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再生水稻研究生产取得突破

我国超再生水稻研究生产取得突破

一、我国超级再生稻研究生产获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1](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崔志斌,薛高尚,何超[2](2020)在《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成效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开展超级稻示范推广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湖南省通过开展超级稻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开发配套技术、积极推进示范推广,有力地保障了全省水稻增产和农民增收。介绍了近年来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的成效和举措,总结了超级稻示范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加强新品种选育、加强示范推广的建议。

钟旭华,潘俊峰,李康活,黄庆,张彬,李梦兴,刘彦卓[3](2020)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过去60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与栽培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理论研究方面,对广东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光温反应特性、高产栽培叶色变化、光能利用、抗倒伏机理等开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丰富了水稻耕作栽培科学理论。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1950—1970年代在广泛调研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着名的"潮汕经验",大幅提升了广东水稻单产,并对我国水稻栽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1990年代先后研发建立了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和水稻抛秧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栽培技术的规范化;进入21世纪,研发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和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实现了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及其大面积应用,为广东水稻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朝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高效化(即"两型四化")方向发展,在机械化育插秧、直播稻、再生稻栽培等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今后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要继续围绕产业科技问题,加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

梁健,吕修涛,冯宇鹏,万克江,汤松,贺娟,[4](2020)在《我国超级稻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发展超级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超级稻是我国水稻面积结构性调减下稳定粮食产能的有效举措,是实现水稻优质与高产兼顾的重要措施。在我国超级稻发展的23年中,新技术不断突破,新品种不断推出,新纪录不断涌现,新模式不断创建,新效益不断显现。下一步超级稻研究和推广要继续在品种确认、超高产攻关、品质质量提升、栽培技术更新等方面下功夫。

王月超[5](2019)在《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再生稻已经成为我国水稻种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生产投入,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水平总体较低且产量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再生稻种植方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近年来,由于品种的改良与筛选、栽培管理措施的优化以及机收再生稻的推动,华中地区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也不断提高,大田生产和科学试验条件下再生季产量均可达到5.5 t ha-1以上。施用氮肥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前人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及其相关农艺指标的影响,少有关于再生稻产量形成过程中光能拦截与利用、物质生产与转运、氮素吸收和利用等生理过程对氮肥管理响应的报道。为此,本研究于2016和2017年在湖北省蕲春县开展大田试验,选用华中地区作再生稻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两优6326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头季氮肥处理(100和200 kg N ha-1,于头季移栽前1 d、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按4:3:3比例分次施用),2个促芽肥处理(0和100 kg N ha-1,于头季齐穗后15d施用),2个提苗肥处理(0和100 kg N ha-1,于头季收割后1-2 d施用),采用四因素裂-裂-裂区试验设计(品种为主区,头季氮肥处理为副区,促芽肥处理为副-副区,提苗肥处理为副-副-副区)。头季收获方式为人工收割,留桩高度为45 cm,通过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再生力(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头季有效穗数的比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光能拦截与光能利用效率和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等关键农艺和生理指标,探究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揭示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各处理及年际间再生季生育期变化范围为61-84天,为头季生育期的45%-58%,再生季产量变幅为2.96-6.49 t ha-1,为头季产量的30%-95%。总的来说,头季氮肥水平的提高虽然能够使头季产量平均提高13.7%,但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较小(6.3%),再生季产量主要受到促芽肥和提苗肥影响,且二者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在不施提苗肥的情况下,促芽肥使再生季增产20.5%-55.4%;在施用提苗肥的情况下,促芽肥的增产作用降至12.7%-25.2%。在不施促芽肥时,提苗肥使再生季增产11.5%-35.5%;而在施用促芽肥时,提苗肥的增产作用不显着。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促芽肥对再生季的增产作用显着大于提苗肥。(2)从产量构成因子来看,增大库容(单位面积颖花数)是促芽肥和提苗肥提高再生季产量的重要原因。促芽肥对库容的提升幅度比提苗肥更大。这是因为,促芽肥对再生力的提升幅度(22.9%)大于提苗肥(11.0%),实现了再生季单位面积穗数的更大提升。从物质积累与分配方面分析,促芽肥增产归因于再生季地上部总干重(TDW)和收获指数的同步提高,而提苗肥增产主要是由于再生季TDW的增加。促芽肥对再生季TDW的提升幅度比提苗肥更大。这是因为,促芽肥对再生季光能利用效率提高作用(29.3%)大于提苗肥(16.7%),实现了再生季当季干物质积累量的更大提升。(3)总的来说,再生季产量受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W)和齐穗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T)的共同调控。再生季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少,不能满足籽粒在灌浆过程中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T在再生季产量形成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再生季籽粒的贡献率达到33.8%-53.3%。促芽肥增产归因于再生季T和W的共同提高,提苗肥增产是因为再生季W显着增加而与T无关。(4)各处理及年际间再生季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TN)的变化范围为60.4-143.6kg ha-1,其中头季收割后地上部留下的稻桩部分氮素含量变幅为36.1-78.0 kg ha-1,占再生季TN的27%-90%。各处理及年际间再生季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的变幅为35.8-63.0 kg kg-1。虽然提苗肥对再生季TN的提高作用(33.9%)高于促芽肥(27.1%),但是提苗肥导致两优6326再生季NUEg平均降低18.2%,而促芽肥对再生季NUEg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头季氮肥水平的提高虽然可以提高头季产量,但是对再生季产量影响较小。促芽肥和提苗肥都对再生季产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相比较于提苗肥,促芽肥在更大程度地提高再生季产量的同时,不会造成氮素利用效率的降低。

