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石山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积石山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对积石山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马欣[1](2021)在《积石山县M高中“防灾减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黄梦妮[2](2020)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以积石山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现今,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公办乡村小学的学校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许多教师身兼数职负责多门学科教学,他们被称为“教非所学”教师。“教非所学”音乐教师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几十年内仍然是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主力军”。音乐作为一门专业技能需求较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为了帮助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寻求有效的专业素养提升策略,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实物分析等研究方法,作了以下研究:绪论部分详细阐述了本篇论文的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缘起、目的、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通过相关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介绍了积石山县的自然生态、风土人情、音乐文化和教育概况。第二部分结合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的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首先介绍了教师们的基本情况,然后将教师专业素养中的专业精神、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和案例访谈相结合,呈现“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现状。第三部分分别从制度方面和教师个人方面梳理了影响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因素,归纳提出了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策略。结语部分梳理了文章的主要理论结构,指出本研究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作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何焕焕[3](2019)在《“英语流利说”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优势越来越凸显,激励着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探寻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建议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及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流利说”作为英语听说类APP的代表,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形式内容为学生提供具有趣味性、易于理解的学习语境。因此本论文通过设计应用“英语流利说”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案、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考察教学结果验证其在提升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及改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积极性方面的有效性。本论文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结合笔者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了研究问题,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文献综述。进行理论分析,核心概念界定,并对我国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英语流利说”辅助英语口语教学概述。通过对“英语流利说”的功能分析,探寻其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优势。第四部分:基于“英语流利说”的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学习资源的选择、教学实施环节、教学效果评价。第五部分:基于“英语流利说”的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行动研究。应用“英语流利说”开展教学行动研究,验证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英语流利说”在学生学习兴趣、口语能力及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有效性。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展望。笔者作为一名农村硕士,凭其三年基层教学经验,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将“英语流利说”引进自己的教学中,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验证了将“英语流利说”应用到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提升了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与此同时,笔者提出了几点“英语流利说”的使用建议,为农村初中英语学科教师帮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提供借鉴。

苏敏[4](2019)在《旅游场域中临夏回族自治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开发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临夏回族自治州贫困人口多而集中,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扶贫工作对于当地现状也显得异常重要,“非遗+扶贫”开发作为扶贫开发的一种重要手段去应对这项复杂而又繁重任务。2018年7月《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的下发,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列在国家第一批“非遗+扶贫”名单当中,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下称积石山县)和临夏县被作为“非遗+扶贫”重点县,如何落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临夏县的临夏砖雕雕刻工艺以及积石山县的保安腰刀锻造工艺具有独特的产业开发价值,临夏砖雕与保安腰刀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与艺术特征,进行两者的非遗产业化开发是推进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的有效动力。本文从旅游场域的视角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框架,结合文献收集法和田野调查法两项主要的研究方法,以临夏县的临夏砖雕和积石山县的保安腰刀为研究对象,为了挖掘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临夏砖雕与保安腰刀的制作情况进行考察,对其传承与保护的路径与方式进行调研与访谈,从而了解了制作技艺,文化内涵和当地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分析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显性条件。又通过系统动力学的模型将复杂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开发进行分析,得出关键子系统,针对子系统提出建议与发展路径,并推而广之为整个甘肃省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开发提供参考。对于临夏回族自治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开发研究,本文以临夏砖雕与保安腰刀为例,总共分为六部分进行探讨:第二章通过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场域的构建,分析了旅游场域中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显性条件;第三章建立了旅游场域下临夏回族自治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第四章对临夏回族自治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进行仿真模拟和实证分析,分别从劳动密集度与传承行为两个方面入手;第五章在旅游场域中提出了临夏回族自治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对策建议与开发路径;第六章结语概括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主要功能,并对此研究进行反思与展望。

