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右静脉闭塞对肝硬化仔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肝右静脉闭塞对肝硬化仔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一、阻断肝右静脉对肝硬化小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胡浩宇[1](2021)在《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肝癌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可显着地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是导致术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术前准确预测MVI的状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有利于改善肿瘤复发和长期预后。然而,MVI只能通过术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即使术前行穿刺活检也难以检出,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单独使用血清标记物或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及PET-CT)来预测肝癌患者的MVI状态,均存在诊断效能不足和缺乏有效的临床验证。因此,本研究联合血清标记物及肝癌影像学特征建立MVI预测模型,并将其转化为MVI风险评分体系,为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anatomical hepatectomy,AR)或非解剖性肝切除(non-anatomical hepatectomy,NAR)提供有效依据。目的1.构建基于Gd-EOB-DTPA增强MRI肝癌特异性征象和血清标记物的混合MVI预测模型。2.基于MVI模型预测分层后进一步回顾性对比通过AR或NAR治疗肝癌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间珠江医院肝胆外科228例肝癌手术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验证队列68例和实验队列160例。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出与MVI相关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比较基于预测模型所预测的不同MVI风险情况下AR组和NAR组肿瘤复发率和长期生存率。结果采用血清标记物和Gd-EOB-DTPA增强MRI肝癌特异性征象逻辑回归分析后筛选与MVI相关的4个危险因素: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5 ng/mL(OR:5.411;95%CI:2.093,13.990;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3.8(OR:3.977;95%CI:1.689,9.368;P=0.002),冠状强化(coronary enhancement,CE)(OR:6.183;95%CI:2.478,15.429;P<0.001),肝胆特异期肿瘤周围低摄取(PH-HBP)(OR:8.754;95%CI:3.355,22.843;P<0.001);MVI 预测模型为:MVI risk=1.5 × AFP+1× NLR+2 × C E+2 × PH-HBP,预测模型在原始队列和验证队列中的AUROC分别为 0.884(95%CI:0.829,0.938)和 0.899(95%CI:0.821,0.967)。以 MVI预测模型得分为3.75为截断值,分为MVI高风险组和MVI低风险组。高危组中位复发时间18个月,低危组中位复发时间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AR组中MVI高风险(无论肿瘤直径大小)或MVI低风险但肿瘤直径>5cm的患者比NAR组患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低;而当患者处于肿瘤大小≤5cm的低危MVI状态时,AR与NAR的复发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构建了简便、准确的肝癌MVI预测模型。2.通过MVI预测分层分析AR与NAR对肝癌患者的预后发现:对于MVI高危状态(无论肿瘤直径大小)或MVI低危状态但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行AR是有利于改善临床预后。3.对于MVI低危状态,且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行AR或NAR对临床预后无显着性差异。

马梦飞[2](2021)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探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 法](一)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采用区域性入肝血流了阻断技术行肝切除术6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经验。(二)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n=16),B组为间歇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n=16),C组为持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n=16),D组为持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后复流24h组(n=16)。间歇阻断法采用阻断30min开放5min的方法控制肝左叶和肝中叶血流,共阻断4次;连续阻断法为直接阻断肝左叶和肝中叶至预定时间。阻断30min、60min、90min、120min后,分别心脏穿刺采血1ml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值,并留取新鲜肝左叶组织2块,一块进行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另一块石蜡包埋HE染色。[结 果](一)60例肝切除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区域性(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并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4.2±47.6min,入肝血流阻断时间39.9±13.4min,术中出血量327.3±222.4ml,术后住院日10.1±3.0d,术中输血17例,术后胸腔积液5例,切口感染2例,胆瘘0例,肺部感染2例,无肝功能衰竭、术后出血及死亡患者。(二)血清ALT、AST值随着血流阻断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30min时像点A与B、B与C、A与D、D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90min时像点A与B、B与C、A与D、D与C、B与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功能损害随复流次数增多而加重,呈线性正相关;新鲜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随着阻断时间延长,ATP酶活性逐渐降低;阻断时间120min,C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组织切片发现在连续阻断90min,缺血肝组织出现部分坏死;阻断时间120min,出现大片坏死,肝索结构不清。[结 论](一)采用Glisson系统鞘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安全性和成功率高,可避免剩余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腹腔脏器淤血;肝硬化一次性阻断30min、正常肝脏一次性阻断60min是安全可行的,对减少术中失血、降低术中腹腔脏器淤血、提高手术精准度有益,可在临床上常规推广使用。(二)肝脏复流时产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复流次数越多,肝损害越严重;当连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时间>90min时,肝组织出现明显坏死,即使复流也难以恢复肝组织活性,推测SD大鼠连续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约为90min;在阻断安全时限内,对比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更能耐受缺血缺氧。

