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牧区市场收入障碍分析

内蒙古农牧区市场收入障碍分析

一、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市场的收入梗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萌[1](2021)在《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困扰着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老龄化比率达到了19.3%,人均寿命达到了77.3岁,中国老龄化问题发展迅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实现富民强国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国家“十四五”规划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我们抓好农村牧区养老问题指明了方向。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2020年,内蒙古地区60岁以上人口老龄化比率达到了19.78%。养老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主要依靠政府来发挥引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属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需要探索的课题很多,有必要对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研究,探索一条适合我区农村牧区特点的养老模式,推进我区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从制度建设、服务模式、项目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从中得到启示,为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最后,本文希望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对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有效完善: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切实做好政府顶层规划和实施工作;二是加强完善养老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资金保证体系,鼓励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其中;四是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化发展。

王瑛滢[2](2021)在《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而随着养老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养老模式就变成了学术圈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未富先老、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成立运行不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不断弱化的家庭单元概念都使得中国养老面对着不小的困难。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2016年常住人口中有超过27万人在65岁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3%,相比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上升2.34%,远超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标准7%,乌兰察布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畜牧业强市,乌兰察布市草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尽管最近一段时间经济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依然落后,全市经济发展较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养老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养老体系及养老配套设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将乌兰察布市的养老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从老龄化社会所产生的现象问题为切入点,分析乌兰察布市全市老龄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对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发展对策进行全面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养老主要存在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需求广阔但市场不足、社会养老体系发展滞后、养老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应在借鉴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明确社会养老服务模式、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现阶段所遇到的发展难题,进一步能够为乌兰察布市的养老模式科学选择与模式构建提供建议。

王振栋[3](2021)在《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7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生产就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着,贡献率远超投资与出口。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内蒙古位于我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储量丰富,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突出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民消费水平始终与经济发展同向同行,消费水平显着提升。同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内蒙古各盟市农村牧区居民,城镇居民与农村牧区居民,农村牧区农牧民、农村牧区居民与全国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主要消费仍以满足基本生活资料为主,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因此,分析研究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对提高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消费问题以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相关问题的论述作出一定的梳理;其次,对消费与消费水平进行概念界定以及论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分析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必要性,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再次,利用2007-2019年内蒙古城镇与农村牧区居民收支有关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主要对内蒙古各盟市农村牧区居民、内蒙古城镇居民与农村牧区居民、内蒙古农村牧区农牧民、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与全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作比较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分析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收入、城镇化水平、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牧区消费环境对其的影响;最后,从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畜产品流通、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农村牧区消费环境六个方面提出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路径。

刘阳[4](2021)在《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增收速度慢、生产流通脱节、资源集聚不均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等发展不协调现象愈演愈烈。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还赋能农业产业链、助力农民增收。如此背景下,研究和掌握电子商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动态,同时深入挖掘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和拓展农业产业链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内涵-过程-机理”的整体研究思路,以系统论、系统耦合理论、协同论、产业融合理论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剖析二者之间的内涵及特征,构建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重点分析2008-2018年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时序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揭示内在耦合机理。在宏观层面,依据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评价二者耦合发展过程,构建各自的指标体系,得出主要结论:(1)电子商务指标体系的四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业务因素权重49.41%、环境因素19.21%、服务因素15.78%、渠道因素15.60%,渠道方面所占比重较低,通过耦合农业产业链予以优化;(2)农业产业链指标体系的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技术因素权重53.04%、组织因素26.44%、环境因素20.52%,环境因素中尤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投入难以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要;(3)从时间变化过程看,存在协同发展,相互映照。具体表现为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708到2018年的0.4164稳步上升,呈现出由严重不协调演变为勉强协调;2015年起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要快于农业产业链。对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内在耦合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主要结论:(1)持续增长,趋于协调发展。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关系处于低水平、高耦合、勉强调和协调状态,说明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两个子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有序程度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要优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向新的有序结构发展;(2)短期波动,长期协整关系。构造VAR模型得出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之间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有着长期协整的关系,从长远看两个变量之间具有均衡关系,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通过短期偏离调整修复,以增加0.13的调整力度使之回到均衡状态,发展为一个长期的、均衡的稳定系统。在微观层面,小农户占内蒙古现有91.22%,仍然是主要的农业组织形式,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内蒙古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先后两年发放问卷进行调研,提供微观数据支持。