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园规划探索——以“黑河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

生态产业园规划探索——以“黑河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

一、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以“黑河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鑫[1](2020)在《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周至县城地处关中西部,南依秦岭主脉,北濒渭水,依山傍水,是一座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厚重的城市。近年来,伴随县城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周至县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县城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规划思路与技术手段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城市规划关注的内涵从城市空间扩展到人与空间,与自然的多维度层面。周至县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较为混乱的问题导致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县城内外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实现周至县城居民生活、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三者和谐共处是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空间布局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以分析秦岭山脉下的县城空间布局方法为出发点,解决城市生态发展问题与城市空间建设问题为思路,采用理论文献研究法、通过采用实地调研与访谈,进行体系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借助ArcGIS等软件的进行定量分析,从城市空间入手研究城市总体布局,以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结构布局、形态布局进行研究。在分析周至功能优化策略和路径之后,建立周至功能谱系。延续以农产品、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强化商贸服务功能,移除原来影响生态的城区发展工业功能。建立生态文旅联动的商务商业功能及旅游产业配套的服务功能、生态居住功能、产业调整下的新物流功能。打造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的居住功能,完善公服、商业、文化、交通等配套服务功能。形成符合生态的县城功能布局。其次周至县城的规划布局中不仅仅需要结合生态为导向的发展理念,还需要统筹考虑县城的旅游、居住、文化、区域交通功能的划分与组织,还需要形成融合水系、绿化景观、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因此依据城市生态功能定位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需要、结合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叠加周边生态要素与城市建设要素形成周至县城生态基底。在复合生态的基底上叠加蓝绿网络结构、生态社区结构、道路路网结构,最终形成县城的空间结构。最后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根据城市所处的秦岭北麓地形特征,提出周至县城“山脉协调、水系引导”的意向形态;根据保护县城周边自然村镇和自然景观的特点形成村城共生的城市外部形态。在城市内部形态方面,提出了基于生态理念的“非机动主导的街区模式”,形成合理的“步行+自行车”,“步行+公共交通”,“自行车+公共交通”的特色慢行系统;为了构建更好的县城绿化体系,公园的布局方式按照满足居民15分钟步行需求,实现县城9个公园体系的建设。再次梳理县城工业用地,通过用地置换对废旧工业用地进行生态绿植布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将城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原来的1.36m2/人提升至17.62m2/人;基于生态社区理念构建层级居住单元,通过镶嵌办公、文化、服务等用地,形成较为方正紧凑的“回字形”的社区团块,建立符合生态社区用地。使原来47.39m2/人的人均居住用地比例调整到34.42m2/人。综上,打造生态凸显、宜居宜游的周至县城布局形态。

李海燕[2](2020)在《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城市规划急需探索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创新和变革,即如何实现规划与市场的最佳分工;同时,精细化管控以及灵活应对市场不确定性成为城市规划发展共识。因此,适应产业用地发展、区别于其他类型用地的控规控制指标优化研究,是当下规划精细化管控的必然趋势。就园区产业用地而言,其作为服务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建设空间,不同于一般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项目投资主体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园区建设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但是传统控规的控制指标是一个常规通用的内容体系,服务于各类建设用地,整体上重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这样普适的控制内容,对产业用地的控制稍显不足,对产业园区转型缺少持续的管控和引导。本文着眼于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研究,结合对产业发展及用地特性的研究,综合分析产业用地控规指标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的适应性优化策略,以期提高控规对产业项目以及市场发展的适应能力。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起,引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适应性规划和弹性规划的理论以及应用的评述,并总结两种规划方法的异同点,第二个方面是对已有产业用地控规适应性探索研究进行归纳评述;第三章是将现行产业用地控规的内容与产业用地发展诉求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控规的规划控制要求与项目实践存在的不适应矛盾,并结合对英国简化规划区、美国区划制度改革的政策制度经验的分析研究,为产业用地控规适应性研究提出优化方向;第四章节是对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的实证分析,结合访谈资料,从园区发展阶段性问题以及控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研究湖南省产业用地控规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性以及不确定性的影响机制的分析,对产业用地控制指标的内容以及控制方式进行思辨,结合产业园区建设目标,指出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优化思路;在第六章节中,提出控规指标分层控制的优化策略,以底线思维应对产业用地发展的不确定性,弱化地块控制,强调控制单元控制,为产业企业自组织特性的发挥以及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留有余地;第七章主要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产业用地未来发展。

梅雨亭[3](2020)在《基于后工业景观更新理论的城市开放空间营建手法研究 ——以江苏昆山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为例》文中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旧工业区的合理更新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业遗存,正日益面临着产业调整、空间转型和功能更新的需求。从原有的工业空间到满足现代产业需求的复合空间,保护和更新工业遗存需要遵循某些路径和机制,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研究后工业景观改造和升级的方式方法,探索旧工业区遗存的更新改造策略,满足时代新的要求并创造多元化价值。本文通过学习后工业景观的相关概念及研究相关文献,回顾西方后工业景观的背景和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后工业景观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结合不同国家的后工业景观发展经验,总结出后工业景观具有保存产业特征、减量集约发展、形式功能互补、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并提出营造后工业景观在结构、功能、尺度、内涵和生态层面的更新手法。最后,将后工业景观更新理论引入实践设计,结合江苏省昆山市鑫源电厂工业园区的基础条件,挖掘潜在的优势,利用景观设计手段实现旧工业区转型升级,使其原有的精神内涵得以体现,满足伴随盘活存量和减量发展的规划需求。