邓小雨[3](2020)在《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肝癌患者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LH)术中全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技术与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机体围手术期氧化应激损伤、肠粘膜屏障损伤以及术后肝功能影响的差异,分析两种阻断技术的优缺点、局限性,为肝癌患者LH术中选择益于患者预后的阻断技术提供依据。[方 法]随机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并计划实施LH的40例成年肝癌患者。根据围手术期间采用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阻断血流,分离肝左右动脉、左右门静脉,阻断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分支后行肝部分切除术(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Pringle法阻断血流,全阻断入肝血流后行肝部分切除术(20例)。术中两组均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技术,切肝过程中维持中心静脉压(CVP)低于5 cmH2O。分别于以下时间点各抽取一管5ml中心静脉血样标本:T1(术前);T2(钳夹肝血管放开后5分钟);T3(钳夹肝血管放开后1小时),将血样标本离心后,分离上层血清存于-80℃冰箱保存。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水平。同时监测并记录患者术中T1、T2、T3时的心率,血压,CVP值。通过阅读患者病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血液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Child-Pugh分级、ASA分级)、术中情况(血压、中心静脉压、MDA、D-乳酸、DAO、内毒素)、术后肝功能情况(AST、ALT)的水平差异。[结 果]1.一般资料,心率,血压,CVP的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SA分级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T1、T2、T3时心率、血压、CV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MDA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MDA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MDA水平高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MDA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AO水平高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两组间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乳酸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D-乳酸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乳酸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D-乳酸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乳酸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两组间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D-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AO的比较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DAO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AO水平高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DAO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AO水平高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两组间DA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DA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内毒素的比较 对照组组内T1、T2、T3时刻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内T1、T2、T3时刻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T1、T2、T3时刻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ALT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ALT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ALT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ALT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ALT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两组间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ST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AST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AST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AST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AST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两组间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ringle法阻断血流比较,围术期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有助于缓解机体氧化应激损伤、肠粘膜屏障损伤,也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