张浪,徐华勤,李林林,陈元伟,郑华斌,唐启源,唐剑武[6](2019)在《再生稻和双季稻田CH4排放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4排放。【结果】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2;从生育期间CH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0.06—1.30μmol·m-2·s-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0.01—0.70μmol·m-2·s-1);从稻田CH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 kg·hm-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2。双季稻CH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2。再生稻CH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9 kg·kg-1,头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2 kg·kg-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1 kg·kg-1,再生季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18 kg·kg-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65 kg·kg-1,再生稻单位产量CH4排放为0.050 kg·kg-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结论】从单位产量下CH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阮伟江[7](2019)在《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文中指出近70年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蓬勃发展,水稻生产经历品种更新、双季稻普及、栽培方式改进等技术创新,推动形成了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看,高产是永恒的主题。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较快且不可逆转的新趋势下,解决广西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水稻生产,持续提高水稻单产。现代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进一步提高单产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加强广西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大力推广以吨粮田为目标的高产栽培技术、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的轻型栽培技术、以优质为目标的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杨飞翔[8](2019)在《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和穗粒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及土壤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加重,如何实现水稻的稳产增收,决定着我国农业的未来,稻田生态种养由于其安全、高效、增收效果明显等特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生态种养模式是改善我国人地矛盾、农产品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共设计了稻鳖共作(T)及常规单作(N)两种模式,选用一个常规稻品种(黄华占,简写H)及一个杂交稻品种(Y两优800,简写Y)通过头季稻及再生稻(R)两种栽培方式。从两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差异及水稻幼穗发育规律出发,分析了稻鳖共作对水稻幼穗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稻鳖共作(HT、YT)模式中在投放鳖后,土壤中的全N、全P含量逐渐上升,而常规单作模式(HN、YN)中土壤全N、全P含量逐渐下降,头季稻成熟时,两种模式间全N、全P含量差距达到最大,全N平均差值15.3%(14.9%15.7%),全P平均差值16.35%(15.3%17.4%)。不同模式间碱解N、速效P含量随水稻生长而逐步下降,稻鳖共作模式在投放鳖后,共生期间碱解N、速效P含量较常规单作模式更高,碱解N平均差值5.3%(4.9%5.6%),T2T5时期差异显着,速效P平均差值6.97%(6.93%7.01%),T3T6时期差异显着,稻鳖共作中的土壤有机质平均比常规单作中的土壤有机高6.7%(4.9%13.1%),T2T6时期差异显着。稻鳖共作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增加土壤有机质。(2)两品种头季稻幼穗在稻鳖共作模式中的整体发育起始时间相较常规稻作稍有提前,在第Ⅱ期,第Ⅲ期的时间均延长约1d,整个发育过程耗时较常规单作多1d。黄华占再生稻两种模式(RHT、RHN)的幼穗分化的起始时间相同,第Ⅱ期的分化时间延长1d,第Ⅵ期至第Ⅶ期,RHT分化速度较快,RHT、RHN整个分化过程耗时相同。Y两优800再生稻两种模式(RYT、RYN)由于幼穗分化初期遇低温,二者的幼穗分化历时较长,RYT、RYN在各时期的幼穗分化时间无差异。稻鳖共作生态环境有利于水稻幼穗发育,促进其产生更多颖花数从而增加穗粒数,但温度对幼穗分化影响更大。(3)与常规单作相比,稻鳖共作能增加水稻产量,头季稻平均增产9.75%(9.6%9.9%),再生稻平均增产10.05%(7.7%12.4%),头季稻主要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4.4%5.1%)、总粒数(4.82%5.34%)以及实粒数(4.7%4.78%)实现。在再生稻中,RHT产量高于RHN主要由其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实粒数所致,RYT相对RYN产量更高则得益于其较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稻鳖共作亦能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精米率提升0.9%1.79%,整精米率提升5.8%7.5%,同时使垩白率降低,且Y两优800的改善效果最明显,YT的垩白粒率较YN降低16.28%,而RYT较RYN降低14.1%。稻鳖共作对水稻增产及提升稻米品质有积极作用。对于同一品种,再生稻种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稻米外观品质。