依次分析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得出主要结论:(1)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参与变量、服务质量、交通状况和认知程度对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有显着正向影响;(2)基于739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随着农户收入增加,采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对收入的影响从负相关转变为正相关;(3)基于378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种植类型、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地区的差异、性别与婚姻状况等变量对农户参与耦合电子商务的农业产业链有显着影响。综合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研究结论,探索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提出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农民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加入新型经营组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培育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品牌。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借鉴系统论思想将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视作一个完整的耦合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二者耦合发展整体研究框架,有助对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的时序演化过程和内在耦合机理展开研究。

葛颖[5](2021)在《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商务作为解决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农村电子商务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字乡村”等工作相继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从业主体迅速增加,截止到2019年农村网店达到138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农产品上行规模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3975亿元。我国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务技术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拉动农产品上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是否实现了带动农产品上行、扩大农户的消费需求、壮大县域经济的初衷?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中国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为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提档及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指标为例,识别了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期回答以下问题:电子商务影响农户行为的机理是怎样的?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电子商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陈述如下:(1)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因此识别农户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理论上,无论农户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采纳电子商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使其采纳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仅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中的通讯支出对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的主观解释表明,农户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限制了其电商采纳行为。(2)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制约了全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中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户的消费,基于微观农户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电子商务促农户消费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促进农户的家庭非生产性消费又可以提高农户的家庭生活性消费;通过增加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来提升农户的家庭消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3)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分析发现,电子商务节省了农户销售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边界。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原县农户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多方式规避了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性,抓住政策机会,利用农户熟知的社群电商成功销售农产品;此外,电子商务通过扩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单位价格、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种植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及羊群效应推动农产品上行。(4)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实证分析。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准确评估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是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产生了影响,结果显示,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匹配倍差法检验后依然成立;示范项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显着,但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最为显着,县域经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优化了县域产业结构;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大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市场与不确定条件下的跨期消费理论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影响机理,同时运用内蒙古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既丰富了不确定条件下跨期消费理论在电子商务促消费方面的应用,又拓展了电子商务促消费领域农户微观视角的定量研究。第二,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解释电子商务对农户销售农产品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进行分析,发掘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全面揭示农户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第三,提出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弓宇飞[6](2021)在《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中国首款以草原畜牧业养殖户为主要承保对象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保障的是由于恶劣天气(旱灾、雪灾)导致肉羊养殖牧户改变生产方式而造成的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适应草原畜牧业风险特征,能够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简化查勘定损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指数类保险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央财政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奖补”项目,于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试点实施。为了深入、量化地研究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完善草原天气指数保险制度,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个旗县区,500多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应用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识别牧户对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保险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牧户信贷获得能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检验该产品是否具有促进牧户收入的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一、内蒙古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项目组实地访谈资料和500多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梳理得知: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锡林郭勒市实施两年来,在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持下,各旗县区均已开展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对该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合约设置不科学(如指数选择、阈值确定等)、运行机制不完善、理赔金额不到位等的问题。二、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试点后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各地参保率差异化较为明显,其中,阿巴嘎旗参保率最高,为84.3%,最低的为乌拉盖管理区,参保率仅为1.8%,因此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初期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该保险政策在我区的进一步推广及实施。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牧户购买行为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因素影响,根据双栏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草场面积、保险认知程度、宣传、是否担任公职、邻居是否购买及灾害风险程度评价对牧户购买倾向方面有着显着的影响;保险认知程度、灾害风险程度评价、草场面积及地区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显着影响着参保牧户投保只数选择。三、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将牧户生产行为聚焦于牧户饲养规模及信贷规模中。