白娜[4](2020)在《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略阳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区腹地,县域内的小城镇均为山地型城镇,这些城镇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特有的空间特征。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宏观政策背景下,略阳县山地小城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保障山地城镇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协调城镇规模拓展与建设用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城镇内部功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类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其次对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解析了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地型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战略,最后进行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第一章:首先指出了本研究的政策、区域背景及现实诉求,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对主要的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表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多个角度对国内外小城镇及山地小城镇进行了研究综述,提出本文所涉及的地理学领域、城乡规划学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梳理了略阳县山地城镇的总体发展特征,总结了影响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解析了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演变机制。第四章:根据对现状的解析及演变机制的梳理,提出了小城镇发展规划原则、空间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策略、镇村体系策略、形态营造策略、生态发展策略及实施保障策略。第五章:选取典型镇作为研究对象,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框架及镇村体系规划策略,总结了典型镇镇区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并对现有的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第六章:进行了研究结论的总结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杜康[5](2020)在《弹性视角下灵台县工业集中区道路系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工业集中区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的影响,工业集中区可能出现多种的发展状况,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而现有的工业集中区开发形式多为土地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后才进行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若工业集中区发展受限,招商引资工作停滞,则前期大量的基础建设资金投入都将浪费。因此如何应对工业集中区不确定的发展情景,避免浪费,进行弹性的基础设施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本文选择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资较大的道路系统作为切入点,选取灵台县工业集中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展开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弹性道路系统构建方法和规划设计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发展情景构建、灵台县发展情景模拟及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弹性道路系统规划研究这三个方面。研究首先进行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对国内外道路规划、弹性规划的发展历程、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弹性道路系统设计经验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以上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而制定研究思路和方法。其次,明确应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模拟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景,并以出现概率为基础对情景进行排序。之后基于情景出现概率排序选取排在前三的三种情景展开情景模拟,分析在三种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境中灵台县道路系统的发展趋势,最终,依据这三种道路系统发展趋势,构建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弹性道路系统规划框架,并分别从道路网布局、道路横断面、弹性景观绿化、弹性实施管理四个方面层次展开道路系统的规划设计,通过协调道路系统与弹性交通需求的矛盾、合理布局道路、弹性实施,实现灵台县工业集中区道路系统能弹性应对工业集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弹性交通需求。文章通过研究构建灵台县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情景,通过求取关键事件发生的初始概率和交叉影响概率确定各个情景发生的最终概率,并对结果进行排序,得出最可能发生的三种情景。同时研究构建了“情景分析模拟+弹性”的灵台县弹性道路网构建方法,针对像灵台县工业集中区这样的北方小城镇工业区,利用弹性的规划方法,构建基础性道路+弹性道路+建议性道路的道路网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实施,以适应工业集中区不同发展阶段所带来的不同交通需求。最终基于弹性的交通需求,道路系统进行分阶段实施建设,满足不同发展状态下的道路承载需求;构建弹性项目库,确定实时的道路交通需求弹性区间;依托大数据的动态交通信息监测,反馈道路系统问题;构建道路系统应用评价体系,其结果作为优化变更道路系统的直接依据。

赵赫男[6](2020)在《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研究 ——以南京主城区风貌研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了以提升品质为目标的存量发展阶段,城市产生了特色化和品质化的发展需求,城市特色风貌的彰显在城市空间环境提质、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特色风貌的规划与管控实践中缺失针对建筑群落、城市街区的中间层级,缺少针对城市风貌管控的有效抓手。因此对城市特色风貌的现象与格局进行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以期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管控中,实现城市空间风貌与品质的最大积极效益。城市特色风貌是借由城市空间环境所展现的特质性状态,特色风貌表征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则存在斑块化的特征。本文引入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视角,以斑块概念为载体解读城市特色风貌,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从认知的层面上揭示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并对特色斑块的内在构成的解析和对廊道空间要素的关系研究,以实现对城市特色风貌斑块格局与规律的总结归纳。本文首先对城市特色风貌的相关研究和特色风貌区管控案例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并借用“斑块”这一概念迁移应用至城市特色风貌系统中,界定了城市特色斑块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以南京市为例的研究中,通过对网络热点照片和网络公众评价数据的分析、和卫星地图的肌理分析,确定出36个特色风貌斑块;结合相关研究和规划文本,提取出四类城市廊道空间要素用于与斑块的空间关系研究,分别为:交通干道、水系湖泊、开敞空间、文化遗址;依据既往研究的归纳和对特色风貌的认知视角,确定了对斑块进行特色解析的4个维度和12个指标,并结合特色价值采用相对分级的方法确定了特色构成的评分依据与方法。随后对南京是特色风貌系统所展现的斑块化现象进行表述和特征总结;依据主导的特色认知维度的差异特色风貌斑块分为四种类型:文化型、生态型、现代型、功能型,并探究了斑块在特色构成上的主要支撑要素;通过对特色斑块与外部廊道空间关系的研究,归纳了廊道空间对特色风貌斑块的三种作用:集聚作用、串联作用和阻隔作用,并归纳了特色街道、线性水系、开敞空间三类空间要素对斑块特色彰显的积极影响。本文最后将研究所得结果在南京市溧水区的现状城市风貌空间中运用,并依据其现状空间特征和发展需求,对城南片区的典型街区加以规划和导控,以实现城市的特色发展。本文通过研究特色风貌现象与格局的解读,为城市一般地区的特色风貌系统提供了具象、可描述的认知视角和研究模式。解析特色风貌斑块的内在特色构成,归纳其与廊道空间要素的空间关联特征,有利于城市特色风貌的可读性、可评、可导,对城市具体街区和建筑群落进行的规划和导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城市特色风貌的展现和控制引导、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有着实践意义。