刘沛瑶[4](2020)在《双能量CT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与肝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双能CT碘参数评价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可行性,用双能量CT碘参数探索正常肝脏及硬化肝脏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各肝叶血流分布及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肝硬化后碘参数的变化及其与肝储备功能的关系,明确肝硬化肝脏构效关系,为肝硬化病理生理学改变提供佐证与依据,同时为临床肝硬化的无创评价提供更多影像信息。方法:研究组收集符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并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及分级,得到Child A级12例,Child B级11例,Child C级7例;对照组收集健康者31例,两组患者均使用西门子双源CT行上腹部双能量增强扫描,采用统一标准扫描后使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测量并计算得到整肝及肝尾叶、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的各项碘参数(动脉期碘浓度Ia、静脉期碘浓度Ip、门静脉碘含量PVIC、肝动脉碘分数AIF)。将正常组与硬化组肝脏整体及五叶的碘参数进行组内、组间比较,不同肝硬化CTP分级的碘参数进行比较,肝硬化组的碘参数与CTP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1.正常组与肝硬化组组内碘参数差异(1)正常组患者肝脏五叶间的Ia(F=13.559,P<0.01)、Ip(F=4.017,P<0.01)、AIF(F=5.740,P<0.01)组间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PVIC(F=0.679,P>0.05)组间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肝脏五叶间的Ia、Ip、AIF、PVIC组间均数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F=1.606、2.145、1.182、0.338,P>0.05)。(2)尾叶的Ia、AIF(0.68±0.37 mg I/ml、0.32±0.19)显着高于右前叶(0.3±0.23 mg I/ml、0.17±0.14)、右后叶(0.26±0.18 mg I/ml、0.15±0.11)及左内叶(0.37±0.22 mg I/ml、0.21±0.19);左外叶的Ia、AIF(0.52±0.26 mg I/ml、0.25±0.12)高于右前叶及右后叶;尾叶及左外叶Ip(2.19±0.52 mg I/ml、2.15±0.45 mg I/ml)均显着高于右前叶(1.81±0.38mg I/ml)和右后叶(1.86±0.4 mg I/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硬化组与正常组间尾叶、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的AIF、PVIC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正常组相比肝硬化组五叶的AIF升高,PVIC减低。2.正常组与肝硬化组组间及级间碘参数差异(1)肝硬化组全肝平均碘值Ia、AIF(0.69±0.44 mg I/ml、0.38±0.21)高于正常组(0.4±0.2mg I/ml、0.21±0.11),Ip、PVIC(2.14±0.54 mg I/ml、1.05±0.36 mg I/ml)低于正常组(2.21±0.54 mg I/ml、1.59±0.45 mg I/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组各级(Child-Pugh A、B、C)Ia、AIF、PVIC组间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p组间均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A、B、C级的Ia、AIF整体呈上升趋势,PVIC整体呈下降趋势。3.碘参数与肝储备功能的相关性及对肝硬化的评价效能Ia、AIF与CTP评分呈正相关,PVIC与CTP评分呈负相关,lp与CTP评分无相关性(P>0.05)。AIF评价Child-Pugh A级以上肝硬化的AUC为0.762,P=0.000,当截点为0.26时的灵敏度77%,特异度35.5%。结论:1.正常人的肝脏五叶间动脉血流量及其供血比例、静脉总血流量(Ia、AIF、Ip)存在差异,以尾叶及左叶最高,五叶间门静脉灌注量(PVIC)没有明显差异;而肝硬化者五叶间的动脉血流量及其供血比例、静脉总血流量、门静脉灌注量(Ia、AIF、Ip、PVIC)均没有差异;2.肝硬化后,肝动脉血流量(Ia)及供血比例(AIF)增加,高于正常肝脏,且随着肝硬化加重呈逐级递增;肝实质的门静脉灌注量(PVIC)减少,低于正常肝脏,且随着肝硬化加重呈逐级递减;肝脏总供血量(Ip)经过肝脏代偿,轻度低于正常肝脏,在肝硬化的不同时期没有明显差异。3.肝硬化后评价储备功能的CTP评分与Ia、AIF呈正相关,与PVIC呈负相关;AIF对肝硬化具有很高的评价效能。4.双能CT碘参数不但可以反映肝脏双重血供的特点还可以定量评价肝脏生理及病理的血流灌注情况,同时可以全面细致体现各肝叶血流分布差异,为肝病的研究提供对照依据。碘参数可将不同程度肝硬化的血流改变定量表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评价肝脏的储备功能,有效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定量评估肝硬化,可用于临床动态监测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陈强[5](2020)在《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文中认为背景: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肝部分切除仍然是早期肝细胞癌最常用的根治方法。然而肝切除术中大量出血常难以控制,术中大量失血和输血是肝切除术后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常用于肝部分切除手术中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仍在争论。有研究表明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但也有研究认为阻断时间过长会增加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风险。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肝部分切除术中行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其预后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会对今后肝切除术中是否行Pringle法肝门阻断提供指导意义。研究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纳入本回顾性研究。根据肝切除术中是否行肝门阻断患者被分为未阻断组(no-PM)和阻断组(PM),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组又根据阻断时间进一步分为阻断时间≤15分钟组(PM-1)和PM>15分钟组(PM-2)。近期预后根据术后肝功能和术后并发症评估,远期预后根据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评估。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0例患者,其中100例患者术中未行肝门阻断(no-PM),104例肝门阻断时间≤15分钟(PM-1),46例患者肝门阻断时间>15分钟(PM-2)。结果显示肝门阻断组术中估计出血量(P<0.001)和术中需输血的患者(P=0.010)明显少于未阻断组,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阻断组ALT和AST水平明显高于未阻断组且恢复速度缓慢。阻断组和未阻断组之间总生存率(P=0.185)和无病生存率(P=0.086)未见明显差异。并且阻断>15分钟组(PM-2)和≤15分钟组(PM-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两组ALT和AST水平变化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总生存率(P=0.454)和无病生存率(P=0.559)未见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性肝门阻断会延长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但没有增加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和减少生存时间的风险。当术中有需要时推荐使用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