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投资者在由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其进行风险保障后,会扩大其肉羊饲养规模,但根据内生转换模型及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肉羊养殖多受市场、土地资源禀赋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还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对牧户肉羊饲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否会在信贷供需双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需要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进行检验,在系统梳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的信贷可得性及最优贷款数额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实地牧户调研数据,应用Tobit模型及CLAD法实证检验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四、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牧户生产行为发生改变是否会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是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最重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政策效应是否确切落实到收益群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OLS回归及PSM方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文继续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不同条件分布牧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地影响高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对其他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影响不显着。五、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认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多方力量继续优化保险条款;第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第三,各地政府应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的实施;第四,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应惠及范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研究对象新,本文研究对象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我国首款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草原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制度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及牧区、牧户特征,准确识别了影响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的因素,系统地、量化地研究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效应,从而为评估天气指数保效提供稳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结论新,本文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收入效应对整体牧户收入及不同收入层次牧户同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前人相比较为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领域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结论对此项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必要性及可持续性提出重要的理论参考。

谢玉姣[7](2021)在《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视域下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针对资本主义现实分配问题进行了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分配不公平的本质,提出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收入分配公平理论。马克思提出有关分配公平的基本原理为中国分析现实分配关系、解决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的支边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都在解决收入分配差距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东中部地区存在着差距。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现状,与国内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状况相类似。因此,解决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问题对于其他边疆民族地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为基础,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借助相关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居民的收入分配现状和现存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在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的指导下得出对内蒙古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启示。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数据分析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第二部分,通过现状分析得知,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二是东中西部居民收入不平衡;三是行业间工资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第三部分,分析了内蒙古居民产生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二是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政策的倾斜;三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第四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指导下,探索了如何缩小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路径。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分配方式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要判断一种分配方式是否公平,要看这种分配方式是否能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缩小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要从生产力方面和分配方面进行,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守住公平底线,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公平。

李梦瑶[8](2021)在《牧区工矿业开发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文中认为牧区工矿业的复杂面相使得牧民的生计出现困境。发展性社会工作聚焦于生计问题,对于研究牧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具有良好的适切性。本研究基于内蒙古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调查资料库(CNMASS)的数据,以牧区工矿业开发的典型区——W旗为个案,在厘清W旗牧民生计制度变迁脉络的基础上,从微观的角度探析牧区工矿业开发背景下牧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牧民整体生计资本匮乏;牧民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生计技能单一、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牧区整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草场数量正在缩减,草场质量逐渐下降,草场资源受到了污染、浪费与破坏;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逐步缩减,传统的牧业生计受到挑战,基础设施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与普及;牧民的金融资本存在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牧民群体面临着低收入、必要性的高支出、高负债的金融风险中;牧民的社会交往网络呈现单一性特点,牧区社区的凝聚力、互助性较弱;在发展性社会工作的逻辑下,本研究从个人层面、社区层面、市场层面、国家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探索出一条适用于牧区牧民可持续生计的道路。

张思齐[9](2021)在《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广布,由于地域以及历史原因,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与速度不尽相同,各个民族都拥有自身独特的生存习惯。作为最早解放的民族区域,内蒙古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持了在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过于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造成了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原有的的畜牧养老保障能力逐渐退化。保证草原经济的发展持续与牧民老年生活安稳,维护祖国北疆区域安全稳定,就要思考解决牧区养老保障的相关问题,就必须要对现有的牧区养老保障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便解决牧区日益弱化的养老能力。怎样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根据对策培育适合牧区养老保障的相关政策,是当下牧区需要面临了重要问题。牧区对老年人保障的水平不充分与不平衡,将会影响到牧区和谐建设。从而对于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的审视,应该进行全面分析与深入思考。本文基于对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的全面分析结果,引入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并梳理了发展型社会政策发展演变与核心思想。运用文献资料、理论研究分析,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积极投资思维、预先干预视角、资产建设理念、福利的多元化理念入手,尽早的对牧区养老保障问题进行积极地干预。但当下对牧民个人能力运用不足与事后政策式的补救,仅仅依靠政府行政的强制性,以及忽视发展性政策的结合难以在根源上解决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的传统视角进行了解析,通过构建牧区养老保障制度服务体系的框架,丰富牧区养老保障的投入体系,突出牧民个人能力的培育,搭建起牧区养老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架构,从而为解决内蒙古牧区的养老保障问题提供借鉴。