张雪瑶[5](2018)在《临夏州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外在体现,反映人类的活动和环境结构功能之间的协调程度。临夏回族自治州是贫困地区,又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临夏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环境破坏,资源和能源消耗过高等问题。为了评价临夏州各县及各乡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本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体系,选取临夏州2016年的发展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指数,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绘制临夏州承载力结果分析图;同时依据系统协调度分析理论,评价了临夏州各乡镇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程度;另外以广河县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承载力综合指数的影响因子。评价结果客观描述了临夏州各县(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综合反映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为临夏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6年临夏州整体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已经超载,承载力综合指数为-3.3520,远低于全省承载力综合指数-0.4682;(2)从各县(市)来看,永靖县、积石山县、和政县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大,尚有盈余,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临夏市、临夏县和东乡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超载;广河县、康乐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严重超载。(3)从各县(市)内部来看,各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盈余量与所在县(市)保持基本一致,永靖县、和政县和积石山县的大部分乡镇承载力尚有盈余,广河县和康乐县的大多数乡镇承载力已经严重超载。(4)通过对临夏州所有乡镇进行区域发展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协调程度为濒临协调和初级协调的乡镇分别占全州的19.6%和19.7%;全州有2.5%的乡镇勉强协调;32.8%的乡镇中度协调,大多数为东乡县和积石山县所辖乡镇;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的乡镇分别为12.3%和13.1%。(5)广河县除城关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略有盈余,其余8个乡镇都已超载,其中水泉乡和官坊乡超载最严重。全县超载区的面积89.16%。广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依次为:资源需求>环境压力>资源禀赋>环境绩效。

韩雅敏[6](2018)在《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水资源匮乏且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甘肃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极大地限制了甘肃省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甘肃省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少数民族的民生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关切的重点和扶持的切入点;上述两点不仅要求我们需要对甘肃省各地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及其时空演替特征进行科学评价,还需要我们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的对比研究,揭示全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现状、变化规律、及其制约因素,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提供参考,为甘肃省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发展奠定夯实基础。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以甘肃全省8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以“自然-社会-经济”为核心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2000-2015年县域尺度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综合对比分析,重点揭示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的现状和差异。本文基于多源且精确的数据,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利用先进的空间分析技术,经过严密的论证,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甘肃省自然环境质量存在非常显着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呈现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2000-2015年,甘肃省除了兰州市和临夏州部分县域的自然环境质量有所下降之外,其余县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异规律上看,甘肃省自然环境质量呈现显着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近15年来,甘肃省县域自然环境质量出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两种分布,“高-高”集聚和显着热点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平凉-庆阳一带,“低-低”集聚和显着冷点分布在酒泉市和武威市附近。(2)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甘肃省社会建设水平总体上呈现河西地区高于河东地区的规律;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2000-2015年,甘肃省县域社会建设水平整体趋于上升,仅有6个县域呈下降趋势;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异规律上看,甘肃省县域社会建设水平呈现显着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甘肃省社会建设水平“高-高”集聚和显着热点出现在白银-兰州-临夏一带,“低-高”集聚也出现在这一带,河西走廊西段酒泉市有较显着热点出现,“低-低”集聚和冷点则出现在庆阳市。(3)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县域差距显着,总体来说河西地区明显高于河东地区;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2000-2015年,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仅有玛曲县和两当县有所下降,其他县域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异规律上看,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着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高”集聚和显着热点主要分布在兰州-白银一带和酒泉市,而“低-低”集聚和冷点出现在甘南-陇南一带。(4)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度总体上呈现东南较高、西北较低的空间分布规律;从时间变化规律上看,甘肃省人居环境适宜度年际变化较大,2000-2015年,全部县域人居环境适宜度均趋于提高;从空间分异规律上看,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显着空间正相关关系,且空间相关性先减弱后增强,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度“高-高”集聚和显着热点分布在兰州-临夏一带,“低-高”集聚也分布在兰州-临夏一带,玉门-嘉峪关、徽县-两当有较显着热点分布,冷点则分布在定西-甘南一带。(5)总的来说,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相对较低;对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分布状况进行分民族讨论,结果表明,回族、东乡族、蒙古族、满族大多分布在甘肃省人居环境适宜度高和较高的县域,而土族、藏族、哈萨克族、裕固族、撒拉族、保安族大多分布在人居环境适宜度低和较低的县域。

金棣华[7](2017)在《新时期积石山县民族团结工作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历来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我国民族关系大局是好的,民族团结的基础是稳固的,但是,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民族团结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也是中国境内保安族世代生存的家园。1981年建县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呈现出生机勃勃。本文通过对积石山县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的实地调研,主要从历史、宗教、文化、经济等方面入手分析现状,了解到影响该县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为自然环境的制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各个民族的民情与风俗习惯都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因此,这些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和特点会影响民族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交流与发展也影响风俗习惯的变化。所以,在多民族联合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工作就更加要注意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认同感。本文结合了历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搜集和查阅了大量关于积石山县的图书资料,着重从风俗文化、经济发展以及如何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等方面,对进一步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思路和方法,该县应当多角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以增进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搞活经济;继续推进精准扶贫,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各界权威人士的正能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以及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