江璇[7](2020)在《工业园区转型的中产化进程与效应 ——以南京百家湖硅巷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的局势下,中国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入供给侧改革,工业园区转型的创新模式就是其缩影。随着中国城市体积不断增长,起初作为产业“飞地”存在的开发区已走上城区化道路,功能复合、产业新兴、产城融合的“工业园2.0”是时代所需。与之同步的是城乡社会空间的中产化,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南京的“硅巷”模式即一个遵循中产化机制和效应的工业园转型创新案例。本研究借助并重构了中产化研究的经典供需理论对其进行了探讨,相较于已有的工业园区转型研究,本文增添了单一企业园区类型工业园的转型实证,着眼于包含新中产群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分范围、分阶段地探讨了南京百家湖硅巷转型的机理。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综述、理论演绎、社会调查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依次对相关研究进展、开发区工业园转型的供需理论框架、百家湖硅巷的转型机制、百家湖硅巷的转型效应做出了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南京百家湖“硅巷”模式是开发区工业园集中片区向无边界科创型多功能街区转变的工业转型模式。第二,开发区在迈向城镇化、新城化和中产化的过程中,生成了正式转型(政府征收土地,再投放二级市场)、非正式转型(政府不征收土地,企业自主更改用地功能)和中产化转型(政府不征收土地,多方合作更改用地功能)三种转型路径,为“硅巷”模式奠定了基础。第三,南京百家湖“硅巷”模式最终遵循“定制化”的中产化转型的路径,即政府不征收土地,而是先给予异地扩建,激励企业生产功能外迁,再形成政府、企业、开发商利益联盟,并依据人群生产与生活上的中产化偏好,进行综合规划开发。此模式跨越了非正式转型的低效陷阱,直接实施了高效益的中产化转型,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相结合进行城市更新的典范。第四,南京百家湖“硅巷”模式从效益上来说具有强烈的中产化特征,产业由第二产业转型为综合服务产业,具有产业复合化、企业小而精、业态可持续的特征,空间由旧工业园转型为无边界的创意花园办公街区,呈现功能化、精致化、街区化的特征,群体由企业组织转型为年轻化、“创客”化和准中产化的多元社群,百家湖硅巷的转型还成为了周边商圈向中产化品质新城升级的新增长极,以及开发区其他低效用地向高效益高品质功能区转型的更新样板。经本文验证,供需理论是分析中产化背景下开发区工业园转型的可靠方法,且开发区工业园转型的过程中,供需时序、力度和主体动态改变,使得转型机制呈现阶段性特征,转型最终效果是需求端生产生活文化选择与空间相匹配,供给端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文章认为在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只有尽可能地挖掘城市土地的深层效益,同时尊重城市主体——人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实现存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文共约65 000字,图表99幅。

刘琳婕[8](2020)在《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是指特定的文化群体为改变生存环境与自然互动创造出的成果,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作用影响下持续进化的人与自然的共同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广州近几十年因城市化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影响,城市人口日渐增加,带来对城市绿道公共空间的需求量的增长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建成绿道景观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较多承载着宝贵历史印记的文化景观,因建成环境的无序扩张而被蚕食变得孤岛化,乡村地区的文化景观则因人口减少而日渐凋零的现象益增。绿道作为可以连接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桥梁,拥有与各类文化景观整合呈现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升景观审美体验品质以及应对多种城市化问题的潜能和前景。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从推进城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景观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切入,将广州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与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活化相结合,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和对策。论文首先通过对广州文化景观的类型、发展现状和建成绿道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概括出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生态绿道沿线文化景观生态优势待彰显,郊野绿道可加强与主要产业发展的关联,都市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然后提出从生态、经济和审美三个角度搭建研究框架,探索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整合呈现的具体策略,以统筹回应当前的多种现实问题。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通过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结合时代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促进绿道沿线景观要素风貌的多元共融,回应当前广州绿道建设中城乡绿道生态职能区分不明确、绿地和文化景观“破碎化”、景观风貌杂乱等现状问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入经济学中城市化研究成果,提出从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选线、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和适应技术发展所带动的需求变化三个方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并提出在广州绿道系统文化景观呈现过程中,结合区域发展目标改善城市环境,响应城市双修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区建设,以增进建设共识提升绿道系统环境的正面效益;在完善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引入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和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以优化绿道建设运行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提升景观审美体验方面,先对审美客体即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提炼,然后结合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分别从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切入,对绿道系统的可达性、绿道景观多样性和文化性进行优化路径探析;最后从改善审美活动的条件方面,提出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凸显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和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提升景观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对话交融的可能性。

张俊[9](2019)在《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文中提出在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国际上广泛地把高科技园区作为集聚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与空间载体。在科技园区自身的迭代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地理现象,这种新的发展趋势对传统高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与规划管控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同时传统的规划管控方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需求。本文在理论研究层面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并梳理国内外高科技产业园区有关于规划管控的研究进展,形成文章的理论研究背景;在实践案例研究层面,通过对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两个案例进行深度剖析与比较分析,总结创新导向下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纬壹科技城的规划管控经验,并对我国创新导向下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能够丰富和深化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与规划管控的既有研究,并对我国的高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有所借鉴。本文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相对系统而全面地剖析广州科学城目前转型升级在规划管控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我国创新导向下科技园区规划管控提出相应的建议。