陈静[6](2019)在《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穿刺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的影响,并观察其对肝性脑病、分流道功能障碍、再出血及腹水发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因消化道出血采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的71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穿刺部位分为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患者组(左支分流组)30例和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右支门腔分流术患者组(右支分流组)41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门脉系统不同分支的血氨水平,比较患者手术前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血氨水平;测量分流前、后门静脉压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流道功能障碍发生率、再出血及腹水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门静脉压力均显着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门静脉压力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脉系统中以脾静脉的血氨浓度最低,分别为(32.2±9.5)μmol/L(左支组)和(30.6±8.6)μmol/L(右支组),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氨浓度最高,左支与右支分流组分别为(69.1±22.1)μmol/L和(68.6±18.3)μmol/L两组患者门脉左右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氨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动静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支分流组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氨浓度均高于术前,且动脉血血氨浓度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静脉血血氨浓度(P<0.001),静脉血血氨浓度在术后半年较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01),右支分流组中,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氨浓度均高于术前,且动脉血血氨浓度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均高于静脉血血氨浓度(P<0.001)然而在术后半年动脉血血氨浓度较术后3个月明显上升(P<0.001),在术前动静脉血血氨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左支分流组和右支分流组动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及组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静脉血血氨浓度的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支分流组在术后1d及术后3个月动脉血氨浓度低于右支分流组(P<0.05);而不同时间点左支分流组和右支分流组静脉血氨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左支分流组术后支架功能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右支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与腹水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门脉不同分支存在血氨浓度的差异,其中以脾静脉的血氨浓度最低,肠系膜上静脉的最高。不同分支的穿刺引流可能影响外周血的血氨浓度,TIPS术后动脉血氨浓度会明显上升,但经左支分流术后血氨的上升幅度较右支分流术低,这可能会造成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差异。经左支分流和经右支分流在降低门静脉压力上效果相当,但前者术后支架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相对低,提示经左支分流优于经右支分流。

周龙飞[7](2019)在《左侧卧位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左侧卧位的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4例行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中采取左侧卧位的23例患者设为A组,将术中采取常规体位的31例患者设为B组。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A组(2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49.57?39.56)min低于B组(190.32?42.9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相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左侧卧位的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具有视野开阔,术中暴露良好,手术时间短等优点,是安全、可行的。

白杨[8](2019)在《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与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及开腹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腹腔镜施行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有效性、安全性,对临床以及学习工作中选择一个相对适当的手术方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确诊肝癌的12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不同术式进行分组:A、B、C组,其中接受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患者归为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组(A组),共43例,接受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患者归为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组(B组),共40例,接受开腹肝切除的患者归为开腹肝切除组,共42例,对比三组病例的围术期资料。