石晶晶[8](2016)在《社会分层视角下保安族村庄妇女消费生活研究 ——基于G村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分化日趋严重,这一分化在消费生活领域有突出的反映。在保安族乡村社会,贫富分化渐趋明显,村民的消费生活在总体改善的同时逐渐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分层为视角,对G村家庭消费生活的主体和承担者——妇女消费生活的特点及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此揭示村落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田野调查点的选择进行了阐述,重点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描述了G村社会变迁和阶层分化的特点,阐明了社会分层与消费生活的关系,进而对作为家庭消费生活主体和承担者——妇女消费生活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本文研究的重点,依据田野调查所获取的资料,对G村妇女日常消费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服装消费、洗护用品消费及后代投资消费)的差别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探讨。第四部分,主要从家庭收入的分化、受教育水平、传播媒介的使用和接受程度及流动人口的连带作用四个方面,对妇女消费生活差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分层与消费生活的关系,以及促进村庄发展,提高妇女消费生活的一点思路。

安志忠[9](2014)在《积石山县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民族关系的和谐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和民族内部的和谐。和谐民族关系建设就是把“和谐”二字加入到民族关系的本质中,运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自治区域制度来建造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和谐局面。积石山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其民族分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积石山县民族关系中提出“和谐”的要素,是对积石山县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利益多样性的承认和尊重,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等统一性的强调。积石山县的民族关系已趋于和谐,但在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民族自治地区其政治、经济、文化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落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提高民族地区的人文素质,引导民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关系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人、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新局面。和谐民族关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石山县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加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团结、和谐,使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积极、活跃地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

贾小波[10](2013)在《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民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所重视的内容。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社会方方面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由于自身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比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有所滞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东中西的协调发展。所以,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积极培养和发展优势和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民族地区经济工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心。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是甘肃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在建县30周年的日子里,积石山人民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在全县人民共建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困难。本文以甘肃民族地区—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存在的诸如:产业结构、金融制度、城镇化、特色经济、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问题,试着探讨解决方案。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二、对积石山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积石山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以积石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走进积石山
    第一节 自然生态
    第二节 风土人情
    第三节 音乐文化
    第四节 教育概况
第二章 积石山县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案例实证研究
    第一节 教师基本情况
    第二节 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现状
第三章 积石山县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
    第一节 影响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关于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结果

(3)“英语流利说”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英语口语的重要性
        1.1.2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
        1.1.3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非正式学习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3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口语与英语口语教学
        2.2.2 互联网+教育
        2.2.3 智能移动终端
    2.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3.1 智能移动终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2.3.2 “英语流利说”APP应用于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2.3.3 我国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3 “英语流利说”辅助英语口语教学概述
    3.1 英语口语类APP的对比分析
    3.2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应用英语流利说的功能分析
        3.2.1 “英语流利说”的功能介绍
        3.2.2 应用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3.3 英语流利说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4 基于“英语流利说”的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设计
    4.1 教学环境分析
    4.2 教学对象分析
    4.3 教学内容分析
    4.4 确定教学目标
    4.5 学习资源的选择
    4.6 教学实施环节
    4.7 教学效果评价
5 基于“英语流利说”的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行动研究
    5.1 前期分析
        5.1.1 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5.1.2 对学生口语能力进行前测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5.2.1 计划
        5.2.2 实施
        5.2.3 考察
        5.2.4 反思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5.3.1 计划
        5.3.2 实施
        5.3.3 考察
        5.3.4 反思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旅游场域中临夏回族自治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开发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临夏回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2.1 临夏砖雕产业发展的优势
        1.2.2 科技助推临夏砖雕产业化进程
        1.2.3 保安腰刀的社会价值分析
    1.3 国内研究综述
        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扶贫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现状
        1.3.3 场域理论在民族手工艺中的运用研究
        1.3.4 国内研究述评
    1.4 国外研究综述
        1.4.1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旅游影响的研究
        1.4.2 国外相关产业化理论研究
    1.5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5.1 工坊
        1.5.2 非遗扶贫
        1.5.3 系统动力学
        1.5.4 场域理论的应用
    1.6 研究方法和思路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方法
        1.6.3 创新之处
2 旅游场域中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显性条件
    2.1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场域的构建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开发属性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禀赋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可塑造性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
    2.4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人力资源
        2.4.1 内部培养
        2.4.2 外部培养
    2.5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资本投入
        2.5.1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金融激励制度
        2.5.2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众筹模式
    2.6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技术创新
    2.7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品牌建构
    2.8 行政指导与政策支撑
3 旅游场域中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系统的总体结构
    3.2 主要反馈回路
    3.3 子系统分析
        3.3.1 就业人口子系统
        3.3.2 非遗成本资源子系统
        3.3.3 资本投入子系统
        3.3.4 技术创新子系统
        3.3.5 传承行为子系统
4 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系统动力学的实证分析
    4.1 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开发基础
    4.2 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仿真模型建立
        4.2.1 参数确定
        4.2.2 重要方程的确定
        4.2.3 模型检验
        4.2.4 仿真分析与优化调整
        4.2.5 劳动密集度影响减贫的仿真分析
        4.2.6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中非遗传承行为仿真分析
5 旅游场域中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对策建议与开发路径
    5.1 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瓶颈
        5.1.1 临夏砖雕工坊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
        5.1.2 保安腰刀工坊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5.2 旅游场域中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开发的建议
        5.2.1 地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2.2 临夏州政府服务功能的就业引导
        5.2.3 临夏州非遗资源的挖掘
        5.2.4 人才引进的传承培育
        5.2.5 特色旅游品牌的招商引资
        5.2.6 “1+X”科技创新辐射发展
    5.3 临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开发路径
        5.3.1 总体思路
        5.3.2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层面的区域协同
6 结语
    6.1 基本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保安腰刀产业化发展现状访谈记录
    河州砖雕产业化发展现状访谈记录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临夏州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源起与国外发展
        1.2.2 承载力理论的国内研究进展
        1.2.3 承载力理论的实际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概况
        2.1.1 位置区划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河流水系
        2.1.5 自然资源与矿产资源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资源利用程度与环境现状
第三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理论
        3.1.1 承载力
        3.1.2 资源承载力
        3.1.3 环境承载力
        3.1.4 资源环境承载力
    3.2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
        3.2.1 GIS与相关技术
        3.2.2 层次分析法
        3.2.3 灰色关联度
    3.3 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 构建各指标权重及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5 临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3.5.1 各评价指标指数说明及计算方法
        3.5.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与计算模型
第四章 临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结果分析
    4.1 临夏州整体分析
    4.2 各乡镇协调发展分析
    4.3 特例分析—以广河县为例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附表1:临夏州各乡镇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2016)
附表2:临夏州各乡镇区域协调度分析数据(2016)