全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选择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等进行阐述;第二章为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综述,对创新、科技园区与规划管控概念进行解析并对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形成文章的理论研究背景;第三章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实证研究,在梳理广州科学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广州科学城在知识创新背景下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第四章创新导向下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规划管控案例研究,在梳理纬壹科技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在建设实践中在园区开发运营、总体规划以及精细化配套服务等规划管控方面的经验;第五章纬壹科技城与广州科学城的比较研究,从园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总体规划理念与土地管理以及创新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比较论证;第六章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策略与建议,从突破传统的开发模式创新科技园区运营管理实践、以总体规划与土地管理为核心的园区空间供给侧改革以及园区用地与功能空间的精细化管控三个方面对广州科学城转型升级提出相关的建议;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进一步提炼文中的主要结论,根据论文中的主要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吴淼[10](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二、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以“黑河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以“黑河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发展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空间布局研究
    2.2 国内空间布局研究
    2.3 周至县城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周至县城现状解读
    3.1 周至县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环境
        3.1.3 社会经济
        3.1.4 历史文化
    3.2 周至县城建设概况
        3.2.1 县城建设现状解读
        3.2.2 现状功能布局
        3.2.3 现状结构布局
        3.2.4 现状形态布局
    3.3 本章小结
4、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功能布局
    4.1 功能布局问题剖析
    4.2 县城空间发展定位
        4.2.1 区域条件分析
        4.2.2 产业发展分析
        4.2.3 县城发展定位
    4.3 功能布局谱系建构
        4.3.1 产业路径选择
        4.3.2 功能谱系梳理
    4.4 功能布局分区研究
        4.4.1 功能优化路径
        4.4.2 功能优化策略
        4.4.3 功能空间布局
    4.5 本章小结
5、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结构布局
    5.1 结构布局现状问题剖析
    5.2 结构布局生态思路
        5.2.1 功能与结构关联梳理
        5.2.2 空间结构布局思路
    5.3 县城生态本底识别
        5.3.1 生态适宜性分析
        5.3.2 生态本底形成
    5.4 结构布局的生态性生成
        5.4.1 蓝绿结构网络
        5.4.2 生态社区结构
        5.4.3 道路网络搭接
        5.4.4 县城空间结构生成
    5.5 本章小结
6、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形态布局
    6.1 空间形态问题阐述
    6.2 形态布局优化思路
        6.2.1 空间结构制定与形态建立
        6.2.2 用地组织方式
        6.2.3 形态布局思路
    6.3 外部形态引导
        6.3.1 建设条件限定外部形态
        6.3.2 县城空间与山脉协调
        6.3.3 县城空间与水系引导
    6.4 内部形态优化
        6.4.1 道路系统布局
        6.4.2 绿地系统布局
        6.4.3 生态社区布局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2)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灵活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将成为规划共识
        1.1.2 转型升级背景下产业园区控规发展新需求
        1.1.3 产业用地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中的特殊性
        1.1.4 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产业园区
        1.3.2 产业用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综述
    2.1 适应性研究理论基础
        2.1.1 适应性规划
        (1)适应性规划的内涵
        (2)适应性规划应用研究
        2.1.2 弹性规划
        (1)弹性规划的概念与辨析
        (2)弹性规划应用研究
        2.1.3 适应性规划与弹性规划的异同点
    2.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研究综述
        2.2.1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控制方式适应性探索
        2.2.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控制内容适应性探索
        2.2.3 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评述
第三章 现行产业用地控规的适应性研究
    3.1 产业用地控规现状
        3.1.1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基本内容
        3.1.2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指标体系
        3.1.3 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的控制方式
    3.2 现状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3.2.1 控制方式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控制方式的规定性和引导性认识不充分
        (2)对产业用地的控制方法和深度把握不足
        (3)产业用地地块划分的刚性控制缺乏弹性
        3.2.2 指标内容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指标内容对产业引导缺乏针对性
        (2)控制体系的指标赋值缺乏科学性
    3.3 国外开发控制经验对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研究的启示
        3.3.1 许可式规划制度下的英国简化规划区
        (1)简化规划区的制度目标
        (2)简化规划区的政策内容
        3.3.2 通则式规划制度下的美国区划制度改革
        (1)区划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区划制度改革的本质
        3.3.3 制度经验对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的启示
        (1)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要符合产业项目的特性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湖南省产业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管理现状
    4.1 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概况
        4.1.1 园区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区域贡献度较高。
        4.1.2 园区分布整体均衡,长株潭地区分布集中。
        4.1.3 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主导产业雷同。
        4.1.4 园区管控及建设面积超标,土地供应紧张。
        4.1.5 园区建设以工业用地扩张为主,接近七成。
        4.1.6 半数工业用地产出较低,产业粗放式发展。
    4.2 产业园区产业用地控规编制现状诉求
        4.2.1 园区控规成果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缺乏衔接
        4.2.2 控规编制过程中缺乏产业发展相关规划指导
        4.2.3 趋于范式的指标控制方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
        4.2.4 产业地块规定性控制的指标内容缺乏灵活性
        4.2.5 控制指标体系赋值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和指导
    4.3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机制分析
    5.1 产业发展及用地特性
        5.1.1 产业具有空间集聚性
        5.1.2 产业用地发展具有不确定性
        5.1.3 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要求
    5.2 产业用地控规指标的适应性思辨
        5.2.1 产业用地规定性与引导性指标再认识
