎8例(5.3%),消化道穿孔8例(5.3%)。共69例提供术后抗凝治疗资料,其中术后无抗凝治疗的10例中有9例(90.0%)再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均死亡,术后有抗凝治疗的59例中5例(8.5%)再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死亡4例。结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一般辅助检查无特异性及临床医师对该疾病认识不足是高误诊率的主要原因。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选择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术中正确切除坏死肠管范围及术后抗凝治疗是降低该疾病高误诊率、高死亡率的关键。

周慧[10](2008)在《D-二聚体变化对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预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D-二聚体变化与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3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前及术后D-二聚体变化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本组病例共37例,其中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8例(48.65%),在18例发生血栓的病例中,术后D-二聚体普遍升高,且升高明显。未发生血栓19例(51.35%),未发生血栓的病例,术后D-二聚体与术前基本相同,或无明显变化。术后D-二聚体升高程度与血栓形成成正相关性。结论1、观察D-二聚体指标变化可以早期预测出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通过检测D-二聚体可以基本判断血栓形成时间,可作为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筛选指标且经济实用。3、D-二聚体较血小板更及时反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情况。

二、门奇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误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奇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为胰腺炎1例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近20年相关文献复习
    2.1 数据资料来源
    2.2 入选条件
    2.3 提取数据
    2.4 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3.2 形成原因
    3.3 辅助检查
    3.4 治疗
        (1)药物治疗
        (2)介入治疗
        (3)手术治疗
        (4)术后抗凝治疗
    3.5 误诊原因
    3.6 建议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预防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回顾性研究
    研究资料和方法
    结果
    初步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实践工作
    研究对象及临床资料
    数据收集及分组方法
    治疗方法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概述
    二、PVST 的危险因素
    三、早期预防干预措施的合理性分析
    四、PVST 发生机制
    五、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改良术式符合降低 PVST 的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
    2 影响门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探讨D-二聚体变化与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3.2 门静脉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3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7)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
2 治疗及结果
    2.1 治疗方法
    2.2 结果
        2.2.1 治疗结果 PVT
        2.2.2 随访
3 讨 论

(10)D-二聚体变化对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预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致谢

四、门奇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误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脾部分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对巨脾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J]. 常伟华,李志伟,张昆,齐瑞兆,赵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8(12)
  • [2]肠系膜静脉血栓误诊为胰腺炎1例及文献复习[J]. 刘彦玲,谢苗荣,王艳,李科,王国兴,邓彦俊,吴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6(05)
  •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及早期预防的疗效分析[D]. 陈贵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09)
  • [4]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于国锋.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5]探讨D-二聚体变化与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J]. 周慧,张丹,季德刚,杨永生,解英俊,宣巍,崔晓峰,张学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09)
  • [6]肠系膜静脉血栓15例诊治体会[J]. 吕岩,张玉国.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6)
  • [7]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J]. 李铁汉,唐波,唐继红,付必莽,马峻峰,朱洪,张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12)
  • [8]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误诊汇总分析[J]. 吴子衡,郑祥韬,倪海真,黄景勇,焦元勇,虞冠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9(02)
  • [9]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误诊汇总分析[A]. 吴子衡,郑祥韬,倪海真,黄景勇,焦元勇,虞冠锋. 2008年浙江省血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 2008
  • [10]D-二聚体变化对门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早期预测的临床意义[D]. 周慧. 吉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门池断流术后肠系膜静脉血栓3例误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