唐励[9](2018)在《再生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再生稻又被称为一收两种水稻,即利用水稻收割后稻粧上再生芽的发育能力,实现二次收获的目的。和双季稻相比,再生稻发育期短、成本低、劳动少、收益高、田间管理少,因此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再生稻能够实现一次播种,两次收获,能够在不增加稻田耕地面积的情况下增加全年的产量,通过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实现探索再生稻高效生产的目的。

夏伟秀[10](2018)在《湘南区域再生稻品种筛选及其性状分析》文中提出为了筛选适合于湘南区域种植的再生稻品种,2016年从全省多家种子公司收集了已审定的23个水稻品种在湘南冷水滩进行“头季稻+再生稻”品比试验。通过对生育期、结实率、两季产量、米质、抗病性和再生能力等方面性状观察与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3个供试品种的头季和再生季两季总产量存在极显着差异,头季产量比对照黄华占减产的品种有6个,减产幅度为1.0%15.1%,较对照显着增产的品种有12个,排在前10位的增产幅度为16.1%32.9%;再生季较对照显着增产的品种有9个,增产幅度为17.6%49.6%;两季产量排在前10位的是隆两优华占、Y两优9918、C两优266、龙两优981、深两优813、C两优34156、Y两优7号、徽两优898、C两优651、Y两优828,比对照增产13.1%29.5%;但从生育期、产量、稻米品质、适应性等综合考虑,本试验推荐Y两优9918、准两优608、黄花占、隆两优华占、深两优5814、徽两优898、甬优4149、C两优34156、泰优390、两优336作为湘南当前再生稻主推品种。2、供试品种均具有再生能力,在湘南作再生稻均能在9月中旬以前齐穗,因此供试品种在湘南区域能否作再生稻品种,主要以产量和结实率表现而定。但适宜在湘南作“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的主推品种,必须从生育期、头季产量、再生稻产量、两季总产量、抗病性、稻米品质综合考虑。

二、我国超级再生稻研究生产获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超级再生稻研究生产获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2)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成效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的主要工作成效
    1.1 品种选育硕果累累
    1.2 配套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1.3 种植模式不断创新
    1.4 高产攻关迈上新台阶
    1.5 推广面积不断扩大
2 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的主要举措
    2.1 完善组织保障
    2.2 实施项目带动
    2.3 强化技术支撑
    2.4 开展示范推广
3 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3.2 超级稻品种选育有待加强
    3.3 超级稻示范推广有待深入
4 加快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的建议
    4.1 加强宣传引导
    4.2 加强新品种选育
    4.3 加强示范推广