        5.2.2 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内容再认识
    5.3 提高产业用地控规指标适应性优化思路
第六章 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控规指标优化策略
    6.1 产业用地指标内容的构建
        6.1.1 构建垂直分层的控制模式
        6.1.2 产业用地控制指标的选取
        (1)土地使用控制
        (2)开发强度控制
        (3)配套设施控制
        (4)行为活动控制
        6.1.3 分层控制的产业用地控规指标内容的构建
    6.2 产业用地指标内容的弹性控制方式
        6.2.1 用地边界的弹性划分
        (1)考虑园区现状建设的特定用地单元划分
        (2)体现产业用地适应性的规划地块划分
        6.2.2 不同层级道路的弹性控制
        6.2.3 近远期协调的分阶段指标弹性控制
        (1)转型升级产业用地
        (2)近期建设产业用地
        (3)中期发展产业用地
        (4)远期发展产业用地
    6.3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论文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湖南省产业园区发展历程一览表
    附录2 :湖南省国家级产业园统计一览表
    附录3 :湖南省省级产业园统计一览表
    附录4 :湖南省129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名录
    附录5 :湖南省产业园区管控面积与核准面积系数一览表
    附录6 :湖南省产业园区实际已建设面积与批准面积统计表
    附录7 :湖南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划管理调研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后工业景观更新理论的城市开放空间营建手法研究 ——以江苏昆山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变迁下提出新要求
        1.1.2 滨水工业遗址的重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畴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
        1.4.2 对比借鉴
        1.4.3 论证分析
        1.4.4 实例考察
        1.4.5 论证总结
        1.4.6 实践拓展
    1.5 研究框架
2.后工业景观相关基础概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工业废弃地
        2.1.2 工业遗产
        2.1.3 后工业景观
        2.1.4 产业遗存
    2.2 文献综述研究
        2.2.1 关于工业废弃地和后工业景观的研究
        2.2.2 关于滨水工业空间的研究
        2.2.3 关于产业转型的研究
        2.2.4 关于电厂改造的研究
3.后工业景观的发展背景及历程
    3.1 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历程
    3.2 国外后工业景观的发展
        3.2.1 美国的后工业景观发展
        3.2.2 德国的后工业景观发展
        3.2.3 法国的后工业景观发展
        3.2.4 其他国家的后工业景观发展
    3.3 国内后工业景观的产生背景
        3.3.1 原有工业破坏生物多样性
        3.3.2 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
        3.3.3 传统产业衰落造成大量工业用地废弃
        3.3.4 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工业用地的更新置换
    3.4 国内后工业景观的发展历程
4.后工业景观的构建策略与营建手法
    4.1 后工业景观的设计原则
        4.1.1 保存产业特征
        4.1.2 减量集约发展
        4.1.3 形式功能互补
        4.1.4 营造以人为本
        4.1.5 绿色生态持续
    4.2 后工业景观的更新策略
        4.2.1 凸显地域特色
        4.2.2 注重场所个性
        4.2.3 丰富场地功能
        4.2.4 产业助力转型
    4.3 后工业景观的更新手法
        4.3.1 户外空间保留与人性化重组——结构与空间
        4.3.2 工业建筑保护与功能重构——功能与特征
        4.3.3 工业设施的更新与价值重塑——尺度与标志
        4.3.4 历史印记的延续和再生——内涵与精神
        4.3.5 植被景观的营造与特征构建——生态与循环
5.后工业景观更新实践案例研究
    5.1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5.1.1 公园区位
        5.1.2 历史背景
        5.1.3 设计思想
        5.1.4 公园分区
        5.1.5 设计影响
    5.2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5.2.1 历史背景
        5.2.2 设计手法
        5.2.3 公园分区
        5.2.4 借鉴意义
    5.3 法国巴黎雪铁龙公园
        5.3.1 公园区位
        5.3.2 历史背景
        5.3.3 设计思路
        5.3.4 公园布局
        5.3.5 设计影响
    5.4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5.4.1 历史背景
        5.4.2 设计手法
        5.4.3 设计启发
    5.5 中国杨浦滨江公共空间
        5.5.1 公园区位
        5.5.2 发展背景
        5.5.3 设计思路
        5.5.4 设计启发
    5.6 实践对比分析
    5.7 实践参考经验
        5.7.1 综合开发功能互补
        5.7.2 创新植入完善配套
        5.7.3 产城融合更新利用
        5.7.4 有限介入三道贯通
6.昆山市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项目区位
        6.1.2 规划设计范围
        6.1.3 基础资料
        6.1.4 昆山水系概况
        6.1.5 上位概况解读
    6.2 设计的初步营建过程
        6.2.1 整体构思阶段
        6.2.2 实地调研阶段
        6.2.3 总体规划阶段
        6.2.4 分区设计阶段
        6.2.5 景观实际建设阶段
        6.2.6 景观使用评价阶段
    6.3 现状分析
        6.3.1 现状交通分析
        6.3.2 建成环境分析
        6.3.3 产业发展分析
        6.3.4 现状竖向分析
        6.3.5 现状植被分析
        6.3.6 现状水文分析
        6.3.7 现状总体评价
    6.4 规划设计目标、依据与策略
        6.4.1 规划设计目标
        6.4.2 规划设计依据
        6.4.3 规划分区策略
        6.4.4 功能更新策略
    6.5 总体规划设计
        6.5.1 规划设计景观结构
        6.5.2 规划设计功能分区
    6.6 分区节点设计
        6.6.1 电厂工业遗址公园(科技转型示范基地)
        6.6.2 自然湿地公园体验区
        6.6.3 城市开放亲水绿道
        6.6.4 临水商业街(南区)
        6.6.5 临水商业街(北区)
    6.7 专项规划设计
        6.7.1 工业建筑和设备改造规划设计
        6.7.2 竖向规划设计
        6.7.3 水岸规划设计
        6.7.4 雨洪管理规划
        6.7.5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6.7.6 交通游览规划设计
        6.7.7 活动功能规划
        6.7.8 夜景规划
        6.7.9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8 经济技术指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录 ——《江苏省昆山市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文本》

(4)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区域背景
        1.1.3 现实诉求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1.2.2 有助于欠发达山区地域经济的发展
        1.2.3 有助于略阳山地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典型小城镇的选择依据
        1.3.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2.1.1 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
        2.1.2 国内外有关山地小城镇的研究
        2.1.3 国内外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2.1.4 有关陕南秦巴山区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2.2.1 地理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2.2.2 城乡规划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2.2.3 其它相关理论的构成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及动力机制
    3.1 空间特征
        3.1.1 总体发展特征
        3.1.2 空间分布特征
        3.1.3 空间发展特征
    3.2 影响因子
        3.2.1 自然因子
        3.2.2 人文因子
    3.3 动力机制