借助SPSS软件包加以统计,P<0.05说明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肝硬化背景、乙肝背景、肝功能分级、术前白蛋白、术前AFP、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有无输血、术后第一天总胆红素、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术后第三天总胆红素、术后第三天白蛋白、住院费用、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规则肝切除例数少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是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还是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其术后第一天ALT、术后第三天ALT、术后住院时间都要优于开腹肝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要比开腹组更低,存在显着性差别。结论:通过术前的精准评估,术中准确定位、娴熟的血流阻断技术,能够确保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有效性,其安全系数高。腹腔镜手术,无论肿瘤位于困难部位亦或是非困难部位,恢复速度要快于开腹手术,并发症率不高。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实施。

马羽佳[9](2021)在《应用磁共振弹性成像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评价门静脉压力梯度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门静脉高压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门静脉压力梯度是有效判定疾病分期、疗效评价、预后判断的指标。本研究应用肝动脉栓塞碘油乙醇混合物的方式来建立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在建模前后的不同时间段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并进行病理学、血清学检测以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RE)、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扫描,探索HVPG与血清学、MRE及IVIM-DWI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其次对临床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门脉高压患者,在手术前、后测量门静脉压力梯度(PPG)变化情况,并行MRE及IVIM-DWI扫描、血液化验检查,明确PPG与MRE、IVIM-DWI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RE、IVIM-DWI扫描能否成为预测PPG的无创性指标。研究方法:1、选用健康巴马小型猪共15头,实验组12头,对照组3头。实验组通过肝动脉栓塞碘油乙醇混合物10ml建立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2、实验动物HVPG测量及病理、化验、影像指标获取:HVPG通过颈静脉将6Fr Fogarty双腔球囊导管插入距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部约2cm处测得。超声引导下应用18G活检枪穿刺肝右叶,取不同部位组织3条于标本管中送病理学检查,对肝脏取材标本固定、包埋后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与网状纤维染色,并对肝纤维化情况予以F0-F4分级。血清学检测包括血常规、肝功能、凝血五项、血浆氨、肝纤维化四项。功能磁共振检查包括MRE及9个b值IVIM-DWI扫描。两组实验动物于均于基线及4W、8W、12W进行肝脏穿刺活检、HVPG测量、血液化验及MRE、IVIM-DWI扫描。实验组动物通过于16W时进行肝脏穿刺活检、PPG测量、血液化验、MRE及IVIM-DWI扫描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即刻及术后3天进行PPG测量、血液化验及MRE、IVIM-DWI扫描后处死、解剖取材。3、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行TIPS手术的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在TIPS手术前完成血液化验检查及MRE、9个b值IVIM-DWI扫描,手术中在门体分流前后测量PPG,手术后3天再次完成血液化验检查及MRE、9个b值IVIM-DWI扫描。4、MRE图像通过MRE-LAB后处理软件测量肝脏弹性值(LS)、脾脏弹性值(SS)。IVIM-DWI图像应用matlab 2014a编写的脚本软件,生成相应的真性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及IVIM-DWI信号衰减曲线。5、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检验进行多重相关性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PPG预测方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价相关参数对PPG的诊断效能。结果:1、所有实验动物均完成基线检查及经皮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手术,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实验组动物术后4周存活11头中有9头达到F3期肝纤维化、2头达到F4期肝硬化,术后8周存活9头均达到F4期肝硬化,死亡原因主要包括麻醉意外、穿刺点出血及造影剂过敏,成模率达75%(9/12)。4头动物完成TIPS手术,所有门体分流道均在术后3天闭塞。2、实验组基线HVPG及对照组各时间点HVPG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4W、8W、12W时HVPG分别为9.98±3.14 cm H2O(n=11)、11.19±5.28 cm H2O(n=9)、9.55±4.67 cm H2O(n=6),较基线相比明显上升(P<0.05)。行TIPS手术4头实验组动物术后HVPG较术前明显下降,但均在术后3天再次上升。3、实验组动物基线肝脏硬度LS及对照组各时间点LS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在4W、8W、12W时LS分别为3.51±1.06 k Pa(n=11)、4.22±1.51 k Pa(n=9)、4.86±2.37k Pa(n=6),较基线相比明显上升(P<0.05);行TIPS手术4头实验组动物术后LS较术前明显下降,但均在术后3天再次上升。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基线(0W)、4W、8W、12W时D、D*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f值在造模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IPS手术4头实验组动物在术后即刻f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但在术后3天再次下降。实验组、对照组及两组间不同时间段血清学检测结果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4、AST、Bil T、LS、f与HVPG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通过多因素模型的拟合,求出HVPG预测方程为lg HVPG=0.079×LS-0.01×f。5、2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TIPS手术及PPG测定,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前PPG平均为34.12±8.22cm H2O,术后平均为12.86±6.45cm H2O(P<0.001),PPG术后平均下降21.25±9.44cm H2O,降幅约为62.2%。