沈琢奇[10](2021)在《财税政策视角下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内蒙古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收入差距仍呈现扩大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导致内蒙古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已经成为内蒙古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解决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关系到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内蒙古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当前,内蒙古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导致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也在积累,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评估财税政策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准确判断未来变化趋势,对于内蒙古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改革和保稳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基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视角,通过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基于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内在逻辑一致性的研究思路,对影响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主要选择了内蒙古2005-2019年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水平、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水平、地方财政税收收入水平等财税政策相关指标,利用Stata软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测度上述因素对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内蒙古城乡财政教育投入不均衡、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税收调节作用发挥有限、财政支农资金效果受限等几方面原因,导致内蒙古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仍呈现扩大态势,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缩小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优化建议。

二、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市场的收入梗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市场的收入梗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不足与创新点
        1.研究的不足
        2.研究的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人口老龄化
        2.农村牧区养老
        3.养老服务体系
    (二)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二、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基本情况
    (二)四子王旗西河子互助幸福院、东八号敬老院调研情况
    (三)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本状况
        1.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
        2.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模式
        3.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设施及项目建设现状
    (四)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三、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相关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2.专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足
        3.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4.农村牧区养老服务发展不充分
    (二)原因分析
        1.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制定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2.专业服务人员流动性较大,归属感不强
        3.财政资金保障不足
        4.农村牧区养老实践经验不足
四、国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例及启示
    (一)国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例
        1.日本
        2.德国
        3.美国
    (二)国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1.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以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养老服务体系
        3.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供给
五、完善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养老服务相关制度
        2.做好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顶层设计与规划工作
    (二)完善养老专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1.提高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
        2.加强专业服务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
        3.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专业服务人员人才引进机制
    (三)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1.政府主导,加强支持保障力度
        2.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3.优化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建设及敬老院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四)立足当地实际,推动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化发展
        1.加强农村牧区养老服务站建设
        2.探索农村牧区医养结合发展
        3.做好农村牧区老年人巡访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养老模式、养老制度和养老方式
        2.人口老龄化
        3.养老服务业
        4.有效供给
    (二)理论基础
        1.需求层次理论
        2.社会嵌入理论
        3.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4.公共服务理论
二、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现状
    (一)乌兰察布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1.区域概况
        2.人口现状及特点
    (二)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1.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体系现状
        2.乌兰察布市养老设施保障规模
    (三)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的机遇和挑战
        1.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的机遇
        2.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的挑战
三、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乌兰察布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
        2.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缺乏民族特色
        3.养老服务产业供给总量不足
        4.养老服务产业服务功能不健全
        5.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低
    (二)乌兰察布养老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地区经济发展影响
        2.政策宣传影响
        3.保障水平影响
        4.传统文化影响
四、国内外养老模式经验借鉴
    (一)国内养老模式
        1.邯郸市肥乡县养老模式与经验
        2.青岛市养老模式与经验
        3.国内畜牧业地区的养老模式与经验
    (二)国外城市的养老模式
        1.美国养老模式与经验
        2.日本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与经验
        3.新西兰养老模式与经验
    (三)经验借鉴与启示
        1.政府承担主体责任
        2.加强养老设施建设
        3.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素质
五、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一)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的选择与发展方向
        1.城市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
        2.农牧区以互助养老模式为主
        3.发展可持续养老产业
    (二)乌兰察布市未来养老模式的构建
        1.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2.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
        1.研究视角的新颖性
        2.研究内容的整体性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消费
        2.消费水平
        3.常住居民
    (二)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1.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的关系
        2.消费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3.消费与环境的关系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必要性
        1.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2.推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3.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各盟市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
    (二)内蒙古城镇居民与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
        1.人均生活消费
        2.食品消费
        3.衣着消费
        4.居住消费
        5.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
        6.交通和通讯与文化娱乐消费
        7.医疗保健消费
        8.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农牧民消费水平的差异
    (四)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与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
    (五)分析结论