(6)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条件
        2.1.5 植被概况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民族
        2.2.2 经济发展
        2.2.3 社会事业
        2.2.4 交通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1.1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3.1.2 气象数据
        3.1.3 遥感数据
        3.1.4 土地利用数据
        3.1.5 路网数据
        3.1.6 人口及民族资料
    3.2 研究方法介绍
        3.2.1 空间插值
        3.2.2 OD成本矩阵
        3.2.3 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sI
        3.2.4 空间热点分析法
        3.2.5 趋势分析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指标体系构建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 目标性原则
        4.1.2 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
        4.1.3 系统性原则
        4.1.4 简洁性原则
        4.1.5 可操作性原则
        4.1.6 可比性原则
    4.2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
        4.2.2 权重确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居环境适宜性时空分布特征
    5.1 自然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5.1.1 空间分布规律
        5.1.2 时间变化规律
        5.1.3 空间自相关分析
        5.1.4 热点分析
    5.2 社会建设水平时空分布特征
        5.2.1 空间分布规律
        5.2.2 时间变化规律
        5.2.3 空间自相关分析
        5.2.4 热点分析
    5.3 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布特征
        5.3.1 空间分布规律
        5.3.2 时间变化规律
        5.3.3 空间自相关分析
        5.3.4 热点分析
    5.4 人居环境适宜性时空分布特征
        5.4.1 空间分布规律
        5.4.2 时间变化规律
        5.4.3 空间自相关分析
        5.4.4 热点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少数民族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6.1 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对比分析
        6.1.1 少数民族空间分布状况
        6.1.2 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
    6.2 分民族人居环境适宜性对比分析
        6.2.1 分民族空间分布状况
        6.2.2 分民族人居环境适宜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讨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期积石山县民族团结工作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我国法律法规对民族团结的规定
        (一) 全国人大宪法、法律规定
        (二) 国务院行政法规相关规定
        (三)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有关规定
        (四)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有关规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一) 访谈法
        (二) 文献综述法
        (三) 比较分析法
        (四) 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第一章 积石山县综述
    第一节 积石山县概况
    第二节 各民族分布概况
第二章 积石山县民族团结工作现状调研
    第一节 爱国统一战线与民族团结
        一、发挥宣传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发挥宗教界人士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六五"普法相结合
    第二节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断加强
        一、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二、加强民族认同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三节 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民族团结
        一、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
        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团结
第三章 影响积石山县民族团结工作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复杂的民族宗教成分与民族团结
    第二节 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一、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
        二、深入开展宗教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第三节 经济发展滞后影响民族团结
        一、贫困人口与民族团结
        二、自然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影响民族团结
第四章 促进积石山县民族团结工作的思考
    第一节 多角度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增进民族之间相互了解
        一、特色民居和文化遗址分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口头文学
    第二节 搞活经济促进民族团结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
        二、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第三节 推进精准扶贫促进民族团结
    第四节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
        一、营造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工作志愿者队伍平台
        二、积极引导返乡大学生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第五节 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基本权利巩固民族团结
        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培训与引导
        二、妥善安置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及群众子女入学
        三、积极关切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与大病救助
        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社会分层视角下保安族村庄妇女消费生活研究 ——基于G村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五、田野调查点的选择
第一章 G村社会分化下的消费生活
    第一节 村庄社会变迁
    第二节 村庄社会分层
    第三节 消费:阶层认同的手段
    第四节 妇女:家庭消费生活的主体和承担者
第二章 G村妇女日常消费生活的差异
    第一节 服装消费
    第二节 洗护用品消费
    第三节 对后代的投资消费