6、TIPS术前平均LS为3.90±1.19k Pa、SS为5.39±1.66k Pa,术后平均LS为3.18±0.97 k Pa、SS为3.55±1.10 k Pa,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IPS术前平均D值0.58±0.18×10-3mm2/s、D*值9.08±1.31×10-3mm2/s、f值40.38±5.13%,术后平均D值0.98±1.85×10-3mm2/s、D*值10.40±1.45×10-3mm2/s、f值47.26±5.13%,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患者TIPS术后PLT由81.68±45.32×109/L降至60.16±31.72×109/L,ALT由22.68±11.83U/L升至106.72±213.58U/L,AST由29.44±11.72U/L升至105.24±165.65U/L,Bil T由20.61±12.47 umol/L升至25.87±13.54umol/L,C IV由52.39±31.83ng/m L上升至79.22±47.38ng/m L,HA由术前204.15±188.70ng/m L上升至术后463.71±609.49ng/m L,术后较术前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PRI指数及KING指数术后较术前明显上升(P<0.01),其他血液检查指标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8、通过多重相关性分析发现,PPG与D*、f、ALT、AST、Bil T、APRI指数、FIB-4指数、LS以及SS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SS及f为其中有效预测指标(P<0.05),对于判断PPG是否大于16cm H2O有着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论:1、MRE与IVIM-DWI扫描对猪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模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LS及f值与HVPG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以通过LS及f值对HVPG进行有效预测。2、MRE及IVIM-DWI能够反映门脉高压患者TIPS手术前后PPG变化情况,其中SS及f值与PPG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MRE及IVIM-DWI磁共振扫描有望成为无创性评估门静脉压力梯度的准确检查方法。

杨雨霏[10](2019)在《肝右后下静脉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随着“第三肝门”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肝脏静脉血液引流中的重要作用,肝脏外科学者们对肝短静脉的研究也随之深入。肝右后下静脉(inferior right hepatic vein,IRHV)属于肝短静脉中的一种,在个体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在肝脏外科临床工作中施行与IRHV相关的肝切除时,若术前未评估IRHV的存在,不熟悉其走形和解剖结构,术中分离解剖时有可能损伤甚至撕裂IRHV,造成难以控制的术中大出血。这种情况的出现无疑增加了手术时间,大量失血势必造成肝脏的缺血灌注损伤,影响术后肝脏功能的恢复,术中大量失血务必给患者输注大量的红细胞和血浆,大量研究已经表明,术中大量输血容易降低机体免疫机制,导致肝癌的早期复发和远处转移,也延长了患者术后住院日,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期快速康复,明显影响预后,降低术后生存期,最终使患者获益减少。因此,了解IRHV的发生率和解剖结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研究拟通过上腹部增强CT三维重建图像来研究IRHV发生率与患者的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RHV)直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RHV与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肝脏外科医师提供一种实用、简便、有效的手术前评估IRHV存在的方法。材料和方法 收集2016年07月01日至2017年07月01日间,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放射影像科行上腹部增强螺旋CT扫描的198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患者的入组标准为,无心脏疾病、无IVC疾病、无肝脏手术或外伤史、无肝脏占位性病变等任何可能影响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因素存在。肝中静脉与RHV共干的RHV类型、RHV数量≥2条的RHV类型未纳入本研究。最终获取299例符合要求的上腹部增强CT影像学图像,将所得符合要求的上腹部增强CT影像学图像利用CT机器工作站中的三维重建软件AW 4.7版本进行上腹部三维重建,观察并统计RHV直径、IRHV直径、RHV与IVC夹角等参数指标。结果 上腹部增强CT三维重建后的图像清晰可靠,并能通过旋转图像从各个角度观察并统计所需测量的各项指标。符合本研究要求的299例患者中,84例患者有1支IRHV存在,其发生率约为28.09%;15例患者有2例IRHV存在,其发生率约为5.02%;4例患者有3支IRHV存在,其发生率约为1.34%;3支以上的IRHV不存在于任何患者中,其发生率为0%。IRHV总的发生率为34.45%(103/299)。所测得的RHV的直径范围为3.48mm16.49mm,平均值为9.89mm。RHV与IVC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2.79°190°,中位数值为43.98°,其中锐角所占百分比为76.92%(230/299),直角所占百分比为3.34%(10/299),钝角所占百分比为19.74%(59/299)。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RHV与IVC夹角与IRHV的发生率无相关性。RHV直径与IRHV的发生率呈显着负相关性(P值<0.05),且RHV直径是影响IRHV发生率的独立因素(P值<0.05)。RHV直径诊断IRHV发生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RHV直径诊断IRHV发生率的诊断界值为8.86mm。结论 IRHV发生率与RHV直径呈负相关性,即RHV直径越大,IRHV的发生率越低;反之,RHV直径越小,IRHV发生率越高。当RHV直径≥8.86mm时,一般无IRHV存在;反之,当RHV直径<8.86mm时,一般有IRHV存在。因此8.86mm这一RHV诊断界值可以作为临床中预估IRHV存在的可靠指标。IRHV的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RHV和IVC夹角无关。在肝脏外科临床工作中,关注IRHV的发生率可以为精准肝切除术、活体肝移植术等肝脏外科手术提供新的思路。

二、阻断肝右静脉对肝硬化小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阻断肝右静脉对肝硬化小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钆塞酸二钠增强后核磁肝癌特征性征象联合血清标记物对微血管侵犯的预测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肝癌微血管侵犯预测分层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应用的预后对比研究
    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微血管侵犯风险和肿瘤直径联合分层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的适用范围研究
    背景