三、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对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三)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四)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五)消费环境对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四、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路径
    (一)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
        1.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问题,增加农牧业产值
        2.推进农牧业集约化发展,增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
    (二)促进农畜产品流通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1.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
        2.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3.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村镇
    (四)加大财政支农支出力度
        1.拓宽财政支农支出的渠道
        2.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
    (五)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
        1.多渠道筹集社保资金
        2.合理分配社保资金
        3.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宣传
        4.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监督管理体系
    (六)优化农村牧区消费环境
        1.加强农村牧区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的消费市场环境
        2.加大农村牧区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受教育程度
        3.转变农村牧区居民的消费观念,培养理性的消费习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产业链研究
        1.2.2 电子商务产业研究
        1.2.3 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
        2.1.2 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及农产品电子商务
        2.1.3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系统耦合理论
        2.2.3 协同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2.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理论
        2.3.1 农业产业链理论
        2.3.2 网络外部性和平台理论
        2.3.3 创新扩散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3.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和特征
        3.1.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现状
        3.1.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内涵
        3.1.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特征
    3.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协调机制
        3.2.1 政府机制
        3.2.2 人力机制
        3.2.3 产业机制
    3.3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研究框架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宏观数据的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
    4.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的处理及权重计算
    4.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1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算
        4.2.2 耦合发展关系的描述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机理分析
    5.1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5.1.1 综合发展水平的时序特征
        5.1.2 耦合度的时序特征
        5.1.3 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
    5.2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整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微观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及其影响
    6.1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研究假说
        6.1.2 研究设计
        6.1.3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6.1.4 参与电子商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6.2 农户参与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因素
        6.2.1 数据来源
        6.2.2 问卷样本特征
        6.2.3 研究方法
        6.2.4 问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路径优化
    7.1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延长化-纵向一体化
    7.2 电子商务耦合农业产业链规模化-横向一体化
8 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区域协同作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
        8.2.2 提高技术因素含量,强化农民技能培训
        8.2.3 提高组织因素含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
        8.2.4 提高环境因素含量,增强农业信息水平
        8.2.5 提高农业的软实力,培育特色产品品牌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1.2.2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及资料来源
        1.5.1 二手数据资料
        1.5.2 实地考察与访谈资料
        1.5.3 问卷调查数据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其他相关概念
        2.1.3 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社会资本理论
        2.2.5 市场均衡理论
        2.2.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3 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3.1.1 内蒙古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变化
        3.1.2 内蒙古农村电商规模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3.2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3.2.1 政策支持
        3.2.2 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3.2.3 示范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3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3.3.1 数据来源
        3.3.2 农户网购程度
        3.3.3 农户网购技能熟练度
        3.3.4 农户网购平台
        3.3.5 农户网购原因
    3.4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农村电商的推动政策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3.4.2 配套资金的下放与使用不合理
        3.4.3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作用未充分发挥
        3.4.4 冷链物流的高成本限制了农产品上行
        3.4.5 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不利于农产品上行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
    4.1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理论模型
        4.1.1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消费者电商采纳分析
        4.1.2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生产者电商采纳分析
    4.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4.2.1 人力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4.2.2 社会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4.3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3.1 数据来源
        4.3.2 模型构建
        4.3.3 变量选取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采纳电子商务行为描述性分析
        4.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4.4.3 模型稳健性检验
        4.4.4 农户不愿意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分析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
    5.1 理论分析框架
        5.1.1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机理
        5.1.2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中介效应机理
    5.2 模型与数据
        5.2.1 模型设置
        5.2.2 变量构建
        5.2.3 数据说明
    5.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基本模型的回归分析
        5.3.3 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5.4 结论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
    6.1 相关文献综述
        6.1.1 有关的经济学解释
        6.1.2 有关的文献综述
    6.2 研究方法与案例来源
        6.2.1 研究方法
        6.2.2 案例来源
    6.3 案例分析
        6.3.1 电子商务改变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机理
        6.3.2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
        6.3.3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4 理论分析
        6.4.1 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6.4.2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7.2.1 模型选择