第三章 G村妇女消费生活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家庭收入的分化
    第二节 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第三节 传播媒介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第四节 流动人口的连带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积石山县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基本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主要内容
        (二) 重点、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积石山县民族分布与宗教状况
    一、民族分布
        (一) 保安族
        (二) 东乡族
        (三) 撒拉族
        (四) 回族
        (五) 土族
    二、宗教状况
        (一) 伊斯兰教
        (二) 佛教
        (三) 道教
    三、积石山县建设和谐民族关系的背景
        (一) 历史背景
        (二) 当代背景
    四、相关概念诠释
        (一) 相关概念
        (二) 新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第二章 积石山县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依据
    一、积石山县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思想武器
        (三) 民族区域自治是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四)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实践基础
    二、各族人民对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认识
        (一) 人与人的和谐
        (二) 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 民族之间的和谐
        (五) 宗教之间的和谐
第三章 积石山县民族关系构建现状
    一、和谐民族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 经济发展
        (二) 政治民主
        (三) 文化繁荣
        (四) 社会进步
        (五) 生态文明
    二、积石山县民族关系和谐的表现
        (一) 社会治安良好
        (二) 各族人民交往密切
        (三) 族际通婚日益增多
        (四) 宗教信仰多元发展
        (五) 各民族文化共享
    三、积石山县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 民族意识增强导致民族间的不平等
        (二) 风俗习惯差异导致民族、宗教间的隔阂
第四章 积石山县和谐民族关系建设的思路
    一、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二、加大民族理论政策宣传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民族关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工作队伍建设
    六、加强党和政府的调控功能
    七、利用新媒体增强民族关系的和谐
    八、提高汉族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县情
    一、积石山县地理历史概况
        (一) 积石山县地理概况
        (二) 积石山县历史概况
    二、积石山县民族的构成分布情况
第三章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建县三十周年经济发展现状
    一、1981年建县到1998年经济发展状况
    二、新世纪经济发展状况
第四章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困境
    一、非经济方面
        (一) 政策因素
        (二) 民族人口因素
        (三) 宗教文化因素
    二、经济方面
        (一) 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问题
        (二) 地方金融制度不完善
        (三) 城镇化进程缓慢
        (四) 地方经济政策优惠落实不到位
        (五) 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
第五章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存在困境对策研究
    一、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两个转变”
        (一) “两个转变”的关系
        (二) 积石山县经济“两个转变”工作的思考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
        (一) 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树立金融理念,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二) 突出重点,优化资金投向,全力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 创新思路,改进服务,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
    四、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五、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
        (一) 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二) 积极发挥宗教界上层人士的作用
        (三) 加强对广大信教群众的科学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对积石山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积石山县M高中“防灾减灾”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 马欣.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非所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以积石山县为例[D]. 黄梦妮.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英语流利说”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何焕焕.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旅游场域中临夏回族自治州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开发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D]. 苏敏.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5]临夏州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D]. 张雪瑶.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1)
  • [6]甘肃省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D]. 韩雅敏. 兰州大学, 2018(11)
  • [7]新时期积石山县民族团结工作实证研究[D]. 金棣华. 西北民族大学, 2017(08)
  • [8]社会分层视角下保安族村庄妇女消费生活研究 ——基于G村的实证分析[D]. 石晶晶. 兰州大学, 2016(04)
  • [9]积石山县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研究[D]. 安志忠.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10]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为个案[D]. 贾小波. 西北民族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关于积石山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