    方法与材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博士期间发表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2)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肝癌患者肠粘膜屏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处理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双能量CT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与肝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T在评价肝硬化病程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手术方法及过程
    2.5 围手术期的管理和术后随访
    2.6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术中情况
    3.3 术后情况
    3.4 肝脏状态与肝门阻断
    3.5 生存和复发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肝血流阻断技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左侧卧位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主要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术前指标分析
    3.2 术中指标分析
    3.3 术后指标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术前检查及评估
    2.5 手术器械
    2.6 术前规划
    2.7 手术方法
    2.8 术后护理
    2.9 观察指标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3.2 三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3.3 三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应用磁共振弹性成像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评价门静脉压力梯度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应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评价门静脉压力梯度的基础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材料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器材
        2.2.3 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准备及麻醉
        2.3.2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
        2.3.3 经颈静脉HVPG测量
        2.3.4 经皮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
        2.3.5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2.3.6 MRE扫描
        2.3.7 MR常规序列及IVIM-DWI扫描
        2.3.8 图像后处理
        2.3.9 病理评价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动物模型结果
        3.2 HVPG检测结果
        3.3 MRE检测结果
        3.4 IVIM检测结果
        3.5 实验室检测结果
        3.6 TIPS手术结果
        3.7 统计分析结果
        3.7.1 相关分析
        3.7.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应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评价TIPS前后门静脉压力梯度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实验器材
        2.2.1 仪器
        2.2.2 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TIPS手术以及PPG测量
        2.3.2 磁共振扫描
        2.3.3 图像后处理
        2.3.4 血液检查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TIPS手术及PPG结果
        3.2 MRE扫描结果
        3.3 IVIM-DWI结果
        3.4 血液检查结果
        3.5 统计分析结果
        3.5.1 相关分析
        3.5.2 回归分析
        3.5.3 诊断效能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门静脉压力梯度评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肝右后下静脉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材料方法
    1. 研究对象及患者纳入标准
    2.检查设备及材料
    3.图像重建方法
    4.三维重建图像中IRHV的评估
    5.测量内容及方法
    6.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阻断肝右静脉对肝硬化小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血管侵犯预测后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对肝癌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D]. 胡浩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2]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D]. 马梦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肝癌患者肠粘膜屏障的影响[D]. 邓小雨.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双能量CT评价肝硬化血流动力学与肝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沛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D]. 陈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经颈静脉不同门静脉分支分流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及预后的影响[D]. 陈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7]左侧卧位腹腔镜下肝右后叶切除术的临床研究[D]. 周龙飞. 南昌大学, 2019(01)
  • [8]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分析[D]. 白杨. 浙江大学, 2019(03)
  • [9]应用磁共振弹性成像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评价门静脉压力梯度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马羽佳.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肝右后下静脉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杨雨霏.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肝右静脉闭塞对肝硬化仔猪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