(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耕作栽培技术创新成果
    1.1 调查总结农民高产经验,形成着名的“潮汕经验”
    1.2 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
    1.3 水稻抛秧及其配套技术
    1.4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1.5 华南双季超级稻强化栽培技术
    1.6 华南地区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及配套技术
2 水稻耕作栽培理论创新成果
    2.1 水稻分蘖与幼穗发育规律
    2.2 水稻叶色变化与高产栽培
    2.3 广东水稻区划
    2.4 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特性
    2.5 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
3 近期重要研究进展
    3.1 水稻抗倒伏机理
    3.2 水稻低碳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3.3 机插水稻育插秧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
    3.4 水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4 启示与展望
    4.1 水稻耕作栽培学科发展的启示
        4.1.1 面向需求,解决生产上的重大问题
        4.1.2 深入生产实际,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总结提炼科学问题
        4.1.3 紧盯科技前沿,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4.2 新时期广东水稻耕作栽培研究展望

(4)我国超级稻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发展超级稻的必然性
    1.1 从增产结构看,主攻单产是今后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
    1.2 从区域结构看,东南沿海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1.3 从季节结构看,南方双季稻面积将继续减少
    1.4 从品种结构看,兼顾优质和高产的品种十分短缺
2 当前我国超级稻发展取得的成效
    2.1 新技术不断突破
    2.2 新品种不断推出
    2.3 新纪录不断涌现
    2.4 新模式不断创建
    2.5 新效益不断显现
3 下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抓好超级稻品种确认工作
    3.2 加强超高产攻关和品质提升
    3.3 强化绿色栽培技术配套
    3.4 加大超级稻宣传引导

(5)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再生稻的发展历史与生产现状
        1.1.1 发展再生稻的重要意义
        1.1.2 我国再生稻发展历史
        1.1.3 我国再生稻的地理分布及生产现状
        1.1.4 其他国家和地区再生稻发展历史与现状
    1.2 再生稻再生季农艺和生理学特点及其产量形成机制
        1.2.1 再生季的农艺和生理学特征
        1.2.2 再生季产量形成机制
    1.3 气候条件对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4 品种类型间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差异
    1.5 水分管理对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6 留桩高度对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7 氮肥管理对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8 水稻产量与干物质生产、分配和转运的关系
        1.8.1 水稻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的关系
        1.8.2 水稻产量与齐穗前后干物质生产和转运的关系
    1.9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条件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生育进程
        2.3.3 产量测定
        2.3.4 产量构成因子和其他农艺生理指标
        2.3.5 冠层光能拦截与利用效率
        2.3.6 氮素吸收与氮素利用效率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数据和再生稻生育期
    3.2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2.1 氮肥处理对头季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2.2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再生力的影响
    3.4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农艺性状以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3.4.1 氮肥处理对头季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影响
        3.4.2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有影响
        3.4.3 氮肥处理对头季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4.4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3.4.5 氮肥处理对头季齐穗前后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3.4.6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齐穗前后物质生产与转运的影响
    3.5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光能拦截与利用的影响
        3.5.1 氮肥处理对头季光能拦截与利用的影响
        3.5.2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光能拦截与利用的影响
    3.6 氮肥处理对再生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6.1 氮肥处理对头季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3.6.2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4.讨论
    4.1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4.2 氮肥处理对再生力的影响
    4.3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影响
    4.4 氮肥处理对再生季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4.5 品种特性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
    4.6 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在头季和再生季间的比较
    4.7 气候条件对头季和再生季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5.结论
6.研究的创新点、问题不足之处以及研究展望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再生稻和双季稻田CH4排放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分析方法
    1.3 数据分析
        1.3.1 CH4排放通量
        1.3.2 累积排放量Ec (kg·hm-2)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水稻产量
    2.2 CH4排放通量
    2.3 CH4的累积排放量
    2.4 评估单位产量下双季稻和再生稻田CH4排放
3 讨论
    3.1 双季稻和再生稻田稻米产量效益对比
    3.2 双季稻和再生稻田CH4的排放特征
4 结论