        3.3.1 山地条件:塑造城镇形态特征
        3.3.2 交通发展:促进城镇空间发展
        3.3.3 自然资源:山地城镇发展支撑
        3.3.4 历史沿革:奠定空间生长基础
        3.3.5 经济增长:城镇演化根本动因
        3.3.6 城镇规划:外部引导以及控制
        3.3.7 政策制度:城镇发展宏观调控
        3.3.8 居民需求:城镇增长外部拉力
        3.3.9 技术进步:空间拓展有力牵引
    3.4 演化机制
        3.4.1 选址
        3.4.2 集聚
        3.4.3 扩散
        3.4.4 跨越
    3.5 本章小结
4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策略
    4.1 发展规划原则
        4.1.1 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1.2 协调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4.1.3 协调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4.2 空间发展策略
        4.2.1 与外部形态协调
        4.2.2 与城镇功能互适
    4.3 产业发展策略
        4.3.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4.3.2 转型升级传统工业产业
        4.3.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4.4 镇村体系策略
    4.5 形态营造策略
        4.5.1 城镇公共空间
        4.5.2 城镇街道空间
        4.5.3 城镇特色景观
    4.6 生态发展策略
    4.7 实施保障策略
        4.7.1 城乡空间控制技术
        4.7.2 支撑保障体系构建
    4.8 本章小结
5 典型小城镇的实证研究
    5.1 带状延伸式——硖口驿镇
        5.1.1 基本概况
        5.1.2 产业发展导向
        5.1.3 镇村体系构建
        5.1.4 镇区空间规划
    5.2 片状发展式——郭镇
        5.2.1 基本概况
        5.2.2 产业发展导向
        5.2.3 镇村体系构建
        5.2.4 镇区空间规划
    5.3 跳跃式发展——观音寺镇
        5.3.1 基本概况
        5.3.2 产业发展导向
        5.3.3 镇村体系构建
        5.3.4 镇区空间规划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5)弹性视角下灵台县工业集中区道路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概念释义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道路系统规划研究
        1.4.2 情景规划应用于交通规划研究
        1.4.3 弹性道路交通规划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与传统规划方法研究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不确定性理论
        2.1.2 情景分析法
    2.2 传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2.2.1 传统城市道路规划方法
        2.2.2 传统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方法的局限性
    2.3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弹性道路系统规划研究思路
        2.3.1 研究整体框架
        2.3.2 研究路线
    2.4 本章小结
3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弹性道路系统构建基础研究
    3.1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概况
        3.1.1 灵台县概况
        3.1.2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概况
        3.1.3 发展特征
    3.2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相关规划解读
        3.2.1 灵台县“多规合一”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8—2035)纲要
        3.2.2 灵台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
        3.2.3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3.3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道路系统建设研判
        3.3.1 价值评述
        3.3.2 问题归纳
    3.4 基础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3.4.1 数据来源
        3.4.2 数据预处理
    3.5 小结
4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可能发展情景构建
    4.1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道路系统的发展情景基础与逻辑
        4.1.1 系统情景主体和主要研究问题
        4.1.2 影响系统发展的关键事件确定
        4.1.3 关键事件的初始概率与交叉影响模拟
        4.1.4 求解情景概率
    4.2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道路系统发展情景模拟
        4.2.1 情景一“工业区发展缓慢,招商引资困难”
        4.2.2 情景二“工业区发展适度,道路系统建设,招商引资情况一般”
        4.2.3 情景三“工业区发展完善,招商引资顺利”
    4.3 小结
5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弹性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5.1 弹性道路系统规划
        5.1.1 构建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弹性道路系统规划体系
        5.1.2 总体原则
        5.1.3 总体目标
    5.2 弹性道路网规划
        5.2.1 灵台县工业集中区弹性路网概念构建
        5.2.2 工业集中区弹性道路网组织
        5.2.3 弹性道路等级对不同发展情景的应对
    5.3 弹性道路横断面规划
        5.3.1 规划原则
        5.3.2 道路宽度确定
        5.3.3 分车带宽度确定
        5.3.4 路侧带宽度确定
        5.3.5 弹性道路断面设计
    5.4 弹性道路景观规划
        5.4.1 基本思想
        5.4.2 设计原则
        5.4.3 弹性道路街景组织与设计
    5.5 道路系统规划弹性实施与动态管理策略
        5.5.1 分阶段弹性实施
        5.5.2 构建弹性项目库
        5.5.3 依托大数据的动态信息监测
        5.5.4 构建道路系统应用评价体系支撑
    5.6 弹性道路系统规划结果检验
        5.6.1 情景一下的弹性道路系统应对
        5.6.2 情景二下的弹性道路系统应对
        5.6.3 情景三下的弹性道路系统应对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与创新
        6.1.1 主要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一:图表目录
    附录二:附表
致谢

(6)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研究 ——以南京主城区风貌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背景
        1.1.2 现状特色问题
        1.1.3 规划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特色风貌
        1.3.2 斑块与斑块化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城市特色风貌相关研究概况
        2.1.1 国外相关研究与理论
        2.1.2 国内城市风貌研究概况
    2.2 城市特色风貌区管控实践研究
        2.2.1 纽约:“特定意图区”(Special Purpose District)
        2.2.2 新加坡:保育地区(Conservation Area)特征规划(Identity Plan)
        2.2.3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Historic Conservation Areas)
        2.2.4 南京:特色意图区(Special Character Areas)
        2.2.5 相关实践评述
    2.3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风貌格局研究
        2.3.1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景观结构模式
        2.3.2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
        2.3.3 景观生态系统与城市风貌系统的同构性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特色风貌斑块化格局的研究方法建构
    3.1 基于空间要素提取的城市特色风貌研究
        3.1.1 从城市视角研究城市特色风貌
        3.1.2 从风貌表征到空间要素的转译
        3.1.3 以要素关系解读特色风貌格局
    3.2 空间要素对象的界定与提取
        3.2.1 城市特色风貌斑块的界定与提取
        3.2.2 城市廊道空间要素的界定与提取