        7.2.2 数据来源
        7.2.3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7.3 实证分析
        7.3.1 倍差法的前提假设条件
        7.3.2 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示范项目对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分析
        7.3.5 地区异质性检验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
        8.1.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的电子商务采纳行为
        8.1.3 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户的家庭消费
        8.1.4 电子商务成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新载体
        8.1.5 电子商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效果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
        8.2.2 积极完善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基础体系
        8.2.3 加大对普通农民电商知识的宣讲
        8.2.4 基于已有产业优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8.2.5 “引进+培育+合作”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8.2.6 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8.3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指数保险内涵、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1.2.2 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1.2.3 提升指数保险参保率
        1.2.4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1.2.5 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风险管理理论
        2.1.1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2.1.2 风险管理理论
    2.2 农户行为理论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2.3.1 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各阶段呈现特点
        2.3.2 效用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国际及我国指数类保险发展历程及介绍
    3.1 印度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3.1.1 印度种植业特点及主要风险
        3.1.2 印度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概况
        3.1.3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介绍
    3.2 印度尼西亚天气指数保险
        3.2.1 印度尼西亚种植业概况及主要风险
        3.2.2 印度尼西亚水稻天气指数保险
    3.3 蒙古牲畜指数保险
        3.3.1 蒙古国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风险
        3.3.2 蒙古牲畜死亡指数保险(LBLIP)
    3.4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
        3.4.1 肯尼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
        3.4.2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IBLI)
    3.5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概况
    3.6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6.1 国际各国指数保险发展规律性总结
        3.6.2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6.3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7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自治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4.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意义
        4.1.1 契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的风险特征
        4.1.2 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4.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合约要点
    4.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现状
        4.3.1 锡林郭勒盟全境实施,不同旗县参保率不同
        4.3.2 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部分补贴资金不到位
        4.3.3 经营主体实施了预赔付,赔付标准各不相同
    4.4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度及满意度
        4.4.1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程度
        4.4.2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满意程度
    4.5 肉羊天气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5.1 政府赔付标准未能贯彻,导致理赔金额迟迟未到位
        4.5.2 运营标准不明确,导致经营主体不规范经营
        4.5.3 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参保率较低
        4.5.4 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保险的不可持续性
        4.5.5 政府部门职责不协调,导致组织监管工作不清晰
    4.6 本章小结
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5.2 实证模型选择
    5.3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行为特征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取
        5.3.3 被调研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特征
    5.4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因素
        5.4.1 变量统计描述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3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影响
    6.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影响
        6.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饲养规模影响理论分析
        6.1.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6.1.3 模型描述
        6.1.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1.5 结果分析
    6.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影响
        6.2.1 理论分析
        6.2.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牧户收入效应研究
    7.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理论与机理分析
        7.1.1 理论分析框架
        7.1.2 作用机理分析
    7.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7.2.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统计
        7.2.2 模型设定
    7.3 实证结果分析
        7.3.1 OLS回归模型结果
        7.3.2 PSM估计结果
        7.3.3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但问题显着
        8.1.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认知度及满意度差异明显
        8.1.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较多
        8.1.4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
        8.1.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信贷规模
        8.1.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影响显着
    8.2 政策建议
        8.2.1 直视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继续优化保险条款
        8.2.2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
        8.2.3 各地政府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实施
        8.2.4 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果惠及范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草原牧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问卷

(7)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视域下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居民收入分配
        2.公平
    (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
        2.共享发展理念
二、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总体现状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2.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情况分析
    (二)内蒙古东中西部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1.人均GDP比较
        2.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3.内蒙古东中西部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情况
    (三)内蒙古各行业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1.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比较
        2.分行业职工工资外收入情况
三、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2.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有差距
    (二)内蒙古东中西部居民收入不平衡
        1.东中西部城乡居民间收入存在很大差距
        2.东中西部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差异较大
    (三)行业间工资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四、内蒙古居民产生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影响