(7)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
    1.1 品种更新的三大行动
        1.1.1 评选推广农家优良品种行动
        1.1.2 矮秆化行动
        1.1.3 推广杂交稻
    1.2 耕作制度的一大突破
    1.3 栽培方法的三大改进
        1.3.1 育秧方式的大水秧改合式半水育秧
        1.3.2 大田移栽的“疏改密”
        1.3.3 有机肥改化肥
2 现代水稻栽培技术新发展
    2.1 水稻吨粮田技术
    2.2 水稻抛秧技术
    2.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2.4 超级稻高产配套技术
3 水稻栽培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4 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重点
    4.1 加强栽培理论研究
    4.2 水稻高产栽培的几个观点
        4.2.1 水稻播种期/插秧期的确定
        4.2.2 培育壮秧
        4.2.3 增施穗肥
    4.3 重点推广的技术
        4.3.1 以吨粮田为目标的高产栽培技术
        4.3.2 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的轻型栽培技术
        4.3.3 以优质为目标的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
        4.3.4 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8)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和穗粒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稻田复合种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2 稻田复合种养与再生稻
        1.3.3 水稻幼穗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1.3.4 稻田复合种养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2.1 供试地点与方案设计
        2.1.1 供试地点与材料
        2.1.2 试验方案设计
        2.1.3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稻鳖共作对土壤对全N、全P的影响
        2.2.2 稻鳖共作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2.2.3 稻鳖共作对稻田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第3章 稻鳖共作对水稻幼穗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地点及方案设计
        3.1.2 取样时间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稻鳖共作对头季稻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3.2.2 稻鳖共作对再生稻幼穗发育进程的影响
    3.3 讨论与总结
第4章 稻鳖共作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3 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稻鳖共作对头季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2 稻鳖共作模式对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3 稻鳖共作对头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2.4 稻鳖共作对再生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总结
        4.3.1 稻鳖共作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2 稻鳖共作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2 稻鳖共作对水稻幼穗发育的影响
    5.3 稻鳖共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再生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稻的优势和产量因素分析
    1.1 再生稻发展概述
    1.2 再生稻的优势
    1.3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因素
2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2.1 品种培育
    2.2 合理播期
    2.3 基础栽培
3 再生稻高产栽培管理模式分析
    3.1 提升机械化栽培水平
    3.2 推动农业合作化
    3.3 在实践中培育农民的创造力

(10)湘南区域再生稻品种筛选及其性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再生稻发展现状
        1.1 再生稻种植规模的发展
        1.2 再生稻种植区域
        1.3 再生稻品种选择
    2 再生稻技术的研究
        2.1 再生稻生育期
        2.2 头季稻播种与收割时期
        2.3 头季稻收割留桩高度
        2.4 头季稻与再生稻水肥管理
    3 再生稻产量、米质、再生力研究
        3.1 再生稻产量
        3.2 再生稻品质
        3.3 再生稻再生力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品种及其来源
    2.2 试验设计
    2.3 田间设计
    2.4 田间管理
    2.5 观察记载及考查内容与方法
    2.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品种头季稻和再生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2 供试品种头季稻和再生稻的生育期表现
    3.3 供试品种头季稻收割期和再生稻齐穗期
    3.4 供试品种的结实率与桩穗比
    3.5 供试品种两季外观品质表现
    3.6 供试品种头季碾米品质表现
    3.7 供试品种再生季碾米品质表现
    3.8 供试品种抗病性表现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生育期表现
        4.1.2 产量性状结果
        4.1.3 综合性状表现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我国超级再生稻研究生产获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2]湖南省超级稻示范推广成效及对策建议[J]. 崔志斌,薛高尚,何超. 湖南农业科学, 2020(11)
  • [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耕作栽培研究60年:成就与展望[J]. 钟旭华,潘俊峰,李康活,黄庆,张彬,李梦兴,刘彦卓. 广东农业科学, 2020(11)
  • [4]我国超级稻发展现状及建议[J]. 梁健,吕修涛,冯宇鹏,万克江,汤松,贺娟,. 中国稻米, 2020(03)
  • [5]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王月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6]再生稻和双季稻田CH4排放对比研究[J]. 张浪,徐华勤,李林林,陈元伟,郑华斌,唐启源,唐剑武. 中国农业科学, 2019(12)
  • [7]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阮伟江. 广西农学报, 2019(02)
  • [8]稻鳖共作对土壤养分和穗粒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D]. 杨飞翔.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再生稻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研究[J]. 唐励.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9)
  • [10]湘南区域再生稻品种筛选及其性状分析[D]. 夏伟秀.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我国超再生水稻研究生产取得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