    3.3 特色构成维度与指标的界定
        3.3.1 特色构成的认知维度
        3.3.2 特色构成的解析指标
    3.4 城市特色风貌格局的解读
        3.4.1 内在特色构成解析
        3.4.2 外部空间特征解析
    3.5 小结
第4章 南京城市特色风貌斑块与相关要素提取
    4.1 南京城市特色风貌斑块的筛选与划定
        4.1.1 依托大众点评网数据的斑块筛选
        4.1.2 依托网络热点图片的斑块筛选
        4.1.3 斑块筛选结果整合
        4.1.4 依托卫星地图的斑块划定
    4.2 斑块特色构成的维度与指标
    4.3 南京城市廊道空间要素的提取
    4.4 小结
第5章 南京城市特色风貌斑块格局解读
    5.1 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
    5.2 斑块的内在特色构成解析
        5.2.1 斑块的主导特色维度解析
        5.2.2 斑块的内在支撑要素
        5.2.3 斑块的特色构成解析结果
    5.3 斑块与外部廊道空间特征解析
        5.3.1 特色风貌斑块与交通廊道
        5.3.2 特色风貌斑块与水体廊道
        5.3.3 特色风貌斑块与开敞空间廊道
        5.3.4 特色风貌斑块与文化遗址廊道
    5.4 南京城市特色风貌斑块化格局总结
    5.5 小结
第6章 南京市溧水区特色风貌导控实践应用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背景
        6.1.2 研究与规划范围
        6.1.3 规划设计与导控诉求
    6.2 溧水城市特色风貌分析
    6.3 城南片区特色风貌规划导控
        6.3.1 特色风貌斑块的布局引导
        6.3.3 特色风貌斑块的分类导控措施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成果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工业园区转型的中产化进程与效应 ——以南京百家湖硅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后全球化与供给端改革——工业园区开启2.0版本
        1.1.2 城乡空间与产业协同升级——从“园区”到“城区”
        1.1.3 城乡社会空间转型——中国语境下的中产化出现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中产化视角的供需分析框架演绎
        1.2.2 实践意义——工业园区转型新模式的实证补充
    1.3 研究概念及对象
        1.3.1 单一企业型工业园
        1.3.2 硅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2.1 开发区转型研究
        2.1.1 发展历程
        2.1.2 制度转型
        2.1.3 产城融合
    2.2 工业园区转型研究
        2.2.1 转型动力
        2.2.2 路径策略
        2.2.3 治理机制
    2.3 中产化更新研究
        2.3.1 中产化理论
        2.3.2 “硅巷”等创新空间的中产化更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产化视角下开发区工业园转型的理论框架
    3.1 供需理论及解释框架构建
        3.1.1 理论的引入
        3.1.2 本研究的解释框架:供需理论的运用与重构
    3.2 开发区转型的实证
        3.2.1 城镇化——供给导向的强势推进
        3.2.2 新城化——供给导向的效益追逐
        3.2.3 中产化——供需并行的效益权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百家湖硅巷的转型进程与机制分析
    4.1 百家湖硅巷发展背景
        4.1.1 园区概况
        4.1.2 案例选择原因
        4.1.3 机制预测
    4.2 蓄力阶段——需求端的动力前置
        4.2.1 企业与开发区共生
        4.2.2 产业与城市发展错位
        4.2.3 蓄力阶段的供需作用
    4.3 博弈阶段——供给端的效益取舍
        4.3.1 第一次博弈:围绕产能损耗
        4.3.2 第二次博弈:围绕产权交易
        4.3.3 博弈阶段的供需作用
    4.4 实施阶段——供需合力的定位修正
        4.4.1 商圈偏移与业态定位
        4.4.2 产业变迁与招商定位
        4.4.3 政策保障与收益定位
        4.4.4 实施阶段的供需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百家湖硅巷的转型效应分析
    5.1 内生效应——园区产业空间的循环上升
        5.1.1 产业更新
        5.1.2 空间更新
        5.1.3 群体更新
    5.2 外部效应——开发区经济社会的整体提升
        5.2.1 商圈新城的新增长极
        5.2.2 低效用地更新样版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6.2.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2.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绿道研究概况
        1.2.2 文化景观研究概况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2.4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3.2 核心概念内涵讨论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2.1 广州当前建成绿道的主要问题
        2.1.1 生态型绿道:生态优势待维护和彰显
        2.1.2 郊野型绿道:功能类型差异化待提升
        2.1.3 都市型绿道:需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
    2.2 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主要类型
        2.1.1 纵横古今的广州遗址景观
        2.1.2 生机盎然的广州场所景观
        2.1.3 依山靠水的广州聚落景观
    2.3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问题
        2.3.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型绿道文化景观周边生态资源待重视
        2.3.2 社会经济关联:郊野型绿道与沿线生态产业关联性待加强
        2.3.3 景观审美体验:都市型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3.1 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保护内涵
        3.1.1 凸显绿道系统的生态特征
        3.1.2 维护文化景观的生态环境
        3.1.3 理清城乡绿道的生态职能
    3.2 结合城市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
        3.2.1 推进景观生态廊道的构建
        3.2.2 彰显文化景观之间的关联
        3.2.3 延展各类景观资源的功能
    3.3 促进沿线景观风貌要素的和谐共融
        3.3.1 绿道游径规划与文化景观格局相应
        3.3.2 绿道景观形式与文化景观风貌相衬
        3.3.3 绿道景观功能与文化景观资源相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4.1 助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4.1.1 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规划
        4.1.2 适应技术发展调整绿道设施供应
        4.1.3 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4.2 增进建设共识以提升绿道系统正面效应
        4.2.1 宏观:结合区域发展,促进绿道对生态产业的带动
        4.2.2 中观:结合城市双修,改善文化景观空间环境品质
        4.2.3 微观:结合社区建设,推进公众参与绿道景观优化
    4.3 调整绿道建设运行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3.1 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
        4.3.2 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
        4.3.3 增加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景观审美体验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5.1 彰显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
        5.1.1 延续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地域技术特征
        5.1.2 展现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社会时代精神
        5.1.3 传承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人文艺术品格
    5.2 依据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
        5.2.1 依据主体审美生理层次提升绿道系统的可达性
        5.2.2 依据主体审美心理层次提升绿道景观的多样性
        5.2.3 依据主体审美社会文化层次提升景观的文化性
    5.3 改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中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
        5.3.1 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