    (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和政策的倾斜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
五、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对内蒙古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启示
    (一)生产力层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激发市场活力
    (二)分配层面:守住公平底线
        1.初次分配过程注重增收
        2.再分配过程注重调节
        3.第三次分配过程注重帮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牧区工矿业开发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牧区工矿业开发研究
        (1)国外关于牧区工矿业开发的研究
        (2)国内关于牧区工矿业开发的研究
        1.3.2 内蒙古牧区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1.3.3 发展性社会工作研究
    1.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1.5.1 研究方法
        1.5.2 概念界定
        (1)可持续生计
        (2)发展性社会工作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二、牧民生计的政策与制度背景
    2.1 W旗简介
        2.1.1 W旗旗情概况
        2.1.2 W旗经济概况
    2.2 W旗牧业政策的变革
        2.2.1 游牧制度
        2.2.2 牧业土改
        2.2.3 合作化运动
        2.2.4 草畜双承包
        2.2.5 “双权一制”
        2.2.6 草原生态保护制度
    2.3 小结
三、牧区工矿业开发背景下牧民可持续生计现状
    3.1 W旗工矿业开发概况
    3.2 牧户生计概况
        3.2.1 样本人口学分析
        3.2.2 牧民生计资本现状分析
        (1)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2)自然资本现状分析
        (3)物质资本现状分析
        (4)金融资本现状分析
        (5)社会资本现状分析
    3.3 小结
四、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下牧民生计问题审视
    4.1 牧区工矿业开发对牧民生计的影响
        4.1.1 人力资本的双层脆弱
        4.1.2 自然资本的严峻考验
        4.1.3 物质资本的相对匮乏
        4.1.4 金融资本的持续压力
        4.1.5 社会资本的逐渐消退
    4.2 发展性社会工作促进牧民可持续生计的策略分析
        4.2.1 个人层面:增能与赋权相结合
        (1)增能
        (2)赋权
        4.2.2 社区层面:社区营造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4.2.3 市场层面:社会投资与借贷机制相结合
        4.2.4 国家层面:综合干预与补奖福祉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发展型社会政策与牧区养老保障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概述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背景
        二、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产生及内涵
    第二节 牧区养老保障的相关概述
        一、养老保障的基本概念
        二、牧民及牧区养老保障
    第三节 发展型社会政策下牧区养老保障的特点
        一、注重牧民的养老能力
        二、提供积极的政策措施
        三、多主体的福利责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的演变与发展性分析
    第一节 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演变
        一、建国之初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概述
        二、改革开放前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概况
        三、改革开放后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概况
    第二节 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特点介绍
        二、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法规动态
        三、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最新模式探索
    第三节 发展性视角下牧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牧区养老保障供给来源不足
        二、牧区相关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三、养老方式的发展性不足
        四、牧民个体能力运用不足
        五、畜牧产出难以满足牧民养老需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农牧区养老保障经验借鉴及启示
    第一节 国内外农牧区养老保障的发展经验
        一、蒙古国牧民特色的互助养老模式
        二、美国自我保障的养老保障
        三、西藏家庭互助的养老保障
        四、青海牧区代养服务的养老保障
    第二节 国内外农牧区养老保障经验启示
        一、完善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援助制度
        二、考虑民族地区特色
        三、扶持社区养老能力
        四、推动多元化养老保障建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问题完善对策
    第一节 构建发展型牧区的养老保障制度
        一、制度原则与构建目标
        二、构建发展型政策与法律框架
        三、构建牧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第二节 构建发展型牧区养老的多元投入
        一、建立牧区财政支持体系
        二、发挥内蒙古北疆经济优势增加牧民收入
        三、投资于牧民个人资产建设
    第三节 发挥发展型牧区养老保障的牧民价值
        一、引导牧民树立正确的养老保障意识
        二、发挥牧区少数民族习俗的积极作用
        三、发掘牧区潜在的人力资源
    第四节 注重发展型牧区养老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一、以草原生态推进牧民养老工作
        二、完善牧区养老保障的支持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财税政策视角下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相关研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类比归纳法
        3.定量分析法
    (五)创新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财政政策
        2.税收政策
        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理论基础
        1.公平理论
        2.公共财政职能与收入分配理论
二、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历史演变
    (一)低水平阶段
    (二)快速增长阶段
    (三)高速增长阶段
    (四)稳步增长阶段
三、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一)不同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情况
        1.差距逐年缩小阶段
        2.差距波动上升阶段
        3.差距快速拉大阶段
        4.差距逐步回落阶段
    (二)绝对收入差距呈现扩大态势
        1.绝对收入差距纵向比较
        2.绝对收入差距横向比较
四、财税政策影响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1.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水平(Edu)
        2.地方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水平(Soc)
        3.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水平(Agr)
        4.地方财政税收收入水平(Tax)
        5.经济发展水平(Eco)
        6.城镇化水平(Urb)
        7.第一产业增加值水平(Pro)
    (二)模型建立
    (三)结果分析
        1.内蒙古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与收入差距有显着正相关关系
        2.内蒙古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与收入差距有比较显着正相关关系
        3.内蒙古税收收入水平与收入差距有较小正相关关系
        4.内蒙古农林水事务支出水平与收入差距有显着负相关关系
        5.小结
五、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财政教育投入不均衡
    (二)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
    (三)税收调节作用发挥有限
    (四)财政支农资金效果受限
六、缩小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税政策优化对策
    (一)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1.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教育投入
        2.统筹城乡的基础教育投入体系
    (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政策
    (三)建立有效的税收调节体系
    (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1.强化财政对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
        2.加大财政资金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市场的收入梗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子王旗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苏萌.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乌兰察布市养老模式研究[D]. 王瑛滢.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研究[D]. 王振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内蒙古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链耦合发展研究[D]. 刘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葛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6]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D]. 弓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视域下内蒙古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研究[D]. 谢玉姣.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8]牧区工矿业开发与牧民可持续生计研究 ——发展性社会工作视角[D]. 李梦瑶.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内蒙古牧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张思齐.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财税政策视角下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 沈琢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内蒙古农牧区市场收入障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