        5.3.2 凸显广州绿道系统中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
        5.3.3 完善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1.1.2 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3 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发展主体“以升促建”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1.1.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科技园区建设再出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选择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解析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创新概念解析
        2.1.2 高科技园区概念解析
        2.1.3 规划管控概念解析
    2.2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
        2.2.1 高科技园区空间需求转向研究
        2.2.2 国内外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的相关研究
        2.2.3 国内外关于高科技园区整体性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实证研究
    3.1 广州科学城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3.1.1 广州科学城区位概况
        3.1.2 广州科学城的发展历程
        3.1.3 广州科学城发展现状
    3.2 广州科学城调查概况及现状问题
        3.2.1 广州科学城实证调查概况
        3.2.2 广州科学城受调查者需求特征分析
        3.2.3 广州科学城空间邻近度及其满意度评价
        3.2.4 广州科学城与企业供需矛盾小结
    3.3 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的问题剖析
        3.3.1 传统路径依赖下园区惰性的开发政策与管理体制
        3.3.2 既有规划理念与技术方法滞后于企业创新的需求
        3.3.3 精细化规管缺失下园区粗放的土地出让与空间供应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导向下纬壹科技城规划管控案例研究
    4.1 目标导向下纬壹科技城建设缘起与超前规划设计
        4.1.1 纬壹科技城地理区位
        4.1.2 纬壹科技城概念规划
    4.2 纬壹科技城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4.2.1 纬壹科技城建设历程
        4.2.2 纬壹科技城开发现状
        4.2.3 纬壹科技城建设成就
    4.3 纬壹科技城开发与规划管控经验
        4.3.1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开发与运营
        4.3.2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总体规划设计
        4.3.3 面向企业创新的园区土地与配套服务的精细化管控
    本章小结
第5章 纬壹科技城与广州科学城规划管控比较研究
    5.1 科技园区管理与开发建设比较
        5.1.1 科技园区的管理组织架构比较分析
        5.1.2 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比较分析
    5.2 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比较
        5.2.1 科技园区规划设计理念比较分析
        5.2.2 科技园区土地供应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5.2.3 科技园区地块规划指引比较分析
    5.3 科技园区微观创新空间比较
        5.3.1 生物医药组团对比分析
        5.3.2 生态公园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新导向下我国高科技园区规划管控策略与建议
    6.1 突破传统的开发模式探索科技园区运营管理实践
        6.1.1 科技园区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变革
        6.1.2 灵活多元化的产业园区开发与培育模式
        6.1.3 构建中介机构服务网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
    6.2 以园区规划与土地管理为核心的园区空间供给侧改革
        6.2.1 创新转型下第三代科技园区规划思路转变
        6.2.2 创新城市规划土地供应与分类体系
        6.2.3 灵活弹性的土地出让与动态的过程管理
    6.3 科技园区用地与功能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6.3.1 科技园区转型下既有低效用地二次释能
        6.3.2 创新相关功能用途与空间的精细化配套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广州科学城内就业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2:广州科学城内管委会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广州科学城内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4:广州科学城内就业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5:广州科学城内受访者基本资料与访谈时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2.3.1 国外实践
        2.3.2 国内实践
        2.3.3 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1.1 时代背景
        3.1.2 空间结构
        3.1.3 总体特征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2.1 时代背景
        3.2.2 空间结构
        3.2.3 总体特征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3.1 时代背景
        3.3.2 空间结构
        3.3.3 总体特征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4.1 时代背景
        3.4.2 空间结构
        3.4.3 总体特征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4.1.1 生态要素梳理
        4.1.2 生态总体格局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4.3.4 市域生态问题
        4.3.5 生态影响机制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4.4.1 生态环境评价
        4.4.2 绿地建设评价
        4.4.3 生态建设问题
        4.4.4 生态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5.1.1 发展目标导向
        5.1.2 发展阶段划分
        5.1.3 发展考评体系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6.4.3 “后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7.1 技术创新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7.2 体制创新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编论着
    3.参与课题
    4.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四、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探索——以“黑河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空间布局研究[D]. 刘奕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适应性视角下产业用地的控规指标优化研究 ——以湖南省主要产业园区为例[D]. 李海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基于后工业景观更新理论的城市开放空间营建手法研究 ——以江苏昆山鑫源电厂工业园区景观设计为例[D]. 梅雨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白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弹性视角下灵台县工业集中区道路系统规划研究[D]. 杜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城市特色风貌的斑块化现象研究 ——以南京主城区风貌研究为例[D]. 赵赫男. 东南大学, 2020(01)
  • [7]工业园区转型的中产化进程与效应 ——以南京百家湖硅巷为例[D]. 江璇. 南京大学, 2020(02)
  • [8]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D]. 刘琳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9]创新导向下高科技园区的规划管控研究 ——以广州科学城与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为例[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生态产业园规划探索——以“黑河生态产业园”规划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